📖 ZKIZ Archives


溝通技巧(7):如何選揀有效的溝通模式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6112

溝通,當然越充足越好,然而現今商業世界人人都忙,如何有效率(時間)及效益(質量)地溝通又成為一個大課題了。

以效率計,可以簡單的以數字作估量。

例如,筆者便曾有下屬在處理簡單的溝通工作時,「貪方便」使用MSN/Whastsapp 一類通訊軟件,結果事後發覺45 分鐘斷斷續續的對話,其實以電話計5 分鐘已可處理掉,效率之低相當明顯。

又有案例是email極端愛好者,所有溝通工作都建基於電子郵件,意圖一切都有白字黑字,可以預期這類人仕每天都需要花一半時間回覆郵件,真正夠處理工作的時間並不多。

筆者的經驗是將溝通工作分類,再用不用的方法混合處理:

1. 較為私人的問候及溫提(例如陣間要開會,lunch 去邊度食之類),使用whatsapp/skype 便是較恰當,接收者不會有壓迫感。

2. 面對一般同事及工務處理,盡量使用電話,快及直接,如果搵客怕客唔得閒或唐突,用郵件約個時間傾便可以了。

3. 郵件適合作為minutes 把電話/會面的重點紀錄,及方便追查進度,而當與對方關係疏離時,使用郵件亦會讓人有空間選擇,不會有唐突之感。

4. 一大班人的會議,就盡量避免長篇大論的郵件,幾艱苦都好都要約個30分鐘會,準備足夠下招來招往,效益會高到你唔信。

5. 重大議題如上司對下屬的review,以及對一些敏感生意課題,就幾乎必須要面談了。30 分鐘的coffee break,效果是 100 個電郵 + 電話都及不的。

能夠做到這樣,就能夠使不同的溝通方法達到極致,用最少的時間/氣力,做到最大的溝通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02

《他山之石篇》有效減少投機行為 韓國祭重稅 一戶多屋交易稅最高60%

2013-12-02  TWM
 
 

 

自金融海嘯以後,亞洲飽受資產泡沫化之苦,唯有韓國政府從稅制下手,短期內,打房也許很痛苦,但長期來看,未必不是件好事。

撰文‧劉育菁

與歐美日等國家相比較,韓國不動產的開放相當「晚熟」,主因是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後,韓國百廢待舉,很長一段時間,政府採取計畫性經濟,並控制房地產的發展,包括限制土地供給、租賃制度及商品房限價政策等,都由政府一手主導。

直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侵襲韓國,發展四十三年的漢江奇蹟,一夕之間財富縮水一半;為了挽救經濟,政府逐漸鬆綁不動產政策,造就韓國不動產自二○○○年至○八年的九年榮景。

房價飛漲 一波波政策只能維持穩定「二○○○年是韓國房價的分水嶺。」法意資產管理房市地產研究部羅克軒指出,九七年,韓國對外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援,對內進行經濟改革與結構調整。政府在不動產政策上採取全面性的開放,包括減免交易及持有稅、取消限價政策、提供低利貸款,甚至開放外國人購屋並給予公民待遇等。一連串利多實施下,韓國房價自二○○○年開始起漲,而且一飛沖天。

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初始,韓國首爾房價並未迅速下跌,直到企業倒閉、失業率提高後,才大幅崩落。「當時在江南松坡區蠶室洞,土地約七十二坪、建築約一三○坪的透天厝,風暴前市價約一千萬新台幣,過了一年價格幾乎腰斬,最後我用五五○萬新台幣的『跳樓價』購入。」在台韓兩地從事紡織貿易的欣麗貿易負責人吳潛淑,在九八年危機入市,搭上這一波韓國房地產的大榮景。

二○○○年至○三年,首爾房價飛漲,韓國政府自○三年後,每隔一、二年就踩煞車,祭出抑制措施,讓房價不致失控。「雖然政策一波接一波,但整體來看,政策只達到穩定,卻無法讓房價下跌。」羅克軒強調。○三年初始,政府雙管齊下採取「打房與護房並進」的政策,一方面提高資本利得稅,最高達六○%;另一方面,同時進行「十年廣建百萬戶平價住宅」的租屋政策。

因房價上漲並未如預期下跌,○五年至○七年,韓國政府加重打房力道。○五年時,韓國政府從健全稅制著手,把原先土地與房屋分開課稅的持有稅,改為合併課徵,並更名為「綜合不動產稅」。

因為綜合不動產稅制屬於持有稅,除了原先政府核定的一%單一稅率外,對於高價的土地及房屋,如三億韓元(約八三七萬新台幣)土地或六億韓元(約一六七三萬新台幣)房屋,再「額外」採取課徵一%至三%不等的累進稅率。這項政策對高價屋來說,大大增加房地產的持有成本。

但羅克軒表示,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高於增加稅負,房地產投機行為仍然存在。即使綜合所得稅實施的第一年,房價出現七年來首次下跌;但從韓國全國房價指數,只微幅小跌不到三%,對江南一帶的大坪數豪宅,根本一點影響都沒有。

加強力道 富人加稅、自住則減稅因此,○七年政府更進一步採取房地產交易所得稅的「實價課稅」。事實上,韓國很早就實施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只是原本計算的稅基是由公告價格而定,○七年後才改由「市價」課徵;更重要的是,為了減少不動產的投機行為,政府對「多屋族」課徵重稅。

比如,對「一戶多屋」者,針對持有期間、持有戶數及高總價房屋,提高交易所得稅稅負(類似台灣奢侈稅),稅率最高達六○%;但另一方面,為減少衝擊,對長期且自住的屋主,給予出售時按實際交易價格扣除四五%後,再課徵交易所得稅的特別減稅措施。

研究韓國不動產、目前在韓國西江大學語學堂學習韓文的徐俊平說,○七年的打房是朝著「富人加稅、自住減稅」方向,因此並未感受到很大的民怨;但從韓國全國或首爾房價指數來看,並未迅速下跌,「真正壓垮韓國房價是○八年的金融海嘯」。

羅克軒表示,韓國房地產已上漲九年,來到歷史高點,金融海嘯只是讓房地產順勢進入修正的循環。

這也是○八年後,李明博、朴槿惠兩任韓國總統對不動產釋放利多的主因。李明博○八年上任後,調降綜合不動產稅,並提高富人的課稅門檻到九億韓元;朴槿惠今年四月公布「住宅市場正常化綜合對策」,從供給、稅收、金融等三管齊下,被喻為史上「最大膽」的住宅刺激政策。

嚴審房貸 有助抑制炒房以台灣與韓國不動產的金融政策與市場相較,有兩點明顯差異。

第一是房價所得比。據營建署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資料,全台平均房價所得比八.四倍,但台北市則高達十二.四倍;但根據韓國國民銀行資料,首爾房價所得比也不過七至八倍,主要是韓國銀行實施嚴格的貸款審核制度。

第二是韓國特有的「傳貰(音同世)」租屋制度,房客在簽約入住前,要交給房東巨額押金(傳貰金),通常是房價的六成至七成,租期為二年,但租屋期間房客則不需要再向房東繳交任何房租;二年期滿後,房東須將傳貰金全數返還給房客,雖然相當於白住,但巨額押金也是很大的經濟負擔。

多數房東拿到傳貰金後,會放在定存賺取利息,積極一點會把這筆資金做投資,或是再買房地產。因此,若韓國房地產不景氣時,租屋需求增加,傳貰金會上漲(不再以房價的六成至七成計算);若房地產大好時,傳貰金會下跌。

旅居韓國八年、曾經在韓國弘毅大學擔任中文教職的鄭匡宇,在韓國租屋五年,當時首爾房價仍在高檔,他在首爾大學入口地鐵站旁租了一間僅僅六坪的套房,就要付給房東押金五千萬韓元(約一四○萬新台幣)。由於房客要提供高額的押金,在韓國當房東負擔並不重,於是鄭匡宇在一○年首爾房價不再上漲時,就從房客變房東,當起包租公。

鄭匡宇分析,韓國人沒有一宅一生的想法,甚至從就學、工作時就喜歡到處搬家,過去房價上漲時,很多新婚夫妻會想盡辦法貸款買屋;如今,擔心房價下跌,買了之後會被套牢,所以寧可貸款來支付租屋的巨額押金。

徐俊平表示,韓國政府針對富人祭出重稅後,距離首爾一小時車程的郊區如京畿道,有些大坪數高總價住宅,已回到○八年高點。從韓國首爾房價指數來看,○八年至今年第二季,指數下跌五%,郊區屋主若想脫手就得賠售。

從韓國打房政策來看,房市在面對海嘯後順勢回檔修正,配合稅率改革與富人課稅,打房也許很痛,但長期來看,對整體國家經濟未必不是好事。

首爾房價高點已過 !

