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朗普啟動最大規模擴軍 ,俄憂慮軍備競賽重啟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首份預算計劃顯示,他將把國防預算提高10%,相當於“增加了一個英國”,這一幅度被視作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擴軍行動之一。

根據周一美國政府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發給各聯邦機構的預算方案,2018財年特朗普政府將增加國防支出540億至6030億美元,同時削減非國防支出用以平衡。

白宮周一發表聲明稱,特朗普政府的預算將以“美國優先”為原則,把之前美國在海外的相關預算都轉到軍事、執法和退伍軍人方面。聲明表示,國防預算增加10%的同時,其他大多數“可斟酌”的其他類支出都會被砍掉,用來支付增加的國防預算,其中目前明確知道會被砍掉的是“外國援助”預算項目,它在聯邦預算中占大約1%的比例。

特朗普的“擴軍計劃”並不讓外界感到意外。在上周五的年度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onservative Political Action Conference)中,特朗普就曾誓言將要求國會批準巨額撥款,強化美國軍隊的攻防能力,讓美國的防衛力量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水平。

“希望永遠不需要用到這支強大的軍隊,只要沒有人招惹到我們。這將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擴軍行動之一。”特朗普說。

預算計劃透露了什麽?

《華盛頓郵報》援引白宮行政官員的話說,特朗普政府的聯邦預算計劃包括增加國防相關支出540億美元,同時削減同等數目的其他聯邦機構開支。如果這項預算計劃得到國會通過,也意味著美國國家安全方面的聯邦支出將大規模增加,而其他包括外國援助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預算將會明顯削減,受到影響最為嚴重的部門將為美國國務院和美國環境保護局。

“當你看到這些被砍掉的支出,你可以很容易將它們同總統之前發表的講話聯系到一起。”白宮預算主管穆萬尼(Mick Mulvaney)表示,“我們只是把他的言論變成政策和預算。”

有政治分析人士稱,這項支出計劃將大規模拿奧巴馬政府時期引進的多個重要項目“開刀”,比如美國環保局對化石燃料行業的監管和其他多個政府部門的項目,都將面臨大規模變動或被取消的命運。

拿穆萬尼的話說,這項預算的主要目的就在於重新設立國家的政治優先順序。

一切“美國優先”

穆萬尼稱,這個預算真正體現了“美國優先”,“它體現了總統在競選期間做的那些承諾,包括重新讓軍隊恢複優先地位,提高我們的核能力,國家安全和邊境,加強現有法律的執法,照顧好退伍軍人和增加擇校上的選擇。”

因為特朗普誓言“不碰”傳統上經常被“開刀”的社會安全和聯邦醫療保險等福利項目,他的預算團隊也因此面臨“狠心”對多個政府部門開支“截肢”,用來為特朗普承諾的大規模減稅保留空間。因為,在很多不公布的被砍掉的項目上省下的預算,將被用於特朗普多次高調宣傳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和商業等項目,還包括將會用於特朗普一直說的美墨邊境墻的修建。盡管特朗普曾說這座邊境墻將由墨西哥出錢,但墨西哥多次表示拒絕。

預算專家還稱,預計特朗普將在年底前要求增加打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軍事支出,此前這部分支出因為接受國防部和白宮的審查一直沒能通過。

美俄軍備競賽重啟?

在特朗普和白宮發言人斯派塞都表示美國應該擴大它的核武器庫和保持美國在相關領域的優勢地位後,俄羅斯方面表示,特朗普擴充美國核武庫的想法以及想讓美國在戰略武器方面獲得絕對優勢的想法“很危險”,並有可能引發新的軍備競賽。

俄羅斯上議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喬夫表示,在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下,如果美國試圖保持對俄羅斯在核武領域的絕對優勢也將讓世界“重返壞的時代,並將讓世界退回到冷戰年代的軍備競賽”。

有俄羅斯學者表示,雖然普京團隊曾對特朗普贏得大選後美俄關系獲得改善抱有很大希望,但俄羅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特朗普其實比俄羅斯原來想象的更難打交道”,也有聲音建議俄羅斯應該開始著手調整外交政策。

調查新聞網站“攔截”(Theintercept)的調查報道指出,目前美國每年的軍事支出已經超過6千億美元,比排在美國之後的7個國家的軍事開支總和還要多。還有各類口徑不同的數據顯示,美國的軍費開支超過了排名其後的約10個國家之和。

上述調查報道還稱,如果白宮提出的明年540億擴軍預算得到國會批準的話,僅這項增加的支出就相當於世界第五大軍事開支國英國一年的國防預算,也相當於俄羅斯2015年全部軍事支出的80%,還將讓美國的軍事支出預算等同於全球軍事支出預算的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74

股價再下臺階:樂視網稱“質押股權沒有風險” 外界憂慮46億融資盤安危

得到“好老鄉”援手後,樂視網的股價曾經有過短暫的穩定。然而,近日股價再度連續跳水,重要股東疑大手筆出逃,使得樂視網又開始風雨飄搖。

3月1日,兩筆大宗交易折價5%拋售1909.46萬股樂視網股票,總成交金額約6.4億元。減持數量、減持席位等種種跡象,都指向樂視網重要股東鑫根基金。此前,2月24日至3月1日,樂視網連續遭遇融資凈償還,四個交易日累計償還近億元。此後,樂視網股價連續下跌。

股價破位下跌,大筆資金出走,對樂視網而言並不是什麽好消息,這使得高懸在樂視網頭頂的大量股權質押“堰塞湖”風險或再次暴露,引發市場參與各方的高度關註。雖然樂視網在回應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目前賈躍亭質押的股權沒有風險。但投資者仍然憂慮該股融資盤所面臨的風險,或給市場參與者帶來更多的不確定。

融資客風險暴露

不斷“下臺階”的樂視網股價,不僅是高懸在樂視網掌門人賈躍亭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同樣也是融資客越來越大的風險源。部分融資客已開始斬倉出逃,這又轉而加重了市場對樂視網後市的悲觀情緒。

2016年6月之前,樂視網由於48億元定增停牌近半年,期間融資盤穩定在30億元左右。伴隨著6月3日複牌,樂視網股價一度沖高接近61元,而融資客也開始大筆介入樂視網,使該股兩融余額迅速激增至50億元上方。在該股複牌首日,曾創下單日融資買入近20億元的紀錄,這一買入額占當日樂視網成交額的比例超過16%。

對於樂視網的融資投資者而言,若從6月3日複牌至今持有樂視網,股價已遭遇近五成的跌幅。按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的情況,目前券商兩融業務的警戒線維持擔保比例為140%,平倉線為130%,整體杠桿不超過1:1。

有券商兩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券商對兩融賬戶實行集中度管理,一般不可單只持倉,對創業板股票持倉率亦有所限制,使得融資客可承受的單只股票下跌幅度相對增大。“但如果高比例長期持有樂視,還是蠻危險的。”該人士表示。樂視網融資盤隨股價下跌風險不斷加重。而對於樂視網的融資盤,最為讓人擔心的則是集中撤離,進而可能引發投資者“踩踏”。

在2016年11月股價大跌前,樂視網兩融盤始終保持在50億元上方,但隨著資金鏈危機的逐步暴露,樂視網於12月7日又開始停牌,停牌期間融資盤連續縮水,曾一度降至44億元以下。此後,樂視網正式引入來自融創中國的百億戰投,於2017年1月16日複牌。

