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社交媒體報告:37%用戶通過手機登陸社交網絡

http://news.imeigu.com/a/1315904463611.html

 

美國網絡品牌TOP10

【TechWeb報導】9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日前發布了《2011年Q3社交媒體報告》(Social Media Report: Q3 2011),報告顯示,在1個月(2011年5月)時間裡,美國人在Facebook上花費535億分鐘,約合102年。該社交網絡也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絡品牌。

報告顯示,社交網絡和博客佔了美國網民上網時間的23%,也就是說美國網民23%時間都花費在了社交媒體(包括博客)上,幾乎佔了四分之一,是網絡遊戲(9.8 %)和電子郵件的兩倍。門戶網站排名第四,佔比達4.5%。視頻和電影排名第五,佔比為4.4%。

在所有網絡品牌中,雅虎和谷歌排在Facebook之後,位列第2和第3,分別耗時172億分鐘和125億分鐘。AOL媒體網絡佔114億分鐘,MSN/Windows Live/Bing佔95億分鐘,YouTube佔91億分鐘,eBay佔45億分鐘,藝電佔43億分鐘、蘋果占43億分鐘、微軟佔34億分鐘。

美國網民在Facebook花費時間最多

今年5月份,美國人在Facebook花費了535億分鐘,超過了其它任何網站或網絡品牌。Blogger排名第二,美國人在這一服​​務上花費了7.238億分鐘。在所有社交網站和博客服務中,Tumblr、Twitter和LinkedIn進入前五。

社交媒體最活躍用戶是女性用戶和18歲至34歲用戶

社交媒體最活躍的用戶是女性用戶,社交媒體用戶平均年齡在18歲至34歲之間。另外,相比其它網站,35歲至49歲美國人更喜歡訪問社交網絡。這部分人佔了美國社交網站和博客用戶的27%。

尼爾森發現,62%的Facebook頁面瀏覽量來自女性用戶。今年5月份,該社交網絡獨立訪問人數達1.403億,幾乎是Blogger的三倍(5010萬)。Twitter排名第三,獨立訪問人數達2360萬。WordPress和Myspace分列第四和第五,獨立訪問人數分別為2240萬和1930萬。

移動社交媒體使用量不斷增長

社交網絡應用受歡迎程度排名第三,僅次於遊戲和天氣應用

大約五分之四互聯網活躍用戶訪問社交網絡和博客,37%社交媒體用戶通過手機登陸。按下載量計算,社交網絡應用程序是智能手機用戶第三大喜愛的應用類別,佔比約60%,僅次於遊戲和天氣應用,後兩者佔比分別為67%和65%。Facebook是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絡應用,Twitter應用在黑莓和Windows Mobile系統排名第五。

55歲以上用戶增長迅速

與此同時,55歲以上社交網絡用戶人數較去年增長了一倍。Facebook是移動設備用戶最常訪問的社交網絡,其次是Twitter、LinkedIn、Myspace和Photobucket。

在社交網絡看視頻的女性用戶更多

在社交網絡看視頻的女性用戶更多,男性用戶觀看的時間更長,數量更多。

Tumblr實現爆炸式增長

尼爾森發現,Tumblr上周博文數量突破100億篇,用戶人數也大幅增長。該服務目前在社交網絡和博客網站中已經排名第8,美國獨立訪問人數從2010年5月份的420萬增長至2011年5月份的1190萬。

社交網絡用戶相比其它互聯網用戶更熱衷於網購。70%活躍成年社交網絡用戶進行網購,比平均水平高出12%。53%活躍成年社交網絡用戶關註一個品牌。

全球社交網絡市場概況(尼爾森主要研究了以下10大市場):

全球10大社交媒體市場概況

1.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用戶在社交網絡和博客網站耗時最長,平均每人7小時17分鐘。

2.巴西:Orkut是巴西最大社交網絡,2011年5月訪問人數達3030萬。比排名第二的Facebook多11%。

3.法國:近四分之一法國互聯網活躍用戶訪問第二大社交網站Overblog,約為960萬。

4.德國:德國互聯網用戶在社交網絡和博客花費的時間多於其他網站,2011年5月期間花費了127億分鐘。

5.意大利:意大利互聯網用戶近三分之一時間花費在社交網絡和博客上(31%)。

6.日本:2011年5月,超過一半日本互聯網活躍用戶訪問了社交網絡FC2 Blog。

7.西班牙:儘管第一大社交網站是Facebook,但是平均個人花費時間最多的是第四大社交網站Tuenti(每人花費4小時42分鐘)。

8.瑞士:60%瑞士互聯網活躍用戶在使用社交網絡和博客。

9.美國:Blogger目前是第二大社交網絡,獨立訪問人數達5010萬。

10.英國:按瀏覽頁面計算,Tumblr是英國僅次於Facebook的第二大社交網絡(2.296億)。(Am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2

鳳凰新媒體轉型焦慮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65.html

從微博到快博,在不斷推出各種社區產品的同時,鳳凰新媒體加強著自己的互聯網基因,但還沒有從轉型的焦慮中完全解脫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朱以師
鳳凰新媒體CEO劉爽。

 

  鳳凰新媒體(NYSE:FENG)是一家很難定義的公司。「它既不是一個純粹的媒體,也不是一個純粹的互聯網公司。但在互聯網已經沒有純粹媒體意義上的門戶的機會的時候,它又從夾縫中走出了一條路。」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總經理胡延平曾這樣評價。

  在上市路演中,鳳凰新媒體CEO劉爽被多次問到這樣的問題:鳳凰新媒體是中國版的什麼?劉爽給出的回答是:「我們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從傳統媒體中分拆上市的新媒體,沒有先例。」

  「第一」是一個令創業者既驕傲又焦慮的詞,這意味著要解決的是一些別人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面對風起云湧的互聯網新概念及其帶來的高估值,劉爽一 直在試圖從內容驅動轉向技術驅動,淡化傳統媒體色彩,強調互聯網基因;但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品牌和情結又難以割捨,技術轉型的人才門檻及巨大投入,多少 讓人舉棋不定。

  9月9日,鳳凰新媒體對外宣佈,正式推出輕博客產品——測試版快博(Quick Blog)。這是它向新媒體靠攏的最新一步。快博的上線,被鳳凰新媒體公司內部視為自5月完成赴美IPO後的頭等大事。公司為此專門成立平行於原有研發部門的「產品部」,針對這款產品的年內總投資額將達2000萬元人民幣。

  但是,已經在微博上失敗過一次的鳳凰這次能成功嗎?從傳統媒體向具有社區性質的新媒體轉型,絕非易事。脫胎於鳳凰衛視的鳳凰新媒體,打出了優質 內容提供者的口號,現在已躋身中國五大門戶網站之中,未來的目標是成為電腦、電視和手機「三屏融合」的新媒體。在成功上市融資之後,鳳凰新媒體內在的矛盾 並未完全解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轉型試驗也是所有正在考慮轉型的傳統媒體都關心的話題。

從微博到快博的躊躇

  劉爽說,如果要給出定義,鳳凰新媒體應該是一家按照互聯網機制和規律運營的、有著很強媒體基因和魂魄的新媒體公司。

  鳳凰新媒體一直驕傲於「五大門戶之中自己更像一個媒體」,自認在影響力、公信力和價值觀輸出的層面強於對手。但是,上市四個月以來的股價表現證 明,市場似乎對於鳳凰的「媒體」優勢沒什麼興趣——公司股價一路下跌,早早便跌破發行價;9月9日快博發佈當日,盤中股價更很不領情地一度跌至5.4美元 的新低。與11美元的發行價比,已相當於殘酷「腰斬」。

