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地醫療行業投資展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4/153230.shtml
導讀 : 醫療健康產業提供關註人類生命全過程的健康服務。產業鏈非常複雜,受政策監管影響很大,行業細分領域專業壁壘高, 局部信息封閉, 和其他產業可比性較弱。
醫療投資是 VC 界最神秘的領域之一。專業要求高,開發時間長,政策風險大,這一領域的創業項目比其他行業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無論是創業者和還是投資人都對此感到既向往又迷茫。
峰瑞資本(FREES FUND)長期關註醫療行業,並已經投資多家初創企業,包括壹寶醫療在內的多家母嬰醫療服務、遠程診斷、患者社群、養老服務公司。相較一般將創業項目簡單地分為醫藥器械、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等區塊,我們更看重其在具體流程中的位置與作用。而一旦把視野放到中美兩地,就會看到美國投資趨勢偏精準診斷、治療,而中國仍然在各個醫療環節中進行由淺至深的嘗試。
除了已經投資的醫療項目,峰瑞資本也在該領域尋找更多優質的創業者。在峰瑞資本看來,對細分領域的專業認識,對互聯網和數據分析的敏感度,以及長期創業的決心,是醫療創業最重要的三項條件。如果您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創業想法,可以與本文作者、峰瑞資本醫療組早期項目負責人王蕾聯系。她的郵箱為 [email protected] 。
中美兩地醫療行業投資展望
總覽

醫療健康產業提供關註人類生命全過程的健康服務。產業鏈非常複雜,受政策監管影響很大,行業細分領域專業壁壘高, 局部信息封閉, 和其他產業可比性較弱。因此,投資早期和中期醫療項目難度不小。
綜合患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的需求,我們將健康管理和就診醫治流程概括為 6 個環節:日常保健/預防、發現/初步了解自身病情、診斷、治療選擇、治療/付費,康複/病後管理。

資本密度集中的醫療投資領域又分為三個熱點:醫藥/器械, 醫療服務和移動/互聯網醫療。按各個投資領域在醫療流程中的分布狀態,以下是近期比較熱點的項目:

醫藥/器械方向
涉及品類包括:醫療器械/耗材,新藥/仿制藥。

醫療服務
具體的應用和服務包括:基因測序、遠程診斷/海外就醫、家庭醫生/個人診所、精準醫療、慢病管理、專科/私立醫院、保險產品、電子病歷。

移動互聯網醫療
具體的應用和服務包括:非醫療可穿戴設備、病人自診、健康管理類應用、掛號/院內流程、可穿戴設備、電子處方藥店、病人社群。
峰瑞觀點(freesvc)
基於中國醫療的現狀,流程的各個環節都有較明顯的痛點。行業改造創新的機會非常多。
基於環節的專業性,在局部痛點、熱點附近尋找解決方案,依然會是初創企業的主流方向。但承上啟下的思維,乃至顛覆現有模式的能力,會是長期制勝力量。
中美醫療體系區別和項目重點對比

美國的醫療體系並非完美無缺,過度醫療和高價格也是目前存在的尖銳問題。但美國醫療相對市場化的體制和在醫療體系中上巨大的投入,使其在技術、服務和流程等支柱產業,都可以成為中國發展的遠景參照物。
雖然中國在治療領域的投資,尤其是對生物醫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的重視在增加,但是對診斷部分的關註也是創業的一個主線。

目前,中國的醫療投資仍集中於上述6個環節中的前3項,即日常保健/預防,發現/研究癥狀,診斷。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病人確診(就診及獲取診斷結果)環節是痛點:大城市中,基礎性醫療服務大量占用三甲資源;二三四線城市大病診斷治療資源不足,基礎醫院的資源利用率不高,存在資源閑置。
“三長一短”(掛號、候診、繳費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等問題。
病人健康意識差,體檢和自診不成系統。

在路徑基礎方面,美國醫療行業的發展重心集中於上述6個環節中的後3項,即治療選擇、治療/付費,康複/病後管理。目前存在以下情況:
美國病人對初期醫療服務各個步驟滿意度非常高。在觸達醫療資源部分基本沒有痛點,分級診療體系合理:醫療信息化發展和投入多年,電話和本人預約占 90% 以上,病例以電子或實體形式順暢交流。
核心需解決問題:提升治療質量,降低整體醫療花銷 。
下面列舉了一些美國近年受關註的醫療創業項目。從這些項目中可以看到,治療和精準治療所依托的產品技術和數據,是美國醫療創業項目的主流。而精準診斷作為精準治療的輔助,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塊。

