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8/1OMDAwMDIxOTA1OQ.html
全年出货量翻倍,这是台湾宏达电子(HTC)刚刚交出的2010年答卷。
HTC近日发布的最近财报显示:2010年全年,HTC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2467万部,比2009年的1171万部增长了111%;收入也比前一年增长了近一倍,达到了2788亿元新台币;净利润则同比增长75%。
不过,去年HTC销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北美和欧洲市场。2011年,妥善解决水货问题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销售增长的关键。
得益于Android阵营的迅速崛起,成功押宝该开放系统的HTC在2010年大获丰收,出货量不断攀升。根据HTC的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HTC的手机销量为330万部,随后以每季度近200万的速度增长,到第四季度出货量为910万部。
另外,HTC的平均单价也由年初的339美元涨到了364美元,显示其中高端智能机定位逐渐稳固。目前,HTC已经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
“我 们在2011年将继续驱动美洲与欧洲市场成长,并加速经营亚洲市场。”HTC管理层在第四季营运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另外,继2010年推出Sprint及 T-Mobile第一款4G产品之后,HTC在今年的CES展中与Verizon及AT&T也分别推出了4G智能型手机。HTC方面表示,“希望 新发布的4G产品能继续推动2011年销售的成长。”
事实上,HTC目前的重点仍然是北美市场。财报显示,在HTC 2010年的地区销售统计中,北美地区占据了总收入的50.6%,欧洲市场占比32.3%。相比之下,亚洲市场加上其他地区的占比仅为17.1%。
特别在中国市场,虽然HTC的用户众多,但大部分都通过水货渠道购买,行货销量并不乐观。“一是因为行货机型不多,二是定价较高,特别是和水货相比。”易观国际分析师路理彬表示。
HTC去年7月才正式宣布以自有品牌进入中国,告别了行货采用多普达品牌的时代。但在此之前,人们已经习惯了购买HTC水货产品,并且目前行货的产品线和定价与水货相比毫无优势。路理彬说,“HTC自身品牌定位就是高端智能机,行货和水货的价格差是最大的问题。”
对HTC而言,寻求运营商合作或为2011年扩大中国大陆销量的捷径,因为运营商的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行货的价格劣势。
有消息称,包括HTC在内的台湾地区企业正在满心期待中国电信掌门人王晓初2月22日的到访,预计届时中电信会有6000万部3G手机的采购,采购金额可能达到2400亿新台币(82.56亿美元)。
台湾地区目前拥有完整的CDMA手机供应链,威盛旗下威睿科技公司是CDMA2000手机芯片的主要供应商,HTC是中国电信主要的手机供应商。
|
||||||
一月底,巴塞隆納世界通訊大展前三週,當各廠商摩拳擦掌要在智慧型手機戰場上決勝負時,手機ODM代工大廠華寶通訊也推出了一款智慧型新產品——一隻猴子造型、以家庭娛樂教育為訴求的智慧型機器人。 「這不是臨時起意,我們布局機器人已經四年了,」華寶通訊總經理陳招成說:「手機產業不管是featured phone(功能型手機)還是smart phone(智慧型手機),發展都很有限,只有機器人才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產業主流!」 話雖說得豪氣,但從手機廠跨入家用機器人,這令人跌破眼鏡的一步,背後反映殘酷的事實。 出貨量急遽下降 從上千萬支掉到四百萬 今年一月,華寶營收僅八億三千八百萬元,比去年同期衰退超過六成;花旗環球證券報告預估,華寶今年虧損將擴大到一億九千八百萬元,目標價調降到十六‧五元,比當前二十八元足足有四成的下殺空間。 曾經,它是全球最大的手機ODM代工廠,年營收達七百一十五億元,股價最高達二百四十元,每股可賺十元以上,是仁寶集團下,最會賺錢的金雞母。近年表現卻 像雲霄飛車往下衝,四年營收衰退幅度達八成,去年雖積極轉向智慧型手機代工,但狀況沒有改善。出貨量從過去動輒千萬支縮減成不到四百萬,去年獲利更首度由 盈轉虧。 錯失智慧手機浪潮 市場主導權讓給宏達電 曾經走在手機產業最前端,為何會面臨到這樣的窘境? 近因是判斷失誤。「太多事情我沒料到,」陳招成坦承。去年美國PDA手機廠Palm推出一款新機下單華寶,市場看好年出貨達千萬台,沒想到Palm行銷策略錯誤,銷售僅百萬台。加上諾基亞(Nokia)宣布停掉CDMA規格的手機,兩大衝擊讓他措手不及。 「其實這對華寶來說有點非戰之罪,」行動通訊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台灣區總經理張力行說:「Stephen(陳招成)是非常聰明的人,對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準,」但手機產業的生態變化太過劇烈,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打亂整個布局。 華寶的衰退,還有三大遠因。 第一,遇上聯發科的殺手級破壞方案。「手機ODM廠可以說是被聯發科一家打趴,」市場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分析師呂俊寬觀察,「它幫你把最難的 系統整合做好,門檻殺到最低,什麼人都可以進來做的時候,就不會有競爭優勢了。」 第二,沒有跟上智慧型手機的浪潮。 「我們二○○六年才想到要開始做,已經太晚了,」陳招成坦承。 其實陳招成並非未注意這個趨勢,且華寶原來有機會取得主導權的。早在二○○一年,微軟(Microsoft)就想開發智慧型手機,分別從兩個類別下手找合 作夥伴,PDA端找宏達電,手機端找上華寶。但微軟的策略是拉攏代工廠後直接與運營商接洽,等於另外開創一個品牌,這讓專做代工的陳招成面臨兩難,因為華 寶代工微軟手機將會跟原有客戶對打。 當時傳統功能型手機正在高速成長,華寶光是接摩托羅拉(Motorola)、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等大廠訂單就接不完,而智慧型手機需要投入大量研發人力,又沒有一線廠商挹注資源,「就像是花了很大力氣卻沒辦法大步邁進,心裡會很急 啊!」陳招成說。 既無法立即獲利,又有與客戶對打的風險,陳招成選擇專注手機代工,雖然享受五年業績爆發的甜頭,但卻把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拱手讓給宏達電。 過度依賴單一客戶 業績隨對方衰退而重傷 第三個遠因,與單一客戶的關係過於密切。 二○○四年,手機品牌大廠摩托羅拉一方面結束與明基網通的合作關係,一方面打算以機海戰術攻下市場,當時華寶剛完成南京廠的興建,有技術、有產能,陳招成 見機不可失,立刻切入搶單,出貨量從單月二十餘萬支陡然拉高到破百萬支,業績一路長紅,年出貨量最高達四千七百八十萬,九成來自摩托羅拉。 如此高單一客戶占比,等於把自己的命運與客戶綁在一起,當客戶衰退時,受傷也最重。「我學到重要的一課,就是單一布局是不夠的,一定要找到更多的成長機會!」 歷時四年找新出路用低成本開發出機器人 機器人,就是他看好的下一波成長機會。表面上看來與手機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但負責研發的華寶新事業開發處副處長黃國聰指出,「它跟智慧型手機一樣,是一個高度整合軟硬體、通訊、語音辨識、人機互動等技術的平台。」 「現在大家講smart phone,但我認為未來關注的焦點會是smart home(智慧家庭),」陳招成認為,機器人具備教育、娛樂、陪伴、關懷等功能,比起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裝置更具備多元發展。