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28&page=1&extra=#pid5788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9-25 22:49 編輯

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
作者:格隆匯


都說A股垃圾股炒作瘋狂,但是比起A股績差股爆炒背後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不同,港股經常有一類股票你不知道什麽原因股價就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股價漲起來的時候,你不知道為什麽,漲完了,你也不知道為什麽。股價漲跌完全找不到理由,拿著睡覺也不安穩,這樣的股票不少人寧願選擇回避,但是股價炒升後也引來不少人去關註,技高一籌者能獲利不少,不過要是技術稍差,操作慢了一步,可能讓你一分鐘就從天堂直接墜入地獄。

對港股市場上那些股票借殼後,基本面突變,股價暴漲如光啟科學,尚可理解。而有些股票動輒漲十倍,比如中國天然氣、德普科技、漢能太陽能、中國微電子、奇峰國際、信利國際、萬威國際、匯銀家電、巨星國際、康健國際、漢基控股、確利達國際等等,大幅上漲的理由並不充分。

請問格隆匯朋友:

1,這些股票為什麽能漲十倍?
2,誰在推高股價?
3,股價推高後的結果?
4,你買過這類股票嗎?
5,你知道關於這些股票不為人知的秘密嗎?

歡迎廣大的會員分享關於這類股票的體會和看法。分享請發至:[email protected]。我們隨後將把分享的內容整理出來,反饋給大家。
本期港股那點事先和大家探討一下最近一個月飆漲3倍,但今天一度大跌70%的中國天然氣(00931)。



中國天然氣今日盤面走勢
該股825日前5個月一直在0.4-0.8元,825日收盤0.88,今天925日最高價3.02元,漲了3.4倍。但是下午兩點開始放量加速跳水,盤中振幅達75.8%,最大跌幅達70%,完全抹掉近一個月的累積升幅。最終收盤收跌36.84% ,成交額28.71億港元,成交量完全秒殺騰訊(成交額21.5億港元)、工商銀行(17.39億港元),市值單日蒸發118億港元,盤中巨幅震蕩大量成交為近幾年罕見。

中國天然氣暴跌可謂觸目驚心。公司之前股價暴升的底氣來自哪里?

先來看看公司的基本面:

公司年初還名為「宏通集團」,6月才正式易名為中國天然氣,業務集中在物業、證券投資,中報公司主動提到的資產只為香港三處住宅物業。大股東簡誌堅持股逾73%,過去他出身會計業,並在多家小盤股公司任董事。

公司去年盈利只有2,060萬元,今年上半年同比轉賺2.8億元,主要受惠出售持有的上市公司可換股債獲厚利所致,燃氣業務仍然分文營業額都未有進帳。

公司現有的實際資產除了在古洞、半山及淺水灣的三處住宅物業,就只是六、七份省市、企業之間的天然氣合作框架協議。

此外,據彭博數據,公司至6月底只有8名員工,與已上軌道的內地燃氣公司員工,人數以兩、三萬計,相距甚遠。

不過這並不影響市場對公司前景產生幻想:


公司大股東簡誌堅曾於2004年曾入股中國燃氣(00384),獲發1.8億份認購證,每服行使價0.66元,到2005年就分多次出售股份,平均作價約1.23元至1.52元,一年間獲利逾倍。

另外,公司今年3月公布與中海油雲南合作,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正式為發展天然氣打開門路。一紙公告引發無數聯想。

還有新聞報道,已故日本股神邱永漢“徒弟”、京華創業株式會社董事徐學林來香港考察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就是中國天然氣。

市場猜測大股東的人脈以及與油企合作可以讓公司脫胎換骨。

燃氣業務還沒見到影子,不過而公司馬不停蹄簽署訂單,給投資人畫了一個大餅,股價一路狂升,市值超越300億,一舉超過經營了十余年的港華燃氣(01083),這讓港華情何以堪。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升勢驚人,估值同樣令人咋舌。公司歷史市盈率高達1188倍,就算今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盈利看齊,市盈率仍達57倍。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而就在昨天,公司就股價及成交量上升發聲明指,正就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於內地若幹省份與獨立第三方及政府部門商討若幹框架協議。此外,近期正處於商討階段框架協議為在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然而,至今框架協議尚未落實。

當投資人的美夢破滅,股價大幅下挫也令人觸目心驚。

其實,在中國天然氣暴升的過程中更,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

香港經濟日報稱,市傳簡誌堅當年助中國燃氣引入中石化(00386)等策略股東,但據內地資深燃氣業人士指,當年中燃策略股東都是管理層親自引入,與簡誌堅無關。有曾與簡誌堅接觸的基金經理指,他個多月前從新加坡回來後,便表示有主權基金有興趣入股,而新加坡只有兩只主權基金,但直至現在仍未有聲氣。

不過在股價大漲的時候,質疑的聲音被掩蓋了。

類似的故事今後可能還會上演,尤其是這波港股細價股炒作熱潮破滅後。誰會是下一只?



相關閱讀:中國天然氣 1個月飆3倍之謎
一絲氣都沒的燃氣股如何一飛沖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36

移動醫療商業模式探討: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77&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9 09:09 編輯

移動醫療商業模式探討: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
作者:格隆匯 王威/周銳

上一期港股那點事我們分享了在線醫療業內人士、格隆匯會員左龍右鯉對BTA布局在線醫療的看法,大家也對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存有疑慮,格隆匯邀請到這一領域資深專家王威進一步分享對移動醫療商業模式的看法。王威在本文中提出,1)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2)多平臺共存:用戶入口平臺領跑,硬件入口平臺蓄勢待發;3)B2C模式中的B端:傳統醫療領域的部分企業在移動醫療時代正強勢回歸!4)市場高估了C2C模式中的C端(醫生),而沒有充分重視B2C模式的中B端(醫生)。


以下是來自王威/周銳的分享:


我們在5月份寫過移動醫療深度報告1.0《移動醫療是下一個大金礦20140522》,率先提出了一些觀點:深耕垂直細分領域、全身上下處處可穿戴、最可能成功的幾種模式、幾個關鍵節點和大概的閉環體系等。


4-5 個月前,大家還在討論BAT這些巨頭是否會對移動醫療行業造成影響?今天再來看,巨頭們已經大刀闊斧的攻城略地了,只能感嘆行業變化太快了。我們認為移動醫療會是未來幾年對醫療市場影響最大的變量之一,可能會改變醫療市場的生態系統。


1.0深度報告寫完之後,我個人也是心存一些疑問的,主要集中在商業模式方面。近幾個月我們又舉辦和參加了多場移動醫療相關會議,也與業內大佬進行了廣泛交流,但依然沒有找到非常滿意的答案,因為在實業內也是處於摸索階段;無奈之下我們又追根溯源研究了互聯網歷史以及日本等海外國家的發展歷程,幾番反複,總算對移動醫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這也是本文產生的背景。如您有更好的觀點或對我們的看法有疑問或質疑,也歡迎與我們探討。


本文主要就商業模式進行一些探討,一些主要觀點:1)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2)多平臺共存:用戶入口平臺領跑,硬件入口平臺蓄勢待發;3)B2C模式中的B端:傳統醫療領域的部分企業在移動醫療時代正強勢回歸!4)市場高估了C2C模式中的C端(醫生),而沒有充分重視B2C模式的中B端(醫生); 5)醫療領域平臺和路徑的遷移和融合:線下->線上的遷移和融合,橫向->縱向的遷移;6)企業戰略考量:以資源要素和路徑為根本,需求場景和用戶體驗為著手點,圍繞核心價值鏈由小及大的打造閉環體系為手段,用戶粘性為目的,盈利為結果;7)我們提出幾個大維度來區分用戶(/患者):各類大病種、地域、輕/重問診、用戶支付能力等。


一、商業形態預判: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


移動醫療未來會對傳統醫療行業形成挑戰,沒有企業能獨善其身:


1)場外新競爭者加入。新應用場景給了新進入者機會,如騰訊借助移動用戶平臺、阿里借助移動支付、九州通借助物流體系對行業進行整合;類似京東和蘇寧這樣的案例未來也會在醫療行業上演。騰訊、阿里等公司之前都沒有涉及醫療領域,但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春風,都跨界從場外進入了醫療市場。


2)場內的跨界競爭一觸即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產業界限變得模糊,跨界競爭隨時都可能發生。


在我們研究移動醫療未來商業模式的過程中,閱讀了不少的書籍。我覺得黃巖老師的《再看電商》中的有些觀點值得借鑒。書中將中國的電商分為2個半模式:


1)平臺。代表企業有淘寶(C2C)、天貓(B2C)、QQ商城等。模式特點:制定交易流程和規則;提供網絡配套支持;有限的客戶服務;平臺方不介入商品及銷售運營。


2)買賣。代表企業京東、易迅、中國亞馬遜。模式的特點:從經營定位、商品采購、定價、銷售,到庫存、服務一條龍服務;完整的交易閉環生態;通過買賣環節的運營優化獲得利潤。


3)代銷模式。代表企業唯品會。模式特點:公司介入銷售環節、但不買斷庫存以特賣;限時、閃購形式吸引客戶;有限的商品數量和聚焦式的營銷。


對照互聯網及電商的發展歷程,對移動醫療的啟示或許已經在其中了。我們先直接給出結論:移動醫療時代,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據主導。


為何類似於京東的買賣模式行不通?醫療服務整個體系太過於複雜,且大部分時候都是非標準化產品(體檢等少量除外),使得買賣模式完全沒有辦法勝任這麽複雜的需求。看電商的發展歷程,即使是標準化程度比醫療服務高很多的商品,京東最開始也是從標準化程度極高的3C產品開始的。


為何基於平臺的C2C模式難以長期勝出?主要原因是醫療行業壁壘較高、產業鏈較長,個體醫生的行醫方式難以提供全產業鏈、安全和高效的服務。輕問診的需求廣泛存在,但是未來會逐步被分流:各種醫療B端企業、家庭醫生、來自醫聯體體系下的社區醫療機構等等。政策層面,衛計委目前禁止醫生私自遠程醫療,但是遠程咨詢是允許的,相信相關政策會逐步放開。


未來基於平臺的B2C模式將會占主導。對於醫療的需求方來說,其醫療需求是非常廣泛的;但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商來說,單個提供商的專業領域又是細分和具體的,因而平臺公司有了存在的現實意義。我們判斷:大平臺收集C端的流量和需求,然後由B端(一批專業的醫療公司)來滿足這個需求(比如心血管領域的樂普、眼科領域的愛爾、糖尿病領域的三諾生物、肝病領域的福瑞股份、保健品領域的湯臣倍健等)。除了這種主導模式之外,相信基於平臺的C2C模式(類似現階段的春雨醫生)也會共存;另外,也有一部分用戶會繞開大平臺而直達B端公司,比如樂普醫療、三諾生物、福瑞股份等公司未來都有可能擁有自己的APP或單個細分領域的小平臺。當前階段,我們認為市場高估了C2C模式中的作為C端的醫生集合體的重要性,而低估了B2C模式的中B端的以企業形式出現的醫生群體的能量。我們看到三諾生物收購了糖尿病專科醫院、蒙發利與實力極強的廣州呼研所合作,這些被企業組織起來的醫生群體可能更高效,預計未來還有更多的公司會這麽做。目前這些專業化的公司跟大平臺的關系都還沒有怎麽建立,但是我們判斷1-2年內就會大幅改觀。


二、多平臺共存:用戶入口平臺領跑,硬件入口平臺蓄勢待發,大數據平臺還需觀察


移動醫療領域最早出現的比較典型的平臺是春雨醫生和丁香園等;春雨醫生之前是C2C模式,將醫生和病人都聚焦在平臺之上,病人可以實現自診和輕問診。春雨醫生在融資5000萬美金前後,我們發現他們正在不斷的沿著產業鏈的上下遊豐富自己的B2C業務(與好藥師達成戰略合作打通問醫和購藥、與九安醫療等合作),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們對行業趨勢的判斷。


