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界衛生組織:吸煙對於中國經濟有“毀滅性”影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063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中國目前每年因吸煙造成大量的死亡,這可能將中國過去30年發展帶來的成就毀於一旦。她敦促中國政府加強對煙草的控制,減少吸煙死亡人數,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健康的勞動人口。 據《南華早報》,陳馮富珍在北京訪問時表示:“中國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與吸煙相關的疾病。這個數字非常可怕。中國需要盡快采取措施,加強對煙草的控制。” 在北京訪問期間,陳馮富珍會見了中國總理李克強,衛計委主任李斌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竺。她告訴中國領導人,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與吸煙有關的病癥對中國的勞動力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中國有超過80%的死亡是由非傳染性疾病引起,這些疾病多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比如吸煙和不良飲食等。而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水平為63%。 陳馮富珍稱,按照現有增長水平,到了2050年,中國每年死於吸煙有關疾病的人數將高達300萬人。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框架公約對煙草進行控制,但在公共場合的禁煙力度上做得還很不夠。公約還要求簽署國采取以下禁煙措施,如禁止煙草商公開進行廣告、推廣、贊助等活動,在煙草包裝上印上警示圖案,以及對煙草產品進行高稅收。“這些都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國只需要執行就可以了。” 根據官方數據,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煙草生產國和消費國,擁有3億煙民。約有7.4億人受到被動吸煙影響,其中有1.8億是兒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20

經濟放緩對於中國全是壞消息嗎?未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39

中國政府在今年初所推動的“微刺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經濟環境和中國股市都因此受益改善和走高,投資者對於中國的信心也得到加強。不過這種依賴政府刺激的複蘇很難保持持續性,外力消退之後,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型成為了關鍵。《金融時報》專欄則認為經濟放緩可能會給中國經濟改革帶來契機。

最新公布的中國8月工業產出增速創近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顯示出中國整體經濟在有惡化的跡象。數據公布之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創三年最大單日跌幅,在香港上市的中資概念同樣重挫。外資撤離在港的中資概念之後,同時在大陸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股價盡管依然存在倒掛現象,但是這種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李克強總理最新的表態(中國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或低一點都是合理的),則暗示中國GDP增長7.5%的目標可能無法達成。

市場投資者相信中國政府將竭力采取措施避免已經疲軟的房價出現崩盤。不過即便能夠避免“硬著陸”,低增長依然會對銀行業、地產業以及國企所主導的紅籌股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並且依賴於政府刺激的經濟增長本身也不具備持久性。

事實上,經濟增速放緩對於消費類公司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並且有機會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當銀行不再大力支持地產業之後,消費行業會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一個明顯的跡象是消費類股票相對較多的深成指今年漲幅達到了26%,好於上證22%的表現。

學者李稻葵此前在“全球經濟最新動態”分論壇上表示,過去的兩個增長引擎是出口和房地產市場,這兩個增長引擎正在逐漸的淡出,讓新的增長引擎來替代,而新的增長引擎正在逐漸到位,這恰恰解釋了為什麽中國的經濟在減速。而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什麽呢?首先是基於消費的基礎設施投資,第二個是私人消費,私人消費正在逐漸複蘇,就GDP占比而言,私人消費每年增加0.7%的貢獻率,在今後3-5年當中,私人消費占比可能逐漸能夠上升到GDP50%。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上則強調,上半年中國經濟雖有波動但還在合理區間,中國政府最看重就業,截至今年8月已接近完成全年就業目標,未來要堅持結構性調控,靠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從相對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很多值得擔憂的問題。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果合理利用這樣的機會做出產業調整並由此轉型改革的話,經濟放緩或成為一件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17

對於神州租車的個人思考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891211

今年全球最大的IPO無疑是阿里巴巴。然而有一家公司在阿里上市的同一天也在香港上市,認購超過200倍,火爆程度一點不輸給阿里。這家公司就是神州租車。為什麽普普通通的租車公司能獲得如此火爆的認購,而這家互聯網模式的租車公司未來會在哪里?本文和您分享一些筆者的思考。

