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讓人一聲嘆息的高鐵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3/1.html

(1)

記得當年港高鐵立法會表決的時候﹐那時仍在政府工作﹐投票當天也要回去當值。我在控制室坐了十二個小時的班﹐看抗爭的各方在立法會外排兵佈陣﹐拿著所謂的應變計劃都沒有用﹐主要是悶坐在那裡﹐看電視轉播。屏幕上﹐苦行的年輕人反高鐵那麼激烈﹐當時也不能理解。

我對港高鐵說不上贊成還是反對﹐覺得港高鐵應該起﹐但只覺得600億的成本﹐似乎太貴﹐但也是香港必須承受的代價。不過﹐我對中國的高鐵﹐那時一直沒有抱懷疑態度﹐滿腔熱誠﹐只覺得了不起﹐偉大﹐足以為之自豪。

回思種種﹐不禁感到一聲嘆息。

現在想起來﹐當時香港很多青年對高鐵持批判﹐懷疑態度﹐這是一種出自理性思維的自覺﹐本能地就對一些不合理的東西有一種直覺。他們的知識和閱歷也許不夠﹐對於這種直覺﹐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但他們仍然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且忠於自己的這種信念﹐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反 過來﹐像我這樣的人﹐理論上應該瞭解更多﹐也更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但選擇了去接受矇蔽﹐故意對一些不合理的東西視而不見。我能想起一個類似例子是中國 的大躍進﹐放衛星田﹐當時很多知識份子也能看出其中的不合理之處﹐但都大唱讚歌。這並非他們昧著良心﹐而是他們選擇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背後寄託了 太多﹐所以不再理會事實。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錢學森﹐他是真心的相信﹐畝產可以萬斤的﹐並做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學推論。

當然﹐像我這樣小人 物﹐很多時候是出於一腔熱情而去擁抱一個看起來宏偉的事物﹐無關大局。但有很多真正瞭解內情的人﹐故意扭曲﹐這實在就是有違知識份子的品德了。在港高鐵投 票前夕﹐有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跳出來保駕護航﹐當然也是考慮到將來可以分到蛋糕的利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大學的地理教授﹐在報上洋洋灑灑地論證內地的高 鐵站也都是設在市區的﹐從而港高鐵站不應設在錦田﹐而應在西九。這完全是睜眼說瞎話了。實情如何﹐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為將來的研究經費寫這樣的應景文章 ﹐學術的風格也未免太廉價了。

(2)

青藏鐵路開通的時候﹐我曾見過很多評論。一種見解是﹐為什麼中央一定要在西藏修鐵路 ﹐而不是高速公路﹖因為鐵路是一種象徵﹐轟轟烈烈的鋼鐵巨龍滾過﹐伴隨著巨響﹐能形成一種強大的視覺衝擊﹐這在講究圖騰文化的藏區﹐更能神化中央政府的地 位﹐才能把國家的意志形象化,才能在心理上把當地民眾壓倒﹐心生臣服。

是的﹐高鐵也是一種象徵和圖騰﹐背後寄託著強國夢和民族情緒﹐在這個巨大圖騰面前﹐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自己﹐匍伏崇拜﹐這在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來說﹐是很正常的。

能夠這樣就輕易就放棄自己的獨立思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極其危險的。從這點來說﹐那些能夠在這個巨大的圖騰面前﹐還能保持更多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年輕人﹐比起當初那些嘲笑這些年輕人無知幼稚的所謂專家﹐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和高尚。實在應該還他們一個公道。

(3)

對中國高鐵的反思﹐主要來自三點。這三點在當初看起來無關宏旨﹐在整個宏偉的藍圖下顯得無關緊要。但在鐵道部人事地震的背景下﹐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就越放越大﹐因為不符合邏輯﹐才顯得出整個高鐵計劃的荒謬性﹐有一種嘩嘩然而倒的感覺。

這三點﹐都是和速度有關的。

第一點﹐為什麼要追求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速﹖京津高速原來的設計時速是三百公里﹐後來鐵道部施工時要求增加到時速三百五十公里﹐整個工程費用相應增加了三成。

這增加的五十公里有何意義呢﹖一點都沒有。只是把行程縮短了十分鐘。京津高鐵現在每年不算建造費用﹐單單只算營運成本﹐每年就要虧七億。而這還是以停止所有普通班次的運行為代價的。

