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見,美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85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n)在五年前的金融危機中購入了投資銀行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如今,美國銀行將正式把美林合併入其母公司。

根據一份最近發表的監管文件,合併最早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實施,美國銀行將會承擔美林所有的債務。美國銀行將以此精簡公司架構並且削減成本。

儘管美林法律身份的終結意味著一段漫長歷史將告一段落,其日常商業運作並不會受到影響。

美國銀行的發言人表示,擁有廣泛股票經紀人網絡的美林證券將繼續保有自己的品牌和日常運作:

「合併將不會對我們的客戶以及美林品牌的商業運作產生任何影響。」

美國銀行在總裁Brian Moynihan的領導下,正視圖削減開支。將美林併入母公司架構之下可以節省一部分法律及監管費用,美國銀行與美林將無須再分別向美國證券監管者上交報告。

CreditSights銀行業分析員David Hendler則認為,合併也有可能旨在應對新的銀行業監管條例。他指出,銀行監管者們希望大型銀行可以儘可能多的減少其法律以及運營分支。以便在新出台的「有序清算制度(Orderly Liquidation Authority, OLA)」框架下,銀行能夠在破產時迅速出台解決方案。

他還表示:

「美國銀行指出,公司已經為系統的整合做了大量的後台準備工作,終於是時候考慮是否需要一個獨立分開的美林控股公司了。」

美國銀行在2008年同意購入美林。當時,美林的交易損失以及雷曼兄弟的倒閉都讓投資者們為這家投行的命運感到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23

再見了,「植物人公司」中國雅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330.html

【導讀】你可能還沒從昨天 Yahoo! 奇摩無名小站宣佈關停的消息中回過神來,今天中國雅虎宣佈,自2013年9月1日零時起停止資訊及社區服務,原有團隊將專注於阿里巴巴集團公益事業的傳播。而稍早前,中國雅虎還關閉了郵箱服務,如同2009年中國雅虎關閉相冊服務一樣,此舉引發網民的口誅筆伐。

從2005年美國雅虎與阿里巴巴達成雅巴投資協議後,中國雅虎歸屬電商網站阿里巴巴運營,8年過去了,中國雅虎將搜索、郵件、即時通訊、門戶以及口碑服務統統試遍,但最終都未能形成氣候,而中國雅虎成為名符其實的植物人公司。

公告全文如下:

親愛的網友:

基於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和雅虎美國的協議,中國雅虎將調整自己的運營策略,於2013年9月1日零時起,不再提供資訊及社區服務。原有團隊將專注於阿里巴巴集團公益事業的傳播。

感謝這麼多年來一直支持我們的各位朋友,也希望在未來的公益事業中,能夠繼續獲得大家的支持。大家的一路陪伴和毫無保留的支持,是我們繼續前行的最大動力。

無論公益還是資訊,我們的初衷都是喚醒、傳播這個世界最真最善最美的東西。

                                                                                                                                                                                         中國雅虎 運營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0

再見.阿里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2124.html
不出所料,香港資本市場未有緣襯得起阿里巴巴。

抑或根本唔想相襯?

估值千二億美元,投資者終日朝思暮想、期望阿里巴巴成為另一隻騰訊,再創科網股神話。

不過一眾股民要失望而回,阿里巴巴與港交所就上市進行的談判,最終宣告破裂,阿里巴巴改為考慮到美國上市。

歷時多月的談判、關鍵是創辦人馬雲,希望在上市同時可以保留公司控制權。

由最初構思以AB股形式掛牌、被拒後改為提出以合夥人制度,由公司目前28名合夥人,提名上市公司董事人選,再交由股東大會表決,不過最終仍被證監會提出反對。

消息指,阿里巴巴已集中研究美國上市計劃,目前已聘請當地法律顧問,但仍未委任上市保薦人,知情人士指,那即意味上市計劃無法在今年完成。

錯失這隻「吸水大象」、港交所應算是最大輸家,阿里巴巴原來的上市計劃,可望集資高達1000億港元,是繼2010年友邦上市以來的集資王,可惜雙方始終傾唔掂數。

都係李小加盞鬼,在網誌撰文,化名市場先生、程序小姐、道德先生、未來先生,總之就是要不點名指近數周關於投資者保障、股分架構及投票權的討論不絕,總之就是意見多多。

不過小加不諱言,港交所職責是要將公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高於港交所股東利益,而且個別公司上市決策、均由上市委員會和證監會審議,絕非他一人可以左右。

阿里巴巴是在午收市後無耐,四大外國通訊社幾時同一時間公佈,巴巴遠赴美,放棄香港了。

如果逐一比較報道,用字、內容、幾乎千篇一律,難怪中環人話,所謂消息人士,擺明屬於一個單人電郵,誰是寄件者,心明肚明。

波係圓,市場係變化萬千,賓卡話,未見馬老闆紐約響鐘一日,仍然對阿里巴巴美國上市半信半疑。

從時間上,阿里巴巴今年之內美國上市,機會等同於零、馬雲既要錢,亦要權,棄港取美,但紐約最大敵人係集體索償,美國玩野,話馬雲賣假野,到時哈哈哈,恭喜!!

馬雲放料未必足以令本港上市角力就此曲中人散,且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70

再見,外企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3/57319.html

      過去20年,他們曾給過中國員工強烈的歸屬感.  2013年年末的北京,雪遲遲未下,52歲的汪傑(化名)倍感寒冷。兩周前,他所在的這家全球知名跨國通信設備公司公布了在中國的裁員名單,市場、銷售、服務部門“優先”裁撤,汪傑榜上有名。  汪傑知道,企業的情況正變得艱難,但還是接受不了自己被裁員。1996年入職,20年了,從毛頭小夥到兩鬢斑白,汪傑做過銷售,搞過售前。過去五年,他負責某二線城市的市場工作,業績不錯,直到近三年,利潤一直在降。  之前,他的上司已經和他進行過溝通,當然,這種溝通並不容易,電話常常持續到深夜。他說,“公司有周詳的賠償金算法,只要遵照執行就可以了,唯一過不去的是自己的心。”他回憶說,“溝通進行了兩周,那是最艱難的時刻”。最後公司給了他不錯的package(指一攬子賠償方案)。  寒風蕭瑟  汪傑是中國最早一批擁有通信專業本科文憑的大學生。畢業後,他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都試圖出國。但他很快發現,正在國內大肆招人的外資企業提供的待遇非常優厚。1994年,他被一家跨國通信設備廠商錄用。第一個月的工資就接近3000元人民幣。很快,他從一個技術支持工程師,“成長”為一個售前業務部門的經理,而招聘他的這家公司,在中國的員工從十幾個增加到了近6萬人。  在過去20年,汪傑的工作具有時代象征意義――將一些中國式活力註入跨國公司,並將跨國企業的技術和嚴謹管理引入中國。但如今,將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中國員工裁掉的跨國公司並不少見。  一些公司會一下裁掉整個部門,或者每周裁掉一小批員工,以盡量減少負面的公眾影響。雖然他們中有不少是最佳雇主的典範,也曾給他們的中國員工強烈的歸屬感。  與汪傑所在企業同行業的摩托羅拉2012年在華裁員人數超過700人;諾基亞計劃在2013年年底前裁員約1萬人,重組費用約為10億歐元。之前的兩年,諾基亞裁員總數已達到4萬人,接近諾基亞員工總人數的一半。  一些IBM員工抱怨稱,工作強度增加,員工福利不像以前那麽好,800元的綜合補助沒有了。領取訂書釘和簽字筆這樣的普通文具也要經過部門領導批準。這些未經證實的消息顯示,IBM正要求他的員工過緊日子。  今年6月,IBM開始全球範圍內的裁員,數量為6000-8000人,IBM中國公司尤其硬件部門也被波及。不久前,外企的一份工作會被當作炫耀的資本,如今“巔峰已過”的無力感卻如影隨形。  一位中國惠普公司的員工在2013年11月18日被單獨約談之後,“在短短的20分鐘內,對這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根據惠普近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顯示,2012年,惠普共裁減1.78萬名員工,完成了該公司裁員目標的一半以上。惠普在2014年年底前共將裁減2.9萬名員工。  相比之下,汪傑還算幸運,至少他的上司尊重他,並付出巨大努力使痛苦的過程變得透明和充滿感情,但情況並不因此而好起來。  由於技術的門檻正在降低,離開跨國公司而“繼續成功”的故事並不像想象的那麽多。  以IBM一個資深銷售的離職經歷為例,過去他當銷售主管,穿著西裝,出入五星級酒店,什麽時候都從從容容,對他而言,“背後站著的是IBM,搞不定客戶,一個電話,老外服務支持專家飛過來上門跟客戶溝通。公司資源太豐富了。”離開了平臺,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要拿到客戶的單子,什麽都得自己幹,真的不像想的那麽容易。”他說。  沒有人否認,跨國公司在技術和服務領域,尤其是底層技術層面比中國企業先進至少10年,而且短期內,這種優勢沒有任何被趕超的跡象。但跨國公司留給中國員工的“靈活可控性太少”,一位在摩托羅拉裁員後,加盟到聯想BYOD解決方案部門,年薪70萬的中層管理人員,不久前剛剛被解聘。  理由是,“原來的投資和規劃,都是總部設計好的,他無法獨立完成從立項到預算、到執行的整個過程。離開了他的那些資源,他就什麽都不是。”  “在跨國公司,一個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學會的就那麽一件事情,無法將本地員工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提高到相當的水平,這或許是很多跨國公司面臨的重大風險。”一位先後從SAP和IBM離職加盟國企的技術人員表示,“外企的人很可憐,技術擴散了,沒有差異化。他們沒有和客戶討論支付模式的權利,更別提主導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了。”  事實上,跨國公司已經告別了技術革命的第一次巔峰,即便在一些技術門檻很高的行業,跨國公司也不得不放低身段,與中國公司競爭。而從目前情況看,跨國公司似乎正告別第二次人才巔峰。  開放的叢林  甲骨文的小胡每天都需要面對商務分析報表,談到公司的境況,她說,“也許總量會漲,但利潤肯定會比如今少。在如今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外企已經到了特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61