Fitbit:可穿戴設備
Neumitra:可穿戴壓力測試
Medicast:醫生上門
Zipnosis:異步遠程輕問診
Zocdoc:找醫生

23andMe:99 美元基因檢測
Foundation Medicine:基因精準治療
PracticeFusion:醫生電子病歷
Uptodate:醫生臨床決策系統
Doximity:醫生交流
Flatiron:腫瘤大數據
Proteus:智能藥丸慢病管理
Health Catalyst:醫院管理
生物制藥、腫瘤疫苗、靶向治療藥物的開發
醫療器械、高值耗材
峰瑞觀點(freesvc)
中美醫療行業存在諸多相似性,也有較明顯的代溝。雖然程度和經歷的階段不一樣,但是中國在醫療健康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參考美國。
然而,美國醫療行業發展較為成熟,從業者更關心治療的精準性。而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還在解決基本就醫難的問題,因此才會出現大量互聯網醫療門戶平臺。
國內目前存在一些產品能夠解決階段性的痛點,但不能顛覆系統,比如創可貼。這類解決局部痛點的項目應該被審慎對待。
中美醫療項目商業模式和數據需求對比

中國醫療行業的盈利模式中,病人自費和 VC 補貼是主要的資金來源。

而在美國醫療行業的盈利模式中,醫院、保險公司、藥廠是主要的資金來源。
峰瑞觀點(freesvc)
醫療創新對於中國創業者還屬於新鮮事,因此對標美國成了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然而一些人只看到了該產品在美國的火爆,卻未曾思考中美兩地盈利模式上的區別,以及這種青睞是否能持續下去。缺乏商保的依托,和制藥公司和醫療器械公司緊密的合作,很多項目都缺少支付和推動者。
醫療行業在理論上是一個大量信息數據流動的系統。美國已經達到了數據飽和,需要更精準的整理、統計、呈現,和輔助決策的階段。而中國醫生卻仍被紙質報告和落後系統束縛,急需更為高效的數據采集手段。缺乏數據流通的系統無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更談不上精準。因此,初創企業在各個層面布局信息數據項目也會非常有意義。

影響中國醫療行業的政策發展
從當前發展階段來看,對比美國,中國醫療健康需求和醫療健康資源的不匹配性問題更加突出,而中國在制度上的特殊性體現為: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由政府主導,醫療改革主要由政策驅動,城鄉二元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也由政府主導,商業醫保扮演補充角色。

在此基礎上,醫療健康產業要借助互聯網杠桿實現與政策較為健康的互動。近期會影響醫療產業發展的重要政策包括:
1.放開第三方檢測
2.醫生多點執業
3.推進分級診斷
4.大力投入精準醫療
5.醫藥分家
6.創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新藥綠色通道
7.創新器械審批加速
峰瑞觀點
雖然醫療是相對不容易被技術和互聯網推動的行業,但我們看好初創企業在中期政策面的引導下提早布局,分期分撥抓住契機。
Q&A
Q:在預防醫學和康複醫學領域,目前供給和需求兩端都存在嚴重認知真空,因此醫患難以在有限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慢病管理領域中是否有新商業模式,利用運籌管理思維向價值鏈重塑,甚至與制藥廠共同大數據創新?
A:認知真空是信息理念和管理結構的真空共同造成的。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系統重塑,讓病人和應該匹配的醫生或者其他資源去對接。另一方面,醫療行業需要有合理的反饋系統,不斷去印證管理的有效性。在這個體系里,大數據會是非常關鍵的指標。
Q:認證背書的移動虛擬全科醫生月租或年費模式是否可行?
A:背書與否更多是解決了醫療診斷合規性的問題。病人更看重的是診斷治療是否達到預期,覺得自己的健康有保障,因此更看重虛擬醫生背後的那個實體。如果能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和專業性,虛擬醫生或者機構必然有存在空間,用戶的付費意願也相應而生。
Q:由於中美醫療在各個參數維度與邊際條件都不同,中外醫療領域面對患者需求滿足的路徑方式是否應該本土化創新?
A:本土化思考是必要的。對於中國,美國是一個遠景參照物,尤其是在技術和產品創新上;在服務和付費等方面,現階段和中國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因此,醫療從業者要結合實際情況區分對待。但創新的本質也是放眼未來,尋找更合理的解決方案。能不能通過創新到達目標,這需要一些合理的預測。
600輪競價溢價率超200% 泰禾47億摘上海長興島兩地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884.html
5月19日,位於崇明長興島的兩塊低容積率宅地塊正式拍賣。經過600多輪競價,最終泰禾集團(000732.SZ)以20.42億摘得長興島鳳凰鎮CX01單元07-04地塊,溢價率219.10%,樓板價15159.26元/平方米。隨後,CX01單元09-03地塊同樣被泰禾集團另一家公司(上海務彤投資)以27.02億的天價競得,溢價率229.38%,樓板價15683.63元/平方米。