  而反觀其競爭對手——中文第一門戶新浪網,2009年效仿Twitter對外推出微博,儘管這款SNS產品目前尚未盈利,但憑藉兩年來聚集起的 上億用戶,新浪已搖身一變,從「互聯網媒體」那單一而過時的形象,轉變為時下最令業界追捧的龐大互聯網社交平台,在商業模式上,具備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 間。

  一款微博產品,令新浪股票再度大紅大紫。這無疑驗證了以社區為核心的Web2.0基因所蘊含的爆發力更容易刺激資本市場的神經。

  劉爽形容自己執掌的這家公司,是那種「遠看不是非常有吸引力、但經得起觀察和品味的姑娘」。但面對新浪憑微博獲得的成功,這個出身於華爾街、同時又充滿媒體情結的掌門人,與他的公司一樣身處矛盾之中。

  「鳳凰新媒體一直處於矛盾中,基於過往的執行力,相信可以痛並快樂著。」劉爽所指的,正是貼著「媒體轉型」標籤的鳳凰新媒體,其以內容為導向的媒體基因與以社區為導向的互聯網基因之間的矛盾。

  「也許我們過於穩健,我們也在反思,是不是不夠擁抱一些風險……」劉爽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承認,從幾個月前評價「微博是個屁」「不過是讓大家發發牢騷的平台」,到將之定義為互聯網門戶的「標配」產品,自己的確經歷了一番思想轉變。

  「他原來不看好微博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一位鳳凰網內部人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劉爽對鳳凰「新媒體」的定位,主要還是立足於傳統門戶的思路:用互聯網媒體傳統的操作方法——專題,來給網民更全面和深度的報導體驗。

  「新浪和搜狐做專題,更多是對內容的拼湊和堆積,而我們會更注重做策劃。內容素材上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在角度上會考慮多一些。」前述鳳凰網人士認為,「對新聞的思考更專業」正體現出鳳凰新媒體自身的傳統媒體基因。

  但微博在幾次重大社會事件中發揮的巨大影響力讓劉爽吃驚,他承認自己低估了微博的發展空間和價值。

  「首先低估了有關部門的包容度,另外我也低估了社會在變化——尤其是消費媒體的方式在變化。」劉爽解釋說,用戶消費媒體的方式正在進入一個以「淺閱讀、淺交流、淺思考」為特徵的時代,微博契合了這個趨勢。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就是這個時代。」劉爽說,「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我們必須擁抱時代趨勢。」

  2009年,新浪在Facebook和Twitter之間最終選擇了後者,上線時亦頂著國內幾大同類網站被監管部門「噤聲」的壓力。但是兩年運 營,新浪微博被用戶成功認可,推動「自媒體」興盛的同時,也推高了產品的監管成本。此後,幾大門戶紛紛效仿,除騰訊集結平台之力,在用戶數上與新浪微博尚 有一拼外,其他幾家難以複製新浪的成功。

  2010年6月,鳳凰網也推出了微博產品。「當時領導也下達了希望員工拉客的指標,還有獎勵。總之利用鳳凰品牌,利用高端人群,同時也想到在專題裡推。」一位網站人士回憶,所有新浪經營微博的方法,鳳凰網全都照學一遍,但始終無法聚集足夠人氣。

  鳳凰新媒體脫胎於鳳凰衛視,在從電視媒體向互聯網媒體的轉型過程中,信息的載體發生改變,但內容不變,精英傳播的本質亦不變,因此可以說直接吸 收了「鳳凰」的品牌影響力。但是,從互聯網門戶向SNS平台的轉化,僅指望「鳳凰」的品牌來吸引高端用戶顯然不靠譜。就連「鳳凰」品牌中最黃金的資源—— 眾多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雖然基本上都開通了個人微博,卻並沒有被公司要求必須優先使用鳳凰網微博。

  「主持人基本不用,事實上連我們員工自己都不用這個。我們的用戶群很少,體驗又差,我們在技術上、產品設計上,都跟不上。」一位鳳凰網員工這樣評價自己的微博產品。

  「在鳳凰,一直以來都是內容部門在帶著技術來走,而不是產品為導向的工作思路。」他說,「技術在我們這是一個支撐角色。很多媒體性質的互聯網公司都是這麼做的。」

  就連分管快博、無線和視頻業務的鳳凰新媒體執行副總裁王育林也不否認這一點。「到目前為止,鳳凰不是一個新技術新產品驅動的公司。」他說,在鳳凰的血液中,六成為媒體基因、四成為互聯網基因。

  2011年春節後,鳳凰新媒體決定上馬輕博客產品,並將產品定名為「快博」,最終僅留下三個員工來負責微博產品運營。

  對於快博的定位,鳳凰新媒體CFO劉千里介紹為「針對高端人群,以話題為導向、以優質內容驅動的類Facebook產品」。此外,快博將更專注於個人興趣,不會像新浪微博那樣面臨較大的監管風險。商業模式方面目前還沒有具體方案,但劉千里預計,未來「廣告還是大頭」。

  輕博客的最原始模板,依然是來自美國——創立於2007年的Tumblr.com。它沿用了傳統博客的形式,但是圖文、音視頻等多媒體格式的內 容發佈更為容易,同時又添加了SNS站點的訂閱轉發功能,進一步增強交互性,成為更好的展示個人興趣與個性的空間,因此被認為是舊有博客的替代產品。在國 內,創新工場旗下的點點網以及盛大的「推他」皆是輕博客產品,並先於快博半年問世。而測試版快博用戶界面的設計和基本功能配置,與目前國內同類產品中口碑 最好的點點網相比,沒有太多差異性。

  先有微博的失敗,快博又何能成功?要做一個面向主流高端用戶的產品,但高端用戶怎麼去接受這個產品,鳳凰新媒體是否想清楚了?「SNS等基因確 實不是鳳凰天生的東西。」劉爽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快博產品的挑戰主要集中於需要「敏銳發現消費者需求在哪裡」,但他依舊認為,SNS產品不可能取 代門戶的媒體傳播價值,「結構性的調整可能性會非常大,但絕對不會是取代」。

  「我們一定要參與這場戰役,不能缺席。」不過劉爽仍保持了一貫的謹慎,「快博是一種佈局,我們不會大量投入進行硬推廣,更多還是依靠產品本身和鳳凰的品牌。」

視頻:向娛樂妥協?

  事實上,這種對互聯網潮流產品的保守與穩健,也正是鳳凰新媒體在媒體與網絡之間微妙游移的一個縮影——當然,劉爽稱之為融合。

  赴美IPO和超額配售,讓鳳凰新媒體一共募集了1.6億美元的資金。鳳凰新媒體COO李亞表示,這筆資金將有三個用途:提升內容生產的質量、數 量和種類;強化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包括針對無線互聯網的佈局;提升市場營銷的能力。鳳凰新媒體希望,在投資這些領域的過程中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劉爽制定的戰略佈局中,除了發展以快博為核心的SNS產品,另一個介於媒體與網絡之間的領域——視頻,是2011年公司業務發力的另一重點。

  在眾多視頻網站不惜以一集100萬元的高價競購影視劇網絡獨播權的今天,劉爽卻表示,鳳凰真正有黏性的視頻發展方向是新聞資訊。劉爽對自己的差 異化競爭選擇給出了三大理由。他認為,首先,長視頻的用戶忠誠度不高,新聞資訊則容易傳達對價值觀、內容呈現方式的認同,用戶忠誠度不會輕易變化;其次, 大片長視頻承載的廣告形式有限,除了開頭和結尾,能放廣告的機會很短;第三,相對來說,短視頻更適合手機等移動互聯載體。

