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造更多營銷可能 在線視頻受車企追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191.html

在線視頻拓展了汽車營銷的範圍,向汽車製造商和經銷商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打破了傳統電視廣告的疆界,創造了更新、更獨特的與消費者連接的方式和途徑。知名調研公司KantarMedia近期的一項調查表明,汽車行業是視頻廣告的第二大擁躉,僅次於視頻遊戲製作者。

視頻廣告有時能斬獲數以百萬次的點擊收看,極有效的傳遞品牌或產品信息,吸引到潛在的消費者。比如豐田、克萊斯勒和現代這些車企的超級碗廣告,在YouTube上都有千萬以上的人次收看,躋身年度最廣泛傳播的廣告。在線視頻營銷分析公司VisibleMeasures的調研顯示,大眾2011年的超級碗廣告」TheForce」是歷來收視率最高的汽車產品廣告。

但是多數時候,視頻廣告都較難實現病毒似的傳播,仍舊需要依靠超級碗這一類的強大載體才能實現較高的收視率。

Visible Measures的首席分析官SerajBharwani評論說「除了超級碗之外,汽車視頻廣告實現病毒式傳播的實例並不太多。」

營銷人員主要通過視頻在YouTube和其他網站上的收視率來衡量其病毒傳播的成效,並且通過將視頻上傳或轉發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加強效果。而衡量一則廣告是否實現了病毒式傳播的標準則各異,比如最成功的汽車產品廣告能夠吸引到數以千萬計的網民觀看,而去年大熱的韓國歌曲「江南Style」的收看率則達到了16億之高。

Visible Measures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汽車在線視頻營銷活動共有1,100次,每次的收看率平均為123萬次,比各類視頻廣告平均的收看次數少22.5萬次。汽車行業在線營銷佔據各類品牌在線營銷活動的11%,吸引到的觀眾量僅佔所有在線視頻觀眾總量的9%。

另外,汽車視頻在創意、幽默、話題性和宣傳力度方面時常有所欠缺,難以促發消費者去主動和朋友分享視頻內容,SerajBharwani 告訴記者「視頻廣告營銷不會一蹴而就,將視頻投放到YouTube等網站上只是開端,要吸引觀眾去收看和分享,還要依靠商家針對廣告本身進行宣傳。」

但是對汽車製造商來說,將創意和高收看率作為製作視頻廣告的首要考量因素卻帶有很大的風險性,因為消費者在收看廣告前對品牌的認知很有可能尚未穩定形成,需要廣告明確甚至稍顯刻板的告知和引導。

比如近期韓國車企現代就由於過分追求創意在視頻營銷上失策了。廣告公司Innocean為現代設計的視頻廣告描述了一名男子自殺未遂的經歷,儘管收視率較高,但這則廣告因其負面的主題引起了廣大網民的反感和批判,為彌補宣傳過失,現代官方進行了道歉,並且將視頻撤下了YouTube。

奧迪在視頻廣告營銷上就明智很多,其名為「挑戰「(TheChallenge)的廣告僅一週之內就在YouTube創造了5百萬的高收視率和廣泛的媒體報導。奧迪的一位發言人稱「視頻廣告必須極具吸引力和娛樂性、但更應忠實體現品牌精神和粉絲口味。考慮到奧迪擁有一批活力四射、熱於競技的粉絲,我們就想到邀請Leonard Nimoy 和Zachary Quinto進行競技比拚,滿足粉絲的口味。視頻廣告的風險總是很大的,如果選擇了錯誤的宣傳內容和叫賣方式,那麼負面的效果將難以估量。」

豐田美國地區的營銷副總裁Jack Hollis認為儘管視頻廣告的前景和效果非常吸引人,但是目前很多汽車製造商對視頻營銷仍舊不得要領,經常用力過猛,嚇跑了觀眾。

Jack告訴《廣告新聞》「如果你過於用力,那麼你就會顯得不夠真實、過於矯飾。」而豐田本身依靠真實、樸素的理念在視頻營銷上取得過很大的成功。其2010年為宣傳豐田塞納製造的黑白視頻走的是純樸的親情路線,在YouTube上的收視率達12百萬之高,並且在3年後的今天仍舊會收到觀眾的下載和評論。

曾負責該視頻製作、目前擔任豐田美國地區客戶保留業務副總裁的TimMorrisons評論說「這則廣告製造成本低、沒有長期的籌備和充分的前期宣傳,它實際上是我們不經意想到的一個主意,它的成功稍顯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在鋪天蓋地、氣勢洶洶的視頻中,這則廣告低調、云淡風輕的氣質讓它脫穎而出。」

但是大多數的視頻廣告都需要大量的創意籌劃、資金投入和前期宣傳。現代美國地區的營銷副總裁告訴記者「觀眾最終收看到的廣告和相關的宣傳內容,實際上都是商家精心刻意設計而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43

群邑集團台灣分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余湘:三分之二薪水投資自己 未來賺更多

2013-06-24  TWM
 
 

