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3.html
東電的問題﹐自然是管理層太差﹐長期不物正業﹐年年虧損。管理層不濟﹐自然基金不會青睞﹐基金不看﹐自然翻身無望。更何況﹐哈動﹐華潤最近的財務醜聞﹐自然讓人對這類中型國企股有戒心。
特高壓概念吸引﹐但公司差勁﹐如非香港只有一個概念股﹐也不應該去留意它。
我想﹐如果有一個基金經理要看它﹐甚至應該去現場看﹐看看工廠開工率﹐看看多年苦惱的金都飯店到底現在如何等等。
所以﹐應該多看一些資料﹐收集一下這幾年來的相關新聞﹐瞭解為什麼07到09年會輸錢等等。
當然﹐也要看4月20日的第一季度報告能否說一個比較好的故事﹐能讓基金對它留意。是否拿到了一些關鍵性的訂單﹐這個很關鍵。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4.html
有關特高壓的情況越來越複雜。
又發現了一家「新東北電氣」﹐香港這裡似乎沒有人提及。
新東北電氣﹐東北電氣﹐沈港公司之間是什麼關係﹐錯綜複雜。
下面某個論壇的一段話﹐也道出了這些疑惑。
「用 哥哥、弟弟形容東電目前狀態似不妥,其實大家都知道新東北電氣集團是新瓶裝舊酒,高管也是原有人馬。2000年我國企業改制後,許多企業採取的常用手段就 是在原有企業基礎上成立個新公司(多由原高管們出資),將實質性資產拿走,僅留下債務等待清算,然後宣佈破產,達到逃廢各種債務的目的,也就是國有資產變 賣過程。只是搞不懂的是,已經這麼多年了,東北電氣集團已經把資產拿的差不多了,為什麼還不申請破產?當然申請破產後的A、H2市殼資源他們是不會放棄 的,只不過是左手倒右手而已。投資585的人其實等的就是這套把戲的結束,但何時結束恐怕連大機構也不知道。客觀的說,假如東電的這場戲演完後,其股價不 會低於特變。」
我甚至想﹐東北電背後這麼複雜的背景﹐會不會和當年的瀋陽慕﹐馬大案關係﹖東北電倒霉是在2000年﹐瀋陽政府要求它為金都酒店融資。瀋陽政府高層倒臺也是在2001年。我本以為﹐此事已經過了10年﹐早應該解決了﹐原來可能還沒有解決。
下面又是一些相關文章。
東北電演繹資產大挪移 關鍵時刻有關部門均放行
2004年10月10日 09:41 《財經時報》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41010/09411067861.shtml
000585和新東北電氣的關係
http://blog.fund123.cn/lbtzky/archive/2010/04/29/479653.html
利邦私募
不過東北電氣背後這麼複雜的背景﹐估計香港基金不可能去關注了﹐吸引力也大減。2009年甚至傳巴菲特要入股﹐也是完全扯談。有這樣黑的背景,不要說基金,恐怕連散戶也沒有膽量投資了。
不過東北電在A股原來是ST股﹐以內地市場慣例﹐一旦ST摘帽﹐股價可以上很多。
不過﹐這家「新東北電力」的存在﹐也造成很多陰影。瀋陽政府不愧是內地最黑的市政府﹐黑老大的作風在「慕馬案」過後十年還是這樣霸道。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5.html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6456.html
中煤公佈10年純利只增長0.8%後,大行對其評價甚差。之前目標價大概14元左右,現在普遍在9元到10元之間。
我想,中煤的表現還可能再差嗎?
