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維艱:為啥大多數創業者都不開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19.html
文 | 南七道
最近炙手可熱的《創業維艱》的作者本·霍洛維茨,是矽谷最牛的創業者之一,也是最好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他從白手起家到IPO,再以16億美金的高價成功出售公司,後來又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人。他親身經歷了創業的各個環節,見證了高潮與低谷,目睹了互聯網的狂熱與泡沫爆炸,他的經歷無疑就是一部生動的教材。他讓更多人看到了創業者背後不為人知的那些真實經歷和心路歷程。
在他看來,創業就是一場“如何完成比難更難的事。” 就像書中寫的那樣:“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創業維艱”這個詞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後,問大臣創業與守業哪個更難,曾跟隨唐太宗征戰殺伐、出生入死的房玄齡,認為“見創業之難”,而與唐太宗一起治國安天下的魏征則認為“見守成之不為易”。唐太宗總結“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從開始創業到最後成功IPO,李世民無疑是個成功的創業者,深知創業和守成均不易。
在我做過創業者訪談的過程中,橫跨的角度相對比較大:有剛剛起步的小微團隊,也有事業有成的行業領頭羊。有BAT這樣背景的豪華團隊,也有起點極低的草根團隊;有四處尋找投資的新生創業者,也有估值數十億被資本追逐的明星創業者;有白手起家兩手空空的年輕創始人,也有過了不惑之年身價過億的連續創業者;但是在接觸的人中,除了勤奮、上進、敏銳等是他們的共性外,還有一個不為外人註意的的共性:創業者大多不開心。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近些年,創業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尤其在互聯網圈內,如果不去創業或者不提下自己創業的構想,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在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概念後,創業更是變成了一件國家層面高度的事情,仿佛人人創業的時代即將來臨。但是,有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創業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過關的總是少數,創業是真正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創業項目從一開始來到世界上,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焦慮和矛盾的東西。創業很多時候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有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實在想法。但是在實際的創業道路上,困難從沒有停止過,哪怕是一分一秒,甚至讓原有的生活質量大大降低。
創業從第一步開始,就是個不小的難題。首先,創業要做出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對很多人來說並不輕松,尤其是工作相對比較安穩,收入還不錯的人,如BAT的老員工或管理層,對於自己,對家人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挑戰,個人、家庭、收入等等各種現實因素,很多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說服自己,說服家人。
陌陌唐巖在創業之前反複問自己老婆,要是失敗怎麽辦,他老婆說再創,賣了房子再創業,如果三次不行就離婚。於是唐巖下定決心去做,三年上市的成果和他太太的支持密不可分。
多備份的創始人胡茂華,原來是一號店的VP,生活安穩,收入可觀,兩個小孩已經在上海讀書。在離開1號店前,創始人劉峻嶺請他吃飯,對方告訴他,創業真的很艱辛,時間不屬於自己,犧牲個人愛好,經常半夜3、4點就醒了睡不著。但是這並沒有阻礙他繼續選擇創業,辭職後舉家從上海遷回深圳創業。
騰訊創業系做旅行社交的李瑋,放棄騰訊穩定的工作出來創業時,家人反對,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他的說法就是“家人反對得不強烈就是支持”。人的天性是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創業確實要說服自己、說服家人,走出心理的舒適區,這都是不容易甚至痛苦的選擇。
團隊是創業的重要的一環,甚至是最關鍵的一環。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磨合可能是最難的也是必須經歷的。去年火爆的電影《中國合夥人》讓很多人體驗到了創業者們的兄弟情深和創業艱辛,但是真正版本的中國合夥人故事卻並沒有這麽美好,轟動一時的泡面吧創始人俞昊然和合夥人王沖在公司A輪確認後,為了爭奪公司控制權,不惜撕破臉,甚至刪除公司代碼。西少爺肉夾饃的合夥人甚至為了一己之利,團隊分裂後鬧上法庭。
在國人普遍缺乏契約精神個法律意識的環境下,很多人加入創業團隊,並不是真正的熱愛這個事業,不過是想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的上山結義的團夥而已。他們是典型的“創業浪漫主義者”,根本沒有想好創業意味著什麽,而是像阿Q那樣的墻頭草,“革命了?同去同去·····”,但隨著激情消逝和遇到的困難,最先散夥和撤場的就是他們。任何一次團隊的變動,對於創業者來說都是巨大的身心考驗,所遭受的折磨可想而知。
有了團隊,創業者還要搞掂投資。在很多創業者和準創業者眼中,投資人無疑就是天使,卻不知道很多人是確實插著翅膀的鳥人。能掙錢的項目才投,掙得少的不投,不掙的更不用說。為了保護自己的成果,投資人在很多時候會不惜一切代價。包括讓項目關門來降低自己的損失。所以投資人和創業者是相愛相殺,但這些都無可厚非,資本的源動力就是追逐利潤,把損失降到最低。
但是魚龍混雜的投資行業讓創業者步步驚心。在融資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創業者不遇到一些扭曲的投資人,有些投資人已經投了競爭對手,卻借著機會套取信息;有的根本就不準備投,但是卻拿創業者消遣和開涮。更有甚者,投資方和創業者簽訂了相關協議,卻借著條款的優勢拖延兌現,一直到項目歇菜。
2014年口袋購物王珂融資成功後公開和紅杉撕逼,說紅杉店大欺客,欺行霸市,不兌現承諾,差點拖死整個項目。即使像唐巖、羅永浩這樣有積累和一定知名度的創業者也不能幸免,更何況是大多數的草根創業者。羅永浩說唐巖曾經有個小本子,專門記錄那些傷害過他的投資人。圍觀者常常驚嘆於創業者融資的金額和估值,卻往往忽略了整個過程中的對他們的身心的考驗。
創業者在早期果然會經歷各種困難,甚至日夜為生存所焦慮困擾。考慮商業模式,趕超競爭對手,一門心思追求更大的發展,但是,在發展一定規模後,創業者的焦慮並不會減輕。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一個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雷軍投資的我有外賣的CEO林喆從19歲開始創業,年紀輕輕就已經財務自由。在早期,他的理解是錢越多,痛苦應該越少,自己就會越開心,於是有了100萬,又追求1000萬,有了1000萬,再去追逐1個億,但是到後來發現,追求的數字實現後,反而更加痛苦。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他開始信佛、吃素,追求內心的平靜,焦慮感和失落感才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和釋放。
