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11kw4.html
中國醫藥公司搞出什麼爆炸性新藥的事情迷惑不了我,不過如果此類事情發生在其他行業,那麼這裡流露出的一些信息也有警示作用。
1 紅色部分顯示公司過於熱衷披露利好事件,背後蘊含的意義值得警醒。
2 另一處紅色部分顯示,呂猛是乙肝疫苗研究權威的學生,相信這種身份組合會令許多人潛意識裡接受其意見。基於事實而不是基於權威,是必須遵循的原則。如果不能獲得事實,那要麼放棄,要麼只能投入很少倉位投機。
3 如果你遵循謹慎原則,那麼肯定會失去此類消息炒作公司可能的驚人漲幅,重啤今天的價格仍然相對去年低點有重大漲幅,對此,你應該持什麼態度要搞清楚。
================
【註:一株疫苗引發的血案。大成的成本是15元,這還有一倍的利潤空間呢。咔咔。】
重慶啤酒事無鉅細,王晞總會出具研報點評,並總能繞到重慶啤酒的乙肝疫苗研究
重慶啤酒還會有幾個跌停?
2011年12月8日,重慶啤酒一份「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研究進度暨復牌公告,對13年的乙肝疫苗研究初步結論進行了並不算不完整的公告,引發了市場「疫苗研發失敗」的解讀,重慶啤酒股價從83.12元的高位一落千丈。
大成基金因9只產品重倉重慶啤酒而深陷其中,興業證券的醫藥行業研究員王晞也因2009年以來28份強烈推薦該股的研報被推至風頭浪尖。
事實上,就在該公告發佈的前兩個星期,王晞還出具了一份強烈推薦的研報,認為「治療性乙肝疫苗與對照組之間,治療結果應該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疫苗對慢性乙肝治療有明顯效果」。
王晞為何對重慶啤酒如此篤定?
截至發稿,理財週報記者與王晞一直無法取得聯繫。興業證券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這是研究員的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現在重慶啤酒最後的公告都還沒有出來,說什麼都太早了。」而興業證券研究所開始閉門謝客,「他們最近都統一不接受採訪」。
28份「強烈推薦」
據邁博匯金發佈的研報信息顯示,2009年至今14家券商研究所發佈重慶啤酒的研報共計60篇。其中僅興業證券的王晞就出具了其中的28份研報,份份「強烈推薦」。
2009年重慶啤酒乙肝疫苗的研究進入II期B階段臨床,王晞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頻繁發佈重慶啤酒的研報,且關注點均在其乙肝疫苗研究。
2009年8月20日,王晞出具了第一份強推研報《橘子快紅了》,認為「治療性乙肝疫苗曙光已現,預計治療性疫苗在2013年可以上市」。
半年後推出名為《橘子紅了》的研報,認為「前景可能超過我們此前的預期。橘子紅了,我們只需要在樹下等待摘果實」。
「我們認為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這是王晞研報中出現的高頻語句。
2010年之後,重慶啤酒乙肝疫苗II期B階段臨床研究進入攻關階段,王晞的強推研報也越發緊湊,幾乎每個月均會適時發佈2-3份。
在此期間,重慶啤酒事無鉅細,王晞總會出具研報點評,並總能繞到重慶啤酒的乙肝疫苗研究。比如在一份對重慶啤酒2009年三季報的解讀性研報中,提及公司繼續對乙肝疫苗II 期臨床試驗研究投資1億元研發資金和建設資金。王晞適時將此舉解讀為「表明該項目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但是投資者並沒有等來樹上掉下的果實,截至12月15日,投資者等來了連續6個跌停板。股價如啤酒沫一般迅速消退。
至今為止,王晞再未發佈重慶啤酒的任何研報。針對這一事件,興業證券相關人士表示王晞本人的態度為「不發表一切看法,等待進一步的實驗結果」。
據重慶啤酒最近一份公告,「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II期臨床研究的統計分析結果終稿將於2012年1月6日出具,該項目臨床研究總結報告終稿將於2012年4月6日出具。
重慶啤酒是否真的如此被認可?事實上,一直以來大部分機構均持保留態度。
2009年以來重慶啤酒的60份研報中,不少券商僅出具過一份研報便再無關注。比如浙商證券和國信證券,僅在2009年初分別出具過一份針對其主營業務的中性評級的研報。國泰君安出具過兩份研報,評級均為中級,天相投顧對重慶啤酒的評級也一直維持在中級。
另外東興證券、上海證券和宏源證券曾分別出具過《啤酒競爭對手直逼家門口,乙肝疫苗3-5年才能見效》、《業績無起色,疫苗預期支撐股價》、《主業增速放緩,疫苗效果有待觀察》和《主業增長受限,疫苗促業績尚需時日》等研報,看空重慶啤酒。
強烈推薦背後
一票機構皆不看好,為何獨獨王晞力排眾議強力推薦?
