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格雷厄姆是成長股投資者?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e1r5.html

  我曾經寫過《缺少一章的怪事》,但是最近我才知道,其實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缺少的並不僅僅只有「一章」。《證券分析》自問世以來,先後有六個版本:1934年(第一版),1940年(第二版),1951年(第三版),1962年(第四版),1988年(第五版)和2008年(第六版)。弗雷德里克·馬丁所著的《怎樣評估成長股的內在價值》一書顯示,1962年以後的版本也出現「缺少一章的怪事」。   

   或許是格雷厄姆在他的投資生涯末期認識到成長股投資的價值,因此就在1962年版的《證券分析》中加入了「評估成長型股票的新方法」一個章節。但是在1988年和2008年的後續兩個版本中,這個重要的章節卻始終未能出現。至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說明這個章節被刪除的原因。據說刪除這個章節是在格雷厄姆1976年去世很久以後才做出的。不論這個刪除的故事如何,有一點必須明確,除非讀者讀過第四版《證券分析》,否則可能永遠錯過了格雷厄姆所提供的最為重要的投資觀點。在這個章節裡,格雷厄姆討論了他對成長股投資價值的觀點。這個章節位於「第39章」,共計十餘頁,有11個小節:歷史介紹、「恆定增長率」方法、另一種評估方法、未來增長率的選擇、可以應用於「正常收益」的乘數、簡化版公式中的股息與收益、成長股評估的一個明顯悖論、兩個彌補性計算方式、使用成長股評估、評估方法的其他用途、過去的經驗教訓。       

   格雷厄姆把成長股定義為,在過去某段時間內每股收益率比一般股票的每股收益率要高,其增長率至少保持在7.2%以上,並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被預期將保持這種優勢,10年之後收益翻番。歷史上有不少人研究過成長股,有良好增長率的公司也頗受歡迎,但卻鮮有人為計算成長股的內在價值而努力。因此格雷厄姆要在這一章討論3個問題:1、成長股評估的基礎理論;2、向讀者展示如何應用這些理論計算以及對我們的啟示;3、就該方法的可靠性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更為簡單的替代性方案。這個替代性方案最終形成了投資成長股的方法和公式。這就是:價值=當期「正常」收入×(8.5+2g),G為未來7-10年的預計年均增長率。這個公式後來又出現在1973年第二版以後的《聰明的投資者》中。格雷厄姆宣稱這個簡單的公式可用於成長股的評價,其「得到的價值數據相當接近於那些用更精密的數學方法計算出的結果」。     

   有趣的是,許多人並不將這個公式當做一回事。究其原因是因為巴菲特不僅說過「沒有公式可以計算內在價值」,還在股東年會上說過「要拜讀本傑明·格雷厄姆和菲爾·費雪的著作,閱讀公司年報,但不要計算他們書中以及年報中出現的公式。」 巴菲特真的沒有拿著計算器算公司價值嗎?可是他的老朋友查理·芒格先生又這樣說過,每次探討企業時,巴菲特總是說,根據他的計算,某公司只能產生多少現金,只值多少錢,讓他無話可說。格雷厄姆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數學計算愛好者。有人說,從格雷厄姆注重數據的習慣以及對他一生中的兩本著作的反覆修訂來看,他對自己的公式肯定是經過反覆測試其效用的,絕不可能隨意編寫的,這不是格雷厄姆的風格,而且當他把公式內化於心時,哪怕是他的親傳弟子,也不見得有看到他如何使用,就像查理·芒格不一定搞得懂巴菲特到底是怎麼算現金流一樣。因此巴菲特說不要計算格雷厄姆書中出現的公式,我們或許只能姑妄聽之。 

   當然也有人對格雷厄姆的成長股公式深信不疑,《怎樣評估成長股的內在價值》一書的作者弗雷德里克·馬丁就是其中之一。馬丁認定格雷厄姆也是成長股投資者,他在該書裡向讀者展示了他的團隊已經並且正在使用著這些樸實、簡單且有效的投資方法,他們由此而實現了資本幾十倍的增長。一直以來,格雷厄姆對GEICO保險公司的投資案例讓我困惑:1948年,格雷厄姆購買了GEICO保險公司一半的股份,而後一直長持,隨著公司經營越來越好,股價越漲越高,最後上漲超過200倍,勝過他過去20年做過的無數次投資。這個案例使得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似乎成為一個笑話。不過,假如我們讀了《怎樣評估成長股的內在價值》中輯錄的「評估成長型股票的新方法」章節,或許會得到到一些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76

格雷厄姆數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9917.html
格雷厄姆(Graham),這是巴菲特師傅的名字,在這裡說過不知多少次。巴菲特的投資風格跟他師傅有一些顯著分別,就是巴菲特會透徹了解所投資的公司運作,亦願意用合理的價格買入有價值的公司。相反,格雷厄姆則只願意買入價格遠低於價格的公司,但公司的表現如何,是否偉大的公司,他都不太在意。

格雷厄姆為一名學者,他的理念是希望研究出一套普通散戶都可以用到的投資方法,止凡認為他的方法是要配合分散投資的操作,因為他的投資方法需要運用到機會率的計算。不像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格雷厄姆不怕買中糟糕的公司,因為利用格雷厄姆的方法買入足夠大數目(起碼一百幾十家)的「低水」公司,機會率上仍是贏面較高,大約會獲得15%平均每年回報,雖不像巴菲特的超過20%平均每年回報,但亦已經非常可取。

其實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法所依據的方法,到今天來說已經算是非常簡單的,主要是分析公司內部的營運數字,加上市盈率、市帳率、安全邊際等,只是今天運用的人都未必知道曾經有位這樣的大師認真研究及發表過投資結果而已。

其中一個是格雷厄姆數字(Graham's Value),這是一個比市帳率更厲害的數字,它的計算是以股價除以「股票帳面價值」,而這個「股票帳面價值」一般以公司資產減去負債,但格雷厄姆就只用流動資產減去所有負債,即他不會計算固定資產,如大廈、廠房、專利等,但負債一環則計算所有負債,這是一個極嚴謹的計算方法。

然後,格雷厄姆會買入股價只有三份之二甚至更少於「股票帳面價值」的公司,這是很保守的投資方法,因為就算公司一旦破產,投資者還是不用怕,因為公司的清算價值比你所投入的價格為高,情況就好像用6毛錢換一個市值1元的東西回來,不會輸,而你亦不用理會這個東西的本質,總之它是有價有市值1元就可以了。

1988年,德保羅大學的教授Joseph Vu想了解格林厄姆數在獲利投資中的效果。在他的研究中,他假設當一支股票的價格跌到格雷厄姆數字以下時,就會有人買入並在兩年後賣出。教授發現的結果能夠讓他變得比巴菲特還富有。你知道巴菲特的年複合收益是22%,而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在股票價格跌到格雷厄姆數字以下時買入股票,並持有兩年的策略所帶來的平均年回報能夠超過24%。

這個研究證明著眼於格雷厄姆數字的操作比起一般格雷厄姆甚至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都要好。不過,我可以告訴你要找到市帳率少於0.6的股票都已經難,還要把扣除固定資產部份,這是難上加難。如果在股災時機有足夠資金,相信這類公司會多一點吧,到時不用花太多時間研究公司往績及盈利能力,只看格雷厄姆數字亦能滿載而歸。


在網上找來有關格雷厄姆數字的描述:

Graham’s NCAV strategy calls for buying stocks trading below their calculated value. Many value stock selection strategies can be described similarly. What’s different is how Graham determines value.