老徐是名媛坊和寵寵熊兩個項目的創始人,成功的連續創業者。身價過億,財務自由。他談到焦慮感這個問題時,他說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創始人的焦慮感並不會隨著生存、盈利的穩定而緩解,反而是越來越重。因為事業越大,背負的責任越重,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單純追求數字上的變化對自身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創業上不斷取得的成就才能得到更多的滿足和成就感。
2004年,35歲的雷軍將卓越網以7500萬美元出售給全球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不過,邁入富豪行列的雷軍並沒有常人想象中的開心。“這個決定對我來說其實非常痛苦。”為了從賣掉卓越的失落中擺脫出來,雷軍強迫自己忘掉卓越,甚至強制自己在半年內沒上卓越網,不在網上購物。這個過程非常艱難。“我以前每天一上班就用半個小時上卓越,每周在卓越上買一點東西,現在要忘掉它就像戒煙一樣。”
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第七章里舉了李彥宏的例子。按常理,公司IPO時,應該是一個創業者最快樂的時刻之一。但是李彥宏卻是誠惶誠恐:當開盤股價大漲時,“我的感覺確實苦澀····這意味著我的實際業績必須要大大高出預期業績,我別無選擇,只好埋頭於運營、專註於技術和用戶體驗,最後,我終於交差了”。
總而言之,創業者不論早晚,不管大小,錢多錢少,總是不開心的。著名精神病學家納西爾·加梅(Nassir Ghaemi)在《一等瘋狂:解密精神疾病和領導力之間的關系》提到:“情感上處於穩定的平衡狀態,並且總體上有一種幸福感的人,才稱得上精神健康的人;然而平和而放松的心境,從來都不會激發出偉大的成就”。
在書中,納西爾•加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在嚴酷的環境下,精神疾病能激發出卓越的領導力。一生從未經歷過心境障礙反複痛苦的人,一般難以面對危機。在評估當前困境、預估未來情形時,飽受絕望情緒折磨的人比“正常人”做得更好。
英國首相丘吉爾、CNN創始人特德·特納等都是最生動的案例。這和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里提到的: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的觀點遙相呼應。
在常人眼里,功成名就的創業者應該會比一般人快樂很多,事實並非如此。換而言之,創業者永遠沒法消除焦慮和心理上的折磨。常人選擇安逸和舒適,但他們從一開始,選擇了這條難走的路,註定就是生活在一個反複痛苦和重複打擊的環境中,甚至因此會進入到一種類似病態的心理狀態中。但是這種焦慮和痛苦又會激勵和鞭策創業者奮不顧身的去挑戰自己,通過克服自我障礙去完成新的自我救贖。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的提升。
生命不息,創業不止,這是絕大多數創業者的常態。正如1924年,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在面對《紐約時報》“你為什麽要攀登珠峰”的提問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因為山在那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南七道,弘毅無線創始人,微信公眾號:南七道;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不放过每一个机会:通过搜索人事变动进行筛选重组股 大多数与极少数
http://xueqiu.com/7808614258/41600481
不放过每一个机会:通过搜索人事变动进行筛选重组股
有些粉丝了,哪天有空了写篇通过搜索公告关键字加人肉寻找即将停牌股的方法,两三千只股票,总有些类似明牌的捡钱机会,特别是重组较热的这两年牛市。
4.22更新
大家都知道,重组前的人事变动是个很重要的信号,但重组前不一定发公告,发人事变动公告不一定会重组。此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需要很强的对信息的搜集及判断能力,再结合技术面等去分析,成功率要看个人。
另外,即使选对了你也不一定受得了洗盘,即使忍受住了洗盘也不一定会重组成功,即使重组成功后大涨,重组期间的时间损失也不一定划算。合不合算,要不要“赌”,还要看自己的选择。
这种方法相信很多喜欢数据挖掘的早就试过了,雕虫小技,嫌没营养的还请嘴下留情。本人水平有限竟然还有人关注,相信其中新韭菜也不少,如果有人看了有些收获,也算没白写。
以下很简单:
工具:雪球、东方财富股吧,按内容搜索。另外改天有空了聊下对股吧的看法,在有些人眼里它是散户发泄的地方,但如果用好了,它就是一个发挖金库的工具。
关键字:“辞职、离职”,再细化“董事长/董事/董秘/高管辞职、离职等”
花费时间:搜索并找出近期辞职信息的股票代码并记录,花费15分钟。
简单筛选出不适合或者正常人事变动的股票,靠经验判断,花费1小时
从中细选,挑出极个别可能性极大的并进行深入分析,花费N小时
这需要对有重组预期的股票的特征有了解,不断的对所获取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分或减分,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要不要入手。
简单的两个例子,
$黑化股份(SH600179)$ 14年11月底董事长、总经理辞职,两天后停牌。
当看到辞职公告的时候停牌的可能性有多高呢?我认为是相当高的,源于我认识的一位经常推荐重组票的高手曾经多次推荐过它,这是很高的加分项,另外股东户数14年大幅减少,又是一个很高的加分项,再深挖下基本面,有重组预期,又是加分,市值较小,又是加分,高度控盘,经常不随大盘走势,加分!。。。等等
现在又来了一个董事长辞职公告,我认为这事成了。
下面几个例子。
$新嘉联(SZ002188)$ 搜到去年8月份董事辞职的公告,市值比较小,且有强烈的转型预期。留着深挖。
深挖了一整天。
其中的一条:11月份新进董事有一位叫帅曲的,新浪微博搜索帅曲,竟然是用的实名,微博介绍,
专注PE及重组领域(大意,12月初的时候给他发了条玩笑私信后没多久已被修改),看到这,这事基本成了,不过庄比较恶,停牌前洗的较凶。能坚持下来的相信会有厚报。
$成商集团(SH600828)$ 三四月份高管辞职,上周停牌。
也有些是停牌后才放出的辞职公告,这就没办法了,如现在的
$南华生物(SZ000504)$ 。 当然,它在13年底也有一次董事长辞职公告,之后跌了不少,4个月后才停牌,坚持到现在的铁粉也有三倍收益了。
上面这些停牌已经买不到了,有没有还没停牌的呢?
年初,
$*ST锐电(SH601558)$ 高管相继辞职。。。。基本面怎么样?股价稍高还是在山脚下?自己判断。
再说个更近的,本月,
$申达股份(SH600626)$ 董事辞职、
$深中华A(SZ000017)$ $*ST三鑫(SZ002163)$ 。。。
写的很简单,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也懒得回忆了,另外,分析的时候,要从哪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哪些是加分项哪些是减分项?这些全靠个人经验,这点也是最重要的。
欢迎大家挖掘并交流。
手環大多被吐槽雞肋、黏性差,如果加上支付功能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7/151557.shtml
在智能硬件遍地開花的今天,手環早已不是什麽稀罕物件,但和交通支付聯系起來的手環卻不常見。作為一款能刷地鐵、刷公交的刷刷手環,僅168元的親民價格卻在京東短時間創造了160多萬的眾籌量,這還只是在目前只開通了少量城市的條件下達到的。戴在手上,隨手刷卡,又酷又方便,一般手環的全部功能還不落下,痛點抓得非常之準,黏性絕不會差。試想,刷刷手環照著目前的進度在全國各大城市迅速橫向鋪開,再在支付方式上做更多縱向的整合,這片市場將不可估量,而這背後所衍生的長尾效應也勢必為現有的體制帶來顛覆性的改造。公共交通一直以來自成體系的封閉環,是時候變一變了。
