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Nike市值成長一倍 股價創歷史新高 執行長帕克 用右腦變出金礦的超級宅男

2010-10-11  TWM




全球最大的運動用品公司Nike 今年股價創30年來新高,設計師出身的執行長馬克.帕克就是背後推手。

上任五年內,他不但把公司從內到外大改造,更用絕妙創意,讓企業市值變二倍??。

撰文‧楊卓翰、林孟儀

一位企管出身的執行長,和一位設計背景的執行長,有什麼不一樣?

Nike的執行長馬克.帕克(Mark Parker)就是最好的答案。

全球五百大企業執行長都是數字管理的魔人,他們整天盯著財務報表,用盡各種方法從各個環節榨出最大的利潤,自信的氣質、風格幾乎沒多大差別。

辦公室擺滿動漫模型、玩具和公仔但帕克給人的第一印象,確實和財經雜誌上常看到的「執行長」,不太一樣:留著滿臉的落腮鬍,戴著卡西歐的電子錶,看起來很 內向。如果你有機會走進帕克在Nike奧勒岡總部的辦公室,更是擺滿了長年收藏的海報、動漫模型、玩具和公仔;一提到辦公桌玻璃墊下阿波羅計畫的太空人手 冊,還有那雙他為老「蝙蝠俠」電影男主角麥可.基頓所設計的道具靴,帕克的語氣就興奮得像個孩子。

「我想我就是一般人口中說的『御宅族』。」你沒聽錯,帕克就用了日文的原文「Otaku」。

當其他執行長還在不景氣中掙扎求生時,這位宅男帕克率領的Nike,卻交出一張令人不可思議的成績單。今年Nike的營收只算到八月,就已超過整個會計年 度的目標——一百八十億美元,而且成長率還持續以兩位數向上成長,被譽為是金融海嘯後,復甦最快的美國企業。

九月二十八日,Nike在紐約證交所以每股八十美元收盤。這是Nike上市三十年來的歷史高價,市值也來到三八九.八億美元(相當於台幣一.二兆元)。

這麼厲害的執行長,既不是哈佛高材生,也不是華頓商學院畢業的,今年五十五歲的帕克,一九七九年加入Nike時,是擔任鞋子設計師。一位設計出身的 CEO,究竟用什麼「商法」,讓這個全球最大的運動用品公司,市值在五年內成長二倍。

對右腦管理者 視覺才是重點帕克隨身攜帶的不是黑莓機,而是塗鴉本,他最「惡名昭彰」的舉動,就是老在開會的時候自顧自地畫起設計圖來。「我隨時隨地都在畫畫。有些人是 用左腦,用數字目標管理;而我則是右腦管理,對我來說視覺才是重點。」比一般CEO發達的右腦,就是帕克最大的競爭力。過去,他在Nike這家運動鞋王者 企業擔任設計師時,參與設計了Odyssey、Pegasus等經典慢跑鞋,擁有許多專利。

其中,Nike知名的避震氣墊鞋(Nike Air)即是由帕克負責研發。而當競爭者跟著研發各種功能、數據更完美的鞋子時,注重視覺的帕克,與Nike首席設計師Tinker Hatfield合力開發出可見式氣墊(Visible Air)專利,讓減震的氣墊不只是名詞,而是可見證的實體,應用到許多風靡全球的經典鞋款中,讓Nike的營收大幅成長。

帕克的右腦不僅可以發明鞋子,增加銷售量,還進而改變Nike的命運。

○四年,執掌Nike兵符長達三十年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奈特(Philip H. Knight)決定向外挖角,找上擅長財務與數字管理的執行長來領導這個運動王國,這個人就是當時莊臣(S.C. Johnson & Son)執行長派瑞茲(William Perez)。沒想到,派瑞茲善於分析的左腦思惟卻和Nike的文化格格不入。重視報表,卻對視覺設計一竅不通的他,和各個部門同仁溝通不良、甚至起口角 的種種情事,不斷傳進奈特的耳裡。

生產線重整 不如用「設計」解決○六年一月,奈特決定改正錯誤的決策,任命屢建戰功的帕克接任執行長,並在記者會上宣布,「他會是耐吉有史以來最棒的領導者!」這位宅 男設計師,為何是創辦人眼中最好的接班人?大半輩子都為耐吉效命的帕克,一九七九年賓州大學畢業之後就進入Nike,在創辦人之一鮑爾曼(Bill Bowerman)所掌管的設計部門工作。

當年,鮑爾曼以怒斥菜鳥設計師聞名,據說他罵人時,兩千坪的設計實驗部每個角落都聽得到。而帕克撐過來了,因為他除了有設計師的天分,還具備運動員的堅毅 特質——他是賓州馬拉松冠軍。

學生時代,帕克就經常思考如何更改球鞋設計,讓自己跑得更舒適;進入Nike,更是經常動手修改和為自己客製化球鞋,這個習慣沿襲至今。

九○年代中期,帕克開始委任紐約當代街頭塗鴉大師Futura等藝術家,為Nike設計限量版球鞋。一九九六年開始,他更負責陸續簽下老虎伍茲、NBA球 星柯比布萊恩等明星運動員的代言合約。

帕克簽下老虎伍茲,更是右腦思考的極致。一九九六年,高爾夫品牌如波士(Hugo Boss)、羅夫勞倫(Ralph Lauren)的成長都遇到瓶頸,苦思新產品時,帕克突破疆域,藉由伍茲年輕大膽的形象成功打入年輕族群。一夕之間,打高爾夫變成了年輕人的運動。帕克除 了為Nike每年多賺進二億美元的營收,更成功為高爾夫吸收了年輕消費者,重新定義高爾夫運動的年齡層。

帕克接掌Nike時,公司還和採用童工的血汗工廠聯想在一起,生產線的能源浪費也備受攻擊,一長串有待改進的清單讓人頭痛。除了裁員、組織重整,他的右腦 還做出不同決策,靠設計解決問題。

他和團隊開發出一套系統,讓設計師在設計階段,就能計算出生產時將耗用的資源、人力、碳足跡等對環境的衝擊。他把效率、環境成本、安全等因素全列入公式考 量,在十六個國家中選出最適合成為生產線的二○%工廠,並將八○%的生產集中於此,讓資源做更有效的利用。

改變生產流程後,帕克還成立研發實驗室,並組織了一個專做未來創新研發的探索小組(Explore)。「我們在這裡,讓每個人都能拿出X,它就會變成X的 三次方!」帕克強調。

當其他執行長在數字堆打滾時,帕克的右腦已跳躍產業界限,他不只製造運動鞋,還將穿在腳上的鞋子打造成藝術品,找來紐約街頭塗鴉大師Futura、日本潮 流教父藤原浩等,並且和葛萊美獎得主Kanye West等名人合作,推出聯名設計款球鞋。帕克相信,「不斷創新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最有才華的人,然後放手讓他們去構思新的想法、新的產品。」○七年一 雙在HBO影集「我家也有大明星」(Entourage)裡出現的金白色限量鞋款「FUKIJAMA」,是由設計師Mark Smith採用雷射皮雕技術所做的鞋面,在eBay上被喊到一萬五千美元。帕克右腦創造的不只是熱門產品,而是一種讓全球的潮男、潮女頂禮膜拜的流行文 化。

在帕克的帶領之下,Nike從更多面向切入消費者的生活中。他購併了英國的足球服飾大牌UMBRO,還和六次奪得環法自行車賽、戰勝癌症的選手藍斯.阿姆 斯壯合作LIVESTRONG運動用品店。

當蘋果遇上Nike的創意火花而跨界合作的案例,最特別的當屬Nike和蘋果這兩個支持創新與設計文化的企業合力出招。帕克接任執行長後,飛到矽谷當面說 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由探索小組負責和蘋果合作開發出與iPod搭配的NIKE+套件。

只要在耐吉球鞋和iPod裡分別放入小型的傳輸器和接收器,當你一邊慢跑、一邊聽音樂時,iPod便會記錄下距離、速度、卡路里等自我鍛鍊的數據;這些資 料還可傳送到iPhone和NIKE+的社群網站上,追蹤管理運動的成效。

帕克不只管理公司用右腦,他平常的生活也與美國明星企業的CEO大不同,帕克不做政商關係、也不愛經營媒體曝光;很「宅」的他,比較喜歡例行性地邀請二十 五名左右的藝術、文化圈友人聚餐,大家聊天閒扯,把各種天馬行空的點子都丟出來討論。