和“斯坦”說再見 哈薩克斯坦總統欲改國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592

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了解這個國家的人可能不多,但這個名字聽起來絕對耳熟,畢竟它是中亞眾多以“斯坦”為後綴國家中的一員。 後綴STAN或STEIN,音譯作斯坦,源自於古閃族語,意思是人群聚集之處;哈薩克斯坦的國名亦取於此,意為哈薩克族人的聚居地,這也是中亞諸國的起名傳統。 然而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納紮爾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對這個名字卻不甚滿意,他認為正是這個同質化過高的後綴阻礙了西方國家認識哈薩克斯坦,並將其與周圍那些同樣叫“斯坦”的窮國混為一談,使其難以從中亞各國中脫穎而出。 當然,納紮爾巴耶夫總統的想法不無道理。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為世界第九,人口1700萬,國民收入屬中高水平,為前蘇聯國家中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和同為前蘇聯陣營的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相比,哈薩克斯坦確實有其優越的資本。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外國公司已在這個國家的礦業上投資了數以億萬計的資金,並使得哈薩克斯坦成為了獨聯體中發展最快的國家。但是按照哈薩克斯坦官方的說法,世界對於這個遍布平原和高山的廣闊國家仍知之甚少。 按照納紮爾巴耶夫總統的看法,一個阻礙世界認識哈薩克斯坦的重要因素就是這個“斯坦”。他表示,雖然哈薩克斯坦是全球第九大國家,但知名度卻連只有200萬人的外蒙古都不如,只是因為蒙古不叫“蒙古斯坦”! 如果你們覺得他只是在單純抱怨那就大錯特錯了,敢想敢做是這位自哈薩克斯坦獨立後就執政至今的傳奇總統的顯著特質,他甚至已經為自己的祖國起好了一個新名字:哈薩克伊萊(Kazakh Eli),意為哈薩克族人的土地。雖然字面上的意思差不多,但納紮爾巴耶夫總統相信,“伊萊”這個後綴要比“斯坦”更吸引眼球,人們能從地圖上眾多“斯坦”國中一眼看到這個與眾不同的國家。 “我們應該花點時間考慮下如何慢慢接受適應‘哈薩克伊萊’這個名字,當然了,我們會先和民眾討論到底用不用改。”納巴爾紮耶夫在接受路透社記者采訪時說。 納巴爾紮耶夫總統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自前蘇聯獨立以來的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總統,他在位20年,連續四次當選該國最高領導人,在國內享有極高的聲譽,被國民們尊為民族領袖和“超級總統”。 單單是這些也許並不足以讓人信服——僅憑他一人的喜好就能定奪修改國名這樣的大事?——那下面這幾個例子也許更能體現納紮爾巴耶夫總統的鐵腕手段。 1994年,納紮爾巴耶夫為了擺脫當時強大哈族族系的掣肘,決定將首都從東南部的阿拉木圖(Almaty)遷往北部的荒涼小鎮阿斯塔納(Akmola)。此舉在當時遭到了諸多反對和冷嘲熱諷,但僅僅數年時間內阿斯塔納奇跡般崛起。此外,2000年開始實施的市場經濟和私有化改制,以及處理前蘇聯遺留在國境內的核武器基礎設施等等,無一不體現了納紮爾巴耶夫總統強大的掌控力。 這樣看來,或許未來的世界地圖上真的會出現一個“哈薩克伊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95

和最糟糕時期說再見 煤炭將顯黑金光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45

mine-de-charbon-australie

隨著價格顯露持穩跡象,一些大型國際船運公司暗示,萎靡了兩年多的國際煤炭市場似乎已經度過了最為糟糕的時期。

《華爾街日報》援引礦業高管消息稱,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際大買家需求似乎正在改善,一系列的礦山關閉應該能夠通過抑制供應而最終令市場重啟動能。

澳大利亞Whitehaven Coal Ltd.首席執行長Paul Flynn說,最近幾個月,他越來越看好煤炭市場前景。盡管過去一段時間環境十分艱難,但現在他看到了供應過剩出現改善跡象,這是個好消息。他還表示,未來一年公司有望恢複盈利。Whitehaven Coal向日本、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出口煤炭。

這種樂觀看法與之前截然不同,就在幾個月前,煤礦企業還就市場供應持續過剩發出了警告。不過,他們沒有預計市場將大幅反彈,並預計複蘇過程將是漸進的。

兩年來,受需求疲軟、產能嚴重過剩拖累,國際煤炭業遭遇重創,價格徘徊在五年最低點,部分礦山被迫關閉。煉鋼原料之一煉焦煤的價格接近七年來的最低水平。

煤炭價格

國際能源署表示,煤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品,也是電力供應的最大來源之一,約占全球的40%。

《華爾街日報》還援引分析師們預計稱,印度的電煤進口增加將推動煤炭價格走高,因為今年印度的季風雨不像往年那樣強烈,導致水力發電量減少。

煤礦企業減產可能推動冶金用煤反彈。Whitehaven估計,單單是過去幾個月里,煤炭產量就減少了約2000萬噸。

花旗(Citi)分析師Ivan Szpakowski預計,中國的工業活動將在年底前升溫,這將拉動煤炭需求。此外,為達到環保目標,中國和其他一些煤炭進口國也在尋求改用優質煤。分析師們稱,相比之下,擁有低質煤儲備或生產成本高的煤礦企業將繼續面臨挑戰,並且不得不進一步減產。

目前,季節性因素也將成為推動煤炭價格上漲的重要動力,因為冬季通常是煤炭需求增加的季節。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冬季利用煤炭取暖。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就中國國內來說,特大型煤炭供應企業中國神華、伊泰等企業相繼發布限產計劃。盡管最終效果難以預料,但該舉措將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供應嚴重過剩的情況。

《華爾街日報》還援引Paul Flynn消息稱,另一個震動市場的消息是,印度最高法院8月份裁定,1993年之後發放的煤礦執照均為非法,這增添了煤炭供應前景的不確定性,或成為煤炭價格上漲的催化劑。即便國內煤礦均處於運作狀態,印度仍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煤炭,因為國內的電力需求不斷上升。