Book value, the usual value measure, is a firm’s assets minus its liabilities. Graham does the same calculation, but only includes current assets (cash, inventories, and accounts receivables) in the computation. He ignores long-term assets such as buildings, equipment, patents, and the like. However, he still counts all liabilities including short- and long-term debt, and everything else that appears in the liabilities column of the balance sheet.

Thus, net current asset value is current assets minus total liabilities. Graham’s NCAV strategy calls for buying stocks trading at two-thirds or less of their net current asset value.

That’s a stringent requirement, since most companies have negative NCAVs. But Graham was looking for firms trading so cheap that there was little danger of falling further. His strategy calls for selling when a firm’s share price trades up to its NCAV.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229

為什麼不是我? 巴菲林奇小厄姆

http://xueqiu.com/4027447937/29420278
那誰,上知天文地理,下曉大象螞蟻,什麼股市行情,政治軍事,宏觀微觀,生理衛生無一不曉,但侃然正色,論前世事後,到點還是得回歸現實回家關燈吃麵。

那誰誰,每天睜眼各種財經新聞,各種投資理論說一小時不用換氣,左手雪球,右手邁博,刷刷刷大有指點江山之勢,但自己真金白銀投的企業好幾個月沒瞅一下,年報?估值?我應該看了吧?

還有那誰,各管理大師德魯克,明茨伯格,野中郁次郎,本尼斯,戈爾曼的書無不通讀,出口就是精益生產,附加價值,推動拉動平準化,可惜生平沒管理過幾個人。

那妹子,比明星更瞭解人家自個,嘉玲戴什麼表了,冰冰去哪踩紅毯了,baby在哪整的,志玲胸用的麼材料,就是沒調研過他們一天要趕多少通告,半夜幾點起床化妝趕片,背劇本策緋聞日出忙到日出保持曝光度。

你說我啥都會,為什麼不是我?大家都覺得我很有才不是嗎?我本來就很有才不是嗎?憑什麼大奔是那傻呆萌開著,別墅是這土囧男躺著,因為他做了,你沒做。

知識儲備再多,不實踐在物理狀態中也是靜止的,哪怕你滿腦運轉,在思考和信息交換中,也不過是構建了一堆腦細胞的死亡和再生。只有實踐活動,才能構建現實世界。

不免俗,舉例子?

愛因斯坦不動筆寫寫論文,也誕生不了量子論,相對論,能量守恆。

蘋果砸到牛頓了,人摸摸頭靈光一現就繼續忙他的,萬有引力可能只會在他生命中呆個幾分鐘。

另一個蘋果,喬布斯印度靈修後,也趕緊手把手創造極致。

李彥宏不趕緊回國辦百度,現在也沒他什麼事了。

羅志祥不減肥,現在哪能做偶像派?

金融教授們淵博吧,土豪的有幾個?

知識技巧信息,是行動的指引,是輸入的過程,但光有指引是不夠的,還得要輸出,得要做,得要動!

大招一:先做最難的那件事。吃掉最難吃的東西,之後的食物會更顯美味。如果先吃美味的東西,最難吃的那樣食物會在就餐過程中一直影響你進食的情緒。人最怕就是走下坡路,先把最難的路走完,之後會越走越飄逸。硬著頭皮把年報啃完,把PPT做出來,把策劃寫下來,把最害怕的事情做完,會感覺未來充滿希望。

大招二:延遲享樂。想看新聞時,先看研究報告,想看研究報告時,先寫調研筆記。想看管理書籍時,先和員工訪談,想和員工訪談時,先做訪談計劃。想吃冰激凌時,先運動半小時,想看各種TV時,先看兩小時書,延遲享樂的好處是,當你學會適當滯延儲存了最想做的事,慢慢的習慣會讓你的行為規律化,目標化,自然而然會牽引自己步入快速上升通道。

大招三:尋找快感,體會工作中的小成就。這世界絕大部分偉大的事情,都是由各項細小繁瑣同質的工作完成的,如果不懂得體會工作中的小成就,腦海裡很容易充斥各種不愉悅的挫敗,繼而像施咒般讓你選擇放棄。

生命TMD就要折騰!---法國思想家伏爾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08

中國的房子為什麼這麼貴? 巴菲林奇小厄姆

http://xueqiu.com/4027447937/29433780
在80年代之前,我們國家的絕大部分房子都是國家所有,私人住宅為零。自78年經濟體制改革後,我們國家才開始實行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才有了現在的房地產私有權。但是目前的體制政策是:政府其實仍然保留所有權,但是通過長期租賃出讓的形式向房地產開發商們出售可流通的土地使用權,一般年限為40至70年。

   你可否記得90年代,房地產幾乎沒什麼交易,那時候公務員事業單位工廠都有單位集資房分配,房地產幾乎沒有交易市場,也並不值錢,甚至出現了不少雙方都有房屋分配的家庭,放棄另一套成本價集資房,以及為了省幾百塊手續費,不願意把集資房轉成紅本房產證,這在現在是不敢想像的,估計那些叔叔阿姨們眼睛都哭瞎了。

   從十幾年前,我們國家的商品房才開始流行,2000年上海概念讓滬上房價暴漲,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進而也開始了漫長的上漲。

   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當時因為政府的房地產調控以及銀行對房地產的資金收緊,有大量一直過慣好日子的房地產開發商資金斷裂進而底價拋售房子回流現金流,但是沒過多久,著名的4萬億政策出台,流動性大增,從此房子扶搖直上,再也沒回過頭。

   那麼現在中國的房子有多貴?去年我去美國恰逢房地產剛復甦之時,紐約市中心某些公寓出租回報率大約為9%左右,但是中小城市非常便宜,巴菲特的獨棟大別墅佔地2000平方米,折合人民幣也才500萬左右。本月初我在英國市中心附近的溫莎小鎮看到,他們的二手房交易中,絕大部分別墅價格是在300萬至800萬人民幣左右,室內面積為200至400平方米幅度,均為裝修房。而著名的日本東京市中心,100平米的房子也不過300至500萬人民幣左右,重要的是,日本的房地產是按使用面積計量,100平米的房子相當於我國130平米。如果按現在主流的出租回報率來評估房子價值,住宅房產可以說是:非常昂貴!而按照家庭儲蓄率來統計,現在的房子價格也絕對不便宜了。

   那麼為什麼這十幾年中國房子漲成這樣了?

   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幾項因素我用波特鑽石模型列為以下主要幾點:政府,城市化,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而這四項因素中城市化和人口密度是相對定量的,政府政策和經濟發展是相對動態的。

   中國現在的真實城市化率只有40%多,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需達到70%,我們國家有100多個常住人口高達100萬的城市,這龐大的數據背後從農村到城鎮戶的遷徙,是推動未來房地產長期需求的力量。從去年開始,要求必須大學本科畢業5年失業待崗人員,才能回遷農村戶口,這基本意味著,城鎮戶口轉農村戶口基本鎖死了。我國的人口密度不需要數據支撐,每一位中國人都能感受到資源的緊缺,我們國家人口總數世界第一,人口密度世界排名11,平均138人KM2,但不要忽略的是,我們國家有大量土地不適宜居住,比如西藏新疆青海等人煙稀少的地方,因此實際資源緊缺度要高於世界排名。地少人多錢傻,這在未來可能很遠的將來,是無法有效解決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國家中產住筒子樓,美國中產加拿大屌絲住別墅的根本原因。

