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又一次 美伊核談判無果而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58

BN-FM285_usiran_J_20141111023043

《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官員表示,美國國務卿克里和伊朗外長Javad Zarif在波斯灣國家阿曼舉行的長達兩天的會談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未就關閉伊朗核設施達成一致。

隨著六方會談11月24日最終期限的日益臨近,一位美國外交官表示,華盛頓和德黑蘭之間還存在真實的差距。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說,

我不認為任何人在最近表示過,我們走在24日達成協議的軌道上。

伊朗參加阿曼會談的二號人物Abbas Araghchi稱會談非常“緊張”,並表示他的談判團隊進行了幾乎24小時不停歇談判,以求在最後期限前達成一致。Araghchi稱,

我們認為,過去兩天的談判和討論是非常有用的。但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取得了進展。我們希望可以在最後期限前達成一致,但這將會非常困難。

Araghchi說,美國代表團顯示了“很大的政治意願和決心。”

美國官員說,雙方在阿曼沒有就延期進行任何討論。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Ben Rhodes表示,

我們並沒有與伊朗討論延期。因為我們想要將註意力集中在消除分歧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95

美聯儲關註的又一信號:工資開始加速增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07

12936575

美國10月非農報告再次應證了美國就業市場近期不同尋常的現象:失業率再次下降,但工資增速並未加速增長。債市隨之大漲。畢竟,如果工資增長停滯,通脹不太可能會加速,而美聯儲也不太可能開始收緊貨幣政策。

這可以解釋為何國債收益率仍然低迷。但是,事情真是這麽簡單麽?

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公司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Jim O’Sullivan指出:

引人註目的平均時薪確實有待增長,但它是眾多勞工成本數據之中的例外。更全面的個人收入數據顯示,美國時薪同比增長了3%以上,盡管非農報告給出的平均時薪(總工資/工作小時數)僅增長了 2%。 包括工作小時數增長2%在內,個人總工資收入增長超過了5%。按每小時算,衡量單位勞工成本之一的補償金也增長了3%。雇用成本增長相對平淡,但是也在過去兩個季度出現加速。

稅收收入數據進一步表明,工資增長並未如廣泛預期地那樣停滯。公司員工的收稅以5%-6%的步伐增長,與個人收入報告顯示的超過5%的個人總工資增長相一致。難怪財政赤字出現了大幅下滑。

更全面的收入衡量指標表現的格外強勁,可能反映出的是包括獎金在內的可變補償金的增加。相對於基本工資而言,這部分收入對通脹的威脅要少些。即便如此,非農報告仍然低估了就業市場收緊對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和刺激消費者支出的能力。工資加速的部分原因可能反映在了上升的員工離職率上;辭職率幾乎重回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跳槽通常是加薪的主要機會。

當然, 這些都不意味著在失業率還有5.8%的情況下,勞工成本和通脹會上升,或者即將上升;也不是說,在生產率上升之後,3%的時薪增速就與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不一致了。但是,上述這些更全面的收入數據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至少美國勞動力市場閑置在減少,並趨向於致使工資出現持續上升的壓力。

此外,通脹和工資是滯後性指標,而失業率正在快速下降。去年失業率還是7.2%;在勞動力參與率沒有下降的情況下,過去一年失業率下降了1.4%,為過去三十年來最大的降幅。與此同時,就業增長以兩倍於適工年齡人群增長的增速增長。

大部分美聯儲官員都表示,與其過早,他們寧願過晚收緊貨幣政策。盡管在我們看來有一點極端,他們一直在暗示,希望避免“重犯1937年的錯誤”。但是,鑒於現在貨幣政策是如此地寬松,在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後,美聯儲也很可能會在比“相當長的時間”更長的時間里,將寬松環境維持的足以促使經濟呈現上行趨勢。與此同時,未來幾年,固定收益市場將繼續基於美聯儲會最小程度地收緊貨幣政策來定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83

綠色動力環保(1330):垃圾發電運營行業又一標桿國企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62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1-24 11:28 編輯

綠色動力環保(1330):垃圾發電運營行業的標桿國企,規模性與成長性兼具

作者:鄭嘉梁

垃圾發電運營行業又一標桿國企,規模性與成長性兼具
香港上市第二家具備規模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綠色動力環保於 2014 年 6 月 19 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共發行 3.45億 H 股,發行價為 3.45 港元。上市後,公司成為香港市場中除光大國際之外第二家實際具備多年運營經驗及品牌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2005 年以來,北京國資一直是綠色動力的控股股東,公司則是其四大產業中唯一的環保新能源戰略平臺,上市後北京國資依然保持控股大股東地位。

已獲日處理規模超萬噸,未投運規模為投運的 2.8 倍:公司已簽署正式協議的焚燒項目共 21 個,總規模共 1.99 萬噸/日;已投運的為 5250 噸/日,在建與籌建(包括二期)共 1.465 萬噸/日,是已投運的 2.8 倍。目前三個項目在建(共 2100 噸/日);剩余項目中扣除開工時間待定的青島、金壇、射陽以及所有二期規劃後,我們預計近 2-3 年內剩余的 6100 噸/日開工確定性非常高,並且這已是保守的估計。

國企背景支持項目獲取,融資成本具有下降潛力:中國的生活垃圾處理大多采用 BOT 模式,運營商面對的合作方及監管機構均為各地方政府;我們認為在此模式下,具備國企背景十分有助於公司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合作;並且借助北京國資,公司未來在北京當地的項目競爭中也具有一定優勢。融資方面,公司此前的貸款主要來自於國內商業銀行,利率在 6.55%左右;2013 年首次獲得亞開行 1 億美金的人民幣貸款額度,利率明顯優於商業銀行。此外,上市後公司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預計未來其整體融資成本仍有下降潛力。

擁有爐排技術專利,且擬進入設備制造領域: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爐排爐技術,出圖紙後外包生產設備,使得設備成本較進口具有顯著優勢。近期公布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 51%股權,若完成,公司將進入設備制造領域,不僅有助於完善垃圾發電的產業鏈,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並可對外承接工程,增加利潤來源。 目標價6.37港元,首次評級買入:假設未來五年公司將年均新增 3000 噸/日規模,測算出於 2016 年,未投運與已運營項目的NPV 分別為 16.37 億與 35.01 億人民幣,相當於 2016 年每股價值為 6.37 港元,對應 2015/2016 年 20.9/15.1 倍 PE,1.80/1.54倍 PB,較現價有19.29%的上升空間,首次評級為買入。



香港上市第二家具備規模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
北京國資公司旗下唯一環保平臺

2014 年 6 月於聯交所主板上市
綠色動力環保(1330.HK)於 2014 年 6 月 19 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IPO 共發行3.45 億 H 股(含超額配售 4500 萬股),發行價為 3.45 港元。上市後,公司成為香港市場中除光大國際(257.HK)之外第二家實際具備長期運營經驗及品牌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公司上市前原有註冊資本 7 億人民幣,共 7 億股,上市後總股數為10.45 億股;IPO 共募集資金 11.90 億港元,融資凈額 11.26 億港元。

上市後募集資金用途變更
募集資金中 75%原擬用於償還項目的銀行貸款,但公司多個項目處於在建或籌建階段,其中不少籌建中項目公司的註冊資本金僅支付了 20%的首期,資本金仍有缺口,因此 9 月 8 日公司公告將部分募集資金用途變更,由償還貸款改為投入到新項目建設中,目的是使籌建項目更快推進,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公司股權結構歷史
- 公司的前身為道斯環保科技,是 2000 年在深圳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控制人為自然人鄭維先先生;
- 道斯環保 2004 年改名為綠色動力環境工程,2005 年變更為外商獨資企業;
- 05 年 10 月,北京國資公司向綠色動力環境工程增資 3000 萬人民幣,獲得61.16%的股權,正式進入綠色動力及垃圾焚燒行業;
- 05 年 11 月,鄭先生控制的綠色動力國際將其持有剩余的 38.84%股權轉讓給其全資附屬公司藍洋環保;
- 06 年 12 月,北京國資的全資附屬公司國資香港,認購藍洋環保發行的 9362 萬股普通股獲得 80%股權,成為藍洋環保控股股東;
- 09 年 11 月,國資香港收購藍洋環保剩余的 20%股權,全資擁有藍洋環保,至此北京國資公司全面接管了綠色動力環境工程公司;

- 此後北京國資陸續增資,且藍洋環保將其股權轉讓給國資香港,到 2011 年 1月,北京國資與國資香港分別持有綠色動力環境工程 95.39%與 4.61%的股權;
- 11 年 5 月,江淮基金等四家投資者共同對綠色動力環境工程增資,完成後北京國資與國資香港股權分別降至 73.54%與 3.55%;
- 為籌備全球發售,2012 年 4 月 23 日,綠色動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綠色動力環保集團(即現用名稱)。




上市後北京國資公司依然保持控股股東地位,社保入股
2005 年以來,北京國資公司一直是綠色動力的控股股東,綠色動力則是其四大產業中唯一的環保新能源戰略平臺;上市後,其直接持股比例變為 46.09%,加上附屬公司國資香港與北京科技分別持有的 2.38%與 1.87%,依然保持了控股大股東地位。

