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老董告白》當政府沒對策、對手都跑到中國找機會 蔡篤恭:如果我們不結盟,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

2015-11-09  TWM

在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放話要台灣政府開放的敏感時刻,力成董事長蔡篤恭成為台灣半導體廠引資紫光的第一人。他說,「如果這件事我們不做,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今天做這件事情可能會被罵得一塌糊塗。」十月三十日下午四點,在走進證交所記者室召開重大訊息前,力成董事長蔡篤恭已做好可能遭受輿論攻擊的準備。但最終堅持走上這個舞台,或許是他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力成原來對紅色供應鏈是不害怕的。」蔡篤恭說。身為全球最大記憶體封測廠,力成手握全球前幾大記憶體廠訂單,加上在先進製程的技術領先,都不是陸廠三、兩天可追上的。然而,蔡篤恭自信的語氣中,卻參雜著無奈,因為快速崛起的紫光整合的不只有中國供應鏈,也積極參股海外公司,進行策略聯盟。「這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影響了。」畢竟,「台灣已經沒有記憶體產業。」他說。然而力成卻有高達九成營收來自記憶體封裝測試,除了主要客戶東芝和美光分別在日本和美國;半導體產業龍頭英特爾則不只在中國大連設廠,也與紫光結盟。此外,紫光近期藉由投資硬碟大廠威騰,間接買下Flash記憶體大廠新帝(SanDisk)。「我們客人在做結盟的動作,如果我們固守在那裡,最後也是被淘汰。」他很清楚,紫光將是影響客戶動向的關鍵變數。

把握機會,就怕DRAM歷史重演縱使這幾年蔡篤恭花費極大力氣與客戶們建立穩固關係,但終究形勢比人強,如今在記憶體產業裡,紫光既有野心,又有資金,「如果我們不及早加入,我相信我們的競爭對手一定會想辦法切進去。」他直言,「在DRAM那時候,因為我們沒有很積極,政府最後也沒有下決心幫忙,所以DRAM消失。如果這件事(指與紫光結盟)我們不做,我認為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掉。」在他看來,這是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回頭的關鍵時刻,而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歷史重演。

反過來說,若能成功與紫光策略聯盟,不僅有利於鞏固客戶,力成也有機會在過去著墨較少的中國市場,取得較高的市占率。而紫光帶來的一九四億元資金,也將成為力成布局先進製程及擴大產能的強大動能。所以力成不但要做,還要比別人更早一步。

不是紫光過來,是我們去敲門當然,他完全理解外界對這項決策的擔憂,以及在情感面造成的衝擊。「對整個產業的經營者,心裡是非常矛盾的。」但他強調,自己比誰都愛台灣,之所以做下這個決定,就是因為他相信,這才是對台灣最好的作法。「當你把錢拉到別的地方去,其實你是不能控制的,但別人的錢拿到台灣來,是在我們控制底下。」他苦笑:「如果錢拿到別的地方你也怕,拿到你口袋你也怕,那就不知道要怎麼做了。」而蔡篤恭不認為紫光入股的意圖是為了竊取技術。實際上,不同於輿論指向紫光兵臨城下,逼迫力成打開大門,這次主動去敲門的人,其實是力成。

就在數個月前,因為銳迪科的牽線,蔡篤恭主動提議要到北京與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會面。「我本來是想推我們大陸廠跟他們結盟,但大陸廠大家都是做不好才要跟人家結盟嘛,所以他就對這個沒什麼興趣。」然而這場會面,在趙偉國看到力成的財務報表後,起了化學變化。

蔡篤恭記得,趙偉國當下表示:「台灣的PE(本益比)只有十二到十三倍,但在大陸大概有五十、六十倍。」也就是說,若紫光能取得力成二五%的股份,就可以將力成的獲利合併到紫光的財務報表,在中國股市的高PE帶動下,紫光股價可望走揚,對於資金的募集也就更容易。

「我講這個是沒人相信的,大家都把它放大成兩岸關係。」他急切又無奈地表示:「事實上發展是這樣起來的。」而且力成也不是過去以來,唯一一個去北京敲紫光大門的人。「其實台灣所有競爭對手都去了。」蔡篤恭說,「這不是我想不想的問題,這是生存!」事實上,力成今年業績能夠頻創高峰,靠的就是二○○七年以來,寧願犧牲利潤也要做的未來投資。

相同道理,如果用兩年後的眼光來看今天的決策,蔡篤恭有絕對自信:「你們一定會說,那個DK(蔡篤恭的英文名)眼光很好!」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52

陸資垂涎台灣電子龍頭的三個誘因 除了紫光併力成 還有下一步?