純利幾乎沒有增長,主要是成本上漲,背後反映的是否管理上的問題,導致投行一致看淡?另外,也有投行認為中煤有地質問題,煤炭品質差,這些都是長期性的問題。弱勢難改。
但也有一些有利因素,一是中煤將增加現貨煤炭比例,由30%增加到40%,近期煤價上漲,這應該是有利的。日本核危機,核電停滯,將更依賴煤炭,中期來看煤價應該是走高的。
另一個是,發改委前兩天表示將中止煤化工新項目上馬。這對中煤也應該是有利的,其在2010煤化工業務虧損,如果產能過剩現象得到改善,應該有利。
利弊各有,還要多研究的。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2.html
(1)
前兩天鋼股做好,還以為自己之前對鋼股看淡的看法看錯了,但今天鞍鋼出盈警,醜婦終要見家翁,神話要被揭穿。前兩天A股大行出了很多唱好鋼股的報告,也都是誤導的。
另外一個市場神話是航空股,前兩天三大航空股差不多都升10%以上,是在藉機炒民航十二五規劃和油價跌。但高鐵是致命傷。武廣高鐵開通後,武漢來往附近多個省會城市的航班已經停開,南航打擊最大,三月份旅客增長只有1%,全國只有5%,是近年最低。
一條武廣高鐵已經如此,6月份京滬高鐵開通對東航、國航的打擊更是致命的。
(2)
我想,中煤基本面的不利,已經充分反映在3月23日以來超過11%的下插中了。未來會否更差呢?
以現在來說,煤股最大的風險是對合同煤的限價。3月份CPI達5.4%,可以想像,發改委控物價必然是不留遺力。
但在另一方面,發改委今日同意山西火電上網價上調26分,似乎也在鬆口。如果電價能上調,就沒有限煤價的理由。如果電價上調的範圍擴大,煤炭限價的可能就大減。所以還要關注。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600.html
細細想來﹐特高壓和高鐵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第一﹐都是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不可行﹐所有的專家﹐內行人士一致反對﹐但當局都要大力推行﹐甚至不惜以霸王硬上弓的方式﹐打壓所有的反對聲音。
第 二﹐當局硬來背後的深層原因﹐都是政治性的﹐都是為了抗拒改革﹐維持自己的壟斷。劉志軍搞高鐵﹐是為了抗衡交通部﹐以免被它吞併﹔國家電網搞特高壓﹐是為 了阻止電力改革深化﹐全國電網用特高壓聯起來﹐才能維持國家電網的壟斷地位﹐避免如當年發電公司被分解為五大集團的命運。
第三﹐主事者都 是強人﹐敢頂住所有人的壓力﹐違反常識﹐一意孤行﹐自然不是等閒之輩。他們都懂得利用種種複雜的形勢﹐配合整個宏觀政治環境﹐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劉志軍借 的是金融海嘯的機會﹐特高壓借的是新能源的東風。總之﹐是以政治家的作風﹐以政治的手腕﹐來推行一個原本應該由技術和經濟規則決定的宏圖。劉志軍用了種種 旁門左道的方式﹐搞成功了﹐特高壓儘管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將是一場災難﹐看來也將成功。
後果呢﹖
中國的高鐵﹐不符合技術原則﹐也不符合經濟原則﹐那到底是否算是成功了﹖
一個判斷標準是﹐如果用建高鐵的錢和資源﹐來提昇改造現有鐵路﹐那中國鐵路可能早就脫胎換骨﹐運力矛盾早就解決了。
現在高鐵要減速﹐原來設計380公里時速的要減到300公里﹐等於走了回頭路﹐其間的浪費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但反過來﹐如果當時沒有「世界最快」這個振奮人心的口號來吸引眼球﹐也根本無法拿到那麼多的錢﹐政治上也無法造成聲勢。
而沒有轟轟烈烈的聲勢﹐沒有那種大會戰的氣派﹐在中國很多事都是寸步難行。就如高鐵﹐沒有那種政治上的聲勢﹐地方政府那會配合﹐乖乖把土地拿出來﹖大家都被鎮住了。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不搞則已﹐一搞就要搞過頭﹐就要超前﹐寧願以後再來糾正。
特高壓呢﹖
我們拭目以待。但可以預計﹐未來幾年﹐整個進展又將像當年的高鐵一樣﹐展開一幕又一幕的大戲。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06.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rxcc.html
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也是巴菲特的老師Ben Graham,工作將近十年。自立門戶後一直堅持獨立投資,直到今天,對,94了,他還在價值投資。
巴菲特2006年致股東信,專門重點講到Walter Schloss
「最後我想談談我在華爾街的一位老朋友,Walter Schloss,他去年已經90歲高齡。從1956年至2002年,他的投資都非常成功,而且除非他的基金賺錢,否則他一分錢手續費也不收。我對他的敬仰 不是馬後砲,我在五十年前就把他推薦給St. Louis家族,建議由Walter來管理他們的財富,他是我當時唯一推薦人選。Walter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商學院。他的辦公室只有1間,直到 2002年才擴到4間。而且沒有秘書,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只有他的兒子幫他。他們從來不靠內幕信息,確切的說,內幕信息至少離他們有1英里遠。他們就設定 幾條標準挑選股票。1989年父子倆接受採訪,被問及投資理念,回答『我們儘量買便宜的股票』。聽到這些,什麼現代組合理論,技術分析,宏觀判斷和複雜模 型,都歇了吧。