另外,北京國資與北京科技作為公司的國有股東,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在綠色動力發行 H 股時,該兩家公司將其持有的占實際 H 股發行數量 10%的內資股劃轉至社保理事會基金,因此上市後,社保基金現持有綠色動力 3.30%的股權,即 3450 萬股;按照聯交所披露的最新數據,目前社保持股為 3031.3 萬股,占比為 2.90%。

藍洋環保  
藍洋環保原是鄭維先先生的綠色動力國際的全資子公司,09 年底成為國資香港全資子公司;旗下原擁有常州、青島與武漢項目的全部股權;2009 至 2010 年,綠色動力環境工程通過收購、增資,獲得了常州、青島 75%股權,以及武漢 100%的股權;此外,薊縣公司於 2013 年 6 月成立,綠色動力與藍洋環保分別擁有其 60%與 40%股權;2013 年 9 月,綠色動力環保收購藍洋環保 100%股權,直接及間接擁有了以上四個項目公司的全部股權,藍洋環保也成為綠色動力旗下的境外全資子公司。

北京研究院  
北京研究院於 2010 年 12 月成立,主要業務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服務、技術支援服務以及銷售機電設備,現為綠色動力的全資子公司,且擁有 6 個項目公司 1%-2%的股權。




日處理規模超萬噸的領先垃圾發電運營商之一
專註運營生活垃圾處理BOT 項目,以焚燒發電為主
公司自 2000 年成立以來,長期專註於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行業,尤其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運營以及技術研發。截至目前,公司簽訂協議的垃圾焚燒項目共 21個,另有一個填埋(惠州 450 噸/日,2014 年 4 月已建成)與一個生物質桔桿焚燒(寧河 700 噸/日,預計將與寧河垃圾焚燒項目同期建設)項目,均為 BOT 模式。

2009 年底北京國資100%持股綠色動力環境,項目逐步開工投運
2000 年至 2009 年,公司經歷了從民營企業到國企控股,再到民營退出、北京國資全面持股的一個過程,期間由於國資公司與原民營企業的理念有所不一,導致 2009年 3 月才有第一個 BOT 項目(常州一期垃圾焚燒發電)正式投運。09 年底北京國資100%持股後,項目的簽署、建設以及投運工作逐步正常化;09 年至今,公司共有七個項目投運,目前有四個項目在建。

BOT 會計處理特殊,建設收入驟減導致2014H1 業績大幅下降,但不影響本質發展
由於 BOT 會計處理上需要在建設期確認建造收入,而公司現投運的項目相對較少,因此會計收益很大程度上受當期項目開工與建設進度安排的影響而出現明顯變動;例如 2014 上半年內,公司僅有惠州填埋、安順與句容的焚燒項目在建,且後兩項均在 6 月才正式開工,導致當期建設收入驟減,這也是公司在上市後不久則發出盈利警告,且中期業績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並且該情況也已在招股書中的“近期發展”項下明確指出。實際上公司的項目建設均在依計劃進行,安順、句容更是提前開工,短期的業績下降並不影響本質發展,各個項目的回報情況沒有改變。



項目覆蓋東部與中部 10省、直轄市
綠色動力總部位於深圳,旗下項目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包括山東、江蘇、浙江與廣東四省,亦是國內主要經濟發達地區;且已開始向內陸延伸,進入了山西、湖北、貴州以及湖南;此外,在主要直轄市中,公司獲得了天津地區兩個項目,在北京也簽訂了通州項目的框架協議。另外,由於東北冬季天氣寒冷,垃圾發酵較難處理,公司目前暫不考慮到東北拿項目。



涉足海外市場,但暫無項目落定,將審慎推進
除了在國內發展垃圾處理項目外,2011 年與 2013 年公司分別與泰國的南邦市、馬來西亞的彭亨訂立了框架協議,擬在當地建設垃圾焚燒項目;但具體細節未定,而且海外項目不確定性較高,運營模式與國內也有所區別,公司將審慎推進。

在手垃圾焚燒合約規模共 1.84 萬噸/日,投運規模 5250 噸/日
公司現有 7 個運作中的垃圾發電項目(其中兩個商業運營、5 個試運營),設計規模共 5250 噸/日;3 個在建項目,共 2100 噸/日;10 個籌建項目,共 6000 噸/日。
此外,上述項目中除了常州一期二期均已投運外,還有 9 個項目也已簽定了二期或中期規劃,目前未投運的所有二期總設計規模達 4650 噸/日。綜上所述,公司已簽署正式協議的項目共 1.99 萬噸/日;簽署框架協議的共 3200 噸/日。






實現可持續發展, 垃圾發電進程仍未結束
國內垃圾分類暫不可行,焚燒將持續為主要處理方式
垃圾分類短期內推行難,國外經驗不完全適用
發達國家垃圾分類起步較早,我們從三方面與中國情況進行比較:1)制度方面,德國、美國和日本三個垃圾分類代表國,普遍實行分類明確、執行嚴格的分類回收政策,建立了較完善的分類收集制度和設施,而中國大部分城市仍然實行混合收集;2)處理方式與技術方面,發達國家的處理工藝已經成熟,可從技術上實現有效分類處理,而中國主要還是挑選適當的地點集中填埋;3)居民意識方面,發達國家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整體較高,中國於 2000 年開始確立 8 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但居民的自主性比較低,垃圾分類仍然沒有好的改觀。可見中國在短期內要施行垃圾分類模式比較困難,處理模式也不能直接采用國外經驗。





中國土地有限,現階段焚燒可行性最高
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與各國的人口密度有密切關系,由圖 10 可見,日本與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大,其用填埋的比率非常低,美國與澳大利亞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具體的數據如下:
日本---截止 2012 年末,共有 1188 處垃圾焚燒廠,垃圾處理能力約 18.41 萬噸/日,全年生活垃圾焚燒量約 3608.6 萬噸,焚燒處理率達 79%。
新加坡---人口密度約是廣州的 4 倍,2013 年垃圾產生量約 2.1 萬噸,其中約 61%進行循環再利用,36%焚燒處理,填埋僅占 3%。
美國---其土地資源豐富,多以填埋進行處理。其中填埋處理占 54%,焚燒占13%,循環利用和堆肥占 33%。
因此在未來土地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預計我國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仍將繼續由焚燒取代填埋,焚燒比率將不斷提升。




“十二五”規劃完成難,預計“十三五”複合增速 11.7%  
“十一五”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63.5%,但設施規模未完成規劃目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2010 年中國城鎮人口共為 6.7 億人,我們按照“十一五”規劃中的無害化處理規模與處理率測算出 2010 年垃圾產生總量約為2.21 億噸,即人均垃圾產生量為 0.9 千克/日。截止十一五末,我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實際達到 63.5%,超出規劃 3.5 個百分點;但無害化處理能力僅增加32 萬噸/日至 45.7 萬噸/日,低於規劃約 10 萬噸/日,其中焚燒規模增加 6.36 萬噸/日至 8.97 萬噸/日,焚燒比率為 19.6%。



人均產生垃圾量將隨著城市化進程與社會進步逐步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城鎮人口總數為 7.31 億,城鎮化率為 53.7%;若我們假設城鎮化率年均增長 1.2%,2015 年將達到 56.1%。根據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5 年全國人口將控制在 13.9 億以內,以此測算得到 2015 年的城鎮人口總數約為 7.8 億。同時,按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十二五”規劃,2015 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規模將達 87.1 萬噸/日,處理率亦將提升至 90%;據此我們測算2015 年中國垃圾產生總量將為 3.48 億噸,人均產生垃圾量則為 1.22 千克/日。
可見,人均垃圾產生量與 2007 年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告顯示的 0.65 千克/人/日相比,以及我們按照人口普查資料與“十一五”垃圾處理規劃測算出的 0.9 千克/人/日相比,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深與社會的不斷進步,預計該數據將繼續增長,我們假設 2015-2020 年複合增速為 1%,測算出 2020年人均產生垃圾將約為 1.28 千克/日。

“十二五”規劃完成難度較高
2013 年底,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 89.3%,基本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垃圾焚燒占比也增加至 29.4%,距規劃的 35%差距不大。但無害化設施與焚燒設施的規模分別只達到了 49.3.萬噸/日與 16.6 萬噸/日,只完成了規劃的 57%和 54%。另外,截止 2014 年 5 月,全國垃圾焚燒廠達到 178 座,也只完成規劃的 55%。根據住建部統計顯示,2014 上半年共有 75 個垃圾焚燒項目在建,處理總規模為 7.65萬噸/日,其中 11 個項目已正式投入運營,總規模 1.395 萬噸/日,預計其余項目將在下半年與 15 年陸續投運。即使上述 7.65 萬噸項目可在 2015 年均投運,截止十二五末建成的焚燒設施依然很可能無法完成 31.7 萬噸/日的規劃目標。




