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比高盛賺得多 為什麽員工收入差距那麽大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29/894462.html
將投行高盛與蘋果公司相對比,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恰好,這兩家公司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發布了財務報告。紐約客的專欄作家John Cassidy通過對這些數字的對比,解釋了兩個處於不同產業的公司盈利模式的異同之處。作者自己也說,“這並不是為了下結論,而是試圖通過數字的比較,來揭示一些事實,讓大家看看這些公司在做什麽”。
大家都知道,高盛和蘋果都在賺大錢。在2010年的最後一個季度,高盛收入86.4億美元,凈利潤為23.9億美元。蘋果公司的數字更大,其收入為264億美元,利潤達到60億美元。
在華爾街和計算機產業,季度利潤往往都會反彈一點,用這個數字來看2010年的全年情況,可能更具啟發性。過去的十二個月中,高盛可記錄的總收入為391.6億美元,凈利潤是83.5億美元。蘋果的上一財年截止到去年9月份,綜合2011財年第一季度和上一財年最後3個季度的結果,我得出了以下數字,蘋果12個月的總收入為762.8億美元,凈利潤為176.3億美元。
面對這些數字,兩家公司的利潤空間變得非常相似。對於每投入1美元所產生的回報,高盛賺得21美分,蘋果賺得23美分。從經濟學角度看,真正能夠衡量一家企業的是其使用的資本所產生的回報,從這個角度看,高盛遠遠落後於蘋果。
【凈資產收益率】
衡量資本的常用方法是“所有者權益”(shareholders’ equity),它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企業的資金和其所保留的收入。華爾街分析師往往盯住的是凈資產收益率(ROE),但這可能是個誤導,尤其是將其盲目地應用於金融機構。在形勢好的時候,銀行可以通過增加杠桿效率(貸款)來增加他們自身的凈資產收益率。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前,這都是高盛和他的競爭對手們奉行的策略。在繁榮的年代,高盛產出了凈資產20%的匯報。但這種手段不能持續。當信貸泡沫破滅,高杠桿債務比例摧毀了許多銀行,並使得這些潰不成軍的銀行重歸政府的懷抱。實際上,這些銀行創造的虛假的利潤,大部分以虧損告終。
過去幾年,包括高盛在內的銀行大幅削減杠桿比例,有的是通過發行更多股票,有的是出售資產來償還債務。所以,我們現在能獲得更為實事求是的盈利能力估計。盡管在2009年和2010年高盛重新盈利,它的ROE在去年僅為11.5%。相比之下,蘋果公司的在2010年的ROE為32%,幾乎是高盛的3倍。
【資產利潤】
另一個衡量業績的方法是考量一家公司的所有物產,包括其建築物、機械設備、產品設計、金融控股公司等等,然後看看這家公司在賬面上每1美元的投資能夠獲得多少回報。據我所知,這種被稱作資產利潤(ROA)的方法,是判斷一家企業的最好方法,因為它排除了杠桿效率的放大效應。現在,讓我們用這種方法來看看蘋果和高盛。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最新的文件,截至2010年底,高盛的資產為9110億美元,其資產利潤為0.91%。蘋果截至2010年地的總資產為867億美元,它的ROA為20.3%。
數字很驚人,蘋果的資產回報不僅僅高出了高盛,還高出了20倍!這是為什麽?
