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普京警告歐美:若不停止敲詐俄羅斯 當心惹“核大國的後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53

俄羅斯,奧巴馬,普京,制裁,烏克蘭

昨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對美國及其盟友發出警告,稱對方利用烏克蘭危機“敲詐”俄羅斯是徒勞無功,俄羅斯的合作夥伴不應忘記,核大國之間的爭端牽涉什麽風險。

在接受白俄羅斯報紙Politika采訪時,出訪該國的普京指責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奧巴馬上月24日在聯合國大會上講話時公然稱俄羅斯侵略歐洲威脅全人類,這是對俄采取了敵對方式。他說:

“我們希望我們的合作夥伴要認識到,敲詐俄羅斯的企圖是徒勞無功,而且別忘了,核大國之間不和產生的後果可能影響戰略穩定。”

普京稱,奧巴馬上月稱俄羅斯在侵略歐洲,將這種侵略和埃博拉病毒、中東地區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並稱為“人類面臨的三大威脅”。普京認為,

“綜合對我國所有經濟領域的制裁來看,這只能稱為敵對方式。”

普京說,試圖用“單方面的非法限制性措施”對俄施壓將影響危機解決。

“幾乎在決定施加新制裁的同時,又要達成和平進程的協議,我們怎麽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談什麽制止烏克蘭的局勢升級?如果主要目的是孤立我們的國家,那種目標既是荒謬可笑的,也是虛無縹緲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57

讀書劄記141023大國政治的悲劇(一) 自由主義 和 現實主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23%e5%a4%a7%e5%9c%8b%e6%94%bf%e6%b2%bb%e7%9a%84%e6%82%b2%e5%8a%87%e4%b8%80-%e8%87%aa%e7%94%b1%e4%b8%bb%e7%be%a9-%e5%92%8c-%e7%8f%be%e5%af%a6%e4%b8%bb%e7%be%a9/

讀書劄記141023

大國政治的悲劇(一) 自由主義 和 現實主義

掌門執筆

 

《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2001)

John Mearsheimer

 

本書是繼Hungtin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後美國最熱炒的國際關係鉅著。*** 兩書的命格很有相似之處:高調立論,聳人聽聞,爭議紛紜,謗隨譽至。 兩者都先是嚴肅的學術論著,然後變身為極暢銷的普及讀物,其契機也如出一轍, 前者準確地(或幸運地)預測了波斯灣戰爭; 後者則預測了中國 “大國崛起” 。 嚴格地說來, 是本書率先從國際關係理論層面 (有別於一般的政治經濟理論)提出和探討 “中國能否和平崛起?” 此一問題。

結論先說, 作者悲觀, 認為中國和美國未來很有可能兵戎相見.*** 「現實主義總是悲觀的.

 

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是對當前美國學界國際關係研究的基本理論有所認識. 本文先整理這方面的心得, 次篇才介紹作者的學術見解.

〈理論框架〉

「國際關係」顧名思義是研究國與國間的關係與行為, 其對象單元是「國家」.  國際社會與國內社會的最顯著不同之處是其「無政府狀態」, 即欠缺可以指導秩序和仲裁紛爭的中央威權. *** 無政府狀態構成國際關係的基調, 是其壓倒性特徵. 這使得一般的社會科學理論失去效力, 國際關係遵循的是 “叢林法則”, 野蠻殘忍, 厚顏無恥, 乃是常規.

那怕叢林何等黑暗, 人類仍自覺(或幻覺)有可為之處, “理性說:有光了, 於是就有了光.” 有認為假以時日, 和平秩序終會出現(甚或已然在望)者, 抱持樂觀主義想法的是「自由主義」理論家. 反之, 也有認為自利理性只能導出博弈論式困境, “午夜盡漆黑,曙光不可期.” , 抱持悲觀主義想法的是「現實主義」理論家. 且看兩派的基本學理.

 

〈自由主義liberalism

樂觀並非出於無知, 自由主義者認為現代全球政治出現了三種趨勢, 足以壓抑戰爭,促進秩序.

A「經濟依存和平論」:自由貿易制度除了使得國際貿易總額大幅提高, 財富厚積之外, 還使得各參與國按照 “相對優勢理論” 進行生產分工, 最終經濟上相互依存, 沒法自給自足. 如此, 戰爭的後果必然是玉石俱焚, 俱蒙其害. 所以, 在一個自由貿易盛行的國際體系之中, 各國具有抑制戰爭的經濟誘因.***

 

B「民主和平論」民主國家之間很難爆發戰爭,*** 這點是實証的. (註:大戰後迄今六十多場戰爭當中, 只有兩場是民主國家互鬥.) 這不等於說民主國家不好戰, 而是說她們之間不作興開打, 原因未明….. 總之, 神祕地, 民主是好的, 如果世上所有國家都變成民主國家, 戰爭豈不是從此消失?