開徵綜合不動產稅 把土地與房屋合併課稅,對土地3億韓元以上,房屋6億韓元者,採累進稅率1~3%。

2005 提高自備款比率 自備款由4成提高至6成。

特定地區提高交易稅 首都控制區內設立本店或事務所,稅率加重3倍;對別墅、球場及高級住宅等,加重5倍。

2007 實價課稅 按照交易價格課徵所得稅,也就是實價課稅。

調整資本利得稅率 一戶一屋且持有15年以上,稅率降至5%,其他調高到50%,但一戶三屋以上者調高為60%。

2008 調降綜合不動產稅率 降到0.5~1%,並把課徵對象提高至9億韓元。

2013 住宅市場正常化綜合對策 今年內購屋的自住客5年內可免除資本利得稅,但高價屋除外;針對首次購屋者,放寬貸款審核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52

市場是有效的嗎?

來源: http://xueqiu.com/3337141443/27111806

有效市場一說,經常被經濟學家們奉為圭臬。芒格則滿不在乎地總是嘲笑這種說辭。那麽市場到底有效否?巴菲特先生說,市場大多數情況下是合理的,但並非總是合理。換句話說,要真完全有效了,俺巴菲特吃啥?讓俺們先預備些知識來解讀。一、隨機遊走,布朗運動。有效市場假說是根據布朗運動規律做的假設。大家知道布朗運動的統計規律是正態分布,也叫高斯分布。其中的變量之間是互相獨立的。二、分形。布朗運動很常見嗎?我們這是個生物世界,常見的另外一種形態:分形。你常吃的花椰菜、常見的雪花,它們有一個相通之處:自相似。 我們的左手跟右手相似,而自相似呢,則是放大看,局部與整體之間有相似的情況。這種類型,在數學上有一個統稱,叫做分形。描述這種分形的數學工具是分數維。我們知道現實空間是三維的。平面是二維的,線條是一維的。1.5維是啥意思?布朗運動的分數維就是1.5維的。三、Hurst冪。Hurst是個公務員,出差到埃及,在尼羅河發現了這個冪。他發現,尼羅河水文數據的方差跟觀察時間不成正比,而跟觀察時間的2倍Hurst冪成正比。Hurst冪跟分數維的關系是:分數維=2-Hurst冪也就是說,布朗運動的Hurst冪是0.5。尼羅河的Hurst冪是0.91。長江的Hurst冪,在宜昌觀測到的是0.6,在漢口觀測到的是0.72。大家也對股市進行了觀測,發現股市的Hurst冪大於0.5,也就是說,不符合有效市場假說。Hurst冪是這樣的特性:小於0.5,則波動比布朗運動劇烈,增量之間負相關,這叫做反持續效應。大於0.5,則波動比布朗運動平緩,變 量之間不獨立,有記憶作用,當前可以影響未來。這叫做持續效應。有人研究,滬市波動的Hurst冪達到0.873,相當驚人的一個數,快趕上尼羅河了。四、T+1與 坐莊前面咱可看到了股市hurst冪高高在上的數據,這是啥意思呢?就是A股目前的交易形態適合被操縱。市場不是有效市場,卻可以被有效操縱。這種容易被操縱的交易形態正是十九年前頂層設計的結果。95年頂層設計,把T+0交易改為T+1交易,自那以後,場內坐莊局面就形成了。Hurst冪高嘛,適合坐莊。最著名的就是德隆操縱案了吧?那個案例,要不是他的融資利率太高,不知可以操縱幾年呢。俺臆測,如果利率如今天這麽低,從那時維持到今天都可以。五、T+1與IPO改革最近肖鋼被罵得夠嗆,新華社連續發文抨擊。從以上四條預備的知識看。Hurst冪高,波動性就大,遇上操縱,所形成的價格就會長期失真。所以這個市場的打新股收益率是十余年大大高於資金市場的年利率。新股不敗成了神話,以至於經常需要為這種紅利的分配大動幹戈。六、T+0與保護中小投資者保護中小投資者是這十幾年的老僧常 談。為啥要保護?T+1的高Hurst冪形成的價格會長期對中小投資者不利。據說道指的Hurst冪只有0.62,人家是T+0吶。那麽當年為啥要把T+0改為T+1呢?俺臆測,是為了保護大資金大機構。當年在滬市可以交易國債期貨,散戶們集中智慧跟當年最大的證券公司“萬國證券,證券萬國”搏鬥取得了全勝。雖然有人說中經開在那里帶頭做多。但是在萬國失利後的手工平倉大會上,紅馬甲們看到的多數是中小投資者在啃噬機構。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小投資者集體的認知盈余遠遠大於機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007666/一個一萬個投資者,每個人控制十萬元的資金所體現出來的智慧,可能會遠遠大於一個人控制的十億資金的智慧。七、不知道是否有人真心想讓市場公平點?那就退回T+0吧,至少有可能讓股市波動的Hurst冪低些,不是嗎?聲明:俺上述觀點均屬臆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804

財務智商(30):如何實戰有效地儲10萬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2686

重看自己的舊文,發覺有不少的篇幅論述了儲蓄的重要性,現在談談如何實戰有效地儲錢。

多數人的的方程式是:
收入- 支出 = 儲蓄

然而這個方程式正正是大多數人儲黎儲去都儲不到錢的原因。

何解?因為收入是固定的(fixed amount),然而支出在現今的消費世代卻必然是浮動的(variable),正所謂多多都有辦法洗,所以依照以上的方程式,除非有很強的紀律及自制力,否則多數失敗收場。

筆者作為一個敗家仔,有一套自家的方程式可以分享下,就是

1. 收入 – 儲蓄 = 可洗的錢
2. 先定下一個目標及期限,再定出儲蓄金額,而不是每月剩幾多先儲起

試舉一個例子,以「第一個十萬」為目標,如何達到呢?

十萬,是一個不多不少的數目,可以買架二手車,兩個人各有十萬的話可以辦一個簡單的婚禮,也可以一個人來個超級豪華歐洲遊,也可以作為資本錢搵錢。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沒有所謂對與錯,但既然欄目為「財務智商」,因此筆者會盡量以財務上最有利的角度去解說。

假設目標為分3年儲10萬,那每月便要儲約 $2,800。新畢業大學生假設月入 $12,000 的,扣除MPF ($600) 及 $2,800 以及電話等雜費,便剩下約 $8,000 洗用。

$2800 最好是分開另一個戶口擺好,什至把它換成人仔收埋,有咁難拎得咁難拎為佳。而在這個「第一個十萬」的階段中,投資回報是多少並不太重要,因為個本實在太少,分別可能只是儲少一兩個月的分別,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可實行性」。

再來就是想想 $8000 怎樣使用。有些人會把每天的開支鉅細無遺地紀錄,說實話筆者覺得這種方法是同自己過唔去,把生活搞得太累人了。

一個較好一點的預算方法是假設每天食飯搭車買少許立雜野為 $150 x 30 =$4500,再預留 $2000 作為交際應酬或每星期食餐好少少的費用 ,另 $1500 為置裝/人情之類的雜項。

筆者認為,為了儲蓄而把生活握殺,採用絕對的「焦土戰術」是相當無謂,人儲錢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卻不應該把現下的生活都犠牲了,因此以上的預算是一個較為平衡的方案了。

好,那假設筆者是一個孝子,每月都會預 $2000 作家用,那是否要把儲蓄的年期推長呢?(say 5 年儲10萬)

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儲咁耐先10萬,好易中間儲到無心機會放棄,因此只可以採取cut budget 的作法。

即收入仍然是 $12000,減MPF 減 $2800 儲蓄減 $2000 家用及幾百電話雜費,剩下 $6000。

那便假設每天食飯搭車 $120x 30 = $3600,預 $1500作為交際應酬,$900 為置裝及其他。

每個大項只係cut 少少,如此,一樣可以過有尊嚴有frd 的生活。

而作為一個新畢業生,其實首3 年一般工資都會上升得頗快,2、3年後多數都會去到 $15K 以上,如此手頭便會更鬆動,因為早已經有儲蓄計劃,新加的工資便可以全數推向「每月消費」的budget 度。

因此,實質上比較「緊」的日子,可能只是1,2 年而矣。

如此,係唔係即刻無咁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7

毀「有效日期」充新貨 莎莎賤招呃客

2014-01-30  NM
 
 

 

馬年來臨前夕,護膚化妝連鎖店龍頭莎莎國際(0178),宣布豪擲千萬贊助賀歲煙花及大年初一明星匯演,準備新年伊始大賣廣告閃耀登場,但這個幾乎每個香港女人及內地旅客都幫襯過的扮靚旗艦,光鮮背後卻以賤招呃客。