一部分原因是會計的問題。和其他公司不同,蘋果公司並沒有把其專利和知識產權(例如iPad的外觀和設計)計入其資產負債表。如果加上這一點,蘋果公司總資產的入賬數字會高出很多。但會計這方面總是小問題。
事實上,蘋果比高盛多賺這麽多錢的理由是可靠的。蘋果制造有形資產:iMacs電腦、iPhone手機、iPad平板電腦……這些是千萬人都想買的商品,他們甚至願意為這些商品支出高價格。盡管生存在一個高競爭的行業里,蘋果公司已經成功地對產品線進行分類,並在各自領域搶占了相當重要的壟斷地位,它可以為自己的產品定出價格。
而反觀高盛,它並沒有對其聲譽和智慧的專營權。它針對的是客戶價值:市場交易、籌集資本、提供投資咨詢……但它的競爭對手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他們提供的是幾乎相同的服務套件,因此高盛的定價能力是有限的。唯一可以增長其利潤空間的方法就是對資產負債表杠桿化,並以在金融市場投機為生。但如果所有銀行都這麽做,結果將是災難。
高盛與蘋果之所以如此不同的另一個原因是支付給員工的工資。2010年,3.57萬高盛員工的平均工資是43.07萬美元。蘋果則沒有公布太多關於薪酬的數據。根據招聘網站Simply Hired上的資料顯示,蘋果公司的平均工資是4.6萬美元。另一家求職網站Salary List上的數字是10.7719萬美元,不過他們並沒有把三百家蘋果零售店店員的工資計入。無論這些數字是否精準,基本信息是相同的。蘋果公司的員工工資可比高盛少太多了,盡管他們產出了更高的資本回報。
各省“三季報”盤點:粵蘇差距縮小 東北緩慢回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730.html
各省“三季報”盤點:粵蘇差距縮小 東北緩慢回暖
一財網 林小昭 2015-11-12 11:15:00
隨著全國前三季度GDP數據的出爐,全國各省市陸續發布了各自的“三季報”。目前除了西藏外,其他30個省份的數據均已揭曉。其中,重慶以11%的增速居首,遼寧增速墊底,僅為2.7%。此外,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和第二大省江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粵蘇僅差1320億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核定,前三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52522.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9%。同期江蘇實現生產總值5120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5%。
兩相比較,廣東仍領先江蘇1320億元。如果考慮廣東下半年GDP占全年比重較大這一特征,那麽預計全年下來廣東仍將領先江蘇2000億元以上。不過即便如此,兩省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要知道,去年前三季度廣東領先江蘇多達2487億元。
如果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緯度,這種縮小的態勢就更加明顯。以全年的數據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2008年廣東領先江蘇5814億元,其後6年的差距分別約5025億元、4587億元、4100億元、3100億元,3002億元、2704億元,總量差距在不斷縮小。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認為,廣東在進出口方面走得比江蘇早,但產業層次比較低,這也導致在轉型升級中的陣痛要比江蘇大很多。其次,江蘇蘇南、蘇中、蘇北齊頭並進,廣東珠三角與東西北的差距過大仍很明顯。由於區域失衡嚴重、貧富差距過大,影響到了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和內需的擴大。
例如,今年上半年,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改變了2009年以來增速一直高於珠三角地區的局面。而在江蘇,前三季度,蘇南、蘇中、蘇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4%、10.4%、11.1%,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3.2%、17%、21%,蘇中蘇北發展勢頭十分不錯。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江蘇在2003年之後的每一年,固定資產投資都超過了廣東。今年前三季度江蘇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178.4億元,廣東為 19895.57億,相差1萬多億元,投資的差距也極大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後勁。
不過,經過幾年轉型升級的努力,廣東目前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了不少新的活力和亮點。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經濟發展中“新”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強。例如,網購的火爆帶動快遞業務迅猛增長,1-9月全省完成快遞業務33.45億件,同比增長48.5%,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近四分之一。
東北緩慢回暖
這兩年來,東北地區的經濟下滑明顯,今年延續了這一走勢。前三季度,遼寧以增速2.7%“墊底”,黑龍江以5.5%列倒數第三,吉林排在倒數第四,增速為6.3%。雖然排名墊底,但是增速相較於上半年增幅都有所增長。
遼寧省統計局分析,前三季度,全省宏觀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但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全省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工業生產經營困難、投資拉動力減弱、外需增長動力不足等保持全省經濟較快增長的困難仍然較多。
黑龍江省統計局認為,目前該省經濟發展回升基礎仍不穩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不少,主要是受能源工業影響,規上工業低速運行;大的投資項目少;消費市場需求尚不旺盛;財政減收等。這其中,前三季度,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678.5億元,同比下降24.5%,降幅同比擴大10.2個百分點。
