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跟歐美的關系日漸緊張,發達國家一致把矛頭指向了普京。但是最新的蓋洛普調查顯示,普京一點兒也不“缺愛”,反倒是奧巴馬在國內越來越不受待見。
蓋洛普調查顯示,普京在俄羅斯的支持率達到驚人的83%,打平了多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08年的時候他的支持率也曾達到過83%。
相比之下,奧巴馬在美國的處境就沒有這麽風光了,這位美國總統的支持率僅為44%,將將超過普京支持率的一半。
蓋洛普調查報告還顯示,2014年,俄羅斯民眾對於生活狀況自由程度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達到65%。這很大程度上與經濟狀況的改善有關。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和歐洲還沒有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當時俄羅斯人對經濟前景的樂觀程度達到了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此外,俄羅斯人對於選舉誠信、軍事以及國家政府的滿意程度也有所提高:
此外,俄羅斯人還對於中國的領導層面比較滿意,遠高於對美國和歐盟領導的滿意程度:
然而,國際對俄羅斯的負面看法有所增加,尤其是歐洲和美國:
美國方面就沒有那麽樂觀了,華爾街日報和NBC聯合調查顯示,美國民眾對於總統、政治系統、經濟等問題的滿意程度都在下降。這份調查中奧巴馬的支持率更低,僅為40%,達到了歷史新低。在外交政策方面,民眾對奧巴馬的滿意程度最低,僅為36%。
雖然美國股市處於歷史高位,失業率也有顯著下降,但民眾似乎仍然能夠感到經濟的疲弱,有64%的民眾認為仍能感受到此前經濟崩潰的影響,有近半數民眾認為美國經濟仍出於衰退中。
更為令人絕望的是,美國人對長遠未來的樂觀程度非常低,調查顯示,認為自己子女生活能夠好於目前狀況的人數比例降至歷史新低21%。
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一表示,俄羅斯正派遣一支救援小分隊前往烏克蘭東部地區。不過,俄羅斯是在無視西方國家警告的情況下派出救援隊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社報道,歐美警告稱,俄羅斯是以人道主義救援為借口,實際卻是入侵烏克蘭。
8月11日,烏克蘭政府發言人Andriy Lysenko稱,俄羅斯當前在俄烏邊境地區大規模囤兵45000人,並集結大批重型武器,包括160輛坦克、1360部裝甲車、390枚火炮系統、150個Grad導彈發射系統、192架戰鬥機和137架攻擊型直升機。
北約表示,俄羅斯軍事幹涉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概率很高”。目前,烏克蘭軍隊正圍攻親俄派要塞城市——位於東部的頓涅茨克。
西方國家認為,自3月克里米亞宣布並入俄羅斯以來,普京就一直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現在,他派遣武裝力量進入烏克蘭東部是為了阻止親俄派反叛行動失敗,以令其顏面無光。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索周一與普京通話時直言不諱地警告:
不要以人道主義等任何借口在烏克蘭采取單邊軍事行動。
白宮援引奧巴馬的話稱,俄羅斯任何未獲得烏克蘭政府同意的介入行動都將是不可接受的,也是違反國際法的。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支持派出救援隊,但他明確表示,這項任務必須在ICRC的保護下展開,其中也包括歐盟與俄羅斯的努力。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及,俄羅斯國防部表示,有三千名官兵參與的空降部隊大規模演習於周一啟動。這是兩周以來的第二次軍演。
此外,烏克蘭政府軍目前已切斷叛亂分子重要補給線。親俄派節節敗退。周日,親俄派提出停戰請求,遭烏政府拒絕,並要求叛軍投降。
烏克蘭頓涅茨克地區如今已有數百萬民眾搬離以躲避戰亂,更有超過一萬名居民被斷電,因40座變電站被炸毀。而Luhansk也沒有電力可供使用,同時,供水和電話服務也在一周多之前就被切斷。
北約懷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言論發表後,烏克蘭本幣Hryvnia暴跌至歷史記錄最低點。
俄羅斯國防部空降部隊新聞與信息管理局發言人伊琳娜·克魯格洛娃向俄新社記者表示,有三千名官兵參與的空降部隊大規模演習於周一在普斯科夫州啟動。