   再來說說相對動態的政府政策和經濟發展。房改以來,土地出讓金歸地方政府所有,已經是各地方政府最大的一塊「奶酪」,也是中央調控的難度所在,如果沒有高額土地出讓金,地方政府平台將沒有資金維持安全運營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現在中國房地產的焦灼狀態是,如何在能確保地方政府有資金運營的前提下,控制房價。現在好像沒什麼人提房產稅了,但是房產稅是肯定有一天要徵收的,但徵收房產稅不是為了調控房價,而是更深層的為了維持地方政府財政性收入,從土地拍賣所得的一次性收入,轉換到物業管理一樣的長期維護費用。

   最近大家都在說中國有危機,經濟發展停滯,其實我們國家這種超級大國,7%的GDP增長率還是相當讓人敬畏。可知道從1978年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開始,之後的30多年,平均年GDP增長率超過9.6%,儘管現在的增長減速,但中國最終還是在以強勁的速度增長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當然在增長發展的過程中,看新聞總感覺氣氛緊張,銀行壞賬危機,房地產崩潰論,出口不行了,製造業破產了,好像每一個下一秒中國經濟就要崩潰了。可是國家每一個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低端加工出口增長率減速,可知道科技類硬件產品出口在增速,製造業不好做了,可想過高附加值的國產品牌崛起了?大服務行業正在高速發展,互聯網,娛樂服務業,餐飲業,新興能源,環保行業,醫藥行業,我們都能踏踏實實得感受得到日新月異的變化。當然,發展不可能是線性的,都有高潮和低谷,雖然經濟發展中的小毛病不斷,但是我認為大問題都還相對可控。

   最後嘮叨兩句總結,因為土地供應緊缺,優質資源相對集中,一線城市下跌很難,但二三線及以下四五六縣城市,因為土地供應量奇大,近期一年會有相當大調整壓力,未來幾年中國的房地產投資難有超額回報率,但是長線來看,我相信中國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32

細數中國平安帶爭議的股權投資決策 巴菲林奇小厄姆

http://xueqiu.com/4027447937/29598621
昨天,上海家化前總經理,臉上長了一顆很大的美人痣的王茁,寫了一封致投資者的信,痛斥大股東平安信託,相當義憤填膺,因此我想理一理中國平安這幾年帶話題感的投資,看看能學到什麼。

最扯皮的投資,上海家化。

先就近講這個上海家化吧,葛文耀本是一個有些霸道強勢的人,但他也確實帶領上海家化在外企壟斷成風的日化行業殺出了一點點曙光,中國平安看上家化了,入股家化集團,然後變相持有了上海家化成為第一大股東。一開始葛文耀還是相當支持中國平安的收購的,因為他不想賣給外企,並且中國平安有承諾給個70億大洋大力發展家化,等等等等。但是矛盾從收購之初便開始,然後讓葛文耀腸子悔青了,現在總結起來我覺得主要問題如下:

1,承諾不靠譜。承諾給的70億遲遲不兌現。

2,模糊不清。當初平安收購家化時葛文耀特別想收購海鷗手錶,平安沒說不行,話說得很模糊,讓葛文耀以為他們會認同自己的收購計劃,結果持股後一巴掌把收購海鷗之事拍死了,惹葛文耀大怒。

3,平安信託PE部門交接斷層。平安PE部門分為投前投中投後,投資入股一家公司要由三個部門輪番交接,投前的承諾和共識,分分鐘可能被投後否決掉,如果前期跟蹤的員工離崗或調崗,會導致信息不對稱,關係緊張,多做許多無用功。

如上三點是我認為中國平安在上海家化收購案中做得有待提升的地方,雖然葛文耀王茁完敗,但是中國平安也沒有贏,雖然資本方最終取得了控制權,但是也失去了很多口碑和機會,以後中國平安再要去收購其他優秀企業,哪個掌托的不瘆的慌?

最戲劇的投資,一號店。

有一天馬明哲正在打高爾夫球,和他並組的兩個人一直在說一號店的事情,那兩個人就是一號店的於剛劉俊嶺,結果馬明哲來了興趣,把當時現金流枯竭的一號店給收了,直接買了80%的股權。

但可是馬明哲沒怎麼玩得動一號店,弄回來以後業務沒多大起色,一號店和平安的醫藥業務也融合得不怎麼愉快,然後平安沒多久又把絕大部分股權慢慢賣給了沃爾瑪,不過呢,這起投資從運營的角度來看比較失敗,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業績是不錯的,因為短短一年間股權增值了好幾倍。

最失敗的投資,富國銀行。

07年,澳大利亞一投資專家皮爾斯被請來做中國平安的首席投資官,直接掌管平安國際化投資團隊,然後不到一年時間,中國平安花了238億人民幣買了富通集團的股票,再然後,又不到一年時間,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富通集團被比利時政府國有化低價賣了,當初買的股票短短時間只剩下10億市值,縮水228億,買股票短期能虧成這樣也實在不容易啊,當年馬明哲也不太好意思,趕緊抄了此投資高手並主動放棄了自己當年的年薪。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中國平安有點不服氣,準備在A股再融1600億,買下富通銀行50%股權,不過後來證監會沒批,不然可能就沒有後來了。在富通銀行的投資慘案中中國平安有很多投資問題暴露了:

1,單項投資規模沒有任何風控。賭徒輸錢了借錢翻本,和當年平安的計劃再融資1600億,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2,基本面調研沒做好。當時的富通集團把40億歐元虧損隱瞞了,但是中國平安根本沒有審查出一點問題,從決策到實施收購只有短短幾個月時間,併購前的調研工作嚴重失職。

3,條件談得稀巴爛。當時作為富通集團單一大股東,中國平安卻根本沒有爭取到投票權,因為沒有投票權才失去了決定富通分拆的主動權,從而被比利時等政府玩弄於鼓掌,至今。

中國平安是投資人分歧不小的一間上市公司,有人認為他爛無止境,有人覺得他神一般的偉大,但是確實因為前幾年的投資失利以及A股大藍籌的千年冰封,中國平安的估值已是相當的誘人,如果未來幾年中國平安能夠吸取教訓,在投資安全技巧和體繫上都精益求精一點,格局真的可以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03

查理•芒格如何評價格雷厄姆 大道至簡-榮令睿

來源: http://xueqiu.com/1471745203/30991277

本文發表於《投資與理財》2014年第15期 文/榮令睿
一次訪談中,巴菲特談到查理•芒格時說:“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樣只建議購買便宜貨,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貧窮得多。”

本傑明•格雷厄姆和查理•芒格都很有幽默感,他們的幽默往往帶有諷刺性(這跟巴菲特的幽默風格不同),二人都涉獵甚廣,對很多文學、科學及大思想家的學說深感興趣,並都喜歡引經據典。另外,兩人都認為獨立思考、理性等是投資的首要條件。格雷厄姆常告訴學生,在華爾街成功的要件有二:第一是正確思考,第二是獨立思考,這跟芒格經常強調的理性、克服誤判心理等具有一致性。

芒格遇見巴菲特時,對優劣企業的差異,已有強烈定見,並且他也不像巴菲特般對格雷厄姆有特別的情感與崇敬。格雷厄姆有些看法根本無法打動他,他曾表示,“我認為其中很多想法簡直是瘋狂,忽略了相關事實,特別是他看事情有盲點,對於有些實際上值得以溢價買進的企業的評價過低。”但是芒格非常認同格雷厄姆最基本的教條,比如內在價值、安全邊際、市場先生的比喻等。他說:“對私人股東和股票投資人而言,依據內在價值而非價格波動來買賣股票的基本投資概念,永不過時。”