莎莎雖然口口聲聲話分店出售的護膚品,都必須具備至少半年有效期,但這規例原來形同虛設。本刊揭發有莎莎分店主管及員工,竟公然銷毀半年內到期貨品的有效日期,手法包括:抹香水、撕標籤、再包裝,之後繼續售賣有關貨品。也有分店將已過期護膚品,當成贈品或試用裝散貨。而港九新界的莎莎特賣場,更原來是即將到期貨品的集散地。一大堆日期亂龍的美容貨品,騙了一張張貪靚面孔,也揭露了莎莎這個年度營業額高達七十六億元上市王國的隱憂。

本刊接獲投訴並查證,有莎莎員工銷毀護膚品有效日期,並促銷少於半年使用期的貨品,手法有以下五招:

第一招香水捽甩有效期

北角英皇道莎莎分店主管和員工知道,香水可用來捽甩用墨水打印在面霜、眼霜等護膚品盒上的有效日期,噴完再用紙巾捽幾捽更加不留痕跡(因香水含揮發性有機溶液)。有該分店前員工向本刊爆料:「如果件貨仲有半年就到期,主管就會叫我哋用香水抹走佢(有效日期),再擺番出嚟賣。」有目擊者拍下證據,北角莎莎員工從貨倉,拿出四支將於今年三月到期的Sasatinnie(獨家品牌)磨砂面膜,然後隨手拿起一支放在鋪面的香水試用品,走到一角趁無人留意,對着打印日期一噴,數字墨水立即化開。接着員工又拿紙巾抹走漸漸模糊的日期,捽了三、四下,日期便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過程不用十秒。店員之後將這盒有香水氣味的磨砂面膜,貼上「熱賣推介」黃色標籤放在貨架前排促銷,每瓶一百三十八元,並無減價。記者以顧客身份,到北角店購買貼着「熱賣推介」標籤、盒上沒印有效日期的Sasatinnie磨砂面膜,向店員查問到期日時,店員打開盒看了瓶身一會後先說:「二○一五年」,之後改口指:「一四年十月」。記者追問,沒有標示有效日期的瓶身如何識別時,店員指着一組英文字母加號碼:「跟番呢個code」,然後改變話題,力銷這品牌有幾好用。其後,記者根據這支Sasatinnie磨砂面膜瓶身的產品批號,致電莎莎客戶服務中心查詢,卻獲告知貨品將於今年三月到期,並非店員所說的日子。除了護膚品,店員也會將這招「香水魔法」,用於出售的健康食品。莎莎北角店收銀櫃台附近,放了一包包韓國出產、特價廿元的曲奇餅,去年十二月中聖誕前促銷,其中一包看似沒有標示有效日期,但細看便發現,打印日期的痕跡仍殘留於包裝上,更可隱約看到「2013.12.26」。目擊者是在到期日前一週發現,之後一月中仍發現該包曲奇放在同一位置。

第二招搣走日期標籤

莎莎部分貨品的有效日期,是以標籤形式貼在貨品上,例如一四年二月到期,標籤便印着「0214」。北角店員工得到主管默許,用手撕走貨品日期標籤後繼續賣,並無減價。有目擊者發現,員工將數件今年三月到期的Agatha Ruiz de la Prada(獨家品牌)潤唇膏,拿到角落小心翼翼地將標籤貼紙撕下,又不時左顧右盼提防有人發現,更說:「唔好俾啲客見到,佢哋會投訴,就咁搣就得。」搣貼紙看似簡單,但若貪快可能連包裝盒也撕破。曾經有員工拿着五個月後到期的Elizabeth Arden(獨家品牌)身體霜,問主管該如何處理,主管即指示:「你同佢(售貨員)講,話嗰個期呀(指有效日期標籤),主管話親手交俾你!」接手的售貨員聽到即埋怨:「交俾我做咩啫,要啃咪自己啃囉,成日都要我哋啃。」該售貨員先扭開身體霜瓶蓋,用鼻子嗅了幾下,之後撕下標籤,「搣咗佢咪得囉,過期佢哋都照賣o架啦!」隨即放回架上繼續賣。

第三招拆盒再包裝

兩個月前,北角莎莎的收銀櫃台上,放有四盒以透明膠袋包裝、俗稱「馬騮仔」的Paul Frank(獨家品牌)潤唇膏。這批「馬騮仔」的原包裝已被除去,僅以透明袋載着,再用釘封口,封口紙條及內附的條碼是從原有包裝剪下,手工粗劣。新包裝沒有標示有效日期,價錢與原裝同為五十一元。員工大爆,馬騮仔變裝,全為主管主理。「呢啲都係主管自己釘,原本個包裝有日期,佢咪自己拆咗佢,剪低個barcode,用個袋裝起佢。」然而,這批馬騮仔並非「就過期」,而是「過咗期」。員工多次以肯定語氣強調:「未過佢就唔會改包裝。呢啲一三年十一月過咗啦,同埋有啲係退貨,主管就自己包咗佢。」員工指,這批馬騮仔二○○九年在美國生產,鐵盒上亦印有「2009」年份。記者以顧客身份向莎莎客戶服務中心查詢,職員多次強調賣的是正品正貨,但指這馬騮仔潤唇膏只有三年保質期,「如果係○九年生產 ,咁確實真係過咗期。」對於為何會有這種包裝粗糙的潤唇膏流於鋪面,職員沒有正面回應,只稱:「北角分店之前係有賣過類似咁嘅包裝,但我手頭上無有關資料,需要再了解番。」

第四招變贈品試用裝

不少人到莎莎血拼貪其多贈品。不過,記者巡查多個旺區分店,發現不少贈品原來內有乾坤。記者去年十一月在銅鑼灣波斯富街分店,發現有去年六月到期的Natio(獨家品牌)潤唇膏以贈品形式出現。在調景嶺分店,店員游說記者若買滿三百八十元Orchid from Paradise(獨家品牌)面膜,即可獲贈另一牌子、價值三百多元的Home Secrets(獨家品牌)頸膜,惟贈品將於今年五月到期。店員更明言:「頸膜我哋賣剩呢六件,呢啲都係要清貨嘅,所以有優惠。」另外,今年一月亦於油麻地彌敦道店發現,貨架上的Natio潤唇膏試用裝(Tester),原來早於二○一二年已過期,卻仍照讓人試用,職員將它塗在記者手上時被質疑,她說:「呢啲正常係可以放三年嘅。」記者質問她是否代表過咗期都可用,她先連聲否認,再請示主管,主管方拿出新試用裝放架上。

第五招特賣場促銷

莎莎於上環、藍田、元朗和粉嶺設有四間Sasa Mart特賣場,以低價吸引顧客,門面不如一般正店色彩繽紛,四面牆僅髹上白色,裝潢簡單。記者上週走訪藍田及上環店,均發現店內有一個促銷貨架,貼有低至三折的搶眼黃色標籤。在這些看似超筍的特賣貨架上,其實大部分都是半年內到期的貨,部分更將於今年三月到期。架上不乏莎莎的獨家品牌,如原價高達千元的La Colline面霜,有些更沒有標示有效日期。藍田店員向記者力銷:「呢啲全部都係大鋪去唔晒,先分落嚟呢度,所以咁平咋,有啲客專登嚟買o架。有冇日期都好,都至少可以用到半年,你快啲用囉。」店員不斷推銷,見記者落疊,又多拿數盒今年五月到期的Home Secrets頸膜及眼膜,更說:「你買埋呢幾盒囉,其實啲護膚品,就算到咗期,都仲可以用多兩三個月,無問題o架,只要唔係俾強光射燈曬住就得。」記者最後在特賣場買了兩盒沒有日期的Institut Esthederm及Swiss Balance(兩者都是獨家品牌)面膜,再以顧客身份向莎莎熱線查詢,得知前者今年三月到期,後者卻查不到有效期。至於是否如特賣場員工所說,門市滯銷貨品會被送到特賣場散貨,熱線職員則避答,只稱:「特賣場係會平啲,啲期係差啲,都係針對番不同客人嘅需要。」

過期護膚品變質含菌

護膚品上的有效日期,亦即產品的保質期,時間長短視乎成分。莎莎熱線員工說,護膚品一般有效期為三年。皮膚專科醫生史泰祖提醒消費者,護膚品過期,代表容易滋生細菌,內裡的化學物也可能已變質,輕則喪失護膚功效、用了等於沒用;重則細菌會感染眼睛及傷口導致發炎,故要避免使用過期貨。若變質的產品具刺激性,例如太陽油,則可能因酸鹼度改變而導致皮膚潰爛。另一皮膚專科醫生陳衍里則指,不少人使用護膚或化妝品後,出現敏感而求診,故他提醒消費者切勿購買沒有標示有效期的貨品,同時亦要留意有否變色變質。由於化妝品大多氣味獨特,單憑嗅覺則難以判斷有否變壞。

