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樊邦弘從政治犯到世界燈飾王 真明麗在質疑聲中再拚LED商戰


2009-12-15 今周刊






LED照明當紅,二○一○年預估全球有一百三十億美元產值,有燈王之稱的台商真明麗,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更暗示將在台灣有大動作購併,又攪皺台灣LED產業一池春水。

撰文.羅弘旭

十七歲那年,我就在想,難道台灣就只能是一言堂嗎?勞動階層就只能一輩子靠勞力為生嗎?但在一九七二年那個時代,就連這種問題都是禁忌!」三十七年前,讀 花蓮高中的樊邦弘對荒謬的生存環境產生一個又一個的疑問,開始追溯自己的父親為什麼會從四川老家出走到台灣這個小島上,找不到答案的他,開始在故紙堆裡尋 找答案。

研究社會主義被關政治黑牢「我先是在圖書館裡找國共內戰的資料,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後來在暑假打工時候,加入社會主義青年會的讀書會。」但這一步, 卻徹底改變了樊邦弘的人生。在加入幾個月之後,調查局以討論馬克思主義、批評國民黨,而且組織章程是「打倒階級意識、改造國家」等罪名,逮捕了樊邦弘和其 他成員。當時尚未成年的樊邦弘,以叛亂罪鋃鐺入獄。

「我沒有錯!」三十七年後,樊邦弘仍不改昔年接受調查局盤查時候的回答,「我當時也是這麼對情治單位說,我們只是在讀書。」雖然未成年,加上坦承不諱的態 度,樊邦弘還是蹲了二個月的政治黑牢。出獄後,樊邦弘還被花蓮高中取消學籍,用同等學歷參加聯考也落榜,從事軍職的父親對兒子被調查局逮捕入獄極度不諒 解。

「我什麼都沒了,一切只能靠自己拚。」用一年的時間,樊邦弘重考上世新新聞科(當年為專科學校),「沒有訣竅,當你沒有退路時候,你就會拚出一條路,我第 一次聯考英文零分,第二年七十八分,都是這樣拚出來的。」世新畢業之後,特務的監控卻仍如影隨形地跟隨著樊邦弘,雖然考上了中央新聞通訊社,卻始終拿不到 正式任用的聘書;轉找私人公司工作,但他前腳面試完,後腳調查局就上門問話,私人企業老闆沒人敢用他。樊邦弘只好靠接案翻譯的零工為生。

打了二年零工,樊邦弘因為朋友介紹,進入貿易公司做燈飾生意,代理美國Tivoli公司的產品,兩個月後,公司卻因股東鬧意見,決定結束,樊邦弘決定博一 把,出面接下代理權。但公司上下只有他一人,從下訂單到安裝燈飾都自己來,樊邦弘說:「找客戶、裝燈,我什麼都不懂,但好不容易有機會,我一定要抓住。」

比賽降低成本的驚險商戰

拜七○年代經濟起飛的助力,台灣的舞廳生意大好;樊邦弘靠著Tivoli公司生產的流星燈,接到台灣米高梅舞廳的舞台燈生意,用三萬元的本錢賺進十四萬元,淨賺三倍多。

靠著接裝飾燈、舞台燈的代理生意,樊邦弘累積到第一桶金,在一九八一年創立真明麗。剛開始營業時,先買進燈飾半成品進行裝配,到一九八五年之後,才跨足迷你燈泡全生產線。

但當時台灣人力工資已經開始往上飆漲,仰賴人工組裝的迷你燈泡生產成本墊高;試圖轉型自動化生產,又碰到瓶頸。樊邦弘說:「那時一台迷你燈泡的自動化生產 機要二十萬美元,比公司資本額還高,根本買不起。」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樊邦弘賣掉房子,帶著一千萬元台幣來到廣東鶴山;那年,是一九八九年,正是六四天安 門事件發生同一年。

當時,大部分台商都因政治氣氛風聲鶴唳,紛紛放緩投資腳步,樊邦弘卻孤注一擲。與他一同到中國打拚的妻子翁翠端表示:「他就是這樣,都看十年後的美好遠 景,整天笑嘻嘻很樂觀,我們跟著他打拚的人卻都緊張到不行。」對此,樊邦弘卻不以為意的說:「共產國家的計畫經濟一定走不通,當十億人口想賺錢的念頭被挑 起來,那個能量是很驚人的,加上這裡低價的人力,我一到中國設廠,生產成本降低七○%,留在台灣的同業價格殺不過我。」有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為後盾,樊邦 弘大膽的擴充產能,五年產能擴充五倍,從年產一千萬顆擴增為五千萬顆,每年報給客戶的價格下調一○%到二○%。這種殺價策略,讓跟不上速度的對手一一退出 市場。一九九四年,真明麗在全球裝飾燈泡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五○%,成為全球最大的裝飾燈泡廠商。