在整個武廣線上﹐京滬線上﹐鐵道部所追求的都是高速﹐再高速﹐從三百公里﹐到三百五十公里﹐到三百八十公里﹐每提一個檔次﹐意味著幾百億的費用增加。

這樣又有何意義呢﹖這樣增加幾百億的投入﹐換來的只是幾十分鐘的行程縮短﹐和將來更加高昂的票價。事實上﹐中國高鐵新站大都遠離城區﹐需要起碼一小時才能抵達。如果真是想要縮短時間﹐就應該把高鐵站設在城區﹐或改建原來的火車站就好了。

武漢站﹐廣州站﹐上海站﹐北京站﹐深圳站﹐這些新站都是上百億的投資﹐都是號稱亞洲最大的火車站﹐都是典型的政績工程。

鐵道部不顧一切地提高時速﹐而不考慮實際效果﹐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好大喜功的心理。而不考慮在城區設置車站﹐不顧旅客的便利和未來的競爭力﹐非要建那些龐大的新站﹐也無非是為了可以在這些土建工程中可以撈取利益。

這些說穿了﹐一切就顯得非常無趣﹐和原來的宏偉相比﹐簡直是一種諷刺。

(4)

在劉志軍上台以前﹐中國對高鐵還有很大爭議。劉志軍上臺後﹐以「客運專線」的名義發展高鐵﹐避開了原來的爭議。

熟悉中國鐵路的人會知道﹐中國鐵路的主要矛盾在運力﹐而不在速度。在「和諧號」出現以前﹐中國鐵路已經提速到時速120公里了﹐相當高了。中國鐵路的主要問題是座位不夠。再加上中國工業依賴煤炭﹐而煤炭運輸主要靠鐵路﹐更加加劇了鐵路的緊張。

「客運專線」的概念是把客貨運分開﹐力主解決運力問題。客運專線是按時速兩百公里設計的﹐建成後﹐原來的客運列車都可以轉上來﹐空出原來的路線發展貨運。

大家都是這樣理解的。國務院也是按這個概念來審批整個鐵路發展規劃的。

誰知道﹐原來劉志軍欺騙了所有人。這些「客運專線」開始施工後﹐設計標準一律改成時速三百公里以上。這樣的時速﹐必須使用無匝軌道﹐只有較輕的動車才能在上面行駛﹐現有的中低速普通客車因為太重不能開上去。

也就是說﹐在劉志軍的偷換概念下﹐原來的「客運分離」概念已經蕩然無存﹐新建的「客運專線」﹐也就是高鐵﹐只是服務一群從航空市場那裡搶來的高端客戶﹐而原來的客運列車還是只能和貨運列車在原來的線路上一起跑。

對於以中低收入為主的中國火車旅客來說﹐坐的火車是兩百公里還是三百公里時速﹐根本沒有所謂﹐如果他們要更快﹐可以去坐飛機。對他們來說﹐最關鍵的是能買到票﹐不受春運之苦﹔對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煤炭能及時運出去﹐不要造成電荒﹐而且將來大宗貨物可以用鐵路運。

也就是說﹐中國花了上萬億﹐而鐵路原來的基本問題﹐運力不夠﹐還是根本沒有解決﹗

那還建高鐵來幹什麼﹖

劉志軍為了個人的好大喜功﹐誤國誤民﹐造成的後果遠比他的貪污腐敗要嚴重得多。也許就是有高層認識到這點﹐才把他一怒而抓的。

我在想﹐劉志軍為什麼能把所有的人都欺騙了﹖施工規範﹐運行速度都是放在那裡的﹐鐵道部的宣傳也不留遺力﹐從時速兩百公里﹐三百公里﹐三百五十公里﹐到三百八十公里﹐舉國皆知﹐人人叫好。但為什麼所有人﹐包括溫家寶﹐沒有發現其中的大問題﹖

因為劉志軍把所有人都迷糊了﹐所有人都沉溺在「世界最快」﹐「全球最長」的夢幻中﹐已經忘了當初的初衷﹐每個人都在自己欺騙自己﹐高鐵成為一個圖騰﹐不由自主地去匍伏崇拜﹐敬畏其中﹐而不敢去質疑﹐失去了判斷。

(5)

