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操縱中國股市需要多少錢?只需20億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328.html

奇蹟就在平淡走勢下突然誕生了。8月16日11:05分鐘,所有的權重指標股,象利劍一樣筆直上漲。瞬間,中國石油漲停,中國石化漲停,工商銀行漲停,農業銀行漲停,招商銀行漲停,其他所有權重指標股,如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方正證券,保利地產,深萬科,中國神華,等等,都集體在一分鐘之內暴漲。在權重指標股集體暴漲刺激下,上證指數從此前的下跌7點瞬間暴漲65點。

這種指標股突然集體暴漲的情況,在中國股市歷史上非常罕見。這次權重指標股突然在同一時間集體暴漲,顯然屬於非常明顯的市場操縱行為。那麼這次市場操縱行為需要多大的成本呢?

 從盤中公開數據顯示,這次神秘資金暴拉權重指標股動用的資金情況大致如下:

中石油5318萬元,中石化4822萬元,浦發行1.06億元,華夏行3367萬元,民生2.21億元,招行1.17億元,工行1.28億元,農行1.32億元,中行7968萬元,興業銀行1.53億元,中人壽2622萬元,保利1.35億元,萬科4639萬元,中信證券2.6億元,海通1.34億元,方正證券9564萬元。上述16只超級權重指標股累計動用資金約17.69億元。考慮到還有其他一些權重稍輕的指標股也有一定漲幅,因此可以大致估計動用資金約20億元。也就是說,區區20億元資金,就可以在瞬時完全操控中國股市!這次A股暴漲,絕對屬於赤裸裸的市場操縱行為。如果連如此明 從盤中公開數據顯示,這次神秘資金暴拉權重指標股動用的資金情況大致如下:中石油5318萬元,中石化4822萬元,浦發行1.06億元,華夏行3367萬元,民生2.21億元,招行1.17億元,工行1.28億元,農行1.32億元,中行7968萬元,興業銀行1.53億元,中人壽2622萬元,保利1.35億元,萬科4639萬元,中信證券2.6億元,海通1.34億元,方正證券9564萬元。

上述16只超級權重指標股累計動用資金約17.69億元。

考慮到還有其他一些權重稍輕的指標股也有一定漲幅,因此可以大致估計動用資金約20億元。也就是說,區區20億元資金,就可以在瞬時完全操控中國股市。

A股上午暴漲源於光大系統問題,光大申請交易作廢。這相對股指期貨來說操作難度並不大。但對今天A股現貨市場來說影響面則非常廣。廣大普通投資者沒有資格參與股指期貨交易,他們在A股現貨市場上所遭受的直接或間接損失,如何處理?是否也將今天股指異動以後的所有現貨交易也全作廢?如只作廢股指期貨而不管現貨市場,顯然對廣大散戶不公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13

結構化金融時代:價格操縱稀鬆平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67

Janet Tavakoli

在結構化金融領域,價格操縱有著悠久的歷史。只要任何時刻存在價格「設定」或以交易為基礎的價格設定,那操縱就會如影隨形般出現。

價格操縱是「監管機構」嚴打的對象。但在過去三十年裡,監管層或是過於遲緩、或是不願意、抑或是無法做到這點,因此市場專業人士就將市場掌握在手裡。

價格操縱:稀鬆平常

無處不在的財經媒體總是聚焦「醜聞」,就彷彿這真的讓人震驚,而非稀鬆平常似的。如果你交易金屬、任何商品、利率互換、外匯、期貨、期權、CDO、CDS、股票、債券或任何其他金融工具,做好存在價格操縱的準備。在一定限度內,每個金融市場都會忍受一定的價格操縱。

如果你是個市場專業人士,你要做的不是驚訝於價格操縱的存在,而是搞清楚價格操縱的程度與方式。

法律訴訟對於市場玩家只不過是場遊戲

William K. Black對與這個市場有著精準的描述。在這樣一個容易誘人犯罪的環境下,監守自盜就是可以預期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眼裡只裝著獎金的員工們將毫不猶豫的操縱金融市場,即便這麼做甚至會損害所在的金融機構的利益。

在2007年8月,摩根大通CEO戴蒙向我表示,那些法律條款對他而言只是一場遊戲。他唯一在意的都是對手方是否「守信」。當時的討論關於CDO的缺陷以及AIG所出現的越來越大的問題,就在AIG不得不接受納稅人救助的13個月前。摩根大通並非AIG的主要對手方,但該行是美國頂尖的信用衍生品銀行。AIG的麻煩對整個信用衍生品市場帶來系統性風險。