為佣金追獨家品牌

本刊綜合多名莎莎員工爆料,以及記者巡查十多間旺區分店的觀察,發現大部分半年內到期,或查不到有效期卻仍在售賣的貨品 ,員工稱之為「期貨」,有兩個特點:一,大多是莎莎獨家開發或代理的中價品牌;二,當中包括食物。莎莎創辦三十六年來,靠一招「大牌子有折」最殺食,例如SK-II神仙水,莎莎的售價較SK-II專門店便宜三成。莎莎九七年上市時,主席郭少明承認公司從事「平衡進口」分銷業務 (俗稱賣「水貨」),但強調所賣的全是正貨。但劈價賣大牌子水貨,並非莎莎利潤最和味的業務,莎莎賺大錢是靠獨家開發或代理品牌,目前共有逾一百個,除了龍頭高檔自家牌子Suisse Programme、La Colline,也有大批中價的例如Sasatinnie、Natio等,它們就是出現在上述「期貨」堆的主角,而這跟分店的入貨方式,以及集團整體營運策略原來有關。每月底薪只有三千多元的莎莎售貨員,只有成功兜售莎莎獨家品牌,才可獲得佣金,售賣SK-II一類大牌子水貨,則無佣金。每個獨家品牌的佣金計算方法都不同,賣出貴價的更可獲額外品牌酬金(Brand Award)。員工透露,售出一件一千元的Suisse Programme護膚品,當中約百分之八(即八十元)屬佣金,而這八十元當中,七成歸兜售成功的售貨員(即五十六元)、三成歸分店主管(即二十四元)。換言之,在這個佣金機制誘因下,分店主管及售貨員,會着力向顧客兜售莎莎獨家品牌,並以貴價貨行先。有權決定入貨類型及數量的分店主管,為了賺得更多佣金會追獨家品牌貨,但往往因着力銷貴價貨,而忽略中價又不太出名的。假若沒有謹慎計算入貨量,最終便出現滯銷問題。有員工透露:「主管有話事權,有時佢可能想追牌子,搏獎金,所以就落多啲貨,如果佢落多咗,我哋又賣唔晒,慢慢就可能變『期貨』,不時都係咁。」

業績差扣主管花紅

入貨太多但在到期前半年賣唔去,分店主管便下令員工促銷,皆因他們要滿足公司另一個要求。莎莎總公司會給每間分店、每名售貨員,每月定出銷售目標。以北角店面積約二千呎、月租四十萬元為例(地產代理數字),過去半年平均每月要做四百多萬元生意、賣出六萬多件貨品。該店共有六名售貨員,即每人平均要月做七十多萬元生意、賣出一萬多件貨品。北角店在芸芸莎莎分店中,屬「中上級」要求,其他旺區分店,每名銷售員須月追過百萬生意額。身負跑數壓力的主管及店員,為求貨品賣得一件得一件,便懶理公司規定,促銷即將過期貨品。據悉,北角店每名銷售員平均月賺三至七萬元,主管則約五至八萬元。分店主管月入除了底薪、佣金、品牌酬金等外,也會獲總公司,按分店業績酌情發放花紅,有資深員工說:「賣唔出即係蝕貨,即係分店賺少咗,主管花紅就會少咗。主管會賴係我哋銷售不力,叫我哋繼續賣,賣唔到佢逼我哋自己買番,咁即係逼我哋貼錢返工。其實公司出過好多次email,話唔可以逼sales去賣,但主管都係要咁做,覺得冇人知。」員工透露北角店主管曾下令要盡快賣清「期貨」,否則不准銷售其他高佣金的牌子,變相減人工。至於以贈品或試用裝形式散「期貨」,都因為主管不欲「期貨」送返總公司銷毀影響分店業績。另外,「期貨」堆中還有不少食物。莎莎近年欲發展成多元零售商,除美容產品,也有賣自家代理的健康食品,但它們保質期有限,加上銷售佣金遠低於護膚品,來貨時員工都未有着力推銷。莎莎規定店鋪不可出售一個月內到期食物,但不單北角店,油麻地彌敦道、銅鑼灣皇室堡、恩平道、黃金廣場等分店,架上都有出售一個月內到期的韓國糙米杏仁曲奇。而銅鑼灣廣場一期分店,則有出售一個月內到期的日本魔芋健康啫喱。

郭少明:「唔會容許員工咁做」

記者以顧客身份,上週拿着沒日期的Sasatinnie護膚品返回北角店向其中一名主管查問,她先說「要問番廠商先跟進到係咪出錯」。當記者指曾向總公司熱線查問,獲告知貨品沒可能沒日期時,她就指:「因為每件貨品包裝都不一樣,你睇吓呢件同你一樣,剛剛喺貨架拎落嚟嘅都係無日期。」之後又改口:「應該係廠商印漏咗,生產出現咗錯誤。」記者追問是否為了促銷而將有效日期銷毀,主管一聽即說:「唔會、唔會,我哋唔會咁做。」其後,主管多次說希望將記者的貨品收回,不斷游說退款或換貨。

記者就事件親身向莎莎國際主席郭少明查問,郭說:「無可能,絕對無咁嘅事,我哋過期嘅唔會賣,(半年內過期嘅呢?)都唔會。」記者指有員工將貨品有效日期抹去再上架,郭少明回應:「梗係無啦,我哋公司唔會咁做,唔會容許員工咁做。」之後急步避開記者時,差點撞上停車場的欄杆。

莎莎公關回覆本刊指,門市售賣貨品至少要有六個月使用期,而少於六個月的會在特賣場出售。對於本刊在多間分店發現「期貨」,莎莎並無直接回應及解釋原因。而北角分店主管及員工銷毀貨品有效日期之事,莎莎聲言「確認絕無此事」,又多次提及「絕不會」出售過期產品、或當作試用裝贈品。莎莎回覆本刊前,未曾看本刊的圖片及錄影證據。

大律師陸偉雄表示,銷毀有效日期即不法處理產品標籤,售賣此類貨品更涉誤導性陳述,乃觸犯《商品說明條例》,屬刑事罪行,定罪最高可判罰款五十萬及監禁五年。如任何人意圖詐騙誘使別人購買有問題的產品,甚至可被控欺詐罪,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監十四年。

自家品牌毛利高

莎莎這個美容王國,截至一三年三月年度營業額高達七十六億元,年賺八億三千萬元。而出現在「期貨」堆中的莎莎獨家品牌是搵銀核心,細分三類:自家品牌、獨家代理和獨家分銷品牌。莎莎截至九月的中期報告提及,獨家品牌現佔銷售總額四成四。去年二月,《信報》專欄作家陸永引述數據指,莎莎售賣大牌子水貨的毛利只有百分之十五,而最賺錢的自家品牌,毛利高達百分之七十,其他行貨則達百分之四十。莎莎目前有逾一百個獨家品牌,銷售對象大多為內地旅客。其中售貨員力谷、每件貨起碼千元的Suisse Programme,是莎莎九六年創立,以周慧敏作代言人,網頁提及「由一群旨在創製全新概念的瑞士護膚品的生物學家、科學家和美容理療學家精心研製」,產品盒上標明瑞士製造。有趣的是,雖然Suisse Programme在瑞士製,但莎莎職員指,它不會在瑞士及其他非亞洲地區售賣。公司註冊處有一間Suisse Programme Limited公司,董事包括郭少明及莎莎品牌管理及產品發展高級副總裁羅建明,並提及公司在直布羅陀成立。而郭少明及其妻羅桂珍,持有多間以莎莎自家品牌命名的公司,它們大多在海外成立。

滯銷存貨撥備增

莎莎出現「期貨」有跡可尋。中期報告提及,去年四至九月半年間,集團的存貨周期增加至一百三十一日,而前年同期為一百廿八日。年報則指,滯銷存貨及損耗存貨撥備達三千零廿三萬元,按年升百分之二。年報未有仔細提及,開發自家品牌及購買獨家代理權的金額,但其中一項「已售存貨成本」就高達四十億八千萬元,是集團最大開支,其次就是給郭少明夫婦及五千名員工合共十億元的僱員福利,而租金開支則位列第三達七億元。單是在銅鑼灣,莎莎便開了十一間店,平均步行一至二分鐘,便見莎莎的粉紅招牌。而去年力作就是出多一倍租金,租下G.O.D家品店位於禮頓中心的二萬呎旗艦鋪,估計目前月租約一百四十萬元。在旺區膨脹搶攻強國豪客,莎莎現時全港共有九十九間分店,六成七生意來自訪港大陸人。不過,莎莎在內地六十多間分店業績,進軍八年來一直見紅,去年虧損三千七百萬港元,主因是內地對進口護膚化妝品一律徵重稅,難用「水貨」概念吸引人,而自家品牌名氣又不及大牌子。投資銀行瑞信本月初的報告,將莎莎的股票評級由「Outperform」(跑贏大市)調低至「Neutral」(中性),原因是即使獨家品牌銷售比率增加,但未能彌補進取地出售折扣貨令毛利所受的侵蝕。此外,瑞信亦預料其一四年中國大陸市場虧損持續。莎莎上週五收市股價為七點四五元,市值近二百一十二億元。