用戶入口平臺領跑:除了春雨醫生和丁香園等之外,更重要的平臺正在崛起:傳統互聯網領域的巨頭騰訊、阿里、百度等,他們在移動醫療領域展開了一系列讓我們眼花繚亂的動作。我們在1.0報告中,分析過幾個需要搶占的入口(硬件入口、用戶入口、醫院和醫生入口),無論是春雨、阿里還是騰訊,都可以大概劃為基於用戶的入口平臺。這些巨頭能加速行業趨勢,近2年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嘀嘀打車,很短的時間就培養了用戶移動預約的士和移動支付的習慣。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往微信等大平臺上遷移,例如九安醫療和寶萊特的可穿戴設備都有望通過微信來實現直接操作和數據上傳,解決了中小企業APP軟件要適配無數種安卓機型的痛苦,也減輕了用戶手機上APP多而雜的煩惱;另外,越來越多B端小公司的接入,也會讓這些大平臺的生態系統逐步豐富起來,粘性會不停的加強。除了我們看到的這些已經浮出水面的有望成為大平臺的企業,其他如移動運營商、保險等公司也都不甘落後,也在積極布局,但效果還需要持續觀察。最近連美國的Facebook都準備進軍醫療健康了,正在探索創建一個在線“支持社區”,把患有各種疾病的Facebook用戶連接在一起;同時公司內部還有一個小團隊將開發一些“預防保健”類應用,幫助人們改善他們的生活方式。


2-3年內基於硬件的入口平臺會崛起。最大的可能就是蘋果和谷歌等公司,蘋果打造了IOS系統,谷歌主導了Android系統,兩者在軟件和硬件設計上都有強大功力。蘋果擁有足夠大的用戶群體,但目前還沒有殺手級的可穿戴設備出來;有望在Apple watch及後續產品上獲得突破,那麽基於硬件的平臺有可能迅速搭建起來,一些基於移動醫療的輕問診及健康監測等人群有望快速往基於硬件的大平臺上聚集。基於硬件入口的平臺有望與各種醫療服務的提供商合作,類似於在蘋果手機與各國運營商的合作。可穿戴領域技術迅猛的發展,如無創的、可洗織物的、植入的可穿戴產品等都可能有較大機會。對於國內的中小可穿戴公司,與大平臺的合作或是最優選擇,單打獨鬥方式的持續性值得觀察:比如九安醫療最近引入小米作為戰略投資,在移動健康領域展開合作。


第3階段,我們猜測基於大數據的平臺有可能會出現。在移動醫療的前2個階段,基於用戶和硬件入口的平臺公司有望相繼崛起。再往後看,有可能是大數據平臺,但目前這個趨勢還不明朗。有一點比較肯定的是:下一個巨大的數據洪流可能就來自人類的生物和生理數據組。


預計未來中國的移動醫療市場的大平臺有幾類,或基於用戶(或醫生)、或基於硬件、或基於大數據,每種平臺都至少有1-2家大型企業。平臺主要功能是構建一個基本的生態體系框架,比如支付、評價體系、廣告系統、甚至包括遠程視頻平臺和物流平臺等等。在互聯網領域和電商等領域尚且能有若幹大企業共存(電商領域的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當當網、唯品會等等),更不要說更細分和更專業的醫療領域了。用戶需求非常多樣化,我們提出幾個大維度來區分用戶:各類大病種、地域、輕/重問診、用戶支付能力等,用戶多維特性決定了無論是平臺還是醫療服務的提供商,都具備多樣化的生存空間。移動醫療的大平臺和細分服務的提供商不會太少,但也絕不會太多:因為基於移動的顯示終端都必須追求簡潔,且手機上同類型APP的數量會非常有限。另外,移動時代信息不對稱性的消除會讓馬太效應更加明顯,可能若幹個第3名都抵不上1個第1名。


我們簡單梳理了國內巨頭在醫療領域的一些動作:


阿里:收購中信21世紀、支付寶與海虹控股合作、支付寶聯合天貓醫藥館啟動O2O項目、布局“未來醫院”, “藥品安全計劃”。


騰訊:在手機QQ5.1版本中,新增了“健康”模塊,致力於打造健康管理社交平臺,涵蓋運動、睡眠、血壓等多項健康領域;7000萬美金入股丁香園;微信支付已和好藥師網達成合作,實現移動端支付購藥;8月29日,微信推出微信智慧生活,包括智慧醫院。


百度:去年和SFDA合作,將三大藥品數據庫、總計20余萬個權威藥品信息導入百度庫。百度又上線百度健康平臺,致力於全網醫療信息的整頓梳理,將其打造成醫療服務領域的大眾點評,並借此延伸至藥品銷售的醫藥電商領域。  2013年6月,百度與咕咚網聯合推出“咕咚手環”;8月與映趣科技聯合發布inWatch智能手表。 2013年12月18日,上線百度Dulife智能可穿戴設備官網。 2014年7月23日,百度和北京市政府合作,推出健康雲平臺。


其他:春雨醫生5000萬美元融資,且與好藥師達成戰略合作打通問醫和購藥;樂普醫療投資金衛捷和北京醫康世紀進軍移動醫療領域;蒙發利與廣州呼研所合作推出移動醫療呼吸系統解決方案;9月3日,雲南白藥和中國移動合作O2O; 德國默克雪蘭諾攜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華康移動醫療推出《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和《中華糖尿病雜誌》的贈閱活動。


三、B2C中的B端:傳統醫療領域的部分企業正在強勢回歸!


我們在5月份移動醫療1.0深度報告里率先提出:在移動醫療時代,中小企業宜深耕垂直細分領域。當時這個趨勢並不明朗,但過去幾個月行業正在發生非常積極的變化,很多企業在圍繞各自的細分領域進行移動醫療的布局:心血管領域的樂普醫療、血糖領域的三諾生物、肝病領域的福瑞股份等。又如保健品領域的湯臣倍健和流通領域的九州通等都開始在移動端發力了。


之前有不少人認為,在移動醫療時代,傳統醫療企業可能會被拋棄或被顛覆,但是我們相信他們依然是移動醫療生態體系最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一大批的企業里面,誰能率先借助移動的手段來打造一個產業鏈的閉環體系並對產業鏈進行重塑,誰就最有可能受益。我們相信還會有一批企業在大病種和慢性病等領域借助移動醫療的手段強勢崛起,目前還有不少企業潛伏在水面之下。傳統醫療企業(醫療設備廠商、醫療信息化廠商和藥企)在醫療資源的積累方面是領先的,但在起跑階段缺少互聯網思維,一旦企業家意識到這些問題並能實現強勢回歸,其爆發出的能量也是驚人的。比如最近當各大品牌企業開始進駐天貓醫藥館設立旗艦店後,也開始了O2O戰略,醫藥電商們就坐不住了,醫藥電商們靠著互聯網思維積累起的先發優勢在傳統強勢工業企業面前還是比較單薄的。比如今年6月份,歐姆龍利用先聲再康的網上藥店資質,在天貓醫藥館率先開設官方旗艦店,醫藥館里各大網上藥店的歐姆龍產品銷量應聲下滑,甚至有的降幅達50%。


先圍繞核心價值產業鏈打造閉環,然後再力爭閉環由小及大。產業布局的時間太緊迫,企業必須從價值鏈的核心環節開始打造閉環。比如中華醫學會攜手默克、華康走進學術期刊e時代,全國20000名內分泌專科醫生均可通過“醫客App”和“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App”申領這兩本雜誌為期一年的免費閱讀權限。我們看到華康巧妙的將醫生、藥企和自己組成了一個閉環,作為緊缺資源的醫生和作為移動醫療潛在最大付費方的藥企都是產業鏈里面的核心環節;與此同時,行業蛋糕劃分方式也可能被重新定義了。企業間合縱連橫成新常態,行業要素正在快速重新組合:如騰訊與丁香園、 九安與春雨等等。在這個巨變的時代,只有開放的心態融入產業大融合中去,才有機會分享新的大蛋糕。任何希望憑一己之力來獨占市場的想法都比較危險,更大的可能是被市場邊緣化。


四、平臺和路徑的遷移:線下->線上的遷移和融合,橫向->縱向的遷移


依靠資源要素和路徑的大整合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


如果將整個的醫療看成一張立體大網,那麽這個網就是由資源要素和路徑構成的,資源要素包括醫療的需求方(病人等)、供給方(醫院、醫生、藥廠等等)、籌資方(醫保等)和監管方(SFDA等政府機關)等;路徑也可以分為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企業需要圍繞自己掌握的核心資源要素和路徑,由小及大的構建自己的閉環體系。 比如阿里擁有了支付(資金流),由這個入手,對醫療資源在進行整合(支付寶與海虹控股合、布局未來“醫院”等);比如擁有醫藥物流的九州通,與微信合作推出O2O“藥急送”並開通“微信小店”,搶占移動流量入口,將眾多合作藥店納入自身物流體系,打通醫藥電商的“最後一公里”。擁有用戶的騰訊和擁有醫生資源的丁香園的聯姻值得看好,雖然騰訊還未找到一條好的路徑將這些寶貴資源對接上。騰訊和丁香園各自在用戶端和醫生端都有非常龐大的群體,而且這些群體又是靠社區這種比較有粘性的方式支撐起來的,未來的開發潛力是非常大的。


研究日本的移動互聯網之路,發現NTT公司的整合之路值得借鑒。NTT最初也只是一家單純的運營商,優勢是擁有大量的用戶,通過眾多的領域選擇合資和合作的方式來展開業務(比如收購三井住友銀行34%股份進軍金融業並發行手機信用卡,與歐姆龍合資成立移動醫療方面公司,與麥當娜成立合資公司等等),其完成了向一家綜合型公司轉型:業務涉電子商務、媒體、金融支付、物聯網、醫藥等8大業務版圖,極大豐富了自己的生態體系。


線下往線上的遷移和融合,橫向往縱向的遷移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發現廣告從傳統媒體快速遷移到互聯網,購物從蘇寧和國美迅速遷移到了京東等公司,信息流從移動和聯通遷移到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了,伴隨著傳統商業模式的隕落和新商業模式的崛起。線下往線上遷移的趨勢在醫療領域也勢不可擋,比如健康管理、掛號、輕問診、買藥、回訪等環節技術上都能在線上實現了,目前就診、檢查、住院等環節還只能在線下完成;但未來高清視頻方案和政策的推進也可能改變就診方式。比如過去幾年,即使是醫藥這個比較封閉的領域,網絡銷售的占比也在快速提升,醫療器械領域部分產品的網上銷售占比已經能到10-20%。所有平臺型公司在互聯網時代,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布局是否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因為路徑的改變往往伴隨著平臺的遷移,而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平臺型的公司;當然我們認為醫療領域的改變相比其他領域來說會慢很多,傳統企業只要積極應對,風險並不會太大。


橫向往縱向的遷移:在傳統醫療領域,我們看到樂普就做心血管支架等器械,看到信立泰就做心血管藥品,整個產業鏈是分層的,企業圍繞自己所在的層級在橫向拓展;但是在移動醫療時代,我們看到樂普收購了藥企,還收購了移動醫療的公司(北京金衛捷和醫康世紀),未來也有可能在心血管專科醫院領域發力。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移動讓產業鏈垂直整合更加容易,閉環體系的搭建也更加容易。一個趨勢正在形成:傳統橫向擴張企業的競爭力會被逐步消弱,基於縱向垂直深度整合的企業競爭力正在逐步加強。比如樂普醫療往上下遊拓展的戰略可能會對產業鏈中做藥和做醫療服務的企業產生壓力,這點在傳統醫療時代發生的概率就很低。在垂直整合的問題上,回顧蘋果的發展歷程是對我們有啟發的。蘋果在移動時代選擇了垂直深度整合,而且非常成功的。全世界第一個做垂直深度整合的不是Apple,而是日本的i-mode,但是i-mode並不成功,原因之一是蘋果以iphone手機硬件作為入口來整合比i-mode通過運營商服務作為切入口進入全球容易得多;另外i-mode的生態體系過於的複雜,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產業鏈強勢的一方牢牢控制整個產業鏈是可行的。完成全產業鏈整合後,不必追求單個環節的利益最大化,只需追求全產業鏈利潤最大化,比如賣場賣iphone可能賺錢並不多,但是其賣手機保護殼和膜有可能賺了更多的錢。


