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品危機】興業證券:油價大跌 中國或成避風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12

本文為興業證券宏觀、交運、化工聯合電話會議紀要,文章授權發表

一、宏觀(王涵):油價下跌的可持續性以及對新興市場的影響

要點:

1、低油價會持續;

2、短期內,新興市場貨幣會有影響,資源類受到的沖擊最大。但現在不具備產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基礎;

3、如果新興市場危機升級,其可能通過新興市場拋售外儲(包括美國國債)反向傳導回美國,所以美國也會投鼠忌器;

4、對中國而言可能有階段性沖擊,但中期來看利大於弊。某個時間點,市場可能會意識到中國是避風港。

油價下跌的原因及可持續性

首先,我想談一下近期油價下跌的問題。這里有很多市場已經談過的因素,包括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美國的近海開采放開、沙特對於頁巖氣打壓(實際上沙特的原油邊際開采成本在10美元/桶附近,也就是說如果沙特要逼停頁巖氣,它有很大的空間來打價格戰)、美國與俄羅斯的關系等等。在這些因素里面,我認為有兩點是值得重視的。

第一個是美國、歐洲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關系。這里我想扯得遠一些。布熱津斯基90年代寫過一本書《大棋局》,書里已闡述了為什麽烏克蘭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德國是歐洲中整個經濟實力最強的,也就是說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歐洲應是由德國主導的經濟共同體。然而,因為德國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原罪,所以德國必須拉上美國這類外部力量作為監管者,才能使得德國主導歐洲在道義上是合理合法的。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由於歐洲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所以美國要參與歐洲的事務必須通過軍事同盟北約的角色來實現。那麽這又有了另一個問題,北約是一個軍事同盟,在華約和蘇聯解體後,北約需要尋找一個軍事目標,最終它找到的目標是北約的東擴。

北約東擴一旦進行到烏克蘭的時候矛盾就升級了。對於俄羅斯來說,失去了烏克蘭就意味著失去了成為歐亞大陸大國的基礎。因為俄羅斯進出歐州只有兩條路徑,一條是上面的白俄羅斯,一條是南面的烏克蘭。但烏克蘭同時又控制了入海口;同樣,在烏克蘭這個地方歐盟也不能失敗,因為一旦失敗,歐洲以美國作為“家長”管著德國所以法國願意聽話整合在一起的大框架會出問題;而從美國的角度來講,如果美國在烏克蘭失敗,那麽美國作為非歐亞大國參加整個西歐事務的邏輯就會變得不成立。從這個角度來看歐洲和俄羅斯,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可能是長期化的,那麽自然地,美歐打壓原油價格,進而使得俄羅斯的整個資產端縮水就變成了必然的選擇。

第二個也是政治層面的問題,也就是沙特為什麽要打壓原油價格的原因。除了頁巖氣以外,我認為還有其他的因素。去年年底的時候,奧巴馬在一次講話中談到,在中東未來無論局勢如何,都希望把伊朗作為最主要的談判對手,當然尤其是最近ISIS出現了以後,美國似乎更加加強了這種傾向。

那麽沙特為什麽會對此不高興呢?七八十年代美國對外推行美元時,共和黨(奧巴馬的反對黨)把沙特作為中東最主要的談判對手。換句話說,美國確保沙特的安全,把沙特作為美國在中東的代言人,沙特作為交換接受石油美元。而現在,美國在奧巴馬的領導下轉向將伊朗作為重要的談判夥伴,沙特自然不高興。

絕大多數美國頁巖氣企業當年已進行了一些長協的套保操作,也就是油價下跌頁巖氣的企業短期內是不會受太大影響的,因為他有對手盤提供套保。而作為對手盤的美國金融企業會受到油價下跌的直接沖擊。美國金融企業的背後是共和黨。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麽沙特要把油價打下去。除了要逼停頁巖氣企業以外,另外一條就是給共和黨施壓,來改變美國現在主要通過和伊朗談判來處理中東事務的局面。

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些制約油價的因素可能都會延續,那麽帶來的油價低迷可能會持續。當然,是否會跌到沙特的邊際成本10美元/桶很難判斷,但至少相對於前期WTI在80美元/桶附近,布倫特在100美元/桶附近,可能會趨勢性的下一個臺階。

金融市場對於油價下跌反映的幾個階段

從金融市場反應來看,過去一周多的時間,外盤其實是比較動蕩。但是我們要註意到,最近的這3-4個交易日市場的情緒其實是發生了兩次變化。在上周的前半周,油價下跌時美股上漲。但是下周的下半周開始,隨著原油價格的下跌,股價也是下跌的,周期性資產開始下跌,風險偏好開始下降。12月15日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可以看到原油下跌、盧布下跌、美股下跌的同時,美國國債也開始跌,這意味著整個市場的情緒進入第二個階段。

具體來講,為什麽市場會擔心?一方面,消息層面上沙特說油價降到40美元/桶也要生產,EIA和IEA不斷下調明年的原油需求。剛開始的時候之所以原油跌美股漲,是因為大家覺得油價便宜了有利於美國經濟。隨後市場發現國際機構開始下調明年原油需求的預期,開始覺得這不僅僅是供給的問題還是需求疲軟的問題。而需求疲軟意味著經濟不行,從而美股開始下跌。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事實上這些數據還受到美國的操控。從美國的角度來講如果其短期目標是打壓俄羅斯,那麽美國當然可以調控其戰略儲備的數據,調低原油需求、原油消耗的數據,那麽這也會對油價持續產生壓制。

小結一下,我們認為,首先,油價的低迷可能是一個常態。其次,從現在金融市場情況來看,金融市場對於油價的走低已經由一開始的樂觀轉向了最近對經濟基本面的悲觀,進而導致昨天(15日)美債收益率開始上升,這一點我後面還會提到為什麽這是第二個有意思的現象。

油價下跌對各經濟體的影響

油價下跌對各個經濟體基本面的影響主要有三條。

第一個影響是貿易層面的。產油國由於資產縮水,那麽需求就會下滑。我們整理了對全球前十大產油國的出口情況。對全球前十大的產油國出口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一個是烏拉圭,另一個是美國。當然,這里很可能是由於能源國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北美,有地利的優勢。其他的主要對產油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大約在10%左右,這包括中國、歐洲、日本。所以,如果能源國本身的資產是縮水的,全球整體的需求都是被壓制的。