「他自己有利益在裡面。」滬上一位與王晞相熟的機構人士一語道破。「這就是他們的遊戲,大成重倉重啤,興業推重啤,大成給他們分倉佣金。王晞也獲得新財富投票支持。」
「興業肯定有大成基金的分倉,他們機構銷售部的人應該最清楚。」滬上另一位機構人士告訴記者。不過公開信息無法查閱基金分倉情況,上述說法亦未得到興業證券方面的回應。
但從王晞發佈研報的密度來看,難免令人生疑。重慶啤酒每一次公告之後,都有王晞力挺的研報出爐,無論是乙肝疫苗研究新進展,還是股權轉讓,還是更改公司章程,抑或是股東會議,王晞都能落腳在乙肝疫苗項目上。
滬上一位投顧人士向記者表達了不滿:「王晞喜歡搞小票博一把。以前說廣濟藥業的拐點,一直沒有拐出來。然後又推鑫富藥業,拐點也沒有拐出來。現在重慶啤酒這顆地雷也炸了。」
而重慶啤酒自身的態度也疑點重重。去年至今,重慶啤酒幾乎每月發佈乙肝疫苗研究進展公告,「一點點進展都要發公告,就是為了配合二級市場炒作。」滬上一位私募人士如此認為。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興業研究所、大成基金和重慶啤酒利益是綁在一起的,對於這種『獨門重倉股』,賣方出報告要看買方臉色,公司發公告也需徵求基金意見。」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王晞2009年開始發佈重慶啤酒乙肝疫苗項目的研報,大成基金也正是在這一年第一季度建倉重慶啤酒,成本在15元左右。重慶啤酒的股價在多方資金的推動下一路上揚,大成基金在三年內回報超過300%。而就在2011年11月25日,王晞發佈最近一份重慶啤酒的研報這一天,重慶啤酒還暴漲7.28%。
但目前股價重創,大成基金焦頭爛額,旗下9只基金持有重慶啤酒合計高達4495萬股,流通股佔比接近10%。「大成基金的醫藥研究主管呂猛是乙肝疫苗研究權威聞玉梅院士的學生。呂猛認為重啤可以搞成。而大成的高管認為題材概念很好,於是集中持股。」上述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基金很多時候是拿著基民的錢在賭博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569.html
在2011年的行業喧囂過後,由於難以實現商業價值閉環和巨頭入場擠壓市場空間,移動互聯網的啤酒和泡沫開始逐漸分離。雖潮水並未退去,但泳者已經必須思考自己的泳姿了。
2011年是全球移動互聯網產業爆發的年份。在這一年中,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和風投資本的集中催熟,使得各種PC互聯網的應用模式和移動終端特有的應用模式均在這一年湧入了移動互聯網,這個產業中的應用數量和渠道數量都獲得了爆炸式的增長。
其中,根據應用商店宏觀經濟觀察機構App Annie的數據,中國區App Store應用下載量在2011年同比增長了298%,營收增長了187%,其增長率在世界各個區域中首屈一指。
在很多人看來,有如10年前作為新鮮事物的PC互聯網,有著終端迅速普及和資本大量湧入等利好條件,移動互聯網正處於方興未艾的初始階段。
然而,不應忽略的是,正如10年前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路徑一樣,這種爆發背後帶來的機會有著很強的不確定性。隨著行業格局的快速變化,大量泡沫必然會不斷產生,甚至一些「啤酒」也有著因為環境變化而被「泡沫化」的趨勢。
雖然沒有當初納斯達克崩盤和帶寬方面的限制,但目前移動互聯網的行業現實也並非一片欣欣向榮。實際情況是,在各種應用類別之中,目前僅有遊戲類應用 和具有壟斷性質的工具類應用可以賺到錢,大多數的工具類和生活信息類應用均處於「賠本賺吆喝」的探索狀態。而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推廣成本不斷提高以及巨 頭入場後擠壓市場空間等不利因素之下,諸多看似新銳的明星開發者團體正在逐漸凋零。
2012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產業正在開始第一輪的自我否定與行業洗牌。
遊戲、網絡與終端工具、生活信息、多媒體和辦公軟件,是目前移動應用世界中的主要五大應用類別。