五、企業戰略考量:以資源要素和路徑為根本,需求場景和用戶體驗為著手點,圍繞核心價值鏈由小及大的打造閉環體系為手段,用戶粘性為目的,盈利為結果。


資源要素和路徑、打造閉環體系在上面已經討論過。


需求場景需要特別重視,深入理解“移動”,可以說是能同時影響時間和空間的變量,其背後隱含著很多重要內涵:1)數據獲取的實時性和連續性;2)隨身且便捷的;3)跨越空間限制;4)精準的設備代替人;5)。。。每一個內涵都可能衍生出很多應用場景,基於新的應用場景必然會產生很多新的商業模式。中國醫療資源的短缺和不均衡、人口老齡化、環境惡化、疾病譜的遷移等都蘊藏很多的需求場景:比如移動醫療時代的全新場景(移動健康管理等)或對傳統應用場景的改造(移動預約掛號等),這些是移動醫療得以生根發芽的現實基礎。以我們在1.0報告中提出的幾種有可能成功的商業模式中的2種為例:給專業人士提供業務支撐類的(類似杏樹林)和尋醫問診類的(類似春雨醫生),其滿足的需求場景都是提升醫生效率,前者是給醫生業務和學習提供支撐,後者是讓醫生碎片化的時間價值化。另外,研究日本的移動互聯網的進程中發現,日本人平均每天花在火車等交通工具上的時間是70分鐘(房價高且住郊區),正是這段無聊時間極大推動了日本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企業最終目的是盈利,但前提是牢牢的黏住用戶,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騰訊幹掉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ICQ、聊天室、MSN、聯眾、盛大等),根本原因就是對手的用戶粘性不夠和用戶體驗不夠好。粘性重要手段就是閉環,有了閉環才能對產業鏈各個環節進行重塑,才能與用戶互動,另外數據也才有可能沈澱。當前純粹的移動醫療公司大部分都在燒錢階段,但是“產品+服務”模式中其移動醫療相關服務是已經能帶動產品銷售,比如三諾生物的手機血糖儀拉動試條銷售,蒙發利呼吸系統疾病的在線診療和問詢系統未來有望拉動其空氣凈化器等呼吸類產品的銷售,從而實現間接盈利。平臺型公司的盈利時點可能會因為巨頭的進入而推後,巨頭會燒錢直到行業格局基本確立。


由於篇幅等原因,本文主要展望了行業未來的商業模式和形態,也沒有能完全展開來寫。詳細分析以及對投資標的詳細剖析,敬請關註我們後續報告。我們認為對行業趨勢的分析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一個還在摸索中的行業。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交流。(王威,微信號:jack142007,供職於海通醫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68

電子行業投資邏輯探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88&extra=

電子行業投資邏輯探討
作者:牟卿

過去幾年一直從細分子行業的角度去梳理,半導體、LED、消費電子、安防四大塊,但今年感覺這樣的方法適用度降低,各行業景氣度千差萬別,不同風格的投資者口味各異,因此我嘗試從成長性的角度將廣義的電子股分類,並梳理找股票的方法和註意點,投資者可按圖索驥量體裁衣,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要從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說起:大致有兩種,一是追求高彈性高收益,願意進場下註;一是追求穩定收益,期待股價平穩定期拿分紅。近兩年的市場讓這樣的分化尤其明顯(此處引用某保險系投資大佬觀點,表示感謝)。

其次落實到電子元器件行業的投資,由於行業技術變化快的特性,產業結構也時刻變化,再加上電子制造業的景氣波動比較劇烈,真正可以提供穩定分紅的公司很少(在我們的186個公司樣本中,2009~2013連續五年分紅或送轉的公司僅34家,占比18%);同時,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大比例的分紅、回購本身也不是產業快速發展時期的表現,較難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投資者。

所以最後,電子行業選股一定是追求成長性,無論設計、制造還是分銷業態,而我認為成長又可分為(預期的)爆發、穩定、反轉三種:

1、爆發:大多數由新產品驅動,如LED芯片(2009年的三安光電,漲幅450%)、iPhone觸摸屏(2010年的萊寶高科,255%,區間最高377%),穿戴設備(2013年的奮達科技、北京君正、丹邦科技,平均260%);或者老產品的新應用(可打開市場空間),如消費電子藍寶石(2014年的露笑科技,區間最高340%)、小間距LED屏(2014年利亞德,區間最高185%)。這類公司需要①風強(主題影響大、持續時間長)、②身輕(啟動市值小、市場無預期),只要能講出大邏輯,上市公司也願意配合,那如果股價只有翻番就對不起眾玩家。

【關註點】

①屬於主題投資範疇,暴漲後需要大量時間消化估值,甚至再也回不到當初的高位(只有三安光電成了白馬,但也花了3年時間股價才創出新高),在不確定是否成為真正的成長股前,撤退非常重要;

②標的與主題的相關性,標的越純粹,漲幅就越大,正例是2013年的水晶光電,為Glass提供核心器件漲幅最大,其他的元器件供應商表現相對一般;反例是2014年的智能家居,電子行業4個標的(和而泰、和晶科技、拓邦股份、英唐智控)均實現全年上漲,但速度較慢,且有幾個已經默默的換了上漲的邏輯;

③上漲的過程中,最核心的驅動要素還是公司新產品/新客戶/新動作不斷驗證投資者的預期,並挑起更高的預期,這個階段並不苛求業績(反正都沒法看估值,至少當年60倍PE),只要新的進度能讓大家繼續相信故事即可,所以跟蹤基本面並不斷和市場預期比較,而多數投資者到最後處於看圖說話的狀態,股價破位下行會使得不達預期自我實現(反正大家都沒想天長地久)。

【如何尋找下一個引爆點】

①跟蹤海外科技巨頭的動向,這是誕生電子主題的最大溫床;如Google Glass雖然至今民用版銷量平平,但憑借巨大的品牌和示範效應,引起一大波穿戴設備熱潮(也需要產業和市場環境的配合,如芯片逐漸成熟,A股有對應標的等);個人看好物聯網,巨頭紛紛布局,國內互聯網巨頭軟硬結合積極推進,智能化的生活、生產、學習將成為現實;

②全球性的基礎產品出現技術重大進步,如LED、液晶面板;大陸LCD TV自2007年起歷時5年快速替代了CRT TV,大陸面板產業鏈彼時雖少於切入,但快速成長的市場仍吸引資本進入,預期中的液晶供應商永太科技2009年12月最後一周IPO後一年最高漲幅270%;

③觀察國外新興公司的爆品,如GoPro、Mobileye等,但經常因為海外公司影響力小、A股對標業務不純等原因,出牛股的難度相對較大(原因:產品量小,僅美國等地區銷售,供應鏈未在大陸,A股公司產品收入占比過低,公司基因不同未將此業務作為重點發展對象等)。

2、穩定:實際上應該是指,穩定的高增長預期;在一個成長空間廣闊、競爭結構相對不錯的領域里面,上市公司憑借成本、技術、服務等優勢不斷提升市占率、改善盈利能力,季度業績不斷符合預期,甚至略超預期,使得分析師和投資者的預期也不斷提升,大家相信市場飽和在5年之後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競爭激烈也是暫時的,寡頭格局下盈利能力可持續穩定改善。典型案例如2010~2013年的歌爾聲學、海康威視、大華股份,2012~2013年的歐菲光、德賽電池。

【關註點】

①大邏輯和爆發式成長類似,電子行業需要新產品、新應用以不斷推高上市公司的市值天花板;差異在於這類公司有業績驗證,當時的技術路線(觸摸屏)、下遊格局(鋰電池)、成本結構(安防設備)、客戶粘性(電聲器件)等有利的外部條件,加上公司自身出色的新品和工藝研發、良率和成本管控能力,造就了持續高成長公司的典範;

②判斷一波流還是耐持久的關鍵是,持續驗證:始終保持主流的技術路徑、主要客戶新品的持續訂單、自身新產品的不斷推出、價格壓力和成本結構至少不惡化等幾個要素,這些都給了投資者很長的時間周期去探討驗證,大邏輯本身也需要長周期的投資;還有一個顯著差異是,驅動股價成長的新產品在公司的收入、利潤占比,持續提高則證明該邏輯靠譜,一直低迷則可能還沒到真正的成長期;

③上車和下車:第②點實際上說了上車的機會很多,可能漲過一波之後估值已然不低(當年35~45倍),但只要前面幾個要素確立,則仍可以進場/加倉;下車更是藝術,白馬股近年的下跌教訓深刻,最初的動因還是業績增速絕對值下降並不達預期(雖然原因各種各樣),投資者的容忍度下降,而且股票市值較大難以吸引更大的新投資者,踩踏事件就此引發。

【如何尋找下一個白馬股】

①新產品大邏輯靠譜、收入占比逐年提升、盈利能力不變太壞:比如消費電子的金屬結構件,IC封測的TSV等先進制程,光電識別的醫療應用,LED下遊的照明應用;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隨著財報逐漸驗證的事情,也正如此,白馬才能誕生;

②真正構建了平臺化研發/生產/銷售架構的公司:除了分銷商,電子行業的設計公司、制造企業固定成本都比較高(工程師也不太好隨意開除),通過平臺化的擴大應用效率攤銷成本是有成效的;與軟件、互聯網公司不同,另辟蹊徑重組團隊琢磨出一個顛覆性產品在電子制造業中比較少見,需要拼資金、設備、人才的領域,平臺化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③大股東誌向遠大、管理層能力突出、全公司激勵到位:電子行業競爭激烈,即使存在壟斷也是依靠市場的力量,因此富有遠見的領導人和傑出的管理層對企業至關重要,同時大量know-how的事項需要員工親力親為,充分到位的激勵制度將激發工程師的積極性;僅依靠百萬工人的辛勤勞作出不了偉大的電子公司。

3、反轉:電子元器件行業周期性顯著,景氣反轉是重要的投資邏輯;隨著半導體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基礎產業,行業增速已經和全球GDP高度正相關,且Beta略大於1;電子行業的景氣循環主要源於技術更新、供需逆轉,這兩者的相互關系一言難盡;當前可看做周期性行業的主要有:半導體(主要是代工、封測)、LED、液晶面板等。以半導體為例,一個完整景氣循環通常持續6-8年,但也隨著技術進步而逐漸縮短周期,臺積電的長期歷史股價可證明這一點;周期股的範疇在擴大,智能終端、安防設備在經歷成長減速後可能也會逐步走向周期的範疇,實際上任何從成長走向成熟的行業都會呈現越來越明顯的周期性。

【關註點】

①景氣反轉帶來的階段投資收益遠高於追逐穩定成長股,且確定性大於爆發主題股:2010年電子板塊整體在2009年大幅上漲(行業指數漲幅140%)的背景下繼續大漲(39%),稀土永磁、半導體產業鏈、被動元件、LED等排名靠前,2008年金融危機產能投放暫緩加上2009年全球刺激需求迅速反彈造成供需反轉,支撐了持續兩年的行業牛市,隨後連跌兩年;2014年全球智能終端出貨體量已經對半導體產生重大影響(手機需求占比26%),行業景氣上升期預計可持續2~4年,疊加國家意誌戮力扶持,半導體產業將概率形成持續行情。今年長電科技、生益科技兩只傳統電子股平均漲幅142%,半導體指數漲幅120%,遠遠跑贏行業指數和其他子版塊;