然而,全球動力煤發貨量最大的生產商嘉能可預計,從2015年開始動力煤需求增速將再次超過供應增速,進而推高價格。嘉能可首席財務長Steven Kalmin今年8月曾表示,近期動力煤價格似乎已觸底、企穩、且略有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73

“牛市”再現,“牛市”再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083

盤整了整整一年多的中國股市,最近一路上漲,投資者們喜笑顏開。 (CFP/圖)

牛市是不是來了?最近的上漲是牛市序曲還是弱市反彈?上漲能持續多久能漲到多少點?股市話題最近持續發酵成一場全民大爭論。盤整已久的中國股市,重新迎來了人氣和資金。但真正的牛市,依然要靠中國經濟轉型的持續深入和健康發展。

0.1點。

2014年9月9日,中秋“小長假”後,中國股市的第一個交易日里,上證綜指收於2326.53點,較上一個交易日增加了0.1點——這本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但並沒有妨礙許多媒體稱之為A股的“七連漲”。

與此同時,關於“牛市是不是來了”,在最近幾個月持續發酵成全民大爭論。

在這幾個月“收獲不俗”的散戶,確實不乏人在。

31歲的職場女性李艾,最近就不時在微信里與朋友們分享她的投資“喜訊”:“上周股票里掙的錢,可以買一雙三千多塊的靴子;這個月看來,那只標價兩萬出頭的‘巴寶莉’包包,也很有希望了。”

這一次,“牛市”真的來了麽?

“漲勢淩厲”

9月至今僅僅6個交易日里,上證指數大漲了109.33點,漲幅約5%,氣勢壯觀。刺激之下,湧入股市的人與資金一起猛增。

什麽是“牛市”?通常來說,最簡單而又可以明確“定量”分析的標準是:如果一段時間里,股市的累計漲幅超過20%,可稱為“牛市”;反之,跌幅超過20%,可稱為“熊市”。

在從6月9日至9月9日,三個月間,反映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最常用的指標——上證指數上漲約296點,漲幅約14.60%;而從3月9日至9月9日,半年間,上證指數的累計漲幅為13.05%。而反映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最常用的指標——深證成指,在過去的三個月間,累計漲幅為14.03%;過去的六個月間,累計漲幅為11.91%。

由此可見,盡管過去的三至六個月,兩市整體趨勢均為向上,但距離20%的分界線,尚有一定的距離。

不過,對於疲弱已久的中國股市來說,這已經算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如果分月來看,近期上漲的速度則快漫不均:7月,上證指數上漲153.23點,漲幅約7.5%;8月,上漲15點,漲幅不到1%。但在9月,至9月9日,僅僅6個交易日里,上證指數大漲了109.33點,漲幅約5%,氣勢較為壯觀。

中投證券投資顧問徐曉宇為此撰文稱,雖然之前預期行情還會創新高,但沒有想到(最近一周)“漲勢如此淩厲”。

刺激之下,湧入股市的人與資金一起猛增。南方周末記者遇到的一位投資者,甚至因為不看好樓市而賣掉一套房子轉投股市,“賭這個牛市”。

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數據,今年7月,滬深兩市,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凈流入1230億元;基金新開戶數,自6月中旬以來,每周也超過了10萬戶,8月的最後兩周則連續超過14萬戶。8月25日至29日一周,凈流入達到2179億元,是2012年4月有統計以來的最高值。A股的新開戶數,8月25日至29日一周,新開戶15.97萬,並連續五周,開戶數超過13萬戶。

其中,作為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有“股市風向標”之稱的社保基金在6月新開了1個股票賬戶,結束連續14個月零開戶的紀錄;7月,更是再新開31個賬戶。

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在9月4日公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8月投資者信心指數為69.6,環比上升19.0%,同比上升40.0%,達到2008年4月指數創立以來的第二高值,僅比2009年10月的70.4低0.8。

調查還顯示:認為上證綜指在未來1個月會上漲的投資者,達到55.9%,;預計未來3個月會上漲的為57.7%;還有54.8%的投資者看好未來6個月內的股市,認為可能會下跌的,只有8.2%。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及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均為官方背景的機構,前者的股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後者則由國務院直接出資。

“5000點不是夢”?

在中國資本市場依然深受政策影響的背景下,官方媒體集體發聲,一時讓投資者們奔走相告,湧入股市。

“我們今年的投資收益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剩下的就是在幾個專業市場內爭奪一下相對排名了。”深圳一家私募機構研究總經理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早在今年7月的市場反彈時,他們就開始加倉操作,“但沒想到市場反應比預期還要好”。

從7月份以來,他觀察到“同業利率下降很快”,這意味著股市上漲的最大要素:市場流動性得到了恢複;與此同時從軍工到農業等板塊的一系列政策利好,也為股市上漲提供了政策空間,到了“滬港通”這個長期利好推出時,“就像一個引爆點,點燃了市場內積蓄的做多熱情。”

隨著“滬港通”落實的消息密集傳出,上證指數幾乎是應聲而漲:8月31日晚上交所通告首次滬港通全網測試順利完成,帶動上證指數連續三日上漲近80點;隨後滬港通四方協議於9月4日正式簽訂,再度推動上證指數一舉突破2300點,並於次日以2326點高位收盤。

正是從此時開始,新華社、《人民日報》,乃至中國證監會,同樣加入到“牛市來了”的“合唱”。

從8月31日開始,新華社連發9篇聚焦中國股市的文章。

9月2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資本市場各項改革措施的效果開始逐步顯現,同時宏觀經濟穩中向好,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融資成本有望下降,激發了市場活力,市場信心有所增強,股市運行也反映了這種變化”。

9月9日,《人民日報》的報道則稱,“進入下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穩中向好,市場流動性總體較為充裕,A股市場呈現出持續回暖態勢。同時,向改革要紅利的市場預期不斷強化,國企改革、滬港通等制度改革紅利仍在不斷釋放之中,投資者信心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中國資本市場依然深受政策影響的背景下,官方媒體發聲,一時讓投資者們奔走相告。

對於上述市場情況,叫好乃至誇張、溢美之詞,不絕於耳。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任澤平,甚至在9月3日發布的《論對熊市的最後一戰》報告中稱,“將開啟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5000點不是夢”。

這篇報告一改研究報告的嚴肅風格,還引用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唱詞,“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抒豪情/寄壯誌/面對群山/黨給我智慧給我膽/千難萬險只等閑/為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進威虎山/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間!”

雖然被部分業界人士譏諷為“博眼球”,但任澤平在後續的報告里依然堅持這個論斷。

傳統“看空”中國股市的陣營,也在發生著改變。在2007年中國股市癲狂時,賺下“空軍司令”名號的職業投資人侯寧,將其在2014年7月16日寫的一條微博置頂至今:

“許多人至今還在猜測中國股市短期的漲跌,或熱衷於逮股遊戲,或熱衷於猜中每日漲跌並沾沾自喜,甚至,有人還在危言聳聽盼新低。然而事實是,隨著金融監管制度建設的不斷深化,隨著股市不斷預期危機,股市投資價值越來越凸顯,股市的活躍度也在經歷了上半年的低迷後日漸增進。球去了,秋來了,股市必起!”