這五大應用類別各自前景並非等量齊觀。數量最為龐大的遊戲類應用最為惹人注目。其競爭程度最為慘烈,然而,它畢竟是與移動終端數量最為匹配的應用群 體,巨大的市場需求仍然保證了多數優秀的遊戲開發者能夠賺到真金白銀。多媒體陣營基本上是PC互聯網巨頭形式大於意義的移植,而辦公軟件則多來自於國外的 傳統軟件巨頭或者實力強大的開發者團體(如EverNote)。
因此,玩家眾多而盈利模式尚不明晰的網絡與終端工具,以及生活信息兩類應用,成為了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生態泡沫較為集中的領域。
拍照分享類應用是工具類應用的代表。Instagram和Color在美國誕生之後,中國市場在2011年誕生了諸如推圖、圖釘、拍拍、隨手拍、隨拍、微圖、友圖、樂魔庫、樂麼樂麼等10餘款照片分享類應用。一年過去之後再觀察,它們的現狀均不理想。
推圖團隊是這些照片分享類應用中誕生較早的,團隊從2011年元旦開始研發,一個月後便登陸應用商店,藍港在線CEO王峰是其天使投資人。推圖創始 人陳仲軍向《商業價值》坦誠用戶增長不理想,而圖片分享類應用遇到的困難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新浪微博和微信現在均添加了照片分享功能,推圖的用戶被兩 者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其二是中國的WiFi熱點太少而流量費卻很高,這給圖片分享類應用製造了很大的瓶頸。
在不利的局面持續一年之後,友圖的服務器如今已經無法訪問,魔圖精靈被創新工場出售給了百度,美圖秀秀則被蔡文勝等人出售給了新浪。陳仲軍向本刊透露,推圖團隊正在研發新的產品以求轉型。
天氣軟件是生活信息類應用的代表。擁有5000萬用戶的墨跡天氣,是iOS和Android平台上最流行的天氣信息應用。然而,創始人金犁現在的想 法仍然是「做好過冬的準備」。金犁向《商業價值》透露,雖然用戶眾多,但墨跡天氣仍然沒有盈利,天氣類軟件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墨跡天氣與中國電信的合作 是無財務收入的,其目前的收入全部來自於非遊戲類的應用廣告。向財大氣粗的遊戲和品牌商品廣告拓展,是墨跡天氣下階段欲求實現的目標。
墨跡天氣團隊目前有30餘人,在金犁看來,自己屬於該類應用開發者中的幸運者。團隊拿到的來自盛大資本的A輪投資,使得自己仍然可以在入不敷出的狀 態中繼續探索下去。而同行則沒有這麼幸運——年前天氣通被新浪收購,Go天氣最後一次更新還是在去年9月30日,而ET天氣則已經退出了市場。金犁對本刊 表示,「準備過冬」之說並非笑談。在頻繁與各類資本交流的過程中,他意識到了在2011年熱炒移動互聯概念之後,資本將轉為謹慎投資的態度。
不願透露姓名,來自於國內某知名風投公司的高管W,是唱衰中國移動互聯產業的投資人代表。
「國內知名的(非遊戲)應用開發團隊我都調查過,其中有幾家我還是與其接觸的第一個投資人,」W說:「但是他們的盈利前景都不明確,我一個也沒投。」
W還提醒同行要保持冷靜:「還記得2011年最火的工具類應用概念是什麼嗎?是LBS和基於手機通信錄的應用。但現在已經證明這些概念與商業模式相去甚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遊戲類應用之外,移動互聯網產業中還有一股勢力賺到了大錢,這就是Android應用商店。然而,這一領域同樣存在著競爭過度的局面。
目前,除了由論壇發展而來的眾多第三方應用商店之外,各大Android手機廠商都在推自己的應用商店,三大運營商也推出了自己的應用市場,如果加 上騰訊等巨頭的後知後覺之作,這一領域可謂硝煙瀰漫、競爭慘烈。在去年北京召開的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有相關業內人士發佈統計數據,中國目前有70家Android應用商店。而W則告訴《商業價值》,他掌握的數據至少是100家。
在這100餘家Android應用商店中,機鋒網、91手機助手(安卓網)、安智網和應用匯處在第一陣營。它們都是在2010年便及早佈局了應用商 店。雖然各類應用競爭激烈,但商店們只要買下各路手機的刷機位置,就能實現旱澇保收。實際上,應用開發者的競爭越激烈,依靠廣告排名來賺錢的應用商店盈利 就會越多,所以它們現在經營狀況均為良好。