 

撰文‧林心怡

「如果月薪有五萬元,我會把大部分的錢花在專業與人脈上的投資。」從廣告公司總機小姐到身價逾二十億元的廣告教母,台灣規模最大廣告代理商群邑集團台灣分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余湘,開門見山地點出五萬元的用法。她說,自己從年經時代就不走「呆存款」路線,重點是自我投資。

「小時候家裡窮,所以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是以後要賺大錢、買大房子給爸媽住。還記得在銘傳半工半讀時,每回從台北坐火車回台東老家,我總是看著車窗外的景色,一邊悄悄地緊握拳頭,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成功!」只是,這位來自台東鄉下的灰姑娘,並未因年少經濟窘迫而養成「鐵公雞」的計較個性,相反地,為了提升專業、擴展人脈、爭取升官加薪的一切可能性,她「投資自我」毫不手軟,甚至工作前三年願意投入三分之二以上的薪水。如今,她不但打造了傲視台灣廣告產業的事業王國,人脈更是遍及政商名流。

學英文、常請客 廣結好人緣「當我還是廣告業的菜鳥時,我覺得在外商公司工作,英文能力很重要,就報名一周二天的英文課,閒暇之餘聽《空中英語》練聽力;此外,我覺得產業知識也很重要,就經常閱讀財經專業報紙與雜誌增長見聞;為了達成公司所交辦的任務,不論在公司內、外部,我都會想辦法營造好人緣。」換句話說,年輕時的余湘,把扣掉基本開銷後的薪水,全都拿來自我投資,「我想如果薪資五萬元的話,我頂多存一萬多元,讓自己在經濟上有些安全感,因為我相信勇於投資自己的專業、人脈、眼界,未來收入絕對遠高於這個數目。」余湘笑說,自己一路從廣告公司總機小姐、轉調財務部、被挖角到奧美,到被延攬到傳立(全球最大傳播控股公司)當台灣區總經理,每個階段,她都會為自己的專業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增加自我人脈經營的「深度」。

「出社會的前十年,我不會吝於花錢學英文、購買專業書籍,也不會為了省錢『宅』在家,我覺得在工作上建立『好人緣』相當重要,所以與同業互動時,只要能力許可我一定請客。在與合作夥伴、客戶或上司的互動上,也總能投其所好,這對我在工作上是有加分效果的。」「不少人認為參加社團,認識很多人,就是人脈廣,但在我來說,『深度』遠比『廣度』重要,工作上建立的好人緣,才是有助益的人脈。」例如在余湘還是菜鳥時,她在廣告界談到的第一個客戶是南僑,當時該公司是業界出了名的「難搞」,但余湘卻讓這家公司破天荒地第一次就通過她的提案。

要八十分給百分 提案能力強原來,平日好客的「好人緣」,讓余湘得到不少有用的建議,當時她針對過往南僑對廣告要求的「眉角」,包括價格、時段、曝光度等,一口氣準備了四種方案讓客戶挑選。

沒想到,此舉讓當時還是廣告新人的余湘,提案一舉過關。而她這種「要八十分給一百分」的提案能力,逐漸在廣告客戶圈傳開,不僅讓她贏得了「和余湘開會最舒服」的美譽,也成為她日後不斷升官加薪的成功關鍵。

在余湘的人生字典裡,從來沒有「吝嗇」兩個字,「尤其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要先樂於付出,別人才會成為你的貴人;要先樂於投資自己、做出好成績,老闆要升官加薪才會想到你。」重拾工作熱忱 多充電上課而余湘口中的「投資自己」,除了在專業與人脈上,還包括「重拾工作熱忱」的投資,「有時透過卡內基課程訓練、一趟旅行,甚至看一場電影,都可從中發掘工作的動力,不要因為被上司責罵、客戶挑剔而失去信心,凡事正面思考、解決問題,有好的EQ,對個人的職涯與人生一定有絕佳的幫助。」余湘強調。

「如果時間能重來,問我工作前三年會怎麼花我的薪水?我還是會願意花三分之二以上的薪水先投資自己。」余湘不加思索地說。

余湘告訴你5萬元薪水這樣用Step1 先存1萬元生活預備金若在外租屋,月薪3萬元可能每月存不到幾千元;但若是月薪5萬元,盡可能每月存下1萬元,作為生活預備金。

Step2 編列進修及交際預算扣掉房租與水、電、瓦斯開銷,預留一筆經費投資自己,可以是買書、學英文,或報名工作相關課程。另外,可編列交際預算,職場人緣好就能招貴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7

