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趨勢解析》「大企業不耐症」催化改變 大志向、小確幸 邁向2.0進化版

2016-05-16  TCW

大志向和小確幸兩種選擇,不只發生在千禧世代,其實,「X世代」(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年生)以及更早以前,也有這兩種人,但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不同面貌。

過去,台灣社會鼓勵的大志向,是「數大便是美」。準教育部次長、台大副校長陳良基分析,台灣崇尚台積電等大企業模式,屬於全球供應鏈的一環,即便規模化,一旦當地人才、技術提升,重要性就很容易被取代。

過去雖不流行「小確幸」一詞,但仍有年輕人重視精神滿足勝過追求財富。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認為,當時媒體不像現在自由,亦無網路快速傳播資訊,成功價值觀相對單一,這種人「畢竟還是社會中的少數。」

二00八年金融海嘯後,成功定義才逐漸被顛覆。二0一一年後,小確幸一詞在台灣形成風潮,從少數變趨勢。

由於這跟傳統成功定義有衝突,常被企業家拿來批評年輕人缺乏企圖心,構成負面印象。

但也有知名人士起身辯護。例如心理醫師王浩威就說,「社會在批評小確幸同時,卻又提倡工匠精神,這就是典型常見的矛盾。」他認為,德國、日本所尊崇的「職人」,便是小確幸的極致,台灣若要發展精緻文化,反而更得運用小確幸的力量。

小確幸也逐漸由負面詮釋轉向中性,進化至2.0版本。同時,大志向內涵也產生質變。當台灣經濟發展停滯、升遷機會變少,年輕人「大企業不耐症」日趨嚴重,不再把進一流公司當成功象徵;利用廉價勞力與資源的代工模式,也未必受到認同。

王文華認為,台灣從過去強調「利益」,變成強調「意義」的社會,年輕人更希望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我們這時代的人要有心理準備,台灣不會再以我們預期方向走下去了。」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55

華夏銀行董事長樊大誌因工作原因辭職

3月7日晚間,華夏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於 2017 年 3 月 7 日收到樊大誌先生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樊大誌先生因工作原因,辭去本公司董事長、董事及董事會相關專門委員會委員的職務。

2016年12月7日,華夏銀行發布公告,該公司董事會於12月6日選舉該行行長樊大誌為董事長;在此前的12月1日,該行稱,董事長吳建因年齡原因辭去董事長、董事以及董事會相關委員會委員的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46

【專題籽】遊民變老闆 台灣有《大誌》

1 : GS(14)@2016-04-15 16:30:38

侯大哥在松江南京站賣了6年《大誌》,平日早上7時開始擺檔,午後會稍休片刻,再擺檔至晚上9時。



【專題籽:胚芽故事】三月中的台北,細雨綿綿、涼風陣陣。早上七時,街頭人影晃動,低頭急步的上班族、睡眼惺忪的國中生……人潮中,只見一位身穿鮮橙色背心的大叔,捧着數本雜誌四處張望,「100塊一本,謝謝你。」大叔把手上的雜誌遞予顧客,再自背後的小推車取來一本新的。這本雜誌喚作《大誌》,至今發行了73期,當中逾50期悉數售罄,就連候任總統蔡英文也在facebook大讚它的內容及理念。「幫助那些幫助他們自己的人」,《大誌》聘用無家者等弱勢社群當販售員,在雜誌行業日暮途窮的年頭,它的餘暉照亮了無數遊民的生命,溫暖人心。

台灣創辦人——赴英取經 不怕被當騙子

《大誌》是本月刊,3月主題圍繞「人類學家」,記者花了兩夜讀畢整本,彷彿繞了世界一圈。帶領我的作家,有分享考古心得的台籍大洋洲漂流客、分析人類學家辦公室的紀錄片導演,還有一位駐巴黎的台籍文化人,仔細解構當地的人類學博物館。近百篇文章長短不一,全是圖文並茂、彩色印刷,不少台灣藝人如伍佰、張懸、張惠妹、桂綸鎂及陳綺貞等都曾當過封面人物,大談音樂戲劇人生。《大誌》每本成本50元台幣,販售員衡量自身財務狀況及銷售能力後,可隨意決定購買量,以100元的定價售予顧客,收益全歸己有,多勞多得。最年的長販售員已有88歲,每天仍然神采飛揚佇立街頭;有人賺夠了錢,打算回鄉探親;又有人被邀請到大學,分享由遊民變身專業販售員的精采人生。這套運作模式其實源自於成立了25個年頭的英國社企周刊《The Big Issue》,6年前把其引入台灣的人,正是眼前的李取中。