此後,摩根大通在一筆巨額的煤炭做空交易中遭遇虧損,當時的這筆空頭頭寸規模之大,甚至超過了全球整個煤炭市場,當時領導商品部門的正是如今陷入能源市場操縱醜聞的Blythe Masters。該行操縱了這個重要的市場,而當時美國正身處一場戰爭。這次操縱之所以被報導是因為摩根大通是巨額虧損的一方。你不會聽到巨額操縱的贏家。

Masters被FERC指控是美國電力價格操縱的核心人物,要不是摩根大通向FERC支付了4.1億美元罰金,她就已經面臨刑事指控了。其他銀行也在與FERC的罰款鬥爭,但他們的官員並未被指控撒謊。

摩根大通的「倫敦鯨」巨虧顯示出戴蒙想要淡化一筆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虧損,並且稱其為「茶杯裡的風暴」。他在講話時也並未透露這一虧損可能擴大數倍。

同時,摩根大通問題重重的CIO部門簡直就是集風控漏洞之大成,他們也積極的操縱信用衍生品價格。

Libor操縱涉及多家銀行。主流財經媒體將其報導為一個讓人震驚的新聞。然而這對於任何在利率市場從業超過1個月的人士而言都不是新鮮事。銀行在按揭貸款、信用衍生品指數、合成CDO等工具定價上串通。

到國會舉行聽證會對著高管的臉吐槽、到了SEC和司法部舉行調查、到了資淺的替罪羊被指控時,操縱對於投資的傷害已經形成。這裡的教訓就是要告訴你,一切都要靠你。

如今,結構化的金融產品使得掩飾市場操縱更為方便,因為它們不透明。投資者可能暴露在一些風險裡,這包括結構化票據裡的讓人驚訝的條款、信用衍生品合約裡的非對稱的風險措辭、期貨操縱、期權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79

神秘的「四點異動」:外匯市場的操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523

2013年6月28日,美元兌加元在6月最後一個交易日中僅用了20分鐘就暴漲0.57個百分點,完成了當月間幅度最大的一次上漲,但是隨後在一小時內又回吐了三分之二的漲幅。

同樣的波動發生在當日倫敦時間下午4點前,彭博社的統計數據顯示,當時14個貨幣對的波動幅度超過了31%,一些主要貨幣對如EUR/USD其波動幅度超過了50%。

頻繁的巨幅波動同樣也發生在著名的匯率指數WM/Reuters上。許多基金經理和學者都認為這些波動的背後可能存在著貨幣交易人為操縱市場的嫌疑,他們通過操縱匯率來扭曲市場上高達數萬億美元規模的投資基金的價值。彭博社在6月早些時候就曾報導過一些交易商通過私下勾結分享市場信息,利用客戶的訂單來推動匯價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移動從而獲取超額利潤。英國FCA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他們正在審查這些指控。

擁有年外匯交易額4200億美元的Russell Investments 的老闆Michael DuCharme指出:我們當時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波動,但是時間很短,一過了下午四點沒一會匯價就回到了正常水平附近,這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

全球調查

全球的相關監察機構都在調查大型銀行濫用金融基準指數工具的情況。巴克萊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以及瑞銀集團被查出合計25億美元用於操縱倫敦銀行間拆放款利率(Libor)的資金,5月份時還有更多的銀行因為操縱掉期基準利率(ISDAfix)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傳訊,但是涉事經紀商ICAP集團的CEO Michael Spencer表示經過內部調查之後並沒有找到相關證據。

根據彭博社的採訪中寫到,銀行裡的交易員們控制著日交易量高達4.7萬億美元的貨幣市場,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執行大量的的交易使匯價向有利於他們的方向移動,例如其中一種稱作「操縱收盤價」(banging the close)做法,即在快到收盤時大量建倉,然後在臨收盤前抵銷倉位的做法,以及「誑騙」,即交易員下達買賣指令,但在執行前取消。Michael DuCharme指出,因為倫敦時間下午四點收盤時的基準指數價格決定了他們在之前幾小時內建倉的頭寸的盈利情況,所以這刺激著交易員們去用盡辦法影響指數。一些交易員也表示他們必須在基準指數收盤前的一個「60秒窗口」內進行操作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最大限度的減少自身的風險。

指數特徵

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教授Rosa Abrantes-Metz在2008年的論文中曾寫到:

貨幣市場中的很多場景與我看過的其他市場中的情況類似,比如壟斷價格協定的影響常常在隔天就消失了...你也經常能看到巨大的價格波動集中在一天的某個時間,此時的交易量特別大,因此市場流動性很好。如果我是個監察官,我肯定會關注在這個時段發生的事情。