預計“十三五”期間焚燒設施規模年均複合增速為11.7%      
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顯示 ,2020 年中國人口將達到 14.5 億左右,若繼續假設城鎮化率年均增長 1.2%,預計十三五末將達到 61%,屆時城鎮人口總數將達 8.8 億人。根據此前我們預計的 2020 年人均產生垃圾量 1.28 千克/日,假設當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可達到 95%,焚燒比例達到 50%,測算出 2020 年中國的垃圾產生總量為 112.6 萬噸/日,焚燒設施規模將達到 53.5 萬噸/日。與 2015 年末的30.7 萬噸/日相比,“十三五”期間行業複合增速預計為 11.7%。




中國環保投資占 GDP 比重依然較低,需要長期堅持的投入
從國內環保投資的情況看,“十五”期間突破了 7000 億元,“十一五”達到1.375 億元,大幅增長 96.4%;“十二五”的規劃是 3.4 萬億元,繼續呈現翻倍增
長,可見政府對環保行業的重視度不斷提升。但在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重上,中國長期低於 1.5%,而根據國外經驗,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重達 1%-1.5%時,環境汙染惡化有可能得到基本控制,環境狀況大體能夠保持在人們可以接受的水平;環保投資占 GDP 比重 2%-3%時,環境質量可以得到改善。因此一般來說,若要與全國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重須達到 2%以上。美國於 1977 年就已達到 1.5%,2000 年增長2.6%,德國在 80 年代末為 2.1%,英國為 2.4%,日本為 3.4%。因此若要明顯改善目前國內環境問題,仍需要長期的治理與投入。



行業整合是長期發展趨勢,外延式擴張將成重要增長力
2013 年前十二大企業投運規模占行業 2/3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以及“十二五”規劃測算,2005 年以來中國的垃圾焚燒行業均處於較快發展階段,“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20.8%與
27.9%,吸引了大量企業參與到該行業中,也出現了如光大國際、錦江綠能等行業領軍者。

中國固廢網研究院統計顯示,截止 2013 年末,在焚燒領域內已形成規模的 12 家企業共擁有項目 196 座,包含了運營、在建和籌建的項目,總焚燒處理能力達到20.97 萬噸;其中投運垃圾焚燒項目有 87 座,投運能力為 9.5 萬噸/日,而截止2013 年全國投運項目總規模為 14.5 萬噸/日,因此 12 家企業占到了行業三分之二的市場規模。



市場仍較分散,行業整合是大趨勢
但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市場依然較為分散,美國垃圾焚燒最大的兩家企業Waste  Management 與 Allied Waste Industries 所占份額約達 50%,中國的行業格局仍有待整合。實際上,近幾年來業內的收購兼並事宜已頻頻發生,且涉及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按照我們圖 14 中的測算,“十三五”行業增速約為 11.7%,明顯低於前十年,若企業要保持較快增長,一是將不斷開拓新的業務板塊(不局限於焚燒運營),另外就是需進行外延式收購擴張。



國企占據行業主導地位,多數大型企業均開始研發或引進設備技術
從行業中主要企業的技術與設備情況看,大多公司在和核心設備上均進行了國外技術引進或自主研發,但僅有少數進入了上遊的設備制造領域。在處理技術上,杭州錦江、中科通用主要采用流化床技術,其他主要企業如光大國際、上海環境、綠色動力、重慶三峰等均采用爐排爐技術。



新增項目以爐排爐技術為主
目前國內主流的垃圾焚燒技術為爐排爐與流化床兩大類,盡管流化床成本較低,但由於其需要摻煤燃燒,近年來采用爐排爐技術的項目逐步增多。截止 2014 年 5月,國內建成並投運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 178 座,總處理規模 16.6 萬噸/日,其中采用爐排爐技術的電廠達到 106 家,設計處理規模 10.5 萬噸/日,采用流化床技術的電廠為 67 家,設計處理規模 5.8 萬噸/日。
此外,水泥窯焚燒也開始進入大家的視線,但該技術需要與水泥廠配合運作,且運輸成本較高,目前並未成為主要處理方式。



處理標準與民眾意識在逐步提高,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處理標準提高利於行業整合  
舊國標於 2001 年開始施行,直到 2014 年 7 月 1 日新國標的出臺,對比新舊國標,在各個指標上都有緊縮,特別是二噁英的排放,新國標嚴控到 0.1,與歐盟2000 標準看齊。對焚燒汙染物指標的嚴加控制也將進一步推動行業內的整合。



補貼模式短期內仍將持續,民眾意識提高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中國的市政環保項目依靠補貼實現盈利是不爭的事實,而若需要企業參與未來發展環保,補貼也必須持續。這本質上並不是要推動某個行業的發展,而是關系所有人在乎的卻又暫不願為其付費的生存環境;並且,環境保護必須永久維持,與一些階段性的政府扶持行業在較為成熟後由於補貼取消而難以盈利有著根本區別。以此出發考慮,國家補貼並不是該行業的弱勢之處。
此外,若上市公司可在資本市場中依靠其優秀的經營業績,配合政府支持,從而獲得更多資本發展業務,未嘗不是將來形成該行業擺脫補貼且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一個良好開端。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現有模式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持續,待治理產生比較明顯的成效後,相應的民眾環保意識必然提升,未來若要維系環境,落實到個人身上的付費制度並不無可能。因此長期而言,環保企業利潤率也許有下降空間,但可保持穩定的現金流與合理收益率;而在短期內,本身市場內生性增長加上行業大格局形成帶來的外延式擴張均具備顯著增長力。  

國資背景助力項目獲取,長期經驗提升運營效益
國企背景支持, 理念符合行業方向
北京國資入主,股權已理順
2009 年隨著民營老板的退出與北京國資的全面接手,綠色動力的股權已基本理順;籌備上市期間引入了一些投資機構,但目前北京國資依然是絕對的單一大股東,公司的國企背景已充分確立。由於目前中國的生活垃圾處理大多采用 BOT 模式,從獲取項目到運營收費,面對的合作方以及監管機構均為各地方政府;我們認為在此模式下,具備國企背景十分有助於公司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合作;並且作為北京國資旗下唯一的環保新能源平臺,公司未來在北京當地的項目競爭中也具有一定優勢,現已簽署了北京通州項目的框架協議,也參與了其他項目的投標,但截止目前北京的項目均未確定中標結果。

標準高於民營時代,理念符合行業趨勢
垃圾焚燒是一個爭議較多的行業,一直以來不乏民眾反對的聲音,為減少或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一方面全行業項目的平均質量需進一步提高,另外項目公司、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也有待加強,因此項目的標準必然越來越高。這不僅包括規範處理、達標排放等硬性指標必須達到,而且廠內的氣味處理、整體環境等直觀感受更是消除民眾質疑的有力憑證;可見項目公司需在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並且促進運營效率的不斷提升。

北京國資進入該行業的目的是打造垃圾焚燒的品牌,做項目秉持“社會效益為首,經濟效益為本;安全環保高效”的理念,與原來的民營企業相比,這更符合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不斷獲得及做好項目的根本。

以常州與海寧項目為例,常州一期作為綠色動力第一個投運項目,也是其旗下唯一一個在與民營合資時期建設的項目,國資公司全面接手後,對其做了多次改造,目前的煙氣排放、滲濾液處理以及廠區建設等,均較前期有明顯改善;公司的第二個投運項目海寧垃圾發電廠,則完全由國資公司建設投運,其整體設備與廠區配套均一次到位,明顯優於常州一期的初次建設。

項目質量良好,全面達到國家排放新標
公司的項目質量處於行業前列,排放全面達到國家新標準。例如 2013 年央視曝光武漢鍋頂山垃圾焚燒處理與排放不當後,監管部門臨時檢查了武漢各個垃圾發電項目,綠色動力的武漢青山區項目順利通過檢查並被作為典範。







儲備項目充足,在建與籌建規模是投運規模的 2.8 倍
已獲項目中,在建與籌建規模是已投運的 2.8倍,預計 2-3 年內至少開工 6100 噸/日
按照已簽署正式協議的焚燒項目規模計算,投運項目為 5250 噸/日,在建與籌建(包括二期規劃)的共 1.465 萬噸/日,是已投運的 2.8 倍;其中正在建設的有三個,共 2100 噸/日;由於青島選址待定,金壇、射陽的垃圾量暫時不足,該三個項目(共 1800 噸/日)建設時間待定;另外二期規劃一般至少在一期投運後三年開始建設,扣除全部的二期 4650 噸/日後,我們預計 2-3 年內開工剩余的 6100 噸/日確定性非常高,並且這已是保守的估計。  

過往每年新增約 2410 噸/日規模,上市後速度仍有加快潛力
國資公司在 2009 年底全面入主綠色動力,因此我們回顧 2010 年至 2013 年,以及2014 截至目前的情況,可見這四年中公司平均每年獲得 2-3 個新垃圾焚燒項目,平均每年總規模 2710 噸/日;每年新開工項目數約兩個,平均總規模 1140 噸/日。
2014 年上市後到目前為止,公司共新獲得 3 個項目共 3700 噸/日(含二期),已接近 2012 年的項目高峰規模;根據行業的增速以及公司過往每年的增量,並且上市後進一步拓寬了的融資渠道,我們預計其後續拿項目的速度不會低於上市前。