少子化與老年化,正是機器人最大商機。 這個歷時四年研發的新產品,前後只花新台幣五千萬元。「我們是系統整合者,不需要砸大錢重新開發新技術。」陳招成笑著說。華寶與許多政府機關與學術單位合作,透過科專與共同開發的方式,完成第一代機器人雛形,若非如此,「成本至少高出四、五倍!」陳招成說。 儘管此款市價約一萬七千元的機器人已量產上市,但因手機代工本業未見起色,外資分析師普遍不看好華寶今年發展,但呂俊寬認為,「多角化經營對他來說應該算是好事,至少有個new try(新嘗試)。」 現在,陳招成不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他將策略分為短、中、長期,短期將主力放在智慧型手機代工,等待更多大廠湧入;中期積極布局平板電腦市場,迎接 今年將爆發的平板浪潮;長期開發中國大陸的機器人市場,要在此新領域做領頭羊。他能否帶領華寶再開創新局?就看趨勢是否如他預期了。 【延伸閱讀】智慧型手機崛起,四大手機金童失色 富士康執行董事池育陽、華冠總經理陳世惠、華寶總經理陳招成,以及在鴻海任職的陳盛穩,此四人,是台灣跨入手機和無線通訊領域的先鋒,曾被譽為台灣手機產業影響力最大的四個「金童」,卻都在智慧型手機崛起後,失去了對產業的掌控權。 池育陽,台灣手機產業的第一人,現在檯面上許多手機產業的一級主管,都曾是其屬下。他是技術狂熱者,霸氣十足,業界人士形容,「就算面前站的是郭台銘,池 育陽照樣敢跟他拍桌子。」一九九八年,明基推出國內第一支GSM手機,推手就是池育陽;二○○一年,他帶著二十五名研發團隊離開明基,投靠許文龍的奇美通 訊,後來因鴻海的購併,池育陽成為郭台銘的手下大將。 ○八年轉任鴻海旗下的陳盛穩,當年和池育陽同在明基任職,他曾在美國晶片大廠高通擔任射頻晶片研發主管。池育陽跳槽後,陳盛穩臨危受命接下明基手機事業部,讓明基研發人員增至七百五十人,也讓明基從○二年開始連莊拿下手機出貨量全台第一的寶座。 四個金童中,惟一和明基無關、也非研發人員出身,是陳世惠。從聲寶到大霸電子,他練就一身待客之道,專注手機代工的華冠,產品線高、中、低階都有,客戶滿意度高,也讓華冠的每股盈餘,曾和最大代工廠華寶不相上下。 世事難料,過去在功能型手機大獲全勝的四人,卻因為智慧型手機崛起,紛紛失去了最重要的客戶,公司股價暴跌、業績虧損。手機四大金童今非昔比,正能反映產業變動的劇烈程度。
|
||||||
|
||||||
在手機代工大廠紛紛出現虧損的狀況下,華冠卻能逆勢交出獲利成績,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用兩個月魔鬼改造,讓小麻雀也能舞出手機代工的新春天! 撰文‧翁書婷 二○一○年,是手機品牌廠宏達電最風光的一年,智慧型手機熱賣,讓宏達電獲利創下歷史新高;但是,二○一○年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卻是最慘澹的一年,全 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富士康,跌破眾人眼鏡,出現巨額虧損二.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四億元),華寶也大為失色,虧損三億元,就連英華達也在營收大幅縮小 下,三月宣布併入英業達。 然而,在市場普遍看衰手機代工廠下,有一家公司卻開始賺錢,走出連年虧損泥淖,逆勢交出EPS(每股稅後純益)○.二八元的成績,今年它的手機出貨量還要突破二千萬支關卡,上看二六○○萬支,全年營收有機會衝上二八○億元,成長幅度高達四三%,這家公司就是華冠。 手機代工業在虧損邊緣掙扎新北市中和某棟大樓裡,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穿梭在各個實驗室,桌上一字排開都是華冠這幾年做的產品,「你能想像嗎?十年前,我們代 工一支傳統的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可以賺四百美元。現在,我們做一支更好的功能性手機,利潤卻只剩四美元。」毛利低落是代工廠普遍的悲歌,只是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大幅成長, 但手機代工廠無一不在虧損邊緣掙扎,讓人不禁疑惑,手機代工產業怎麼了? 答案很簡單,「我們暫時沒有委外釋單的計畫。」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說。智慧型手機市場技術門檻高、利潤肥厚,讓手機品牌廠將組裝製造緊握手中。在品牌廠無 意對外釋單下,高毛利的智慧型手機訂單拿不到,代工廠又難從功能性手機銷量賺到錢,青黃不接的結果,手機代工成了落日產業。 談到大環境的問題,陳世惠也忍不住感嘆,「前幾年我們做feature phone都有賺錢,只是賺來的錢全拿去開發智慧型手機。」早在○四年,華冠就積極投入智慧型手機的開發,以為很快就會有爆發性成長,沒想到,卻等不到期 待的智慧型手機大筆訂單進來,拿到的都是二線手機品牌的小單,沒有達到規模經濟,讓華冠短短兩年就大虧十二億元,虧到連董事會都罵。 「現在每十個人,至少有四個人用的是智慧型手機,可是在二○○七年以前,能有一個人拿智慧型手機,就很厲害了。」陳世惠看來,當時行動網路環境的不成熟,造就了需求不彰,在3G網路尚未普及下,消費者怎麼會有購買智慧型手機的需求? 品牌大廠關起門來自己做,代工市場規模小,又僅兩、三家品牌獨大,缺乏訂單支持的華冠,成績當然不好看。 屋漏偏逢連夜雨,開發智慧型手機的投資大洞來不及填滿,又遇到了○九年的金融大海嘯,整體手機出貨量負成長,智慧型手機獲利春燕沒飛來,功能性手機訂單也開始衰退,整個華冠風雨飄搖,逼得陳世惠不得不想辦法動刀改造。 「當時可能很多人恨我。」裁員、關廠、智慧型手機研發喊卡,陳世惠改造的動作一波波,因為他明白,如果不改造華冠,讓華冠重新動起來,整家公司可能會遭金融海嘯滅頂。 陳世惠一聲令下:「兩個月,營業費用要降二○%,製造效率得提升五○%,開發時間要縮減一半。」這是陳世惠給高階主管的嚴苛任務,時間這麼短,動刀的幅度卻這麼大,因為他一想到手機代代演進,生命週期遠比其他電子產品還要短,就沒有太多的時間能浪費。 一聲令下執行內部大改造 不過,華冠的好處在於規模小、組織相對扁平,比起富士康、華寶企業結構上的疊床架屋,組織調整豈是一朝一夕。可是,華冠不一樣,它的組織簡單,卻又五臟俱全,調整的命令一下,整個華冠都開始動了起來。 「不要的成本先砍,產線也都要重新規畫,每個環節都一一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華冠財務長周照程說,營業費用要減少兩成,每一塊錢都不容許浪費。就連工廠 營運也一樣,產線重新調整後,以前花三十秒做檢驗工作(testing),現在要縮減到三分之一,效率、成本全部重新調整,讓華冠重新上緊發條。 另外,為了盯緊各部門的改造進度,每個禮拜陳世惠都和高階主管開會,他要華冠從上到下都動起來,「因為手機產業的變化實在太快,我們不能等。」果然,金融 海嘯一過,景氣開始復甦,加上iPhone掀起的智慧型手機風潮,在在顯示華冠的機會來了,「許多買不起高價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也開始選購中高階的 feature phone。」華冠副總洪一峰觀察,相對低價的中高階功能性手機,一樣有觸控與上網功能,表現雖不若智慧型手機好,價位卻親近一般消費者。 於是,陳世惠把智慧型手機的研發團隊投入中高階功能手機,性價比完全不輸入門款的智慧型手機,還讓摩托羅拉因而找上門,短短半年就設計四款機種,出貨一百萬支,未來更瞄準Android平台,殺進智慧型手機戰場,希望一舉拉高智慧型手機的出貨比重。 儘管如此,資策會MIC行動通訊分析師林柏齊倒沒這麼樂觀,因為各大品牌廠釋單,最快要等到一二年,因此,華冠能否順利接到智慧型手機訂單,甚至進一步將智慧型手機出貨比重拉高至六成,將是觀察重點。 面對未來挑戰,華冠也不敢大意,陳世惠眼神堅定地說:「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就像坐在薄冰上!」 華冠 成立:1999年 資本額:40億元 董事長:李森田 總經理:陳世惠 主要業務:手機代工(無線通信器材、電信射頻、電子零組件) 近三年獲利: 2008年EPS -1.65元2009年EPS 0.06元2010年EPS 0.28元 |