查理•芒格1994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進一步談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和方法,可供我們參考。

(一)格雷厄姆購買股票的時候,世界仍未擺脫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人們很久才擺脫大蕭條帶來的恐慌心理,而本傑明•格雷厄姆早就拿著蓋格探測器在20世紀30年代的廢墟中尋找那些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當時,有很多股票的價值遠低於凈資產,甚至股價只有流動資金凈額的一半,這在隨後的時期很難再看到。就像查理芒格所說:本傑明·格雷厄姆經典概念的問題在於,人們逐漸變得聰明起來,那些顯而易見的便宜股票消失了;你們要是帶著蓋格探測器在廢墟上尋找,它將不再發出響聲。

(二)在格雷厄姆的時代,流動資金確實屬於股東,工會等機構並沒有後來那麽強勢,股東較容易采用破產等辦法裁掉人員拿到流動資金。而後來按照現代文明的社會制度和新的法律,企業並不容易清算,並且員工補充和安置往往要有限考慮,企業就算不景氣,也往往需要支撐下去,直到流動資金耗盡。

(三)事情並不絕對,“雪茄煙蒂”投資法仍有積極作用。芒格說,後來格雷厄姆的信徒們做出的反應是調整他們的蓋格探測器的刻度,他們開始用另一種方法來定義便宜股票。他們不斷地改變定義,以便能夠繼續原來的做法。他們這麽做效果居然也很好,可見本傑明·格雷厄姆的理論體系是非常優秀的。

(四)芒格認為格雷厄姆的理論最厲害的部分是“市場先生”的概念。格雷厄姆並不認為市場是有效的,他把市場當成一個每天都來找你的躁狂抑郁癥患者。有時候,市場先生說:“你認為我的股票值多少?我願意便宜賣給你。”有時候他會說:“你的股票想賣多少錢?我願意出更高的價錢來買它。”所以你有機會決定是否要多買進一些股票,還是把手上持有的賣掉,或者什麽也不做。在格雷厄姆看來,能夠和一個永遠給你這一系列選擇的躁狂抑郁癥患者做生意是很幸運的事情。這種思想非常重要,也讓巴菲特在其成年之後的一生中受益匪淺。

(五)作為教授,格雷厄姆想發明一種簡潔的、適合所有人的投資方法,他也就很難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芒格評價說,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格雷厄姆也一樣,他想要發明一套每個人都能用的理論。例如,格雷厄姆甚至不願意跟企業的管理人員交談,他並不認為隨便什麽人都能夠跑去跟企業的管理人員交談並學到東西,而認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往往會非常狡猾地歪曲信息,用來誤導人們,所以跟管理人員交談是很困難的。這些對管理層評價、對優秀商業模式的評價等都具有主觀性,也不符合格雷厄姆的簡潔性要求。

查理•芒格說,我們起初是格雷厄姆的信徒,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慢慢地,我們培養起了更好的眼光。我們發現,有的股票雖然價格是其賬面價值的兩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因為該公司的市場地位隱含著成長慣性,它的某個管理人員可能非常優秀,或者整個管理體系非常出色等。

一旦我們突破了格雷厄姆的局限性,用那些可能會嚇壞格雷厄姆的定量方法來尋找便宜的股票,我們就開始考慮那些更為優質的企業。而伯克希爾·哈撒韋數千億美元資產的大部分來自這些更為優質的企業。最早的兩三億美元的資產是我們用蓋格探測器四處搜索賺來的,但絕大多數錢來自那些偉大的企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a56860102uz2o.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50

七年之「殃」,23萬億市值去哪兒啦 格雷厄姆粉

來源: http://xueqiu.com/2542075134/32145537

編者按:自6124點以來,至今已整整七年,A股的慘烈熊市時間超過了任何一個時候,以前往往五年能來一個牛熊來回的預期早早被打破了。伴隨著這一切的是,23萬億市值隨風飄散,廣大散戶遭受七年之“殃”。
對比道瓊斯早早過了危機強的高點,A股啊A股,什麽時間你才能趟過6124的“珠穆朗瑪”


來源:重慶商報
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達到6124點巔峰,時至今日,7年過去,上證綜指還糾纏於2400點能否被攻克,然而簡單的指數漲跌並不能完全彰顯A股市場在這7年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固守的成規。與此同時,雖然整體來看大盤在近幾年的震蕩走勢中表現乏力,但仍有部分股票憑借自身制勝“基因”成功穿越牛熊市場周期。

  市值之殤 七年損失23萬億

  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攀上6124點的空前高峰。周五報2374.54點。7年之間出現了3750點的斷層。而在大盤指數滑落的背後,則是A股市值的持續蒸發。

  據本報數據中心統計,2007年10月16日滬深兩市共有1471只股票,總市值35.6萬億元;截至周五,在A股市場上市交易的個股已達2557只,總市值約29.7萬億元。如果單純從數學上計算,7年總市值蒸發5.9萬億元。

  不過,這種統計方法並不能透徹地反映7年來A股市場市值變動的真實情況。如6124點之時創業板尚未上市,現今創業板股票已達395只,總市值接近2.3萬億元。

  本報數據中心在進行精確計算後發現,2007年10月16日滬深兩市共有1471只股票,總市值35.6萬億元;到周五收盤時,這1471只股票市值為18.52萬億元,總市值蒸發17.08萬億元。另外,2007年10月16日6124點之後上市新股1087只,這些股票在上市首日的收盤市值合計約17.19萬億元,至周五收盤時,其總市值只有11.08萬億元,縮水約6.11萬元。以上兩項相加,7年期間A股總市值累計蒸發23.19萬億元。

  個股之殤 243股股價遭腰斬

  在市值財富灰飛煙滅的背後則是個股股價的大面積崩潰。以周五收盤價(經後複權處理)計算,2007年10月16日以來,A股市場共有947只個股的股價出現下跌遭,其中中國鋁業等243只個股的股價在此期間遭遇腰斬,即便將統計口徑收窄至2007年10月16日以前上市的1471只股票,也有多達212只個股股價下跌了50%以上,中國鋁業、中國遠洋等24只個股股價跌幅超過80%。

  據了解,導致上述個股陷入股價腰斬泥潭的原因主要有三類:一是部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急劇惡化,引發股價崩盤,如以中國遠洋為代表的航運、有色金屬、化工、鋼鐵類個股。二是部分個股股價在牛市時積累了過多的泡沫,一旦行情轉壞,虛假的股價繁榮立刻煙消雲散,典型案例便是發行價格高得離譜的中國石油。另外,部分基本面較為穩定、股價也較為合理的個股在大盤持續熊市的環境中遭遇了錯殺,比如銀行股。

  伴隨個股股價的大面積崩塌,A股市場的估值中樞和股價中樞一瀉千里,6124點時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和平均股價分別為56.83倍、20.11元,但至周五收盤時,這兩項數據已分別降至13.87倍、15.64元。

  擴容之殤 A股失血4.8萬億元

  統計顯示,在萬盛股份等4只新股於周五登陸滬深兩市之後,A股市場在最近7年間總計上市新股1087只,在當前A股總市值排行榜上高居前10位的中國石油、農業銀行均是在2007年10月16日之後方才上市。

  新股擴容抽取了大量資金。統計數據顯示,1087只個股在發行階段實際募資總額達到1.37萬億元。相對於IPO直接融資,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等再融資途徑募得的資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統計,2007年10月16日以來,已先後有1515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了增發或配股,再融資規模合計約2.89萬億元。