已獲項目一期預計 2018年全部建成,總投運規模將較目前翻倍
按照現已獲得的垃圾焚燒項目規模,扣除開工日期不定的三個項目以及全部二期擴建,我們預計 2018 年其他項目將全部投運,僅是這部分,在四年後公司的投運規模將達到 1.345 萬噸/日,是現在的 2.56 倍。





運營效益不斷提升,自有技術經驗豐富
項目單體平均 726.2 噸/日,具有規模效益
一般而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若是低於 500 噸/日的規模,難以具備規模效益,這也是目前人口過少的地區鮮有垃圾焚燒廠的原因之一。綠色動力競爭項目主要針對中小型城市,該類城市的人口在 400 萬至 1200 萬,人均每天產生 0.9-1.2 公斤的垃圾,具備了給焚燒廠提供較為充足穩定垃圾量的基礎。目前公司在手項目的單體平均設計規模(不含二期)為 726.2 噸/日,其中最小的 500 噸/日,最大的 1200 噸/日,均達到經濟規模以上。  

擁有自有爐排技術,設備成本具優勢
綠色動力的垃圾焚燒設備僅用爐排爐,不參與流化床競爭。技術總監盧巨流先生研發的多驅動逆推式爐排爐技術和設備,2006 年已被授予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因此公司具備自有的爐排技術,生產則外包給國內廠家,在成本上較進口設備有顯著優勢;根據行業普遍水平,與進口爐排相比,國產的成本可下降 40-50%。公司絕大部分項目運用的都是自主研發爐排技術。

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工程,進入設備制造領域
此外,公司於 2014 年 11 月 5 日宣布定力一份投資意向協議,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工程 51%的股權。泰欣環保是專業提供煙氣脫硝、垃圾滲濾液回噴處理等技術與設備的工程公司,目前已建立這些環保輔助系統的 EPC 綜合工程能力,為國內多個垃圾發電廠與中小型火電長提供配套服務。若收購成功,綠色動力將正式進入設備制造與工程領域,不僅有助於完善垃圾發電的產業鏈,降低部分設備成本,並且可對外承接工程,增加的利潤來源。預計該收購將於 2015 年 3 月 31 日前後完成交割。

融資成本存在下降潛力  
垃圾發電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降低融資成本對提高公司競爭力尤為重要。綠色動力作為在國內成立的企業,此前其貸款主要還是來自於國內商業銀行,利率一般在6.55%左右。2013 年 4 月 12 日,公司首次與亞洲開發銀行訂立協議,亞開行將提供最多等於 1 億美金的人民幣貸款,截至 2014 年 4 月底,公司未償還的總額為 2.05 億人民幣(用於章丘項目),未動用的為 4.18 億人民幣。亞開行的利率顯著低於國內商業銀行,公司後續新項目的建設將繼續動用余額,該貸款有助於降低其平均利率水平,而且上市後公司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預計未來資金成本仍有下降潛力;但由於公司為 H 股性質,其在海外融資限制較多且手續更為複雜,因此短期內預計融資成本依然難以與同行的紅籌公司相比。

投運項目運營良好  
單個項目的運營效益,與當地的垃圾產生量、政府的收運體系以及垃圾本身熱值密切相關,這些是在公司競爭項目時需要考慮的事宜,而且與公司本身的建設運營管理沒有直接關系。對於項目公司的運營效率,我們主要關註自用電率((總發電量-上網電量)/總發電量))以及噸垃圾發電量(按國家給予 0.65 元/度電的補貼計算方式:上網電量/進場垃圾量)。

目前公司僅有常州與海寧項目正式商業運營超過一年,根據招股書數據以及我們實地項目調研,常州往年自用電比率均超過20%,噸垃圾發電量也低於200度,這是由於該項目附近為化工重鎮,工業用戶有供熱需求,因此項目1號機組采用抽氣供熱的方式,可供電與供熱;如果把供熱一起折算之後,自用電率約為16%,符合行業水平。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蒸汽折算成電量後,其價格約為實際售電價格的2倍,可見供熱的盈利能力好於供電;但由於大多數焚燒廠附近並沒有相應需要供熱的工廠,因此無論是綠色動力還是全行業,垃圾焚燒項目有供熱的很少。
海寧項目的運營效率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自用電率最開始有 24%左右,後期逐步下降,2011-2012 在 18%左右,2013 年降到 14%,已屬行業前列水平。在噸垃圾發電量上,海寧廠從一開始約 200 度提高到 2013 年的 270 度,已接近國家補貼標準的上限 280 度,預計這兩年仍有提升潛力。

2013 年進入試運營的五個項目中,截止目前,除了武漢還未拿到 0.65 元/度的完整補貼外(與國家審批進度有關),其余項目均已獲得。由於是試運營階段,暫時沒有自用電比率的數據;在噸垃圾發電量方面,乳山、泰州由於是 2013 年 11-12 月才開始投運,因此 2013 年統計的發電量數據暫時較低,在成熟運營後將逐漸提升。




盈利預測分析
重要假設
項目開工與確認假設  
按照招股書資料以及我們的預測,公司目前已獲項目的一期預計將在 2016 年全部開工;根據過往三年建設收入的毛利率情況(17.8%-20.0%),假設新項目的建設毛利率平均在 18.5%;據此我們測算出 2014-2017 年在手項目貢獻的建設收入,其中 2014 年由於開工項目集中在下半年,當年貢獻較少,2015 年將大幅增長。以下預測僅考慮了較為確定的已獲項目開工時間,公司後續拿新項目的進程不會停止,如有新增項目,我們認為至少對 2016 與 2017 年的建設收入帶來增厚。




運營相關假設
運營收入方面,我們主要的假設為項目的產能利用率、處理費、垃圾含水率、自用電率以及進爐垃圾發電總量。另外根據公司以往項目情況,我們看到其試運營期較長,而在此期間對應的項目無法獲得增值稅退稅;並且,0.65 元/度的標桿電價中,中央補貼的 0.1 元可能由於批複名錄時間不確定,項目無法在運營後馬上獲得,因此我們假設所有新項目投運後一年內均無法獲得增值稅退稅,且僅能收到0.55 元/度的電費,從運營第二年開始恢複正常。

今年仍處於試運營的五個項目中,除武漢外都已於今年 8 月 21 日取得了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而武漢項目不在第五批目錄內,我們暫時保守預計武漢項目將於2016 年獲得。













收入與利潤預測
2013-2016 年總收入CAGR 為 28.9%
由收入分類表中可以看出,近幾年公司的收入構成中,建設收入占比一直超過一半,因此總收入仍將主要受到項目開工情況的影響而產生波動。2014 年新項目開工集中於下半年,建設收入貢獻有限,收入同比預計下降 16.9%;而 14 年的項目開工後,將於 15 年全年貢獻建設收入,且當年亦有新項目開建,因此預計 15 年的收入將大幅增長 96.1%;總體上 13 至 16 年公司收入的年複合增速預計達到 31.8%。




2013-2016 年凈利潤CAGR 為 32.8%
垃圾焚燒項目正常投運後毛利率基本穩定,我們預計建設與運營的毛利率將分別保持在 18.5%與 43.0%。隨著新項目的陸續開工以及投運,預計未來三年公司歸屬股東凈利潤複合增速將達到 32.6%。




財務預測與分析
上市後負債率顯著下降,資金充足,短期無再融資需求
目前公司在建項目 3 個,總投資額預計 8.21 億人民幣;籌建項目 7 個,預計投資額 23.57 億人民幣(不含二期,不含青島、射陽與金壇),合計共 31.78 億元,若按 30%自有資金出資計算,需要資本金共 9.53 億元,並且以上將於 2014-2016 年分批陸續開工。截止 2014 年上半年,公司在手現金共 10.17 億人民幣,足以應付項目建設的需求;而且資產負債率與凈負債率分別為 52.7%與 32.5%,杠桿顯然仍具有上升空間。因此我們認為公司上市後,獲取項目的速度不會低於以往,並且若無特殊大型項目出現,短期內沒有再做直接融資的需求。




目標價6.37港元,買入評級
項目 DCF 估值  
我們測算單體為 1050 噸/日的垃圾發電項目,假設運營期 28 年,總投資額 4.5 億人民幣,其中 1/3 自有資金出資,2/3 使用銀行長期貸款,假設平均利率為 6%,得出該項目的 IRR 水平為 12.6%。




IRR 敏感性分析
IRR 的測算基於多項假設,我們測算出在噸投資額分別為 40 萬元與 50 萬元的情況下,假設融資成本從 5%到 7%、噸進爐垃圾總發電量從 300 度到 390 度,算出不同假設項下的 IRR 區間在 6.9%至 17.3%。可見同樣的項目,若是在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以及可獲得較低成本的設備,噸投資額降低 20%,IRR 整體均上一個臺階,提升 4-5 個百分點;另外利率的下降以及運營效率的提高也是提升 IRR 的有效措施。