|
||||||
香港商場出名多,而人流冷清的死場亦多。不過按常理,點都不會揀死場開鋪。 偏偏伍啟超就對死場情有獨鍾,專揀二線屋苑屋邨商場開手機鋪,更大膽到四年連開七間分店!他話自己在手機界打滾十多年,見證手機鋪點樣被豐澤百老匯蠶食,認為與其在旺區同人爭食,倒不如在僻遠地區開展新戰場。 想不到被他誤打誤撞,竟然殺出一條新血路,去年仲有錢賺。個人檔案 三十一歲 已婚 育有一女 九四年:快餐店兼職半工讀 九七年:中五輟學 九九年:轉行做手機銷售員 ○三年:當上分區經理 ○六年:創立飛天流動賣手機 一○年:連開兩間分店 位於坑口港鐵站上蓋的東港城商場,與一街之隔的南豐廣場,同樣以特色細鋪作主打,不過同場不同命,前者永遠人來人往,南豐,平日總是冷冷清清。可能見人流 不多,大部分鋪頭中午過後先開門。唯獨一家名為「飛天流動」的手機鋪,「早於」早上十一點就開門做生意。老闆伍啟超更親自落場,不厭其煩向路過的街坊師奶 客推銷,「陳太,妳張儲值卡仲有無錢呀?」、「張師奶,妳部HTC識用嗎?」街坊見到伍啟超熱情打招呼,都會點頭回應,有幾個甚至叫得出他的洋名 「Jimmy」。記者笑他是師奶殺手,伍啟超不以為然,話自己住在該商場的上蓋物業,路過的客人個個都識,「我甚至記得他們住邊座,用緊邊款手機。」雖然 大打親情牌,想不到換來客人司徒太太潑冷水:「大家樓上樓下,但凡手機有問題就會來問Jimmy。不過幫襯就最多買張屏幕貼,買機會揀豐澤百老匯。」 旺區無肉食 聽到街坊「柴台」,伍啟超笑笑口話入行十二年,從前都信奉名牌效應,到一線商場做sales賣手機,不過旺區競爭好激烈,要鬥劈價鬥送贈品,個個行家都呻 無啖好食,好似○六年他創業時就貪威揀靚鋪(荃灣南豐中心)開檔,差點令他蝕清光,「旺區租金貴,又要同大型連鎖店鬥,開間手機鋪等同自殺。」所以他旗下 的七間分店,就專吼將軍澳、屯門及天水圍等二線屋邨商場,無非貪租金平一大截,令產品售價有減價空間吸引顧客,「產品愈平吸引力愈大,客人肯踏入我門口, 就不愁沒有生意。」 細場有得執 他解釋二線商場人流未必多,不過勝在做街坊生意有回頭客,可以密密食,好似去年他扣除成本,埋單就淨袋六位數字盈利,「今年我仲夠錢開多兩間分店。」不過 有數得計,幾間分店每年先賺幾十萬元,每間鋪平均月賺幾千!想不到伍啟超爽快答:「是的,不過我為興趣。」答案有點死撐,要他再答,他就話:「即使一百幾 十都叫有錢賺,山大斬埋有柴!其實我都要冒好大風險,開幾間分店直情犯本,不過結果是公司賺錢,證明我方向正確。」曾經訪問過不少腦場老闆,個個都呻賣高 科技產品近年毛利不停跌,相反鋪租就不斷加,好多旺場細鋪都捱不住要結業,有行家仲話:「香港地最貴是鋪租,不過在屋邨商場開鋪,租金平到就算蝕錢都是有 限數目。」聽到同行心聲,伍啟超笑笑口指出,「自從手機成為隨身物,大型連鎖店就狂谷宣傳,仲霸佔整條西洋菜街開分店,搞到人人買機貪集中。不過自政府○ 三年開放自由行,連鎖店就變成專為內地客服務,本地客要試機,唯有死死氣搵屋邨鋪,最難是要打甩細鋪有蠱惑的壞印象,好多客人依然覺得,大鋪一定較穩 陣。」 踢連鎖店賤招 提起業界龍頭,伍啟超咬牙切齒,表示其實大家都賣原裝行貨,反而連鎖店的蠱惑招仲多,最明顯是客人在捱貴機。他指出連鎖店所謂的原廠行價,實際已包括生產 商付給連鎖店的上架費,確保貨物放在當眼位置,其次就是連鎖店請明星的代言廣告費,「明星收天價代言費,無轉嫁給消費者點夠埋單?」他仲話從一些曾做過大 鋪的行家口中得知,每間連鎖店收銀櫃頭的電腦,只要輸入產品型號,就會查到其他連鎖店的優惠及贈品,「所以我估幾間連鎖店話事人,有夾埋操控價錢。」記者 問過曾做連鎖店的sales,證實為免造成惡性競爭,幾間連鎖店的話事人會傾好售價及折頭,這種「同聲同氣」已是半公開的秘密。 從前風光不再 他慨嘆九九年入行時,行內生態完全不同,從前手機行貨發售日期慢水貨好多,造就專做水貨機的鋪頭好興盛,加上韓phone來襲,例如○三年Samsung 一年內就推出近二十部手機,部部機規格都三級跳,和弦鈴聲更愈出愈勁,連帶個個都賺得盆滿鉢滿,「當時手機sales悠悠閒閒都月入萬幾蚊,勤力跑數甚至 可以有三萬,當時我睇雜誌話手機將成潮流,加上身邊人人都換手機,所以我就辭工入行,在荃灣的手機鋪做sales。」由於他肯搏肯捱,入行半年已經是 top sales,○三年便升至分區經理,「當時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叻。」一朝得志,他話真的會語無倫次,○六年自覺學滿師,竟然劈炮唔撈,拿了二十萬積蓄創 業,「當時老闆話經營不善要將荃灣鋪關門,但我覺得你個茂利靠我先發達,我在同場開鋪一定掂。」 創業路艱難 想起往事,伍啟超自嘲已被勝利衝昏頭腦,其實當時細鋪不時傳出舊機當新機、賣老鼠貨等醜聞,令客人對細鋪幾近死心,「因為當時鋪租炒到上天,先達月租直情 要幾十萬,如果不出術賺錢,真是洗黑錢先搞得掂。」結果他甫開鋪已經要蝕入肉,「我又要堅持不肯賣二手機,客人又對我無信心,結果顯然要蝕錢。」蝕錢當然 沮喪,更慘是信心危機,因為創業前自覺瓣瓣掂,忽然受挫當然接受不了,「之前遇上生意不好,可以怪下屬無能,現在只可以怪自己。」他話曾想過關門大吉,但 又不甘就此摺埋,唯有靠賣屏幕保護貼、手機繩等平價貨來吊命。 捱了兩年,遇上iPhone推出後爆發炒機潮,令手機鋪忽然小陽春,伍啟超話雖然未有參與炒賣,不過亦靠賣保護貼,令生意重現曙光,「從前手機屏幕細細, 客人覺得個保護貼是贈品,但iPhone主打多功能又sell靚芒,好多客怕刮花,專登額外買塊貼,等我可以賺到筆。」成功鹹魚翻生,令他不敢再搵命搏, 碰巧有日開鋪前經過樓下商場,忽發奇想覺得這是手機鋪的新大陸,毅然將之前賺落的十多萬試開分店,想不到開鋪首個月就即有錢賺,令他雄心壯志「歸位」, 「我又不是要大富大貴,但現在個個月有錢賺,仲想點?」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7428.html
曾被譽為全球手機採購中心、中國最大山寨手機集散地的深圳華強北,經歷6年多火爆後,今年初開始出現大批手機商家撤離局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現場調查發現,除明通數碼城還有相當部分商家堅守外,遠望數碼城、振華手機城、龍勝手機城、高科德通訊城等,大部分商舖人聲寥落,空置率近七成。
「包括中國市場在內,全球手機用戶已經過了快速增長期。」一位深圳手機廠家高層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幾個人組個公司,在華強北租個櫃檯,生意自動上門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但相反跡像是,部分賣場,智能機、3G手機及其延伸的增值服務卻開始漸呈氣候。市場的轉向,風行6年的山寨手機開始退潮。
商家大逃亡
7月4日11點,振華手機城、龍勝手機城和高科德通訊城內,過往熙熙攘攘人流彷彿一夜間消失了。
記者現場觀察到,除一樓還有部分商家外,二、三樓鋪面空置率近九成,「櫃檯轉讓」的招牌隨處可見。為招攬商家入駐,振華手機城和龍勝手機城的管理人員不惜將招租櫃檯設在手機城入門口,卻無人問津。
相比之下,明通數碼城的人流還算維持了深圳華強北手機商圈過往的榮光,人流依然密集。但是,專門面對海外手機市場的4樓鋪面,卻基本空置。而山寨手機最早的發源地——遠望數碼城的三樓,已變成蘋果、HTC手機的配件市場。
「商家撤離,跟去年底展開的『雙打』有些關係,但根本原因還是手機市場的轉向。」曾在龍勝手機城租鋪做手機電池生意的劉江表示,採購手機的內地經銷商越來越少,生意本來就難做,政府再一管治,「大家乾脆都撤了」。
劉江所說的「雙打」,是指去年底全國展開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專項行動,華強北手機商舖成了嚴查整頓的對象之一。他說,現在山寨 手機生意難做,很多山寨小廠家下的電池訂單,根本沒有信用可言,要麼下了訂單不按量提貨,要麼就收不到貨款,現在他只跟品牌手機廠家做生意,但「收入同比 下滑近三成」。
「不僅高科德、龍勝手機城的商舖沒人租,就連旁邊的賽格廣場寫字樓,也有大批手機商家撤走,寫字樓租金都降了近百元(每平方米),這也沒多少人租。」劉江說。本報在賽格廣場大堂看到,「招租」招牌就擺在大堂最顯眼的位置。
龐大的採購人流到哪去了?山寨手機賴以生存的土壤為何一夜之間消失?