本期i代言《創始人說》邀請北京鳳凰雲科技CEO陳康弘來聊聊刷刷手環背後的故事。有無幹貨,由你來評。

一個神奇想法的誕生
到今天為止,我在支付領域已經做了十年了。最早我是在摩托羅拉,專門做手機支付。支付與各種工具的結合一直都在演變。最早的時候是貼在SIM卡,叫做貼膜卡。可是時間一長,這個東西就非常容易斷。所以我們就想著把這個支付做成一個手機配件,比如手機套。錢包的里的卡片都可以整合到蘋果的手機套里面。對於安卓手機,我們制作了別的一些配件來解決支付問題。之後呢,我們發現用戶多帶一個配件也嫌麻煩。用戶出門本來就需要隨身攜帶上鑰匙、錢包等,還要加上一個配件,用的時候找來找去的,其實也不方便。於是,我們開始設想把支付整合到穿戴里面。反正一直都在身上,付錢的時候不用翻錢包翻卡,就更方便了。
交易型的電子穿戴應該是在2013年整個起來的。但做什麽樣的穿戴,使用什麽樣的支付場景就需要考慮了。
在穿戴中,最能支持方便支付的就是手環了。戴在手上,支付的時候把手一伸,整個交易就完成了,非常酷。所以,我們的硬件工具的出發點就定在手環上了。
而支付呢,是需要搭配特定場景的,微信支付可以發紅包,支持滴滴打車,支付寶有阿里電商。可百度做支付就一直起不來,為什麽,場景不夠強大。當然百度現在也一直在發力糯米團購,打車拼車等,但時機已經過後了。
縱觀整個支付體系,還有哪些是沒有打通的盲點呢?這就是公共出行領域。這個領域因為一直由政府把控,一般的支付插不進來。如果能打通這個領域,再結合方便的支付手段,一定是件很牛的事情。
找到了結合點,就得看可行性了。
首先一個,大家現在都用公交卡,這個東西薄薄一張,是很容易忘帶的,而且容易丟。支付的時候也需要從包里掏出來,支付完成再放回去,很是麻煩。而走過路過,手一伸就刷上了,那簡直是太方便了。這個市場一定是有存在的。
再一個,每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不計其數,光北京每天就有一千萬人出行,這是一個大基數外加高頻的使用,市場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第三個,我之前一直在支付領域深耕,中間跟公共交通系統的支付部門進行過深入的合作。在我們的技術支持下,他們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因此對我們的技術高度認可。相互之間,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對於進一步打通這個系統有較好的鋪墊。
基於這三個可行性,我們就開始研發這個“刷刷手環”。當時正好是《嘻唰唰》這首歌最火的時候,取這個名字,就是希望把它跟一般的手環區別開,強調這個手環“刷一刷”的應用場景。
與各種坑進行死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真正開始做才發現真的是一件太難太難的事情了。

外觀設計再我們看來是非常重視的一部分,這一塊也的確耗費了很長時間。中國的手環,總體看起來都比較醜,像小米手環,除了功能外沒有人是因為外觀佩戴的。國外的shine的設計就很漂亮,整個一金屬時鐘的設計,這也是我們最初靈感的來源,做成圓形。另外,設計成圓形還有功能上的原因,圓形的感應效果,天線的使用面積較方形來看,都是最大的。
戴在手上的東西,所有人都喜歡是亮晶晶的而不是黑乎乎的,當時就找到寶石披花這個工藝。為了讓整個圓盤看起來具有光澤,需要在材質上添加銀粉。但銀粉屬於金屬,會影響到感應器,不放又出不來這個效果。
這樣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麽找到取代材料做感應。這個在硬件制作中特別麻煩。你又不知道哪個材料做感應可以不受影響,只能一遍遍地試驗,每一次都要重新開模。大概做了四五十個模才測到了最好的效果,找到了合適的材料。
數據的整合也相當麻煩。一般的手環主要記錄的是運動和健康類數據,而我們做的刷刷手環既有運動數據,還有金融數據。這兩個數據放在一起,稍不註意就容易出錯。曾經一度數據出現了重大錯誤,數據完全是亂碼。將兩種數據整合到一起,真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沈澱,因為它不是將公交卡做成異形卡丟進去,而是從底層從深度做整合,好在這個問題已經被我們解決了。
做這個事情找人也是個難點。你要找到既懂安全支付,又懂硬件的人,是非常費勁的。一般的都是要麽懂支付,要麽懂硬件。
再一個,手環做出來可以,但離商用還有好長的距離。因為這個是要解決民生問題的,不能出一點錯誤。當時經過了6個月的測試,將近10萬個設備全都試過了,都能感應上,這是很難的。
打響營銷戰
京東眾籌算是我們第二次了,成績蠻不錯的。這也是源於一直以來的積累吧。
其實真正考驗營銷實力是在第一次。那次的反響非常好,影響也非常廣。第一次我們是全球第一個敢跟全中國用戶對賭的公司,只要你達到我們的標準,一天走一萬一千步,連續21天,我將購買手環的費用全部退還給用戶。那時候80%的人做到了,我們真的把錢退還給了他。那個時候所有的媒體瘋狂地報道這件事。我們其實把眾籌所有的錢當做廣告費用回饋給消費者。那時候在新浪微博上面將近6000多萬的點擊,在百度上有將近一億多的用戶,我們覺得蠻值的。那時候是在打一個品牌,在玩一個互聯網營銷事件,沒花多少錢,卻上了新浪微博科技板塊第一名,所有的穿戴都不曾在新浪微博科技板塊上拿過第一名。拿第一的基本上都是手機類的,穿戴類根本不可能。可我們在那個時候突破了。
這一次推出新版,我們是在做一個線上運動會。8月份會辦兩場線上的運動會,用戶拿著手環走會做排名,從第一名到一百名都有獎金,最高的可以拿到5000多塊錢的獎金,兩場比賽配合下來的話我們送一臺車子。這是一種玩法,讓用戶不是買一個產品,而是參與到軟件上面的一些刷刷任務的遊戲,讓用戶可以玩起來。走路賺錢也是讓用戶玩起來的一種玩法。
北京每天有一千多萬的人在公交地鐵里面走,以前從來沒有一個電子產品去關心這些地鐵族,所以我們針對這些人群設計,不僅為他們提供便捷的解決方式,還為他們提供關懷,並將關懷融入到日常的回饋中,增強整個產品的粘性。
接下來,我們還會迅速開通更多的城市,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中國的地鐵公交出行都變得很方便很酷。
版權聲明:本文為i代言原創,版權歸i代言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地方公車改革大限將至,大多省份按兵不動“大家都等著別人先搞”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376

“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 (CFP/圖)
除四省正式公布車改方案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多個省份發改委,得到的答複要麽是中央車改辦尚未批複,要麽就是在完善方案細節。
“之所以車改在許多省份還沒有動靜,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大家都在觀望。”
一場涉及全國地方黨政機構的公車改革,正在醞釀進行中。
改革的動力來自中央。2014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決定取消副部級以下領導幹部用車、取消一般幹部公務用車,並按照行政級別發放汽車補貼。
更重要的是,兩個文件明確了公車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央和國家機關應力爭在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公車改革;地方黨政機關則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公車改革。
2015年已過大半,地方公車改革的推進力度並不一致。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官方公開報道發現,截止到8月18日,全國正式公布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份只有廣東、陜西、湖北和安徽四省。這四個省份的方案內容是怎樣的,改革的效果如何?車改大限將至,其他省份為何遲遲不推出方案?
