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交媒體的「葫蘆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9/wOMDcyXzM4NjkwOQ.html

當孫寶紅教授在長江商學院講授社交媒體的時候,她有個有趣的發現,中國企業家感興趣的是多數,願意採用的是少數,能正確運用的則寥寥無幾。

孫寶紅接觸的企業主普遍對社交媒體懷有兩大擔心——不可控性和參與性,「企業在人人網或者新浪微博開了一個公司賬號,一是害怕一堆用戶上來抱怨產品質量、服務態度。其次,往往自認是一品牌公司,結果不管說什麼話,用戶甚至僱員都不願意搭理,感覺非常尷尬。」

根 據現有研究成果,這些擔憂是多餘的。首先,短期雖然會有負面信息的呈現,但是,惡意的評議往往會觸發忠誠顧客出來澄清,系統可以自行糾錯;其次,社交媒體 主要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重要是的設計激勵制度鼓勵用戶主動貢獻內容,比如,發表評論時質量、頻率或者引用率三者的權重設計,就會影響到用戶的活 躍度。

相對於此,更讓孫寶紅擔憂的是中國企業主們對於社交媒體的濫用,「一個誤區普遍存在,就是將社交媒體當成純粹的廣告渠道,操控性太 強,沒有尊重用戶的自發性。大家為什麼熱衷Twitter或者Facebook?前提在於可信度,用戶認為朋友說出來的話,裡面才沒有水分。」事實上,與 其觀點、產品信息的「硬攤派」,企業完全採取更智慧的「玩法」,除了廣告、促銷,社交媒體至少還有其他5大功能的應用:

其一,建立品牌社區,社區不直接發佈產品促銷信息,僅僅是組織一群忠誠用戶,既有產品或者期待中的產品進行討論,增強用戶的品牌黏性,蘋果公司就尤善此道,Facebook或者人人網的呈現形式非常適合此類運用;

其 二,用戶服務,社交媒體為服務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很多可能。比如,如果發生汽車事故,按照原有流程,首先打電話找警察,等幾十分鐘警察來了以後做筆錄,拍照 留影方便以後的理賠,但是,有保險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一出事故用戶拿著智能手機,登陸保險公司頁面,系統會一步步導引用戶從哪些角度進行拍照,轉給趕到 警察,避免時間的浪費。

其三,進行市場調研,向消費者、競爭者學習,廣泛洞察消費者的想法和意見。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zon設計了一 款軟件,實時在全球400多個社交媒體上進行搜索,凡有關Verizon的評論,通過內容挖掘自動歸類為正面、負面和中性,但凡負面的評價,就轉給專門的 客服人員進行處理。

其四,直接參與產品研發或者服務設計。比如,寶潔建立了自己的「聯繫與發展」(C&D)網站,向外界的研發人員徵集創新解決方案,戴爾、星巴克等公司也都組織過類似創新競技的活動。

其五,企業內部運用,大型組織各個部門之間容易缺乏溝通,利用社交媒體可以互相報告進展、知識共享等,外包和基礎架構服務提供商Unisys在公司內部建立了一個「my site」的站點供僱員們分享知識,讓同事之間能建立起一個內部社交網絡,分享專業知識。

同 時,社交媒體的應用範圍依然在擴張,據孫寶紅的觀察,目前,國外社交媒體的運用呈現出3種趨勢特徵:結合電子商務,由過去的「口口相傳」更多轉向消費行為 的引導,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以及社交媒體中社會關係的應用。比如,現在Facebook的盈利模式不僅限於導入流量獲取收益,它瞭解用戶的社交結構,知 道誰跟誰是朋友,誰對誰的影響大,這些寶貴的信息資源可以轉化為商業利益。

作為一名資深的營銷學教授,孫寶紅認為,社交媒體時代,經典的 「4P」理論依然奏效,但是,企業必須加快響應節奏,主動適應由「漏斗」到「葫蘆」的轉變:過去,消費者的注意力受到廣告吸引,部分人慢慢產生購買意願, 意願積累到頂點後產生購買,這個「漏斗」就完結了;社交媒體產生後,用戶的評議、抱怨、改進建議可能以幾何級數的形式作用到無數潛在消費者,其影響力較之 實際購買行為或許更重要,於是,「漏斗」就轉變為了「葫蘆」——購買不是終結,只是引出了持續改進的一條線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