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6416.html
普遍認為,香港經濟需要有四大支柱,喻意有了那些柱,我們就四平入穩。問題是,她怎可能前進呢? 不可能。試想,要推一張餐桌,多麼費力,如果要推得遠,假設你要搬家,斷不能沿途推桌,這麼不會將餐桌下的那四大支柱弄壞才怪。世界不停變,我們真正需要 的,可能是四個車輪,可以讓經濟在不同的路面前進,甚至曉轉彎,不妨將經濟產業比喻為四個車輪。不是死固固的柱,行駛久了,輪胎損耗多了,有需要時可以換 胎。我不是說,將四大產業換走,這是不切實際的。只是,將常常掛在嘴邊的四條柱,改為四個輪,說不定,能激發更多新思維。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1.html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893.html
從來沒有看電視的習慣,吃飯便吃飯,專心咀嚼,白飯也嚼出甘甜。甚少上大家樂、大快活,寧願光顧茶餐廳,那裡服務更佳。非必要不會入百佳,街市的貨品更齊 全。注意,我以上說的,都並非為了排斥地產商或大財團的,又或者伸張正義,更沒有仇視任何人。完全是因為小店提供到我需要的,而大集團沒有,這正是小店的 生存價值所在。從仇恨的觀點來生活,不單只貶低了小店 (為去而去,而不是真正喜歡他們),更背負著負面情緒過活,何苦?大前題是,我有自由做我喜歡的事,光顧自己想光顧的店子,即使我偶然選擇地產商或大財團 的產品服務,也不自責,反正都是自己選擇。「無仇生活」,光顧誰,也是無仇;「有仇生活」,光顧誰,都是有仇。我過我的「無仇生活」,哪管別人過的是「有 仇生活」或者任何形式,反正都是自己選擇。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8.html
美國連鎖書店Borders申請破產保護,並計劃關閉大量分店。這個消息令我有點失落,留學時,經常留連Borders在校園附近的一間分店。那裡藏書豐富、空間寬敞,每晚開業至零晨。店內有咖啡室,到周末舉行小型音樂會。是一個消磨時間的好地方。
Borders日走下坡,有人歸納於Amazon網上書店的興起。我想,將眼光放遠些,不單只是書店,任何一間零售店都受到資訊科技發達的影響,資訊科技發達支持了物流服務,物流服務又快又平,經濟價值就會被貨品的供應源頭所佔有,零售店的角色便會被淡化。
例如,我們到街市買一打雞蛋。我不用了解雞蛋是誰生產的,只須認定我慣到的檔販,那位伯伯我幫襯了多年,信得過。不管蛋從何來,總之經他檔口賣的,品質就有保證。這樣的信任可以很值錢,伯伯可以賣得較外面貴一些。
超級市場的做法完全不一樣,賣甚麼都有品牌的,連雞蛋也有。這樣,它將顧客的信任推到產品製造商身上,自己不做伯伯,專注管理物流。以前運輸不像今日方 便,街市蛋檔伯伯每天有蛋發售,但來源可以不一樣,有時從這個蛋商取貨,有時從那個。他就不希望顧客跟貨品牌子去買,因為他不可能確保供應。超市做到這 個,成為淘汰小店的武器。
除非做超市,經營零售最重要是保護自己的價值。麥當奴不會告訴你,他們的薯條是哪個牌子的。最近我留意到有很多茶餐廳,高調地張貼廣告板,說明自己的奶茶 是用某一品牌的淡奶,我想,這個舉措相當不智。將自己生意貶為組裝工序。即使法例強制說白淡奶品牌,我好歹也至少要吹噓,本店落奶的份量得宜,技藝之精湛 為我獨尊,這樣才對。
書店的貨品就是太特定了。顧客的信任落特定的書目上。書不像蛋,它較像餅乾,款式多多, 口味人人不同。士多已被淘汰了,何況書店呢?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3.html
企業家向投資者推介自己公司,希望投資者入股,多說得起勁,有時說得天花亂墜,不著邊際。我想,這樣不太理想,各自表述,沒有劃一的量度方法,亦沒有審美 標準,個個都賣花讚花香,聽得投資者頭都大。既然數字上的表述有一套會計制度規範,為何義理上的說明,就沒有建立出一套規格來呢? 原來,真的有一班人在過去幾年在這方面努力,寫了一本書,介紹他們心目中的理想表達格式 -- The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他們稱那個格式為Business Model Canvas,在所謂的畫布上,定了九個方格,每個方格內有特定的題目,企業家須在格內寫上該公司的特性,包括客戶分類、客戶關係、銷售渠道、收入來源, 價值議案、關鍵活動、關鍵資源、關鍵伙伴,以及成本結構,看來覆蓋全面。我自己應用在工作上,對了解公司的確有點幫助。