陜西動作最快
2015年8月19日,早上10點整,淘寶網進行的一場公車拍賣活動即將展開。每輛車號牌都對外公開,頁面上端是“德系公務車”,第一輛奧迪車起價3.5萬,在起拍前1個小時,已經吸引了11.4萬次圍觀。
這已是陜西省車改辦第六次公開拍賣公務用車了。在四個已經亮出方案的省份中,陜西動作最快。
2014年7月28日,中央公布公車改革方案僅過去半個月,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就在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上,提出了陜西車改時間表,“要確保年底前省級黨政機關率先完成”。一周後,陜西公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組建。3個月後,《陜西省省級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在全省印發。
陜西省的車改時間表也比中央的要求大為提前:陜西要求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省級機關及省級參公管理的事業單位公車改革;2015年6月底前,力爭完成各市(區)、縣(市)、鄉(鎮)級機關的公車改革;從2015年7月至12月底,對全省公車改革工作檢查驗收。
不過,要是以國務院的批複時間為節點看,陜西和廣東並列成為全國最先推出公車改革方案的兩個省份。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對媒體表示:“廣東是第一個提交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份,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是廣東和陜西兩省,一個代表東部一個代表西部,將首先批準公車改革方案。”
“陜西省原本是全國第一個推出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但不願意成為領頭羊,以免面臨過多關註。於是等到廣東方案審批下來後,與廣東一同進行改革。”一位接近陜西省委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依照陜西省方案,取消公車後,省級機關公務交通補貼標準分為七檔,科級以下補貼最少,每人每月550元;正廳局級最高,每人每月1690元。正廳局級幹部原則上屬於改革範圍,但方案的態度是“鼓勵參加”,“確因環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車的,可以保留,但不得領取公務交通補貼。”
據《華商報》2015年5月29日報道,“目前,省級機關車改基本完成,公車處置正加速進行,繼4月首批公車網絡競拍後,5月第二批公車拍賣也於昨日完成。”
陜西車改方案出爐後,其他省份立刻慕名前往取經。據陜西省公車改革辦人士對媒體透露,陜西省公車改革方案批複前後,江蘇、湖北、安徽、天津、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河北、重慶、湖南、雲南、山東、河南等省分,有的派員考察學習,有的來電來訪交流。
副廳長騎自行車去開會
作為第一批推進公車改革的省份,廣東要求在2015年底前完成全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改革的順序從上到下,其中省直機關公車改革於6月底前完成,地級以上市、縣區將於9月底前完成,鄉鎮於12月底前完成。
“目前省直機關的車改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除了一把手,副廳級幹部都沒有車。”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在職的時候副廳長還配有公車,司機也是相對固定的。”
廣東省人社廳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單位公用車還有,但數量比以前減少了。人社廳現在只有廳長配專車,其他副職一律沒有公車坐了。”
從一位廣東幹部7月份的工資單來看,車補已按級別發到每個人的賬戶上。以前有車用的幹部也在逐步習慣沒有車的日子,8月初,人社廳一位副廳長騎著自行車去省政府開會,消息立刻傳遍了機關。上述人社廳公務員覺得這並不誇張,“如果開私家車去省政府根本沒停車位。人社廳的處長去省府開會也有很多騎自行車。”
省直機關車改完成之後,廣東省的下一步重點是地市車改。廣東韶關一位處級幹部透露:“市里的方案要9月份才出,補貼從10月1日開始發放。”對這位幹部來說,車改影響不大,“單位本來就只有一輛車,車改後估計這輛車也保留不了”。
廣東早在22年前就嘗試進行公車改革試點。1993年,東莞市沙田鎮在全省第一個“吃螃蟹”,試點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由於廣東省經濟發達,地方財政預算充足,在給公務員汽車補貼方面較為大方。對於已經參與貨幣化改革的廣東省地方政府公務員來說,新的改革方案會讓他們的車補減少。
“珠三角的試點開展得較早,大部分縣鄉都把補貼控制在3000元以內。現在中央要求金額不能超過統一標準的30%,其實補貼還是有縮水的。”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說,“之前在珠三角的試點,一個處級幹部可以拿到一個月2000多塊的補貼,現在只有差不多1000塊。”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廣東省的車改方案出臺後,科級幹部的反響最為強烈。主要原因是廣東省的車補標準低於湖北、陜西,也比之前廣東推行的地方車改補貼低。以東莞公務員目前的交通補貼看,正科級幹部補貼1800元,廣東省的標準正科級只有600元。
早先在佛山、惠州等地的車改試點中,補貼標準沒有完全按照行政級別來確定,而是分為領導幹部、中層幹部和一般幹部。市長、縣直局長、鄉鎮長都是一線領導,補貼相同;市直中級幹部要比屬於領導幹部的縣長領得少。
“全國各地情況不一,要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很難。”謝谷梁也理解中央和省里的苦衷,“用真正的公務量去評判也不可能做到,按級別發放補貼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辦法。”

“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 (CFP/圖)
“推行不下去之後,只能暫停了”
像廣東一樣在多年前就試點公車改革的地方,全國還有很多。
比如江蘇已有47個縣(市、區)“試水”推行公務用車改革。江蘇南京市下轄的所有區縣和街道,至少於十年前就進行了公車改革。那次車改,除了公檢法部門沒有參與,區縣中的所有部門一把手、副職都取消了公務用車。
汽車補貼的標準是正處級每月發1800元,副處級補1400元。“有些街道由於路途遠,會稍微多一些額度。還有的街道,直接一次性向幹部支付兩年的汽車補助。”南京市一位副處級幹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從各級幹部的反映來看,南京市的這次車改比較順利,由於區長、副區長都屬於市管幹部,車改與他們無關。利益相關方主要是區縣所屬的局長和副局長們,這之後所有局長都是自己開車,很多人當時沒有駕駛證,特意突擊學開車。
按照江蘇省政府2014年公布的計劃,江蘇於2015年上半年完成省級機關車改,地方黨政機關車改在下半年基本完成。但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截止到2015年8月上旬,江蘇省直機關的車改並未啟動。
一位接近江蘇發改委的人士透露:“江蘇先在武警搞了下試點,發現所有人都要貼錢辦公,推行不下去之後,就只能暫停了。”
“現在車改的風聲都是模糊的,不讓議論。”江蘇某省直機關幹部錢光耀(化名)發現,處以下幹部都希望車改,廳以上領導不想改,“副廳長沒明確是專車,但有個車,也有司機,對於個人相對固定”。
對於廳級幹部來說,公車意味著權力和政治待遇,不只是上下班有專車接送,還省去了領導自駕車的麻煩。出差時,廳領導也普遍喜歡坐專車。“正廳級領導出差肯定是兩輛車,他自己坐一輛,下屬坐另一輛。”錢光耀透露,“副廳級幹部可能好些,如果為人和氣好說話,出差時會跟下屬共用一輛車。”
處以下幹部反而更喜歡不帶車出差。江蘇省財政廳有個規定,出南京市下到其他市出差,如果坐高鐵或者大巴,每天給個人補貼180元;如果帶車,只能補貼100。算下來不帶車更劃算,更何況省級機關幹部出差,哪個地市不是車接車送,安排周詳,完全不用為交通勞心。
事實上,在中國行政體制內的各級官員,都能理解車改是國家層面的決策,地方上所做的只有執行,所以一般地方領導都能夠理解。
“之所以車改在許多省份還沒有動靜,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大家都在觀望。”蘇南公務員王強認為,“誰要是第一個搞改革,領導盯得緊,記者盯得緊,下面人還罵你出風頭。所以,大家都等著別人先搞,機關在這種事上有濃重的隨大流思想。”
一些基層公車服務平臺“變了味”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省正式公布車改方案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個省發改委,得到的答複要麽是中央車改辦尚未批複,要麽就是在完善方案細節。
吉林省發改委一位李姓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吉林省公車改革方案8月7日向國家申報,大約20天左右可以批複下來。
河南省發改委一位負責車改的工作人員說:“我們的方案已經批了,但是流程和細節還在商量,等待省長(車改組組長)確定。”作為第二批上報成功的省份,河南省將於近期出臺相關規定。河南省發改委工作人員透露,現在只是確定宏觀的框架,補貼標準要等相關文件下發後,才能統一對外公布。
山東省某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建成(化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山東省公車改革方案已提交國務院,正在審批過程中。”王建成坦陳,“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因為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開私家車去,先要找車庫停車,萬一找不到停車位或者堵車,這不耽誤事嗎?”
