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生的大創新,從小學起

2016-03-07  TWM

這幾年,台灣傾全國之力推動創業與創新,甚至在大學裡當作一門課來教。事實上,創新要從小開始,先從小學教育改善起,把學習、創作的能力與興致還給孩子。

過了一個年,我們家有了許多新氣象:除了休假半年的我,即將回到工作崗位,才進入公立小學一學期的女兒,也轉入實驗教育的共學團體就學。轉學對我們來說,並非容易的決定。但經過一個學期的「震撼教育」,我們決定盡早跳船,還給孩子與我們「正常」的學習心態與日常生活。

說實話,教改多年以來,教材內容確實靈活豐富許多,校舍建築與課程安排也比我們小時候活潑。但不管教材再新、校園再好,教與學的思惟如果保守僵化,課堂上依然是一場災難。例如,小一上的生活課本,有拜年形式的介紹,列出「親自、卡片、視訊、電話、簡訊拜年」等方式。而在期末試卷有這麼一題:過年時候,我會採用「 」的方式拜年。

看到試卷,我實在不懂出題動機。考背書能力?還是親自拜年才是標準答案?出題者顯然沒把其他可能性與社會多元面貌放在心裡。

類似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集體教學作為評量標準、教育現場與評量方式缺乏彈性空間與多元思考,還是讓我放棄體制教育。

從事新創孵育與早期投資多年,我一直覺得創業不該在大學裡當作一門課教(參見拙作《大學應該教創業嗎?》請掃描左下QR code)。但自己的孩子經歷了體制教育一學期,我發現問題不在於大學裡能否教創業,而是從小學開始,教育就扼殺了創業與創新的種子。

成功的創業必定來自敢於夢想、樂於實踐。偉大的創新,則取決於所解決「問題」的格局。我們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寫了十二年回家作業,每天應付「短期」操作型的「作業」,到了十八歲,(多數)已失去思考長期「問題」的習慣與能力。

這幾年,台灣可以說傾國之力推動創業與創新,許多大學校園也開始彌漫創業風氣。在我來看,創業的時間點並不需要提早,但創業的態度與能力要從小培養。

華麗的填鴨,依然是填鴨。把學習、創作的能力與興致還給孩子,他們才會有機會選擇跟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

撰文 / 詹益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90

【專題籽】辭工赴台由砍樹學起 港女夢想開造紙工房

1 : GS(14)@2018-01-07 15:50:36

彤彤說未來有個夢想:「希望有自己的造紙工房,住在森林裏,在門前種樹自給自足。」

【專題籽:九十後話】鄰近的台灣和日本早有不少紙品品牌,甚至環保紙家具,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傳承紙工藝,反觀香港卻極少本地出品的紙品,或因沒有市場,或因沒有技術。居然有人在香港辭工全職造紙,值得嗎?她說當然值得,「紙可以是心意卡,可以是杯墊,親手做更是張張不同,千變萬化。」九十後林希彤(彤彤)三年前辭工赴台灣學造紙,回港創立古法造紙品牌「浪花花」。


彤彤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常要到紙行選紙做功課。可是現成的紙多由機器製,款式不多,她寧願自己動手造紙。當時用回收的廢料,如牛奶盒、紙行的紙頭紙尾等,打碎再製成紙,她笑說:「成品可用但粗糙不好看。」眼見台灣的紙品平滑精美,又有不同厚薄和紋路,她反覆思索箇中原因。「試過拾樹枝和種子,打碎後放入紙漿內,想仿製出紋路。」甚至曾想過以人手削下樹皮造紙……名副其實,為造紙癡迷,還癡到赴台中向三代造紙的紙匠拜師,學習傳統古法造紙。

A4大小 至少六小時才成形

因為好奇,一個女生忽然走到台中的「紙匠工房」,學習用純植物纖維造紙。工房位處鄉郊,門前種有很多造紙用的構樹和香蕉樹,以自給自足,因此學徒都得先學砍樹。「樹枝只能砍去一半,另一半留下來讓它自然生長。取出纖維後煲煮,再搥打數十次,令纖維變得軟綿,成品才會夠平滑。」搥打後,要用隔網抄紙壓紙,最後一步是天然曬乾。一張張蕉樹紙放在陽光底下,透出分佈不一的樹木纖維。每張紙的厚薄、手感和紋路都不同。細緻工序,過程比機械製作複雜緩慢得多,原來一張A4大小的手造紙,由煲煮纖維算起,就需要至少五、六小時才成形,見證紙匠心血。

朋友笑「量地」 媽媽支持提議染色

「終於知道如何令紙張平滑,原來要花如此多工夫!」她覺得過程花力又費時,但那是首次感覺到自己是個紙匠,「滴着汗卻非常滿足。」學成後,她決定回港全面用古法造紙,在香港取材、製造和出售。「香港好像已沒甚麼是香港製造的,人家台灣和日本有本地製造紙,我想香港都有!」三年間,彤彤由一年擺數次市集,變成一年只擺兩次;由不斷生產手造紙,變為只接定單。即使收入因而減少,她希望把大部份時間用在開班教造紙。「市集本來就賺不到錢,人們喜歡我的紙卻不願花20元買紙。不如我專注教班,他們喜歡的便動手做,又可以把紙工藝傳開去。」為此,她更辭去兩份兼職,停接平面設計freelance,這豈不盡斷自己財路?「朋友都笑我在『量地』,但他們不明白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錢是賺不完,要專心做一件事才會做得好。」朋友不解,反而媽媽十分支持。彤彤笑說,媽媽教她「行行出狀元」,她自小就相信只要專注和努力,做任何事都會成功。「媽媽有時會很有創意,見我的紙品白色沒生氣,便提議用家中的過期化妝品染色。我很少化妝,若媽媽不提出,我是絕不會想到的!」今日或者她賺錢不多,卻也算是略有所成。「這三年間遇過一些人,願意花他的時間幫我處理材料;有心支持的,有時會叫我不用找錢,又要請我吃飯,當中的情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這些恩惠我要怎樣還?」她承諾會更努力,製作香港製造的紙品。訪問那天,她正好在上水「自然脈絡」教育農場的教室教小朋友造紙,「教小朋友是推廣的好方法!他們對事事都充滿好奇,摸過紙後會發問,又問我可否多做一張,這正是我想專注教班的原意。」這就是金錢以外的收穫,也是彤彤繼續做的動力來源。「我打算做很久很久!第二次去台灣再找師傅時,我不知為何在飛機上有個幻想,自己40歲時在大自然生活,仍在努力造紙。」


紙張呈淡褐色,是植物原有的顏色;中間的顆粒和粗紋,是植物不能溶於水的纖維。

她定期帶小朋友入村,即場割下蕉葉造紙。

造紙的工具,包括搥打纖維用的木槌,全是彤彤自己設計。


她會讓小朋友摸摸不同紙張,參與每個造紙步驟,其中最令小朋友興奮的是清洗纖維。

洗好蕉葉纖維後,要開始蒸煮,這樣的一鍋要用柴火煮足八小時才可用。

小朋友的錢雖不易賺,彤彤喜歡他們對事事都好奇,摸着紙張不斷發問。



facebook:浪花花造紙教室 LomfaFair記者:黃凱婷攝影:劉永發、許先煜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4/202637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