第三點的反思﹐自然是高鐵的修建速度了。

中國修建高鐵的速度﹐簡直可以用「玩命」來形容。全部是一邊設計﹐一邊施工﹐設計標準還一改再改。高鐵的施工是高技術工作﹐技術力量有限﹐應該是修完一條再修一條﹐而現在是全面鋪開﹐幾十個項目一起動工。施工質量可想而知。

尤其高鐵線路不能有彎度﹐所以大部份都是隧道和橋樑﹐尤忌趕工﹐要命的是﹐劉志軍還一再下令要縮短工期﹐每個項目都起碼要提前三分之一時間完工。

這樣趕﹐將來當然後患無窮﹐就算不出重大事故﹐維修檢測﹐甚至重修﹐也將是一筆不菲的代價。

高鐵施工沒有必要這樣趕工﹐也不應該這樣趕工。這樣的一切﹐說穿了﹐也只是為了原有領導層能乘在位時能撈更多而已。真是一聲嘆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5

尋路中國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31.html

也許美國人的版權意識比較高﹐目前在網上還不到全本﹐只看了一半。

寫的很好的一本書﹐作者的觀察非常敏銳﹐專業的角度﹐看中國比中國人還要深入。

翻譯得也相當出色﹐這是很少見的﹐主要原因﹐是翻譯者是作者的朋友﹐當年他在四川的同事﹐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想法。

一些想法。

尋路中國是美國人何偉在中國生活了多年後﹐自駕中國遊歷的一些觀察。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寫作人﹐普林斯頓寫作專業畢業﹐又在牛津讀了寫作方面的研究生。

何偉的觀察視角都是小城鎮和農村﹐農民和普通人﹐避免宏大而儘量貼近生活。

我可以這樣理解﹐這是西方最優秀的寫作傳統。何偉自己說﹐在中國這麼多年﹐他從來不和知識份子打交道﹐談不來﹐也沒有興趣。

中國人寫文章﹐不能「身體力行」是最大的毛病。何偉也觀察到了﹐在書裡﹐他說中國學術界很少人研究長城﹐因為中國的學者都是習慣靠文獻來研究。

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近距離來觀察中國文化﹐印象中這樣的中文作品很少。中國文人都已經習慣了抽象﹐一旦描寫了一些具體事物﹐就迫不及待地要提昇背後的抽象意義﹐對現實不再興趣。例如「文化苦旅」﹐﹐「中國農村調查」等﹐都有這樣的毛病。

西方寫作還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就是很注重考證和資料。尋路中國中的人物和背景都很真實﹐沒有弄虛作假的東西﹐看起來也就很舒服。作為專業寫作人﹐引用的資料也很強大﹐讓中國寫作人自嘆不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6

如何才可以在中國大搞核電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2.html

(1)
其實只要頭腦清醒下來,就會發現中國大搞核電的勢頭很難阻擋。以溫家寶而言,他已經逐漸失去經濟事務的控制權,就算他任內不搞,兩年後李克強也必然大搞。

核電對中國的好處很多,對各級政府的誘惑簡直是難以抵擋。從中央政府來說,沒有核電就很難完成節能減排指標,減少污染。而如果從安全性來看,核電廠事故再多,也不會多過煤炭業每年幾千工人死亡。從整體來看,核電是最安全最環保的能源方式。

從 地方政府來說,有了核電,就有穩定而廉價的電力來源,這對湖南,江西這些既沒有火電資源,也沒有水電資源的內陸省來說,至關重要。只有電網穩定了,經濟建 設才能談起。如08年雪災的全國電網癱瘓就搞得湖南很狼狽。另外,核電廠多數是在窮鄉僻壤,發達地區向這裡買電,等於一種收入再分配。很窮的縣一下可以變 成巨富。

對於經營主體來說,核電站就等於是印鈔機。按照「財經」雜誌的計算,一個2X100萬千萬的核電站每年收入可達50億以上,15年就可以回本,以40年使用年限計,之後25年是淨賺。另外,核電站的利用小時每年可達7000,幾乎是火電站的一倍。

考慮到這些,我也逐漸認同核電派的觀點,中國的核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發展速度不是太快,而是太慢。甚至,福島核電站事件對中國核電來說,不是一個危機,而是一個機遇,等於別人免費為中國上了寶貴的一課,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再大幹快上。

目前中國核電裝機大概是1000萬千萬,佔全國電源1%左右,按照07年的「核電規劃」,本來的規劃是到2020年有4000萬千瓦,到大概3%,但現在在建設的核電裝機就已經超過3000萬了,很快就達標。

