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周,美國華盛頓連續迎來兩場聽證會:當地時間19日,美國商務部聽取了美國就進口汽車及零配件作“232調查”的意見;當地時間24日及25日中午,根據對華“301調查”,就價值16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問題召開聽證會。有趣的是,在上述兩場聽證會上,絕大多數利益攸關方,都對征稅表達了反對意見。
在今天的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註意到,在“232調查”聽證會上共有來自美國和其他地區的共44個利益攸關方發言,其中43家反對,認為汽車及零部件屬於典型的民用產品,發起所謂的“國家安全調查”,缺乏正當理由,不符合美國汽車產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希望美方正視業界和消費者的呼聲,作出正確的政策選擇。中方將密切關註美方調查進展,堅決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此外,關於美方發起對華301調查並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的問題,高峰稱,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美方指責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產業政策方面采取不公平行為,是歪曲事實、站不住腳的。據我們了解,在美方公布的300多份書面評論意見中,有九成以上的利害關系方表達了反對意見,這已經充分說明問題。“我想強調的是,自美方發起對華301調查以來,美方一直沒有停止采取各種使貿易摩擦升級的措施,卻反而指責是中方導致雙方談判陷入僵局,孰是孰非,不辯自明。”
兩次參與301調查現場聽證的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易波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現場除了6家企業反對之外,在場的82位代表均表達了反對意見。一天半的時間共有11個小組,24日有8個小組,25日有3個小組。7月31日公共評論期結束不久之後,美國會發布最終清單。
這六家反對的公司包括四家美國鋼鐵企業,一家太陽能光伏企業(Solar World),一家與中國公司ZPP有競爭關系的電纜生產商(Southwire)。兩次聽證會,美國零售商協會都有派團參加,表達對零售行業征稅的不滿。
“反對征稅的主要是進口商,需要從中國進口中間品的生產商,反對的則是與中國有競爭關系的企業。”易波說。
他與幾家鋼鐵公司分到24日最後一組。四家美國鋼鐵公司來勢洶洶,認為雖然援引“232調查”,美國已經對中國的鋼鐵和鋁制品征稅,但“301調查”還需要征收那些未被覆蓋到的產品。易波的觀點是,“232調查”和“301調查”有區別,如果已經對鋼鐵和鋁制品征稅,再次對該品類征稅,則不太公平。
去年8月,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授權下,USTR宣布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今年4月,USTR公布對華“301調查”征稅建議,並公開征求意見。征稅產品建議清單涉及中方約500億美元出口商品,建議稅率為25%,涵蓋約1300個稅號的產品。
7月6日,美方開始第一輪關稅措施,即針對34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25%的關稅。中方隨後進行了反制,針對34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征25%關稅,並在WTO就美國對華“301調查”項下正式實施的征稅措施追加起訴。此次,美國USTR所舉行的聽證會是針對美方第二輪關稅,即涉及總價值約160億美元、種類涵蓋半導體、電子產品和化工產品等284個類別的中國對美出口產品實施關稅進行聽證。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大部分的聚焦都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經濟領域,但隨著這幾年中國遊客赴美國旅行的數量增加,其實從某種意義而言,旅遊業也無形中是出口貿易的一種形式。
那麽貿易摩擦對於旅遊業會不會有影響呢?筆者認為這要從幾方面來看。
首先來看一組數據,據美國商務部披露,2016年中國內地遊客到訪美國的人數增長15%,旅行支出上升9%。2016年共有7560萬海外遊客為商務、醫療、教育和休閑目的到訪美國,總共消費了2447億美元。根據同時發布的美國前十大海外遊客市場數據來看,2016年中國內地、墨西哥、印度和韓國到訪美國的遊客人數和旅行支出都在上升。其中,中國內地的遊客人數近300萬,增長了15%,消費支出330億美元,上升了9%。美國商務部稱,中國內地到訪美國的遊客數量已連續13年增長,其中12年都是兩位數的增長,而且從2005年至2016年,中國內地遊客人數已經增長了約十倍。
從客觀數據可見,中國遊客對於美國旅遊業的拉動非常重要,其中,商務旅遊和自由行功不可沒。商務旅遊的客單價非常高,能實際拉動美國當地的吃、住、行、遊、購、娛等多方面產業消費,而自由行則拉動了休閑旅遊消費。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美貿易摩擦或許會對商旅產生一定影響,因為一些相關的業務和洽談會有調整,但對於純粹度假休閑的自由行並不會有非常直接的影響。從目前來看,很難在絕對數字和比例上有直觀反映,但可以預見,在出行的旅遊性質占比方面會有變化。