與上次複牌不同,此次樂視網兩融盤沒有再次出現明顯的上升,甚至在近期還出現連續小幅縮水的情況。兩融數據顯示,2月24日至3月1日,樂視網連續遭遇融資凈償還,四個交易日累計償還近億元。3月3日大跌當日,兩融盤是否出現大幅出逃目前尚未有數據披露。而3月2日該股融資余額仍高達46億元,融資買入3.47億元的眾多融資客已悉數被套,甚至有自稱此前融資買入樂視網的投資者在媒體互動平臺留言稱“已逼近平倉”。

同樣因樂視網股價下跌面臨類似風險的,還有樂視網的部分核心員工的持股計劃。2016年9月20日,樂視網第一期5.1億元的員工持股計劃正式增持完成。該筆員工持股計劃合計買入樂視網1095.3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0.55%,鎖定期12個月。

樂視網公告顯示,該員工持股計劃以分級資管產品形式發行,杠桿比例1:1,優先級份額和劣後級份額調整為1:1,份額上限51000萬份。以當時46.61的買入均價來看,目前浮虧已超三成。

重要股東撤離?

同業競爭問題未解,樂視網又面臨重要股東“用腳投票”的難題,股價再次驚魂大跌。包括樂視網在內的整個樂視來說,除了隨時可能出逃的融資盤,其他流通股股東的拋壓,也成為樂視網股價面臨的風險。

繼前一日大跌4.2%之後,3月3日樂視網股價再度再度大跌。盤中一度下跌8.12%,最終收報31.89元/股。一周之內,樂視網股價已經下跌約12%,而這一價格已接近2015年8月的底部水平。

就在大跌前後,樂視網疑似遭遇到第三大股東鑫根基金的大幅減持。 3月1日晚間,深交所大宗交易數據披露,中信證券深圳前海自貿區證券營業部通過大宗交易分兩次折價5%拋售1909.46萬股樂視網股票,總成交金額約6.4億。種種跡象表明,這筆巨額減持實則為樂視網第三方股東鑫根基金“用腳投票”。

2015年10月30日,鑫根基金以32億元從賈躍亭手中接盤樂視網近1億元股票,轉讓完成後,鑫根基金將持有公司5.39%股票。

2016年三季報顯示,樂視網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除了賈躍亭及哥哥賈躍民以外,只有深圳市鑫根下一代顛覆性技術並購基金壹號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與中央匯金公司擁有超過上述大宗交易的股票數量。

三季報還顯示,鑫根基金其持有股票數量已經降低到7005萬股,2016年前三季度中該基金已合計減持2995萬股。其中,第三季度中鑫根基金減持樂視網的數量是2335萬股;前兩個季度,鑫根基金則減持了660萬股。

公開信息同時顯示,2016年三季度,中信深圳望海路營業部通過大宗交易拋售的樂視網股票數量恰巧也是2335萬股。而此前2016年6月20日,樂視發生了兩筆大宗交易,賣出席位都是中信深圳望海路營業部,且成交數量恰巧正是660萬股。第一財經查閱天眼查發現,中信深圳望海路營業部就是中信深圳前海路營業部的前身。

市場質疑聲四起,而對此是否為鑫根基金減持,樂視網對第一財經記者回複表示,相關披露有嚴苛的法規要求,公司會按照要求履行信息披露,至於鑫根基金的相關考慮或者原因可關註鑫公開信內容。

鑫根基金在3月4日的官方微信中表示“涉及上市公司需披露信息,將由上市公司依法披露,鑫根資本不就其持倉動態做任何披露或表態。但是無論鑫根資本是否減持樂視網股票,都並不代表鑫根資本不看好樂視生態的整體發展。”

鑫根基金這一表態,被外界認為是默認公司正在“適時退出”對樂視網的投資。實際上,在上述表態中,鑫根基金也表達了與樂視以及賈躍亭的“分歧”。 對於下一步是否將繼續減持,第一財經日前向鑫根基金進一步了解情況,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複。

“作為大股東,他(賈躍亭)如何能與二股東、三股東等小股東保持全生態的互利合作、相互監督、相互信任,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作為CEO,今天樂視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樂視,對上市公司的專註和管理,他的投入不應該是60%或者90%,而應該是100%甚至120%,在這方面,我們對他一直是存保留意見的,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堅持我們的觀點。”鑫根資本合夥人曾強如是稱。

根據樂視網披露,鑫根基金當時受讓樂視網的價格為32元/股。3月3日31.89元的收盤價已經低於鑫根基金的購入單價。雖然因為此前的減持均為盈利,鑫根基金不至於被套,但樂視網的其他機構和中小投資者則沒有這麽好的“運氣”。

三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樂視網前十大股東中,還包括中央匯金、中郵基金、吳鳴宵等機構、個人投資者。其中,中央匯金持有2779萬股,持股比例1.41%;曹勇、吳鳴宵分別持有其3264萬股、1410萬股,持股比例1.63^%、0.71%,中郵基金則通過兩只基金合計持有約3232萬股,合計持股比例1.64%。此外,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廖俊、華潤深國投信托潤澤 143 號集合信托,亦分別持有其其1143萬股、1095萬股。

上述投資者中,中央匯金、吳鳴宵、廖俊、華潤深國投潤澤143號所持股份,全部為流通股,數量共計接近6430萬股。而曹勇、中郵基金所持股份中,除掉1132萬股、1310萬股限售股,亦有2132萬股、1922萬股流通股。由此可見,除掉賈躍亭及樂視網高管等持有的股份,上述股東共計持有隨時可以拋售的流通股,共計超過1.05億股。上述股東中,部分至少在2015年一季度,就已持有樂視網股份,部分則在當年二季度進入。目前,這些機構投資者已嚴重浮虧。

不僅如此,此前以45.01元參與樂視網48億元定增的一眾機構目前浮虧已經近三成。去年8月份,財通基金、嘉實基金和中郵創業基金在內的三家基金公司及牛散章建平參與樂視網定增,鎖定期一年。而由於樂視網股價創新低,以最新31.89元的收盤價來計算,參與定增的三家機構及牛散賬面浮虧達29.15%。

有私募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樂視網目前的股價已經給參與定增的機構較大壓力,未來或帶來客戶追索。第一財經記者就此致電中郵創業基金基金經理任澤松,對方表示對樂視網目前狀況“不發表任何評論”。

股權質押再度涉險

股價一路下跌,或將增大股權質押爆倉的風險,這已成為高懸於賈躍亭、樂視網頭頂的“堰塞湖”。

2016年三季報顯示,截至當年9月底,賈躍亭共計質押樂視網5.71億股,約占其所持股份的83.6%。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此前獲得的資料,樂視網的初始質押率均不高於40%,當其下跌導致質押率大於60%(含60%),需要支付保證金或增加質押股票數量,使保質押率小於45%。

按2015年質押時樂視網股價測算,其質押價格在18元左右。3月4日,樂視網收盤價為31.89元,60%質押率對應的質押價格,最高只有19元。這意味著,樂視網的股權質押正在接近爆倉點。若樂視網股價繼續下行,實質性爆倉很難避免。

