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連英國的《經濟學人》也開始談科技泡沫了 你怕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0/148492.html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印刷版刊文稱,雖然一個新的科技泡沫似乎正在被漸漸吹大,但即使這個泡沫最終破滅,造成的破壞也將遠小於2000年的.com泡沫。

\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時光倒流回15年前的12月,距離.com泡沫破裂還有幾周之遙。經歷過那場災難的行業老兵或許已經發現,此時此刻的很多場景與當年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銀行家和律師被擠出舊金山市中心,所有8層以上的高樓幾乎都被科技公司占據。

2013年,約有五分之一的美國頂尖商學院MBA加盟科技公司,兩倍於常年受人垂涎的投行。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警告社交媒體的價值被高估——但這份論調卻幾乎無人關註,她的前輩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曾在1999年有過同樣的遭遇。

優秀的公司治理再次變得不受重視。盡管采用了拜占庭式的法律結構,但今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還是累計上漲了58%。Uber等創業公司的高管也紛紛展現出無比的傲慢。

然而,按照.com時期的財務指標來看,現在的情況似乎還算不上泡沫。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動態市盈率僅為23倍,遠低於2000年的100多倍。那一年,投資雜誌《巴倫周刊》發表的分析顯示,51家上市科技公司將在一年內燒光現金。今年12月6日,《巴倫周刊》又進行了相同的調查,但卻只發現了5家現金吃緊的上市科技公司。
 

大型企業爭相燒錢

與之前不同的是,當今的科技行業財務行為幾乎隱匿於公眾視野之外,主要以兩種形式體現:其中一類發生在亞馬遜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內部,他們都在倉庫、辦公室、人員、設備上花費巨資,並對其他公司展開大手筆的收購;私有市場異常火爆,風險投資和各種機構都在爭相買入年輕科技公司的股權。

這股花錢熱潮最先由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發起。Facebook就是一大例證,該公司今年10月表示,其2015年的運營成本將增長55%至75%,遠高於銷售額增長預期。忘掉那些囊中羞澀的創業者所經營的小公司吧,當今的矽谷標誌性企業都已經躋身全球最豪爽的投資者之列。蘋果、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Twitter過去12個月的投資總額高達660億美元。這一數字包含了資本開支、研發費用、固定資產投入和收購成本。

這一數字達到2009年的8倍,甚至是風險投資行業總投資額的兩倍。如果不包含蘋果在內,這些投資幾乎與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流相當。總體來看,這5家科技公司目前的投資額超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家企業,甚至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中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這樣的能源巨頭——他們每年的投資額約為400億至500億美元。這5家公司合計擁有600億美元的資產和設備,幾乎與通用電氣相當。但他們的員工總數才略高於30萬人。谷歌表示,該公司將努力“站在投資前沿”。

這些大公司還在通過投機性的下註增加新產品,並確保自己能夠適應科技變化趨勢。亞馬遜就在大舉投資內容,最近還收購了流媒體視頻公司Twitch。谷歌也在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和家用恒溫器領域布局。Facebook收購了虛擬現實眼罩開發商Oculus VR。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這筆投資短期內不會收到回報:“這需要等待數年。”

這些錢花到實處的概率有多大?蘋果仍然利潤豐厚,其他公司則喜憂參半。在計入股票期權成本後,谷歌的資本回報已經減半至20%左右。亞馬遜從未產生過太多現金。長期前景似乎不妙。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在一夜之間為數百億美元的開支建立配套的指導框架。

當諾基亞、雅虎和微軟在相關領域展開大筆收購時,這些昔日巨頭通常表現不佳。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至今仍由強大的管理者主導,所以他們在開支方面不會碰到多少明顯的障礙。當今科技行業的這5大明星企業都擁有大筆現金,而且很多錢都存在海外,如果要匯回美國,就難免被征收重稅。這也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花錢動力。
 