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負責投資的管理者秦湘,看法也在近期有所改變,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今年7月的時候,別人在說‘牛市’要來時,我在質疑,‘憑什麽’?但現在看,至少接下來這段時間,比較樂觀。”

秦湘還介紹,包括他所在的公司在內,向來穩健、保守的保險資金,在過去幾周也加倉不少。

隨著A股的上漲,休眠賬戶的數據在不斷減少,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重返股市。 (CFP/圖)

真正的“牛市”需要什麽

“沒有促改革和調結構的深入推進,就沒有無風險利率的趨勢性下降和股票市場的趨勢性長牛。”

並不是所有人都極度樂觀,也有人依然堅持看空。

這與宏觀經濟的數字並不漂亮有關。

2014年9月2日,官方版和民間版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發布,8月數據雙雙回落。

這一指標素來被當作衡量經濟景氣程度的風向標,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版本多從大中企業采樣,匯豐的民間版本則多反映中小企業變化趨勢。民間版的8月數值創出最近三個月來新低,官方版數值則顯示經濟在連續回升5個月後掉頭向下。兩個版本走勢一致,意味著經濟下行壓力加重。

中信證券在8月下旬曾發布報告稱,這預示著市場預期和經濟複蘇力度都顯著弱化,進一步破壞了本輪反彈行情的基本面基礎,“A股反彈已結束”。

中信證券是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此報告一度引起較大的關註。

9月9日,一家私募基金的負責人趙昕,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認為最近幾個月股市的上漲,只是“弱市下的波動”而已。

對於未來,他並不看好,“這一輪最高點也就是2450點左右,上下浮動20點。”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我現在持股的倉位不到1%;我周邊的(股市)老手們,至少有50%的人對未來走勢不樂觀。”

趙昕的主要理由是,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不樂觀,大多數行業都面臨著產能的嚴重過剩;更能直接反映經濟發展情況的期貨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在連續大跌——布倫特原油期貨在9月8日,出現16個月來首次跌穿100美元心理大關;9月9日,倫敦基本金屬全線下跌,部分金屬期貨跌幅超過5%;但融資成本則依然很高——“我們拿到的資金,成本也在13%左右。”

當前融資成本高企,期待利率下調,也是秦湘的觀點,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中國股市如果想要贏來真正的‘牛市’,央行降息、市場利率下調是必要條件之一;此外,進一步‘簡政放權’、打擊政商腐敗,以此來減少企業的運行成本,降低企業的‘隱性成本’,從而增加企業的利潤,也是股市‘長牛’,乃至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同樣不認為中國股市的“牛市”已經到來。

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對市場來說,沒有促改革和調結構的深入推進,就沒有無風險利率的趨勢性下降和股票市場的趨勢性長牛。無風險利率向下突破需要讓市場有更明確去產能和去杠桿的信號,需要中央主動調低對經濟增速預期,允許債務人在無力償債時違約。這在短期內無疑是不利於風險偏好回升和股票市場上漲的,但長期來看卻是股票牛市的必要條件,是所謂不破不立。”

9月9日,在天津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的李克強總理,也談到了貨幣與利率的問題:中國自去年以來一直實施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2013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3.6%,在預期目標之內;今年8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中國會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可能再依靠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中國也在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努力控制和降低企業的杠桿率問題。

這番表態,被市場解讀為排除了近期全面降息的可能性。

對於中國8月經濟數據可能表現不佳的估計,李克強也坦陳,“7、8月份我們(中國)有一些指標,比如像用電量、貨運量、貸款供應量出現一些波動,這已經引起世界上的關註。但是,我們認為依然在合理區間。”他說,與這些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相比,中國政府更關註的是就業情況,而截止到8月份,今年中國的城鎮新增就業已經接近1000萬,已“接近我們全年的目標”。

9月10日,上證指數結束“七連漲”,下跌0.35%;深證成指亦下跌0.52%。同時,一定程度上可預示未來股市走向的股指期貨,均有0.59%-0.72%幅度的下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30

和US GAAP說再見 美國考慮全面采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10

481271549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新任首席會計師周四表示,他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就SEC是否應推動美國公司轉換至國際會計準則(IFRS)提出建議。

在其上任後的第一次公開演講中,總會計師James Schnurr沒有表明他是否傾向於美國走向IFRS。

但他表示,他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對此采取行動。

Schnurr說,他正在了解SEC此前對此開展的工作。當他完成審核後,他將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Mary Jo White表達他對此的意見。

會計行業的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要求美國從目前的美國公認會計原則體系(U.S.GAAP)轉向使用IFRS。

IFRS目前被應用於100多個國家。其支持者說,如果全球通用一套會計準則,公司和投資者將會從中受益。

但出於對成本以及中小企業負擔的擔憂,美國會計制度的改革進程緩慢。

不過,今年早些時候,White表示,證監會正在計劃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並認為這個問題應該被優先考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71

再見,網易微博!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324

11月5日網易微博頁面截圖。 (網易微博頁面截圖/圖)

11月5日,網友“FateParadox”在微博上寫道,“昨天打開網易微博輸入框寫著:我要出嫁了,再和我說說話吧。網易微博人氣低,功能弱,除了‘偏愛’,確實找不出用戶用網易微博的理由了,整合到Lofter也好。”

當日,網易微博頁面提醒用戶:“網易微博將遷移到LOFTER,使用LOFTER的搬家功能,保存您在微博的點點滴滴。”

網易微博頁面提醒用戶將遷移到輕博客LOFTER以保存原內容,這意味著原網易微博用戶關系鏈的斷裂,網易微博將不複存在,網易微博宣布將正式關閉。

目前,網易微博主要的活躍用戶為公眾賬號,而網易娛樂等賬號發布的微博,其轉發、評論和點贊等功能點擊量幾乎為零;而一些微博名人的賬號,轉發數、評論數和點贊數也僅為十幾二十次。

此外,對於其推出的“網熱點”,最新話題也僅有5790人參與。相反,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參與人數遠高於此,例如11月5日推出的“少年遭冤殺案重審”閱讀超過800萬次,討論超過2萬人,粉絲達5456人。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自新浪推出開放平臺後,騰訊和網易也快速跟進。其中,網易微博於2010年1月20日正式上線內測,2010年7月13日19:00起正式開通。單純從微博用戶量級來看,新浪2010年10月底用戶數5000萬,騰訊2011年初用戶量級超8000萬。至於搜狐和網易,業界普遍預測用戶數在2000萬-3000萬之間。

當時據業內人士分析,在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的品牌影響力大範圍領先情況下,網易再走同樣的道路,已很難追趕,比如在競爭關鍵用戶這塊。

其後,微信、易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的出現,對整個微博行業形成一大沖擊,甚至導致騰訊戰略性放棄騰訊微博。

南方周末此前報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至2014年6月底,中國微博用戶數2.75億,較2013年底減少543萬,網民使用率為43.6%;手機微博用戶數1.89億,下降794萬,使用率為35.8%。與此同時,以微信、易信等為代表的手機即時通信工具的用戶數卻高達4.59億,比2013年底增加2842萬,使用率高達87%。

同時,新浪CEO曹國偉也曾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承認微博受微信沖擊,表示將通過微博的私人分享功能進行應對。

而隨著微博用戶活躍度和用戶數的不斷下降,2014年10月27日,騰訊宣布,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進行戰略調整,將騰訊網與騰訊微博團隊進行整合。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調整正式宣告了微博業務被騰訊戰略放棄。騰訊方面對此說法並未否認但也沒有承認,“此輪調整後,微博產品仍正常運營。同時新的戰略方案下,騰訊微博產品運營團隊將與騰訊新聞團隊進行整合,以強化整體社交資訊服務功能。”

前述南方周末消息,從2012年8月,張朝陽坦陳“過去兩年間,我們確實輸掉了微博之戰”,搜狐微博認輸了;到2013年8月,網易和中國電信聯手推出“易信”,從此不提網易微博;再到騰訊微博事業部在成立3年又3個月(2011年4月-2014年7月)後解散,究竟是新浪微博太強大,還是微博產品形態本身已經走到末路?