其次,從投資角度而言,如今文旅產業是諸多資本喜好投資的方向,海航、萬達、複星等大型企業都先後將觸角伸向旅遊酒店項目的投資,尤其是海外旅遊酒店項目。而攜程等旅遊類巨頭則在歐美市場進行了上下遊輕資產布局,包括對美國旅遊行業相關企業的收購等。在業界看來,中美貿易摩擦,或多或少會讓部分投資者做出調整,比如將更多資金投向中國市場,這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型旅遊項目的投資與合作方向。
另一個值得關註的點則是匯率波動。近期,歐元下挫,一度拖累人民幣對美元跌破6.8。預計隨著歐元不斷顯現觸底跡象,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有望暫時緩解。筆者認為,人民幣貶值當然是有利於出口,但從旅遊業角度而言,人民幣貶值會影響出境遊的購買力,在目前的出境遊消費中,其實機票、酒店等基礎費用並不占據最大比例,在旅遊目的地的購買才是重點,比如上述數據中出現的中國內地遊客在美國當地的消費支出達300多億美元,這也是這幾年,美國諸多酒店和旅遊景區大量安排中文服務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匯率波動之下,赴美旅遊的客源結構、旅遊投資的方向會有一定調整,當地消費力則還要看匯率的實時變化和物價波動本身。但不少業者都認為,貿易摩擦並不會持續很久,長久而言,旅遊業還是會頗具前景。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中美貿易摩擦再升級。在美國拋出針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挑釁後,中方立即給予同等反擊。
8月8日晚,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決定自8月23日起對16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25%的關稅,又一次將國內法淩駕於國際法之上,是十分無理的做法。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多邊貿易體制,不得不做出必要反制,決定對16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征25%的關稅,並與美方同步實施。
幾乎在同一時間,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公告》(下稱《公告》),公布了對美加征關稅商品清單二的商品,並指出自2018年8月23日12時01分起實施加征關稅。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公告》發現,此次中方征稅清單上共333個稅則號,其範圍涉及冶金原材料,包括煤、航空煤油等能源產品、基礎化學品,各類大中小型車輛,自行車及配件,光纖,核磁共振等產品。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行為表明它試圖使用更大的賭註對中方施壓,並企圖令中國簽下城下之盟,只要中方頂住,對方就不會得逞。
美征稅將增加其國內采購成本
美國於當地時間6月15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措施,此次針對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為其第二階段的關稅措施。
此前在7月24~2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就“301調查”結果擬對160億美元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舉行公開聽證會,在該會議上,美國化工、電子、太陽能等行業的代表紛紛發言,壓倒性地反對特朗普政府對華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行為。
以第一天為例,聽證會共安排了8組61位代表發言,其中僅有6人在發言中贊同美國政府對華加征關稅的行為。
不過,最終在會議上抗辯的大部分產品還是被納入了美方清單。根據此次USTR被征稅產品清單可以看到,目前的征稅範圍包括摩托車、蒸汽輪機以及半導體等產品,而看到最終清單的美國相關利益攸關方均表示“非常失望”。
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會長諾伊弗即在聲明中表示,該協會此前已用最強烈的措辭向特朗普政府說明,對從中國進口的半導體產品加征關稅將會損害美國芯片制造商的利益。
此前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半導體貿易領域,美國對華一直保持著順差,且從中國進口的逾四成半導體產品的生產企業不是美本土企業就是美資企業,為此,SEMI強烈要求USTR在關稅清單上去掉20項半導體產品。
此次USTR在聲明中表示,最終的關稅清單包含了此前6月15日公布的284個關稅項目中的279個。
參加了上述“301調查”公開聽證會的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孫磊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比清單可以看出,美方沒有對6月20日公布的160億美元產品征稅清單進行增補,以替換前述被排除的5個稅則號。
