栢芝情人節dry到爆?茵媺陳豪圓方晒幸福!
1 :
GS(14)@2017-02-18 00:51:24三年抱三嘅陳豪同陳茵媺( Aimee),先後咁生咗兩個小王子梓燁、浩鋒,同小公主凱婷後,雖然榮升咗做爸爸媽媽,但日前情人節,陳豪都好有情趣咁,約咗老婆去圓方睇戲戲,眼見產後仍未收晒身嘅Aimee,依然好饞嘴咁要買爆谷、熱狗,同老公邊食邊睇戲,認真sweet呢!情人節當日,4時許,發現帶住口罩嘅陳豪,喺圓方嘅女廁門外等人,等咗冇耐,就見到Aimee出嚟,跟住陳豪就搭住Aimee嘅膊頭,一齊行咗去戲院。唔知佢哋係咪驚情人節多人睇戲呢,驚去到冇飛賣掃興,所以陳豪BB一早已經喺網上訂咗票,去到戲院就一齊咁去咗自動取票機度攞戲票。攞完飛,佢哋就去咗小食部,買咗爆谷、熱狗同咖啡,而Amiee仲試食爆谷先買,攞咗熱狗後,陳豪就去幫熱狗「扮靚」,加茄汁、芥末等,其間有粉絲見到佢哋兩公婆,就好似見到利是咁開心,要求同佢哋合照留念,佢哋兩公婆當然好樂意同粉絲合照,之後就入場睇戲。另外,張栢芝就係情人節當日,撇低兩個囝囝,相約經理人Emily同兩個女性友人,去咗港麗酒店食自助餐。由於當晚係情人節,有好多情侶食自助餐,栢芝見到周圍都好多人,都有啲避忌,不時以手遮面,食到差唔多完嘅時候,佢哋四個女人就攞咗啲戰利品出嚟一齊分享,而柏芝就拆開咗一個粉盒,同姊妹們一齊研究,研究咗一陣就結賬離開。離開時,酒店預備咗玫瑰花,送俾在場女士,但栢芝就冇要到,送埋俾同行嘅朋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17/19931151
圓方集:給鬍鬚的競選錦囊
1 :
GS(14)@2017-03-22 00:30:32執筆是3月19日星期日上午,晚上三位特首候選人會出席由選委舉辦的論壇,這次是最後一次三人同台較技,論壇不設自由辯論,除了各自發表意見外,主持人會抽出估計10條選委即場提問問題,再加上8條網上的公眾問題,供候選人回應。我不是選委,但最近在一非公開場合聽到三位候選人同台發表政綱,突然之間有衝動,假設我是鬍鬚的競選辦,我會怎樣佈局這次的較量呢?文章純屬戲言,正如李超人所說,我兩邊都有朋友,大家不要當真。錦囊要點依重要性排列:阿Sir被人詬病得最多的是做財爺時手緊,回應首先應重提集體問責,並且帶出自己尊重政治倫理,不會將責任推給同事或下屬,順帶提及麥齊光事件和自己比林鄭更有能力統駑公務員團隊。至於理財保守一說,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香港今天擁有的儲備得來不易,對手林鄭也承認有點運氣成份。錢將來要怎樣花,在這次特首選舉中,參考了很多民意,已經公佈在政綱裏,而且比其他兩位候選人更明確和進取,大家都應該有信心。
民望就是鈔票
為顯出阿Sir的金融專才,金融海嘯距今已經10年,全球政壇這一兩年出現佷多變數,例如脫歐和特朗普當選,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的金融中心,任何風浪都會影響我們這條小船,香港需要一位有國際視野和財金經驗而且能夠廣納意見的特首,將這條小船平穩地駛離風浪,阿Sir的履歷是其他候選人望塵莫及的,亦不是聽幾小時高人授課便可以解決。人家說阿Sir hea,反觀這兩屆其他人提出的競選口號,包括林鄭的「We connect」,胡官的「正」,甚至上屆CY的「齊心」,只有阿Sir才是最能夠connect、最能夠令大家齊心、而且是正直不阿的候選人。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參選者,既然大家都同意民心是眼下施政的關鍵,三人參選的路途各有不同,有些參選人的參選起點和背景,可能導致民望加分或減分,公平與否可以商榷,但現實就是現實,民望就是鈔票,最後可能被花掉,但有錢縱使不是贏在起跑線,至少是多些選擇。執筆時,曾俊華當選的賠率仍然是大冷的99.9,政治人物的真身也許永遠沒有人知道,但我覺得鬍鬚的競選工程是香港開埠以來做得最好的,我在會上問John如果敗選有甚麼打算,他一如所料給我樣板答案:「我覺得自己會贏。」其實我想告訴他:「John,你已經贏了!」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0/19963470