但其他應用商店卻往往處境艱難。在W看來,2012年將有大量的第三方應用商店撤出市場競爭。一個事實佐證了他的這一判斷:2012新年伊始,索尼愛立信正式將其智能手機應用商店——Playnow交給第九城市運營。這顯然是應用商店領域洗牌的一個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應用商店優勝劣汰,同時也在擠壓著開發者生態圈的泡沫——馬太效應導致了受眾群龐大的第一陣營商店廣告價格水漲船高。機鋒網市場部經 理趙卉告訴本刊,佔機鋒網收入大頭的CPA廣告價格,在一年間上漲了25%。而安智網副總龔萍則向記者表示,安智網的推薦位置基本上每個季度都會漲價。
實際上,在與《商業價值》的討論中,無論是陳仲軍、金犁等知名開發者,還是W這樣的風投界翹楚,都點明了移動互聯網行業的一個現實:非遊戲類應用難 以實現商業閉環,而競爭加劇導致的用戶獲取用戶的成本和招募開發人員的成本卻在攀升,這不得不說是移動互聯網產業存在泡沫的重要證據。
PC互聯網的發軔期,其明顯特點是由規模可觀的海外資本催生本土門戶網站。而在門戶網站模式之後,按照規模遞減的規律,各種其他互聯網應用模式和相關資本逐步誕生並填充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產業縫隙。其中,「站長」是PC互聯網產業中最小的產業單元參與者。
然而,移動互聯網之上的產業進化規律卻正相反——類似於「站長」的以個人或小團隊模式運作的開發者,以遊戲和工具類應用為開路先鋒模式,率先在這張大網之上攻城略地。PC互聯網巨頭以及其他傳統勢力,按照一定的時間序列後知後覺地逐批加入到這個產業中來。
事實證明,一旦巨頭入場,行業格局便會受到重大衝擊。
新浪和百度在2011年各自的收購,尚且可以被認為是提供給開發者和投資方一個退出機制。但2011年最熱的兩個移動應用概念——LBS和手機通訊錄的先鋒實踐者們,均被由PC互聯網端移步入場的大眾點評和騰訊的微信所覆蓋。並且,這僅僅是開端。
W在2011年底做了一次針對各大Android應用商店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市場滲透率指標中,排名前10的應用中有7款皆為互聯網巨頭的應用。它們依次是QQ、UC瀏覽器、微信、天天動聽、91助手、安卓優化大師和360手機助手。
巨頭們的優勢顯而易見:除了遊戲創意不能吃老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資源平移。正如大眾點評網進場通吃並非是因為LBS概念中的「L」,而是因為5年間積累的「S」端的強大實力。
於是便不難理解以陳仲軍為代表的應用開發者們的沮喪之情。實際上,不光是應用開發者,第三方應用商店也是互聯網巨頭入場受衝擊最大的領域。依託龐大 的用戶資源,騰訊於去年9月推出了「騰訊應用中心」,這被認為是對其他第三方軟件商店的巨大威脅。艾媒諮詢CEO張毅向記者表示,近期第三方應用商店的估 值開始出現明顯下降。2011年年初,風投評估一個應用商店的估值一般是按照一個日活躍用戶100美元的價格,而一年之後,這一價格已經跌到了100元人 民幣。
更令尚未盈利的開發者們沮喪的是,除了互聯網巨頭在業務上覆蓋之外,蘋果、谷歌等云管端一體的移動世界生態搭建者,已經有了明顯的下場參與應用開發 競爭的傾向,2011年誕生的iMessage和2012年初誕生的Chrome移動瀏覽器官方正式版,就是這種趨勢的明證。HTML5時代到來,這種趨 勢將更為明顯。
雖然經過2011的喧囂,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出現了泡沫,但移動互聯網畢竟與互聯網不同,它是一個極度碎片化的市場並且有著利於創新的土壤。
可以預見,移動互聯網在2012年仍會是商業界最熱門的話題,同時更為碎片化的移動互聯網也不會被巨頭們們輕易一統江湖。
然而,從資本到從業者觀察該產業的角度,必將從概念先行轉為商業價值先行,撇泡沫的行業進程將逐步展開,而真正有價值的團隊將繼續發揚光大。
簡單來講,潮水並未退去,但泳者已經必須思考自己的泳姿了。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2年第30期)
