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恨嫁港男梁顯庭 壹週刊



2009-12-31  NM



他有本事令壞孩子從良,絕招是一部冷氣機。

有股壇壞孩子之稱的前禹銘集團主席馮永祥、董事總經理馮耀輝,創出以每股一仙,收購疊水上市公司「茅招」,監管機構聞之色變。

籍籍無名的冷氣佬梁顯庭,憑他的專利發明「熱能收集空調熱水器」——透過冷氣所排出的熱氣製造暖氣、熱水,令二人從壞孩子變成教父,宣揚環保福音。

二人辭任禹銘,入股大中華科技,收購製造節能冷氣的快意集團。把是次收購喻為追女仔,並不容易奪芳心。

「其實不是他追我,是我真的好想嫁。」五十六歲的快意集團總經理梁顯庭說。

五呎六吋高的梁顯庭,身形、志願均短小。

「兒時志願,返寫字樓工歎冷氣。」

住愛民邨木屋,衞理道東華三院吳啟明小學畢業。

「歎冷氣不成,整冷氣是了。」

他有兩妹一弟。

「個個等錢開飯。」

那是一九六七年。

「俾錢學師,人哋都唔要我。」

外婆的鄰居,是個冷氣維修工人。方可在紅磡蕪湖街合利冷氣學師,買餸、煮飯、洗廁所,什麼都要做。

「學師三年,月薪三十,僅夠吃三毫子一碟的牛腩飯。

「在佐敦嘉禾戲院側的地踎茶餐廳,每日兩餐牛腩飯。」

今日,聞牛色變。

父親在製衣廠打工,母親幫人釘珠片幫補家計。

「人窮,志短。」

有次和師兄出更,到紅磡工場維修,師兄修整雪櫃,他修整冷氣。

「那時的雪櫃,非自動融雪。」

人手插雪,師兄一不小心,刺穿製冷部分。

「四分三塊面被炸掉。」

其時心願,存活是了。

六十年代香港,冷氣、冷凍技術,是商業用途。那時船業發達,冷凍系統對一艘船非常重要,即使不用冷氣,遠航船仍需冷凍艙儲存食物。

「船王董浩雲的『梅花嘜』(中華民國象徵),我也去過修冷氣。」

十五、六歲,幫師傅托機器上大輪船維修。

「手有手肌,胸有胸肌,你可想像那些機器多重。」

熬下去,因為有精神食糧。

「最鍾意上蘇聯船,蘇聯人攜眷出航,個個女人無上裝,餵奶的、日光浴的,絕對震撼。」

學滿師,梁顯庭加入另一間冷氣公司。

「七十年代,越戰時期,師兄在東沙島街開鋪。」

為美軍出沒的灣仔、尖沙咀一帶酒吧,維修冷氣。

夜店沒冷氣,做不成生意,冷氣一壞,要即時維修。別人不願三更半夜開工,梁顯庭拍心口頂上。

老闆對他寵愛有加。

「那時我一條加大碼藍斜褲走天涯,用繩勒緊褲頭就開工,補無可補,才拿去抹地、抹油,一褲多用。」

上身永遠赤裸。

「沒吃過西餐,哪手揸刀,哪手揸叉,我沒概念。」

老闆教他穿衣之道、用餐禮儀。

「一生沒遇過這麼好的人。」

師兄姓馬,因病過身。

「開『良士冷氣』,紀念這個心地善『良』、落力為員工建立『士』氣的人。」

那年梁顯庭二十七歲,到美利大廈工務局考取政府冷氣維修執照,承接政府工程。

「當時全港只十七個承辦商可接政府工程,做政府工程,別人對你的認受性也較高。」

不久,首相戴卓爾仆落樓梯,經濟下滑,他的公司,跟着倒閉。

那是一九八三年。

「冷氣無得撈,改行揸白牌。」

法例不容以私家車營業,他揸萬事得1000C.C.,載人途中被控非法走白牌。

「我問交通警有無得諗,佢叫我入花園街,俾個朱古力盒佢。」

朱古力盒,載滿梁顯庭的收入。

「一鋪清袋,也找到人生方向。」

坦蕩蕩

他七八年結婚,太太是昔日良士冷氣的秘書,婚後育有一女一子。

「中國人生完仔,要補又要驅風。

「西人生完沖凍水涼,餵嬰兒飲凍奶,他們跟下一代,比我們更茁壯成長。」

激起梁顯庭破舊立新。

「找拍檔合資,做冷氣配件。」

落腳火炭瑞輝工廠大廈,一萬元租用兩個單位。

「當年火炭,一片死城。」

他確信,生機處處。

「警察都俾我搞掂,世上哪有難事?」

冷氣系統的關鍵部件之一,是熱交換器(heat exchanger)。那是冷氣系統中熱能交換的地方,呈管狀,俗稱「水炮,冷凝器」。

「工廠大廈,環境惡劣,沙塵滿天,熱交換器常常耗損、報銷。」

沒了熱交換器,冷氣運作不了。維修,往往等七、八天,因為沒本土製作。

「人手換水炮冷凝器,費時,靠外地供應商,失事。」

梁顯庭翻閱台灣、韓國的工業雜誌,發現一部機械加工生產自家製的熱交換器。

「在加工中心,全自動搞掂,前後五分鐘。」

代價是七十多萬。

「搵銀行貸款,我負責三十多萬,朋友負責三十多萬。」

宣傳口號是早上十點落單,下午五時交貨。

「工作講效率,廠家好鍾意。」

當時有十三間公司,用傳統方式維修,經過不夠一年「水炮戰」——

「打到佢哋站不住腳。」

收費貴人三倍,仍其門如市,成立「快意空調」,自家製冷氣。

「八十年代,商用冷氣多從日本運來,要兩、三個月。」

他自己造冷氣機。

「別人二十匹,要四萬元,我的二十匹,只售一萬多,十日便起貨。」

一個月賣到二、三十部。

九十年代,香港工廠北移,梁顯庭也跟着北望,九一年遷往中山。

「國父故居,孫中山有醫生不做,千辛萬苦救國;我也希望,中國強大。」

他的冷氣,主銷國內酒樓、工廠。九十年代後期,內地市場開放,外地企業加入戰團,利潤也隨之下跌。

「危機,有危自有機。」

二○○二年,東莞一帶經常缺電。

「我發現電力公司的電,有四成用於冷氣。東莞多工廠,個個冷氣大開,自然不夠電用。」

梁顯庭於是鑽研慳電冷氣,成功節省約八成電費,吹出的冷風,還帶有濕氣,長時間使用,皮膚也不會乾燥。二○○三年,中山科技局向他頒發十萬獎金。

生於一九五三,屬蛇。

「五十大壽,想到死亡。

「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下一代會拜山,孫仔孫女或者都會上香,第四、五代已不知我是誰。」

他要人死留名。

「改變行業,挑戰常規。」

把八七年以九十五萬買入的康樂園單位,按給銀行借錢做科研。

二○○五年,推出「誘導蒸發冷氣」。熱水機所用的熱,來自冷氣所產生的廢熱。

挾此設計回港參加香港工業設計獎。

「以為有獎金,原來只得個獎盃。」

反而中山市政府給他第二筆研究獎金。

那是二○○七年,他利用獎金再研發一部結合冷氣、熱水和蒸氣機於一身的中央系統。

「以冷氣機的廢熱加熱,其他人也做,但很多廠家只提取冷氣機廢熱的四十至五十度範圍,其實冷氣機噴出的熱,最高可達一百三十五度,在熱能散失前收集起來,就可把水加熱至一百度甚至沸騰。」

這技術,為他帶來「中山愛廸生」美譽,在中國拿了二十年專利權。

出茅招

中華電力得悉港人奪國家大獎,也找他開發。

「一般的冷氣,熄機後再啟動,要等三分鐘,你公司、屋企那部,也必定如此,唔信你試試,又熄又開壞咗,唔好搵我。」

他發明即開即熱,拿了專利,也得到二○○八年香港工業設計獎。

中國的屠場,也用他的發明。

「廣東省個個都知我賣好嘢。

「劏雞用的水要六十五度,劏豬要六十度,因為雞毛難拔,豬皮又易熟,兩者溫度要準確。」

冷氣機廢熱可將水煮沸,對食肆也很吸引。

「一般開冷氣要十元電費,煲熱水,要十二元電費,但冷氣排放的熱即時燒沸水,不用分文,投資在這系統,還賺兩元電費。」

香港卻只有蝴蝶灣政府洗衣房和新界北區四間醫院,使用他的發明。

「澳洲政府有回贈,誰慳電,誰有補貼,一概由政府負責。

「香港政府傾向由電力公司推廣節能,他們靠供電賺錢,又怎會叫人節能?」

中華電力也曾邀請他開發一個插頭,插入就有冷氣、熱水,開發成功,作品收在中電陳列室。

「我向大家示範,努力不一定有回報。

「除非阿爸剩落,否則就像我,揹到一屁股債。

「政府說廠家僱用本地大學畢業生,有稅項優惠,派秘書向各政府部門打探,原來得個講字,各部門均說『事情仍在商討中』。」

他的一對仔女,大女在公司做市場文職,孻仔唸心理學,沒一個做科研。

「我相信隔代遺傳。

「你看李錦記,孫一代才出色,把醬油推廣至全世界。」

年年到港大講學。

「香港太多學位,太少學徒。學生很功利,只愛搵快錢,都不願苦幹。十九年來只出現過一個女生到我中山工廠考察,問因由,她說教授叫,為學分才來。」

梁顯庭沒氣餒。

「有頭髮,有辦法。」

連續六年做甲組足球聯賽冠名贊助商。

「人棄我取。」

足球沒人看,贊助商也少,他肯出錢,就可話事,在龍門位置掛公司橫額。

「新聞報導,一定播入球一刻。

「早、午、晚間新聞也播,一日為我公司賣三次廣告。」

三年的贊助費達七位數字。

終得到馮永祥、馮耀輝入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大中華科技(8032)垂青。

「佢○七年接觸我。」

馮氏旗下位於薄扶林的服務式住宅大廈Domus,已安裝梁顯庭的研發,每年慳電二十萬。

國泰航空、美心飲食、中大、稻香、北園酒家,也用他的作品。

祖籍番禺,英文名Frank。

「坦蕩蕩也。

「老老實實,你篇稿幾時出街,幫我宣傳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76

第一財經週刊:阿里巴巴大換血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91922.html

裡巴巴B2B公司CEO衛哲的離職,除了表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依然對各子公司保持不可動搖的控制力以外,也意味著這家公司到了尋找突破口的時候了。

這一天是2月21日,此時的衛哲已在阿里巴巴公司供職5年。他的「引咎辭職」獲得了董事會的批准,其職位由現淘寶網CEO陸兆禧接任。與衛哲一同辭職的還有COO李旭暉,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鄧康明也被同時降級另用。

對於阿里巴巴B2B將近8000名員工而言,衛哲的離職無異於一場地震。當天下午,由於討論這一事件的帖子過多,內部論壇曾經一度陷於癱瘓。

衛哲應該是那類容易受到股東和投資者歡迎的高管—名校畢業,還曾在知名跨國企業擔任要職。自1993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之後,先後任職於上海萬國證券公司、普華永道以及東方證券。在進入阿里巴巴之前,他的職位是百安居中國區總裁。

但現在他離職了。從阿里巴巴的公開消息上看,他需要承擔起一些阿里巴巴付費會員涉嫌欺詐客戶的責任。

2008年底,阿里巴巴推出入門級會員服務「Gold Supplier出口通版」,以在金融危機時期用較低的服務價格繼續吸引更多中小企業會員的加入。從這時起,阿里巴巴沿用多年的銷售價格體系開始出現變 化。衛哲辭職當天晚間的財報分析師會議上,阿里巴巴CFO蔡崇信承認,由於服務價格的降低,不排除一些銷售人員為追求佣金而放鬆標準的可能。

新價格體系實行一年之後,阿里巴巴的監測數據表明B2B平台上的客戶欺詐投訴出現了上升趨勢。2010年1月,由阿里巴巴董事會成員之一、獨立非執行董事關明升帶隊的清查小組,開始針對這一現象進行調查。

調查表明,這家自稱信奉「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公司出現了問題。在2009、2010年兩年間,分別有1219家(佔比1.1%)和1107家(佔比0.8%)的「中國供應商」客戶涉嫌欺詐,眼下這些賬戶已經被全部關閉,其中一部分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此外還有部分銷售人員為在經濟形勢欠佳的情況下繼續追求高業績,疏於防範、甚至故意縱容那些有欺詐嫌疑的公司進入平台,有組織地進行詐騙,先後有近百名銷售人員被認為負有直接責任。

這原本是阿里巴巴的一場公眾形象危機:一旦那些遭受欺詐的外國企業在當地法庭提起訴訟,將給正忙於試探海外市場的阿里巴巴帶來麻煩;更頭疼的問題還在國內,「3.15消費者權益日」日益臨近,今年的主題又正是圍繞團購、電子商務等平台開展的維權行動。

阿里巴巴(B2B公司)的董事會開始有所行動。

2月21日下午,阿里巴巴創始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公司內部發了一封郵件,它有著「過去的一個多月,我很痛苦,很糾結,很憤怒」這樣痛 心疾首的開頭,也有著「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能讓我們成為這個時代中的時代」這樣典型的馬云演講式的結尾。他將董事會「同意」衛哲等人的辭職形容為刮骨療 毒,並提醒員工不要忘記阿里巴巴是一家敢於承擔責任的公司。

一位知情者表示,有關的組織會議只開了40多分鐘,就作出了最終決定。

當天下午,馬云的那封內部郵件也很快被「洩露」出來,並取得了公開信一般的效果。富於鼓動性的演說又一次發揮了作用,很多人開始驚嘆於阿里巴巴及馬 云的魄力和果斷。即便是史玉柱,也站出來宣稱「如此重大人事變動,設想如果換我坐在馬云的椅子上,說不準會缺乏魄力而破壞公司規則。」

不過,仍有一些內部員工表示了自己的困惑。

「很多人都覺得意外。」一位阿里巴巴B2B員工對《第一財經週刊》說,這天公司一如既往地就敏感事件下達了封口令。他只是認為,那些欺詐賠償的單筆金額最高也只是1200美元,CEO因此下台顯得有些過於嚴厲了。

也有觀察人士認為馬云對此事也難辭其咎。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在其新浪微博中肯定了馬云樹立誠信的努力之後說,「唯一不足之處是馬云只說了他的憤怒而未表達自責。作為領袖與統帥,部下的失職首先是領導的失察,失察三年而不為,是失職。」

此時,那些稍有資歷的阿里巴巴員工或許已經開始回憶,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高管的「閃電離職」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2008年2月,時任淘寶網總裁的孫彤宇被調離崗位。這一年淘寶網完成的年交易規模達到了400億元,按照計劃,它將進一步向年交易額1000億元的目標邁進。不過孫彤宇沒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他在2007年底被集團董事會告知不再擔任淘寶網總裁職務,「前往海外學習。」

孫彤宇是率領淘寶網在中國擊敗國際巨頭eBay的關鍵人物,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初擔任阿里巴巴投資部經理。在2003年4月,他成為淘寶網項目的負責人,從此名聲大噪。在離開淘寶網總裁職位之後,他沒有按照計劃赴海外學習,最終選擇了自行創業。

兩年之後,類似的故事又發生在前支付寶總裁邵曉峰的身上。

2009年12月,支付寶日交易額開始突破12億元人民幣。當月8日,在支付寶辦公大樓內,邵曉峰全身只穿一條短褲,戴著墨鏡在數百員工面前繞了一圈,兌現了自己達成目標之後「裸奔」的承諾。

與孫彤宇一樣,邵曉峰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兩年內使支付寶的年交易額達到1萬億人民幣,趕超eBay旗下的PayPal,成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當時在接受專訪時他語氣輕鬆,表示日交易額突破20億在2010年內就可以實現。

變化發生在2010年初的支付寶年會上,馬云忽然對其一向滿意的支付寶發起責難。他指責支付寶固步自封、缺乏創新,並且用戶體驗也「爛到極點」。

到2010年2月初,馬云一改支付寶不設CEO的傳統,任命當時的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彭蕾擔任支付寶CEO一職。儘管邵曉峰的總裁職務不 變,但已開始逐漸失去控制權。3月,邵曉峰上調集團,>>擔任阿里巴巴集團秘書長,目前為阿里巴巴B2B公司執行董事之一。

彭蕾曾與馬云在浙江省財經學院共事並成為朋友。1999年,她開始跟隨馬云創業,是著名阿里巴巴創業團隊「十八羅漢」之一。

在2010年出任支付寶CEO之前,她分管集團事務、行政、市場及人力資源,通常被稱為阿里巴巴僅次於馬云的「二號人物」。

實際上這種在旗下子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任命不同領導者的作法,正是馬云的得意手筆。

孫彤宇使淘寶成為了一個靈活的、對於中小賣家極具吸引力的平台,不過由於無法帶來穩定的營收,其免費模式的弊端也不斷暴露。正是在撤換孫彤宇之後,2008年4月,淘寶迎來了自己的「商城時代」。從2009年起至今,淘寶商城已逐漸成為淘寶運營的重心所在。

支付寶也在邵曉峰擔任總裁的時期獲得了快速增長,它打通了使用者與銀行之間的連接體系,並將觸角由淘寶伸向更多的第三方商城,進入更多行業,甚至在同行中率先擴展了難度極大的繳納公共事業費這一服務。

