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1.html
互信就是企業,以至創新投資的基礎,美國創投基金先驅William Draper在其新書The Startup Game這樣說。多年 經驗告訴Draper,甄選投資項目的首要考慮,是管理團隊。適合的團隊遠較其他任何因素重要。團隊的領袖要有腦兼有魅力,團隊的成員要合拍,沒有破壞份 子。團隊合格了,之後才考慮出品、市場、資本要求以及領袖的個人財產承擔。管理團隊為首要考慮,這看來是老生常談,不過,將之放進創投行業是有趣的心得。
美國的創投行業活躍於加洲矽谷,項目都以高科技為主,普遍看重其科技水平,例如項目擁有多少個專利,或者其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等。Draper認為,有好的團隊,就能帶領企業向前,能就未來的變化作出明智的決定,始終只有他們才對本業最了解。
Draper不是科技專才,其三代從事創投行業,有軍人背景,其家族與前總統布殊家族有密切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難明白Draper對人際關係的重視。人脈關係也為他的公司帶來很多具價值的項目投資機會。
寫書介紹創投行業的運作之餘,Draper不放過每個機會說自己的威水史,例如在1981年隨國家財長來華會見鄧小平,也用了相當的筆墨來讚揚與他共事過的人,大派人情。可說活生生地示範了創投業者應有的本事。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5.html
與老友吃飯閒聊,他說起我年少時有個夢想,就是「買東西不用看價錢」。是嗎? 我記不起自己說過,是甚麼時候說、為什麼說,我問老友,他都忘了,總之肯定我有說過。
年少夢想這東西,通常說了便算,實現的機會率近乎零,我倒記得我夢想和幾個同學夾band,大家都崇拜達明一派嘛,我們甚麼樂器也不懂,也沒有認真去學,band當然夾不成。至於「買東西不用看價錢」這個,我倒沒有印象,即使真的有說過,也沒可能有任何跟進。
實現了沒有? 某程度上,有。長大後,日常生活消費,我都不看價錢。這並不是我發了達,只是,將自己的要求降低到基本需要,衣、食、行,都以基本的形式進行,不追求名牌、奢侈品。將要求降低了,的確可以隨便買。我又不是太會精打細算,一個幾毫都計盡的人。
我對老友說,夢想這回事,實現時,你會不會開香檳慶祝? 我想九成九不會。因為現實有太多可能性,夢想只是一件事而已,環境和自身的變化總是不能預計,所以,假如夢想真的有幸現實,和你原先嚮往的圖畫,又是兩回 事。今天看來,如果你能夠「買樓不用看價錢」的話,應該是挺牛氣的事啊。但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大陸富豪來港買樓不理價錢,回想幾年前,我們港人到內地買 樓,也一樣不理價錢啊!
但是,買到又如何? 是不是從此一世無憂呢? 我家人在大陸買了住宅單位來投資,十幾萬有交易,不多用理價錢的,還說升值潛力無限,原因是地點優越,處於市內主要碼頭附近。誰不知,過了幾年,碼頭搬走了,遺下來的只有個日久失修的房子,我無可奈何地說。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12.html
上世紀初,管理人專注於如個減低成本,汽車製造業和電子科技是個成功例子。到七十至八十年代,美國企業受到日本的出口貨威脅,日本的成本低到無比,美國企 業唯有另謀出路,管理人就是提高產品服務的價值,咖啡連鎖店星巴克是這種策略的代表作。到資訊科技的年代,價格提不了,相反,唯有是免費才爭取到顧客,管 理人卻找到另一條出路,就是創造新的業務模式,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隨之而起。
以前,降低成本是漫長的過程,要佔市場,增產能。之後,為產品服務增值的過程需要的時間縮短了,有新想法就行,不過至少須對產品有一定認識和經驗。到現 在,業務模式創新,普遍認為,過程需時更短,不需要內行人做,科學化了,專業化了,所謂「模式」model,就是將現實簡化成模型。現實是造船的、建樓房 的、造飛機大炮的,各有不同,花一輩子的精力才能了解其中一種。但模型就不一樣,今次我可以切船艦模型、下次切樓房、再下次切飛機大炮,我不必探究那麼 多,只需要學會組件、板塊就行,因為組件、板塊是各行業共通的。真妙!