私有市場異常繁榮

科技行業的第二大泡沫來源是私有市場。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Uber,這家成立僅5年的公司在12月4日以40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近12億美元。中國搜索巨頭百度也將入股Uber。根據市場研究公司VentureSource的統計,在風險投資支持的美國創業公司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達到48家,而.com泡沫高峰期僅為10家。今年10月,一家名為Slack的軟件公司估值達到了11億美元,而彼時距離其創辦才剛剛過去1年。2014年似乎是2000年以來風險投資額最高的年份。

其中的部分資金其實是從股市“抽血”而來。很多創業者都希望盡可能推遲繁瑣的IPO,而他們現在有了更多的籌資手段,還能用有價證券為員工提供獎勵。除了風險投資基金外,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也開始購入私有科技公司的股權。與2000年不同,他們如今投資的公司已經頗具規模。例如,Uber 2015年的毛營收有望達到100億美元,他們將從中抽取約20%的傭金。

但由於“僧多粥少”,很多風投大亨還是擔心科技公司的估值出現泡沫。其中最著名的是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他認為當今的科技投資“有些過熱”,希望嚴格投資紀律。銀行家也警告稱,一些成功的基金最近在某些退出交易中獲得的豐厚收益,使得很多人開始冒險下註。最近上市後實現大漲的科技公司包括P2P網貸平臺Lending Club,以及大數據公司New Relic和Horonworks。

如果能在今後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和年輕私有科技公司的估值將得到支撐——現在看來,他們的增長的確沒有明顯放緩的跡象。然而,倘若這些公司的增速放緩,當前的投資熱潮似乎會成為相關企業和投資者犯下的嚴重錯誤。

但對社會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值得恐懼的。1999年至2000年,創業公司和科技巨頭都在創造就業並投資新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希望推動長期經濟增長。但這一次,科技市場的下跌不太可能產生廣泛影響,因為它主要集中於私有市場,以及少數幾家現金充裕的大型企業。矽谷仍然充滿了虛榮、泡沫、天才,而且仍會采取一些過於極端的方式。但當它再度崩盤時,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將遠不及以往。(鼎宏)


連英國的《經濟學人》也開始談科技泡沫了 你怕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0/148492.html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印刷版刊文稱,雖然一個新的科技泡沫似乎正在被漸漸吹大,但即使這個泡沫最終破滅,造成的破壞也將遠小於2000年的.com泡沫。

\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時光倒流回15年前的12月,距離.com泡沫破裂還有幾周之遙。經歷過那場災難的行業老兵或許已經發現,此時此刻的很多場景與當年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銀行家和律師被擠出舊金山市中心,所有8層以上的高樓幾乎都被科技公司占據。

2013年,約有五分之一的美國頂尖商學院MBA加盟科技公司,兩倍於常年受人垂涎的投行。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警告社交媒體的價值被高估——但這份論調卻幾乎無人關註,她的前輩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曾在1999年有過同樣的遭遇。

優秀的公司治理再次變得不受重視。盡管采用了拜占庭式的法律結構,但今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還是累計上漲了58%。Uber等創業公司的高管也紛紛展現出無比的傲慢。

然而,按照.com時期的財務指標來看,現在的情況似乎還算不上泡沫。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動態市盈率僅為23倍,遠低於2000年的100多倍。那一年,投資雜誌《巴倫周刊》發表的分析顯示,51家上市科技公司將在一年內燒光現金。今年12月6日,《巴倫周刊》又進行了相同的調查,但卻只發現了5家現金吃緊的上市科技公司。
 

大型企業爭相燒錢

與之前不同的是,當今的科技行業財務行為幾乎隱匿於公眾視野之外,主要以兩種形式體現:其中一類發生在亞馬遜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內部,他們都在倉庫、辦公室、人員、設備上花費巨資,並對其他公司展開大手筆的收購;私有市場異常火爆,風險投資和各種機構都在爭相買入年輕科技公司的股權。

這股花錢熱潮最先由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發起。Facebook就是一大例證,該公司今年10月表示,其2015年的運營成本將增長55%至75%,遠高於銷售額增長預期。忘掉那些囊中羞澀的創業者所經營的小公司吧,當今的矽谷標誌性企業都已經躋身全球最豪爽的投資者之列。蘋果、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Twitter過去12個月的投資總額高達660億美元。這一數字包含了資本開支、研發費用、固定資產投入和收購成本。