其所在的中美律師團隊就前後清單對比後得出結論,即被排除的分別是海藻酸、切割機、特種集裝箱、浮動船塢以及超薄切片機等五類產品。初步評估認為,前述5個稅則號項下中國產品對美出口數額,不會對美方確定的160億美元征稅產品規模造成實質性影響。孫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獲取數據的原因,目前無法準確被排除五個稅則號的規模,但應該不會上億(美元)。
孫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美方此前公布的產品征稅範圍確定原則,律師團隊認為,USTR排除前述五個稅則產品的主要考慮為,此類產品的美國本地和第三國在數量或者質量上難以滿足美國國內需求,被排除的5類產品幾乎均屬於最終產品,替代性低條件下征稅損害美國消費者。
“其征稅的唯一結果是增加其國內采購成本,而不會降低中國出口。”孫磊表示。
確實,在征稅清單公布後,美國商會、半導體工業協會、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等美國業界代表立即表示反對,並呼籲特朗普政府懸崖勒馬。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會長馬修·謝伊表示,這是特朗普政府朝著拋棄稅改紅利邁出的又一步,這些關稅對於美國消費者和工人意味著巨大風險,“趁著我們還能爬出去,就別給自己挖更深的坑了”。
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也警告,美中經貿摩擦繼續升級會傷害美國小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該協會表示,對華關稅威脅將鼓勵中國從美國以外的國家進口商品,這會令美國企業處於不利競爭地位。
美國商務部日前公布的數據則顯示,今年上半年美國貨物和服務貿易逆差總計2912億美元,同比增長7.2%。這表明,加征關稅不能有效縮小貿易逆差。
聽證會細節變化突顯美方“小心思”
8月初,美方還發布聲明要把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征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隨即在8月2日表示,美方不僅不顧全世界的利益,甚至也不顧美國普通農民、企業家和消費者的利益,對中方玩弄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這種做法對中方不會有任何作用,也使世界上反對貿易戰的國家和地區感到失望。
孫磊表示,美方在之前有關160億美元的聽證會上反複問到,該產品的替代性強不強,有無替代品?
實際上,美方在選擇征稅的貨品稅號時有兩個原則,第一,可替代性強;第二,對國內產業直接的消費影響要小。不過,孫磊表示,目前其騰挪空間已經不大了。
孫磊解釋,在中國對美出口的價值5000億美元產品中,此前的500億美元就是從這5000億美元產品中篩選出來的,認為可以征稅(對美消費者影響小),而現在又要從剩下的、已經篩過的4500億美元產品中再找出2000億美元產品,難度很大。
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三分之二都屬於日用消費品,征稅時美方不可能把所有的這些商品都排除出去。曾常年處理中美“雙反”案件的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以2016年數據計算,在玩具方面,美從中國進口占比高達86%,旅行箱包占61%,鞋類占60%,家具占44%,紡織品服裝占37%,機電產品占27.1%;此外,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占94%,數碼相機占40%,家用彩電占27%,美國不可能把所有的這些商品都排除出去。如果征稅,最終成本則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這必然帶來美國日常消費品價格的大幅上漲。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針對其征稅稅率提高一事,8月7日USTR方面也發出通知,指出要延長公共評論的時間,且聽證時間有可能延長。
具體而言,正式評論的時限從原定的8月17日延長到9月6日,同時原定8月20~23日的聽證會有可能會延長,而是否延長則將取決於“要求參與聽證的額外的感興趣人群”。
USTR在聽證細節方面的變更,突顯了美方在此方面的“小心思”。
孫磊對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表示,實際上,對於美方而言,聽證會的程序是必要的,但對他沒有拘束力,即便不聽證,看看公共評論也是可以的,其往後延時的行為,也許是美方想為溝通留出一些時間。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此前表示,對於美方升級貿易戰的威脅,中方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將不得不作出反制,以捍衛國家尊嚴和人民利益,捍衛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捍衛世界各國共同利益。同時,中方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但前提是必須平等相待和信守諾言。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近期,原油走勢令投資者頗感糾結——一方面,上周一美國宣布重啟對伊朗的制裁,其中包括11月將對伊朗的命脈油氣產業進行制裁,油價短線跳漲;另一方面,貿易摩擦、土耳其危機提振美元,打擊能源需求前景。未來油價究竟何去何從?“破百”真的可能實現嗎?
