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後,現實的問題是:它將以何種身分和歐盟相處?目前至少有四種模式可供英國選擇,但不論哪一種都會讓英國付出代價,究竟英國為此須犧牲多少仍是未知數。如《經濟學人》形容,「英國將自己置於完全不可知的境地。」 劇本一:土耳其模式 從單一市場變關稅同盟,權利降級英國可選擇的第一種模武是「土耳其模式」。歐盟本身也是關稅同盟,境內成員國彼此降關稅並採同一商業政策,但它同時亦和歐盟以外的國家簽署關稅協定,土耳其就是一例。土耳其並非歐盟成員,但二者簽署關稅協定後,土、歐彼此降低工業產品關稅,雙方對其他國家皆課相同關稅。土耳其亦承諾會採「非常類似歐盟」的商業政策,這相當於它加入歐盟的關稅同盟。歐盟目前與安道爾(Andorra)、聖馬利諾(San Marino)也是這種模式。 不過關稅同盟和歐盟成員國可享受的單一市場不同。前者主要消除關稅壁壘,後者則將非關稅壁壘也剷除。以土耳其來說,多年來它積極申請入歐,但雙方在宗教、人權等議題上屢有歧見,在未達成共識前,土、歐先建立關稅同盟,以降低彼此經濟往來的成本。因此土耳其享受的權利是不如歐盟成員國的,英國若採此模式,從歐盟單一市場變成歐盟的關稅同盟,從權利上來說是降級了。 劇本二:FTA模式 與歐盟及各國分別談判,時間冗長第二種是「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也就是脫歐後的英國,和歐盟簽署自貿協定,雙方降低彼此關稅,不過二者對別國課的關稅各自不同,亦不採同一商業政策。目前歐盟已簽署三十個自貿協定,包括墨西哥、韓國、越南等,它還正和美國談判《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協定》 (TTIP)。英國脫歐後若採此模式,其地位就和韓、美等國家相同。 不管是土耳其或自貿協定模式,雖可讓英國保有政治獨立,但這兩種模式都以關稅減讓為主,而英國與歐盟的經濟往來並不只局限於貿易。英國脫歐後,雙方在企業經營標準、投資保障、糾紛仲裁等亦須進一步磨合,要將這些項目談判到位,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土耳其來說,一九六三年它就和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簽訂協議,逐步降低關稅,但因雙方在政、軍議題上的分歧,三十三年後(一九九六年),土、歐關稅同盟才生效。至於自貿協定,韓、歐FTA從談判到生效歷時四年;越南、歐盟FTA亦經兩年半談判才達成協議,雙方關稅減讓時程則長達七年至十年。英國若選這兩種模武,除了曠日費時的談判,尚須經歷長時間的關稅逐步減讓過程,代價不可謂小。 美國曾放話,重簽就沒優先權此外,英國過去是歐盟成員,歐盟與他國談成的自貿協定,對英國都自動生效。但脫歐後歐盟談成的自貿協定將不再自動適用於英國,這意味著英國要自己去和每個國家談。 以美國來說,在英國公投脫歐後,美國總統歐巴馬透過發言人表示,美國與英國的特殊關係不變,但若英國未來和美國須重簽經貿協定,英國將不能享有優先權,而是要「排在最後」。英國究竟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和各國一一談判到脫歐前的狀態,這是一個漫長的不確定性。 劇本三:挪威模式 享單一市場,但無權參與歐盟決策英國可選的第三種模式是「挪威模式」,意指挪威並未加入歐盟,但它和冰島、列支敦士登都是「歐洲經濟區」(EEA)成員,可享歐盟單一市場好處。不過歐盟認為單一市場是建立在「四大自由」(人口、資全、商品流動及創業)上,這些自由也須套用到挪威身上,因此挪威亦加入歐盟「申根簽證」(歐盟成員國間免護照檢查及邊境管制)。也就是說,挪威名義上不加 入歐盟,實際上卻遵守歐盟相關 要求,才能換到單一市場權利。 一九七二及一九九四年,挪威曾分別舉辦入歐公投,當時「入 歐派」警告挪威人,不入歐將流失五萬至十萬個工作機會、漁業被毀、外人減少投資。