“整個微博行業都進入末期了,新浪微博一家獨大又如何?”知名IT評論人士洪波對京華時報表示,微博最大的問題在於用戶使用率、黏度下降,普通微博用戶都很容易能感受到。“微博正在失去用戶的進程之中,一方面是太多社交產品如微信、貼吧等分流了用戶對微博的註意力,另一方面微博自身的商業化、廣告營銷與其媒體定位相沖突。”洪波說,微博的價值來自於其對用戶活躍度的商業兌現,但是商業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體驗,進而造成用戶活躍度的降低。

新浪科技消息,網易微博宣布退出,並提示老用戶轉移至LOFTER,LOFTER是網易2011年推出的輕博客業務,搬家到LOFTER後,網易自動通過原賬號開通輕博客業務,也包含類微博的信息流展示。

而此次網易微博業務跳轉至輕博客,意味著對前者的基本放棄,而此前網易將微博業務、輕博客和郵箱整合,希望借助郵箱用戶數和活躍度拉動其他業務,不過目前看來成效甚微。

網易微博用戶“李不白y”表示:“我覺得網易這個輕博客也壽命不長,和企鵝空間很相似,一個人在後花園玩的感覺。完全沒有微博的快速廣泛傳播的優勢。還是及早到新浪紮根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11

該說再見了。。【一個價值投資者的封筆之作】 自由老木頭

來源: http://xueqiu.com/7952175174/34289337

原文作者
http://xueqiu.com/n/ruibeier
 20年前我剛入行時,一位前輩告訴我,他說他爺爺曾和他說:“好男人戰爭年代要當兵,和平年代要炒股”,這句話初聽起來會讓人笑,但這背後其實隱含了一個哲理:就是男人在戰爭年代當兵報效祖國,這是男人的事業,而和平年代從事金融業同樣也是男人頂天立地的大事。資本市場不同於賭場,這個市場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同樣我也認為是公正的。也許有人說A股市場不規範的事情太多了,何來公平、公正?其實非也,我做過蹲證券營業部大廳的散戶(大學畢業後有幾個月我泡在證券營業部大廳),我也做過十余年的券商分析師,我還做過8、9年的投資機構,所以我對這個市場到底公平與否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雖然A股市場暫時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規範之舉,但世界上哪個市場就完全公平?A股市場上機構的資金實力是對市場走勢有很大影響,但市場規律性的東西最終仍無法改變,這就好比說這一年來很多價值投資者總念叨的那句話:“市場的理性從不會缺席,至多是遲到”。在新浪開博已經一年了,開這個“博”其實主因是此前我在某金融論壇里看到價值投資者被眾多投機炒家肆意羞辱,當時銀行股的市場表現又確實不爭氣,搞的很多銀粉在羞辱聲中自己都擡不起頭。俺出於打抱不平的想法,開始幫銀粉和一大幫銀黑吵嘴,而俺想著反正吵架也要找論據,索性把論據歸納整理下放博客上,這樣也許我的投資理念可以交流給眾多股市新人,或者是還在走彎路的半新不舊的人?雖然這些理念不見得正確,但至少也不會有大錯。
       我踏入金融行業已經23年了,目前仍活躍在A股市場上再比我資歷老的人屈指可數了,但還是有,誰?安妮,我當年是聽安妮的股評成長起來的(安妮同期的名人還有陳剛),而南雷(雷立軍)北雲(趙笑雲)則都是後期很久的人物了。1995年前後,安妮在中央廣播電臺證券之聲欄目里講解市場、分析市場熱點對我那代投資人影響極大,我清楚的記得安妮當年大力推薦深長城、新大洲、深發展、四川長虹、江蘇春蘭等績優股,而當年這些股票也確實給力,一漲就是近10倍,所以安妮的理念對當時剛踏入金融行業的俺觸動極大,讓俺在剛入行沒幾年時,就深刻理解了價值投資的意義。幾年前我沒退休時,有幾次開會及會後吃飯時,我見到安妮大姐,我只默默的端詳這位慈祥的大姐,但我沒敢告訴她我是聽她股評成長起來的。
       俺想起進金融行業,是緣於大學畢業前某天在學校看到的一份報紙,上面有篇文章說華爾街的理財師年薪百萬美元。當時報紙上那篇文章對誘惑極大,因俺大學里學的是有色冶金專業,之所以選這個專業,是俺那教育戰線工作數十年的父親幫俺選擇的專業,他老人家認為經濟越發展,有色冶金行業就越重要。沒錯,事實是這樣,可俺的性格放蕩不堪,俺這樣的性格根本不適合在廠礦企業工作。於是俺在大學里從入學成績排專業前列,到畢業時開始倒數幾名,等畢業時我一度驚喜自己居然拿到了學士學位,因為原本我以為自己是要肄業的。畢業回到家里時,俺父親看著俺哭了,說:“兒子啊,你沒學會吸毒已經很難得了”。沒錯,俺讀書的那個邊陲城市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毒品泛濫,當時俺從雞頭跑到雞屁股,原因是俺想著只要離家遠,只要我父母跟蹤不到我,那我不管去哪里都行。可當俺入學後並了解到有色冶金專業是怎麽回事後,俺開始自暴自棄,打架鬥毆是家常便飯,甚至連老師都照打,半夜無聊時跑到教師宿舍區把教工的雞籠子整個擡走,然後送飯店去,拿多余的活雞充當加工費,而打架打的離譜了,派出所的緊閉室也蹲過了,打食堂工人打到全部食堂罷工,所以讀書那些年俺就幾乎沒啥壞事沒做過,當然男女之事真的沒做過,因那時沒有網絡,根本還不懂啥是男女之事。為此,系里老師“表揚”我,說我是“一條魚腥了一鍋湯”,搞的我畢業N多年了都從不參加任何校友會活動。但2009年春節,俺自駕去雲南遊玩時,還是回到校園里看了下,因那畢竟是我的母校,當時是春節放寒假,校園里沒人,只有梅花綻放,俺在當年讀書時經常停留的校園角落靜坐了很久。
       畢業後,俺開始挖苦心思想進金融行業,那時書店里沒啥金融方面的書籍,當時俺是抱著臺灣張齡松寫的《股票操作學》去了解金融知識,開始階段在期貨行業混了幾年,那年代國內各地區雨後春筍般出現一批從事外盤期貨交易的期貨公司(事後知道都是對賭的黑期貨公司),當時交易品種主要是SP500指數期貨、恒指期貨,美國豬腩、日本幹繭、日本紅小豆等期貨交易品種。期貨行業的那幾年對俺刺激很大,某省級金屬材料公司7000萬資金在俺和客戶的手里輸了出去(輸這麽多也不完全怪我,開始是我指導客戶操作,後來客戶覺得期貨簡單,於是自己親自亂來),當時還有一位殘疾人客戶,30萬資金開戶,也是初期我操作,後來客戶覺得期貨很刺激,於是主業放棄了,開始全身心炒期貨,最後由我幫下單變為他自己下單了,再然後的結果是爆倉,不斷的補保證金。而補保證金時開始是幾萬幾萬的補,後來是幾千幾千的補,再後來是幾百幾百的補,再再後來是客戶消失了。為什麽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年從事外盤交易的期貨公司都是與客戶對賭,那個年代沒有網絡,金融信息極其匱乏,期貨公司內只有臺終端機能接受路透社的金融信息,而我們期貨經紀人就靠盲人摸象,根據K線亂搞,客戶對期貨交易也從不熟到逐漸熟悉,最後大多都開始親自上陣,這樣就更加快了爆倉死亡的進度。