②大的時間框架不難判斷,股價啟動需要多因素促成,追蹤價格為首:從2013年9月開始,各大咨詢機構調高半導體產業增速預測,對2014年的預期普遍從1~3%上調至3~5%,實際已經可初見端倪;但板塊股價的啟動來源於國家政策推進,芯片國產化主題的不斷發酵,再加上板塊個股的業績不斷超預期(去年太差了,今年太好了),股價隨即大幅上揚,上市公司也適時完成借殼上市或再融資;國家政策可遇不可求,但產品價格實時可見,因此追蹤並預測周期品種的產品價格(Dram、LED芯片、LCD面板等)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③周期股難的也在何時撤離,同樣是預測供需與價格:價格最快反應供需狀況,電子行業也不例外,產品/加工價格拐點也極有可能是股價拐點;而提前預判價格則大多通過產能釋放進度與預期需求的匹配,LED芯片由於大量投資案而預期價格繼續快速下跌,破壞了此前盈利能力改善的邏輯,進而股價表現不佳;及時跟蹤新品推出進度、產能釋放節奏等是必須的工作。

【如何尋找下一個反轉股】

①與大多數周期股一樣,追蹤並預測供需結構和產品價格;如液晶面板,32寸需求一般,但因供給端都把6代線拿去切移動產品,導致32寸反而略有漲價,主營32寸的公司因此受益;

②除了行業景氣反轉外,個股也有經營狀況的反轉:這就是賺預期差的錢,自下而上挖掘,如現狀很一般、但手握大筆現金和研發專利的設計類公司某新品可能成功(國民技術、歐比特等),拿了預收賬款卻因產品不好交不出貨幹脆破產保護(GTAT)等;現在A股也有了杠桿做多或做空機制,電子行業兩融標的合計51家,大多數大市值股票都有了新的交易機制,反轉類公司可能帶來個更高收益(或損失)。

PS:個人認為上述三個類型中,賣方分析師作用最大的可能是2,可以做到及時準確跟蹤研發、產品、訂單、盈利能力等,1、3事前預判難度較大,但可充分發揮搖旗吶喊的作用。

最後談幾個問題:電子元器件行業的估值、跨界、轉型

1、估值:一門藝術;我們對科技行業的預測永遠是短期太樂觀、長期太悲觀(查爾斯·亞瑟《數字戰爭》,引用了好幾個例子證明這個結論),這里就形成了巨大的預期差:新品發布先炒一波,銷售數據出爐跌一下,季度銷量複合預期在穩步上漲;這和”跨越鴻溝“理論很像,就是不斷驗證、不斷加強的過程。”估值貴“從來不是不買電子股的理由;三個類型的公司起步或快速上漲階段都可能高估值,但不影響股價持續攀升。

A股電子分析師和投資者可能無法分析/投資全球最優秀的電子公司(ARM、高通等),但A股整體估值水平又遠高於海外,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以中國式的辦法理解估值:

①看未來,大陸提供了原材料、勞動力(包括工程師)、全球最大的單一地區市場,空間足夠大;且人員水平不斷提高,全球競爭力提升,未來中國大陸一定行;

②資金多,中小型公司整體估值偏高,助推上市公司進行並購,引入資源提升業績;高估值也是成長邏輯之一;

③滬港通之後,類似業務公司的估值(再考慮到市值)可能有抑制,但高成長行業的稀缺標的不用太在意估值,並且有各種轉型、並購預期。

2、跨界:2014年不少跨界品種如京威股份、誠誌股份、銀河電子等,漲幅喜人。究其原因:

①電子化的背後是智能化需求,京威股份(福爾達)、銀河電子(同智機電)的電子產品都源於車輛信息化的需求,智能化的未來需要依靠電子設備實現,行業、公司的成長性好;

②原來所在行業估值較低,一旦業績成長驗證,有望實現戴維斯雙擊(至少在分析師推薦、市場認知後,可實現估值提升);

③在電子制造業產能轉移大陸之後,下一步將沿微笑曲線向上,逐步實現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京威股份、均勝電子、歌爾聲學、歐菲光等公司均有重要設備自制,不但節約成本,更能提升銷量;而美亞光電、大族激光、華工科技、松德股份等設備供應商順應自動化大勢,有望成為自動化生產線龍頭供應商;另一方面,誠誌股份、上海新陽、銀禧科技、利源精制等公司在電子材料方面有較深積累,從原料藥、有色、化工行業切入電子材料領域,對上市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機遇。

3、轉型:基本上是跨界跨著一不小心就轉型了,上一個是聯建光電,無責任預測下一個可能是雷曼光電:轉型的公司無法預測,但他們倆的共同點是從LED屏做到了廣告營銷,還是有一定相關性的。這讓我想起美國1820~1913年的經濟史,範德比爾特、洛克菲勒、卡內基、JP摩根等人之間的競爭;他們分別在船運/鐵路、石油/管道運輸、鐵路/鋼鐵、金融/電力行業成為翹楚,他們的共性在於:在本行業做到壟斷性的第一後,面對的競爭對手都來自於行業外,船運被鐵路替代、車皮缺貨只能運油、管道運油、鋼鐵帝國賣給金融財團,故事很精彩,結論很殘酷:來自行業外的競爭如何避免?本行業無法挽回的衰落如何應對?任何一個想要基業長青的企業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電子行業歷史上Intel、IBM、HP、三星電子都經歷過數次轉型,A股公司歷史還相對較短,未來會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發生。

最後的最後,我們沒有討論技術,這個話題實在太大,演進、更替、競爭可以寫出一本書;但科技行業畢竟是技術驅動的,而且人類科技發展始終在加速,第三次工業革命(分布式能源、個性化制造,去中心化的工業對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巨大)馬上就要到來,電子行業也將呈現更加燦爛的變化。(作者供職於國泰君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49

莫名其妙暴漲暴跌股專題探討之二:中國微電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8 09:51 編輯

莫名其妙暴漲暴跌股專題探討之二:中國微電子

作者:格隆匯 Angelia


滬港通開通前,細價股炒風洶湧,但風潮過後,難免一地雞毛。之前,格隆匯《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中提到的中國微電子(0139.HK)今天午後突遭洗艙,暴跌46.59%,股價在短短1個小時內腰斬。

下面是中國微電子今日暴跌的走勢圖:




該股今年多數時候在0.2以下橫行,一直到7月30日傳出廣西金海集團主席符如林入主中國微電子之後股價從0.2元起步,在短短一個月內大漲近5倍,8月29日,中國微電子宣布,與控股股東符如林訂立諒解備忘錄,建議收購集付通支付公司全部股權,其在中國全國範圍內進行互聯網支付服務和在廣西省、廣東省和雲南省三省範圍內進行預付卡發行及受理業務,收購完成後將改名為中國金海國際集團, 消息刺激股價創出1.23元新高之後回落,當日振幅接近30%,最後收漲6%。隨後一個月的時間,該股在0.9-1.1之間震蕩,但是午後風雲突變,股價在一個小時內腰斬。想要翻版瑞東在439(當時的英發國際,現更名為光啟科學)的保興資本(1141)受牽連難逃被洗艙的命運,股價三級跳水,全天大跌32.5%。


符如林是何許人?

根據公開資料,符如林是廣西金海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掌舵人,旗下有投資管理、實業、百貨,及商務酒樓等業務,涉及便民超市連鎖店、農資物流連鎖店、連鎖店式廣告業務、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系統設備產研及維護企業。他在資本市場中最早被人知曉是因為舉牌在上交所上市的南寧百貨。南寧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南寧百貨,600712)2012年2月2日晚公告稱,自然人符如林舉牌,目前已持有公司1730.7186萬股股份,占南寧百貨總股本的5.08%。根據2011年三季報,此次增持或將使得個人股東符如林躍居第三大股東。公告顯示,符如林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多次買入賣出南寧百貨。其中,2011年9月,他以8.698元/股至10.18元/股的成交價格買入105.5995萬股,並於去年10月份以8.44元的成交價格全部賣出。此後,符如林於2011年10月、11月分別以10.27元、9.011元的價格連續兩次買入100股、43.3913萬股,並於11月以9.1元的價格將買入的43.4013萬股全部賣出。2011年12月,符如林以6.661元/股至8.808元/股的成交價格再次買入727.9647萬股,並於當月賣出36.44萬股。今年1月,符如林以7.324元/股至7.386元/股的成交價繼續賣出2.4779萬股,並以6.833元/股至7.398元/股的成交價買入1041.6718股。以此計算,符如林該項買入耗資約7000萬元。

不過他的舉牌並沒有讓南寧百貨的走勢得以逆轉,舉牌後的兩年里,基本處於被套的局面,到今年的二季報割肉離場,退出了前十大流通股東。如果全部清倉了,那以南寧百貨二季度最高價4.13來算,每股起碼虧損2塊以上,而且從南寧百貨三季度的走勢來看,符如林正是割肉割在了地板上,他因此錯過了至少一波至少50%的漲幅。


他進入香港市場,一戰成名的是炒作中國金融租賃,今年2月14日,符如林耗資1461萬港幣入股中國金融租賃4048萬股,均價0.36元,當天,股價急跌26%,橫盤兩周後才開始啟動。中間3月11趁跌勢再度增持。股價再往上漲翻倍後,就甩手減持1310萬股,套現1211萬港幣基本上收回成本。之後不停有新股東增持,一路將股價打到3塊錢,現在符如林手中持有3184萬股中國金融租賃,成本幾乎為零,以今天收盤價1.77港元計算,凈賺5 635.68萬元。而中國金融租賃的市值也從開始的2億左右市值一路暴漲至將近18億。

開始提到保興資本,又不得不說說之前格隆匯梳理過的殼王系列:高振順和孫粗洪。(詳情請登錄格隆匯網站查閱香江股市幕後的那些殼王系列)

高振順今年最得意之作——光啟科學借殼英發國際令其控制的瑞東集團股價一天最高漲5倍,不過讓市場憧憬能翻拍瑞東的保興資本(孫粗洪控制)在中國微電子遭洗艙的時候也難逃一劫,股價大跌三成。

令人蹊蹺的是,保興資本(Poly Capital Holdings)從8月7日開始增持中國微電子,多數增持的時候都是股價大漲的時候,甚至可以說是每次中國微電子大漲,都有保興資本做推手,所以,這次中國電子洗艙他難逃大跌,也是這個原因吧。

最近幾年,一些內地的炒家湧到香江,成為細價股的炒作新軍,其中不乏猛人,例如“炒底王”鄭建明、王平等,不過作為投資者,一旦參與這類股票炒作,就淪為案板上的魚肉,多少人能自信在這些炒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動作中得以全身而退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25

【挖財財友分享】一位銀行從業人員的理財探討與反思 挖財君

來源: http://xueqiu.com/8606183498/32722636

1.理財理論
 
  其實關於個人理財,我理解最簡單的就是三個維度。收益,流動性,風險。掌握了這三個維度,你就能選擇到好的理財方式,簡單的講,就是你要明白你對這三個維度的需求到底是什麽,比如預期收益是多少,流動性要求怎麽樣,相對風險承受能力和絕對風險承受能力怎麽樣等。否則要推薦一個包打天下的理財方式都是紙上談兵。

2.三個維度的分析

  收益,流動性,風險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大家最關心的肯定是收益,是賺的還是賠的,是多是少,一般理財都希望賺錢的對吧,有輸有贏的那就是投資了,當然投資也算理財的一種。不羅嗦了,單刀直入,直接看老百姓能夠實際操作的。

