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3/1.html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31.html
也許美國人的版權意識比較高﹐目前在網上還不到全本﹐只看了一半。
寫的很好的一本書﹐作者的觀察非常敏銳﹐專業的角度﹐看中國比中國人還要深入。
翻譯得也相當出色﹐這是很少見的﹐主要原因﹐是翻譯者是作者的朋友﹐當年他在四川的同事﹐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想法。
一些想法。
尋路中國是美國人何偉在中國生活了多年後﹐自駕中國遊歷的一些觀察。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寫作人﹐普林斯頓寫作專業畢業﹐又在牛津讀了寫作方面的研究生。
何偉的觀察視角都是小城鎮和農村﹐農民和普通人﹐避免宏大而儘量貼近生活。
我可以這樣理解﹐這是西方最優秀的寫作傳統。何偉自己說﹐在中國這麼多年﹐他從來不和知識份子打交道﹐談不來﹐也沒有興趣。
中國人寫文章﹐不能「身體力行」是最大的毛病。何偉也觀察到了﹐在書裡﹐他說中國學術界很少人研究長城﹐因為中國的學者都是習慣靠文獻來研究。
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近距離來觀察中國文化﹐印象中這樣的中文作品很少。中國文人都已經習慣了抽象﹐一旦描寫了一些具體事物﹐就迫不及待地要提昇背後的抽象意義﹐對現實不再興趣。例如「文化苦旅」﹐﹐「中國農村調查」等﹐都有這樣的毛病。
西方寫作還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就是很注重考證和資料。尋路中國中的人物和背景都很真實﹐沒有弄虛作假的東西﹐看起來也就很舒服。作為專業寫作人﹐引用的資料也很強大﹐讓中國寫作人自嘆不如。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2.html
(1)
其實只要頭腦清醒下來,就會發現中國大搞核電的勢頭很難阻擋。以溫家寶而言,他已經逐漸失去經濟事務的控制權,就算他任內不搞,兩年後李克強也必然大搞。
核電對中國的好處很多,對各級政府的誘惑簡直是難以抵擋。從中央政府來說,沒有核電就很難完成節能減排指標,減少污染。而如果從安全性來看,核電廠事故再多,也不會多過煤炭業每年幾千工人死亡。從整體來看,核電是最安全最環保的能源方式。
從 地方政府來說,有了核電,就有穩定而廉價的電力來源,這對湖南,江西這些既沒有火電資源,也沒有水電資源的內陸省來說,至關重要。只有電網穩定了,經濟建 設才能談起。如08年雪災的全國電網癱瘓就搞得湖南很狼狽。另外,核電廠多數是在窮鄉僻壤,發達地區向這裡買電,等於一種收入再分配。很窮的縣一下可以變 成巨富。
對於經營主體來說,核電站就等於是印鈔機。按照「財經」雜誌的計算,一個2X100萬千萬的核電站每年收入可達50億以上,15年就可以回本,以40年使用年限計,之後25年是淨賺。另外,核電站的利用小時每年可達7000,幾乎是火電站的一倍。
考慮到這些,我也逐漸認同核電派的觀點,中國的核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發展速度不是太快,而是太慢。甚至,福島核電站事件對中國核電來說,不是一個危機,而是一個機遇,等於別人免費為中國上了寶貴的一課,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再大幹快上。
目前中國核電裝機大概是1000萬千萬,佔全國電源1%左右,按照07年的「核電規劃」,本來的規劃是到2020年有4000萬千瓦,到大概3%,但現在在建設的核電裝機就已經超過3000萬了,很快就達標。
今年1月份,能源局最近更改的核電目標,是到2020年有8600萬千瓦,佔全部電源的5%。
不過,由於地方政府熱衷核電,據報導說國務院的調查顯示,全國正在籌建的核電規模大概在2.6億千瓦。大概是規劃的三倍左右,當然,這些籌備項目也不一定能在10年內建成。