到各國出差,帕克也都會走出公司,拜訪當地藝術家、小商店的老闆,在他眼裡,這些對大眾文化產生影響的人都是刺激右腦思考的養分。

雖然靠創意領導公司,但是帕克在經營面也相當有遠見。當中國消費市場還在成長時,帕克早就決定重押中國市場,光是去年,Nike就投入了一百五十億美元開 發中國市場,今年更將推出中低價球鞋,並向二、三級城市展店。

美國趨勢學者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全新的思惟》書中提到,以「左腦」的邏輯、線性、計算能力為主的資訊時代即將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以創意、娛樂感等「右腦」能力 為主導的概念時代。

在左腦充斥的時代,帕克以活潑的右腦讓一家三十年的老企業再創高峰,甚至改變自己的命運:去年帕克的薪酬是七百萬美元,今年公司又幫他加薪八四%,一舉攀 上一千三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四億元),他可說是當今全球最富有的宅男。

馬克.帕克 Mark Parker

出生:1955年

現職:Nike執行長

學歷:賓州州立大學

經歷:Nike運動鞋設計師、品牌總裁

右腦力發威

帕克領軍 Nike無懼金融海嘯

1996

市值128.5億美元

帕克任行銷部總裁,簽下老虎伍茲,正式進入高爾夫領域

2003

市值149.5億美元

帕克發表正式進入慢跑領域,圖為NIKE慢跑鞋 ;同年他簽下籃球明星柯比.布萊恩

2004

市值198.3億美元

十一月 奈特任命派瑞茲接任CEO

2006

市值202.5億美元

一月帕克取代派瑞茲成為CEO;五月帕克發表NIKE+

2008

市值294.1億美元

NIKE 購併英國UMBRO,鞏固足球市場

2010

市值389.8億美元

十月 耐吉股價創歷史新高 站上80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4

一个投资者的成长——读巴菲特的信(7)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0012/

 
灵感的枯竭
 
 
 
作为一个投资者,到了1968年,巴菲特的投资灵感已经枯竭。在1968年给合伙人的信中, 已经很难找到让人豁然开朗的语句。终于,面临危机的巴菲特在1969年5月决定解散合伙基金。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t the beginning of 1968, I felt prospects for BPL performance looked poorer than at any time in our history. However, due in considerable measure to one simple but sound idea whose time had come (investment ideas,like women are often more exciting than punctual), we recorded an overall gain of $40,032,691.  
 每个人都会犯错。   在1968年初,我感觉巴菲特合伙基金的业绩看起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差。但是,由于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投资想法起了显著的作用(投资想法如同女人,常令人激动,却很少准时),我们的整个盈利达到了4千万美金。   (1968年给合伙人的信)     解散合伙基金    巴菲特解散合伙基金的决定不仅是由于当时市场的状况,更是其个人诉求。在全身心投入18年后,巴菲特面临着人生与投资的双重平台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与事业做出重大调整。  
 
To My Partners:
 
 
致我的合伙人:   
 
About eighteen months ago I wrote to you regarding changed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causing me to modify our future performance objectives.
 
 
 
大约18个月前,我给你们写信,讲了由于环境改变和个人因素,致使我修改我们未来的业绩目标。
 
 
 
The investing environment I discussed at that time (and on which I have commented in various other letters) has generally become more negative and frustrating as time has passed. Maybe I am merely suffering from a lack of mental flexibility. (One observer commenting on security analysts over forty stated: “They know too many things that are no longer true.”)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我提到的投资环境(我在其他多封信中也多次提到)已经进一步恶化并令人沮丧。也许我只是受困于头脑缺乏灵活性。(有一个观察者对40岁以上的证券分析师的评论是:“他们知道过多已经不再正确的事情。”)
 
 
 
However, it seems to me that: (1) opportunities for investment that are open to the analyst who stresses quantitative factors have virtually disappeared, after rather steadily drying up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2) our $100 million of assets further eliminates a large portion of this seemingly barren investment world, since commitments of less than about $3 million cannot have a real impact on our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this virtually rules out companies with less than about $100 million of common stockat market value; and (3) a swelling interest in investment performance has created an increasingly short-term oriented and (in my opinion) more speculative market.
 
 
 
但是,对我来说:(1)在过去20年里,侧重量化因素的分析师的投资机会逐渐枯竭,已经完全消失。(2)我们1亿美元的资产规模进一步排除了本来就贫瘠的投资世界的一大部分。因为任何少于3百万美元的投资都无法对整体业绩产生真正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排除了市值低于1亿美金的公司。(3)不断增加的对投资业绩的兴趣催生并加剧了注重短期和(在我看来)投机的市场。
 
 
 
The October 9th, 1967 letter stated that personal consideration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mong those causing me to modify our objectives. I expressed a desire to be relieved of the (self-imposed) necessity of focusing 100% on BPL. I have flunked this test completely during the last eighteen months. The letter said: I hope limited objectives will make for more limited effort. It hasn't worked out that way. As long as I am “on stage”, publishing a regular record and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for management of what amounts to virtually 100% of the net worth of many partners, I will never be able to put sustained effort into any non-BPL activity. If I am going to participate publicly, I can't help being competitive. I know I don't want to be totally occupied with out-pacing an investment rabbit all my life. The only way to slow down is to stop.
 
 
 
在1967年10月9日的信中,我提到,个人考虑是致使我修改我们投资目标的最重要因素。我表达了希望不再(我自己强加的)必须100%集中在巴菲特合伙基金。在过去18个月,我彻底没有通过这一测试。在信中,我曾经说我希望有限的目标将导致有限的努力。但现实并不如我想象那样。只要我在投资的“台上”,定期发布记录,承担管理几乎是很多合伙人100%净值的资金的责任,我将永远不能把精力持续的投入巴菲特合伙基金以外的活动中去。如果我参与公开活动,我无法不争强好胜。我知道我不想一生都完全沉迷于与投资的兔子赛跑。慢下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停止。
 
 
 
Therefore, before yearend. I intend to give all limited partners the required formal notice of my intention to retire.
 
 
 
所以,在年底前,我将给所有的有限合伙人发出必须的正式通知,告知我有意退休。
 
 
 
(1969年5月给合伙人的信)
 
 
 
Quite frankly, in spite of any factors set forth on the earlier pages. I would continue to operate the Partnership in 1970, or even 1971, if I had some really first class ideas. Not because I want to, but simply because I would so much rather end with a good year than a poor one. However. I just don't see anything available that gives any reasonable hope of delivering such a good year and I have no desire to grope around, hoping to "get lucky" with other people's money. I am not attuned to this market environment and I don't want to spoil a decent record by trying to play a game I don't understand just so I can go out a hero.
 
 
 
非常坦率的讲,除了前面说的因素,如果有真正一流的投资想法,我本来想继续运营合伙基金到1970年,甚至是1971年。并不是因为我想继续运营,而是我更想用好的一年而不是差的一年来结束。但是,我根本看不到任何能有希望产生好的一年业绩的机会,而我并不想胡乱尝试,用他人的钱去碰运气。我不适合目前的市场环境,而且我不会为了逞能而尝试做我不懂的事情,我不想破坏一个良好的记录。
 
 
 
(1969年5月给合伙人的信)
 
 
 
Some of you are going to ask, "What do you plan to do?" I don't have an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I do know that when I am 60, I should be attempting to achieve different personal goals than those which had priority at age 20. Therefore, unless I now divorce myself from the activity that has consumed virtually all of my time and energies during the first eighteen years of my adult life, I am unlikely to develop activities that will be appropriate to new circumstances in subsequent years.
 