WM/Reuters基準指數每小時發佈一次160種貨幣的價格,對於常用貨幣則是半小時發佈一次,這決定著眾多基金經理們為他們手中的外匯頭寸將要支付的數額。而這個指數的定價是根據每半小時開始前的60秒窗口期內所有交易的中間價來計算的(不常用貨幣對為每小時前兩分鐘窗口期)。

不透明的市場

外匯市場是金融體系內最大的市場,也是監管最薄弱的一個市場,其中超過50%的交易集中於四大銀行,根據歐洲貨幣機構投資者公司(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 Plc.)5月所做的一份研究報告,排名第一的德意志銀行佔外匯市場交易量的15%,其次是花旗銀行也擁有接近15%的份額,隨後是各擁有約10%交易量的倫敦巴克萊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不過四家銀行都拒絕對此報告發表評論。

因為銀行可以在交易關閉之前提前收到客戶的訂單,所以一些交易員會和其他公司的同行分享這些信息,所以銀行們可以預見未來的匯率走向。彭博社在6月採訪過的五位交易員,他們表示:

銀行的這種優勢可以幫助使其客戶的利益最大化,某些交易員甚至自己也會開老鼠倉,但是具體情況不便透露。

龐然大物

Investment Technology Group 的投資分析總監James Cochrane指出:即便是微小的匯率變化也能導致投資者們數以億計的虧損,這將吞噬人們省吃儉用攢下來的存款和養老金。曾經只是很簡單的基準指數工具如今變成如此龐然大物,並且沒有監察機構來管理它們,這些指數每跳動一個基點都代表著天量的資金。

如果一位投資者想要在6月28日倫敦時間下午3點40分至4點左右依靠WM/Reuters基準價出售十億加拿大元換取相應美元的話,那麼他將比使用市場即期匯率少獲得約540萬美元。

 James Cochrane表示: 如果基金們堅持使用WM/Reuters基準價,那他們的投資組合會受到損失,而且這簡直就是自作自受。

向FCA的申訴

一位管理著歐洲最大的基金的經理匿名向FCA申訴,宣稱匯率一定有被人為操作。之後監管機構向包括法蘭克福德意志銀行、紐約花旗銀行在內的四大行發出了相關資料的索取通知,但是後關於續進展,FCA以及德意志、花旗的發言人都拒絕評論。

彭博社統計了14個主要貨幣對自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間的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倫敦時間下午4點前30分鐘內出現波幅超過0.2%的情形次數,為了精確統計,這些波動必須是當日內最大的三次單邊移動之一,並且要在隨後4小時內反轉。統計結果中既有流動性最好的貨幣對如EUR/USD。也包括交易量不大的貨幣對如EUR/PLZ(波蘭茲羅提)。

注意觀察可以發現上述特定波動在一些貨幣對上表現的很常見,比如英鎊和美元之間還有歐元和瑞典克朗之間。而體現在其他貨幣對上如美元兌巴西雷亞爾、歐元兌瑞士法郎之間,這些異動平均兩年才發生一次。

指數型基金

兩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交易員表示:

這些異動在月底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證券交易和外匯之間的關聯性。在月底時有很大一部分的交易是由指數型基金發出的,他們買賣股票和債券來完成一攬子證券組合。銀行接受了基金發出的交易指令,大量的這些指令被指向倫敦時間下午4點前的「窗口時間」,那時交易量會激增,如此環境下既可以助力自己的交易,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小自己的損失。

路透社和交易商ICAP都拒絕為上述提到的日期提供交易量數據。

根據Morningstar的數據,目前指數型基金管理著全球3.6萬億美元的資產,這些基金經常在月末發給銀行大量訂單,因為在每個月末他們都需要根據在各國投資的指數本月的價值變化來調整對沖匯率風險的外匯頭寸。而且這些訂單多數會被置於下午4點前的一個小時內,銀行業會同意使用基準利率指數作為交易價格而忽略之後的價格動向。

相反的情況

Melvin and Prins在《Equity Hedging and Exchange Rates at the London 4 P.M. Fix》一文中寫道:

既然主要的做市商銀行都在下午4點前知道了所有的訂單,那麼他們完全可以在有利價位預埋自己的訂單或者優先執行自己的訂單以使價格向有利自己的方向移動。

身為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教授、同時也是世界銀行顧問的Rosa Abrantes-Metz指出:

頻發的價格異動, 特別是在月末忙碌的交易時段, 可以表明市場被人為操縱了,甚至有可能是幾家機構勾結串通所致。通常交易量比較大的時候,單筆交易對整個市場帶來的衝擊有限,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剛好相反,在有大額成交量時操縱市場一樣可以實現,這可能是市場出現病態的一個信號。