  除了各種名目融資的直接“抽血”外,A股市場在最近7年間還遭遇了持續的“失血”。據本報數據中心統計,2007年10月16日至今,A股市場累計解禁限售股2.21萬億股,解禁總市值約19.83萬億元。與之對應的是,最近7年以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高管、財務投資者總計凈減持約356.9億股,凈減持金額高達5509.4億元。


  股民之殤 過半賬戶無心交易
面對在相當長時期內難有起色的A股市場,投資者參與交易的熱情一落千丈。據中登公司披露的信息顯示,在2007年10月15日~10月19日期間,A股市場的賬戶總量為10364.93萬戶,當周新開A股賬戶約有105.5萬戶。時隔7年之後,雖然A股市場的賬戶總量已升至17687.55萬戶,但如果以當周參與交易的賬戶數據進行對比,其變化更是令人失望,6124點當周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約有2096.41萬戶,但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處於交易狀態的A股賬戶只有997.58萬戶,也就是說,過半賬戶已經沒有興趣繼續交易。

  除了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大幅下滑外,處於交易狀態的投資者的交投積極性也是大不如前。2007年10月15日~10月19日期間,A股市場的日均換手率和單只個股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3.89%、1.93億元,而最近一周A股市場的日均換手率和單只個股日均成交金額卻只有3.72%、1.78億元。

  6124之殤 A股的珠穆朗瑪峰

  就6124點之後A股市場慢慢熊途的成因,業內人士認為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長城證券投資顧問龔科認為,從宏觀上看,受全球經濟形勢動蕩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近年來呈現降溫趨勢,GDP年度增速已由2007年的1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5%,傳統周期性行業的景氣度持續下滑,特別是房地產、金融、能源等權重板塊屢次遭遇地產調控、利率市場化、債務風險等利空事件的沖擊,這對以傳統藍籌股為骨幹的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自然會帶來打壓。同時受貨幣政策結構性偏緊因素的壓制,A股市場的資金面也難以推動大盤上行。

  廣發證券投資顧問王立才則指出,與成熟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深層次的機制性障礙仍然不少。比如市場淘汰機制尚未完全發揮功效,內幕交易仍時有耳聞,這使得A股市場的投機屬性更甚於投資屬性,加劇了A股市場的波動。

  上海證券投資顧問李竺松也表示,相對於宏觀因素,A股市場自身存在的一些微觀缺陷對大盤的沖擊更為明顯,A股市場的“抽血、失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此外,A股市場此前積累的虛假包裝、財務造假等隱患在日益嚴苛的市場檢驗中逐一曝光,這也使得相當部分個股遭到股價回調的厄運。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總的來看,6124點就像是A股市場的珠穆朗瑪峰,要想成功翻越,其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68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格雷厄姆為什麼「不再提倡」價值投資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947.html

       曾經有人說,本傑明·格雷厄姆晚年時已經放棄了價值投資,理由是他在1976年的一次訪談時曾說過“我不再提倡通過證券分析技術來尋找優越的價值投資機會的觀點”。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我們必須清楚,當一個人所寫的書、所說的話若不將其置於具體的語境下進行分析和理解,那麽就很容易斷章取義。
       我們都知道,格雷厄姆素以價值投資而著稱,其核心是尋找“廉價”的股票。不過盡管如此,格雷厄姆依然小心翼翼,並不完全贊成“積極型”投資。因為若是積極型投資就“必須對證券價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深入到足以把證券投資看做經營企業一樣”。但是,這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顯然難以真正做到。並且,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決心或是心理上的準備去接手這種準經營式的投資。鑒於此,“大多數投資者應該選擇防禦型投資類別”。他們“應該滿足於選擇防禦型投資組合所帶來的合理收益,堅決抵制貪婪的侵襲,絕對不要被頻繁出現的時尚所誘惑,更不要為了追求無止境的收益而偏離原有道路”。
       對於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防禦型投資者,格雷厄姆推薦了專業投資顧問,因為他們“依靠合乎常理的投資經驗,不會標榜自己智力超群,而是以細心、謹慎和能力為基礎。他們的核心價值在於幫助客戶避免代價慘重的失誤”。然而,格雷厄姆也很早就看出,華爾街“就是一個依賴傭金而生存的生意場,在這個行當里,成功的秘訣就是為顧客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的東西,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賺取金錢,即使按照數學規則已經近乎不可能,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就會乘機而入”。到1976年,格雷厄姆又把華爾街表述為“令人厭煩……他們無休止的吹噓已經和笑話並無二樣,以至於人們會誤認為身處瘋人院”。
       早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格雷厄姆就以1937-1947年的數據闡述自己的觀點。當時,標普500指數的總收益率為57%,而在不考慮費用的情況下,共同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54%。格雷厄姆認為,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這些數字都沒有說服力。到1965年,格雷厄姆對基金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達到市場收益水平充滿質疑:“管理不善的基金只能在短時間內造就虛幻的巨額利潤,這些原本不存在的收益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化為災難。”這些“管理不善的基金”指的就是20世紀60年代暴富時期的基金,他們聲稱擁有超人的秘訣、聰明伶俐而精明強幹、可以信誓旦旦地承諾、慣於用別人的錢創造奇跡,“但最終卻無一例外地讓投資者叫苦不叠”。
       在格雷厄姆那個時代。基金組合的年換手率在15%左右,而今天至少在100%,甚至300%以上。按照格雷厄姆的投資原則,他一定會視為極其嚴重的投機。格雷厄姆深信,“真正的財富不可能來自買賣,只能源於買入證券並長期持有,收取利息和紅利,從而實現價值的增長。”格雷厄姆目光如炬,洞若觀火。因此他在1976年接受采訪時坦言,個別投資經理試圖超越市場的企圖,註定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基金經理即便有可能超越市場,也只能說是股票市場專家這個整體打敗了他們自己,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這就是說,沒有證據能夠證明,職業投資者能夠比業余投資者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率。因此,彼得·林奇可以很大膽地在他的《戰勝華爾街》第一章中宣稱,“業余投資者比專業投資者業績更好”。
       如果說在1976年之前的過去40年里,有人通過證券分析技術來尋找優越的價值投資機會,可能是非常有益的舉動。而在40年之後,當著市場早已“事過境遷”時,如果有人還準備繼續使用通過證券分析來尋找被市場低估的股票,結果卻可能是未可知:一則能否讓自己的努力不至於付之東流,二則能否找到真正的超額回報,格雷厄姆對此“持懷疑的態度”,這就是他“不再提倡”通過證券分析來尋找優越的價值投資機會的真正原因。很顯然,不是格雷厄姆“不再提倡”價值投資,而是市場可能已經不再存在適合價值投資的環境或者市場不買他的賬。但是,“不再提倡”價值投資並不等於格雷厄姆就此放棄了價值投資。“不再提倡”與“就此放棄”不是一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64