 
 
你们中的有些人将会问“你计划去做什么?”对此我没有答案。我肯定知道的是,当我60岁的时候我将尝试达到不同的人生目标,这些人生目标与我二十多岁时优先考虑的事情不同。所以,除非我现在脱离投资活动,否则我将无法发展适合以后新情况的新的活动。因为投资这项活动完全占据了我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第一个18年。
 
 
 
(1969年5月给合伙人的信)
 
   
 
结束语
 
 
 
到1969年解散合伙基金,巴菲特已经走完了作为一个投资者的第一段历程。人生的问题,投资的停滞,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彻底改变。
 
 
 
当我们再次读到巴菲特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巴菲特已经由一个简单的股票投资者蜕变为一个实业家和投资者,并逐渐脱离了导师格雷厄姆的光环,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体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4

价值与成长之争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spb.html

 

市场喜欢把投资分为成长型投资和价值型投资,在我的字典中成长投资是在具有安全边际的价格买入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并长期持有,而不是一味地追求 增长速度而不顾价格地随意买入阶段性的高成长股。在中国成长型投资有被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一提及成长投资便是无视安全边际。成长型投资本身并没有错,错的 只是那些误用成长型投资方法的人,成长投资与忽视安全边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巴菲特就是杰出的代表。

    从DCF估值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成长其实是价值的一部分,是影响价值的一个因子,成长速度越高,则未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就可能越大,企业的内在价值自然 就越高。股价便宜是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具有较大的折让,优质企业内在价值的估算不能单看市盈率等静态的指标,更不能用一般企业或周期性企业的标准衡量,而 应该用DCF的估值结果进行大致的估算,因为DCF估值法包含了成长因子,避免静态考虑问题。如果企业难以运用DCF估值,则可以用PE和PEG代替地综 合估算,这种方法的原理与DCF差不多,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投资实践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偏向价值型和成长型两种风格,但这两种风格并不是对立,只是在标的选 择上的不同偏好。只要价格对于价值具有较大折让,而且未来价值回归确定性很高的就是好投资。只是不同投资者应该根据个人能力、企业的具体情况、投资环境决 定取舍,巴菲特和林奇的投资中既有价值型也有成长型,只是主流风格偏向成长型投资。

    在投资过程中安全边际十分重要,但考虑安全边际之前首先要定下投资标的,否则容易产生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成长型投资是先考虑企业的好坏,确定投资标的后再 考虑安全边际。价值型投资则主要考虑企业价格与价值的差异,企业基本面放在次要的位置。虽然两种投资方式都基于价值投资理论,而且都不乏杰出的投资大师。 但选股逻辑决定了投资的稳定性、难度和获利空间,也间接决定了长期总回报率。

 

    优质企业通常更稳定,业务更简单易懂,易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持续成长的空间也十分巨大,因此更容易估值和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只要遵守安全边际原则,投 资这类企业成功率会非常高,长期回报率也高。而价值型股票通常竞争优势不明显,行业复杂,稳定性差,估值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估值结果的可变性高,动态而言 安全边际也会随着基本面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强者恒强,弱者容易更弱,这类企业业绩大起大落,常常会超出投资者的预期,长期看估值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这类企业需要较高的个人能力,而且出现重大错误的机会也比较多。

    以市场中价值型投资者的选股原则,最优秀的企业通常会被排除掉,因为优质企业总是看起来很贵,如较高的市盈率、市净率,但他们忽略了成长因子的作用。正确 的方法应该是利用DCF或PEG估值,估值的时候尽量选取最保守的指标,这样投资者会发觉成长股也有很多具有安全边际的买入机会。对于这类企业如果用价值 型投资的标准进行估值,通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巴菲特2000年以前以成长性投资为主,美国市场成熟后很多优质企业的全球扩张布局已经完成,消费医药巨头们的成长速度也慢了下来,同时巴菲特的资金规模 也越来越庞大,所以不得不逐步增加价值型股票的配置。与市场投资价值股不同,巴菲特在投资这类型股票的时候仍然着重考虑企业的基本面,中石油、伯灵顿北方 圣太菲铁路、中美能源等都是具有垄断性的行业的股票。

    从大师们的长期收益率,可以初窥两种投资风格的优劣。Berkshire Hathaway1965年到2000年净值的复合增长率为23.6%,2000年后巴菲特大量增加价值型股票的配置,至2009年为止复合增长率下降至20.3%。下面是最杰出的成长型投资大师的收益复合增长率:

 

巴菲特23.6%(截止2000年)

彼得•林奇29%

库洛姆•戴维斯23%

麦克.普莱斯20.4%

莫尼斯·帕伯莱28%

 

下面是最杰出的价值型投资大师的复合增长率:

安东尼波顿(价值型为主,两者兼而有之)20.4%

约翰邓普顿13.8%

约翰聂夫13.7%

格雷厄姆21%

塞思卡拉曼20%

查尔士布兰帝16.16%

 

    数据显示成长型长期回报率普遍高于价值型,而巴菲特风格向价值型投资调整后的业绩也略低于之前。虽然还不能就此得出成长型投资一定优于价值型投资的结论, 但仍可见一斑。价值型投资对投资者的能力要求更高,价值型投资需要更精确的计算,涉及更多的变量,更复杂的企业分析,面对更多的企业发展可能性,因此成长 型投资更适合于普通投资者。

 

 

梁军儒201011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82

转徐星关于资金成长 与收益关系的一段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nua2.html

总的来说,投资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以来我们自己逐渐形成的投资习惯中有如下一些做法(说“风格”也可以),它让我们避免掉了很多投资陷阱:

1. 不去投资自己不很了解的业务和公司,即使看起来价格多么便宜,或者市场多么热捧 

2. 避免投资那些处于危机中,但可能会“绝处逢生”类的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是“反向理论”类投资人喜欢的。事实上,虽然我们也研究过这类投资风格甚至也羡慕过,但我自己的投资历史上从未碰过1股这类股票。

3.避免投资那些主要依靠行业一时的景气而获得高收益的公司股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能失去很多大牛股的机会。比如06-07年的有色、房地产、金融等等景气类股票。这也导致我们在那两年的投资业绩平平。

4.避免投资那些业绩与其竞争优势理解起来不匹配的“绩优股”。像当年东方电子、银广夏之类的难以理解其高业绩的公司,我从骨子里就没感兴趣过。

5.避免投资那些已经接近成熟期的公司股票,即使其业绩多么优良。“成熟期”指的是其经营的空间已经足够大、周期也足够长。

5.少操作,容忍市值波动。我们一直在研究为何同行“资金量与投资业绩反比”的怪圈。事实上,这个怪圈的根源在我们看 来一是不自觉地试图超过自己的能力圈的投资(试图把握市场的大多数投资机会),二是想提高所谓投资效率(只看到市值提高不愿看到市值减少)而不断进行的 “波段操作”。其结果就是资金量越大失误率就越提高,导致收益率越低。可以告诉各位的是,今年我们的投资业绩虽然似乎还不错(截止今天收益率+76%), 但操作的次数(买卖都算,两次)至今加起来还不到10次。所以,即使现在的资金量再放大10倍,我们的投资业绩也丝毫不会受影响。

   如果有一天我们感觉到我们管理的资金量可能影响了投资收益率,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停止接收任何新资金,也会劝老客户减少或赎回资金。所以,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永远不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但我们力图成为长期收益率最可靠和较高的一类投资机构。

谢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7

有關簡化(線性化)成長率、回報率及安全邊際 巴比倫人

http://babylonian-investing.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html

在財務討論中,常常需要計算成長率。若坐在電腦前或手中有一台計算機,當然很快就找出答案。但若只想概略地知道答案,就不如把複合成長率線性化好了。

例如,年利率是5%,四年後總回報大概就是20%。雖然較正確答案應是22%,但和20%相差不是太大。在一些不要求那麼精準的計算中,這是可以接受的。 數學方面是因為簡單的代數原因,(1+k)^n=1+n*k+n*(n-1)*k^2/2+....,就等於把k的power大過或等於2那些項忽略掉。

簡化成長率的好處是對於較為複雜的情況,我們可以較易處理。

例如,用市盈率估值,價格=市盈率*純利/已發行股份數目。當需要找出價格的成長率時,

價格簡化成長率=市盈率成長率+純利成長率-已發行股數成長率。(式一)

在思考回報率時,這個簡單公式挺有用的。在購買股票之後,持股人只有兩個回報來源,股息和股票價值變化。k = DY + (P_1 - P_0)/P_0,其中k是回報率,DY周息率,P_1是期末每股股價,P_0是期初每股股價。亦即,

回報率=周息率+股價變化率。(式二)

若是技術派,會注重股價本身的變化。若是價值派,當然會著眼背後推動內在價值的因素,如可持續的EPS或每股有形NAV。把(式一)和(式二)合拼,會得出

回報率=周息率+純利成長率-已發行股數成長率+市盈率成長率。(式三)

基本上,(式三)右邊前三項都是基礎分析要估計的,亦即我們要從分析公司中得到的保守估計。至於第四項,就是市場先生對該股票的公司前景的祈望變化。有時 市場先生可能會在一段期間內,對該公司的前景祈望有很大程度的向好轉變,那第四項可以比前三項超出很多(縱使甚至前三項都是零或負數時)。就是因為第四項 的難以掌握,Graham才會有內在價值(公平合理價值)的提出。同時又要防範第二項估計的不確定性,便導引出MOS(安全邊際)的操作理念。

市盈率或市帳率,可以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標準倍數,例如15或1.5。但得益於DCF model,我們可以對這些簡單的倍數,作一些稍為深入的思考,這另文再談。