不過,東北三省經濟放緩的原因並不盡相同。在專家看來,黑龍江主要是大慶油田占GDP比重比較高,受油價下降影響,導致經濟下降幅度比較大;而遼寧作為以鋼鐵為主要產業的城市,由於原材料市場和價格不景氣,對經濟負面影響比較大。
黑龍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省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315.3億元,同比增長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能源工業降幅擴大是規上工業增速同比回落的主要原因,占全省規上工業47.1%的能源工業同比下降3.8%,降幅比上年同期擴大2.7個百分點,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行業由於原油同比減產109.6萬噸,增加值增速下降3.1%,降幅比上年同期擴大3個百分點,由於石油量價雙降,導致增加值減少635.8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99.8億元,同比下降7.6%。
在三省中,吉林的情況相對較好。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吉林的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十分不錯,例如生產軌道客車的中國北車長客廠,目前訂單特別多。長春當地正在建設軌道客車交通園區,打造產業集群。也就是說,產業結構轉型調整得早,東北的回暖也會更快。
黑龍江統計局建議,該省要加快“非能源”產業發展, 夯實工業企穩回升基礎。當前正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爬坡過坎的階段,要利用好國家政策,促非油工業快速發展,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強做優自主品牌,通過優化結構、產品創新、轉型升級,促使工業發展擺脫對能源工業的過度依賴。
同時,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網上商品零售額占全省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僅為1.3%,低於全國8.4個百分點,“總體看我省電子商務發展相對落後。要加大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力度,把購買力留在省內,把商品賣到省外。”黑龍江省統計局分析說。
遼寧省統計局也建議,要著力推進結構調整。狠抓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投資項目,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發展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減少對市場的不合理幹預、對企業的不合理管制等。
省份
|
三季報
|
增速
|
上半年增速
|
一季度增速
|
重慶
|
11252.67
|
11%
|
11.00%
|
10.70%
|
貴州
|
7195.58
|
10.80%
|
10.70%
|
10.40%
|
天津
|
12321.02
|
9.40%
|
9.40%
|
9.30%
|
江西
|
11568.6
|
9.20%
|
9%
|
8.80%
|
福建
|
16398.67
|
9%
|
8.60%
|
8.50%
|
湖北
|
20423.41
|
8.80%
|
8.70%
|
8.50%
|
湖南
|
20250.5
|
8.70%
|
8.50%
|
8.40%
|
安徽
|
15628.2
|
8.70%
|
8.60%
|
8.60%
|
江蘇
|
51202.4
|
8.50%
|
8.50%
|
8.20%
|
新疆
|
6411.4
|
8.40%
|
8.20%
|
6.90%
|
雲南
|
8897.37
|
8.30%
|
8.00%
|
7.20%
|
青海
|
1633.66
|
8.30%
|
7.90%
|
7.50%
|
河南
|
26927.01
|
8.20%
|
7.80%
|
7%
|
海南
|
2643.53
|
8.20%
|
7.60%
|
4.70%
|
廣西
|
10430.75
|
8.10%
|
8.00%
|
7.60%
|
浙江
|
29684
|
8%
|
8.30%
|
8.20%
|
四川
|
22120.4
|
8%
|
8.00%
|
7.40%
|
甘肅
|
4630.46
|
8.00%
|
8.00%
|
7.80%
|
山東
|
45712.6
|
8%
|
7.80%
|
7.80%
|
廣東
|
52522.38
|
7.90%
|
7.70%
|
7.20%
|
陜西
|
12334.66
|
7.60%
|
7.30%
|
6.90%
|
寧夏
|
1987
|
7.60%
|
7.40%
|
7.00%
|
內蒙古
|
12092.76
|
7.50%
|
6.90%
|
7%
|
上海
|
17866.24
|
6.80%
|
7.00%
|
6.60%
|
北京
|
16002.4
|
6.70%
|
7%
|
6.80%
|
河北
|
21280.2
|
6.50%
|
6.60%
|
6.20%
|
吉林
|
8896.9
|
6.30%
|
6.10%
|
5.80%
|
黑龍江
|
8790.9
|
5.50%
|
5.10%
|
4.80%
|
山西
|
9003.26
|
2.80%
|
2.70%
|
2.50%
|
遼寧
|
20404.6
|
2.70%
|
2.60%
|
1.90%
|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社科院: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農民來錢速度更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349.html
社科院: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農民來錢速度更快
一財網 章軻 2015-12-24 15:17:00