2017年1月13日,賈躍亭以60.41億元的價格,向融創中國控股的天津嘉睿匯鑫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 簡稱“嘉睿匯鑫”)轉讓樂視網1.7億股。根據披露,轉讓股份中,部分存在質押限制,作為交易先決條件,交割前要解除質押,達到付款條件後,嘉睿匯鑫將於簽訂協議五個營業日內,支付全部代價至賈躍亭的賬戶,但其中30億優先用於解除樂視網的股權質押。

此後,上述股份轉讓資金已經到賬。1月16日,樂視網披露了簡式權益變動書,相關股份已經過戶。樂視網在回複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亦稱,與融創相關的簽約資金,大部分已經到位,後續將按照雙方協議約定,陸續到期。當時融創和賈躍亭約定,為了保證賈躍亭對於公司控制權和控制權的穩定性,未來十二個月內或者雙方協商的其他時間,將質押股權控制在50%以內,賈躍亭就有考慮對相關股權質押進行合理安排。

在該筆股權轉讓前,賈躍亭共計持有樂視網6.82億股,質押部分為5.71億股,轉讓給嘉睿匯鑫的1.71億股中,約有6000萬股處於質押狀態。用於解除質押的30億元資金,對應的質押股份數量約為1.7億股,尚有4億股左右仍未解押。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1月,包括樂視網在內的樂視旗下三個經營主體,共計獲得168億元融資。但第一財經記者此前曾報道,上述資金中有14.3億元來自樂視網、賈躍亭關聯方,實際融資規模只有154億元。這些資金中,轉讓的樂視網股份全部資金,以及樂視影業股份大部分資金,由於是賈躍亭個人直接轉讓,或處於絕對控股。此外,向嘉睿匯鑫轉讓樂視致新4417萬股的鑫樂資產管理(天津)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鑫樂資產)亦是樂視網關聯方,管理層中有多名樂視網高管。因此,實際進入賈躍亭手中的資金,達到97.4億元左右。

鑫樂資產法定代表人為趙凱,而趙凱目前擔任樂視網董秘。此外,其還在樂視系多家公司擔任擔任監事,該公司轉讓樂視致新的價格,為26.5億元。但根據樂視網披露,鑫樂資產將使用該筆資金獲得樂視控股所持有樂視致新相應比例股權,繼續用於員工持股。因此,賈躍亭可以直接動用的資金,在70億元左右。扣除約定的用於解除股權質押的30億元,賈躍亭可直接動用的資金剩余約40億元。

樂視網若持續下跌,賈躍亭將面臨更多資金壓力。將質押率將至50%以內,所需資金將達35億元左右,但目前是否完成,樂視網尚未披露。

在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時,樂視網方面表示,目前股權質押沒有風險,隨著融創等資金的引入,樂視資金問題得到大幅緩解。樂視今年將打造更多正向現金流,樂視超級電視等將實現扭虧到盈利;同時去年樂視宣布智能終端事業群(中國)下設“樂視生態銷售與服務平臺(中國)”正式成立,這一平臺的成立將助力樂視正向現金流戰略實施。在上市公司方面,樂視網業務一直很健康,資金狀況良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86

美國三大股指微幅低開 中東等地區局勢緊張加重市場憂慮

4月11日消息,美股晚間開盤,標普500指數低開5.14點,跌幅0.22%,報2352.02點。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低開31.56點,跌幅0.15%,報20626.46點。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低開10.40點,跌幅0.18%,報5870.53點。

消息面上,蒂勒森已抵達意大利盧卡,參與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英國外相約翰遜正尋求蒂勒森的支持,發表聯合聲明,向俄羅斯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從敘利亞撤軍及停止支持敘利亞政府,否則便加強制裁。

TopTradr的市場分析師Tony Cross說:“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使得現金和黃金繼續受惠。”

3月份一份關於小企業樂觀情緒的報告顯示,情緒下滑略高於預期,預計二月份的職位空缺將於北京時間晚上10點發布。

淩晨1時45分,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Neel Kashkari將參加問答會議。周一晚間美聯儲主席耶倫指出,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時代已經結束。

特朗普總統已經廢除了他競選時提出的稅收計劃,並回到了一個可以獲得足夠廣泛支持的新計劃早期階段,以尋求共和黨共識來徹底改革美國的稅收制度。

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周二表示,當央行決定自量化寬松政策退場時,可能采取的其一備選方案將是上調超額準備金利率。黑田東彥在參議院還表示,他認為日本央行有能力平順退出寬松政策,包括降低資產負債表規模。

英國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報告稱,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升0.4%,預估為上升0.3%。英國3月CPI同比上漲2.3%,與前值及預估一致。

因信息未公開而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稱,據報送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數據,沙特阿拉伯3月石油產量從2月份的1000萬桶每日減少至990萬桶每日。

公司消息方面,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美聯航)9日暴力強行拖走亞裔乘客事件終於引發美股市場的強烈反應,周二盤前交易中,聯合大陸航空(美聯航母公司)股價跌2%。

阿里巴巴、富士康支持的百世物流擬通過美國IPO募集資金約10億美元。

針對蘋果公司1月份在美國對高通發起的10億美元起訴,高通今天遞交了答辯狀,並發起了反訴。

在首席執行官Tim Sloan努力平息醜聞之際,富國銀行重新聘用了大約1,000名前雇員。此前有人指控富國開除了難以完成超高銷售目標或反對日益擴大的不當行為的分支機構工作人員。

京東打造北京、濟南雙物流中心未來雄安新區同樣能夠享受到次日達、211極速達、京準達等服務。

可口可樂華中地區的最大工廠在長沙投產,共規劃9條生產線。這一新廠的投產彰顯了可口可樂對中國市場增長的信心,將按計劃完成130億美元在華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15

法國大選背後憂慮 四成選民投給了極左和極右

“有700多萬法國選民投給了極右翼候選人勒龐。”法國籍歐盟經濟事務委員莫斯科維奇說,這想想“就可怕”。

根據法國內政部的最新統計,獨立候選人馬克龍以24.01%的得票率領跑並同極右翼候選人勒龐攜手進入第二輪,然而令人無法忽略的事實是,勒龐在第一輪的21.3%得票率和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19.6%的支持率:這意味著在3600萬法國選民中,近1500萬人,即總比例在40.9%的選民選擇了極端黨派候選人。

數十年的經濟不振與近些年的恐襲威脅令對政治系統徹底失望的法國選民向更加極端的黨派尋求慰藉,從大選的投票地理分布又可以看出,這是一場東法國與西法國的對決,在第二輪大選投票之前,馬克龍能成功地把這些越來越極端化的法國選民拉回正軌嗎?