最後,讓我們設想一個簡單例子,來看看(式三)的實際用途。

作了必須的基本分析後,假設我們對某一公司未來三年的盈利狀況有了概念,大概認為純利會有36%成長,公司慣性大概每年增發1%股份,以現價計大概周息率 為3%,現時市盈率是16倍。在看過公司的營業狀況後,我們覺得對公司未來前景祈待不宜過大,市盈率大概13才比較合理。

總合以上數據,配合(式三)和簡化成長率概念,很快便可算出未來三年回報率大概是10%左右。若我們要求每年8%回報,這個股票提供6%安全邊際。當然, 可能我們認為每年8%回報太少或6%安全邊際不夠安全,這樣我們只好暫時不買入這個股票。再深入考慮一下,三年純利長36%這個看法不夠保守,長12%就 頗為有信心。回報8%也太過可憐,12%是較為標準。那樣,(式三)告訴我們,我們只可在第四項上得到我們所需,只好等市盈率下降到11倍以下再作考慮。 11倍市盈率在這裡提供了另一個優勢,針對三年36%這個看法,若它未能實現,它提供了安全邊際,我們還可拿到我們覺得最少應得的12%回報率。但誠如大 部份人所知,一切以公司持續營運作前提的回報計算,無論回報率有多大,都抵消不了公司一旦倒閉帶來的損失。所以公司財務狀況的分析,始終佔著基本分析最基 層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0

文創代理進軍兩岸 五年開花結果 Kiro貓 與日本小品牌一起成長

2010-12-27  TWM




簡單、可愛的Kiro貓拼布包包飾品,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就創造出年營業額高達5000萬元以上的佳績,每年還以30%的速度在成長。究竟代理文創產品有何訣竅?應該如何選擇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呢?

撰文.燕珍宜

全台灣網路購物排名前五強的謝尚文,靠著簡單、可愛的日本Kiro貓拼布包包飾品,在短短五年時間內,就創造出年營業額高達五千萬元以上的佳績,名列全台網路高人氣賣家第四名。

問起代理日本Kiro貓的過程,外表平實、古意的謝尚文,卻道出了一段駭人聽聞的創業緣起。

不到三十歲就當上貿易公司主管的謝尚文,曾是一位「空中飛人」,每年待在台灣的時間不到三十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美國、越南、大陸等地飛來飛去,忙於家具生產銷售的工作。在工作上意氣風發的他,完全沒料到自己下一刻會從天堂掉到地獄。

大 陸監獄驚魂,決定換跑道有一天,飛機降落上海時,謝尚文被機場公安攔下,莫名其妙遭到拘留。謝尚文被關進去的看守所,一共有一百四十幾間小房間,「每一間 大約關了二到三名台灣人,算算約有三百多名台灣人。」謝尚文無奈地數著。大陸經濟開放後,台商紛紛搶進,到當地做生意的第一條潛規則,就是得繳交過路費, 海關就是擋在生意路上的第一顆大石頭。

「其實,本來根本不用關」,只要花點錢即可消災,謝尚文卻因公司太用力、花了太多錢處理,反而弄巧成 拙,從不用關變成得關更久。大陸的經濟犯是和重刑犯關在一起,「我那一間就有兩名死刑犯,一間小房間,關了七十幾個人。真的是沒有地方睡覺,只能側著睡, 半夜去上廁所,回來位置就沒了。」謝尚文說起這段監獄驚魂,仍心有餘悸。

「你會很怕,最可怕的地方是與外界完全斷絕,不知道會被關到何時, 整整三個月我的家人都不知道我的下落。」這段恐怖經歷,讓謝尚文重新思考人生目標。重獲新生的他,決定辭去貿易公司的工作,不再當空中飛人,要留在台灣多 陪家人。曾經月薪十幾萬元的他,轉換跑道並不順利,做的是月薪不到四萬元的工作,創業於是成了他的最後選擇。

「在彰化鄉下能創什麼業?」為了克服距離的障礙,謝尚文從一開始就鎖定網路,心想,「只有網路才可以做整個台灣的生意」。

「會 有人在電腦上買東西嗎?」在當時,親朋好友大多不看好,只準備三十萬元創業資本的謝尚文,則相當看好網路的未來潛力。當時網路平台的成本只有六萬多元, 「網路是創業很好的地方,因為它失敗的風險,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銷售通路選好了,接下來就是選擇要賣什麼。謝尚文說明,選擇商品第一個要點,就是要有 特色,商品有獨特性格才能建立差異化,並維持較高利潤,否則就只能淪為削價競爭。「此外,網路是看照片購買,所以要找顏色豐富,視覺性可愛,設計特色鮮明 的產品。」有特色的商品哪裡找?熟悉國際貿易的謝尚文,非常清楚日系商品的獨特設計與精緻手感,絕對是最佳產品選擇來源。

他於是親自飛到日 本,一家店、一家店地逛,最後看中散發溫馨生活感的「Kiro貓咪包」。Kiro貓產品是由日本設計師山中內子所設計,她所設計的貓咪,不論是可愛的折耳 貓咪系列,或是令人又愛又恨的壞貓咪系列,還是慵懶的懶貓咪系列商品,在在都是讓女性消費者愛不釋手的藝術創作。他解釋,「有了這些千姿百態的貓咪,讓包 包像是有了生命一般,不再單純只是包包,也因而有了獨特性。」贏得信賴,與日本品牌共創雙贏此外,Kiro貓系列產品還秉持日本手作精神,堅持全棉手染以 及手工縫製,可說是日本手工拼布的佼佼者。「台灣網路消費者喜歡求新求變,手工設計產品的好處,就是一個月可以換一個新的圖案,機器模具就沒有這種彈性。 而且應用範圍很廣,可做包包、圍裙、布偶等,變化多端,吸引客戶一直上門。」謝尚文道出手工文創產品的優點。

「找到對的商業模式、對的商 品,最後還需要有對的供應商,這三個條件都齊備了,創業才能水到渠成。」謝尚文說明創業之大不易。他解釋最後會選中Kiro貓咪包,關鍵原因之一,還在於 對方公司的態度相當好,「他們願意全力支持,讓我們試試看。」抱持著與品牌商共同打拚、共創雙贏的態度,是日本株式會社願意在合作不到六年的時間,就將 Kiro貓咪包大中華區的代理權,全權交給謝尚文的關鍵原因之一。船隻、東風都齊備了,謝尚文代理Kiro貓咪可愛包,推出的第一個月,營業額就高達三十 幾萬元,並每年平均都有三○%的成長速度。

去年,謝尚文已正式把Kiro貓系列商品引進大陸市場,並創下數千萬元的業績。秉持著同樣的服務精神,他相信Kiro貓的可愛笑容,將擄獲更多大陸女性消費者的心。

Kiro貓

創立時間:5年

創業資本:30萬元

年營收:5000萬元

謝尚文

出生:1972年

現職:凱文實業總經理

學歷:台中技術學院國貿系經歷:歐旻企業家具部門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7

成熟企業成長該靠創新或購併?

2011-1-10  TCW




全球工業電腦設備廠商龍頭研華科技成立二十八年來,二○一○年首次發動大規模購併。董事長劉克振認為,要靠購併而成長,關鍵在於先建立內部的創新平台。

台 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簡稱李):漸趨成熟的企業需要建構新事業,才能保持成長與獲利動能,其途徑不外乎內部創新,進行新技術發展,或透過外部購併 新創事業,進入新應用市場。然而,前者受限於組織慣性,老狗常會玩不出新把戲,難以產生突破性的創新;外部購併雖可避免此一局限,但雙方如何進行策略與管 理風格的整合,卻又充滿變數。從研華的管理經驗,你如何取捨?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以下簡稱劉):我長期實踐《從A到》該書提出的主張, 這本書最後一章提到「飛輪效應」,用來比喻一個優秀企業俱足成功條件要開始快速成長的啟動效應。研華成立二十八年,到二○一○年才開始談購併(編按:研華 去年公告購併德國DLoG、英國Innocore Gaming、先進數位科技ACA等三家工業電腦公司),我認為,購併是飛輪效應的加速器而非啟動器,真正的創新還是要靠內發驅動,用購併當創新啟動器, 不可行也不合理,等輪子轉起來一點,再靠購併進行有紀律的創新並加速成長,這樣的創新購併才不會跑到經營核心之外。

李:所以購併不只是先看雙方的互補性?公司創新,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發動?