然而也有支付寶內部人士透露,與用戶體驗相比,缺乏更長遠的戰略規劃才是馬云對邵曉峰領導下的支付寶的真正不滿,其與相關主管部門的協商也進展緩慢。在成為中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平台之後,馬云顯然希望支付寶能夠更進一步。

與孫彤宇和邵曉峰相比,衛哲在阿里巴巴的履歷不算特別光鮮。

阿里巴巴2010年第三季度財報披露,阿里巴巴B2B在2010年前三季度的營收為人民幣40.36億元,同比增長45.76%;淨利潤為 10.59億,同比增長44.72%。不過儘管整體付費會員已經突破了100萬大關,但其付費會員的增速卻已經明顯放緩,其中國際Gold Supplier 會員、中國誠信通會員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沒有獲得增長,甚至開始出現下滑。

阿里巴巴B2B(1688.HK)的低迷股價也成為徘徊不去的陰影。2007年上市初期,阿里巴巴股價最高接近40港元,而眼下的股價卻還不及當時的一半。

與此同時,衛哲卻拿著阿里巴巴旗下各大子公司高管中最高的年薪。在2009年度香港上市企業老總薪酬排行榜中,他以6479萬港元名列榜首,聯想CEO楊元慶比他少了整整840萬港元,那些房地產界的大佬們也都無奈地跟在他身後。

不過衛哲的這一年薪數字並沒有得到阿里巴巴官方的公開證實。

變動B2B公司的CEO人選,看起來就像馬云的又一次故技重施。

在馬云的計劃中,B2B就像此前的淘寶和支付寶一樣,到了尋找下一步的時候了。一位投資界人士甚至評論說,此前衛哲在阿里巴巴B2B中所擔任的角色—一塊跨國名企出身的上市公司招牌,如今阿里巴巴已不再需要。

任命淘寶網CEO陸兆禧同時擔任B2B公司CEO的舉動表明,馬云和董事會希望B2B業務儘早擺脫低迷的局面。按照B2B公司的內部計劃,B2B將與淘寶聯合推出綜合性購物平台無名良品,打通製造商與終端消費者之間的連接,實現設想中的「B2B2C」購物模式。

阿里巴巴希望以這樣的模式解決以往工廠貨主在商品分銷過程中存在的巨大成本問題。眼下淘寶平台上已經積累了80多萬家分銷商,而B2B平台上的製造商或貨主未來可以與他們進行直接合作。

陸兆禧或許正是這一新增模式的最佳管理者。他最早從2000年起成為阿里巴巴華南大區最高負責人,2004年12月至2008年3月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任支付寶總裁,2008年3月起接管淘寶網。

「我們並不認為陸兆禧管理阿里巴巴B2B和淘寶會存在利益衝突。如果兩大平台能夠進行協作的話,我們相信B2B業務將會得到明顯受益。」蔡崇信對瑞士信貸分析師Wallace Cheung如此表示。

此前瑞士信貸的一份投資報告認為,鑑於目前阿里巴巴B2B公司業務的緩慢增長,對衛哲和李旭暉的辭職並不感到意外。分析師們預計陸兆禧出任新任 CEO將有助於推動阿里巴巴股價上揚。但同時投資者可能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即在跨平台交易時如何避免阿里巴巴和淘寶網之間的利益衝突。

而且,起碼現在來看,投資者對阿里巴巴此舉並未予以認可。

2月22日香港午盤開市,阿里巴巴股價低開7.5%,最低跌至15.08港元,跌幅達9.59%。大摩對阿里巴巴的評級由「增持」降為「與大市同步」,大摩擔心,阿里巴巴B2B公司將會強化新客戶的認證,這可能會降低其客戶淨增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6

《第一財經週刊》:百度圍牆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0753.html

彥宏應該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什麼大事,百度只派了幾個產品經理去面對那些怒氣衝衝的出版人和作家——針對百度文庫的版權侵權問題,這些人剛剛成立了一個出版界反侵權聯盟。

「如果管不好,就關掉它。」 3月28日,李彥宏在深圳IT領袖峰會回應百度文庫問題時說。

李彥宏所創立的這家在線搜索引擎現在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一家互聯網公司,按照3月23日納斯達克收盤最新披露的數據,百度公司的市值達到了460.72億美元。

百度公司對於這樣的場面並不陌生。之前,它已經經歷過不少類似百度文庫這樣的事情,但誰也沒能把這家公司怎麼樣。從2005年7月七大國際唱片公司以百度MP3搜索侵權為由向法院提出訴訟開始,百度與唱片公司之間針對音樂版權的訴訟與談判一直沒有間斷。

這一次,這家傲慢的公司也僅是表達了一些歉意。3月26日下午百度公司發佈聲明,對之前「百度文庫產品在前期的運營過程中傷害了一些作家的感情」表示抱歉。它聲稱將在未來3天內,百度文庫中文學作品類別的文檔凡未獲版權方授權的將得到徹底處理。

李彥宏自己也知道以搜索業務起家的百度追求流量所帶來的法律風險。它最在意的就是流量以及其所能帶來的商業價值,現在它已經越來越多的將發展的目標放在那些曾經是它搜索的對象上。

從MP3音樂,到BBS(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電子商務(有啊)……,這些產品和服務都曾經是用戶使用百度搜索尋找的對象,而現在,百度正在改變搜索引擎的本分,引導搜索用戶進入到百度希望他們進入的網站。

簡單點說,它正在做的,是讓用戶使用百度搜索之後,百度直接提供所需。這樣一家公司的商業口號大概就是「提供搜索,同時解決服務。」百度將未來的增長似乎也寄託於此。

這點和谷歌不同,谷歌一直專注於所能到達覆蓋的範圍,而不是經營搜索結果。

相比之下,侵權對於百度來說確實是小風險,更大的危險在於搜索的廣告價值的衰減。這家公司現在和未來最大的盈利來自於競價排名廣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搜索結果所帶來的廣告價值優勢明顯,但隨著趨勢的發展,搜索的廣告價值在未來可能出現下降。

Facebook已經開始證明這一趨勢。在美國,這家公司的廣告額正在直線上升,而谷歌搜索廣告的優勢正在下降。相對於廣告客戶而言,在Facebook、Twitter這類社交網站上投放的廣告離客戶更近、也更為精準。

搜索的價值也更多體現在了電子商務之上。隨著類似於淘寶這樣的公司規模的壯大,其廣告的直接轉換價值在升高,2010年10月,淘寶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一淘網,而早在2008年,淘寶就已經開始屏蔽百度公司的搜索爬蟲百度蜘蛛抓取自己網頁上的信息。

五年前,淘寶給人更大印象還是低端服裝之類的小商品,用戶還需要百度提供購物的各種鏈接,現在,隨著淘寶商城的發展,大部分的商品都可以直接在淘寶 上搜索出價格和銷售渠道,這對於百度的廣告價值從長期看是一個打擊。儘管百度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也推出「有啊」—一個商業模式類似淘寶的電子商務網 站,但是並不成功。

在百度內部,那些不能帶來流量,看起來和搜索、廣告無關的項目看起來很難得到支持。

最新的這場百度文庫版權爭端就是由百度的商業模式所決定的。一名之前在百度工作過多年的員工說,「歸根結底是因為百度現在根本不需要冒險去做這些產品就能有很好的收益,它沒有動力。」

無論是「百度文庫」還是百度音樂,都會給百度帶來巨大的流量,這正是百度之所欲。巨大的流量使得百度成為最好的展示平台。廣告主通過競價關鍵詞在百度站點上發佈廣告,用戶點擊廣告後百度獲得廣告費—這是百度賴以生存的「競價排名」商業模式。

儘管百度說百度文庫的流量沒有給它帶來商業回報,但已經惹怒了同樣具有話語權的那些作家和出版人。

「互聯網的精神是自由和傳播,並不是免費和共享。」作家韓寒在博客中指責李彥宏的「共享」、「免費」以及所謂的「避風港原則」。

在版權人的眼中,百度文庫的共享行為就是在「偷東西」。「『百度文庫』是世界上最猖狂的盜版集中營。」萬榕書業的創立者路金波稱,路是版權人同盟的代表,他與磨鐵圖書老總沈浩波、作家慕容雪村等組成了一個針對百度的6人談判小組。

在此前的3月15日,由作家韓寒、郭敬明、賈平凹等50人聯名發佈《3·15中國作家討百度書》,50名作家聯名指責「百度已經徹底墮落成一個竊賊公司,百度文庫已經變成了一個賊贓市場」,並呼籲作家「拿回自己的權利」。

「像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已被下載4萬次。」沈浩波說。

他還注意到,百度已經可以通過百度文庫這個免費平台獲利,因為在「百度文庫」的頁面上曾經出現過愛國者「多看電子書」的廣告。

互聯網海量的數據和信息一直使互聯網上存在大量侵權作品,很多來自於個人用戶的分享,這是他們認為互聯網自由、分享的一個體現。他們通常「被容忍」的原因在於「非盈利」,但現在一個龐大的機構也參與進來並且賣起了廣告。

數年之前,這家公司創立不久,就憑藉提供方便快捷、而且是免費的MP3搜索服務,為公司帶來了大量的搜索流量,免費下載MP3對中國網民充滿了誘惑 力,這也為百度在中國贏得了數量龐大的用戶。在2005年8月5日百度赴納斯達克IPO時披露的數據顯示,當時MP3搜索服務一度佔到百度全部搜索業務的 40%。《彭博商業週刊》稱,隨著數字音樂的普及,百度披露的數據顯示,這一比例現在降到了5%左右。

現在,百度用類似的思路來推出百度文庫產品,似乎順理成章。

「百度文庫」是百度旗下供網友在線分享文檔的一個開放平台產品,用戶可以在線閱讀和下載涉及論文報告、專業資料、法律文件、文學小說等多個領域的資料。2010年11月25日,從百度知道「文檔分享平台」衍生而來的百度文庫正式版上線。

「百度文庫」這款產品發展之快令人驚訝。2010年底,「百度文庫」稱自己的文檔已超過1000萬,並以每天超過6萬份的速度增長,佔據國內在線文 檔分享市場70%的份額。3個月後、在此次版權事件之前,「百度文庫」的文檔又增長1倍多達到2053萬份,其中包括文學作品278萬份。

「百度文庫」上線沒多久後,百度就用包括物質獎勵在內的激勵方式鼓勵用戶上傳文檔。它提示用戶不可上傳任何涉及著作權侵權的文檔,但並未像鼓勵用戶上傳那樣清楚明示如上傳盜版書籍後果將會如何—事實證明,沒有任何後果。

百度涉嫌通過一些條款矇蔽上傳的用戶。它在用戶不會注意的地方申明,「一旦由於用戶上傳的文檔發生權利糾紛或侵犯了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益,其責任由用戶本人承擔,因此給百度或任何第三方造成損失的,用戶應負責全額賠償」。

「百度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先侵權,再綁架權利人,推動其數字出版業務,進而在這個領域形成壟斷,這是一條完整的商業鏈條。」沈浩波說。在2010年12月,百度推出了「百度文庫書店」,嘗試與出版商合作銷售電子書,同時它也聲稱在開發針對百度文庫的廣告收入分成模式。

在所有能夠控制的領域之內,百度都希望自己成為唯一的贏家。

對百度而言,現在的感覺真是好極了:互聯網用戶人數還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知道搜索營銷的價值;百度穩定地擁有這一迅速增長市場高 達73%的份額;而最讓百度感到放鬆的是,曾經一度帶來威脅的谷歌已經退出中國,那些Google的簇擁們在無法忍受時常無法顯示的Google網站(無 論是香港站點還是全球站點)後也不得不開始使用百度。

這家公司的業績也正處於歷史高點:2月1日公佈的百度2010財報顯示,在2010財年,百度的總營收為人民幣79.15億元,比2009年增長78%,總淨利潤則比2009年增長137.4%,為人民幣35.25億元。

百度希望把更多的用戶吸引過來,在近乎壟斷性的市場佔有率前提下,它還在絞盡腦汁讓現有的搜索用戶在百度網頁上停留更多時間。這是百度熱衷於推出百度貼吧、百度知道以及包括百度文庫在內很多創新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一個搜索引擎,百度應該扮演的是流量分發器,將進行搜索的人們引導向互聯網的各個網站。但現在百度正在做的卻是希望那些流量又回到百度來,因為 它自己擁有的業務包括電子商務、社交網站、微博、BBS……與此同時,它還試圖模糊搜索與內容提供之間的界限,最突出的是在「百度新聞」這個聚合頁面中, 新聞並不像Google那樣標出出處,感覺很「原創」—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這些也會被看做百度的優勢。這些「優勢」最後轉換成了流量,當然最終還有廣告。 由於百度在其搜索列表的最上端有廣告位,因此百度可以將自己的廣告放在第一個並獲得大量流量,進而獲取收益。

2010年秋天,百度開始推廣「應用開放平台」產品。這個產品使得用戶在進行相關搜索時,與百度合作的相關應用能直接在百度的搜索頁面上使用。雖有 開放之名,但實質的結果卻在於,和百度有合作關係的企業可以不受機器計算的排序規則列在搜索結果的第一位;除此之外,這還意味著百度將本應該導向別的網站 的流量留在了自己的網站上。

「如果用戶都停留在百度,開發者自己的網站失去流量,怎麼辦? 」曾創立265.com並將之賣給Google的互聯網從業者蔡文勝說。他在若干個初創網站中擁有股份,包括休閒遊戲平台4399.com,多媒體播放軟件暴風影音等。

噹噹網CEO李國慶與京東商城CEO劉強東也對百度的關鍵字廣告提出質疑,「無論如何,京東噹噹幾個本屬於我們自己品牌的關鍵詞(百度)不應該收取數百萬的年保護費!」劉強東在微博上說。

「百度文庫」也是百度製造的一個流量黑洞。按照網站流量信息提供公司Alexa的數據,「百度文庫」用戶量已超過百度音樂。一些站長開始通過上傳含有自己網站地址的熱門資料來獲得流量,當然,他們往往不具備這些資料的版權。

涉獵如此廣泛的業務讓百度像極了王爾德童話中的自私的巨人,築起一座高牆,期望流量進而是廣告都能停留在這一高牆之中,別人無法分一杯羹。

但這一高牆並不穩固。除了百度貼吧、百度音樂、百度文庫、百度知道這幾個產品贏得大量用戶之外,百度成功的產品並不多。

2003年,百度內部有員工提出要做C2C的電子商務平台,但被否決。到2006年百度看見淘寶的成功和威脅後,這個想法才重新被提起,並作為「百度有啊」這一項目開發。

但和外界所看到「有啊」的風光相左,這一項目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支持。這些資源包括錢,也包括人。一些批評者指責李彥宏在很多項目上挖來的項目領導者根本就不是那個領域中最優秀的人。

除此之外,不論什麼部門在設計產品時都要為流量負責。這個考核指標為產品開發者增加了負累,並更願意選擇那些看起來灰色但能增加流量的手段。除了「百度文庫」和「百度音樂」提供問題版權作品之外,「百度工具條」一度通過強制安裝的方式佔據用戶的桌面,以增加搜索的流量。

李彥宏並不否認自己對流量和廣告的追求。即使他在提及新的產品時,他的語境依然是圍繞著流量和搜索以及從中獲得的收益。在今年2月百度發佈財報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李彥宏說做社交搜索產品的目的是加強或鞏固百度在網絡搜索領域的地位。

「我們正在為這些社交搜索服務開發相關的商業化產品或者添加商業化元素。將來我們期待能從這些流量中更好地獲益」。李彥宏說。

社交網站等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的投入和試錯,但對流量的過度追求限制了百度的創新。管理者為了追求業績,不斷推出複製其它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或者在「百度文庫」、MP3搜索這些灰色地帶尋找機會。

美國貿易代表處在2月28日的一份報告中,將百度公司定性為涉及銷售盜版或假冒商品的「惡名市場」,百度與淘寶公司、秀水街一起出現在了這份貿易黑名單上。美國貿易代表處指出,作為中國訪問量最高的網站,百度提供「深度鏈接」,將用戶引向出售侵權產品的第三方網站。

現在,運營了2年多的「有啊」在電子商務領域完全失去了競爭力,在多次改版之後,變成了一個完全複製淘寶商業模式的產品。當初幹勁十足的一部分骨幹已經辭職;另一些人被分流到了與日本電子商務公司樂天合資組建的「樂酷天」。有傳言說,整個項目將面臨轉型或解散的命運。

這是百度很多新產品的命運。已鮮有人在用百度Hi;百度貼吧的流量也在隨著SNS和微博的興起而減少,而百度視為微博產品的百度說吧卻絲毫引不起人們的興趣。

經過11年之後,百度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它把大量精力用在搜索之上,為此建立起龐大的導入信息的體系,繼而又把這些信息把握在自己手中。百度無疑是一個「有爭議」的成功者。但也因為如此,它另一方面的創新不足、搜索廣告被質疑—也為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95

《第一財經週刊》:淘寶要社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41295.html

們欣賞Facebook,不僅因為這是一個大學宿舍項目變成估值近千億美元的生意的故事,更在於其背後的巨大啟示:基於人際關係的網絡在商業上有著無限可能。

Google認為信息以及組織信息的方式是最重要的,而曾經的哈佛大學學生馬克·扎克伯格則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型—人及其背後的關係網絡,它成就了 現在的Facebook。即便是「六度理論」的開創者、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理論會由校友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檢驗。

