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為趕超三星蘋果 美國市場是地球上必須攻占的最後一個堡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392.html

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之一,美國已經成為華為在全球版圖上最後一個未占領的堡壘。記者了解到,華為目前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約占公司年度總營收的4%。市場咨詢機構CurrentAnalysis的分析師表示,美國消費者不太了解華為品牌,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消息。“美國消費者甚至不知道如何讀出華為的發音。”

不過,現在華為決意要向世界講一個阿甘的故事:敲開美國大門只是時間問題。

據外媒報道,華為消費者BG總裁余承東近日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F.ounders在香港舉辦的Converge科技大會上表示,華為目標是在五年內超過三星電子和蘋果公司,成為市場份額超過25%的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華為希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這是一項長跑,華為有耐心。

余承東在會議上表示,未來增長主要來自高端和優質業務板塊,如果想銷量領先,就必須在高端市場領先。而繼去年在美國成功發布與谷歌合作的Nexus6P之後,華為表示過要繼續提升美國市場業績。

可以看到,美國市場是全球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上不得不攻堅的一塊市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了解到,華為今年在美國計劃發布一系列榮耀系列的新產品,主要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此外,華為與微軟及英特爾合作的二合一產品Mate book近期也將在美國上市,除了傳統銷售渠道,還將進駐全美的近百家微軟旗艦店。

與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一樣,總部位於深圳的華為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之一。在過去的幾年中,這家中國公司的手機業務迅速崛起。

與微軟谷歌“交好”

在整體放緩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華為正在縮小與三星和蘋果的差距。

第三方研究機構Gartner Inc.數據顯示,第一季度華為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59%,三星銷量依然基本持平,蘋果銷量下滑14%。當季華為的市場份額升至8.3%,三星和蘋果分別為23%和15%。

在提高市場份額的同時,華為也在關註高端產品市場,例如最近發布的旗艦手機P9,該機搭載了一款和德國光學公司徠卡照相機公司(Leica Camera AG, LCA.XE)共同研發的雙攝像頭。

余承東在上述科技大會上說,增長主要來自高端和優質業務板塊,如果想銷量領先,就必須在高端市場領先。華為和徠卡的合作是排他和長期的盟友關系,預計合作將至少持續至未來五年。

他還表示,華為正在進軍諸如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領域,基於和Alphabet Inc.(GOOGL)旗下谷歌(Google)的合作,華為計劃在今年秋季發布一款和VR兼容的智能手機。谷歌在合作中提供VR軟件平臺。

不僅在中國內地,華為智能手機的銷售在歐洲、中東和世界其他地區也在增長迅速,但該公司在美國仍只有很低的份額。

余承東表示,雖然美國擔心華為的電信網絡設備會威脅其網絡安全,但華為在美國銷售智能手機的努力不會因此受到影響。他說,消費者只想要更好的產品。“華為正在探討通過美國電信運營商來銷售智能手機,但沒有披露任何具體的產品發布方案。”

此外,華為與微軟及英特爾合作的二合一產品Mate book近期也將在美國上市,除了傳統銷售渠道,還將進駐全美的近百家微軟旗艦店。

“過去我們在美國市場表現不好,市場上做了一些調整。”余承東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華為和榮耀系列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會實現新品的同步上市,而在華為全球戰略中,“攻下”美國已被提上日程。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和谷歌以及微軟的合作,對華為品牌的提升比對份額來得更為重要。

攻占美國市場

余承東多次強調,超越蘋果和三星只是時間問題。而五年後全球超越蘋果三星的市場份額,是余承東第一次提出的目標。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給華為消費者BG提出的奮鬥目標是五年要做到1000億美元。數據顯示,華為消費者BG 2015年收入超過20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五年中每年增長幅度需持續超過30%。如今,華為開始在平板電腦、智能手表以及VR業務領域發力。

最近,華為公司宣布,在美國加州和中國深圳同時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件。對於華為對三星的訴訟,業內更多聯想到華為終端CEO余承東關於超越三星蘋果的說法。目前,華為也進軍PC,業務線與三星蘋果重合更多。不過,通信交叉授權較普遍,因此結局更難料。因此,這次訴訟可以說是華為打出超越三星的第一槍。