  (1)存款:銀行基本業務,每天櫃面上操作最多的四個交易之一,先說定期吧,現在存定期的人越來越少了,收益一般,期限也不算很靈活,貴在簡便,也不需要做風險評測什麽的。然後存款還有通知存款,好像是1.48%的利率吧,提前1天或7天通知。活期存款的話收益大銀行0.38%,小銀行0.385%,流動性這個肯定最好了,取現金的話櫃面取款10萬以上要預約的,一般櫃員尾箱多的時候100萬,少的時候十幾萬的,你運氣不好還得等幾個小時從金庫調錢過來。atm單筆5000,每天20000吧,每個銀行還不一樣。轉賬的話,同行轉賬隨意了,反正就是個後臺數據庫里的數字,跨行麽看同城還是異地,有可能有時間差,不同銀行不一樣,運氣不好第二天到賬。流動性肯定最好了。存款保險制度暫時還不會出,所以風險可以算沒有吧。

  (2)理財產品:就是個銀行資產負責表的數字遊戲,對老百姓來說,收益麽大銀行基本在5%左右,小銀行麽5.7%左右,具體的不同銀行不一樣,5萬起投資。

  流動性方面,有的理財是可以贖回的,你可以找那些可以贖回的增加流動性,看你的流動性需求了。風險挑中低的,信譽好的銀行買,會好很多。

  (3)債券:這個銀行也不定期會賣的,比定存高一點,收益平均一下麽4.5%吧,流動性不算特別好,但有些國債可以買賣。這就牽涉到債券套利了,不是一般老百姓搞的來的,風險麽國家不倒就沒風險。

  (4)基金和股票:這個銀行櫃面可以開銀證賬戶,也算吸引客戶了,簡單說說13年的情況吧。13年賺錢的債券基金還是不少的,大概有個70%吧,收益率平均10%,當然也有虧錢的,股票基金大概30%賺錢的,收益率平均15%,炒股票麽,就具體看個人了。

  (5)外匯與黃金:外匯去年有條件關註一下日元和澳元,有條件做一些,還是可以達到20%以上的收益的,而且追漲殺跌就行,因為走勢十分明顯嘛,稍微懂點就可以看得出來,今年不好說。黃金麽,只建議買實物黃金,買了送人或防身用。來銀行做紙黃金需要專業知識滴,不適合老百姓。

  (6)風險投資:P2P貸款、網賺平臺、比特幣、什麽變種傳銷這種我都歸為風險投資。。。收益很高,這個收益高是基於不要動腦筋的,不像炒股票還需要不停的關註。P2P低的13%,高的20%都有,網賺平臺我看到過年化112%的。也許一個月兩個月給你賺到了,要是卷款潛逃可是血本無歸的。所以只建議用零花錢投,否則,還是算了吧。

3.我的心得和配置建議

  我的心得:放平心態,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益、流動性、風險的三維平衡點。

  這個太重要了,現代人都太浮躁了,很多人都在爭論余額寶怎麽收益降了什麽的。其實要高的絕對收益首先要有高本金啊,假設我只有1000元,我年化50%的理財,我也就賺500塊一年,一天1塊5,人家100萬,5%的年化,就有5萬,1天150塊。所以不要去羨慕別人的高收益,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益、流動性、風險的三維平衡點最重要。

  1萬以下:如果很在乎錢的,扔余額寶吧,買東西什麽的都方便。如果不在乎這筆錢的扔高收益的網賺平臺或p2p,卷款潛逃了也無所謂。

  1萬到5萬:不想動腦筋的還是余額寶、理財通、華夏、匯添富四選一吧,想動腦筋的可以10%現金,40%各種寶,20%買個債券,15%買個股票或基金,15%投網賺平臺或p2p。

  5萬到20萬:這個時候除了以上介紹的配置比例,可以考慮銀行的理財了。可以辦一些入門的金卡,包括信用卡下卡也會額度高一些。以後就不用排隊了。另外,一些高風險的可以投一些了。而且買一些銀行的理財以後辦房貸車貸都方便,會優先考慮的,優先放款的。

4.對銀行業的反思與總結

  由於在總行工作的關系,我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銀行業的發展,不會局限於具體業務。簡單說說銀行吧,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是三塊:息差、利差、費差。息差就是低存高貸,利差就是票據買賣,費差就是中間業務。

  大家一直說銀行是躺著掙錢的,其實完全不是,銀行的利潤來源於他承受的風險,萬一一筆10個億的貸款收不回來怎麽辦,所以銀行賺的是“風險錢”,和勞動人民賺的“辛苦錢”是一個意思的。

  其實中國銀行業的問題是貸款利率太高了,國外的存款利率和國內差不多,但是對公貸款只有4%這樣,中國基本是9%以上,這就造成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很不好。事實上造成了中國銀行業的暴利,但這些錢不會到我們這些銀行員工的手里的,都是到了那些綁架金融,掏空金融的權貴手里的。

  最後,說一說網上購買理財產品可以操作的實戰經驗

  (1)存款,挑個離家近,網點多,人少的。

  (2)理財,辦個網銀買就可以了,每周去幾個看得上眼的銀行主頁瞄一遍即可。

  (3)債券,企業債挑3A級的買。其實原則就是買一些快到期的等待到期兌付,或者想股票一樣的做波段。

  (4)股票和基金。股票太複雜暫且不論。基金看基金經理還有公司怎麽樣,結構配比。可以股票型挑一個,QDII的挑一個,指數跟蹤型的挑一個,債券型的挑一個。

  (5)外匯黃金,有條件的在家里存點美元和金條。硬貨。至少不會像股票一樣血本無歸。比如銀行的熊貓金幣,或者直接投資金條,買著放櫥窗里當裝飾品也很好。

  (6)風險投資。最近很火的網貸。

  其他還有很多理財方式的,集郵,集幣,現在一套第一版人民幣要100萬啦。。。什麽津巴布韋幣什麽的,都很好玩,而且可以增值的。

  每個人知道的都有局限性,我知道的基本是這樣的情況,分享出來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挖財財主:qq_海納百川_005)
@財是理出來的 @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62

O2O的下一個風口:美國互聯網訂餐2.0模式的探討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2742253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O2O已經不是什麽新名詞了。而過去幾年的O2O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從標準化的商品,開始向非標準化的服務轉變。無論是線上和線下,都開始互相融合,僅僅占有O2O的一邊已經是遠遠不夠的了。而過去幾個月,本地化O2O,特別是對應社區的,對應懶人經濟的O2O也一再被互聯網大佬所提起。未來的幾年,貨幣化“懶人經濟”或許是新的趨勢。

O2O中目前一個能明確看到的方向就是送餐服務。大名鼎鼎的“餓了麽”最近在花完大眾點評8000美元投資後,非常可能再融資3億美元以完成“跑馬圈地”。今天,筆者也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國最新的O2O外賣服務的主要商業模式。

Nicole Jensen剛剛在她iPhone中的Sprig應用中下了一個午餐訂單。今天她叫的外賣是素食山羊奶酪配扁豆。20分鐘後,這份外賣就送到了她在舊金山的家中。Sprig是由原來谷歌的執行大廚Nate Keller創立的,主要提供健康,具有當地特色,有機的食物。他們提供的食物包括各種健康的蔬菜色拉。午餐的起步價為9美元,晚餐起步價10美元。Sprig擁有60個員工,其中30人在辦公室工作,另外30人在廚房工作。他們的宗旨是讓客戶吃到具有家庭感覺(home made)健康食物,以替代那些不健康的快餐外賣。



無獨有偶,另一家互聯網外賣公司SpoonRocket也以健康食物為目標。這家公司在2013年在著名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創立。公司的創始人是一個叫Steven Hsiao的亞裔,他把SpoonRocket看做是快餐2.0版本。大學生是外賣服務最大的客戶之一。這點和餓了麽由交大的學生創立,從學校開始的路徑也類似。但SpoonRocket也是提供比較健康的外賣食物。他們的食物由曾經在好幾個高端餐廳工作過的Barney Brown領袖烹飪。他們的送餐價格由8美元起送。不過筆者來自於伯克利大學的朋友告訴我,SpoonRockeet的缺點就是選擇太少。一般主菜只有兩道可以選擇,分別為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優點是其更加健康,時間非常快(10分鐘以內),而且不用再吃垃圾食物了。



目前對於類似於GrubHub,Seamless,以及上面介紹的幾件互聯網送餐服務公司的投資已經在2014年的一季度達到7.88億美元,比一年前增加了8200萬。當然,其中的佼佼者還是一家叫Munchery的公司。今年四月他們從Sherpa Ventures融資2800萬美元。他們在舊金山和西雅圖擁有50名全職員工,並且通過150名快遞員達成送餐協議。這些人有些開車送餐,有些在舊金山市中心騎自行車送餐。而他們僅僅提供4點到8點的晚餐服務。



簡單看了這些美國最新互聯網外賣公司的模式,我們發現和中國類似於餓了麽為首的O2O外賣還是有非常大的不同:

美國的互聯網外賣核心是提供更加健康的外賣食物。甚至可以嘗試到有家里人做的home made食物的感覺。他們的核心是取代傳統的垃圾食物外賣。相反,餓了麽還是偏“屌絲外賣”為主。筆者也曾經體驗過一次餓了麽,感覺並不好。

同樣的道理。這些互聯網外賣公司都有自己的廚房。他們有自己的人送快遞。而餓了麽更多是一個互聯網外賣的平臺。他們僅僅提供互聯網流量的導入。食物和快遞都是餐廳本身提供。所以餓了麽的作用是告訴消費者“這家店有外賣送”。

從互聯網外賣發展的趨勢來看,筆者認為美國的互聯網送餐服務是真正的2.0版本,而中國目前僅僅停留在1.0版本。和中國不同的是,外賣文化在美國存在已久。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辦公室都會看到大量的外賣店,外賣電話等。而中國的外賣文化剛剛開始之後就直接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所以美國的互聯網外賣以更健康的食物為核心,其背後是這些公司想提供“不同的食物”。而中國的外賣目前依然以外賣為主,核心是方便。

由於美國互聯網外賣的產品屬於“自營類”,而不是國內餓了麽這種“第三方類”,所以產品選擇上就要少很多。但這也符合O2O的長期發展趨勢。從過多的選擇,開始精簡到比較少的選擇,以產品質量,服務和個性化需求取勝,而不是產品的數量。

從長期來看,未來中國的互聯網外賣也會向中高端,更健康的食物轉型。特別是80和90後成長起來之後,他們中的大量人並不擅長做飯,也不喜歡將時間花費在做飯上。現在已經開始有互聯網公司提供上門做飯的服務了。未來這種針對80後,以健康食物為主的上門做飯和送餐服務會越來越流行。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平臺: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64

同城吳誌祥:與途牛探討創業團隊發展之路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12.html

i黑馬:“今天的同程與途牛之爭已不再是兩家企業之爭,途牛是很多年輕人創業的榜樣,如果你路帶錯了,是不是會把更多的創業團隊帶到溝里,因此,這個問題,我必須認真回答。”本文的原始來源是:同程吳誌祥十年創業路
 
\一、創業企業的發展戰略選擇
 
你在《如何客觀地看同程戰略轉型之路》一文中表揚了同程的執行力。這點非常感謝,但我們很清醒,同程相比美團、阿里這樣的公司,執行力還有很大差距。你批評了我們的戰略的多變導致同程和途牛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因為8年的途牛已經上市,10年的同程還在路上。這一點,本來我也準備默認的。但又想到,今天的同程與途牛之爭已不再是兩家企業之爭,途牛是很多年輕人創業的榜樣,如果你路帶錯了,是不是會把更多的創業團隊帶到溝里,因此,這個問題,我必須認真回答。
 
1、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如何形成的?
 