越來越極端化的法國選民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以往數據發現,2012年同2017年兩次法國大選中,法國左右兩大傳統黨派在五年後,被極左與極右黨派分票情況嚴重;而從地圖上,如果將2002年法國前總統同國民戰線前領導人老勒龐在總體大選中的對決同此次馬克龍同勒龐的投票情況做對比的話,也可以看出馬克龍繼承了法國前總統、右翼政治家希拉克此前在東法國的大部分選民,不過勒龐的地盤也從西法國向東大幅推進了不少。

在分票方面,勒龐的投票率從2012年的17.9%(約640萬人)上升至2017年的21.3%(769萬人),5年內增加了近19%;極左的梅朗雄投票率更是從2012年的11.1%(約398萬人)飆升至2017年的19.6%(超過700萬人),5年內增長了近77%。

需要註意的是,極左同極右黨派的訴求並無差別,梅朗雄和勒龐的立場在諸多方面都相似:對歐盟和自由貿易采取敵視的態度,並希望同俄羅斯加強聯系,梅朗雄不僅希望法國退出北約,也希望就法國與歐盟的關系重新談判,如談判失敗,則像英國一樣,由法國人民來決定是否留在歐盟;在經濟方面,梅朗雄承諾每年將財政開支增加到2500億歐元以上,同時將法律工作時間從35個工作小時縮短為32小時,並對收入超過中位數20倍的富人征收100%的個稅。

與此同時,2012年還能在第一輪大選中拿到28.63%支持率的法國社會黨(奧朗德)在2017年其候選人阿蒙的得票率僅有6.36%,左派選民被馬克龍和梅朗雄瓜分。

2017年的法國大選首輪投票:黃色代表馬克龍的陣營,深藍色代表勒龐的陣營,淺藍色對應菲永,紅色為梅朗雄(來源:法國內政部)

從法國內政部提供的法國各地區投票示意圖上則可以看到法國東西之間的對立:除了固有的南北大本營之外,勒龐幾乎橫掃了東法國的選票,而馬克龍則拿到了包括巴黎等在內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選票,此外還守住了大部分西法國的陣地,如果將這張圖同2002年希拉克同老勒龐的那場選舉做對比的話可以看到,法國中部已經慢慢被“國民陣線”和勒龐蠶食。

2002年的法國大選首輪投票:藍色為希拉克的陣營,灰色對應老勒龐(來源:法國內政部)

實際上自2011年開始,法國選民對“國民陣線”的支持就從法國南北兩端蔓延滲入中部,用法國人口學家、歷史學家勒不哈斯(Hervé Le Bras)的話來解釋,勒龐在法國領土上不斷蔓延的支持率就如同“一場流行病”一樣。

支持馬克龍的區域,不可避免的,仍是法國在全球化過程中受益的地區,而支持勒龐的區域,則大部分是在全球化過程中衰落的工業區和被全球化遺忘的灰色地帶。

由於歷史上也經歷了“去工業化”等諸多原因,像美國一樣,法國也有自己的“鐵銹帶”(一般指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而同美國總統特朗普相似的是,勒龐在老工業城鎮尤其受歡迎,這些老的產業工人對左派或工作的信心都已經完全消失了。

同時,法國城郊地區同法國其他國際化大都市之間的斷層,也不可避免地切斷了這些區域同全球化之間的聯系:2006年~2011年,法國13個城市的工作崗位平均增加了5%,包括里昂、馬賽、圖盧茲、里爾、波爾多、南特、尼斯、斯特拉斯堡、雷恩、格勒諾布爾、魯昂、蒙彼利埃和土倫。

然而作為整體,法國的工作在流失,失業率一直徘徊在兩位數。這13個大城市中充斥著共享經濟和充滿活力的創意產業,他們的許多市民在此次投票中,都投向了馬克龍,然而在城市之間的邊緣地帶,那里沒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是一個人們感到全球化只是從他們身邊路過的世界,“國民陣線”的力量正在那里緩緩上升。

馬克龍成不了希拉克

“馬克龍成不了希拉克。” 前外交官、法國著名作家和諾(Renaud de spens)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回馬克龍不會能聯合到82%的選民給他投票,即便他本人,在第二輪更想投給的也是梅郎雄(如果對陣勒龐的話)。

和諾指的是,在2002年,法國選民形成了所謂“共和國戰線”的陣營,從左到右來反擊極右勢力,前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彼時就獲得這種支持,法國選民打出了“寧肯把選票投給騙子也不投給法西斯”的口號,最終希拉克以絕對優勢(82%)挫敗極右勢力代表老勒龐。

和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馬克龍在兩次總體大選中暴露了他的一些短板,譬如他說話的方式不夠吸引人等,時間越長,這對馬克龍就越不利。

莫斯科維奇也認為,由於法國選民的態度變遷,此次馬克龍也拿不到82%這樣的高額支持率了。

目前,綜合大部分民調機構調查結果顯示,在第二輪投票中,預計馬克龍得票率將達62%至64%,勒龐得票率將為36%至38%,未決選民的比例將達到21%。

按照前文計算,向勒龐傾斜的最明顯的選民就是梅朗雄的極左翼選民。在第一輪投票後,法國從左到右都呼籲要支持馬克龍,以阻止勒龐當選總統,但梅朗雄可沒這麽做,也不號召他的700萬支持者這樣做。

菲永在認輸後表示:“只能投極右分子的反對票,沒有其它選擇。”但梅朗雄拒絕支持馬克龍。

法國的各方專家均警告,如選民大面積棄權,受益者將是勒龐。而極左翼的選民也在網絡上發起了“五月七日沒我事兒”(SansMoiLe7Mai)運動,號召大家棄權。

曾經成功預測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法國物理學家加蘭(Serge Galam)即指出,所有的民調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棄權。

根據加蘭的結算,在第二輪中,如果勒龐可以充分動員她的選民,而其他候選人的支持者卻大規模棄權投票,勒龐就有獲勝的可能性,譬如以勒龐支持率為41%,而其對手為59%(這一個中位數,無所謂對手是誰)來計算,若勒龐選民的投票率為90%,而其競爭對手的為70%,則勒龐仍可以獲勝(假設法國選民總體投票率為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79

大地影院集團總經理於欣: 單銀幕數產出下降 “影院過剩”現憂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18/1118424.html

每經記者 謝欣

每經編輯 楊軍

近年來,國內的影院數量保持了較快增長。

2017年將過半,中國的銀幕數已經位列全球第一,因此在業內外也產生了“影院過剩”這一話題。

對此,大地影院集團總經理於欣6月18日下午在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上表示,以中國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看,中國的銀幕數達到世界第一是理所當然的,而在當下時間點上談中國的銀幕數是否飽和還有些過早。

事實上,在人均觀影次數上,2016年中國剛剛達到1次,而北美是3.7次,每百萬人口擁有的銀幕數量,北美是121塊,中國目前僅有30塊。

就以上數據來看,中國的銀幕市場包括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不過於欣也指出,目前在終端市場出現了極度不飽和的狀況。她認為,這是因為雖然影院銀幕數迅速增長,但是供給端的內容出現了不匹配,單銀幕數產出在下降,才出現了所謂“影院過剩”的憂慮。

從深層次上看,中國的電影市場,包括終端市場,剛經過了一個快速增長期,下一步是進入平穩的增長期,再進入相對成熟的增長期。

於欣認為,從這一角度上看,增速下降是必然的結果,但由於這種情況來得比較突然,逐漸產生了上遊的供給數量和下遊數量不匹配。

於欣表示,最近,《摔跤吧,爸爸》“黑天鵝”式的票房表現讓她看到了觀眾的品鑒能力都有很大的增長,超出了預期。

類似《摔跤吧,爸爸》這種藝術氣息濃厚、更偏向情感類藝術片的非傳統大片在國內票房市場上的竄紅,也讓電影投資方與發行方在電影內容上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於欣認為,拿藝術片為例,以前會覺得太小眾,但目前來看,這個小眾的群體正在擴大,如果藝術片可以分線發行,片方的宣發程度和努力、預算都可以進行很好的控制。這樣電影市場是在一步步往生態在發展,是在建立良性的生態。不過,電影產業作為高風險、回報極不可靠的行業,單靠去“賭”哪部片子能火顯然是無法實現有效的風控的。