假設未來五年每年新增3000 噸/日處理規模,DCF 估值 2016 年6.37 港元
我們根據已獲項目的建設進度計劃,預計 2018 年所有一期項目將全部開工;假設二期擴建將於 2018 年起分三年開工。此外,跟隨行業的發展,公司繼續獲取新項目的步伐不會停止,我們假設未來五年內(2015-2019 年)綠色動力每年可再新增 3000 噸/日處理規模的焚燒項目;根據歷史情況,一般項目將於獲得後第四年開工,因此預計以上項目將於 2022 年全部開工,屆時公司擁有的垃圾焚燒總規模預計將達 3.49 萬噸/日。根據圖 42 的自有現金流測算,我們得出從 2014 年(第0 年)至 2022 年(第 8 年),不同年度開工的項目於當前的凈現值;之後按照每年新開工與新投運項目規模,測算出於 2016 年,未投運項目與已運營項目的 NPV分別為 17.60 億與 35.01 億人民幣,對應每股價值為 6.37 港元。




目標價 6.37 港元,對應 2015 年 20.9 倍PE,1.8 倍 PB,首次評級買入
我們認為綠色動力具備了在該行業發展的幾項重要特質:國企背景、擁有優惠利率的貸款、單體項目規模中上,且在手的在建與籌建項目規模較大,有利於鎖定未來盈利增長,同時其多年的經驗與爐排技術有助於獲得更多新項目,因此未來潛質可期。此外,公司是目前港股市場中除光大國際之外第二家具有規模及品牌的垃圾發電標的,在全國的爐排爐垃圾焚燒運營企業中亦排名前列,其發展方向符合行業趨勢,發展速度預計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給予公司 12 個月目標價6.37港元,對應 2015/2016 年 20.9/15.1 倍 PE,1.80/1.54 倍 PB,較現價19.29%的上升空間,首次評級為買入。





風險因素
已有項目開工時間大幅延遲;試運營時間過長,影響增值稅退稅
一般項目獲得之後 1-2 年是籌備期,之後 1-2 年進入建設期,若公司新項目大量出現開工時間嚴重延遲,一方面從會計報表層面,無法維持建設收入的良好增長;另外更重要的是項目部投運則無法實際產生效益,對公司整體價值產生負面影響。

無法獲得新項目 公司作為 BOT 項目為主的運營商,單個項目的增長有限,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於外延式擴張。若無法每年獲得相應的新項目,我們模型中的預期則無法達到,並且未來持續增長動力有限。

政府補貼無法按期獲得,或者補貼減少/取消
垃圾焚燒項目中的垃圾處理費、標桿電價超過火電價格的部分,均有政府補貼性質。若改些補貼無法增長獲得或者減少,將拉低項目收益率。另外如果試運營期過長,期間增值稅退稅無法獲得,也將降低項目收益。

未來運營效率低於現有水平
若出現管理或者技術等問題,項目未來的運營效率低於目前水平,其 IRR 水平將出現下降;另外若利率上升,融資成本的提高對該類資金密集型企業亦有負面影響。(來自第一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43

股票期權要來了 A股迎來又一個股做空機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25

股票期權來了,自融券之後,A股又迎來新的做空機制。

證券時報網,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5日表示,證監會就《股票期權交易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及其相關指引征求意見。

鄧舸表示,該辦法設定了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參與股票期權的資格,明確證券公司可以從事股票期權經紀、自營及做市業務,同時允許期貨公司從事與股票期權備兌開倉和行權交割相關的有限範圍的證券現貨經紀業務。

該辦法還明確證交所為股票期權的交易場所。

德邦證券分析師稱,股票期權的推出能進一步活躍市場、增強市場吸引力,增加券商創收渠道,券商可以為符合適當性要求的投資者定制期權,再到機構市場上買入相反方向的標準化期權以對沖自己的頭寸風險。

目前中國證監會尚未宣布股票期權首批試點的具體細節。據路透,證監會副主席姜洋上月表示,要推動期貨交易工具創新,推動場內股票ETF期權試點,研究開發股指期權、商品期權、匯率期貨,穩步推進場外衍生品創新。

證券時報網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個股期權的推出將令四類股票受益:券商板塊、期貨公司、交易軟件公司和被選為股票期權標的的個股。

股票期權交易實際上是一種股票權利的買賣,即某種股票期權的購買者和出售者,可以在規定期限內的任何時候,不管股票市價的升降程度,分別向其股票的出售者 和購買者,以期權合同規定好的價格購買和出售一定數量的某種股票。

期權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看漲期權;另一種是看跌期權,即投資者可以以協議價格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股票的權利,可以被用來做空股票。華爾街見聞曾介紹過索羅斯曾用看跌期權來做空美股。

意見稿提到,個人投資者參與期權交易門檻為50萬,此外需具備期權基礎知識,通過上交所認可的相關測試,具有相應的期權模擬交易經歷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52

油價暴跌又一犧牲者:迪拜股市崩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90

迪拜股市周四暴跌7.4%,創下2009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因油價大跌打擊了該國經濟前景,令其成為近期油價暴跌的又一位犧牲者。

美東時間早晨5點,迪拜股市收盤後的情況:

screen shot 2014-12-11 at 7.43.06 am

周四一天的暴跌幾乎抹光了迪拜股市從今年2月初以來的所有漲幅。作為中東最波動的市場,迪拜名副其實。

dfmgi_quote_-_dubai_financial_market_general_index_-_bloomberg 2

今年早些時候,迪拜還創造了很多投資者的成功神話。2013年初至2014年中期,迪拜股市上漲了近200%,CNN因此稱之為“財富創造的完美市場風暴”。

然而,這場“完美風暴”現在正無情地將迪拜股市的屋頂掀翻。

盡管阿聯酋並非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但該國作為中東地區的主要金融與商業中心,對於油價大跌是極為脆弱的,因為投資者開始擔憂該地區的經濟活動放緩。

全球油價自今年6月以來已經下跌了40%,對石油出口國造成了巨大壓力。

油價暴跌讓政府和消費者的收入縮水,意味著購物需求和銀行業服務將會下滑。這可能會打擊迪拜的公司。事實上,迪拜的鄰居阿布紮比已經被迫為其支付了100億美元的債務

這一次,投資者並不那麽擔心壞賬問題,但油價下跌對當地公司收入帶來的重創仍然是痛苦的。

阿布紮比國家銀行首席投資總監Gary Dugan對彭博表示:“當前的問題是,沒有人知道油價最終會怎樣。每個人都在等待油價反彈,但遲遲不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99

經濟加速複蘇 美股牛市又一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80

ws2

2014年,原油、美聯儲和擴張的經濟為美股定下了基調,標普500指數53次收於歷史新高,自金融危機後低點累計上漲超過200%,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最大牛市。

美國經濟加速增長,以及全球央行大寬松刺激偏好風險的投資者購買股票,標普500指數年內53次收於歷史新高,道瓊斯工業指數史上首次突破18000點。美國原油產量創三十年新高和OPEC拒絕減產保價致使原油價格下跌46%,能源股大跌,航空股大漲。

管理20億美元的費城信托公司(Philadelphia Trust)首席投資官Richard Sichel告訴彭博社,繼2013年大漲30%後,標普500指數去年“能獲得兩位數的上漲是驚人的”。

股票投資者應該為前後這樣的銜接感到高興。市場對美國經濟感到樂觀,低油價可幫助刺激消費者信心。

繼2013年創下1997年以來最大漲幅後,標普500指數去年上漲了11%至2058.90點。12月31日下跌了1%導致該指數在當月累計下跌了0.4%,未能實現連續第七個12月上漲。但2014年仍然是標普500指數連續第三年收獲10%以上的漲幅,這種情況史上僅三次。

道瓊斯指數去年上漲7.5%至17823.1點,最後兩個交易日的回吐令其回落至18000點下方。納斯達克指數全年大漲13%,代表中小盤股的羅素2000指數上漲3.5%。

據彭博社,2014年平均每天有64億股股票被換手,較2013年增長3%;平均日交易量達到約2580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17%,反映出股價的上漲。

幫助管理50億美元資產的Hennessy Funds基金經理Skip Aylesworth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美股的上漲與海外資金的流入有關,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看起來更加靠譜,以及油價的下跌。希望投資的人正在把錢投向美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10

58與小米:又一批闖入互聯網金融的“野蠻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0/149793.html

黑馬說:互聯網金融在2015年越來越熱鬧了,姚勁波之後,雷軍也正式選中這塊金餑餑。5月11日,小米金融將發布第一款貨幣基金產品。小米金融這樣介紹自己:基於小米的海量互聯網用戶和數據增值業務,小米本身是“硬件引流,軟件搭臺,服務賺錢”的模式,金融服務是其中最重要的服務之一。既然都做金融,人才是第一位的。拉勾敏銳地嗅到了這個動向,也於近日宣布將進軍金融招聘市場。

互聯網公司進場金融領域的目的很明顯:留存付費用戶,在平臺內形成閉環。當然,並非所有互聯網企業都能順當地進入金融領域。一般而言,互聯網企業能否順利地進入金融領域,應當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支付賬戶;二是貼近金融業務的消費場景;三是足夠大的平臺效應。“幸福膠囊”曾撰文稱,電商和部分基礎服務類網站是覬覦金融業務的“門口野蠻人”。58和小米明顯不甘於繼續等在門外。

文 | 本刊記者 崔婧
編輯 | 王瑞

 


何松一晚上都沒怎麽睡好。就在5月8日早上出門前他還在因為穿衣服問題糾結再三,直到最後一分鐘他才決定穿平日里的衣服,並加了一點小心思,挑了一件帶領的T恤和休閑的褲子。

他的糾結點來源於58同城的金融發布會。印象中,金融人士都應該是穿襯衣西裝、打領帶的人。作為58同城金融事業部的負責人,他是不是也該如此?

