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圓方集:「底氣」令林鄭露了底

1 : GS(14)@2017-10-15 15:54:35

本周重點政治新聞是特首林鄭月娥將會發表她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她對上一次公開演講是在十一國慶酒會上,她說:就任特首後,開始感受到祖國的底氣,「底氣」這兩個字令林鄭露了底!我寫文章偶也加入一些外地用語,寫文章加插一些洋打渾,並不是十惡不赦的事情。雖然我讀錢鍾書的《圍城》,到了今天仍然是非常不喜歡這一本充滿賣弄的書;年輕時讀香港的《號外》雜誌,對於那班半扮半賣學貫中西的作者,一邊讀他們的文章一邊恨得牙癢癢。我那天和一批香港半退休的朋友飯聚,問他們聽過「底氣」這詞沒有?十個人的樣本,一個也沒有聽過。林鄭說「底氣」,如果對象是本港市民,肯定是誤投。當然,林鄭的計算可能是:既然是慶祝回歸,用一兩隻字顯示中港融合是畫龍點睛的妙筆。然而,在內地,「底氣」普遍是用於貶義,根據百度:說人家「沒底氣」是形容對方面對困難時信心和勇氣不足,注意說的是信心而不是能力。如果我們深入研究這句話,它正正反映了祖國今天泛濫的浮誇亢奮,像有些人覺得解放軍造了「遼寧號」,中國便是軍事強國。


公開演講要懂拿捏

我寫的文章很多時會讓一些比較年輕的讀者給意見,他們的政治立場都是偏黃的,對我在文章內用內地用語,例如「北漂」、「抱大腿」、「硬道理」等,非常不以為然。我勇於聆聽,卻堅不悔改。但是特首的公開演講當然和我的遊戲文章有很大分別,用詞和對象都要拿捏得分毫不差,這次用「底氣」這句話,我覺得是敗筆。佔中三周年,北京和特區政府合力軟硬兼施,一手狂派糖,另一手喪抓抗爭者。林鄭縱使競選工程弄得一團糟(因為這不是AO的老本行),但絕對是一能吏。上任以來,責成麾下官員推政策落區馬不停蹄,連我們一向保守穩健的金管局局長陳德霖也推出非常進取的金融科技大計,溫順現實的香港市民很容易便收貨。新特首亦能夠從選舉滑鐵盧中吸取教訓,學懂製造民意的東風,中間民主派和很多市民是非也變得模糊。問題是香港的困局是不是單靠改善經濟便可解決?林鄭在大灑金錢的同時,能否為香港人爭取到長遠的幸福?廿年前,祖國的如意算盤是接收一隻只會生蛋不會咬人的金鵝,一個只談經濟和行政擁有無上權力的城市,廿年過去了,這想法現實嗎?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09/201771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10

圓方集:強國夢這樣重要嗎?

1 : GS(14)@2017-12-04 04:45:12

「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問自己能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長遠發展做些甚麼?能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做些甚麼?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些甚麼?」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在早前的基本法研討會上如是說。李主任這種宣旨的口吻,港人可能不大習慣,但法理上卻沒有犯錯。這段日子有一個問題縈繞在我腦海中:究竟是做中國人重要,抑或是做人重要呢?曾幾何時這世界是充滿理想的,西方固是在推銷它的自由民主,共產陣營也在出口它的反剝削階級鬥爭,大家都懷有一個理想,希望推己及人。今天兩個全球最舉影響力的國家,特朗普說要「美國優先」,習主席掛在口邊的是中國民族復興,都是私利為先。但我仍然希望中國人追求的亦不單是強國夢,而是一個高質素的地球人。強國夢有市場,因為我們曾經積弱。有學者估計1800年清帝國GDP佔世界比重高達44%,是當年全球第一,但為甚麼踏入19世紀,短時間內科技水準和經濟發展被列強迎頭趕上?英國歷史學者李約瑟很早便提出這稱問題,學界稱之為李約瑟之謎。最近我讀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所著的《五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一書,作者談的便是糾結了數代知識份子的這個老問題,書的主調是:

符合領導人思路

1)中國國事大有可為;2)西方的興起有其隨機性,現代化的作用被過份誇大;3)國家富強不可以單靠經濟和市場發展,一個強大的國家組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宋朝的失敗便是例子;4)土地和農村改革是中國的一個獨特經驗,西方尤其是知識份子鼓吹的一套並不適用。我相信上面的說法非常符合當前領導人的思路。民族復興一直是晚清以還中國政治家抓權的最就手工具,由孫中山到蔣介石到毛澤東到今天的習近平,屢試不誤,目的是大家槍口要向外不要向內。感情上,我絕對是中國膠,中華文化是我思想胚胎的母體,亦因此愛之深責之切。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樂觀的,我的樂觀主要源自我造訪不少大陸二三線城市,看到年輕人那種朝氣勃勃石敢當精神,歷史周期為他們帶來了黃金機會,然而你能夠想像一些千禧代的孩子,他們未滿18歲已經坐在父母親開的寶馬或奧廸房車裏(縱使是國產版),你再去要求他們長大後要明白八國聯軍侵京之恥,不要挑戰中央政府,這有可能嗎?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27/202271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727

圓方集:看金馬 憶張徹

1 : GS(14)@2017-12-05 00:46:57

在電視上觀看第54屆台灣金馬獎,兩岸三地難得有一個平台可以放開政治包袱,互相交流,令人欣慰。曾幾何時,台灣的娛樂出口,不論是電影的甄珍、時代曲的姚蘇蓉,舞台的寶島歌舞團都曾風靡鐵幕外的華人。踏入七十年代,仙杜拉的《啼笑姻緣》和楚原的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一下子揭帶起了粵語流行曲和粵語片的風潮,港產文化到了今天仍然影響大陸市場。台灣電影到了今天已很難說是華人圈子中的領頭羊,製作很多都是以吾鄉吾土為主題。這屆金馬獎的最佳電影《血觀音》寫的亦是本土風情。這敢情好,有容乃大。很多年前,台灣的政治審查很嚴峻,很多香港藝人是不敢和大陸沾上關係,以免與金馬獎提名絕緣。今天這些都化作歷史。台灣的文藝事業發展是其政治背景。大陸變色後,不少主要的文藝界人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其中一個人是已去世的大導演張徹。張的男剛電影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我很喜歡看張的文章。《張徹近作集》(明窗出版社,1988年)是我差不多三十年前買的一本小書。卷首幾篇是談張徹和蔣經國的一段交往,我看了幾遍!

遠走香港 棄官從藝

「蔣經國先生無疑是中國現代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蓋棺定論』,我絕對沒有資格,只是有幸有一個短暫時期接近過蔣先生,是從他初到台灣家居,和在台灣首次出任公職,做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第一年,可以說是蔣先生在台灣政治上的第一個階段。這一個階段,並不可以代表蔣先生的全面,我只是忠實記下親見親聞,不取任何傳聞『內幕』……僅是觀察,並無褒貶,總以忠實為主要原則。」張徹少年得志,在上海加入國民黨文藝沙皇張道藩的「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當上了官。1948年,張徹26歲,因為導演《阿里山風雲》而組隊前往台灣,未幾上海易手,張徹滯留台灣。蔣經國隨國民黨退守台灣,大公子當時尚未有正式任命,但作風豪邁,到處招攬人才,用「頭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力」來建立自己的班底,並且向張徹招手。當日,蔣經國所代表的後進勢力,已經開始和元老派包括張道藩等背後較勁。張徹少不更事,跳了馬槽,後期甚至弄得有點兩面都不是人。張徹飽受政治之苦,決定遠走香港,棄官從藝。張徹捧紅過很多武打明星,包括狄龍、姜大衛、傳聲,大導演吳宇森亦是張家班出身。晚年他的影片沒有那麼賣座,但仍然不停發掘新的契仔,不會停留在想當年的階段,這是我作為一個旁人特別欣賞他的地方。據聞張徹在片場甚具霸氣,他的筆下卻充滿傳統文人那種尊師重道。第25屆金馬獎11月25日在台灣舉行,邵氏晚期的當家方逸華在11月22日也過世了。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4/202343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835

圓方集:沙地阿美上市變數

1 : GS(14)@2017-12-18 03:48:24

林鄭上周訪問沙地阿拉伯,出力爭取沙地阿美(Saudi Aramco)來港上市。沙地阿美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前身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在1933年在沙地設立的採油公司。1973年,以色列和阿拉伯鄰國爆發「十月戰爭」,美沙關係出現暗湧,沙地政府收購了25%的沙地阿美股權。之後陸續增持,到了1980年,沙地阿美已經是國家全資擁有。我曾經接觸過一些沙地阿美的融資文件,沙地阿美的估值是按石油的價值而定,接近2萬億(美元·下同),這估值是基於沙地阿美擁有的2,660億桶儲油量,每桶價值8元而訂的。但這估值並不是沒有爭議的,沙地阿美要達到這般估值,依同類公司的尺度,EBITA需要達到1,300億,這絕對是空前的。強如蘋果電腦,最新的年EBITA亦不過是767億而已。上市石油公司的龍頭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 Mobil),2016全年EBITA是307億。沙地阿美因為是私人公司,一直沒有公開它的財務詳情,市場估計它的開採成本在每桶2到10美元之間,是全世界最低。