手捧投影機 親自當說客 

《大誌》總部位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附近,1,100呎的辦公室內,只有7位員工,雜誌創刊者兼總編輯李取中坐在最末端。這位揸fit人現年45歲,曾為台灣Yahoo開山劈石,後來聘請了30多位長居海外的台灣人,就他喜歡的設計、建築及藝術等範疇投稿,放到一個名為「樂多新文創」的網絡平台上。多元化的新平台,為這位「網絡新貴」贏來中港台最具代表性的網絡獎項——2009年網絡金手指年度大獎。同年,有朋友建議他把平台裏的內容搬到雜誌,「都是機緣和巧合,我從一本台灣雜誌中讀到英國社企周刊《The Big Issue》的故事,腦內的燈泡忽然亮起!」李取中憶述,那時最叫他驚訝的是,當台灣對「社會企業」一詞仍感陌生時,全球已有10個國家獲得英國《The Big Issue》授權,借鑑他們的經營方式,自行發行一本同名雜誌。他立即坐言起行,走訪台北市內的遊民關懷組織,了解這些邊緣一族對工作的熱切性,又拜訪隸屬台北市政府的社褔中心,取來國內的遊民數目及分佈資料。最後,他把兩個月的心血濃縮成一份計劃書,於2009年11月飛往英國倫敦的《The Big Issue》總部。創刊人John Bird看畢計劃書後,馬上點頭說“Go ahead”。李取中不禁大喜,火速飛回台灣準備大展拳腳,但要取信於一眾遊民,得花上一番心機。李取中捧着投影器,把握午飯前後的時間,走訪為街友提供伙食的教會和社褔機構,聲畫兼備地推廣販售計劃。他跟隨英國總部的做法,先向每位參加者免費派發10本雜誌,在指定的捷運站外出售,由雜誌社職員從旁糾正表現、授之以漁,往後他們便能自食其力。結果呢?「大概因為他們都背負着太多不快的過去,聽到我說要僱用他們時,都非常懷疑,甚至把我看成怪人和騙子,頭也不回地走掉。」憶起最初的無奈,眼前人仍不禁苦笑。經歷連月的游說,報名加入販售行列的遊民終達30位之多。李取中不敢怠慢,除了自資,還向親朋戚友借來不少資金,聘請了逾20位駐外地或本土、不同範疇的專家及文化人來撰稿。2010年4月1日,首期雜誌正式面世,發行量達3,000本,共有39頁、81版,比其他國家的《The Big Issue》來得厚,還隨書附送插畫家幾米繪畫、以街頭販售員為主角的彩色海報。為了讓販售大軍更受注目,李取中又準備了印有《The Big Issue》字樣的鮮橙色背心及鴨舌帽作制服,怎料創刊當日現身上班的遊民只有區區10人。幸而熱誠未被擊退,看到販售員站在街頭力竭聲嘶地高喊:「《大誌》雜誌,100塊一本!」李取中決心繼續製作出讓這群信任自己的人也感驕傲的出品,「我要確保市民買《大誌》是因為它好看,而不是同情。這樣才是對發行人和街友努力的肯定。」



李取中是《大誌》的創刊者兼總編輯,他希望大眾不要以慈善的心看待雜誌和販售員,否則就對不起發行人和遊民們的努力了。

2010年4月1日,販售員高舉第一期《大誌》,李取中以「愚人世代」作主題,鼓勵自己及讀者要保持「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才能在平凡中悟出意義。