圓方集:非本土主義者的哀鳴
1 :
GS(14)@2017-04-04 08:58:17我絕對不是一個本土主義者,我甚至希望香港人的定義是動態的,隨着時間有新移民加入,令這地區生氣勃勃,但是我也感受得到傳統香港人被邊緣化的危機。首先,定義甚麼是香港人已經很花工夫,是用香港身份證上面有多少粒星?出生地方?甚麼時候移民到香港?廣東話純不純正?定義之廣,可包含香港原居民乃至剛剛申請成功的投資移民。但是我們真的能夠堅持理想而完全不親疏有別嗎?尤其是當政府沒有移民政策的主導權,政府又怎能不設一防火牆以緩和社會矛盾。
金融地產板塊染紅
金融和地產是香港人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行業,亦曾經為香港製造大量財富,但我們試看近期的新聞頭條:.大陸地產商在香港賣地場上勇猛出手,過去兩年投地的總資金比傳統本地地產商多出一倍有餘;.中國物流業的龍頭順豐速運決定捨港在深圳借殼上市,因為A股估值遠比港股高,大股東王衛身家一下子暴升至180億港元,牌面上甚至超越李嘉誠,在中國富豪榜排名第三位;.港人港地買家大部份是新移民和大陸背景;.續有本地持牌金融機構被大陸資金高價收購。看來金融和地產兩大板塊染紅已經是water under the bridge,再看其他新聞,總理李克強重提粵港澳大灣區概念;高鐵一地兩檢方案很快出台;李克強在人大記者會宣佈今年內推出債券通,加強陸港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陸港融合的火車早就開出了。早前有京官提醒港人,香港的GDP很快會被深圳追過,如果以總量計,這事情最終會發生,因為深圳的地方和人口都比香港大,而且一直在擴張中,但這話等同說大陸的GDP會比香港特區大,是沒有意思的。我們要看的是人均GDP,這方面香港仍然是遠遠領先於深圳;再者,早些時候有內地調查,創新城市排名首位給了深圳,雖然很多人質疑這調查的可信度,但不少香港人讀後當然覺得不是味道。但從大處方面想,斟酌誰比誰強是沒有意思的,我們應該要自求多福。我有一好朋友跟中聯辦很熟,他告訴我西環和很多北方的想法是:我們需要的只是香港的架構,香港人對我們來說不大重要,能夠達到民心歸向固然好,沒有亦無妨。事實真是的是如此嗎?香港值錢的只是我們的硬件嗎?文明是觸摸不到的東西,就像我們生存所需的空氣一樣,沒有了文明,剩下的只是一座死城而已。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3/19978109
圓方集:宗教的人性與神性
1 :
GS(14)@2017-06-10 12:21:445月中旬,跟舊同學和朋友跑了一趟大西北,從寧夏自治區開始,經內蒙、甘肅、陝西、末站湖北。參觀了內蒙的藏傳佛教寺院、甘肅的麥積山石窟、陝西寶雞的重陽宮,最後是湖北武當山,由藏傳佛教到道教的全真派,算是囫圇吞棗地上了一堂中國宗教史。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但並不抗拒宗教,人性天生就有一種對超自然的膜拜。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了神性與人性兩部份,亦需要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取得平衡。如果一個宗教只有神性而沒有人性,單出世而不入世,很難廣泛流傳。當年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一個主要分歧就是天主教為了維持教宗的超然地位,堅持在耶穌身上既有人性亦有神性,這樣人性上,教宗便順理成章成為耶穌的接班人,基督教並不支持這教義。