巨量交易

美國監管機關已經數次制裁過意圖操縱收盤價(banging the close)的公司。2010年4月CFTC以試圖操縱鉑金、鈀金期貨價格為名對對沖基金公司Moore Capital Management LP罰款2500萬美元;2012年4月以臨近收盤瞬時執行大量訂單試圖操縱原油價格為名,對德國交易商Optiver BV罰款1400萬美元。

黑石集團貨幣及固定收益部總裁Melvin及黑石集團副總裁Prins表示:銀行會因為錯誤的市場判斷而虧損,他們的利潤與所承擔的風險成正比。但是以上兩位人士都拒絕對自己公司報告以外的內容進行評論。

前任紐約黑石集團常務董事現任考文垂華威商學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 )院長Mark Taylor指出:

這種現象的部分問題集中在60秒的窗口期,這提供了一個可以大量堆積訂單的機會。通過增加基準指數更新週期比如10分鐘一次,或者日內隨機選擇60秒窗口期,我們可以儘量避免這些問題。

信託責任

摩根斯坦利分析師Paul Aston在2010年5月的一篇報告中指出:一隻追蹤摩根斯坦利世界指數的基金如果只在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4點左右交易會導致其年度收益表現比加權平均日間交易低5個百分比。

基金經理們相對來說更關係他們所追蹤的指數表現如何而忽略了最小化他們的交易成本。Russell Investments 的Michael DuCharme說道:

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儘量建議客戶不要以固定價格做交易而要注意儘量減少跟蹤誤差,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因為肩負那些託付了養老金給你的人們的期許,你有責任拿出最嚴謹的態度,做出最優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2

彭博:美國對外匯市場操縱展開刑事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1

彭博社週五援引知情人士稱,美國司法部已經對可能的外匯市場操縱展開刑事調查。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額達5萬億美元。

據該消息人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調查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這名匿名消息人士並未特別指出哪家銀行可能受到審查。另據一名消息人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也已對可能的外匯市場操縱展開調查。

歐洲監管當局的調查要早於美國。今年6月份,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已經表示,其正在對可能的匯率操縱展開調查。當月,彭博社報導稱,一些銀行交易員涉嫌操縱全球基準匯率WM/Reuters

上週,瑞士金融市場監管機構FINMA表示,正與其他國家的監管當局合作,就外匯市場可能被操縱一事展開調查。FINMA在聲明中說:「FINMA正與其他國家當局密切配合,因為可能涉及全球多家銀行。」

本週稍早,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也表示,他們正在調查金融行業可能操縱匯率一事。

此前,令市場震驚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操縱事件已使得全球監管機構向四家銀行總計開出約26億美元罰單。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過有關倫敦外匯市場下午4點的神秘異動,從該異動中隱約可見外匯市場操縱的身影。

外匯市場是金融體系內最大的市場,也是監管最薄弱的一個市場,其中超過50%的交易集中於四大銀行,根據歐洲貨幣機構投資者公司(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 Plc.)5月所做的一份研究報告,排名第一的德意志銀行佔外匯市場交易量的15%;其次是花旗,其也擁有接近15%的份額,隨後是各擁有約10%交易量的巴克萊和瑞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8

市場何處無操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729

上週五,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稱,美國司法部已經對可能的外匯市場操縱展開刑事調查,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額達5.3萬億美元。

除此之外,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瑞士金融市場監管機構FINMA、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均表示,正在就可能的匯率操縱案展開調查。

(華爾街見聞已對此做相關報導,詳見內容請點擊彭博:美國對外匯市場操縱展開刑事調查銀行交易員被曝涉嫌操縱全球基準匯率WM/Reuters神秘的「四點異動」:外匯市場的操縱

但外匯市場只是操縱行為氾濫的一個縮影。縱觀全球各大市場,你會發現無論是在金融部門還是在實體經濟,操縱無處不在,監管法律實際上早已被踐踏。

被操縱的市場:

1,利率

大銀行已經在利率操縱上共謀多年,涉及的資產規模接近800萬億美元。

英國銀行間同業拆解利率(Libor)操縱案震驚世界。

Libor仍然在被操縱。

2,衍生品

大銀行操縱衍生品市場也由來已久,涉及1200萬億美元的美元市場。

實際上,上萬億美元的衍生品被操縱的方式與利率市場如出一轍。

3,油價

2001年,安然公司因操縱天然氣現貨價格而垮台。今年殼牌、BP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因為涉嫌操縱全球原油市場每年價值3.4萬億美元的能源價格而接受歐盟調查。