為保持雜誌的吸引力,李取中不但用心挑選作者,又會聘請不同插畫家繪畫隨書附送的海報。創刊時便有幾米的作品。



《大誌》形象健康,就連候任總統蔡英文也在facebook大讚其內容及理念。

《大誌》職員會給販售員安排一個長期販售點,社內就有一幅有趣圖片,清楚標示了各個捷運站的販售員。

東門站的販售員李隆柱今年53歲,十多年前開始流浪的他,5年前當起販售員,如今月賺40,000元台幣,不但租了屋,還交了女友,兩人已遊遍台灣。



古亭站的陳自強今年65歲,曾經入獄、流落街頭,一年前當起《大誌》販售員,近日更被邀請到大學分享他高低起伏的人生。



讀者感言




李小姐在非牟利組織工作,對《大誌》的理念非常了解,亦欣賞其內容豐富、文章有長有短,因此每月也會以行動來支持。

黃小姐從事貿易工作,是次買了兩本《大誌》,表示其中一本會送給朋友,向對方介紹這本有意義的雜誌。



販售員——家人疏離、流浪兩年 立志重建生活 

自發行以來,《大誌》火速傳開,加入販售員大家庭的遊民陸續增至如今全台約100人,當中70位扎根台北,幾乎遍佈所有捷運站外。李取中仍然與全台的社福中心緊密合作,每次收到有遊民需要工作的通知,便會立即動身親自宣傳。雜誌創刊一年後已達收支平衡,只花3年時間,李取中便把借來的錢悉數清還,如今發行量已增至40,000本,只要每月向販售員出售逾15,000本,便能維持運作。雜誌社還在華山1941設置了一所面積約50呎的小木屋,充當販售員入貨的地方,職員一旦發現某位販售員數日沒露臉,更可適時關心他們的健康或財政狀況。「我從小就跟爸媽在鄉下市場旁邊賣鞋,見過無數遊民和生活艱難的人,就認為遊民跟我們的唯一分別只是無家可歸,地位是和我們平起平坐的。」李取中如是說。於是,他僅對販售員定下工作期間禁煙禁酒,以及不許跟人起衝突的規矩,「因為太多的規範,就好像對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翌日,風雨交織的早上,當了6年販售員的侯政宏(侯大哥),領我穿過熙來攘往的街道,拐入一條幽暗的窄巷,打開鐵閘,爬了數層數梯,最後來到他不足200呎的蝸居。靠牆的床上堆滿方格簿,翻開細看,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原來侯大哥每天都會記下買入及賣出的雜誌數目,以及銀行的存款數字。現年52歲的侯大哥只有國小學歷,因為早產,自小駝背,而且手腳不靈、口齒不清,偏偏一直在家扮演大反派:23歲時父親去世,30歲時他便離鄉別井,走到台北享受花花世界,為了賺錢買靚衫,當過看更、售貨員、清潔工……工作及女友都多得如走馬燈,惟獨錢財沒有越滾越多,「那時候,我會花光所有錢來買一雙名廠皮鞋、買一件襯衣,每夜都到夜場唱歌跳舞把妹。我曾有一個交了3年的女友,但我不想花錢娶她,那時還未買夠。」39歲時,媽媽也離世,家中7個哥哥都疏遠自己,至今仍不常聯絡。直至8年前,他玩累了,在火車站的地下停車場內過了兩年行屍走肉的生活,只依稀記得身邊常有人游說他偷東西,以及雖然教會提供飯餐,但還是常肚餓。他苦着臉說當時的狀態實在太丟臉,也沒想過要向親人求助,快要絕望之際,《大誌》成了他唯一重建生活的希望,他決定為自己拼盡全力。