 

C「國際法規和平論」:叢林之中也可以逐步建立法規, 只要獅子和猴子理性地坐下來, 歃血為盟, 信誓旦旦….. 就像聯合國那樣做法, 戰爭機會就可以大幅降低. 這也不等於說要建立歐盟那樣的 “超國家” 主權政治實體, 以結束無政府狀態; 而是建立契約式共同圈, 以群體壓力抑制暴力行為, 就像聯合國那樣做法.

 

上述AB兩項是正牌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 C項則隱約可由AB導出, 此所以這派國際關係理論稱為「自由主義」理論.

自由主義傳統上溯十八世紀歐陸啟蒙運動, 其思想內核懷抱一種「理想(ie烏托邦)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認為理性光輝其力量足以驅除黑暗, 世界將變得更為美好, 最終臻於大同. ( 註:此種懷抱極其高尚, 自法國大革命迄共產革命, 仁人誌士擲顱灑血….. 然而, 未必務實.)

(自我表白:本人自命現實主義者, 立場既有偏倚, 自然對自由主義“單單打打”, 請諒.)

 

自由主義理論的三個基本前設是: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2國家內部存在諸多屬性, 對其外部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舉例, 民主國家傾向以和平妥協手法解決國際糾紛, 專制國家則否. 所以, 國家有 “好” “壞” 之分, 問題是如何令 “好國家” 遍佈全球. 基於這個邏輯, “輸出民主” 是正義的, 就如 “輸出革命” 一樣.

3好國家的行為不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政經道理; 正如好人的行為不能單從 “利害盤算” 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道德倫理一樣. 當世界大同到來之日, 權力再無用武之地, “國風”淳厚, 天下息兵…..

 

〈現實主義realism

與自由主義者相比, 現實主義者悲觀地看待國際政治. 悲觀亦非出於沮喪, 也是基於實証的考察.

現實主義理論也有三個基本前設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這點與自由派無異. 但現實派更重視「大國great power」, 因為這些國家主宰和塑造著國際政治. 這裡 “大國” 的技術定義是有能力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

 

2大國的國際行為主要受到外部環境而非內部屬性所決定,***** 國際體系的結構很大程度上塑造著諸國的外交政策. 因此, 國際政治上面國家沒有 “好” “壞” 之分; 更確切地說, 所有國家一樣 “壞”, 都是那麼野蠻無恥.

 

3國際政治只有權力運作, 沒有其他,**** 當然更沒有 “正義”, 追逐權力主導著大國的思維與行動. 國際政治的本質是衝突, 一切合作都是權宜之計, 都服從於更高層次的衝突.

更有甚者, 國際權力格局經常呈現「零和zero sum」性質, 入局者競爭的是 “相對權力”, 損人即是利已, 有如圍棋一樣, 所以是非常酷烈的.

 

對於國際政治為何如此 “黑暗”, 現實主義者給出了解釋, 根據不同的解釋, 形成不同的流派. 下回介紹作者創立的「攻勢現實主義」….. 聽個名就知利害, 請勿錯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73

演說1411B大國政治的悲劇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2/%E6%BC%94%E8%AA%AA1411b%E5%A4%A7%E5%9C%8B%E6%94%BF%E6%B2%BB%E7%9A%84%E6%82%B2%E5%8A%87/

演說1411B大國政治的悲劇

講者:掌門

《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2001) John Mearsheimer

 

「國際關係」研究國與國間的關係與行為, 其對象單元是「國家」. 國際社會欠缺可以指導秩序和仲裁紛爭的中央威權,基調為「無政府狀態」.****

那怕叢林何等黑暗,有人認為“理性之光”終會使秩序出現,抱持樂觀主義想法的是「自由主義」理論家.反之,也有認為“自利理性”只能導出博弈論式困境,抱持悲觀主義想法的是「現實主義」理論家.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自由主義者認為現代全球政治出現了三種趨勢,足以促進秩序.

A「經濟依存和平論」:自由貿易制度除了使得財富厚積,還使得國際間產業分工,最終經濟上相互依存,沒有國家可以自給自足.戰爭的後果必然是玉石俱焚.所以,在一個自由貿易盛行的國際體系之中, 各國具有抑制戰爭的經濟誘因.****

B「民主和平論」民主國家之間很難爆發戰爭.***這不等於說民主國家不好戰, 而是說她們之間不作興開打,原因未明.

C「國際法規和平論」:叢林之中也可以逐步建立法規.這也不等於說要建立歐盟那樣的“超國家”實體,以結束無政府狀態;而是建立契約式共同圈, 以群體壓力抑制戰爭,就像聯合國那樣做法.

上述AB兩項是正牌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 C項則隱約可由AB導出.

 

自由主義理論的三個基本前設是: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2國家內部存在諸多屬性, 對其外部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舉例, 民主國家傾向以和平妥協手法解決國際糾紛,專制國家則否.所以,國家有“好”“壞”之分,問題是如何令“好國家”遍佈全球.

3好國家的行為不能單純地從“權力運作”面向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政經道理.

 

所以自由主義是理想主義,其對立面為〈現實主義realism〉.