南非工會警告:請黃金行業準備好迎接更多的罷工行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906

南非黃金礦業工人計劃下週二開始為加薪罷工,這將給該國的黃金行業帶來更多打擊。

南非黃金產量一度佔全球黃金總產量的80%,但正處於急劇下降的趨勢之中。現在,南非佔全球黃金產出的比例已經降低至6%。

路透報導,全國礦工工會(NUM)警告礦業公司稱,他們將於下週二夜裡開始罷工。南非黃金礦工有12萬,該工會代表了2/3。

上週,南非工會與礦業公司在礦工加薪問題上的談判破裂。代表礦業公司談判的南非礦業協會稱,他們提出了一份最終協議,希望將礦工基礎工資提高6%-6.5%。

但是,全國礦工工會要求加薪60%,而對手工會聯盟AMCU也希望最高加薪150%。礦業公司表示,考慮成本不斷上升和金價不斷下跌,這種要求是不現實的。

南非礦業危機令該國的信用評級遭下調,同時也損害了人們對南非總統Jacob Zuma和執政黨的評價。在2014年大選前,Zuma和執政黨將密切關注南非勞動力市場動盪和就業問題。

路透稱,據現貨黃金價格和南非礦業協會數據估計,南非黃金礦業關閉一天將導致該國產出損失3500萬美元。南非礦業協會估計,該國黃金部門每天減少的產出量約為760千克。

黃金價格已經從8月初的1274.50美元/盎司攀升至1395美元/盎司。在此期間,金價一度突破1400美元/盎司,最高觸及1425.90美元/盎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7

賺更多錢的幾種途徑 微光破曉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5340348
1、靠勤奮: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思考、工作。這是最有正能量的方法。

2、靠天賦:智商、情商、身體素質。這些是天賜的護城河,好處是不遭人嫉妒。

3、靠資源:財富、人脈、國籍戶籍。這些是人賜的護城河,缺點是容易招人恨。

4、靠人品:彩票、拆遷、成長股被強制凍結等。

5、靠自殘:有毒有害工種、替人頂罪等。以確定的代價換取確定的收益(不推薦)。

6、靠冒險:販毒、盜竊、詐騙等。整體上跟自殘是一樣的,但從個體的角度看有巨大區別。冒險相當於把自殘的代價和收益分離出來,只要風險不爆發,就完全沒有傷害,反之則徹底悲劇(強烈不推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0

方向正確 但需要更多溝通與配套 電視分組付費 不能「吃快弄破碗」

2013-12-16  TWM
 
 

 

撰文‧賴若函、鄭淳予

許多人都有以下經驗:打開電視,遙控器轉半天,卻發現一百多個頻道能讓你留戀的內容有限,最後,你選擇打開電腦,直接線上收看某一部戲劇或電影。然後,當每個月五百多元的第四台帳單寄來時,還是摸摸鼻子乖乖繳費去。

台灣的有線電視內容良莠不齊、重播不斷、高同質性等問題由來已久,早在二○○○年,新聞局委託蓋洛普市調公司調查,就顯示滿意有線電視品質的觀眾只有五成;《廣電人》期刊曾統計,台灣人平均收看有線電視的頻道數目,只有十二個。

台灣有線電視這麼多頻道,真的有必要嗎?

相較於國外的有線電視分組付費行之有年,台灣的步伐慢得令人心酸。看多少節目、付多少錢,擁有遙控器的主權,本是天經地義之事,但卻成為台灣人遙不可及的夢想,直到最近,才又看到曙光!

觀眾福音

從吃到飽拿回遙控器主權

七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告有線電視分組付費政策草案,預計於一七年起全面實施,屆時,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收視喜好來決定家中電視的頻道組合,這是第四台合法二十年以來,首次將遙控器的主權交還給觀眾!

從一九九三年通過《有線廣播電視法》、隔年有線電視業者拿到執照起,台灣的觀眾一直以「成批定價」的大碗公吃到飽模式,每月付約六百元、收看超過一百台的頻道,長久以來,消費者沒有頻道購買的選擇權。也因此,監察院曾在九九年糾正NCC,不該漠視此狀況所導致重播率高、節目品質不佳的惡性循環。

根據NCC的規畫,未來有線電視端出的「菜色」,會有「基本普及組」,內容至少含十一個必載頻道,收費為每月兩百元;另可再自由選擇「基本套餐組」,每組上限為每月一三○元,有三組套餐可選。

此外,觀眾不管選擇幾個套餐,和基本普及組合計,費用不得超過五百元。為了確保訂戶的權益,基本普及組和其他三組套餐組的頻道數量,不能比現在吃到飽的頻道數量還少。至於五百元以外的單頻道單買、寬頻加值服務、計次付費(頒獎典禮、球賽)等,則不在收費管制之內,業者可自行規畫。

業者反彈

系統台影響小 頻道大失血然而,此案一出,立即引發系統和頻道業者一片反對聲浪,最大主因,就是制度重整帶來的不確定性,讓業者擔心「錢少賺」之外,更連帶衝擊頻道業者自製優質節目的意願與能力。

「對系統業者來講,震撼較小,只是收費結構上的改變;最大問題來自於頻道業者,尤其是比較有競爭力、廣告營收高、旗下擁有多頻道的業者。」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說,從「不分組」,變成「基本頻道+套餐」,頻道業者的收視基礎變少了,將很難達到過去的收視率,導致廣告量下滑,收入減少。另外,原先系統業者付給頻道業者的授權費也會下降。