普斯科夫州靠近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邊境,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北部聯邦管區。
克魯格洛娃說:
8月11日至16日,第76近衛‘切爾尼戈夫'空降突擊師將在普斯科夫州舉行師級首長司令部演習,官兵將在不熟悉地形登陸,舉行實彈射擊。
她表示,將有三千人在不熟悉地形登陸。伊爾-76飛機將從空中投放12份軍事裝備。
她還表示:
為對假想敵的地面目標實施空中打擊,將啟用軍事運輸航空兵、前線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30余架飛機和直升機蘇-34、卡-52、米-28、米-24、米-8、伊爾-76進行空降兵的調遣和實際行動的支援。
演習的積極演練階段將於8月14至15日舉行,其間將舉行奪取和摧毀假想敵戰略性重要設施競賽。演習將以實彈射擊階段作為收尾,該階段將分白天和黑夜兩個模式進行。
克魯格洛娃進一步表示,射擊使用的武器包括空降突擊師現役所有武器,包括2S-25“章魚”空降坦克殲擊車、2C-9“諾娜”自行迫擊-榴彈炮、D-30榴彈炮、“箭-10”地空防空導彈系統和“針”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除了軍演之外,俄羅斯還在烏克蘭邊境集聚了大量軍事力量,據烏克蘭國防安全部副部長Mykhailo Koval稱,有160輛坦克和3萬3千名士兵。另有一種說法是俄羅斯在俄烏邊境聚集了4萬2千名士兵。
烏克蘭政府軍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接連戰勝親俄派武裝分子,俄羅斯的軍演和軍事力量部署意在顯示軍事力量,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據彭博,烏克蘭政府表示,自上個月展開進攻以來,政府軍已經從叛軍手中收複了超過一半的失地。
在過去幾個月中,俄羅斯一直暗中支持親俄勢力與烏克蘭對抗。但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快維持不下去了,烏克蘭軍隊已經快要切斷俄烏邊境的供給線了。
彭博援引分析師、政治專家等評論稱,普京如今面臨兩個選擇,要麽打著維和的旗號入侵烏克蘭,要麽放棄親俄武裝,以避免歐美的進一步制裁。
在共產主義東德長大的默克爾對普京的蘇維埃歷史知之甚深,而克格勃出身,曾在德工作多年的普京對默克爾的民主德國同樣了解。
但這種個人層面的熟悉並無法阻止德俄兩國的關系降至冷戰後的冰點。上個月,默克爾在馬航MH17墜機後轉而支持歐盟對俄羅斯進行強硬制裁,意味著柏林和莫斯科長達數十年的合作關系從此終結。正如德國雜誌《明鏡》所說:“MH17的墜毀同時也是德俄關系的墜毀。”
歐盟委員會外事關系的資深成員Jesef Janning評論說:“這對柏林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兩國關系將開啟一段新的時代。”
在此次危機中,德國史無前例地扮演者領軍的角色。在過去六個月中,默克爾與普京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電話聯系,兩人至少通了30次電話。
二戰後,德國一直在國際政治事務中保持低調。但隨著其經濟實力的增長,德國在過去25年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斷上升。在此前的南斯拉夫和阿富汗戰爭中,主導權一直掌握在美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盟友手中。
但這一次,鑒於其與俄羅斯長期以來的政治紐帶和廣泛的經濟關系,柏林成為西方處理烏克蘭事件的主導者。
在此次烏克蘭事件中,默克爾喜歡采用歐元區內部慣用的協商方式。盡管她私下里向奧巴馬抱怨普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在公開場合,她還是盡可能地維護德國的利益,確保西方的回應不被美國所主宰,因為她害怕那樣會加劇沖突。
在過去的幾次制裁中,默克爾不斷地表示協商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即便在MH17墜毀之後,她仍然表示:“這些時間再次向我們表明,我們需要通過政治的解決問題。”
默克爾本可以一直走中間路線,盡力利用德國的影響力,在美國、波蘭和英國等鷹派和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鴿派之間尋求平衡。
但MH17的墜機事件讓她陷入了困境。該事件不僅震驚了世界,也震驚了德國。親俄武裝事故現場抽煙、甚至搶劫屍體的行為讓公眾的輿論非常憤怒。於是,德國和歐盟在對俄羅斯實施強硬制裁上達成了共識。