後來挪威兩次公投均否決入歐,當初入歐派的擔憂並未實現。近年來中東難民潮席捲歐盟,挪威的鄰國瑞典因加入歐盟而須分擔收容義務,部分挪威人認為,這證明當初不加入歐盟是正確的。因此這次英國公投,不少脫歐派就舉挪威為先例,證明英國與歐盟分手會更好。 須無條件遵守歐盟決議,還得捐錢不過挪威總理索柏格(Erna Solberg)卻不做如是觀。英國公投前她就稱「別以為脫歐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挪威在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皆無代表,無論歐盟最後決議如何,挪威只能被動接受。也就是說,挪威不是歐盟成員卻能享受歐盟單一市場,代價是須無條件遵守歐盟決議。 例如去年九月,歐洲議會頒布海豹屠殺禁令,以海豹產品為生的挪威人生計遭衝擊。索柏格坦言歐盟政策不符挪威利益時,「我們也只能妥協。」這種「布魯塞爾下令,挪威唯命是從」,以及沒有代表在歐盟為本國利益岱言的模式,「我懷疑像英國這樣的大國願接受。」此外,挪威雖不是歐盟成員,但對歐盟仍有義務,那就是捐錢給「歐洲凝聚基金」(European Cohesion Fund),其宗旨是要消弭歐盟各國的社會不平等。同時挪威還要為歐盟的科研、教育等計畫出錢,這相當於挪威為獲得歐盟單一市場所繳的「入場費」,總計每年八億五千萬歐元。 英國若想效法挪威,這些入場費仍不可免。挪威是出錢也不能參與歐盟決策,對史上有多次「無投票權就不繳稅」先例的英國,能否接受此模式恐是未知數。 劇本四:瑞士模式 簽上百項雙邊協定,時程難估計英國脫歐可選的最後一種是「瑞士模式」。瑞士既非歐盟國家,也非「歐洲經濟區」成員,它和歐盟在人口、貿易自由等不同領域,各自簽署雙邊條約。在這種模式下,瑞士只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為降低和歐盟締約的難度,瑞士採取和歐盟類似的商業政策;瑞士企業若要享歐盟單一市場的權利,也須在歐盟或「歐洲經濟區」內設分公司。 但這種模式一樣要付代價。首先,瑞士也像挪威一樣須付「入場費」:它一年付十三億瑞郎給「歐洲擴大基金」,用來資助那些新加入歐盟的東歐成員。 其次,瑞士非「歐洲經濟區」成員,仍享有和歐盟自由貿易的好處,這要拜過去二十五年來它和歐盟簽訂一百五十項雙邊協定所賜。若英國想走瑞士模式,首先就要花時間和歐盟一一談判這些雙邊協定,但巴塞爾大學法律學者布萊頓莫瑟(Stephan Breitenmoser)說,英國脫歐後在短時間內和歐盟完成這些協議,「是難以想像的事。」若立場與歐盟牴觸,會受懲罰同時,瑞、歐在簽雙邊協定時,歐盟同樣將「四大自由」條件加諸瑞士,因此瑞士是唯一非歐盟、非「歐洲經濟區」成員,卻仍加入申根簽證的國家。不過為因應克羅埃西亞等東歐國家可能加入歐盟,瑞士在二0一四年公投縮減來自歐盟移民的上限,以免過多東歐人湧入。 但此舉和歐盟立場牴觸,歐盟因此祭出懲罰,包括將瑞士踢出「伊拉斯慕斯(Erasmus)交換計畫」,瑞士研究人員將不再能共享歐盟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瑞士大學生亦不能赴歐盟大學當交換學生。瑞士政府後來付錢給歐盟各國的大學,要求它們接受瑞士大學生。 此外瑞士原本希望與歐盟簽署電力與金融雙邊協議,因瑞士公投限縮移民,歐盟後來亦凍結談判。 製造業出口成本增,恐釀出走潮除了這些限制,「瑞士模式」還有先天障礙。瑞士工具機製造商Rueger經理魯格(Bernard Rueger)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表示,該公司產品雖有一半出口到歐盟,但它的歐盟對手面對的是歐盟單一市場,法令、稅制在各國同步,面對的障礙相對較低。然而瑞士廠商賣工具機給歐盟卻算是出口,魯格因此要比他的歐盟對手多負擔四%至六%成本。此外,瑞郎近來升值,使其出口到歐盟的產品變貴,魯格不得不赴荷蘭設廠。