自製優質戲劇節目有成的三立電視總經理張榮華預估,依照現行NCC的規畫,有線電視頻道業者的頻道訂戶數,將由五百萬戶下降至三七五萬戶;當普及率下降、收視人口減少,頻道業者的營收恐減少約四成。

張榮華憂心營收銳減後的連鎖效應,頻道業者恐難繼續支撐其營運所需成本,因此,會透過減少本土文創內容的製作、人力精簡、製作低成本節目、購入外來節目、重播等方式來因應。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將造成整體產業的衰退以及影視人才流失。

「NCC與其訂出具體分組方式,不如去思考怎麼讓產業更有競爭性。」台藝大廣電系副教授賴祥蔚說,他肯定NCC想把遙控器主權還給大眾的出發點,但為何一定要分組,不把吃到飽的模式也列為選項之一呢?讓市場自由去競爭。

「花五百多元看一百多個頻道,縱然品質良莠不齊,但每個家庭成員的偏好都不同,如果走向分組,也可能引起選擇上的爭執。」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鄭自隆認為,消費者已習慣「吃到飽」方式,與其「向下分組」(即剪頻道、減費用),不如「向上分組」,在既有頻道數之上,若有額外的收視需求,再付訂閱費用。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教授周韻采則以有線電視數位化以後,將可容納五、六百個頻道的角度,認為應該反向而行,引進更多優質頻道,讓劣質頻道在市場競爭中自然消失。

但是,觀眾的不滿,隨著網路電視、手機上網、MOD(節目隨選)寬頻收看影音節目的便捷,已反映在訂戶數的流失上。根據NCC調查,近年有線電視的訂戶從五百萬戶左右,以平均每月十萬戶的速度下滑。因此,若依系統、頻道業者和部分學者的期待,採用「向上分組」模式收費恐無法改善現況,「向下分組」仍被多數學者視為能從結構上帶來變革的作法。

只是,NCC的草案從七月推出以來,歷經各種公聽會、座談會,至今仍無法和業者達成共識,究其原因,與其模式帶來的不確定性大有關聯。

「NCC如果要圓滿地做這件事,應該給業者一點空間,例如讓現有的頻道費用納入新頻道。」陳清河說,依NCC現有規畫,既有的五百元收費上限只能含現有頻道,如果這樣下去,在一七年正式分組付費前,不會有新的頻道願意加入。

另外,過去提供有線電視訊號服務的系統業者,在寬頻上網的服務上,一直有如「買菜送一把蔥」,沒什麼賺頭,若NCC能協助業者提高這部分的獲利面,應能加速分組付費的推動。

陳清河強調,分組付費在台至少推了十四年以上,今天NCC願意擔負這個責任,值得肯定,只是配套、與上下游的溝通需要做好,也必須講清楚沒有妥協的空間,「不然哪一天NCC受到壓力又改變,就太可惜了。」NCC想要順利推動分組付費,除了考慮從配套措施下手,國外的作法也值得參考。

美國取經

依飛機艙等概念分級

研究國內外有線電視產業多年的政大廣電系教授劉幼琍指出,「美國的分組付費,類似經濟艙、商務艙和頭等艙的概念。」舉例來說,如果第一個層級有四十個頻道;則第二個層級,就會是四十個頻道加上二十個頻道;第三個層級,是前兩級的六十個頻道,再加上十個頻道。

此三層級之外,另外還有單頻單選、計次付費如球賽或頒獎典禮等內容可選購,這三者加起來,才叫分組付費。

但NCC現行作法,等同只有一個層級,然後讓消費者選擇要加上A套餐、B套餐或C套餐,以機率來看,頻道業者被消費者看到的機會大減、不確定性太高。

「我們當然要顧到對消費者的公平性,但也要考慮市場秩序、法則和定價策略。」○六年,劉幼琍擔任第一屆NCC委員時,曾規畫過分組付費模式,她把現行一百多個頻道切割成兩組,第一組為「基本頻道普及組」,約四、五十個頻道,第二組為「基本頻道普及組」加上其他頻道的組合,讓消費者任選,總共資費不得超過現行收費上限;其他外加內容,則如同美國的單頻單買、計次收費。

既是參考美國模式,為何只有二級?劉幼琍說,由於美國近年推行有線電視數位化,為了讓消費者從傳統類比的有線電視轉到數位電視,於是把三個級別簡化為兩個,再把數位電視收費訂得和第二級相近、甚或更便宜,吸引消費者轉向數位電視。

雖然劉幼琍的方案後續因有線電視安裝數位機上盒的比率太低、不了了之,但相較於本次NCC的大變革,劉幼琍版本變動性較小,從吃到飽到分兩級,也比現況多了選擇,不失為銜接有線電視全面數位化的過渡方案。