截至2011年,青島啤酒(600600)連續12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每年增長5%以上。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公司管理層戰略思維能力強、專注於在本行業發展以及一定的運氣成分。
2012年度最佳成長上市公司50強中並沒有青島啤酒。事實上,我們這個排名已經做了7年,青島啤酒沒有一次上過榜。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島啤酒又是一隻非常值得研究的成長股。在2012年4月份的(中文版)哈佛《商業評論》雜誌上,一篇題為《超凡增長的異類》的文章(作者為哥倫比亞商學院的麗塔·岡瑟·麥格拉思教授,研究方向為動盪環境下的企業戰略和創新)指出,「在2347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中,只有10家在10年內[1]年收益增長在5%以上。」而在這10家公司中,青島啤酒是唯一的中國公司。」
我對麥格拉思教授的結論稍微有些懷疑,因此用Wind資訊數據庫重新作了搜索,不考慮市值問題,截至2009年,有5家A股上市公司連續10年淨利潤每年增長5%以上。這5家公司是青島啤酒、格力電器(000651)、宇通客車(600066)、雙匯發展(000895)和云南白藥(000538)。在搜索過程中,我們剔除了1999年後才上市以及1999年至2009年間有過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司。
這5家公司中,青島啤酒和宇通客車沒有在我們歷年的最佳成長上市公司排名榜中出現過,限於篇幅,我們只研究一家公司。最終選擇青島啤酒,是因為我自以為長於財務分析或者說定量分析而拙於定性分析,這樣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麥格拉思教授的文章,對青島啤酒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麥格拉思教授將10年的觀察期截至2009年,這樣起始年度為2000年。觀察青島啤酒歷年的經營情況,在2000年前淨利潤不但做不到持續增長,甚至可以說是跌多漲少,其中1994、1995、1996年和1998、1999年淨利潤都是連續下降。
圖1:青島啤酒歷年經營情況
單位:億元
1999年度,青島啤酒的淨利潤僅為0.8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只有1.57%。可以認為,青島啤酒2000年開始的持續增長是從一個較低的起點上開始的。
即便如此,2001年對青島啤酒的持續增長也構成了重大考驗。這一年,公司未能完成增發時作出的盈利預測,主要原因是「下半年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內旅遊、啤酒消費出現嚴重下滑。」雖然如此,青島啤酒的淨利潤同比仍然增長了8.08%,這主要是經營以外因素的功勞,具體請看表1。需要說明的是,2001年青島啤酒投資收益主要來自股權投資差額攤銷。
表1:青島啤酒2000、2001年利潤表部分項目
單位:萬元
|
2000年 |
2001年 |
同比增長 |
營業利潤 |
8,838 |
7,132 |
-19.30% |
加:投資收益 |
1,609 |
3,144 |
95.40% |
|
5,328 |
8,586 |
61.15% |
|
1,378 |
2,534 |
83.89% |
減:營業外支出 |
1,364 |
3,140 |
130.21% |
利潤總額 |
15,789 |
18,256 |
15.62% |
青島啤酒專注於在啤酒行業的發展,相比較之下,啤酒行業的另一家巨頭——燕京啤酒(000729)就更青睞多元化發展,而多元化發展未必一定能對公司的持續增長起正面作用。在2000至2011年間,2002年燕京啤酒的淨利潤下滑幅度最大,為29.6%,而公司方面的解釋中第一條居然是——「公司股票一級市場申購投資收益2002年是500萬元,比2001年減少了2095萬元。」
直到2011年,青島啤酒的營業收入還全部是啤酒收入,而早在1999年,燕京啤酒的業務種類就已然不少。經過10年的發展,其飼料和礦泉水業務雖說收入增長不少,規模卻仍然不大,且盈利能力不及啤酒本業;茶飲料的收入倒是很快做上去了,毛利率卻實在不能說高。