第二個影響是金融層面的。對俄羅斯、中東等產油國而言,存在很多其他經濟體對其是有金融敞口的。從絕對的水平來看,敞口主要來自西歐的七大經濟體(荷蘭、瑞典、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和英國),這些經濟體整體對俄羅斯的風險敞口占GDP大概在0.5%-2%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在俄羅斯出現風險,如果像當年出現債務危機的,西歐在金融層面上也會受到沖擊。

從中東的角度來看,西歐的經濟體(葡萄牙,英國,法國和瑞士)對中東經濟體的經濟敞口更大,大概規模占到GDP的4%-9%。如果整體油價下跌開始影響到中東經濟體時,西歐的壓力會更大一些。當前油價仍高於整個沙特的絕對生產成本之上。但從各個主要產油國的財政平衡所需要的油價水平來看,現在的油價水平已經低於絕大多數產油國的財政盈虧平衡點。但是因為中東國家持有大量的國際儲備和國際資產,所以短期可能有現金流的問題,而沒有償付能力的問題。

第三個影響比較重要,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各個國家股指在跌。全球現在主要的主權基金,60%資金來源於產油國,這部分主權基金在本國出現原油價格下跌,本幣下跌的時候,必然需要賣掉手中持有的國外資產籌措資金來維護自身本幣的穩定。從這個角度來講,出現很多國家股權市場遭到拋售現象的原因是主權基金開始賣出手中的資產。這樣包括剛才談到一個在過去不太常見的現象,美國長期國債購買量在15日出現負增長。過去主權基金是有資金流入的,會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現在需要賣出美國國債來籌措美元維護本幣幣值穩定,這會對美國國債市場產生沖擊。另外,在這些主權基金中規模較大的基金,比如挪威政府養老基金,持有的資產除了國債之外還有各個新興市場的股權,所以也導致了新興市場股權市場的下跌。

新興市場危機是否昨日重現?

大家關心的是,我們現在是否會像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一樣?目前美國存在加息的預期,美元走強,新興市場股市下跌,我們國家是否會存在97年金融危機類似的風險呢?

這里,我想首先分享幾個數據。97年亞洲主要的經濟體,如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尼,如果用95年-97年的平均數據來計算,這些主要經濟體對外凈負債規模大概占GDP30%-50%。而現在,整個新興市場持有發達經濟體少量的凈權益,這也是與97年不同的地方。

其次,整個新興市場在97年持有不到1萬億的外匯儲備,因為在97年之前,IMF和World Bank等宣揚國家不需持有外匯儲備,只需要遵循匯率浮動;但97年之後,IMF等機構認可一定程度的外匯儲備是非常必要的。全球新興市場在過去幾年積累了大量的外儲,規模在8萬億美元左右,其中中國持有一半左右。

在判斷一個經濟體資金外撤對匯率的影響時候,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即需要判斷一個經濟體對外是凈負債還是凈權益,這會導致事情的結果不一樣。當一個經濟體本國的貨幣開始被拋售,資金外撤,經濟體本身會賣出自身持有的國外資產,維護本幣穩定。經濟體是凈負債還是凈權益將會影響到經濟體手中籌碼的多少。現在數據情況是,目前全球經濟體中,美國對外凈負債5.3萬億美元,歐盟凈負債1.5萬億,而中國整體對外凈資產2萬億左右,日本對外凈資產3.5萬億,其他所有國家持有全球凈資產1.3萬億。所以現在的格局是歐洲和美國對外負債,如果出現資金從新興市場外撤的情況,新興市場必然會把手中的外儲對應的美債拋售,籌措現金維持本幣。問題是新興市場(包括中國)持有的是凈權益,換句話說當有人找新興經濟體要錢時,新興經濟體也會找債務國要錢,但是由於新興經濟體整體對外是凈權益,所以對新興市場的沖擊並不大。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並不具備像1997年當時整個新興市場受到那種程度沖擊的基礎。

中國的機遇

站在中國格局角度來講,中國也不太容易受到97年類似的沖擊,反而中國可能成為重要的避風港。我國因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所以當下在像俄羅斯這種經濟體本幣面臨壓力的時候,我國可以與俄羅斯進行貨幣互換。俄羅斯獲得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換成美元,可以用於維護盧布的幣值穩定,這相當於把中國的外儲與俄羅斯共享。這樣做的極端風險是中國的4萬億外儲被耗盡。然而,這樣做有可能產生好的結果。中國把俄羅斯的外儲從美元換成人民幣,同時因為我國與俄羅斯貨幣互換,我國有能力恢複俄羅斯貨幣的幣值,我國並沒有任何損失。

也就是說,資金撤出導致新興市場崩潰進而導致中國崩潰的風險不大,真正的風險在於美國本身。正如剛才談到,為什麽我們看到俄羅斯盧布貶值時美國國債也開始跌?這正是因為新興市場貨幣存在危機時,它會拋售手中外匯儲備即美國國債。換句話說,與97年不同之處在於,新興市場的貨幣危機會反向傳導到美國,變成美國的國債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如果想維持國債利率,這需要美聯儲的貨幣繼續寬松。這樣做最後的凈結果是把美國對外負債變成對美聯儲的負債。如果事情演變成這樣,過去幾十年,美國向全球征收鑄幣稅的兩個工具(美債和美元)一定程度上都會被擠出去。所以,如果當前整個新興市場的貨幣危機發展太嚴重的話,最後的結果對美國影響將會非常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判斷未來的階段?