目前,華為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強化專利組合,此舉使華為能夠與三星和蘋果在海外市場競爭。去年,華為的研發支出達到92億美元,高於蘋果公布的81億美元,但低於三星的125億美元。

“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最想進但最難攻破的最後的海外重要市場,和谷歌以及微軟的合作對全球消費者也有心理暗示:華為正在替代三星成為Android的領袖和旗幟。”王艷輝對記者說,專利的問題也有類似的暗示效果。

事實上,美國市場對於華為來說一直是一塊“摸不著”的蛋糕。

來自數據研究公司comScore的調研結果顯示,蘋果和三星依然是美國市場的霸主,加起來占據了接近70%的市場份額。而對於華為來說,盡管終端業務崛起,但華為的諸多旗艦機型卻在美國市場不能上市。

記者了解到,與全球其他區域不同,美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售大約95%都是通過運營商渠道賣出去的。不過,美國各大運營商通常只有在需要廉價、無品牌手機時才會與華為合作,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運營商已經從三星、蘋果、LG等制造商以及低端廠商那里獲得了充足的手機。

同時,對中國品牌的固有思維限制了華為手機在運營商市場中的施展空間。

“在美國市場我們仍然會和運營商保持良好的關系,從OEM轉型,並且加強電商的渠道布局。”余承東此前對記者如是表示。而在邵洋看來,華為在美國的發展也不能完全只依靠運營商。

在前年6月份,華為在美國推出電子商務網站gethuawei.com,同時榮耀開始進入美國市場。而從最近的動作可以看到,華為在美國市場的布局正在加快,電商上的進擊與谷歌的密切合作正在印證此前的目標。

“從歷史上看,谷歌和為微軟一直選擇每一個階段創新能力最強的設計廠商作為Nexus的合作夥伴,華為的硬件實力已經獲得認可。同時通過和谷歌在軟件上的磨合,也能加強華為的軟件能力。”王艷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和谷歌以及微軟合作順利,打開美國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20

科學家發現一個“第二地球”:比鄰星系統內或存在類地行星

據外媒報道,德國《明鏡周刊》最近公布了一項有可能是目前為止最令人激動的發現:天文學家宣布他們最近發現了一個環繞比鄰星運動的類地行星,離我們只有4.25光年。

這顆目前仍然沒有被命名的行星被認為是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轉的類地行星,它與比鄰星的距離可以允許液態水在其表面存在,這是生命存在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此之前從未有科學家在離我們如此近的地方發現“第二地球”。另外,來源稱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使用拉西拉天文臺的反射式望遠鏡做出的發現。

事有湊巧,這個天文臺在2012年亦聲稱發現了“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半人馬座α星B b。不幸的是,稍後的分析認為這是數據分析時的人為誤差,為人馬座α星B b的存在與否打了一個問號。

然而,根據《明鏡周刊》的匿名來源——據稱是做出這一發現的是拉西拉天文臺團隊中的一員,最新的發現來自於大量的工作,是貨真價實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59

又發現一個“第二地球”?歐洲南方天文臺本周五將披露細節

據外媒報道,在地球附近新發現一顆星球,擁有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 可能支持外星生命的存在。 預計英國夏令時周四晚上6點(北京時間周五淩晨一點),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將就此發表聲明。

此前,有報道稱科學家發現一顆環繞恒星比鄰星的行星,被認為“與地球類似”,而比鄰星是與我們太陽最近的一顆恒星。 研究人員將於本月底前公布這一發現,顯然相信它的軌道與其行星的距離可能會有利於生命的存在——即處於所謂的宜居帶。

比鄰星於1915年被發現,是半人馬座α星系統的三顆恒星中的一顆,該星座主要在南半球才可以觀察到。 比鄰星屬於沿半人馬座α星系統的一部分,距我們的太陽系僅4.2光年,是距我們最近的恒星,這意味著圍繞這顆恒星的行星是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被認為處於恒星的“宜居帶”——行星處於恒星的這一區域內,其表面可以容納液態水。

消息人士稱, “這顆仍未命名的行星被認為與地球類似,其運行軌道與比鄰星的距離允許其表面有液態水的存在——而水是生命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他同時表示,“此前,科學家從來沒有發現與地球如此接近的類地行星。”