今年1月份,能源局最近更改的核電目標,是到2020年有8600萬千瓦,佔全部電源的5%。

不過,由於地方政府熱衷核電,據報導說國務院的調查顯示,全國正在籌建的核電規模大概在2.6億千瓦。大概是規劃的三倍左右,當然,這些籌備項目也不一定能在10年內建成。

我覺得,中國的核電比例,在長期而言,起碼應該達到20%,在中期而言,也應該達到10%。

以中國的國情而言,那些正在上馬的2.6億千瓦核電不大可能減下來,10%是肯定可以達標,問題是,是否需要翻番而已。

(2)
「經濟學人」說核電發展要有合適的社會環境,權力制衡,法制等,現在看來,也有些偏激。日本是民主國家,也是市場經濟,東京電力是私營企業,可見是否合適發展核電和意識形態的原因無關。

中國發展核電的問題也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制度。因為核電的專業性很高,黑箱作業,行業人員很容易傲慢,自大,成為獨立王國,外界無法監督。

還有更大的問題是貪腐。前核電集團總經理也是因為貪汙被抓,說明問題很嚴重。貪腐的問題不在貪汙本身,而是如果官員一旦貪汙,心裡就有鬼,無法再認真負責,出了問題也都是摀蓋子的做法。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核電能解決制度上的問題,讓人徹底放心,那反而應該大力發展,抓好這次機遇。

(3)
但我覺得,制度上的事,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不難解決。只要抓住福島電站這次的經驗和教訓,痛下狠心,不難解決。

首先當然是理順整個管理體制。按照「財經」的說法,目前中國有幾個核電管理部門,「九龍治水」,有160條核電法規,卻沒有統一標準,一片混亂。如果真的出現福島這樣的事故,到時候誰來負責都不知道。

但我想,乘此機會,這個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我反而覺得,有一個意念,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可以很完美地解決中國的核電安全問題。

按照「財經」的介紹,吸取三哩島核電站的教訓,目前全球核電站是交叉監督的,也就是每個核電站派人參加國際核電組織,互相檢查,也算是一種連帶責任。

我覺得,這個思路應該全面推廣到中國的核電體系,大力推行。

例如說,A核電站負責B核電站的安全檢查,如果出了事,兩個核電站一起負責。

又例如,實行異地監督,廣東省核電站的安全監督,由湖南省來負責,湖南的由浙江來負責這樣,以此類推,杜絕人情和利益鏈條。背後的原理類似中國處理貪污案時,很多時候都是異地審判。

更好的方法是,全國三大核電集團,中核,中電投,中廣核,互相監督,互相派員檢查打分,記分結果影響到招標定標。有了經濟利益,互相的安全檢查一定特別起勁。

核電站的運作也實行計分制,如果出現違軌,達到一定分數,就要強制停機檢修。以核電站而言,停機一天的損失就是上千萬,自然有誘因不能馬虎。

最後,所有的檢查結果定期(例如每5年)給中央和國際機構複查,如果出現錯漏,檢查方也要負連帶責任。

當然,如果真的出事了,賠償和懲罰也是一起的。

由於核電非常專業,出事的機率又小(但真的出事了,破壞很大),如果是搞垂直監督,由上而下的檢查,很容易流為表面文章,糊弄外人,失去意義。

這種平行監督,由於混雜了經濟利益在內(可以打擊競爭對手),也有記分的獎勵和懲罰,才能最有效地調動內行的積極性,才能帶來最大的保障。

只要制度上的問題能解決,我覺得中國還是要大力發展核電,還要加快。

不過,既然要大搞,象大亞灣這種老化機組,能淘汰還是儘量淘汰得好。中國核電那麼宏偉的發展,不應該為了一兩個這種無足輕重(從裝機量上來說)的落後機組蒙上污點。應該甩下包袱,才能更快邁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8

奶,與核電的連帶責任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7656.html

很久以前,我就有一個觀點,三鹿的奶出現問題,不代表蒙牛就沒有責任,作為行業龍頭,應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其實這說不上什麼觀點,只是一種事實的陳述。中國消費者的行為也說明了這一點,中國一家奶企業出了問題,就說明國產奶全部有問題,不能再消費了。