政治風險不少

今次的IPO預算集資1,000億,雖然只是它的半成市值,但已經是歷史上全球最大的IPO。紐約、倫敦及香港都希望爭取它的上市生意,目前較被看好的是紐約。但是,那麼大的IPO,當然會考慮到政治風險,美國雖然一直是沙地的盟友,但是近年因為反恐,有沙地人擔心,如果一旦美國平民翻911的舊賬,要沙地賠償損失,沙地阿美在美國的上市公司很容易成了談判籌碼。當然,亦有支持在紐約上市的人說,沙地在美國已經有很多投資,要避也避不了。香港的政治中立性在爭取上市生意時,無疑是一張有力的皇牌。市場早前曾經傳出它曾找尋中國國企作基礎投資者,但據聞進展並不順利。沙地近月來政治動盪,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ad bin Salman,簡稱MbS)正在鞏固自己的權力,大力掃清異己。MbS是當今沙地國王薩勒曼的兒子,今年32歲。傳統上,沙地王位繼承過去六任是兄終弟及,王位是由哥哥傳給弟弟,所有弟弟當過王之後,然後再由弟弟傳回給哥哥的兒子。但薩勒曼一反常規,將皇位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這不按常理手法在國內製造了不少政治爭拗。MbS掌權後,提出「沙地2030願景」,希望將沙地帶進現代社會,政策包括提高女權,這次上巿融得的錢,亦是用來輔助沙地的非石油企業。上月,MbS以反貪腐為名拘禁了十多名王子,和中國很相似,都是通過打擊貪污,順帶清除異己。特朗普早幾天宣佈,美國將成為第一個西方國家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這舉動令中東出現一片政治烏雲,會否影嚮油價,甚至左右沙地阿美的上市,尚待觀察。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1/202412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413

圓方集:我在杜拜的小經歷

1 : GS(14)@2018-01-07 15:13:00

上期談了沙地阿美,今期談我與阿拉伯地方的小經歷。時維2007年,在新加坡文華酒店,Al Shaibani盛意拳拳邀請我和太太到杜拜參觀當地的住宿、學校和環境,他說:「也許你們會喜歡這地方,CIO的薪金可能沒有投行那麼高,但生活穩定,而且收入是完全免稅的」。我那時剛接受了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聘書,蘇皇正在爭奪荷蘭銀行的控制權,志在必得,想找一個有經驗的人去管理這個在合併後總營業額為10億英鎊的亞洲新興市場業務。當然,接踵而至的全球金融風暴將整個安排都打亂了,這是後話。新舊工作交替期間,朋友介紹了我認識杜拜主權基金(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Dubai,ICD)的 CEO Mohammed Ibrahim Al Shaibani。他個子不高,說話溫文爾雅,是杜拜酋長穆罕默德的左右手。ICD當時正在全球招聘首席投資官。ICD名下著名的資產包括阿聯酋航空、杜拜環球港務集團、卓美亞酒店和擁有杜拜地標物業杜拜世界。
Al Shaibani不是皇族成員,但在杜拜甚有影響力。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杜拜的經濟尤其是地產受創甚深,Al Shaibani領導債務重組和西方銀行洽談,頗受對手尊重,《華爾街日報》稱他為在聯合酋長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非皇族官員。

八成人口是外勞

我抱着開眼界的心情接受了邀請。杜拜有八成人口是外勞,當然一些優差(像移民局官員)是杜拜人專享的,但的士司機、餐廳侍應生、建築工人大部份是外勞。在這片原沙漠土地上,有全世界最大的填海住宅區、室內滑雪場和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Burj Khalifa。當日,這摩天大樓尚未完工,政府為了保障這世界最高的地位,大樓高度一直保密,擔心會被競爭對手捷足先登,建一座更高的。高樓原名為Burj Dubai,後來因為杜拜出現金融危機,要阿布扎比出手,因此將建築物的名稱改為Burj Khalifa。 Khalifa是阿布扎比酋長的稱號。聯合酋長國總共有七個酋長國,最富有的是阿布扎比。七國之中,阿布扎比的儲油量最豐富,佔UAE總儲量的93%,杜拜居遠次,佔4%,但商業發展卻是杜拜更出色。阿拉伯人(尤其是社會上層)在海外和國內的衣着和舉止,有很大分別,在國內他們都穿傳統服裝,我第一次在杜拜見ICD,還鬧了了一個笑話:我在新加坡初見Al Shaibani,他是穿便裝洋服的,當我走進ICD敞大的會議室時,看到幾個穿傳統阿拉伯白色長袍和頭巾的男士向我招手,他們都留着相似的鬍子,我一下子分不清楚誰是Al Shaibani,不知道應該跟誰打招呼!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8/202483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01