不過,這種共識可能不會維持太久。歐盟內部對具體的執行上存在分歧,比如許多德國人就抱怨說,法國與俄羅斯的12億歐元的軍艦合同依然有效。
自冷戰期間推出“東方政策”以來,德國就一直是俄羅斯在西方國家中最親密的朋友。德國領導人始終和克里姆林宮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並修建了大量的天然氣管線。德國的外交官們總是對這一政策津津樂道,尤其是該政策促成了最後兩德的輕松統一。
與俄羅斯的緊密關系為德國帶來了商業利益。德國成了西方國家中對俄羅斯最大的出口國,該國三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氣以來俄羅斯供應。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就曾力挺Nordstream管道建設,該管道是俄羅斯Gazprom天然氣公司穿越波羅的海的一條頗具爭議的管道。2005年卸任之後,施羅德成了Nordstream管道的總裁。今年他在聖彼得堡舉辦了奢華的70歲宴會,主辦方就是Gazprom,普京也親自出席。
華爾街見聞曾在《德俄關系的縮影:默克爾已經11天不理普京了》一文中提到,過去幾年來,默克爾和普京都一直致力於改善兩國的關系。默克爾是一個務實的總理,她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那樣對普京冷眼相待,這是人們對她的誤解。默克爾新政府去年底的通過的一項合作協議呼籲“與俄羅斯保持對話和廣泛合作”, 並強調“歐洲的安全是與俄羅斯一起,而不是與之對抗”。
普京的魅力攻勢始於2001年,他上臺後的第二年就在德國議會發表演講。他操著在克格勃時期學到的流利德語,贏得了一陣陣掌聲和歡呼。
莫斯科親克里姆林宮電臺評論員Sergei Dorenko表示,普京對德國的態度在很多方面都和俄國沙皇很像:向德國學習現代化經濟、管理和技術。相比之下,和美國的關系就無關緊要了。
但自2012年再次當選以來,普京此前與西方合作的意願被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所取代。普京如今的首要任務,是重振莫斯科對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前蘇聯國家的影響力。
隨著此次危機的不斷加重,德國的合作意願也逐漸消退,對俄羅斯的不信任也在加深。歐盟智囊機構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ECFR)的Janning表示:“支持俄羅斯的人幾乎已經無話可說了。”
在被問及柏林是否有可能修複與俄羅斯的關系式,默克爾基民盟的外交政策發言人Philipp Missfelder表示:“是的,但前提是莫斯科要先改變其政策。”
德國企業的處境也很為難。最開始,各大公司領導人都遊說政府不要進行嚴厲制裁。為德國公司代言東歐利益的遊說組織東部委員會表示,制裁俄羅斯將導致德國損失2.5萬個就業崗位。但在MH17事件之後,該委員會的反對立場開始有所軟化。
當然,從歐洲內部而言,這一次的沖突加強了德國的領導地位。英國智庫歐洲改革中心主任Charles Grant表示,歐債危機期間,德國是歐盟經濟政策上毋庸置疑的領袖,但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英、法依然能與其平起平坐。但在烏克蘭危機中,德國已經坐穩了頭把交椅。
對於美國來說,烏克蘭危機爆發正值斯諾登曝光美國“竊聽門”,德國人對於美國竊聽默克爾電話而憤怒不已。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微機上采取聯合一致的立場。在德國人看來,這是加強與美國聯盟的一個機會,默克爾上個月表示,與美國“保持緊密合作非常重要”,比如在伊朗等國際問題上。
不過,如今的西方聯盟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動輒訴諸武力。此次烏克蘭危機中,經濟制裁成了西方的主要手段。而且與美國一貫的強硬態度不同,德國一直采取“小心翼翼的”外交政策。
盡管普京在墜機事件中的表現讓默克爾很失望,但默克爾依然沒有放棄。兩天前,就在俄羅斯陳兵邊境,北約擔心烏克蘭可能遭到入侵的時候,默克爾與普京再度通了電話,就烏克蘭局勢做了溝通。這次對話後,俄羅斯昨天宣布軍事演習結束,主動緩解緊張局面,不能不說默克爾的策略起到了一定效果。
此次烏克蘭事件或許是個試金石,默克爾這種小心翼翼,穿梭於各方之間尋求平衡的外交策略對於普京是否能成功,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本文內容整理自英國《金融時報》文章《German diplomacy: Dominant by default》及華爾街見聞文章《德俄關系的縮影:默克爾已經11天不理普京了》)