這一數字達到2009年的8倍,甚至是風險投資行業總投資額的兩倍。如果不包含蘋果在內,這些投資幾乎與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流相當。總體來看,這5家科技公司目前的投資額超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家企業,甚至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中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這樣的能源巨頭——他們每年的投資額約為400億至500億美元。這5家公司合計擁有600億美元的資產和設備,幾乎與通用電氣相當。但他們的員工總數才略高於30萬人。谷歌表示,該公司將努力“站在投資前沿”。

這些大公司還在通過投機性的下註增加新產品,並確保自己能夠適應科技變化趨勢。亞馬遜就在大舉投資內容,最近還收購了流媒體視頻公司Twitch。谷歌也在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和家用恒溫器領域布局。Facebook收購了虛擬現實眼罩開發商Oculus VR。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這筆投資短期內不會收到回報:“這需要等待數年。”

這些錢花到實處的概率有多大?蘋果仍然利潤豐厚,其他公司則喜憂參半。在計入股票期權成本後,谷歌的資本回報已經減半至20%左右。亞馬遜從未產生過太多現金。長期前景似乎不妙。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在一夜之間為數百億美元的開支建立配套的指導框架。

當諾基亞、雅虎和微軟在相關領域展開大筆收購時,這些昔日巨頭通常表現不佳。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至今仍由強大的管理者主導,所以他們在開支方面不會碰到多少明顯的障礙。當今科技行業的這5大明星企業都擁有大筆現金,而且很多錢都存在海外,如果要匯回美國,就難免被征收重稅。這也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花錢動力。
 

私有市場異常繁榮

科技行業的第二大泡沫來源是私有市場。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Uber,這家成立僅5年的公司在12月4日以40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近12億美元。中國搜索巨頭百度也將入股Uber。根據市場研究公司VentureSource的統計,在風險投資支持的美國創業公司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達到48家,而.com泡沫高峰期僅為10家。今年10月,一家名為Slack的軟件公司估值達到了11億美元,而彼時距離其創辦才剛剛過去1年。2014年似乎是2000年以來風險投資額最高的年份。

其中的部分資金其實是從股市“抽血”而來。很多創業者都希望盡可能推遲繁瑣的IPO,而他們現在有了更多的籌資手段,還能用有價證券為員工提供獎勵。除了風險投資基金外,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也開始購入私有科技公司的股權。與2000年不同,他們如今投資的公司已經頗具規模。例如,Uber 2015年的毛營收有望達到100億美元,他們將從中抽取約20%的傭金。

但由於“僧多粥少”,很多風投大亨還是擔心科技公司的估值出現泡沫。其中最著名的是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他認為當今的科技投資“有些過熱”,希望嚴格投資紀律。銀行家也警告稱,一些成功的基金最近在某些退出交易中獲得的豐厚收益,使得很多人開始冒險下註。最近上市後實現大漲的科技公司包括P2P網貸平臺Lending Club,以及大數據公司New Relic和Horonworks。

如果能在今後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和年輕私有科技公司的估值將得到支撐——現在看來,他們的增長的確沒有明顯放緩的跡象。然而,倘若這些公司的增速放緩,當前的投資熱潮似乎會成為相關企業和投資者犯下的嚴重錯誤。

但對社會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值得恐懼的。1999年至2000年,創業公司和科技巨頭都在創造就業並投資新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希望推動長期經濟增長。但這一次,科技市場的下跌不太可能產生廣泛影響,因為它主要集中於私有市場,以及少數幾家現金充裕的大型企業。矽谷仍然充滿了虛榮、泡沫、天才,而且仍會采取一些過於極端的方式。但當它再度崩盤時,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將遠不及以往。(鼎宏)


全球央行重回“降息俱樂部” 你怕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24

20140828currency war

本文作者系浦發銀行金融市場部彭松、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在1月22日歐洲央行采取1萬億QE前後,諸如瑞士、丹麥、加拿大等不少央行紛紛降息應對,那麽這些國家降息的原因和市場影響如何?這是本文我們探討的問題。

為何更多的國家選擇降息?