圓方集:政權的殘暴

1 : GS(14)@2018-01-15 03:28:14

「一地兩檢」本應是好事一宗,特區政府本來可以挾民意自重,給反對派來個下馬威,但是中央選擇用最粗暴的方法去推銷,權力之「得理不饒人」實在可怕!這個假期看了三本書,整體印象是:政權是很可怕的動物。我看的三本書是:1)章詒和《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2)吳學昭的《吳宓與陳寅恪》,作者吳學昭是吳宓的千金;3)郭岱君主篇的《重探抗戰史──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三本書的內容分別是關於戲劇、學者和戰爭。時空由民國初年到文革。先說《伶人往事》。本書描述一些對於非京劇迷來說比較枯燥的人和事,也寫得非常生動,書的重點是這些在舞台上響噹噹不可一世的名角,如何和中共這個新政權交往,那種對權力的膜拜,躍然紙上。當然亦免不了提到反左反右和文革種種運動期間,這些卓然有成藝術家被權力玩弄的慘況。陳寅恪被稱為中國當代最有學識的學者,吳宓是陳寅恪的忠實粉絲,兩人都是歷史學家,吳宓視陳寅恪亦師亦友。晚清民初的新文化運動之際,他們堅持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堅持,令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中飽受煎熬。陳寅恪因為是國寶,而且堅守不談政治,尚能相對明哲保身。吳宓卻沒有那麼幸運,被打入牛欄。

從不同時空看歷史

《重探抗戰史》的作者包括大陸、台灣和日本學人,我特別欣賞編者的一句話:「談中日大戰又怎可以沒有日本人的觀點呢?」。但是,作者用了大量《蔣介石的日記》作材料,所以評論上難免受蔣氏的角度影響。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我在其他書籍中也曾看到:決定抗日是不可為而為之,是蔣介石利用抗戰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當時不少學者包括胡適及陳寅恪基於國力原因,客觀上都不支持和日本公開為敵。論軍力,當日中國士兵的效率是日本兵的十份一,因為國軍的配備、訓練、通訊和動員能力都遠遠落後於日本。淞滬大戰,蔣介石作出重大犧牲,派出嫡系的中央軍傾全力主動出擊。國軍損失慘重,但蔣卻在軍閥群中確立了領袖的地位。看歷史可以從不同的時空去看:如果你看中國過去十年的歷史,你會折服於中國的經濟起飛;如果你看中國過去五十年的歷史,你會驚愕於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殘暴;如果你看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你只會感到為政者的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套用陳寅恪的話「上詐下愚」;為了權力,犧牲了百萬計的人命……如果你是看一萬年甚至是一千萬年的歷史,人類只不過是蒼海一栗而已,萬事又何必那麼上心呢?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8/202681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09

【車主留意】圓方調整泊車優惠 尖嘴免泊5小時

1 : GS(14)@2018-01-22 05:59:49

香港大型購物商場,多數都會有泊車優惠,很多車主也很在意這些優惠着數,硬係買嘢買到唔使錢泊車先安落。不少商場趁新一年度都更新泊車優惠,經常往尖沙嘴的車主,最關心的莫過於海港城和Elements圓方。皆因這兩個泊車場吞吐量極大,泊車優惠又唔難達標。於海港城買滿$500以上,可享2小時免費泊車,買滿$800以上則有3小時。若是晚上六時後泊車,買滿$300以上,更可享免費泊車3小時,買滿$500以上更有5小時,晚飯可以慢慢嘆,不過只限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時租$23及泊車優惠似乎就沒有太大變動,目標都是為餐廳於平日招生意。


至於Elements圓方,新調整後,時租平日$22,六、日及假期$24,星期一至五消費滿$400,可享5小時泊車優惠,六、日及假期則只有4小時優惠。雖然好似同海港城差不多,但圓方近年時租調整的加幅頗大,平日消費$180免泊三小時更已成絕響。好可惜呢!大家還記得$180可以泊6小時的年代嗎?仲有$400免泊8小時。真係眨下眼已跑回通脹。記者:許維雅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6/20275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191