本報從十幾家深圳手機廠家和內地手機零售終端商家瞭解到,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於競爭激烈,相當一部分山寨手機廠家改變了過去依靠華強北手機櫃 檯和全國總代理的操作模式,轉向自建渠道的品牌化經營之路。轉向的山寨廠家利用自己在國內區域市場的渠道優勢,可以分食遍佈全國三四級市場的手機零售網 點,當地手機經銷商根本不用再南下深圳進貨,直接採購就可以,且手機產品還有完善的售後服務;二是今年國內手機市場快速轉向智能手機與3G手機,傳統功能 手機份額遭蠶食。由於山寨手機廠家基本不做3G手機,生存壓力頓顯。
「3G手機上網方便,經過兩年多的市場推廣,三四級市場的消費者已接受3G手機。」湖北十堰手機經銷商程偉指出,消費者換手機選擇3G已成市場主流,而基於利潤空間的原因,手機零售店面也會傾向於主推3G手機。
瘋狂的3G手機?
不僅深圳華強北山寨手機廠家,就連國內知名的品牌手機廠家也感到了2G手機市場萎縮的寒意。
深圳一家手機廠家高層透露,往年4月份都是國內手機的銷售旺季,但今年春節過後,市場似乎就沒有反彈過,4至5月,國內手機銷量同比還下滑了四成。 這家公司去年底曾雄心勃勃準備加大國內手機市場品牌推廣力度,目前已基本取消這一計劃。不過,由於去年成功開拓了印度市場,手機月銷提升至30萬部左右, 抵擋了本土收縮的衝擊。
該高層指出,國內電信運營商對定製3G手機的補貼力度加大,也是傳統2G手機市場萎縮的原因。比如,國產手機給零售終端的毛利空間一般是100元至 200元,而中移動等3G手機毛利可能超過200元,個別促銷計劃甚至可以達到400元以上,零售終端自然偏向推廣3G手機了。
本報從重慶、武漢和湖北十堰等手機經銷商瞭解到,在三四級市場的手機零售終端一般也是電信運營商的服務網點,零售店面銷售有話費補貼的3G手機,運 營商一次性返利在30%左右,而且還可以享受消費者的話費分成,分成比例在15%左右,一系列政策讓這些手機經銷商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既 然是利益共同體,電信運營商對每個零售終端自然都會有一個3G手機銷量的考核指標。
「電信運營商的返利,已成為手機零售店非常穩定的收入來源之一,它佔我們店面總收入比重,超過20%。」程偉透露,今年以來,3G手機銷量已佔自家店面總銷量大約30%,如能完成電信運營商的任務指標,銷量比重將達50%。
武漢的周勇也表示,武漢周邊鄉鎮手機零售終端主要收入基本來自運營商返利,為完成運營商下達的3G手機銷量任務,這些零售店面的3G手機銷量比重也已達50%。
電信運營商也有動力。工信部之前提出,2011年3G用戶要達到1.5億戶,今年1月國內3G用戶數僅5100萬戶。而今年5個月來,中移動、中國電信和聯通三大運營商的新增移動用戶數字可能更能說明國內2G手機萎縮的原因。
截至5月31日,中移動今年累計發展1129.6萬3G用戶,月均新增3G用戶226萬戶,佔月均新增比重達42%,同比增長57%;其中,5月新 增3G用戶261.6萬戶,佔新增比重達52%,創歷史新高。中國電信今年新增3G用戶738萬戶,月均新增147.6萬戶,同比增長115.5%;其 中,5月新增3G用戶183萬戶,佔新增用戶比重達70%。聯通今年新增3G用戶803萬戶,月均新增160萬戶,同比增長70%,其中5月新增3G用戶 174萬戶,佔新增用戶比重達75%。
但上述深圳手機企業高管表示,3G手機銷售現在並未完全社會化。運營商對定製手機要求高,價格管控嚴,除個別廠家能從定製機中賺錢外,絕大部分都是在賠。
問題是,國內手機市場格局已完全改變。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手機產量為2.57億部,其中出口量為66.4%,約1.71億部,內銷0.86億部;其中國內運營商3G定製手機為0.30億部,佔內銷手機產量的34.88%。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7/4MMDcyXzM1MzM4Mg.html
|
||||||
聯發科從股王寶座退位,這一年來蔡明介低調封口,私底下卻動作頻頻。他親征市場固樁,大刀闊斧調整組織、拔擢新血,甚至祭出2.75G為主的刺客產品,極力挽回步入頹勢的股價。 撰文‧林宏文 日前聯發科宣布買回八千張庫藏股,買回區間價格在二四七元至三七一元之間,這是聯發科睽違近七年後再次執行庫藏股,希望能為跌跌不休的股價止血。 不過,聯發科買庫藏股策略是否能夠奏效,還有待觀察,因為,聯發科正面臨創立十四年來的最大挑戰。 聯發科面臨國際龍頭「高通」和中國新秀「展訊」夾擊,以及山寨手機產業出現遽變,這使得聯發科陷入成長瓶頸,董事長蔡明介苦思脫困對策,他面對的壓力,甚 至比二○○八年的金融海嘯還要大,一位與蔡明介熟識的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就說,「他真的很投入,這一年來要跟他見個面都不容易。」其實,去年十月聯發科前手 機事業群總經理徐至強離職以前,蔡明介就親自上火線,跳下來帶手機部門。 半年內,他跑遍大陸拜訪每家客戶,與他們說明聯發科的產品策略及未來方向,甚至不惜祭出降價策略,希望挽回客戶的心,也穩住不斷被展訊搶走的訂單。 人事調整 以「天龍八部」細分產品線在這段調整過程,蔡明介也大刀闊斧調整人事組織。原本聯發科兩大事業群,第一事業群涵蓋光儲存、DVD播放器及數位電視等產品 線,由總經理謝清江負責;第二事業群則以手機晶片及其他無線網通晶片產品為主,由徐至強負責。其中,手機事業占聯發科七成以上的營收比重,是聯發科最重要 的獲利金牛。 今年一月,蔡明介把手機部門的管理工作交給謝清江,緊接著,又把原有兩大事業群劃分得更細,改組為七大事業部,再加上即將於十月一日併入的雷凌,變成八大事業部。 這個被內部員工稱為「天龍八部」的組織,目的除了讓各事業群能夠更細分及專注本身的產品線,追求更高的成長率外,手機事業更細分為功能性手機 (feature phone)、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及4G(包括WiMax及LTE)等三個事業部,還拔擢五年級的新血輪,呂平幸、朱尚祖及莊承德,擔任這三個部門總經理,全力衝刺手機市場。 開新戰場 以低階智慧型手機穩住局勢人事大換血後,蔡明介也推出祕密武器,另闢新戰場,那就是強攻2.75G的低階智慧型手機市場。 聯發科在2G晶片部分,與展訊纏鬥不休,似乎擺脫不了它的追擊;至於3.5G及3.75G的智慧型手機產品,真正大量出貨又要等到明年;在LTE(4G)晶片產品,又要明、後年才能開發出來,處於青黃不接的尷尬階段,蔡明介毅然決然投入2.75G智慧型手機市場。 事實上,2.75G智慧型手機產品市場,主要在新興國家。由於這些地區的3G電信網絡的建設不完整,但消費者仍有使用智慧型手機需求,蔡明介相中這個商機,想要用2.75G的產品線,打進這個低階智慧型手機的市場。 蔡明介積極拓展2.75G市場,有初步成效,聯發科找上拉美最大電信運營商Claro及Telefonica,與巴西品牌Navcity合作,推出的多款手機,甚至可支持雙模電視的大屏幕手機。 由於展訊、晨星等競爭者目前尚未積極推動此項產品,聯發科鴨子划水布局,已經開始收成。根據了解,聯發科七月至九月在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的2.75G下單量明顯增溫。 搭上新興市場的低階智慧型手機商機,腦筋動得快的蔡明介,想出把傳統手機變聰明的策略,開闢出另一個「智慧功能手機」(smart feature phone)的新戰場。 六月初,聯發科找上入口網站龍頭雅虎(Yahoo!)進行合作,在聯發科最新的手機軟體平台上,搭載了雅虎即時通、新聞、理財、天氣等多項熱門服務,增加傳統手機的功能。 雅虎亞洲區資深副總裁鄒開蓮就說,許多新興市場網路用戶是透過行動裝置首次開始優游網路世界,因此雅虎相當看好行動網路的發展潛力。「這項合作,可以透過 聯發科一年五億支手機,將雅虎的服務帶給更多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以及印度等網路市場快速發展的用戶。」此外,蔡明介很清楚,聯發科手機晶片強 項是在多媒體整合能力,因此計畫第三季整合藍牙(bluetooth)、WiFi(無線區域網路)、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及FM(調頻)四大功能,推 出四合一晶片,增加產品力。 蔡明介看蘋果、宏達電等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熱賣,嗅出軟體將是下一個決戰市場,除了大陸北京、上海、合肥及深圳等四個研發中心外,也計畫在大陸高校生密度最高的武漢地區,大舉招兵買馬軟體人才。 蔡明介奮力帶領聯發科突圍,但以現階段成績看來,也只能算是勉強「止血」。 今年聯發科內部目標是維持去年超過五億支的市占率,但由於價格下滑導致營收縮水,未來勢必要拉高單價超過三倍的2.75G智慧型手機銷售比重。 但即使2.75G的「刺客策略」成功,對聯發科來說僅是穩住局面,3G及4G晶片才是聯發科未來的主力進攻部隊。 只是,聯發科的3G智慧型晶片仍在努力衝刺階段,目前除了祭出庫藏股,發展2.75G產品外,蔡明介恐怕必須要端出更好的牛肉,才能說服投資者買單。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6/zNMDcyXzM1NTUzNg.html