現在,全世界有將近7億人每天都在實踐「六度理論」: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認識此前與你毫無關係的陌生人。當然,他們都是Facebook的用戶。

當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也喊出SNS化的口號之後,一個事實已經確定無疑:即便是成功創辦了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這些著名網站的「外星人」馬云,也沒有辦法忽視這個星球上社交網絡的巨大威力。

在2月25日的2011年淘寶年會上,淘寶SNS化被馬云視為淘寶今年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之一。

一個SNS化的淘寶會是什麼樣子的?有著電子商務功能的社交網站,還是有著社交功能的電子商務網站?這麼說都不準確。現在還沒有誰能為SNS化的淘 寶貼上準確的標籤,包括淘寶自己。這家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曾經推出過「淘江湖」,它只是一個簡單依附在淘寶之上的SNS網站。現在,這已經被證明是一 次失敗的嘗試。

在繼續「猜想」之前,可以先看看10年前。早在那時,就已經有人在利用社會化網絡的病毒式營銷原理掙錢了。一家名為Threadless的襯衫網站 曾經名噪一時,他們每週在自己的社區上舉辦設計競賽,參賽者們將設計作品上傳到網站,供社區用戶們瀏覽打分,而Threadless則從中選出優勝者的設 計製作成品。這種頗具人情味的活動代替了赤裸裸的廣告宣傳,按照可以查到的數據,在2001年第一季度,Threadless的最高銷售紀錄是每天賣出 3.5萬件襯衫。眼下凡客誠品所推出的「凡客達人」社會化營銷分成平台,就多少借鑑了Threadless當年的靈感。

而在Facebook,馬克·扎克伯格所做的就是為Threadless們提供更為廣闊的平台。製造商、零售商們在各自的帳號上發佈新品信息或者折 扣促銷信息;也可以在自己的網站上部署「Like」按鈕,一鍵鏈接至Facebook,以讓粉絲們知道這款產品有多麼受歡迎;還可以通過Facebook 提供的Open Graph服務,將Facebook上的粉絲信息與自家網站連接,以便向粉絲們提示有哪些好友準備過生日,可以準備禮物了……

一家叫做8thBridge的公司,甚至想到了在News Feed(Facebook上的好友動態消息彙總)中部署購買按鈕,以便直接完成購物。因為這項服務,達美航空等公司已經成為8thBridge的用戶。 2010年12月,零售商HauteLook通過8thBridge的Facebook銷售工具,用一天時間達到了10萬美元的銷售額。對比此前發放的優 惠券數量,購物轉化率達到了6%,遠高於傳統線下廣告的轉化率。

這就是社交網絡人際關係的能量。通過開放式平台,Facebook為想在這一網絡之上銷售產品的企業提供的工具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依賴的東西只有一種,那就是用戶及其背後的朋友關係,以及這些人身上的興趣愛好等信息。更關鍵的是,他們是真實可信的。

如果你想告別漫無目的、廣撒網式的廣告和營銷方式,將信息和產品準確送到那些正需要它們的用戶手中,那麼現在正是時候。即便是聰明的搜索引擎 Google,依靠的也還都是各種技術手段之下的算法和「猜測」,儘管越來越準確,但還遠遠稱不上完美。而如果通過Facebook,一個人及其社交圈子 的關鍵信息—生日、愛好、日常瀏覽的網站、喜歡什麼樣的商品——就會一覽無餘。除非,這個人和他的朋友們都是徹頭徹尾的騙子。

難怪在社交網絡產品上屢敗屢戰的Google,仍然執拗地推出了「+1」。如同Faceook上的「Like」一樣,如果在Google搜索結果中 看到一條喜歡的鏈接按下「+1」,當你的朋友再次進行類似搜索時,便會看到你的推薦。眼下「+1」按鈕只會出現在Google搜索頁面上,但是 Google正計劃讓它出現在各大主要網站上。

爭奪真實的社交關係,正在成為互聯網巨頭們新的主戰場,它甚至可能改變未來的市場格局。

這會是淘寶的機會嗎?

毫無疑問,擁有大量真實身份、並且與銀行卡等支付手段捆綁的註冊用戶是淘寶的一大優勢。與淘寶業務有著天然聯繫的支付寶,截至2011年4月,擁有總計3億註冊用戶,佔據全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超過50%的市場份額。同時,淘寶網本身也有著極為可觀的訪問流量。

但淘寶卻不能立刻借助這樣的優勢建立起自己的SNS網絡。從一開始,Facebook的各種功能就是為了人際關係而生,馬克·扎克伯格認為自己創辦 的這家網站應該是真實人際關係的網上映射,既然現實當中人們會購買商品,那麼在Facebook上自然也可以發生,它有著多種可能。這個年輕的天才甚至計 劃要借此改變人們的通信方式。

但淘寶卻是一家購物和交易網站。有誰會認為到商場裡、超市中購物需要一次社交活動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答案都是否定的。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淘江湖」的失敗。沒人因為社交而要上淘寶網,他們只需上網、付款、確認,然後下線,就這麼簡單。

對於淘寶而言,真正意義上的SNS化的第一步,或許就意味著一場徹底的變革,那將是這樣一種場景:由搜索、競價廣告決定的商品排名和展示機制消失 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社會化的商品陳列和發現機制,並由此帶來賣家營銷工具、營銷方式,以及買家購買方式的一系列變化。直到那一天,淘寶店小二們口中的 「親」才有了一些真正的人情味。

這也能使淘寶網實現更多潛在的交易機會。現在,人們主要通過搜索和廣告發現產品,大賣家們抱怨「自己正被廣告綁架」。而改用社會化網絡之後,更多產 品,會以更多途徑出現在買家面前,他們更願意相信「朋友推薦」。這是真正的「長尾效應」,暢銷的將不僅僅侷限於那些依靠競價和廣告出現在顯著位置的商品。 正如那位8thBridge的CEO韋德·格滕(Wade Gerten)所說:「現在的趨勢是,在Facebook上聽取好友意見的人越來越多,聽取品牌意見的人越來越少。」

如果讓商品的組織和展示方式更為社會化,淘寶能夠將買家和賣家織成一張某種形式上的「關係網」,那麼後繼的情節可能還要豐富得多,包括出現一個建立 在淘寶網之上的SNS網絡。至少,淘寶有理由去作這樣的嘗試。當新浪和騰訊,以及形形色色色的社區網站開始借助微博、社區營銷等產品闖入電子商務的領地 時,它應該不會只想作壁上觀。

當然,現在這些還只是猜想。最終它仍然取決於淘寶有多大的決心做出這樣的變革。

淘寶SNS商業計劃書

註:此商業計劃書為《第一財經週刊》根據淘寶網的市場表現、訴求、可用資源等情況綜合分析而產生,純屬虛構。

我們的產品是中國未來的Facebook。

這將是一個最大的社會化購物網絡,

它聚合了3億支付寶註冊用戶、250多萬淘寶賣家、數萬商城賣家,

甚至還可以連接阿里巴巴B2B市場。

在這裡,製造商、賣家和買家可以有效銜接,

達成資源信息、生產信息和需求信息的最佳匹配。

如果這張基於買賣關係的網絡可以織成,

那麼在未來,它還可以有更多可能—包括成為中國最大的實名制社交網絡。

項目摘要

產品描述:

1、一個最大的社會化購物網絡。社會化網絡同時降低了賣家展示和推廣產品、買家發現產品的成本,同時豐富購買途徑,帶來真正的長尾效應:暢銷的不僅僅是以往通過廣告出現在顯著位置的商?品。

2、最行之有效的B2B2C模式。阿里巴巴B2B用戶,與淘寶賣家、買家對接,達到各方資源、生產和需求信息有效匹配。

3、更長遠的未來。如果3億支付寶註冊用戶、數百萬淘寶賣家、數萬商城買家可以組成一張有效的、基於買賣關係的人際網絡,那麼這張網絡未來還有更多可能。

市場分析

目標市場設定:

全體淘寶賣家,包括C2C類賣家和商城買家。

全體淘寶買家,特別是支付寶賬戶的活躍用戶。

市場發展狀況及排名:

在美國及全球大部分地區,Facebook已經成為最大的全民社交網絡,並已推出開放式的平台服?務;

但在國內,實名註冊制度、用戶資料真實可信、個人信息完備且到達一定用戶規模的全民型SNS社區還沒有出現。

電子商務企業紛紛開展社區化營銷,也均在試探和嘗試階段。

市場趨勢預測和市場機會:

1.市場趨勢

社交網絡、社區化的營銷方式會越來越流行。

註:社會化手段的使用,可以使各方都能得到好處。但具體的產品和服務形式,淘寶還沒有明確的答案。眼下可以借鑑的產品模式多出自SNS向電子商務的延伸,或者本身就是社會化購物產品。而淘寶需要做的,是尋找購物網站向SNS方向轉變的可能,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2.市場機會

SNS化的有效部署,可進一步盤活全網流量。

對賣家:社會化營銷工具、社會化傳播手段的使用,社會化統計和跟蹤服務、社會化的客服解決方案,這些都可進一步降低銷售成本,社會化傳播的口碑效應可帶來更多交易,網上交易規模有可能大幅提升。

對買家:社會化購物體驗更愉快。相比廣告,他們會更樂於接受「朋友推薦」。發現商品的手段也更為豐富。

對品牌廣告主:通過社會化網絡,可精準發現用戶及其朋友圈的購物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推送廣告,或者發起營銷活動。以往投到店或者商品類目的廣告,變為投向具體個人的精準廣告。廣告價值提升。

競爭分析

行業壟斷:

由電子商務公司部署的SNS,國內還沒有出現具有代表性的壟斷者;

在既有SNS社區中,實名註冊、覆蓋用戶層次廣泛的全民社區也還沒有出現。

競爭對手產品:

1.騰訊—「朋友社區」+微博戰略

優勢:依靠註冊數量超過6億的QQ客戶端,到2010年10月,騰訊「朋友社區」用戶月度覆蓋人數已達到1.31億人;到2011年2月,騰訊微博 的註冊用戶數量也已經超過1億人。從流量上看,到2010年12月,騰訊C2C平台騰訊拍拍的月頁面訪問次數僅次於淘寶。同時,騰訊也擁有國內第二大的第 三方支付平台財付通。最近兩年,騰訊不斷通過收購佈局B2C類業務,最近的案例是收購國內除京東、新蛋之外的第三大3C產品網上商城易迅。

劣勢:騰訊朋友社區是SNS產品,而微博更接近媒體,兩者用戶的互相打通,以及電子商務需求如何導入,騰訊還處在試探階段。

註:在諸多競爭對手中,騰訊是國內用戶數量最多的互聯網公司,擁有強大的平台,新浪和京東則正努力向平台型公司轉變。平台型公司之間的競爭,除了成功的產品和運營之外,更需要考慮上下游合作夥伴的利益,以及生態鏈的健康,淘寶需要對此做好準備。

2.新浪—新浪微博對接麥考林

2011年3月2日,新浪宣佈購買服裝服飾B2C企業麥考林19% 的股份。新浪最早曾於1999年推出新浪商城,試水電子商務領域,但沒有獲得大的發展。

優勢:收購麥考林是新浪對電子商務的又一次佈局,新砝碼就是風頭正盛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目前超過1億註冊用戶,其開放式平台的規劃,為新浪從媒體型公司轉變為平台型公司提供了可能。在這一平台上,用戶基數與賬號、支付手段的結合,可激發潛在電子商務需求。

劣勢:新浪微博的媒體屬性過於濃厚,其已經推出了「群」產品,但向SNS方向的轉變才剛剛開始,而未來能否實現更廣泛的用戶實名制也是考驗之一。

註:新浪微博是一個集成了Twitter和Facebook特性的產品,如果能保持現有的流量和用戶活躍度,新浪微博成為中國Facebook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3.人人網—團購和電子商務

2011年4月初,人人網擬赴美上市,其公佈的F-1文件顯示,人人網擁有1.17億活躍用戶,此前三年活躍用戶數分別為3300萬、8300萬、1.1億。

優勢:人人網的前身是成立於2005年的校內網,於2006年被千橡集團收購,並與千橡旗下5Q校園網整合,是目前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SNS網站之一。

劣勢:人人網收入來源多集中於廣告和付費增值業務模式。2010年6月,人人旗下「糯米網」正式上線,正式進入團購領域。人人公佈的F-1文件中統 計,糯米網有超過60%的用戶來自於人人網。但目前人人網在開放式平台、電子商務領域的佈局並不明朗。其1.1億用戶中,校園用戶仍佔多數,距 Facebook式的全民型實名SNS仍有一定距離。

競爭優勢:

1.淘寶網已是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用戶群體龐大,訪問活躍,有廣泛內在的商業和商品信息溝通需求。

至2010年12月,淘寶網月訪問量23.5億次,下單1.78億次,成交率7.6%。(艾瑞數據)

排名第二的拍拍網:月訪問量2.67億次,下單803.3萬筆,成交率3%。(艾瑞數據)

排名第三的京東商城:月訪問量1.67億次,下單321萬筆,成交率1.9%。

淘寶商城品牌及商家入駐數量超過3萬種品牌及數萬品牌商家,包括官方直營店、授權代理商和經銷商。

C2C類個人賣家數量:超過260萬。

2.經過實名認證的支付寶用戶,身份信息真實可靠,擁有可靠的信用驗證體系。

支付寶用戶數量:全國註冊用戶3億,活躍用戶約5000萬至8000萬。

註:用戶交易賬號的實名制,以及可觀的訪問流量,無疑是淘寶最大的先天優勢。有效引導那些活躍用戶,從部分商品、部分類目中實行SNS化,或許會是淘寶的未來方案之一。

支付寶市場份額:佔據全國超過50%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

外接商家數量:超過50萬家。

利用支付寶完成的日交易額度:超過20億。

支付寶平台進一步延伸:推出支持塞班、iOS、Android等主流手機操作系統的客戶端,搶佔手機支付市場;已開始向電視支付領域滲透。

3.淘寶開放平台初具規模

開放平台所聚攏的開發者,可為SNS化下的買家和賣家。開發豐富的應用工具,增強體驗,促進這一模式的正向發展。

截至2010年底,發展了:超過10萬開發者;超過2萬個應用程序;超過5億API(數據開放接口 )每日調用次數;超過200個API開放接口;最高超過3萬單的單個應用程序日銷售紀錄。

項目風險分析

市場不確定性風險:

1.買家SNS需求帶有很大不確定性。

買家是否需要「社交」、需要的社交方式等,有待摸索;

買家一般不排斥廣告,但營銷手段過多、過重,同樣也會產生反感。社會化營銷的尺度、有效實現的手段,目前仍較難把握。

2.買家和賣家之間,難以形成平等的交流機制。

3.隱私問題帶來潛在風險。

不是所有用戶都願意分享自己的購物清單,也不是每一個分享了購物清單的人都願意展示所有購買的商品。

研發風險:

1.既有的基於搜索和廣告形成的商品展示與排序系統,與SNS化有著嚴重矛盾。

目前商業模式的根基,除了用戶搜索—發現—購買的傳統路徑以外,就是賣家付費廣告佔據顯著位置的商品曝光方法。商家推廣成本高,用戶發現產品手段單一,頁面停留時間短,這些都與SNS產品特徵相去甚遠。

網站的整體架構必須做出變革。

註:整體架構都要做出改變,這是革了自己的命。這個風險不是一般大。對SNS理解的偏差、相關領域經驗不足、專業人才匱乏,也將是淘寶開發社會化產品和業務、向SNS化轉向的障礙。

2.對SNS產品的研發,缺乏專業團隊,也沒有足夠經驗,過去多個產品失敗。

淘江湖:一個初級產品,沒有實現社會化的展示、推薦和購買機制,與買家群體也沒有完全打通,大部分用戶只是用於曬單,或者玩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者成為商家的廣告平台。對網上交易,淘江湖沒有起到任何帶動作用。

聚划算、淘金幣兌換:最終只成為商家的促銷工具,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聚集用戶,開展打折活動、銷售折扣商品促進交易。

上述產品,只是簡單依附於既有平台,促進交易的多少成為唯一導向,用戶關係過於膚淺,算不上真正的SNS產品。

競爭風險:

1.京東商城等對手的SNS社區營銷平台如果取得成功,會在服裝、3C產品等細分SNS化市場上帶來一定威脅。

2.Facebook極有可能入華。

這家全球最大社家網站要進入中國市場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

Facebook於2007年註冊.cn域名,2008年推出了簡體中文版本。2010年12月底,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更是低調來華,拜訪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

目前,Facebookzai在中國台灣地區表現搶眼, 依靠著名線上遊戲「開心農場」等,成為台灣地區第二大網站。

Facebook進入中國的方式還不明朗。從 Groupon的經驗看,成立合資公司是一種可能,目前Groupon已與騰訊合資組建了高朋網。已有消息傳出,Facebook將與百度合作,曲線進入中國。

一旦Facebook入華,儘管由於種種限制,其優勢不能馬上體現,但中國沒有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全民SNS」的情況也許將發生改變。

註:Facebook的威脅,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都不應該忽視。但進入中國的Facebook,肯定已不是原汁原味的Facebook了。在這個龐然大物的陰影下,切合國內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仍然有自己的空間。

管理風險分析

搜索、廣告、競價排名產生的高額收入以及利潤,這些穩定運轉多年的商業模式,會在淘寶網內部產生遏制創新的阻力。

註:一家企業做出變革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內部。它或者來自大獲成功的產品,或者來自習以為常的經驗,或者來自那些一直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是否真正下定決心打破既有模式、來一場顛覆性的創新,直接關係到淘寶SNS化的成敗。這一次,馬云還能痛下殺手嗎?