格雷厄姆的思辨智慧:極高明而道中庸 魏員外

來源: http://xueqiu.com/4199202048/35823462

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b4b68d920102vhc8.html 
        格雷厄姆不僅是一位投資家,更是一位投資教育家。他的著作和演講中處處閃爍著中庸思想的光芒。正是這種不偏不倚、左右逢源的思辨體系和對不同觀點的寬容精神,才使得價值投資成為流芳百世的重要投資哲學。我們不妨列舉A股市場兩個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來了解一下格雷厄姆的思辨智慧。
        1、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格雷厄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先定量後定性”的投資人。他認為企業過去的和當下的財務數據是真實的存在,是可以作為未來幾年投資參考指標的。尤其是企業的凈資產、過去7—10年的平均收益、長期穩定的現金分紅,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數量化選股標準。但是定性分析則需謹慎地展開。
         例如優秀的管理層是A股市場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如格力的管理層、海爾的管理層、家化的管理層、佛山照明的管理層,都曾經為股票的估值加了不少分。但是格雷厄姆指出:管理層是否優秀已經在財務指標中得到了反映,因為長期來看,優秀的管理層必然對應著優秀的財務報表。但是如果單獨把管理層作為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由於摻雜了個人的感情因素,則極有可能造成高估(家化和佛山照明是極好的例子)。這種情形如同藝術體操的評分一樣,因其摻雜了裁判的個人因素,其評判結果必然不如百米賽跑的計時制來得公正。
          再比如行業前景,由於人們把世俗的觀念引入到了股票市場,形成了價值投資就是“在好行業里面選好企業”的固化模式。但是這種主流風格能為大多數業余投資者帶來理想的收益嗎?顯然不能。西格爾的跨度50年的研究已經表明,舊經濟領域里的煙草、石油、醫藥、消費行業,其長期回報率遠遠地超過了新生的高科技行業,最有前景行業的企業創造的利潤總是流向了它的創立者,並通過一定的方式返還給了消費者,而在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只能是科技盛宴的買單者。同樣,在A股市場,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受益者是那些具有超凡智慧和眼光的創業者們,是國家和政府官員,是風投公司,是公司大股東和高管,還有“他們的老領導、同學、二奶、司機以及拍了他們裸照的人”(網友“簡直”的一句話,形象、生動、貼切)。想想也是,這麽一桌豐盛的晚宴,一群大鱷們狼吞虎咽之後,還能給小散戶剩下什麽?不就是殘羹剩飯嗎?所以,格雷厄姆反複告誡我們普通投資者切莫被行業的優秀前景所迷惑——“你不可能在這個行業通過選擇股票戰勝專業投資者”
          那麽,定性分析就不重要了?當然不是。一方面,如果定性分析得出的結論不足以支持定量分析的結論,那麽照樣可以否決我們的投資決定,這恰似政府部門考察企業所設置的“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如果企業高層和政要走得太近,如果企業的誠信出現了問題,如果高管出現了違規交易,這些問題足以讓我們對這家企業退避三舍;而另一方面,“如果分析家能夠用非常有利的質的因素來支持足夠的數字記錄,那麽投資的信心就可以更強。”
          我認為格雷厄姆這種辯證思維是極具 “普世價值”的。業余投資者不要受市場鼓噪的影響,先根據穩妥的定量標準選擇一些低估值的安全品種,然後再用定性的標準去淘汰掉其中的具有“道德風險”或“商業風險”的股票,剩余的做一個分散組合。這樣既可以避免定性分析所誘發的“情感沖動”,也可以充分發揮定性分析的“監管作用”。
           2、企業價值和股市價值
         如果一家企業沒有上市,它就沒有股市價值。但是如果一家企業來到股市,就必然的具備了雙重屬性——企業價值和股市價值。如何把兩者的關系統一起來,就成為一位股市投資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了。
         但是我們看到,在巴菲特引入中國之後的10余年時間里,在A股市場,無論是價值投資圈還是成長投資圈,對於股票的企業屬性的重視程度是遠遠超過了股票的市場屬性的,以至於有很多人把股票的企業價值和市場價值完全對立起來,誰要是談市場價值(股價),誰要是顧忌市場波動,誰就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這種現象2007年張誌雄先生就已提出了批評)。讓我們看看格雷厄姆是如何處理兩者關系的。
         內在價值是企業分析的基石,但格雷厄姆認為內在價值是一個難以把握的概念。一般來說,它是指一種事實——比如資產、收益、股息、明確的前景——作為根據的價值,它有別於受到人為操縱和心理因素幹擾的市場價格。”這句話未免讓人感到沮喪,我們學習價值投資,不就是為了準確地搞清楚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是多少,然後和股價一比較,做出買或賣的決策嗎?
        不要緊,下面的這句話已經告訴你怎樣去做了。“關鍵的一點是證券分析的目的並不是要確定某一證券的內在價值到底是多少,而是只需搞清楚其內在價值是否足夠——例如,足以為其債券提供保障,或足以證明應該購買這種股票——或者是否比市場價格高或低。”
         格雷厄姆舉了萊特航空公司的實例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在1922年,航空股票興起之前,“萊特航空公司”的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價格只有8美元。而它當時的股息有1美元,某些年份的每股收益達2美元,每股現金資產則超過8美元。在此通過分析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其內在價值要高於市場價格。
         如果在1928年再來觀察這支股票,當時它的市場價格已經達到每股280美元。每股收益是8美元,在1927年只有3.77美元。每股股息2美元,每股凈資產不到50美元。分析這些數字將得出一個確信無疑的結論:其市場價格反映的主要是對該公司前景的推測,也就是說其內在價值要比市場價格低很多。
         格雷厄姆指出:分析家很難算出“萊特航空公司”在1922年應該值每股20美元或每股40美元——或在1929年應該值每股50美元或80美元。幸運的是,他們無須算出這些數字就可以知道每股8美元的價格是具有吸引力的,而每股280美元的價格則過高了。
         由此看來,格雷厄姆既不是一位純粹的“企業派”,也不是一位純粹的“市場派”,而是一位以內在價值為體,股市價值為用的中間派。把企業價值與股市價值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有違格雷厄姆的本意。
         在集中與分散、國企與民企、傳統與新興、大盤與小盤、成長與價值等許多讓我們爭論不休的問題上,或許格雷厄姆的思辨智慧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格雷厄姆中庸的思辨方式體現的是開放、包容、寬和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美國多元文化的象征。中庸之道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文化已經把這一國粹基本上消滅殆盡,剩下的只有“非白即黑”的思維定式了。今天,我們反而要倒過來向格雷厄姆這個西方人學習中庸之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06

投資就學格雷厄姆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01t.html

2005年5月6日,堪薩斯大學的mhirschey先生帶領部分學生前往奧馬哈拜會巴菲特,進行對話。在這次對話中,巴菲特主要談了十二個問題,相當精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認真領會。

一、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獲得高收益

1999年,巴菲特在接受《商業周刊》采訪時說,“資金量小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要是我手里只有100萬,每年差不多能賺50%。不是差不多,是肯定能,我敢保證。”到了2005年,巴菲特說他的觀點依然沒有改變。實際上,巴菲特在20
世紀50年代十年間收益率很高,收益率在 50%以上。他認為在今天的環境里賺這麽多錢反而更容易,因為現在獲取信息也更容易。

但是,這需要投資者挖地三尺,才能把那些小規模的異常找出來。投資者需要找那些被拋棄、被冷落、被嚴重忽略的公司;找一些根本沒有任何問題的區域性公司。例如,巴菲特當年曾經找到的一家是西部保險證券,它的股價是3美元,凈利潤卻是每股20美元。傑納西谷燃氣,市盈率2倍;政府雇員保險公司
(GEICO);新貝德福德聯合街鐵路,股價30美元,賬上躺著的現金是每股100美元。只是這些賺錢的機會,沒人會告訴你,你得自己去找。自然,今天伯克希爾的資金規模太大了,沒辦法,那些吸引力不太大的也得買。要是資金量小,那麽巴菲特完全可以把所有資金都投到最賺錢的品種上,狠狠地賺一把。