而在過去,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宣布發現了新的行星,但這些行星要麽太熱要麽太冷,無法保持液態水;或者像木星和海王星一樣由氣體構成,而不是像地球或火星一樣由巖石構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37

6名科學家“重返地球”,出來後最想跳進海里遊泳

當地時間8月28日上午9點,6位“封閉”生活了一年的科學家在“歡迎返回地球”的歡呼聲中,“重返”地球。

據外媒報道,這6位科學家去年8月在夏威夷毛納羅亞火山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模擬居住火星實驗。他們其中一位是法國天文生物學家、一位是德國物理學家,另四位是美國人,職業分別是飛行員、建築師、醫生兼記者和土壤學者。在過去長達一年的時間里,這些參與實驗的科學家生活在“居住艙”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居住艙其實是火山里的一座穹頂性建築,此前在這個直徑11米、高6米的建築物中也開展過為期4~8個月不等的火星模擬實驗。實驗所處的高海拔環境意味著那里幾乎沒有植被生長,而毛納羅亞火山山頂的土壤與火星相似,因此成為了可以讓人類模擬火星生活的地方。

那麽,在“火星”上的生活究竟是怎麽樣的?

實驗期間,參與實驗者能享用的物資十分有限,只能進食粉狀奶酪、罐頭金槍魚等食物,外出時必須穿著太空服,甚至連上網和通訊也受到限制——因為要模擬火星的傳送速度,傳送信息時會延遲20分鐘,從而盡量模擬火星上的環境。只有每個周日是休息時間,並且很少與人接觸。

一名成員吉福德(Sheyna Gifford)這樣幽默地描述“火星”與外界與世隔絕的程度:“在過去二十四個小時里,我在掂量著自己做一張名片,上面寫‘請放慢語速,本人剛從火星回來。對於總統候選人、最新歌曲、電影以及明星八卦一無所知’,最好不要使用文化俚語,也不要動作過快。”

吉福德在離開“居住艙”之前發布了一篇博客,表達了對美國航天局2030年火星送人計劃的看法。她稱:“我基本可以保證,我們已經知道如何讓人在一個有光、有熱和有重力的地方健康地生存。過去十二個月我適應得很好,每分每秒都在待命的狀態。”

關於重返地球後最想做的事,吉福德早就有計劃:“出去之後,我準備去度個假。”

夏威夷太空模擬中心的負責人賓斯特德(Kim Binsted)表示,“重返地球”的成員們最想做的事就是跳進海里遊泳,吃一些“火星”上沒有的新鮮食物。

另一名成員、法國生物學家韋爾索(Cyprien Verseux)在一年的實驗後顯然對火星之旅很有信心。他表示:“我個人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登上火星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們已經可以克服技術和心理上的障礙。

在德國成員海恩克看來,科學家已經具備了在幹旱的環境尋找到水的能力:“通過實驗證明,在看上去幹旱的土地中仍可提取出水。這也意味著在火星上,我們同樣能夠找到水。” 不過,海恩克也提出,居住在“火星”上的最大敵人是苦悶,人們必須學習相互遷就。

美國宇航局(NASA)資助了此次研究,這也是全球持續時間第二長的火星模擬實驗,僅次於此前俄羅斯國家航天基地企劃的520天模擬火星實驗。以往同在毛納羅亞火山展開的實驗,一般只維持4~8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32

首次太空活體生物DNA測序 與地球上的結果“完美匹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30日宣布,剛過去的周末,NASA宇航員凱特·魯賓斯在國際空間站內成功完成微重力條件下的DNA測序, 這標誌著人類已迎來“能對太空活體生物進行基因測序”的全新時代。

剛完成測序任務的魯賓斯表示,她與地面同事一起見證了基因和系統生物學研究來到了太空。“我們現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太空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

這次太空測序是“生物分子測序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測序使用的是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提供的MinION測序儀,只有手掌大小,既方便又快捷。測序原理是通過納米孔施加電流,同時讓含有檢測樣本的液體流經檢測儀,不同的DNA分子會引起不一樣的電流變化,通過電流變化就能識別出這種基因序列的生物。