先看行業,目前中國有四大類租車公司:以AVIS,Hertz領銜的全球租賃公司,以北京新月,上海強生為代表的傳統租賃公司,以大眾,奔馳為首的廠商租賃公司,以及以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的連鎖租賃公司。筆者也曾經和其中的三類打過交道。像AVIS,Hertz這種主要是B2B模式,大部分依靠外資企業生存。許多全球的外資企業和他們簽署全球服務鏈協議,所以國內租車必須用他們,雖然價格非常貴。而北京新月,上海強生更多是當地B2B的模式。他們的司機比較專業,很多高層領導人會議的租車都會用他們,避免對於道路的不熟悉。而神州租車更多是B2C的模式,受益於普通老百姓租車的需求。而且他們的服務以車為主,很多用戶不需要司機,不像前面兩者更多都是需要其專業司機的附加值服務。

從滲透率的角度看,國內租車行業滲透率還很低,在2012年僅僅有0.4%,而同期日本是2.5%,美國是1.6%,韓國是1.4%,巴西是1.3%。此外,中國市場的集中度也很低,美國前五名租車公司壟斷了95%的租車市場,德國有90%,中國租車市場前五名的占有率僅僅為14%。這背後的問題是B2B和B2C市場是完全割裂的。B2B的租車公司更多要麽有全球品牌(AVIS,Hertz)這種,要麽能搞定政府或者國企(上海強生這種)。而神州租車對應的細分市場是B2C的老百姓,他們更在乎的是價格。你讓GE,中石化,美國領事館等這些大企業去租用神州租車的服務目前看還不太可能。不過可喜的是,未來B2C這一塊才是發展的主流,這點和海外市場是一致的。

而對於神州租車來說,這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提交IPO申請。早在2012年公司就在納斯達克提交上市申請,但他們這種重資產擴張的模式並不被投資者所認可。於是撤回上市申請,轉而在今年於香港上市。在上市之前,全球租車老大Hertz還入股公司20%股權,並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

從商業模式看,租車毫無疑問是其最大收入來源。在2014年一季度收入中占比高達85.6%。然而另一塊二手車銷售的占比過去幾年在慢慢崛起,從2011年的5.3%上升到了2014年一季度的14.4%。筆者認為二手車的銷售是其擺脫被人詬病“重資產”模式的好方法。不同於傳統行業,神州租車的重資產擴張後,這些資產還是能夠變現,甚至取得收益的。而不是傳統企業中,購買的設備(資產)最後必須完全折舊。公司目前有三個渠道來出售二手車:自由招標及拍賣,第三方拍賣公司,其他線下銷售。目前公司的車輛總規模為52,498輛。其中35,602輛投入短租,5,946輛用於長租,4,475輛為金融租賃,退役待售及因違章停運約有6500輛。

神州租車的目前在短租市場的份額有31%,為行業絕對龍頭,大大領先一嗨租車的8.1%。而此次上市後,筆者認為神州租車的護城河會更深。短租行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資本開支和品牌。而神州租車通過上市後,這兩塊的護城河都會更加鞏固。可以說如果之後其競爭對手無法融資的話,那幾乎沒有機會和神州租車拉近差距。

對於公司的未來,筆者相對比較樂觀。從中美行業對比發現,在美國租車是旅遊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AVIS,Hertz很大一塊業務也來自於旅行租車。最近國慶長假臨近,筆者也看到許多朋友去了美國,租車在一號公路上享受美麗的自然風光。在美國像Priceline這樣的大型OTA都提供租車服務。而中國旅行中的租車服務才剛剛開始。未來的旅行一定是越來越個性化,而不是跟隨旅行團的大巴走馬觀花。所以租車會成為自助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條龍服務。另一塊,隨著上海,北京等地的牌照限購和擁堵,未來可能會有一些用戶放棄買車,轉而開始租車(比如偶爾周末出遊租車)。這點和許多居住紐約曼哈頓,面臨高昂停車費的用戶是一樣的。所以,從行業增長看,租車還在快速增長階段。此外,筆者認為神州租車過去幾年的“燒錢”打造了非常強的比例(賬面價值超過40億的車隊,遍及全國的網點和5000人的團隊)。這點和京東十分類似。所以長期看,神州租車將在一個高增長行業中保持非常高的市場份額和必然,前景依然誘人。

點拾原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57

為什麽香港對於市場很重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31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和標普稱,香港時局短期內不會對其評級有影響,但若香港常規商業活動遭到延遲,將會對很多領域有負面影響,包括銀行業、保險業、航運、貨幣。

讓我們來看一看,香港為什麽重要?