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許多地方官員如王建成一樣,擔心公車改革會影響工作。對這種說法,已經倡導了近20年公車改革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並不認同。葉青認為公務交通補貼應當依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適度調整標準。“但是各省還是比較謹慎,畢竟數字一公開就不能改了。”葉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葉青一直踐行和推廣自己的“3510法則”,即3公里左右走路,5公里左右騎車,10公里左右坐地鐵、公交、打的或者開車。說得多了,葉青對周圍同事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許多坐慣了車的都開始走路,打車上下班也不覺得麻煩。
為了方便機關公務人員辦事,湖北將組建公車服務平臺,湖北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透露,“(這個平臺)集中保障省直機關保留執法執勤用車17個部門及其他具有執法職能部門的工作需要,兩年內到位。”
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在職時,也推動試點單位組建服務車隊,但規模不大。“試行車改之後,很多人就買了私家車,車隊服務市場發展有限。”謝谷梁認為,現在全省範圍內的車改推進之後,建立社會化管理車隊還是需要的,“和私家車相比,(服務車隊)對公務出行肯定有更好的保障,更高的安全性。”
不過,上述江蘇省直機關公務員錢光耀發現,一些基層單位的公車服務平臺變了味,有一次某縣的一個直屬單位領導到省里開會,表面上好像是通過機關車隊租來的車,“但他的車好像是專車,司機跟他熟得很。吃飯的時候,我們都問他,司機怎麽安排吃飯。”
“剎住了勢頭,才能談人情談道理談規範”
湖北省是7月下旬公布的車改方案,方案提出“力爭在8月底前,基本完成省級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湖北省各省直機關立刻行動起來。葉青透露:“每個單位都在核查公車數量,把結果報到車改領導小組,等通過了就開始進行第一輪收車,湖北省大概是8月20日交車,8月底全部繳清,到9月份就開始發放公車補貼了。”
湖北省統計局總共上交了大約一半車輛,留下9輛車,都是轎車車型,主要用於機要通信、應急公務等。“局長保留了用車,副局長沒有。”葉青在8月初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估計到8月15日左右車輛全部上交。”
另一個公布車改方案的省份安徽省,明確今年8月底前完成省直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改革任務。安徽省直機關一名公務員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單位落實情況很好”,以前領導車牌都是特殊號段,如今已經換成普通車牌;現在也不敢用公車幹私事,去學校門口接孩子再也看不到公車了;甚至以前員工上下班的班車,現在也取消了。
“矯枉必須過正。”蘇南公務員王強覺得,有時候一些改革雖然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必需的,“比如機關福利全部取消,重病需用猛藥。剎住了勢頭,才能談人情談道理談規範。”
一些黨政機構出現的“消極怠工”現象,就是矯枉的代價之一。一位省直機構處長告訴科員說:你們不要去開拓新業務,只要不出事就行。
對於全國各級地方黨政機構車改,某副省級城市人社局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了有公車可以用的領導,所有人都盼著改。改革給錢,反正平時也沒公車坐。”他擔心車改會跟以往政策一樣,越到基層越糊弄,“就看推行力度怎樣了”。
“雖然現在車改從紀檢委牽頭變成發改委全權負責,但我覺得紀檢委也應該參與進來。”謝谷梁建議,“應該從紀律監督的角度出臺相關督查規定,對公車拍賣如何杜絕內部處理、國有資產流失,補貼如何按時按量發放,司機怎樣安置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督。”
匯影醫療牟曉勇:醫療創業大多數情況是跑馬拉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6/154903.shtml
導讀 : 醫療很複雜,其閉環相當長,在現在這個社會單點突破很困難,要做隨時準備,但一旦突破,真正十萬個小時紮進去,不停深挖,醫療長期回報是非常穩定的。

匯影醫療創始人牟曉勇 V.Photos供圖
i黑馬訊(孔樂) 3月2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今日在京舉行,匯影醫療創始人牟曉勇出席醫療分論壇並做了主題演講。
牟曉勇以自身做醫療投資的經驗,闡述了醫療行業是一個非常值得敬畏、長期去做的事情,現在醫療已經進入互聯網也就成為所謂的“互聯網+”的代表企業。
以下為牟曉勇分享原文,經編輯整理:
我算是標準的苦逼創業者,也是連續創業者。但運氣比較好的是除了醫療的,其他的都倒下了,今天我們聊聊創業話題。
我是2007年開始創業的,當年感覺創業非常不容易。第一次融資100萬拿掉我們20%的股份,過了不到半年,股票就虧了,我就只好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了把這個錢補上。慢慢走過了很多輪融資,前後拿過差不多接近2個億。
股份當時稀釋的簡直太隨意了,對於我們做大型核心部件這個行業來講更艱難。我們當時投資100萬占20,先給了50萬,說過兩天股票漲了給你。過了不到半年,說對不起,股票虧了,沒錢了,只好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了才把這個錢補上。我覺得很多時候每個人都會碰到這些事,特別是零開始的創業者,也許今天的錢比當年的錢要容易拿一些,但實際上都會面臨這些問題。
我們為什麽走這麽長時間還可以堅持很多年呢?你對這項工作本身感興趣和有意思的時候,心里會淡化比較痛苦的感覺。特別是昨天路演前面,看了一些朋友的講話,有一點感觸是,因為現在資本也比較熱,醫療倍受關註,很多人來做這個行業,但對醫療行業本身不是特別了解,而且沒有花很多時間真正在這個行當里。可能過一陣又幹別的去了。我一直相信醫療是一個非常值得長期做的事情,但是我們要平衡好我們是跑百米還是萬米,還是跑馬拉松,而醫療大多數情況是跑馬拉松,醫學界快速沖上去的,其實是鳳毛麟角的公司,但也因為有很多的機緣巧合才會時勢造英雄。現在再做移動媒體的話幾乎沒有戲了。
醫療很複雜,其閉環相當長,在現在這個社會單點突破很困難,要做隨時準備,但一旦突破,真正十萬個小時紮進去,不停深挖,醫療長期回報是非常穩定的。
現在醫療已經進入互聯網,也就成為所謂的“互聯網+”的代表企業,我們做的醫學影像是看到人體內部所有的信息,我們需要一點點的去提高技術,下一步是培訓醫生,然後做人工智能,一級一級地往下做。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孔樂,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跨境電商“正面清單”解讀:覆蓋大多數日用消費品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0/996877.html
財政部等11部門日前公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今後只有清單上的商品按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新稅制來進口,清單之外商品仍執行一般貿易稅收政策或行郵稅政策。
新華社上海4月10日專電 題:跨境電商“正面清單” 解讀:覆蓋大多數日用消費品 滿足網購用戶基本需求
新華社記者 高少華
財政部等11部門日前公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今後只有清單上的商品按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新稅制來進口,清單之外商品仍執行一般貿易稅收政策或行郵稅政策。在業界看來,此次發布的“正面清單”覆蓋了大多數日用消費品,基本能夠滿足消費者網購進口商品的品類需求。
“正面清單”共包括1142個8位稅號商品,主要是國內有一定消費需求,可滿足相關部門監管要求,且客觀上能夠以快件、郵件等方式進境的生活消費品,其中包括部分食品飲料、服裝鞋帽、家用電器以及部分化妝品、紙尿褲、兒童玩具、保溫杯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跨境電商在國內發展迅猛,許多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網站購買海外進口商品,目前大家熱衷購買的主要是食品飲料、服裝鞋帽、化妝品、母嬰用品等,這些商品包含在此次發布的“正面清單”中,對消費者來說不會造成“以前能買今後不能買”的現象。
跨境電商網站“洋碼頭”創始人曾碧波表示,除國家明令禁止進口的商品外,“正面清單”幾乎涵蓋目前跨境電商中所有的主流品類,對跨境電商企業影響不大。
有專家指出,“正面清單”的主要原則仍是覆蓋大部分老百姓的日用消費品,所以對行業的沖擊有限。但與此同時,目前也有一些高進入門檻的商品並未進入“正面清單”。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對於跨境電商企業來說,以往都是打造爆款,以價格優勢為主,“正面清單”出來後,可讓電商回歸產品本質,更加註重產品的質量與服務。依照此次出臺的清單,對於母嬰、食品、日用品類的商品稅收影響會大些,對消費者來說,要做好部分商品價格上漲的準備,理性購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大多“一帶一路”國家保險深度不足1% 應加強保險在防災減災中作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288.html
“一帶一路”的構想覆蓋了亞、非、歐三大洲65個國家,然而許多“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卻是災害頻發的區域,因此關註災害防禦與救災合作,成為“一帶一路”戰略部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在近日舉辦的上海論壇2016子論壇——“一帶一路中的災害防禦與救災合作”論壇上,論壇承辦方之一複旦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表示,盡管“一帶一路”國家災害損失頻發,但大部分的“一帶一路”國家保險密度不足100美元、保險深度不足1%,處於保險業的起步發展階段。而實際上,保險對個人保障和政府的財務平滑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運用保險這一工具可以幫助社會主體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
“一帶一路”國家保險密度、深度普遍不高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總工程師楊思全表示,“一帶一路”沿線為災害頻發、易發、多發的區域,同時多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災害風險高、救災壓力大。
楊思全稱,“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主要主體是亞洲,而從1995年-2015年期間,全球前10名因氣象災害受災人口的國家中,亞洲國家占了7個。“歸納起來,‘一帶一路’區域主要災害類型,包括:地震、地質災害、火山、洪澇、幹旱、風災,這是‘一帶一路’突出的幾個‘廣布型’自然災害。從經濟損失來看,因為這個區域防災減災救災投入相對比較少,災害一旦發生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災害損失,對當地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據他介紹,目前,防災減災管理體制主要分為統一集中模式、區域合作模式、內外結合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在防災減災的過程中,還突出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基礎設施建設中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缺乏有效的技術和平臺支撐,人才隊伍結構不優、數量不足,全社會災害風險認知水平不高,社會力量發揮作用不足等問題。
許閑表示,部分“一帶一路”國家一旦產生災害,那產生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重相當高,以中國汶川地震為例,其損失約占當年中國GDP的2.5%。“如果能夠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就能更好地進行經濟社會的發展。”
而眾所周知,保險在補償災害損失方面是上佳工具。然而,據許閑介紹,大部分的“一帶一路”國家保險密度不足100美元、保險深度不足1%,處於保險業的起步發展階段。而實際上,保險不僅對個人保障和政府的財務平滑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運用保險這一工具可以幫助社會主體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
保險如何幫助防災減災?