很多年前,我讀過精通梵語的北大教授季羨林談佛教的書,他提出佛教的興衰與當時印度的政治經濟有很大的關係。佛教是二千多年前由印度傳入,中國人善於將舶來品本土化,藏傳佛教也包含了很多藏民苯教的內容,但比起我們土產的道教,佛教的神性仍是比人性多。宗教的推廣也需要場地,道教在北方以全真派為主,全真派的邱處機在元朝被奉為國師,在全國廣建道觀,令全真派的勢力大增。反觀在南方比較流行的正一派,往往更着重在家修行,缺少了儀式和固定的聚集地方都不利於教派的長遠發展。
強權扼殺自由思想
道教作為國產宗教,固然揉合和借用了一些儒佛的內容,就連中國古代的神話人物也不放過。伏羲是道教「三皇五帝」的三皇之首。我們行程之中,有一個站是到天水參觀伏羲祖廟,伏羲存在於中國早年的神話世界中,被視為華夏民族的祖先,創八卦,有說是代表一個人,亦有說是代表一個族。有說他娶了他的妹妹女媧。我對神學的認識很膚淺,所以不想在這些大題前自暴其短,我只是想提出宗教的普及必須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就像推銷產品一樣。中國四大石窟是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一共有窟龕204個,保留雕塑7,000餘身,離地依山打造。麥積山和其他石窟相比,不以量勝,而是以內容多樣化見稱。相比之下,敦煌的莫高窟,有洞窟492個、彩塑2,400餘個、壁畫45,000平方米。敦煌由於天氣乾燥,壁畫保存比其他著名石窟為佳。麥積山石窟記錄了人類文明的軌跡,也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思潮和風尚: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東方微笑、北周的渾圓敦厚、大隋的恢宏氣度、盛唐的華貴艷麗、兩宋的世風濃郁等等。這次旅程看到很多精彩的民間藝術,都始自南北朝(420-581)的年代。在那晉沒隋起之間的不足二百年,政局混亂但卻孕育出燦爛的民間智慧。歷史上,統一的強權往往扼殺了自由思想。反觀戰國春秋、南北朝甚至民初軍閥割據年代,卻是中國人民思想奔放的時代。
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05/20044379
圓方集:客戶數據威力之大
1 :
GS(14)@2017-06-23 01:35:02阿里最近和順豐速遞吵架了,爭的是客戶數據的擁有權。人類歷史上,有些東西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火種、紙張、蒸汽機、石油等等,最新是數據。今天,數據是全世界最值錢的資源,《經濟學人》報道,到2025年,全球各種電子平台一年所搜集的訊息將會超越180 zetta bytes(zetta是加21個0)。提到客戶數據,很多人想到廣告,這其實過時了,在今天人工智能(AI)的世代,數據更大的功能是用來訓練機器,使它變得更聰明。過往「聰明」是代表用邏輯去解決問題,今天整個因果關係更加直接,電腦掌握海量的數據後,可以用過往的經驗將問題和答案結合起來,關鍵在於「配對」而不是「分析」,這是為甚麼電腦的預測能力近年突飛猛進。城市人花在手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購買產品、搜尋資料、和朋友聊天。有沒有想到,我們其實是在賤賣我們的私人日記簿。想像一下這樣的一個新世界:你可以將你睡眠時的打鼾聲(醫療服務商包括藥廠感興趣),坐過甚麼交通工具(Uber和敵敵出行感興趣),食過甚麼食物(食評網站感興趣),眼球看過那些美女(名牌商感興趣)種種數據都斬件出賣,說不定是一很可觀的收入。作為消費者,我們至少應該知道電商究竟利用我們的數據賺了多少錢?
