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V部落創始人謝殿俠:打造最有效率的團隊管理工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06.html

黑馬通訊社消息:9月12日晚上,上海海知公司正式發佈了V部落的新版本V部落2.0。V部落是一款高效的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怎麼才能讓用戶在協作中借助V部落提升執行力並降低溝通成本,V部落創始人謝殿俠的一番良苦用心全部體現在產品設計上了。

1從用戶痛點需求到產品定位

在剛開始推出V部落的時候,謝殿俠的團隊把它定位在知識分享和管理。然後,在運營過程中,他們發現在團隊協作中光有知識管理還不夠。他們開始轉型,把V部落定位在團隊分享和協作,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謝殿俠提出「以團隊為中心」的理念。V部落的用戶對象是團隊,團隊協作的痛點在於執行力不夠和溝通成本高,海知從三個方面發現了用戶痛點需求:

–自身經驗,謝殿俠自己的創業團隊在團隊管理協作方面經常遇到一些問題,不能按時完成目標、執行力差、團隊溝通不暢等。所以在設計V部落的過程中,他們會針對這些問題找到相應解決方案,然後集成在一起。

–反饋,根據海知早期運營微筆記收到的用戶反饋也會收集到一些用戶需求和問題,他們會與一些用戶一起研討協作中的問題。

–管理理念,謝殿俠對《失控》中對管理的闡述感觸頗多,團隊協作涉及到對知識的分享和管理,所以這些管理理念對產品設計很有幫助。

根據產品定位和用戶需求,他們在設計V部落時,把產品重心放在如何幫助用戶在團隊協作中根據按時完成任務和團隊信息溝通上,來打造一款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比如全程任務跟蹤,從任務目標、時間節點和責任人三個方面落實團隊執行力;團隊資料文檔默認可以多人協同編輯,通過版本和草稿機制解決衝突;團隊內部動態以微博或社交網絡的形式進行交流溝通,即時推送到Web以及手機端,有效降低內部溝通成本。

2從產品細節到用戶體驗

V部落2.0在很多方面做了優化。搜索技術優化,搜索框的自動完成功能包含更多板塊提示。操作流程扁平化,發佈文章的操作減少,保證了消息透明化;發佈後的文章支持多人同時編輯,想撤銷操作回歸歷史版本即可。安全方面,V部落使用https 256位傳輸加密和md5 密碼加密,比Email系統更安全。

這些細節能夠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V部落借鑑了微博的信息流,但沒有沒有140限制可以發一整篇文章評論最多可支持 2000 個字」。在文章處理上,用戶可以對文本做插入圖片、表格等高級的文檔編輯,讓複雜事務、說明的呈現更直觀。而文章可以根據需要 @ 相關同事、即時歸檔到不同的小組或公共知識庫上。消息中心會將與你有關的新消息用卡片式的方式呈現在一個版面內,用戶可直接將消息直接設為待辦。不同小組有權限設定,即使你沒有加入小組,你也 可以自由瀏覽公開小組裡的內容,這有助於公司信息的上通下達。

另外,V部落打通了pc端與移動端,在手機上實現移動辦公。

3工具也有盈利模式

V部落是一款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工具是用戶用的時候才會想起,找到盈利模式是一個挑戰。謝殿俠表示V部落已經找到了盈利模式:V部落通過免費使用來積累用戶,如果工具確確實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付費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階段。然後工具服務化,V部落對付費用戶提供企業服務和一些特權,包括服務器部署、人工客服、獨立域名等等。

目前V部落已經積累了5000左右的團隊用戶,新版本的推出會為用戶帶來更優的體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0

每週一談第十二期:環保投資工具書(中秋佳節乾貨來襲) 汪書記聊江湖

http://xueqiu.com/9600279824/25301238
耗時兩週,環保投資工具書新鮮出爐啦!值此中秋佳節,我們將與讀者分享我們對環保產業鏈的梳理,共同探討各類技術的工藝流程。

1 產業鏈地圖部分
圖1為大氣處理產業鏈地圖。

查看原圖圖2為水處理產業鏈地圖。

查看原圖圖3為市政固廢產業鏈地圖

查看原圖圖4為農業固廢處理產業鏈地圖。

查看原圖圖5為工業廢物產業鏈地圖。

查看原圖圖6為土壤污染治理產業鏈地圖。

查看原圖2 環保工藝流程部分
圖7為電廠脫硫:濕法脫硫工藝流程圖。
濕法脫硫:發生的是氣液反應,其產物是液態。濕法脫硫的主要方法包括石灰(石灰石)法、雙鹼法、稀硫酸吸收法、海水脫硫、氨吸收法、氧化鎂法等。