第一,短期之內,新興市場的貨幣一定會有影響,俄羅斯盧布的例子擺在這里,資源類國家的壓力最大,並且通過資源類國家對外負債敞口導致西歐經濟體面臨沖擊。

第二,整個非能源國家受到大幅沖擊的風險影響不會很大。反而從中期來講,這種新興市場的壓力危機如果持續存在會通過外儲至美債的鏈條傳導回美國。

第三,對中國而言可能存在階段性沖擊,比如我國把本幣與俄羅斯盧布互換,俄羅斯用人民幣在人民幣離岸市場拋人民幣籌集美元,而後再拋美元維護俄羅斯本幣,這樣人民幣階段性會存在一定壓力。但中期來看利大於弊。一方面,因為中國有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大方向上預測很難把我國的頭寸打爆掉。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擔心國債收益率上行,美國會投鼠忌器,這也意味著整個事情不會鬧到特別嚴重的地步。

總結以下:第一,低油價會持續;第二,能源國本身會有沖擊,但對中國來講,利大於弊,在某一個點,市場會意識到中國是一個避風港。

二、交通運輸(紀雲濤)

油價與交運之間的產業鏈不長:主要集中在對交運(航空,航運,陸路運輸等)的成本端影響。

南航、東航和國航的利潤增厚將再翻一番

彈性最大的是航空,在11月報告中有重點強調。主要情況是,13年南航、東航和國航的燃油成本在300億-350億之間,相差不大。因為航空存在燃油附加費的對沖,燃油附加費覆蓋率在40%-46%之間,完全跟隨燃油波動的成本部分在54%-60%。在11月中旬的報告中,小組以75美元作為明年油價均價進行彈性測算,三大航15年因燃油成本下降帶來的利潤增厚26億-33億,每股對應的EPS在0.25元-0.3元左右。現在油價繼續下降至55美元左右,距之前75美元下跌超過20%以上,按本組的彈性預測表來看,假設50+美元是明年全年均價,利潤增長至少可以再翻一番。所以航空的燃油彈性更大。

積極關註航運

1、航運是一個全球性市場。

航運方面,航運燃油成本占營收比重也比較高,與航空燃油成本占應收比重40%左右相差不多。但也存在差別,航運是全球市場,由全球供需所決定。

目前來看,主要有三個子市場:油輪運輸,散貨運輸和集裝運輸,供給超過需求,一定程度供給過剩;航運公司能夠保留多少利潤,取決於與貨主博弈。

2、三個子市場一定程度供給過剩,利潤取決於航運公司與貨主博弈。

散貨市場&集裝運輸運價大幅度下跌。近期油價大幅下跌,散貨運價指數BDI和集裝箱的運價,均有大幅度的下跌。實際上反映了市場供需情況不佳的狀態下,船東的燃油成本節約,很大程度向貨主讓渡,自身保留比重受制於市場競爭不良狀況。

油價下跌刺激油輪市場需求。油輪目前供需狀況在三個子行業中相對更好,同時,油價下跌,雖對散貨市場和集裝市場的需求無影響,但會刺激油輪市場需求。中國最近2個月顯著加大了石油儲備力度,10和11月中國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18%,8%,去年同期增長率均在零下。低油價導致中國短期石油儲備激增,反過來帶動原油海運需求的提升,再疊加冬季旺季因素,油輪運費VOC大幅上升,在15日沖到10萬美金/day,屬於2010年以來最高的階段性價格。如果油價維持低位,中國應該石油儲備激增,我國目前僅維持30天左右,發達國家均維持90天左右,這也是一個增加石油儲備良機。

3、建議關註招商輪船(601872)和中海發展(600026)。

雖然IEA預測原油全球需求下滑,但是海運需求不一定下滑,甚至可能實現正的增長。重點建議關註招商輪船和中海發展,國內油輪資產最大的兩家航運公司。招商輪船目前9條油輪,還有14條並單(26:10),前期與中運查航集團合作,將聯合成立郵輪圃,將會有30-40條VOCC,將會是全球最大油輪圃,而且後期伴隨業績增長,整體業績彈性很大。中海發展是目前全國油輪規模最大的航運公司,目前擁有18條左右VOCC。

三、化工(鄭方鑣)

我們預計原油價格將中長期維持弱勢;2011年底以來,煤炭、棉花、橡膠等大宗化工原料價格均總體走弱,因此從供需面看,油價下跌也是正常現象。我們總體維持10月20日發布的報告《油價下跌對化工行業的影響分析:短期與中期,子行業差異》中的觀點;整體上,油價下跌對化工子行業有多重影響且子行業之間的差異度大。

從歷史經驗看,通過對2008年以來原油價格兩次快速下跌階段(2008.7-2009.2和2012.3-2012.6)化工各子行業及代表性上市公司的盈利變化的考察,我們發現:1)化工大部分子行業(尤其是偏上遊的)盈利變化與油價走勢正相關;2)塗料、油墨、染料、專用化學品、日化、農藥(偏定制類型)等偏下遊子行業受影響較少;3)汽車相關(輪胎)、家電相關(聚醚)、基建相關(民爆)等行業在油價深跌並在底部企穩後,伴隨政策刺激下下遊需求的啟動,盈利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原油價格的下跌對於化工各子行業的影響主要通過三條路徑:1)短期通過庫存周期影響化工品價格趨勢和企業庫存價值;2)中長期子行業生產成本的變化將占據主導因素;3)對於競爭路線(以煤炭、天然氣為原料)的影響。

如果說近期庫存跌價因素占據油價影響的主導的話,展望明年,油價下跌對化工企業成本端的正面影響將占據主導地位,原油價格大幅下降對化工一系列子行業盈利的正面影響將逐步顯現,精細化工、專用化學品以及部分競爭格局較好的化工中遊子行業將是主要受益者

具體而言,我們認為部分供需格局向好的子行業(價差改善)和專用化學品等非標準化產品(成本下降)將是主要受益者,代表性行業(或產品)包括MDI、農藥及中間體、新能源相關化學品、電子化學品、部分橡膠助劑、染料、紡織助劑等。當然,以天然氣、煤炭等為原料生產同質化產品,產品價格由石油路線確定的子行業,如煤制烯烴等,其競爭優勢面臨削弱。

我們2015年基礎化工行業的投資策略為周期與成長並重,四條主線尋找投資機會:(1)藍籌公司成長性的恢複;(2)景氣向上的周期性子行業;(3)精細化工及新材料;(4)農資服務一體化;具體內容及相關重點公司請見我們12月4日發布的2015年投資策略報告。

Q&A

Q:(化工)原油成本變化對下遊化工品的傳導周期一般是多久?