這 其實是一種很樸素的民間智慧。美國、日本向中國進口食品,如果有一個地區的某種食品出現問題,就會宣佈該地區為不可信賴地區,停止所有該地區的食品進口。 在一般消費者的心理也是如此認定的,如果一個地方的食物出現問題,他們是不會管是那個農場、那個廠家生產的,自會下意識地拒絕那個地區的所有食物。

這是一種有些橫蠻的連坐法,對那些安全生產、老實經營的廠家不公平。但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所有的業內人士都不會忽視安全問題,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的,視而不見,不會有什麼潛規則,和諧,大家互相監督,互相舉報。

自律是最強的規範。行業人士無時無刻的自我監督,效果遠遠大於高高在上的監管部門偶爾為之的檢查,這幾乎在所有的專業,都是不二法門。越是專業的行業,這種連帶責任就越強,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安達信的倒閉。

為什麼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涉及龐大的資訊費用,和不對稱資訊,外界永遠無法有效監察,而將安全,無論是核電安全還是食物安全,寄託於上,是很不切實際的想法。

所以,唯一能確保核電安全的方法,不是什麼訂立更好的安全規範,或採用更先進的技術,也不是強化監管機構的力量,而是強化每個核電經營主體之間的連帶責任,讓他們真正的自我監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9

三網融合﹐光通信﹐和雲計算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4.html

三網融合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物﹐香港早就實現了。恐怕大多人都沒有留意﹐香港寬頻﹐盈科﹐數碼通﹐幾乎所有的主流電信商都可以做到電視﹐互聯網﹐手機合一﹐也不見引起社會多大的震盪﹐人人習以為常。

在香港﹐三網合一是一個純粹技術問題﹐全部由電信管理局負責﹐一切都很簡單。

但在中國﹐三網合一有了意識形態的背景﹐就變得複雜無比﹐光怪陸離。

從技術上來說﹐三網合一是以物理上的融合﹐對接為基礎﹐自然是以電信商和工信部主來主導。

但在中國﹐出於意識形態管控的需要﹐三網合一的主導權給了廣電局﹐電信部自然不滿意﹐一直對著幹﹐「唱衰」﹐出演一場場的鬧劇。像在昨天﹐工信部就公開說﹐三網合一已經夭折了。

而剛剛還在上個月﹐廣電部還召開記者會﹐說全國已經有十二個試點城市建成了網絡電視平臺﹐批準了五百多家新媒體的牌照﹐三網合一已經取得實質進展﹐新媒體將是將來主流云云。三網合一現在到底如何﹐簡直成了羅生門事件﹐撲朔迷離。

三網融合在發達國家早就是過時的事物﹐十年前就已經完成﹐而在中國﹐因為政治的角力﹐遲遲未能完成。

三網融合﹐光通信﹐和雲計算屬於新興產業﹐是發展重點﹐背後有一大堆不同的投資主線和組合。如果能完成﹐中國將是一個信息完全開放的社會。但在中國這樣一個還說不上民主的國家﹐能否達到這樣的目標﹐將是一個挑戰。

在 中國改革的過程中﹐是內容重要﹐還是渠道重要﹐是「軟」重要﹐還是「硬」重要﹐到了最後﹐都是不能迴避﹐否則就無法繼續下去。例如電力改革﹐改革了「內 容」的電力生產﹐但到了「渠道」的電網時﹐就無法再進行下去﹐因為牽涉到更多的利益和體制障礙。鐵路改革也是一樣﹐屬於「內容」的列車營運好解決﹐屬於 「渠道」的路網改革就無從談起。

三網合一的困境,大致也是如此,渠道於內容之間,軟與硬之間,到底如何取捨,利益如何分配, 成為一道難解的迷題。以目前情況來看,這道題似乎無解,三網合一無法進行下去。

工信部的想法看來應該是拋開三網合一,推自己的「云計算」,完全用硬件解決問題,完成在信息界的霸業。

所有這些發展和改革﹐到了一個地步﹐必然會觸及體制上的核心矛盾﹐從而停滯不前。

而對那些一直在熱炒這些概念的人來說﹐恐怕面對這些問題﹐也真是頭痛不已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60

鋼股﹐車股﹐水泥股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9092.html

有時要寫一些文章﹐篇幅很短﹐寫一些板塊。由於要形成文字﹐消化完資料後﹐其中的邏輯就清晰起來。最近剛寫了這三個板塊﹐雖然只有幾百字﹐但也能形成完整的看法﹐記錄一下。