查看原圖圖8為電廠脫硫:干法脫硫工藝流程圖。
1、干法脫硫:發生的是氣固反應,其產物為固態。主要的方法有電子束法、荷電乾粉噴射法、活性炭吸附法和流化床氧化銅法等;
2、流化床:當固體顆粒中有流體通過時,隨著流體速度逐漸增大,固體顆粒開始運動,且固體顆粒之間的摩擦力也越來越大,當流速達到一定值時,固體顆粒之間的摩擦力與它們的重力相等,每個顆粒可以自由運動,所有固體顆粒表現出類似流體狀態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流態化。

查看原圖圖9為電廠脫硫:半乾法脫硫工藝流程

查看原圖圖10為電廠脫硝:選擇性催化還原(SCR)工藝流程圖
SCR:選擇性催化還原。主要以氨或尿素作為還原劑,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將煙氣中的NOx還原為N2,反應生成物無需處理。原理是在催化劑作用下,還原劑NH3在290-400℃下將NO和NO2還原成N2,而幾乎不發生NH3的氧化反應,從而提高了N2的選擇性,減少了NH3的消耗。

SCR系統由氨供應系統、氨氣/空氣噴射系統、催化反應系統以及控制系統等組成,為避免煙氣再加熱消耗能量,一般將SCR反應器置於省煤器後、空氣預熱器之前,即高塵段佈置。氨氣在加入空氣預熱器前的水平管道上加入,與煙氣混合。

查看原圖圖11為電廠脫硝: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圖12為供水:原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圖13為海水淡化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圖14為污水:市政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圖15為工業污水處理工藝流程

查看原圖圖16為市政固廢的堆肥處理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圖17為市政固廢的填埋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圖18為市政固廢的焚燒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圖19、工業廢物處理處置的物理化學過程工藝流程圖。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85

工具折讓 蔡東豪Tony Tsoi

2013-11-07  NM
 
 

 

丘亦生在《蘋果日報》(2013年9月2日)提出「貪腐折讓」的概念,指出國企管理層貪腐嚴重,北京政府隨意進行肅貪,例如習近平上場後便掀起肅貪旋風,多名國企高層下馬,連累國企股價下跌。貪腐是制度性問題,很難改變,因此,國企股票估值應該存在折讓。除了貪腐折讓,我認為國企存在另一個揮之不去的折讓,是它作為政府調節經濟和社會狀況的工具,而不是專注為股票賺錢,因而產生的折讓。換句話說,國企服侍兩個主人,依照以下次序:政府和股東。

一個經典例子是中石油(857)。2007年,中石油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史上第一間公司市值超逾一個trillion美元(一個trillion是一萬億)。按常理,內地經濟崛起,沒有比中石油更耀眼的象徵。今日,中石油市值跌至高峰的兩成。2007年至今,內地經濟如停不下來的火車頭,國力有增無減,中石油作為國家指定的能源龍頭,其間股價不升反跌,與常理不符,說明了一些事情。當然,2007年未必是分析國企一個最好的年份,這一年全球掀起中國熱,內地企業股票熱炒,中石油股價當年炒得太厲害。這幾年,資源價格下跌及新興市場投資氣氛轉冷,也影響海外投資者對中石油的追捧程度。不過,中石油從高處跌下的原因,不能推卸至這些外部原因,大部分是關於中石油自己;準確一點,這是一個身份問題。國企身份曖昧,影響公司正常運作,製造投資者不能預見的風險。最看得通的投資者,可能是「股神」畢菲特。畢菲特旗下巴郡在2002至2003年間斥資五億美元購入中石油股票,2008年全部沽出,回籠四十億美元,升值八倍。畢菲特沽中石油時,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解釋原因,指沽貨純粹是基於估值,跟政治無關。當時很多美國人向畢菲特施壓,指中石油在非洲蘇丹投資,實際上是協助殘酷政權,很多人權團體公開指責畢菲特在助紂為虐。畢菲特是老雀,不會隨便被外間聲音影響投資決定,但我認為他從中石油這一役,看通了一些關於投資國企的風險,就是國企作為政府工具的身份問題。投資者不怕風險,只要能夠掌握風險的性質,但國企身份一時是為股東賺錢,一時是為國家做事,這種風險無法量化。我當然不知道畢菲特沽中石油的真正動機,只從客觀事實推測,事實是2008年至今,畢菲特未公開購入國企股票。