我覺得,中國的核電比例,在長期而言,起碼應該達到20%,在中期而言,也應該達到10%。
以中國的國情而言,那些正在上馬的2.6億千瓦核電不大可能減下來,10%是肯定可以達標,問題是,是否需要翻番而已。
(2)
「經濟學人」說核電發展要有合適的社會環境,權力制衡,法制等,現在看來,也有些偏激。日本是民主國家,也是市場經濟,東京電力是私營企業,可見是否合適發展核電和意識形態的原因無關。
中國發展核電的問題也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制度。因為核電的專業性很高,黑箱作業,行業人員很容易傲慢,自大,成為獨立王國,外界無法監督。
還有更大的問題是貪腐。前核電集團總經理也是因為貪汙被抓,說明問題很嚴重。貪腐的問題不在貪汙本身,而是如果官員一旦貪汙,心裡就有鬼,無法再認真負責,出了問題也都是摀蓋子的做法。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核電能解決制度上的問題,讓人徹底放心,那反而應該大力發展,抓好這次機遇。
(3)
但我覺得,制度上的事,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不難解決。只要抓住福島電站這次的經驗和教訓,痛下狠心,不難解決。
首先當然是理順整個管理體制。按照「財經」的說法,目前中國有幾個核電管理部門,「九龍治水」,有160條核電法規,卻沒有統一標準,一片混亂。如果真的出現福島這樣的事故,到時候誰來負責都不知道。
但我想,乘此機會,這個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我反而覺得,有一個意念,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可以很完美地解決中國的核電安全問題。
按照「財經」的介紹,吸取三哩島核電站的教訓,目前全球核電站是交叉監督的,也就是每個核電站派人參加國際核電組織,互相檢查,也算是一種連帶責任。
我覺得,這個思路應該全面推廣到中國的核電體系,大力推行。
例如說,A核電站負責B核電站的安全檢查,如果出了事,兩個核電站一起負責。
又例如,實行異地監督,廣東省核電站的安全監督,由湖南省來負責,湖南的由浙江來負責這樣,以此類推,杜絕人情和利益鏈條。背後的原理類似中國處理貪污案時,很多時候都是異地審判。
更好的方法是,全國三大核電集團,中核,中電投,中廣核,互相監督,互相派員檢查打分,記分結果影響到招標定標。有了經濟利益,互相的安全檢查一定特別起勁。
核電站的運作也實行計分制,如果出現違軌,達到一定分數,就要強制停機檢修。以核電站而言,停機一天的損失就是上千萬,自然有誘因不能馬虎。
最後,所有的檢查結果定期(例如每5年)給中央和國際機構複查,如果出現錯漏,檢查方也要負連帶責任。
當然,如果真的出事了,賠償和懲罰也是一起的。
由於核電非常專業,出事的機率又小(但真的出事了,破壞很大),如果是搞垂直監督,由上而下的檢查,很容易流為表面文章,糊弄外人,失去意義。
這種平行監督,由於混雜了經濟利益在內(可以打擊競爭對手),也有記分的獎勵和懲罰,才能最有效地調動內行的積極性,才能帶來最大的保障。
只要制度上的問題能解決,我覺得中國還是要大力發展核電,還要加快。
不過,既然要大搞,象大亞灣這種老化機組,能淘汰還是儘量淘汰得好。中國核電那麼宏偉的發展,不應該為了一兩個這種無足輕重(從裝機量上來說)的落後機組蒙上污點。應該甩下包袱,才能更快邁進。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7656.html
很久以前,我就有一個觀點,三鹿的奶出現問題,不代表蒙牛就沒有責任,作為行業龍頭,應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其實這說不上什麼觀點,只是一種事實的陳述。中國消費者的行為也說明了這一點,中國一家奶企業出了問題,就說明國產奶全部有問題,不能再消費了。
這 其實是一種很樸素的民間智慧。美國、日本向中國進口食品,如果有一個地區的某種食品出現問題,就會宣佈該地區為不可信賴地區,停止所有該地區的食品進口。 在一般消費者的心理也是如此認定的,如果一個地方的食物出現問題,他們是不會管是那個農場、那個廠家生產的,自會下意識地拒絕那個地區的所有食物。