2009年淘寶全網廣告收入已超過15億元,競價排名直通車佔據80%以上。對比當年,全網總共完成2083億元的商品交易額,賣家數量超過260萬。其中來自廣告的總收入佔80%至90%;而交易佣金和增值服務收入佔比僅10%至20%。

用戶依賴廣告和搜索的使用習慣已經長期養成。

該怎樣引導用戶適用新的社會化模式,還沒有切實方案。

聯繫編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2

《第一財經週刊》:淘寶要社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41295.html

們欣賞Facebook,不僅因為這是一個大學宿舍項目變成估值近千億美元的生意的故事,更在於其背後的巨大啟示:基於人際關係的網絡在商業上有著無限可能。

Google認為信息以及組織信息的方式是最重要的,而曾經的哈佛大學學生馬克·扎克伯格則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型—人及其背後的關係網絡,它成就了 現在的Facebook。即便是「六度理論」的開創者、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理論會由校友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檢驗。

現在,全世界有將近7億人每天都在實踐「六度理論」: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認識此前與你毫無關係的陌生人。當然,他們都是Facebook的用戶。

當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也喊出SNS化的口號之後,一個事實已經確定無疑:即便是成功創辦了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這些著名網站的「外星人」馬云,也沒有辦法忽視這個星球上社交網絡的巨大威力。

在2月25日的2011年淘寶年會上,淘寶SNS化被馬云視為淘寶今年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之一。

一個SNS化的淘寶會是什麼樣子的?有著電子商務功能的社交網站,還是有著社交功能的電子商務網站?這麼說都不準確。現在還沒有誰能為SNS化的淘 寶貼上準確的標籤,包括淘寶自己。這家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曾經推出過「淘江湖」,它只是一個簡單依附在淘寶之上的SNS網站。現在,這已經被證明是一 次失敗的嘗試。

在繼續「猜想」之前,可以先看看10年前。早在那時,就已經有人在利用社會化網絡的病毒式營銷原理掙錢了。一家名為Threadless的襯衫網站 曾經名噪一時,他們每週在自己的社區上舉辦設計競賽,參賽者們將設計作品上傳到網站,供社區用戶們瀏覽打分,而Threadless則從中選出優勝者的設 計製作成品。這種頗具人情味的活動代替了赤裸裸的廣告宣傳,按照可以查到的數據,在2001年第一季度,Threadless的最高銷售紀錄是每天賣出 3.5萬件襯衫。眼下凡客誠品所推出的「凡客達人」社會化營銷分成平台,就多少借鑑了Threadless當年的靈感。

而在Facebook,馬克·扎克伯格所做的就是為Threadless們提供更為廣闊的平台。製造商、零售商們在各自的帳號上發佈新品信息或者折 扣促銷信息;也可以在自己的網站上部署「Like」按鈕,一鍵鏈接至Facebook,以讓粉絲們知道這款產品有多麼受歡迎;還可以通過Facebook 提供的Open Graph服務,將Facebook上的粉絲信息與自家網站連接,以便向粉絲們提示有哪些好友準備過生日,可以準備禮物了……

一家叫做8thBridge的公司,甚至想到了在News Feed(Facebook上的好友動態消息彙總)中部署購買按鈕,以便直接完成購物。因為這項服務,達美航空等公司已經成為8thBridge的用戶。 2010年12月,零售商HauteLook通過8thBridge的Facebook銷售工具,用一天時間達到了10萬美元的銷售額。對比此前發放的優 惠券數量,購物轉化率達到了6%,遠高於傳統線下廣告的轉化率。

這就是社交網絡人際關係的能量。通過開放式平台,Facebook為想在這一網絡之上銷售產品的企業提供的工具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依賴的東西只有一種,那就是用戶及其背後的朋友關係,以及這些人身上的興趣愛好等信息。更關鍵的是,他們是真實可信的。

如果你想告別漫無目的、廣撒網式的廣告和營銷方式,將信息和產品準確送到那些正需要它們的用戶手中,那麼現在正是時候。即便是聰明的搜索引擎 Google,依靠的也還都是各種技術手段之下的算法和「猜測」,儘管越來越準確,但還遠遠稱不上完美。而如果通過Facebook,一個人及其社交圈子 的關鍵信息—生日、愛好、日常瀏覽的網站、喜歡什麼樣的商品——就會一覽無餘。除非,這個人和他的朋友們都是徹頭徹尾的騙子。

難怪在社交網絡產品上屢敗屢戰的Google,仍然執拗地推出了「+1」。如同Faceook上的「Like」一樣,如果在Google搜索結果中 看到一條喜歡的鏈接按下「+1」,當你的朋友再次進行類似搜索時,便會看到你的推薦。眼下「+1」按鈕只會出現在Google搜索頁面上,但是 Google正計劃讓它出現在各大主要網站上。

爭奪真實的社交關係,正在成為互聯網巨頭們新的主戰場,它甚至可能改變未來的市場格局。

這會是淘寶的機會嗎?

毫無疑問,擁有大量真實身份、並且與銀行卡等支付手段捆綁的註冊用戶是淘寶的一大優勢。與淘寶業務有著天然聯繫的支付寶,截至2011年4月,擁有總計3億註冊用戶,佔據全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超過50%的市場份額。同時,淘寶網本身也有著極為可觀的訪問流量。

但淘寶卻不能立刻借助這樣的優勢建立起自己的SNS網絡。從一開始,Facebook的各種功能就是為了人際關係而生,馬克·扎克伯格認為自己創辦 的這家網站應該是真實人際關係的網上映射,既然現實當中人們會購買商品,那麼在Facebook上自然也可以發生,它有著多種可能。這個年輕的天才甚至計 劃要借此改變人們的通信方式。

但淘寶卻是一家購物和交易網站。有誰會認為到商場裡、超市中購物需要一次社交活動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答案都是否定的。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淘江湖」的失敗。沒人因為社交而要上淘寶網,他們只需上網、付款、確認,然後下線,就這麼簡單。

對於淘寶而言,真正意義上的SNS化的第一步,或許就意味著一場徹底的變革,那將是這樣一種場景:由搜索、競價廣告決定的商品排名和展示機制消失 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社會化的商品陳列和發現機制,並由此帶來賣家營銷工具、營銷方式,以及買家購買方式的一系列變化。直到那一天,淘寶店小二們口中的 「親」才有了一些真正的人情味。

這也能使淘寶網實現更多潛在的交易機會。現在,人們主要通過搜索和廣告發現產品,大賣家們抱怨「自己正被廣告綁架」。而改用社會化網絡之後,更多產 品,會以更多途徑出現在買家面前,他們更願意相信「朋友推薦」。這是真正的「長尾效應」,暢銷的將不僅僅侷限於那些依靠競價和廣告出現在顯著位置的商品。 正如那位8thBridge的CEO韋德·格滕(Wade Gerten)所說:「現在的趨勢是,在Facebook上聽取好友意見的人越來越多,聽取品牌意見的人越來越少。」

如果讓商品的組織和展示方式更為社會化,淘寶能夠將買家和賣家織成一張某種形式上的「關係網」,那麼後繼的情節可能還要豐富得多,包括出現一個建立 在淘寶網之上的SNS網絡。至少,淘寶有理由去作這樣的嘗試。當新浪和騰訊,以及形形色色色的社區網站開始借助微博、社區營銷等產品闖入電子商務的領地 時,它應該不會只想作壁上觀。

當然,現在這些還只是猜想。最終它仍然取決於淘寶有多大的決心做出這樣的變革。

淘寶SNS商業計劃書

註:此商業計劃書為《第一財經週刊》根據淘寶網的市場表現、訴求、可用資源等情況綜合分析而產生,純屬虛構。

我們的產品是中國未來的Facebook。

這將是一個最大的社會化購物網絡,

它聚合了3億支付寶註冊用戶、250多萬淘寶賣家、數萬商城賣家,

甚至還可以連接阿里巴巴B2B市場。

在這裡,製造商、賣家和買家可以有效銜接,

達成資源信息、生產信息和需求信息的最佳匹配。

如果這張基於買賣關係的網絡可以織成,

那麼在未來,它還可以有更多可能—包括成為中國最大的實名制社交網絡。

項目摘要

產品描述:

1、一個最大的社會化購物網絡。社會化網絡同時降低了賣家展示和推廣產品、買家發現產品的成本,同時豐富購買途徑,帶來真正的長尾效應:暢銷的不僅僅是以往通過廣告出現在顯著位置的商?品。

2、最行之有效的B2B2C模式。阿里巴巴B2B用戶,與淘寶賣家、買家對接,達到各方資源、生產和需求信息有效匹配。

3、更長遠的未來。如果3億支付寶註冊用戶、數百萬淘寶賣家、數萬商城買家可以組成一張有效的、基於買賣關係的人際網絡,那麼這張網絡未來還有更多可能。

市場分析

目標市場設定:

全體淘寶賣家,包括C2C類賣家和商城買家。

全體淘寶買家,特別是支付寶賬戶的活躍用戶。

市場發展狀況及排名:

在美國及全球大部分地區,Facebook已經成為最大的全民社交網絡,並已推出開放式的平台服?務;

但在國內,實名註冊制度、用戶資料真實可信、個人信息完備且到達一定用戶規模的全民型SNS社區還沒有出現。

電子商務企業紛紛開展社區化營銷,也均在試探和嘗試階段。

市場趨勢預測和市場機會:

1.市場趨勢

社交網絡、社區化的營銷方式會越來越流行。

註:社會化手段的使用,可以使各方都能得到好處。但具體的產品和服務形式,淘寶還沒有明確的答案。眼下可以借鑑的產品模式多出自SNS向電子商務的延伸,或者本身就是社會化購物產品。而淘寶需要做的,是尋找購物網站向SNS方向轉變的可能,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2.市場機會

SNS化的有效部署,可進一步盤活全網流量。

對賣家:社會化營銷工具、社會化傳播手段的使用,社會化統計和跟蹤服務、社會化的客服解決方案,這些都可進一步降低銷售成本,社會化傳播的口碑效應可帶來更多交易,網上交易規模有可能大幅提升。

對買家:社會化購物體驗更愉快。相比廣告,他們會更樂於接受「朋友推薦」。發現商品的手段也更為豐富。

對品牌廣告主:通過社會化網絡,可精準發現用戶及其朋友圈的購物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推送廣告,或者發起營銷活動。以往投到店或者商品類目的廣告,變為投向具體個人的精準廣告。廣告價值提升。

競爭分析

行業壟斷:

由電子商務公司部署的SNS,國內還沒有出現具有代表性的壟斷者;

在既有SNS社區中,實名註冊、覆蓋用戶層次廣泛的全民社區也還沒有出現。

競爭對手產品:

1.騰訊—「朋友社區」+微博戰略

優勢:依靠註冊數量超過6億的QQ客戶端,到2010年10月,騰訊「朋友社區」用戶月度覆蓋人數已達到1.31億人;到2011年2月,騰訊微博 的註冊用戶數量也已經超過1億人。從流量上看,到2010年12月,騰訊C2C平台騰訊拍拍的月頁面訪問次數僅次於淘寶。同時,騰訊也擁有國內第二大的第 三方支付平台財付通。最近兩年,騰訊不斷通過收購佈局B2C類業務,最近的案例是收購國內除京東、新蛋之外的第三大3C產品網上商城易迅。

劣勢:騰訊朋友社區是SNS產品,而微博更接近媒體,兩者用戶的互相打通,以及電子商務需求如何導入,騰訊還處在試探階段。

註:在諸多競爭對手中,騰訊是國內用戶數量最多的互聯網公司,擁有強大的平台,新浪和京東則正努力向平台型公司轉變。平台型公司之間的競爭,除了成功的產品和運營之外,更需要考慮上下游合作夥伴的利益,以及生態鏈的健康,淘寶需要對此做好準備。

2.新浪—新浪微博對接麥考林

2011年3月2日,新浪宣佈購買服裝服飾B2C企業麥考林19% 的股份。新浪最早曾於1999年推出新浪商城,試水電子商務領域,但沒有獲得大的發展。

優勢:收購麥考林是新浪對電子商務的又一次佈局,新砝碼就是風頭正盛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目前超過1億註冊用戶,其開放式平台的規劃,為新浪從媒體型公司轉變為平台型公司提供了可能。在這一平台上,用戶基數與賬號、支付手段的結合,可激發潛在電子商務需求。

劣勢:新浪微博的媒體屬性過於濃厚,其已經推出了「群」產品,但向SNS方向的轉變才剛剛開始,而未來能否實現更廣泛的用戶實名制也是考驗之一。

註:新浪微博是一個集成了Twitter和Facebook特性的產品,如果能保持現有的流量和用戶活躍度,新浪微博成為中國Facebook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3.人人網—團購和電子商務

2011年4月初,人人網擬赴美上市,其公佈的F-1文件顯示,人人網擁有1.17億活躍用戶,此前三年活躍用戶數分別為3300萬、8300萬、1.1億。

優勢:人人網的前身是成立於2005年的校內網,於2006年被千橡集團收購,並與千橡旗下5Q校園網整合,是目前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SNS網站之一。

劣勢:人人網收入來源多集中於廣告和付費增值業務模式。2010年6月,人人旗下「糯米網」正式上線,正式進入團購領域。人人公佈的F-1文件中統 計,糯米網有超過60%的用戶來自於人人網。但目前人人網在開放式平台、電子商務領域的佈局並不明朗。其1.1億用戶中,校園用戶仍佔多數,距 Facebook式的全民型實名SNS仍有一定距離。

競爭優勢:

1.淘寶網已是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用戶群體龐大,訪問活躍,有廣泛內在的商業和商品信息溝通需求。

至2010年12月,淘寶網月訪問量23.5億次,下單1.78億次,成交率7.6%。(艾瑞數據)

排名第二的拍拍網:月訪問量2.67億次,下單803.3萬筆,成交率3%。(艾瑞數據)

排名第三的京東商城:月訪問量1.67億次,下單321萬筆,成交率1.9%。

淘寶商城品牌及商家入駐數量超過3萬種品牌及數萬品牌商家,包括官方直營店、授權代理商和經銷商。

C2C類個人賣家數量:超過260萬。

2.經過實名認證的支付寶用戶,身份信息真實可靠,擁有可靠的信用驗證體系。

支付寶用戶數量:全國註冊用戶3億,活躍用戶約5000萬至8000萬。

註:用戶交易賬號的實名制,以及可觀的訪問流量,無疑是淘寶最大的先天優勢。有效引導那些活躍用戶,從部分商品、部分類目中實行SNS化,或許會是淘寶的未來方案之一。

支付寶市場份額:佔據全國超過50%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

外接商家數量:超過50萬家。

利用支付寶完成的日交易額度:超過20億。

支付寶平台進一步延伸:推出支持塞班、iOS、Android等主流手機操作系統的客戶端,搶佔手機支付市場;已開始向電視支付領域滲透。

3.淘寶開放平台初具規模

開放平台所聚攏的開發者,可為SNS化下的買家和賣家。開發豐富的應用工具,增強體驗,促進這一模式的正向發展。

截至2010年底,發展了:超過10萬開發者;超過2萬個應用程序;超過5億API(數據開放接口 )每日調用次數;超過200個API開放接口;最高超過3萬單的單個應用程序日銷售紀錄。

項目風險分析

市場不確定性風險:

1.買家SNS需求帶有很大不確定性。

買家是否需要「社交」、需要的社交方式等,有待摸索;

買家一般不排斥廣告,但營銷手段過多、過重,同樣也會產生反感。社會化營銷的尺度、有效實現的手段,目前仍較難把握。

2.買家和賣家之間,難以形成平等的交流機制。

3.隱私問題帶來潛在風險。

不是所有用戶都願意分享自己的購物清單,也不是每一個分享了購物清單的人都願意展示所有購買的商品。

研發風險:

1.既有的基於搜索和廣告形成的商品展示與排序系統,與SNS化有著嚴重矛盾。

目前商業模式的根基,除了用戶搜索—發現—購買的傳統路徑以外,就是賣家付費廣告佔據顯著位置的商品曝光方法。商家推廣成本高,用戶發現產品手段單一,頁面停留時間短,這些都與SNS產品特徵相去甚遠。

網站的整體架構必須做出變革。

註:整體架構都要做出改變,這是革了自己的命。這個風險不是一般大。對SNS理解的偏差、相關領域經驗不足、專業人才匱乏,也將是淘寶開發社會化產品和業務、向SNS化轉向的障礙。

2.對SNS產品的研發,缺乏專業團隊,也沒有足夠經驗,過去多個產品失敗。

淘江湖:一個初級產品,沒有實現社會化的展示、推薦和購買機制,與買家群體也沒有完全打通,大部分用戶只是用於曬單,或者玩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者成為商家的廣告平台。對網上交易,淘江湖沒有起到任何帶動作用。

聚划算、淘金幣兌換:最終只成為商家的促銷工具,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聚集用戶,開展打折活動、銷售折扣商品促進交易。

上述產品,只是簡單依附於既有平台,促進交易的多少成為唯一導向,用戶關係過於膚淺,算不上真正的SNS產品。

競爭風險:

1.京東商城等對手的SNS社區營銷平台如果取得成功,會在服裝、3C產品等細分SNS化市場上帶來一定威脅。

2.Facebook極有可能入華。

這家全球最大社家網站要進入中國市場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

Facebook於2007年註冊.cn域名,2008年推出了簡體中文版本。2010年12月底,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更是低調來華,拜訪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

目前,Facebookzai在中國台灣地區表現搶眼, 依靠著名線上遊戲「開心農場」等,成為台灣地區第二大網站。

Facebook進入中國的方式還不明朗。從 Groupon的經驗看,成立合資公司是一種可能,目前Groupon已與騰訊合資組建了高朋網。已有消息傳出,Facebook將與百度合作,曲線進入中國。

一旦Facebook入華,儘管由於種種限制,其優勢不能馬上體現,但中國沒有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全民SNS」的情況也許將發生改變。

註:Facebook的威脅,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都不應該忽視。但進入中國的Facebook,肯定已不是原汁原味的Facebook了。在這個龐然大物的陰影下,切合國內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仍然有自己的空間。

管理風險分析

搜索、廣告、競價排名產生的高額收入以及利潤,這些穩定運轉多年的商業模式,會在淘寶網內部產生遏制創新的阻力。

註:一家企業做出變革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內部。它或者來自大獲成功的產品,或者來自習以為常的經驗,或者來自那些一直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是否真正下定決心打破既有模式、來一場顛覆性的創新,直接關係到淘寶SNS化的成敗。這一次,馬云還能痛下殺手嗎?