http://past.nbweekly.com/Print/Article/11984_0.shtml
年面世的iPad,9個月銷售200億美元。如果它是獨立公司,以銷售額輕鬆進入世界500強,蘋果完全嗅不到任何寒冬的感覺。但其他手機公司卻沒有哪麼幸運,凜冽的寒風讓他們戰戰兢兢。
南都週刊記者_ 秦旺 實習生_ 雷順莉
2008年11月的一個夜晚,美國長島沃爾瑪綠田超市內,購貨人如虔誠的教徒般,列隊在燈火闌珊處。只為宣傳單上的9美元DVD影碟機和5美元的玩偶折扣。
為了便宜貨,當晚綠田超市到處都是手臂和頭部骨折、瘀傷的人。以至於11月28日的《紐約時報》驚呼:飢餓、抗議的人群幾乎把全美國的保安和值班員 都給放倒了。當天,全美有1億7千2百萬人出動,到無數大型商場狂買生活必需品。那一天是感恩節後的週五,美國傳統的超級打折日,部分商場甚至高達7折優 惠。2007年的那場次貸危機,讓美國人倍感寒冷。
3個月前的紐約第五大道蘋果旗艦店前,也出現過長長的隊列,有人抱著6個月大的嬰兒,大部分人攜帶著睡袋、椅子,只為等待7月11日iPhone3G的發售,隊伍最前列的10餘人,甚至早在一週前就已在這裡安營紮寨。
一台裸機的iPhone3G最低售價599美元,比綠田超市打折銷售的42英吋LCD液晶電視機還要貴一美元。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經濟現象:美 國家庭收入在遽減,昂貴的iPhone和大打折扣的商品,卻同樣引來長長的購買隊伍。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後面竟是風靡世界的蘋果,不僅在美國,日本東 京、英國倫敦、澳大利亞悉尼、中國香港都出現過排隊的場景。
以往,只有少數人才會去搶購蘋果發佈的新品。伴隨次貸危機誕生的iPhone,卻讓蘋果從一個小眾精品升級為全球大眾情人。魔力至今仍在延續,去年 面世的iPad,9個月銷售200億美元,如果iPad是獨立公司,以銷售額計輕鬆進入世界500強,蘋果完全嗅不到任何寒冬的感覺。
但其他手機公司卻沒那麼幸運,凜冽的寒風讓他們戰戰兢兢。2008年年初,諾基亞關閉德國手機製造工廠,裁員2300人;索尼愛立信把三個手機研發部門並成一個,裁員2000人;摩托羅拉裁員3000人……
2008年是一個轉折點。通信領域的大公司們,全沒有意識到新時代已經來臨,在這之前,他們生產的手機,產品分為高中低端,按領域又細分為音樂手 機、商務手機或者遊戲手機。這是一種希望涵括所有用戶的通吃策略,可以稱之為大眾化平民路線。與之相反,新寵蘋果走的卻是精品路線,用小部分的高端份額, 攫取最大部分的利潤。
喬布斯將精緻定義為簡潔,他相信觸摸屏是手機的未來,所以他強行要求iPhone只有一個按鈕,強迫用戶改變習慣適應蘋果;諾基亞、摩托羅拉或者索尼愛立信,無一例外都要求產品適應顧客的需要,所以才會根據市場細分推出不同系列產品,這便是傳統的大眾意識。
精品也符合金融危機後蘋果對普通購買者的心理暗示——我是精品,我是完美無瑕的,我能提高你的生活品質,有我就足夠。所以,即便貴,也值得。這也不難解釋,至今仍有三分之二購買iPad的人,都不知道究竟用這台機器來幹什麼,但更多的人還是願意為它掏腰包。
其他手機廠商,都沒能看透這個變化。諾基亞早在2006年就試圖向互聯網轉型,做地圖導航,推出軟件商店,制定免費音樂下載服務,但沒有一樣獲得成 功。摩托羅拉再也設計不出「刀鋒」那樣的創意產品,索尼愛立信的音樂手機沒有了後台服務支撐,再好的音質對購買者而言也喪失了吸引力。在蘋果面前,這些老 牌手機廠商好像完全失掉了魂,不知道什麼樣的產品才能吸引用戶。他們沒意識到這個新時代裡,大眾意識已經讓位於精品和個性。
最後,雄霸手機市場10多年的諾基亞被迫投入微軟懷抱,而原來以諾基亞為追趕目標的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三星、LG們,則無一例外選擇了 Google的安卓這棵救命稻草。這些曾經無限風光的公司,如今留下的只是落寞的背影和深深的惋惜,他們的時代已經遠去,現在的手機隊列中,領跑的是那個 封閉、個性、精緻、高端的蘋果。
事實上,沒有蘋果、沒有那次金融危機,這些傳統大佬也終會老去,就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他們或死於外因,或困於內患,蘋果的iPhone、谷歌的安卓又或金融危機,只不過是一個加速王朝更替的導火索罷了。
同樣,沒有誰能始終一統江湖,下一個10年,蘋果也未必能一直領跑,因為代表著多元、開放的谷歌的安卓同樣兇猛。
NOKIA:迷失
它迷失在移動互聯的森林裡,近20年來這個手機霸主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2006年年底,芬蘭赫爾辛基諾基亞總部,公司前任CEO康培凱已清晰提出,互聯網與手機的未來將融合在一起,諾基亞要「站在這一新時代的前沿」,成為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
那一年,蘋果的iPhone尚未誕生,人們還不清楚未來智能手機長什麼樣,但諾基亞多媒體事業部總裁Anssi Vanjok卻敢斷言:「未來移動計算的主流設備將是手機,而非傳統計算機。」即使現在看來,5年前的這些構想都是極具前瞻性的概念。
這家誕生了140多年的老公司,最早只是一家木漿加工廠,中途做過橡膠、機械和電纜等生意。1992年才轉型去賣手機的諾基亞,卻引領了手機行業 20年。對現在的諾基亞人來說,那是一個足以讓人留戀的年代,它的份額曾經一度高達40%,諾基亞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言詞。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它決定再次 轉型。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手機變身移動終端,就會面臨屏幕尺寸問題,2006年,手機屏最大2英吋左右,很多計算機應用根本無法展開。對這個問 題,Vanjok的回答是,在辦公室或住所這樣的固定環境,可以通過外接顯示器來彌補。後來者蘋果的想法顯然更有創意價值,iPhone直接將手機屏幕尺 寸從2英吋擴大到了3.5英吋。蘋果沒有為大尺寸增添任何累贅,他們採用了全觸摸屏設計。直到兩年後,諾基亞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於2008年發佈了公司的 第一款觸摸屏手機5800。
立志轉型移動互聯服務的諾基亞,從2006年開始,先後收購了全球最大的數字音樂發佈商、全球最大的手機數字地圖開發商,以及手機導航軟件開發商等 網絡公司。但習慣了賣手機的諾基亞明顯不是一個好的互聯網服務商,也不知道集成的含義,所有服務都想自己做,並且還是按硬件的思維經營互聯網業務,甚至按 功能不同劃分為不同的服務體系。
儘管在2006到2007年,諾基亞對在線業務的投入就高達100多億美元,但不停變動的在線業務,一會是N-Gage遊戲平台,一會是在線音樂商店,一會又是郵件服務平台,簡直無法讓用戶對諾基亞的互聯網形象形成記憶。
相反,喬布斯寧願減少產品的複雜功能,也要盡力做到簡單和易於使用。所以,人們明明能免費搞到一首歌曲,卻願意花費1美元去iTunes購買。
今年1月,諾基亞CEO斯蒂芬·埃洛普在備忘錄中提到,今日的困境「部分原因要歸結於諾基亞內部,未能獲得足以團結和引導整個公司前進的責任感和領導能力的結果。對一系列事務,未能迅速作出創新,內部也未進行充分整合」。
事實其實比埃洛普描述的更嚴重。諾基亞前高級經理Juhani Risku在新書《新諾基亞》中舉例說,一位負責塞班用戶體驗的人突然表示舊流程不管用了,所有人問她新流程是什麼,她卻沒說,於是200多人就這樣無所事事度過了半年。
諾基亞白白錯過了打造一款成熟手機操作系統,以及依附於其後生態系統的機會。2009年5月,等諾基亞終於把所有在線業務都集中到Ovi Store上時,蘋果和安卓已經深入人心,而且Ovi的運行速度、兼容性、本地化都慘不忍睹,完全是個人網站級別的使用體驗。