這是一種有些橫蠻的連坐法,對那些安全生產、老實經營的廠家不公平。但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所有的業內人士都不會忽視安全問題,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的,視而不見,不會有什麼潛規則,和諧,大家互相監督,互相舉報。
自律是最強的規範。行業人士無時無刻的自我監督,效果遠遠大於高高在上的監管部門偶爾為之的檢查,這幾乎在所有的專業,都是不二法門。越是專業的行業,這種連帶責任就越強,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安達信的倒閉。
為什麼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涉及龐大的資訊費用,和不對稱資訊,外界永遠無法有效監察,而將安全,無論是核電安全還是食物安全,寄託於上,是很不切實際的想法。
所以,唯一能確保核電安全的方法,不是什麼訂立更好的安全規範,或採用更先進的技術,也不是強化監管機構的力量,而是強化每個核電經營主體之間的連帶責任,讓他們真正的自我監督。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4.html
三網融合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物﹐香港早就實現了。恐怕大多人都沒有留意﹐香港寬頻﹐盈科﹐數碼通﹐幾乎所有的主流電信商都可以做到電視﹐互聯網﹐手機合一﹐也不見引起社會多大的震盪﹐人人習以為常。
在香港﹐三網合一是一個純粹技術問題﹐全部由電信管理局負責﹐一切都很簡單。
但在中國﹐三網合一有了意識形態的背景﹐就變得複雜無比﹐光怪陸離。
從技術上來說﹐三網合一是以物理上的融合﹐對接為基礎﹐自然是以電信商和工信部主來主導。
但在中國﹐出於意識形態管控的需要﹐三網合一的主導權給了廣電局﹐電信部自然不滿意﹐一直對著幹﹐「唱衰」﹐出演一場場的鬧劇。像在昨天﹐工信部就公開說﹐三網合一已經夭折了。
而剛剛還在上個月﹐廣電部還召開記者會﹐說全國已經有十二個試點城市建成了網絡電視平臺﹐批準了五百多家新媒體的牌照﹐三網合一已經取得實質進展﹐新媒體將是將來主流云云。三網合一現在到底如何﹐簡直成了羅生門事件﹐撲朔迷離。
三網融合在發達國家早就是過時的事物﹐十年前就已經完成﹐而在中國﹐因為政治的角力﹐遲遲未能完成。
三網融合﹐光通信﹐和雲計算屬於新興產業﹐是發展重點﹐背後有一大堆不同的投資主線和組合。如果能完成﹐中國將是一個信息完全開放的社會。但在中國這樣一個還說不上民主的國家﹐能否達到這樣的目標﹐將是一個挑戰。
在 中國改革的過程中﹐是內容重要﹐還是渠道重要﹐是「軟」重要﹐還是「硬」重要﹐到了最後﹐都是不能迴避﹐否則就無法繼續下去。例如電力改革﹐改革了「內 容」的電力生產﹐但到了「渠道」的電網時﹐就無法再進行下去﹐因為牽涉到更多的利益和體制障礙。鐵路改革也是一樣﹐屬於「內容」的列車營運好解決﹐屬於 「渠道」的路網改革就無從談起。
三網合一的困境,大致也是如此,渠道於內容之間,軟與硬之間,到底如何取捨,利益如何分配, 成為一道難解的迷題。以目前情況來看,這道題似乎無解,三網合一無法進行下去。
工信部的想法看來應該是拋開三網合一,推自己的「云計算」,完全用硬件解決問題,完成在信息界的霸業。
所有這些發展和改革﹐到了一個地步﹐必然會觸及體制上的核心矛盾﹐從而停滯不前。
而對那些一直在熱炒這些概念的人來說﹐恐怕面對這些問題﹐也真是頭痛不已了。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9092.html
有時要寫一些文章﹐篇幅很短﹐寫一些板塊。由於要形成文字﹐消化完資料後﹐其中的邏輯就清晰起來。最近剛寫了這三個板塊﹐雖然只有幾百字﹐但也能形成完整的看法﹐記錄一下。
(1)
鋼股
中長線來說﹐將一直弱勢。內地房地產調控和車市不景﹐導致鋼鐵需求疲弱﹐保障房暫時還是空中樓閣﹐起碼秋季後才能起動。鋼材庫存現處於歷史新高﹐而且短期內很難消化。