現實主義理論也有三個基本前設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這點與自由派無異.但現實派更重視「大國great power」,因為這些國家主宰和塑造著國際政治.

這裡Def. “大國”的技術定義:是有能力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

 

2大國的國際行為主要受到外部環境而非內部屬性所決定,*****國際體系的結構很大程度上塑造大國的外交政策.因此,國際上面國家沒有“好”“壞”之分;更確切地說,所有國家一樣“壞”.

3國際政治只有權力運作, 沒有其他,****當然更沒有“正義”.更有甚者,國際權力格局經常呈現「零和zero sum」性質,所以是非常酷烈的.

 

據此,國家的動機只是攫取權力, 依憑的只有實力,一切意識形態說詞都是花招, 並非行動的出發點和真實依據.美國的現實主義分為三派:

人性現實主義

Morganthau認為國家之所以追求權力乃是人性使然,人生來就具有“權力慾望”,企圖影響或控制他人,國家也一樣.在這理論之中,國際政治的主要驅動力是國家內在的權力意誌, 促使他們爭奪覇權.***

據此,每個國家都具有先天侵略性格,都想控制別國,或擺脫別國的控制. 世上應該沒有安於現狀的國家,國際間的無政府狀態是與生俱來的,國際即是叢林.

 

守勢現實主義

Waltz不同意國家具有先天侵略性格,認為國家的目標只是為了生存, 而權力則是生存的最佳手段, 國際關係的結構迫使各國陷入生存競爭.****在這理論之中,無政府狀態是後天生成的,因而是可以舒解的, 此點極其重要.大國關註的其實是權力平衡,*****多於淩駕別的大國. 因此,只要出現某種可以接受的平衡,大國們有可能安於現狀.叢林是有可能生出秩序的.

據這一派別衍生出來的「攻擊—防禦平衡理論」,武力技術系統分為攻防兩種類型.如果攻擊型武力佔有優勢,則征服戰爭頻仍;反之,則天下太平.當今之世,技術向防禦型傾斜(核武是阻嚇性防禦武器),大國不敢輕易挑起戰爭.***

 

本書作者Mearsheimer的理論則是對“守勢論”的異議. 他認同“國家的目標是為了生存”這一基本點,但並不認為據此足以推導出對權力追求的節制;相反,為了“生存”, 競爭仍然是割喉式的.

攻勢現實主義

在國際政治中幾乎看不到安於現狀的國家,權力永遠是相對的,因此永無饜足.要獲得最大化的安全度, 只有「成為體系中的霸主」!****體系中只有霸主一人是安於現狀的,但是根據“紅心皇後原理”,他仍得不斷向前奔跑以“維持現狀”.

 

攻勢論的五個基本命題:

1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 國家雖有大小強弱的差異,但其位格是平等的.這不像一國之內,政府的位格淩駕國民.

2大國具備侵略他國的軍事力量

3國家永遠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尤其不能肯定對方會否發動侵略戰爭。原因是侵略的理由有多端,而意圖本身則反覆善變

4生存是國家的首要目標,因為國家一旦被征服,就沒有資格追求其他目標.

5大國是理性的行為體.***

從這五個基本命題出發,可以推導出大國行為的邏輯及其後果.

大國政治的悲劇

由於現實環境1和2,與及永恆的不確定性3,大國彼此恐懼, 沒有信任的餘地.加上4,得出結論:大國只能依靠一己的力量在叢林中掙紮存活.***

在一個沒有中央權威可資申訴和獲取救濟的體系裡, 國家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 非不得已不會屈從於他國的利益;也不會從屬於國際共同體的利益.在叢林中求活,自私是有好處的.

再由5,一個國家要獲得最大程度的安全, 就要獲得最大程度的權力.基於權力的「零和zero-sum 性質」, “最大程度的權力”只能是“擁有比其他人多的權力”, 即成為「霸主」.*****

 

〈爭霸理論〉

Th.「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是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觀念 (1950年由 J Hertz提出), 意指一個國家用來增進自身安全的權力手段,常常會損害別國的安全.****

零和性乃是 “攻勢論”的根基所在. 據此,國家在意的是相對權力,不是絕對權力,*** 損人即是利己,最好的防禦就是有效的進攻.因此,國家必然是侵略性格的,最終權力演變為目標,而非單純求生的手段.

 

由此導出爭霸的邏輯:成為“霸主”才能享有“足夠的安全”.

Def. 「霸主hegemon」指一個強大到足以統治體系中所有其他國家的國家, 其他國家欠缺與之開戰的資本.相對地說, 他是體系中唯一的大國. 體系中最強大的國家未必夠格成為霸主,「霸權」意味著對體系的控制.***

在這個意義上,世上從未出現過全球霸主”, 可見的將來也不會有, 出現的都只是區域霸主”.原因是大海洋對軍事力量的阻遏過於巨大.***

 

Th.由於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取得全球霸權, 整個世界將會永久地處於“大國爭霸”的局面,***** 而爭霸者則必須具備區域霸主的份量.