(1)
鋼股

中長線來說﹐將一直弱勢。內地房地產調控和車市不景﹐導致鋼鐵需求疲弱﹐保障房暫時還是空中樓閣﹐起碼秋季後才能起動。鋼材庫存現處於歷史新高﹐而且短期內很難消化。

關鍵的是﹐鐵礦石是死局。中國鋼企等於是為三巨頭打工﹐任何盈利都將為外企榨去。看不到有任何扭轉局面的可能。中長期而言﹐鋼股只有下行空間﹐而沒有上行空間。

(2)
車股

亦沒有前景。中國汽車業將進入一個相對衰退期。09及10年的購車補貼沒有了﹐一線城市的限牌政策只會越來越緊。

昨天工信部說﹐由於已經有了節能新能源車規劃﹐所以不再會有汽車十二五規劃﹐這等於宣判了中國汽車業的死刑。這意味著﹐中國汽車業不再是受扶持的支柱產業。舉個例子﹐由於過往是支柱產業﹐為了扶持﹐各地政府都對限牌政策小心翼翼﹐現在沒有了這個顧忌﹐打壓將越來越多。

政策將向新能源車傾斜。電動車在北京不受上牌限制﹐也不要交購置稅(燃油車剛剛按排氣量加了)。

但新能源車規劃的推出﹐未必意味著比亞迪就能受惠﹐儘管市場已經把兩者連在一起。

我覺得兩個原因要考慮。第一﹐中央將未來十年拿一千億出來扶持新能源車﹐其中500億用於新能源車研發﹐300億用在電池研發﹐200億用在基建﹐這筆錢多數將會去上汽﹐廣汽等國企車企﹐這對民企的比亞迪未必是好事。

第 二﹐以我很粗淺的理解﹐電動車開發﹐和手機﹐光碟一樣﹐「制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例如採用鉛酸電池還是鋰電池就是一個很大的爭論﹐而比亞迪現在全部壓在 後者之上。王傳福習慣了以顛覆一個行業的規則﹐自己重新塑造規則來作為成功模式﹐如果國家不重視電動車﹐以比亞迪的草莽作風﹐反而更能有成功機會﹐現在國 家重視電動車﹐比亞迪很可能被排斥在主流制式之外。

新能源車就等於比亞迪﹐恐怕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3)
水泥股

第一季度最強勢的板塊﹐升勢30%以上。但應該潛力還遠遠不止。

市場預期的三大政策利好﹐水利建設﹐建材下鄉﹐保障房建設﹐其實還沒有開始﹐意味著這三個因素的帶動作用(每一個都很強勁)將維持很久一段時間。

水泥股之前的強勢﹐基本上反應上一階段中國整頓水泥業﹐削減產能的結果。水泥業整頓成功(與此相比﹐鋼鐵業的整頓就很失敗)﹐意味著整個行業處於一個很健康的狀態。在一個非常利好的政策環境下﹐還可以再有很大的發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8

國企與民企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1.html

最近做了個小統計﹐比較恆指成份股與國指成份股的去年盈利與彭博預測數據﹐好像去年恆指成份股的盈利﹐不計國企股的話﹐多數是好於預期﹐也反映了經濟在復甦﹔而國指成份股﹐盈利很多差過預期﹐40個成份股中﹐大概三分一以上差過彭博預期。

考慮去年的整體經濟環境﹐這樣的結果應該有些啟示。

印 象中看過一個大行報告﹐也有類似的觀點﹐謂04年到08年(還是09年﹖忘了)是投資國企的黃金時期﹐有政策上的原因﹐經濟發展階段的原因等等﹐國企好過 民企﹔而從現在起﹐是民企好過國企﹐國企不再吃香﹐背後當然也有一系列的政策原因﹐民生社會的變化等等。如果要尋金﹐不能在國企中去找了﹐要在民企股中去 找了﹐應該找那些大消費﹐工業股等﹐而不是找那些靠政策壟斷吃飯的國企股。

如果以彭博預測數據作為一個標準﹐去年國企股的表現不如非國企股﹐似乎也是一個事實。

吳 曉波在「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中﹐把中國從1978年到2008年這三十年的經濟史﹐看做三種勢力﹐民企﹐國企﹐外企之間的角力﹐互相激盪﹐貫以不同的政治 主線。在不同的時間段﹐必然是有其中一股勢力在唱主角﹐其他受壓。「激盪三十年」只寫到了2008年﹐當時是「國進民退」﹐國企抬頭﹐民企受壓。