表2:燕京啤酒1999、2011年收入情況
單位:萬元
|
1999年 |
2011年 |
||
|
收入 |
收入 |
毛利率 |
收入比1999年增長倍數 |
啤酒 |
150,599 |
1,149,760 |
41.40% |
6.63 |
酵母干 |
460 |
|
|
|
飼料 |
264 |
3,068 |
36.64% |
10.62 |
礦泉水 |
160 |
4,497 |
25.15% |
27.11 |
純淨水 |
140 |
|
|
|
核糖核酸 |
6 |
|
|
|
茶飲料 |
|
10,104 |
9.24% |
|
其他 |
|
7,602 |
75.12% |
|
很難說其他業務分散了燕京啤酒管理層多少精力以及公司多少資源,但顯然專注本業的青島啤酒在企業經營方面走在了前面。
與2009年相比,2011年青島啤酒的收入增長了8.47倍,而燕京啤酒只增長了7.01倍。
在運營能力方面,青島啤酒也較燕京啤酒為強。燕京啤酒的經營規模遜於青島啤酒,但存貨和固定資產的金額卻較青島啤酒更大,其中,尤以存貨為甚。
表3: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2011年存貨周轉情況
單位:億元
|
青島啤酒 |
燕京啤酒 |
營業成本 |
134.17 |
71.76 |
年末存貨 |
27.40 |
39.78 |
其中:包裝物 |
9.55 |
19.44 |
存貨/營業成本 |
20.4% |
55.4% |
包裝物/營業成本 |
7.1% |
27.1% |
在戰略方面,青島啤酒的戰略思維具有前瞻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執行力也值得肯定。
先看前瞻性。麥格拉思教授極為讚賞青島啤酒的併購戰略,「又如青島啤酒公司,自20世紀90年代初實現股份制改造以來,它一直積極參與國內外的併購交易。業界稱這些併購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該公司整合了高度分散的中國啤酒市場。」
伴隨著青島啤酒併購活動的開展,其母公司報表收入佔合併報表收入的比例逐步下降。到了1998年,青島啤酒母公司收入佔合併收入的比例降至80%,而此時燕京啤酒母公司的收入還就是合併報表收入。由此可見,青島啤酒的併購要比燕京啤酒早得多。
圖2:青島啤酒、燕京啤酒母公司收入/合併收入
併購的結果是青島啤酒的市場佔有率迅速提高。
圖3: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市場佔有率
在2001年年報中青島啤酒更進一步提出,「戰略重點由做大做強向做強做大轉變……今後公司擴張的步伐將放緩,重點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及市場空白的大城市進行購併。」
在2006年年報中,青島啤酒對併購的看法又發生了變化,「由於企業購併價格的提高,啤酒企業的擴張已由購併為主逐步轉向新建、擴建為主的方式,行業新增產能增長較快,導致市場競爭形式嚴竣……2006年,公司根據競爭環境的變化,提出了整合與擴張並舉的發展戰略。」
對併購態度的變化,足以說明青島啤酒戰略思維的靈活性。
從2002年開始,青島啤酒「積極致力於品牌和產品結構的調整,著力提高青島啤酒主品牌的銷量,全年共產銷92萬千升,同比增長42%,從而帶動了公司整體毛利率的提升。」於是,在此後的年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主品牌銷量這一經營指標數據。
表4: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主品牌銷量佔整體銷量的比重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青島 |
|
|
|
30.8% |
32.5% |
31.5% |
32.6% |
35.9% |
38.2% |
44.6% |
49.9% |
54.8% |
55.8% |
燕京 |
95.6% |
80.6% |
—— |
63.6% |
58.1% |
48.1% |
49.1% |
46.5% |