該實驗準確來說是一個測試,測試MiniION便攜式DNA定序器是否能在太空正常運行--事實證明到目前為止,運行沒有問題, 太空和地球上的兩種測序結果能完美匹配。

有了在太空中測序DNA的方法,就能識別出國際空間站內的微生物是否威脅宇航員的健康,幫助地面科學家隨時了解宇航員們的生活環境,及時告知他們是否要做清潔或服用抗生素。太空DNA測序儀對未來造訪火星等需要長時間待在空間站的宇航員來說,是保護他們健康的重要工具。

另外,測序儀還會成為空間站其他科研的重要工具,比如直接檢測繞軌飛行中遺傳物質或基因表達的變異,而不用再像以前一樣等幾個月返回地球後才知道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98

離小行星只有“一根頭發絲”的距離 地球剛剛逃過一劫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道,天文學家稱上周末地球有驚無險地逃過一劫——一顆比藍鯨大的小行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呼嘯而過,從天文學角度來看,這顆小行星與地球只距離“一根頭發”。

這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與地球的距離還不到5萬英里(約合8萬公里)。而僅僅一天前,巴西的天文學家才發現這顆被命名為“2016 QA2”的小行星。

上周六,巴西Sonear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發現了2016 QA2,它是由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命名的, 估計其大小為80英尺到180英尺之間(25米到55米) 。像它這樣大小的物體如果撞上地球,肯定會在局部範圍內造成顯著損害,但不足以消滅人類文明。

相比較而言,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小行星——人們普遍認為這一撞擊導致恐龍滅絕,其寬度大約為6.2英里(10公里)。

1908年,一顆小行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附近墜落並引發大爆炸,引發大火並將數千平方英里的西伯利亞森林夷為平地。這顆小行星的寬度被認為約為200英尺至620英尺寬(60米至190米)。

2013年2月15日,一顆大小約65英尺(20米)的小行星在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沖擊波震碎幾千塊玻璃,造成1200人受傷。

而據太空網的數據,一顆小行星的寬度需要超過0.6英里(1公里),才擁有消滅人類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74

美國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發射 探尋地球生命起源之謎

據新華社報道, 美國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8日發射,前往貝努小行星采集樣本並送回地球。 這個探測器全名為“起源、光譜釋義、資源識別與安全-風化層探測器”,按英文首字母簡稱為“奧西里斯-REx”。當地時間19時5分,該探測器搭乘“宇宙神5”型火箭,在晚霞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開啟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

如果一切順利,探測器將於2018年8月飛抵貝努小行星,然後用2年時間對小行星表面進行測繪,尋找可能存在的礦物質並挑選采樣地點,2020年7月伸出機械臂從它的表面采集至少60克樣本,2023年把樣本送回地球。

科學家希望,這項任務能增進對太陽系形成乃至地球生命起源的認識。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是2003年日本發射的“隼鳥號”,它於2010年成功將絲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質微粒送回地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67

小紮、霍金強強聯手,1億美元探測“第二地球”信號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社交網站Facebook創辦人紮克伯格、俄羅斯企業家米爾納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正式展開耗費1億美元的“突破聆聽”計劃,利用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探測來自“比鄰星b”的訊號。

8月25日淩晨,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引起前所未有的震動。論文宣布天文學家發現有類地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距太陽系僅4光年多一點。這所謂的“另一個地球”,被稱為“比鄰星b”,引起了天文愛好者和科幻迷的熱捧,這一新發現也得到眾多天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就在這一轟動性消息公布的第二天,由著名科學家霍金等人聯合啟動的“突破聆聽”計劃就宣布將自己的目標對準“比鄰星b”。

“比鄰星b”最大的魔力正在於它與地球的距離——僅為4.2光年。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唯一“踮著腳尖”用現有技術大概能夠著的地點。雖然4光年距離遙遠,但科學家相信,未來數代的超高速宇宙飛船,可在數十年內抵達“比鄰星b”。

而早在今年4月,霍金等人啟動的“突破聆聽”計劃,就意在探索太陽系外生命,而目標正是比鄰星所在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霍金表示,該計劃發射的納米飛行器,會在幾分鐘內加速到光速的20%,用20年時間飛到比鄰星。

“比鄰星b”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很可能是一顆巖石星球,科學家估計其形成於49億年前。它從比鄰星接收到的能量大約只有地球接收到太陽能量的70%。它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內,其表面溫度理論上適合液態水存在,上面或許存在生命的繁衍,但還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一論斷。