於欣認為,電影行業需要生態體系的健康發展,至少要在對投資人有一定的風險保障、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多的投資人投入到這個行業當中。

“不能靠情懷,更多的要靠一些體系。”於欣如是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95

劉細良:公眾對港人治港感憂慮

1 : GS(14)@2012-07-25 10:22:3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3865&d=1804
自言性格外露的劉細良,6年前獲曾蔭權延攬並借調到特首辦,期間一直保持低調並鮮有公開露面,離開政府後即有所動作,包括七一上街、出版《陌生梁振英》,並在社交網站高調論政,予人感覺處處與梁振英對著幹,他笑言有人有這種感覺不足為奇,但強調絕非政治情緒報復,「好似你唔請我就質你,唔係嗰種怨憤式出嚟報復。」他指離開政府與梁振英上台無關,「離開係預計之中,我覺得已夠皮……」,他坦言無與梁振英傾過,笑言自己只是「小薯仔」。

政治觀感令國民教育變敏感
新班子開局即面對連串管治危機,劉細良認為一切因觀感問題,「politics is all about perceptive,依家出現嘅問題,完全係一個perception嘅問題。」他以近期最具爭議的國民教育為例,真正推行國民教育的是曾蔭權年代,「資助國民教育活動、國民小先鋒,都係做咗好耐,點解以前唔覺有問題,依家會變成一個好敏感嘅問題,唔係政策改變,梁振英冇做過嘢,點解突然好似樣樣都唔妥,係人嘅perception改變咗……」至於觀感為何改變,「我覺得係一種憂慮,喺(特首)選舉期一路引發嘅爭論延續到依家,就係對『港人治港』嘅憂慮,以往唔敏感嘅嘢變咗敏感,依家攞個放大鏡去睇,你再有國民教育手冊嘅話,直情逐個字去睇……」
這些微細變化,凸顯「一國兩制」既有合作一面,同時亦有矛盾一面,「『港人治港』係一個buffer(緩衝器),大家覺得呢個buffer好似愈縮愈窄,似乎梁振英代表一種大家覺得個buffer好似冇咗,或者佢代表北京去直接管治香港,所以變咗好多原本唔敏感嘅嘢,都會變成敏感,其實唔係話冇得拆,只要佢demonstrate(證明)到個buffer仍然係咁大,啲人嗰種憂慮或恐懼咪冇囉,但佢依家最痛苦係9月(立法會選舉)之前都冇呢個機會!」不過,他不相信中央有「Plan B」,「如果佢能夠喺政策度表現到『港人治港』個buffer仲喺度,我覺得慢慢會改變,返番去正常。」
長年在傳媒、政黨及政府工作的劉細良認為,管治香港的其實是官僚政治,「政務官先係管治香港嘅核心力量……當年同董生最大衝突唔係民主派,真正對政策影響其實係政務官,佢哋先係真正掌握權力嘅人……」
2 : GS(14)@2012-07-25 10:22:47

又多個對手,煩死

夥蔡東豪搞新聞網站
一向「瓣數多」的劉細良,正與著名專欄作家蔡東豪(圖左)等好友籌辦新聞網站「主場新聞」(House News) ,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為口號,形式類似美國新聞網站Huffington Post,提供新聞及各類資料彙集,但以政治新聞作為吸引網民的賣點。「每日揀選breaking news(即時新聞),然後加入breaking views(即時觀點)睇法,俾網民討論,即係每個人都有潛質成為意見領袖。」蔡東豪形容,「我咁大個仔第一次創業……覺得呢個係成功事業」,蔡明顯流露對「主場新聞」寄以厚望。
蔡東豪又說,他所認識的八十後甚少人看報紙,其家中亦無訂閱報紙,他直言其年幼兒子將來長大後可能不知甚麼是報紙,Huffington Post的例子在美國證實成功,但在香港搞這類網站的時機會否太早?蔡東豪坦言,「唔知係咪,好難講,但我哋覺得始終要踏出一步。」「主場新聞」現時有7至8名全職員工,初期會以低成本運作,網站將於本月底正式開檔。
3 : GS(14)@2012-07-25 10:23:15

做成咁,又要去拼命了
4 : GS(14)@2012-07-25 10:23:50

其實蔡先生是咪唔知邊份是正職?
5 : hh0610(1603)@2012-07-25 14:46:39

我邊有批錯他
6 : GS(14)@2012-07-25 14:47:23

5樓提及
我邊有批錯他


你不如過來點醒下我地啦
7 : GS(14)@2012-07-25 14:48:21

http://thehousenews.com/
出名的野點都好做一些,但是有時野是睇公信力同埋專唔專心
8 : GS(14)@2012-07-25 14:49:12

http://www.facebook.com/thehousenews
都幾多人
9 : hh0610(1603)@2012-07-25 14:49:33

點什麼?我也是小市民。口痕而已
10 : GS(14)@2012-07-25 14:54:07

9樓提及
點什麼?我也是小市民。口痕而已


口痕的野好掂就夠啦
11 : cody9(14279)@2012-07-25 23:00:59

所以我成日都話收返香港十五年以嚟都只係見到特區政府對住北京「粒晒水」,咁點叫啲市民信你會為我哋既利益同中央撐吖?
12 : 雪貓(1200)@2012-07-26 01:39:22

4樓提及
其實蔡先生是咪唔知邊份是正職?

份份都係正職,湯SIR之前都係早上工作,晚上網站啦
能人多工嘛
13 : GS(14)@2012-07-26 14:34:23

12樓提及
4樓提及
其實蔡先生是咪唔知邊份是正職?

份份都係正職,湯SIR之前都係早上工作,晚上網站啦
能人多工嘛


現在就得一份工,呵呵...
14 : GS(14)@2012-07-26 14:34:43

他又老婆又仔又專欄,掂唔掂?
15 : greatsoup38(830)@2012-07-26 19:46:28

又多一個咁的對手,是咁搶客,當我死是咪先

匿名 主場新聞 提到...

  你好!我們很喜歡你的文章!

  在不久將來,我們將會成立《主場新聞》- 一個新類型的新聞觀點媒體。內容主要由我們的新聞資訊Curator,擔當原創報道及新聞聚合的角色,在云云的資訊大海中,收集、組織、策劃、再送到讀者眼前。所以《主場新聞》不是傳統意義下的新聞媒體,我們的目標,是要聚集我城的觀點,成為社會議題的推手。

  網站形式將會接近剛剛拿到普立茲獎的《Huffington Post》,為了保持獨立,我們不涉及外來資金,長遠來說廣告是收入來源之一,但我們不希望受制於廣告商,而是希望能夠吸引相同理念的廣告商和我們合作,建立新的傳媒生態。一如開頭所說,我們很喜歡你的文章,同時感覺到大家的觀點很接近。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將會不定期地轉載你發表過的文章、博文。將聲音集結起來,成為公民社會發展的土壤,建立香港這個屬於我們的主場,希望將屬於大家的觀點,聚成一股香港主場的氣勢,揚我正氣。

  如果你真的強烈超級極度反對我們轉載你的文章和觀點(希望不會!),請回覆[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將你從名單剔除,江湖上再聚吧。