那保險在“一帶一路”區域防災減災的風險管理方面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永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馮天佑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存在著許多風險,如經濟風險、政治風險、自然風險、運輸風險、信用風險、恐怖主義風險。
他以“一帶一路”區域內中巴經濟走廊的一個發電站建造項目舉例稱,保險公司在承保此項目之前必須幫助客戶分析對應的風險,不僅包括經濟、政治、自然災害的風險,而且還要考慮在發電站建造、設計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及標準化問題等,從每一個風險點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兩個維度來制作風險評估表,讓客戶理解他們面對的是怎樣的風險,並根據不同的風險采取減少風險或者遷移風險的應對政策。
“事後的賠償是一部分,但是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進行事先預防性的措施。當我們進行‘一帶一路’區域項目風險管理的時候,不僅僅要想到自然災害,還要想到其它的風險威脅,我們要確定最後通過我們的分析,使得企業有效地避免或者降低這些風險,最後達到危險控制、災害控制的效果。如果企業有很好管理的話,損失就會較小,而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可以予以企業很多的支持。” 馮天佑說。
另外,針對“一帶一路”總體的防災減災措施,楊思全建議加強科技對防災減災的支撐能力、推動區域合作的協同聯動機制、履行國際上關於防災減災的義務、充分發揮現有國際組織的作用、開展經驗和實踐的共享,以提升“一帶一路”區域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
許閑則呼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應該提供更多的災害數據,幫助研究的進行,為制定更實用的防災減災機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政府間的合作是未來“一帶一路”防災減災的趨勢,中國應該繼續和這些國家深化合作,並加強和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建立基金化解災害風險。
紙質書已“死”?大多數美國人不這麽認為
美國日前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與流行觀念相反,紙質書不但沒“死”,還活得挺好,多數美國人仍會優先選擇閱讀紙質書。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9月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電子書和音頻書市場的快速發展,並未削弱人們閱讀紙質書的意願。在今年3月7日至4月4日受訪的1520名成年美國人中,65%的人去年閱讀了至少一本紙質書,與2012年調查結果持平。聽音頻書和閱讀電子書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14%和28%,均較2012年上升了5%。
調查還發現,很多人讀書“不拘一格”,2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兼讀電子書和紙質書,38%的受訪者只閱讀紙質書,僅6%的人只讀電子書。
皮尤研究中心互聯網和科技研究部主任李·雷尼認為,數年前,電子書市場“騰飛”時,很多人認為紙質書大限將至,但調查結果表明並非如此。他說,讀者希望到哪都有書讀,並且會通過各種形式進行閱讀。
奧地利電子書專家魯迪格·威辛巴特今年4月發布的《2016全球電子書報告》顯示,全球整體圖書市場企穩,電子書增長乏力。對於發達國家市場,價格、稅率及定價模式等存在爭議;對於新興出版市場,移動設備尤其是智能手機拉動市場增長。
從2015年整體市場看,紙質圖書仍占核心地位,是教育、科研和娛樂的重要載體,其市場總規模為1480億美元。在英語國家電子書市場份額停滯甚至衰退,而紙書市場出現反彈;在非英語國家,電子書在整體圖書市場的份額均不超過10%,大部分不超過5%,電子書仍處於增長階段,但增速放緩。
2015年美國五大出版商的電子書收入占比與2014年相比變化均不大。從格式上來看,截至目前,全球的電子書格式已形成Kindle、ePub以及PDF三分天下的局面。但中國是例外,以起點網為代表的在線自出版與閱讀平臺代表了主要的模式及市場。同時,數字閱讀逐漸向智能手機轉移。
關於創業,大多數天使投資人不會告訴你的六個真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7/159262.shtml
關於創業,大多數天使投資人不會告訴你的六個真相!
天使茶館
本文由天使茶館(ID:tianshichaguan)授權i黑馬發布,原作者大衛·S·羅斯 ,桂曙光編譯。
有人說,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微妙糾葛悠久得可以寫部人類史了。阿里巴巴上市時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是:“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源自於阿里巴巴上市路演時,面對美國投資人,馬雲的開場白是:“15年前來我來美國,想要200萬元,被30家VC拒絕了。我今天又來了,就多要一點,200多億美元吧!”
馬雲無疑是幸運的,15年打磨出優質產品,再回到投資人面前,底氣十足,腰板挺直。然而,有更多的公司,雖曾被天使投資人青睞,卻無法走得太遠,雖與自身發展有關,但仍有些關於天使投資人“出手策略”的秘密,需要創業者了解。
當人們聽說活躍的天使投資人能夠獲得25%的年化回報率的時候,他們認為其中必定包含著一些秘密——也許是一種校友網絡的人脈關系,將天使投資人與優秀的創業者和技術創新者聯系起來,或者麻省理工的一些天才開發了一個數學算法,幫助天使投資人識別和投資到那些保證能成為下一個Facebook、蘋果、谷歌的公司。
實際上,在投資界和創業圈,幾乎沒有什麽秘密。但也有幾條尚沒有廣為人知的真相,嚴肅認真的創業公司投資人(包括天使和VC)視之為理所當然,但大部分人(包括創業者自己)卻渾然不覺。這些真相關乎這個行業的最基礎的本質,只有完全理解和接受,才可能在創業以及初創公司的投資上獲得成功。
真相1:大多數初創公司會失敗
這條信息是大多數天使或VC都可能傳遞給潛在創業者的,甚至每個月幾十次,但他們即便這麽做也不想跟創業者撕破臉或者毀壞自己為人不錯的口碑。
這條信息的內容大概是這樣:
“很抱歉,簡單來說我認為你的創業想法毫無意義,根本看不出對創業、對特定市場、以及對基本經濟概念的基本理解。即便你的商業計劃是可行的,看起來你也沒有能力去執行和實施它。實際上,出於為了你好的考慮,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告訴你,這是一個可笑的、一無是處的融資演示,你真的應該徹底忘掉整個創業計劃,去找一份工作。”
我知道,這段話聽起來很刺耳。這也是為什麽這條信息極少直接按照上面的形式傳遞給創業者。
但是,讓我們來算一算。我們先不考慮這個事實:根據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的數據,每400家公司向風險投資資金做融資演示,不足1家獲得投資。對於天使投資人來說,他們投得更多,沒有VC那麽挑剔,而且比大型風險投資基金接觸到的投資機會更少。研究Gust的數據,能夠看到天使的投資比例大概是40選1,即他們會投資所接觸到的2.5%的公司。那其他初創公司怎麽辦?