2009年淘寶全網廣告收入已超過15億元,競價排名直通車佔據80%以上。對比當年,全網總共完成2083億元的商品交易額,賣家數量超過260萬。其中來自廣告的總收入佔80%至90%;而交易佣金和增值服務收入佔比僅10%至20%。

用戶依賴廣告和搜索的使用習慣已經長期養成。

該怎樣引導用戶適用新的社會化模式,還沒有切實方案。

聯繫編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9

中美銀行盈利比拚--《證券市場週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we9h.html

中美銀行盈利比拚

2011-8-22    文章來源於《證券市場週刊》

  •  
  • 美國銀行業的收入能力更強,並擁有稅率優勢,但中國銀行業的成本優勢顯著,中美大型銀行ROE打成平手。未來,在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接軌過程中,上市銀行ROE將略降至14%-17%。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杜麗虹郭懿】2010年,中國上市銀行平均期末攤薄淨資產回報率(ROE)為17.1%,這樣的高回報可以持續嗎?利率市場化的衝擊、未暴露的信用成本以及更嚴格的資本監管,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銀行業的回報率?

比較中美銀行業ROE的構成可以發現,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的貢獻使美國銀行業擁有更強大的收入獲取能力,長期中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 300個基點;儘管美國銀行業的所得稅率更高,但營業稅的免繳使其實際稅率較中國內地銀行低6個百分點;但更高的信用成本、人力成本侵蝕了部分收入;結 果,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業10年平均的有形資產回報率(剔除無形資產後的ROA)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15個基點,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後,中美銀行業的 ROA水平相當。

美國銀行業頻繁的併購使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轉化為資產負債表內的商譽溢價,淨資產的增厚導致美國銀行業的總資本槓桿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16倍逐步下降到 金融危機前的11倍,危機後進一步降低到9倍,即使是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大型銀行,混業以來的總資本槓桿率也只有13-14倍,顯著低於國內上市銀行 18倍的平均槓桿率。但在核心資本槓桿率和有形資產槓桿率方面,中美大型銀行一致。

剔除併購所帶來的商譽溢價後,金融危機前10年,美國大型銀行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均值在23%左右,行業平均為17.6%,與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的均 值水平相當;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後,1997年-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降至14.2%,大型銀行的平均回報率降至15%-20%的水 平,接近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

所以,當前中國上市銀行的回報率與美國大型銀行的長期回報率相近

 

未來,隨著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接軌,在非利息收入佔比上升15個百分點、成本收入比上升5個百分點的情況下,信用成本上升63%,才會使行業平均的 淨資產回報率低於2010年水平;而如果不良率上升到2.0%,則行業平均的淨資產回報率下降到16.9%;如果不良率上升到3.0%,行業平均的淨資產 回報率下降到13.8%。

 

因此,從長期看,中國上市銀行的平均ROE在14%-17%之間,略低於當前上市銀行平均水平,但仍維持在15%左右。

 

盈利能力的較量

ROE:中美銀行業打成平手

2010年中國上市銀行平均的期末攤薄淨資產回報率為17.1%,剔除無形資產後,有形淨資產的平均回報率為17.3%,高於1997年-2010年美國 銀行業的平均水平,與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國際大型銀行相當。高ROE的背後有哪些支撐因素?長期中,隨著信用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ROE的水平能否維 持?

ROE是由總資產回報率與槓桿率的乘積決定的,總資產回報率又可以分解為收入因素和成本因素,其中,收入因素包括淨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信用成本、業務管理成本和稅率成本(圖1)。

分解後的逐項比較顯示,美國銀行業的收入能力更強,並擁有稅率優勢,但中國銀行業的成本優勢顯著,結果中美大型銀行在有形淨資產回報率上打了個平手。

非利息收益貢獻:美國銀行業高25個百分點

對比各時期美國銀行業的收入來源,在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中期之前,美國銀行業的淨利息收入一直在75%-82%之間波動。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 到90年代末期,淨利息收益佔比從75%下降到60%,同期非利息收益快速發展,佔比提升到40%,較國內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益佔比高25個基點,而如花 旗銀行這類全能銀行的非利息收益佔比更高,達到50%以上。更高的非利息收益貢獻提升了美國銀行業整體的收入獲取能力。

淨利差、淨息差比較:美國銀行業勝出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銀行業的淨利差均值為1.3%,利率市場化期間(1970年-1986年)擴大到2.06%,1987年-1996年的10年間淨利 差均值進一步上升到3.14%,金融危機前的10年間(1997年-2006年)淨利差均值略有下降至2.97%,較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高出54個基 點。金融危機期間利差有所擴大,2010年美國銀行業的淨利差已接近3.50%,較國內銀行高100個基點。

利差擴大的同時,發達的資本市場交易進一步增厚了息差收益。美國銀行業的資產結構中,貸款僅佔58.4%,證券投資佔28.1%,較國內銀行業證券投資的佔比高出13個百分點,而表外的證券化資產及衍生品交易貢獻了更高的淨息差收益。

研究顯示,1970年以前美國銀行業的淨息差均值為3.34%,利率市場化期間(1970年-1986年)擴大到3.58%,1987年-1996年淨息 差均值進一步擴大到4.03%,金融危機前的10年間(1997年-2006年)淨息差均值略有縮小至3.62%,較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高出114個基 點;金融危機期間,證券化資產和衍生品交易出現損失,使混業經營以來(1997年-2010年)的平均淨息差縮小至3.53%,但仍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 105個基點。其中,大型銀行由於非利息收益的貢獻度更高,息差收益的重要性降低,淨息差略低於行業平均水準,但仍明顯高於國內銀行。

信用成本率比較:美國銀行業落敗

不過,高收益總是與高風險相伴的。利率市場化以後,存貸款的激烈競爭導致美國1987年的儲貸危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國銀行業平均 不良率達到4.4%;1997年-2006年下降到2.1%,較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均值(1.14%)高出近100個基點。其中,以歐美業務為主的大 型銀行不良率略低,在1%左右,而匯豐這類有較多新興市場業務的國際銀行,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不良率在2%-3%之間。

金融危機後歐美銀行的不良率大幅提高,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不良率達到6.3%(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違約率達到9.7%,消費信貸的違約率則 保持在3%-4%),結果,混業經營以來(1997年-2010年)美國銀行業的平均不良率上升到2.9%,較當前國內上市銀行的不良率均值高出176個 基點。

但大型銀行在上述期間內的平均不良率仍維持在1%-2%之間,其中,花旗銀行1997年-2010年的平均不良率為1.92%,美洲銀行平均為1.25%,分別較國內上市銀行均值高78個基點和11個基點。

剔除信用成本後,中美銀行實際淨利息收益相近

從淨息差中剔除信用成本後,就得到銀行的實際淨利息收益:美國銀行業在利率市場化初期,由於信用成本的大幅上升,實際淨利息收益(淨息差-信用成本率)為 負;但長期風險收益體系逐步恢復正常,1997年-2006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實際淨利息收益為1.52%,略高於國內上市銀行1.34%的實際淨利息收 益。

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後,美國銀行業混業經營以來(1997年-2010年)的實際淨利息收益均值為0.63%,低於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但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剔除信用成本後的實際淨利息收益均值仍達到1.47%和1.95%,高於國內上市銀行均值。

 

以上數據顯示,利率市場化以後,高收益與高風險相伴,長期來看歐美大行的實際淨利息收益與國內銀行業當前水平相近。

表外業務的貢獻

除息差業務外,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大型銀行還有大量的證券化資產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作為表外業務,上述資產大多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對資本金的要求也較低,從而放大了歐美大型銀行的表外資產槓桿。

以花旗集團為例,2006年末,公司信用卡應收款的證券化規模已經達到了1124億美元,其中,以證券化方式賣給投資者的達到931億美元,集團內部保留 的僅193億美元;此外,花旗集團還持有名義金額達到28.55萬億美元的衍生產品,其中僅有2665.57億美元的盯市價值(Mark-to- Market)計入資產負債表內,相當於名義金額的0.9%。

上述表外資產雖然佔用資本金少,卻貢獻了豐厚的收益,包括佣金收入、利息收入和多樣化的投資收益,從而提高了銀行的資產盈利能力。以花旗銀行為例,金融危 機前,公司淨利息收益僅佔總收益的40%-50%,手續費及託管費收益佔30%,證券化及衍生收益佔10%,自營及已實現投資收益佔10%,保費佔4%; 即使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衝擊,2010年花旗集團的證券化及衍生品交易收益仍貢獻了總收入的4%。

收入與總資產之比:美國銀行業高300個基點

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的貢獻,使美國銀行業的收入能力顯著優於國內銀行。1997年-2006年美國銀行業收入與總資產之比〔(淨利息收益+非利息收益)/ 總資產〕的均值達到5.49%,比國內銀行高出300個基點;即使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在1997年-2010年期間,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仍 高達5.26%,花旗銀行更是達到5.75%,而介於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匯豐銀行也達到3.83%,均顯著高於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中間業務和表 外業務的收入貢獻功不可沒。

經營成本較量:中國銀行業有優勢

在收入獲取能力方面,美國銀行業佔優,但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國銀行業具有顯著優勢。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信用成本較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高出100個基點,從而抵消了約60%的收入優勢,而經營成本上的劣勢則抵消了剩餘40%的優勢。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銀行業的成本收入比一度達到65%以上,此後呈下降趨勢,但目前的成本收入比仍在60%的水平,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25個百分點;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大型銀行憑藉規模優勢成本收入比略低,但仍在50%以上,顯著高於國內銀行業。

實際稅率:美國銀行業低6個百分點

在稅率方面,美國銀行業的所得稅率在1986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5%左右,此後,上升到35%的水平,金融危機中的虧損抵補了部分應納稅額,但2010年仍維持在30%以上,平均較國內銀行的所得稅率高出10個百分點。

但美國銀行業不繳納營業稅,而中國銀行業要繳納相當於營業收入5%的營業稅,結果,美國銀行業1997年-2006年的實際稅率為11.1%(金融危機後2010年僅為5.4%),較2010年中國上市銀行平均17.3%的實際稅率低6個百分點。

ROA的較量:中美銀行平手

綜上,美國銀行業更高的非利息收益和表外收益能力使其在收入獲取上具有顯著優勢,1997年-2006年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平均為5.49%,較國內上市 銀行高300個基點;即使考慮金融危機的衝擊,1997年-2010年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也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200個基點以上;此外,美國銀行業在實際 稅率上享有6個百分點的稅率優勢。

但更高的信用成本和人力成本侵蝕了部分收入,剔除成本費用後,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總資產收益率為0.98%,有形資產的ROA達到1.01%,較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均值(0.97%)略高4個基點,中美銀行在ROA上打成平手。

 

槓桿率的較量

核心資本的槓桿率:大型銀行槓桿率相當

銀行是靠高槓桿盈利的企業,所以,槓桿率的較量左右著銀行的盈利能力。

對比中美銀行核心資本槓桿率(風險資產/核心資本),儘管金融危機中歐美金融機構的高槓桿飽受質疑,但其商業銀行自身的槓桿率並不高。自上 世紀60年代到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業整體的核心資本槓桿率一直維持在8-10倍,國際大型銀行的核心資本槓桿率更高一些,在11-12倍,略高於當前國 內上市銀行的核心資本槓桿率(10.7倍)。金融危機後,歐美銀行業掀起一波去槓桿化浪潮,但大型銀行的核心資本槓桿率只微降了0.5倍,與國內上市銀行 的平均水平相近。

總資本的槓桿率:美國銀行業低於國內

衡量槓桿率的另一個指標是總資本槓桿率(總資產/淨資產),它直接決定著銀行的淨資產回報率。

美國銀行業的總資本槓桿率一直呈下降趨勢:上世紀70年代,美國銀行業的平均槓桿率與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相當,在16-17倍,但此後逐年下降,到 1997年-2006年已降至11倍,金融危機後進一步降至9倍,即使是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在金融危機前的總槓桿率也只有13-14倍水平,顯著低於國 內銀行業18倍的均值。

為什麼美國銀行業的總資本槓桿率逐年降低、並顯著低於國內銀行業?主要是因為併購行為降低了總槓桿率和估值溢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業經歷了多輪併購浪潮,併購過程中,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轉化為資產負債表左側的商譽溢價,結果,美國銀行業的無形資產平均佔到總資產的2.52%(1997年-2010年均值),佔到淨資產的25.99%,大型銀行佔比更高。

以美洲銀行為例,2006年收購美國第二大信用卡公司MBNA,增加了203.9億美元的商譽,2009年低谷中折價收購美林證券,仍增加了51億美元的商譽,目前美洲銀行的商譽額已累積達到739億美元,佔到總資產的32%。

與之相對,國內上市銀行,除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和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在境外併購的推動下商譽佔比提高,商譽與淨資產之比分別達到7.16%和3.33%外,其他上市銀行的商譽佔比均不到2%。

如果說「中國銀行業的淨資產=生息資產-負債」的話,那麼,「美國銀行業的淨資產=生息資產+商譽(估值溢價)-負債」。顯然,美國銀行業的淨資產中已經 包含了併購過程中的估值溢價,併購越多,淨資產中所包含的商譽溢價就越多(雖然併購形成的商譽也會逐年攤銷,但其攤銷速度遠遠趕不上併購擴張的速度,從而 導致淨資產的增厚),而淨資產的增厚又導致了槓桿率的下降和淨資產回報率的攤薄。

進一步,由於淨資產中已經包含了部分估值溢價,所以,隨著併購次數的增多,外部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逐步轉化為企業內部資產負債表上的無形資產溢價,外部市場的估值溢價相應降低,結果,合併後新公司的市淨率也隨之攤薄。

因此,只有從總資產和淨資產中剔除商譽等無形資產後的有形資產才是真實可比的:美國上市銀行混業以來有形資產槓桿率((總資產-無形資產)/(淨資產-無 形資產))的均值為14倍(金融危機後降至12倍),低於國內上市銀行18倍的平均水平,但國際大型銀行的有形資產槓桿率在18-20倍水平,與國內上市 銀行相當。所以,中美大型銀行在核心資本槓桿率和有形資產槓桿率方面的放大倍數一致。

 

中美銀行業ROE比較分析

ROE的較量:正常回報15%-20%

美國銀行業更強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能力,貢獻了更高的金融服務收入;而6個百分點的實際稅率優勢進一步強化了其盈利能力;但更高的信用成本和人力成本侵蝕了部分收入,剔除費用成本後,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ROA水平接近國內上市銀行當前的ROA均值。

槓桿率方面,無論是核心資本槓桿率還是有形資產槓桿率,國際大型銀行與國內上市銀行的均值都十分接近,中小銀行槓桿率略低。

 

綜合幾方面因素,在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ROE(剔除商譽後)為17.6%,與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的ROE(17.3%)相當,但國際大型銀行的ROE(剔除商譽後)較高,達到23%的水平,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6個百分點。

金融危機的衝擊使部分銀行一度出現負回報,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ROE(剔除商譽後)為8.19%,不到國內上市銀行均值的一半。但考慮到去槓桿 化背景下,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有形資產槓桿率僅為12倍,只是國內上市銀行有形資產槓桿率的2/3,如果採用相同的槓桿率水平,危機背景下,美國銀行業的 ROE(剔除商譽後)均值為12%。

 

長期中(1997年-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ROE(剔除商譽後)為14.17%,低於國內上市銀行均值;但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的ROE(剔除商譽後)均值接近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分別為16.15 %和19.60%;而受金融危機衝擊較小的匯豐銀行,ROE(剔除商譽後)均值維持在21%以上,高於國內上市銀行。

 