這種問題何松並不止一次糾結。當互聯網和金融相遇後,天平應該偏向哪一端?

在接手金融事業部之前,何是58同城的技術負責人,他喜歡簡單,不喜歡繁文縟節,他覺得58同城的用戶也是這樣一類人:懶、宅、不喜歡太複雜。如果用戶是跟一幫穿著襯衣西服的人打造產品,這種舒適感便蕩然無存,用戶體驗不再存在。

何松希望把嚴謹的金融服務簡單提供給用戶,用戶在58同城平臺上租房、找房子、買車、裝修等的時候,還可以消費的很爽。他們能夠給用戶提供的是一種從場景到金融的0距離的產品。當然,這也正是58同城CEO姚勁波的心思。

一段時間以來,58同城從最原始的分類信息,逐步做到比較完善的線上閉環。但是近幾年,在58同城的每個細分業務領域(代駕、房產、家政等),都有O2O模式的App追兵。

姚勁波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也坦承58同城受到了沖擊和挑戰。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姚會很苦。原有業務增長放緩,這其實也是所有平臺型公司面臨的共性問題。那麽,押註金融,姚能否甩開移動端的單個開發競爭對手?

平臺型公司都會做金融
 


在已然人滿為患的互聯網金融領域,58同城靠什麽分的一杯羹?姚勁波的答案是場景金融。

前段時間,和支付寶朋友聊天更堅定了姚做場景金融的信心。他提到過去金融主要是缺少交易,未來金融可能是缺少場景,而58同城恰恰就是一個巨大場景企業。它本身是租房、二手房、商業地產和商鋪轉讓、同城物品轉讓、二手車和婚慶裝修的平臺,不但能掌握用戶信用情況,還能獲知用戶貸款的目的,最終把貸款無縫融入到交易場景里。

58金融主要是貸款和理財兩大業務,目標就是打造交易閉環,逐漸將平臺上的不同類目轉化為直接交易的服務。

比如,收購了安居樂後,58同城基本上沒有什麽競爭對手,在房貸領域推出房租按月付、新房、二手房貸款;收購駕校一點通後,基於駕校學車等領域深度挖掘場景需求,在車貸領域推出0元學車貸款、新車二手車分期付款、車商貸;並購趕集後,成為領先的本地O2O領域服務提供商,為700萬平臺商戶提供小微貸、小微理財產品,貸款和理財全面打通。

在發布金融戰略之前,姚準備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2014年5月,他就稱58同城正在申請金融牌照,下一個重要投資方向是互聯網金融,7月,58同城和國內最大的外資小額貸款公司亞洲聯合財務達成戰略合作,邁出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第一步。

姚勁波自然也清楚自己的優劣勢,所以58同城選擇和銀行、證券、基金、小貸、保險、P2P等各種金融機構合作,58同城提供各種場景數據,其他合作機構則提供金融服務。

在姚的眼里,場景數據就是說用戶會清晰告訴你幹什麽,比如搜索條件是500萬以內CBD兩居室。因為場景確定,所以錢的流向也確定,58金融可以不把錢給貸款人,而是直接給出讓服務的人,場景數據的作用是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數據的緯度,數據越多,服務越好,風險也越低。

其實,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做場景金融已經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做支付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比如做學生消費的分期樂和趣分期等。比如做供應鏈金融,如阿里小貸、京東貸等。

就在58金融發布同一天上午,聚焦專車領域,滴滴快的旗下一號專車和P2P平臺點融網達成合作,也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了,推出“余額生息計劃”,用戶通過一號專車的活動頁註冊成為點融網用戶,即可參與。

所以,作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後入者,姚選擇做場景金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也是所有平臺型公司在面對垂直領域的追兵時的共同選擇。

劉強東早在3年前就意識到屬於電商流量時代已經過去,對用戶消費潛力深度挖掘會是京東新的增長點,切入點就是京東金融。從收購網銀在線開始,再到供應鏈金融,京東白條,直至基金銷售等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劉都做了布局。

而國內O2O規模做得最大的團購平臺美團,在年初媒體溝通會上,王興也表示,目前美團在孵化一些新業務,有可能涉入互聯網金融,在他看來,美團有這個機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動(全年460億元的現金交易),大量商戶在供應鏈上的信貸需求和大量消費者在消費信貸的需求都是美團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基礎。

留存付費用戶
 


互聯網金融在2015年越來越熱鬧了,姚勁波之後,雷軍也正式選中這塊金餑餑。5月11日,小米金融將發布第一款貨幣基金產品。

早在今年3月,朋友圈就出現了小米金融招聘帖:小米將招聘信貸政策專家、信貸管理專家、金融產品經理和平臺產品經理。

小米金融這樣介紹自己:基於小米的海量互聯網用戶和數據增值業務,小米本身是“硬件引流,軟件搭臺,服務賺錢”的模式,金融服務是其中最重要的服務之一;小米金融專註零售金融業務,主要為消費者提供貸款和理財服務,希望通過數據化的征信和運營體系,以極低的成本和極致的用戶體驗打動我們的用戶。

在此之前,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無一缺席互聯網金融。那麽,互聯網公司為什麽都要做金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留存付費用戶。

比如早前的余額寶。在阿里巴巴內部,淘寶的功能是大量吸引客戶進入體系內,讓客戶成為淘寶用戶,而支付寶要做的事情,就是考慮如何給淘寶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留下來成為支付寶的客戶,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支付寶推出余額寶為的就是提高淘寶的客戶黏性,讓體系內的生態更健康。

再比如小米。小米硬件基本上是不賺錢,雷軍說可以通過服務來賺錢。那麽用金融和支付來變現用戶小米MIUI擁有上億的用戶就是一個辦法。小米的增值服務比如收費的壁紙主題等要靠米幣來支付,而未來小米錢包為用戶提供的貨幣基金等功能既可以靠提供金融產品來收取交易手續費又可以通過導流給金融平臺來轉去流量費。

金融人才是缺口
 


這一年來,令何松最頭痛的問題莫過於尋找金融風控團隊的人才,這花了他非常多的精力,馬不停蹄地招兵買馬。他告訴《創業家》:“目前打造已經了比較強大金融互聯網融合團隊,或者是T恤西裝融合團隊,比如負責風控的副總經理有在平安、宜信等十多年從業經驗,負責新業務的同事來自騰訊、百度。”

此前,P2P平臺得利寶總經理張坤也透露,前段時間他們招聘一名產品總監,招了半年才找到合適的人。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在提供新盈利想象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煩惱:人才缺口問題。

目前互聯網金融產品經理、產品分析專員、大數據分析專員、風控人員、營銷人員等都是招聘熱門崗位。根據眾達樸信管理咨詢公司統計,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稀缺度最高,達80%以上。如果應聘者有金融背景,年薪可以超過30萬,產品和運營總監類崗位基本在55萬以上。

其實獵頭公司早已嗅出機會,獵頭對互聯網金融人才的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一家獵頭公司金融部員工曾向媒體透露,之前他們只有金融部,之後專門成立了互聯網金融小組,為客戶搜羅互聯網金融人才。“我曾經接待過一個電商客戶,願出150萬聘請一位有銀行從業經歷的風控高管。”

2015年春節後,互聯網金融平臺PPmoney率先啟動了“百萬獵才”招聘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只要被推薦人入職PPmoney,推薦人就將獲得不菲的獎金,最高3萬元,甚至超過傳統獵頭公司的服務傭金,這也佐證了金融人才正在向互聯網公司轉移。

互聯網金融人才招聘火了之後,拉勾網創始人許單單也看中了這個生意。5月7日,拉勾網宣布將招聘延伸到金融領域,其針對金融行業招聘的職位分類已經上線,而且不排除以後會將金融招聘做成獨立產品。

此前,拉勾網已經服務過包括京東金融、支付寶、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等金融機構。2014年9月,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曾獨家在拉勾網上一次發布過100多個招聘職位,其中即有金融分析師、風控師等一系列金融相關職位。

整個金融鏈條在互聯網行業似乎就這麽有了閉環。做互聯網金融的公司都在找人才,拉勾網、獵頭公司就在做金融招聘。不過互聯網金融的人才搶奪戰或許才剛剛開始。這畢竟是一個有難度和挑戰性的行業,目前既懂互聯網又懂金融的人才很少,想要真正拿下千萬年薪似乎也沒那麽容易。

目前,互聯網金融已經形成“2+x”的市場格局。處於第一陣營的為阿里和騰訊雙雄。阿里正在補足社交功能的短板,構築“電商+金融+社交”的閉環;而騰訊則在彌補電商板塊的不足,通過打造易迅購物、O2O、入股華南城等,構築“社交+金融+電商”的閉環。而其余的公司都將成為變量“X”。當然,58和小米也不例外。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編輯王瑞,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作者:徐彪团队 