香港一直是全球貿易、金融、保險中心,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通往中國大陸的門戶。去年,這座島上城市的貿易總值達到977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貿易總值(18.8萬億美元)的5.2%。

香港也是僅次於倫敦和紐約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Global Financiers通過商業便利性、稅收以及人才等要素的統計顯示,近幾年,香港與前兩名的差距增在逐步縮小。

screen-shot-2014-09-29-at-12-09-45

香港也一直是外資進入中國的主要門戶。中國大陸去年共吸引外資1240億美元,而根據歷年數據,這其中有將近一半的資金都流經香港。

根據美國律師協會的統計,得益於香港健全的法律,香港是超過3700海外公司的大中華地區總部所在地。香港政府估計,大約60%的對華直接投資都或直接或間接通過香港。

香港的門戶角色也反映在其金融行業的規模上。

香港銀行業資產相當於其GDP產值的8倍。香港銀行業的總價值9萬億港幣的外幣貸款中的40%都流向中國大陸,而這一數字在10年前僅為5%:

hong-kong-banks-foreign-claims-total-mainland-china_chartbuilder

 

這里也是投資銀行獲取商業傭金收入的重要城市之一。根據湯森路透的統計,僅今年上半年,投資銀行在這里就獲得了將近5.02億美元的傭金,相當於投資銀行在新加坡、韓國和馬來西亞同期獲得傭金數量的兩倍。

這個月初,香港銀行家通過承銷價值10億美元的伊斯蘭債券開拓了新的市場。這使香港成為今年以來,全球第五大伊斯蘭銀行中心,並且仍保持快速成長。

這座城市也是世界第五大外匯交易中心和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這里的人民幣交易量達到495億美元占香港平均每天的外匯交易量的18%:

foreign-exchange-trading-average-daily-turnover_chartbuilder

根據國際支付體系Swift的統計,72%人民幣離岸支付都發生在香港。

阿里巴巴本月在紐約的IPO也讓香港反思,因為香港的法律不能接受阿里巴巴的股東投票權制度,而拒絕了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但香港始終是很受歡迎的IPO發行地之一,由於過去十年中國大陸企業大量在這座城市融資,香港的融資總額排名世界第二:

top-10-ipo-markets-2005-to-date-value-raised-volume-of-listings_chartbuilder-2

但波動性永遠是IPO和股票市場的魔咒,香港的資本市場在可見的未來很可能會受此影響。波動性今天跳升了20%,這朵懸在市場上的烏雲很可能會嚇走想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香港恒生指數在周一下跌1.9%。

這座城市也是地區保險行業的聚集地。這里有大量的並且仍在增長的保險資金。根據瑞士再保險銀行的統計,去年,在香港共簽訂了總價值達360億美元的保險合同,比2012年增長了10%。而同期,全球保險行業的保費增長率僅為1%。香港是全球人均保費最高十個國家和地區之一:

top-10-countries-by-insurance-density-premiums-per-capita_chartbuilder

香港也是全球五大貿易港之一,其年吞吐量相當於美國最大的港口洛杉磯的三倍。大多數貨物都是經香港轉運到中國陸的原材料和從中國大陸運出的完成品。

the-world-s-largest-container-ports-annual-volume_chartbuilder

圖片來源:Quartz

(實習生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65

對於GTAT破產的深度點評:藍寶石今年不樂觀 明年不悲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76&page=1&extra=#pid6214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7 11:50 編輯

對於GTAT破產的深度點評:藍寶石今年不樂觀 明年不悲觀
作者:格隆匯 趙曉光

事件:蘋果藍寶石合作夥伴GT Advanced Technologies(簡稱GTAT)昨晚宣布自願申請破產保護,股價瞬間暴跌90%。

安信證券電子研究團隊迅速給出了深度點評,內容如下:

今年不樂觀、明年不悲觀。

在市場熱炒之時,我們今年一直沒有推薦手機藍寶石板塊,主要邏輯是按照目前技術路徑無法實現新產業的快速普及邏輯:成本顯著下降帶動滲透率上升。此外我們一直擔憂蘋果今年無法推出手機藍寶石。

關於GTAT破產,我們有四點重要點評:

1、今年我們不看好藍寶石不代表明年不看好,只要消費者對硬度、美觀和下遊對大量傳感器使用的需求未變,藍寶石還是有未來,第一槍還是要蘋果打響。目前看藍寶石供應商仍在蘋果研發供應商名單,明年推出可能性很大,且蘋果在研發雙面藍寶石(手表背面藍寶石用於傳感數據,手機更可實現美觀)、側面藍寶石方案,對藍寶石的推動意義遠大於僅正面藍寶石方案;

2、未來制造業重心必須從歐美向亞洲轉移,才能滿足成本下降、滲透率提升的邏輯,預計會出現GTAT被中國企業收購或研發團隊加盟中國企業的情形,否則只能被中國企業替代;

3,藍寶石的發展受挫符合產業發展規律。但消費電子的創新不會受到影響,代表隨時隨地傳感、顯示和控制的傳感器、虛擬顯示和智能控制的趨勢是未來我們最看好的趨勢。

4、對於藍寶石產業鏈,在四季度消化後,我們維持明年一季度前後是推薦時點的觀點。消費者對硬度、美觀和傳感器需求不會降低,新的技術值得重視,特別是大猩猩玻璃表面鍍藍寶石的技術,成本是純藍寶石的四分之一以下,但硬度一致,國內某大客戶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技術,這也是我們推薦利達光電的原因之一。進入四季度,安全成長才是王道,純炒故事無法估值切換,明年估值15-25倍的公司才是配置首選!(作者供職於安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95

對於中國買家:華爾道夫只是開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22

0013729e45180dc59a6f30

十一期間,市場熱議的一件大事便是中國安邦保險買下紐約地標性建築——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彭博社專欄作家William Pesek因此驚呼:“對於中國買家來說,首先是華爾道夫,接下來是全世界。”

剛剛在紐約創下美國史上規模最大IPO的阿里巴巴,不久前還極其高調地在華道夫酒店舉行全球首場路演,而一夜之間,這座地標建築就易主中國企業。中國人的資金實力再一次令世人震驚。

William Pesek發文稱,這不禁令其回憶起日本上世紀80年代在發達國家資產市場瘋狂“掃貨”的情形。當年,日本人買下了加州卵石灘高爾夫球場、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雷諾阿和畢加索的傳世名作……

如今,日本人的“瘋狂購物”才過去沒多少年,中國人又撲了過來。然而,這卻引發了海外憂慮。William Pesek認為,中國人的海外資產購買潮可能更具破壞性,更令人不安。

William Pesek寫道:

部分問題包括美國針對中國的獨有政策。多年以來,美國都要求人民幣升值。而自從2008年9月以來,人民幣也升值了11.4%。顯然,更昂貴的人民幣意味著更廉價的美國產品,尤其是美國的房地產。大批中國人奔赴香港、溫哥華、紐約、悉尼買房置業,不但推升了當地房價,也導致當地居民對中國人的怨恨越來越多。

可是,匯率卻不是唯一的問題。日本人當年在美國大肆買樓反映出一種傲慢:高調的交易帶來的更多是公眾宣傳效應而非利潤。中國人比當年的日本人更加有錢,在政府主導下,中國希望主宰新的市場。

此外,中國人還認為,購買已有的海外資產要比自己創建一個世界級品牌容易得多。比如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即是如此。

日本人在上世紀廣泛出擊四處購買美國資產令當時的美國議員們驚呼:日本將殖民美國。中國也可能讓人感覺在大舉進攻美國。

不用說,這不會輕易停止。而美國政界的擔憂已經阻止了商業交易的達成,比如中海油試圖在2005年收購美國老牌石油企業優尼科(Unocal Corporation),但最終未能如願。不過,包括華爾道夫酒店被收購在內的數樁商業收購案例成功獲批,更多此類並購案正在不可避免地獲得批準。