由於距離母星比鄰星實在太近了,“比鄰星b”上將遭受到非常強烈的紫外線和X射線照射,比地球周圍的太空環境更為惡劣,或許很難適合生命生存。但人們依然希望“眼見為實”。

人類很早就希望能接觸地外文明。但在現實中,尋找外星生命最大的成績還只是“火星上曾經有液態水”這種級別的,連是否有過微生物都不確定。而納米飛行器的技術障礙如何突破,也許在十多年之後才能有答案。

但霍金警告稱,人類應該趕在外星生物發現人類之前發現他們。霍金表示,若接到來自外星生物的訊號,人類必須謹慎響應,“就像美洲原住民首次遇見哥倫布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64

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僅32.7光年有一顆“超級地球”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32.7光年處發現一顆環繞紅矮星運行的“超級地球”,該行星被命名為GJ 536 b,它並不位於恒星宜居地帶——與恒星保持適當距離可維持液態水存在的區域,但卻具有幾個引人註目的特征,對勘測發現潛在生命形式的系外行星提供重要信息。

這顆系外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5.4倍,研究小組認為,該行星附近可能隱藏著更多的系外行星。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天文學&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研究報告作者、西班牙拉拉古納大學亞歷杭德羅-蘇雷茲-馬斯卡雷諾指出,“迄今為止我們在該行星系統中僅發現GJ 536 b,我們將繼續對該恒星進行監控,觀察是否存在其它的行星。”

馬斯卡雷諾稱,目前正在準備一套觀測程序,用於監控GJ 536 b的淩日現象,從而確定它的半徑和平均密度。盡管該行星不位於主恒星GJ 536的宜居地帶,但它擁一個較短的軌道周期,公轉一周僅8.7天。

結合主恒星的亮度,使得這顆系外行星成為研究大氣成分的理想候選者,約拿-伊薩-岡紮雷茲指出,GJ 536 b環繞的主恒星比更小、溫度更低,但是它卻非常鄰近主恒星,並且非常明亮。

從該行星南半球和北半球進行觀測,它具有較高的光譜穩定性,很可能在該恒星的適宜地帶能探測到另一顆巖石行星。研究人員發現GJ 536恒星有一個磁場活動周期,非常類似於太陽,但是周期較短僅有3年,相比之下太陽磁場活動周期大約是11年。

研究員拉斐爾-雷波羅表示,“為了探測這顆行星,我們必須精確測量恒星運行速度,基於最新的ESPRESSO勘測設備,我們能將恒星運行速度精確10倍,同時,能夠擴展類地行星的搜索條件,搜尋環繞這顆恒星和其它鄰近恒星的類地行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49

地球第一,賺錢第二


為世界帶來改變的,永遠是「局外人」「年輕人」以及「改革者」,人人都知道Leonardo是個演員,卻沒多少人知道他的另外一個身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親自任命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和平大使」。多年來他孜孜不倦的致力於環保公益事業,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瀕危物種。今年,他又聯合《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拍攝出一部全新環保紀錄片《Before the Flood》。


這部93分鐘的紀錄片,歷時兩年拍攝而成,展現了Leonardo多作為聯合國大使走遍全球,關注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等等環保重大問題把他看到了全世界的污染和所見所聞,通過這部紀錄片展現給全世界觀眾。其實早在2007年,Leonardo就以一個人的力量,擔任製片、旁白、編劇三重身份製作了環保紀錄片《第11小時》。得知非洲偷獵盛行,他就製作了紀錄片《Virunga》,講述護林員和偷獵者之間的戰爭。獲得了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對大自然的保護,他是認真的,下面這間公司更認真,做了40年。

20161125日,Patagonia將全球店鋪和patagonia.com網站、天貓旗艦店網站上銷售總額的100%回饋給地球,捐曬比 One Percent for the Planet Club (1%救地球NGO組織),過去十幾年,這家公司不斷刊登廣告,號召大家少買衣服,這家公司到底想搞乜鬼?


人家是薄利多銷,賣得多才有賺。但Patagonia勸顧客少買自己產品,甚至還為此和eBay合作開設二手網店,鼓勵顧客買二手衫。

鼓勵消費者少買自己的產品,公司還會繼續有發圍嗎?