圓方集:BSD有理據卻欠成效

1 : GS(14)@2018-01-22 06:06:54

上周末,財政司陳茂波在電台節目重申,樓市減壓,短期無望,政府自2010年推出三項樓市降溫辣招,屢次加辣。然而,基於外圍因素,成效不彰。稅務局最新資料顯示,針對非港人置業的BSD去年收入87億港元(下同),按年增加逾四成,顯示外地買家仍然非常鍾情於香港房產。上年底,有買家以13.2萬的呎價購入山頂兩個相連單位,創了亞洲分層豪宅的紀錄,買家一如所料是陸客。研究香港樓市的人,有很多都喜歡用供求來分析市場,但其實樓市是很segment的。香港豪宅市場的需求絕對是price inelastic的,不論價錢如何,都有剛性需求。與其論供求,不如研究中國產生富豪的速度。說到BSD,我絕對是「港人優先」的支持者(年前,香港政府推出「限奶令」,內地和香港有些輿大興問罪,我倒是站在政府的一邊)。限制非本地人士置業,在很多國家都很普遍。我曾經居停的新加坡和加拿大都有此法。問題是甚麼是港人呢?按政府公開的統計看,香港的樓宇交易有接近一成半源自非本港居民。然而,統計歸統計,在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眼中,拿着3粒星身份證但說帶着口音的粵語的人,都不算港人。這不是經濟問題,這是社會問題噢!

一手樓無懼減按揭成數

我絕對支持有容乃大,香港是需要更多移民的,將香港人定義定得包容,對香港整體利大於弊。雖然,這無助堵塞跨境的財富流入香港,除了印花稅之外,政府抑壓樓價的另一個手段是減低銀行按揭貸款比例。自從金管局將按揭的上限在六成或五成後(視樓價而定),很多首次置業的市民都拿不出那麼大的首期,發展商為了促銷,便淘荷包貸款給買家。雖然,接揭的回報率對地產商來說是雞肋,但是只要能夠高價出貨,算盤仍然是除笨有精。二手樓宇買賣因為缺乏這些按揭安排,往往變了有價無市。買家縱使接受價錢,但上車無力,只能望門輕嘆。種種融資缺憾,製造了不少非銀行類的貸款。這幾年,私人債務巿埸場中,高比率的首按和二按,非常活躍。這些貨款平均回報率在高單位數至中雙位數之間,我公司主要業務是國際「大耳窿」,亦曾經參與不少大型的房地產融資項目,香港不少家族基金投資策略保守,借錢一定要有抵押品,磚頭是首選,遠比虛擬貨幣受歡迎。去年私樓落成量暴增,超出預期,這情形是否反映本地地產商也感到價高勢危,急於出貨呢?我最近在報章上看到某本地大地產商的少東在抱怨,樓價貴,地價更貴,這回輪到賣麵包的怕買不到麵粉了!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5/202750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20

圓方集:最大風險是政策風險

1 : GS(14)@2018-02-13 03:28:44

恒生指數上周跌了3,100點,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周跌幅。但是,我覺得金融海嘯離我們仍是很遠。今次的跌市是由美國帶動,我讀過評論員對美國股市牛熊兩面的看法,覺得牛氣仍然是比熊氣有道理。坊間支持熊市的理論包括:(1)加息,但這已經是意料中事;(2)通脹似有上升迹象,但是這是經濟復蘇的雙生兄弟,要躲也躲不了;(3)孳息曲線接近倒斜,就是長息幾乎比短息高,一般視這現象為經濟衰退先兆,但這其實是量化寬鬆的後遺症,聯儲局用加短息來壓抑通脹,市場卻水頭充沛,大家爭買債券,令長息疲不能興;(4)負債佔GDP的比重慢慢又回到十年前的水平,還好是企業和個人的還款能力遠比十年前強;(5)VIX。眾多熊市理論中,最沒道理是將今次的跌市歸咎於VIX。VIX是這幾年非常流行的市場恐慌指標。VIX是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買賣的一種期貨,計算基礎是一籃子標普指數期權的引伸波幅。用VIX來測市,道理是:交易員如果擔心後市,便會用更高的價錢(亦即是更高的引伸波幅)購買期權作保險。這說法忽略了引伸波幅往往並不反映實際波幅。在平常的日子,引伸波幅往往高估了實際波幅(所以出售期權,十次裏面小賺八次!),但真的風暴來了,實際波幅卻是引伸波幅的倍數!