除劉幼琍版本外,台灣通訊傳播產業協進會曾在和NCC開會時,提出把基本頻道之上的三個套餐、減為兩個的作法,目的也在於落實分組概念的同時,降低對業者的衝擊。

但針對上述有別於NCC的分組付費方式,頻道商多半仍表達觀望、評估的態度。

新戰局開打

後進業者推階梯式收費

雖然NCC訂下了一七年的全面分組付費時間點,但明年起,陸續會有新加入戰場的系統業者,不但全面數位化,也採取分組付費方式。

「原本是三年後才要架完網絡,沒想到新進業者速度快到難以想像。」陳清河直言,如果有一家成功以分組付費打入市場,全台六十家系統台原本業者很難不跟進。

隸屬於午陽集團的台中威達電訊,就是其中一家。預計在明年,經營區域從台中西區的四萬多收視戶,擴展到台中市和南投縣全區,對於分組付費,他們已做好準備。

「六年前,我們就已陸續建置相關設備,為分組付費和數位化作預備。」威達電訊營運長謝其昌表示,所有的纜線都已鋪設好,只待和各頻道洽談授權費和頻道位置,而目前規畫的分組付費模式,由於還未到一七年,可以不採用NCC模式,為階梯式收費。

威達所預計推出的套餐組合,包括兩百元(五十七台)、三百元(八十四台)、四百元(一○四台)和五六五元(一二○台),每一個等級包含各種類型的頻道,例如新聞、電影、戲劇等。

不過,謝其昌也坦承,目前最大問題卡在與頻道代理商的授權費談不攏、以及其他境外頻道要被排入的位置,這部分的協商錯綜複雜,也期待NCC能協助進行溝通、協調,讓分組付費的新形態收費能順利在市場上運作,帶動整個有線電視的變革。

台灣有線電視產業有著獨特的時空背景,二十年前非法的第四台就地合法,造成市場失序下,頻道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如今當民眾、業者習慣了吃到飽,想要再翻轉整個產業結構,談何容易。

但放眼各國,分組付費模式是必然趨勢,在這個關鍵時刻,台灣的有線電視是否能跟上世界趨勢,讓想像變為真實,把遙控器主權還給消費者,需要各界再努力,主管機關NCC更是責無旁貸。

NCC專門委員紀效正表示,目前的草案還未定案,NCC還在研討,也不排斥舉辦聽證會,邀集各界來討論。

觀眾看什麼頻道,都是第四台決定──我國有線電視產業鏈

頻道業者

‧三立

‧東森

‧中天

‧TVBS

‧八大

‧緯來

‧年代

‧衛視

‧其他單一頻道

系統集團

‧凱擘

‧中嘉

‧台固媒體

‧台灣寬頻

‧台灣數位光訊

系統台

全台51個經營區,共有60家系統台(即第四台),其中36家屬於上一層的系統集團。

觀眾

整理:賴若函

剪頻道、減費用,衝擊電視台營收──NCC規畫的分組付費模式A套餐組(上限130元)B套餐組(上限130元)C套餐組(上限130元)普及組(11個頻道+N,200元)11個頻道包含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公視、公視高畫質、原民台、客家台、公用、自製、節目總表,N為業者自行規畫頻道,數目不限。資費200元。

普及組+套餐組:普及組之外,消費者可單選套餐組,也可三套全選,總金額上限為500元。

整理:賴若函

接近美國模式,基本頻道較多──劉幼琍規畫的分組付費模式

A基本

頻道普及組

B其他

頻道組合

第一組(A):

包括七個必載頻道、系統業者免付版權費頻道、以及可收取上架費等頻道,約40~50個,不訂收費上限。

第二組(A+B):

消費者可任選其他頻道,整體收費上限不得超過現行收費上限。

整理: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88

如何成為一個牛逼的創業者?更多的“女性思維模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804.html