今年2月,放棄了自身開發幻想的諾基亞,轉而與微軟合作,使用後者的WP7系統,一個耗時兩年,花費了微軟5億美元研發和測試費用,一個微軟總裁鮑爾默自誇為精品的新玩意。
不過,現實是,諾基亞隨後發布聲明,未來仍要銷售1.5億部塞班系統手機。對一個習慣了開發大眾產品的公司來說,是做利潤更高的精品還是做客戶更多的大眾,仍然是一個難以取捨的決定,也許這注定了諾基亞在很長時間裡仍會處於矛盾之中。
MOTOROLA:賭博
以往的各條戰線並舉策略如今變成重兵齊聚高端路線,陷入頹勢的摩托羅拉要孤注一擲,押寶智能手機和谷歌的安卓系統。
在很長很長的年頭裡,美國的摩托羅拉一直都被認為是霸主諾基亞最強勁的對手。
2006年的冬天,摩托羅拉銷售了6570萬部手機,同比增長了47%,當時,其全球市場份額達到23.3%。那一年,甚至有預測機構認為,摩托羅 拉將很快超越芬蘭巨人成為世界第一。這也是這家美國公司距離冠軍諾基亞最近的一次,因為此前的強勢競爭者德國西門子、荷蘭飛利浦、法國阿爾卡特、瑞典愛立 信都已先後「消失」了。
時任摩托羅拉CEO埃德·桑德爾,在2003年提出要公司擴大產品品種,第二年他們推出了經典機型刀鋒RAZR,這款手機給市場帶來了一股超薄「時 尚風」,RAZRV3更是創造了7500萬台的銷售神話。超薄纖細的身影,不僅有效拉動了摩托羅拉的財報收入,也讓其迅速擊敗了三星、LG,並得以向諾基 亞的霸主地位發起強有力的衝擊。
誰也沒料想到,2006年年底,它的運氣竟似乎全部用完了。2006年最後一個季度,雖然處於美麗光環籠罩下,但摩托羅拉卻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手機銷售收入78億美元,增長了19%,但利潤只有3.41億美元,同比下降49%。
原因是摩托羅拉將超薄低價的元素,融入到各條產品線裡,桑德爾太過於注重市場份額的佔領。但後來其他廠商紛紛倣傚,三星推出的超薄型SGH-X820手機,甚至比RAZR還要薄40%,低價也不再是競爭利器,諾基亞豐富的產品線,讓其降價策略更為有效。
桑德爾的大眾路線面臨著搖搖欲墜的危險,但他依然對分析師說:「你們不必為目前的不佳狀況擔心,公司將很快擺脫這種不利情況。」他自然沒能兌現諾 言,2007年上半年開始,靠吃老本的摩托羅拉手機開始了驚人墜落,手機業務每季度虧損約3億-4億美元,市場份額從2006年年底的23%下降到 2008年3月的13%左右,市場第二的排名也落入三星之手。
這一年,桑德爾依然維持了他的「刀鋒之道」,V3、「明」系列、K1等機型,都妄圖複製超薄的輝煌,他錯誤地認為,消費者還會選擇這一類手機,因為 此前他們賣得最好。就在那一年,iPhone和黑莓相繼提供面向第三方開發者的開放平台,連諾基亞都公佈了自身N-Gage在線遊戲服務平台。
同互聯網的應用相結合,才是一下代智能手機的趨勢。與諾基亞不同,摩托羅拉沒有感知到這股春風,過往的大眾思維,讓摩托羅拉變成了懷舊的企業,降價戰略在金融危機面前,帶來的更是可怕的紅色赤字。
萎靡不振的摩托羅拉,也被迫在2008年3月宣佈,公司將會分拆成兩家獨立的上市子公司,其中一家主營移動設備業務,另一個負責寬帶和移動解決方 案。同一年,新任CEO桑傑·賈宣佈將轉型開發Google的安卓,並停止對其他任何業務的投資。陷入頹勢的摩托羅拉似乎要孤注一擲,押寶智能手機。
這也是一個賭博,以往的各條戰線並舉策略,如今變成重兵齊聚高端路線。2010年年中,摩托羅拉在闊別刀鋒之後,終於又迎來一個重量級機型——Droid,上市第一天就賣出了10萬部。
2011年CES展會,摩托羅拉再次絕地反擊,發佈了雙核CPU的4G手機Atrix 4G、平板電腦Xoom,這兩款基於Android的智能終端被評為「最牛」產品,配置甚至超過了人氣之王iPhone4和iPad。
今年美國橄欖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中,摩托羅拉甚至高價買下這個美國廣告收費最貴的時段,他們借用了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中的環境設定,一名手持 Xoom的男子在大量身穿白色衣服的果粉中特立獨行,意味著要打碎蘋果在平板機領域的獨占身份。1984年,蘋果曾做過類似的廣告,名字就叫 《1984》。
想打碎蘋果甚至超越蘋果,並非易事,原因很簡單,目前摩托羅拉倚重的安卓仍有兩個方面無法超越蘋果,一是應用數量;一是軟件與硬件的整合度上。
蘋果的精品路線已經迷倒了全球越來越多的用戶,人們像期待iPhone4一樣期待iPhone5。摩托羅拉Droid也在做升級硬件和軟件的工作, 但摩托羅拉並非推出一款型號的手機,而是不同價位段的安卓手機,在這種大眾策略的牽扯下,摩托羅拉還得靠Google升級解決系統和軟件問題。
對80多年歷史,發明了「大哥大」電話的摩托羅拉來說,挑戰第一的主動權已不在它的手裡。2010年,摩托羅拉的出貨量已跌至世界第七,僅僅三年前,它還是坐二望一。
SONY ERICSSON:重生
因為Google,索尼愛立信又有了爭霸之心,只不過是回到初創時期的中高端精品戰略上,而且只在安卓陣營。
2001年,索尼與愛立信雙方決定各出資50%,成立索尼愛立信。以電信起家的愛立信,在GSM手機市場發展初期,不僅比諾基亞更早開發出輕薄短小機種,1996年更與諾基亞、摩托羅拉同為全球手機前3大廠商。
而索尼又擁有豐富的設計和娛樂影音資源,所以成立之初,雙方原本樂觀地以為在第一年即可出現盈利。誰知成立後第二季度出現盈利後,隨即進入長達5個季度的虧損。
因為成立六個月之後,索尼愛立信才推出了六款以「索尼愛立信」為品牌的手機,而此後長達一年之久的時間之內基本沒有新產品推出。在大眾策略為王的時代,這樣的表現根本撐不起一個巨頭的表現。
以至於當時還有人討論,索尼與愛立信何時分手。2003年,兩家再次分別投資3億美元,以延續這項合作。轉機出現自索尼的井原勝美手裡。他瞭解到公司資源不能與諾基亞及摩托羅拉等大公司相比,所以想出了一個「聚焦」的主意。
井原勝美的「聚焦」是放在多媒體領域,當時彩色屏幕、易於使用、設計新穎、藍牙技術等功能的手機產品,正在成為手機市場的新寵,於是他調集公司資源,先集中攻取某些功能的手機。
索尼愛立信母公司索尼雖不擅長通信業務,但卻擁有豐富的消費性電子運營經驗,對索尼愛立信推廣產品具有推波助瀾之效。2003年年中至2004年, 井原勝美抓住照相手機發展的先機。2005年下半年之後,他又抓住音樂手機熱潮。過去,索尼的Walkman曾是紅極一時的隨身聽產品,井原勝美將 Walkman打造成「隨身」概念的產品手機結合,成為索尼愛立信出貨量增加的重要推動力。
鹹魚翻生的索尼愛立信,從中高端手機建立口碑後,自2005年開始,又走向了一條產品線佈局的道路,他們連續推出多種產品推出全系列產品,希望能涵蓋高、中、低端不同領域的市場。
以中國市場為例,索尼愛立信半年就發佈16款全新手機產品,產品覆蓋了各個價位區間。站穩了腳跟,索尼愛立信的目標自然是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當時不斷有跡象表明,2007年,這家公司打算以相當大量的機海戰術來與諾基亞一決勝負。
當然,災難就在那個時候埋下了。沒有能力和意願對低端大量投入的情況下,2008年,索尼愛立信的市場佔有率卻大幅下滑,全球第4名的位置也被LG 搶走。他們手機平均售價,雖然因為經濟不景氣下降到191美元,但依然是全球五大手機廠商中價格最高的,比價格最低的諾基亞高66美元、比三星高45美 元。
這使得他們在精品iPhone橫空誕生後,日子過得異常難受。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索尼愛立信陷入了連續6個季度虧損的泥潭,2009年全年虧損高達11.8億元。
當然,與摩托羅拉一樣,Google的安卓成了索尼愛立信的救星。同樣是在安卓發力的2009年,索尼愛立信的第一款安卓手機X10上市,當時的 CEO伯特·諾德博格還辯稱,是谷歌最初找到了索尼愛立信,希望為其製造首款智能手機Nexus One,但被索尼愛立信拒絕,理由是怕影響到自己的品牌。
然而到了2011年世界移動大會舉辦前夕,伯特·諾德博格語氣卻發生了變化,他們想坐基於安卓手機的頭把交椅,今年,他們打算投入市場的安卓手機,將達到去年的兩倍。理由自然是區區4款採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就保證了索尼愛立信全年盈利。
因為Google,索尼愛立信又有了爭霸之心,只不過是回到初創時期的中高端精品戰略上,而且只在安卓陣營。
消失
德國西門子,荷蘭飛利浦、法國阿爾卡特,這三個曾經一度響噹噹的手機品牌,在被收購之後,有的徹底消失,有的雖未死,卻無異於消失。
名模呂燕代言的Xelibri系列共推出8個型號,個性前衛,但可惜生錯了時代,只維持了短短1年的壽命,第二年就宣告停產。
PHILIPS 飛利浦