早前的暢銷書藍海策略牽起了商業模式創新的熱潮。新書Seizing The White Space,喻意在白紙上建立理想的企業王國。作者是個管理顧問,陳述的理論我不太懂,不過,從他列舉的例子,可以看到最近企業如何創新經營,例如一間不設有醫生的連鎖診所MinuteClinic。對Apple的解釋,更加是這類書的指定動作。
人人都想走捷徑,企業家也不例外,這類書籍大有市場,相信陸續有來。不過,這些書提出的理論,是否真的跟舉出的成功企業有關呢?我的意思是,那些成功企業 的主管,在他們奮發創作的過程中,是否真正依循甚麼「藍海策略」、「空白策略」而修成正果呢?如果答案是肯定,這些理論確有意思,例如在投資界,巴非特拜 格拉咸為師,巴非特成功了,故格拉咸提出的投資理論,就有價值。否則,你看某某成功了,然後歸納幾個成功例子,將自己的理論套上去,實用性成疑。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5/mine.html
看見兒子在紙碟上寫上了英文字:「MINE」,他尷尬得假裝看不見,奈何兒子滿意地一再向他示意,有這件傑作。
從事管理工作多年的他,工作認真,認真到同事害怕的程度。從自己的辦公室走出來,當得眾人的面,不留情面地指證員工的錯處,是司空見慣。
沒有受過一條龍式的正規教育,從事過多個行業及工作崗位。這個年代的經理都較為斯文。經歷令他的想法不太像這個年代的人,倒有點走慣江湖的味道。
處理問題,習慣從根源開始考慮,更會再多想一步,每個決定可能帶來的後果。而見多識廣,活像百科全書,只不過當他毫無保留地分享心得時,仔細得令人食不消。
外表較實際年紀大,時常眉頭深鎖,白髮顯現,正值強年,兒子今年十二了。名校子弟,琴棋書畫皆能。
那天是假日,在同事家燒烤聚餐,合府統請的那種。剛開始,主人家配派好紙碟,為免攪亂,請每位客人在自己碟上寫上名字以之識別。
他的兒子踴躍動筆,用原子筆清楚整齊寫上個「MINE」字,字面意思是「我的」。
其他同事看了都不敢作聲,只有一位玩世不恭的同事對他大讚:「你的兒子果真有前途!」
人人都知這句是反話,只有他的兒子不懂反應,不知自己做錯了甚麼。
靈機一動,他從兒子手上奪去那碟子,在那個字前面加上「FA」,給大家看,並起來是「FAMINE」-- 飢荒。
「待得太久,餓得小哥哥發荒了!」他得意揚揚地說,假意抱怨主家人待慢了,大家哈哈大笑,齊齊開餐。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312.html
Muddy Waters發表報告後,不少報章推波助瀾,叫投資者對民企「避之則吉」云云。我想。在今日的經濟環境下,民企是受害者。
中國經濟政策著重扶持大型國企,國有銀行的貸款傾向國企,國內的資本市場也對民企諸多限制。在「國進民退」的形勢下,民企想集資苦無溝道,唯有靠海外上市。
問題是,在海外市場,這些民企須顧用一班專業團隊,包括保薦人、承銷團、財務顧問、會計師、律師,甚至信貸評及機構。而這些專業團隊才是民企的老師,教好 教壞也要看他們。可惜這班老師,有自己的利益考慮,他們並非以學生的前途為依歸,他們收取學費,立即落袋。而事實上,民企也無有太多選擇,有名氣的來來去 去得幾間。
上市了,其股票就是受到各方投資者、炒家及沽家的拉鋸。這樣也無可厚非,海外市場說是隔山買牛,對估值一定有很大分歧。加上,市場發展初期,良莠不齊是正常現象。誰是最終贏家,未可知,但其言行皆為了各自的荷包。違規者,固然要受到法律制裁。
不過,如果將所有民企標籤作壞份子,一竹篙打一船,受害的不單是無辜的經營者,更是人民福祉。因為民企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不要誤以為民企就是那幾個諗得出口的股市代號,民企是國企以外的所有經營者。
中國的經濟依賴出口和投資,國內消費發展滯後,整體發展失衡。要發展內需,但人民普遍仍然窮困,買不起甚麼,原因是經濟成果都落入國企的戶口。現在需要發展的正是民企,好讓人民分享到經濟成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7.html
最近加入last.fm,發現這個網上電台不錯,會因應每個用戶的資料,播放合他口味的音樂。這些資料一是用戶人手填寫的,包括他喜歡的演出者、歌曲等,一是通過特製軟件,從他的個人電腦的音樂檔案取得。播出的音樂我都很喜歡,也有助認識更多合意的音樂。
不過,當打算在電話上安裝last.fm的應用程式,卻無法使用。細目說明流動播放只限美、英和德國用戶。嗯,這個情況已不是第一次遇到。
以前有部iPod,想上蘋果的網站購買歌曲,不能,它只限美國用戶。之後在Amazon訂CD,感到很麻煩,又要等兩三個星期,想從該網站購買MP3,也是不能。
上年聖誕節收到一個很棒的禮物,是iTV,想上蘋果的網站購買電影,一樣不通行。
早前,谷歌推出網上書店,同一本書可以在電話、電腦上輪流讀,方便之至。上其網站去購買,結果也是被拒於門外。
香港某方面很落伍,表面上緊貼潮流,最新款的iPhone、iPad,可以買到,即使買到硬件,軟件卻跟不上,但沒有那些軟件,硬件的功能未能全面發揮。 我估計,這不是科技的問題,更不可能是版權的問題,我既然付錢,就不是盜版。是出版商、電視公司和唱片公司與科技公司之間的協議問題。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6/1913.html
世界是平的,當一件產品的設計、製造以及零售再沒有地域限制的今日,資金應該在那裡募集最好呢?