如果每位企業家都能根據畫布的格式描述自己公司,聽眾也預先學曉,依照畫布的模式去理解,雙方都應該有得著。此書還進一步解釋畫布的應用,例如畫布可助企 業家制定新的商業模式云云,至於效用如何,就要試過先知。不過,早已有人做了白老鼠,他們說,這個新概念已應用在IBM、Ericsson、 Deloitte等。
今天網上搜尋,發現這本書有個網站,可能不用花錢買書都學到。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1.html
昨天吃午飯,我到一家粥店打算吃碗白粥,可惜老闆娘說,店子不賣白粥,只賣瑤柱白粥。好了,我乖乖地買了瑤柱白粥,用膠匙攪來攪去,發現全碗僅有的瑤柱只 有兩條粉絲般粗,這不在話下,我原先打算吃的白粥,變成鹹粥,吃完還要喝水來解渴。
普遍認為,加了瑤柱,店子可以索價高得多,在那些環頭 環尾的住宅區,白粥每碗四元,加入貴價海味的瑤柱白粥,可賣十元。材料成本事小,店鋪租金事大,賣貴了得來的額外收入可以用來抵住高昂的租金成本。
食 家唯靈說順德菜在香港絕跡,就是因為手工精巧的順德菜用料簡單,沒有鮑参翅肚,賣不起錢,所以餐館不肯做。我看,很快連白粥、菠蘿包這類傳統港式食品都要 拜拜。連鎖麫包店裡只有鮮油菠蘿包、特色波羅千層。可以賣貴得多,但是畫蛇添足之後,失去了原來的特質。
店子希望提高收入是值得鼓勵的, 不過,提高收入有很多種方法。為何法國人可以賣清水也索價十幾元一支呢? 他們不會怕你嫌唔抵,硬要加入天山雪蓮、燕窩以及野生白松露,造出一種不倫不類的飲品。
一件平平無奇的香蕉蛋糕,星巴克賣十六元,星巴克 也不會棄香蕉蛋糕不賣,轉賣有機合桃南瓜香蕉千層。他們不單只賣得貴,亦不用增加額外成本在有機合桃和南瓜上,毛利豈不是更高。
為什麼別 人能,本地的店子就不能?
問題在於店子和客人的價值觀。店子肯唔肯專心做好一件事,即使它簡單如清水、香蕉蛋糕、白粥? 我賣清水,我就要造出最靚的清水,造白粥、香蕉蛋糕也是一樣。另一方面,客人又願意欣賞你的心血,即使這些心血是應用在簡單如清水、香蕉蛋糕、白粥上乎? 我吃白粥,我就是希望吃一碗好吃的白碗,即使付出多一點也不在乎。
現在的情況是相反,店子沒有心機造好白粥,只希望弄個綽頭來提高收 入。另外,客人也沒有興趣來欣賞好白粥,即使有,他們也不願意多付一點錢。連累我這個不介意付十元吃白粥的異類,付了錢吃不到白粥,更換來一肚氣。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31.html
會議開了將近四小時,早已過了客氣的交流,我問了個預早準備的、自認為尖銳的問題,合作協議的架構,與投資者在該項目上的保障有關。對方知吾以對,坐在我 旁邊的上司打斷我,輕聲地說不要追問,「這個你問不到答案的」。在國內探訪投資項目,這樣的情況十分普遍,就是「這個你問不到答案」、「那個又不好說」, 總教人摸不著頭顱,有時,我更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問得太多,過了頭。底線在哪裡? 要迫到對方發惡,罵你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才肯放口嗎? 我不是記者,搏出位不討好。久而久之,就不如閉咀。
好了,會議上結束後,項目主管帶我們參觀公司的辦公室,裡面 坐滿四五十人,個個對著電腦埋頭苦幹,看來十分認真。不過,奇怪的是,為何沒有人講電話呢? 一個也沒有,莫非公司對外通訊全靠電郵嗎? 還是公司跟本不用對外通訊呢? 有一半人,辦公桌除了電腦,甚麼也沒有,連一張紙也沒有,公司實行無紙化很成功了吧? 室外氣溫只有十度,街上走,不穿厚褸不行,不過,為何在室溫二十五度的辦公室內,很多人沒有脫下厚褸,仍然穿著呢? 總經理連自己辦公室的門,也不懂開關,天天上班都出入的那道門,不是應該如同自己家門一樣熟手嗎? 這麼多的問題,其答案怕且也歸類為「問不到」或「不好說」。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3/business-class.html
星期三晚上七時半,由北京往香港的客機上,商務客位座無虛席,經濟倉剛相反,入位率僅三成。上司在商務專用候機室,分別遇見兩個熟人,「平時約出來飲野很難,總是搭飛機時碰上較容易」,其中一位投資銀行家說。於是,幾個人在胡扯一輪,由候機室到機倉。