飛利浦曾是世界第五大手機公司,自1998年第一款828c上市後,歷經9@9系列的輝煌,到2003年卻陷入六年的低谷中。2004年,飛利浦力圖重振雄風,在與中國的合作夥伴CEC重新理順關係後,按照平均每年12款的速度推出新品,其中像9@9系 列的王牌產品更是推陳出新,從單色屏到彩色屏,從電子音到和弦鈴聲,從直板式到摺疊式,一口氣推出了十二款新品,但由於競爭日益激烈,2006年10月, 中國CEC公司正式收購飛利浦移動電話業務,成為繼台灣明基收購西門子、TCL收購阿爾卡特手機後的國內第三樁跨國手機收購案。而被中國企業收入囊中的飛 利浦品牌,儘管至今仍在生產銷售,但它的品牌號召力卻從此日薄西山,如今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SIEMENS 西門子
西門子曾是老牌手機生產商,旗下SL10手機是世界首部滑蓋手機,顛覆了手機外形設計的傳統理念,而SL45手機,則是第一款MMC插卡式設計的帶 移動存儲器的手機,帶有可更換的32MB MMC卡。在2003年之前,西門子的黑白手機一直都保持著不錯的銷量,正是那一段鼎盛時期,積累下了不少西門子Fans;進入彩屏以後,西門子這個德國 巨人好像迷失了方向,由於對市場把握出現偏差,導致新品上市遲緩,已推出的機型在市場上缺乏明顯優勢,銷量下滑,至2004年出現虧損。
儘管採取了一系列諸如在上海建立西門子最大的手機研發生產中心等舉措,但並未能就此扭轉局勢。最終西門子於2005年將手機部門轉讓給中國台灣的明 基公司,並同意明基繼續使用西門子品牌生產和銷售手機。一年後,由於種種原因,明基宣佈放棄手機業務,西門子公司遂收回品牌使用權,該品牌手機隨之終止生 產銷售,退出市場。
ALCATEL 阿爾卡特
法國手機品牌阿爾卡特的設計理念是「One Touch」,注重的是手機的實用性,但過分追求實用主義讓阿爾卡特始終被動地追逐市場的潮流,落後於時代。2002年,阿爾卡特手機開始進入轉折點。上 半年憑著OT310和OT512,阿爾卡特還能在市場上佔有些地位,但2002年下半年,手機世界正式進入彩屏時代,那年的高端商務手機——有著超大四灰 度級的液晶屏、超強商務功能、GPRS和PC同步功能、橫向視角切換等強大功能的OT715,最終還是淹沒在眾多彩屏手機的海洋中。2004年4月,阿爾 卡特和TCL簽訂諒解備忘錄,組建手機合資公司(簡稱T&A)。2005年5月,阿爾卡特將其持有的T&A45%的股份全部出讓給TCL,至此, 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正式終結。如今作為TCL業務之一的阿爾卡特手機雖仍在生產銷售,但早已淪為三線品牌。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18
專利、壟斷,這些關鍵詞正成為谷歌的噩夢,一步步把它逼到了蘋果、微軟、甲骨文們的對立面。收購摩托羅拉,是谷歌被動應戰的最新例證之一。
收購摩托羅拉之後,拉里·佩吉難掩興奮。
2011年8月15日,這位上任還不到5個月的谷歌CEO,先是在Google+個人頁面上發佈了長長的谷歌收購摩托羅拉消息。一小時後,他又續上 三星、索尼愛立信、HTC、LG的總裁、CEO們對此消息的回應——在智能手機領域,除了蘋果、黑莓、諾基亞,其他手機廠家多數採用谷歌提供的安卓操作系 統(Android)。
在來自全球的Google+用戶們的評論中,除了驚嘆、祝賀,想像未來新手機的模樣,還有人積極為新手機名出謀劃策,叫Googlerola,還是Motoogle?
難道谷歌花了125億美元,是為了生產新手機嗎?中國IT界人士謝文、項立剛都表示,谷歌將會把既有互聯網產品資源與摩托羅拉的硬件進行整合,從而與蘋果正面開戰。
但李開復則在新浪微博上一再表示,谷歌此舉意在專利。他舉出幾條理由:1.專利是很有價值的(雖然今天在中國沒有);2.不是每個公司都想做蘋果;3.公司無法背叛它的基因(谷歌開放)。
這起收購對谷歌而言,似乎更像是一場防守戰。
對谷歌而言,吃下摩托羅拉,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 (東方IC/圖)
專利之踵
相比谷歌所涉足的領域和正在經營的事業,它所擁有的專利數量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從2004年上市以來,累計為728個。蘋果專利數是4000個,微軟是18000個。
125億美元,創下谷歌有史以來最大一筆收購記錄。這不僅意味著谷歌首次接手硬件設備業務,掌管摩托羅拉移動設備及家庭娛樂業務,還有其1.7萬個已授權、7500個申請中的專利。
如果交易獲批,這些專利將快速救出身陷泥潭的谷歌。眼下,專利正是手持移動終端領域明爭暗鬥的利器,雖非見血封喉,至少也得見血才收。
2005年,谷歌低調收購了安卓(Android)公司,並於2007年11月推出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安卓。安卓採用的是Linux內核,作為開源軟件免費提供給各手機廠商。
據尼爾森的最新統計數據,安卓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中份額第一,佔全球智能手機的39%,蘋果、黑莓操作系統分別為28%、20%。目前全球一共有1.5億個搭載了安卓的手持設備,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55萬部的數字增長。
雖然安卓發展如此迅猛,但谷歌在開發過程中對專利問題的馬虎態度,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阿克琉斯之踵。從去年開始,蘋果、微軟、甲骨文等公司,通過專利 權直接或間接向安卓發難。他們將搭載安卓的終端製造商告上法庭,三星Galaxy Tab 10.1平板電腦被禁止在歐洲銷售,微軟以每部安卓手機5美元的價格向HTC收取專利使用費,甲骨文則對安卓的應用程序接口(API)侵犯JAVA知識產 權發起訴訟。
通過索取專利使用費抬高安卓硬件生產商的成本、禁止其銷售,都是在迫使它們倒戈,如此一來安卓將無立足之地。谷歌著急,卻又無能為力。相比谷歌所涉 足的領域和正在經營的事業,它所擁有的專利數量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從2004年上市以來,累計為728個。蘋果專利數是4000個,微軟是 18000個。
谷歌曾經錯過兩個收購專利、避免今日尷尬的機會。
一個是2010年初標價13億美元出售的Palm公司。時值蘋果對HTC發起針對安卓操作系統的訴訟,Palm公司積累20年的專利庫,可以對抗蘋果訴訟,他們的WebOS和安卓操作系統架構和配置類似,雙方開發人員整合起來也便捷。
13億美金對谷歌來說是小菜一碟,也許當時它並未意識到專利問題的嚴重性,同時考慮到為了專利而收購一家硬件廠商,並非其做事風格。2010年4月末,Palm以12億美元的售價投入惠普的懷抱。
另一個是破產的加拿大北方電信(Nortel)拍賣其所持有的6000多項專利。2011年4月,谷歌率先報價9億美元,7月初的正式拍賣中,又漲到31.4159億美元,最後被微軟、蘋果、RIM(黑莓手機製造商)等聯手以45億美元拍走。
這場拍賣如果通過加拿大政府審批,對手們又多了6000多個專利。無奈之下,2011年7月底,谷歌從IBM手裡購買1030個專利,以應對可能出 現的訴訟。2011年8月初,他們又請來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知識產權高官蘇珊·米歇爾(Suzanne Michel)加入公司法律團隊。蘇珊在FTC任職11年,是今年3月發佈的美國專利權體系研究報告主要撰稿人。
谷歌5年內的大規模交易 (CFP/圖)
處置難題
拉里·佩吉上任後一直在給谷歌做減法。2011年7月他們甚至關閉了谷歌實驗室項目。這曾是谷歌工程師們天馬行空的領地,誕生過Gmail、谷歌地圖等產品。也許谷歌更要避免的,是雅虎曾經犯過的錯誤--推出一堆虎頭蛇尾的產品。
谷歌收購摩托羅拉過程保密,消息直到最後一刻才由當事雙方公佈。拉里·佩吉倒是直言不諱,谷歌就是奔專利而去,目的是維護安卓生態系統,保全合作夥伴的利益。
針對摩托羅拉125億美元的收購價,其實不到100億美元,因為摩托羅拉賬上還有30億美元現金流。折算起來,比北電那一場收購便宜得多。如果收購僅僅為了自我保護,這可比一年前Palm開價的13億美元,貴了太多。
收購消息宣佈當天,摩托羅拉股價漲了55.78%,谷歌股價卻跌了1.16%。人們關心谷歌在解決了專利權麻煩之後,會怎麼安置摩托羅拉。佩吉歡迎摩托羅拉員工加入谷歌大家庭,可是以他們1.9萬之眾,消化起來不簡單。眼下谷歌員工數已經達2.9萬人了。
按照谷歌過去的行事風格,人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惑:谷歌這次收購究竟是為了專利的應急行為,還是另有戰略佈局?