Walter的策略是不要冒『真正的風險』(資本的永久損失)。以此為依託,他的投資回報遠超大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投資過超過1000只股票,大部 分看上去都沒什麼吸引力。他多年來的成功不是依靠幾隻股票,也不可能是因為偶然。我第一次向公眾推薦Walter Schloss是在1984年,那時主流商學院盛行『市場有效理論』,即認為股票價格不會明顯被錯估,所以僅僅利用公開信息,投資者無法超越市場平均水 平。無數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而另一邊Walter卻繼續用事實說話—跑贏大盤。市場有效理論反而『幫助』了Walter,就像如 果你從事航運業,而你的競爭對手都被教育說,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從這個角度講,對Walter的投資者來講,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件好事。」
巴菲特在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這樣形容Walter Schloss:
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開場笑話,哈哈
1998年Walter Schloss參加了Jim Grant投資論壇,演講題目是「我的華爾街六十五年」,開場時他先講了一個笑話。「我有個朋友,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他請我去給他的病人講講投資。我應邀 前往,剛講了幾句,一個坐在前排的病人,站起來衝著我喊,『閉嘴,白痴,坐下!』我頓時傻了,問我的朋友該怎麼辦,他說,『那你就坐下唄,這是他這幾個月 來說的最明智的一句話』」。
在那次演講中,Walter給大家介紹了他眼中的「價值投資之父」Ben Graham。Graham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聰明的他將自己的理念應用於投資,他定下的規矩是,有回報他要提取50%,而出現損失,他也會承擔 50%。不過,1929年的市場也讓他損失慘重,投資者紛紛贖回。1946年,Graham-Newman基金已經成立10年,表現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 Graham二戰前買入很多規模和盈利一般的二線公司,這些公司不用繳納超額盈利稅,因此戰後反而經營和股價都表現很好。兩個小例子。Ben Graham的堅持。曾經有人給他推薦未來業績很看好的公司,他說「這不是我們的風格」。他所倡導的價值投資並不是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和增長。哪怕 「機會」再「確定」,他也會堅持原則。Ben Graham的價值發現。二戰前,市場熱捧波音公司,認為其前景巨大;而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沒有前途,於是Ben Graham得以在20元股價買入(當時賬面價值為40美元)。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專門在股價跌時買入,Ben Graham已經在這樣做了,不過他不願意用逆向投資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在買入價值。所以你要教育你的投資人,除了浮盈,也要習慣浮虧,而且越跌越 買。
其他場合,Walter Schloss精彩問答:
1、你和巴菲特等人都曾師從Ben Graham,今天你們也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你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都不抽煙,呵呵。我想我們都很理性(rational),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很情緒化。當然,巴菲特是這方面做得更極致些。而且我們都很誠實,我們知道有些人賺了很多錢,但別人並不願意投錢給他們,因為他們人品有問題。
2、Tweedy Browne偏定量,而巴菲特偏定性,你呢?
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我會從公司是否願意分紅,來判斷管理層是否為股東利益著想。因 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麼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更容易 些。
3、買賣原則?
不要著急賣。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因為已經漲了50%,別人勸你要鎖定利潤,你不要急著賣。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 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到股 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
4、你自己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衰退(18次),還包括二戰後的市場,歷史在重複,還是你也在改變?