最直接的答案是,在製造地,原因是普遍企業投資最大的,是製造設備及廠房,在製造地集資,就地取材,可減低匯率風險。這個理論見證在七十年代,香港本土工業起飛時,股市也如魚得水。
看九十年代,工廠北遷,另一個問題出現,集資應該在總部根據地,生產在大陸,但管理層仍留在香港,在香港集資方便財務管理,也方便老闆跟股東見面。即使有香港企業在東南亞設廠,也選擇在港集資。
到現在,Prada提出再另個答案,總部在意大利、生產地分散各國的這間時裝公司選擇在銷售地區集資,這個策略合理嗎?日本百貨公司永旺的香港及中國分公司在香港上市多年,成績平平。
沒錯,Prada在港上市,引起很多媒體的興趣,可能也有不少個人投資者注意。但消費者和投資者是兩回事。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性投資者,他們看數據辦事,而且管理層又在老遠,接觸不便,最多只會方便他們到華麗的店子考察。
可能Prada是對的,只是我不理解。我連Prada本身也不太了解,只感到它的英文讀音共兩個音,很易發音,國內同胞喜歡這種英文名稱,例如 Lafitte。這一點,Prada比Hermes 、Ermenegildo Zegna優勝。不過勁敵仍有很多:Gucci、Chanel和LV。這個令我聯想起另一名牌:Apple,它推出的iMac, iPod, iTune, iPhone, iPad,全部都是兩個音。而不是iMacintosh, iPlayer, iCellPhone, iTablet。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6/prada.html
我想告訴太太,Prade手袋並非想像中好,不值得女士們為其傾家蕩產,這個不只是Prada,應該泛指所有售價過萬的手袋。當然,太太花自己錢自己喜歡 的東西,我不好去管,但作為一個男人,成長在男權社會,對於女人付出那麼多,花在一件事上,而這件事與討好男人無關,也與持家無關的時間,我總喜歡抵毀一 下這件事,作為心理的補償。老實說,甚少男人會因為女士帶個名牌手袋而對她另眼相看,他根本搞不清哪個品牌打哪個品牌。令男人可悲的,是女士買名牌手袋不 在乎男人怎樣看。
Prada上市,好了,有招股書在手,可以挖瘡疤啦!
喂,原來Prada的產品,有很多不是自己生產的,是外判加工廠造的,貼上個Prada標誌就當是原廠貨。招股書第127頁說,去年公司花了二億五歐元從 外判加工廠買貨,相等於全年銷售成本的近四成。試想像,放在Prada店裡貨架上有十個手袋,有四個是外面買來的,問你敢不敢搏?
還有,假設你心怡的手袋售價一萬元,其物料成本和人工共多少?六千、五千?不,只是三千多。根據損益表,去年公司毛利率達三分之二。售價一萬元的產品,當 中只有三分之一,即三千多些少是用料和人工的成本。所以,當我非議某個手袋太貴,不值那個價錢,請不要為它辯護說,它是甚麼動物的真皮造的,又或者手工何 等精細。
它的設計富有歐洲色彩嗎?我說,設計都是針對亞洲市場。看招股書第119頁,Prada在意大利僅有十九間店,在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店子數目多達七十三 間。以營業額計,附表一第96頁,其家鄉的營業額只佔不足兩成,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佔三成三。你說,那班設計師的最終老闆是誰?是喝espresso的, 還是喝茶的?
最後,Prada九個董事,有六個年齡超過六十歲,連工作量最大的CEO,都已六十五歲了。三年間,高層將很可能大執位,產品款式會不會轉得很快?你想買的那個手袋,會不會很快out?
好了,即使以上未必能成功說服太太不買名牌,嗯,至少讓自己看似對潮流並非一無所知。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4.html
時下的威士忌達人都將單一麥芽推崇至唯我獨尊的地部,認為調合式不值一顧。那麼,調合式威士忌是不是屬於次等的?