樊邦弘說:「我們從不對外找客戶,都是客戶自己找上來,只要你價格競爭力夠,不用擔心客戶會跑掉。」但樊邦弘也坦承:「這一行,很辛苦,一○%到二○%的 降價壓力,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上下由整合迎向LED挑戰樊邦弘發現,只要從外購轉為自製,採購成本立刻降低三成以上。為了持續降低生產成本,樊邦弘更 加大膽,甚至連材料都自己做,從塑膠原料廠買進塑膠粉,自己拉銅線加塑膠成為電線,一度是台塑外銷塑膠粉到廣東省的前十大客戶。樊邦弘笑著說:「我們甚至 連上游的鎢絲都自行生產。」真明麗的快速成長模式,從一九九七年因為LED的問世遭遇挑戰;LED低熱度,低耗電的特性,逐漸取代迷你燈泡的地位,真明麗 量產制價的模式不再奏效。樊邦弘說:「剛開始,我們只是買現成的LED取代迷你燈泡,但採購別人的LED成品,價格壓不下來,花了二年設立封裝線,終於能 降低三○%成本。」取得封裝廠之後,樊邦弘又繼續複製他在迷你燈泡整合上下游的經驗,設立LED磊晶廠,月產能達五億顆。

對於樊邦弘這種大膽的作法,國內LED大廠主管不以為然:「專業分工已是國際趨勢,台灣的LED磊晶廠五○%產能都是高亮度LED,可用在LED電視和筆 電背光模組,真明麗做得到嗎?」「就算我們發光效率差又怎麼樣,這些人搞不清楚燈飾業的市場運作。」樊邦弘說:「發光效率差的LED磊晶拿來做燈飾,發光 效率高的LED磊晶我還可以賣出去,每一片LED磊晶的利用率是一○○%,怎麼會不賺錢呢?」

樊邦弘

出生:1953年

現職:真明麗董事長

學歷:世新專科學校新聞科(現已改制為世新大學)

真明麗

董事長:樊邦弘

主要產品:LED磊晶生產,LED封裝,LED室內外照明燈、裝飾燈和舞台燈生產市場地位:全球最大裝飾燈製造公司香港上市:2006年12月台灣TDR上市:2009年12月TDR發行價格:14.7元TDR發行單位:1.4億

歷年營收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上半年)

營業收入(億元) 52.30 65.30 67.20 23.00 毛利率(%) 39.70 38.50 32.50 28.90 稅後純益(億元) 10.80 13.70 5.72 1.75 EPS(元) 0.86 0.87 0.75 0.05

真明麗年表

1981創立

1989到廣東鶴山設廠

1994成為全世界最大裝飾燈泡廠1998開始研發LED裝飾燈泡2000成立LED封裝廠2003推出LED裝飾燈泡

2006香港上市

2009開始量產LED磊晶片

2009回台發行TD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1

中再集团:上市可否稳住老大地位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601/t20160127_766036.htm

  作为本土唯一一家中资再保险企业,中再集团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在“保护伞”下长大。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再集团受益于直保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相较于同期起步的直保公司,中再集团的发展不只是“慢了半拍”。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虽然中再集团依旧稳坐国内再保险市场头把交椅,但12年间其国内市场份额下降之快令人惊讶,且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后继乏力。站在全球的视角,在垄断特征明显的再保险行业里,中再集团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与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不匹配。

  相较国际再保险巨头,中再集团在资本实力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差距明显,其业务遍及保险全产业链的“多元化”经营与行业主流的“专业化经营”形成鲜明对比。“插手”财产保险市场,对中再集团主业的拖累不言而喻。

  历时七载、一波三折之后,中再集团终于IPO成功。但随着国内再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及民资的强势进入,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如何稳住本土再保险行业的“老大”地位,对于中再集团是个难题。 杜冬东/文

  随着近年不断爆出“土豪”任性“扫货”保险机构的壮举,保险业早已被冠予“高大上”形象,“保险股”也一度成为证券市场热捧的概念。

  2015年10月26日,“国字号”保险股中国再保险(01508.HK,下称“中再集团”)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据悉,中再集团全球公开发售57.7亿股H股(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发售价为每股2.7港元,共集资155.79亿港元。从发售情况看,公开发售共接到5.5万份有效申请,认购271.1亿股,超额认购数倍。其中,香港公开发售方面冻资739亿港元,成为今年香港资本市场第四大“冻资王”,国际发售方面也获得大幅超额认购。同时,中再集团此次全球发售亦吸引了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国开金融、Prudential、惠理香港等基石投资者。