綜上,長期而言國際銀行業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維持在15%-20%水平。

收入能力的差異

中美銀行業收入能力的差異主要源自分業監管以及資本市場發達程度的不同。

1997年花旗集團與旅行者集團合併,從事實上打破了美國銀行業的分業經營限制,1999年美國通過《金融現代化法案》正式打破了分業經營的限制;金融危 機後,沃爾克法則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業從事對沖基金等高風險業務,至此,美國銀行業完成了從分業到混業再到有限混業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美 國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佔比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收入與總資產之比也提高到5.5%。

與之相對,國內銀行業仍實施分業監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資本市場業務的發展。當前,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僅為15%,收入與總資產之比為 2.5%。未來,隨著中間業務的增長,我們預期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將提升到30%的水平,相應地,收入與總資產之比提高到3%-4%。

以往資本市場的發展一直被視為銀行業的「殺手」,直接融資對間接融資的替代、脫媒化的趨勢,似乎都預示著銀行業的衰落。但從實際發展看,脫媒並不可怕,隨 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銀行的角色定位也在發生變化,從資金的提供者轉向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從利息收益轉向非利息收益,轉型過程中銀行的盈利能力並不會下降, 而且,資本市場越發達,銀行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務範圍就越寬廣。

如今,美國金融服務行業(含地產投資業務)的GDP貢獻為21.5%;資本市場的規模達到16.7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14%,美國共同基金市場規 模達到11.9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80.95%,證券化市場規模達到11.7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75%,衍生品市場規模達到600萬億美元, 相當於GDP的40倍。

與之相對,中國金融服務業的GDP貢獻為12%,資本市場的規模為30.3萬億元,相當於GDP的76.13%。理財市場上,基金總規模2.5萬億元,信 託資產總規模為6000億元,即使加上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也不到5萬億元,僅相當於GDP的12.6%。而證券化市場和衍生品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

欠發達的資本市場一直被視為中國銀行業壟斷性高收益的來源,但其實,資本市場的發展會提高整個金融服務業的價值空間,銀行的平台作用也將得到更大發揮。

成本控制的差異

 

首先,存貸比限制、利率市場化趨勢、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分工和經濟週期都影響著信用成本水平。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大多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在利率市場化初期,一些國家的淨息差縮小,另一些國家的信用成本率大幅上升,剔除信用成本後的實際淨息差都縮小了20%-30%。但長期看,淨息差與信用成本將逐步達到一種新的均衡狀態,實際淨利息收益並不會有太大變化。

除了利率市場化趨勢外,存貸比的限制也影響著息差收益。與中國銀行業不同,歐美銀行大多不受存貸比限制,除了銀行存款,銀行間市場和債券市場都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市場整體的淨息差相對穩定在3%-4%的水平,但信用成本的波動較大。

存款能力與貸款能力的脫鉤催生了專業化金融機構,儘管這些專業化機構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紛紛投靠綜合性金融機構,但專業分工形成的效率優勢仍然打破了大型 銀行的壟斷優勢,市場化競爭下銀行業的實際淨息差收益在長期中處於均衡狀態,高收益與高風險相伴,更高的息差收益必然伴隨著更高的信用成本。

 

最後,金融危機衝擊下美國銀行業的信用成本處於歷史高位,與之相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信用成本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信用成本的差異抵消了美國銀行業60%的收入優勢。

其次,人力成本的差異。低成本優勢推動中國成為全球製造工廠,但低成本優勢並不僅僅體現在製造行業,在高度依賴於人力資本的金融服務業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0年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61萬美元,金融高管人員的薪酬更是高達千萬美元,結果美國銀行業的成本收入比在60%以上;與之相對,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1萬元人民幣,高管人員的薪酬在百萬元人民幣級,相應成本收入比僅為35%。

人力成本上的差距抵消了40%的收入優勢

 

再次,稅法差異。在稅法方面,中國的稅制一向注重流轉環節,所得稅負較輕,而美國銀行業則採用重所得稅、輕流轉稅的稅收結構。結果,美國銀行業的所得稅率較中國銀行業高10個百分點,但不繳納營業稅,而中國銀行業要繳納5%的營業稅。由於所得稅是以利潤總額為稅基的,而營業稅是以收入總額為稅基的,稅基的擴大使中國銀行業的實際稅負更高:美國銀行業的實際稅率較中國銀行業低6個百分點。

槓桿率差異

巴塞爾協議中對證券化資產和表外資產要求的資本撥備較少,從而提高了歐美銀行業的表外槓桿率,但在表內槓桿率方面美國銀行業並不佔優勢。金融危機前,美國 大型銀行核心資本槓桿率為11-12倍,略高於國內上市銀行;金融危機後,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核心資本槓桿率降至6-8倍,與國內上市銀行相當。

 

同時,併購浪潮也影響了總資本槓桿率。美國銀行業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經歷了多輪併購浪潮,併購將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轉化為資產負債表內的商譽溢價,從而使得美國銀行業總資本槓桿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16倍逐步降低至9倍,總資產和淨資產的增厚攤薄了淨資產回報率和市淨率。

與之相對,中國上市銀行中,僅有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進行過規模化併購,行業整體回報率和估值的攤薄效應不明顯,總資本槓桿率達到18倍,是當前美國銀行業平均槓桿率的2倍,相應地,淨資產回報率也高於美國銀行業。

 

但併購浪潮並沒有影響有形淨資產的回報,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維持在15%-20%的水平,與中國銀行業相當。

 

中國銀行業在國際接軌過程中的收益模擬

非利息收入的上升

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佔比從20%上升到40%,非利息收入的上升推動了美國銀行業收入與總資產之比的大幅提高,從上世紀70年代的3%上升到5.5%,升幅達到250個基點,顯示了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對銀行收入能力的貢獻。

目前,中國上市銀行平均的非利息收益佔比為15%,我們預期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脫媒壓力的增大,中國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益佔比加速提升,5年後將達到30%的水平,從而使收入/總資產從當前的2.75%上升到3.3%水平。

業務成本的上升

收入的增長和規模效應推動了近幾年中國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的降低,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高度依賴於人力資本的金融服務業,其成本收入比在長期中仍將呈上升趨勢,我們預期5年後成本收入比上升5個百分點。

信用成本的上升

目前中國上市銀行平均的不良率僅為1.14%,處於歷史最低水平。未來隨著地方融資平台風險的釋放,及零售貸款的風險暴露,我們預期信用成本率將呈上升趨勢,長期中達到2%-3%的水平。

中國銀行業的ROE變動趨勢

 

假設中國銀行業未來5年非利息收入佔比從當前的15%上升到30%,淨息差維持當前2.48%的水平不變,稅率結構也不變,但信用成本率上升,同時 成本收入比從當前的35%上升到40%,那麼,在信用成本的上升幅度小於63%的情況下,非利息收入上升的正面貢獻將抵消業務成本和信用成本上升的負面影 響,ROE水平進一步提高;但如果信用成本上升幅度超過63%,ROE將呈下降趨勢。

模擬測算顯示,如果上市銀行平均不良率上升到2.0%,則ROA將下降2個基點,ROE(剔除商譽)輕微降至16.9%;如果不良率上升到2.5%,則 ROA將下降10個基點,ROE(剔除商譽)降至15.4%;如果不良率上升到3.0%,則ROA將下降18個基點,ROE(剔除商譽)降至13.8%。

 

我們預期上市銀行長期中不良率維持在2%-3%之間,由此計算,中國上市銀行的ROE(剔除商譽)在14%-17%之間,略低於當前上市銀行的均值水平,即,信用成本的上升將抵消非利息收入上升的貢獻,但長期中,ROE仍將維持在15%左右。

杜麗虹為中航證券特約顧問、貝塔策略工作室合夥人,郭懿為中航證券金融行業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69

巴倫週刊:做空者和中概公司誰在說謊?

http://news.imeigu.com/a/1327922106000.html

近十年來,數百家中國企業通過「反向收購(reverse merger) 」的方式在美國上市,如今,這些中國概念股中很多股價已不到一美元,導致總計數百億美元的市值被蒸發。那麼,誰是背後的罪魁禍首?

去年12月,中國風塔製造商遼寧新興佳集團(CleanTech Innovations Inc,下稱「新興佳」)向紐約州高等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納斯達克交易所在其財務顧問被《巴倫週刊》一篇以「反華」為目的的文章點名後,將其實施摘牌。新 興佳提到的《巴倫週刊》的「反華」文章,是該雜誌於2010年8月28日刊登的一篇題為《當心此類中國出口》(Beware This Chinese Export) 的文章。本月初,遼寧省有關部門致函美國商務部稱,新興佳的退市是「出於種族偏見的動機」,這一指控遭到納斯達克交易所的否認。而在本週三,美國聯邦調查 局(FBI)的執法人員突擊搜查了新興佳財務顧問本傑明•魏(Benjamin Wey)的住所及在華爾街的辦公室,並帶走了幾箱的證據。美國聯邦調查局不願透露對魏調查的細節,魏本人及其控股的紐約國際集團(New York Global Group)也無法聯繫上。紐約國際集團的主要業務是協助中國企業到美國股市上市。

另外,總部設在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 B.C.)的中國銀礦運營商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Silvercorp Metals Inc,下稱「希爾威」)去年12月表示,匿名做空者用「Alfred Little」的假名發佈報告指控希爾威涉嫌造假,中國執法人員已經就此展開了刑事調查,以查實匿名做空者的真實身份。希爾威還表示,它為此開展了調查, 建立了用於澄清事實的網站( www.silvercorpfightsshortanddistort.com ),並於去年9月在紐約州高等法院提起誹謗訴訟,共花費了數百萬美元。

而「Alfred Little」向紐約州高等法院遞交的一份書面證詞,要求法院允許其進行匿名行動,原因是稱其投資研究人員和聘請的律師在中國遭受威脅和毆打。2012年 1月9日,希爾威修改了向美國紐約州高等法院遞交的起訴書,稱「Alfred Little」向企業信息發佈機構美通社(PR Newswire)提供的聲明,是溫哥華一家投資公司EOS基金研究主管贊恩•海利希(Zane Heilig)的母親授權和付費的。希爾威追加贊恩•海利希、EOS基金創始人及老闆喬恩•卡恩斯(Jon R. Carnes )作為被告。 中國金融專家稱,他們對卡恩斯被指控為「Alfred Little」發佈做空新聞背後的指使者感到吃驚。2004年以來,卡恩斯和他的Eos基金對Sinoenergy、天人果汁(SPU)等十幾家中概股公 司的私募發行進行了投資。會計師事務所Marcum Bernstein & Pinchuk合夥人德魯•伯恩斯坦(Drew Bernstein)曾與卡恩斯在北京共用一個辦公區,他表示:「據我所知道的,卡恩斯是在中國的最有投資經驗的外國人之一。伯恩斯坦稱,卡恩斯告訴他, 他在中國的員工大部分已被拘留,卡恩斯非常擔心他們。卡恩斯週二通過一封電子郵件回覆稱:「我現在對此不能發表任何評論。」

同時,「Alfred Little」的代理律師馬丁•格博斯(Martin Garbus)表示,他的客戶的身份仍然沒有確定。他在紐約州高等法院起訴的另外兩起誹謗案件中也作為「Alfred Little」的代理律師,這兩起誹謗案分別由中國小家電生產商德爾集團(Deer Consumer Products)和中國清潔能源有限公司(Sino Clean Energy)提起。格博斯認為,美國第一修正案保護他的當事人有言論和匿名的權利。他說:「這些公司在其所在地有強大的關係,對這些公司進行調查的人受 到毆打和監禁。」 在德爾集團提起的訴訟中,「Alfred Little」去年9月提交的書面證詞中表示,被其聘請進行調查的律師稱受到攻擊。書面證詞說,2010年10月,該律師在得到一家公司的納稅記錄後,他 的車被行兇者的車擠出公路外。行兇者對他進行了威脅,並要他說出「Alfred Little」的真實姓名,然後要他立即停止調查。

希爾威、德爾集團和中國清潔能源堅決否認「Alfred Little」報告中對他們涉嫌欺詐的指控,並稱這些是受人幕後操控的「做空與歪曲」(short and distort)計劃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打壓他們的股價。當被問及在中國的調查受到騷擾的指控,希爾威的代理律師羅傑•克瑞(Roger R. Crane)表示:「法院將做出裁決。」

EOS基金通過其網站宣佈,已在2011年1月「重新調整」其在北美的投資,並且「由於投資表現不佳」,將在6月對基金進行清算,將剩餘的現金返回投資者。

其他發佈報告指控中國概念股公司涉嫌欺詐的做空基金都簽署了自己的名字。天人果汁在美國懷俄明州夏延市(cheyenne)聯邦法院對 Absaroka Capital基金及其創始人凱文•巴恩斯(Kevin Barnes)提起訴訟。巴恩斯否認他的報告涉嫌誹謗,同時對天人果汁提起了誹謗的反訴。巴恩斯向法院遞交了受其聘請的中國律師的書面證詞,稱天人果汁的 政府文件中關鍵幾頁缺失令人可疑。一位受其代理律師聘請的中國律師提交的書面證詞稱,當他在另一個政府機構調查天人果汁下屬機構的稅務申報文件後,他接到 了一個恐嚇電話。巴恩斯通過一封電子郵件發表聲明表示,Absaroka Capital將繼續對上市公司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在聲明中寫道:「陽光和透明度是解決中國概念股公司涉及欺詐問題的最好辦法,這一問題已經感染了美國資 本市場。」

彼得•賽瑞斯(Peter Siris)通過其對沖基金Guerrilla Capital對中國進行長期投資,他感嘆在美上市的中國小股本公司集體受到打壓:「這些公司中有一些是偉大的公司,現在,公司感到沮喪,投資者也感到沮喪... ...這真是令人感到悲哀。」

原文鏈接: http://online.barrons.com/article/SB5000142405274870351200457718297038012952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78

《商業週刊》封面文章:亞馬遜的王牌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3085829194/

 導 讀:最新一期《商業週刊》於1月25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亞馬遜的王牌》。近年來,亞馬遜不斷擴張自己的圖書業務,不甘於做圖書零售商,他們還希 望把自己打造成圖書發行商。亞馬遜組建了自己的發行部門,還請來了行業中鼎鼎大名的基爾希鮑姆,亞馬遜的每一項舉措都深深震撼著圖書出版業。

   1997年11月的一個雨夜,老默多克為新聞集團柯林斯出版公司的新CEO簡-弗裡德曼舉行了一場歡迎酒會。出版界的重要人物齊聚一堂,有蘭登書屋前 CEO阿爾貝托-瓦伊塔爾,還有著作經紀人林恩-內斯比特,而時代華納圖書集團的主管勞倫斯-基爾希鮑姆帶來了一個叫傑弗裡-貝索斯的年輕在線圖書經銷 商。當時沒人會想到,這個人會改變那天參加聚會的所有人的命運。基爾希鮑姆說:「人生中總有一些片段讓你難以忘懷,你會記住當時的所有細節,事實上,我記 得貝索斯還欠我一把雨傘。」

  十年彈指一揮,這期間圖書銷售額一直停滯不前,其市場份額不斷被電子圖書蠶食。2008年弗裡德曼離開新聞集團,而一度向紐約出版業巨頭諂媚的貝索斯現在開始向他們發起了挑戰。去年五月,亞馬遜(微博)聘用67歲的基爾希鮑姆管理旗下的出版部門Amazon Publishing。紐約出版界的生存一直都倚賴知名作者篡寫的暢銷書,而Amazon Publishing的終極目標就是發行這些書。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出版公司對亞馬遜的這一舉措憂心忡忡。

   在採訪中,亞馬遜的高管表示他們只是在日益興旺的電子圖書市場做一次試驗,無意取代六大出版集團(蘭登書屋、西蒙舒斯特、哈伯柯林斯、企鵝、阿歇特和麥 克米倫)。Amazon Publishing的副總裁傑夫貝拉說:「我們為作者、編輯以及銷售人員建立了一個內部實驗室,在這裡他們可以嘗試自己最新的想法,成功對我們來說就意 味著作者可以找到新的方式接觸到更多的讀者。

  此番言論並不能平息出版商的憂慮。亞馬遜像不速之客一樣突然闖入,並且不斷重新規劃著出版界,而其他出版商不得不與其對抗,為了保護一個接近百年的商業模式,也為了維護他們作為文化養育者的角色。圖書出版業確實急需提高效率,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1年,成人圖書簡裝和精裝本的銷量共下跌了18%。鮑德斯這樣的連鎖書店已經瀕臨破產,而其他獨立書店也很難同在線零售商相抗衡,因為後者有很多優勢,比如他們在許多州免交營業稅。現在唯一的亮點就是銷售電子書籍,然而在亞馬遜、蘋果以及谷歌(微博)、巴諾書店面前,其他競爭者根本沒有機會。

  對於大的出版公司而言,亞馬遜已經是一個無法阻擋的競爭者。儘管由於Kindle的很多內容無法在巴諾的Nook和蘋果的iBookstores上獲得而損失了很多錢,但是貝索斯並不在乎,現在他有足夠的實力吸引頂級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亞馬遜是這些出版公司最大的零售商,現在他們不得不和自己最重要的商業夥伴展開競爭。西海岸的人們也許會歡慶這是一種合作的新模式,可東海岸的人則認他們背後被捅了一刀。