驚人收購除笨有精
數據是力量,亦牽動了很多互聯網公司驚人的收購。2014年的情人節,WhatsApp創始人Jan Korm晚餐時拿着一籃草莓造訪Facebook老闆朱克伯格的家,落實了總值193億(美元,下同)的歷史大收購,是私人企業收購史上最大金額。消息傳出後,投資界很多人質疑,甚至有WhatsApp用家也覺得明珠暗投,轉用其他短訊平台例如Line和Telegram。三年過後的今天,FB股價由當天的82元上升至執筆時的150元,升幅近一倍,而WhatsApp已經穩佔全球instant messaging首位,用戶超過10億。FB沒有參與WhatsApp日常運作。
FB收購WhatsApp,除看好生意前景,亦利用收購來消滅一個潛在競爭對手,當日成立5年的WhatsApp日均用戶是3.15億,是史上用戶增長最快速的公司,FB總用戶那陣不過是12億,將WhatsApp收歸麾下,是買了一個大安心。你能想像如果WhatsApp被Google收了,朱克伯格會是何等的寢食不安。2012年,FB用10億美金收購Instagram,Instagram當日僅是一家零收入擁有13名員工的公司,這項收購被視為是商管學上成功先發制人的案例。今天FB、Instagram和WhatsApp均獨立經營,大家可想像到他們共同擁有的用戶資訊是何等利害!
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9/20060322
圓方集:政治爭拗可能降溫
1 :
GS(14)@2017-07-05 03:48:15七一、六四、六七,最近香港的幾個政治活動都與數字有關。懂術數的讀者,也許可以另見玄機。先說六七,應朋友邀請觀賞了羅恩惠製作紀念六七暴動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羅導當然是有立場,她認為要追究流血的責任,這點和紀念六四很相似,當日手染鮮血的人,回歸後有人獲得嘉勳,又有人走入政制的殿堂,羅導覺得不以為然。我倒願意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看這文革式瘋狂的日子,要追究責任,政客的私慾和中國人的缺乏自醒,才是兩大主因,執行者很多只是棋子而已。六四晚上,我去了一個我以為很少人去的維園。紀念六四,不知從哪時起,變得那麼壁壘分明,參加與不參加成了正邪的分界線。很多年前我在他報寫過一篇文章,為一些不參加六四紀念活動的人叫怨,那陣民主派喜歡用道德棒子追擊不支持紀念六四活動的人,我覺得不尊重少眾聲音的就不配談民主。我也認識很多我很尊敬的人,他們都覺得鄧小平堅持鎮壓是避免了國家大亂。今天,事移勢易,極端派的出現,加上新一代對祖國的抗拒,支聯會的活動被譏為行禮如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感受,我這輩對六四印象深刻(自身不喜羣眾政治活動,當年我身處國外,卻罕有地參加了),但我尊重年輕人用另一種方式去思想這段歷史,縱使某學生會提出不參加六四維園晚會的理由是那麼笨拙。
民主活動溫水煮蛙
六七也好,六四也好,毌忘往往比立場更重要。七一回歸,支持慶祝的人當然不少,但社會上不滿的聲音,不是單靠唱歌張燈結綵便可以掩蓋得了。回歸二十年,客觀地看,香港地區的經濟實力相對鄰近地區例如新加坡並沒有倒退,大陸經濟對香港亦是好事多於壞事。你可以批抨香港眼下財富分佈太集中、經濟上太依賴大陸、危機感不足、青年人財富積累難……但數字上,香港真的不是一個失敗的城市。但民怨如此,不論誰對誰錯,都是政府的責任(這是CY的盲點)。香港的民主活動,眼下是一個溫水煮蛙的悲局。中央會繼續一手棒子一手蘿蔔,在顯示絕對權力的同時,也會在民生上「放水」,既利用祖國的實力將香港的經濟控得更緊,也不介意花香港人的儲備支持社會福利。