作為私營企業,中石油未必希望跟蘇丹政權發生關係,但作為滿足內地政府的能源慾望,向外伸展的工具,中石油唯有聽命行事。單從股東的利益看,中石油老遠跑到蘇丹投資,遠離自己的核心優勢,風險頗高。不過,相對上,投資蘇丹可能是中石油的小煩惱,為了應付政府的需要,中石油須面對更大的問題。中石油更大的問題是,它的利潤完全受政府政策支配。能源價格影響各行各業,內地能源價格跟供求無關,以國家利益行先,而國家最重視穩定。例如內地政府認為低能源價格可幫助整體經濟向上,能源價格便須低企,中石油便不能賺取應有利潤。即是說,阿爺「准」中石油賺幾多,中石油就賺幾多。另外,作為能源入口國,內地政府對海外能源供應,非常着緊,而作為政府工具,中石油須擔當南征北討的角色。中石油更重要身份,是為國家確保長遠能源穩定供應。因為國家利益,賺錢不能賺盡,並經常要為國家做一些自己未必想做的項目,中石油是身不由己的政府工具。中石油的生產力更加不消提,根據彭博資料,中石油員工數目逾五十四萬人,市值差不多的雪佛龍,只有員工六萬人。這幾年,海外投資者逐漸看清楚中石由的身份,中石油股價大幅跑輸其他國家的能源企業,並不出奇。投資中石油這種身兼政府工具身份的國企,須預測阿爺的旨意,例如什麼時候阿爺特別關心能源價格對民生產生的打擊,或例如什麼時候覺得某國企管理層貪腐情況特別嚴重。這些事,我唔識睇。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66

用巴菲特最愛的估值工具看美股:估值略超15%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671

美股已經持續了接近五年的牛市,是2013年全球表現最好的資產。最近,關於美股是否存在泡沫的討論很多,Cullen Roche在財經評論網站pragmatic capitalism上採用巴菲特最愛的市值-GNP估值法,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當然,股票市場並不能完全代表經濟。事實上,股市總市值增長要略快於GNP的增長。所以該指標會略有些向上趨勢,但如果我們用一條線性的趨勢線(下圖中紅線)就能看的更加明白。

從市值-GNP的視角可以看出,美國股市/GNP的值目前處於1.1左右,比紅色趨勢線多出約15%,略有些貴。按照我們的模型,標普500指數的公允價值應該為1520,而目前在1780左右

當然,這樣的判斷並不精準,但至少它給了我們一個視角,讓我們看到我們可能正在一個市場週期之內:乘數擴張和為實際盈利付出更多的錢是目前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49

防交易員“非法”聊天 彭博推聊天監管工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604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彭博(Bloomberg)近期宣布,將給予各家銀行對交易員即時通訊行為的更大控制權。這家數據提供商正努力彌補市場操縱案對其產品形象造成的重創。 彭博的“泄密門”事件和近期市場操縱的調查頻繁引用交易員在彭博終端上的聊天記錄讓大銀行CEO們非常頭疼,很多銀行開始考慮禁止員工使用彭博聊天室。這促使彭博近期推出一種便於合規人員實時監控電子聊天的屏幕設備,包括一套可以限制交易員隨便建立或加入一個聊天室的系統。 監管機構正在調查電子聊天室在外匯操縱案中的使用情況,據稱其從彭博的聊天室記錄中翻出了一連串承諾牛扒晚餐和香檳美酒的內容。 彭博努力恢複其聊天工具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幾家銀行開始考慮禁用多交易商聊天室,摩根大通預計未來幾天將宣布該禁令。摩根大通的高管表示:即便交易員們沒有不良動機,即時通訊工具的存在也會誘使這些人上網瞎侃,而這些聊天記錄某天可能被監管部門翻出來當成什麽證據。 由於多數銀行禁止員工訪問Gmail,Facebook,和一些其他聊天工具,彭博的聊天室成為許多整天坐在終端前的交易員的唯一對外交流途徑。 一位衍生品女銷售解釋道:“聊天室很多時候被用作個人交流,隨之也產生無數流言蜚語,比如“她穿得真暴露、他是個混蛋、那個人說了什麽,又做了什麽。” 另一位女銷售也表示,她在酒吧和夜店里遇到的男人經常會在之後在彭博上聯系她。“被邀約吃飯等事件經常發生,尤其是在一名相貌漂亮的女銷售身上。”她說,“很多做交易工作的人們足不出戶,選擇‘內部解決’。而最讓我感到不爽的是被客戶搭訕。他們會發來諸如像‘你今晚穿得很漂亮’之類的信息”。 彭博產品總監Ben Macdonald表示:“由於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及外匯市場操縱醜聞的曝出,各方對多交易商聊天室極為關註。”不過,他補充道,大多數聊天室里的內容都是“正當的”。 他說:“我認為,一大群競爭對手們齊聚聊天室的情況不多。目前存在的絕大多數聊天室都是雙邊聊天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53