由於化工產業鏈長,中間環節多,需要結合各子行業供需情況、競爭結構、企業庫存周期(原材料、產成品)等因素綜合考慮。從庫存周期來看,各子行業差別較大,如滌綸行業一般在1周至1個月,周轉很快,一旦油價企穩,其盈利反應較快,但在油價下跌過程中,有庫存跌價影響,但較小。對於庫存周期較長的化工子行業,原料跌價的影響較大,此外還要考慮產成品價格和其原料價格下跌的力度,以MDI為例,其原料為原油直接下遊產品純苯,純苯價格自9月以來累計下跌約45%,而同期MDI價格(以聚合MDI為例)下跌幅度有限,即使考慮庫存周期影響,其產品價差和企業利潤空間依然是擴大的。

Q:(化工)原油成本下降對中遊、下遊影響的判斷指標有哪些?

主要看成本下降對化工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具體影響,需要結合行業的供需情況和競爭結構,各環節並不是均衡收益,議價能力較強的環節一般能獲得大部分利潤。以08-09年油價深度下跌後反彈為例,當時是紡織助劑、冰箱保溫材料等領域的企業盈利提升最快,其背景一是由於其產品定價與原料關系並不是十分密切,還包括配方、服務等綜合性因素;與此同時,當時下遊紡織行業有補貼政策、有家電下鄉等,使得需求出現了較好的增長。總體而言,還是要結合化工各子行業供給端和下遊需求面的變化。

Q:(化工)化纖行業在此次油價下跌過程中受到的影響?

目前國內PTA環節整體過剩,PX則仍依賴進口,短期來看,油價下跌導致的庫存跌價是主導因素,企業盈利尚未出現明顯亮點。“PTA-滌綸”整個環節的競爭壁壘不高,主要依靠企業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差異,後續要看行業周期性的彈性變化。

Q:(宏觀)在降息公布之後人民幣中間價升值,而NDF隱含貶值預期,兩者的喇叭口急速擴大,如何理解?

對於降息與人民幣之間的關系。第一,從邏輯上來看,降息後本幣要貶值。但我認為,對於中國來說這個邏輯未必成立。因為我國以前的匯率市場是幹預的,以前外匯進來以後,央行在購匯的同時在外匯市場上拋人民幣,也就是說當時是需要打壓人民幣升值的。而現在外管局的說法是中國不需要再增加外儲了,央行購匯下降從而央行在外匯市場上拋出量降低,這是緩解人民幣在匯率市場上的貶值壓力的。

第二,以前央行在匯率市場拋售人民幣等於基礎貨幣增加,所以國內的貨幣政策必然是偏緊的,才能對沖外匯市場上基礎貨幣增加的影響。如果現在央行在匯率市場上不拋人民幣,那麽意味著對內的利率政策就可以放松,這也是為什麽我們認為未來利率政策會更加寬松的原因。

對人民幣未來走勢的看法。人民幣市場短期的壓力來自於:一方面,市場隱含的預期是降息從而本幣貶值,所以人民幣市場上有拋售的壓力。另一方面,新興市場貨幣有壓力,人民幣可能也會連帶有貶值壓力;第三,海外投資者在中國市場上盈利後,年底有匯出的壓力。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央行這兩天急劇的讓人民幣中間價升值,也就是說央行不希望看到人民幣貶值。從全球戰略角度來看,現在許多國家貨幣貶值,如果人民幣也貶值,帶來更多的可能是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反而如果現在維持人民幣相對強勢,能夠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能夠更好地實行“需求換需求”的戰略。也就是說,中國有維持人民幣強勢的意願。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能力的問題。中國有4萬億的外匯儲備,離岸市場上人民幣的存量也不大。加上我們有外匯管制,所以很難會出現人民幣崩盤的情況。所以,簡單來講,如果有負債久期較長的資金,可以做多人民幣。

Q:(宏觀)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明年加息,您的預期是什麽?

首先,我們看市場隱含的預期,聯邦基金利率遠期隱含的2015年12月的利率在0.5%,也就是大約一次多的加息。第二,最近金融市場表現出,農產品漲而所有的周期性的資產都在跌,dan 流動性是相對寬松的。這樣的市場隱含的預期是聯儲不會收那麽緊,而經濟也不會那麽好。換句話說,現在全球大的格局是有錢沒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元升值使得以美元計的美國面對的外部需求偏弱,也就是美國市場的需求不會被分流,所以我對美國複蘇的速度沒有那麽看好。另一方面,俄羅斯這個事情可能是一個潛在風險,如果新興市場有匯率危機,它會傳導到美國導致美聯儲為了平抑美國國債收益率而必須得放松,這是黑天鵝的事件。但是,即使沒有這個黑天鵝的因素,我對美國複蘇的速度並沒有那麽看好,所以這對美聯儲緊縮造成的壓力並不大。

唯一不確定性在於美聯儲現在承受的政治壓力。美聯儲近期一直被質疑,QE導致貧富差距變大。考率到這一點因素,美聯儲明年可能會加息。如果是這樣,那麽問題就嚴重了,第一個沒需求同時要動利率,那麽對經濟的預期是偏弱的,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我們最近看到美股是跌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009

還在期待油價複原?低油價或成“新常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78

BN-GN150_1DV_en_M_20150120080957

還在期待石油供應商減產從而油價可能回到過去的高水平嗎?那你最好做好心理準備:低油價可能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新常態。

油價大幅下跌已經撼動了全球市場,也讓能源公司遭受重擊。但這種影響並不是暫時而已,低油價對石油生產和氣候政策的影響可能將持續好多年。

美國的頁巖油繁榮,讓石油產量在過去十年內幾乎翻番,再加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拒絕減產,令全球能源市場供給過剩有增無減。

與此同時,歐洲經濟低增長以及新興市場經濟放緩,也打壓了需求面。這兩方面作用,顛覆了市場對能源稀缺價格上漲的長期假設。

這或許意味著,過去十年多來,人們對於油價將持續上行的預期已經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將是油價長期低迷的“新常態”。

自今年初以來,各大投行已大幅下調油價預測,一些預測油價今年平均將在50美元/桶左右,並將在2016年升至60美元/桶附近。

現在的油價著實令人難以置信——僅僅是去年夏天油價的一半。這讓石油產業本身以及上下遊行業的利潤都遭到了侵蝕。能源生產商、服務商,以及鋼企等,都開始裁員和推遲項目。

上周,殼牌公司剛剛放棄了在卡塔爾建造大型石油化工廠的計劃,英國石油公司在蘇格蘭阿伯丁的北海油田裁員了300人。分析師們普遍預期石油企業的第四季度盈利同比或下降五分之一。