  胡延平比較看好鳳凰視頻的這一另類模式。在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所做的「用戶最喜歡觀看的網絡視頻內容」調查中,單選模式下,新聞資訊佔比最高,達18.86%。調查也顯示,新聞資訊視頻用戶黏性也更好,用戶觀看新聞資訊類視頻的時長平均值為7.06小時/周。

  也有互聯網業界人士認為,現在進入網絡視頻領域,鳳凰新媒體還存在很大挑戰。目前鳳凰視頻的瀏覽時長,與優酷、土豆、搜狐視頻、迅雷等前幾大視 頻網站相比要低很多,未來能否以視頻資訊和紀錄片搶佔市場份額還不確定。此外,鳳凰視頻的營收大部分來自付費點播,主要包括鳳凰衛視的各類節目。而目前網 絡視頻市場上主流網站如優酷、土豆等,主要營收還是以廣告為主。鳳凰視頻以獨家資源對抗互聯網海量資源的收費模式,能否成功延續也有待考驗。

  但劉爽認為,視頻業務上,鳳凰新媒體的機遇比問題多。「根據CNNIC的報告,未來三年內網絡視頻廣告規模將達到100億元,現在才不到20億元的規模。」至於收費模式的問題,劉爽表示,培育和擁有一定規模的用戶後,可以採取後收費模式從廣告主身上獲利。

  為進一步擴大視頻內容數量,2011年5月中旬,剛剛完成上市的鳳凰新媒體召開視頻戰略發佈會,啟動鳳凰視頻「鳳鳴計劃」——與全國400餘家 電視台和流媒體生產機構合作,在全國拓展2000名專業拍客,挖掘第一手鮮活獨家的視頻資訊內容,並展開廣泛的內容購買與合作,打造中國最大的視頻資訊平 台。目前鳳凰視頻60%多的流量來自於鳳凰衛視的內容,按計劃,明年來自鳳凰衛視的內容對流量的貢獻佔比可能會降到30%。

  除了舍大片而取資訊,鳳凰新媒體的視頻業務也在商業的指揮棒下於價值觀與點擊率間游移。2011年8月,劉千里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對外透露,今 年下半年公司也將嘗試擴大娛樂方面的視頻內容。而據一位鳳凰網的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要不要做娛樂」的問題一直在內部存在爭議。

  2010年底,原激動網副總裁兼總編輯陳志華出任鳳凰新媒體分管視頻業務的副總裁,視頻業務由此從網站內容部門被拆分,成為與之平級的部門,視 頻員工數量在半年內翻倍增加。在陳志華的支持下,鳳凰視頻停掉了首頁推薦的由網站原創的嚴肅大政經類的演播室欄目,換成按內容分類的資訊板塊,同時加強了 娛樂資訊的原創力度。

  這些改革確實大幅提高了流量。劉千里對外表示,視頻部門5月份就已完成了全年的KPI績效目標。但是娛樂化的策略也招致公司很多內部人士的質疑,批評鳳凰視頻中「主推的低俗內容已經嚴重背離了鳳凰素來以嚴肅嚴謹著稱的媒體品格」。

  對於這些爭論,鳳凰新媒體官方不願多談。或許在沒有尋找到新產品模式之前,鳳凰需要嘗試更多可能性,以「強化鳳凰視頻作為一個視頻綜合門戶的位置」。

又全又新的媒體故事

  在互聯網觀察家謝文認為,鳳凰新媒體仍然是傳統媒體的「全媒體」概念,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

  「全媒體只是改良,而新媒體是革命。」在謝文看來,全媒體不過是傳播介質的豐富,從文本到視頻,從網絡到無線,都能生產出產品推送給用戶;而新 媒體應該是以互聯網為核心,以無中心的人與人互動為本質,能夠包容、整合傳統媒體並有所創新的新一代媒體,它不再是金字塔式的信息傳遞,而是網絡化的用戶 與信息的交互。

  「門戶是Web2.0時代的傳統媒體。」謝文認為,鳳凰新媒體尚無在2.0平台上的特色創新,其管理者仍是媒體人的思維,而非網絡人的思維。

  王育林並不同意謝文的觀點。他認為從「媒體」的角度來講,不存在1.0和2.0的區別。「歸根結底還是要把媒體的內容和價值傳遞給了要傳遞的受 眾。」他說,「我們有衛視、有週刊、有互聯網,還有無線,怎麼能把這些因素更有效地組合起來,來放大媒體的價值,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事。」

  而根據劉爽的解釋,「鳳凰新媒體」代表的是一種業務構架——由綜合門戶鳳凰網、鳳凰視頻和鳳凰無線一起構建鳳凰新媒體的業務構架。他認為,鳳凰 新媒體之「新」,在於遵循互聯網思路來運營媒體——既尊重互聯網快速海量發佈信息、幫助用戶實現一站式訪問的發展規律,同時又以媒體的理念和編輯思路組織 這些海量的信息進而快速發佈。

  鳳凰新媒體的「全媒體」另一大基石是鳳凰無線。早在鳳凰新媒體定立發展門戶業務之初,即定義了對無線產品的開發規劃。2006年中國移動購入鳳 凰衛視19.9%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憑藉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無線業務為鳳凰新媒體的連續盈利立下汗馬功勞。鳳凰新媒體的招股書將其營收概括為廣 告+付費服務,其付費服務中絕大部分是無線增值業務,即主要通過中移動的渠道獲得收入。招股書顯示,付費服務用戶在2011年3月已經達到1010萬人。 鳳凰新媒體通過提供手機報訂閱、手機遊戲、數字閱讀和手機視頻等方式,與移動運營商進行收入分成。

  鳳凰新媒體希望,借助鳳凰衛視的視頻內容生產、中國移動的龐大無線用戶渠道,通過對互聯網、視頻與移動互聯業務的整合,綜合門戶鳳凰網、鳳凰視 頻和鳳凰無線這三大業務線能分攤成本、分享用戶、相互增值。劉爽說:「鳳凰新媒體要做未來中國的電信、視頻、互聯網『三網融合』以及手機、電視、電腦『三 屏融合』潮流的領導者。」

  顯然,鳳凰新媒體想在「鳳凰衛視」的概念之外,講出一個又全又新的「媒體故事」:那不僅是一個媒體平台,也是一個社交網絡。但這種努力,同樣充 滿糾結與矛盾。一方面,鳳凰新媒體還需要鳳凰衛視的品牌效應和內容供應,其作用不容低估,劉爽最驕傲的便是鳳凰網主流人群的收入水平、學歷水平、職位水平 遠高於中國互聯網平均值,艾瑞公司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鳳凰網網民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佔到80%;另一方面,上市之後,鳳凰衛視依然持有鳳凰新媒體 64.84%的股權,鳳凰新媒體不得不考慮其盈虧對鳳凰衛視股價的影響,這也要求鳳凰新媒體保持盈利,而不能大規模投入那些暫時還看不到利潤的產品。

  在以燒錢著稱的互聯網領域,鳳凰新媒體從資本市場拿到的1.6億美元激不起多少浪花。劉爽帶領下的鳳凰新媒體還得在「一慢二看三通過」中繼續摸著石頭過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4

重建新聞調查報導風氣 weReport十二月上線 資深媒體人慷慨解囊 促成新概念媒體

2011-120-5  TWM




台灣第一個非營利調查報導平台 —— weReport即將正式上線,這個平台的創立,長期關心台灣媒體發展的資深媒體人林照真發揮「臨門一腳」的關鍵力量。weReport要延續的,不僅是 調查報導強調「公眾良心」的精神,更是一位母親對於女兒無盡的愛與思念。

撰文‧張瀞文

一九七○年代初期,美國 《華盛頓郵報》兩位記者,揭發當年總統尼克森在競選時派人非法潛入水門大廈的竊聽行徑,在美國引起政治大風暴,最後並導致尼克森黯然下台。這是當年轟動一 時的水門事件,也是至今最膾炙人口的調查報導。