8月10日,油價升逾1%,因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看似將令供應收緊,但隨後本周持續回落,因投資者擔心全球貿易爭端可能使經濟增長放緩,損及能源需求。截至北京時間8月13日WTI報67.31美元/桶,布倫特報72.72美元/桶。“三季度油價仍然大概率區間震蕩,主要因為美國三季度下遊集中檢修,需求比較疲弱。四季度看漲,但如果制裁伊朗因素消除、供應上沒有中斷,從需求來看,油價仍然難以上漲。”東證期貨原油分析師金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分析師預計,一旦制裁落實,那麽到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市場上每日將減少供給100萬桶原油。以高盛為代表的機構認為,即使OPEC成員國及其他國家能填上伊朗斷供留出的供給缺口,全球油市也會因為富余產能的被占用而變得更脆弱。因此,油價在年底之前回升到80美元仍是大概率事件,升破90美元恐怕也並非不可能。甚至有機構預測未來石油價格將漲至每桶100美元。
就中國而言,今年國內成品油價格已經是連續9次上調,7月份汽油和柴油價格同比上漲22.7%和25.1%,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42個百分點。
制裁伊朗或推升油價
早前,美國宣布重啟對伊朗的制裁,WTI原油期貨價格一度上漲0.8%,至69.01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周二上漲約0.35%,報74.01美元/桶。
不過在制裁消息落地後,上周油價整體小幅下跌。截至8月10日,布倫特油價收報於72.81美元/桶,一周跌幅約0.5%;WTI油價收報於67.63美元/桶,一周跌幅約1.3%。不過,各界預計,一旦四季度制裁正式落實,油價仍有望較大幅攀升。
美國政府對伊朗的制裁分兩輪,第一輪制裁針對的目標包括伊朗人購買美元、金屬交易、煤炭、工業軟件及伊朗的汽車產業。
第二輪制裁則會是致命一擊,劍指伊朗石油業。2015年伊核協議以來,伊朗經濟正是依靠石油出口起死回生,石油占出口的80%、總收入的60%。美國抓住經濟對伊朗施壓正中總統魯哈尼的痛處:伊朗國內青年失業率超過25%,每年還會有超100萬青年加入勞動力市場,如果經濟壓力超出可控範圍,魯哈尼將面臨巨大的政治和社會動蕩。
也有分析認為,特朗普呼籲所有國家向伊朗政府傳遞一個信息:要麽改變威脅、危害世界經濟的行為,重新融入到全球經濟當中,要麽就面臨經濟孤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特敦促伊朗接受建議、與美國展開談判,否則將遭受更多經濟制裁的苦痛。在美國恢複制裁的威脅下,伊朗貨幣里亞爾自4月來已經貶值五成。里亞爾的暴跌加上通脹攀升,已引發伊朗國內零星的示威活動。
也不乏期貨交易員對記者表示,伊朗原油出口量約每日270萬桶,占全球供應量的近3%,一旦出口受阻,將會出現浮倉堆積。其他包括敘利亞危機、也門胡塞武裝等,都將對油價形成一定支撐,一旦地緣政治危機爆發,油價上漲一觸即發。
供應端來看,歐佩克和俄羅斯雖然將限產率調整至100%,約60萬~70萬桶/天的增產量,但對全球供需影響不大。而且 OPEC 方面存在委內瑞拉及伊朗可能造成的86萬桶/天的缺失,使得供應端仍然處於偏緊狀態。美國方面,雖然產量突破1090 萬桶/天,但從運力、出口及鉆井數量都暗示產量增速將放緩。
三季度原油多頭駐足觀望
然而,制裁尚未正式落地。三季度前後,原油多頭仍在駐足觀望。
一方面,三季度為原油需求淡季,另一方面,雖然美對伊朗的制裁看似令供應收緊,但投資者目前更擔心全球貿易爭端可能使經濟增長放緩,損及能源需求。
“三季度油價仍將承壓,因進入秋季美國汽油需求將放緩,煉廠將關閉進行維護,令原油庫存增加。” 某上海大型期貨商原油交易員對記者表示,“其實,7月10日油價就出現閃崩,跌幅高達近6%,之前做空情緒就很重,加上三季度需求比較疲弱,早前油價漲幅太大,而且受貿易摩擦再升溫的影響,利空因素就被大大放大,導致了閃崩。”
最新一周美國原油供應降幅小於預期。上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能源公司本周增加的活躍鉆機數為5月以來最多。通用電氣旗下能源服務公司貝克休斯稱,截至8月10日當周,鉆探商新增10座鉆機,總鉆機數達到869座,為2015年3月以來最多。貿易爭端升級削弱了經濟增長前景,提振美元,令石油對持有其他貨幣消費者來說更貴。
同時, 11月美國將如期對伊朗的命脈油氣產業進行制裁,但美國已經最新放出口風,不排除美會考慮豁免一些國家,美方也表示申請豁免的國家要證明自己已經“顯著”減少了進口伊朗原油。對此,原油多頭也持謹慎觀望態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中美貿易產生的摩擦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有多大影響呢?其實影響並不大,或者說基本上沒有影響。” 8月26日,在2018崇禮(夏季)中國城市發展論壇(下稱“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稱。他認為,現在經濟確實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預測今年下半年經濟會有下行趨勢,但這種下行基本跟中美貿易摩擦無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也表示,面對穩中有變的經濟形勢,切忌滑入慣性思維的陷阱。對比10年前,美國次貸危機持續發酵,波及中國,中國主要是針對外部環境和外需劇烈的變化,實施了以放水為主要特征的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10年後,中國啟動的減稅和擴大基建投資的政策措施,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基本目標和基本行動路線,相較於十年前,所發生的變化,不是小變化,而是大變化。