“在目前價格水平上,每家公司都在削減開支和項目,而且還會繼續這麽做。”IHS公司副主席、曾獲得普利策獎和美國政府能源獎的丹尼爾•耶金博士(Daniel Yergin)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他認為,油價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在“50美元和100美元之間”回歸平衡。

不過,盡管一些企業已經推遲或甚至放棄了一些昂貴的項目,這對供給的影響也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

多數項目前期都投入了大量資金,例如油砂或深水油井,意味著這些生產商不會輕易削減產出。例如加拿大的一些地表油砂井,一旦建造起來,甚至在油價低至30美元/桶的時候都可以盈利,而地下油井在35美元/桶也可以盈虧平衡。

石油減產到一定程度,油價才可能回升到過去水平,但這種程度的減產至少在未來幾年內都不太可能出現,因為現在正在開發的項目即將上線。

在油價下跌的全球效應下,不同國家所受影響是不同的。全球能源市場的“新常態”是,石油生產國收入下降,石油進口國的能源成本降低。

周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剛大幅下調了商品出口國的潛在增長率,隨著油價急劇下跌,石油出口國的外部和資產負債表脆弱性上升。石油進口國將從消費者實際收入提高和最終產品生產成本下降中受益。

但低油價還會在其它方面對各國政府產生影響。

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將於12月舉行,旨在簽署一項協議將溫度上升控制在2℃以內。然而低油價可能會減弱各國政府、公民和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和改善能源效率的動機,而這些都是執行任何氣候協議的關鍵步驟。

低油價已經動搖了歐洲一些政府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決心,他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石油是不可靠的能源來源,供應有限而且來源國不穩定。如今這種觀點正逐漸弱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07

還在期待油價複原?低油價或成“新常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78

BN-GN150_1DV_en_M_20150120080957

還在期待石油供應商減產從而油價可能回到過去的高水平嗎?那你最好做好心理準備:低油價可能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新常態。

油價大幅下跌已經撼動了全球市場,也讓能源公司遭受重擊。但這種影響並不是暫時而已,低油價對石油生產和氣候政策的影響可能將持續好多年。

美國的頁巖油繁榮,讓石油產量在過去十年內幾乎翻番,再加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拒絕減產,令全球能源市場供給過剩有增無減。

與此同時,歐洲經濟低增長以及新興市場經濟放緩,也打壓了需求面。這兩方面作用,顛覆了市場對能源稀缺價格上漲的長期假設。

這或許意味著,過去十年多來,人們對於油價將持續上行的預期已經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將是油價長期低迷的“新常態”。

自今年初以來,各大投行已大幅下調油價預測,一些預測油價今年平均將在50美元/桶左右,並將在2016年升至60美元/桶附近。

現在的油價著實令人難以置信——僅僅是去年夏天油價的一半。這讓石油產業本身以及上下遊行業的利潤都遭到了侵蝕。能源生產商、服務商,以及鋼企等,都開始裁員和推遲項目。

上周,殼牌公司剛剛放棄了在卡塔爾建造大型石油化工廠的計劃,英國石油公司在蘇格蘭阿伯丁的北海油田裁員了300人。分析師們普遍預期石油企業的第四季度盈利同比或下降五分之一。

“在目前價格水平上,每家公司都在削減開支和項目,而且還會繼續這麽做。”IHS公司副主席、曾獲得普利策獎和美國政府能源獎的丹尼爾•耶金博士(Daniel Yergin)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他認為,油價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在“50美元和100美元之間”回歸平衡。

不過,盡管一些企業已經推遲或甚至放棄了一些昂貴的項目,這對供給的影響也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

多數項目前期都投入了大量資金,例如油砂或深水油井,意味著這些生產商不會輕易削減產出。例如加拿大的一些地表油砂井,一旦建造起來,甚至在油價低至30美元/桶的時候都可以盈利,而地下油井在35美元/桶也可以盈虧平衡。

石油減產到一定程度,油價才可能回升到過去水平,但這種程度的減產至少在未來幾年內都不太可能出現,因為現在正在開發的項目即將上線。

在油價下跌的全球效應下,不同國家所受影響是不同的。全球能源市場的“新常態”是,石油生產國收入下降,石油進口國的能源成本降低。

周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剛大幅下調了商品出口國的潛在增長率,隨著油價急劇下跌,石油出口國的外部和資產負債表脆弱性上升。石油進口國將從消費者實際收入提高和最終產品生產成本下降中受益。

但低油價還會在其它方面對各國政府產生影響。

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將於12月舉行,旨在簽署一項協議將溫度上升控制在2℃以內。然而低油價可能會減弱各國政府、公民和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和改善能源效率的動機,而這些都是執行任何氣候協議的關鍵步驟。

低油價已經動搖了歐洲一些政府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決心,他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石油是不可靠的能源來源,供應有限而且來源國不穩定。如今這種觀點正逐漸弱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10

希臘或成榜樣?西班牙左翼黨派得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58

Marid rallyCREDIT: REUTERS/SERGIO PEREZ

上周六,近10萬西班牙民眾在馬德里市中心集會,高舉西班牙國旗和希臘國旗,支持反對黨Podemos的左翼領袖Pablo Iglesias。該黨聲稱將參加今年12月份舉行的大選,反對財政緊縮,並承諾將進行債務重組。

沒錯,西班牙大選前夕正如希臘的昨夜。

向希臘看齊

剛剛履新的希臘總理Tsipras在本月25日贏得大選之後表示,由國際債權人強加的“恥辱的”,“令人痛苦的”長達五年的財政緊縮計劃即將結束。

而此時,Iglesias在馬德里用西班牙語和希臘語向民眾表達變革的願望:

歐洲將迎來一場變革。誰說這不可能?如今,希臘迎來了一個變革的政府。在希臘,短短六天所取得的成績是過去多年都沒有完成的。

反對黨Podemos(西班牙語中,意為“我們能”)於一年前由在大學任教的Iglesias成立。盡管時間很短,但在去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中一舉斬獲五個席位。