  然而,随着中国保险业迎来新一轮开放,外资和民资强势进入再保险市场,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IPO之后不到5个交易日里,头顶着第四大“冻资王”光环的中再集团,未能逃脱跌破发行价的命运。

  含“金钥匙”出生,在“保护伞”下长大

  再保险,也称为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再保险与直接保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一样,是现代保险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再保险定位为“保险的保险”,其服务客户多为保险公司。对外界而言,再保险无疑是个“神秘”的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仅设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6年8月,一家独大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并且一拆为三,成立了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财险前身)、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前身)、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中再集团前身)。中再集团成为一级法人之后,继承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再保险业务。

  2003年重组后,中再集团的资本金达到39亿元。2005年10月,财政部向中再集团增资6.5亿元,2006年底中央汇金又向其注资40亿美元,二者各持其14.5%和85.5%的股权。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再集团的注册资本达360多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3%,资本实力超过东亚再保险株式会社、大韩再保险公司和新加坡再保险公司,位居亚洲同行之首。可以说,中再集团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政策“保护伞”下长大。

  1988年开始,国家出台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将其经营的全部保险业务的30%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再保险部(中再集团前身)办理再保险,确保直接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并且禁止国内保险公司向国外保险公司分出或者接受分入业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1条将法定分保比例修订为20%,明确规定“除人寿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一笔保险业务的2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

  2002年加入WTO后,中国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设立分公司、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开展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业务,且没有地域或发放经营许可的数量限制。从当年起,国内的法定分保比例开始逐年降低5%。2006年,法定分保比例完全取消,再保险变为纯商业化运作行为。当时,为保护国内的再保险公司,《保险法》还规定“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办理”。到2009年,“境内优先分保”的规定被取消。不过,近年随着中国保监会加大对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保险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再保险的越来越多,保险监管也成为再保险业务增长的“助推器”。

  在政策的保护下,中再集团逐步壮大成为下辖7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受益于直保市场,落后于直保企业

  1980年复业之后,国内保险业增幅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1980年国内全行业的保费收入为4.6亿元,到2014年已增至2万亿元。1988年,国内仅有4家保险公司。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67家财产险公司和75家人身险公司。

  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再集团的壮大直接受益于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保费收入为3880亿元,到2014年达到2万亿元,12年间增长5.15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从869.4亿元增加到7200亿元,12年间增长8.28倍。在此期间,再保险市场从263.98亿元,增长至1737.8亿元,12年间增长6.58倍。

  但是,与同期起步的直保企业比较,中再集团的脚步却明显落后。

  按照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1条“20%”的分保比例推算,2000年,仅财产再保业务已超过100亿元。到2013年,中国再保险市场已破千亿元,2014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737.8亿元,足以支撑1家千亿级再保企业产生。作为国内唯一的中资再保险公司,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再集团,市场空间不可谓不大。

  从近10年的数据对比看,2005年,“同胞”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国财险(02328.HK)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80亿元、508亿元,彼时的中再集团也有300多亿元规模,但到2014年,中再集团与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与的差距却高达6倍。与港交所上市的其他7只保险股比较,差距则更为明显,其中6只保险股营业收入均已破千亿,总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则达中再集团的21倍(表1)。

  此外,在深化国企改革、改制上市的大潮中,中再集团也不只“慢了半拍”。2000年6月,中国太平(00966.HK)在H股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保险公司。“同胞”中国人寿2003年分别在纽约和香港上市,并创造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2007年1月,在A股上市之后,中国人寿成为首家 “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另一位“同胞”中国财险,及其母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HK)都先后在H股上市。如今,泰康人寿、华泰保险、中华联合等也在后追赶。

  失去半壁江山,出海后继乏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保险大国,中国再保险市场“不差钱”几乎是国际同行的共识。随着政策的数次修订,觊觎已久的外资再保险公司终于如愿入华。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再保险市场开始对外资开放。2003年10月24日,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成为首家在中国取得牌照的再保险公司。此后,瑞士再保险、德国通用再保险、英国劳合社、法国再保险、德国汉诺威再保险、RGA美国再保险等悉数登陆中国,扎堆京沪。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在中国境内注册分公司的外资再保公司为8家,同时有超过200家境外再保公司通过离岸方式 “分羹”。