中美貿易爭端的本質
在論壇上,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稱,“中美貿易爭端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產物。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核心邏輯是,中國要擴大消費,而美國要擴大投資。”
他提到,“從歷史上來看,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第二大經濟體占到第一大經濟體GDP在2/3左右的時候,摩擦一定會升級。關鍵的矛盾點是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互為貿易對手,特別是互為順逆差的最大擁有方。”
至於貿易摩擦升級所帶來的影響,曹遠征認為,研究顯示,從中國宏觀經濟來說,對美500億美元的征稅對中國GDP的影響是0.2個百分點,這是因為中國在過去十年中間出口導向已經在發生變化。中國已經不再完全依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但是,對於預期是有重大影響的,比如,A股開始持續下滑,人民幣匯率也在持續下跌。
他認為,要解決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結果並不一定會導致“零和雙輸”。中國可以執行全面擴張內需政策。如果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市場,並且這個市場向全世界開放,那麽,很有可能國際關系就有向G2方向演變的可能,也就是中美兩國共治。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朱恒鵬也提到,一方面中美兩國目前的貿易沖突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大,但另一方面對預期和信心的影響會很大。
爭端前後的政策目標變化
在論壇上,劉世錦稱,過去講求速度優先,先定一個指標,其他指標順著往下排。如今,中央提出質量優先。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如果定得過高一點,質量指標就會縮水,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說,不是不要GDP,而是不要低效率、低質量、不可持續的GDP。
因此,要適當調低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劉世錦表示,其實今後三年每年增長6.3%,就可以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番的目標。到了2020年以後,就是中速增長,大概在5%~6%。
至於如何“穩增長”,劉世錦稱,現在面臨的一個選擇,是繼續搞基建和房地產,還是搞真正的市場化改革?他認為,“穩增長”如果繼續依靠兩個老的抓手,可能靠不住,問題也會比較突出。而“以土地謀發展”的城市融資發展模式,從現在看來,已經逐步走到盡頭,越來越不可持續了。
近一段時間,特別是7月6日中美貿易爭端開啟以來,對於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更聚焦外部環境和外需。比如,在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的研討經濟形勢會議時,就提到了“外部環境明顯變化”。
高培勇稱,面對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中國還要保持定力,踐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有效提升消費、擴大民間投資,以冬奧為契機推動消費升級,實現京津冀一體化。這些都很重要,都要作為中國下一步發展必須追求的目標。現在的問題是,該如何在新的形勢特別是在穩中有變的新形勢下,實現這些目標,該如何去做。當前,政策建議主要集中在減稅和擴大基建投資。
其中,減稅有兩個重要的標誌特別值得關註,第一,不是總量性減稅,瞄準特定部位、瞄準特定的群體而實施的減稅;第二,所瞄準的不是擴大內需,而是降成本。
至於基建投資,中央所提到兩個目標,即擴大需求和結構調整。十九大報告當中對於投資,講的是發揮投資對於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因而,擴大基建投資和十年前的思維理念和行動路線都是不一樣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