華盛頓必須抵制地方保護主義,盡管欠發達國家也存在的保護主義令人憎惡。但即便如此,現在也是時候詳細區分哪些公司可以被批準購買美國資產,而哪些公司需要拒絕,以及理由是什麽。那也將包括對“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給出更為準確的定義,以此確保劃分標準的合法性。美國也應當要求海外出資方提供關於國外資金來源的更多細節。

然而,無論愛或不愛,中國的對外擴張終將觸及美國的所有領域。美國準備好了嗎?我沒看到任何證據能表明美國可以說YES。(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03

巴菲特投資中石油案例對於當下投資中國藍籌股的啟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00&extra=page%3D1

巴菲特投資中石油案例對於當下投資中國藍籌股的啟示

作者:徐誌


一、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核心邏輯


(1)國際間相似公司估值間的差異是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邏輯之一



巴菲特於2002-2003年分批完成對於中石油H股的建倉,平均成本價格大約在1.62港元/股,而2003年的中石油的EPS是0.40元,2002年的EPS是0.27元,估算下來2002年的PE是6.36倍,對應2003年的PE是4.3倍。而同期查了美國幾家石油公司例如康菲、美孚、雪佛龍等的PE在8~10倍,據統計世界平均水平大概在17倍PE左右。同時2003年的每股凈資產為2.06元,2002年的每股凈資產為1.83元,對應2002年的PB為0.94倍,對應2003年的PB為0.83倍,而同期幾家美國的石油公司大概在2-4倍的水平。


通過國際間的比較,我們發現了當時的估值差所在,而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邏輯之一便是如此,也就是足夠的便宜以及豐厚的股息率。我們通過當時以及後期的采訪可窺探一二:2003年10月10日巴菲特曾經在沃頓商學院上課時說過:"要在中國獲利,你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出現閃失。我們之所以購買中石油,只是因為它便宜而已。";2009年9月29日央視對話,巴菲特在節目上說:"在我閱讀中石油年報的時候,我認為這家公司當時價值1000億美元,我再看看市值,它當時的核心業務的股票市值只是350億美元,所以我覺得很值,我就買入了。";2005年4月30日的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幾年前,我讀了這家公司的年報之後就買進了,這是我們持有的第一只中國股票。這家公司的石油產量占全球的3%,這是很大的數量。中石油的市值相當於艾克森美孚的80%。去年中石油的盈利為120億美元。2003年在財富500強公司的排行榜上只有5個公司獲得了這麽多利潤。當我們買這個公司時候,它的市值為350億美元,所以我們是以相當於2003年盈利(每股收益0.59港元)的3倍的價錢買入的。中石油沒有使用那些財務桿桿。它派發盈利的45%作為股息。所以基於我們的購買成本,我們獲得了15%的現金股息收益率。"

所以,以上的啟示很有意義,那麽對於現時,是否有操作意義呢?齊魯證券最近統計了國際間的估值差的比較,對於我們尋找類似的機會很有參照意義。


(2)對於未來油價的看漲,也就是當時貢獻中石油內在價值最重要的自變量,是巴菲特買入的邏輯之二


中石油屬於國有企業,2002年時管理、體制等都算不得優秀公司行列。究其經營而言,2002年之前,中石油的原油儲量基本維持原狀,天然氣是在國家2002年正式開工西氣東輸之後才出現較快增長的。2002年之前,中石油在處理98年石化行業大重組的事的時候幹得最有意義的就兩件事情:一個是處置一些小的非盈利資產,但是像化工和煉油這種長期虧損的資產是根本沒辦法處理的。另一個便是裁員,從上市的48萬人裁減到2002年的42萬,整整6萬人被裁掉,每年節省的人員開支有20個億。從上市到2002年,制定的節約成本的目標是90億元,截止2002年基本實現了。最後一點,開采成本從上市時的4.76美元/桶下降到2002年的4.34美元/桶,幅度挺大的。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來,上市後管理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節約的成本的那點錢微乎其微,管理相比於一般的國企也只是好一點,但是離優秀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核心的投資邏輯並不是投資中石油的管理上的。