安卓的穩固發展,是谷歌未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佔據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證。拉里·佩吉表示,摩托羅拉將仍作為安卓授權用戶獨立運營,安卓仍將免費開放。這一表態旨在打消合作夥伴的疑慮。
谷歌高級副總裁兼安卓負責人安迪·魯賓(Andy Rubin)在收購當天的電話會議上稱,他們計劃每年都選擇一個領導型產品,由一家製造商在聖誕節推出。2010年1月和12月,谷歌分別與HTC、三星 推出Nexus one 和Nexus S手機,更大程度上是作為安卓的旗艦產品的象徵意義,而非與合作夥伴競爭。
人們有理由擔心,谷歌也許會向蘋果學習。蘋果已用實際行動證明,垂直整合終端硬件和軟件,藉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勢頭,足以成就一家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這不,此刻大洋彼岸的中國大陸,互聯網公司們都正在為造自家品牌的手機忙得不亦樂乎呢。
如果說專利權收購是在蘋果微軟甲骨文等圍攻下不得已的防守行為,硬件生產更像是攻守兼備。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款安卓產品足以和蘋果產品抗衡,如果合作夥伴繼續這樣,谷歌親自操刀並不突兀。
然而,至少谷歌並不想在現階段與舊日夥伴為敵。同樣的故事也曾發生在谷歌視頻和圖書身上,谷歌購買和收錄內容,但不會生產內容。如果在手機行業打破 這一慣例,可能殃及谷歌其他業務,危及其商譽。成為蘋果、甲骨文們共同的敵人,已經很不好受;再得罪平台和內容夥伴,確實需要足夠的勇氣。
何況,拉里·佩吉上任後一直在給谷歌做減法。2011年7月他們甚至關閉了谷歌實驗室項目。這曾是谷歌工程師們天馬行空的領地,誕生過Gmail、谷歌地圖等產品。也許谷歌更要避免的,是雅虎曾經犯過的錯誤——推出一堆虎頭蛇尾的產品。
丹麥諮詢公司Strand的CEO約翰·斯特蘭德(John Strand)認為,谷歌未來也許可以把摩托羅拉品牌出售給中國企業,撤出硬件市場。然而,在這場專利權爭奪戰中,在事關前途及錢途的商業競爭中,無論是主動挑戰還是被動應戰者,沒有哪方願意退讓。
眼下谷歌的困境是,外部購買專利容易,再造創新性產品難。在想到好的出路或者外來力量推倒遊戲規則重來之前,只有做困獸鬥。
無奈的追趕者
《福布斯》雜誌網絡版撰稿人海頓·肖內西(Haydn Shaughnessy)撰文表示,谷歌的成功有賴於其接近於壟斷的地位,從而不再是創新模範。確實,除了更新既有產品形態,谷歌已經太久沒有提供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品。
安卓是谷歌產品中的一個,另外還有地方商業、廣告、視頻、社交、瀏覽器,以及知識。這7個產品的負責人,直接向CEO佩吉匯報。
8月16日,谷歌發佈了一款叫做「谷歌相關」的新產品,旨在無須搜索即能找到信息。這個插件可以安裝在Chrome瀏覽器上,在你瀏覽網頁時,自動 提供相關的地圖、評論和新聞等信息建議。基本上符合在搜索前得到答案的要求,也暗合了佩吉上任後首先將搜索團隊改名為「知識」(Knowledge)。
社交一直是谷歌的軟肋。後起之秀Facebook,給谷歌敲響了其誕生以來最大的警鐘。從2010年8月以來,社交網絡Facebook在頁面訪問量和停留時間上趕超谷歌,讓谷歌狼狽不已。
此前,谷歌一直將微軟作為其攻擊對象,它推出的操作系統、辦公軟件和瀏覽器,都是以替代微軟為目標。而微軟也一直想取代谷歌搜索引擎的領先地位。直到讓消費者自己生產和分享內容的Facebook橫空出世,谷歌才意識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但在谷歌將Facebook鎖定為主要競爭對手之後,其不成功的社交產品Buzz、Wave,卻被嘲笑為缺乏社交網絡基因。
傳說拉里·佩吉放話,全體員工年終獎的25%取決於公司在社交產品方面的成效。他也親自督戰,甚至親自擔綱用戶體驗的小白鼠。
2011年6月28日發佈的社交產品Google+,讓谷歌終於找回了自己的節奏和舞步。其「圈子」功能,使得用戶可以決定內容公開範圍,這一用戶 體驗尤其受歡迎。Google+尚在測試階段,半個月就有了1000萬個註冊用戶,不到一個月有了2500萬,顯示出勃勃潛質。
8月,谷歌也兌現了其讓搜索更加社交化的承諾,在Google+用戶的搜索結果中顯示其好友的共享信息。但和Facebook相比,Google+的用戶基數依然太小。
谷歌也一直在搜索之外的新領域尋找創新的可能,這讓谷歌很快有了一個龐雜的產品線,員工越來越多。矛盾的是,這也成為今天谷歌最被詬病的錯誤之一。
眼下讓谷歌備受煎熬的,是谷歌搜索不為人知的算法,以及驚人的市場份額,時不時就會爆發關於其公正性的質疑,今年來得特別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正對谷歌包括搜索在內的多項業務展開調查。
為此,谷歌計劃聘請12家遊說公司,就隱私權、版權執行和搜索市場上的競爭狀況等問題向國會議員表明其觀點。而在2011年第2季度,為了能與國會議員及主管機關陳述實情,谷歌已經花費將近210萬美元,比2010年同期的134萬美元增加54%。
在歐盟,谷歌也正面臨9起壟斷訴訟。曾作為反壟斷對象的微軟,也於2011年3月底向歐盟起訴谷歌,稱其濫用在歐洲市場壟斷地位,阻礙互聯網搜索引擎競爭。不同於此前微軟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捆綁IE而獲得市場份額,谷歌的市場倒都是靠用戶選擇獲得。
微軟於2009年推出搜索引擎必應,不惜人力物力趕超谷歌,結果差強人意。據市場調查公司Net Applications的數據,谷歌的全球搜索市場份額在2011年7月超過了80%,而必應才3.76%。2011年8月,微軟的上一財年報表顯示, 必應所在的網上業務部門虧損26億美元,引來要求CEO鮑爾默辭職、拋售必應的呼聲。
這一定程度上是谷歌在搜索引擎方面堅持創新的側證。可《福布斯》雜誌網絡版撰稿人海頓·肖內西(Haydn Shaughnessy)撰文表示,谷歌的成功有賴於其接近於壟斷的地位,從而不再是創新模範。
確實,除了更新既有產品形態,谷歌已經太久沒有提供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