  外资入华使原本风平浪静的国内再保险市场陷入惊涛骇浪,尽管中再集团依然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但是12年间市场份额下降之快令人惊讶。2002年,中再集团的国内市场份额高达98.5%,到2008年下滑至80%。及至2013年,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法国再保险等四家公司在华保费收入合计达478亿元,超过中再集团475亿元的国内市场保费收入。到2014年,中再集团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降至43.6%,境内外资机构及境外机构的市场份额近六成。短短一个年轮,在全球再保险公司的强劲分流之下,中再集团失去了半壁江山。

  被外资“打家劫舍”之后,中再集团也开始筹划出海觅食。2008年初,中再集团在伦敦成立代表处。2011年10月,中再集团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再UK,并获得劳合社成员资格。同年12月,中再集团在劳合社设立了特殊目的的辛迪加—中再辛迪加2088,并于3年后将其转型为常规辛迪加,且开始以独立品牌和席位经营承包业务。该块业务2014年实现营收4.76亿元,占其财产险再保险板块收入的1.5%。从近三年数据看(表2),中再集团人身再保险的国际业务收入及其占比较高,财产再保险的业务收入及其占比较低,且两类国际业务的占比皆呈下滑之势。整体而言,中再集团的国际化开局不错,但后继乏力。

  从全球来看,再保险行业的垄断特征明显。全球有超过200家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再保险公司占据90%的寿险和50%非寿险市场份额,其中慕尼黑再保险收入最高。

  A.M.Best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前50名再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为2233亿美元,中再集团位列第8名。但从业务体量对比,中再集团与慕尼黑再保等国际再保险巨头有着天壤之别(表3)。全球十大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为1606.92亿美元,中再集团在当中占比仅4.94%,不过是全球再保险市场沧海一粟,这与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不匹配。

  综合实力瞠乎其后,经营模式与众不同

  中再集团拱手让出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其综合实力及经营模式不无关系。与国际再保险巨头比较,中再集团至少存在三项显著差异。

  一是资金实力。中再集团虽然号称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八大再保险集团,但其注册资本仅364.08亿元,旗下直接经营业务的两家子公司,中再寿险的注册资本仅有67.2亿元,中再财险的注册资本仅有100.32亿元,集团合并资产总额1896.75亿元,其资本实力不仅与动辄千亿美元的国际再保险巨头相形见绌,在土豪扎堆的国内保险圈也略显寒酸。有限的资金实力直接制约了中再集团的承保能力、风控能力,成为其市场竞争的软肋。

  二是专业实力。政策保护下长大的中再集团,由于市场竞争意识不足、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与国际再保巨头对比,其专业实力可谓瞠乎其后。

  以中再产险为例,其以低端的传统再保险产品为主,险种集中在车辆险、财产险等分保项目,责任险等险种占比有限;比例分保合约占比很大,技术含量较高的超额分保合约比例较小,这使之难以分享再保险市场的高利润。招股书数据显示,2012-2014年中再产险机动车辆险、企业及家庭财产险占比分别高达76.6%、74.9%和74.6%,责任险占比仅占5.6%、5.6%和5%;比例再保险业务占比高达99.2%、99%、98.9%,其综合成本费用率维持在98%以上。

  相比之下,国际再保巨头们手握各类风险模型、精算定价等专业复杂的核心技术,多拥有完善的产品组合,不仅承担保险风险,而且承担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等,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转移产品和机制,如有限风险再保险(FRR)、选择风险再保险(ART)、保险证券化、保险衍生品等。

  如今,国外再保险企业的产品囊括了巨灾再保险、农业再保险和火灾保险等诸多险种,几乎涵盖主要的风险领域。

  此外,与目前全球再保险行业普遍的专业化经营对比,中再集团的多元化模式显得“与众不同”。2003年改制后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一分为三,成立中再产险、中再寿险、大地保险,加之原有的华泰保险经纪、中再资产等子公司,中再集团的业务领域近乎涵盖再保险、直接保险、保险经纪、资产管理和保险中介等保险全产业链。从2014年业务数据看,非再保险业务占中再集团营业规模约30%,净资产和净利润贡献分别高达51.3%和34.1%,其中大地保险占比最为瞩目。

  2003年10月,大地保险在上海成立,彼时中再集团持有其60%股份。处在直接财产保险“风口”的大地保险在随后10年迅猛壮大,在全国设立一级分支机构37家,在各省市设立机构超过1800家,保费规模从2004年的1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23.58亿元,成为国内财产保险市场前6强。