兩者根本是兩回事,不存在蘋果對蘋果的比較論。有蒸酒廠東主進一步解說:「蒸餾是科學,調合是藝術。」令調酒師著迷的,是一個字:gestalt,「一加 一大於二」的效果,我理解為「溝出全新的味道」,就好像慣常吃的上海菜式賽螃蟹,明明是蛋白溝醋,吃下去竟然嚐到蟹肉鮮味,我估,這樣就叫做 gestalt。在威士忌中的gestalt不是蟹味,又是甚麼味道呢?我不知道。
說起調合飲品,我的親身體會是,這是一件很難的事。記得很久以前,7/11便利店開始設有自助汽水機,讓顧客自行提取汽水,我試過將幾種不同味道的汽水混起來,可樂、雪碧、芬達橙汁、芬達提子汁,企圖製造雜果汽水。結果大失所望,溝成一陳藥水味的怪物。
另一位調酒師將調配威士忌比喻為創作交響樂。這個應該比較易理解,尤其是試過亂溝汽水後。
我以市場的角度看,單一麥芽展現獨特風格,調合式則追求美學標準。單一麥芽始終是小眾玩意,想討好小眾,單一麥芽有需要有特色,才有機會在酒評家圈子中受 到注目,以能爭取某一撮小眾的歡心。調合式目標對準大眾市場,酒商在大眾媒體登廣告,投入大量資源在某一款酒身上,口味固然力求四平八穩,樹立味道典範。
我的比喻是,單一麥芽是美國總統過程中,參與黨內初選的候選人,他會將政綱寫得偏激一點,以突出自己的個性和政治理念,好讓選民對他留下深刻印象。調合式是代表政黨參與大選的候選人,他會放棄初選的激進而變得溫和,走中間路線,以爭取普羅大眾的支持。
既然兩者在製作理念上已經大相逕庭,就不可能有高低等級之別。
有個說法是,蒸酒廠習慣精選優質產品,作單一麥芽之用,以擦亮自家品牌。只會將其餘的、素質一般的產品,供給來造調合式。這個說法也有道理。不過,也有說 高檔的調合式,例如Johnnie Walker藍牌,其基本原酒包括一些陳年老酒,其蒸酒廠早已結業,珍貴之程度又不可同日而語。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0.html
調合式威士忌,是威士忌的始祖。嚴格來說,在十九世紀初,即二百年前,威士忌普通化的年代,沒有調合式與單一麥芽之分。
當時,玻璃酒瓶並 未普通,運輸不便,雜貨店採購威士忌,都是一桶一桶地從就近的蒸酒廠訂來,釀酒是天然的化學反應,每桶酒的味道自然有差異。為了保持質素平穩,店子自行用 幾桶酒左溝右溝,甚至添加怪靈精怪的材料,例如甘油、醋、綠茶以及用其他穀物製成的烈酒,以達到心目中的效果。飲家想飲酒,心目中沒有一個特定的威士忌品 牌,只知道那間雜貨店售賣的較為稱心,就到那間店子去。
情況如同今日的涼茶舖,售賣的廿四味,都各有各配方,甚至可能是從外面現成採購來的,我們也少理,總之習慣到哪間,便到哪間去,沒有品牌不品牌這回事。
科 技演進改變了一切。幾十年後,瓶裝和運輸技術的進步,溝酒可以集中在一處地方進行,然後運送到各個縣城,衍生出威士忌品牌這回事。以後,飲家無論到哪個店 子也好,只要認著心目中的品牌,便可享用到品質一致的威士忌。初期,不少成功建立品牌的經營者,就是雜貨店,他們最曉得左溝右溝,Johnnie Walker家族的雜貨店是其中一間,其出品是多達四十種基本原酒項混合而成的。
基本原酒項皆來由不同蒸酒廠,但各別蒸酒廠並沒有將自己的產品直接推出零售市場,產品都是供給Johnnie Walker這類酒商,作調合之用。原因是未經過調合的威士忌,尤其是不含其他穀物烈酒成份的,普遍認為味道太濃烈,不適合大眾市場。
到二十世紀初,幾個主要的調合式品牌已廣為人所共知,其中Johnnie Walker的人字牌商標,更是歷史上首個獲得全球性認識的商標,遠早於可口可樂和平治房車的商標。
單 一麥芽威士忌的普及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在1970年代,全球經濟衰退,調酒商減產,也減少對蒸酒廠的採購量,導致不少蒸酒廠結業。為了生 存,Glenfiddich、The Macallan和Glenmorangie三間蒸酒廠,開始推出自己產品直接供給零售市場。市場反應出奇地好。到九十年代,單一麥芽銷情暢旺,風頭還蓋 過調合式。
這是不是說,單一麥芽就從此獨當一面,不用再理由調合式的死活呢?答案是否定的。時至今日,蒸酒廠的產量,有九成半仍然是供給 調合式製造之用。只有極少量是以單一麥芽的型式出售。換句話說,假若沒有了調合式威士忌,蒸酒廠會閒置大量產能,根本做不著,最後連單一麥芽也要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