年末前美聯儲逆回購工具用量再創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54

回到2010年和2011年,美聯儲的一級交易商在每個季度末都會進行一場激烈的粉飾資產負債表的遊戲,那時一級交易商會出售它們持有的風險資產,將風險資產轉換成在賬本上和監管者看來是現金的資產,美聯儲的一級交易商資產持有記錄一直在跟蹤這種現象,下圖顯示了至2011年10月一級交易商的季度性持倉變化。

(黑線為該季度一級交易商的淨資產持倉範圍,紅點代表季度末的持倉)

然而,在干預市場的期間裡,當美聯儲又成功通過QE抽離了額外1.3萬億美元的「高質量抵押品」,並用準備金替換(準備金只能作為保證金制度下風險頭寸的抵押品),一些事情已經出現了改變。不管是因為監管原因,還是只是單純的流動性偏好,對美國很多金融機構(大部分是一級交易商)來說,持有國債已經變得比持有現金更吸引了。

根據美聯儲最新公佈的固定利率逆回購工具使用情況,今天早些時候又刷新了使用量的最高值,在3天的時間裡,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逆回購使用量沖高至創紀錄的950億美元,而年化利率為0.03%。因為逆回購操作中有68家競拍機構,也就是在年末平均每家參與者把閒置的14億現金交給美聯儲,換取持有美國國債。

Zerohedge如此評價當前美聯儲的新工具:那些希望知道為什麼美聯儲快速推進逆回購工具,以及美聯儲是怎麼富有遠見地提前部署未來開始緊縮時候的必要措施中所蘊含的複雜技術性和根本原因的人,至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固定利率逆回購工具暫時只不過是提供給銀行在月末、季末和年末粉飾資產負債表的工具。

美聯儲幫助銀行業並非什麼新鮮事,問題是,今天公佈的數據說明了,金融體系中存在950億美元的過剩流動性。存在這麼多過剩流動性的系統中,美聯儲還能繼續否認不存在流動性泡沫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0

解讀美國掩蓋風險貸款的同業拆借工具——TruPS CDOs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377

大家都知道,中國央行和監管者正在打擊中國銀行業利用同業拆借來投放高風險貸款的行為。中國金融業已經顯示出通過掩蓋風險追求利潤的巨大創新力,然而,與美國金融市場相比,中國金融創新肯定還處於初級階段。在過去兩周里,信托優先證券CDOs(TruPS CDOs,其中Trust-Preferred Securities是一種混合了優先股和次級債特性的證券,一般由銀行控股公司通過建立信托發行)已經吸引了廣泛的關註,因為TruPS CDOs是最近通過的沃克爾規則對美國地方性銀行至今的首個“受害者”。地方性銀行將不容許持有TruPS CDOs,這意味著地方性銀行將不得不對所持有的TruPS CDOs進行減記(之前一直以面值留在資產負債表上)。本質上說,TruPS CDOs就是美國小銀行用於掩蓋風險貸款的同業拆借工具,費城聯儲作出了解讀:TruPS CDOs是通過把發行的信托優先證券(TruPS)集中於資本池並發行可交易的CDOs,作為提供給小型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和REITs進入資本市場的一種渠道而發展起來的,從2000年出現,到2007年破壞性的中斷,該市場已經增長到600億美元的發行量。根據評級機構降級、當前的市場表現和我們自身模型的評估,TruPS CDOs的表現可能是很差的。利用領先信息提供者的數據和估值軟件,我們估計大量的次級債和部分高級債券將要被全部減記,或部分減記,就算未來不會出現更多的違約事件。造成這些損失的主要原因是,TruPS CDOs的潛在抵押品是沒有信用評級的,主要資產是商業地方的小型銀行。在2003-2007年的發行量爆發期里,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和銀行業很低的倒閉數掩蓋了潛在的風險,而現在這些風險已經顯現。銀行發行的TruPS CDOs表現不佳的另一個原因是,小型銀行已經變成了銀行TruPS CDOs中層債券的主要投資者,這也增加了監管者清算倒閉銀行的複雜性。(TruPS CDOs與CDOs的結構是類似的,只是資產端變成了更高風險的TruPS)