  中再集团涉足直接保险业务,一方面,通过大地保险收获了200余亿元的业务规模,直接壮大了自身体量,另一方面,又明显削弱了其对“主业”的投入。

  大地保险成立初期的资本金为10亿元。之后,中央汇金对中再集团整体投入40亿美元,中再集团从中拿出10亿美元注资大地保险。如今大地保险的注册资本高达73亿元,中再集团持有其93.18%股权。此外,早在2003年,由于直接保险市场迅猛扩张,中再集团当时部分优秀的再保险人才调到了大地保险负责筹建工作,导致其再保险人才更加缺乏。近年来,随着直接产险市场竞争激烈,大地保险经营陷入困境,对中再集团“再保险”主业的拖累不言而喻(表4)。

  或陷“两面夹击”,“老大”遭遇考验

  2007年,中再集团即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挂牌成立等工作,并于2008年首次提出A股上市。无奈命运多舛,受2008年南方冰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低迷,中再集团当年巨亏50多亿元,上市计划随即搁浅。2009年,中再集团再次提出上市计划,但次年又爆出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治理报告不真实的丑闻,上市计划再次折戟沉沙。2011年起,中再集团连续保持了三年的利润稳定增长,也迎来了重启上市的希望。2014年,中再集团再次启动H股IPO计划。2015年10月26日,中再集团蹉跎七八年的“上市梦”终于如愿以偿。

  历时七载、一波三折,中再集团上市决心可见一斑。2006年“法定分保”取消之后,原本在国内市场稳若磐石的中再集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心急如焚上市背后是市场开放的竞争压力。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国内的再保险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开放,各路资本正竞相杀入再保险市场。2015年2月,爱仕达(002403)、七匹狼(002029)和腾邦国际(300178)等企业在深圳发起成立了前海再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为30亿元。2015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和人保财险分别出资5.1亿元、4.9亿元人民币发起设立再保险公司。2015年8月,泛海控股(000046)、新华联(000620)、亿利资源集团、巨人投资、重庆三峡果业集团发起设立了亚太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5家企业分别持股20%。

  本次募得155亿港元巨资,对提升中再集团的资金实力可谓立竿见影。然而,专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却难以一蹴而就。在港IPO当日,中再集团董事长李培育表示,“中再集团将以此次上市为新的起点,深耕国内市场,扩展国际市场,做优做深再保险核心主业,继续加强直保、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综合业务布局,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风险管理能力突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再保险集团。”

  随着外资、民资的强势进入,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面对有限的资源,如何平衡庞大的多元化业务,改善再保险专业实力,稳住本土再保险行业的“老大”地位,对于中再集团是个难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39

中再集團發行首期8億美元境外高級債券 票面利率3.375%

3月2日,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再集團”,1508.HK)旗下境外平臺成功發行首期8億美元高級債券,票面利率為3.375%,本次發行共吸引全球130多家大型專業投資機構參與,認購倍數達到3.5倍。

首發8億美元債 票面利率3.375%

本次發行的債券類型為定息美元高級債券,首次發行規模為8億美元,期限為5年,發行最終確定票面利率為3.375%,信用利差較初始指引收窄了25個BP。本次發行共吸引全球130多家大型專業投資機構參與,認購倍數達到3.5倍。

中再集團在聯交所發布的公告稱,擬將票據發售所得款項用於一般公司用途及境外項目投資。發行人或會應市況變化調整上述計劃,重新分配所得款項凈額用途。

該債券認購投資者類型較為廣泛,以認購金額統計,銀行類機構占47%、基金占33%、主權機構/保險機構占16%、私人銀行占2%、企業占2%。其中不僅包括眾多中資大型投資機構,還廣泛覆蓋了來自歐洲、中東等地區全球知名投資機構。

本次債券發行由中金香港證券、匯豐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光大銀行香港分行擔任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聯席經辦人,由銀河國際證券(香港)、建銀國際、招商證券(香港)擔任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聯席經辦人。

探路多元化境外融資手段

中再集團表示,繼2015年成功在港上市之後,此次債券的成功發行,開啟了中再集團靈活運用境外資本運作手段,助推實現“一三五”戰略目標的發展進程。

中再集團是中國唯一的國有再保險集團,根據A.M. Best的數據,以2015年再保險保費規模計,公司是亞洲最大、全球第八大再保險集團。截至2016年,中再集團已連續第七年保持貝氏「A(優秀)」評級,連續第三年保持標準普爾「A+」評級。