正因大國們都伺隙獨霸,平衡本質上是暫時性的,遲早會被打破,迎來終極決戰.這是“攻勢論”與“守勢論”分歧所在, 守勢論認為大國著重平衡多於侵略,所以平衡是常態.

 

守勢論者也認為大國會聯手創造國際秩序,攻勢論者則認為此乃虛應故事,求平衡於一時.國際和平秩序本質上是無法成立的, 原因有二:A大國們對建立和平原則上無法達成共識,大家只想建立有利於己方的“和平”;B大國無法肯定己方對和平付出的努力能否收效,甚或會否為敵所乘.***

 

Th. 當一個國家成為了區域霸主, 她就十分忌憚其他區域出現霸主.她會盡力封殺這種情勢, 常見的手段是扶植制衡者,或實施圍堵.離岸制衡術”是當前世局大博弈的必然著手.

 

當地球上出現兩個區域霸主,情勢會變得兇險.兩雄會各自統率附從國家,結成同盟,進行環球爭霸冒險.假如兩大集團力量相捋,互相顧忌,兇險程度反而不太大.(如冷戰之美蘇.)兩雄均無望成為世界霸主的格局, 作者稱之為「多極平衡」.

假如兩者一強一弱,則強者成為潛在的世界霸主,是為「多極不平衡」,兇險程度會大增.****

至於全球只有一個區域霸主則是「單極體系」,反而最為“安全”(就如當今之世).

 

這就明白了為何作者擔憂〈中國崛起

Th.一國之所以能成霸業,其資本在於財富與人口,**** 此二者,軍事力量之本源也.財富對現代戰爭最為重要,因為現代軍備屬於資本密集類型. 而人口之所以重要,則因為發動侵略戰爭要靠陸軍.***

霸主最忌憚的對手是:人口大國, 而其財富正在高速增長者!****

 

根據攻勢論的邏輯, 只要中國經濟維持高增長,必然會成為東半球區域霸主.(問題只是高增長能否維持.) 在這過程中,周邊諸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等, 必然深感壓力,而美國亦必會施展拿手的“離岸制衡術”,與該等國家結盟圍堵中國.***

 

中國與鄰國領土爭端眾多,將成為導火索.歷史上鄰國久為中國所欺淩,人民異常痛恨,民族情緒勢必火上加油.當前中國在六項(臺灣、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釣魚島、中印邊境和整個南海.)領土糾紛中寸步不讓,姿態強硬.南海是中國進出世界之門戶,也是敵軍窺伺國境的場所, 將成為世界和平的最大隱患.***

 

首先考慮美國的處境.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以上,*** 相對潛力“無限大”,時間對中國有利,這成為美國揮之不去的夢魘.對此,美國的對策有四:

A預防性戰爭,即以戰爭手段將對手扼殺於搖籃之中. 此策風險過高,且兩國相距過遠,肢體衝突機會低, 很難說服國民開打.***

B阻礙其經濟增長,使之欠缺稱霸本錢.杜漸防微本為上策,但技術上難以辦到.窒礙增長只有斷其外貿一途, 而美國赫然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首先,美國沒能力號令天下禁運中國,***片面斷貿只會益了歐洲諸國.其次,禁貿傷己,國內反對聲音必大.

C挖牆腳,即策反中國的盟友和附從國,甚至在中國內部助長混亂. 此策成本效益最劃算,但奇怪地沒甚麼用處,因為中國根本沒甚麼盟國,***而內部則有文化堅牆防護, 美國滲透力極低.

剩下的策略“只此一手”D圍堵, 與中國周邊的“次大國”結盟以制衡之.但此策成本不輕, 而且長期來說,反會助長衝突的機會.***

結論:來日,中美開戰機會極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90

印度欲打造“出口大國” 吸引大量廉價中國鋼鐵流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87

在中國忙於應對產能過剩之時,印度的鋼鐵消費卻可能以五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今年的4-9月,來自中國的鋼鐵進口已經同比翻了一倍。

路透報道,今年4-9月,出口至印度的鋼鐵跳增33%至419萬噸,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大增108%至134萬噸。

莫迪自今年5月高票當選印度新一任總理以來,就被寄與改革厚望,並被人拿來與中國的鄧小平相比。目前莫迪大舉推動基礎建設,並致力於讓印度成為出口大國,這些都可能會極大的提高印度的鋼鐵需求。

鋼鐵商JSW預測,截至明年3月31日,印度的總鋼鐵進口量可能增加近一倍至900萬噸。國際鋼鐵協會預計2014年印度的鋼鐵需求將增長3.4%至7620萬噸,2013年增幅為1.8%,2015年有望進一步增長6%。

路透報道提到,隨著莫迪推進標誌性的“印度制造”倡議提振工業,很有可能導致大量來自中國的廉價鋼鐵湧入印度。

印度鋼鐵部下屬一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A.S. Firoz對其表示,印度生產一噸建築用鋼筋的成本可能要比中國最高多出244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中國一個月的產量比印度九個月的產量都要高。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每年的鋼鐵產能過剩約1億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70