Patagonia的創始人Yvon Chouinard是有著法國和加拿大血統的加州人,這位伯伯十分固執。他更喜歡別人對他的另一種稱呼:公司文化哲學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至今不願將公司上市股份化,依然和太太持有全部持有,儘管公司的價值可能因此被低估。他相信這樣可以讓公司遠離華爾街臭錢的貪婪和誘惑。

2015年,這家成立40年的公司,創造了7億美元左右的銷售記錄,同比增長近30%。在現實的商業社會裡,這家特立獨行的公司用可持續發展綠色理念支撐的商業模式,實現了違背常理的現實存在。既往的記錄似乎表明,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Yvon一直主張「地球第一,利潤第二」。為了實踐自己的環保理念,它甚至還給自己設置了「地球使用稅」——每年捐出公司利潤的10%或年銷售額的1%(取其大者),成立了 One Percent for the Planet Club商業聯盟,並開創了數個行業內環保第一。他希望通過提倡「少買」,提醒人們認識到,經濟增長伴隨著環境影響,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把自己行為對自然環境的損害最小化,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服裝行業的供應鏈一向受到環保人士的詬病,Nike, HM等企業都曾因為供應商的環保問題遭受過廣泛質疑。打開Patagonia的官網,你會發現在首頁佔據顯要位置的橫幅廣告是Patagonia的供應鏈管理地圖,可以點擊查看其在全球所有工廠的位置、員工人數、性別比例、講何種語言,甚至還可以查看這家工廠在生產哪種產品,對於Supply Chain做如此透明的展示,無疑使得業內其他企業感受到壓力。

早於90年代,Patagonia甚至直接促動了有機棉行業的興起。在用來製造衣服的纖維中,採用常規方法種植的棉花,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殺蟲劑和落葉劑,對環境和人體傷害極大,這正是乳癌發病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Yvon Chouinard斷然決定公司在18個月內將所有的棉織品全部換成有機棉。

1996年,公司產品全部使用了比普通棉花貴50%~100%的有機棉,當年為了讓產品保持競爭力售價只提高了5%,公司利潤率大受影響。但是後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購買傾向的變化,NikeLevi’s等品牌紛紛跟進轉用有機棉,這次變革使Patagonia在競爭中處於獨特的地位,其棉製品銷量因此增加了25%。而隨著有機棉製品增多,成本下降,從而進一步刺激了需求,業務很快進入良性迴圈。

Patagonia可以通過三種途徑解決「少買」與「盈利」之間的悖論:加價、售賣更多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有兩類消費者會特別樂於買他們的新產品,一類是熱愛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消費者;另一類則是賣掉舊衫換錢去買新衫的消費者。

這種特立獨行的理念也同樣體現在Marketing上。Patagonia不借名人效應、不用半裸Model,只採用顧客樂於分享的圖片進行行銷。甚至在2008年美國大選時期,當時備受注目,競選美國副總統Sarah Palin在公眾面前說自己喜歡穿Patagonia的衣服,也被公司毫不客氣地回應:「穿環保產品並不意味著自己就是環保人士,我們和她理念不同。」,夠曬霸氣。

老板Yvon自己每年有6個月不在辦公室,而是在全球各地攀石、衝浪或者釣魚。他對公司的管理思想,似乎以他自己在2006年寫的一本書的書名《Let my people go surfing: the education of a reluctant businessman》最為完全體現。

公司總部的接待人員,夏季會固定請3個月的假,去海邊教授衝浪。首任CEO Kristine Tompkins曾是一名滑雪運動員(佢老公就是鼎鼎大名的Douglas TompkinsNorthfaceEsprit的創辦人(老博:按此),上任CEO Casey Sheahan也是退役運動員。在總部的300多名員工中是一隊「義和團」:有滑雪教練、設計師、洗車的、花式溜冰表演者、編劇、登山嚮導、風笛手、釣魚熱愛者、環保活動份子、畫家、歌手甚至特戰隊員,但卻沒有幾位MBA



Kristine Tompkins退下CEO時有一次分享:「我認為,人們要認真考慮自己的價值觀,並將其融入到能體現這些價值觀的工作中去。請認真考慮你的道德觀,認真辨別個人所需和所欲間的差別,從世俗觀念中脫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