但是,考慮到普通的投資者喜歡隨大流跟熱門,厭惡無人問津的冷門股,只知道價格不知道價值,又缺乏“挖地三尺”的精神,要取得高收益並不容易。而且,巴菲特說他能夠每年獲得50%的高收益,那麽他肯定能,但未必我們也肯定能。投資沒那麽容易。

二、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仍然指導我們

雖然本傑明·格雷厄姆早已不在世了,但是在當今的投資行業,我們並不需要另一個本傑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仍然在指導我們,格雷厄姆桃李滿天下,但是我們這些學生都是像鸚鵡學舌一樣模仿他。這就是說,投資理念無需什麽創新,格雷厄姆的理念足矣。

費雪非常強調對商業的定性。買股票就是買公司,你要讓市場服務你,而不能讓它指揮你。你經常能找到一些低估的公司。找到了,就賺了。大多數人認為,股價每天的變化包含什麽信息,其實那里面沒什麽信息。股票不只是股價的上躥下跳。你可以賺那些不知道好賴的人的錢。一年之內的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相差一倍是常有的事,而公司的價值變化哪有這麽大。股市的波動經常走極端。市場先生天天喊報價。你就等著,等到他發瘋,等到他悲觀過頭了,或是樂觀過頭了。把安全邊際考慮在內。別開著9800磅重的車過最大承重10000磅的橋。

做投資,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悟性。不是說有10000家公司,你就得投10000家公司,找到一個估值錯誤的就行。市場先生是為你服務的。市場先生是你的合夥人,他每天都想把生意賣給你。有時候,他很樂觀,要價很高;有時候,他很悲觀,要價很低。你一定要利用市場先生的這個弱點。股市是全世界最好玩的地方。還有什麽別的地方能像股市這樣,動不動就遠遠脫離現實。巴菲特告誡說,長點腦子,別犯傻,你就能在股市賺大錢。

三、在所有的情況下股票都要完勝債券

一般來說,股票的收益率都要比債券高一些,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一段時間,股票就會變得很便宜,但這也不是上天註定的。

在格雷厄姆之前,關於股市最好的一本書是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在1924年寫的《長期股票投資》。這本書比較了此前幾十年債券與股票的表現。那時候上市公司不多。最初,史密斯以為在通貨緊縮的時候,債券會跑贏股票;在通貨膨脹的時候,股票會跑贏債券。結果他發現的是,幾乎在所有情況中,股票都跑贏了債券。

後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解釋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幾個原因。凱恩斯說,隨著時間推移,給股東賺錢的資本越來越多,股息也越來越高。這種觀點在當時還很新穎,人們聽到這種說法頭腦就發熱了,為了多賺錢,都去買股票。到後來,人們就發瘋了,根本不按書里說的合理的投資方法來,書里的理論也就不成立了。

實際上,就算你因為一個正確的理由買入,也要謹慎,要當心這個理由是否仍然正確。正確的方法是,比如你要買通用汽車,你要把股價和對應的市值寫下來,然後再把自己買入這家公司的理由寫下來。要是寫不出來,就別買。格雷厄姆說得好:“對你危害更大的,不是錯誤的前提,而是正確的前提,因為你能立刻否決錯誤的前提。”

四、學本傑明·格雷厄姆,你就差不了

巴菲特坦承,在做與不做的兩難選擇中,他犯了不少嚴重錯誤。比如買進當初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就是個嚴重錯誤。有時候,把錢放在不該放的地方(例如,紡織這個爛生意)導致的機會成本會拖累收益。可是當年卻沒從之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在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六七年後,又買了另一家紡織廠Womback。結果,被新貝德福德的這家紡織廠搞得焦頭爛額。

當年,湯姆·墨菲收購了沃思堡市的報業集團。NBC是這家報業集團旗下的一項資產,墨菲把 NBC這家子公司剝離出去,當時售價
3000 萬美元,NBC今年的凈利潤都 7500 萬美元了。那時候
NBC也是個好公司,但墨菲打定主意要賣。後來巴菲特再想買,也沒有了。經營有線電視臺根本不用什麽腦子。沒買NBC,不知道少賺了多少錢。

除了911事件後保險賠款虧了不少,巴菲特很少虧大錢。他不做那種能虧大錢的事,只是這樣可能也抓不住“最”賺錢的機會。“別擔心犯錯,你肯定會犯錯,知錯就改。另外,還要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最好還是少犯錯。”

五、泡沫是很容易就能看出來的

2005年伯克希爾持有約210億美元的11種外幣。同時持有600-700億以美元計價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巴菲特還是偏愛美國。2005年第一季度,伯克希爾虧了3.07億美元。自從伯克希爾從2002年開始持有外匯以來,其凈收益是21億美元。伯克希爾必須按照逐日盯市方法計算這些期貨合約。巴菲特說,如果持有的不是純粹的遠期合約,而是債券,不會有這麽大的波動。

泡沫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就是不知道泡沫會吹得多大,也不知道泡沫什麽時候會破。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午夜會到來,但是只要午夜一到,馬車就會變成南瓜和老鼠。知道市場將來會怎樣很簡單,難的是知道什麽時候會這樣。有些人就是戀戀不舍,非要跳到最後一支舞,他們總以為明天一早一定會出現更傻的蠢貨。

六、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能生活得很好

在擁有10000美元的時候,巴菲特就覺得自己是有錢人了。因為他很早就想明白了,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1958年,巴菲特讓他的父親不要把遺產留給他,因為他知道自己早晚會有錢的。他讓他的父親把所有遺產都留給他的兩個姐妹。

巴菲特敢說他的生活水平與大家差不多:吃一樣的食物,住一樣的房子,一輛車開10年。在這些方面,沒有任何差別。大家在大電視上看橄欖球超級杯大賽,他也在大電視上看。但是他覺得有兩個地方比較“奢侈”:一是每天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二是交通工具比較快。

他希望,這些學生應該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無論有沒有工資都做,就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知道賺錢是早晚的事。在長途旅行方面,大家可能不如他,因為他有私人飛機,但是幾乎只有這麽一個最大的差別。

巴菲特追憶在格雷厄姆公司工作的時候,連工資都沒問,等拿到第一份工資單,才知道自己的工資是多少。“做你喜歡的事,錢連想都別想。”巴菲特戲謔說,保羅·艾倫邀請他去價值4億美元的遊艇章魚號上遊覽,但是他一點都不想要這樣的遊艇。因為這樣一艘遊艇需要60個船員打理,他們可能偷雞摸狗,也可能互相亂搞。職業球隊也是個累贅,特別是你很有錢的話。球隊一打敗仗,球迷就指責你摳門。

巴菲特教導學生說,只要有個地方冬暖夏涼,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你就能生活得很好。能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工作,你就很富有。只要你積極向上、頭腦理智,你就能賺錢。在我們這個社會,只要有頭腦、有上進心,就能贏得富足的生活。你也不例外。

七、經營零售業不容易,就像打移動靶

愛德華·蘭伯特想把凱馬特和西爾斯合二為一,但這是根硬骨頭。想要扭轉局面,把已經長期走下坡路的零售商盤活,實在太難了。有哪個零售商成功扭轉敗局了?看看廣播電視行業有多容易,零售業就有多難。要是50年前就擁有一家廣播電視公司,這麽多年,根本不用搞什麽創新,也不用有多高超的營銷手段。廣播電視公司給你送錢,汽車經銷商給你送錢,你就這麽賺錢了。