就在本月,36歲的Iglesias曾赴希臘支持Tsipras的競選。當天,西班牙現任總理Mariano Rajoy正陪同如今大勢已去的前希臘總理Antonis Samaras。

逾1萬億歐元的債務

西班牙的公共債務規模從金融危機之後翻倍,至今已達1.1萬億歐元。這一數字快趕上該國2013年的GDP總值。為解決沈重的公共債務問題,西班牙政府過去兩年一直在推行財政緊縮和增稅措施,旨在2012年至2014年間節省1500億歐元。但這使西班牙經濟疲弱形勢加劇,失業率高達25%。事實上,過去七年以來,西班牙是歐元區中經濟恢複最快的國家之一,但高居不下的失業率讓民眾並未感受到經濟的複蘇。

本月10日的一次民調顯示,Podemos以獲得28.2%的票數高居榜首,而執政黨People's Party只獲得19.2%的支持,屈居第三。

在去年歐洲議會選舉中,反對黨Podemos曾提出一系列經濟措施,包括每周35小時工作制,通過增加公共開支增加就業崗位和降低退休年齡。該團體還計劃禁止盈利企業開除員工,設置薪酬上限,以及重新審計西班牙公共債務,旨在找出不合法部分。來自牛津經濟研究院的資深經濟學家對彭博社表示,這股新勢力不可忽視。

Podemos已經是西班牙不容忽視的一股政治力量,應該受到認真對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395

今年或成國企反腐年,壟斷型國企利潤釋放大戲揭開序幕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2v9dm.html

今年中央巡視首次全部針對央企 今年或成國企反腐年。我一直強調,壟斷型有經濟特權的國企,只要反腐,必能釋放大量利潤。三年前就是因為某壟斷型企業反腐我開始買入,她的股價也隨之翻了幾番。而今年,從中央反腐方向來看,劍指國企,央企,國企的反腐大戲剛揭幕,坐看好戲,坐等她們釋放利潤。

當然,灰色利益鏈也很強大,從中紀委最近發文某些人說反腐影響經濟,是“別有用心”,可見反腐的複雜性和深層次博弈。

本人買壟斷型國企股票從沒失過手,而且是資產升值的那種賺錢而不是零花錢。這跟個人經歷閱歷有關,我堅決相信,反腐可讓這些壟斷型,有特權的國企輕易釋放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38

統計局:今年中國出口個位數增長或成新常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48

中國統計局周五發布了2015年經濟形勢展望,初步判斷中國出口個位數增長將成為新常態。此外,中國還面臨著美國升息的負面外溢效應。

統計局表示,2015年外需將會有所回暖。全球經濟形勢會有所改善和全球貿易量增長將有所加快有利於中國擴大出口,但改善的程度有限,還存在全球貿易保護加劇、匯率波動擴大等不利因素,中國出口個位數增長可能成為新常態。

此外,統計局指出原油價格下跌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國際油價下跌是增加原油戰略儲備的好時機;油價下跌對中國交通運輸業、農業等多個行業和產業將帶來降低成本的實質利好;而且國際油價下跌有利於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刺激經濟增長。

風險方面,統計局表示,要註意美國升息的負面外溢效應。美國升息會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國際資本異常流動擴大、國際匯市波動加劇會對中國經濟穩定造成沖擊,美元升值還會加重中國的外債負擔,中國也可能面臨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兩難境地等。

此外統計局表示,需要警惕地緣政治局勢惡化帶來的沖擊。隨著中國在海外投資的逐年增加,受地緣政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現在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多國合作,涵蓋西亞和東歐等敏感地帶。應密切關註相關地區局勢發展,做好預案,努力避免出現大的損失。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3.3%,較此前的狀況出現急劇惡化。去年12月的出口為增長9.7%。

出口疲弱將使得本已不盡人意的國內情況雪上加霜。中國經濟去年增長7.4%。這一增長步伐雖讓很多國家眼紅,但卻是中國24年來的最糟糕表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79

Prada首現業績下跌:被指缺創意 或成下個Gucci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2-26/899216.html

Prada交出上市後最差成績單

集團欲控成本調產品結構

曾在上市後創下年44.9%業績增幅的Prada集團,最新財務報告曝出自2011年上市後的首次年度業績下滑。而中國所在的亞太區跌幅按固定匯率計算更達7%。報告中將亞太區跌幅解釋為中國港澳重要市場受政治因素影響,而業內人士則指出,品牌走弱和自身缺少創新、進入品牌乏力期有關,若無法突破瓶頸,將成為下一個Gucci。

雙位數增長告終  首現業績下跌

2月22日,Prada集團發布了2014財年財務報告。截至2015年1月31日,2014財年集團總收入35.52億歐元,較上年同期下跌1%,這是Prada集團近年來首次出現業績下跌。

自2011年6月在香港上市後,Prada集團業績一路看漲,2012、2013財年分別較上年同期上漲44.9%、12%,短短兩年後,2014財年卻以業績下跌收場。

財報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所在的亞太區是集團業績下滑最為嚴重的市場。2014財年Prada集團在亞太區業績下跌5%,按固定匯率下跌7%。作為集團全球首要市場,亞太區在2012、2013財年分別較上年同期上漲32.5%、11%,2014財年卻突然暴跌。

業績的明顯下滑從集團取消開店計劃中就可見端倪。2014年初,Prada集團曾計劃在中國區增設10-15家門店,全球新增80家門店。然而去年中期財報發布後,Prada集團便將全球開店數量縮減至65家。集團首席財務官Donatello Galli亦表示將削減成本和產品調整結構,2015年新增50家店的目標也將取消或延遲,以此提升公司毛利率。

被指過度曝光  品牌重塑乏創意

在Prada集團旗下的各品牌中,占集團收入超八成的主力品牌Prada卻成了拖累2014財年業績的重災區。在MIUMIU增長4%、Church’s增長14.8%的情況下,Prada卻下跌1.7%。

“對於一些品牌而言,在亞洲等特定市場存在飽和及品牌疲勞問題”,Julius Baer奢侈品牌基金負責人Scilla HuangSun對媒體表示。有評論認為,Prada就是品牌乏力的受害者。繼Gucci業績逐年下滑之後,Prada成了又一個輝煌不再的奢侈品牌。