郭少明夫婦親北京

莎莎共有超過二百七十間店鋪遍布世界各地,三十六年前起家時,它只是銅鑼灣總統商場內一個四十呎櫃位。七十年代,郭少明是公務員,先後做過維修咪錶、隧道收費崗位,太太羅桂珍是化妝小姐。當年總統商場的化妝櫃位出讓,夫婦合資兩萬元頂手,兩人為省掉一千元轉名費,承繼上手「莎莎」名字。開業首天郭少明夫婦只做了三十二元生意,那個年代化妝品仍是中上階層恩物,夫婦於是來一招「八折優惠」吸客,並以超級市場自助模式經營,漸漸客似雲來,之後便細鋪搬大鋪,由總統商場內最小店,變成七百呎店,郭少明其後更放棄鐵飯碗,全身投入助太太採購品牌。八九年,莎莎由商場走上地面,於駱克道開鋪,九七回歸莎莎亦宣布上市,招股價二點三八元。莎莎上市後不久遇上金融風暴,九九年業績由盈轉虧,郭少明找來董建華妹夫、有「公司醫生」稱號的金樂琦做行政總裁執靚盤數至○二年。沙士時把握機會賣口罩和藥物,其後食正內地自由行訪港熱潮,業績不斷攀升。莎莎成為大贏家的同時,郭少明亦踏足政界,○九年起出任自由黨常委,現為湖北政協,而左派中堅譚惠珠,○四年起擔任莎莎獨立非執行董事。羅桂珍則擔任左派婦協名譽會長,現為保良局副主席。夫婦近年又活躍社交圈,○五年起每年贊助馬會婦女銀袋日,匯集名流明星。郭少明喜歡賽馬又是馬主,他先後養十五匹馬,大多在告東尼馬房,現役有四匹,馬名都有個靚名,例如多次捧盃的退役馬「締造美麗」、「終身美麗」,而現役的「美麗之星」一週前剛贏冠軍令郭氏一家又有得拉頭馬。郭少明及莎莎名下至少有五部靚車,包括法拉利、勞斯萊斯、平治,大多是黑色。夫婦申報居於深水灣香島道獨立屋,名下持有多個物業估值逾七億元。郭少明夫婦目前持有約百分之六十五莎莎國際股權,股份市值達一百三十七億。他們育有二女一子,兩名女兒及女婿都有份打理莎莎生意,郭少明的弟妹亦有職務,可見這化妝王國充滿家族色彩。白手興家的郭氏一家身光頸靚,但風光背後還得要對得住消費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90

想更有效制裁俄羅斯?美國只需關註3個國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212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稱,在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區昨日公投結果顯示九成以上選民決定加入俄羅斯聯邦後,奧巴馬決定,對“入侵”烏克蘭相關的11名等俄羅斯和烏克蘭官員及克里米亞親俄羅斯領導人阿克肖諾夫(Sergiy Aksyonov)凍結其財產、禁止入境。 作為應對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的措施之一,美國和歐盟限制和凍結了俄羅斯人的銀行賬戶。 但是,如果西方國家真想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他們不必煞費苦心:現有數據顯示,俄羅斯海外投資只集中在幾個小國家而已。 俄羅斯央行數據顯示,俄羅斯的海外投資有5000億美元,其中約2/3的投資集中於塞浦路斯、荷蘭和英屬維爾京群島。 自21世紀初資本外逃加劇以來,這三個國家一直是受俄羅斯富豪青睞的避稅天堂。 Vale Columbia Center在2011年的《可持續國際投資》報告稱,除避稅之外,寡頭政治家和其他俄羅斯富豪也已將財富移至海外的“安全島”,因為“俄羅斯國家對中小投資者的支持不多”。 當然,一年前,這些投資者受到了沖擊。當好似,塞浦路斯遭遇金融危機,並限制銀行存款外流,這使許多俄羅斯投資者不能取現。 許多投資者將資產轉移至了英屬維爾京群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前三個季度,俄羅斯新資產流入該島的規模就達到610億美元。 盡管塞浦路斯進行了資本限制,但是在去年前三個季度,俄羅斯資產又凈流入了75億美元。 奧地利去年前三季度凈吸收的俄羅斯資產排第三,為51億美元。 下圖是俄羅斯個人海外資產分布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50

「樂高治療」有效提升溝通力 動手拚一拚 悶男孩找到自信的魔法

2014-04-14  TWM
 
 

 

興奮地打開一組新買的盒裝,有長形、方形……,各式各樣色彩簡單卻亮麗的積木,還有各式各樣的齒輪,以及其他想像不到的小零件。但它們不只是玩具,還能抓住孩子目光,讓不善溝通的孩子找回失去的「社交能力」。

撰文‧黃家慧

今年國三的浩浩(化名),幼稚園時常被老師責罵、上課時會突然離開教室;老師講東他硬要講西,讓媽媽不懂孩子為什麼難以管教。直到小一時,經醫師診斷患有輕微的亞斯伯格症。(編按:亞斯伯格症的特質包含眼神不注視對方、無法察言觀色、會做出不識相的言行。)當時浩浩的媽媽心想,雖然孩子在溝通上不順遂,但總要讓他有一技之長。

「我記得浩浩一歲時,花了兩個小時做了一架四塊積木組成的小飛機。」浩浩媽媽決定送孩子到樂高教室,她笑著說:「至少還能當個樂高老師嘛!」沒想到孩子不但學到一技之長,更提升了「社交能力」。

樂高的療癒 讓孩子學會說服與溝通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主任祕書兼教授曾文志說:「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喜歡視覺性且有規律的東西,樂高的色彩鮮豔,又多半是方形、圓形這種規律的形狀,正好符合這種特性。」國外鑽研神經心裡學的學者Daniel LeGoff更發現,對這類孩子來說,樂高比其他玩具更具吸引力,甚至發表了「樂高治療」的學術名詞,小朋友可以藉由玩樂高提升溝通力。

手創兒童機械科學館的洪國書老師,藉由和浩浩討論樂高的製作過程,慢慢得到他的信任。「浩浩有一次在學校被打,他卻不懂為什麼,我一再追問後,才知道是因為他取笑同學。我再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訴他,為什麼同學會生氣。」樂高就像是洪國書與浩浩之間的橋樑,洪國書藉此慢慢指引他如何走入人群。

為了參加樂高比賽,升上高年級後,浩浩開始和同學一同組隊參賽。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因不善溝通,容易與隊友摩擦,但是為了得名,浩浩必須學習怎麼與隊友「合作」。在參賽過程中,他學習妥協與說服,也讓自己的隊伍在二○一二年奪得桃園縣科技創造力機器人設計大賽國中組亞軍。

樂高更令人驚奇的是千變萬化的組裝可能,光是六顆有八個小圓鈕的積木,就可以產生超過九億一千五百萬種的可能。谷歌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吉就曾用樂高,建造一個可以運作的噴墨印表機。

「do something」 增加生活中的成就感的確,樂高的魔力不止於讓孩子把想做的東西﹁變出來﹂,它還可以讓成品「動起來」。樂高公司在九八年推出的樂高機器人系列(Lego Mindstrom),讓積木配合上微電腦主機,使用者靠寫程式、下指令,創造出會動的車子或機器人。柯達科學創意文理補習班負責人林基聰說:「樂高是很好的工具,讓孩子可以自己動手做出想要的東西。」林基聰曾是某電腦周邊產品上市公司的產品經理,他在十年前創業,開設科學創意補習班。當時他的兒子正值小學,他想:「我要給孩子一種工具,讓他想做什麼都能做得出來。樂高的零件種類齊全、很系統化,是理想中的工具。」林基聰對自己的教育非常滿意,兩個孩子對理工也相當拿手。

「生活中不可能不做什麼,就可以得到快樂,一定要do something。」六年前,曾文志教授到原鄉部落探視一名適應不良的國小學生,在交談中他發覺孩子缺乏成就感,於是拿出一盒樂高,鼓勵他拼點東西。孩子起初一直重複「我不會」 、﹁我沒辦法﹂,但是在誘導下,孩子花了四十分鐘,成功地拼出了一隻「飛鼠」。曾文志當時問孩子的感想,孩子很單純地說:「我現在好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1