林鄭上台,力圖建立新形象,中間民主派樂意被招,港獨在千夫所指下,證明沒有市場,總體政治爭拗可能因此降溫。但真相是一國獨大對香港人和新特首都是悲哀,林鄭在中央、土共和香港富豪等造王者箝制底下,可做的空間實在太少。我對她深表同情。歷史事件的意義往往隨着時間和環境而改變,二十年在歷史的洪流中只是剎那而己,在中國改革和興起中,香港很多時候成北京行事時的collateral damage。但長遠看,香港在爭取民主上的顛沛,既是執政者的check and balance,亦在大陸民間起示範作用,是中國改革之褔。更正:上期談債券,有一個資料寫錯了,中國的債券市場位居中美國和日本之後,排名第三而不是排名第二。股票市場才是居次.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3/20076851
圓方集:職場上的色相
1 :
GS(14)@2017-09-17 12:15:49我跟黃博說:我年輕時可以靠賣色,是一種歡愉,年長了只能賣藝,是一種悲哀!一年一度香港小姐選美又登場,我手頭有一份電視廣播有限公司(511)的研究報告,傳統電視行業走下坡,已經是路人皆見,要推測TVB股價,只要跑在街上問一問路人:你記得對上一次香港小姐冠軍是哪一年?年代越久遠,證明TVB的影響力越低,股價越看淡,我記起的是13年前的徐子珊! 耶魯大學教授Madeline Heilman曾研究容貌與個人事業發展的關係,結論是美貌是否有助面試和升職,觀乎你是男性抑或女性,也觀乎你的你的職位是甚麼。一般,男生長得俊朗,在職途上會帶來幫助,但如果女性是絕色佳麗,有些僱主可能會擔心影響男同事的工作效率,反而棄用。外表對非管理層工作,又比管理層工作重要。 多年前,我在加拿大某銀行工作,CEO快要退休,有幾個叮噹馬頭的接班人競爭者,最後被選中的,內幕消息說是因他身材高,看上去更像銀行大班。外貌影響人生是常態而不是意外。然而,今天整容技術鬼斧神工,要改善先天缺憾,一點不困難。面貌之外,衣著亦是整個包裝的一部份。 我聽過兩則有關穿衣的笑話;一則是在報紙上讀到,另一則是親身經歷。
dress down才是硬道理
倪匡在他的專欄說:給人印象不拘言笑的查良鏞實有幽默一面,有朋友向查生提點,往高級餐廳用餐,想拿到好位置的桌子,要穿材料好的上衣,因當部長打招呼輕拍你的膊頭時,他會心中估量你是出手闊綽的富豪,還是阮囊羞澀的窮措大。查生說:那麼叫裁縫師傳傅單單膊頭位置用好一點的布料,不便成嗎?我老朋友麥sir平日衣履光鮮,有一次找他吃飯,他穿得特別醒目,我問他一定是近來生意興隆,多了頭寸來置裝,他說正正不是,因生意不好,要穿得更體面,以免被人看扁!我初入職場時,常聽到一個忠告:穿衣要穿得比你現在職位高一級,以表現上進心,在老闆眼中留下印象。在今天新經濟中,這意見可能再不適用;先有蘋果的喬布斯,後有臉書的朱克伯格,前者黑色樽領棉衣牛仔褲再加一雙運動鞋,後者永遠是T恤。 我記得當年小小超做科技大亨時,梳的是平頭裝、穿的是卡其褲,今天世代,dress down才是硬道理。
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4/20142079
圓方集:GoGoVan成功之後
1 :
GS(14)@2017-09-17 16:29:11GoGoVan和內地貨運平台「58速運」合併,紙上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下同),成為半港產的「獨角獸」。香港社會近年欠缺振奮人心的成功商業故事,GoGoVan的突破,成了香港人的心靈雞湯。我跟蹤大小企業多年,自己也曾創立互聯網企業,經驗告訴我:創投的成功與否,有一半是運氣,餘下的40%是創業者本身的能力,再剩下的10%是包括商業模式等雜項。就像很多人迷信投資市場主要是靠眼光,很多人以為startup成功與否,首靠創新的商業模式,這實在是謬之千里。首先,商業模式往往經不起時間考驗,變心轉線換臉得快是成功關鍵,facebook開始時是為大學生泡妞而設的網站,今天我們稱它為地球上最大的社區。