4,黃金和白銀

衛報報導稱,金銀價格與利率和衍生品一樣,價格由大銀行之間每天的電話會議確定。

5,能源

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稱,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期間,摩根大通大肆操縱加利福尼亞和中西部的能源市場,通過8種交易策略不正當地從電力運營商獲取過度支付費用。

6,商品

大銀行收購重要的實體企業,涉及鈾礦開採、石油製品、鋁等行業,擁有並控制機場、收費公路、航空港以及電力,然後他們利用手裡的這些實物資產操縱商品價格。

操縱神器:高頻交易

高頻交易的交易員能夠操縱股票、債券、期權、外匯和商品市場。

操縱手段五花八門:

1,對黃金儲藏收取倉儲費,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購買甚至也沒有存儲任何黃金;

2,在發起抵押貸款和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時候存在大範圍的欺詐;

3,將同一抵押物多次抵押給不同的購買者,這就好像銀行把你的一輛車賣了十次,他們從十個不同購買者手裡籌集到了資金;

4,向投資者推薦那些明知是有問題的資產,然後再進行反向投資,通常情況是投資者蒙受損失,而這些大銀行賺得盆滿缽滿;

5,參與各種旁氏騙局;

6,在公佈報表之前,大銀行們通過各種臨時手段降低債務水平,從而掩蓋風險矇蔽公眾。

7,賄賂或威脅評級機構以提高風險投資的評級。

……

總結:

1,大銀行操縱每一個他們參與的市場;

2,太多的關聯性導致金融不穩定;

3,政府已經給了銀行大量的補貼,他們用這些補貼進行投機活動,而這並不會促進經濟發展;

4,知名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和銀行家表示,大銀行實在是太過龐大,他們的規模已經威脅到整個經濟體,我們需要打破這種局面來維持經濟的穩定發展。

5,大銀行「掌控」著華盛頓,所以國會和白宮不會做任何任何事情,除非民眾推動變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9

你需要知道的全球外匯市場操縱案始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118

見聞實時新聞隔夜報導,巴克萊將6名涉嫌外匯操縱的交易員停職。美國、亞洲和英國的監管者對多家牽涉外匯操縱的銀行進行調查。即便被罰錢罰不停的摩根大通也表示,各方監管者正調查銀行外匯交易操作。那麼,黑喂狗!下面就是那些你需要知道的答案。

外匯操縱案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從基礎說起,儘管不如股市和債市那麼主流,外匯市場卻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交易員在外匯市場上買進賣出。匯市專家說:

「外匯市場就像荒蠻的大西北,買家需小心。」

專家這麼說的部分原因在於外匯市場受到的監管相對較少,且大量貨幣交易發生在交易所之外的陰暗領域。

外匯操縱案近段時間屢見不鮮,彭博社在6月早些時候就曾報導過一些交易商通過私下勾結分享市場信息,利用客戶的訂單來推動匯價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移動從而獲取超額利潤。英國FCA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他們正在審查這些指控。

他們操縱的是什麼匯率?

被操縱的匯率指數叫WM/ Reuters:

WM/ Reuters匯率指數在倫敦時間下午4點設定,該利率被許多企業和投資者看做基準利率,因為超過40%的每日全球外匯交易在倫敦完成。這就像是24小時後的收盤價,也是個自我監管的市場。

我們以交易最頻繁的歐元/美元為例,歐/美基準指數每半小時發佈一次。該指數的定價是根據每半小時開始前60秒窗口期內所有交易的中值計算而來。如果這60秒內沒有足夠的交易量,利率就基於交易員訂單的中值來定,因此數個規模較小的交易指令可能比一個大規模的交易單帶來的影響要大。而不常用貨幣兌的窗口期是每小時前兩分鐘。

為什麼該利率如此重要?

像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一樣,WM/ Reuters基準利率是金融界外部的人使用的,許多金融界人士可能不會對此過多關注。

但該利率對全社會造成影響,投資調查公司Morningstar預計,當WM/ Reuters基準利率波動時,像社保基金和儲蓄賬戶等3.6萬億美元資金量會隨之波動。

那麼交易員如何操縱利率?

這些大行的交易員是做市商,他們為客戶或者自己銀行買進賣出。

概括的說:交易員快到收盤時大量建倉,然後在臨收盤前抵銷倉位。或者,交易員下達買賣指令,但在執行前取消。

這就是所謂的「操縱收盤價」(banging the close)。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操作的細節:

一名有超過10年經驗的交易員稱,如果他在下午3:30收到一筆在4點定盤時賣出10億歐元的歐/瑞指令,那麼他有兩個目標:以最高價賣出自己手中持有的歐元,並壓低歐元/瑞郎匯率,因此他可以在下午4點時以更低的價格從他客戶手中買入。

這樣他就能從參考匯率和他拋售歐元時的更高價格間獲得價差。基準利率波動2個基點將給他帶來20萬瑞郎價值的收益。

交易員說,如果他們不這麼做,將冒著使銀行虧錢的風險。

這些交易員是聰明人,還是混蛋?是聰明的混蛋,還是犯法的聰明混蛋?