6年風雨不改 月賺20,000

「畢竟是月刊,月初時每天可賣出30至50本,來到月中就每天10本,月底就慘了,每天賣不到2本。」說時,侯大哥正吃力地穿上襪子,準備拖起盛滿雜誌的手推車上班去。他說站着賣一整天當然會累,拉車的手也會痠,但是現時平均月賺20,000元台幣,當中6,000元用來交房租,扣除生活費,就能儲起來當養老金。苦盡甘來,全靠他風雨不改地上班,6年來他一直守在松江南京站,每月都有幾位相熟的上班族向他購買雜誌,偶然還會遞上小點心。他笑言自己5年沒購新衣了,「老了,我無欲無求,只盼明天仍然健康可賣雜誌。」關心他的人,有在小木屋發行站當義工的許桓瑞,每周三,從事保險行業的他便會抽半天時間,到這兒向街友賣雜誌。他說自己本為《大誌》的讀者,某天得知發行站邀請義工幫忙,決定加入這個大家庭,「他們都不是普通的遊民,既會精打細算,還會設計如何擺放商品。我看着這樣用心生活的他們,很受鼓勵。」的確,執筆至此,我想起侯大哥彎着腰、站在人潮中堅定不移的眼神,仍覺感動。



侯大哥曾流浪兩年,現在平均月賺20,000元台幣,當中6,000元用來交房租。

不僅侯大哥,其他販售員都會仔細記錄每天賣出及購入雜誌數目,以及財政狀況,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除了鮮橙色背心,鴨舌帽也是制服之一,上有《The Big Issue》的布章。



侯大哥捧着3月號《大誌》向途人展示,後面可見他的背心制服揳着一張《大誌》職員證。

小木屋發行站設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許桓瑞(左)在小木屋當了半年義工,他讚嘆販售員不但精打細算,更會思考如何向途人展示雜誌,活得比很多人用心。



在小木屋發行站當義工的小妹妹畢業了,回來跟侯大哥合照。

侯大哥有7個哥哥,雖說跟二哥(左)最親近,但仍甚少聯絡。

積極工作的侯大哥,被李取中選為每年2月舉行的全球街頭報刊販售員周的台灣代表,不但把他的樣子印在《大誌》內,還製成海報掛在桃園機場。




關於《The Big Issue》…發起人John Bird

John Bird(左)出生於倫敦的貧民區,5歲時隨家人成了露宿者,7歲時更被送進孤兒院。10歲離開後,曾在商店偷東西,甚至入屋行竊,後來被送進行為矯正中心待了3年才離開,卻仍酗酒吸毒,有暴力傾向。長大後,他終於痛改前非,結婚生了兩個孩子,成為一個出版和印刷界的小商人。1991年,他遇上曾於街頭發生爭執的故人,對方已成了The Body Shop創辦人的丈夫,兩人不但冰釋前嫌,更談起紐約一份由露宿者叫賣、隨便拼湊而成的報紙,顧客純粹出於憐憫之心購買,二人遂想到創立一份正規的社企雜誌,由弱勢社群販售。結果The Body Shop給John Bird打本創辦《The Big Issue》,創刊號於1991年正式登場。




貓員工Bob

販售員James Bowen曾吸毒,戒毒期間販售雜誌,並收養了街貓Bob,自此人貓形影不離。後來在一位作家的幫助下,James把跟Bob的故事寫成書,Bob因此一夜成名,吸引了不少人慕名探訪,牠的facebook專頁A Streetcat Named Bob已有逾40萬名粉絲。《The Big Issue》更向Bob發出職員證,讓牠成為正式員工。



1.英國

創刊年份:1991年販售員數目:2,000售價:2.50英鎊(1.25英鎊歸販售員)



去年9月,達賴喇嘛成為封面人物,雜誌封面寫上"Wise Guy"。

去年11月,教宗方濟各分享小時候是個足球迷等的成長片段。



2.日本

創刊年份:2003年販售員數目:155售價:350円(170円歸販售員)



草間彌生的波點形象深入民心,成為封面人物是必然的事。

去年9月,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接受訪問。



3.台灣

創刊年份:2010年販售員數目:100售價:100元台幣(50元歸販售員)



台灣《大誌》至今發行73期,逾50期悉數售罄,當中以藝人為封面的最具吸引力,五月天登上封面的一期,銷售量更增長了50%!




韓國《The Big Issue》偏向以藝人當封面故事,偶然還會有當主角的藝人現身街頭支持販售員,例如藝人李昇基(左二)。

4.韓國

創刊年份:2010年販售員數目:不詳售價:5,000韓圜(2,500韓圜歸販售員)



鳴謝:香港航空、台灣觀光局記者:許政攝影:伍慶泉編輯:陳國棟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415/19571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