2015-11-16  TWM

目前台灣電子大廠,本益比約在八至十二倍,且技術也比中國領先一大步,對中資來說,簡直是便宜又大碗。專家認為,DRAM與IC設計,是中國首要購併目標,下一步,可能會瞄準面板業。

兩岸政治還停留在「一中各表」,兩岸企業「一中架構」逐漸成形,這股力量,可能是電子大廠意想不到的買盤。「股價超跌階段,本來就是大股東、長線投資人回補的絕佳時機,以免公司被人購併。」富傳金融資產管理執行長陳冠升說,像日月光購併矽品,及近期陸資頻頻購併台資企業,就是最好例子。

不論是證所稅促使大戶、中實戶資金外移,或長期產業結構失衡,都是大盤交投日益清淡、個股本益比下滑的原因。正因如此,當購併號角陡然吹響,除了一線大廠主動出擊,陸資挾國家資源、挑精揀肥,都可望讓風光不再的大廠,再次成為投資人的焦點。

「中國企業當前只對兩種公司有興趣,一是他們缺的,另一是他們想要的。」台新中國通基金經理人施昶成近一年在中概型基金操作績效居冠,他認為,中國即使砸大錢,半導體國產化還是緩不濟急,因此最缺乏規模夠大、具競爭力的IC設計公司;他們想要的,則是切入障礙相對低的記憶體廠。

本益比不高 加強購併動機施昶成認為,從挖角DRAM大將高啟全到入股力成,皆顯示陸資購併將以半導體產業為核心;未來最可能的目標,則是IC設計廠。一旦陸資再出手,勢必帶動台股比價效應,有利推升相關個股本益比。如果接下來,北美半導體後段B/B值(設備訂單出貨比)走高,第四季半導體業表現就可能落底回升。「過去三年, 北美B/B值都在四月前後見高點,八、九月落底,若陸資持續購併,加上產業回溫,相關個股將有價值重估行情,」施昶成強調。

陳冠升也認為,紫光以每股七十五元拿下力成二五%股權,本益比約十五倍;相較之下,一線封測廠日月光、矽品,目前本益比約十二至十三倍,顯然被低估。

「簡單講,紫光出價十五倍(本益比)來買力成,對不到這個價位的其他電子龍頭,絕對有激勵作用。」陳冠升表示,細數枱面上電子大廠,從華碩、鴻海、億光、聯發科到手機機殼大廠可成、鴻準,目前本益比多在八至十二倍;相形之下,中國上市的蘋概股歌爾聲學,本益比約三十倍,封測廠長電科技更超過九十倍。無論市值或本益比,大廠股價「物美價廉」,價值重估相當具有想像空間。

重置成本誘人 面板也吸睛以重置成本而言,面板也可能被陸資相中。「例如,面板雙虎股價持續低迷,本益比及股價淨值比偏低,但其負債比不到二成,技術更優於中國廠商,自然有機會成為陸資購併對象。」雖然中國政府早已將面板列為重點扶植產業,積極挖角國際人才,產能大幅擴張,但新建一座八.五代面板廠,成本約十至十五億美元,畢竟不便宜;陳冠升解釋,相形之下,友達(二四○九)、群創(三四八一)各有兩座及一座八.五代廠。「以目前價位,陸資只要花三三○億新台幣,就能拿下友達三成股權,等於直接擁有兩座八.五代廠,不是比自己建更有經濟效益?」此外,陸資有興趣的企業,除價位因素,就是有產業代表性及地位的龍頭等級公司

產業具代表性 宏碁獲青睞「比方說,台灣電腦一哥宏碁(二三五三),股價還不到○.五美元,便宜到不行!LED產業的晶電(二四四八)、億光(二三九三),現在市值都不高,但產量都是全球前幾名,以大陸發展節能產業的需求來看,未來也有機會成為陸資購併的對象。」陳冠升表示,再如電池大廠新普(六一二一)、IC設計龍頭聯發科(二四五四)、面板驅動IC大廠聯詠(三○三四)等,具產業領先地位、還有長期經營績效可比對的個股,都是獲陸資參股的可能選擇。

「特別是IC設計,以中國整合手機產業的大動作評估,從組裝、DRAM到晶片廠,投資人都可密切追蹤。」總而言之,「紫光效應」宛如照妖鏡,當本益比被低估的電子龍頭股,改放在「國際盤」檢視,股價自然開始向上反映,這也是近期電子股大漲的主因。至於許多股價超漲的紡織、製鞋等傳產股以及生技股,是否在兩岸三地資本市場仍能享有超高本益比,則讓市場充滿疑慮。

由此趨勢出發,本著「買低賣高」的不變原則,投資人尋找價值被低估的個股,勝算將大為提升。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