途牛一再強調他們從創業之初就神一般的預測到休閑遊市場會在8年後爆發並為此規劃了企業的發展戰略,8年堅持,終得正果;而同程從B2B到B2C,從酒店機票到休閑遊的戰略搖擺導致我們一直在困境中跋涉。所以創業團隊應該先畫圖紙,然後根據圖紙打天下,至死不變。
 
可是,我沒有看到一家真正成功的企業是靠規劃成功的。創業環境瞬息萬變,創業者要想活下來,必須具備快速應變能力,必須在變化中尋找機會。今天阿里是成功的公司,但如果有人告訴我,馬雲在15年前就想好了先做B2B,再做淘寶,再做支付寶,打死我也不信,這些戰略方向都是在“試錯”中試出來的。同程的方法論是一個企業能否真正成功,不取決每一步都踩對,而取決於團隊能否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在100條道路中排除掉99條錯誤的,找到那條正確的,然後全力以赴!
 
2、同程幾次戰略轉型是否讓同程不如途牛了?
 
本來我們兩家企業都有非常多的問題,都需要深刻的自我反省,離成功都太遙遠了。但如果你一定要比一下,我也只能厚著臉皮比下。
 
從為客戶創造的價值上:
 
同程今年服務了3000萬人次的休閑遊客戶(不包括預訂酒店機票的用戶);
途牛今年服務了300萬人次(當然,途牛的客單價比同程高);
 
從為員工創造的價值上:
 
同程現有5000名員工,8個事業部CEO全是80後(也包括現在與途牛打仗的兩位),5位是在同程從實習生幹到CEO。公司300名幹部,80%全是自己培養的。
 
從市值上:
 
2014年5月,途牛美國上市,上市當日市值約4.7億美金;
2014年5月,同程接受攜程投資,市值約8億美金;
 
從團隊所擁有的公司股權上:
(這一點其實也蠻重要的,以後你想大秤分金銀,你手里得有貨。)
途牛:團隊不是第一大股東,團隊擁有股份不到20%;
同程:團隊仍是第一大股東,團隊擁有股份超過30%;
這里也發個英雄貼,作為唯一沒上市潛力巨大的在線旅遊團隊,我們誠邀天下英雄共聚大義,共赴前程。
 
綜上:
 
1、創業團隊盯住一個大方向,不斷試錯,在試錯中打磨團隊至少也是一條成功之路。
2、從眼前的結果來看,同程至少不輸給途牛。
 
二、同程是不是看途牛上市眼紅了,又轉型出境遊了?
 
從2013年6月同程放棄了到手的A股受理通知書,獲得騰訊5億投資的時候,我們就想明白了一件事,什麽時候上市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的價值和市場地位。中國第一家上市的B2C電商是麥考林,目前市值0.5億美金,中國目前最晚上市的電商是京東,目前市值300億美金。
 
2014年初,雙程門票大戰,3月21日同程重金購入LY.COM域名並發布新十年戰略“十年同程再啟程,休閑旅遊第一名”。
彼時,途牛還沒有上市,途牛的故事,資本能否接受,還是未知數。
你想一下,
為什麽我們不買MP.COM(門票)而買LY.COM。
為什麽我們不是“十年同程再啟程,景點門票第一名”而是“休閑旅遊第一名”。
 
三、客單價理論
 
你的客單價理念有一定的可取性,我非常認真的學習過,桂林會議、昆明會議與你幾次交流獲益很多。但我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所有的理論都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社會主義理論前面還要加個中國特色呢,對吧。如果客單價理論百分百正確的話,那麽京東為什麽從30元的茶杯到3000元的電器都通吃呢。
 
另外,你一面宣揚客單價理論,嚇唬小創業團隊害怕因為砸不起你們的廣告費,沒有品牌,不敢進入出境市場,另一方面又在跟進同程的一元玩景點,發展周邊自助遊等低客單價的產品,是不是有點知行不一啊。企業既可以選擇單打一,也可以選擇一站式,戰略本無錯,核心是團隊,是執行,是應變。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希望我們敞開心胸,擁抱變化,彼此成為各自的磨刀石。
好了,
我想,文章就寫到這里,
同行們一定希望我們這一仗,打出水平,打出風格。
我們出境事業部CEO的約法三章,我覺的挺好,你看如何:
我們雙方可以進行基於消費者滿意度基礎上的價格戰,但不得進行以欺騙消費者為目的的零負團費。
我們雙方可以進行基於商業智慧的廣告PR戰,但不得進行無底線的有損行業形象的漫罵和人身攻擊。
我們雙方可以進行基於人才價值最大化的人才戰,但不得進行以損害員工長遠發展,和挖人不用當擺設的惡意競爭。
 
你的好戰友:吳誌祥
2014年12月2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57

港股通之交易費用探討

雖然港股通暫時仍未能購得所有的港股,特別是國內投資者偏好的低價股,但是一般主要的主要大型國內及香港的銀行股、科技股龍頭騰(700)也可購入,所以已可滿足較大型資金的國內投資者的要求,購入一些低價又低估的藍籌股票。

不過很多國內朋友對於利用港股通的實際收情費情況非常有疑惑,認為當中交易費用很高,交易情況不太透明且非常麻煩。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但其實如果國內投資者在股票戶口內有50萬人民幣,便已有資格利用港股通,避免大額換匯,甚至需要利用其他非正規方法把錢帶來香
港的麻煩,收費也不太高,利用港股通進行套戥,賺取兩地的差價變得容易。現在,我們先介紹進行港股通的收費。

關於港股通的收費,主要分為3部分,(1) 政府收費、(2)券商收費、(3)換匯收費,筆者現在先介紹一下。

(1) 交易收費
1.交易費:交易金額0.005%(買賣雙邊)
2. 交易徵費:交易金額0.0027%(買賣雙邊)
3. 交易系統使用費:每宗交易0.5港元(買賣雙邊)
4. 股票印花稅:交易金額0.1%(買賣雙邊)
5. 股份交收費用:交易金額0.002%(買賣雙邊,每邊最低及最高收費分別為2港元及100港元)
6. 證券組合費用:每年不超過證券組合市值的0.003%至0.008%

忽略兩種較少的交易系統使用費及證券組合費用,單邊交易費用為0.1079%以上,買賣雙邊合計0.2158%以上。

(2) 券商收費
如果是一般券商,單邊交易費用是0.3%,如利用國金證券的佣金寶,佣金可低至萬分之1.5,即0.015%。

如果是這樣,交易兩邊費用是0.03%至0.6%。

(3) 換匯收費
根據上交所規定,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目前其取值為T-1日末離岸市場港幣對人民幣即時中間價的±3%。但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是根據日終淨額實際換匯匯率並按買賣全額分攤原則確定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前述參考匯率。即,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買入交易,按賣出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需要支付的人民幣,一般將少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賣出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反之,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賣出交易,按買入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可以得到的人民幣,一般將多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買入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所以在交上,由於被扣3%的匯率波動風險,所以可購買的股數,較自己手上現金可購買的
股數為少,但在購買當日的收市後,結算所會退回多出的金額給你,如果相較利用非正當或正當結匯的匯率,差價不算很大之餘,也可能較你外出換匯的匯率為佳。

根據上交所的最新數字,買入結算匯兌比率為0.79429,賣出結算匯比率為0.79391,相差不過3點子,估計匯率雙邊相差約0.04%,實在是非常低的數字。

綜合三者,交易雙邊費用其實只有約0.3%至0.85%,即是AH雙邊差價多於0.85%,即有套利空間,但綜觀AH折讓表,其實大於或少0.85%有不少標的,大家可以利用相關的工具從事套利交易,應該是大有可為的。

延伸閱讀: 港交所港股通業務探討講座簡報稿
http://www.hkex.com.hk/chi/market/sec_tradinfra/chinaconnect/Documents/1409%20HKEx%20SSE%20Training%20(Operations)%20vf.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45

中小盤主題投資方法探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5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4-12-19 14:03 編輯

中小盤主題投資方法探討
作者:孫金鉅

本報告導讀:從主題投資的定義,主題投資的分類和周期,以及主題投資策略的實施步驟,對主題投資方法進行探討。

摘要:

主題投資的定義

(1)主題投資是以對某一事件發展趨勢核心邏輯的判斷把握,通過尋找超預期或制造預期,來挖掘具有共同屬性特征股票的投資機會。我們給的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第一,主題投資的重點是梳理事件發展邏輯(把握驅動主題的關鍵變量)和股票標的。第二,主題投資建立在有效市場理論之上,包括尋找與眾不同和與前不同(超預期)的投資機會。從DDM模型看個,任何一個DDM的指標變動都可以形成主題投資,包括分子端現金流的大小改變和分母端現金流的不確定性(風險)評價改變。回顧2014年的主題投資行情,主題板塊上漲主要由DDM分母端風險偏好的快速上升所致。風險偏好好是整個DDM模型里波動比較劇烈的一個變量,具有不穩定性,也是主題投資往往有爆發性的主要原因。從過程來看,主題形成和股票價格形成一樣,是人們預期交換的結果。只是主題投資的短時噪聲信號更多,羊群效應表現更為明顯。

(2)我們認為好的投資主題要滿足以下三要素:前瞻性、靈活度和影響力。前瞻性涉及主題的超預期策劃,靈活度涉及主題的時間和跨度,影響力要求有龍頭股和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3)主題投資和中小盤風格輪動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因高風險特征的股票表現為成長股,形式上會借助主題投資。由於主題投資和行業配臵同屬中觀層面,主題投資和行業配臵會有交叉重疊。主題投資和金融工程:事件研究是對過往數據的回測,而事件主題研究重在對未來預期的把握。事件研究法對時間點的把握也非常重要,但沒有形成主題,所以單純靠數據挖掘是沒法做好主題投資的。

主題投資的分類和周期

(1)主題投資可分為體系性主題和事件性主題。體系性主題關註宏觀總量的驅動因素和宏觀結構的邊際變化,最終落實到受益標的。事件性主題由下往上走,包括制度變革(制度變革紅利將引發較大的投資機會)、事件驅動(某些事件將引發市場對特定板塊未來獲得投資、政策扶持、市場關註度和訂單業績提高的遐想)、產業升級(偏行業和個股,包括獲得政策扶持、開辟出新的應用市場等)等細分類別。

(2)與經濟周期一樣,主題投資也可以分為長周期(1年以上)、中周期(3個月~12個月)和短周期(3個月以下)。主題的時間長短不僅跟催化劑和業績相關,更與市場信心相關。體系性主題的時間周期較長,甚至可以跟大類資產配臵相掛鉤。而事件性主題大多受制於明顯的時間節點的限制。

主題投資策略的實踐步驟包括明確主題來源、把握驅動主題的關鍵變量、主題的時間和空間判斷、構建主題組合等。


1. 主題投資的定義

1.1. 從有效市場理論出發

主題投資是以對某一事件發展趨勢核心邏輯的判斷把握,通過尋找超預期或制造預期,來挖掘具有共同屬性特征股票的投資機會。我們給的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第一,主題投資的重點是梳理事件發展邏輯(把握驅動主題的關鍵變量)和股票標的。第二,主題投資建立在有效市場理論之上,包括尋找與眾不同和與前不同(超預期)的投資機會。

從DDM模型看,個任何一個DDM的指標變動都可以形成主題投資。包括分子端現金流的大小改變和分母端現金流的不確定性(風險)評價改變。回顧2014年的主題投資行情,主題板塊上漲主要由DDM分母端投資者風險溢價快速下降所致,而決定風險溢價下降的是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快速上升。風險偏好是投資者承擔風險的意願,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風險收益比率的預期。同時,風險偏好是整個DDM模型里波動比較劇烈的一個變量,具有不穩定性,也是主題投資往往有爆發性的主要原因。在主題起來的時候,投資者往往會忽視下跌風險而高估向上的收益,導致風險偏好上升,整個市場風險偏好又會推高價格。這種相互加強的過程會在某一事件出現時被突然打斷,投資者對風險重新評估後風險偏好迅速下降,主題開始自我加強式的下跌過程。以上也描述了主題的形成和消退過程,主題形成和股票價格形成一樣,是人們預期交換的結果。只是主題投資的短時噪聲信號更多,羊群效應表現更為明顯。

1.2. 主題投資三要素 主題投資三要素

我們認為好的投資主題要滿足以下三要素:前瞻性、靈活度和影響力。

前瞻性:涉及主題的超預期策劃。(1)前瞻性要求主題投資要有事件催化劑,沒有預期創造市場預期。(2)前瞻性也要求主題的新穎性,當一個主題第二次出現或被大面積關註時,它的催化效果就會邊際減弱。所以好的主題一定是市場上最先提出來的——問問自己這個主題是不是市場上最前瞻的?後續有沒有催化劑?