按照這個比例,假設最優質的2.5%的公司與次優的2.5%差異很小,最優質的5%的公司哪家獲得投資幾乎是隨機的。現在,我們把這個數據翻倍,即假設最優質的10%的公司如果能夠匹配到合適的投資人的話,都能獲得投資。另外,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像Gust這樣的平臺現在可以連接成千上萬的初創公司和投資人,考慮到各種超級獨特的偏好、興趣、投資方向都有可能讓一家公司獲得投資,我們把上面的數據再翻一番。
引用蕭伯納(GeorgeBernard Shaw)說所的“所有的進步都依賴於不理智的人”,再放寬5%,因為也許某個瘋狂和奇怪的創意就是下一家偉大的公司,誰知道呢?
把上面的數據梳理一下,你可以看到,把整個天使投資行業的選擇比例慷慨地放大10倍,把風險投資行業的選擇比例慷慨地放大100倍,所有抱有融資希望的創業公司中,我們將僅僅投資其中最優質的25%。因為商業世界不像蓋瑞森·凱勒(GarrisonKeillor)的《夢回憂愁湖》一書所描述那樣[1],“每家公司都優於平均水準,”而實際上至少75%的初創公司不應該被投資,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投資。
這就是大多數天使投資人不會告訴你的第一個真相,因為這樣做就相當於朝那些勇敢的、懷著憧憬的創業者臉上吐口水,而天使投資人還得在他們身上賺錢謀生。
真相2:沒有人知道哪家初創公司會失敗
這麽多年的天使投資,我在投資方式上最大的改變,是每位嚴肅認真的天使最終都會實現的。我已經認識到,不管你多麽聰明或富有經驗,總有太多外部因素影響公司的結局,沒有誰能夠做到只挑中贏家。
我已經投資了90多家初創公司,目前為止我的天使投資還非常成功。但有點矛盾的是,我發現我的那些本壘打型成功的投資或失敗的投資,與我個人猜測哪家會成功而哪家可能不會,兩者之間沒有什麽關聯性。
我最早曾投資一家公司,有個比較笨拙的名字叫Design2Launch,由CEO艾麗森·馬羅伊(Alison Malloy)和她弟弟羅恩·馬羅伊(Ron Malloy)創立。公司針對營銷、創意和生產方面的專業人士在包裝消費品市場上的協作需求,開發了一項數字化工作流程解決方案,艾麗森是由紐約天使聯盟早期的一位新成員斯蒂芬妮·紐比(Stephanie Newby)介紹給我的。斯蒂芬妮後來創立了金種子天使網絡[2],並獲得了天使投資協會的漢斯·賽弗倫斯獎[3],現在她是天使投資圈的一位搖滾明星。但在當時,她和我還處於天使投資的嘗試階段。
艾麗森的公司在介紹給我時已經成立幾年了,公司通過一個有用但毫無誘惑力的產品獲得收入。在我與艾麗森見面之前,公司剛剛經歷了一個困難的時期,與另一家公司合並失敗、與一位前員工的一些內部動蕩、以及銷售額的下降。總之這不是一家優質的天使投資備選公司——我們紐約天使聯盟當時的50多位成員中,只有4位決定投資。但艾麗森很聰明、很有激情,她決定讓公司重新振興起來。她跟她弟弟打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團隊,斯蒂芬妮和我,還有其他幾位天使投資人願意賭她一把。
當時的市場環境比較艱難,如果我們不投資的話,公司可能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關門大吉。因此,我們按照100萬美元左右相對較低的公司估值,一起投資了幾十萬美元。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不是賭下一個Twitter或Facebook,更多的是展示在困難時期對一位值得關註的創業者的信任和支持。如果當年你讓我將投資組合中的所有被投公司按照預期回報的高低進行排序,Design2Launch的排名將會更靠近名單的末尾而不是前列。
但質量能證明一切,通常優秀的創業者能夠從失敗中抓住成功的機遇,艾麗森就是如此。獲得我們的投資和支持之後,她很快讓公司回歸正途,擴展了產品線,跟行業的一些重要企業建立了牢固的夥伴關系。2008年夏天,公司的最大合作夥伴柯達公司提出了1500萬美元左右的全現金收購邀約,想象一下我們當時興奮的心情!
但下面才是事情的有趣之處。
對於一家你在科技博客中經常看到的大牌公司而言,1500萬美元的收購相當於一個災難性的失敗;對於一家經歷過一輪或兩輪VC融資的公司而言,這個額度的收購會被看作是一個軟著陸或人才收購——此時的出售對價將主要反映的是收購方在接納被收購方團隊之後的價值提升。
不管是哪種情況,收購價格可能足夠償還一部分的初始投資,但不足以讓公司創始人或投資人獲得任何有意義的回報。
但在這個案例中,因為艾麗森把公司管理得很好,而我們投資時的估值相對較低,這次收購給公司天使投資人帶來大約10倍的回報!
當我套現到手將近100萬美元的時候(這是我第一次從我的天使投資項目中獲得真實的回報),我意識到:
這種資產類別是可能賺到錢的;一筆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投資也可能實現本壘打型完美回報。
多年以後,我投資了一家名為CE交互[4]的公司,由一位非常成功的連續創業者創立,他在消費電子領域經驗極其豐富。他剛剛從他之前創立的一家公司的CEO職位上退下來,那家公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電子零部件供應商,其客戶包括幾乎所有重要的消費電子零售商。
他的新創意富有遠見也很絕妙:創建一個數據庫,記錄每一臺消費電子設備的詳細信息,並運用這個數據庫來生成各種產品,比如即時、圖形化指示如何連接家庭里的各種不同電子設備。
這家公司擁有宏大的願景、優秀的團隊、紮實的業績背景、以及廣泛的支持,包括來自消費電子行業協會自身的支持(行業歷史上的第一次和唯一的一次商業投資)和一家頂級、種子期VC機構的支持。公司的簽約客戶之一是電路城[5]——當時美國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看起來這家公司除了實現一段成功的傳奇很難出現其他結果。
但是有句俗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我們投資之後的幾年,發生的事情有:
公司無法找到一個能適應的和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事實證明維護和改進數據庫平臺比預期的成本要高;公司的最大客戶電路城倒閉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使得公司幾乎不可能完成額外融資;經濟衰退給國內公司所有其他零售客戶造成壓力,紛紛取消了他們的實驗計劃。到2011年夏天,CE互動倒閉了,我們的投資全部付之東流。
聰明的投資人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做到只挑選最終的贏家,這種觀點就是專業與業余投資人的區別。當偶爾為之的天使投資人給我吹噓他們如何只投資了2、3個項目並且“都獲得了本壘打型成功”的時候,我聽到之後通常報以微笑。

▲ “放棄投資組合”頁面
無論什麽時候,當你開始認為專家們挑走了所有的贏家而且只會挑中贏家時,去頂級風險投資基金Bessemer[6]創投的網站看看他們的“放棄投資組合”頁面。
你會看到上面有一個公司清單,都是這家美國最老牌的風險投資基金拒絕參與其早期投資的公司,其中包括:蘋果、eBay、聯邦快遞、谷歌、英特爾、Intuit、康柏、PayPal、思科、等等。
好了,你覺得自己比Bessemer的那幫人更聰明,是嗎?再想想!