現在看來﹐中國經濟可能又到了一個新篇章﹐也符合歷史的傳統邏輯﹐此起彼伏﹐一個個循環週而復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90

為什麼規劃都要做大做強?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0.html

 



最近見到很多規劃,都提到要「做大做強」,幾乎所有的行業規劃都提到要在2015年,形成3到5家世界500強公司,1000億營業額以上。有趣的是,這樣的表述幾乎存在所有的行業規劃上,最近見到的有:

1. 有色金屬行業規劃
2. 藥品流通行業
3. 商貿物流規劃
4. 節能新能源汽車規劃
5. 高端裝備規劃

據說共有18個國家重點規劃,工信部負責的行業規劃則有48個,另外,農業部,商業部也負責種種不同的行業規劃,按照最低估計,這些規劃實現的話,到2015年中國起碼也有15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了(50X3)。

為什麼行業規劃一定要「做大做強」,要政策扶持,要政府官員來挑選龍頭企業,而不是通過市場優勝劣汰?

一個原因自然是其中有巨大的尋租空間,官員掌握了資金和政策,等於淩駕了市場,對個人和政府機構的好處自不待言。

但由於「做大做強」是行業規劃的普遍規律,讓人不禁想憑什麼中國政府這麼自信和自負,認為政府官員的指揮,一定就可以優於市場規律。那怕明知道其中可能有很大尋租,貪汙腐敗空間(假設最高的決策者並不是為了要尋租而這樣做)。

先不做價值判斷,由於「做大做強」已經是現實,還不如考慮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

一個原因是在一些行業嘗到慘痛教訓。例如鋼鐵行業、稀土行業、汽車行業,都是無序競爭,耗用大量資源,行業絕大部分的利潤都是外商佔去。

另外一個原因是通過政府主導的整合,嘗到了甜頭,例如高鐵引進,水泥產業的整合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多豐富資源的國家,例如南美、非洲國家,因為行業的集中度低,很容易就給財雄勢大,掌握先進技術的外資逐個擊破,淪為整個國家為外企打工的境地。而當年日本、德國的崛起,也是充分利用了政府的產業導向。

政府淩駕市場,主導產業發展,有利有弊,也很容易淪為國家資本主義,國企利益團體,或和政府關係密切的民企財閥,官商勾結,以「做大做強」之名,扼殺生機勃勃的民營經濟,反而經濟失去生機。

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平衡的力度。

我的看法是,「做大做強」,產業升級,在某些基礎性行業也許必要,但不應該一蜂窩,例如商貿物流,服務消費這些下遊行業,還是應該讓市場規律說話,不應該由政府來挑選優勝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91

特高壓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5.html

 

如果要炒新能源,風能、太陽能前景其實不明朗。但不管是風能還是太陽能,都離不開特高壓,因為風能和陽光能都不穩定,只有特高壓問題解決了,才能發展新能源。

風能、太陽能都有產能過剩的問題。雖然一直說中央會上調裝機目標,但現實就是,現在上網都有問題,三分一裝機是閒置。單單為了消化這些過剩裝機,特高壓也大有前景。而且風能、太陽能之前炒過頭,現在已有泡沫化的味道。

東北電氣今日發盈喜,所以特高壓是很值得研究的,起碼比風能、太陽能靠譜得多。兩個特高壓股基本沒有起動,後勁應該很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80

特高壓 –2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2_15.html

 


東北電公佈首季盈利1400萬,去年同期是虧損。這顯示了今年電網市場在復甦。

國家智能電網方案已定,特高壓總投資3500億,今年特高壓線路也計畫上七條。今年剛開始,就能實現盈利,說明全年盈利一定超過5600萬(1400X4)。實際上,應該將遠超此數。因為打後季度訂單一定會加快很多。

東北電近年虧損,有像樣盈利也是在2006年,當時3500萬元,07年初股價見3元。

東北電現為1.7,A股5.1是最大價差的H股。無論如何,股價不會低過現在1.7的水準。

這大概是我現在所想的。詳細情況要等4月20日出的第一季度報告,看看公司管理層對特高壓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