中國社會科學院2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各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居民收入繼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城鎮居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2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各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居民收入繼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城鎮居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在京發布《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介紹,2015年國民經濟穩中求進,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全年可保GDP增速7%左右。社會領域的發展更加註重提升質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5%,戶籍改革全面提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繼續優化;居民收入增長維持較高水平,收入分配格局繼續改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回落,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繼續提高。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統計監測研究室主任、高級統計師呂慶喆介紹,2015年,我國也出現了制約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因素,如經濟增速下行制約居民收入增長、農民工就業遇到困難、農村消費環境相對滯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進而影響居民消費信心等。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31個省(區、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為上海,達45966元,而最低的為西藏,為10730元,最高是最低的4.28倍。其中,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均為上海,分別達48841元和21192元,而最低的均為甘肅,分別為21804元和6277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分別是最低的2.24倍和3.38倍。從全國31個省(區、市)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異系數來看,自2006年開始逐年縮小,也就是說各地區城鎮居民之間和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藍皮書稱,城鄉居民收入一直保持較快增長。2014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9381元,是2000年的4.7倍,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年均增長9.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9892元,是2000年的4.4倍,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年均增長7.9%。
截至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增長7.7%,高於同期GDP的增長速度。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2元,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7元,剔除價格因素影響,增長8.1%,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
2015年,隨著城鄉居民的就業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日益多元化,收入構成出現了變化。2014年,城鎮居民家庭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70%左右下降到62.2%,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比2000年有所提高;農村居民家庭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30%快速上升到39.6%,經營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續下降,而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有所上升。
社科院調查發現,新常態下,我國居民的消費特征從模仿型、排浪式轉為個性化、多樣化,新的消費活力不斷釋放,信息消費、網購消費、旅遊休閑消費等正在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其中,信息消費成為最大熱點。藍皮書稱,信息消費的增速已遠遠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平均增速,成為2015年消費的最大亮點和消費增長的主要引擎。
呂慶喆介紹,信息消費增長的亮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智能手機、智能家電,以及與信息硬件相關的產品消費出現高增長;另一個是類似手機遊戲、手機文學這樣的信息內容和信息載體的消費也出現了高增長。2015年1~10月份,全國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6%,而其中通信器材增長高達35.9%。
調查發現,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移動電話和家用電腦迅速普及,購物類互聯網平臺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在網上購買商品或服務,網絡消費成攀升態勢。2015年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29484億元,同比增長34.6%。
此外,居民休閑度假旅遊消費也快速增長。2014年,國內遊客達36.1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7%;人均花費839.7元,比上年增長4.2%。出國遊已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旅遊選擇,2014年,國內居民出境人數達10727.5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3%。