  了解我們更多
  http://facebook.com/thehousenews

  祝安好
  《主場新聞》
16 : greatsoup38(830)@2012-07-28 23:44:37

呢個真是強敵壓境...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 ... %E9%96%8B%E6%B3%A2/
主場新聞有2個開始。

因為上書局事宜,劉細良、梁文道和我不時出來見面,不消三數分鐘便處理妥當公司事務,通常是一致同意卸給其他人處理,其餘時間吹水。我記得劉細良第一個提出,應該是3年前,他發現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傳媒模式,領導者叫Huffington Post,這幾年我們吹水都是環繞着這傳媒模式。我們覺得這模式太美妙,Huffington Post勢把傳媒業弄得翻天覆地。

果然Huffington Post超越《紐約時報》成為全球最多人瀏覽的新聞網站,3億美元賣盤予AOL,旗下記者奪得普立茲獎,我們一路緊貼一路在想:可否做一個香港版本?吹水吹了3年,像大部分在酒吧吹水的男人一樣,興高采烈地商討改變世界的大計劃後,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崗位。這是主場新聞第1個開始。

第2個開始是1年前,我拿着金融中心版的構思,希望組織一個團隊去做這件事。所謂構思,是一堆雜亂概念,沒有前科,沒有參考,整件事虛無至只有自己相信。我想到余家輝,我覺得他很適合跟我一起做這件事。其實這是無甚理據的直覺,因為我只見過他2次,都是有其他人在場。我覺得我們可以合拍,我冒昧約他出來,問:「Mike,不如你放棄大公司的大好前途,辭職加入一間空殼公司,追尋這個叫金融中心的夢想?」

余家輝竟然答應。他憑着甚麼去作出這決定,我不知道,或者當時我根本不想知道,一個女仔深夜答應上你屋企飲嘢,你不需要知道她覺得你外表抑或內涵吸引,又或者她是否儍了,總之快快手.....

我倆不停傾,金融中心版開始有些少輪廓,他向我提出,我們需要多一個人,他心目中有人選,是鍾沛權。見過鍾沛權,我覺得這是一個理想組合,各有長處,互補走位,我心裏想,這2個有這麼豐富傳媒經驗的人,竟然相信我說的東西,或者我的構想不是完全虛無。我最驚自己吹得太叻,呃到人時,連自己都呃埋,齊齊困在謊言中。我們3人反覆傾,愈傾愈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金融中心版做了一年,我是自戀者,認為成績超乎自己原先定下已很高的要求。我們證明了觀點的重要,聚集一群有料有心人可產生神奇化學效應,創造出傳媒的個性和風格。沒有余家輝和鍾沛權,金融中心版停留於一個構思,沒有金融中心版,主場新聞沒有開拓者自信心的基礎。

我最近鑲起一篇文章,送給劉細良,文章刊登於2006年劉細良在政府上工第1日,文章標題是〈送給劉細良〉。那時候傳出劉細良加入政府的消息,建制派群起攻擊,理據是建制派一貫大聲喧嘩,例如「不夠聽話」、「養唔熟」等。民主派也有反對聲音,包括不少劉細良的朋友,他們認為加入建制等於同流合污。

我贊成劉細良加入政府,並寫了一篇文章去解釋。有機會走進決策核心,近距離觀察及參與,親身體驗自己的經驗是否經得起實戰考驗,是論政者夢寐以求的機會,當時我送給劉細良4個字:「幾時返工?」

離開政府,劉細良選擇跟我們一起實現一直停留在酒吧的吹水題材。擁有在政黨、傳媒、政府工作經驗,有論述根基,有分析思維,有實戰傷痕,有7x24被抦的EQ和體格,我認為劉細良是Best political mind in Hong Kong,對政府政策和對社會時事,有只此一家的立體分析,因此主場新聞主打是政治。梁振英領導政府後,香港變得政治化,主場新聞將會擔任一個角色。甚麼角色?請看主場新聞的Mission Statement。

梁文道這幾年主力在內地發展,他在內地名氣和影響力之大,香港人很難理解。他留在香港的時間愈來愈少,我們吹水機會也不多。當我們向他提出主場新聞的實踐計劃,並邀請他參與,他有大把機會婉拒,或採用「梁文道式say no」,即是不回覆,但他一口答應。可能他是兄弟義氣式支持劉細良和我,可能他又看到主場新聞的價值,可能他想多花一些時間在香港的事情上,無論如何,能夠擁有多少的梁文道也代表我們重要資產。

宋漢生是近年我認識的後生朋友,我從開始便知道主場新聞不是一個純傳媒項目,科技重要性不在傳媒之下,特別是社交媒體作為傳媒的分銷渠道。我有一項優點,對不懂的東西我不逃避,我會警剔自己,必須正視。相反,很多人不期然說服自己,指自己不懂的事物其實不重要,因此不懂不是問題。我唔識科技,但我知道科技重要,我要有人幫手。宋漢生很早便加入構思和討論,長遠而言,主場新聞的營運模式將逐漸成形,然後不斷蛻變,宋漢生的重要性隨着時間將增加。

一個不能接受市場考驗的主意,叫做興趣,或者叫做男人酒吧吹水改變世界大計劃。主場新聞是一盤認真的傳媒生意,膽粗粗地作為香港傳媒開拓者,走進新媒體紀元。

主場新聞團隊有Patrick、Mickey、阿Ger、Bernard、TC、小強、細孖匡,我知道你們都有大把選擇,加入主場新聞是因為你們認同這意念和這班人,你們不會失望,我擔保這將會是一個過癮的旅程 - 只擔保過癮。最後要多謝設計大師劉小康和廣告奇才陳大仁拔刀相助,第日仲有好多事要搵你哋幫手。
17 : hh0610(1603)@2012-07-28 23:49:14

怕什麼, 呢度股票版是殺手鐧. 呢個先係特色.


呢版的話, 我認為思路還不夠廣. 點樣勾起CD ROM留言, 要諗下.
18 : GS(14)@2012-08-01 23:36:07

17樓提及
怕什麼, 呢度股票版是殺手鐧. 呢個先係特色.
呢版的話, 我認為思路還不夠廣. 點樣勾起CD ROM留言, 要諗下.


開番D娛樂呀,你搞政治同埋古惑野囉
19 : greatsoup38(830)@2013-03-12 23:03:24

真是無野講,假以時日,我一定超過主場新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ports/art/20130311/18191245


晨早9時,公司的白領返回座位,左手舉起咖啡杯,右手在鍵盤上翻騰,目不轉睛查閱足球賽果、NBA的即時比分。近年,海外體育網站由小眾走向主流,但香港賭波者眾,留意本地體壇新聞卻不多。兩位前報館體育記者偏向虎山行,自資開獨立體育新聞網站「體路」,希望像「主場新聞」般有立足之地。
[■「體路」第一篇專訪,就是訪問當時剛退役的黃金寶(圖)。資料圖片] ■「體路」第一篇專訪,就是訪問當時剛退役的黃金寶(圖)。資料圖片
兩80後體記闖新天地