GoGoVan2013年創業,在本港市場很快打出名堂,亦是有感於香港市場小,公司在海外也非常進取,翌年開拓台灣和新加坡業務,2015年進軍內地和韓國市場,目前在亞洲6個國家14個城市擁有超過18萬名司機,但是香港以外的業務收益並不理想,公司雖然曾獲得多輪VC資金,但燒錢亦快,今年初曾裁員減低開支,這次合併無疑為公司打了一口强心針。
高估值有利有弊
香港人口不多,單靠本土市場很難成大器,GoGoVan今次「抱大腿」(用內地術語)成功,才能達到這麼高估值,「58速運」的母公司「58同城」在紐約的交易所上市,騰訊(700)持有23%,是最大股東。「58速運」在國內擁有100個點和超過100萬名司機,GoGoVan原來的內地業務「快狗」估計會被撤。根據報道,香港原來的CEO會續任新公司總裁,香港人的商業頭腦在內地會否水土不服呢?尚是未知之數。合併後,新公司報稱估值逾10億美元,然而,由於交易是通過股權互換,不牽涉新的融資,所以估值的認受性是有若干水份。企業估值增長快是一雙刃劍,如果生意一邊燒錢一邊增長不達標,再融資時,有可能會出現估值倒退(所謂down round),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另外,有陣子為了爭取高估值和它帶來的知名度,公司或大股東可能要接受很多利潤擔保的條款,例如,若在若干年內未能上市,大股東便要付高息回購,又或增發股票給投資人,這些條款尤其是在賭性濃厚的內地資本市場很普遍,但往往對原股東或公司造成很大傷害。我衷心希望GoGoVan的年輕創業者,能夠繼續勇創高峯,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心靈雞湯。
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11/20149203
圓方集:比特幣邏輯犯駁
1 :
GS(14)@2017-10-09 02:46:35我本科是在多倫多大學唸工程,當年工程系課室不足,我們借用了荒廢的多市中央參考圖書館,這座建築物非常殘舊,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它的廁所永遠不夠用,工程系男生為主,所以廁所文章內容特別豐富、圖文並茂。 我在這大樓內流連了4年,對人體生理構造尤其是女性性器官,知識突飛猛進,除了圖畫之外,廁所內亦有很多指名道姓罵人的文章,罵人的對象最多是一些不太受學生歡迎的教授,這些充滿色情和暴力的文字,校方的態度是完全沒有意思去擦掉或掩蓋這些塗鴉,亦未聞有教授投訴。香港大學校園最近風波不斷,先有中大校園出現港獨標語,繼而有教育學院學生張貼冷血大字報諷刺教育局副局長的兒子自殺,另一派的學生繼而發出慶祝劉曉波離世的文章。有立法會建制派議員聯署要求教育局長楊潤雄跟進,建制派議員那麼進取,有說是避免中央干預,先下手為強;有說是在主子面前效忠取分;亦有一些是真心看不過眼。無論怎樣,我覺得這些都是越俎代庖,校園事應該校園了,從技術層面看,對待一些你不同意的聲音,一就是完全打壓,但難道我們可以將這些學生關進牢裏嗎?二是完全忽視他們的存在,拉拉扯扯只會給對手更多的材料發揮。
純炒概念太盲目