   過去的六個月裡,基爾希鮑姆簽約了不少作家。這其中包括,自我激勵大師蒂莫西-費裡斯;演員兼作家詹姆斯-弗蘭科,以及脾氣火爆的前籃球教練鮑勃-奈 特,他將寫一本新書《負面思考的力量》。另外著名的圖書館長,《慾望》一書閱讀指南的作者南希-珀爾也宣佈她將和亞馬遜合作,發行已經不再出版的她最喜歡 的12本小說。基爾希鮑姆還預付了潘尼-馬歇爾80萬美元的訂金,購買他的自傳。自美劇《拉維恩和雪莉》後,馬歇爾的名字就很少出現在紐約媒體圈裡。通過 直接和作者簽約,亞馬遜可以省去很多中間費用,這樣他們可以支付給作者更高的訂金及版稅,而帶給讀者更低的售價。這一切大出版公司的高管都看在眼裡,恨在 心理。

   他們把怒氣都撒到了基爾希鮑姆身上。在出版圈裡人人都知道基爾希鮑姆,大家曾經都很喜歡他,然而現在,很多從前的同事都指責基爾希鮑姆是個叛徒。在採訪 中,很多出版社高管都說基爾希鮑姆正在誤入歧途,而且他們中很多都曾當面指責過基爾希鮑姆。而基爾希鮑姆卻認為自己正在探索一種新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所 有的人。

   多年來,紐約的大出版商和亞馬遜的合作一直非常愉快。亞馬遜拓寬了圖書市場,並讓出版商有了新的方式接觸讀者。而一些人更趁機大撈了一把,比如蘭登書屋 的資深編輯詹森-愛普斯坦,成為了貝索斯的早期顧問,在亞馬遜上市前就獲得了公司的股票。基爾希鮑姆也很早就看到了亞馬遜的巨大潛力,在1997年亞馬遜 剛上市的時候就買了很多股票。

  為了促進他的電子商務公司的發展,貝索斯和出版商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1999年當《商業週刊》問他是否有意從單純的賣書轉到出版書的時候,貝索斯信誓旦旦的說:「我們真的只擅長一件事情,就是幫助消費者發現他們最想在線購買的東西,這就足夠了。」

  八年後,亞馬遜開發了新的電子閱讀器Kindle,此後問題出現了。在這款設備問世之前,亞馬遜的代表頻繁出入紐約出版商的總部,催促他們加快建設他們的電子目錄。出版公司非常配合並且一直守口如瓶,沒向外透露關於Kindle的任何細節。然而當貝索斯在紐約聯合廣場的W New York酒店發佈Kindle的時候,他卻宣佈將以9.99美元出售《紐約時報》評出的暢銷書

  事後採訪幾個出版公司高管得知,當時出版商們都大為震驚,因為在他們的合作備忘中,亞馬遜從來沒有提出這樣一個大膽的價格策略。後來一次談話節目中,貝索斯宣佈將給消費者提供10美元以下的流行電子書籍,這更讓出版商憂心忡忡。儘管亞馬遜表示將獨自承擔這些費用,但是出版商有理由恐慌。這麼低的價格將改變讀者對於書籍價格的預期,對於出售印刷書籍的實體店必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出版商很容易想像出,電子圖書業的發展將使得亞馬遜壟斷圖書的銷售,同時摧毀其他零售商。對於這個結果只要問問他們的音樂同行就行,音樂界同意蘋果在iTunes上以99美分的價格出售單曲,結果使得激光唱片消失,同時加速了像Tower Records這樣的音樂零售商的滅亡,讓蘋果的市場勢力大大增強。

  2009年底,出版商和亞馬遜的矛盾開始公開。阿歇特和哈伯柯林斯推遲了愛德華-肯尼迪和薩拉-佩林的回憶錄在Kindle上的發行時間,希望讀者購買更貴的精裝書。除此以外,出版商正考慮一個更加激烈的應對措施,由他們而不是亞馬遜來制定網站上書籍的價格

  2010年初,也就是喬布斯發佈iPad幾週之前,出版商和蘋果進行了磋商,要求獲得這款即將問世的平板電腦上出售書籍的定價權。出版商非常樂於看到有新產品和Kindle競爭,而蘋果也希望出版商在iPad上賣書。很快雙方一拍即合,蘋果同意由出版商制定電子圖書的價格,進而出版商要求亞馬遜也執行這一政策。

  麥克米倫CEO約翰-薩金特徑直飛到西雅圖,告訴亞馬遜他們的決定,並威脅如果亞馬遜不同意新的定價模式,他將停止在亞馬遜上出售麥克米倫的書籍。貝索斯和他的同事異常憤怒,他們在網站上撤銷了麥克米倫的書目清單。最終亞馬遜還是低頭了,他們把暢銷電子書的價格從9.99美元提高到12.99美元甚至更高。

  整個糾紛過程中,亞馬遜都在努力組建自己的出版公司,通過和這些公司簽約而不是傳統的出版商,亞馬遜可以完全控制包括定價在內的一切事務。 但這些努力並沒有太多的威脅,2009年5月成立的AmazonEncore准許作者自主出版作品的電子版以及再版不再印刷的作品。一年後,亞馬遜又推出 了AmazonCrossing,主要是出版翻譯成英文的外國作品。去年,亞馬遜宣佈組建一個西雅圖的出版部門,專門出版靈異、恐怖、浪漫和科學小說。但 是這些努力都沒有給紐約的出版商造成多大影響。

  去年三月,美國最大的出版商蘭登書屋宣佈也通過代理定價銷售電子書籍,而亞馬遜也不得不就範,這樣它無法在通過削減價格,從而通過短期的損失獲取長期的利益了。由於沒有了價格的劣勢,Nook的電子書店和蘋果為iPad打造的iBookstore也開始獲得了市場份額。英國出版公司John Smith & Son的CEO詹姆斯-格雷說:「這是亞馬遜第一次被迫接受公平的競爭環境。」

  一個月後,很多大出版公司的編輯收到了亞馬遜的招聘郵件,他們要在紐約建一個大的出版公司。郵件這樣寫道:「這個公司資金充足,而它的成功關係到整個亞馬遜的成功。

  基爾希鮑姆2005年離開了華納圖書出版公司,而此時成為了亞馬遜的代理人,免費幫助傑夫-貝里招兵買馬。貝里曾問基爾希鮑姆是否有意掌管這家新的出版社,基爾希鮑姆的回答是:「我確實有這種念頭。」

  5月初,基爾希鮑姆開始正式管理亞馬遜的出版部門。邁克-肖特金是一個出版界的顧問,他說:「從此基爾希鮑姆從一個出版界人見人愛的人物變成了一個眾人唾罵的對象。

  1945年基爾希鮑姆出生於芝加哥,他的父親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員,母親專職為廣告公司寫廣告詞。進入密歇根大學後他成為了校報的主編。畢業後他在《新聞週刊》做記者,還寫了一本關於校園運動的書《圖書館在燃燒》,並由蘭登書屋出版。

   出書的經歷讓基爾希鮑姆對出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搬到紐約並加盟了蘭登書屋的市場部。1974年,他來到了後來的華納圖書出版公司,出任市場部副主 管。他在這個公司幹了三十多年,最終為了那裡的CEO和董事長,開創了華納圖書的黃金年代。基爾希鮑姆和他的團隊大手筆支付訂金,簽約了很多商業領袖的自 傳,包括比爾-蓋茨、傑克-韋爾奇和邁克爾-艾斯納。他們還和很多暢銷書作家簽約,包括大衛-鮑達奇、詹姆斯-帕特森、尼爾森-德米爾、桑德拉-布朗和尼 古拉斯-斯巴克斯,其中有許多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1992年發行的《廊橋遺夢》和麥當娜的暢銷書《性》,這本用塑料(10210,165.00,1.64%)密封的書售價為50美元。

  基爾希鮑姆是電子圖書最早的支持者,早在1995年他就組建了一個團隊開始研究。幾年後又投資了1000完美元開發最早的閱讀工具Rocketbook。基爾希鮑姆說:「這些都沒有成功,當時的世界還沒有做好準備,我們那時也沒有Kindle。

   基爾希鮑姆2005年離開了華納圖書,建立了一個圖書代理公司LJK Literary,並為史蒂夫-福布斯,拉斐爾-納達爾以及經濟學家傑裡米-里夫金做代理。現在的一些對手經常詬病基爾希鮑姆這段圖書代理的生涯是失敗 的,基爾希鮑姆說:「確實那時不夠完美,我想我內心還是覺得自己是個出版商,我熱愛這個行業。

  去年夏天起,基爾希鮑姆開始為亞馬遜工作。他曾在一些談話中指出,出版商也許可以和亞馬遜合作,由亞馬遜控制電子圖書,而傳統的出版社發行紙質書籍。朋友們都說,基爾希鮑姆離開這個行業太久了,他不知道亞馬遜已經成為了紐約出版界的心腹大患。

   基爾希鮑姆承認和以前的老朋友有一些摩擦,但是他並在意。他認為2003年巴諾書店收購Sterling出版社時候人們也有同樣的反應,那是出版商認為 他們的末日到了。南希-珀爾知道這些反應是真的,而且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她說當她宣佈和亞馬遜合作後,在Facebook 和Twitter上充斥著對她惡毒的謾罵,她都不敢在看這些社交網絡。珀爾說:「我曾想過也許人們會不高興,但是沒想到會是這樣。」

  喬-昆拉特是一名奇幻小說作家,他說:「現在出版商們就像是在泰坦尼克號上兜售飲料,他們為了保護紙質圖書行業不顧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對作家們也非常粗暴。昆拉特過去在芝加哥郊外生活非常潦倒,他的書稿數百次被出版社退回,有9本小說無法出版。兩年前他試著把自己的作品直接上傳到Kindle的圖書市場。現在他每天的收入有4000美元,每出售一本書他可以獲得70%的版權。

   基爾希鮑姆在亞馬遜工作後發現,一些大牌作家也和昆拉特有同樣的想法,希望嘗試非傳統的方式。蒂姆-菲利斯的作品《The 4-Hour Workweek》和《The 4-Hour Body》由蘭登書屋出版,它們都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而亞馬遜將於9月出版他的新書《The 4-Hour Chef》。菲利斯說:「對我而言這就是在一個掌握技術的出版商和想要出版書籍的世界級技術企業之間的選擇,而後者可以給我更多的自由發揮和試驗的空間

  亞馬遜和作者們所說的試驗已經很明確了。11月亞馬遜推出了免費借閱的電子圖書館,參加此項活動的Kindle用戶可以一次選一本書並免費下載。大的出版商不喜歡9.99美元的價格,當然更不能接受0美元的價格,他們拒絕參加這個活動。亞馬遜自己的書會在圖書館的目錄裡。未來,亞馬遜還會推出其他活動,比如准許Kindle Singles用戶預覽即將發行新書的部分章節,以一定價格捆綁出售電子圖書和有聲圖書,這樣讀者運動的時候可以在兩種形式中自由切換

  亞馬遜如何讓其紙質圖書進入傳統的書店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挑戰。亞馬遜和霍頓-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的協議,使得它出版的圖書可以進入部分書店,但是很難想像沃爾瑪和好市多這兩個美國最大的圖書銷售商會幫助他們的競爭對手。巴諾書店和亞馬遜在這一問題上也陷入了僵局,其CEO威廉-林奇說,在巴諾的書店上架前,亞馬遜的書必須在Nook上可以買到。

  基爾希鮑姆的競爭對手表示,亞馬遜將從圖書出版中學到一點東西。Grove/Atlantic的總裁摩根-恩特萊肯說:「出版商存在是有道理的,並不只是為了提高價格。你必須習慣半夜接到神經質作家的電話,還有讓編輯抓狂的凌亂的手稿,這個行業比亞馬遜想像的要難。

  貝索斯和他的團隊將以長期利益來考慮新的發行部門所取得的成功。他們把Amazon Publishing定位在未來幾年後的世界,那時大多數書籍都通過電子發行而傳統書店要比現在少得多,亞馬遜將吸引更多的大牌作家,而拉里-基爾希鮑姆又將成為紐約出版界最受歡迎的人。(鹿城/編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92

《商業週刊》封面文章:盜版之王

http://news.imeigu.com/a/1329742261007.html

導語:《彭博商業週刊》2月15日刊登文章稱,共享網站「百萬上傳」(Megaupload)涉嫌通過非法傳播享受版權保護的電影、歌曲和其他數字材料的文件獲利,其創始人Kim Dotcom今年1月在新西蘭被捕,圍繞該網站及Kim Dotcom本人的爭議不斷。

以下是文章摘譯:

在租賃了新西蘭科茨維爾的山中了一處1,800萬美元的地產後,Kim Dotcom給鄰居們發送了電郵。這位全球最受歡迎的文件共享網站之一「百萬上傳」(Megaupload)的骨幹人物,自我介紹說自己是一位被定罪的電 腦黑客和內幕交易者,並向鄰居們羅列了所居住的街區有「罪犯」能帶來的一些額外好處。

「我們新開的本地洗錢設施可助您實現稅收欺詐最優化,」 Dotcom在2010年4月21日的這封電郵中寫道。「我們的國際內幕人士網絡可為您提供寶貴的股票內線消息。」此外,Dotcom寫道,他本人與那些 「壞得多」的騙子們的熟識「可以在您不得不對付討厭的鄰居時幫到您」。接著他補充說:「十分認真地說」,他和他的家人喜歡新西蘭並且是「平靜地來到此 地」。他邀請鄰居們順便到他家來喝咖啡,還加了一句,」不要忘了帶可卡因(開個玩笑)」。

大約同一時間,美國司法部在接到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提出的控告後,已開始調查」百萬上傳」是否從對享受版權保護的電影、歌曲和其他數字材料的非法傳播中獲利。美國當局與新西蘭、澳大利亞、 德國、香港、加拿大、英國、荷蘭、菲律賓的同行為此案工作了近兩年。

距今四星期之前,兩架直升機降落在Dotcom家的大草坪上。當地警方手持Bushmaster M4步槍、格洛克(Glock)手槍、大錘和鋸快速趕來。三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特工從附近的一個警局對行動發出建議,與此同時警察闖入了 Doctom把自己反鎖在其中的一個房間。Doctom又名金-施米茨(KimSchmitz)、金布爾(Kimble)和Kim TimJim Vestor。

警方發現他盤腿坐在一個保險櫃附近,警方從保險櫃中查扣了一隻上膛了的手槍式握把獵槍。警方還繳獲了三本不同名字的護照、25張信用卡、一隻防彈手 錶,和一個按電影《鐵血戰士》(Predator)中的生物的實際尺寸製作的雕像。拖車拖走一輛粉紅色的1959年凱迪拉克和其他車輛,這些車價值合計 500萬美元。

當天晚些時候,Dotcom站在奧克蘭一處法庭中,他被控犯有版權、共謀、敲詐勒索和洗錢等罪名,面臨20年或更長的監禁。據稱他運營的企業在7年 內從盜竊數字內容中獲得1.75億美元收入。他的新西蘭律師說他是無辜的,稱「百萬上傳」與YouTube沒有不同。Dotcom是一位冰箱大小的梨形身 材的男子,他穿黑色拉鏈馬甲,對著現場的觀眾做鬼臉。Dotcom在獄中迎來了他的38歲生日,等待他可能被引渡到美國。

在有關當局今年1月將「百萬上傳」關閉之前,該網站躋身網絡流量分析機構Alexa Internet所列出的全球100個最流行網站之列。 「百萬上傳」稱它有1.5億註冊用戶,平均每天5,000萬訪客。Doctom和他的律師將該公司描繪成是一家云存儲網站,或「網絡貯存平台」 (cyberlocker),用於存儲過大的無法用電子郵件發送的音樂、視頻、照片和數據文件。

芝加哥一位新娘想讓在曼谷的表親分享高清晰度的婚禮視頻,她可以把它上傳到」百萬上傳」,她的表親然後就可以從那裡下載觀看。或者聖保羅一位鼓手可 以錄製一段曲目並將其上傳給在蒙特利爾的樂隊夥伴。」百萬上傳」免費提供這些服務。如果交費的話,「溢價」用戶可獲得更快的、無限制的訪問。交費客戶還可 以賺取現金和獎勵,現金和獎勵的規模與他們提供材料的多少及其被下載的頻率掛鉤。在長達72頁的起訴書中,美國司法部稱,獎金助長了對盜版內容的傾銷,給 版權持有者們帶來的損失超過5億美元。

像「百萬上傳」這樣的網站是好萊塢和音樂產業面臨的禍害,好萊塢和音樂產業堅持認為侵權行為是從他們的口袋中掏錢,會減少工作崗位,並降低藝術家們 創作的積極性。美國唱片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主席和首席執行官卡里-謝爾曼(Cary Sherman)表示,對「百萬上傳」起訴對侵權者發出了「強有力的信息」:如果偷竊,就有面臨牢獄之災的風險。

互聯網自由主義者們則做出了狂怒的反應。他們此前已在華盛頓與美國唱片業協會和美國電影協會就版權立法進行鬥爭,地下黑客們發起了對美國一些政府網 站的攻擊。網絡隱私團體盜版黨國際(Pirate Parties International)開始招募「百萬上傳」用戶,以準備對美國聯邦調查局可能提起的集體訴訟。反對此次網站關閉的人稱,此舉不公平地懲罰了那些對 該網站進行合法使用的人。