近幾年,傳統媒體在營運上均面臨極大衝擊,多數媒體均削減調查報導的人力與經費,這樣的情形 在台灣尤其嚴重。為了重新建構台灣調查報導風氣,成立﹁優質新聞調查報導媒合網站﹂這樣的概念平台,在資深媒體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心中構思 已久。

構思重建調查報導風氣

由於這個網站平台開設初期,需要一筆經費支付網站建置費用及前半年的贊助費用,金 額約一八○萬元,胡元輝為了落實這個想法,帶頭先捐出十萬元,並從去年開始逐一拜訪可能的贊助對象。

不過,整個募資過程並沒有想像中容易, 很多原本表達高度參與意願的對象,都在最後關頭縮手,也讓原本以為可以順利推動的平台計畫,陷入停擺。

一直到今年六月,在一次媒體公民會議 上,胡元輝於會中說明這個平台的構想,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照真突然說:「現在有了十萬元,還缺一七○萬元,我捐那其餘的一七○萬元,這樣平 台就可以啟動了!」林照真過去曾在電視及平面媒體擔任資深記者,在媒體界素有「調查報導先鋒」之稱,並曾撰有《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一書,力倡調查報導的 重要性。雖然大家都知道她對於調查報導相當關心,但這突如其來的提議,仍讓在場人士嚇了一大跳,因為認識林照真的人都知道,她並不是一個隨便說說的人。

一 七○萬元對於大戶來說僅是零頭小錢,但是對於一位記者出身的大學助理教授來說,這一七○萬元並不是小數目。且在這之前,林照真對於整個平台的細節運作並不 清楚,胡元輝趕緊在會後要林照真好好地再想一想,等想清楚了解之後,再來談也不遲。

一七○萬元背後的感人故事但是林照真對於這個決定毫不遲 疑,很快地就把這筆錢匯進去,「我們約了一個時間深談,她說她把原先要給女兒的東西,拿出來支持這一件事情,唯一的要求就是捐款人要寫上女兒的名字|| 賴亦恩。」胡元輝說。

賴亦恩是林照真的心肝寶貝,兩年前即將升高二的她,正興高采烈地準備一場辯論會,不幸在返校途中遭遇車禍,才剛要奏起 的青春樂章,頓時畫下了句點。

林照真的女兒出事,朋友們並不知情,一直到胡元輝打電話與她聯繫才獲悉。第一次,林照真微弱地說「我沒辦法與 人講電話」;第二次再打,電話那頭的林照真,內心再也無法承受悲痛而放聲痛哭。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林照真逐漸走出悲傷陰霾,而調查報導公眾 委製平台||weReport就在她「臨門一腳」的贊助後,開始動了起來。

weReport雛形越來越清楚後,胡元輝多次邀請林照真出任平 台委員,但是她都不肯接受。林照真說,她自己是捐款人,如果擔任委員,擔心大家會有壓力,所以並不適合這個職位。

其實林照真長期關心台灣媒 體環境發展,她自己心中很清楚,這個案子要進行並不是那麼簡單,平台接下來要走的路也不會太平順。不過她仍告訴胡元輝,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是相當值得做 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成功或是失敗,放心去做就對了!

「我要把思念女兒的心變成正向力量,不要再用悲傷來懷念她。」林照真曾經這樣說過。對 於一個母親來說,林照真將她對女兒畢生的關愛,轉化為關心台灣媒體發展環境的大愛,朋友們對於她化小愛為大愛的作法都感到相當心疼與不捨。

現 在「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將在十二月三日正式上線,身兼weReport建置小組召集人的胡元輝說,weReport平台將透過公眾集 資方式,以鼓勵獨立媒體人、公民記者和學生投入調查報導的行列,進一步帶動台灣調查報導風氣。

胡元輝不諱言,這樣的作法在國外已經行之有 年,但在台灣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建立這個平台的構想,是來自於美國的﹁Spot.us﹂網站。

﹁Spot.us﹂網站的經營模式,主要 是記者在網站上提出自己的採訪企畫書,再由閱聽人指定捐款給任何一個他想支持的報導,只要捐款額度達到記者列出的採訪所需金額,﹁Spot.us﹂就會將 那筆金額匯給記者,讓記者去執行他的採訪計畫。

胡元輝說,「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秉持的就是這種﹁You support, we report﹂︵您支持、我們報導︶,屬於公眾,服務公眾,但也需要公眾參與及支持的概念。

目前包括因苗栗大埔農 地事件而暴紅的公民記者大暴龍,及因廈門反PS廠、重慶釘子戶事件而聲名鵲起的中國第一位公民記者周曙光,以及專門報導農業相關題材的「上下游市集」等, 都已準備好向平台提案。

因為一個母親對於女兒的思念,促成weReport的成立,接下來,一種「公眾集資、公眾參與」的全新媒體概念也即 將在台灣應運而生。雖然創新、改革甚至調查報導這條路真的不好走,但就如林照真所說「不用擔心成功或是失敗,放心去做就對了!」weReport是這樣,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1

社交媒體的「葫蘆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9/wOMDcyXzM4NjkwOQ.html

當孫寶紅教授在長江商學院講授社交媒體的時候,她有個有趣的發現,中國企業家感興趣的是多數,願意採用的是少數,能正確運用的則寥寥無幾。

孫寶紅接觸的企業主普遍對社交媒體懷有兩大擔心——不可控性和參與性,「企業在人人網或者新浪微博開了一個公司賬號,一是害怕一堆用戶上來抱怨產品質量、服務態度。其次,往往自認是一品牌公司,結果不管說什麼話,用戶甚至僱員都不願意搭理,感覺非常尷尬。」

根 據現有研究成果,這些擔憂是多餘的。首先,短期雖然會有負面信息的呈現,但是,惡意的評議往往會觸發忠誠顧客出來澄清,系統可以自行糾錯;其次,社交媒體 主要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重要是的設計激勵制度鼓勵用戶主動貢獻內容,比如,發表評論時質量、頻率或者引用率三者的權重設計,就會影響到用戶的活 躍度。

相對於此,更讓孫寶紅擔憂的是中國企業主們對於社交媒體的濫用,「一個誤區普遍存在,就是將社交媒體當成純粹的廣告渠道,操控性太 強,沒有尊重用戶的自發性。大家為什麼熱衷Twitter或者Facebook?前提在於可信度,用戶認為朋友說出來的話,裡面才沒有水分。」事實上,與 其觀點、產品信息的「硬攤派」,企業完全採取更智慧的「玩法」,除了廣告、促銷,社交媒體至少還有其他5大功能的應用:

其一,建立品牌社區,社區不直接發佈產品促銷信息,僅僅是組織一群忠誠用戶,既有產品或者期待中的產品進行討論,增強用戶的品牌黏性,蘋果公司就尤善此道,Facebook或者人人網的呈現形式非常適合此類運用;

其 二,用戶服務,社交媒體為服務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很多可能。比如,如果發生汽車事故,按照原有流程,首先打電話找警察,等幾十分鐘警察來了以後做筆錄,拍照 留影方便以後的理賠,但是,有保險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一出事故用戶拿著智能手機,登陸保險公司頁面,系統會一步步導引用戶從哪些角度進行拍照,轉給趕到 警察,避免時間的浪費。

其三,進行市場調研,向消費者、競爭者學習,廣泛洞察消費者的想法和意見。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zon設計了一 款軟件,實時在全球400多個社交媒體上進行搜索,凡有關Verizon的評論,通過內容挖掘自動歸類為正面、負面和中性,但凡負面的評價,就轉給專門的 客服人員進行處理。