林毅夫:「既要有效市場,又要有為政府」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480

成功的國家一定是既有有效的市場,又有有為的政府。有為的政府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內涵。

我現在的努力就是要讓政府明白什麼樣的干預是對的,什麼樣的干預是錯誤的。到目前為止,成功的國家的產業政策都是「蒙」對的,但它們背後有共通的道理。

你們認為美國的干預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中國的干預方式是不可接受的。

「經濟學家的使命是認識世界,然後改造世界。」

2014年4月初,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立20週年大會上,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說。

多年以來,林致力於回答經濟學的「盧卡斯之問」——「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秘密和機制到底是什麼?」

為此,在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前後幾年中,他先後寫出了《繁榮的求索》、《新結構經濟學》和《從西潮到東風》等數本著作。在書中,他引用盧卡斯教授的一句話感嘆道:「一旦一個人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他就很難再去思考其他任何問題了。」

簡而言之,林毅夫的答案是,經濟增長是一個結構——包括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制度安排等不斷變遷的過程,結構變遷的決定因素是經濟體的要素稟賦,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能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稟賦,促進產業的潛在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林毅夫稱之為「新結構經濟學」(New Structural Economics),並以此對現時複雜的國際經濟動態變局進行新的學術概括和對策思考。

基於這一理論,他提出「超越凱恩斯主義」——大舉投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並認為這是一個在現階段既能幫助發達國家擺脫危機,又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良方;而在此過程中,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政府,應該將市場和政府的作用結合起來,在發現、培育和扶持具有比較優勢產業上扮演積極的角色,並在政策建議上給出了「增長識別與協調」六大步驟。

但這一主張一直以來爭議不斷,不少學者批評說其迴避了現代政治體制中對政府權力的制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自古以來缺乏對政府制約的歷史與現實環境下,讓大量的財力與資源掌握在政府而非市場手中,不僅可能造成投資的效率受損,而且可能引發大量的尋租與腐敗。

就這一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問題,南方週末記者近期與林毅夫進行了一次對話。

不能因為失敗的產業政策,就把嬰兒和水一起倒掉

南方週末:你提出的「超越凱恩斯主義」似乎迴避了大家對凱恩斯主義的一大批評,即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的界限問題,比如說產業政策。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產業政策似乎從來沒有成功過,從早期的CRT彩電、汽車到後來的半導體、國產軟件、等離子、新能源光伏、電動汽車等,財政投了大量的錢,普遍都是失敗的。

林毅夫:這大概跟你們媒體的報導有關係,你們一般都不會報導成功的。如果沒有成功的產業政策,每年9.8%、持續35年的快速增長是怎麼來的?

南方週末:成功的產業政策來自哪些產業?

林毅夫:你去每個地方看看那些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是怎麼起來的。你到東莞去看,每個鄉鎮每個項目去看,都是政府積極招商引資來的,招商引資就有產業政策啊。你看到很多產業政策失敗,那些都是太冒進的產業政策,但真正因勢利導的產業政策,幫助投資者解決交易成本高的問題的產業政策會成功。產業政策失敗當然我們要批判,但不能因為那些失敗的產業政策,就把嬰兒和水一起倒掉。

南方週末:如果沒有政府這隻手,市場能不能自己選擇出正確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

林毅夫:市場自發很難出現符合比較優勢、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你看拉丁美洲,實行「華盛頓共識」最好的智利,30年來沒有任何新的產業出現就是答案。因為要新的產業出現,有很多協調的問題,有很多外部性問題要解決。比如誰願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成功,更可能失敗。如果失敗了,成本由失敗者自己來付,如果他成功了,大家都進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沒有壟斷利潤了。失敗的成本自己付,成功的好處大家分,聰明的人都願意做第二個不願做第一個吧。如果沒有第一個的話,怎麼可能有新的產業出現呢?

第二點,即使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的成功和失敗有多少決定於他自己?因為要新進入到一個產業,人力資本的需求不一樣,基礎設施的要求不一樣,金融法治環境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樣,他沒有辦法自己解決。因此如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沒有政府積極地跟他配合,他也不會成功。

確實,你可以看到很多失敗的產業政策,但關鍵不能一竿子把所有產業政策都打倒,而要去分析那些產業政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再看看那些成功的產業集群是怎麼出現的。哪一個成功的產業集群背後沒有政府的支持?

南方週末:這裡似乎有概念混淆,我說的是政府去選擇市場應該發展哪一個產業,而你說的是政府的支持,有可能是市場已經選擇了一個產業,比如投資者願意到這個地方來投資,而政府給予了支持和幫助,這是兩個概念。

林毅夫:不完全是這樣。你知道私營企業賺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靠競爭,另一種是靠跟政府尋租。政府如果完全退出的話,我剛才講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政府就要避免被尋租,政府也要知道哪一類型的產業可能成功,哪一類型的可能失敗。

政府如何能「蒙」對

南方週末:政府怎麼能知道哪些產業可能成功哪些失敗呢?

林毅夫:我的《新結構經濟學》,討論的是政府的行為如何才是有效的,裡面寫得很清楚。比如對過去二三十年經濟發展較快而且人均收入比自己高1-2倍,經濟發展又很快速國家的可貿易產業,那些產業的產品很可能就是你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這難嗎?

研究發展經濟學的思潮可以看到,政府跟市場的作用就像鐘擺一樣,1970年代以前,市場被認為是失靈的,強調政府的干預。1980年代流行新自由主義,認為政府都是錯誤的,一切都靠市場。

但實際上成功的國家一定是既有有效的市場,又有有為的政府。有為的政府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內涵,這是我們要去探究的。政府可能犯錯,作為經濟學家的責任是提供更好的理論和政策框架來幫助政府減少錯誤,提高決策正確性的概率,如果因為政府可能犯錯就要政府什麼都不做,怎麼可能?政府不做事,還有更多問題不能解決,怎麼辦呢?

南方週末:台灣30年前也曾頒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劃定「主導產業」,其中有些產業比如半導體、PC、精密代工等確實發展起來。但當年台灣曾有過「蔣王之爭」,經濟學家蔣碩傑反對政府選擇主導產業的做法,而王作榮主張政府應當擔任更積極的角色,起領頭帶動作用。我們看到,後來台灣取消了「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政府角色由「主導」轉變為「指導」,有人講政府當時選對了一部分明星工業,是「蒙」對的。

林毅夫:這裡面就是恩格斯所講的,我們必須從「自然王國」向「必然王國」飛躍,台灣為什麼「蒙」對了,難道沒道理嗎?為什麼不去瞭解「蒙」對背後的道理是什麼?

南方週末:政府去「蒙」的代價太高了。

林毅夫:我現在的努力就是要讓政府明白什麼樣的干預是對的,什麼樣的干預是錯誤的。到目前為止成功的國家或地區的產業政策是蒙對的,沒錯,是因為沒有理論,但它們背後有共通的道理。

南方週末:你這麼自信按照這套標準就一定能選對嗎?

林毅夫至少失敗的概率會小很多,比如光伏絕對不會入選,因為光伏是德國在發展,德國的人均收入是我們的十倍!我講的是兩到三倍,也就是高出一到兩倍。

南方週末:即使你的理論是對的,那麼如何讓政府按照這種理論行事?因為有無數人都在遊說政府,包括強有力的既得利益群體。如果賦予政府選擇產業的權力,更大的可能是它不聽你的,可能因為信息不對稱,也可能有尋租風險。

林毅夫:如果我連你都沒辦法說服,那麼我也沒辦法讓政府聽我的。但我知道,政府一定會做選擇,因為做選擇是預算有約束的條件下的必然,如果資源是有限的,你一定要做選擇。既然要選擇,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給它提供一個框架,讓它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成功的概率會高,什麼樣的選擇失敗的概率高。

現在國外的新自由主義說,政府的干預都是失敗的,所以政府不該干預。可是政府必然要選擇啊,美國政府也要選擇,同樣幹預產業。只不過美國的發展階段跟我們不一樣,它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源自基礎科研和商業研發。基礎科研誰做?美國政府支持的。基礎科研有無限多的項目,美國政府每年花在基礎科研上的錢上千億美元,是不是要高度選擇?