Prada集團在財務報告中稱,Prada品牌在不同區域市場的表現差別較大,同時將亞太區業績下跌歸因於中國香港和澳門市場在去年下半年受政治因素的不良影響,而中國內地市場則因中國新年影響了集團1月的銷售。

業內人士則認為,品牌衰敗和擴張是造成品牌價值降低的原因。過去一年,Prada是開店數量最多的奢侈品牌之一。老牌奢侈品在度過亞洲市場的紅利期後,過度的擴張讓品牌曝光度過高,品牌的奢侈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在自救的過程中很多奢侈品牌仍選擇提價來穩固和提高品牌定位。如Gucci曾砍掉眾多價格較低的產品,而在過去4-5年產品價格提升卻超過40%。不斷湧現的較低價位的輕奢品牌和時尚品牌則進一步將年輕客群分流。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老牌奢侈品均面臨重塑和創新的挑戰,而Prada在產品創新和維護品牌形象方面卻遜色於LV和愛馬仕。LV在極具創意的設計師Marc Jacobs離任後啟用Nicolas Ghesquiere,愛馬仕致力於打造超高端的奢侈品形象,而Prada近年則被指缺少變化,時尚度欠缺。行業分析師和投資者稱,產品缺乏創意影響品牌美譽度,最終會傷及投資者的興趣和增長前景。

控制成本自救  建議品牌轉型

針對2014財年集團的業績表現,Prada集團首席執行官Patrizio Bertelli表示,2014財年由於受比預期更不確定且複雜的地緣政治及金融環境,暫時阻礙該集團的成長,不過他認為大環境不會影響集團中長期增長目標。集團將繼續聚焦工業、營銷及零售投資的中期計劃,以保證未來穩固增長。同時,他表示,為了保證利潤將密切關註成本控制。

面對2014財年三季度收入和凈利潤的雙雙下滑,Prada在去年底曾宣布計劃投入資金開發初級奢侈品領域,增加價位在1000-1200歐元的入門級產品和高端價位在2500-2700歐元的產品做補充,以面向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去年10月宣布收購法國皮革工坊Tannerie Mégisserie Hervy,被業內認為是通過垂直整合以控制成本。集團在2014財年中期和季度報告中,不止一次提到“將推出削減成本的措施,令邊際利潤有所改善”。

然而對於Prada開發初級奢侈品的計劃,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奢侈品專家周婷則並不看好:“這樣的自救措施更像是‘自殺’,拉低客單價就意味著拉低了品牌價值,也許在短期內能部分彌補損失,但品牌的核心價值被稀釋,這對品牌價值損害嚴重。”

對於老牌奢侈品面臨的乏力現狀,周婷建議,品牌一則謀求轉型,徹底變身時尚品牌;二則提升品質和定位,打造超高端的奢侈品牌。成功品牌早有先例,前有業績持續下滑而從輕奢品牌轉型大眾時尚品牌的Coach,後有在全球奢侈品增長疲軟環境下一枝獨秀的愛馬仕,Prada的突圍之路仍需仔細考量。

北京商報記者 王曉然 沈素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31

綠地借殼上市獲批 或成市值最大地產公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172

4月23日晚間,停牌多日的金豐投資(600606.SH)正式發布公告,經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於2015年4月23日召開的2015年第32次工作會議審核,公司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之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獲得有條件通過。 (CFP/圖)

4月23日晚間,停牌多日的金豐投資(600606.SH)正式發布公告,經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於2015年4月23日召開的2015年第32次工作會議審核,公司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之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獲得有條件通過。

至此,綠地集團重組金豐投資事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綠地即將實現整體上市,同時也意味著上海國資領域最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成功落地。

綠地市值有望成行業第一

公開資料顯示,綠地集團創立於1992年,自創立以來,綠地先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了多輪體制層面的變革。1997年進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國有控股、職工持股的現代股份制格局;2013年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國有及多種成分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格局。2014年,綠地集團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268位。

按照此前的公告,金豐投資將以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方式向綠地全體股東購買其持有的綠地集團股權。其中,向上海地產集團購買的股權為其所持綠地集團股權在資產置換後的剩余部分。

本次交易完成後,金豐投資將擁有綠地集團100%股權。這意味著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登陸A股市場獲得實質性進展,公司整體上市即將完成。

業內分析認為,成功上市後,綠地集團的市值將躍居行業全球第一。本次重組發行的股份總量為116.5億股,若以金豐投資停牌前的24.22元/股價計算,總市值高達2821.63億元。若考慮到其複牌後的漲幅,其總市值將超過2800億。

目前,境內規模最大的房地產公司為在港股上市的萬達商業(03699.HK),以4月23日收盤價57港元計算,總市值約為人民幣2063億元。

為國企向多元化混合所有制轉變領頭

重組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上海地產集團,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

交易完成後,上海地產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中星集團、上海城投總公司、上海格林蘭持股比例較為接近,且均不超過30%,上述股東中沒有任何一個股東能夠單獨對上市公司形成控制關系。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將成為上海市國資系統中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業。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向新華網表示,從國企重組與改革的角度來講,如果金豐投資重組方案交易完成,上市公司將成為上海市國資系統中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業。從地產重組的角度來講,如果重組方案交易完成,這也就意味著國資系統的地產重組放開預期,未來地產重組或將加速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14

徐翔或成興業銀行最大接盤方 市場風格真要切換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509.html

徐翔或成興業銀行最大接盤方 市場風格真要切換了?