其四,直接參與產品研發或者服務設計。比如,寶潔建立了自己的「聯繫與發展」(C&D)網站,向外界的研發人員徵集創新解決方案,戴爾、星巴克等公司也都組織過類似創新競技的活動。

其五,企業內部運用,大型組織各個部門之間容易缺乏溝通,利用社交媒體可以互相報告進展、知識共享等,外包和基礎架構服務提供商Unisys在公司內部建立了一個「my site」的站點供僱員們分享知識,讓同事之間能建立起一個內部社交網絡,分享專業知識。

同 時,社交媒體的應用範圍依然在擴張,據孫寶紅的觀察,目前,國外社交媒體的運用呈現出3種趨勢特徵:結合電子商務,由過去的「口口相傳」更多轉向消費行為 的引導,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以及社交媒體中社會關係的應用。比如,現在Facebook的盈利模式不僅限於導入流量獲取收益,它瞭解用戶的社交結構,知 道誰跟誰是朋友,誰對誰的影響大,這些寶貴的信息資源可以轉化為商業利益。

作為一名資深的營銷學教授,孫寶紅認為,社交媒體時代,經典的 「4P」理論依然奏效,但是,企業必須加快響應節奏,主動適應由「漏斗」到「葫蘆」的轉變:過去,消費者的注意力受到廣告吸引,部分人慢慢產生購買意願, 意願積累到頂點後產生購買,這個「漏斗」就完結了;社交媒體產生後,用戶的評議、抱怨、改進建議可能以幾何級數的形式作用到無數潛在消費者,其影響力較之 實際購買行為或許更重要,於是,「漏斗」就轉變為了「葫蘆」——購買不是終結,只是引出了持續改進的一條線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3

併購結束科技博客黃金時代:需向社交媒體轉變

http://news.imeigu.com/a/1325255480817.html

導語:美國調研公司Altimeter Group分析師耶利米·歐陽(Jeremiah Owyang)近日發表文章稱,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科技博客不會徹底消亡,而是會繼續向社交進化。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沒錯,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階段的末期,科技博客的黃金期即將結束。

以下四大趨勢證明了這一點:

趨勢1:企業併購阻礙創新

在 過去的幾個季度中,許多有規模的科技博客被併購,如年營收約為1000萬美元的Techcrunch被AOL併購。這樣的併購已經變得很平常,因為AOL 早在2005年就收購了癮科技(Engadget),今年還收購了《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就在兩週前,另一家知名科技博客Read Write Web也被Say Media併購。

那麼併購之後通常會發生什麼呢?首先是人才或創業團隊被迫出走,或退居幕後。業務開發團隊被迫去尋找新用戶,永久地改變這些創業公司的DNA。此外,併購 通常迫使創業公司變得保守,因為併購在意的是資產的作用,恪守「一成不變」原則,保持當前的企業文化。因此,併購阻礙了創新。

趨勢2:科技博客面臨人才流失

也 許是被迫出走,也許是感覺到前景渺茫,不管怎樣,我們看到了一些知名科技博客作者出現了動盪。在Read Write Web被併購之前的幾週,高級作者馬沙爾·柯克帕特里克(Marshall Kirkpatrick)從專職變為兼職,專注於打造一家名為Plexus Engine的公司。此外,科技博客Mashable編輯本·帕爾(Ben Parr)也離開網站。最受關注的人員流動莫過於Techcrunch員工的出走,包括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CEO希瑟爾·哈德(Heather Harde)、高級作者薩拉·萊西(Sarah Lacy)和知名記者西格勒(MG Siegler)。

趨勢3:讀者需求變化:更快、更小

MySpace和BBC前博客作者本·麥特卡爾菲(Ben Metcalfe)稱:「當前讀者的注意力太分散。有如此多的博客、新聞網站和消息來源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讀者根本不可能一一閱讀。隨著注意力的分散, 讀者需要更小、更短的內容,這就是社交網絡迅速發展的原因。科技博客作者羅伯特·斯科伯(Robert Scoble)稱:「我在Twitter、Facebook、Quora或Google+上寫東西時,能夠很快獲得反饋,並通過谷歌Currents或 Flipboard等閱讀器迅速傳播,而博客在這些方面顯得無能為力。」因此,當前的內容需求是更小、更短。

趨勢4:產業成熟,商業模式穩定——為新業務模式創造機會

這 是任何一個新產業的正常業務趨勢:新來者進入,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一些企業生存下來。除非作者能夠使博客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否則博客的持續存在就將面 臨挑戰。美國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發佈的「2011年博客現狀」報告顯示,儘管博客作者發表的文章更多,但通過博客謀生的作者卻越來越少。業 內人士克里斯·休伯(Chris Heuer)稱:「博客已經度過了青春期,進入成年期。」

展望未來:社交趨勢更加明顯

科技博客並不會消亡,而會進化,這是任何產業的基本發展模式。以下是科技博客作者們所表達的觀點:

1:為新媒體出現提供機會

如 今科技博客領域的重要人才出現流動,這為新媒體的誕生創造了機會,接著就會出現新的明星。「過去幾個月裡,科技新聞領域出現了重大變化,但仍有新的明星出 現,彌補前輩們留下的空缺。定義科技的聲音、觀點和人物正在改變,也許新的思維和想法正是全球科技媒體所需要的。」——本·帕爾

2:個人品牌的崛起變得困難

當 前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企業所有者和成熟的廣告計劃,因此創新和新明星出現的空間很小。為什麼呢?因為公關公司知道誰是行業的領跑者,並將繼續在頁面訪問量 方面結成排他性同盟。「例如,許多博客網站不會為自己貼子的來源添加鏈接,因為他們不希望讓流量轉移到其他網站。如果這些獲得關注的網站不願分享,新明星 如何能被發掘呢?」——本·麥特卡爾菲

3:新模式將出現,博客不再是唯一方式

博客作者們很清楚,依賴單一工具並不可行,他們 需要使用一系列工具。「博客並未消亡,它也許會變得更加社交,但我們訪問博客可能不會像以前那麼頻繁,因為我們同時還在使用Twitter、 Facebook、Tumbler和Youtube等,這些平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戴夫·麥克魯爾(Dave McClure)。

4:新形式的媒體整合

這 些知名博客作者們認為,新形式的媒體整合將會出現。「博客並未消亡,仍是一款出色的工具。它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仍是建立個人品牌的最佳方式。我現在甚至 計劃重新使用博客,並以博客為主。當前什麼是博客呢?在YouTube上發佈一段視頻,加上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博客,而且是非常強大的博客。我每次這樣做 都會吸引許多觀眾,儘管畫面質量很一般。視頻更像原始的博客,可以花些時間,用更長的內容來表達自己。」——洛伊克·勒芒(Loic Lemeur)。

總結:儘管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會有新格式、新內容形式和新的人物出現,並永久地改變新媒體和科技報導行業。(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8

媒體須自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7/100346639.html

 本刊今年第1期刊登的「達芬奇案中案」,反響之大出乎意料。它不只牽涉到知名媒體、知名廠商,情節曲折離奇,觸目驚心,更為重要的,是這組調查性報導為讀者還原了廣泛存在於媒體和企業之間的扭曲關係。這不能不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11年7月10日,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播出「達芬奇『密碼』」,將銷售意大利品牌為主的達芬奇家居推上風口浪尖。時隔四個月,達芬奇家居 舉報央視報導虛假,並稱數名中間人涉嫌敲詐勒索和詐騙。達芬奇「造假門」戲劇性地轉變成記者「造假門」。我們希望,央視以及接受達芬奇舉報的有關部門能介 入調查,查明真相,給公眾滿意的交待;當事各方的衝突,最終能夠在法治的框架下獲得解決。