52.1% |
55.9% |
60.1% |
—— |
—— |
與青島啤酒不同,燕京啤酒起初在年報中提到「燕京」主品牌的銷量,其目的是為了說明這是連續多年全國產銷量第一的品牌,公司並沒有把提高主品牌的銷量與提高毛利率聯繫起來,而是從2002年開始提出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中高檔啤酒比例)來增強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直到2006年,燕京啤酒才提出「堅持不斷提升燕京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致力把燕京品牌培育成全國知名品牌和國際化品牌。」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青島啤酒主品牌佔銷量的比重自2002年後逐步提高,而燕京啤酒則有一個先降後升的過程。
自2010年開始,燕京啤酒沒有在年報中披露主品牌的銷量;對中高檔啤酒銷量的披露也時斷時續,自2008年開始也不再披露;甚至對公司啤酒銷量的披露也開始簡化——2010年 起只披露含託管企業的啤酒產銷量,而事實上不含託管企業的啤酒產銷量才是與財務報表中收入、成本等數據相匹配的。這種數據的不連續披露,或可認為是沒有一 個能夠持續較長時間的發展戰略的表現,而之所以不能夠持續,我猜測可能是執行力的問題。畢竟,無論是打造主品牌還是提高中高檔啤酒比例,這些戰略本身並沒 有什麼不對。
表5: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部分經營指標變化情況
|
青島啤酒 |
燕京啤酒 |
||||
|
1999年 |
2011年 |
增長(倍) |
1999年 |
2011年 |
增長(倍) |
營業收入(億元) |
24.45 |
231.58 |
8.47 |
15.16 |
121.37 |
7.01 |
毛利率 |
40.12% |
42.06% |
|
44.46% |
40.88% |
|
淨利潤(億元) |
0.89 |
17.38 |
18.53 |
2.91 |
8.17 |
1.81 |
產、銷啤酒(萬噸) |
107.10 |
715.00 |
5.68 |
90.00 |
529.60 |
4.88 |
銷售收入(萬元) |
244,544 |
2,279,039 |
8.32 |
151,630 |
1,149,760 |
6.58 |
啤酒銷售價格(元/噸) |
2,283.32 |
3,187.47 |
39.60% |
1,684.78 |
2,171.00 |
28.86% |
扣除/加權淨資產收益率 |
1.57% |
14.39% |
|
—— |
7.35% |
|
備註:燕京啤酒2011年529.6萬噸的產銷量系根據含託管企業的產銷量減去託管企業產銷量(按2008、2009年數估計,為21萬噸)估計。
儘管青島啤酒過去十二年的歷史稱得上輝煌,但今年6月末金志國先生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一事卻是給其未來的發展增添了變數。有分析師稱,「現任總經理孫明波先生提升至董事長。自2011年開始,孫總提出公司將加大力度發展第二品牌以及通過兼併收購擴大市場份額,以達到2014年1000萬千升銷量的目標。我們認為孫總擔任董事長後會加快這一戰略的實施,但有可能在短期內帶來利潤率因二線品牌投入加大而攤薄風險。」
麥格拉思教授認為包括青島啤酒在內的超凡增長企業「均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力,但它們的領導層、戰略和價值觀是始終穩定的。」我很迷惑,不清楚此次青啤換帥是穩定還是不穩定的表現,還是容我們多觀察一段時間吧!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對為什麼青島啤酒持續增長十二年卻未曾進入過歷年最佳成長50強的原因進行一番探討。其實原因很簡單,公司當初的股價太高了——以1999年0.0994元的每股收益和年末8.17元的收盤價計算,其市盈率高達82.19倍。這使得儘管與1999年相比,青島啤酒2011年的淨利潤增長了18.53倍,(復權)股價卻只增長了4.85倍。