繼1月15日瑞士央行將銀行間Libor目標利率下調至-0.75%後,丹麥央行在19和22日連續將存款利率從-0.05%下調至-0.35%,此後土耳其、加拿大央行也下調利率。我們理解各國央行下調利率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油價大幅回落降低了各國通脹壓力。自2014年3季度末國際油價從94.5美元大幅回落到至47美元,跌幅達到50%。油價下跌對各國、尤其是原油進口國有“減稅”作用,從花旗通脹意外指數來看,G10、新興市場的該指數分別回落至-12.3和-14.7,這為各國降息提供了空間。

其次,各國需要平衡利率、匯率政策,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2015年初IMF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相比2014年的3.8%下調至3.5%,顯示各國經濟下行風險依然較多,這需要較低的利率促進國內增長。降息可以緩解匯率高估壓力,也增加國內政策的靈活性。我們認為這一點對於加拿大最為重要。加拿大是G7國家中最大的原油出口國,原油出口占比達到18%,油價下跌和匯率高估均不利於出口,並拉低經濟增長。一方面,我們測算油價每下跌1%對應GDP下滑0.0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僅就貿易余額來看,由於加元對美元升值有限,但新興市場貨幣、歐元對美元大幅貶值,我們發現加拿大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幅收窄至32億加元,對中國貿易逆差擴大至145億加元。因此加拿大需要低息、弱匯率的組合來拉動經濟。

最後,資金跨境流動的外溢性也是各國央行關註的焦點,這在歐元區尤其如此。2008年以後歐元區內存款下滑是趨勢性的,整體歐元區存款增速從11.7%大幅下降至2014年11月的1.2%。

從資金流向來看,大致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希臘、西班牙等歐洲邊緣國家銀行業風險增加,2008年至2012年7月間存款從邊緣國家轉至核心國家,如德國存款增速從2010年3月的0.2%增加到2012年7月的4.2%,同期西班牙存款增速從13%下滑至-11.1%;第二階段隨2011年10月後歐洲央行不斷降低存款利率,並在2014年6月起開始實現負利率政策,存款加速流出歐元區,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也偏向區外國家。

從數據來看,歐元區外的國家貸款占比在2014年10月達到26.7%,相比2012年7月采取零利率之初增加了1.36個百分點,西班牙的貸款下降最為明顯,其占歐元區總貸款占比從17.5%下降至14%,這意味著示歐洲央行的寬松政策對區內信貸條件改善有限。

但是歐洲央行這些諸如LTRO、QE的寬松政策釋放流動性通過跨境資本流動給非歐元區國家造成很大壓力,如歐元貶值造成各國匯率高估、高息國家存款增長過快,信貸條件較寬松增加資產價格泡沫風險。我們以瑞士、丹麥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瑞士央行和丹麥央行的情況

從瑞士來看,迫使瑞士央行(SNB)進行降息和升值的原因在以下幾點:

其一,為維持與歐元高估的匯率,瑞士央行需要回收外幣,增加外儲累積,截止2014年3季度瑞士央行的歐元儲備價值高達4710億瑞士法郎,占比達45%。2014年下半年起,歐元持續貶值了20%,外儲持續縮水增加SNB實行盯住匯率壓力;

其二,由於瑞士國內利率相對較高,歐元區資金流入使得信貸條件寬松,並推高房地產價格。相比2011年底,2014年9月瑞士房價上漲了9.2%。為了對沖外部資金流入壓力,減緩外儲和資產價格壓力,瑞士央行被迫放棄與歐元的匯率下限並下調利率。

丹麥的情況也較為相近,其國內來自歐元區金融機構存款從2012年7月後持續下行,同期本國居民在非歐元區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增加,這迫使丹麥央行降息來進行平衡。

降息對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影響正面嗎?