根據官網披露的2016年中期財務報告,截止到2016年6月末,中再集團總資產2141.79億元,總負債1440.41億元,總保費收入503.4億元,凈利潤27.54億元,集團核心資本充足率281%,綜合資本充足率281%。

中再集團表示,將以此次發行為契機,進一步豐富融資渠道,優化境內外資產配置,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深耕國內市場、拓展國際市場,全面發揮再保險服務國家戰略的獨特作用,進一步穩固國內再保險主渠道地位,增強在全球再保險市場中的影響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41

中再集團2016年總保費收入同比增7.8% 投資拖累凈利潤下降三成

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絕對“老大”中再集團3月30日發布2016年業績。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中再集團總保費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7.8%。但和國內眾多保險同業一樣,受投資市場拖累,其凈利潤同比下降32%左右。

2016年年報數據顯示,中再集團整體業務穩健增長,總保費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7.8%;在中國再保險市場(含財產、人身再保險)的分出口徑市場份額穩居行業第一;財產險直保業務2016年市場份額繼續穩居行業前六位,增速高於行業10.2個百分點,增速在前十大財險公司中排名第一。

值得註意的是,中再集團總資產從2015年末的3289.93億元,下跌至2016年底的2112.07億元。同時總負債亦從2015年末的2580.36億元下降至2016年末的1390.67億元。

中再集團表示,2016年“償二代”正式實施,監管政策的變化使原財務再保險業務大部份不再持續,而“償二代”下財務再保險業務模式與以往不同,導致本集團總資產和總負債較2015年末下降。

2016年,中再集團財產再保險分部的分保費收入為244.57億元,同比下降23.4%,綜合成本率為99.2%,其中費用率37.2%,賠付率62.0%。

中再集團表示,財產再保險分部的保費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境內機動車輛險分保費收入減少所致。2016年,受“償二代”實施影響,部分主要直保公司調整分保結構、降低機動車輛險業務分出比例,中再集團境內實現機動車輛再保險分保費收入94.27億元,同比下降48.1%。

而在人身再保險部分,2016年的分保費收入為313.66億元,同比增長36.5%。中再集團表示,公司堅持推動業務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人身再保險中核心的保障型業務從36.4億增長到52.4億,增長43.8%。

投資方面,中再集團2016年凈投資收益率為5.13%,較2015年微漲0.02個百分點;總投資收益率為5.48%,較2016年下降3個百分點。

總投資收益的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受2016年資本市場大幅波動、整體表現疲軟的影響,股權與基金投資的投資收益同比大幅下降。受投資業績下挫的影響,中再集團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從2015年的75.58億元降至2016年的51.46億元,降幅約32%。

展望2017年,中再集團表示,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將延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趨勢,經濟發展仍具有良好支撐條件。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財富總額持續增長,支撐保險業大發展的驅動力依然強勁,保險業仍將處於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資本市場方面,預計2017年進入低利率、高波動的新常態,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信用風險逐步顯現。預計2017年A股市場缺乏趨勢性機會,但有可能存在一定階段性局部機會;港股市場估值較低,投資機會相對較好;固定收益市場上半年存在配置機會。

中再集團表示,2017年中再的再保險業務分部將堅持國家再保險定位不動搖,堅持服務行業創新轉型升級,強化國內再保險市場主渠道地位,構建國際業務發展新格局。而財產險直保業務則將通過產業鏈、“互聯網+”、新業務方面的戰略布局,打造綜合性經營體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14

中再保津爆損失逾9億

1 : GS(14)@2015-10-04 00:38:4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02/news/ec_ecd1.htm


【明報專訊】中國再保險已經通過上市聆訊,並且將聆訊後的招股預覽文件上網。該集團指,在8月12日天津爆炸事故中,預計承擔的稅前總損失,在扣除總分保和包括超賠合同的轉分保,預計攤回賠款及浮動手續費調整後的可能損失,約9億至11億元人民幣,將對其2015年度淨利潤產生不利影響。

中國再保指,前述因為天津爆炸案引致的損失,與旗下財產再保險分部中的企業財產險和貨運險,以及財產險直保分部的企業財產險、貨運險和車險業務有關。

因應內地股市波動,中國再保指,其已經擇機出售部分權益類資產,降低權益類資產在投資組合中的配置比例。儘管市場波動令權益類資產公允值波動,但是其相信業務、經營業績與財務狀況,均未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截至2014年底年度及2015年6月底止中期業績,其股東應佔溢利分別為54.04億及65.7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60.2%及9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90