費城聯儲對TruPS CDOs市場從高速發展到“半死不活”現狀的反思:TruPS CDOs市場給市場如何應對監管,投資銀行和信用評級機構在開發模型和評級上的共生關系,評級是如何隨時間而調整的,以及最近的會計準則是怎麽與危機一起改變的和一直怎麽應用於無評級證券估值上的,提供了重要的認知。...TruPS CDOs的不佳表現是金融危機和房地產市場下滑帶來的大範圍影響中首要的直接和很大程度無法預計的結果。在2003-2007年倒閉銀行數量的創紀錄低位,加上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有助於解釋了這些年發行量的集中爆發。非常有利的市場環境,加上TruPS CDOs相對於其它結構性金融產品良好的回報率,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麽銀行成為了它們自身市場證券的主要投資者。然而,非常有利的市場環境掩蓋了潛在的風險。因為TruPS CDOs構成了規模太小而無法評級的銀行的主要債務,同時又因為這些銀行大規模地投資於商業地產,這些交易實際上就是對沒有信用評級和深層次級商業地產債券的間接投資。作為對比,就算最高風險的合成次貸CDOs中層債券開始也是由投資級別的債券構成的。那些同時發行TruPS和持有其它銀行債務的銀行,以及把相同的TruPS發行者納入眾多不同的CDOs已經大幅增加了這些風險。銀行最終成為了低信用評級層的TruPS CDOs的最重要客戶,而全部模型都顯示,其中大部分很可能要完全減記。看起來,這種持倉的基本原理就是,銀行在投資它們自己的行業,假裝比其它行業更了解其中的風險。雖然對這類證券的定位,這可能並非不尋常的,但一旦市場出現下滑,這無疑增加了這些風險。我們發現,銀行成為自身行業中的TruPS CDOs的主要投資者,早在2004年的投資銀行業學術論文中被公開披露,但在TruPS CDOs市場崩潰以後,並沒有重要的參與者、交易商或評級機構表達出任何擔憂,或作出重大的模型調整。因為評級不會考慮一筆交易的投資者基礎,評級機構也不會持續跟蹤誰是投資者,這將不得不讓交易商自我監督。當主要動機是制造更多業務,這些參與交易的機構就出現了利益沖突。...這些交易還存在監管套利。銀行持有其它銀行的權益是不容許算作資本的,但通過TruPS CDOs投資銀行就沒有這樣的限制了,其中的TruPS是一種混合權益和債權的金融產品。TruPS CDOs本身結構的模糊性和信息披露的不足,使得監管者更難決定如何按照監管的目標對TruPS CDOs進行會計處理。假如銀行過去被要求為投資TruPS CDOs而計提資本金,這將限制銀行對TruPS CDOs的投資,回頭看來,這應該不是一件壞事。早在Dodd-Frank法案限制把TruPS CDOs算入法定資本之前,更多TruPS CDOs的發行已經被凍結了。更重要的是,已存在交易未來的不確定性。違約的銀行控股公司仍沒有清算它們的TruPS,但在第五年的延期償付以後,清算將不得不完成,這是不違約地延期償付的上限。評級機構正在作出保守的假設——所有現存的延期償付都將會違約,而且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恢複價值。這已經在負責進行估值的分析師之間制造了爭議。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確定這些延期償付最終將怎麽演變,以及關於恢複價值的最合理假設是什麽。同時,清算銀行TruPS索償權的工作將能增加恢複價值的清晰度,這對損失預測是至關重要的。...ABS/MBS市場需要的是來自不從任何渠道從新發行證券獲益的分析師和研究員的客觀和關鍵的分析。TruPS CDOs市場,以及整個結構性金融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事實是,直接從新發行證券獲益的企業主導了分析。這並非不尋常,實際上還存在必然性。經濟動力是金融創新最大的動力,這個過程不應該被監管所阻礙。然而,關於這些交易更核心的分析早就應該揭示這些投資的高風險本質,這些投資明顯具有大溢價,而且TruPS CDOs中AAA評級的高等債券明顯存在大量的次級成分。更重要的是,當上面提及的市場集中度變得越來越明顯,評級機構和發行者的定價模型應該更多地考慮這個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7

伯南克最後講話看點:影響市場的新工具、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07

美東時間本月3日,本月31日將屆滿卸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做了任內最後一次重要講話。在這份24頁的演講稿中,伯南克為自己領導美聯儲期間採取的超常寬鬆措施辯護,對今年美國及全球增長感到樂觀。

他認為,美國政府需要讓財政政策配合貨幣政策促進增長,提到美聯儲今後能以回購利率這類新的利率為目標影響貨幣市場,未來華爾街會面臨更嚴格的銀行監管,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過去的危機長期傷害了美國勞動者的生產力,解決這個謎題對美聯儲預計長期增長很重要。

業內擁有「美聯儲通訊社」(Fedwire)之稱的資深記者Jon Hilsenrath總結了伯南克「臨別講話」的5大看點:

1、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向好。

伯南克認為,過去4年經濟增長面臨的負面因素現在影響減弱,預計增長可能回升。

講話提到:

近期聯邦政府層面的財政政策依然有限制,但經濟增長受限的程度可能2014年有所下降,2015年甚至會進一步減少。

同時,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的預算形勢已經改善,再次大幅削減指出的需求降低。

房產泡沫破滅的後續影響也在減弱,按揭貸款利率上升了,房價卻反彈了,止贖房屋、拖欠按揭和市值不及按揭額的房屋數量均大幅下降。

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明顯好轉,家庭負債降至幾十年來最低水平,借貸水平也有回升跡象,可能獲得按揭貸款仍面臨障礙。