一財網 趙星巍 2015-05-15 15:45:00

素有徐翔“禦用席位”之稱的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證券營業部赫然在列興業銀行5月13日大宗交易買入席位中。該席位一舉拿下超過半數的5.17億股,折合人民幣91.49億元,徐翔或成為恒生銀行二度拋售興業銀行的最大接盤方。

興業銀行股東恒生銀行將二度減持興業銀行股份,擬以每股17.68元的價格出售最多4.99%的普通股,最多套現168.1億元。此前,外界對這次恒生銀行高位套現的接盤方有諸多猜測,一名機構人士曾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徐翔對興業這個票有興趣”。如今看來,此話或一語成真。

興業銀行5月13日大宗交易數據顯示,恒生銀行通過大宗交易以17.68元價格轉讓9.51億股份,其中素有徐翔“禦用席位”之稱的瑞銀證券上海花園石橋路證券營業部也赫然在列。該席位一舉拿下超過半數的5.17億股,折合人民幣91.49億元,徐翔因此成為恒生銀行二度拋售興業銀行的最大接盤方。

對於徐翔此番出手的動機,前述不具名的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應該理解為一個短期交易機會,對於興業銀行來說短期會有一定利好。

Wind資訊顯示,興業銀行自年初以來累計上漲近9.4%,截至5月15日收市報17.90元。相對於銀行板塊年初至今僅上漲4.88%的“疲軟”表現,興業銀行已屬銀行股中的優等生。此前,多家券商機構表示看好興業銀行並上調了目標價至30元。

中信證券研究認為,興業銀行是2015年首推的銀行品種,兼具國企改革、自貿區、一帶一路、金融混業等多重催化要素。4月28日,中信證券將公司目標價從26元上調至28元,此前國泰君安和國金證券則已分別將目標價上調至29.95元和30元。

除了對興業銀行股價的影響,市場上另有聲音認為,徐翔豪接5億銀行股對市場風格的切換會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當前大盤震蕩調整繼續,創業板多空分歧加劇。有機構人士認為資金會逐步從創業板撤退,估值較低的藍籌股如銀行股則可以喜迎春天。

但前述機構人士則向記者直言,“沒有這麽大的推動力,理解為風向標有點片面”。該人士表示徐翔看重的應該是短期的交易機會,徐翔也從未表示過他看好銀行股,短期市場風格並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國金證券的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也持相似觀點,稱更相信市場化的力量,短期而言銀行股等大盤藍籌的向上空間還是看不到。“徐翔很可能是從中長期的角度來做價值投資,耐心持有肯定沒有問題。”李立峰補充道。

另外李立峰還向記者表示,“大部分信息現在對大盤藍籌是偏負面的,創業板接下來會越來越安全”。李立峰所指信息主要包括中央匯金逢高離場大舉贖回藍籌風格ETF,甚至已經清倉套現200億。另外,包括超級大盤股中國核電在內的第二批新股下周即將上市,對市場的抽血效應將十分明顯。“資金會找創業板板塊去避風頭。”李立峰補充道。

雖然市場對銀行股等大盤藍籌短期的空間尚存分歧,但對於中長期的表現,機構卻鮮有看空。例如國泰君安就堅持全面看多銀行股,並認為當下是全年布局銀行股的最佳時點。“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正如分析師邱冠華所說,如果本輪是真正的牛市,銀行股一定不會缺席。此前華泰證券的金融分析師羅毅也向記者表示,“年初以來銀行板塊漲幅有限,屬於A股價值窪地,中長期來看價值窪地需要被填平。”

編輯:彭潔雲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18

云锋金融27亿港币控股瑞东,或成云锋基金海外金控平台 首募钱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6232438


事件回顾

5月8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的香港本地小型券商瑞东集团(0376.HK)发布配售公告,将向包括Yunfeng Financial Holdings Limited 在内的5家投资者配售不超过扩大后总股本的81%的股份。根据该协议,云锋金融以每股2港元的价格,斥资近27亿港元,收购瑞东集团13.43亿股股份。 由于公告并未披露此次配售中新股和旧股的比例,所以云锋金融控股比例将介于60%至76%之间,取得控股股东地位。

复牌涨幅预计

从 阿里影业和阿里健康的收购看,云锋金融收购瑞东集团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介入证券经纪业务。瑞东集团复牌后应该有不俗的表现。以阿里影业为例,在复牌当日收 涨185%,最高涨幅曾达到429%。市值亦从收购前的53亿暴涨至384亿。而作为主战场的阿里健康,更是复牌当日暴涨372%,最高上涨500%。在 两只股票收购完成后,在一系列资产注入预期下,两只马云概念股纷纷达到千亿市值水平之上。

而从香港市场上近期券商壳资源收购案中,我们也可以相信,瑞东集团复牌后的价格值得期待。


云锋基金未来海外金控平台?

近 期,国内IT大佬纷纷涉水券商、保险等大金融股,大手笔进军金融板块,开抢金融牌照。前有马云、马化腾入股中国平安、中国太平、复星国际,后有马化腾、丁 磊战略投资华泰证券。但与战略入股大金融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不同,云锋金融此次控股的瑞东集团经纪业务收入只有2440万,故两者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同时, 收购完成后,瑞东集团市值将达到162亿港币,远远超出耀才证券等香港本地券商。瑞东集团的业务根本不能能支撑这么大体量。一个可行的方案是,云锋基金将 来通过云锋金融这一层控股关系,将基金整体注入瑞东集团,打造成一个东方版的金控集团,瑞东则将被打造成云锋基金的海外金控平台。

从券商 的发展看,存在两种发展模式,1、券商自己成为一个综合的证券服务商,如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走国际化道路到全球布局,再如国外的高盛、摩根大 通。2、加入到有规模的产业集团或者金融集团旗下,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所以,瑞东集团极有可能成为云锋基金的海外金控平台,走第二种路线。
那么这个预期之下的云锋基金究竟又是何种背景,拥有何种魔力?

云锋基金简介

云 锋基金成立于2010年1月,是中国唯一由成功创业者、企业家和行业领袖共同发起创立的私募基金。其宗旨是除了投入资金外,把各自的创业经验与企业分享, 在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关注年轻的企业家,创造下一代的领导者,培育未来世界级的企业。

云锋基金,以阿 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而成。除此两人外,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银泰投资董事长沈国军、新奥集团 董事长王玉锁、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深圳迈瑞医疗董事长徐航、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中国动向董事长陈义红、五星电器创始人汪建国、七匹狼创始人 周少雄、九阳股份董事长王旭宁、优孚控股总裁张幼才等10多位成功企业家都是基金的发起人。

云锋基金前后共募集2期,合计募集金额约26亿美元,主要投向医疗保健、科技、媒体、通讯和文化娱乐、消费品零售及其他。投资的核心标的有:
1、 医疗健康

2、 科技、媒体、通讯和文化娱乐

3、 消费品零售及其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