女性思維是一種感性思維,但長期以來,感性思維一直都是創業的大忌。的確,過去的創業你必須精於功能的設計、成本的控制、流程的管控、政商關系的處理,理性、精明,是創業成功的必備素質,甚至也是唯一的素質。但i黑馬觀察到,在今天,光是理性卻並不管用了,至少不足以讓你成為一個牛逼的創業者,成就一個牛逼的企業。因為今天的創業,除了要考量你的技術和運營能力,更需要你具備洞悉人性、洞察用戶心理的能力,需要你像一個女人一樣去思考和感知。用戶需求是感知出來的過去我們了解客戶一般采用的是市場調研的方式,靠抽樣調查,靠樣本分析。在匱乏年代,在工業化時代,在消費者的需求還停留在吃飽穿暖、人身安全的時代,這樣的方法自然是有效的,因為消費者在意的是功能和性價比。但是當消費者的需求已經上升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這個層面的時候,抽樣調查就變得非常扯淡了。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家包包生產企業準備設計一款更貼近消費者的女用包,就派出市場人員去調研,發現女孩子每次從包里找東西都顯得非常費勁,所有的數據都證明現在的女包設計不合理,應該有更多的隔層。於是,企業馬上退出了一款有更多隔層的女包投放市場,廣告也沒少打,市場就是沒起來。企業只好求助營銷專家,專家一通研究以後發現,原來是女人就喜歡享受從包里慢慢找出東西的過程。以前有一本試圖解釋男女吵架模式的工具書,叫作《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書中講到男人外表強硬,但思維簡單,屬於線性思維;女人外表柔弱,但思維呈網狀,敏感,富有想象力。男人不能理解女人在吵架中的行為:那麽喜歡翻舊賬,那麽惡毒的詞語都想的出來。過去的淑女怎麽轉眼就變成了悍婦?原來,女人的邏輯如下:她只能用極端的方式來引起男人的關註。她要用最決絕的話,最後悔的詞語來表態,她其實是在提醒男人:我要的只是一點溫柔而已。這個你都不答應,我也太沒面子了。你快認錯吧,只要你認錯了,我馬上就原諒你了。女人也不能理解男人在吵架中的行為,女人總是一廂情願地想:雖然我喜歡拿你跟人家比較,還不是因為我喜歡你。不然,我怎麽可能會跟你好!而男人的邏輯是:你說別人好,那你為什麽要跟我?既然你不信任我,我們還有什麽必要談下去。既然什麽事情都是你在做主,每次都是你在朋友面前,讓我下不了臺。我們在一起,還有什麽意思呢?在互聯網的熏染之下,如今的用戶正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女性主義的特征。女性主義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說在人們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之後,更在意產品的情感屬性,更追求產品之於個人品味的意義,情感的濃度越高,產品的粘性越大。而情感是一種只能感知、體察和揣摩,卻不能通過調研得知。有一句話說“用戶只會抱怨,卻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放棄理性思維”現實生活中,感性和理性之間仿佛存在著一條天然的鴻溝。理性的人往往纏繞在精確的邏輯中沾沾自喜,而感性派又對自己在細微處發現真諦的能力自鳴得意。但是作為一個創業者,無論你的思維模式偏於理性還是偏向感性,都有必要將兩者打通,理性讓我們變得精確,感性讓我們富有情懷。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更極端。在一次《微信背後的產品觀》的演講中,他甚至認為產品經理應該“放棄理性思維,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標分析。產品經理應該是一個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需要在極端現實主義和極端理想主義之間取得平衡,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一並接受下來,徹底去除其中的相對性,絲毫不會覺得其中的矛盾和沖突之處。”張小龍的觀點看起來像是矯枉過正,但其實是因為我們之前的產品觀實在太過於依托邏輯和理性了,而邏輯和理性只會讓我們離用戶越來越遠。“放棄理性思維”的本意是要在理性的基礎上,激活你潛在的感性思維。這個當然很難,但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超級產品經理應該具有的“現實扭曲力場”。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B座12樓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33

證監會,拿開你的臭手,讓更多的奧賽康發行 江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tkmi.html

傻子不慘虧,中國股市沒救!!這麼明顯的套現還能賣得出去,傻子還是太多。傻子的錢沒創造力,他們有錢也是浪費資源(馬云會贊同,他不敢明言而已)。中國股市對於賣方來說,一直是個天堂。

補充一點,各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基金絕對不是傻子,他們就是要把股票賣給傻子,絕對是投資者博弈的對手而非朋友。發行承銷,買賣手續費,基金收取管理費,個個都是宰羊的高手。

 

我從開篇第一篇博客就極力看空A股,大量高估值,價格極為昂貴的垃圾股會禍害有投資價值的大盤壟斷性藍籌。那麼多年過去了,的確我猜中一半,另一半卻沒猜中---垃圾更貴了,傻子還是那麼多!

 

對中國股市前景依舊極度失望。奧賽康,注定是中國股市改革又一次倒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57

大銀行風險意願降低,更多頂級交易員離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937

喜歡冒大風險換取回報的“自營交易員”正在離開大銀行。 最近頂級高薪交易員從摩根史丹利和巴克萊離職證明了這個趨勢,在金融危機之後大銀行正在遠離過去不惜一切代價換取收入的經營理念。 巴克萊全球利率部門交易員Jonathan Hoffman最近宣布離職。Hoffman曾經是雷曼兄弟公司的重量級自由交易員,在雷曼兄弟因下註次貸相關證券倒閉之前,他的年薪高達3000萬美元。 Hoffman離職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是與其他歐洲大銀行一樣,在監管機構要求提高風險內控標準防範金融危機的壓力之下,巴克萊正在縮減風險敞口。 在Hoffman離職之前,另一知名交易員,摩根史丹利利率交易部門主管Glenn Hadden也已離職。Glenn Hadden曾經是高盛的交易員,他的交易風格以激進的采納風險著稱,2012年美國財政部曾對他的交易進行過調查。 包括沃克爾規則在內的新金融監管法規的實施,導致更多喜歡冒大風險的交易員離開美國銀行業,而銀行現在必須采取更保守的經營策略。Glenn Hadden過去的老板,摩根史丹利首席執行官 James Gorman明確了風險厭惡的原則,並決定把公司重點放在複制財富管理部門成功的經驗上。 銀行對風險態度的轉變正在把Hoffman和Hadden這樣的頂級交易員,推向對沖基金或者其他受監管新規壓力較小的金融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68