分別從事體記6年和3年的Faye和Carrie離開報館,去年決定自立門戶,所帶走的不僅一本寫滿運動員和教練的電話簿,而是真正的人際網絡,「同好多商店一樣,我們都想為『體路』打響頭炮,結果膽粗粗找黃金寶做訪問,想不到他一口應承,還叫我們將來一定要出手機apps;他說這個是大趨勢,他不知道當天黃昏訪問完畢後,我們立刻衝回辦公室動筆。」
那篇寫足一晚通宵的黃金寶專訪,累積逾5,000點擊率,近期的一篇香港隊門神葉鴻輝訪問,點擊率突破6,000,更有運動員和記者同行在facebook分享。千禧年前的科網熱盛極一時,這股熱潮十多年後捲土重來,影響力跟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不相伯仲,「獨立媒體」、「主場新聞」等民辦網站由最初的小眾;經過編採人員努力發掘新聞題材,發揚光大,記者行內現有不成文習慣,上班前先上該兩個網站收料,「體路」會不會成為第3個?
「碌卡」搵運動員寫網誌

「繼續『碌人情卡』,請了歐鎧淳、陳浩鈴等十多位現役和退役運動員寫網誌,有部份是不出名的運動員,其實想他們用第一身角度寫自己,讓外界知道甚麼是本地體育。」Faye和Carrie每日平均輪流花數小時整理網站,坦言荷包有出無入,只靠心中的一團火,某程度上是一場賭博,注碼就是自己的心態,希望有知音人認同。
09年,Faye赴山東採訪全運會,認識當時仍是寂寂無聞的李慧詩,Sarah的一番話令她一生難忘:「為甚麼你想訪問我呀?!我不出名,無人識我。」家傳戶曉的「牛下女車神」喚醒港人,這塊彈丸之地原來不只得金融地產。「體路」到能否殺出一片天,與香港體壇成績直接掛勾,Faye和Carrie對本地體壇的前景投下信心一票,勝負未分,已值得欽佩。記者:林湛穎
20 : greatsoup38(830)@2013-03-12 23:03:56

仲要蝕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ports/art/20130311/18191248


獨立新聞網站「主場新聞」,主攻社會和政治新聞,並邀請多位學者和專業人士寫網誌,網站內容和佈局新鮮,創辦不足1年即打響名堂。該網總編輯余家輝直言香港市場不及歐美,當日開辦網站出於熱誠,純粹「博一博」。
過去1年,梁振英出任特首、國教風波、立法會選舉,每一幕都震撼人心。「主場新聞」去年7月由著名專欄作家蔡東豪(圖)開辦,即「有幸」撞正上述幾單重大新聞,網站透過專題報道和分析,在坊間以至新聞界漸見口碑,曾在報館工作多年、現為「主場新聞」總編輯的余家輝坦言是時勢造英雄。
「蝕半年沒大不了」

「主場新聞」現有約10名全職員工,包括編採和資訊科技人員,多位作家都是不收分毫寫網誌。常言道單靠熱誠不能開飯飽肚,但余直言辦網站,這「一團火」正正就是網站的生命線,「如果求穩陣,報紙、雜誌一定好得多,至少收入固定,辦網站是『一腳踢』。現在我們仍在投資階段,蝕半年沒有甚麼大不了。」
「體路」專攻體育迷和運動愛好者,讀者群較「主場新聞」狹窄,亦正是Faye和Carrie的憂慮;余則認為「體路」可加以凸顯其獨特性,再尋求商業合作,「本地體育網站未必全無前景,正因為它沒有太大競爭,只先做好內容,確立好市場定位,特別是社交網站的宣傳,才會吸引廣告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64

寶盛:客戶不憂慮佔中 看好滬港通 借跳板打入中國

1 : GS(14)@2014-10-24 09:29:0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24/news/ec_ech1.htm


【明報專訊】佔中至今持續近一個月,金融界不少人士擔心會影響國外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瑞士最大私人銀行集團寶盛銀行首席執行官高力達(Boris. F. J. Collardi)指,目前暫未有客戶直接向他表示對投資香港的憂慮,認為人們的記憶是短暫的,佔中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香港金融市場的前景。


1890年成立的瑞士寶盛銀行一度是歐洲貴族的私人財富管家,現據點遍佈全球,2014年總客戶資產達3720 億瑞士法郎(折合3.03萬億港元)。由於政策限制,寶盛一直未能進入中國內地開展業務,僅在香港提供私人財富管理。

料短期H股表現佳

寶盛投資看好滬港通,擬藉香港平台幫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內地。高力達表示此舉對香港和外國投資者都是好事。他指,中國一直是亞洲增長最快的市場,但對於剛進入亞洲的國際投資者來說,他們對香港金融市場規則的了解遠多於中國內地,會更傾向借香港平台來投資內地,料短期會帶來香港H股的較好表現。

面對近期股票市場回調,高力達認為這不是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前兆,只是股票回落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狀。未來投資他看好印度、巴西及中國市場,料未來歐洲公司股票價格會下調。

目前,寶盛的不少客戶是在香港有業務的大陸富豪。面對上海自貿區對香港地位的挑戰, 高力達並不認同上海會搶走香港的客戶的說法。相反,他認為自貿區更有可能補充香港私人銀行業務,可以更貼近本地幫中國富豪理財,增加提供不同的服務的可能性。雖然做中國富豪生意,但高力達表示中國反腐潮並未對其香港業務造成影響,因為其客戶都是居住在香港或在當地有業務,不涉及資金的跨境轉移。

滬自貿區反有利港業務

高力達透露,上海自貿區或成寶盛未來進入中國市場開展私人財富管理業務首選。他表示,從自貿區成立消息宣布以來,寶盛就開始研究它的規則和體系,希望自貿區較為寬鬆的政策可助寶盛在中國開展實質業務。目前正在等分析結果,或許要明年此時才能有初步決定。他透露,若能成事,在中國開戶的最低金額會保持在500萬美元的水平。

明報記者 孫娜上海報道
2 : GS(14)@2014-10-24 09:29:3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24/news/ec_ech2.htm



中國富豪風險胃口大


2014年10月24日





【明報專訊】中國經濟催生出的東方富豪,像磁石一樣吸引外國私人銀行家,就連專門服務歐洲超級富翁家族的瑞士私人銀行也對中國市場摩拳擦掌。但是,中國政府對外國私人銀行的層層限制和苛刻的審批要求,卻令他們只能望門興歎。


雖然寶盛銀行在2011年就在上海設立代表處,卻只能從事一些研究性工作,並未獲批直接幫內地客戶管理財富。寶盛行政總裁高力達透露,寶盛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分行已經幫不少在當地有生意的大陸富豪做財富管理,最近幾年增長尤其迅速,收益非常不錯。

除政策限制,高力達指私人財富管理在中國是較新概念,市場仍不夠成熟。與香港、新加坡及台灣客戶相比,內地富豪對財富管理的理解仍處於學習階段,對投資風險、財富傳承的認識最近幾年才慢慢增加。為拓展市場,寶盛對中國富豪的胃口及喜好做足功課。

高力達指歐美客戶多以家族財富為主,中國的私人財富多掌握在第一代手裏,更關注財富的增值而非傳承,對風險胃口也會較前者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27

自願醫保引保險業三憂慮

1 : GS(14)@2015-02-16 16:34:3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16/news/ec_ech1.htm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12月公布「自願醫保」諮詢至下月中,是次計劃除關乎民生外,受波及的保險業界,卻指摘計劃將托高整體保費、違反保險精神,更可能引起道德風險。但政府及獨立理財顧問卻指出,計劃可令保險業界更有規範,更會加強市民醫保意識,長遠增加保險業務量,有利業界發展。