各國降息後的經濟前景可能並不相同,我們相對看好加拿大、丹麥的經濟增長,但對於瑞士的增長前景看法謹慎。

從政策搭配來看,對於經濟走弱的經濟體,采用降息和促進匯率貶值的政策會有較好效果。加拿大3季度GDP環比折年增幅下滑至2.8%,相比2季度的3.6%回落明顯。我們認為加元兌美元貶值和降息均對經濟影響正面。從丹麥來看,2、3季度的單季GDP環比增速僅為0.1%和0.4%,因此寬松的政策對提振丹麥經濟也是必要的。

但我們認為降息可能增加瑞士經濟過熱風險和資產價格泡沫壓力。一方面,瑞士經濟在2、3季度有所加速,從0.3%增加至0.6%;另一方面,在2009年後,低利率使抵押貸款存量增長了25%,高貸款收入比增加地產泡沫風險,因此負利率可能未必是好的政策組合。同時,由於瑞士法郎升值在外匯市場造成了“黑天鵝事件”,這使瑞士央行信譽可能受損,並在較長時間影響投資者對於瑞士金融市場的信心。

對於金融市場影響又如何?

各國央行降息將使全球流動性得到提振,由於歐元區外的國家降息減緩了歐元區內銀行存款流失壓力,加上歐洲央行1萬億的資產購買計劃,我們最為看好歐洲金融股表現。此外政策組合對於經濟提振較多的加拿大,其標普/TSX指數也有望上行。瑞士股票市場表現可能差強人意,因政策組合對經濟改善幫助有限,且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仍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八十後投機客:你怕贏嗎?

1 : GS(14)@2017-04-09 10:43:06

常言道股市之道,在於贏谷輸縮,可是要達到這一境界的修為實在非一朝一夕。以統計學的想法去想贏谷輸縮,可以想像把一生中在股市交易的回報和頻率全部繪製出來,X軸為交易回報,Y軸為頻率。原本因為股市是一個負和遊戲,交易盈虧的眾數(Mode)——即最多出現的交易回報應是在零線左方,即負數方向。透過贏谷輸縮,減少虧損的頻率,更大大避免大幅虧損的出現,同時增加大幅盈利的頻率,製造盈虧的非對稱性,使得總計的交易盈虧次數的眾數向右方移動,使眾數出現的地方趨向正數,如此一來長此下去才有機會在股市中做到最終贏家。可是莫說是贏谷輸縮,因為人性使然,要做到贏揸輸縮已經十分不易。因為人性的盈利和虧損的喜好本身就是有非對稱性。1979年,有兩個心理學家Kahneman和Tversky發現,當處理盈利和虧損時,人是不會同樣對待。理論上,一個人得到一百時的開心數值和失去一百時的不開心數值幅度上應該一樣,可是在問及以下兩種情境時:情境1:你本身有100元,必須在以下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選擇A:你有50%的機率可以得到1,000元,50%的機率會得到0元。選擇B:你有100%的機率可以得到50元。情境2:你有200元,必須在以下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選擇A:你有50%的機率會損失100元,有50%的機率不會有任何損失。選擇B:你有100%的機率會損失50元。大部份人在情境1中會選擇B,袋袋平安先算,而在情境2中則選擇A,希望單車變摩托,這反映人在面對浮動盈利時,會頃向保守,相信或多或少是基於想叻、想啱的心態,可是有浮動虧損時,反而變成鴕鳥,想無視錯誤,結果當然越踩越深。而這種怕贏唔怕輸的心態正正是大眾投資者不能食足整個升浪的原因,更是令交易回報更多出現在負數方向,令負和遊戲更難玩。很多趨勢性技術分析或指標都不是靠高勝率製造盈利,而是靠一次命中時要侵略如火,盡量贏大錢,當中需要的是坐足整個大浪,輸時早早認錯離場,即係贏揸輸縮,可是又有多少個直升無回頭的升浪,而每次回調皆是考驗怕贏心態的挑戰,很容易便震走一眾已有微利但怕把盈利倒輸出去的人。心態上,比起怕贏,更應忘掉浮盈,一直讓子彈飛,而非在趨勢中途過早下車。灝昇
https://www.facebook.com/speculatorjunio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9/19984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