投资要点:


催化事件:


 6月10日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有利于扩大消费、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跨境电子商务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随 着2015年“互联网+”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代的来临,跨境电子商务已经站到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管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 场,投资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信心将更加快速的增强。从2014年开始,由于二级市场对于PE、VC退出环境的改善,创业投资基金项目的投资金额和退出金 额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加,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融资环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将形成螺旋上升的相互推动力。 


■跨境电子商务是培育经济增长全新引擎的又一着力点:近 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单月同比增速的中枢从【20%~50%】迅速下降到【-20%~20%】的区间,但是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近年来的发展脚步 正在逐渐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成为中国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全新增长引擎。我们判断,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政策的密集落地,2015-2017年跨境电子商务将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随后进入20%左右增速的平稳发展期,那么,以此估计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部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将达到45.9%,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跨境电子商务进入政策蜜月期,将持续受到投资者追捧:自 五月初以来,国家各层面已经在加速出台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将进入扶持政策的蜜月期。预计未来的扶持政策将在跨境电商领域各个 环节的税率问题以及通关问题上有所突破。此前,我们在市场上连续的率先推荐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源互联网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个主题投资的机会。这三 个主题的共同点就是将“稳增长”和“互联网+”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龙头标的的股价走势,可以充分说明投资者对这些主题的追捧程度。跨境电子商务主题将 大概率有同样表现,建议关注以外运发展、物产中大、小商品城、苏宁云商、华贸物流为代表的龙头标的。


 ■风险提示:政策扶持力度不达预期。


1. 跨境电子商务,站在“互联网+”的风口


如果说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快速切入的2014年视为跨境电子商务崛起的元年,那么进入2015年,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跨境电子商务主题已经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上。




1.1. 跨境电子商务,跨出一片蓝海


从定义上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从分类上来说,按照进出口方向,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分为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口跨境电子商务;按照买家属性,可以分为B2B跨境电子商务和B2C跨境电子商务;按照保税与否,可以分为一般跨境电子商务和E贸易跨境电子商务。






随着淘宝、京东、当当等各类电商从崛起到走进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电子商务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而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也早已进入了以价格战为主的激烈竞争时代。


但 是,当跨境和电子商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电商平台在以国内电子商务的方式,做着传统国际贸易能够完成(B2B)和不能完成(B2C)的事 情。而事实上,跨境电子商务正是利用互联网,将供货商(境内或境外)、第三方服务商(电商平台、仓储物流、第三方支付系统)、终端客户(境内或境外的企业 或个人)以最快捷的方式和最低廉的成本联接在一起。


自去年以来,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前电子商务界最 流行的话题之一。然而,与已经是红海的国内电子商务相比,跨境电子商务正成为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广阔蓝海。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好的盈利性,使电商平 台、仓储物流服务商等跨境电子商务参与主体开始争相布局全产业链以最大程度的分得跨境电子商务的一块儿蛋糕。


1.2. “互联网+”的风口将助产业发展一臂之力


时 代的变迁如此之快,以至于置身其中的我们需要慢慢回味才能体会到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提升与颠覆。当我们听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 旅游这些新鲜名词的时候,它们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年以来,尤其是3月5日克强总理在所做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达8次的提及了互联网,并第 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后,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股票的追逐就从来没有停止。




在 国家层面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并开始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战略部署下,二级市场可谓是欣欣向荣,投资者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型经济的崛 起寄予厚望。在A股市场赚钱效应不断累积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级市场尤其是PE、VC的投资人也开始充满热情和信心。根据创业投资基金的数据,从 2014年开始,伴随着二级市场对于PE、VC退出环境的改善,创业投资基金项目的投资金额和退出金额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加。




回 到跨境电子商务,虽然这一产业同属于新兴经济转型的方向,但在其2014年崛起之初,除了一些业内巨头或产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公司可以得到创业投资基金的 融资和支持,其它中小型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公司很难得到那些风险投资人的认可,这些中小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往往被问到“如何与阿里巴巴等 巨头抗衡”的问题。




但 是,随着2015年“互联网+”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代的来临,跨境电子商务已经站到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管是二级市场还是 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信心将更加快速的增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融资环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将形成 螺旋上升的相互推动力。


2. 跨境电子商务是培育经济增长全新引擎的又一着力点


2.1. 短期稳增长依靠传统经济,但中长期仍然需要寻找新的引擎


在 经济波动周期面临向下压力、政府经济增速目标存有诉求这两种力量对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区间运行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改变,但区间中枢将 大概率出现下移,可能会由过去7.6%的水平下降至大约7.2%或者更低的水平。而事实上,年初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 到7.0%左右。




于 是我们看到,政府为了保住短期内的经济稳定增长,几乎将“保7”当做了一个刚性的目标。“七大重大工程投资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包”、万亿PPP储备 项目、新一批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的投资项目等等一系列投资稳增长的措施,表明短期稳住经济增速,还是被迫需要传统经济尤其是“三驾马 车”中的投资来维持。




在上半年连续出台投资稳增长政策的情况下,市场开始质疑政府是否又要走08年刺激政策的老路。但是我们两会以来的多篇报告一直在强调:


首先,短期内,政府虽然仍然需要财政发力基建投资来稳住经济下行的颓势,但是这些投资将更多的在社会基础设施真正有需求的领域展开,比如我们此前推荐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智能电网领域的投资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投资等等。


其次,中长期内,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经济转型的拐点,“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代表了中国新兴经济时代的开始,也代表中央政府寻找经济全新增长引擎的开始。


2.2. 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成为对冲出口增速下台阶的利器


过去很多年的时间里,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强劲动力,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以及欧洲、日本的需求持续疲弱,中国出口贸易增速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下台阶式的减缓,2008年以前,我国出口贸易单月同比增速中枢始终在20%~50%之间波动,而近年来,这一同比增速的中枢已经下降到-20%~20%之间。




但 是,在持续疲弱的出口贸易数据中,我们也看到了振奋人心的部分,那就是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在内的新型贸易方式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情况。2014年,商务部也第 一次将新型贸易方式的发展情况,纳入了官方出版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报告。报告中强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 式顺应个性化的全球消费潮流,也契合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市场需要,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


的确,正如《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报告中提到的,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近年来的发展脚步正在逐渐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成为中国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全新增长引擎。


根据商务部和艾瑞咨询的最新报告,以每年超过30%的增速,2014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交易额达到4万亿人民币左右,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6.4%,逐步上升到2014年的15.1%。




如上图,我们判断,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政策的密集落地,2015-2017年跨境电子商务将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随后进入20%左右增速的平稳发展期,那么,以此估计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部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将达到45.9%,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3. 跨境电子商务主题将受到资本市场追捧


6 月10日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有利于扩大消费、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 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我们前文的逻辑相似,跨境电子商务正是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上,并被委以经济转型和成为全新增长引擎的重任。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自五月初以来,国家各层面已经在加速出台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将进入扶持政策的蜜月期。预计未来的扶持政策将在跨境电商领域各个环节的税率问题以及通关问题上有所突破。




三 月初的两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中央层面的政策导向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稳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上台阶式的提升,二是“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这 一期间,我们在市场上连续的率先推荐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源互联网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个主题投资的机会。这三个主题的共同点就是将“稳增长”和“互 联网+”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龙头标的的股价走势,可以充分说明投资者对这些主题的追捧程度。



这 次是跨境电子商务,又是一个“稳增长”与“互联网+”的结合,我们判断,这一主题将同样在A股市场擦出闪耀的火花。具体到投资方向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跨 境电子商务产业链上两个重要的参与方,一是跨境电商平台,关注B2C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和具备的海外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跨境电商平台,以及跨境B2B平台中, 围绕外贸综合服务延伸传统产业链条,逐步向上游生产型服务业、下游海外仓、跨境电商营销服务延伸,提供包括外贸基本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信用保险服务、 仓储物流等一系列供应链集成服务的企业;二是仓储物流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



(来源:分析师徐彪 微信号 fenxishixubiao )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智能家居又一重磅炸弹 - Alarm.com 我是_一级棒

http://xueqiu.com/2489249469/49203615

Alarm.com (ALRM) 这是我这周上市的新股里面最喜欢的一个股票,成长速度一点也不差。因为市面上关于智能家居题材的股票不多,而且公司直接对打Google的 Nest....... It got all the buzz words...... Could be BIG HIT.......