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交易/金融監管。

如果你認為監管的基本準則是:1.監管者嘗試寫下法則 2.銀行想辦法繞開這些法則 3. 銀行更勝一籌。那麼你可以把這些案件稱作「風險策略」,而不是「外匯操縱」。

如此說來,這並非意外之財,交易員只不過是用一個策略降低交易風險,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一名交易員透露,這種「操縱收盤價」並不是每次都能奏效的,首先,高頻率交易的貨幣市場太大。其次,這60秒窗口中可能有別人進來搗亂。

這是不是像libor操縱案?

Libor是由銀行預估得出的,所以Libor醜聞被市場看做銀行操縱。而外匯市場利率是基於實際報價,並非銀行預估。

不過交易員干擾利率市場,可能對我們的養老金構成影響:

美元兌加元在6月最後一個交易日中僅用了20分鐘就暴漲0.57個百分點,完成了當月間幅度最大的一次上漲,但是隨後在一小時內又回吐了三分之二的漲幅。

同樣的波動發生在當日倫敦時間下午4點前,彭博社的統計數據顯示,當時14個貨幣對的波動幅度超過了31%,一些主要貨幣兌如歐/美,其波動幅度超過了50%。

所以未來會發生什麼?

很難確切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巴克萊對該6名交易員做停職處理。少數幾個銀行可能會掏出點罰款,開除或處罰交易員。但還是有些許機會能讓犯罪活動繼續開展。

那監管者會改變WM/Reuters基準利率規則,對吧?

當然咯!然後華爾街總會想出如何賺錢的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58

通過「倫敦定盤價」操縱黃金價格的隱秘路線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96

黄金

自1919年開始,五家銀行的代表每個工作日會在倫敦舉行兩次秘密會議制定黃金定盤價(如今的會議方式已經改成電話溝通)。該價格為市場的交易者買入或賣出黃金提供標準,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商、消費者和央行作為中間價。很多交易商和經濟學家認為銀行代表手中的信息可能給其帶來貴金屬交易上的不正當優勢。

倫敦每日的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黃金市場的交易。彭博引述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消息稱,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日前已就可能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內幕交易案展開初步調查。被調查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志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本週二華爾街日報也報導稱,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已經就銀行涉嫌操縱黃金白銀定盤價展開調查。

這個定價的買賣流程通常要花費數分鐘甚至超過一小時,在此期間,交易參與者也可以在現貨市場和交易所交易黃金及其衍生品。今年9月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就定價開始之後,黃金衍生品交易呈井噴的態勢。彭博採訪的四位交易員提到,這是因為交易商和他們的客戶利用談話中信息來對結果進行下注。

貴金屬經紀公司Degussa Goldhandel GmbH的首席經濟學家Thorsten Polleit說,

參與定價決策過程的交易員知道比其他人更多的消息,即使這個時效非常短。這是倫敦黃金定盤價的一個大漏洞。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漏洞。例如:

倫敦電話會議的參與者能夠判斷黃金價格在大約一分鐘的時間裡將會上漲還是下跌,因為在第一輪商議結束後他們就可以知道是否會有大量淨買家或賣家進場。

這能讓交易員或其他得到消息的人在定盤價公開前的幾分鐘準確地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講師Andrew Caminschi說,消息從上述五家銀行向外滲透到他們的客戶,最後是更大範圍的市場。在交易優勢以毫秒來計算的資本市場,這些信息就意味著價值。

彭博指出,不像LIBOR操縱案,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黃金交易商試圖操縱倫敦定盤價,或者聯合控制價格。儘管如此,經濟學家和學者表示,黃金基準價格的設定方式已經過時了,不僅容易被濫用,還缺乏任何直接的監管。

紐約大學的教授Rosa Abrantes-Metz表示,「這是我見過的最令人擔憂的定盤價之一,它由少數幾家公司掌控,在設定過程中能夠值得獲得金融利益,而且實際上沒有任何監管,因為價格是根據秘密會議中的信息交換得來的。」

在定盤價會議的開始,會議的指定主席會給出一個接近於現貨價格的數字(美元/盎司),每年的指定主席在5家銀行中輪替。

接下來這些銀行會根據他們客戶的訂單和他們自身的賬戶需求,公佈他們希望以這個價格購買或出售的金條數。

如果買家多於賣家,初始價將提高,然後這個過程再重新開始,會議會持續到銀行彼此買賣的黃金數量差不多到620公斤。這一流程每天進行兩次,分別在倫敦時間早上10:30和下午3:00進行,貨幣設定為美元、英鎊和歐元,類似的設置也適用於白銀、鉑金和鈀金。