美聯儲調查匯率操縱案 更多銀行或遭處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098

據知情人士透露,美聯儲正在調查全球最大幾家銀行的交易員們,看他們是否操控外匯市場,有些公司可能因管制不嚴而受到處罰。 前聯邦檢查官、現Shulman Rogers Gandal Pordy & Ecker公司律師Jacob S. Frenkel表示,若銀行缺乏管控,其交易員操縱外匯市場,美聯儲將酌情決定是否要處罰銀行,以及需要如何處罰銀行。由於外匯市場沒有什麽監管法規,監管責任落到了美聯儲頭上,聯儲要確保銀行在外匯交易方面管理得當。 去年,一些銀行管控不當,美聯儲對它們進行了處罰,包括違反伊朗制裁令、糟糕地下賭衍生品市場而受到的處罰。去年6月,彭博社爆料稱,交易員們在客戶的交易指令被執行前布下“老鼠倉”,並協同其它銀行的交易員一起在基準匯率WM/Reuters收盤前的60秒內進行操縱。目前全球監管機構正在調查外匯市場操縱問題。 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調查顯示,德意誌銀行、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瑞銀控制了全球超過一半的外匯交易。 目前,至少有十幾家公司接受了監管機構的調查,其中至少12位外匯交易員被要求暫停工作或強制休假。勞埃德銀行集團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均宣布,銀行內部對外匯市場操縱問題展開了調查。上周,花旗銀行解雇了歐洲現貨交易主管Rohan Ramchandani。去年10月起,Ramchandani一直處於帶薪休假狀態。 美聯儲的重點是監管有可能危害到銀行安全和穩定性的風險,並評估銀行“確認、衡量、管理、控制風險”的能力。若美聯儲檢查出銀行管理上的漏洞,可以給銀行發送報告、發出命令、處以罰款,禁止有關人員市場進入等。 美聯儲11月FOMC會議紀要顯示,全球最大銀行的外匯交易商們表示,美聯儲調查外匯市場操縱案,可能促使銀行改革處理客戶訂單的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79

羅氏太子女:「我要更多認同!」

2014-02-06  NM
 
 

 

美國名牌大學畢業,入投行打工,再辭職創業,這三部曲,是悶爆的富二、三代故事。堡獅龍(Bossini)已故創辦人羅定邦孫女羅可欣(Edith),亦走過同一條路。十年前離開投行,和胞妹羅可旋創辦女裝品牌bread n butter,在香港及內地,分別有十七及一百間分店。看似做出成績,但不夠。羅氏子孫眾多,家族信託講到明按表現封賞。在一個需要不斷證明自己價值的家族長大,羅可欣要在眾多第三代中突圍,就要靠她自度的第四部曲。兩年前,羅可欣創辦非牟利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簡稱FFF),出錢出力出地方,培植本地新進設計師,資助他們去巴黎、東京參加時裝周,又找來名人政客行catwalk。當名利唾手可得時,一句認同更來得彌足珍貴。

羅可欣眼中的認同是這樣的。早前,由她打骰、政府旗下創意香港贊助的「Fashion Forward Festival」,在香港紡織業發源地長沙灣,舉行了一場時裝騷,十三名本地設計師為鱷魚恤太子女林煒珊、公民黨陳淑莊及一眾明星大玩造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更以飛機頭look,chok爆行catwalk。有份撐場的紡織及製衣業界議員鍾國斌稱讚:「Edith用自己企業資源去幫年輕設計師,香港好少呢種平台。政府肯俾錢,啲官肯俾面,政商界都有代表,證明FFF拿到好多認同。」上月中舉行閉幕音樂會,羅可欣父親、羅氏集團主席羅蜀凱一早到場,坐足成晚,鮮有露面的丈夫,亦帶同兩名年幼兒女現身。