  這一事件中有幾個關鍵角色:媒體、媒體從業者、企業、公關公司和掮客。它們形成了一條生物鏈,共同分食畸形「輿論監督」衍生出的利益,並把遏制 輿論監督設做最終目標。傳媒中國網(北京赫立傳媒廣告公司)從達芬奇家居拿下的一單價值300萬元的「公關生意」,可謂這一生物鏈的最佳詮釋。

  在合同上,這單生意的乙方,即作為公關執行人的傳媒中國網一方,赫赫然以「淡化和化解媒體的輿論監督」為使命;其操作則在與「核心媒體溝通」項 下,公然列入「央視廣告部主要人士與相關欄目組核心人士」;在費用項,也專門提及甲方可能「支付給媒體廣告費和媒體相關人員公關費」。在實際操作中,這一 公關行為在300萬元明碼標價之外,竟然還以「央視李老師」之名直接索要100萬元。如此行為,從文本到實踐,揭示媒體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已扭曲到何種程 度,令人震驚之餘感到憤慨。

  應當承認,當今媒介公關業作為新興產業獲得發展,自有其合理的社會需求。但大潮之中泥沙俱下,行業中等而下之者滲透到媒體內部,更有媒體人在公 職之餘自開私人公關公司行利益衝突之實,使媒體淪為幫助少數人致富的私器。在這裡,公關公司說到底還是幫閒者,更重要的還是媒體在商業和權力的雙重壓力下 能否守住底線,堅持社會公器角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媒體從業者把報導權、版面和頻道等當做掌控在手的稀缺資源,用來交易其他利益,「非法公關」應運而 生,就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輿論監督,是任何一個正常社會都會分外珍視的社會權利和價值,其對於社會健康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正如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所言,「如果要在 沒有報紙的政府和沒有政府的報紙之間選擇的話,我寧願選擇後者」。輿論監督應以公共利益為旨歸。有輿論監督,公共精神就昌盛;輿論監督扭曲和異變,公共精 神就枯萎甚至墮落。健康的輿論監督,可以促使廠商成為一名合格的「企業公民」,而不至於為了一己之私幹出損人利己的勾當。

  事實或說真相,應當是檢驗輿論監督質量的惟一標準。但在媒體與企業關係扭曲的情況下,「輿論監督」背後的情形相當複雜,僅要求企業潔身自好相當 困難。在現實中,面對「輿論監督」的旗號,不少企業膝跳反應式的舉動,便是想方設法「擺平」媒體;有的媒體從業者則濫用權力,以監督之名行勒索之實,迫使 企業花錢消災。媒體與企業的關係異變原因多多,其中固然有企業投懷送抱的因素,更主要的乃是媒體從業者缺乏自律,媒體堅持獨立性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

  達芬奇事件,折射了中國目前令人擔憂的傳媒生態。不過,它也為媒介審視自身並加以改進提供了機會。

  從2011年4月起,中央外宣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四部門聯合開展整治非法網絡公關行為專項行動,為時兩月即取得不小成果,十數 家「非法公關」網站被關閉。在肯定這些成果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媒體內部自律機制的形成,比外部監管更為重要。為淨化中國媒體環境計,媒體內部必須建立起 採編和經營分離的「防火牆」,並在編輯部內部加強監控管理,建立起抵禦商業誘惑和權力干預的機制;媒體業應當以行業公會為平台,統一明確職業操守準則,建 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媒體自律機制的建立,離不開社會監督,特別是公眾的批評與保護。在發現自身問題後以沉默待之,以護短處之,這種是非顛倒的局面必須扭 轉。

  據悉,央視已在召開內部會議,討論吸取教訓,嚴格規範電視節目、尤其是監督類節目的製播流程,這是值得歡迎的。對其實效,公眾猶在關注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0

當媒體遭遇社交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201/t4042552.htm

傳統媒體遭遇社交新貴,碰撞無可避免。社交網站的走俏以及「自媒體」的崛起,使得媒體產業鏈的嬗變與創新緊隨其後。

  不管情願與否,Facebook的首次公開招股或許都近在咫尺。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規定,一旦公司擁有超過500 位股東,即便是非上市公司也必須公開財務信息。基於Facebook的股東人數將在2011年底前踰越500人這一界限的事實,估值已逾千億美元的社交網 站鼻祖或將在2012年4月被迫公佈財務信息或進行IPO。
雖然上市與否仍未有定論,但對一家成立至今不過7年有餘的公司來說,已經披露的信 息足以證明其輝煌:全球活躍用戶逾8億人,僅美國一地就有約2億人,佔國家總人口的2/3;每天評論或點擊「like」鍵20多億次,上傳照片超過2.5 億張;據估算每個月用戶發佈的各類信息約有300億條。
同樣提供如此海量信息的並非Facebook一家,Twitter、YouTube等 一批形形色色的社交網站,成功擔當起內容聚合、分銷和傳播的平台,成為網民新的互聯網入口。在中國,儘管微博的 「社交屬性」和「媒體屬性」一直在博弈,但並不妨礙新浪微博在近兩年半的時間內拉攏了2.5億註冊用戶,每天發佈微博超過9000萬條,還有近50000 家企業開設了微博賬號。
當這些網站以即時、互動、大信息量等特點擄獲大批受眾時,它們所改變的已不僅僅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還有信息被傳遞的方式。傳統媒體遭遇社交新貴,兩者的碰撞在無可避免地給傳統媒體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帶來了嬗變與創新。

  「自媒體」:新聞DIY
  從日本大地震到動車追尾事故,再到利比亞局勢,借助多種社交平台,原本 處於新聞製造邊緣的受眾日益扮演起新聞源的角色,人人都可以發佈消息、表達立場、成為一個媒體渠道。有國內學者將此描述為「全民DIY」:「簡單來 說,DIY就是自己動手製作,沒有專業的限制,想做就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達自我的『產品』來。」託了社交網站如日中天的福,彰顯私人化 和平民化的「自媒體」,憑藉低門檻、強交互性和快速傳播,近兩年發出了越來越大的聲響。
在2011年初日本強震的災難報導中,日本東海大學的 教授葉千榮頻頻在微博直播震區各類重要新聞,從街頭親眼目睹到日本官員的講話,從官方發佈會到相關數據通報,並且不斷回答網友的各種提問。利用身處一線的 優勢,葉千榮這個「自媒體」,走在了許多電視台、報紙和網站的前面,成為網友眼中的震區新聞發言人。
新浪CEO兼總裁曹國偉曾在出席第二屆中國數字媒體峰會時指出,以前,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報導都是由傳統媒體或專業媒體來完成,有一些網絡媒體也會進行實時的報導。但是到了「自媒體」時代,新聞的報導往往更多由事件參與者和目擊者來完成。
事實上,即便並非身處新聞發生地,「自媒體」的出現也讓普通大眾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的侷限,成為新聞的採集者和傳播者。在埃及騷亂和利比亞軍事行動中, 帶有「榕通社快訊」字樣的消息無數次被轉載,12月初的莫斯科遊行,老榕和他的「榕通社」再度表現活躍,迄今已經擁有了超過26萬受眾,而其背後僅僅是一 個人、一台電腦、一張3G上網卡和一口用來收看半島電視台的「鍋」。
對於「自媒體」的力量,有人這樣概括:當粉絲超過100,你就像一本內 刊;超過1000,你就是個佈告欄;超過1萬,你就是一本雜誌;超過10萬,你就成了一份都市報;如果超過1億,那你就是中央電視台了。而微博正是這一力 量的主戰場,這在中國尤為明顯,新浪微博設置的「微話題」、「微訪談」和「微直播」等功能,都是其媒體屬性的突出體現。在曹國偉看來,微博的聚合和傳播效 應,會從根本上改變整個媒體的產業鏈。