第二點,商業研發成功之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的一大決定因素是它的批量生產的量有多大,美國政府經常用政府採購的方式幫助它的企業快速達到規模經濟,如果僅靠市場力量的話,它的初始生產成本會非常高,不會有競爭力。這也是干預。

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受新自由主義學說影響,認為美國的干預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中國的干預方式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中國這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應該講政府大部分的干預是對的。

所以不要把主流的理論當作真經,也不要照搬發達國家的經驗,還是要回到國內來看國內的問題是什麼。我2012年6月從世行回來後發現,我們國內的很多共識基本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財政部提出的那套說法,比如說中國儲蓄太多,必須改變增長方式,由投資拉動變成消費拉動,這都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財政部不斷在說的。

消費當然重要,但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不斷增長,收入水平不斷增長的前提是勞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它的前提又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些的前提又是什麼,都是投資。而且統計數據表明,當中國投資拉動被批評最嚴重的那幾年,實際上是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增長最快的那幾年,從1978年到2007年,我們平均的消費增長率是每年7.7%,從2008年到2012年,我們每年的消費增長是每年9.2%。

當然,投資是要有效的投資,有許多可以改善的空間,這個可以討論,但如果說必須放棄投資拉動,必須改為消費拉動,這是想要中國未來幾年爆發金融危機的論調。

實際上,最近美國又改了說法,由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造成大量投機資金回流美國,給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了困難,印度中央銀行行長批評美國,認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應該只考慮美國的利益,必須也同時考慮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美聯儲就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基本脆弱性的六個指標,根據這些指標中國經濟屬於最強建的,印度最脆弱,因此就說印度的問題是印度自己造成的,和美國的貨幣政策無關。

可是,用來說明中國經濟強健的那些指標中,如儲蓄率高、外貿盈餘大和外匯積累多等過去則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的原因。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肯定有許多體制機制問題,對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成功之處需要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695

一邊開會一邊塗鴉 竟更有效率

2014-06-30 TCW
 
 

 

我們的社會以智商(IQ)做為智性能力的最佳衡量指標已達近一世紀,大家普遍認為,智商越高者,不論做什麼,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其實,高智商未必意味你能做到你想做的,獲得你想要的。另一方面,那些智商測驗得中低分的人,如何成為商業大亨、暢銷書作家、或創新的發明人?我們想告訴你,智商並不是智性能力的最佳衡量指標或人生成功與否的最佳預測指標,尤其在二十一世紀。

感謝Google及其他類似的搜尋引擎問世,我們在尋找、濾除、及吸收資訊方面出現了徹底的變革,如今,我們生活在Google時代,Google對人們的學習與認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它顯著減少了我們必須查詢、探究、排除的資訊與事實數量。

如今,只需要幾個按鍵與點選,我們就能取得我們需要的任何資訊。不過,現在的智性能力要素是要能夠彙總那些事實,判別資訊的優先順序,並對資訊做出建設性的使用,工作記憶是最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些的最重要技巧。智商是你知道什麼(你的知識),工作記憶是你能夠運用你知道的東西來做什麼。

成功者最愛三種習慣慢跑健腦,半小時就有效

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唱著:「寶貝,我們生來就該跑」時,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克里斯多福.麥道格(Christopher McDougall)的著作《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提倡一個概念:人類的身體構造天生適合跑步,尤其是長跑。

雖然,現今大多數的人不需要再為食物而跑,但跑步對我們的腦有益。研究顯示,跑步使我們較不會沮喪憂鬱,有助於產生新的腦細胞,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幫助我們應付壓力狀況。

根據伊利諾大學的研究,跑步也有助於改善工作記憶。跑步對腦力很有助益,尤其是在剛跑時,工作記憶能力大增,但就算跑完半小時後,工作記憶的表現仍然優於運動前。

跑步對工作記憶如此有益,原因之一在於跑步使前額葉皮質活絡起來。

若跑步需要的控制注意得仰賴工作記憶,那麼,以更高度的控制注意來跑步,是否對工作記憶更有益?為解答此疑問,我們自己脫掉鞋子,「腳踏實地」的測試赤腳跑步的效果。哈佛大學的李伯曼教授是這個研究領域的先驅,他的研究指出,從運動力學來看,赤腳跑步比穿鞋跑步好。

你必須注意視覺刺激(你能看到的東西),以及穿鞋跑者視為理所當然的觸覺刺激(你的腳能感覺到的東西)。

我們檢視這些資料,得出有趣發現:跑步時,穿不穿鞋,對工作記憶能力有影響,赤腳跑步者的工作記憶能力優於穿鞋跑步者。

開會塗鴉,更快理解新資訊

你可曾在課堂上或會議中塗鴉而被抓?嗯,其實,你這麼做可能在幫助你更瞭解資訊。當你在試圖理解新資訊(例如成長率的預測)時,你需要運用你的工作記憶,問題是,在冗長的課堂上或會議中,你的工作記憶可能耗弱,尤其是當授課或會議內容乏味時(就算那些資訊很重要),最終,你會失去注意力,資訊從你的左耳進,飄過你的腦袋,右耳出。但新研究顯示,塗鴉使你徵召你的工作記憶,因此能幫助你記住資訊。

這種「塗鴉效果」可能是因為塗鴉使你的工作記憶不會飄走,塗鴉把你的工作記憶保持在起碼的清醒狀態,於是,你仍然在注意談話內容,而不是做白日夢去了。塗鴉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其實並不會爭用你的工作記憶資源,塗鴉不需要運用多少專注力,因此,在塗鴉的同時,你仍然能夠聚焦於手邊工作。

臉書查看狀態,腦袋更靈光

如今,臉書已變成無所不在,就算你沒有臉書帳戶(例如羅斯),你也認識有臉書帳戶的人。一項研究指出,臉書成癮症可能比菸癮更難戒。

這當然有可能,不過,有節制的使用臉書,可能對你的工作記憶有益。

青少年加入臉書會員的時間越久者的工作記憶技巧較佳。我們也在二○一二年發表另一項研究發現,我們詢問近三百名成人,他們在臉書上從事各項活動的頻率,像是更新他們本身的狀態、查看朋友的狀態更新、線上聊天等。我們發現,其中一項臉書活動特別有助於提高工作記憶能力測驗得分:查看朋友的狀態更新。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當你查看朋友的狀態更新時,你使用你的工作記憶去刪除儲存在海馬迴區的此人先前狀態資訊,以新資訊取而代之。(本文摘自第一、第六、第十一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404

豌豆莢丁吉昌:創業公司如何有效的進行研發管理和績效考核?

http://news.iheim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id=113823
i黑馬:對於很多創業公司而言,管理仍然是一門技術活。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研發管理和績效考核對一家成長中的企業來說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有序得做到有效的管理又不流於形式呢?來自知乎的用戶丁吉昌(豌豆莢創始團隊成員)發表了觀點,獲得了1553票贊同,供大家一起分享。(原知乎上的問答標題為:阿里、騰訊以及一些創業公司是如何進行研發管理和績效考核的?)

丁吉昌做了一個豌豆莢研發管理的分享,一起交流學習一下。
 
首先,畫一下我們通常講研發管理的範疇:確定如何立項,如何確定產品目標,如何把控項目進度,如何驅動產品一代代完善以及如何調動團隊積極性等。

在時間週期上來說,我們歸納為 5 個關鍵步驟:選方向、定目標、控進度、帶團隊和排干擾。
 
相配套的,則是在這五個關鍵步驟的一些流程和工具的使用。
 
一、高效研發的5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立項——定方向
 
在豌豆莢的整個研發過程中,立項稱為ProductBrief或者Project Brief。團隊的產品經理會撰寫一個1-2頁的文檔,然後和執行團隊進行評審,如果評審通過,立項就成功了。文檔一般包含會包含以下內容:
 
1. 願景:一句話表達清楚要做什麼;
2. 分析市場機會和趨勢,決定當前策略;
3. 確定目標用戶的特徵和核心需求;
4. 現存的解決方案和各自的優劣勢;
5. 該項目對豌豆莢的利益點;如果不做該項目,哪些競爭對手會做,對競爭對手的利益點;
6. 需要哪些技術的支持和驅動,哪些技術是豌豆莢的弱項;
7. 人力需求;
8. 項目的緊急程度,是否需要快速推進;
9. 發佈策略;
10.核心衡量指標,用來衡量成功的指標。
 
第二步,OKR 體系——定目標
 
對一個項目來說,設定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決定了如何去做,以及能做到何種程度。豌豆莢採納的目標管理是從 Google 引進的 OKR 體系(Objectives&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這跟傳統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考核)稍微有些區別:
 
1. OKR 首先是溝通工具:豌豆莢共有 300 多人,每個人都要寫 OKR。為了便於溝通,所有這些OKR都會放在一個文檔裡。任何員工都可以看到 CEO 的這個季度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HR 團隊這個季度的目標是什麼。
2. OKR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標:OKR代表你到底要去哪裡,而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具體在哪裡。
3. OKR必須可量化。比如健身時設定鍛鍊目標,如果只是定義成「我們要努力提高身體素質」,肯定不是一個好的 OKR,因為無法衡量,好的OKR是「今年的跑步時間較去年增加一倍」。
4. 目標必須一致:制定者和執行者目標一致、團隊和個人的目標一致。首先,制定公司的OKR;其次,每個團隊定自己的 OKR;第三,每個工程師或設計師寫各自的OKR。這三步各自獨立完成,然後對照協調這三者的OKR。在豌豆莢,OKR跟個人績效沒有關係,因為OKR 系統的結果和每個人並不直接掛鉤。
5. 通過月度會議Review ,時時跟進OKR: 在月度會議上需要確定如何去達到目標,是一個幫助達到目標的過程。
6. 通過季度會議 Review ,及時調整OKR:互聯網的變化非常快,所以豌豆莢每季度有一個OKR 的 review,調整的原則是目標(Objectives)不變,只允許調整關鍵成果(Key Results)。
 