很多片面理解巴菲特投資體系的"偽價值"投資人會對這樣的投資嗤之以鼻,以簡單的自以為是的"定性"分析來將其排出在外,其實是忽略了買入持有一個投資標的前搞清楚其核心變量的錯誤。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當時巴菲特的只言片語來窺探一二:2007年10月,巴菲特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采訪時說:"石油公司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原油在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們對未來盈利前景很樂觀。……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原油的價格,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巴菲特的另一個投資行為也證實了這一點:巴菲特曾經在1994-1995年期間建立過4570萬桶的原油期貨合約。2003年的原油銷售價格為27.2美元/桶,比2002年大漲21%,而2002年較2001年是下跌5%的。


而如果拆分中石油的損益表,會發現整個公司的利潤貢獻由90%以上都是勘探和生產貢獻的,主要就是賣原油,有的年份甚至能達到100%的比例。所以,一個關鍵的企業模型的關鍵自變量便找到了。


隨著關鍵自變量原油的價格一路走高,中石油的盈利能力也一路走高:


所以,除了第一條中石油的估值便宜以及分紅率極高之外,便是中石油當時的利潤主要貢獻是原油價格波動,巴菲特看好原油的未來價格即中石油當時貢獻內在價值的最重要的變量。


二、巴菲特賣出的邏輯


巴菲特於2007年7-10月分批賣出中石油,中石油2006年和2007年的每股收益為0.79和0.81元/股,市盈率分別為15.82和15.43倍,而同期美國的幾家石油公司的平均PE為8~12倍,2006年和2007年的每股凈資產為4.87和5.79元/股,市凈率分別為2.57和2.16倍,而美國同行在1~4倍。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買入時估值低於國際間同行的水平,而賣出則高於國際同行。之後,我們看內在價值的走勢,ROE也是隨著原油價格波動,在2007年達到歷史新高,隨後回落,而巴菲特正是在80-100美元/桶的時候進行清倉操作,顯然巴菲特覺得原油價格過熱了。


綜上,比亞迪一定程度上是巴菲特投資夥伴芒格的"產物",也就是說中石油基本是巴菲特唯一在中國市場的傑作,其操作手法並非簡單地長期持有,但是年化收益率卻達到了驚人的50%,就連主張忽略估值波動選擇成長股的芒格也感慨:"要是一直有這樣的機會該多美妙!"所以,我們可以從巴菲特對於中石油的買賣中得到很多啟示:


(1)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國際間的估值比較來發現市場錯誤定價;


(2)關於估算內在價值時,最關鍵的便是找到一家企業在這段時間內最為關鍵的自變量;(3)對待估值波動要遵行"低買高賣"原則;


(4)按照年化收益率來看,中石油的一買一賣達到了50%左右的水平,是巴菲特投資案例中最高的幾筆之一,所以"價值投資"不適合A股的言論基本被證偽;


(5)投資並不需要過於複雜化的數學模型:據報道:巴菲特當時用極短的時間(傳說:幾分鐘-幾小時) 閱讀了中石油的近幾年的財務報表,就估算出中石油當時的大概估值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依據有可能便是中石油的市場PE與國際石油公司整體平均PE間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巴菲特對能源行業業務板塊深刻細致的了解,也同樣可以推測出,估值完全用不到複雜的數學模型。


(6)對於當下尋找和投資類似的低估值、高股息率以及可持續的高ROE的A股股票具備參考價值。


(7)A股的估值波動率相比於成熟市場更大,更利於我們"低買高賣"。


筆者借鑒巴菲特的投資思路對目前的A股進行檢視,發現以下標的具備符合此類特征,可以作為候選標的物:

以上的標的物的估值都低於國際間其他市場相似標的的水平,同時內在價值走勢保持向上的趨勢且股息率豐厚。(來自摩爾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274

對於投資者 庫克已經趕上喬布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69

tim-cook-hands-up

對於投資者來說,蘋果CEO庫克(Tim Cook)的成就已經趕上喬布斯了。

自庫克接掌蘋果到今年11月底,蘋果市值增加了3500億美元,突破了7000億美元。蘋果現在的市值約是2011年8月的兩倍,當時喬布斯因為病情加重不得不辭去CEO一職。以名義市值算,蘋果的市值是“前無古人”的。 