教大校長張仁良是舊相識,Stephen說得好:學生教不好,校長當然有責任。我說:下一輩不長進,我們上一輩難道沒有責任嗎?補記:摩通總裁戴蒙終於出來說:比特幣是一騙局,比我說的慢了幾個月,我很早便在本欄提出,比特幣的升勢是不合理的,那陣子它的價值仍在1,500元左右(美元,下同),後來暴升超越5,000元左右。如讀者按照我的話做短倉,可能輸得很慘。所以面對市場,我永遠都是謙虛的(亦反映出止蝕的重要性)。 比特幣至今沒有一個公開的交易場所,所謂市價都是通過分佈得很散的交易平台搜集得來,Price discovery是有很多漏洞的,一個邏輯犯駁單純炒概念仍可以炒得那麼瘋狂,我久未聞矣!邏輯犯駁的原因是甚麼呢?一,比特幣如真要成為一種貨幣,它的價值根本不可能那麼飄忽;炒它變身成為正式貨幣而升值,是完全不合理。二,近期比特幣借ICO風行而價格飊升,但ICO只會令更多比特幣的代替品出現,對比特幣是一件壞事。 這些道理都是很明顯,然而市場仍是那麼盲目。有說比特幣的升勢很多是來自內地市場,中國人對世界的另一貢獻,除了是輸出廉價手機波鞋之外,便是虛擬貨幣市場的盲動。
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18/20156187
圓方集:中國信貸危機今昔
1 :
GS(14)@2017-10-09 03:54:0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廣東省政府子公司廣東國際信託(GITIC,簡稱廣信)資不扺債宣佈破產,是中國第一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國企金融機構破產,此事在境外引起很大震盪,導致投資者聞ITIC色變,紅企借貸成本暴增。所謂國際信託投資公司(international trust and investment company)是上世紀80年代內地各級政府很流行的境外窗口公司設計,很多後來都發展成為綜合企業。當年領導廣信債務重整是今天中央反貪大員中紀委書記王岐山。1998年,王岐山臨危受命擔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昔時省轄下的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欠資超過1,000億人民幣,王岐山拿出廣信破產和粵海重組方案,盡見其魄力和信心。有不少外資銀行不甘為貸款撇賬,向中國政府施壓,然而都給王岐山頂下去。清盤手續上高透明度和合法合規,為時評所讚許。當然凡事都有相反意見,有紅企老闆向我抱怨:廣信破產導致所有內地企業的美元債成本上升,國家整體經濟損失又豈止是千億!
降級對香港影響不大
標普上周相繼下調中國及香港的評級,理由是中國信貸情況轉差,中港關係密切,因而受波連。外國分析家關注內地債務高槓桿已有一段時間,選擇這個時候來降級是有點費解,因為近期內地數據顯示國家減產能去槓桿漸見成效。港府連年出現財政盈餘,特區政府並不依賴發外債集資。降級對香港實質經濟影響不大。標普將香港的評級由AAA調低至AA+,但是AA+在亞洲國家中仍然是超頂級的,僅比新加坡為低,比日本、南韓和台灣都要高,這些高質素的投資級國家,評級的上落只是供參考而已。真正要命的是投資級與非投資級的兩者差異,因為這些會直接影響到基金經理能否持有,通常BBB以下便視為非投資級債券。評級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替發債企業作評級,它的江湖地位建基於它的客觀性和中立性,然而因它的收入來自發債體,有明顯的利益衝突,就像老闆給錢你告訴大家他有多漂亮!十年前,因評級機構用數學模式給大量CDO等的結構信貸產品發表評級,導致機構投資者大量入市,但海嘯一到,這些數學模式完全經不起考驗,反而暴露了評級機構因幫助結構產品發行而賺取大量費用,事後受人攻擊,但行業的改革到今天仍然偶聞樓梯響未見人影。後記:上期文章誤將仁良當炳良,僅向兩位張先生致歉。
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5/2016344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