有關網上自由與知識產權持有人的權利之間的持續經年的緊張狀態已使得進行MP3交換的網蟲與唱片界反目,使得谷歌(微博)(GOOG)反對魯伯特- 默多克(Rupert Murdoch)。「百萬上傳」是一家只有30名員工的公司,該公司在7年中的收入為1.75億美元,低於2011年的動畫電影《飆風蘭戈》 (Rango)的全球票房總收入。

「你真的不會有任何理由聽說「百萬上傳」,美國電影協會互聯網內容保護負責人Kevin Suh說。 「我的很多朋友說他們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網站。但是,這是在盜版金字塔的塔尖——如果不是全球最大的盜版侵權者,也是全球最大的盜版侵權者之一。」

Dotcom生於1974年,取名金-施米茨,他在德國北部港口城市基爾長大。在2001年接受倫敦《電訊報》採訪時,他說,他父母分別是郵輪船長 和廚師,他是三個孩子中的老三。他說,他九歲時擁有了他的第一台個人電腦,他後來把複製的電腦遊戲賣給朋友們。「我有一個巨大的自我,我清楚這個,」他告 訴《電訊報》。 「我擔心這些嗎?不,我認為這很酷。我有很多的樂趣。」

施米茨上了兩年左右的的位於德國普倫的海因裡希-哈姆斯(Heinrich-Harms)職業學校,沒拿到高中文憑就退學了。

當他18歲時,他以「金布爾」的名字出現在《福布斯》雜誌一篇有關黑客的文章中——這是他借用電影《亡命天涯》(The Fugitive)中主人公的名字。《福布斯》稱他領導了一個名叫「Dope」的全球性的黑客組織,曾化裝出現在德國電視上,並已侵入過數百家公司的電話 系統,但報導未提及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名字。

在幾年內,施密茨聲稱他已侵入過五角大樓和花旗銀行(C)的電腦。果真如此的話,卻沒人爽快地承認抓住過他——甚至沒人注意到有什麼不對勁。但德國 當局確實逮到過他從一起普通的被盜電話卡詐騙中獲利。1998年,他被裁定犯有欺詐罪,收到了緩刑兩年的判決。在接受採訪時,他曾表示這件事幫助他找到了 計算機安全顧問的工作,其中包括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微博)(LHA:GR)。漢莎航空發言人說,該公司沒有記錄顯示曾與施米茨有過任何業務關係。

不清楚當時他賺過多少錢,因為他當時工作的公司——DataProtect和KimVestor——都是私人持股的企業。施密茨多年來聲稱他在企業 中的權益價值高達2億歐元(約合2.624億美元)。在2000年,他把DataProtect的諮詢業務80%的權益賣給德國工程服務供應商TÜV德國 萊茵集團(TÜV Rheinland)。該交易進展不順利。不到兩年之後,這個諮詢業務就申請破產,觸發了TÜV德國萊茵集團與施密茨間的訴訟。

2001年,施米茨在Gumball 3000國際公路拉力賽中獲勝,當年他向苦苦掙扎的零售網站LetsBuyIt.com投資了數十萬美元。他公開宣佈他準備追加投資,該股股價飆升——施米茨出售他的股份獲利。 2002年,他被裁定內幕交易,得到了另一個緩刑。

此後一段時間施米茨變得相對不為人知。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某個時候他在法律上正式地改名為Kim Dotcom,並把他的業務轉到了香港。香港的記錄顯示他是10家公司的董事,其中包括「百萬上傳」。

法庭文件顯示,2005年「百萬上傳」起死回生。該網站是二十一世紀初起步的包括海盜灣(Pirate Bay)和TorrentSpy在內的數家提供文件共享服務的網站之一。「百萬上傳」 2005年9月宣佈了「上傳者獎勵」計劃,向那些向該網站上傳內容的人提供資金和現金獎勵,引起轟動。「這使得『百萬上傳』成為互聯網上第一家也是唯一一 家因為託管了您的文件而向您付費的網站,」「百萬上傳」當時說。」「您提供受歡迎的內容和成功的文件。我們提供託管和下載服務。讓我們合作吧!」

這些付費用戶首先必須向「百萬上傳」支付從每天幾美元到終身會員資格260美元不等的入會費。要獲得報酬,用戶必須上傳文件——文件的內容必須足夠 受歡迎,以便能在3個內被下載至少5萬次。「百萬上傳」最初向產生下載最多的上傳者提供最高5000美元的現金獎金,後來提高到1萬美元。起訴書稱,有位 上傳者賺了55,000美元。

想下載材料的人不會在」百萬上傳」網站上找到它。事情不那麼簡單。比如說,當一位顧客上傳了電影《颱風營救》(Taken),「百萬上傳」給該文件 分配一個互聯網地址。該公司然後鼓勵這位上傳者把該統一資源定位符(URL)分發給朋友並在諸如thepiratecity.org第三方鏈接網站上張貼 出來。如果有人在谷歌上搜索《颱風營救》,他們將會發現這些第三方網站中的一個。然後用戶可以訪問該電影所在的「百萬上傳」下載頁面。下載者可以搶到免費 的東西,但被鼓勵購買付費的成員資格,以獲得更為快速的服務。美國政府稱這個系統被「明顯地設計為」鼓勵侵犯版權。

據起訴書稱,從2005年到2012年,,該公司獲得了超過1.5億美元付費訂閱收入,另外通過放置在「百萬上傳」主頁和下載頁面的廣告獲得了超過 2,500萬美元廣告收入。Dotcom本人在2010年賺了超過4,200萬美元。他的律師羅斯金說,「百萬上傳」真正的競爭優勢在於使「大眾以免費或 低成本獲得強大的云存儲基礎設施」,這「給消費者和小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生產力」。「百萬上傳」是「版權上的不可知論者」,他說,並且該公司「並非處在斷定 其他人使用這些是出於好的目的還是壞的目的的仲裁者地位上」。在提交給新西蘭法庭的文件中,Dotcom稱,」百萬上傳」明確禁止上傳盜版內容,並為版權 持有人提供了一個工具來刪除這些材料。在電影和音樂公司們抱怨後,有超過1,500萬個文件已被刪除——其中一些是版權擁有者刪除的,一些是「百萬上傳」 自己刪除的。該公司去年終止了上載者獎勵計劃。

美國司法部2010年年初建立了一個知識產權專責小組,以加大執法力度。在這年的6月24日,美國政府通知「百萬上傳」,手持搜查令的調查人員在該 公司在弗吉尼亞州租用的服務器上已發現了涉嫌盜版的39部電影的副本。六天後,聯邦部門關閉了「百萬上傳」所使用的鏈接網站 NinjaVideo.net,以及涉嫌傳播盜版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另外8家網站。 7月8日,Dotcom給他在「百萬上傳」的兩位同事發送電子郵件,談及政府對該公司的懲罰。 「這對我們的業務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他寫道。「請調查這個問題,看我們如何能保護我們自己 [原文如此]。」

新西蘭當地時間1月20日,70多名當地警察突擊搜查了10處房產,抓獲了Dotcom和其他三位「百萬上傳」員工。另一名嫌疑人在荷蘭被捕;另外 兩人仍然在逃。香港官員凍結了有大約4,000萬美元資產的賬戶。巧合的是,第二天,弗吉尼亞州一家聯邦法院以共謀和刑事侵權罪名判處 NinjaVideo.net的聯席創始人14個月監禁。

等待Dotcom的是否是類似的命運?答案可能在於美國司法部是否有能力證明他和他的同案被告蓄意設法從盜版的數字產品中獲利。起訴書中使用「超級共謀」一詞154次,起訴書援引了公司內部的電郵,這些電子郵件說明Dotcom和他的副手們知道他們在做某些違法的事。

弗吉尼亞大學法律教授克里斯托弗-斯普里格曼(Christopher Sprigman)說,版權法對直接侵權(primaryinfringement)的界定是明確的,即在明知的情況下複製和傳播受保護的知識產權是非法 的。法律對「從屬侵權」(secondaryinfringement)則沒有規定,從屬侵權是指有人誘使另一方濫用版權。這個問題此前已出現在涉及網絡 侵權的一些個案中,其中著名的是米高梅音像公司(MGM Studios Inc。)訴文件分享網站Grokster Ltd。案,當時美國最高法院判定該網站犯有從屬侵權責任。

但是,那起案件是民事案件。Dotcom的律師羅斯金和其他專家都強調,刑事版權法不承認從屬侵權。「此案中政府所有主張的核心是基於一個捏造的理 論,」羅斯金說。「使用直升機並撞開門來抓捕,這似乎更多是政治動機驅動的,而不是以事實為根據推動的」。此外,「百萬上傳」案的被告們有可能抗辯說,在 他們以他們的「不可知論」方式來阻止侵權時,他們已做了他們能做的事情。並且沒人懷疑Dotcom能請得起好律師。

如果Dotcom被引渡到美國,美國對此案的審理可能需要數月,甚至幾年。但逮捕已產生了影響。其他文件共享網站,如Uploadbox和 FileSonic,已經關閉,或者改變了他們的經營方式。目前不太清楚的是這證明了什麼:此案是打擊了侵權,還是損害了創新?媒體公司在為懂技術的大眾 開發隨時隨地看電影和聽音樂的便捷方式上幾乎沒有衝鋒陷陣過。主張數字版權的非營利機構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律師朱莉-塞繆爾斯(Julie Samuels)表示,內容生產者想「抑制新的商業模式的增長,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競爭。他們的所作所為正損害創新和消費者以及那些正努力尋找 與其粉絲間的新的溝通方式的藝術家們。」

Dotcom目前在新西蘭一處監獄,等待定於2月22日舉行的審訊。他一直拒絕保釋,部分原因是如果他逃到德國,他將不會被引渡到美國。他的朋友米 爾-海達裡說:「你可以把Kim裸身丟到撒哈拉大沙漠,一年之後,你會聽到他在迪拜豪華酒店頂層的總統套房並正在做交易。他總是能回來。他就是太聰明了。 (草沐/編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0

《壹週刊》的出路 楊懷康

2012-03-29 NM

敝刊滿二十二周歲。那天晚上,例牌跟同事們憶苦思甜 —— 苦的居多 —— 旁及報業(起碼敝刊)的前景。不巧,隔了幾天《經濟學人》專文檢示報業的未來;他們的判斷似乎是悲觀的:報刊非但將進一步電子化,更要像中國給國企定下的 基本方針政策那樣「走出去」,以整個世界而非以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為市場。果如所言,此又不禁令人懷疑像敝刊般以香港為本位的刊物是否跟時代脫節,早晚 面臨淘汰。

匿名調查
在這個年代,印刷媒體(也就是報紙跟雜誌吧)前景黯淡,老生常談矣。黯淡到哪個程度?新近台灣的 堅哥給我一通電郵,轉述了美國Pew機構跟六大報業集團(旗下共有三十八份報紙)作的調查。這個調查的結果是什麼?只消說說他們公布調查結果的方法,大家 便不難知道結論是什麼了 —— 他們把參與調查的機構及訪問過的人,通通隱去名號,故此這是份匿名的調查報告。 作這個調查的Pew名氣響噹噹,參與調查的集團亦非見不得光的鼠輩,何以要鬼鬼祟祟弄份匿名報告出來?當中有個難言之隱:調查的結論對報業的前景異常悲 觀,透露參與調查集團的身份,那又豈不令仍然在職的員工徬徨焦慮,不知道什麼時候將丟掉工作?為他們着想,只好發表份匿名調查報告了。報紙的使命是傳播訊 息,對行業的生態未來竟採取個鴕鳥政策,諷刺啊!

互聯網扯低銷路
從堆填區視之,敝刊的境況絕不至像美國行家那麼悲 觀,但前景還是教人擔心的。創刊二十二年,當下我們的賣書銷量只及高峰時期的一半左右。依我看,銷量下跌跟互聯網有個不可切割的關係。第一代瀏覽器 Netscape面世之時,我們銷量剛好登上頂峰,隨着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我們的銷路逐步回落。故此就互聯網形成的挑戰而言,敝刊的處境跟全世界的行家是 一致的。電子相機已然取代菲林相機,電子傳媒會否全面淘汰印刷傳媒? 《經濟學人》似乎認為這是個非人為主觀意願所能移轉的趨勢。他們說英國右翼的《郵報》、左翼的《衞報》、美國的《紐約時報》及《Huffington Post》分別為全球最多人瀏覽的英文新聞網站,前三者皆脫胎自印刷媒體,但《Huffington Post》則打從面世的那一天起便只有電子版,而無印刷版。於此可見,電子化乃報業的前途所在云云。


然而為難的 是,報章的電子版往往叫好不叫座,譬如《紐約時報》便一直虧本。究其根本,是報紙的電子版雖則有廣告收益,但收益可遠不及印刷版。Pew的研究顯示,報紙 上網後印刷版的廣告收益應聲下跌,每每是跌了七塊錢才可以從網上廣告賺回一塊錢;故此報紙電子化可以說的而且確得不償失。你不電子化嗎,對手可搶着做,無 論是銷路或廣告收益依舊給分薄,總不成坐以待斃吧! 《經濟學人》指出,無論是英美報紙之所以要大力拓展網上版的世界市場也正是這個原因:網上廣告的收費低 —— 在廣告商而言,也就是效益不大 —— 要增加收入便唯有廣張客路。這當中的困難是,上網看報紙的讀者四散全球,什麼人種都有,那麼網上廣告又何來針對性可言?廣告商無從準確捉摸讀者群、廣告的 促銷效力存疑,網上報紙又何來本錢提高廣告費?

穩定的核心讀者群
說到這裡,且讓我岔開一筆,跟大家說說報刊的銷量及 讀者人數的分別。在互聯網尚未流行之時,市場調查顯示每份《壹週刊》大致有四名讀者。廣告商關注的是讀者群有多大?是哪個收入階層的讀者?收入高、購買力 強的讀者群愈大,刊物的廣告效益便愈大自不待言。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後,我們的銷路無疑下跌了,但讀者群可有增而無減,而收入高的核心讀者群至為 穩定,故此電子化並不見得便一定會削弱廣告效益。 話雖如此,互聯網對傳統報刊的威脅是真確不過的。就在敝刊慶祝二十二周歲的那個星期,有兩百四十四年歷史、總共出十五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便宣布「停刊」 —— 不是像柯達那樣破產,亦非從此關門大吉,而是停止刊行印刷版,也就是不會有第十六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自此有的只是網上版,但資料每天更新,故此是集新 聞通訊社及資料庫於一身的參考工具。

擁抱互聯網的挑戰
網上新聞、資料多如恒河沙數,而且都是免費的,再又還有個《維 基百科》,那麼電子版《大英百科全書》又還有生存空間麼?他們的總裁Jorge Aguilar Cauz跟BBC說,《大英百科全書》其實是互聯網的先驅,早在一九九五年已經上了網,及後又出光碟、學生版、兒童版……到如今他們的訂戶是以公共圖書 館、學校為主;故此早便抓緊時代脈搏云云。這位先生說他們的業績不俗,我上網查證過,整體而言,財政上他們看來是有困難的。 敝刊差不多跟《大英百科全書》同步發展網上版(草創之初得黃岳永兄拔刀義助,謹此致謝),而跟《大英百科全書》(及《華爾街日報》)一樣,自一九九六年面 世至今我們的網上版都是收費的。於此可見我們老早便擁抱互聯網的挑戰,但網上訂戶提供的收入可遠遠不足以支持我們的運作,故此我們依然是以印刷版為本業的 「舊媒體」。那是否表示我們早晚會被淘汰?

廣闊的市場
老實說,對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互聯網普及近二十年,全世界的 行家至今可未找到一條出路,大家看來還未知道該如何應付銷路下跌、廣告收益減少形成的利潤壓力。我們創立了二十二年,在行業而言,那說不上什麼資歷;以我 們的有限經驗而言,唯一可行的生存之道是因應市場形勢的改變而變,捨此之外,別無他法。 我們剛出版了第1150期。《壹週刊》面世之時,所有雜誌都是一刊一冊的,但到了第38期(理應是九○年的十月吧),我們開始分拆《壹週刊》為A、B兩本 書。在那個時候來說,那是個為人所未為的創舉。到了現在,試問哪份週刊不是一刊多冊的?到了一年多前,在A、B兩書之外,再加多一本+One。從一刊一冊 演變為一刊三冊,紙張印刷成本當然增加了不少,可是售價依舊。競爭如何劇烈,那又還用說嗎?


可幸面對劇烈競爭及成本壓力,我們依舊有利可圖,足見我們還是追得上讀者 —— 及廣告商 —— 的要求的。只要還有這個應變的能力,不管是強化電子版或再出多幾冊書,我們理應還是有個生存空間的。 說到底,不管是什麼的年代,人們都渴求資訊,這是個無從完全滿足的渴求。資訊的形式或許會千變萬化,對資訊的渴求卻是永恒的。我們的挑戰是如何試圖滿足這個滿足不來的渴求。以此視之,這是個無限大的市場。市場廣闊,要是無以餬口,除了認輸技不如人,我們又還有什麼好說的?

補白
老翻大國 今年為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21-1870)之兩百歲冥壽。BBC說在割讓香港之年,他首度出訪美國;到處受到擁躉歡迎。初時他樂不可支,及後,發覺美國人只顧老翻他的作品,不付版稅,從此鬧翻。 誰料得到一百五十年前中美原是一家,都是老翻大國!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