真相3: 投資初創公司是一個數字遊戲
簡要複述一下:大多數初創公司不值得投資,不管經驗和專業技能如何,沒有誰能夠一直鑒別出哪些初創公司值得投資哪些不適合。除了這些事實之外,按照正確的方式從事天使投資,真的是可以持續獲得25-30%的內部回報率。實現這個回報率的方法,就是明智地投資很多家公司,這樣大數原則才會在你身上起作用。
幾份研究和數學模擬已經顯示,要想獲得接近職業、活躍的天使投資人同樣的超過20%的回報率,你需要持續投資相同數額的資金給至少20-25家初創公司。這意味著,天使投資的公司數量越多,整體實現正回報的可能性就越大。
軟件行業的創業老兵及天使投資人西姆·西蒙諾夫(SimSimeonov)針對這個論點完成了詳細的證明,如圖3.1。

▲圖3.1 基於投資組合規模的天使回報可能性
由圖可知,由於天使投資命中率導向的特征,即便任何一家特定的公司成功或失敗的幾率基本類似,此非對稱的回報曲線意味著,總的來說,你投資的公司數量越多,你的整體投資組合就越有可能產生更高的回報。
真相4:最終表現突出同常一開始表現不佳
天使投資(與風險投資類似)符合經典的曲棍球桿曲線,因為不成功的公司很快就會走向失敗,那些成功公司實現的大規模退出需要更長時間去醞釀。當你將天使投資組合的整體價值按時間序列繪成一張圖,你就看到一個像字母J一樣的曲棍球桿圖形。在你開始天使投資的前幾年,曲線開始下降,只有在經歷幾年之後才開始調轉方向,並超過最初的投資額,如圖3.2。

▲圖3.2一個初創公司投資組合的曲棍球桿曲線
因為在美國一筆天使投資的平均持有期是9年,經過僅僅5年之後,你的投資組合的價值很可能仍然處於水面之下,除非出現一個非同尋常的、快速的、黑天鵝式的本壘打型成功退出。
早期盈利性很罕見的事實,會讓你個人感覺非常沮喪,而且可能導致你的婚姻出現緊張局面。如同父母們在艱難熬過孩子兩歲階段時,是告訴自己他們乖戾的孩子最終將會變成討人喜歡、尊敬父母的三歲孩子。你也可以這樣,在腦中時時記住上圖的右側部分,以便熬過天使投資早期的黑暗時光。
這同時也意味著,在保證投資的數量之外,把這些投資平均分布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區間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典型的風險投資基金是以五年投資期/五年退出期的邏輯運作,也就是說,一旦VC機構募集了一支基金,他們將會用五年的時間將這些錢以投資的方式花掉,然後開始從那些實現退出的投資項目中收獲回報。通常在這個的時候,他們將啟動下一支基金的募集,這樣他們手上始終有新的錢可供投資。
與之類似,你應該預先決定每年可以比較從容地拿出多少錢投資天使機會——比如你自由現金流的10%——而且在精神上要承諾維持這個水平5到10年。這將足夠讓你度過曲棍球曲線的底部並達到圖形的右側,這時你將有機會從你過去的成功投資中實現收益,並投入到未來新的投資之中。
真相5:所有的公司總是需要更多的資金
不管創始人的預期如何,或者他們相信自己將多快實現盈利,每家公司總是需要比預期更多的資金。盡管有一種罕見的情況,公司突然獲得巨大成功,需要比預期更多的資金去滿足勢不可擋的用戶需求,但事實是10家公司中也許只有1家如此。對於其余9家公司,更大的可能是創業者的預期過於樂觀,或者是外部不利因素影響到了公司現實盈利的途徑。但是不管哪種情況,早期投資人通常不會關閉繼續追加投入更多資金的大門。
因此,公司通常會提供激勵手段,讓當前投資人繼續參與後續投資。這些激勵手段必然就成為那些不繼續參與的早期投資人的代價,這就是為什麽風險投資人總是會預留與初始投資額相同的資金量,以便參與同一公司的後續融資。作為審慎的天使投資人,除非你預留一定數額的後續追加資金,否則隨著時間推移,你在公司的權益很可能會被嚴重降低(一種被稱為權益稀釋的現象)。
真相6:如果你理解並遵循真相1-5
天使投資可以賺大錢
我發現前面所講的大多聽起來令人氣餒,更不要說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並承諾將資金配置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在這條特別的隧道盡頭,還有一線光明:
如果你是一位合格投資人;如果你準備每年投資至少5萬-10萬美元;如果你保證預留一些資金做後續追加投資;如果你開發了一個很給力的優質公司項目源;如果你持續投資形成了至少20家公司(理想情況是更多一些)的投資組合;如果你在盡職調查和交易條款談判上都擁有專業性;如果你參與天使投資時就了解你至少要投上10年,持有完全沒有流動性的資產;如果你除了資金之外,還能為你投資組合里的公司提供增值服務
那麽,你將有很好的機會,成為稀有的成功並專業的天使投資人中的一員,他們在自己的投資生涯中,取得了平均超過25%的內部回報率(IRR)。
[本文由天使茶館(ID:tianshichaguan)授權i黑馬發布,原作者大衛·S·羅斯 ,桂曙光編譯。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投資圈
天使投資人
真相
創業
贊(...)
分享到:
獲勝不因為他是特朗普,而是他發出了美國沈默大多數的聲音
特朗普獲勝不是因為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而是因為他發出了美國沈默大多數的聲音。
從民生上說, 這次選舉和之前的選舉一樣,白人投票的選民在總投票數中依然達到了70%以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這些人尤其是中西部缺乏高等教育的白人階層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處境日益窘迫。白人是美國唯一一個人口壽命下降的族群, 但兩黨之中似乎根本沒有人對此關心。
“白人尤其是白人男性的壽命在下降,而精英階層對此無動於衷。”福克斯電視臺的新聞評論員在特朗普獲勝時說,“但如果難民或者是黑人的壽命下降,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民主黨越來越傾向於代表上層精英和少數族裔弱勢階層的利益,對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常識視而不見。
在美國的政治版圖中,2004年開始出現的茶黨運動使共和黨往極右方向發展,而最近幾年民主黨意識形態的極左化則讓很多原本堅定的自由派民主黨人也變得無所適從。溫和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逐漸成為了沈默的大多數,很難聽到能代表他們的聲音。
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化對大部分民主黨選民還能接受,但是當奧巴馬政府為了保護變性人的權利要在公立學校強制男女同廁時 (也就是你只要覺得自己是女性就可以去女廁所,覺得自己是男性就可以去男廁所) 不僅讓家長們感到恐慌,而且也挑戰了民眾的常識和認知底線。當恐怖分子肆虐,極端宗教分子在巴黎、紐約、波士頓和倫敦這些文明中心屠殺無辜民眾時,希拉里和奧巴馬連極端宗教分子這些詞語都不願意說出來,更不用提采取什麽樣的措施來阻止極端宗教思想對年輕人的煽動或蠱惑。
當民主黨執意要大赦1100萬非法移民(所耗費的巨大開支不得不由辛勤工作的中產階級為之買單),但經過合法渠道來美國求學的優秀學子卻因為無法抽到工作簽證而必須離開時,民主黨也在越來越極端的道路上和普通選民漸行漸遠。尤其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各種階層和種族的沖突愈發激烈。
如果過多關註少數族裔和宗教權利時,那麽主流的宗教信仰就無法正常表達。如果過於看重非法移民和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就會漠視中產階級的辛勤和汗水,也會和“只要努力奮鬥就可以在社會占有一席之地”的美國夢相背離。而當這些“政治正確”越來越走向極端時,就會出現極端宗教分子成功煽動生長於西方的追隨者,鼓動暴力搶劫的錄像在Youtube上播出,一些美國公立學校不在食堂提供豬肉以及看到鄰居有異常行動但因為害怕被指責為種族歧視而不敢向警察報警等種種怪象。
普通人和普通政客都不敢說這何其荒謬,“政治正確”已經綁架了常識。大嘴特朗普說了,他以一種讓這個社會難以接受的方式說出了很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就像是皇帝新衣里那個小孩,這也使得特朗普盡管突破各種美國政治的禁忌為人所不齒,但是當在投票中獨自投出那決定美國方向的一票時,選民要考慮的是誰能夠代表自己的利益。他提出的反貿易和反全球化其實關系著眾多選民的切實生存和民生根本。
2008年,美國人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一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不光彩歷史。而2016年,事關生存和最基本的生活理念,他們做出了最實際的選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