印度欲打造“出口大國” 吸引大量廉價中國鋼鐵流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87

在中國忙於應對產能過剩之時,印度的鋼鐵消費卻可能以五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今年的4-9月,來自中國的鋼鐵進口已經同比翻了一倍。

路透報道,今年4-9月,出口至印度的鋼鐵跳增33%至419萬噸,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大增108%至134萬噸。

莫迪自今年5月高票當選印度新一任總理以來,就被寄與改革厚望,並被人拿來與中國的鄧小平相比。目前莫迪大舉推動基礎建設,並致力於讓印度成為出口大國,這些都可能會極大的提高印度的鋼鐵需求。

鋼鐵商JSW預測,截至明年3月31日,印度的總鋼鐵進口量可能增加近一倍至900萬噸。國際鋼鐵協會預計2014年印度的鋼鐵需求將增長3.4%至7620萬噸,2013年增幅為1.8%,2015年有望進一步增長6%。

路透報道提到,隨著莫迪推進標誌性的“印度制造”倡議提振工業,很有可能導致大量來自中國的廉價鋼鐵湧入印度。

印度鋼鐵部下屬一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A.S. Firoz對其表示,印度生產一噸建築用鋼筋的成本可能要比中國最高多出244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中國一個月的產量比印度九個月的產量都要高。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每年的鋼鐵產能過剩約1億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70

【方家說】黃金剩宴的大國博弈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924

忘記“盛世古玩,亂世黃金”這句話吧,即使如今全球經濟進入動蕩期,黃金光彩也不複往昔,近期反彈不過是死水微瀾,盛宴只是“剩宴”。

11月中旬黃金急速下挫之後迎來回升,金價從低於1150美元每盎司上漲40美元,一度接近1192.90美元。這一波上漲讓黃金市場的看多情緒空前高漲,不少分析也紛紛調高預期,例如投行美銀美林已經表示這只是趨勢逆轉的開始,黃金反彈最多可以到1433美元。

黃金這輪反彈能走多久?黃金行情近期或許仍有回調,其基本面卻是暗淡一片。黃金大跌,最直接因素是美國退出量化寬松,但更為本質原因在於黃金屬性的變化。我曾經多次強調,黃金本身具有兩種屬性,貨幣屬性以及商品屬性。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之中,主宰黃金屬性的是貨幣屬性,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布雷登森林體系瓦解。從此,黃金走下神壇,其本質上只是一種商品,但對比其漫長的輝煌歷史,其貨幣屬性的脫卻並非一時半刻可以完成,直到今天,黃金的商品屬性才逐漸超過貨幣屬性。

也正因此,如果黃金還原成為一種商品,那麽其被賦予的避險意義其實很大程度只是一種想象,一種即將散去的華麗泡沫。美元作為全球性的避險投資,其與黃金關系近年以來,也一直處於走勢背離狀態,美元漲則黃金跌,反之亦然。近期黃金走強的原因部分也在於美元小幅回調,美元指數最低接近87。

黃金的貨幣屬性淡化,從短周期而言,黃金行情決定因素在於其商品屬性的價格周期。黃金作為商品,其最好的標桿是白銀。除了前些年中國國內對於白銀的狂熱之外,白銀的非貨幣化比起黃金在國際市場徹底得多。白銀的周期目前正處於下調周期,2012年是其頂點,此後白銀下調近乎一半,而黃金只是跌去不到三分之一。從這個意義而言,黃金白銀比價還在於歷史高位,黃金的下跌還將繼續。

綜上而言,無論長周期還是短周期,黃金價格的前景都不美妙。隨著金價走低,黃金投資狂熱正在退潮,那麽誰在裸泳呢?從實物層面而言,黃金消費開始下降,無論中國大媽還是印度大媽,都少不了追漲殺跌,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黃金需求為將近五年來最低水平。

其次,從投資層面,目前受傷最多的自然是黃金多頭,隨後則是前些年最熱門的黃金衍生品投資基金,也就是黃金ETF,在近期調整之中,這些基金兩周之內縮水79億美元。最大的黃金ETF基金成立十年,這十來年恰經歷了黃金由盛轉衰的變化,它曾以767億美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ETF,但目前規模也只是頂峰的三分之一。

盡管如此,黃金仍舊有其魅力,尤其是對於絕望之中的人們,黃金的貨幣屬性還是使得有人堅定看多黃金,甚至機構與國家也不例外,比如俄羅斯其實就是近期黃金價格回調的動力之一。根據相關報道,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各國央行購入93噸黃金,而其中最大的買家是俄羅斯,以55噸的數額占據大半江山。

顯然,黃金成為俄羅斯對抗美國和歐盟制裁尤其是金融制裁的一個武器。比起過去的貿易制裁等傳統方式,如今金融制裁往往成為外交之中常常使用的手段。這一打擊方式也更為精準,目前俄羅斯已經有不少公司遭遇制裁,這對於俄羅斯今年為1300多億美元外債融資相當不利,莫斯科方面甚至考慮提起國際訴訟。畢竟,美元為主的國際金融體系代表了主流融資場所,一旦遭遇金融制裁,意味著該國的企業以及銀行無法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在不得其門的情況之下,美元的替代品黃金就成為一種現實選擇,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貨幣戰。