現時政府建議的自願醫保引起的其中一項爭議,是要求計劃推行第二年起,40歲或以下人士必定承保。香港保險業聯會醫療保險協會主席曾肇棠認為,條款或令年輕投保者故意等到臨近40歲,體質轉壞時才參加標準計劃,最終減少年輕投保人,令整體客戶質素較差,從而業界要托高整體保費作彌補。

業界恐必定承保條款或推高整體保費

食衛局發言人反駁,保險公司可按投保人年齡及風險來釐定保費,因此客戶每份保單的保費,應能抵銷其索償(見表)。

政府的建議另一項要求為「保單自由行」:投保人轉換保單前一段時間內若無索償,轉換承保機構時毋須重新核保。曾肇棠指投保人未有索償,不等於身體無事,投保人轉換公司時,可故意選擇保費低的計劃,惟保險公司卻無法核實投保人身體狀況,才決定承保與否,質疑這違反保險精神。

食衛局發言人反駁,指計劃關乎整個社會醫療架構,不可任由業界以營運原則與市民醫療保障作交換。康宏金融(1019)行政總裁麥光耀亦指,香港是自由競爭市場,計劃可加大市場透明度,相信保險公司能自行衡量風險及調整保費。

至於第三項具爭議的要求:承保範圍必須包括訂明的先進診斷成像檢測,例如磁力共振等,但投保者須繳付固定三成共同保險以遏止道德風險。曾肇棠擔心,即使投保人病情不嚴重,仍因受惠於條款而濫用服務,但三成共同保險比例仍算合理。食衛局發言人認為,投保人仍須繳付三成墊底費,相信能有助遏抑道德風險。
2 : GS(14)@2015-02-16 16:35:1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16/news/ec_eci1.htm
【明報專訊】整個自願醫保計劃如何運行,大家未必關心,但醫療保險始終與我們息息相關。政府估計自願醫保實行12項最低要求後,保費會較現時一般醫療保險高約9%;站在消費者角度,又是否值得多付保費參加?保險業界認為,保費升高對部分投保人可能感吃力,但亦有顧問指,政府建議的標準計劃保障充足,「9%(保費升幅)係好抵!」

香港保險業聯會醫療保險協會主席曾肇棠認為,標準計劃中保費視乎投保者情況而定,部分保單保費可能較現有的醫保高45%;假設60歲投保者每年保費原本約8000元,標準計劃將令保費升至1.2萬元,患病者每年保費甚或由2萬元急升3萬元,消費者未必負擔得到。

友邦香港首席科技及營運官葉文傑建議,高風險人士現時可按保單的不保項目或附加保費來投保,未來仍可轉到標準計劃。但若在推行自願醫保後才參與,一旦被歸入高風險池,到時保費恐怕急升。

政府:標準計劃令中產可到私院求診

食衛局發言人提出,中產階層平時已繳付保費,但因市面私營醫保產品有不足,令他們未能適當享用服務,現時標準計劃反而令他們「夢想成真」,可到私家醫院求診。

康宏金融(1019)行政總裁麥光耀指出,長期病患未必在一般保險中獲承保,即使受保,保費亦可能較其他人高出數倍。他認為標準計劃雖然保費較高,但仍為消費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加上長期病患可獲硬性受保,9%升幅對消費者是一定值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863

脫歐憂慮重燃 歐股今恐跌3%

1 : GS(14)@2015-07-21 02:36:55

希臘誠信受質疑,成獲取債權人發放新援助的絆腳石,消息重燃市場對希臘脫離歐元區的憂慮。專家估計若無法達成協議,環球資產市場今震盪難免,歐洲股債首當其衝,股市跌幅或高達3%。澳洲聯邦銀行高級外匯分析師哈達德估計,若歐盟拒絕援助希臘,市場避險情緒上升下,環球風險資產恐再受壓,上周五走勢回穩的歐元恐重現跌勢。Marcus Today高級研究員Henry Jennings估計,歐洲股市將下跌2%至3%,而美股則料跌約1.5%。而上周顯著反彈的希臘國債恐再度急插,危機蔓延憂慮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歐豬國的國債孳息勢抽高。亞洲區方面,雖然有分析擔心希臘脫歐會引發「黑天鵝」事件(即不能預計的危機),衝擊全球經濟,有智囊機構的分析指,希臘與亞洲的貿易規模微不足道,帶來的直接經濟影響甚細,反而中國股市上周大跌對區內市場的影響更值得關注。然而,希臘經濟只佔歐元區經濟2%規模,加上歐元區國家近年作出防範措施,連同歐洲央行每月600億歐元的買債計劃,有助阻止危機蔓延。巴克萊調查顯示,逾半受訪投資者認為希臘脫歐,對環球金融市場的衝擊有限。《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13/192175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469

加息憂慮重燃 道指急挫211點 港股ADR跟跌逾200點

1 : GS(14)@2016-02-08 02:17:10

【明報專訊】美國就業數據強勁,令市場重燃加息憂慮,在科網股帶頭被質低下,周五隔夜美股一度跌近300點,港股在美預託證券(ADR)亦跟跌227點。由於農曆假期關係,下周四(初四)港股才復市,持倉股民只能光食驚風散,坐待外圍變化。分析認為, 因內地股市休足一周,港股將繼續受加息及油價影響,在此前已反彈千點下料有整固。



明報記者 武君

美國發布1月就業數據,雖然就業人數遜預期,但失業率8年來首次降至5%以下,且平均時薪漲幅超過預期,投資者認為聯儲加息機會大增,美元轉強,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一度升5個基點(100基點等於1厘)至1.89厘,2年期國債孳息率一度升2個基點至0.72厘,該兩項國債孳息率本周曾分別跌至1.79厘和0.67厘。

油價反彈乏力 紐油再逼近30美元

美匯攀升下,油價反彈欠缺後勁,紐約原油期貨收報每桶30.89美元,布倫特原油期貨收報每桶34.06美元,分別跌2.6%和1.2%。

道瓊斯工業指數收跌211.6點,跌幅為1.3%,報16204.97點,標普500指數收跌35.4點,跌幅1.85%,報1880點,為2012年6月以來最差的就業報告發布日表現。納斯達克指數收跌3.25%,報4363點,為2014年10月份以來最低水平。

科技股領跌 fb跌近6%

高估值科技股被拋售,預告收入增長放緩的職業社交網LinkedIn(領英)大跌44%,Facebook跌5.8%。中資概念股指數跌至4個月新低,網易、唯品會等跌幅均超過7%。在美國上市的德銀X-trackers嘉實滬深300中國A股ETF跌1.8%。

港股ADR跟隨美股挫227點,跌幅為1.2%。騰訊(0700)及建行(0939)分別較港股收市跌2.3%及2.4%,中石油(0857)及中海油(0883)則跌2%和2.4%。

耀才﹕油價地緣局勢影響後市

耀才證券研究部經理植耀輝表示,港股周四表現如何仍言之尚早,惟美國加息機會增大,加上近期油價波動反覆,都會影響港股,另外近期北韓動作頻頻,地緣局勢不穩亦是隱憂。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表示,美國非農數據不佳,但失業率下降,令加息與否變得不甚明朗,美股前三周一直處於波動,下周三個交易日走勢亦難預測,惟估計港股仍未見底,此前已反彈逾1000點,預計接下來會有整固。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207/news/ea_ea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