關鍵的是﹐鐵礦石是死局。中國鋼企等於是為三巨頭打工﹐任何盈利都將為外企榨去。看不到有任何扭轉局面的可能。中長期而言﹐鋼股只有下行空間﹐而沒有上行空間。
(2)
車股
亦沒有前景。中國汽車業將進入一個相對衰退期。09及10年的購車補貼沒有了﹐一線城市的限牌政策只會越來越緊。
昨天工信部說﹐由於已經有了節能新能源車規劃﹐所以不再會有汽車十二五規劃﹐這等於宣判了中國汽車業的死刑。這意味著﹐中國汽車業不再是受扶持的支柱產業。舉個例子﹐由於過往是支柱產業﹐為了扶持﹐各地政府都對限牌政策小心翼翼﹐現在沒有了這個顧忌﹐打壓將越來越多。
政策將向新能源車傾斜。電動車在北京不受上牌限制﹐也不要交購置稅(燃油車剛剛按排氣量加了)。
但新能源車規劃的推出﹐未必意味著比亞迪就能受惠﹐儘管市場已經把兩者連在一起。
我覺得兩個原因要考慮。第一﹐中央將未來十年拿一千億出來扶持新能源車﹐其中500億用於新能源車研發﹐300億用在電池研發﹐200億用在基建﹐這筆錢多數將會去上汽﹐廣汽等國企車企﹐這對民企的比亞迪未必是好事。
第 二﹐以我很粗淺的理解﹐電動車開發﹐和手機﹐光碟一樣﹐「制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例如採用鉛酸電池還是鋰電池就是一個很大的爭論﹐而比亞迪現在全部壓在 後者之上。王傳福習慣了以顛覆一個行業的規則﹐自己重新塑造規則來作為成功模式﹐如果國家不重視電動車﹐以比亞迪的草莽作風﹐反而更能有成功機會﹐現在國 家重視電動車﹐比亞迪很可能被排斥在主流制式之外。
新能源車就等於比亞迪﹐恐怕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3)
水泥股
第一季度最強勢的板塊﹐升勢30%以上。但應該潛力還遠遠不止。
市場預期的三大政策利好﹐水利建設﹐建材下鄉﹐保障房建設﹐其實還沒有開始﹐意味著這三個因素的帶動作用(每一個都很強勁)將維持很久一段時間。
水泥股之前的強勢﹐基本上反應上一階段中國整頓水泥業﹐削減產能的結果。水泥業整頓成功(與此相比﹐鋼鐵業的整頓就很失敗)﹐意味著整個行業處於一個很健康的狀態。在一個非常利好的政策環境下﹐還可以再有很大的發揮。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1.html
最近做了個小統計﹐比較恆指成份股與國指成份股的去年盈利與彭博預測數據﹐好像去年恆指成份股的盈利﹐不計國企股的話﹐多數是好於預期﹐也反映了經濟在復甦﹔而國指成份股﹐盈利很多差過預期﹐40個成份股中﹐大概三分一以上差過彭博預期。
考慮去年的整體經濟環境﹐這樣的結果應該有些啟示。
印 象中看過一個大行報告﹐也有類似的觀點﹐謂04年到08年(還是09年﹖忘了)是投資國企的黃金時期﹐有政策上的原因﹐經濟發展階段的原因等等﹐國企好過 民企﹔而從現在起﹐是民企好過國企﹐國企不再吃香﹐背後當然也有一系列的政策原因﹐民生社會的變化等等。如果要尋金﹐不能在國企中去找了﹐要在民企股中去 找了﹐應該找那些大消費﹐工業股等﹐而不是找那些靠政策壟斷吃飯的國企股。
如果以彭博預測數據作為一個標準﹐去年國企股的表現不如非國企股﹐似乎也是一個事實。
吳 曉波在「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中﹐把中國從1978年到2008年這三十年的經濟史﹐看做三種勢力﹐民企﹐國企﹐外企之間的角力﹐互相激盪﹐貫以不同的政治 主線。在不同的時間段﹐必然是有其中一股勢力在唱主角﹐其他受壓。「激盪三十年」只寫到了2008年﹐當時是「國進民退」﹐國企抬頭﹐民企受壓。
現在看來﹐中國經濟可能又到了一個新篇章﹐也符合歷史的傳統邏輯﹐此起彼伏﹐一個個循環週而復始。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0.html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5.html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2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