  Storify:聚合+篩選
  社交網站的日益走俏以及「自媒體」勢力的日漸強盛,改變的不僅是傳統受眾在新聞採寫與消費過程中的角色,同時也讓媒體記者的採寫方式發生了變化。
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高級社交策略師安迪·卡文(Andy Carvin)在報導埃及和利比亞事件時,便充分挖掘了Twitter的潛力。儘管身處萬里之外的華盛頓辦公室,但作為Twitter狂熱分子的卡文通過 收聽身臨現場或知情人的消息,驗證、篩選並重新組織了數百個Twitter消息發佈者的內容,將它們打造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方便用戶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和最新進展。
這種頗有幾分類似「道聽途說」的報導方式不僅讓卡文一舉成名,甚至還催生了一個全新的網站:Storify.com—利用其所提 供的工具,媒體記者甚至普通民眾,可以快速搜索和拉取特定主題的內容,把Twitter的隻言片語、Facebook的更新消息、Flickr的照片貼圖 以及 YouTube上的視頻短片等諸多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而連貫的故事,用戶隨即可以把「創作」完成的故事分享到私人博客或任何想要發佈的平台。
Storify由原美聯社記者伯特·赫爾曼(Burt Herman)參與創立,其出發點即是為了幫助媒體記者更多地利用社交網絡來進行新聞採寫。網站還在測試期時,就與包括《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內的多家媒體機構展開了合作。2011年4月下旬,Storify.com正式上線運行,最初4個月有近10萬篇內容借助該平台而「創作」完 成,據赫爾曼透露,這些通過各個渠道傳播出去的作品訪問量高達1300萬次。而在對公眾開放前,Storify就已經收穫了2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除此以外,作為一項免費工具,Storify目前並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但已經吸引了三星和Levi's等企業用戶來進行品牌推廣活動。按照規劃,廣告 收入以及向企業收費將成為未來支撐日常運作的兩條「輸血管」。2011年11月,Storify.com順利實現了改版。如今打開其主頁,NBA、佔領華 爾街、2012年總統選舉、經濟危機以及全球極端天氣等熱門話題赫然在列。雖然實質未變,仍是為用戶提供聚合和篩選消息的工具,但外觀上卻更向門戶網站靠 攏,這為其日後大規模吸引廣告客戶的加入做實了鋪墊。
  誰是「信息把關人」?
  Storify並非孤軍奮戰,Storyful、Tumblr、Color等一批新興的網站儘管呈現方式各有不同,但其本質功能都是為了方便包括媒體記者在內的所有人更有效地過濾、篩選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從而整理出與事件相關的信息流。
雖然這種採寫方式遠非主流,但已經有一些傳統媒體開始了「嘗鮮」之旅。路透社的一名記者在倫敦騷亂時,通過Storify來追蹤報導整個事件的進程。而 一向大膽的半島電視台則更為「激進」,其英語頻道推出了一檔全新的脫口秀節目The Stream,有點類似現在電視上的「讀報」節目,集合各家的熱點事件和精彩觀點,所不同的是,這檔新的節目「讀」的是使用Storify蒐集來的社交媒 體上的不同觀點,這等於在某種程度上把Storify變成了節目實時更新的台詞本。
即便不是通過Storify及與其類似的服務,事實上也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開始利用社交網站來獲得新聞素材和新聞內容。《華盛頓郵報》在近期刊登了一篇根據Facebook上的個人更新而編寫的新聞故事 —當事人由於患有妊娠綜合症而死於難產,她在Facebook記錄了自己的整個懷孕過程和各種症狀。另一個例子來自《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年9月初,颶風艾琳襲擊了美國東部的大西洋沿岸,該報利用社交位置服務網站四方(Foursquare,詳見本刊2010年8月號《夢想照進位 置》),在頭版頭條羅列出了紐約所有疏散中心的詳細信息。而在日本地震之後,一本由Twitter上的消息彙集而成的地震回憶錄Quakebook也在率 先推出電子版後付梓印刷。
社交網絡時代,信息的氾濫讓內容篩選和過濾的重要性凸現。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信息把關人」的作用卻在進一步弱化, 話語權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衝擊—無論他是否受過正統的傳統教育,是否服務於專業的媒體機構,甚至是否意識到自己是在編寫新聞,類似Storify等服務 的出現,幾乎讓每個自然人都擁有了這樣的機會與權利。無怪乎有媒體人士反應激烈,宣稱媒體生態系統和盈利模式受到了雙重威脅。即使真有那麼一天,那也還有 漫長的道路要走。起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媒體仍將會是新聞事件的主要呈現者,但社交網絡的盛行注定將改變他們的某些行事作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4

陽光媒體集團聯手嘉實創立私募股權基金

http://news.imeigu.com/a/1328523961052.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2月6日晚間消息,據外電報導,吳征、楊瀾夫婦的陽光媒體集團將聯手嘉實基金創立一支8億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資中國和全球的娛樂公司。新設基金命 名為嘉實七星媒介私募基金(Harvest Seven Stars Media Private Equity),具體將由陽光紅岩投資集團和嘉實另類投資集團組建。

據《紐約時報》報導,吳征在與嘉實全球投資部門副董事林賽-賴特(Lindsay Wright)聯名接受採訪時表示:「設立這一基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投資者帶來最大回報。」同時也旨在促進全球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繁榮。

吳征和賴特表示,該項基金計劃投資已有的娛樂公司,但也會為個體製片人提供支持,並在中國和其它市場建立娛樂發行體系。他們補充稱,將在近期擴張基金的初始資金池。

美國電影協會去年表示,預計到2015年中國的院線屏幕數量將從2011年的6200個增加到1.6萬個,票房將從15億美元增加至50億美元。中國也面臨著來自美國娛樂業要求其放鬆審查、開放市場並保護版權的壓力。

吳征表示:「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迫切性和強烈的願望從未有如此高。」他還稱正和其他人一道遊說中國政府加強反侵權監管。

當被問及這項基金是否會支持像夢工廠那樣規模的大公司時,他給予了肯定答案。吳征和賴特表示,創新藝人經紀公司將通過其北京分支向嘉實七星提供諮詢服務,該基金和數家電影製片人之間的交易已接近達成,還將盡快尋求好萊塢的合作夥伴。(羽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1

社交媒體取代電視成英國青少年首選娛樂方式

http://news.imeigu.com/a/1328790060791.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9日晚間消息,英國《每日電訊報》週四報導,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將瀏覽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作為首選的娛樂消遣方式,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樣最注重看電視。

在接受調查的16歲至24歲人群中,65%的受訪對象將通過Facebook和Twitter與朋友交談作為首要的消遣活動。

三分之一的受訪對象每次上網時間超過3個小時,上網地點的選擇很多。電視網絡已經瞭解到這種日益明顯的趨勢,正在嘗試多種方式來吸引青少年上網瀏覽 與電視節目相關的內容。例如,第四頻道在2010年推出了《幸運百萬英鎊》的在線遊戲版本,該遊戲大獲成功,至今已有1100萬人次玩這一遊戲。其模式是 鼓勵人們在觀看節目時玩在線遊戲。

數字市場營銷機構Click Consult在英國進行了此項調查,接受調查的人數為1300人。調查還發現,社交媒體在老年人群中也日益受到歡迎。在5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近三分之一在觀看電視節目前會登錄社交網站。

Click Consult董事總經理馬特·布拉斯(Matt Bullas)表示,人們很早就在談論社交媒體變革,但此次調查發現社交媒體首次超越電視成為青少年最喜愛的娛樂消遣方式,這確實表明數字時代人們的娛樂休閒習慣在快速發生變化。(悠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6

戶外媒體業再「騷動」:「雞肋」的回歸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5/2NNDE4XzQwNDY2NA.html

還記得那波戶外媒體的熱潮嗎?