企業財務狀況良好,大企業尤其如此。

今後幾個季度,房產市場回暖、財政限制減少以及持續貨幣寬鬆將使美國經濟增長受益。

2、暗示美國國會及白宮應負起促增長責任。

伯南克重申,聯邦政府的稅收與支出政策過去幾年限制性太強,已經抑制了經濟復甦。

講話提到:

2001年衰退期至今,美國增加就業者將近60萬人,當前復甦期內,政府用工減少約70萬人,就業崗位淨差額約130萬個。

同時政府投資也在減少,稅收又在增加。

長期的財政持續性固然是重要的目標,但近期過度緊縮的財政政策可能適得其反。

最重要的是,財政與貨幣政策背道而馳,若完全以財政政策為導向,復甦勢頭會比現在更弱。

可是,在利率很低的時候,當前政策混雜的問題尤為嚴重。

利率接近於零時,貨幣政策的空間更小。

利率維持低水平時,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能效果更大,增加負債的成本更少。

如果政策更均衡,也可能避免超低利率產生的一些成本,比如無需犧牲就業和增長也可以穩定地融資。

3、生產力謎團難解,影響長期增長預期。

困擾美國前景的一大問題在於,過去幾年的經濟動盪是否長期摧毀了美國勞動者的生產力。

目前已知,過去7年裡,勞動者生產力的增長率有5年都不足2%。7年前這一增長率長期超過3%。

伯南克無法解釋,但列舉了可能有哪些成因:

這也許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後果,比如信貸吃緊遏制了創新和提高生產力的投資。

或者可能只是體現在銷售增長放緩,這導致企業減少密集使用資本和勞動力,甚至還可能源於錯誤衡量。

美國的生產力增長顯然也滯後於許多深受金融危機打擊的國外經濟體。

另一種可能是,生產力增長數據體現了與經濟衰退無關的長期趨勢。

解開這一生產力謎團的方法對我們制定長期增長預期很重要。

Hilsenrath指出,解答這個謎題對伯南克的繼任者耶倫(Janet Yellen)來說相當重要。

與生產力迅速增加的經濟體相比,生產力下滑的經濟體更容易通脹上升,經濟快速增長的能力更弱,預算產生的限制影響也更大。

美联储, FOMC, 伯南克, QE, 利率,美国,生产力

4、美聯儲會利用新的政策目標。

金融危機以前,美聯儲以聯邦基金利率這一短期利率為目標。

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使銀行系統的聯邦準備金規模大增,也變得更難以控制短期利率。

今後如希望收緊信貸,美聯儲可能要將目標利率換做其他利率,如向銀行支付準備金利息的利率,在信用市場交易證券的利率——所謂回購利率。

講話介紹:

美聯儲現在擁有有效的工具,在條件有保障時,能無需依靠出售資產就讓政策恢復正常。

可能上調超額準備金的利率,這將會給短期利率帶來上行壓力。

美聯儲還能利用其他工具,如固定利率的隔夜逆回購協議、定期存款或定期回購協議。

如經證實有必要,將用這類方式減少銀行的準備金,嚴格控制貨幣市場的利率。

因此,在適當時候,美聯儲將能再度主要通過調節短期政策利率推行貨幣政策。

但可能美聯儲操作框架的某些方面會有變化。

不久的將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會考慮這一問題,將考慮到從資產負債表擴大和管理利率新工具中吸取的經驗。

5、美聯儲會增強銀行業監管

伯南克制定了美聯儲推出新規的日程,以避免今後出現金融恐慌。

這些規定包括,隨著經濟進一步擴張,對銀行的資本要求限制會更多,按揭貸款的貸款與價值比要求更高。

講話指出,美聯儲可能使用哪些工具:

潛在的宏觀審慎估值工具可能用來解決正在出現的金融失衡,它們是另一類優先使用的選擇。

比如新的巴塞爾III監管資本框架包括反週期性資本緩衝,它可能有助於在刺激信貸增長時讓金融界內部增強恢復力。

對於上述方式及週期敏感性按揭貸款的貸款與價值比等其他監管工具,美聯儲的工作人員正在調查操作可能性。

多個發達及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採用這類措施,他們的經驗應該有指導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95

【小敗局】Winamp謝幕的啟示:如何工具、渠道與平臺關系?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60.html