劉:應該是看大方向、經營方針。像研華的經營使命是提供智慧地球平台,它有醫療、汽車電子、博弈等應用領域,透過購併,可以將非源頭創新的工業電腦模組,複製在不同目標市場,加速成長引擎;但要達成創新購併,內部要先建立起創新平台、流程和紀律。

我用「IMAX」(見第二十八頁圖)來描述研華的創新平台,I(Incubation)是指內部育成、M(Merger)是購併、A(Alliance)是外部策略結盟、X(X Product)則是透過產學合作,進行未知、高未來性的早期創新產品研發。

四個象限齊頭並進、相輔相成,每個事業部門「由下而上」依此將創新需求填入表單,在年度業務計畫會議上提出來討論。

李:大部分公司的創新,特別是購併計畫,多「由上而下」驅動,你認為這樣會有什麼問題?

劉:研華成立前面十五年,老實說,很多創意都是我在外面跑,想出來的。但最近五年,大部分創意已無法從我這邊出去,多是從下面來,我們高階經營者則是扮演支持和指導的角色。

由 上而下發動購併並不容易,因為購併機會在CEO的雷達幕上不一定能看到,要靠「潛在水裡」每天在外面跑業務的同事。我們發展出「IMAX」平台,可以鼓勵 基層同事提出購併和育成的機會,過去他不敢講,也缺乏這樣的提案機制,現在大家的企圖心就變得很強,研華上千個業務接觸到的購併機會都可以提到CEO這邊 來。

利用外部力量創新,可能削弱內部創意?

李:建立這套開放式創新的平台,鼓勵員工藉助外頭力量進行創新,會不會因此削弱內部的創意動機,養成依賴外部尋找創新的心態?

劉: 研華從工業用計算機開始,如今已發展出四個事業群、二十個事業部,過去十幾年,最大的成長動能是內部育成。我比喻,就像是經營7-Eleven這類的連鎖 超商,強調的是展店的概念,我們把開發新事業當成展店,都是在相同的核心能力和經營目標下展店,一旦模式確認,店是開不完的。

過去十年,研 華把產學合作,當成導入創新文化的最重要方法,我們明確主導研究議題,和台大、交大進行管理性、產業探索與技術性議題的合作。以產業探索為例,我們的做法 是,規定學生設計的原型產品,和概念車一樣,不能有量產的設計考量,研華的專案擔當者(負責人)也一起發想,因為學生的想像力是無遠弗屆的,如果一開始就 考慮開模,創新一下子就局限在狹隘的產業邏輯裡了。但若待原型產品出現,再進入工業設計的另一階段,企業端框架就很容易被突破,且兼顧設計創意的實現。

新事業部門領導人,該從內升或往外找?

李:由內部育成新事業,常存在新事業部門領導人如何產生的問題,你是靠內升還是從外面找?

劉:新事業一開始不存在領導人也可以。研華的做法是,當發現新事業機會,通常會讓這個業務附在某一個很賺錢的舊事業,就像媽媽帶小孩一樣,等待成熟再切割出去。

通 常當新事業未來兩年內可以開始獲利,我就會逐步切割出去,先在年底把該事業部門的業績統計表拆成兩個產品線,因為員工是看業績表產生對公司組織的理解。當 新事業剛獨立時,仍由舊事業主管兼任領導人,或更高一階的主管看管,因為每個領導人都有缺陷,若一開始是某個特定的人,個人的缺陷就變成新事業的缺陷。而 當新事業的機會逐漸浮現時,通常領導人自然就會出現,CEO也很容易挑選勝任的內部優秀員工或外聘人選,出任該新事業領導人。

李:這很像7-Eleven在一些特定地點先開店,再找人委託經營。那研華又是如何評估每個部門產生新事業的創新績效?

劉:老實說,這部分目前研華還沒有設明確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現在雖有進行相關的績效統計,但要發展成可操作的管理邏輯,成熟度恐怕還不夠。不過,副總級經營層面的主管,創新表現一定會在他考績占重要因素。

李:透過IMAX平台產生的新事業單位,要獨立成立公司,還是保留在公司內部較佳?

劉: 企業經營最困難的就是建立領導模式,研華強調一個核心邏輯下,不斷展店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展現的力量和價值都是最大的,就像7-Eleven也不能把其中 一家店切割出來的道理一樣。尤其工業電腦門檻不在資金規模,最大的挑戰是多而複雜的客戶關係,以及少量多樣的產品需求,所以我說和7-Eleven很像, 如果能靠建立領導模式把這些複雜的經營邏輯釐清,就能展現連鎖店的強大威力。

結論:產業界的創新活動,一般可區分為探索式的創新 (exploration,在既有能耐領域外的突破式創新)、與應用性的創新(exploitation,在既有能耐範圍內的漸進式創新),但兩種創新形 成的條件不同,常無法在同一套資源架構內運作。工業電腦的創新需求原較偏向於應用性,但研華做法較為特別的是,它運用內部育成、產學合作、策略聯盟以及外 部購併的多元方法,建構起開放式的創新平台,同時發展創新應用與新技術探索,以達成事業持續分殖的目標,配合強調紀律的事業領導模式,讓成熟企業持續找到 新的成長曲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76

原创:关于长期成长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ocro.html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家好的优秀公司,必定是一家不断在降低经营成本,并且产品必须在扩张中以其低成本、高品质在市场完全竞争中,能够让社会中的潜在消费者不断受益,从而增大销售和利润基数,以获得长期的成长动力。

    何谓成长?“成长是不断地、有效地把新技术吸收到经济之中的结果。”而其实质,却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因为价格竞争能调动起充足的消费需求,也反过来促成了企业持续盈利。 那么,在企业固定支出和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投资扩大产能,确实能降低经营成本,但大家都这样做,没有有效需求的扩大,结果必然是售价下跌,利润泡汤。 在一个投资效能没有制约、投资者素质偏低的基本无效资本市场中,这种投资冲动在上市国企中(除了资源、能源垄断型国企),高成本被动投资比比皆是。打的是 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招牌,实际在毁损股东利益,一旦外界经济环境产生变化,企业很难有招架之功。这种被动的投资和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风马牛不相 及。

  

几年前,我曾经去了安徽马钢,得知这家企业借贷80多亿,自有资金若干亿改造既有生产线,新建现代化钢板厂,因为不投入就会死,冒险投入也许会有条生路。 结果对了,2006年的周期性经济需求使得公司利润大增,但这是运气使然。另一次我去苏州吴中看另一家港资药企,也是投资型的,1个多亿的投资需要大约两 年建成,当然企业一定是嗅到了某种出口商机,也是因为投产后遇到了行业高潮期,受益也不错。芒格说过:一 个素质良好的企业和一个苟延残喘的企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好企业一个接一个轻松地作出决定,而糟糕的企业则不断地需要作出痛苦的抉择。我们不能说这些企业 的投资是错误的,但被动或准备不充分把握不大,就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投资。如果能因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那还可以说得过去,否则对投资者来说就完全没有意 义。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区分出新建产能是否能盈利,或者盈利的根本原因真正来源于哪儿。

     在 山东鲁南,我去过两次的一家地处小县城莒南的公司(0546),把生产基地从本地转到原料玉米和煤炭价格都很低的内蒙,当时我们意识到低成本的优势却没有 继续重视追踪,主观认为产能过大,市场供过于求,忽略了低成本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辨证关系,最后错失了巨大商机。痛定思痛,忽视低成本和社会需要的辨证 关系对长线投资来说,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必须正视和深入探讨的坎。类似的企业还有1068雨润食品,8331浙江世宝,它们的共同特征都具有:1,早期 都有过极高利润率和低成本长期盈利的历史,并且现有的生产家当大部分是靠自我积累发展起来,负债较少,融资额不多,说明利润来自源真实可靠,有可以值得研究的特别盈利方式;2,一贯在做降低成本的努 力,无论是人力成本控制、原料区域来源、生产设施的优配、还是技术创新的方式,仿效者很难进入;3,都处于竞争很激烈的终端消费品行业,并且市场需求永无 止境,表明其竞争优势和销售渠道优势一直存在,并还在强化,很难被产业上下游所掌控;4,公司不太配合或懂得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 的产业布局,一步一个脚印,默默无闻的扩大产业,因此股价走势经常反复,但长期上升通道一直完好,每次卖出后长时期内较难“批量”买回(即虽然股价下跌, 但成交量很少,一般每段价位都有买盘在坚定买入,而恢复上升时很少出现卖盘,卖出者很难在低价位补回较多抛出筹码,除非快速大幅拉升股价才能出现较多成交 量。)。相对而言,是我们的浮躁和肤浅而错失投资或观察的最佳时期。                       

   