       期貨行業的從業經歷讓俺深刻理解了金融風險,當俺最終認識到期貨行業極其混亂,了解到從事外盤交易的期貨公司都是對賭後,俺下定決心退出期貨口,轉券商行業。但那年代券商行業也極其難進,俺還記得海通、南方證券等員工都分房子,行業的福利待遇極高。那時下單要用筆填寫交易單據,如果開通電話委托還要繳納每月20元的管理費,後來逐漸有了無盤站(用小鍵盤下單)。因為進券商無門,俺只有先去證券咨詢公司。在證券咨詢公司期間,俺不斷往三大報投稿(中證報、上證報、證券時報),然後俺拿著報紙上很多俺的文章去證券公司應聘,這樣終於俺如願進到券商行業。俺進到那券商行業後,在行業內首創了盤中咨詢點評活動,就是通過營業部的廣播系統,在市場交易時段內即時性的對市場熱點、走勢進行點評分析。俺剛開始搞這活動時,營業部里所有股民都楞住了,因為那時股民從沒感受過交易時段有分析師能就市場熱點、走勢等做即時點評分析的。進入到券商行業後,俺開始在各級電視臺、電臺里做股評(當年的股評是正統的,電臺和電視臺要給我們稿費,不是現在這樣做股評要給電視臺交包欄目時段的費用)。1998年前後,每周五最重要的時間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回顧一周,然後展望後面),俺在某省級電臺和北京的水工兩人,俺講前面15分鐘,水工講後面15分鐘。那時俺不斷提醒股民減持四川長虹和深發展,當時這兩只票是從7、8元上攻到60元,然後回檔到40元區域休整,當時滿市場的言論都認為長虹和發展休整後要展開第二波更大的攻勢,但俺當時沒這樣認為,俺不斷提醒股民要清倉退出,結果俺提醒長虹、發展要減倉後,這兩只票並沒有馬上下跌,相反還漲了幾天,於是有聽眾打電話投訴我,說我是胡說八道。可沒多久,長虹從40元區域不但沒有進行第二波上攻,相反是直線滑落到不足5元位置處,股民這才知道我沒坑他們。我說這個是想說什麽?我是想說分析師要有良心!因為市場上的股民已經很可憐了,那時券商還沒有什麽研究報告、策略分析報告等,所有股民對市場的認識幾乎都要從電臺、電視臺的股評人嘴里得到,或從三大報上去看文章,所以股評人知識水平能力如何、道德良心如何,會影響到千家萬戶。而我自己清楚的知道:在俺從業這20年里,俺從來沒有昧著良心坑過任何散戶,俺一直以來做人的原則是:要麽別說,要說就要說實話。
       自進入券商行業後,俺很快電臺有聲、電視有影,報紙有名,於是開始了俺在券商行業流竄達十余年的經歷,當然那之後不是我去找券商,是其他券商主動找我。所以在券商行業謀職的十幾年里,俺呆過的券商有4、5家之多,基本是每家券商只幹幾年,然後其他家券商給更優厚的條件後,俺就跳槽(但現在回頭看,所謂的更優惠條件其實都是蠅頭小利)。在券商行業工作期間,俺的主職是分析師,有時也幫券商自營部門操作分倉盤(當年券商坐莊是名正言順的),我操作過的分倉盤有虹橋機場、銅都銅業、北大車行、哈醫藥、人福科技、也管過三駕馬車的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資等,當然那時俺是授命負責管公司自營盤分散在俺所在營業部的賬戶,而那年代券商的自營盤其實基本都是坐莊幹,2000年前後整頓證券行業,券商坐莊行為開始被明令禁止。
       2001年俺因特殊原因南下,在南方的一券商,這也是俺在券商里工作年限最大的一次。2005年,俺因為特殊原因從此告別券商行業(原因有點特殊,大概是俺在這券商工作時,控制的資金量大了點,個別票的流通盤被俺拿的多了些,快超過流通盤的50%了,但俺是價值投資,沒對敲,更沒操縱股價,只是俺把低估的票買完後,在中高位把它推薦給公募基金了,公募也認同,公募接過籌碼後繼續價值投資)。2007年俺組建自己的投資公司,後面這些我不方便說了。。。。2013年初,俺選擇了退休養老,雖然我年齡不老。盡管俺退出金融行業的一線,但無法完全割舍和行業的聯系。2011年初,俺把大頭資金轉投到PE領域(私募股權基金),由此躲過了A股市場2011、2012年的大跌,但二級市場仍留部分資金,主要是我不想讓自己的腦袋生銹,畢竟二級市場是我的老本行,所以我開始成為“職業投資人”。不管是什麽投資人,我都經常告誡身邊朋友:投資是要賺自己能看得見的利潤!如果投資實業,我們一般都要對準備投資的行業做詳盡分析,比如分析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情況、競爭對手的占有率、產品銷售情況、銷售利潤率、市場風險等。但很多人買股票,往往只隨意根據K線技術形態,或者看到股價有資金推動跡象就貿然跟進。這樣,往往是買進之後都還不清楚上市公司是做什麽的,甚至是財務指標情況都沒搞清楚,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資金這樣就隨意打了進去,這是幹嘛?是在賭場押大小?而即使是押大小也要做分析啊。而實際上投資很難嗎?投資確實是簡單的事情,但你要明白市場的機理,越是無效的市場機會就越大,我們需要做的是選擇被市場低估的品種,買進然後耐心持有並等待市場發掘其價值。2003年底時,俺留意到某港口機械行業公司正處於行業發展蒸蒸日上階段,因為當時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正如火如荼,這公司因訂單量巨大,產能嚴重不足,不得不擴建大型生產基地,公司業績更是連年增長。這公司當年總股本是4.56億,流通A股不到1億,前十名股東然只有一家公募基金持有很小數量的流通A股,研究透了這家公司後,俺全倉拿了這票,從2004年初到2006年8月,全倉持有近3年時間,從這公司全部流通A盤只有0.88億股拿到流通A股變成10.88億股。在俺持有這票的三年時間里,其經歷過兩次10送10、一次10送5分紅送股,又經歷了股改對價的每10股對2.5股,最終全倉持有的利潤達5倍。在俺全倉減持出來後,這票在2007年牛市後半程里,從俺減持的價格起又漲4倍,也即這公司的股票在這輪牛市里實際漲幅是20倍。俺之所以退出這票是因為又找了新的低估品種,這是一家資源類的公司,當時股價6元,因2007年牛市里市場熱炒的一個重要題材就是炒作資源類公司的股票,如山東黃金、鹽湖鉀肥等都是當年市場超級明星股,俺看中的票是有木材資源的公司,俺6元進場,股價到25元處時公募基金也發現了這票的投資價值,公募進場後其最終股價上漲到40元。也即2004-2007年這幾年里,俺合計也就買過兩、三只股票,但每只票都是全倉買入,最終獲取的利潤是25倍。所以,在資本市場上如何獲取投資收益?其實就是尋找價值被低估的品種,下狠手,重倉持有,然後耐心持股,直到其低估的價值被市場發現並被市場發掘為止。如果你持有的票長期得不到市場認同,那很大可能性是你錯估了其價值,因為如果價值真被市場低估,那麽市場最終絕對不會錯過對這金子的發掘。為何要重倉並耐心持有?投資領域有句名言:“雞蛋不能往一個籃子里放”,但我每次出去講課(主要是給銀行理財經理講課)都是告訴學員雞蛋必須往一個籃子里面放,包括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資大師,真正讓他們獲得超額收益的其實都是他們重倉的那幾只股票,但這些投資大師的資金是幾百億美元的規模,我們的資金是多少?重倉一只看好的品種,如果它上漲3倍,那麽總賬戶資產就上漲3倍,如果倉位過於分散,即使有幾只票大漲,對你總資產收益其實沒大幫助。所以很多年來在券商做分析師時,我如果想知道客戶是否賺錢,我一般就問拿了多少只股票?如果客戶說拿了十幾、二十幾只股票,那不用再問了,這客戶是賠錢的。為何要耐心持有?任何一輪大級別的行情里,持股不動的收益往往是利潤最大的收益,以前市場有句俗語:“股票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先漲後漲之分”,當然股票確實是有好壞之分,但在兵荒馬亂,以惡性炒作為特點的A股市場上,確實無論什麽股票最終都要得到爆炒,但A股市場規範後,也許這樣的情況會少很多。