三中資新股來港抽水465億華融中再保中金本月招股

1 : GS(14)@2015-10-07 01:16:02

【本報訊】剛踏入第4季,港股稍為喘穩,即有多隻大型新股爭相在本月出閘,3間國企包括華融、中再保及中金,均於本月啟動路演,合共抽水最多約465億元。當中最大的華融,計劃集資最多30億美元(232.5億港元),有機會超越聯控(3396)成今年第三大新股。不過,市場人士認為10月為傳統股災月,料投資者或對抽新股有戒心。記者:周家誠 黃珮琳


全國最大不良資產管理公司華融昨日開始上市前推介,據銷售文件顯示,公司將於下周四(15日)開始路演,發售股份中91.4%為新股,其餘為舊股;舊股中逾九成是由大股東財政部減持,餘下則為上市前投資者中糧集團出售。該股95%國際配售,只有5%股份是公開發售。



華融大戶禁售期較長

值得注意的是,是次華融的控股股東財政部、國壽(2628)及中信證券國際等前期投資者,禁售期都較長,普遍為1年,部份更是入股後起計3年內不可賣股,料此舉可提升市場信心。華融集資所得,六成將會用作擴張處理問題資產業務,三成則會用來增加擴展金融服務業務,餘下則用來擴展資產管理及投行業務。另外,中再保昨日亦開始進行上市前推介,並將於下周一(12日)啟動路演,13日開始招股,集資最多20億美元(約155億港元)。據保薦人匯豐的報告,中再保今年預測市賬率(PB)介乎1.5至1.8倍;里昂則指其市值介乎941至1,183億元人民幣,相當市賬率1.3至1.5倍。有投資者稱,東南亞再保險公司如昆士蘭保險、Korean Re之市賬率分別僅1倍及0.7倍,他認為中再保較合理估值為1.2至1.3倍,並指中再保無國際保險業務經驗,處於公司發展的嬰兒期(baby stage)。另外,9月中已通過上市聆訊的投資銀行中金,市傳本月會啟動招股,計劃集資10億美元(77.5億港元)。有投行人士指出,國企來港上市將會獲得中資機構支持,而且機構目前彈藥相對充足,雖然市況不穩,但相信仍會足額認購,而且大型新股選擇在這個時候上市,是對未來港股有信心的表現。






■內地投資銀行中金最快於本月招股。 美聯社

郭思治估獲足額認購

耀才證券(1428)市務總監郭思治認為,近日市況穩定,估計認購情況不會太差,但亦不會太踴躍,「相信會足額認購到,始終係內地大企業,會有資金捧吓場。」信誠聯席董事張智威則較悲觀,他指市場氣氛反覆,雖然近日稍為轉好,但10月屬傳統「股災月」,而且三隻「中字頭」新股集資額太大,難言市場反應會好,「大隻唔一定受歡迎」,估計市場會有戒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1006/193222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48

中再保下周一招股 籌155億

1 : GS(14)@2015-10-10 23:40:43

【重磅新股】路透報道,中國再保險下周一正式展開招股,而且引述消息人士指投資者反應相當正面,該公司將會以市賬率1.12倍至1.3倍定價,每股定價為2.25元至2.7元,集資最多20億美元(155億港元)。另外,市場消息透露,華融預計16日招股、月底上市,融資額約30億美元。根據聆訊後版本的招股文件顯示,上半年華融收入510億元人幣,純利83億元人幣。新股市場明顯回暖,IMAX中國(1970)昨首日上市升10.4%,以接近全日高位34.25元收市。另外,內衣製造商維珍妮國際(2199)首日亦上升16%。維珍妮主席洪游奕在上市儀式後接受訪問,指將會專注創新設計,有信心毛利率可維持。IMAX中國營運總裁Jim Athanasopoulos指,將繼續物色開新戲院,去年公司新增戲院62間,今年擴張步伐會更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1009/19326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71

重磅中資金融新股 本月連環登場中再保打頭陣 今起招股

1 : GS(14)@2015-10-14 02:50:33

【本報訊】大型中資金融股本月爭相出閘,中再保(1508)今日率先開始招股,集資最多156億元。該股除成功引入國壽(2628)、人保(1339)等為基礎投資者外,亦吸引惠理基金及何超瓊認購,15名基礎投資者認購額已佔該股集資總額最多67%。記者:黃珮琳 黃翹恩 周家誠