一款16年的播放器最終還是終止服務了。i黑馬認為,做面向純工具的模式很容易被大公司擊潰,關鍵在於能產生優質內容。當純工具成為了內容渠道,用戶對其依賴度會更強。Winamp在其官網公告說,2013年12月20日停止服務。這款在97年就已經出道的知名播放軟件走到了盡頭。或許,這是工具時代的終結標誌之一吧。我把互聯網產品(軟件領域)分為三類:工具、渠道和平臺。有一類工具產品有一個特點在於:如果只是用戶和它兩個角色,這個工具就很難完成什麽東西。Winamp這一點特別明顯,如果你不去找點MP3之類的音樂文件,這款播放器本身沒有任何價值。還有一類工具產品,需要用戶深度參與。比如說筆記類產品、Office套裝。不那麽恰當地套用麥克盧漢“冷熱媒介”的分法,前一類工具可視為“熱工具”,後一類屬於“冷工具”。熱工具用戶點點鼠標就可以了,冷工具需要用戶開動大腦。通常來說,前者用於休閑,後者用於工作。早年工具類軟件的商業模式都是“收費”,後來有了互聯網,慢慢出現了一種免費+廣告或者收費的模式:功能全部有,但有廣告。如果不想看廣告,繳費――這也是很多共享軟件走的路徑。通常來說,越是複雜及越是瞄準特定人群的工具,收費的可能性越大。比如SPSS這種一般只有搞研究的人才會用的軟件。複雜,意味著需要學習,學習意味著學習成本,輕易拋棄不得。特定人群意味著有特定需求,這種需求通常意義上是剛需。但大眾型的工具就不好講了。Winamp顯然是面向8-80歲的人群的,國內其實早期赫赫有名的Foxmail 也有這個特點。在網絡人口不過數千萬的當年,居然擁有五百萬用戶,可謂是風頭一時無兩。但Foxmail很快沈寂了下去,今天還在用這個軟件的人,怕是極少了。類似的還有一堆的下載工具,網絡螞蟻、網絡快車等等。做面向純工具的模式很容易被大公司擊潰,或者說被有其它資源的大公司利用捆綁的方式擊潰。Netscape就是非常經典的例子。純工具開始慢慢轉型,一個方向就是:成為一種渠道。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暴風影音,作為一個視頻播放工具,它非常有名。不過,08年的時候,暴風的馮鑫意識到了問題,據說他認為單純靠這個工具而來的用戶價值只有1分(如果總分是10分的話)。後來暴風影音開始進入“視頻內容供給”的領域,雖然限於實力所限,能供應的內容總量上比不過優土、搜狐、愛奇藝之類,但繞開“首播”、“獨播”的高額采購,大體上也能基本滿足視頻觀看需求。在移動領域中,暴風影音這款APP還可以搜到來自優酷(比如萬萬沒想到)、搜狐(比如生活大爆炸)的獨家內容,算是在搞視頻聚合了 。第二個例子是迅雷,作為一個下載工具,同樣非常有名。早些時候,eMule下載更受歡迎一些,但隨著盜版清理,Verycd轉型,離開了內容的支持,純工具便會出現問題。迅雷後來推出了“迅雷看看”的視頻服務,利用迅雷下載技術,還可以支持下載。迅雷在一大堆下載工具之死中殺了出來,今天的迅雷,已經不能再視其為一個“純工具”了。Winamp的淪落,就在於它和內容沒有任何關系。用戶在使用這個工具時,內容全部是自己找來的。工具升級為渠道的必經路徑在於:用戶利用這個工具所消費的內容,與工具本身有著利益關系。作為一個音樂播放器,iTunes就和內容供應者有著很強的利益關系――事實上,我們今天已經很少把它看成是一個音樂播放器,更多的視其為一個音樂商店。到了這個份上,工具成為了渠道,用戶對其依賴度會更強。但事情沒有完。渠道只是單一的內容推送,盡管根據數據挖掘和分析,有可能做到所謂的精準推送,但用戶的遷移成本很低,如果這個渠道不能做到壟斷性優勢的話――無論是在用戶端的壟斷,還是在合作夥伴前的壟斷――被拋棄是很常見的事。但如果在這個渠道上再置入一點東西,比如,進行 “社交”,那就完全不同了。由此,渠道開始向平臺轉化。所謂平臺,應該包括四個元素:海量端點、統一運營規則、吸聚,以及,重組。重組是最困難的地方。微博做到了前三點,但用戶與信息的重組上出現了問題,比如說,用戶被太多的無關信息所幹擾,他們並沒有感覺獲得他們想要的信息。微博全盛時每天要產生數億條信息,重組不佳造成用戶的困擾,平臺優勢慢慢就開始減弱。當一個平臺將海量信息重組得更好,然後成為高頻使用時,“入口”,變產生了,比如說微信。這已經是另外一個話題。但我們的確從Winamp、暴風、微博、乃至微信,發現了這樣一個路徑:工具、渠道、平臺、入口。進化得越深,它的優勢時間,就越長。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魏武揮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2