8058在建二期扩建工程时,计划是半年竣工投产,结果是八个月完全达产,总投资额是8600多万。我当时很纳闷:报表中没见到什么支出嘛, 只看见项目在一天天进展,因为可以眼见为实,并在工地现场看到序时进度表,眼见到新的四层高厂房已经基本完成,可财务报告中才支出700多万资金。后来才 了解到公司有一个分进度付款合同,条件很苛刻,一般只有到几乎快要投产时大部分建设资金才在验收后支付。有一次我在公司大门口遇到一家设备供应商,趁机了 解对8058的信誉反映,他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这家公司拖欠建设款,想想也是,能赚会赚钱的公司谁不想做他们的业务(销售代理也是如此)?项目能保质保 证按期完成,钱一定会有的。8058的极短建设工期想来这些建设单位也只能满足不敢拖延。对8058来说,更重要在于:项目还在建设,就成本而言,竞争力 已经就在其中显现了。

    

1996 年时,我在南京新街口的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现在叫“大洋百货”的那个30多层大厦,早在93年就已经拆迁,资金来源于中行贷款,每月还要支付大笔拆迁户暂 住费用,因为资金不到位,拖了近五年才建成。而我们单位对门石鼓路上的一座20层大厦(外资),连打地基到落成整个只花了不到10个月,我和同事都在“炒 股”,对比这活生生的事例,就像握着“盈利模型”的蓝本。国企投资是不大关心这些“小”问题的(因为赚到钱只会让自己的腰包更鼓一些,赚不到也只是稍瘪一 点),只有民企用的是自己的钱,精明并会打“算盘”才在这里算出未来的利润。

     有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两家企业都在建设新的扩产项目,其中一家的资金成本是8%,建设周期是五年;另一家资金成本是10%,建设周期可以缩短到三年,结果是 谁的投产后效益高?银行愿意贷款给谁?(不论风险,只问收益)计算后结论当然是后者。可实际上在长期盈利的老道企业经营者来看,还要看早投产符合市场调查 预期时机带来的误差减少,以及早竣工投产提早销售对市场中老客户心理的信任边际效应和市场销售延续性,还没论及规模效益的产生和管理成本的相应降低。反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可能出现另一种或多种不同结果。                         

     

有 人总会问:同样的行业,同样的投资,为什么你的利润那么高,我却赚不到?其实这只是一个个很小的方面在体现。我们在8058的车间反复参观过几次,几乎找 不到空间有闲置浪费的地方,对GMP生物洁净厂房而言,同样的成本空间产出自然会有效益的显著区别,还未论及管理节约的另一部分成本。有人说,国内市场上 大行其道的不是低成本竞争,而是垄断。国内缺乏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国企,更缺乏低成本竞争的驱动力,我们更常见的是高成本基础上的高 增长,最后结果是隐性通胀伴随的高增长,支出与收入比肩试高的增长。内在的动力自然来自于制度,就像A股市场缺乏得力监管一样,出资人的缺位或者说不到 位,是资本缺效的本质表现。我做A股时大多做国企,做港股投资改为投资内地民企,实因如此。有一个小插曲:在8058考察时,我问及早期较少的冻干粉针发 酵罐如何转换应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转换?得到的回答是,一般三天就可以将一种产品转换生产另一种适销对路的品种。这种市场灵活应对需要很严格的管理应变,也 可以理解成较高的毛利率也许就在这些不经意不起眼的细节之中产生。

    

面 对建设中的空旷工地以及建成的巨大框架车间,我盘算的是成本及未来产出的配比。得知公司目前资本支出才2000多万,我仿佛看见了两年前同样的一幕。项目 在按照计划推进,对比我刚去深圳的另一家建设工地,虽然不及后者规模宏大,但我看见的却是和过去同样与前者完全不同的效率。虽然公司的项目完全投产要等到 明年10月,但我似乎看见利润已经在产生。这是必然的,还有9个月,资本支出还在账上,厂房已经拔地而起,新的原料药专利在不断产生,省级科研基地接连被 批准,成本的优势还用质疑吗?对照上述成本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自然可以理出利润的头绪来。这家公司的销售历来是强项,刘总成天在客户和药交会现场出现,以 10多年来长期客户代理商的稳定,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质量,原料药比重的增加及大输液品种的配全,高毛利率的状况不会因医改降价而削弱。最重要的还是 产品的适用性很广泛,并且是医改之后日益提高的人们健康生活之必不可少的常用高质普药,它的竞争力完全可以由不断降低的成本及售价,得到更广泛的市场接受 和认同。

     也 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以为这是在臆测一家公司,或者想当然想象未来的成长。我不否认,会有偏差,但长期成长的好企业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追寻,长达20年 的不断高速盈利应该不会是偶然。没有品牌、没有垄断、没有背景、甚至没有资金,完全靠自我积累、内生高速成长。这样的企业也许就是我们探寻长期成长好公司 的金钥匙。 

(诚恳希望博友们不要转载,否则我以后只有隐蔽此类文章了,我不设标签的意义就在于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7

三十歲年輕團隊 ﹁好奇﹂創商機 愛評網靠口碑行銷追求倍數成長

2011-2-28  TWm




社群力量大,口碑也能賣錢!這是 一個美食分享網站的成功經驗,平均年齡僅三十歲的四個人,靠著美食評論創業,從沒沒無聞到被Google、台灣大哥大指名合作,更讓愛評網成為台灣最大美 食社群網站。撰文?賴筱凡 走進隱身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上的愛評網,三十多坪的辦公室、三十一位員工,這是愛評網成立五年所交出的成績單。去年愛評網的營收達一千萬元,第一次讓他們從 創業賺到錢,更令他們確立,靠著社群的力量,也是能夠「評」出大商機!而一手創立愛評網的團隊,是四位年僅三十歲的年輕人。愛吃有理從找餐廳衍生出的創業 點子

在社群經濟的大框架下,許多不懂社群在玩些什麼的人認為,「為什麼我要在上面留言?為什麼我要知道別人在談論什麼?」答案很簡單,人是群體動物,渴望獲得 社群的認同感,更極欲擁有社群話題裡的參與感,只是這樣的概念很抽象。愛評網卻在這樣的基石上出發。「我們只是好奇,為什麼沒有一個網站能夠完整的整理出 各家餐廳的特色、優劣。」穿著白色T恤、愛評網執行長何吉弘不否認,創業的點子來自於他們本身的需求,為了約會找餐廳、聚會找去處,這是起源於多數人基本 的民生需求—─ 吃。「工商名錄黃頁的網站很多,但它只是幫餐廳做一個陽春的網頁,寫著電話、地址。」但何吉弘深信,一般人需要的比這更多,「你去一家餐廳前,一定想知道 它到底好不好吃,服務好不好,有哪些菜色。」這些,卻是工商名錄型的黃頁網站無法提供的,「就算有提供,很多是『商業操作』出來的內容。」消費者想看的不 是廣告,而是真實的評價。在網路的世界裡,你可以迅速又便宜地搜尋到各類訊息,就像你在Google鍵入「台北」、「餐廳」兩個關鍵字,會跑出一五二○萬 筆資料,使用者卻無從得知,哪些是他們需要的資訊,「所以,我們一直非常堅持,應該不是只有我們有這類需求。」儘管如此,他們又抓到了另一項要點,口碑。 縱使那個年代還不盛行所謂的「口碑行銷」,但「一傳十、十傳百」及「口耳相傳」這些傳播模式,卻真實地存在生活中。「所以,你到台南會吃蝦捲,到花蓮會買 麻糬,到淡水會吃阿給。」就算你從來沒到台南吃過蝦捲,你也知道台南的蝦捲很有名,這就是口碑。先試水溫讓店家知道口碑行銷力量大