據路透社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應該以盧布定價,向全球出售石油和天然氣。石油美元正在損害俄羅斯經濟。
在訪問克里米亞期間,普京表示,我們應該謹慎采取行動。目前,我們正嘗試與一些國家達成協議,以盧布交易。
這些國家包括中國、印度、伊朗和巴西。目前,對俄羅斯的制裁將把歐洲再次送入衰退的邊緣。
今天公布的歐元區GDP數據顯示,歐元區二季度GDP環比零增長。
法國巴黎銀行表示,對俄羅斯制裁給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對經濟的不確定性損害了經濟增長。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歐洲石油巨頭也呼籲石油"去美元化"。
歐洲第二大石油生產商道達爾(Total)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 de Margerie在接受法國央行,關於在歐盟層面上,支持歐元在國際貿易中使用情況的詢問時表示,盡管不能不使用美元,但歐元應在國際貿易方面起到更大作用。
不用美元不現實,但如果更多使用歐元,將是件好事。
為緩解緊張局勢,芬蘭總統Sauli Niinistoe將於今天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他表示,目前的緊張局勢很可能把世界拖入一個新冷戰。
雙方將在俄羅斯南部城市索契見面。一年前,普京向Niinistoe發出邀請。此次會面是繼普京與默克爾在巴西世界杯會面後,普京第一次與歐洲領導人進行雙邊會談。Niinistoe說,
我有一種感覺。我們處在冷戰的邊緣。
他計劃利用此次會面,找到一種讓雙方互信的方法。與波羅的海的鄰國不同,芬蘭從未加入北約。而芬蘭與俄羅斯的邊境線超過了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的總和。芬蘭的經濟經濟更容易受到俄羅斯緊張局勢的影響。芬蘭總理Alexander Stubb暗示,如果芬蘭經濟遭到不成比例的重創,歐盟需對芬蘭做出經濟補償。
Niinistoe表示,芬蘭有動力促進安全與穩定。
自3月俄羅斯吞並了克里米亞後,俄羅斯與歐洲和美國的關系不斷惡化。烏克蘭正與國內親俄反對派進行對抗。據聯合國數據,死亡人數在過去兩周增加到超過2000人。
北約秘書長Rasmussen周三說,他擔心普京的野心不止烏克蘭。
克林姆林宮宣布,8月26日普京將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會見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
俄官方稱普京還將會晤烏克蘭其他高級官員,歐盟委員會官員,以及歐亞關稅同盟官員。
烏克蘭方面確認了會晤,稱“穩定烏克蘭東部”將成為雙方會談的最關鍵議題。
自7月份以來普京和波羅申科就沒有碰過面。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分子交火已經造成至少2000多人死亡。
俄羅斯威脅發起更進一步反制裁措施。克里姆林宮發言人Dmirty Peskov周二表示,如果西方繼續堅持“破壞性制裁政策”,那麽俄羅斯將采取更多的“保護”措施。(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俄新社報道,Peskov 警告稱,“我們已經數次表示,俄羅斯並不是動不動就喜歡講制裁的國家,也從來不是任何制裁的發起者。但是,如果我們的夥伴堅持他們非建設性、甚至具有破壞性的政策實踐,那麽我們就會采取更多的措施。”
Peskov 還表示,俄羅斯目前正在考慮各種不同版本的進一步反制裁措施。
據莫斯科時報稱,普京可能正在考慮禁止進口美國傑克·丹尼品牌的調味威士忌,稱其中有一些“可疑”化學成分。
今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歐美和俄羅斯之間的“冤冤相報”不斷升級,制裁與反制裁的措施層出不窮。
首輪制裁是由美國和歐盟發起的,隨著危機的不斷擴大,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也加入了制裁俄羅斯的隊伍中。
而以普京為領導的俄羅斯也不甘示弱,8月初開始實施了反制裁措施,禁止從對手國進口農產品、食品,為期一年。
此外,克里姆林宮發言人還表示,普京將參加8月26日在明斯克舉行的俄羅斯、歐盟和烏克蘭領導人會議,屆時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將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