而零售業就完全不同了,你得比沃爾瑪還聰明。零售商每天都傷透了腦筋,琢磨今天怎麽才能比昨天做得更好。經營零售業就像打移動靶。過去,人們不願意乘坐公交車去很遠的地方買東西,都在附近的零售店購物。1966年,巴菲特曾經收購了巴爾的摩市的霍柴德·孔恩百貨公司,很快他就明白了,長期來看,這家公司肯定不行。顧客要配送服務,零售商就提供配送服務。該做的,都做了:電梯也裝了、給顧客的優惠也多了、公司的經營者也很稱職,可是還是不賺錢。就這樣,到了1970年左右,只得把它賣了。這家百貨公司現在已經消失了。就算有聰明能幹的人經營,也不行。

巴菲特說,從1869年創辦起,他祖父經營的巴菲特百貨店有100年,期間有兩家競爭對手。1950年,一家競爭破產了。1960年,另一家關門了。當地就剩下一家巴菲特百貨店了,可還是不賺錢。

跌倒了能再爬起來的零售商有幾家?不多,一個都想不起來。別和最強的對著幹。好市多現在維持
10-11%的毛利率,比沃爾瑪和山姆會員店還低。對比一下,百貨商店的毛利率是35%。要和給顧客最大優惠的對手競爭,太難了。百貨商店會留住那些習慣在商場購物的老顧客,但是無法吸引到新顧客。沃爾瑪也是個難纏的對手,別的零售商的毛利率和它比都不行。沃爾瑪效率非常高。

要是愛德華·蘭伯特覺得辦不到,他也不會眼看著效率越來越低。或許他可以通過整合提高效率,但是好市多那麽低的毛利率,他肯定競爭不過。

八、“我很幸運,生下來就有好父母”

巴菲特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他一生下來就有了這樣的頭腦,運氣很好,很小的時候就在圖書館里讀了一些書。1930年,他贏了一張“卵巢彩票”。要是早出生兩千年,可能已經被其他原始人吃掉了。因為他覺得自己跑得不快,別的方面也不行。

“我很幸運。我生下來就有好父母。我的父親給了我巨大的激勵。做父母的要教育子女。身教勝於言教。子女在父母身邊,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們都在模仿。這些東西沒法重來。要是你的父母言行一致,他們教給你道理,也身體力行,你就很幸運。我父母教我的和我看到的是一樣的。這很重要。如果你總譏諷別人,教孩子的時候也譏諷孩子,這種譏諷,孩子永遠抹不掉。小孩子那麽大的年紀是最容易受影響的。”

九、人不應該一生出來就坐享其成

對一個富裕的社會該有什麽制度有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決定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要不是這個社會,巴菲特覺得自己不會這麽有錢。這不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假設你出生的時候是雙胞胎之一,一個精靈讓你們競價選擇自己出生的地方。你出多少錢就得願意回饋給社會多少,出價最高的會生在美國,另一個會生在孟加拉國。你肯定會出價很高。出生在美國有巨大的優勢。

但是,人不應該一生出來就坐享其成。巴菲特說,要是我給我的子女很多錢,他們就會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如果他們真這樣了,那就是害了他們。美國政府能收到的遺產稅是300億美元,這些錢會用於支付伊拉克戰爭等國家開支。除了遺產稅,國家的其余開銷肯定是從別的地方來的。除了來自遺產稅的部分,其余的錢肯定是從更窮的人那里來的。在留下遺產的人中,每年繳納遺產稅的只有
2%。就算繳納了遺產稅,他們還是會平均留下
5000萬美元。那些中了彩票的人最應該拿出錢來,支持社會的公共事業。巴菲特相信財富應該廣泛地重新分配。財富是一大把支票,可以換成豪宅什麽的,但是把這些支票留給下一代是錯的。他們應該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十、研究宏觀很難判斷什麽生意會成功

巴菲特不太關註像人口結構那樣的宏觀經濟趨勢,因為這種信息很難轉化成賺錢的決策。研究宏觀經濟趨勢,很難判斷將來什麽生意會成功。但是,喜詩生產人人愛吃的糖果,鮮果布衣生產人們每天都穿的內衣。巴菲特找的是現在就能賺錢的,而不是將來可能賺錢的生意。沃爾瑪也不會花很多功夫研究人口結構的宏觀經濟趨勢。他們要琢磨的是新店如何選址,采購哪些商品。那種數據沒用。1999年前,人們都興奮地進入股市,但這和人口結構趨勢沒關系。傑里米·西格爾說嬰兒潮出生的那一代人會把投資的錢拿出來養老,這會導致資金流出股市。巴菲特很敬重西格爾,但是覺得資金流動數據沒什麽用。

十一、永遠要交那些比你強的人

如果沒有遇到查理·芒格,伯克希爾會非常不一樣。不過,巴菲特說他有很多榜樣,至少有10個人,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巴菲特介紹說,雖然芒格家和他家的距離就半個街區,但是他們1959年才認識。當時,芒格35歲,巴菲特29歲,從那時起他們一直合作到現在。芒格很倔,但是這麽多年,他們從沒爭吵過。芒格沒讓巴菲特失望過一次。要是榜樣讓你失望了,那該多難受。永遠要交那些比你強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比你強的人交往,你也會變得更優秀。找對象要找比你優秀的。與你成婚的這個人是對你影響最大的。幾十年下來,在這樣的婚姻中,你肯定會越來越好。

十二、必須遠離別人的貪婪和恐懼

現在投資這行里專業人士比以前多多了,高智商的人也比以前多多了。今天,人們獲取投資數據更方便、更快捷。盡管如此,投資者的行為不會比過去更理智。人們該怎麽做還會怎麽做,他們與生俱來的心理永遠不會變。你要讓自己的思想和大眾一刀兩斷。智商再高,一被從眾心理左右,就傻了。很多高智商的人參與了投資,但是不要認為投資者的行為就更理智了。聰明人也有不理智的時候。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無論多難,你都必須遠離別人的貪婪和恐懼。

你別說龐氏騙局瘋狂,1999年的科技和電信狂潮,造就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癲狂,它就發生在我們眼前。在資本管理方面學富五車也沒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自己投了幾億美元,也都是老手。這些人里還有拿過諾貝爾獎的。從全美國,再也找不出比他們智商更高的團隊了,可他們還是爆倉了。短短幾天時間,就一切歸零。他們都很有錢了,不需要錢了,怎麽還能做這樣的蠢事?

機構大量持股,這麽少的人管理這麽多錢,這些人還這麽看重未來會發生什麽,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在投資界,太多的人就想著戰勝指數,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精力充沛地決定這決定那。過去不是這樣。這種現象導致了一種“一觸即發”效應。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就是個典型,程序化交易和止損單導致了當天的暴跌。

人們與生俱來的心理沒有變,機會總會出現。太多人都還是那麽不理智。他們受貪婪和恐懼驅使。巴菲特說他做投資,從來沒怕過。要是市場上的每股股價只是整體出售公司價格的四分之一,董事們還不回購,是在想什麽?他們的腦子有時候就是不理智。巴菲特調侃說,他就沒這個毛病。

當年,伯克希爾買了《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網和《新聞周刊》。按照股價計算,市值是
1億美元,沒負債。公開競拍的話,把這些公司分別賣出去,一共能賣5億美元,但當時它們的總市值才1億美元。換句話說,有人願意以0.25美元的價格把1美元的錢賣給巴菲特。有效市場理論說,與37美元時相比,20美元時的股票貝塔系數更高。這是神經病。巴菲特當時花900萬美元買的股票,現在已經值17億美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