為了更好的理解如何制定OKR體系,我們看個例子:
 
目標(Objectives):發佈有影響力的新功能,將 XXX 產品做成用戶可以每日使用的產品。
關鍵成果(Key Results):
日活躍用戶量為XX;
使用XX方式,提高XXX核心指標;
 
第三步,項目管理——控進度:
 
目標設定以後,非常重要的就是執行,一般的項目管理實際上就是控制進度。
 
1. 任務/進度勤同步。整個公司所有人的 calender,包括會議、要做的事情、項目的時間節點都需要及時同步。在整個戰略佈局上,如果某個項目工期非常緊,就必須進行更多的溝通,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問題。

\
 
2. 站立會議 (Daily Sync):每天進行站立會議,一般控制在十分鐘之內,每個人說明自己今天要做的工作,需要什麼幫助,有誰可以幫忙,可以更有效的調節資源和公關。
 
3. 多方位溝通(Google Docs / Gmail / Hangouts):對非緊急的事情,兩個團隊或者是兩個人一起討論所有的設計。Hangouts用於做快速響應。

\
 
4. 週會(Weekly Report):每週總結。豌豆莢的團隊產品經理要做週報,匯報這周的工作、發佈、取得效果以及數據。
 
5. 數據系統:MUCE 是豌豆莢的數據系統,上面有全公司所有的產品數據和運營數據。MUCE 的數據能夠用來驗證產品的假設、方向等。
 
第四步,人員管理——帶團隊:
 
項目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執行的,所以帶團隊非常重要,在人員管理上,豌豆莢有三個基本原則:
 
1、Re-Organization& 換組:公司鼓勵員工換組,每個人都有機會到喜愛的團隊做更有趣的事情。只要在原團隊的績效合格,每季度都可申請換團隊或換工作內容。員工的績效不與 OKR 掛鉤,公司鼓勵員工挑戰難度、超越優秀,低 Level 的事情做不到優秀會被懲罰,做事不及格也會被懲罰。
 
2、One on One:在帶人方面, One on One 非常重要。One on One 指的是每個團隊的 manager 需要定期(最佳間隔是每週一次)與自己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進行一對一討論或者對話。在豌豆莢,manager 首先是一個教練,應該幫助自己團隊的成員成長。通過 One on One,manager 需要瞭解每個團隊成員現階段的狀態和遭遇的困擾,分享職業規劃,幫助他們正確地處理問題,更好地實現個人成長。
 
3、個人 OKR 和 Performance 體系:每個員工在每個季度初需要確定自己本季度的 OKR,在一個季度結束後需要根據自己這個季度的工作完成情況給 OKR 打分。每半年公司會進行一次 Performance Review,主要是 review 員工過去半年的績效,並根據 Performance Review 的結果變更 Job Ladder(業務職級)和薪酬。

值得一提的是,在豌豆莢,所有的個人Performance Review 的成就內容及級別都是全公司共享公開的,如下圖所示。這個對於很多公司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豌豆莢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一方面對於豌豆莢來說可以做到更為公平和透明,另一方面也給每位豌豆提供了更好學習和成長自己的樣本,激勵大家在產品研發中更高質量的挑戰和要求自己。
 
第五步,興趣管理——排干擾:
 
1、激發興趣:HackDay,是豌豆莢一個特殊的節日,開始於2010年,類似黑客馬拉松。通常在春節假期回來的那一週,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們 3-5 人組成一隊,在連續48小時的時間裡,充分展現工程團隊的創意和想像力,完成一些比日常開發更 geek、更有趣的東西。
 
豌豆莢為了鼓勵大家更好的完成挑戰,也會設計一些特別有特色的獎品,歷史上2012 年提供的是蘋果剛出 Macbook Retina,2013年是 Google Glass,2014 年則是程序員最愛的 Herman Miller 頂級座椅。
 
在歷史的 Hackday 中,有不少作品最終都成了重要產品對外發佈,比如 MUCE、豌豆洗白白和 IAS(應用內搜索),都成為了豌豆莢極具特色的產品。

\
 
2、控制興趣:PolishWeek,讓公司慢下來,對已有產品的細節進行精細化的過程。在大量開發和新產品上線的過程中,我們會擔心因為走得太快而對產品的細節關注不夠。在連續3個工作周後,第4周通常是 PolishWeek。在 Polish Week 的這一週,豌豆莢內部不會進行新產品或新功能的開發,而主要是對現有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打磨,解決一些細節問題和小 bug,譬如產品內一些字體的統一等等。平均每個 Polish Week 會解決產品中各種 Bug 大約 200 個。
 
\
 
二、高效研發的流程和工具
 
過去幾年豌豆莢做 Windows 版的時候,嘗試過一個月、兩個月、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的發布節奏,整個模式跟 Chrome 比較像,有功能發佈就希望儘早的發。我們在服務端上每天都有更新,客戶端會慢一點,現在大概是兩週一個版本,如下圖所示:

\
 
在開發節奏上,前兩週的時間用於開發,然後截取分支準備發佈,接下來兩週進行測試,同時進行另一個開發,每一個迭代都控制在兩週之內。相對而言,服務端的發布比較好操作,可以做很多的回歸測試和自動化測試,不太需要手工的測試來做發佈,但是 Windows 和 Android 都會有一些 Beta 的發布,在內部很難模擬用戶的使用場景和用戶的環境,所以在 release 之後的過程中一般會抽樣 1%、5%、10% 這樣一個節奏來做驗證,主要是看某些指標是否達標。
 
這個流程剛開始執行的時候問題特別多。比如在這周開發完成以後,測試發現根本測試不了,有很多很多的 Bug,工程師只好利用第二個研發週期去修 Bug,然後又會影響第二週期的開發,這樣問題越來越多,就會導致流程很難進行,然後進入惡性循環。為瞭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在操作層面上一開始先用一個月的迭代來讓大家適應,同時要求 Master 分支必須是可用的(比如某人提交了代碼跑不起來,或者沒有經過測試,給其他同事帶來了阻礙,就會被要求請全團隊喝咖啡)。其次加強單元測試和回歸測試,確保每個迭代的研髮質量是可控的,後面的測試主要是回歸和校驗,減輕相互重疊的壓力問題。一個月的迭代跑順了之後,再跑到兩週、一週的節奏,整體來看,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時間,豌豆莢就完全跑順了這個流程,想快可以快,想慢也可以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提升產品研發效率,豌豆莢內部開發了一款項目管理工具Wandoulabs。作為內部的溝通工具,它主要用來做跨團隊溝通,全公司所有員工都會使用。重要的 roadmaps 必須在這裡登記,登記了以後,一個項目需要多少設計師、需要多少marketing、每個階段是什麼樣以及工程師的發布狀態都可以在這裡看得到。

\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Wandoulabs,大概邏輯如下:不同的標記分別代表研發狀態、發佈狀態、負責的團隊及這個事情的重要級別。
 
對於重要的發布,豌豆莢有三個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要獲得 Product/Design Review 的批准。一個功能開發以後,無論是界面還是整個 UI,如果會影響到用戶的操作,或者影響到商戶的收入,比如我們的廣告系統或者和合作夥伴的一些策略調整,這就需要做 Design Review。Design Review 在豌豆莢裡面的時間大概是每週的週一、週三和週六,每次持續 1-2 個小時,包括Product(Review)、Design(Review)或Business(Review)。Product Design指的就是 PD,主要的視覺設計師或產品設計師必須全員參加。
 
第二要獲得 EngineeringTech Review 的批准。這更接近於傳統上的技術設計,主要是看某個功能在工程設計上是怎麼做的。做這個設計的團隊和所有工程師必須全員參加,也會有一個人來 host,還需要幾個指標的 review。這個過程是幫助相關的工程師把設計考慮更全面,包括流量、遊戲的帶寬壓力的需求等等。
 
第三要獲得 MarketingReview 的批准,主要是看產品上需要如何引入 marketing 團隊的配合,需不需要做一些傳播,需不需要注意公關策略等等。
 
同時對於更小的一些 Beta 測試則不強制要求。這些 Review 實際上是幫助整個團隊、整個公司去理解當前最重要是什麼,其實也是建立一個高標準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9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