何吉弘無法百分百確定,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對的,所以他們決定先試水溫。「我們花了一周的時間,拜訪了我家附近所有店家,一一告訴他們,我們想請人家來試 吃、寫評價,就算強調這是『免費』的,還是會有人不願意,一百家店只有五家願意填。」何吉弘笑得尷尬。事情比他們想像的還困難,店家不明白口碑力量有多 大,更擔心這評價在網路上寫出來,是好是壞難掌控,又不像廣告只呈現好的一面。但不是全然沒有機會,還是有店家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就在半推半就下, 愛評網開始有店家進駐了,但從免費到收費,又是另一個教育店家的難題,因為「你必須讓店家知道,分享這些口碑,是有代價的。」所以,當愛評網接到第一個收 費訂單時,創業團隊高興極了,「那是去年八月,我還記得那是一家日本料理。」愛評網副執行長葉卉婷回憶,當時的愛評網撐了三年都沒有收入,最後那家日本料 理店卻賴帳,讓他們好氣又好笑。有一次,愛評網替一家新的巧克力店做行銷,提供給網友試吃、寫評價,短短一年,新巧克力店的業績比同條街的舊店家還好, 「最後舊店家找上我們,劈頭就說,你們怎麼幫他們(新巧克力店)做的,我們也要一份。」何吉弘說,這個例子雖小,卻也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是對的,因為店家 開始正視口碑行銷的威力。店家之於愛評網,其實只是愛評網站上的內容,社群之於愛評網,卻是大到難以想像的服務對象。他們一直都明白,最重要的是,社群要 更喜歡這個網站,畢竟口碑是立基在千千萬萬名網友身上,社群才是愛評網的根本。但要組織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並不容易。偏著頭想了一下,葉卉婷說,「你必 須給使用者源源不絕的新鮮感,還有歸屬感,甚至成就感。」她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在創立愛評網的過程中,這三大要素是吸引每月五百萬人瀏覽愛評網的最大主 因。社群是很現實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愛陳腔爛調、不愛「老梗」,追求日新又新。「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想辦法異業結盟、推新活動。」關在四坪不到的會 議室裡,每次的活動前,何吉弘、葉卉婷、葉卉婷的雙胞胎姊姊、也是愛評網產品總監葉卉卿,與副執行長陳易成四個人,總會先坐下來,不斷地沙盤推演各種可 能。異業結盟抓住社群的歸屬感與成就感

像是近期台灣大哥大主動找上門的合作案,希望把愛評網的服務放到手機上,讓消費者用手機就能找到身邊美食與精闢評論,甚至還能用手機參與美食團購,讓愛評 網的服務賣進手機用戶的市場。其次,社群歸屬感的營造更難。「如果你的網站沒有人來,空有這些活動也沒有用。」葉卉婷明白,愛評網的根在社群,如何留住這 些人,是愛評網的最大課題,「你得把key man(關鍵人物)『黏』在這裡。」為了增加社群對愛評網的黏著度,他們開始讓社群「交朋友」,「為什麼臉書(facebook)這麼紅?為什麼噗浪 (plurk)、推特(Twitter)能讓網友黏在上面,每分鐘都要更新?答案很簡單,你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更想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所以,臉書 上最熱門的功能是狀態更新,就像奎爾曼(Erik Qualman)在《社群新經濟時代》裡提到,「狀態更新讓使用者可以持續對生活圈裡的人炫耀、告知、宣洩。」更讓使用者輕鬆就能與生活圈保持聯繫,這也 是為什麼臉書的發文伺服器每天要處理超過一千億則更新的訊息。為了抓住社群的歸屬感,愛評網開啟交友功能,因為他們不只要黏住愛評網的重度使用者,更要把 這些人的親朋好友統統拉進來。愛評網更引進了線上遊戲才有的「威望制度」,「我們鼓勵『分享』,但要讓『分享』變得更有動力。」葉卉婷抓住線上遊戲玩家的 成就感心理,複製到愛評網上。社群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到可以創造出全球最大網站,也大到可以推翻一個政權,社群能載舟,亦能覆舟。問他們是否擔心社群經 營不好變毒藥?「這就是網路的好處,隨時都可以喊卡。」葉卉婷笑著說,他們很清楚要經營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必須步步為營。儘管他們去年已經成功創造出一 千萬元營收,但這只是愛評網的開始,今年他們要追求倍數的成長,營收目標訂到三五○○萬元,「影響力是會擴散的!」

繼地圖日記後,Yahoo!培育新秀好康挖挖哇 儼然台版Groupon不到四坪的辦公室,成立甫一年,這是繼地圖日記後,台灣雅虎最新看好的網路新星——好康挖挖哇。談起創業過程,好康挖挖哇創辦人謝 朋芳笑得靦腆,放棄原本的工作,堅持要走這條網站創業路。從自己時常收集大小優惠資訊的需求做起,卻鮮有一個完備的網站能將各式優惠整理出來,這樣的創業 點子被雅虎看見,進而成為雅虎培育的新秀,而上一個接受雅虎輔導的網站是地圖日記。「過去,網路創業很大的迷思是,想賺廣告費,可是台灣靠廣告費能活的網 站,大概只有Google和雅虎。」謝朋芳很早就認定,廣告費不會是支持好康挖挖哇存活的來源,所以他們積極耕耘社群,發起各式各樣的活動,「提供好康優 惠吸引貼文、讓社群更有參與感。」儘管好康挖挖哇距離獲利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但儼然台版Groupon的他們,看著Groupon風靡全球,已經成功爭取 到特力屋、COACH等品牌進駐的好康挖挖哇,或許也是在等一個成功的機會。

愛評網 www.ipeen.com.tw創業:2006年創業團隊:葉卉卿、葉卉婷、何吉弘、陳易成(由左至右)網站類型:美食分享網站員工人數:31人主要成 績:去年營收1000萬元,今年目標上看3500萬元愛評網成功三祕訣一、維持網站公信度,不用廣告充當美食評論。

二、謹慎經營社群,讓使用者愛不釋手。

三、積極尋找異業結盟,擴大影響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5

自創30%價值投資法 郵務員變億元戶 第一線觀察經營者找出成長潛力股

2011-3-14  TWM




在中華郵政上班的張國立,憑藉自 創的三○%價值投資心法,十五年來每年都獲利三成以上,身價更達上億元。

能創造如此輝煌的成績,他認為,除了積極投入研究股票外,還得具備 超人的「忍功﹂。

撰文‧陳翊中

對於奉行價值型投資的投資人來說,透過公開資訊或財報分析找尋潛力股,是必做的 功課,然而,財報分析的盲點,並無法看出經營者的企圖心和誠信度,對於現年四十七歲、目前還在中華郵政擔任分信員的張國立(化名)來說,消除這個盲點,最 好的方法,就是參加投資考察團,透過實地拜訪,尋找投資靈感並增強持股信心。

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張國立奉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哲學,略加調整 創造出符合台股特性的「三○%價值投資﹂心法後,他締造十五年每年平均報酬率三成的驚人成績,當初一百萬元的資本,翻了一百倍,暴增至億元身價,還擁有兩 間店面當包租公。

股神巴菲特花了四十年,以每年二五%到三○%的投資報酬率,透過錢滾錢的複利威力,成就世界第二富豪的地位;然而,要複製 巴菲特哲學,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的,就是「持續獲利﹂這四個字。尤其在淺碟的台灣股市,能像張國立一樣逃過四次萬點崩盤,不但存活下來,還能每年「持續獲 利﹂的散戶投資人,卻是鳳毛麟角。

找未來一年內能創造三成報酬率的股票能創造如此輝煌的成績,張國立的成功不是偶然。除了平常用功蒐集資 訊、勤打電話和公司發言人溝通以外,由於他投資的股票,未來的成長動力都來自大陸,近一年來他密集參加了三次大陸參訪團。除了可面對面近距離接觸企業經營 者,觀察經營者的企圖心和誠信,並可透過實地觀察大陸市場的成長潛力,印證他自己的投資判斷是否有偏差。

例如,○九年參加投資考察團,赴大 陸考察期間,雖然他發現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但城市裡空地還很多,中下階層住房的需求也還未被滿足,便激發了他投資電梯業者永大的想法。

經 過這十五年來,除了○八年金融海嘯那一年先盛後衰打平之外,幾乎年年達成三成報酬率的目標。尤其在金融海嘯隔年的○九年,他透過連續換股操作,創造二 ○○%的報酬率,不但補足前一年落後的進度,還締造十五年來最輝煌的戰績。在去年平穩創造五成的投報率後,對於今年的行情,他依然信心十足地說:「無論指 數高低,一定可以找到年報酬率三成的股票!﹂「當你買進一檔股票前,先問自己這檔股票﹃未來一年內﹄能否創造三成的報酬率!﹂張國立一語道破這套戰法最核 心的基本觀念。

他進一步說,巴菲特告訴我們投資最重要的準則是,第一、不能虧損,第二、遵守第一條。而要達到不虧損,甚至要穩穩獲利三成, 就得要做好「控制持股成本、謹慎選股後重押和照顧持股部位﹂,這是最重要的三件事。

一位和張國立在考察團結識並時常切磋股票投資的林姓友人 說:「他一買進核心持股後,只會逢低加碼、耐心持有,從來不停損;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要獲利,也不會頻繁換股。﹂資訊和成本不對稱的股票不買「超過 五十元以上的股票我不買!﹂張國立說,在投資一檔股票之前,他會設想自己是公司的經營者,而一家公司是否有價值,大股東最明瞭,價值型選股不要用本益比 (股價╱每股純益),要改用股價淨值比(股價╱每股淨值),才能拉近與大股東持股成本的差距。