看好後市的4個原因

至於看好後市的原因,包括:(1)之前股市升得太厲害,出現調整是理所當然的;(2)特朗普的稅制改革短期會推動經濟活動;(3)企業老闆情緒是近十年的高點;(4)最重要是沒有明顯的風暴誘因,十年前的金融海嘯,藥引是美國樓市泡沬,導致市場恐慌,金融資產價格暴跌,最終出現系統性風險。今天,銀行體系的安全性已大大提高。如果我們看遠一點看寬一點,今天最大的風險是政策風險,特朗普如果推行閉關主義,有機會拖垮全球經濟,加上中國和俄國的領導人都伺機奪取話事權,一個不留神,擦槍走火,便會重蹈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衰退的覆轍。《Huffington Post》早前有一篇文章提出,股市其實對於大部份人,都不是息息相關的事情。的確,全球的股市總值大約在54萬億元的水平(美元,下同),相對起來,債市總值便遠高於股市,達到93萬億。媒體報道往往集中於股票,因為公司業績、內幕消息、併購、上市退市、交投量甚至大股東的私生活,都可以用來做文章。信貸市場對社會整體影嚮雖重,債市卻是悶蛋一個。上周,恒指雖然跌了10%,香港市民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受很大影響,想像如果全香港的信貸收縮10%,很多企業的運作都會出現問題。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2/203032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362

圓方集:《華郵》怎樣跑贏同業

1 : GS(14)@2018-02-28 07:41:30

香港傳媒風雨飄搖之際,電影《戰雲密佈》在本地贏得不錯的口碑。劇中的《華盛頓郵報》今天已經不再是女主角嘉芙蓮.葛蘭姆(梅麗史翠普飾)家族所擁有。2013年,美國電商亞馬遜的老闆貝索斯(Jeff Bezos)私人以2.5億美元收購《華郵》,之後大事改革,獨是不碰編採。創立於1877年的《華郵》被貝索斯收購後,分析員將《華郵》的業務和亞馬遜連在一起,推想二者的合成作用,包括:電子商務、廣告連線和立體內容。當日亞馬遜已經開始大力投資視頻製作,評論認為《華郵》可以藉此提供更多的視頻內容。回看,兩家公司迄今的運作仍然是非常獨立的,貝索斯帶來的是管理文化,而不是合作伙伴。今天《華郵》擁有强大的科技團隊,員工超過250人,是貝索斯收購前的一倍。網絡版的廣告連續三年錄得雙位數增長,年收入破了1億美元大關,網上用戶亦首次超過競爭對手《紐約時報》。過往報館採用很多第三方軟件,如今軟件都是自家開發的。《華郵》甚至出售軟件予其他報館,包括《洛杉磯時報》和加拿大的《環球郵報》。

善用電子技術

此外,《華郵》更利用它的電子技術,深層分析讀者的喜好,更準確地輸送頭條新聞給它的讀者。我是不少電子報紙的訂戶,《華郵》無論從量和時間性,都做得比同行出色。但報紙的種種突破,仍然難掩傳統紙媒讀者緩緩下降這現實。報格是紙媒的品牌,就像紫砂茶壼一樣,輕易清洗不得。但是,傳統紙媒的生產模式,用今天的科技觀之,的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投資過一個初創企業叫Trint,創始人是一行內頗負盛名的英國記者,他為了解決多年來將訪間錄音變成文字的痛苦,設計出一套人工智能默寫系統,推出後市場反應甚佳,後期本地城中名人周凱旋的創投基金也有入股。早前我看了中大新聞與廣播學院蘇鑰機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提出傳統報紙的三條出路:(1)籌得豐厚資金,開發多元化業務;(2)堅守優質辦報,爭取線上線下共存;(3)犧牲獨立性,成為大財團或科技公司的附屬。更新是一很勞累的事。二月初,壹傳媒(282)宣佈商人黃浩收購《壹週刊》,幾經波折後,因賣方未能成功收取買方的資金而告吹。一單看似已成定局的交易因settlement risk而夭折,實在吊詭!壹傳媒在香港眾多紙媒中,網上讀者量居冠(雖然我老派人,「動新聞」不是我那杯茶)。但是,壹傳媒推出新產品已經是年代久遠的事,要在網上世界爭強,必須要不斷推陳出新,劍虹兄努力吧!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6/203158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