社科院上述報告建議,2016年努力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尤其要關註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的穩定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要采取措施穩定糧價。繼續推進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和利益關系的調節,不僅要加快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要加快縮小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

社科院報告認為當前需重點關註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的穩定問題。攝影/章軻
.JPG)
2016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編輯:李秀中
商務部:去年12月內地香港貿易數據差距是正常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061.html
商務部:去年12月內地香港貿易數據差距是正常的
一財網 郭麗琴 2016-02-04 15:46:00
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2015年12月中國內地對香港出口額為460億美元,而香港公布的數據是237億美元。這讓人回憶起多年前一些沿海省份企業通過香港的“國貨複進口”行為,形成虛假貿易的經歷。因此,坊間有看法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走弱,這種數據的不匹配反映了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上升。
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2015年12月中國內地對香港出口額為460億美元,而香港公布的數據是237億美元。
這讓人回憶起多年前一些沿海省份企業通過香港的“國貨複進口”行為,形成虛假貿易的經歷。因此,坊間有看法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走弱,這種數據的不匹配反映了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上升。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4日在月度例行發布會確認,商務部已經註意到2015年12月內地與香港的貿易數據出現較大差距。經過了解,他認為,2015年12月的貿易數據從總體上看上是基本正常的。
他分析,這其中有三個原因造成了數據差異。
首先是兩地統計口徑不同,內地出口數據長期高於香港進口數據。內地與香港一直存在貿易統計差異。十幾年來,內地統計的出口額都高於香港統計的進口額,差額最高時達到過250億美元。造成統計差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內地出口至香港的轉運貨物,主要包括集成電路、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在內地生產後先出口至香港分撥中心,再轉運全球;而港方將其視為轉運業務,不納入進口統計。再比如,對原產於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等經內地組配後出口香港的貨物,港方按照原產地規則,不將其納入自內地進口統計,而納入自他國(地區)進口。
其次是兩地匯率折算率不同,采用美元統計數據會產生一定差額。兩地貿易多以人民幣和港元作為結算貨幣,在折算成美元時,兩地使用的匯率折算率不同。內地以外匯局前一個月底發布的《統計用各種外幣對美元折算率表》折算,香港以當月平均匯率折算。去年12月以來,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的價差進一步擴大。當本月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兩地美元統計數據就會產生一定差異。
第三是季節性集中出口,推高了內地對港出口增長。對比往年數據可以發現,每年年底內地對港進出口都會出現較高翹尾因素,兩地統計差額會高於平常月份。主要原因是不少企業年前集中出口、搶出口,以避免受春節後開工遲滯影響。2015年12月,中國內地不僅對香港出口較快增長,對歐盟、印度、韓國、澳大利亞、臺灣地區等多個貿易夥伴出口都在增加。
不得不提的是,中國曾在2013年,較為特殊地在前四個月的貿易數據中出現了造假爭議,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年全年整體數據的可信度。
此外,通過港澳地區國貨複進口導致對港貿易虛高是多年積弊。在海關總署每年公布的出口主要國別(地區)總值表格中,進口原產國(地)中有一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就是海關統計人員常提到的“國貨複進口”。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本報表示,每年有相當一批廣東省的企業為了獲得退稅,利用港澳管道,一進一出之間,每年產生了1000多億的進口額,而且這一金額逐年上升。
海關人士向本報透露,一般而言,這與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布局策略有關,比如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跨國公司,產品在中國內地生產,出口至其亞太集散中心香港之後,根據該產品在內地的銷量,再分撥一批貨物回到內地。但他也坦言,由於中國特色的出口退稅制度,確實存在一批企業為了規避境內直接銷售的稅率,采用到港澳“走一遭”的方式,再以幾乎零關稅進口內地。為了規範進出口行為,外貿主管部門也曾多次尋找解決辦法,但也難以根除這一積弊。
2014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專門就虛假貿易規模請教了商務部及海關總署相關人士(詳見本報2014年2月13日《虛假外貿額估算難官方暫無修正計劃》)。他們對本報記者表示,2013年前四個月外貿虛高情況屬實,但現在沒有一個科學的模型能夠精確地測算出虛高數據,也從未公開過相關數據。且根據國際慣例,這種情況是無法修正原有數據的。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對本報記者說,如果確實有造假造成了偏差,這種偏差如何認定?因為政府部門不可能窮盡地抓到所有的造假方,然後一一加以核實,最終形成數據。即便是官方,也只能是估算。
編輯: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