       經常有人問我,你的投資理念是怎麽形成的?我每次都笑答:“我在券商行業那麽多年,股民怎麽賺錢我沒學到,但股民怎麽虧錢我都清楚”。沒錯,A股市場基本是5年消滅一批投資者,我經常更正身邊人關於“炒股票”的說法,我每次都告訴他們“股票是投資的,股票不是炒的”。投資是件快樂的事情,看一只股票的走勢,不要總象散戶一樣天天盼著自己所持的股票每天都大漲,那是不現實的事情,投資要換位思考,就是多站在做盤角度去著想,也就是多站在機構的角度去想股價應該怎麽走,這樣往往可以讓自己有更大的視野。另外,要明白和理解市場的運作機理,千萬別以為每天漲停的票那麽多,所以想著靠投機、想著每天都能抓漲停而迅速獲取暴利,這不是你能擁有的本事。投資要明白的道理是:一把鋸子放在眼前,不要總去琢磨每個鋸齒有多深,每個鋸齒有多高,如果忽略每個鋸齒只看整個鋸身,那投資確實是快樂、簡單的事情。而如果你過於糾纏細節,那麽永遠不可能擁有好的心態,這樣也就很難獲取到真正超額收益,即使僥幸賺錢,我也無法認為你最終能鎖定這些利潤。
       好,回顧一下在新浪開博的這一年時間里,俺問心無愧的認為俺沒坑過任何讀者,發這博客俺還有個目的,就是身邊人經常問我投資方面的事情,我懶得每次都去解釋,所以我把自己對市場的理解發博客上,然後每遇到朋友問我時,我都是直接把博客地址丟過去,讓對方自己看,我的想法是看得懂就知道怎麽投資,看不懂那我也沒辦法了,因為一直以來我很少回答別人買什麽股票的問題,我始終認為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為市場的機理搞不明白,那麽一次兩次我可以讓你賺錢,但我不可能永遠管下去,那以後怎麽辦?再把利潤吐回市場?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qydi.html 
       本文發於2013年12月27日,這是當時在某金融論壇上和別人吵架的帖子,當時市場對優先股的了解還不多,優先股細則更沒出臺,所以當時對優先股的理解現在看是錯誤的,包括後來實際發行采用的方式都和一年前我們想的完全不同;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qydo.html 
       本文發於2013年12月27日,當時優先股剛提出,市場上很多人斷章取義,認為政府是把優先股制度作為又一種掠奪市場的工具。當時,市場對優先股到底怎麽發行還沒有搞明白怎麽回事,所以誤解很多,這文章的內容也是在那金融論壇上和別人吵架的帖子內容。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qz9f.html 
       本文發於2013年12月29日,當時俺對銀行股未來走勢的預期,俺認為2014年度內優秀的股份制銀行應該可以看30-50%的漲幅,幾大國有行應該有15-30%的漲幅,實際情況是從3月份起,整個銀行股板塊開始異動。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r14i.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月1日,是某金融論壇上有銀黑說銀行股市值太大,資金根本拉不起來,當時俺駁斥對方的言論,就是談銀行股的實際流通市值到底多大。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r3gp.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月5日,當時銀行股被公募基金狂甩,股價不斷下行,面對銀黑的猖獗和嘲諷,銀粉普遍承受著屈辱,俺公開提出俺就要當腦殘銀粉。
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r4sq.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月8日,銀行股在基金的拋售下股價大幅走低,為了給價值投資者打氣,俺闡明2014年就是銀行股翻身元年,部分銀行股有望在2014年上漲50%。
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sbsj.html 
       本文發於2014年3月22日,面對A股市場長期熊市,對如何激活市場,俺指出如果想把市場搞活,上交所不如就直接從銀行股下手,因只有銀行股上漲,才能把市場的估值重心提上去。而實際2014年行情啟動,正是從銀行、券商股開始啟動。
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so3q.html 
      本文發於2014年4月8日,鎖定籌碼,賺俺看得見的利潤。
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1u3.html 
       本文發於2014年4月27日,面對公募基金一季報里繼續減持銀行股及大藍籌股票,然後去追創業板小票,面對公墓基金這樣的操作方向,很多銀粉也開始擔心藍籌股到底能否得到市場認可?為此俺從公募基金倉位配置上做分析,告訴價值投資者公募想再砸藍籌股已經沒能力砸了。 
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xgm.html 
       本文發於2014年6月15日,當時市場上國泰君安的400點反彈觀點成為市場的笑柄,安信證券則猖狂的反複大唱“孔雀東南飛”,然後又無恥的又來“再飛一會”的觀點,所謂的“東南飛”意思是往屏幕的右下角飛,因地圖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東南飛”就是不斷的屏幕的右下角飛,就是不斷下跌的意思,面對安信這樣無知的理論,俺實在看不下去了,怕投資人真的安信證券觀點誤導下然後在2000點割肉,所以俺只能靠自己有限的呼聲提醒有緣人“2000點是世紀大底,一定要珍惜”。
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uyvj.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uzqg.html 
       本文分別發於2014年7月26日和8月2日,寫這部長篇的目的,是從市場機理方面想把A股市場是怎麽回事告訴讀者,同時用各種數據分析、周邊市場情況等說明銀行股、藍籌股的巨大投資價值,及用A股歷史上無數案例,說明價值投資對投資人的意義。這篇文章耗費俺2個月時間,直到把俺寫到天昏地暗的程度,可最後還沒完全寫完。
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0sk.html 
       本文發於2014年8月15日,針對很多人提出的銀行股漲10倍是否是天方夜譚時,俺用數據告訴投資者,銀行股上漲N倍與A股市場市值沒矛盾,並且俺也指出銀行股必須要漲。
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1sk.html 
       本文發於2014年8月29日,在銀行股小幅上行後開始橫盤整理,但橫盤後股價再度走低,此時滿市場又開始唱空銀行股,當浦發滑落至9.36元時,俺闡明無需擔心,這個位置是補倉的好區域,次日起,銀行股的股價開始探底回升。
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35x.html 
       本文發於2014年9月10日,面對公募基金不斷拋售藍籌股,然後拼命紮堆創業板市場,並且創業板指數不斷上行,市場再度開始迷茫到底是選成長股還是選擇藍籌股的關鍵時點,俺再次闡明:藍籌股才是牛市的源動力,並且投資藍籌股才可以獲得真正大的投資收益,同時用各種歷史數據闡明每次大級別行情里,只有藍籌股才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
 