過去十年俄羅斯基本是在持續買入黃金,2014年以來,俄羅斯購買黃金115噸。盧布保衛戰失利,石油價格下跌,讓因為烏克蘭僵局而遭遇西方制裁的俄羅斯經濟倍感煎熬,儲存黃金是作為一種應急策略。俄羅斯的經濟官員已經放話如果制裁繼續,那麽必要時俄央行可能會動用黃金儲備來提供進口所需資金。

問題在於,隨著金融制裁執行,俄羅斯的巨量黃金賣盤將會打壓黃金價格,到時候俄羅斯還將面臨融資困境,如果黃金價格如預言中繼續走低,到時候誰來接盤俄羅斯手中諸多真金白銀呢——黃金可以讓你感覺好一點,但是黃金只是黃金。

作者為經濟評論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80

搶攻「人民幣離岸中心」 台灣再添新對手 倒戈挺亞投行 歐亞大國急什麼?

2015-03-30  TWM
 

中國創設的亞投行,將在三月底完成第一波會員招募。隨著英國開第一槍,歐亞先進國也相繼表態加入。當國際社會紛紛搶進,台灣該不該跟進?對台灣的影響又如何?

撰文‧蔡曜蓮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是近來的熱門國際話題之一。這個新機構,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二○一三年十月起主導,過去討論度並不高,直到三月十二日,英國宣布加入創始會員,瞬間引爆連鎖效應。

亞投行資本額預計一千億美元,中國持股五成,目的是協助亞洲國家改善基礎建設。一般認為,亞投行的出現,是中國亟欲擺脫美國,爭取更高國際發言地位之舉;想當然耳,美國對亞投行始終抱持反對態度,也因此,當美國最強盟友英國「倒戈」,所引發的震撼自然不小。

在歐洲,歐元區老大德國隨之表達加入意願,義、法等國陸續跟進;在亞洲,韓國、澳洲也已表態。利,當然是歐洲大國膽敢忤逆美國的主因,據估計,一○至二○年間,亞洲基礎建設需求達八兆美元。最近「密集倒戈」是因三月三十一日就是申請會員的最後期限。

北京目標:推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來了,三月二十六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台灣要不要表態?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副執行長李淳表示:「加入亞投行的利益,應分為『政治』與『商業』兩部分考量。」「台灣不該搶快。」李淳分析,台灣受制於中國,政治操作空間有限;商業方面,「台灣過去加入國際銀行機構以來,得到過多少好處?」無論加入與否,亞投行的另一影響,台灣卻必須做好因應,「北京的第一目標是開發更大的市場,發揮國際影響力;但還有第二目標,人民幣國際化。」交大財務金融系教授葉銀華說。

中國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解釋,亞投行雖以美元為資本額及支付貨幣,但隨著中國企業大量投入各國建設,人民幣國際化腳步必然加速。她解讀,英國首先表態,應該就是要鞏固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此外,德國法蘭克福、法國巴黎,都有藉此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意味。

人民幣國際化,是亞投行「附帶卻重要」的效果;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歐洲大國附帶卻重要的企圖。對台灣,無論政治與商業的精算結果如何,「因應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新對手們」,應該是在亞投行議題下,附帶卻重要的新課題。

亞洲基礎設施

投資銀行(AIIB)

發起年度:2013年10月

發起國家:中國

中國預估出資額度:50%預估創設資本:1000億美元

目前創始會員國:34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1

大國博弈下的緬北戰爭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li5.html

    甚至有包括加國同學在內的詢問我對緬北戰事的看法,我認為有必要做一些剖析。

    我們不要去孤立的看待一個果敢地區的戰事,也不要從民族情緒來激憤的謾罵自己政府,這不是一個理性國人的態度。

    果敢的戰事首先是彭家聲部爭取自己政治權益的戰爭,諸位要明白,彭部是緬甸國內的果敢人。而緬甸聯邦政府總統登盛曾要求承認果敢人的同等國民地位。

    也就是說,這是他們的內戰。

    歷史上,中國和緬甸曾就緬北領土問題劃定了界限,無論你怎麽認為,這是國家條約,界限已定。在人類歷史上,由於人類的遷徙和爭奪,數萬年來,疆土都變來變去。如果你要從歷史的淵源里去尋找領土的理由,則現代人類社會永無寧日。

    從血脈來說,果敢族即華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有同根的情意,去關心他們,並建議緬甸政府妥善對待華人,這是感情上可以認同,外交上需要小心處理的,因為他們是緬甸人。