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些股票跌去50-60%,而有些股票創了新高。人們總喜歡買入表現很好的公司,而不喜歡那些表現糟糕的公司。有些人也許在想, 如果我現在賣掉這些差的公司,還可以抵消一些要繳納的盈利稅,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賣股票,所以股價總是會比「應該」跌得更多。以前的價值 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 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重要。
5、你的投資很分散
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不知 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6、很多人由於貪婪,撐不了你這麼久,你的秘訣?
很多人本不應該來這個市場,由於貪婪,才有他們的出現。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麼便宜了,於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再說市場幾十年前哪有那麼多CFA。。。。。。
7、給年輕人忠告
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Walter Schloss工作習慣
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賬面價 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自立 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難怪,Forbes雜誌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值投 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1.html
不知道“食品”這個詞是誰發明出來的﹐食物﹐指的是food﹐樸素的理解﹐就是吃的東西。所以香港有“食物環境衛生局”﹐是英文的直譯﹐而沒有“食品環境衛生局”。事實上﹐“食品”的英文應該怎樣說﹐我也想不到, 大概是food product吧。
在內地﹐“食物”指的是具體的﹐微觀的﹐入口的食用物件﹐而涉及到宏觀的﹐抽象的﹐一律稱之為“食品”。所以內地只有“食品檢查”﹐“食品質量”而沒有“食物檢查”。 官方的有關機構﹐一概以“食品”冠在前面﹐巍巍簧簧。好像用“食物”兩字檔次就低了一級。
從食物到食品﹐正好顯示了整個農業工業化的全部內涵。
我們都知道﹐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是養不起現在那麼多人口的﹐更不用說﹐現代人食不厭精﹐對食物的要求高了很多。
如何做到﹖無非是採用工業化的手段。第一﹐是大量提高生產力﹐用機械的方式﹐化學的方式等。
第二﹐是採用工業生產流水線生產﹐分工合作﹐把一個一個工序拿到市場優化組合﹐達到最佳生產效率。
一個蘋果手機的組件生產﹐可以在全球各地﹐這樣才能最大化發揮資源分配的效率﹔同樣道理﹐消費者所進食的一個“食品”﹐不管是罐頭﹐大米﹐果汁﹐背後可能牽涉到的可能是上百道工序﹐和無數個產地﹐無數的資源組合﹐才能達到最高的成本效益。
問題在於﹐工業化模式生產出來的“食品”和機器組件有所不同﹐在蘋果生產線上﹐上一個工序做出來的產品是否達標﹐可以一目了然﹔而食品工業就複雜得多﹐因為每一個工序產品的標準並不單是說能否給下一道工序使用即可﹐還要考慮對消費者的影響。
而且﹐食品工業的分銷機製也要複雜得多﹐有儲存﹐運送﹐最終製作(例如餐館是否規範性地做菜)﹐等等問題﹐要比賣一個手機﹐水桶﹐甚至汽車等工業品複雜得多。
客觀來說﹐食品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食物的成本大為下降﹐體現在食物支出佔現代人支出比例越來越低。但人們往往只顧享受這種食品化的成果﹐而沒有心理上準備承受其背後的代價﹐就是因為牽涉到程序太多﹐風險也就越來越大。
我覺得﹐現在的食物危機﹐背後的根源就是這種心理上的錯配﹐既和社會道德水平無關﹐也和社會體制沒有關係。