靈活度:涉及主題的時間和跨度。(1)靈活度要求主題投資打完就走,跟主題投資的周期相關。(2)主題投資可以突破傳統的行業配臵,可以跨市場、跨行業的靈活配臵。

影響力:龍頭股+想象空間足夠大。(1)一個主題要有影響力必須有3~4家的龍頭。如2013年上海自貿區主題的外高橋、上港集團、上海物貿等,2014年底上海迪士尼主題的界龍實業和陸家嘴。所謂龍頭股,是這個主題板塊漲幅最大的股票,很可能不是最具價值的,而是盤子小、無機構和研究報告、無基本面支撐的這類股票。(2)另外影響力要求這個主題的想象空間足夠大,只有擁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研究機構樂觀預計市場空間,比照海外市場龍頭等),且未來市場空間短期內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這個主題的持續性才能更好。

1.3.主題投資和中小盤風格輪動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

我們認為主題投資是一種積極的投資策略,它能穿越熊牛市。在主題投資的帶動下熊市也能走出一大批牛股,所以主題投資在時間段上沒有有無之說,只有多和少的區別。在經濟轉型期,主題產生的價值對經濟結構調整是一種潤滑劑和助推劑,股市的“理性泡沫”對創新科技和模式是一種激勵,有助於經濟結構轉型。

主題投資和中小盤風格輪動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主題投資盛行階段也是中小盤股非常活躍的時期,因為主題投資的標的主要集中在高風險特征較為明顯的中小盤股票。以2013年以來的主題投資熱潮為例,2013年開始一系列改革政策不斷落地,導致市場的風險偏好上升,使存量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提高。存量投資者買高風險特征的股票,表征為成長股或中小盤股票,形式上借助主題投資。所以主題投資和中小盤風格輪動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

1.4.主題投資和行業配置形成互補融合

主題投資在投資策略里的位置:主題投資介於大勢研判和個股挖掘之間,它與行業配置共同構成中觀層面的投資策略。相比行業配置,主題投資以定性的邏輯推理為主,定量跟蹤較難。由於主題投資和行業配置同屬中觀層面,主題投資和行業配置會有交叉重疊。主題投資和行業配置是互補和融合的關系。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攻堅期,跨界融合的背景下行業配置獨力難支,需要主題投資作為補充。從融合的角度看,一方面新經濟和新模式的發展方向是行業配置和主題投資共同關註的。另一方面,像3D打印、工業4.0等產業轉型為代表的主題投資機會(我們在下文會有具體介紹),其實質是是傳統行業的升級和替代,很難脫離原有行業的基本屬性,也是策略研究中行業配置所要重點關註的。


1.5.事件研究和事件主題研究

關於主題投資的分類我們會在第二部分做詳細闡述,從研究的角度,主題投資分為體系性主題和事件性主題。體系性主題即自上而下的主題,事件性主題即自下而上的主題。中小盤研究團隊做的比較多的是事件主題研究。

做金融工程研究或實證研究大家會經常用到事件研究法,如股權激勵、業績披露等。需要註意的是,事件研究是對過往數據的回測,而事件主題研究重在對未來預期的把握。事件研究法對時間點的把握也非常重要,但沒有形成主題,只有形成主題的事件才能叫事件主題研究。所以單純靠金融工程的數據挖掘是沒法做好主題投資的。

2.主題投資的分類

我們認為主題投資可以分為兩類,包括自上而下的體系性主題和自下而上的事件性主題。中小盤研究團隊做的比較多的是事件主題研究。

2.1.體系性主題體系性主題體系性主題關註宏觀總量的驅動因素和宏觀結構的邊際變化,最終落實到受益標的。從宏觀總量的驅動因素看2014年的特征非常明顯,上半年的驅動因素是穩增長,下半年的驅動因素是改革,導致兩個時間段的宏觀熱點完全不同。體系性主題包括通貨膨脹/緊縮、人口周期、人民幣升值、降息受益、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下跌、城鎮化、消費升級等。

體系性主題案例分析:降息受益主題

2014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今起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利好“三高”行業,行業配臵風格轉向價值型股票。從利息負擔(狹義的財務杠桿)、資產負債率(廣義的財務杠桿)、分紅與股息率(用以和其他大類資產收益率進行對比)三個角度出發,非銀(重申2015年戰略性配臵)、房地產(及鏈條上的鋼鐵、建材)、化工、公用事業、交運等有望集中受益,此外,光伏風電、汽車經銷商、及部分通信企業都具有高杠桿高負債屬性,隨降息迎來“實實在在”的利好。

利率下降直接減小財務費用,為凈利潤提升釋放彈性。龐大的利息支出成為企業的沈重負擔,並大幅蠶食利潤。我們選取凈利息支出/凈利潤這一指標(其中凈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利息收入),作為最能直接體現利率下降財務負擔減輕的測度方式。凈利息支出在凈利潤中占比越大的公司,利潤增長彈性更為顯著。凈利息支出占比接近100%的前100家公司多分布在化工、機械、房地產、交運、公用事業等行業。值得註意的是,若凈利息支出為正,利率下降,利息收入減少,將損害公司利潤,短期產生利空,該類公司主要分布在計算機、傳媒、通信、電子等TMT行業和以家電、食品飲料為代表的大消費板塊。

利率下行對資產負債率高的行業將產生系統性利好。資產負債率是廣義的財務杠桿測量指標,其優點在於能夠將企業的各種隱性負債(未列入有息負債科目,但實際上受到利率變動影響)也納入考慮,是基於資產負債表(前一指標基於利潤表)、綜合性高的指標。建築、房地產、公用事業、鋼鐵、家電五個行業資產負債率明顯高於整體。

具備高分紅能力和高股息率的公司在利率下降中配臵價值凸顯。分紅率和股息率是我們重點考察的第三個指標,用以和其他大類資產收益率橫向對比。基準利率下降會帶動信托、理財、非標等競爭性產品收益率降低,居民資產配臵向股票傾斜,高股息率公司更易受到資金關註。高股息率公司主要分布在公用事業、房地產、交運、紡織服裝、商業貿易、銀行、化工等行業。連續三年分紅率高於30%的公司多分布在化工、醫藥生物、電氣設備、機械設備、交通運輸等行業。

2.2.事件性主題

事件性主題由下往上走,包括制度變革、事件驅動、產業升級等細分類別。制度變革類:制度變革紅利將引發較大的投資機會。包括股權分臵改革、滬港通、國企改革、IPO新股改革、並購重組制度、退市制度、新三板轉板制度等。事件驅動類:某些事件將引發市場對特定板塊未來獲得投資、政策扶持、市場關註度和訂單業績提高的遐想。包括奧運會、世博會、自貿區、迪士尼、厄爾尼諾、流行疾病等。產業升級類:這類主題偏行業和個股,包括獲得政策扶持、開辟出新的應用市場等。什麽樣的公司符合“開辟新市場”主題?我們認為有三點:(1)公司擁有核心產品(先發優勢),同時具備技術(技術領先)、資金(上市公司)的有利條件。(2)新市場比原有市場規模要大。(3)新市場比原有市場增速要快。產業升級類的主題包括互聯網、生物識別技術、超級電容器、3D打印、工業4.0、信息消費、健康服務、汽車後市場等。

制度變革類主題案例分析: 壟斷行業管制放松

管制放松為穩增長提供新動力。目前中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我們預計接下來政府會繼續出臺一系列穩增長措施,來保證經濟增速達到7.5%的目標值。從2014年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看,政府投資的邊際效用正在遞減且存在擠出效應,而內需和出口尚不足以支撐整個經濟發展,面對穩增長調結構的考驗,中國經濟急需新的增長動力。我們認為,壟斷行業管制放松,進而拉動民間投資,是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的有力抓手。進一步講,在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相對的中速增長期時,更有利於促使政策出現明顯的突破,比如壟斷行業管制放松的實施。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恰是壟斷行業管制放松的分水嶺。我們觀察到,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認市場在資源配臵中起決定性作用以來,政策支持力度變大,管制放松正迎來黃金機遇期。

橫截面:管制放松中服務業空間最大。2013年國有投資額超過一半的行業中,除了運輸、油氣開采、公共事業以外,其余行業全部歸屬於服務業,說明服務業的挖掘潛力空間巨大。目前國內服務占中國經濟40%左右,而發達國家占70%,如果服務業可以通過更好的放松管制,比如在醫療、電信、油氣等引入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發展,將為穩增長提供持續動力。

時間序列:“進入”優先於“價格”。投資主體的自由進退和通過價格手段調節供需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所在,相應的有兩種管制放松方式:進入管制(如投資審批、行政許可)和價格管制。我們認為壟斷行業管制放松必須分步驟循序漸進,時間上進入管制優先於價格管制。消費者在自然壟斷行業上的價格彈性較小,如果沒有形成有效市場競爭結構(進入管制放松),而先放松價格管制,那麽提高產品或服務價格是壟斷企業的必然選擇,導致消費者剩余被進一步“掠奪”。目前來看,石油、電信、電力、資源開發、金融、鐵路等領域進入管制放松的機會較大。醫療、水、石油、電力、交通等正在向價格管制放松發展,但除醫療等個別領域外,很多行業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進入放松管制階段。

選股把握進入管制放松和價格管制放松兩條主線。結合目前的政策導向和潛力空間,我們認為部分壟斷行業管制放松存在重大機會。進入管制放松主線:油氣、電信、民營銀行、民營醫院等。價格管制放松主線:醫藥、電信等。推薦標的:千紅制藥(民營醫院)、奧拓電子(民營銀行)、天源迪科(電信改革)、美都控股(油氣改革)。

事件驅動類主題 案例分析:上海迪士尼

上海迪士尼進入開園倒計時。根據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管委會規劃,上海迪士尼樂園預計於2015年底正式開園。作為全球第6個,中國第2個迪士尼樂園,上海迪士尼面積是香港的三倍,將為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建設提供核心支撐。它的建設與開放將對我國旅遊經濟特別是長三角“泛迪士尼”地區的經濟帶來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投資驅動、消費拉動和品牌效應三大引擎推動多個行業受益。(1)投資驅動。根據規劃,迪士尼項目耗資預計約300億元人民幣,我們按照迪士尼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間接投資為直接投資7-10倍的杠桿測算,則迪士尼建設帶動的間接投資約2100~3000億元左右。(2)消費拉動。根據上海迪士尼與全球各迪士尼樂園在區位、規模、以及市場空間等方面對比,我們保守預計上海迪士尼樂園2016年將吸引國內外旅遊人次達1200萬以上,且每年以300-500萬旅遊人次持續增加。按400元門票/人和保守按照10倍杠桿測算,迪士尼開園每年將帶來480億以上經濟增量。(3)品牌效應。從源頭的動畫制作,到第二輪次的主題公園創收,到最後的品牌產品和連鎖經營,迪士尼公司經營模式凸顯“乘數效應”,文化傳媒、特需經營權等領域將受益品牌驅動。從行業受益順序來看,我們認為投資驅動型產業(房地產、建築建材、交運等)最先受益,其次是消費拉動型產業(餐飲旅遊酒店、商貿零售、交運等),最後是品牌驅動型產業(廣告傳媒、特許經營等)。