    無論是果敢、佤邦、克倫、克欽,甚至諾開的羅興亞人,要的是一個合法的國民身份,和民主體系下的自治訴求。記住,他們並沒有要求獨立,也沒有要求回歸中國。

    中國政府也絕無理由,違反國際準則,去支持緬北武裝獨立。如果諸位這樣認為,就是國際遊戲的白癡思維。

    美、日、印度、歐洲、緬甸軍方等都希望中國政府和中國人犯這樣的錯誤。

     中國如果做出如同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的舉動,將會徹底將緬甸推向歐美日印度,失去緬甸,整個中國利益受損。而整個東南亞也將因恐懼疏遠中國,當地華人也有可能遭遇六七十年代輸出革命時的境地,時代不同了,可能不會形成反華,但歧視和冷遇是一定的,經濟利益和生存空間縮窄。

     而美國圍堵中國的太平洋島鏈和日本自由共榮之弧也就在安達曼海補上缺口,中國失去印度洋地緣利益。

     印度某些極端民族主義學者已經在鼓吹緬甸應該倒向印度,與中國為敵。

     回到緬甸國內,大緬族主義情緒正在醞釀,軍方在刻意宣揚中國背後支持彭部侵略緬北的形象,鼓噪民粹和仇華情緒。

     這里面的原因,在於軍方目前的一部分勢力崛起於五年前的果敢戰爭,屬於軍功。同時,五月緬甸全民公決修憲,將決定軍人25%的自動獲得議會席位是否被全民公決取消。而軍人集團宣揚外部侵略,有助於鼓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從而獲得支持。

     所以,不排除最近的緬甸戰機攻擊中國境內,屬於故意,意圖激怒中國政府和中國人。雙重的含義是,如果中國政府不作為,將激怒中國國內民族主義分子,從而裹挾中國政府。

    一旦中國政府做出激烈反應,則趁機宣揚中國侵略,鋌而走險成功,從而在五月公決中獲得軍方席位的民眾支持。

   然後謀求與中國政府媾和,甚至贊同與果敢彭部和平談判,則此時中國政府進退失策,並徹底失去緬甸主流民意。同時,中國的經濟利益和緬甸華人利益也將遭遇巨大障礙,因為中國人將會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社會里拓展生意,絕無勝算。民意裹挾緬甸聯邦政府後,歐美日印勢力將會趁機排擠中國利益出局。

   而因此還有更多的連鎖反應,比如國內的極端民族分子可以趁機與某些政治勢力合謀,鼓動中國走向極端民族主義,從而影響政局,改變中國走勢。

   人民幣將會在這種情況下,遭遇盧布命運,結合目前的經濟熊市架構,美元強勢背景下,從而導致金融大崩潰。

    蝴蝶效應,在這個邏輯鏈條上,會產生極其迅速的連鎖反應。

   1900年到1914年,世界經濟走勢圖形與2000年至2014年,走勢完全相同。2014年至2017年,薩拉熱窩的一個蝴蝶煽動,引發世界大戰。

   我們並不知道吊詭的歷史是否重演,一戰後,德國和俄羅斯崩潰。

   這不是聳人聽聞的嚇唬你。

 

    大國博弈下的緬北戰爭

這是某些大宗品種1900年之後的走勢,你可以看一下2000年之後的大宗商品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16

非洲最大國變天 背後有位「新曼德拉」

2015-04-20 TCW
 
 

 

三月底,非洲最大國奈及利亞總統選戰結束,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成為首位當上民選總統的反對黨領袖。十五年來,布哈里參選三戰三敗,這次獲勝,《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得歸功夥伴提努布(Bola Ahmed Tinubu)。

打貪,喊國家未來不能賣

六十三歲的提努布是一位傳奇人物,頭頂「新曼德拉」等光環,二○一一年同意幫布哈里打選戰時定調「貪腐不沾鍋」的路線,要求他強力對選民放送「當我們就任那一天起,任何濫用信任的人都會被問責,」建立信任門檻。

美國《時代》(Time)觀察,這是奈國史上最拉鋸的選戰,因為打擊官場上的貪腐文化雖是民之所需,布哈里卻也因此樹立許多政敵,過往曾強力鎮壓、侵犯人權等「劣跡」總被對手信手拈來當作攻擊武器。

提努布知道人民對前主回鍋又愛又怕,於是積極奔走於西南部各省,專找道德指標的意見領袖訴求「民族魂」。「我不會把你們的口袋裝滿錢,以博得支持」、「這個國家的未來,不能拿來賣」這類口號喚起人民改變的渴望,並逐漸壯大成一股助力。

在《金融時報》筆下,提努布是老謀深算的「策略大師」,執掌奈國最大城拉哥斯(Lagos)八年間,改造這個沿海廢區成為全國經濟成長引擎。然而,城市復興的成績單出自激進手段,他鼓吹「變有錢」的座右銘,放任瘋狂投資石油致富的行徑,結果拉哥斯躍升全非第二大城同時,也孕育出極端組織博科聖地。