時裝界矽谷

羅可欣創辦的時裝生意,每年生意額過億元。但在外人眼中,這張成績表,對出身紡織世家的她來說,變得理所當然。性格硬淨的羅,要證明富三代不只識使錢和賺錢,她看到香港時裝業的缺口,並以此為新目標:「香港時裝業只有購物一環,好多人才(設計師)都出咗去,應該有多啲平台俾佢哋發揮,俾多啲人認同本地設計及品牌,唔係一味問:『平啲得唔得?』」一二年,她聯同有香港時裝界「教父」之稱的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副主任區偉文、理大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葉長安,以及同為富三代的鱷魚恤(122)執董林煒珊,成立非牟利組織FFF,培植年輕設計師。最初,FFF僅租用商務中心做辦公室,發揮的功能有限,最大的項目,就是帶兩批設計師去巴黎及東京的時裝周。去年,羅氏集團旗下的長沙灣工廈完成活化,改名D2 Place,最頂兩層約兩萬呎,以贊助形式租予FFF作基地。羅可欣大方承認:「家族嘅sponsor好重要,有咗空間先可具體去進行,事半功倍。」她的目標,是將FFF打造成時裝界的矽谷,「我以前喺矽谷嘅史丹福讀書,九七至九九年時,嗰度聚集咗好多科網公司,形成一個社區,將力量凝聚起來。FFF係一個平台,將資源和業界人士聚集喺度,可以扶佢哋(設計師)一把。」

賓架出身賣衫響朵

不斷追求認同,因為羅可欣在一個需要證明自己價值的家族長大。祖父羅定邦有五子一女,生前愛將生意交由子女輪流揸旗,表面上是讓各人都有發揮機會,實際上每個揸弗人都要在短時間內爭表現、搏上位。在競爭激烈的家庭長大,羅可欣逞強性格自小成形,大學電子工程系難入,無興趣都咬緊牙關完成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學業,之後再於史丹福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加入投行,「個個都視banker為dream job,好刺激,做親都係大嘢。」講起當年,她眼中仍現光芒。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時,羅可欣正好於紐約所羅門兄弟接受培訓,就在世貿中心上班,幸好當日她未返到公司。事後仍不知懼,轉頭又沉迷在刺激的賓架生活中。做了六、七年,心態開始轉變:「賓架只係deal maker,生意唔係自己嘅,仲成日挑剔人,點解做得唔好?profit margin點解咁低?」羅可欣覺得是時候「put my feet on the ground」(腳踏實地),辭職後和妹妹羅可旋拍住上賣衫,○四年開拓自家女裝品牌bread n butter。 父親羅蜀凱是羅氏家族第二代的掌舵人,羅氏針織現在仍是GAP等世界級品牌的供應商,在中國、越南、孟加拉都有設廠,共有萬八名員工。有家族做靠山,創業路亦平坦得多,品牌輕易進駐各大商場開分店。最大的挑戰,是○八年金融海嘯。羅可欣仍印象深刻:「嗰時成日要落鋪頭,幫員工打氣,進軍內地開店嘅計劃都要叫停。○九年,中國話要『保八』(GDP增長8%),我都要『保八』,係保住生意額唔跌多過百分之八。」

家族壓力鬥上位

生意成功,不代表得到掌聲。「做生意,啲人會覺得:『你daddy都幫到你啦。』但搞FFF,更有成功感。」羅可欣道出心底話。羅氏家族第三代,單是內孫已有十七人,個個名牌大學畢業,要上位談何容易。九六年羅定邦去世時,留下十億遺產,由次子羅蜀凱管理。遺囑列明,羅氏子孫他日在事業、學業上有卓越表現,在財力不足時,可得到資助,作為獎賞及鼓勵。○七年,四叔羅家寶女兒羅穎怡,入稟要求「睇數」,便被伯父羅蜀凱批評,指其「雖擁有MBA學位,後開設鞋店Mocca,事業算成功,但仍比其父親羅家寶及其他家族成員遜色。」後來,法庭維持羅蜀凱對遺產的決定權。羅家對子孫的要求甚高,作為「族長」羅蜀凱的女兒,羅可欣壓力更大。如今,她滿心期待FFF這個「矽谷」,會有「Google」出現,「矽谷唔係製造Google,係Google自己跑出咗。FFF係平台,唔係生意,唔係我話行十步棋,就追到邊個目標。」不知道「Google」幾時出現,或會否出現,但這一刻的羅可欣,已笑得開懷:「FFF已經攞到好多認同,包括政府、業界及本地設計師,我好開心。」

紡織世家一門數傑

祖籍廣東順德的羅定邦,以紡織起家。一九七五年成立羅氏集團,與麗新的林百欣、肇豐的方肇周及萬泰的田元灝,被稱為「配額四大家族」。八七年,「羅氏針織」上市(後改名羅氏國際),同年開設時裝品牌堡獅龍(Bossini)。九八年,羅氏國際私有化,但至今仍是香港製衣業龍頭。羅定邦共有五子一女,分別是羅樂風、羅蜀凱、羅嘉穗、羅家寶、羅家聖及羅家駒。羅氏家族一門多傑,長子羅樂風於七十年代自立門戶,創辦晶苑集團,發展製衣業,現時年生意額逾百億元,近年兼做地產,曾在九肚山發展獨立屋項目。二子羅蜀凱深得父親信任,羅氏王國的紡織、地產生意,甚至父親生前用的「8」號車牌,都交到其手中。四子羅家寶是地產大炒家,持有數十億物業,行內無人不曉;五子羅家聖繼承堡獅龍(592),持股超過六成七,市值約七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