當然,把蘋果的成功和市值增長全歸功於庫克是可笑的。且不論喬布斯於1976年與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等兩人聯合成立了蘋果,他更在上世紀末重返蘋果公司,使它成為今天無處不在的“龐然大物”。

作為CEO,庫克也成就斐然。商業新聞網站Quartz稱,庫克迅速地把蘋果從一只大型成長股過渡為一只擁有更加穩定分紅的大藍籌,這本身就是一大成就。

不過,該網站也指出,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的增長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改變的作出也是為了追隨外界所好,例如大屏幕的iPhone 6 Plus。

(蘋果市值)

apple-market-capitalization-apple_chartbuilder-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15

Lending Club上市對於中國P2P行業發展的四點啟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1/148310.html

i黑馬:美國時間12月11日(北京時間12月11日晚),全球最大的P2P平臺(網絡借貸平臺)Lending Club就將正式在紐交所上市。如果進展順利,Lending Club不僅僅將成為全球最大亦是全球首家上市的P2P平臺,而且還將與早先的Google等公司一道,躋身美國互聯網史上十大IPO之列,再次誕生一系列造富神話。本文由Lending Club聯合創始人,點融網創始人、CEO蘇海德撰寫,Lending Club對中國的P2P公司發展帶來哪些啟發。
 
這兩天全球最大P2P平臺Lending Club即將掛牌上市的新聞,引起了各方的極大關註。對於國內P2P行業來說,無論是對於P2P平臺運營方,還是對於廣大投資者,相信Lending Club的光明前景都已經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信心。

我自己既是Lending Club的聯合創始人,也是目前在國內運營的P2P平臺點融網的創始人,對於P2P行業發展,我始終懷有極大的熱情。我堅信,技術可以造福於所有的人。就Lending Club的上市,我最近也在思考,至少能給國內P2P行業發展帶來四點啟示。
 
啟示一:P2P是最有前景的互聯網金融形態之一

如前所述,Lending Club的上市,甚至它可能成為美國互聯網史上前十大IPO,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P2P是最有前景的互聯網金融形態之一。

但之所以說P2P最有前景,絕不僅僅是Lending Club的成功上市。就從Lending Club來說,為了繼續實施公司的戰略決策,過去7年里已經多次成功融資。至今Lending Club已經成功完成50億美金的放貸量,雖然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實際上與銀行的業務體量相比,還是非常微不足道。Lending Club現在只有2個產品:個貸和中小企業貸。就Lending Club的主打產品個貸而言,市場整體體量在8500億,但Lending Club只占其中的50億,所以可以想象Lending Club未來的前景有多大。也因此,Lending Club這次會進行公開募資,並計劃將這些資金用於技術、市場、產品等多個方面,去和越來越多的中型商業銀行競爭,搶奪客戶。
 
啟示二:尊重監管是有P2P行業有前景的基礎

不同於中國目前的P2P行業現狀,在美國想做P2P生意,必須要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註冊。而這中間就有個故事。

上述監管體系,並不是在美國P2P平臺誕生之初就以形成的。與中國目前的情況一樣,美國的P2P市場在誕生之初,當時也處在沒有專門監管機構、也沒有專門適用法律監管的狀況。直到面對迅猛發展的P2P行業,有一天,SEC認定,P2P的運營模式已經涉及到了證券銷售,要求包括Propser和lending club 在內的所有P2P 平臺在SEC 登記註冊,登記成功後將會被定性為在允許的範圍內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的機構。

而Lending Club 一開始就十分尊重被積極接納監管,於2008 年3 月就主動申請在SEC 註冊並進入靜默期,隨後在10 月獲得SEC認證重新開業,成為第一家按SEC 安全標準提供個人貸款的企業。在SEC 註冊獲批後,Lending Club 得以將業務拓展到美國大部分州,並迅速超越了Prosper,成為美國P2P 借貸市場的主要服務平臺。