對照歐美城市重生的歷史經驗,拉哥斯的歷程幾乎可稱為一夕暴富,整套施政方針的邏輯奠基於提努布的會計師思維。一九七五年,他負笈美國求學,四年後從芝加哥州立大學畢業。這段期間他兼職洗碗工、夜間警衛與計程車司機賺取學費,卻仍保持優異成績,甚至被教授委以重任,課後輔導同學會計學。

一九八三年的提努布已是業界一號人物,但賺錢欲望抵不過歸鄉心切,於是他返國投入草根的社會運動:推動社區開發、動員政治組織監督政府等,結果是幾度進出監牢,甚至得遠走他鄉避風頭。

勝選當天,激情民眾聚在提努布門外,高喊這位政治教父之名,他激勵群眾和布哈里同心抵禦經濟風暴。一名年輕人說:「我愛這個國家。這裡的人在受苦。但總有一天我們會做出成就,只是現在我們還在尋找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58

【宏觀】大國博弈中的碰撞:中國的優勢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82

【宏觀】大國博弈中的碰撞:中國的優勢
作者:王涵


5月1日奧巴馬稱如果TPP失敗,美國作為全球貿易裁判員的地位將被中國削弱。而在今年1月22日,奧巴馬曾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美國要成為貿易規則制定者。奧巴馬的言論意味著亞太已成為中美之間正面的戰場。事實上,RCEP和TPP起到的只是中美各自大戰略中排頭兵的作用,近期習主席的表態意味著未來將立足於RCEP向更大範圍的亞太自貿區拓展。

摘要:

1) 走出去的大戰略:東盟是重要的一環。
2) 自貿區:助推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
3) TPP和TTIP推進上碰到的阻力恰恰是中國的優勢。

走出去的大戰略:東盟是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提一下的是,當前全球的大環境是老齡化導致對商品需求的下降。然而,國與國之間仍然存在結構性差別,新興市場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另外,對於亞洲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而言,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優勢在於:1)相對其他新興經濟體,其嵌入全球產業鏈的程度較高,生產能力較強;2)南亞9.0%和東亞5.7%的進口關稅仍然有較大的下調空間。而RCEP的成功將建立一個人口占比全球46%,GDP占比全球24%的區域經濟體(均為IMF2012年數據)。因此,亞洲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和其未來需求的成長性對於中美兩國來說意味著誰主導了亞太就得到了未來十年發展的先機。(參考1月22日微信《未來十年的大事:TPP VS. RCEP》)

自貿區:助推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FTA帶來雙邊關稅的降低、貿易商品範圍的擴大,有利於商品貿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FTA的建立並不只是針對貨物貿易便利化,如果從服務於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走出去的角度來考慮,FTA的優勢不言而喻。這是因為,雙邊FTA一方面並不完全是一個普適性的準則,而是根據雙邊市場的特質而達成的交換合約。意味著,通過國與國之間市場的互換不僅可以有效促進雙邊商品市場的一體化,也可以通過達到降低國際、區域間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流動的門檻促進雙邊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從這個角度而言,投資性對外輸出以及相關的資金勞動力配套輸出可能是長期自由貿易區更大的優勢。

當前TPP和TTIP談判遇到阻力
我們曾指出:“未來對外戰略的推進速度是否能符合預期,或者是否會有周邊經濟體地緣政治問題幹擾這一進程,都是戰略預期落地的過程中需要關註的問題”(參考《4300之後,宏觀應該看什麽》)。而近期的事件來看,TPP和TTIP談判並非一帆風順。

一方面,奧巴馬面臨國內的壓力。《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在美國國內遭到眾議院反對,以及民主黨人士的抵制,認為TPA中的部分條例將損害美國勞動者利。而TPA對於美國加速推進TPP和TTIP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使奧巴馬不受國會事前審查的牽制,更快完成貿易談判。

另一方面,在安倍訪美期間,美日之間對於農產品和汽車貿易仍然存在分歧。而剛結束的TTIP第九輪談判也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美歐之間關於關稅以及轉基因問題上並沒有達成一致。實際上歐日和美國就轉基因食品長期持不同觀點,這可能成為阻礙TPP和TTIP談判進程的關鍵一點。

中國需利用自身優勢爭取貿易談判的高點
從自由貿易區市場互換的特質來看,在貿易談判中,中國的籌碼在於1)占比全球1/5的人口總量;2)較高的居民儲蓄和潛在的消費能力。同時,中國主導的RCEP相對美國主導的TPP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在勞動和環境準則上並沒有強加的條列。TPP協定附加的兩個條例為《關於勞動合作備忘錄》和《環境合作協定》,若不遵守這兩個條例就意味著主動退出TPP。這兩個條例提到:1)“不能因為貿易保護而制定不合時宜的勞動法規和政策,也不能延續貿易保護的勞動習俗”,簡而言之不能“刻意”壓低勞動力成本;2)“繼續實行與國際規則保持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和習俗”,簡而言之意味著在碳排放方面有限制。而這些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實際上是“苛刻”的,也不利於其生產發展。因此,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主導的RCEP在這方面的人性化可能是爭取更多亞洲新興市場的優勢。


(來自興業宏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2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