股價在每股淨值上下時,是挑選潛力股的最佳標 的;超過五十元以上的股票,即使每股純益再高,成本一定遠比大股東高,「成本不對稱﹂就讓雙方立足點不公平。

巴菲特從來不買看不懂的科技 股,張國立也認同這一點。他認為電子股的景氣變化週期太迅速,沒有大股東和法人的資訊優勢,散戶很難玩得過大戶。正因為產業變化太快,今天的股王,明天很 可能就淪為雞蛋水餃股,對長期投資者來說,風險絕對高於報酬。

另外,轉投資結構複雜的集團股,散戶也同樣存在資訊不對稱的劣勢,即使是市場 公認的績優股如遠東新、鴻海等,他也是敬謝不敏。他笑說,刪掉電子股,再刪掉大型集團股以及財務結構不佳的股票,台股一千一百支股票中,只剩五十檔左右的 股票,在裡面發掘每年漲升三成的股票就輕鬆很多。

張國立觀察已逝的台塑創辦人王永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等大企業家崛起過程最重要的因 素,就是不斷重複「高報酬、低風險﹂的獲利模式。就像郭台銘不會在新興產業剛冒出頭時就切入,但只要產業進入成熟期,風險降低、把握度百分百後,便以鴻海 快速降低成本的專長,迅速攫取市場。投資股票也一樣,和大股東立足點一致,風險就大幅降低。不斷找「高報酬、低風險﹂的股票,透過長期複利的威力,即使一 開始只有幾十萬元資金,一、二十年後做「億元戶﹂並不是太難的事。

近五年來,張國立曾經操作過的核心持股不超過十檔,他同時在手的股票最多 不超過三檔,而且不論指數高低,隨時保持滿檔持股的他,仍能維持平均三成的年報酬率,就是因為持續奉行找「未來一年內能創造三成報酬率﹂股票的理念。

就 像○六到○七年間,他發現大賣場的貨架上,佳格旗下的各種產品,價格一定比競爭對手高。回家翻閱財報,發現佳格不但每年本業獲利穩定成長,且毛利率高達四 成,每年光投注在廣告行銷的費用高達兩、三億元,在品牌上建立牢固的「護城河﹂。至於獲利不突出的原因,是因為佳格在大陸的轉投資因為剛開始打品牌通路, 所以呈現虧損,只要大陸投資轉虧為盈,獲利將有強勁爆發力;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股價離淨值不遠,代表與大股東的持股成本差不多,是安全且有持續成長力的股 票。

他比較過佳格和聯華食兩家公司,兩家公司同樣擁有自有品牌,但前者毛利率四○%以上,後者毛利率不到三成,而從品牌力、營業費用率各方 面比較,佳格條件都比聯華食強,因此他最後選擇佳格作為核心標的。

不過,當時佳格股性極冷,一天成交量僅一、兩百張,張國立足足花了幾個月 的時間,才買滿一千多張的部位,而且自從他買進之後,股價幾乎不動如山,但在基本面沒有變化之前,他還是耐心持有。直到○八年五月,佳格突然在一個月間一 口氣從十七、八元狂飆至三十五元以上,這時他才全數出清,連同配股配息,兩年報酬率竟高達三○○%!

建倉後,還得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忍功張國 立說,價值投資最好的標的,就是財務結構佳、股價夠低又具備成長性。過去沒有成長性的公司,並不代表未來沒有成長性,關鍵就在洞悉驅使業績變化的重要因 子,就如同佳格獲利成長的關鍵,就在於大陸投資能否止血,只要這項因素持續朝正面發展,持股就可以續抱。

他進一步分析,當股票熱絡時,大家 看法一致,就沒有太大潛力,超前看法一定孤獨。像他這樣的「大戶級﹂投資人,一檔股票花三個月建倉是常見的事,而股價越低,逢低攤平,更可讓成本降低,但 在建倉完成後,就得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忍功。尤其當其他股票漲翻天,手上的股票動也不動時,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很難熬,不過只要換個腦袋想,寂寞是價值投 資必然的過程,只要回到這檔股票能不能為你賺三成的初衷,便可釋懷。

金融海嘯過後,台股從三九五五點彈升到九千點,張國立一開始切入股價低 於淨值的黑松,以八、九元買進,半年後於十七、八元出清,獲利一○○%;隨後,他切入汽車零組件股永彰,在十二、三元買進,九個月後在二十六、七元出清, 換到十元出頭,有兩岸直航題材的華航;另一檔○九年五、六月買進的永大,因為看好它在大陸市場的成長性,至今仍持有。透過這幾次的換股操作,○九年、一○ 年他分別創造二○○%和五○%的報酬率。

重押的股票,未來一年的動向都能掌握目前他手上的持股,主要是永大和新天地兩檔股票,前者他看好該 公司在大陸新裝電梯和保養費收入的成長爆發力;後者則是看中複製台灣餐廳模式,可以創造企業第二春的再成長動力。

在決定重押一檔股票之前, 他會把這家公司十年的財務結構、獲利能力、轉投資明細、大股東持股狀況、資本形成結構都調查清楚,而不明白之處,則主動打電話給公司發言人問清楚。他說, 散戶投資人不要怕打電話問發言人,通常只要事先做好功課,發言人都會很樂意回答。透過分析財報和詢問發言人的完整功課,他信心十足地說:「我重押的股票, 未來一年會發生的事情,我都能清楚掌握,只不過不知新聞何時會出來而已。﹂對於重押的股票,只要一有足以影響股價的訊息出來,張國立就會主動打電話問公司 發言人,就像他預期永大每個月營收都會持續成長,但去年十二月營收公布卻不如預期,一問之下,是因為台幣升值後增提認列十、十一月永大中國的匯兌損失,對 本業影響不大,他便放心繼續持有。

在大陸計畫大規模興建經濟適用房的政策下,永大中國今年電梯新接單將由去年的一萬四千台提高至一萬八千 台,每股純益上看五元,再加上電梯完工後,每年都可收取電梯保養費,將可創造可觀的現金流;尤其股價創新高,融資卻不增反減,下降至四、五千張,籌碼安定 度強,更堅定他持股的信心,除非大陸房市有崩盤的危機,或股價急漲到本益比超過十倍的獲利滿足點,否則他不會輕易賣掉。

在奉行價值投資創造 百倍身價後,從一位百萬元的小散戶到操作資金上億元的中實戶,張國立信心十足地說,這套價值投資心法,從幾十萬元的小散戶到資產上億元的大戶都適用。

他 觀察身邊朋友,有些人是靠技術分析短線操作,有的是靠「認養﹂一兩檔股票賺錢,但這都不是「持續有效﹂、「可長可久﹂的方法,十多年來他不必每天盯盤,持 股滿檔也不會睡不著覺。

張國立語重心長地說,人追求財富就是要享受生活,做短線投資壓力很大,反而影響生活品質。現在的他,在國營事業的工 作只是在湊滿退休金年資,今年底以前就可申請退休,靠「三○%價值投資法﹂這套投資心法,身為上班族的張國立,已賺到遠比薪水高出百倍的財富。他也會繼續 參加投資考察團的實地拜訪行程,因為比起幾萬元的團費,未來所能得到的獲利回報,是難以估計的。

張國立

出 生:1964年

現職:中華郵政員工

學歷:專科畢業

婚姻:已婚

投 資資歷:1992年開始投入股市,自創「30%價值投資法」,15年平均年報酬率30%。

張國立投資態度:

1. 不看大盤指數,只問這家公司價格是否有投資價值。

2. 投資股票一定要做好功課,了解該公司十年的財務結構、大股東持股比率等。

3. 以大股東的心態做股票,可大幅降低風險。

4. 專注投資於熟悉的公司和產業,不去追逐明星產業。

5. 不做短線投資,以免壓力過大,影響生活品質。

張國立的投資心法

1. 不隨便賣掉核心持股,除非股價急漲超過獲利滿足點,否則不輕易賣出持股。

2. 不買持股成本不對稱的股票:不買50元以上的高價股、不碰新上市股,從與每股淨值接近的股票挑潛力股。

3. 不買大股東誠信不佳的股票:財務結構不佳、大股東持股比率太低、子公司太多、向股東要錢太頻繁、經營者誠信不佳的股票不碰。

4. 只買會漲三成以上

的股票:買進一檔股票前,投資以年為單位,並問一年內有沒有漲三成的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