根據London Gold Market Fixing網站的信息,交易員將供需情況的轉換告訴客戶,而當價格改變時,交易員便根據客戶新的指令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財務與金融學教授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跟蹤分析了兩大黃金衍生品種——紐交所期金和SPDR黃金ETF,時間跨度為2007年到2012年。他們發現:

在3:01,定盤價會議開始之後,交易量會飆升,比定盤前20分鐘的平均交易量高出47.8%,接下來的6分鐘的交易量會持續高出20%。與此相對比,在定盤價公開後的一分鐘,交易量比平均交易量高出8.7%。SPDR黃金ETF的情況與此類似。

研究同樣評估了在預測最終定盤價過程中黃金衍生品動向與之匹配的準確度。在2:59-3:00期間, 衍生品的走勢與定盤價走勢的匹配度為50%。

但從3:01開始,其成功率跳升到69.9%,5分鐘之內攀升到80%。在每盎司的黃金價格波動超過3美元的日子裡,黃金期貨成功預測了定盤價結果的概率超過十分之九。

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寫道,在預測定盤價方向方面這些交易不僅相當準確,而且在價格波動越大的情況下投入的資金越多,其準確率越高。很明顯,定盤信息被洩露到了公開市場。

交易員也從倫敦定盤價的漏洞中獲益。

對衍生品交易員而言,由此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一位交易員知道定盤價會走高的情況下,在倫敦時間下午3:00購買了500張黃金期貨合約,只要價格上漲了4美元,他就能為公司賺20萬美元。就算這500張合約的總價值約600萬美元,但交易員可能是用保證金買入的。根據調研報告,在典型的交易日,大約有4500張合約在倫敦時間下午3:00-3:15期間進行交易。

曾幫助國際證監會組織制定規則的Abrantes-Metz表示,黃金定盤價的缺陷可能會給予一些公司和他們的客戶獲得有價值信息的特權,

對這些銀行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他們會根據自身的交易持倉情況嘗試影響這一基準定價,而且幾乎不會面臨審查。

她提到,黃金定盤價應該被更能反映整個貴金屬交易市場整體情況的基準價格所替代。「現在沒有任何理由說收集不到足夠的現貨黃金的真實價格,數據已經足夠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5

黃金價格操縱案波及德意誌銀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05

據金融時報報道,德國金融監管部門近日就倫敦黃金白銀定盤價操縱一案向德意誌銀行索要相關文件。 在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操縱醜聞之後,各國監管機構都開始對市場基準指標開始了嚴密的的監察措施。 據知情人士透露,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在過去幾個月中已經數次進入德意誌銀行開展現場調查,並且審問了一些相關工作人員。這顯示了德國監管部門對貴金屬市場的關註度頗高。 每日公布兩次的倫敦黃金定盤價由五家銀行共同商議決定,德意誌銀行便是其中之一,同時其也是三家參與白銀定盤價制定的銀行之一。 倫敦每日的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黃金市場的交易。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也已就可能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內幕交易案展開初步調查,但是還未升級成正式調查。被調查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誌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受到來自社會的輿論壓力很大,必須顯示出自己正高度關註金融市場操縱案。 金銀與Libor類似的地方是它們都由少數幾家銀行決定,但是不同的地方是金銀定盤價應由市場成交的交易價格決定,不像Libor是一個沒有太多直接根據的報價。 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確認了自己從今年夏天起已經就金銀價及匯率相關案件開展了調查,但是拒絕透露任何具體細節。德意誌銀行方面也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30

