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美貿易摩擦對實體經濟影響不大 穩定預期和信心非常重要

“中美貿易產生的摩擦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有多大影響呢?其實影響並不大,或者說基本上沒有影響。” 8月26日,在2018崇禮(夏季)中國城市發展論壇(下稱“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稱。他認為,現在經濟確實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預測今年下半年經濟會有下行趨勢,但這種下行基本跟中美貿易摩擦無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也表示,面對穩中有變的經濟形勢,切忌滑入慣性思維的陷阱。對比10年前,美國次貸危機持續發酵,波及中國,中國主要是針對外部環境和外需劇烈的變化,實施了以放水為主要特征的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10年後,中國啟動的減稅和擴大基建投資的政策措施,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基本目標和基本行動路線,相較於十年前,所發生的變化,不是小變化,而是大變化。

中美貿易爭端的本質

在論壇上,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稱,“中美貿易爭端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產物。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核心邏輯是,中國要擴大消費,而美國要擴大投資。”

他提到,“從歷史上來看,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第二大經濟體占到第一大經濟體GDP在2/3左右的時候,摩擦一定會升級。關鍵的矛盾點是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互為貿易對手,特別是互為順逆差的最大擁有方。”

至於貿易摩擦升級所帶來的影響,曹遠征認為,研究顯示,從中國宏觀經濟來說,對美500億美元的征稅對中國GDP的影響是0.2個百分點,這是因為中國在過去十年中間出口導向已經在發生變化。中國已經不再完全依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但是,對於預期是有重大影響的,比如,A股開始持續下滑,人民幣匯率也在持續下跌。

他認為,要解決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結果並不一定會導致“零和雙輸”。中國可以執行全面擴張內需政策。如果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市場,並且這個市場向全世界開放,那麽,很有可能國際關系就有向G2方向演變的可能,也就是中美兩國共治。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朱恒鵬也提到,一方面中美兩國目前的貿易沖突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大,但另一方面對預期和信心的影響會很大。

爭端前後的政策目標變化

在論壇上,劉世錦稱,過去講求速度優先,先定一個指標,其他指標順著往下排。如今,中央提出質量優先。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如果定得過高一點,質量指標就會縮水,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說,不是不要GDP,而是不要低效率、低質量、不可持續的GDP。

因此,要適當調低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劉世錦表示,其實今後三年每年增長6.3%,就可以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番的目標。到了2020年以後,就是中速增長,大概在5%~6%。

至於如何“穩增長”,劉世錦稱,現在面臨的一個選擇,是繼續搞基建和房地產,還是搞真正的市場化改革?他認為,“穩增長”如果繼續依靠兩個老的抓手,可能靠不住,問題也會比較突出。而“以土地謀發展”的城市融資發展模式,從現在看來,已經逐步走到盡頭,越來越不可持續了。

近一段時間,特別是7月6日中美貿易爭端開啟以來,對於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更聚焦外部環境和外需。比如,在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的研討經濟形勢會議時,就提到了“外部環境明顯變化”。

高培勇稱,面對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中國還要保持定力,踐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有效提升消費、擴大民間投資,以冬奧為契機推動消費升級,實現京津冀一體化。這些都很重要,都要作為中國下一步發展必須追求的目標。現在的問題是,該如何在新的形勢特別是在穩中有變的新形勢下,實現這些目標,該如何去做。當前,政策建議主要集中在減稅和擴大基建投資。

其中,減稅有兩個重要的標誌特別值得關註,第一,不是總量性減稅,瞄準特定部位、瞄準特定的群體而實施的減稅;第二,所瞄準的不是擴大內需,而是降成本。

至於基建投資,中央所提到兩個目標,即擴大需求和結構調整。十九大報告當中對於投資,講的是發揮投資對於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因而,擴大基建投資和十年前的思維理念和行動路線都是不一樣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鄒臻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