在 機上,坐在旁邊有位美國人,與他交談好一會兒,說經濟、建築、酒店服務,他任職於律師行,專做物業合約。談到美國的生活,我說大學校園很美,遺憾的是我太 用功讀書,沒有好好欣賞。這是自嘲。他回應,若非如此,你又不會像今日般成功。聽了,我滿腦問號,心想,你看我哪有一處地方,令你覺得我成功呀? 莫非我坐商務倉,就等於成功? 當然,他只不過說說恭維說話,不要太認真。
空中小姐慎重地看看猫紙,正確地稱呼我「茶生,咖啡或茶?」 「茶生,今晚的餐牌請參考一下。」乜生前,乜生後,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那位美國人說,他住過一間酒店,房間服務的餐牌沒有太多選擇,他就取了樓下餐廳的餐牌,帶到房間,每天從房間點菜,餐廳做好便送上去。這樣維持了好幾個星 期,有一日,打掃房間的工人,無意間拿走了他的餐牌,他的結論是,那間酒店的服務真不靠譜。
商務位機票較經濟位貴一倍,我想,如果飛機有企位供應,而企位又較經濟位平宜一大截的話,我不介意企足三小時。我這種人真沒出息。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5.html
鐘表裡每個齒輪緊扣,一環接一環,表現穩定無誤。十九世紀末,有人將鐘表運行的概念,應用到企業管理方面,希望將人事組織變得機械化、科學化。企業管理顧 問公司應運而生,麥肯錫是先行者,他們是一班法律專才,教企業如何組織。但真正談論到營商策略的,要到五六十年代冒起的波士頓咨詢公司。他們是哈佛商業學 院出來的高材生,創造了幾個重要的理論,而且懂得運用圖像來表達抽象的概念。
他們提出企業須比較自己和同業的成本,以及用各樣方法去壓低成本,來搶佔市場。波士頓的服務很受歡迎,電動工具製造商Black & Decker,以及電子製造商德州儀器,採納了波士頓的意見,成功改善業績。波士頓的成功,對麥肯錫構成威脅。
麥肯錫也得趕上這班客車,拉起策略顧問這支旗幟。可惜他們本身的經營架構較為刻板,初期時,未能作出重大的創建。另一方面,這股策略熱潮進入校院,哈佛的 教授們也得改編課程,以迎合學生口味。其中的Michael Porter,成為了代表人物,他在1980年撰寫的Competitive Strategy,成為暢銷書,儘管書中大部份內容是他專長的行業分析概念,只有最後一章涉及到策略,他的書名巧妙地吸引了渴求認識的讀者,買來看看策略 是甚麼一回事。
那時,正值日本工業興起,出口大量廉價貨到美國,美國本土的廠家大受打擊。麥肯錫建議廠家增值,Michael Porter也從原先的行業分析,細分為價值鏈分析。
讀The Lords of Strategy讀到第二百頁,除了認識很多基本的策略概念,還看到幾十年來,美國管理學的演進,當中不乏顧問公司與學院之間的明爭暗鬥。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html
太古城美心皇宮令我首次享受到飲茶的樂趣,假日早上十時半,一家三口到來,稍等一會便入坐,那裡不設點心點召紙,點心由待應以手推車一一推出,我們一邊喝 普洱,一邊注意經過的點心車,有喜歡的,就點喚過來。每次一兩籠,之後又隔開很久的時間,才再點,不是每架經過的點心車都有興趣嘛。有時點心車走開了,錯 過了自己心頭好,又要待良久,同一架車子返來。就這樣,進食的份量少,進食時間拉長,倒讓我有機會與家人多溝通,悠閒地相處。那兒的點心可算講究,又有心 思,例如柚皮豉汁鳳爪,陳腎菜乾粥。吃著、點著,驚喜不斷。而且,每次點一些,可隨著到時的心情和胃口,調節點心的選擇和食物的份量,平凡的茶樓竟然變成 我的味覺遊樂場。
細想,為何一向討厭飲茶呢?根源在於那張處處普及的點心點召紙。客人一就坐,點了茶,就忙著填寫那張點心紙,在短時間內 決定要食甚麼,決定往往變得機械化,來來去去都是蝦餃、燒賣和叉燒飽,而且廚房將點心一下子,全部送上來,客人只好急著吃。對,來茶樓看來,利於經營,出 菜快速,客人食得快,就走得快,能讓出空位給下一輪食客。結果,飲茶就變成捱飯盒一樣的功利行為,客人坐下便好去吃,吃罷便好走。有些家庭想坐耐一點的, 看看報紙之類,就唯有吃了一半就停口,讓那些餘下來的點心在乘涼,過了半小時,本來熱烘烘的蝦餃都涼到入心,像死去的金魚一樣,大人便迫著小孩吃清它,進 而你推我讓,拍難檔捱完它。不知從何時起,大家都習慣了以這樣的模式飲茶,一到就興致勃勃地填點心紙。
那天我們吃到中午,女兒扭計要走,否則應該吃至少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