全球最大交易市場基準價格操縱“黑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961

據國際清算銀行,收盤前60秒,外匯交易商的交易額達數十億美元;外匯交易額每天達5.3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品類。收盤前60秒前的外匯交易決定著WM/Reuters基準匯率,而這個基準用以評估3.6萬億美元指數基金的價值。 據彭博報道,瑞士、美國等國監管機構正在調查一些銀行高級交易員涉嫌操縱外匯的證據:詳細的客戶下單指令記錄。據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瑞士銀行和巴克萊銀行等機構的交易員涉嫌私下傳遞信息,操縱WM/Reuters匯率基準,以獲得最大利潤。 外匯交易員即時通訊群是調查的重點,群的名字諸如“卡特爾”、“強盜團夥”和“黑手黨”等。據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通過這些群,交易員交換客戶下單指令信息,討論在收盤前60秒如何交易;有些交易員可能同時是數個即時通訊群的成員。 “卡特爾” 據知情人士表示,“卡特爾”是重點調查的一個即時通訊群,這個群的成員有摩根大通的Richard Usher、花旗銀行的Rohan Ramchandani和曾經在巴克萊銀行和瑞士銀行工作的Matt Gardiner,而Usher是這個群的管理員。他們去年會面了三次。 去年,這幾個銀行控制著40%多的外匯交易量。據彭博報道,進入銀行交易員的聊天群,對於非成員人士而言,是夢寐以求的事情;由於其影響巨大,進入聊天群被視為黃金入場券。監管機構在調查,這些交易員是否通過操縱基準來提高銀行利潤和交易員自己的獎金。 “圈子” 即期貨幣交易一般是在一個小圈子里進行。他們住得很近,有時候還在一塊兒吃晚餐、短途旅行或者打高爾夫球。交易員表示,即時交易只涉及貨幣買賣,不需要複雜的數學技巧;交往、人際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 卡斯商學院教授Spicer表示,這個圈子關系非同尋常,里面的人以前都認識,關系非常好。 “專業術語、玩笑” 據知情人士透漏,交易員在聊天室中使用專業術語、通過開玩笑傳遞信息,而圈外人則看不明白;一些交易員商討何時執行客戶下單、以最大程度地使基準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波動;完成之後,還互相勉勵。 金錢交易 據目擊人士透露,曾經一個交易員向另一個交易員塞了一個塞滿錢的信封;這樣的交錢交易很普遍,通常在埃塞克斯的酒館停車場也能會出現。 彭博十一月報道,據目擊人透露,一些交易員為自己個人賬戶下單牟利,或者告知朋友下單,換取金錢。 操縱市場動向 一個大單可能就會影響匯率的走勢。據知情人士透露,涉嫌操縱市場的交易員就會共享他們之間的客戶下單信息,以便統一協調,使匯率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波動;由於基準匯率是收盤前60秒所有交易的中值,他們把大單分為小單,以增加操縱成功的概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47

極易被操縱——老掉牙的黃金定盤價應該改改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553


很難想像,時至今日黃金和白銀的定盤價還採取1919年老掉牙的定價機制。參與定價的銀行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有著很大的操縱空間。兩種金屬都是高度流動性的商品,所以他們的基準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實際交易來設定。

如今,隨著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對各類金融基準價格操縱調查的深入,被揭露出來的真相令人驚詫。

這些操縱涉及甚廣,從Libor到WM/Reuters基準匯率,再到棉花、原油,覆蓋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黃金和白銀價格的操縱同樣值得監管機構的關注。

近幾週,彭博、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媒體先後報導英國、德國的監管機構紛紛開始調查黃金基準價格操縱,被調查的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志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現有的定價機製為價格操縱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每天早晚兩次,五家銀行的代表和一些挑選出來的客戶通過電話會議黃金供需和報價來確定最終的定盤價。該定盤價隨後被用作總市值20萬億美元的黃金市場的交易基準。白銀的定價機制與此類似,不同的是銀行數量為三家。

參與定價的銀行既擁有更多的信息,又可以影響定價,二者都可以讓他們從中獲利。除了現貨市場,他們還可以通過一些重要的衍生品市場來牟利。他們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但定價系統並沒有建立對相應行為的監控機制,更不要說禁止了。

這麼說來,價格真的被操縱了嗎?讓我們來看看相關證據。在著作「黃金卡特爾」中,大宗商品分析師Dimitri Speck合併了1993年至2012年每分鐘的交易數據,得出一張黃金價格的每日平均走勢。他發現在倫敦晚市定價前(紐約時間10點),金價總是會急劇下跌。早市定價前也有類似的下跌,只是幅度較小。1998年至2012年的銀價也有類似走勢。

平均來看,黃金和白銀市場在每天其他任何時間都沒有類似的價格變動。這種操縱的模式在金、銀市場都適用。

奇怪的是,時至今日黃金和白銀的定盤價依然採取如此原始(從1919年開始)和獨特的系統。無論監管當局是否發現價格操縱的確鑿證據,都應該吸取Libor的教訓,對金銀定盤價進行改革,嚴防操縱行為的發生

兩種金屬都是高度流動性的商品,所以它們的基準價格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實際交易來設定。為了保證公正性,整個定價過程應該由一家擁有正規管理架構、無利益衝突的獨立機構來監控。

要修復市場對金融定價的信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消除一切可能被濫用的途徑、動機和機會。

(原文載於彭博,文章作者Rosa Abrantes-Metz為紐約大學副教授,曾幫助國際證監會組織制定規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