目前,點融網正在與監管部門共同草擬P2P行業監管白皮書,並積極地參與到P2P行業相關監管規定的制定過程中。
 
啟示三:P2P行業起步走得慢一些不是壞事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註意到了,Lending Club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年上半年,Lending Club的經營收入達到8690萬美元,較2013的3710萬美元上漲了134%。
其實,這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因為大家都知道,Lending Club成立於2007年,最初的2年Lending Club里只發放了1千萬的貸款,到2009年年底貸款發放量還不到1億,過了3年半的時間才做到了1億。用了5年半的時間才做到了10億的貸款規模。而現在呢,Lending Club在3個月里就放款10億。過去5年做的量,現在3個月就做到了。Lending Club正在爆發式增長,其他公司可望而不可及。

我想說,像現在點融網的發展速度也是如此,我們的步伐不快,但每一步都很穩。也許點融網以後的發展速度也會和Lending Club一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

這里還值得說一點的是,很多人會看到,在營業收入迅猛增長的同時,Lending Club凈利潤卻有所下滑,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凈虧損1650萬美元。其實,這並沒有什麽值得可怕的。

Lending Club即將上市,但該公司並不考慮因此獲利,而是仍然繼續自己的戰略規劃,可能選擇虧損。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成功不能只看營業收入,而要看這家企業完成了多少業務量,在商場上占有的份額,產品是否受歡迎,公司的影響力等多方面。對於互聯網企業和新的商業模型,不能再套用舊有的衡量公式,如果用這些公式,那Facebook就一文不值了。
 
啟示四:P2P平臺和銀行可以合作共贏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銀行業是一端,互聯網是另一端。這兩個行業對國民經濟都很重要。像P2P被稱為互聯網金融,這是兩者的結合產物,擁有互聯網技術也非常了解銀行的運營,取二者之長,所以創建除了新的商業模型。

但我相信,P2P不是在和銀行競爭,像Lending Club實際上在幫助銀行發展。在美國,我們的使命是讓銀行做回銀行,而不是一味追求投資盈利的機構。銀行的價值在於風控體系、客服體系和完善的運營。事實上,我們為銀行提供更好的技術,幫助銀行更方便獲得資金等多種服務。我們打開了銀行“透明公開”的大門,讓客戶更清晰了解投資回報。點融網現在也在和一些城商行合作,幫助他們做得更好。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35

對於大宗商品 供給才是大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356

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巨頭嘉能可斯特拉塔 (Glencore) CEO Ivan Glasenberg本月表示,大宗商品的需求並沒有減弱,造成價格大幅走低的根本原因是供給明顯過剩。

Glasenberg稱“無論在原油還是鐵礦石或者煤炭方面,我們所看到的都是需求在增加。那麽是什麽因素導致價格下跌呢?那是因為供求增長太多。”

對於大宗商品而言,市場的供求關系一直是決定價格走向的核心因素之一。大宗商品指數2014年下跌14%,刷新5年新低。在鐵礦石三大巨頭、OPEC組織均拒絕減產的背景之下,大宗商品弱勢延續到2015年恐難以避免。

以鐵礦石為例,盡管需求增長9%,但是2014年整體供給增長12%。包括力拓、必和必拓和Fortescue金屬集團在內的鐵礦石巨頭對於產能不減反增,最終導致鐵礦石價格下跌50%。

鎳是今年表現最為強勁的金屬,鋅同樣表現不俗。印尼在今年5月禁止出口金屬以及澳洲最大的鋅礦將在2015年停產所帶來的供應端減弱是價格走高的重要原因。

ore

銅的情況則相對較為複雜。雖然大多數市場人士在年初均認為銅市場將面臨明顯的供大於求,不過在一些銅礦被迫關閉之後市場的供給已經明顯減弱。

花旗分析師Ed Morse在近期報告中稱,“市場總認為全球經濟放緩導致需求降低並引發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但是有意思的是,供給的因素其實更為重要。過去幾年市場大肆擴大投資使得供大於求明顯。”

摩根大通分析師Fraser Jamieson在其研究報告中表示,未來5年鐵礦石的供給還將增長3.41億噸,而整體需求則將溫和增長,因此未來幾年供大於求不會改變。

交易員們普遍認為許多商品未來的需求可能會有所增加,但是此前推動大宗商品牛市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可能很難“昨日重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7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