                          2014 (year ended Dec.31)         2013 (year ended Dec.31)

Total Revenue    $167,312,000                           $ 130,222,000

Net Income         $13,502,000$                            $ 4,524,000


As of March 31, 2015

Net Assets
$ 126,731,000

Net Liabilities
$  42,530,000

Stockholders' Equity
($ 118,255,000)









中國城市交通O2O高速飛行,又一場巨頭的遊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1/151778.shtml

屏幕快照 2015-09-01 上午7.49.57

如今中國的城市經濟正在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嚴重的交通問題。一時間,出行難成為了各大中小城市市民共同面臨的難題,城市交通O2O的興起卻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緩解了出行難的問題。於是,各種打車、拼車、專車等軟件開始漫天飛舞,共同奏響城市交響曲。對於城市交通O2O的快速興起,劉曠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大因素:

1、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的整體交通市場需求量非常大。而80後、90後正在成為各個城市的主流社會群體,年輕一代對於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接受度都比較高,尤其是各大出行O2O軟件的燒錢補貼大戰,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這也就造就了今天的各類打車、拼車、代駕等軟件能夠在市場上普遍流行。

2、從中國司機的角度來看,各類打車、專車、代駕等軟件一方面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客戶,更高的收入,他們自然也就願意使用叫車軟件來搶單,這極大增強了這類軟件的用戶活躍度;另一方面這些軟件大量的補貼對於司機們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有的司機甚至鼓勵消費者通過叫車軟件來消費,這就變相拉動了整個市場的需求。

3、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隨著地圖服務、LBS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多個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成熟,這些技術在各類出行O2O軟件當中的應用也就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基於地圖的LBS服務,更是成為了整個出行O2O的最核心技術支撐,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搜狗地圖都在搶占這一市場高地,並推動了出行O2O的發展。

4、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出行O2O是一個消費頻次非常高的領域,市場空間巨大,不管是各大投資機構還是三大巨頭BAT都對出行O2O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在資本市場看來,圍繞著出行O2O深耕布局生活服務具有非常大的勝算與可能性。

不過縱觀目前城市交通O2O的打車、專車、拼車、代駕、巴士、租車等六大領域,不可否認湧現出了滴滴快的、uber、e代駕等優秀的垂直O2O平臺,但一切跡象都在表明,這個行業又是一場巨頭之間的遊戲。

BAT城市交通O2O布局的SWOT分析

我們先來看BAT分別在城市交通O2O上的布局:

B2C專車領域,阿里騰訊通過滴滴快的推出了滴滴專車和一號專車;

專車領域,百度又戰略投資了Uber。

拼車領域,滴滴旗下拼車業務已經上線;百度則投資了51用車和天天用車,並推出百度地圖順風車。

打車領域,借助滴滴快的,阿里騰訊基本稱霸了整個市場。

大巴領域,借助滴滴大巴,阿里騰訊正在開始全面擴張,不排除百度會與易到巴士等合作。

代駕領域,剛剛上線滴滴快的代駕,與此同時騰訊占股25.3%的58同城投資了e代駕;百度地圖則是與e代駕一直有合作,近期更高調把代駕入口提前了。

地圖與交通數據領域,騰訊投資了四維圖新,並占有四維圖新11.28%的市場份額;阿里巴巴則完全收購了高德地圖;百度則擁有百度地圖,數據來源包括自采和收購的長地萬方,市場份額達到70%。

一、百度城市交通O2O SWOT分析

優勢:

1、百度在城市交通O2O的整個布局最核心的優勢就是百度地圖,目前百度地圖占有70%的市場份額,很多用戶在車載導航、尋找吃喝玩樂等各種地點時往往都會通過百度地圖來尋找,那麽這些用戶中就會有相當一部分有出行的需求,自然而然百度地圖就成為了他們尋找城市交通O2O服務的入口,這個場景化的天然入口優勢是支付寶與微信難以比擬的。目前專車、順風車、代駕等出行服務都已經接入了百度地圖。

2、除了百度地圖之外,百度還有搜索、百度瀏覽器等強勢入口,而在應用分發渠道上,百度憑借百度手機助手、91助手、安卓市場占有41.2%的市場份額,能夠給應用帶去龐大的用戶流量,通過以自身為平臺完整布局城市交通O2O服務。

3、百度過去擁有海量的數據積累,通過大數據分析,就能實現更好的智能匹配以及推送。城市交通O2O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司機與用戶之間的匹配問題,這個技術如果能處理好,定然將會節省大量的成本,提升效率,同時也能節省用戶的時間。

劣勢:

1、百度在城市交通O2O的布局上相對於阿里、騰訊來說稍晚,目前滴滴快的占據了大部分打車市場,百度在這個領域未占先機。

2、從當前的整個城市交通O2O生態布局來看,百度是最有優勢的,但是通過百度地圖為核心的出行O2O培養用戶習慣還需要一段時間,這就需要百度在此方面想辦法拉住用戶。

機會:

對於百度來說,雖然目前打車市場已經被滴滴快的吞食,但是在專車、拼車等領域,百度通過投資Uber、天天用車、51用車,自營順風車,與e代駕合作,持續發力。在格局還未定的態勢下,百度憑借著生態布局的優勢勝算非常大。而在代駕、巴士等城市交通O2O領域,都將迎來新的增長點,這對百度而言都是機會。

威脅:

如果要說到百度最大的威脅,那必然還是來自阿里、騰訊扶持的滴滴快的平臺,目前只有百度地圖和滴滴快的具備成為城市交通O2O平臺的可能性。

二、騰訊城市交通O2O SWOT分析

優勢:

1、很多中小出行O2O之所以會很快出局,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入口上的支撐,所以流量入口對於出行O2O應用來說,至關重要。而騰訊依托微信作為流量入口,能夠為其所投資的滴滴帶來巨大的用戶,同時騰訊所投資的58同城也具有一定的活躍用戶,所以從入口上來看,騰訊不缺移動用戶。

2、從地圖的角度上來看,地圖與城市交通O2O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可以這麽說,如果沒有地圖LBS等技術的支撐,城市交通O2O無從談起。目前騰訊地圖接入了四維圖新的地圖數據,同時在城市街景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開通街景圖像的城市已經達到了100多個,城市街景對於城市交通O2O的布局也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

3、騰訊應用寶在國內的應用分發占據了2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個對於滴滴移動APP也是一大支撐,同時微信、手機QQ、QQ瀏覽器等都可以成為滴滴應用的渠道來源。

劣勢:

1、在城市交通O2O的生態布局上,騰訊還比較缺失,尤其是在地圖場景上比較缺失。目前騰訊地圖除了給少數微信用戶服務之外,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非常少,另外騰訊地圖也沒有接入O2O出行服務,難以與滴滴形成生態閉環。

2、從資源整合的角度來看,騰訊要想把自家微信、滴滴以及58同城等整合到一起,並不容易,微信會是一個強大的入口,這不可否決,但是要把微信整合成一個城市交通O2O生態平臺,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機會:

目前整個城市交通O2O正在步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也就是市場即將完全走向成熟的前期。打車領域,騰訊憑借投資滴滴占據了優勢,而專車、拼車、代駕、巴士等領域的市場格局還沒有確定下來,這對於騰訊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威脅:

滴滴與快的結合之後,也就是說騰訊與阿里是綁在同一個繩上的螞蚱,百度在整個城市交通O2O的連番布局是對騰訊最大的威脅。

三、阿里城市交通O2O SWOT分析

優勢:

1、阿里最大的優勢則是在於移動支付上,並通過投資快的率先走進了城市交通O2O的支付環節上。與此同時,支付寶作為阿里最強大的移動應用平臺,在用戶規模上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支付寶也能夠成為快的的有力支撐。

2、目前阿里的高德地圖作為國內地圖的老二,不僅在地圖基礎數據服務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高德也擁有多項LBS相關資質,並為眾多的O2O提供了地圖API服務。

劣勢:

1、相比騰訊和百度而言,阿里在應用分發上相對比較弱,在給出行O2O的應用用戶導流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就是說阿里在城市交通O2O上很可能只能寄希望於目前已經有一定規模快的滴滴。

2、與騰訊存在一樣的問題,阿里在城市交通O2O的生態整合上也比較弱。眼下的高德地圖已經完全放棄了接入O2O,專註於LBS地圖服務,這必然也將導致阿里在城市交通O2O生態布局上要落後。

機會:

其實對於阿里來說,要想加強與鞏固支付寶的地位,就必須布局O2O,這一點從當初的滴滴快的燒錢大戰就可窺見一斑。而除了打車市場,整個城市交通O2O還有專車、代駕、巴士、租車、拼車等規模龐大的市場,這對於阿里進一步維持支付寶王者地位也是一個機會。

威脅:

阿里進軍城市交通O2O的目的是為了支付寶,那麽其最大的威脅則仍然是來自於微信支付。目前雖然滴滴與快的合並了,但實際上微信里接入的仍然是滴滴,而支付寶里面接入的仍然是快的,也就是說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仍然是潛在的競爭對手,未來在城市交通O2O領域,微信支付仍然將會對支付寶構成直接威脅,還有一個威脅則是來自於百度錢包。

總結:場景化入口才是城市交通O2O勝負關鍵所在

通過以上BAT三家在城市交通O2O的SWOT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城市交通O2O大戰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場景化入口。

騰訊以微信為核心,阿里則以支付寶為根基,這兩大平臺都擁有較高的用戶活躍度,而且擁有一定的用戶轉化能力,但是場景化的入口相比地圖而言還是比較欠缺。目前不管是騰訊地圖還是高德地圖都少有接入與城市交通有關的出行服務,而百度地圖作為已經推出了專車、拼車、代駕等多項服務的場景化應用,且擁有較高的活躍用戶量,劉曠認為未來在城市交通O2O市場,百度地圖會是最核心的平臺之一。

作者: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