不過,若非如此,青島啤酒很可能因為1999年末市值不夠10億美元而進入不了麥格拉思教授的視野。事實上,格力電器1999年的淨利潤為2.29億元,遠較青島啤酒為高(0.89億元),卻很有可能因為市盈率較低(以1999年每股收益0.705元和年末14.73元的收盤價計算,市盈率為20.89倍) 使得市值未達到麥格拉思教授的標準而不能成為「超凡增長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空調行業,格力電器能夠持續增長十年以上足以表明其「了得」,董明珠說她從沒 犯過錯誤或許稍嫌「狂妄」,但可以肯定的是應該沒有犯過大一點的錯誤,否則不可能有這樣輝煌的歷史業績記錄。從投資角度來說,格力電器2011年末的(復盤)股價與1999年末相比,增長了14.08倍,遠較青島啤酒為高。
以上現象說明,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篩選成長股的標準。未來,我們仍將借鑑對我們有用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保持我們的特色。
現在的德國人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口氣喝光一品脫裝大啤酒杯了。
去年德國全球啤酒消費量下降了1.8%,是1990年東西德合併以來最低。
週三德國統計局報告德國人2012年共喝掉了965萬公升(hectolitre)啤酒。
德國釀酒協會DBB說去年夏天異常涼爽,導致喝啤酒解渴降溫的德國人減少。
不過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德國新一代人變得不那麼對啤酒瘋狂。
過去30年裡德國人啤酒消費量一直在緩慢下降。健康考慮,加上酒精飲料選擇增多,導致豪飲啤酒的德國人減少。而德國年輕一代正變得更熱衷葡萄酒。
熊掌與魚不可兼得這句話,我們已經是耳熟能詳。最近,德國啤酒商對政府提出了這麼一個難題:頁岩氣和啤酒,只能選擇其一。
金融時報消息稱,因擔心水力壓裂技術污染水源從而影響本國啤酒的純淨度,德國啤酒製造商近日呼籲德國總理默克爾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法開採頁岩氣。據悉,德國政府正在試圖制定一項嚴格管理水力壓裂使用的規定。按照規定,對頁岩氣開採有強制性的環境影響研究,並禁止在水保護區內進行勘探。
但是德國釀酒聯合商會致函德國環境部長警告稱,除非可以排除水力壓裂法帶來的水源污染風險,否則政府不能通過制定的水力壓裂管理法。目前,頁岩氣開採中尚無任何技術可以替代水力壓裂法,同時也無任何證據顯示對水源的影響可以控制。
對於德國政府正在研究的管理規定,德國釀酒聯合商會拒絕接受,並聲稱,該建議根本不足以保護飲用水安全,因此會違反該國有關啤酒純淨度的法律,而這項法律在德國已有500年的歷史。
聯合會發言人Marc-Oliver Huhnholz表示,
「我們擔心水力壓裂技術會污染釀酒的水源。有一半以上的德國啤酒製造商都依賴私人水井。這會威脅到我們非常純淨的啤酒質量。」
作為天然氣消費大國,專家們估計在德國的地下存儲著大約23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夠德國30年的天然氣自給。德國政府顧問稱,
「以德國每年約86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來看,這項能源資源應該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來看待。」
但水力壓裂技術在德國確是「舉步維艱」。雖然聯邦政府針對天然氣的開發作了嚴格的規定。在德國議會上通過「水力壓裂法」規則提案已成定局,但德國各地為抗議天然氣新礦場勘探而建立的公民倡議團體卻層出不窮。
對此,德國化工集團BASF的CEO Kurt Bock評論道,
「水力壓裂在德國引發的焦慮是不應該的。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天然氣儲藏在本國,為何要花費那麼多錢在海外?而不創造自己國家的就業機會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