對,就跟電商和團購一樣,戶外媒體也有過激情燃燒、高歌猛進的歲月,只是,那發生在2005-2008年間。

分 眾是戶外媒體江湖的開創者。它在2003年成立,2005年上市。剎那間,戶外媒體成為中國大地上最炙手可熱的行業。據清科的統計,2005年至2008 年初,獲VC投資的戶外傳媒公司近30家,融資額達6億多美元,其中還不包括VC投資過的上市公司和被分眾併購的公司。

如今,一切都似乎歸於平淡了。分眾已經從「媒體帝國」回歸,要從零開始,它的股價至今再沒回到過65美元/股的歷史高點;作為為數不多的上市公司,航美和華視目前的股價甚至已經跌至3美元以下。

除了這些,這個行業似乎已經沉寂很久了,也難怪乎記者接觸到的一些投資人已經「淡忘」或「迴避」這個話題。

所以,當聽到如下這樣的新消息時,難免讓人感到意外:2011年,香榭麗傳媒引入新投資方;最近,出租車媒體觸動傳媒獲得新一輪約億元投資;戶外LED媒體——鬱金香傳媒正在籌備A股上市;等等。

只是,這一次,這些原本簡單模式化的戶外媒體都略有變化,或是在業務形態上的改進,比如從單純的戶外廣告屏向互動社交媒體轉型,或是在概念包裝上的調整,比如,將自己定為當下正火熱的「文化創意」行業。

這些改變又將帶來怎樣的故事?

誰還在下注戶外媒體?

2011年,有經營高鐵戶外媒體的朋友找到網聚偉業創始人侍啟偉,希望得到對方的投資,因為網聚偉業旗下經營著高爾夫戶外LED媒體。

但當侍啟偉還在盤算投資回報率、盈利平衡點時,這家高鐵媒體很快就拿到了投資,其中一個投資方是國內某國有企業。

「估計很快會宣佈消息了」,侍啟偉說。

無獨有偶。

2011年,浙江新幹線傳媒投資公司旗下的億誠創投就投資了上海香榭麗廣告有限公司(下稱香榭麗)。新幹線則是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專事投資業務的全資子公司。

2011年5月,鳳凰都市傳媒進行新一輪增資,中譽投資有限公司控股股東、三名中國的個人投資者,以及27名公司高管參與了此次增資。從而使公司註冊資本從4800萬港幣增加至1.4億元人民幣。

鳳凰都市傳媒成立於2007年,由鳳凰衛視控股(2008.HK)與中譽投資共同成立。2008年4月,鳳凰衛視及中譽又共同向鳳凰都市傳媒注資8700萬港元,用於拓展在中國的戶外媒體業務。

據鬱金香傳媒至2010年6月的一份商業計劃書顯示,該公司正在謀求新一輪融資。有消息稱,鬱金香目前已經引入了浙江房地產商的資金,但這並未得到官方證實。

上一輪熱潮時,戶外媒體行業的試水者幾乎為清一色的外資VC。業內叫得出名字的外資機構,諸如鼎暉、凱雷、紅杉、IDG、KPCB、賽富等,均有在這個行業下注。

「目前外資VC投資戶外媒體的非常少了」,戈壁投資副總裁許毅稱,因為目前國外資本市場對戶外媒體已經沒有好的估值了,而外資VC感興趣的是市場新趨勢、新價值。戈壁投資曾是地鐵媒體DMG的投資方。

許毅也認為,對於那些擁有產業背景或資源的本土投資者來說,注資戶外媒體,可能帶來資源整合的效果。

鳳凰衛視控股就是一例。根據鳳凰衛視控股2011年半年報,截至2011年6月31日,戶外媒體的營收超過1.4億港元,約佔集團總營收的9%,也是其業務增長較快的部分。

2007年,鳳凰都市傳媒進軍戶外LED媒體時,這個行業已經競爭激烈。鳳凰都市傳媒副總裁郭力群曾對本報表示,選擇此時進軍戶外LED,鳳凰衛視是從自己的整體戰略來考慮的。

另外,據侍啟偉瞭解,目前一些山西的煤老闆也在涉足戶外媒體。

不過,以投資上述高鐵媒體的國營企業為例,侍啟偉說,「他們覺得,高鐵內的媒體具有半官方性質,風險比較小,所以,投資時,對於回報率等問題就計較得少一點」。

在侍啟偉看來,「目前投資戶外媒體的人,要麼是對戶外媒體關注比較久,要麼就是對這一塊看得還不是很透徹。」

在這一波以人民幣方式投資戶外新媒體的投資者中,產業上下游的戰略性投資者、國企、地產或山西煤老闆,成為新一輪的投資力量。

從美元到人民幣的演變:謀求國內上市?

除了可能帶來的產業整合,現在投資戶外媒體的人,是否還有更多的想法?

2011 年11月,鳳凰衛視控股發佈公告稱,正在考慮將鳳凰都市傳媒在中國從事戶外媒體業務的附屬公司分拆,並於深交所創業板獨立上市。公告還稱,保薦人中信證券 已於2011年10月20日向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就展開輔導程序遞交了申請,並於11月1日收到了北京監管局的受理函。

據記者瞭解,目前鬱金香傳媒已將公司架構從海外轉到國內,也正在準備A股上市。

上市問題縈繞鬱金香傳媒已久。

2002年底,鬱金香獲得法國德高集團的戰略投資;2006年5月,華平基金入股鬱金香。早在2007年,鬱金香就傳出將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消息。

而香榭麗的投資人鄭剛也表示,目前香榭麗也正在做純內資的公司機構。

「目前正在做架構轉換的戶外媒體公司還蠻多的」,王君(化名)說。王君是某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目前他所在的律所已經在幫助一些戶外媒體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據王君的經驗,整個架構完成轉換約需「6個月到1年的時間」。

在戈壁投資副總裁許毅看來,這些做架構轉換的戶外媒體「還是下了蠻大的決心的」,畢竟,受制於各種政策,他們很難再有機會轉出去了。

記者從多位VC獲得的共識是,現階段,戶外媒體公司到境外上市顯然並不容易;相比之下,他們認為,國內資本市場可能會有機會。

信心一定程度上來自中國政府鼓勵文化創意產業上市的態度。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李小磊曾就此對媒體表示,「政策出來以後,有利於文化企業加快上市、發展步伐。」

國內某券商高管也認為,戶外媒體在國內上市「還是有機會的」。但他強調,上市不能光靠概念,關鍵是要有好的盈利模式、業務發展空間和基本的業務規模。

行業還有多大空間?

在新鮮傳媒CEO紀中展看來,幾家戶外媒體融資或籌備A股上市並不代表整個行業的現狀。

的 確,想想那些曾經在媒體上活躍的名字,諸如共合網、易取傳媒、Time Media、高鐵傳媒、天駿傳媒等,而今都已成為歷史。但易觀國際的統計顯示,2011年第三季度,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規模達22.16億元,同比增長 32%。據易觀國際分析師龐億明向本報提供的預測數據,2011年,整個戶外媒體行業仍在增長,與2010年相比,增幅超過30%,全年規模將達82億 元。

儘管已經擁有了中國最大的戶外廣告媒體網絡,分眾也依然在增長。財報顯示,2011年第三季度,分眾傳媒總淨營收為2.107億美元,較去年的1.374億美元同比上漲53%。

eMarketer也預測稱,2011年,美國戶外廣告開支將從2007年的12.6億美元增長到22.5億美元。「我相信這個產業是沒問題的,只要企業認真做」,鄭剛認為,他只是擔心,一些戶外媒體企業的財務結構可能會影響其在國內的上市,因為他們發展太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