如果說﹐現代工業生產模式﹐把食物食品化﹐從而給人們帶來那麼多的好處﹐但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那麼現在所需要的是﹐一個食品食物化的過程﹐才能把這些負面影響取消。而這個食品食物化的過程﹐在中國現在還是不存在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解決目前的食品質量危機﹐必須建立一個和目前食品工業模式匹配的檢驗制度。這個檢驗制度的投入﹐不單要象工業體制那樣﹐全面檢測所有成品的質量﹐還要檢驗每一個流程﹐每一個流程的製品﹐從源頭一直追蹤。
當然﹐目前中國的食品檢驗機製遠遠打不到這個標準﹐不要說無法進行全部的流程追蹤﹐連基本的產品全面檢驗也做不到。
內地只有“食品檢查”﹐而不是“食物檢查”﹐正正說明了﹐其背後的觀念﹐只是在意整個食品工業流程中最後產品的質量﹐這是一種機械性的考慮方式。
不過﹐這也是中國終將面對的問題。如果說﹐現代食品工業機製能把消費者的食物開支下降一半以上(以佔整體收入比例計算)﹐那把這省下的一半開支中﹐再拿一半出來﹐進行讓人對食物安心的檢驗﹐那也是完全合理的﹐是必要的代價。
也就是說﹐將來中國花在食物安全﹐質量檢驗上的開支﹐起碼應該是現在的幾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才是合理的。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3401.html
今天信報羅耕的文章提到﹐用他的拼圖來看﹐大市將向萬四進發。以我的記憶﹐同樣的評圖﹐曾經在08年初拼出了恒指萬一底和道指六千底﹐所以這個論點也不能等閑視之。
如此﹐在漫長的萬四之旅之中﹐基礎分析不重要﹐反而一些技術性分析工具就應該很重要了。
以最近的觀察﹐牛熊街貨比似乎是測市奇準的工具﹐儘管專家會說這個數據毫無意義﹐不科學﹐誤導性高等﹐但也不能抹殺﹐兩者之間相關性很強。
然而﹐儘管有這樣的觀察﹐要從中歸納出規律﹐卻不是簡單的事﹐市面上也還沒有相關的理論。
要建立這樣一個理論框架﹐也許可以從以下這個基本觀察開始﹕
規律1﹕
“如果恒指牛熊證街貨比持續高企一段時間﹐大市向下的機會大﹐反之亦然。”
背後牽涉到很複雜微妙的市場心理和機製﹐不去說它﹐但單就這個觀察而言﹐起碼在今年內是成立的。
然而﹐什麼是“高水平的街貨量”﹐又要持續多久才能對市場造成影響﹐也是很難定義的。
直觀地﹐我先想了一個定義﹐假設街貨比為5就是高﹐只要高於5﹐大市就是在危險區﹐就等於如同海嘯警告般﹐響起了警號。
然而﹐這個設想很快被推翻了﹐因為可以看到相反的例證﹐在今年1月2月的時候﹐街貨比處於2到3水平﹐但大市也是跌跌不休。
我又想﹐街貨比的絕對數值並不重要﹐它的變化趨勢才能反應市場心理。因為在不同的時段﹐市場的風險偏好不同﹐大戶部署時﹐貼價策略也會影響到街貨量﹐所以在不同時段的街貨量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但如果只是以變化率做考慮﹐會遇到一個技術問題﹐如果在大市單日波幅很大時﹐會殺掉一些牛/熊證﹐令街貨減少﹐而同時發行商又未能及時補上新的牛/熊證﹐這樣出來的變動率會很劇烈﹐但卻不能反映市場心理﹐有誤導性。
於是﹐我做了另一個設想﹕
規律2﹕
“如果恒指牛熊證街貨比的三天平均線上穿十天平均線﹐並停留在其之上﹐則大市向下的機會大於向上﹐反之亦然。"
背後的設想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假想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之內﹐牛熊證街貨比應該是一個常數。在這個固定的時間段內﹐宏觀經濟﹐資金﹐風險偏好等條件應該是不變的﹐在這個不變的設定條件下﹐牛熊證街貨比應該反應的是純粹的對衝需要。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這個固定的時間段內﹐任何實際牛熊證街貨比和上述比例的差異﹐反應的都是市場心理的變化。
由於牛熊證是衍生工具﹐變化得比較快﹐我們可以用十天平均線來假設這個“牛熊證街貨比常數”﹐只要當日街貨比高于此數﹐我們就可以說是過高﹐反之亦然。
然而﹐由於市場單日波幅也會影響街貨量﹐為了消除這個影響﹐不能用單日數據﹐而必須用三日平均數據來比較﹐這是假設了發行商會在原來的牛/熊證被殺掉後﹐最遲會在兩天內補回原來的發行量提供給市場。
當然﹐這個“XX天線穿XX天”的組合﹐是可以任意選擇的﹐可以是三天線配十天線﹐也可以五天線穿三十天線﹐如果有時間﹐可以每個組合都試﹐套入歷史數據來驗證﹐應該能找到最優的組合。
上述的推論過程﹐不知別人有什麼見解﹐或能否有更好的設想和建議﹖ 可以一起把整個理論框架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