人行“全方位註水”工具SLF的利與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971

本周二,中國人民銀行高調地在新浪微博宣布: 1月20日起,我行在北京、江蘇、山東、廣東、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開展SLF操作試點,由當地人民銀行分支行向符合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 在春節資金環境抽緊前,央行高調的舉措無疑是希望穩定重要時間節點的短期資金利率波動。要知道,在去年6月和12月的“錢荒”中,承載著數萬億“不知名”同業資產的中國回購市場短期拆借利率一度飆升至兩位數的水平。如果說這兩次“錢荒”是央行導演的,希望通過拉升回購市場利率來控制銀行高風險同業業務的快速增長,然而,回購利率在關鍵時點,比如說季末和節假日的過分飆升,應該是央行不希望看到的“副作用”,畢竟兩位數的短期融資利率很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特別是在中國高杠桿的大背景下。 因此,央行新推出的SLF應該是希望錨定短期利率設定上限,同時,擴大與央行直接交易的金融機構範圍,也增加了央行對整體狀況的掌控。去年6月的“光大銀行違約傳聞”正是由光大銀行與地方性金融機構間,光大分行與總行之間的溝通不暢和風險管理缺失造成的(詳見這里)。中國中小金融機構的風控水平和系統重要程度可能連央行都沒把握。路透分析道: 從公布的內容細則看,央行SLF"按需供給"原則,意味著SLF利率將成為資金利率上限。它和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等操作利率一道,會構成貨幣市場利率的運行區間。這凸顯出中國央行構建利率走廊調控機制的新思路。 央行這一安排或源於近年來資金市場利率日趨劇烈的波動。實踐表明,即使公開市場等流動性管理工具滿足48家一級交易商的資金需求,中國貨幣市場的結構分化以及流動性的不均衡性,仍可能導致資金利率大幅偏離政策目標。 ... 而在此之中,處於市場邊緣的中小金融機構還容易受到流動性波動的負面影響。央行將SLF操作對象拓展至中小金融機構,賦予SLF利率作為資金利率上限地位,則有助於增強市場參與主體的公平性,降低資金市場高成交利率的錨定作用,抑制金融機構資金套利偏好和高流動性溢價的羊群效應,降低整體資金利率的波動水平。 然而,乍看很美好的SLF可能也存在問題。首先,鑒於試點接受的合格抵押品只包括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國家開發銀行及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公司信用債等債券資產,SLF可能只能錨定線上的回購利率,而對線下短期資金利率可能影響有限。所謂線上,也就是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進行的正規交易,然而,中國還存在很多不通過交易所進行的線下交易。比如說,光大銀行分行的交易就是通過與地方金融機構的“口頭協議”安排的,更不要說市場結構更複雜和模糊不清的民間借貸市場。 季末等關鍵時點的資金交易利率還是可能觸及或突破上述SLF利率上限。監管部門去年6月“錢荒”後增添對高資金交易利率“關註”,造成SLF操作關註的線上資金交易利率並非完全代表整體資金利率水平。 事實上,中國儲蓄投資缺口收窄帶來資金運行格局變化,利率市場化以及表外業務蓬勃發展,正推動金融機構大量資金交易通過同業業務等線下進行,而非都線上。目前線下6個月期資金利率在6.8-7%附近,要高於線上水平。 其次,SLF還可能造成逆向選擇。在美國80年代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吸存的成本不斷走高,為了保證盈利能力,美國的金融機構只能不斷增加對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投資,最終誘發了存貸危機,大量金融機構倒閉。 如果中國金融機構把SLF的懲罰性利率看成央行的“兜底”利率,不斷擴張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那麽無疑是重蹈美國的覆轍。而且鑒於中國市場化程度不深,各級政府存在巨大的投資沖動,出現逆向選擇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而中國央行啟用SLF之初,操作余額就高達數千億元,並占據央行流動性供給增量的大部分,顯示出中國央行在金融市場缺乏出清機制、金融機構資產擴張具有剛性以及融資成本難降情況下,授權分支機構開展SLF操作,可能增添金融機構逆向選擇傾向。 最後,路透還寫道: 中國央行總行及授權分支機構均開展SLF操作,似在“多點接入,多點清算”,這與央行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第二代支付系統"一點接入、一點清算"來改善流動性管理水平相悖。央行此種SLF模式可能受制於固有流程、技術及屬地管理等因素,然對央行整體流動性管理恐非最佳選擇。 如果央行總行和分支機構各行SLF操作,帶來貨幣政策信號傳遞不統一,則就更讓人憂慮;而央行分支機構在面對眾多金融機構SLF需求時,也可能因信息不對稱,而使自由裁量權不能達到最佳運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