1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462.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6nq.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a7a.html 
       這三篇文章分別發於2014年9月17日、10月22日、11月14日,因滬港通實施後,對A股市場會產生很大影響,外資的投資理念將逐漸改變A股市場,但外資到底是什麽理念?外資對新興市場到底有什麽影響?這三篇文章從外資對臺灣、韓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影響做全面分析,然後俺給出的結論是:外資進場後會以遊資藍籌股為主要投資對象,尤其是上證50指數中權值最大的成份股。而A股市場上證50的成份股中權重大的多是金融股,也即滬港通實施後,金融股將有非常好的表現。 
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48u.html 
       本文發於2014年9月18日,在滬港通開通倒計時階段,滬港通實施後,外資到底會買什麽股票?很多券商策略給出的分析結果是買香港市場沒有稀缺資源股?其實這是無稽之談,外資只會買權重股,尤其是銀行股,因銀行股本來就是上證50指數的權重股。而事實上滬港通從11月17日開通後,到12月19日這一個月里,買入的主要品種確實就是上證50指數的大權值股票,如中國平安、招行、中信證券、茅臺、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上海汽車等。
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5t4.html 
       本文發表於2014年10月9日,銀行股開始拉平臺後,這已經是典型的上攻中繼形態,機構資金在這平臺上連續打壓吸籌,並且在資金流向上,銀行股及各類大盤藍籌股已經連續幾個月位居資金流向排名的前列,並且,上證50的成份股更是顯現出明顯的資金大規模在流入的跡象,雖然這段時間銀行股及大盤藍籌股的股價都沒有像樣的表現,但行業及板塊資金流向其實已經折射出這是大戰前的沈寂,如上證50指數的成份股如浦發、民生、中國聯通、招商證券、光大銀行、海通證券、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建築、交通銀行、光大證券等連續數天排名資金流向排名前列。終於,從10月31日起,券商和銀行股、保險股紛紛開始旱地拔蔥揭竿而起,可這段時間里,超級機構一直在加倉,而散戶一直在減倉,散戶們,你把廉價籌碼拱手相讓,難道市場沒給你大戰就要爆發的信號?
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5uu.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0月10日,A股市場的藍籌股暴動行情就要啟動,可很多中小散戶投資者卻繼續跟隨敗家的公募基金湧入創業板,並且跟公募基金一起舉啞鈴,並且還有大部分中小投資者繼續追逐題材概念股,上面已經都發文件等要加強退市制度,要疏導市場的投資理念,可為什麽還有那麽多散戶追隨垃圾股、概念股、題材股的炒作?俺在這文章里再次苦口婆心的告誡您:走價值投資之路,投資那些低估值的藍籌。
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798.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0月31日淩晨2點,面對大戰前的沈寂,俺再次發文提醒要高度重視市場中眾多優質藍籌股的投資價值,並且引用各種市場數據,闡明上市公司利潤的增幅其實就是股價的漲幅,這篇文章發出7小時後,也就是10月31日上午9:30分起,平均5倍市盈率的銀行股開始大幅上攻,俺在大戰序幕拉開幾個月前就用各種數據講藍籌股的投資價值,然後在行情啟動前數天明確告訴散戶千萬不要當韭菜,千萬不要讓市場機構給當韭菜給割了,再然後又在大戰爆發前的7小時再次提醒一定要盯緊市場上的低估值藍籌股,並且俺還說了怎麽操作,就是選市盈率低的優質藍籌票,買進去,捂住即可。
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8gr.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1月10日淩晨,俺提醒銀行股再次加倉的時機到了,這一天銀行股開始跳空上行。
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a85.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1月14日,有關滬港通外資投資A股市場的資本利得稅明確了,因為此前QFII時代,資本利得稅一直懸而未決,這也是外資針對A股市場投資最為擔心的事情,但國家稅務總局的相關規定出臺後,這從跟不上解決了外資的顧忌,可當時市場上很多擡杠子者認為“暫時不收”,那說明以後還是要收,所以這是利空。而俺看到市場上那麽昏庸者這樣的言論時,俺是哭笑不得,這些人的神誌是否清楚我無法辨別,但我確定這幫攪屎棍類型的投資者在投資生涯中可能很難賺取到應有的利潤,因這類人對市場的機理屁都不懂,他們唯一會做的就是歪曲政策。11月14日稅務總局出臺滬港通外資的資本利得稅規定後,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11月21日A股市場即拉開牛市序幕。
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agh.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1月16日,就是滬港通開通前一天,俺怕各位搞不清楚滬港通實施後,外資會買啥,所以再次用數據告訴市場,外資要買上證50指數的成份股。因很多外資是參考富時50指數的成份股來選股,那麽富時50指數含深圳市場,但這次是滬港通,不是深港通,所以外資會按富時50指數的成份股權重來選擇標的,而扣除深市股票的富時50指數,其實基本就是上證50指數的成份股,所以俺用安碩A50ETF、南方A50ETF倉位的持股名單做詳細說明外資進來後要買啥,而實際上滬港通實施後,外資實際買的正好就是這些股票。
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ai8.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1月17日,即滬港通實施後的第一天,A股市場高開低走,此前媒體言論是一邊倒的看好滬港通開通後的市場走勢,但滬港通真正開通後市場沒有出現國內投資者預期的那種外資高位接盤的情形,媒體又開始唱衰滬港通,面對這樣的情況,俺提出滬港通實施初期市場怎麽走並不重要,同時闡明這幾天即使弱勢,但對後續市場走勢其實沒任何影響。
2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al0.html 
       本人發於2014年11月18日,是滬港通實施後的第二天,這一天里A股市場繼續大幅下挫,媒體也再度唱空滬港通,很多投資人看到滬港通實施2天後市場的慘淡情形開始悲觀失望,俺不得不再次發文,告誡投資者平常心對待市場,並且指明A股市場的大牛市已經拉開序幕,同時指出外資的投資手法和我們想象的不同,外資不擅長追高買入,相反弱勢市場才是外資真正大買的開始,而A股市場的牛市趨勢已經確認,我們需要的只是持股耐心等待。
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bx8.html 
       本人發於2014年11月30日,原本這篇文章我是準備發在銀行股啟動前,但因各種原因我一直沒完成稿件,這篇文章的觀點,主要是告誡投資者,銀行股是市場的基石,銀行股能否啟動的背後是有很多資金博弈的因素在制約銀行板塊的走向,但因為俺的懶散,這篇文章一直沒有寫完,後來俺懶得再寫了,索性把半截的文章發了出來。當然,結論性的東西我在這篇文章里沒有寫,但其實結論我已經在此前的文章里數次表達過觀點了,就是銀行股的投資價值已經凸顯無疑。
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c3m.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2月2日,面對銀行股的崛起,很多市場人士大罵銀行股不應該走強,甚至很多意誌不堅定的銀粉也把堅守了數年的銀行股籌碼輕易拱手相讓出去,這個時候是買還是賣?俺只能用加杠桿來表明俺對這階段銀行股操作方向的態度。
2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cae.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2月4日,俺含蓄的指出再加倉的話,俺只敢琢磨二線藍籌股了,意思很明確就是銀行股短線拉的太急了,也即需要適當註意一下銀行股的短期風險。
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cku.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2月8日,券商股、銀行股連續拔高,市場成交量連續放大,俺解答了幾個市場最為關心的問題,市場對銀行股的走勢痛罵者眾多,而持有銀行股的銀粉則是打雞血一樣興奮,但俺用實際操作的行為提醒市場銀行股需要調整了,俺說的明確,再加倉暫時不考慮繼續追銀行股了。果不其然,12月9日銀行股一根長陰下來,這根長陰一度擊碎了很多人的夢想。
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cml.html 
       本人發表於2014年12月9日,券商股暴跌、銀行股當天暴跌,市場怕了,很多人甚至認為A股的天要塌了,面對金融股這樣的狂跌,俺說了,洗洗更健康,這樣跌的話,我又可以買了。那麽俺買沒?俺確實又買了。
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cr3.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2月11日,對於滬港通實施18個交易日後,外資到底買啥了?俺給了總結,外資買的就是俺說的那些東西,但這篇文章結論我沒寫,其實寫不寫也沒大必要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外資買這些大權重股票越買越多,然後這些股票的市值占A股市場總市值的占比將越來越高,因為現在滬港通實施後進來的還都是蝦兵蟹將,真正重量級角色還都沒來,那麽等2015年A股市場加入MSCI指數後,真正大級別的機構進來還是買這些,那麽結論是什麽?結論就是拿住這些股票,然後坐享超額收益就是了。為啥是超額收益?因現在這些股票即使股價再上去一倍,難道估值就高了?現在漲只是補欠賬而已,以後公司利潤增長,這個利潤增長最後也是要體現在股價上的。但這個體現在股價上,是一波行情直接上去?不是,要有震蕩,但這個震蕩你能把握住嗎?
3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di6.html 
       本文發於2014年12月17日,銀行股調整結束後又開始蠢蠢欲動,但很多銀行股的持有者已經快拿不住籌碼了,然後讓俺發博,俺說啥呢,說幾句話表示個態度?好吧,12月4日俺說了再加倉的話,俺選二線藍籌,那麽俺12月5日確實選了青島海爾。12月9日銀行股暴跌後,市場開始恐慌了,俺說了洗洗更健康,並且說明了這樣跌的話,俺又可以買了,當然俺也確實買了,因俺出了海爾重新加了銀行,因興業又到了我此前制定好的回到5倍pe我就買的區域,既然到了我就買唄,因為股市就這麽點事,沒什麽複雜的。
       好了,回顧這一年以來俺在博客上發的這30篇文章,俺該說的理念也說了,前段時間市場迷茫時在關鍵時點俺該提醒的也都提醒了。但俺一直以來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因此前我從不在網絡上談關於投資的話題,這一年來俺之所以在網絡上談投資方面的話題,就是因為我前面說的,在某金融論壇上,價值投資者被投機客們肆意嘲笑、諷刺及挖苦,俺當時實在看不下去才出來說話。但這不是俺的風格,因一直以來俺幾乎從不接受任何媒體采訪,目的就是想平淡做人,現在俺人已退休,但追求的是隱居生活。而俺在A股市場最讓人迷茫的階段里,已經把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俺已經把漁授予了所有朋友,俺希望各位在未來的投資生涯中,能學會分析市場的方法,然後自己多動腦筋去分析市場,因為投資本是輕松快樂的事情,只有這樣,您才能更快的成長起來。另外,這里的舊文全都保留,各位朋友以後向查找舊文都不影響的。
       在這里,俺和大家誠懇的說聲再見,包括我文中提到的那金融論壇,俺同樣封筆,最後祝各位在未來的投資生涯中都能取得好的收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250490102v9ap.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