三主線掘金2015上海迪士尼主題機會。主線一:存在股權關聯關系的公司。主要為中方股東上海申迪集團四大出資方上海陸家嘴集團(股權占比45%)、上海錦江國際集團(25%)、上海文廣集團(20%)以及上海百聯集團(10%)旗下所屬的上市公司。主線二:直接受益迪士尼樂園經濟輻射效應影響的公司。包括受益投資驅動的房地產、建築建材、交通運輸等行業公司,受益消費拉動的旅遊、商貿零售等行業公司。主線三:與上海迪士尼或迪士尼公司擁有戰略合作或特許經營權的公司,這些公司將借助迪士尼的品牌效應來提升公司的企業形象,間接受益於上海迪士尼項目。上海迪士尼受益股票組合:錦江股份、錦江投資、豫園商城、老鳳祥、百聯股份、中路股份、界龍實業、美盛文化和上海機場。

產業升級類主題案例分析:生物識別技術

安全需求提升帶來生物識別技術的加速普及。我們認為安全需求是生物識別技術市場發展的核心驅動力。1)個人安全需求層次:生物識別技術在手機等智能終端市場應用的爆發。2)公共安全需要層次:政府主導下大中型應用系統將加速推進。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各國均在加大對暴恐等公共安全監管的投入力度,以美國、歐盟、印度等為代表的全球主要地區政府相繼實施生物識別技術相關大型系統工程,推動生物識別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的加速普及。

全球生物識別市場未來五年複合增速達35.2%,市場規模將達到370億美元。根據我們的模型測算,預計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以及虹膜識別“三駕馬車”為主的生物識別市場規模2018年將達到370.2億美元,2013~2018年複合增長率為35.2%。分結構看,指紋識別和虹膜識別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智能終端應用市場的爆發,人臉識別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公共安全市場的需求提升。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由於基數小爆發力強,其在整個生物識別市場的占比,將從2013年的11.4%5.1%,提高至2018年的22.4%22.1%。而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在信息安全需求、公共安全需求、生物特征識別標準化推動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生物識別潛在市場空間正在加速打開。

投資思路:推薦細分行業龍頭。生物識別是一個技術壁壘極高的行業,需要長時間的研發投入和積累。我們看好該行業的技術先導者,雖然目前我國生物識別技術產業處於成長初期,但一旦技術得到下遊應用市場的有效嫁接,其爆發性和空間潛力巨大。如語音識別和教育產業,指紋識別、虹膜識別和消費電子,人臉識別和視頻監控等等。推薦細分行業龍頭:人臉識別龍頭漢王科技(002362)、指紋識別龍頭歐菲光(002456)、虹膜識別龍頭關聯公司林州重機(002535)、語音識別龍頭科大訊飛(002230)。

3.主題投資的周期

與經濟周期可分為基欽周期(存貨周期)、朱格拉周期(投資周期)、庫茲涅茨周期(建築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長周期)等一樣,主題投資也可以分為長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主題。但一般而言,主題投資的周期長度要比宏觀經濟研究中的周期短很多,所以這里的長、中、短都是要打引號的。

長周期主題時間跨度在1年以上,如股改、人民幣升值、消費升級、進口替代、手機智能化(2009年開始)、移動互聯(2011年開始)、並購重組(2013年開始)、國企改革(2013年開始)等。長周期中主題個股會有反複波動,但整體趨勢向上。中周期主題時間跨度在3個月~12個月,如壟斷行業管制放松、滬港通等。短周期主題時間跨度在3個月以內,如上海自貿區、厄爾尼諾事件、流行疾病、奧運會、世博會等。

主題的時間長短不僅跟催化劑和業績相關,更與市場信心相關。長周期主題是對投資大趨勢的把握,會體現在上市公司業績上,這一點成長投資和主題投資一致。但是主題投資和成長投資又不一樣,主題投資是邊際思維,業績(收入,凈利潤)和股價(市值)不會對等起來。與本文第三部分相對應,體系性主題的時間周期較長,甚至可以跟大類資產配臵相掛鉤。而事件性主題大多受制於明顯的時間節點的限制。

4.主題投資策略的實踐

主題投資策略的實踐步驟包括明確主題來源、把握驅動主題的關鍵變量、主題的時間和空間判斷、構建主題組合等。

明確主題來源:宏觀熱點和制度變革偏宏觀邏輯推理,產業轉型是沒有預期形成預期,來自個股,事件驅動是已有預期提前布局。

把握驅動主題的關鍵變量:即對主題進行邏輯上的分析,這是主題投資的核心之一。

案例分析:供給需求變動

供給需求分析包括價格和需求兩條主線。價格主線有大宗商品價格(原油價格的產業鏈相對較長,漲跌都有受益標的;鎳漲價;黃金漲價;限制稀土出口等)、化工產品價格(染料、草甘膦、鈦白粉等)、醫藥(三七、人參等)。國內的需求主線分兩類,一類是自發性的,如消費電子,另一類是政府主導的,如家電、汽車、高鐵、保障房等。

漲價主題。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2008年、2011年),替代品新能源的利用價值就會凸顯,最直接的是核能、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下遊的新能源汽車也會受益。同時像生物質能中利用玉米生產乙醇替代汽油變得有價格優勢,會導致玉米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跌價主題。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2014.7~2014.12),航運、海運、有色金屬礦采選、化學原料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橡膠制品、塑料制品等幾個行業因成本下降將受益於油價下跌。

主題的時間和空間判斷:在滿足主題投資前瞻性要求基礎之上,一般而言體系性主題的時間跨度會較長,制度轉型和產業升級其次,事件驅動最短。空間上則反過來,即事件驅動的爆發力最強,制度轉型和產業升級其次,體系性主題的短期爆發力較弱。

構建主題組合:股票標的也是主題投資的核心之一,仍要提醒的是一個主題要有影響力必須有3~4家的龍頭。




文章來源:國泰君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25

關於Lending Club相關的問題探討(回應海大yanhaijin) MCorleone

來源: http://xueqiu.com/7256490752/34272604

@yanhaijin 海大,今天有人在群里貼出了你在微博上關於$Lending Club(LC)$ 的幾個問題的思考,我就鬥膽來嘗試著回答一下,請海大指點賜教。


海大:Lending Club之思考一:LC作為借款人與出借人之間交易的平臺,是否會面臨著重大的moral hazard?真正的平臺該neutral,如證券交易所,平臺並不對發行的證券作出價值判斷,買賣雙方自願達成交易。而LC的借款人篩選是由LC進行,風險卻由出借人承擔。在好摘的果子摘完之後,LC有重大的道德風險。

MC: 平臺就是平臺,當然不會承擔風險,就像眾籌平臺一樣,大家會把項目給你放到網上,你自己來選,你投了錢項目沒做成風險當然你來承擔。作為一個平臺,他幫你篩選,給你劃分貸款人的信用等級,風險高的利率高,收益高,你來自己選擇到底要把自己的錢借給誰,風險收益正比,自負盈虧,沒什麽不對。再舉個例子,比如銀行的理財產品(第三方或者自營),你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理財產品虧了,難道你要找銀行要不成?個人認為不存在道德風險。

海大:Lending Club之思考二:潛在市場到底多大?路演中提及第一個目標市場是revolving 消費者信貸8000多億,而目前LC只有50億,所以空間很大?同時LC提到,借款人的條件是工作7年、年收入在7萬2千,FlCO打分700以上!而且按照我的理解,這部分人未被銀行滿足的貸款才是目標市場!可見潛在市場被嚴重誇大了!

MC:海大的數據貌似有些問題,招股書里我記得說是FICO 660分以上; 截止到9/30/2014,公司已經通過平臺發放$62億貸款。看看這幾年的增長速度就知道市場有多大了,一般傳統商業銀行是不會給你我這樣的中層階級發放無抵押貸款,要記住是無抵押貸款哦,(除去信用卡),信用卡申請的時候一般也是要看你信用分數,總資產以及收入,信用卡也會受到額度的限制,特別是剛開始申請的時候。信用卡的利率20%左右,無論你信用是好還是壞,這跟LC總體是差不多的,現在40%-60%的貸款人的利率在16%-24%,跟信用卡相比較起來,LC還是很有競爭力的。除去個人無抵押貸款以外,SBA(small business association) loan 中小型企業貸款,教育(參見sofi,目前最大的學生貸款公司,著名風險投資家陳一舟是投資人還是董事會成員 $人人(RENN)$ )已經醫療醫生貸款的市場是巨大的哦。我們銀行最近這幾年也在嘗試做SBA, 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醫生診所的貸款,我們是為了分散風險。但是這部分的業務非常少,因為他們這些人基本上很難有抵押物,比如醫生,花個幾十萬萬美元讀完醫學院,怎麽可能再讓她拿出固定資產做抵押貸款呢?所以這些專業人士對於LC來說是非常理想的顧客。所以我一點都不擔心潛在市場的大小,可能會有些誇大,但不過分。

海大:LC之思考三:搶奪既有市場,現在的參與者會反撲嗎?變革者鮮有直接參與現有市場的競爭的,更多是開辟一個最開始認為是niche 的市場,逐步變為mainstream,革命原有市場。當然也有蘋果這樣強大的的變革者,直接在原市場中革命。嚴重依賴現有金融體系的LC的生態有多大程度經得起傳統金融機構的反擊


MC: 從發展到現在公司的增長就已經說明了這個市場的巨大型,也同時可以看出他們的business model跟傳統銀行業是完全不一樣的:LC是無抵押貸款,銀行是抵押貸款(90%以上)。我本人就在美國這邊的商業銀行工作,我所在的部門是科技和生物醫藥貸款部門,這個部門在商業銀行中已經是相對比較激進的了,但是我們在做貸款的時候最首要看的並不是公司未來的現金流,而是要先看公司的抵押物;個人借款(除了信用卡)想在銀行借無抵押貸款是基本上不可能的。銀行是不會給個人或者中小型企業提供無抵押貸款的,LC和銀行搶奪的市場不一樣,如果銀行開始提供無抵押貸款,FDIC以及監管機構是不會同意的,銀行的貸款務是相當保守的,因為銀行的存款都是老百姓的錢,這部分記在資產負債表的負債那一項,這些錢拿出去放貸款,除了問題他們是必須要負責任的。LC模式跟普通商業銀行模式,針對的目標市場完全不一樣,所以傳統銀行業的反撲對他們影響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整個金融系統的規則發生改變。

海大:假設LC未來3年發放貸款繼續100%,之後50%CAGR,2020平臺發放100B貸款,公司收入6B,按公司長期目標40%EBlTDAM,凈利潤15.5億,給予當年20倍PE,市值30B,較目前空間2倍!這是非常樂觀的情形了!

估值方面稍微有點不同意,還是估值方法的問題,目前估值方式都是用EV/Origination估值,以後等公司成熟起來以後開始穩定盈利後會用海大的P/E估值才會比較合理。未來幾年估計還是會用EV/Origination估值。如果股價漲到30,對應市值是112億美元(忽略現金和負債先),給0.9x multiple,對應貸款額度是124億美元,截止到9/30/2014,total origination 到達65億美元,也就是公司的第四季度新增貸款要比之前合起來總多接近一倍。所以30這個價位目前來看是極度不合理的,建議大家賺了就跑吧。

我29的時候沒跑,你們跑了嗎?[吐血][吐血]

歡迎海大及大家補充指正。

想看具體怎麽估值的請看另外一篇文章。
LC分析貼: http://xueqiu.com/7256490752/profile

$Virgin America(VA)$ $Habit Restaurants(HABT)$ $特斯拉電動車(TSLA)$ $阿里巴巴(BABA)$ $Cyber-Ark Software(CYBR)$ $Wayfair(W)$ $唯品會(VIPS)$ $ Juno Therapeutics (JUNO)$ GoPro(GPR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