他預言英國脫歐後,英國生產者會有不少像他一樣搬離本國。 至於金融業,由於瑞士是中立國,銀行法規也傾向為客戶保密,因此被外國資金視為避風港。英國脫歐後,倫敦不再是金融業前進歐盟單一市場的橋頭堡,它對外國資金的吸引力將下降。若要走瑞士模式,英國能否成為像瑞士一樣的中立國,並建立為客戶保密的銀行法規?都是未知數。 贊成脫歐的英國獨立黨主席法拉吉(Nigel Farage)說,「瑞士和挪威人很快樂,因為他們可以自主維持他們想要的貿易關係。」他認為英國經濟規模大於瑞士和挪威,未來和歐盟談判將掌握更好的議價能力。然而現實是英國不管選哪種模式,都須付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英國既已在政治上脫歐,就很難在經濟上享有過去入歐的好處,這也將是脫歐後的英國未來須面對的另一抉擇。 撰文者楊少強 |
蘋果宣布將在台設點,想在全球最會賺錢零售店工作,除了專業技術,更要學人際溝通、危機處理能力。 消費者期待已久的蘋果直營店,終於宣布將來台設點! 七月二十二日,蘋果開直營店消息一出,官網隨即亮出十四種職缺,但你知道嗎?根據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導,全球菁英爭相進入的哈佛大學錄取率為七%,蘋果直營店員工錄取率竟只有二%!想擠進蘋果直營店的玻璃門,竟比哈佛校門還困難。 能在全世界最會賺錢的零售店工作,這幾位「幸運兒」是怎麼產生?據專門報導蘋果消息的《Cult of Mac》網站記者Buster Hein應徵經驗,過程分幾個階段: 不看學歷,看熱忱 沒用過蘋果電腦也錄取 首先是團體面試,面試官在旁觀察其表現。也有曾參與面試的美國網友分享,此時會兩兩一組「角色扮演」當店員與顧客,展現溝通及銷售能力。 通過第一階段,蘋果會向求職者確認希望的職務,主要有銷售類、服務類及管理類工作可選擇。接下來,與管理階層面談,問題重點不是學歷,而是人生經歷跟性格,尤其是碰到逆境反應,如「當你表現不如(主管)期望,會怎麼做?」 此外,服務熱忱是重點,而不是你有多會用蘋果產品。有蘋果員工在網路上指出,沒用過蘋果電腦,也可能被錄取。對此,蘋果在台合作經銷商德誼數位總經理杜偉昱也說:「我們在找人,最大的(條件)是要有熱忱,」因為產品知識是可訓練的,但熱忱較難。 要理性,更要感性 技術強也要懂顧客的心 德誼會挑選具熱忱的資深店員,擔任課程講師,形式類似蘋果直營店舉辦的分享會,幫不會使用產品的顧客上課,「有些女生買Mac回家一年多還不會用,上課價值其實比產品本身還大。」杜偉昱說。這種強調「分享」的精神,也和蘋果強調的一致。 從蘋果開出的需求可看出,他們要的部分員工還得具備「雙重特質」。如被稱為「Genius 」的技術天才,要對技術極度了解,但蘋果又強調,應徵者須有絕佳人際溝通技巧,即便技術強,也得兼顧同理心,才能彎下腰來傾聽消費者的問題,耐心的釋疑。 應對進退有同理心 用三F溝通術處理客訴 這代表,想成為技術天才,必須具備理性和感性兩種特質。為了訓練員工有同理心,蘋果連怎樣應對進退,都有一套「三F」標準。 據科技網誌《Gizmodo》二〇一二年曝光的一份蘋果員工培訓內容中所述:當顧客抱怨Mac價格過高時,蘋果教導員工用三F原則來回應:「我能懂你的感受( feel),我也覺得(felt)這個價格有些許高,但我發現( found ) Mac的軟體和效能是值得這個價格的。」 溝通順序是:我先同理你,但我不做情緒與主觀的判斷,比如說:好差!你不懂得這產品的價值。之後,就是向消費者展示商品,讓他們自己判斷好壞,直接讓事實說話。 蘋果直營店要的人才,確實多才多藝,而且對台灣年輕人來說,能在全球品牌價值最高的企業工作,更是難得經歷。不過,即便蘋果不願回應來台徵才細節,但根據《The New York Times》二〇一二年報導,在蘋果門市工作,雖然看起來光鮮亮麗,卻存在薪資偏低、升遷不易等問題,想應徵者,還得好好考慮。 文 康育萍、鐘敏瑜、劉奕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