有基金經理表示,中再保業務獨特,幾乎是獨市,惟以接近下限定價較合理。中再保將於今日起正式招股,於本周五(16日)中午12時截飛,以招股價2.25元至2.7元計,每手入場費約2,727.21元,暫預計於本周六(17日)定價,26日掛牌。據招股書披露,15名基礎投資者總認購金額達11.20億美元(折合約87.36億港元),以下限價計已相當於該股總集資額的67%,有關股份設6個月禁售期。



股本回報率太低

中再保招股價相當於今年預測市賬率(PB)1.12至1.31倍,有分析員認為,以接近下限定價較合理,公司業務獨特,惟一顧慮是截至6月底的股本回報率(ROE)仍然太低,僅11.65%。另有基金經理指出,內地有部份小型保險公司有涉足再保業務,惟規模細難以與中再保相提並論,故中再保幾乎是獨市生意,「否則都唔會有咁多間大嘢一齊做基礎投資者」。內地直接保險及再保險競爭一向激烈,中再保董事長李培育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本土再保險公司冒起,惟隨着整體保險業務量增加,具先行優勢的中再保無懼競爭,不排除未來展開海外併購。




華融本周五招股

難得有大型新股上市,恒生銀行(011)推新股貸款優惠,若申請指定貸款金額,只須繳付低至156元的「一口價」費用,貸款額可高達九成,貸款按金最低約5.6萬元。而輝立及耀才昨日已獲少量孖展客預訂,連及本周五招股的另一新股華融,多間券商目前已合共預留逾440億元孖展額度。至於首日掛牌的天潔環境(1527),昨收報10.3元,較招股價10.9元跌5.5%,未計手續費每手蝕約120元。另外,昨日兩間公司上載招股文件擬於主板上市,包括嬰幼兒產品零售商好孩子中國,去年純利4,586.5萬元人民幣。另新加坡五大土方工程承包商川控股,去年純利1,409.4萬坡幣,由建泉環球金融保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1013/193309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17

中資趁早鎖定低息 境外發債激增 一周規模逾360億 包括中再保信達

1 : GS(14)@2017-03-04 10:09:40

【明報專訊】中資機構在港發行美元債陡然進入高潮,僅僅昨日便有中國再保(1508)、中國信達(1359)等多家中資公司宣布在港發債,本周中資公司合共發債近50億美元。有債券基金指,本地市場需求旺盛,美國加息步伐可能加快,也令企業提前發債鎖死利率。另有業內人士透露,外管局已大開綠燈,鼓勵企業在境外發債,再將資金班資回朝,擴充外匯儲備。海外發債已經成為一項「政治業績」。

明報記者 顧冷冰

昨日,中再保公布發行8億美元5年期債券,利率3.375厘。公司指「市場反響强烈,投資者踴躍認購」,公司更指出,發行最終票面利率為3.375厘,信用利差(為補償信用風險而增加的收益率)較初始定價指引收窄了0.25厘。

認購達3.5倍 銀行佔47%

此次發行的認購倍數達3.5倍。投資者當中,銀行類機構佔47%、基金佔33%、主權或保險機構佔16%、私人銀行佔2%、企業佔2%。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信達昨日則公布發債規模30億美元,利率則根據年限由3厘至4.1厘不等。

加上本周前幾日發債的北京建設(0925)、中國飛機租賃(1848)和華南城(1668),中資機構在港發債至少規模已近47億美元(約366億港元)。

拔萃資本﹕港美元債需求大

摩根士丹利前亞太區董事總經理,現任拔萃資本總裁馮兵表示,2月以來,中資機構在港發債已經明顯增加,近來呈現高峰。他認為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來是香港市場對於公司美元債需求大,「發多少就吃多少」,導致中資公司發債的信用利差大幅收縮 ,長端收益率也縮窄,實際上降低了境外的融資成本。他又稱,信達債價昨日急速炒上,連他這種整日盯市的投資者也十分驚訝。

另一方面,市場相信,美國3月加息是大概率事件,不少中資公司希望在加息之前成功發債,從而鎖死息率。另外有業內人士透露,近來發債猛增,主要是今年初人行、銀監會和發改委明確鼓勵境外發債,並且允許將外債搬回國內兌成人民幣使用。

業界﹕防外匯儲備過快下跌

中國外匯儲備年初已跌破3萬億美元,採用這種擴大外債的方式,可以增加境內資金,防止外匯儲備過快下跌。有地方政府來海外發債,在路演上就明確說:「我們省長希望確保發債成功,利率高點低點無所謂。」該人士指,目前在境外發債已經成為一項政治任務,也成為內地官員的政治業績。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107&issue=201703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6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