泰禾官方確認該消息
在沈寂了近三個月後,上海土地市場迎來複蘇,進入“紅五月”,土地市場開閘放量。
根據上海鏈家研究部監控的數據顯示,5月的土地供應中,大部分都位於奉賢、金山、松江、青浦、原南匯等外圍區域,包括長興島的兩幅宅地,而市中心地塊僅有四川北路板塊和楓林板塊的兩幅商辦類用地。
四川北路街道HK172-13號地塊臨近四川北路公園,周邊緊鄰申貝大廈、虹口soho等寫字樓,位置十分優越,起始樓板價達到2.30萬元。不過也因為優越的位置,其出讓條件十分嚴苛,要求競得方自持所有地上地下商業和辦公房源至產權年限滿。四川北路商圈曾與南京路、淮海路齊名,但近年來發展大為滯後,虹口區希冀在“十三五”能夠逐步實現這一傳統商圈的複興,因此要求這一商辦地塊的競得方長期自持,維持項目品質。而同樣處於市中心的楓林街道125a-23A地塊,也要求競得方自持所有商業,以及不低於50%的辦公部分,並且不允許建造公寓式辦公。而地處外圍的華新鎮陸家圩東側E-7-07商業地塊和金山工業區JSS3-0402單元05-02商辦地塊,則按照自持80%商業和40%辦公物業10年的最低要求。
記者查閱公開資料顯示,長興島鳳凰鎮CX01單元09-03地塊起價8.2億元。出讓面積11.49萬平方米。容積率1.5。總範圍為東至鳳凰公路,南至南環河,西至先進河,北至長橘路。長興島鳳凰鎮CX01單元07-04地塊起價6.4億元。出讓面積8.98萬平方米,容積率1.5。總範圍為東至鳳凰公路,南至長橘路,西至先進河,北至07-01地塊。根據預合同顯示,兩幅地塊內中小套型住宅建築面積都不得低於該地塊住宅總建築面積的60%。
值得一體的是,地塊周邊鳳凰花苑在售,毛坯4月成交均價1.52萬/平方米;禦島財富公館在售,精裝修4月成交均價1.98萬/平方米。
考慮到未來長興島的地鐵規劃,和地塊鄰近的長興島郊野公園也將於2016年底試開園,業內看好泰禾拿的土地。
今年科技業最大規模IPO將誕生:Line將於7月15日在日美兩地上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0/156421.shtml
今年科技業最大規模IPO將誕生:Line將於7月15日在日美兩地上市
i黑馬
i 黑馬訊 6月10日,外媒報道稱,監管文件顯示,即時通訊應用Line將於7月15日在東京上市,同時也將於美國時間7月14日在紐約上市。
Line在東京上市的指導價格為每股2800日元,將在東京發行至多1127億日元的股份。
消息人士稱,Line的目標是募集到10億美元至20億美元資金,估值達到50億美元至60億美元。該消息還稱,Line選擇從美國投資人手中募集半數的資金,目的是繼在東南亞市場擴張之後,把觸角伸向北美市場。
消息人士透露,Line早已實現了盈利,在本月底舉辦路演活動時,這將成為Line著重強調的環節之一。
彭博社的統計數據顯示,如果Line在首次公開招股中實現目標,這也將成為今年科技企業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招股,為行將就木的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帶來難得的亮點。雖然全球當前已有超過160家私有公司的估值達到甚至是超過了10億美元,但今年科技企業在進行首次公開招股時,還沒有一家公司的融資規模超過1.5億美元。
不過,與Line第一次試水首次公開招股市場時相比,估值數據出現下滑。2014年7月,Line曾向東京證券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消息人士稱,Line當時對公司的估值為1萬億日元(約合92億美元)。
據了解,Line每月活躍用戶目前在2億左右,與中國同類APP微信每月6.5億活躍用戶數量、以及Facebook旗下WhatsApp高達10億月活之間的差距也一度引發業界擔憂。
華爾街見聞提及,Line此時上市的時機頗具挑戰性,因當前市場環境並不理想,日本今年IPO數量同比暴跌75%,總計募資僅15億美元創2009年以來最低。而且,日本股市今年累計跌幅達13%。將於6月底舉行的英國退歐公投則可能引發全球主要市場動蕩。
“較低的增長前景自然意味著較低的市場估值,”NLI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股票策略師Shingo Ide說道。
《金融時報》上周稱,Line已聘請野村、摩根士丹利、高盛和摩根大通擔任IPO顧問。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IPO
Line
贊(...)
分享到:
全球科技界迎來今年最大IPO Line宣布東京紐約兩地上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745.html
6月10日,日本即時聊天軟件運營商Line在日本股市收市後宣布將於下個月在東京和紐約兩地上市,公司將在東京募集資金超過10億美元,這項IPO將不僅成為日本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IPO,而且也是今年全球科技企業最大規模的IPO。

據彭博社報道,Line公司宣布,將於7月14日在紐約上市,7月15日在東京IPO。該公司將在東京募集1127億日元(約合10.5億美元)的股份。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Line將於東京和紐約各發行1300萬和2200萬新股。東京證交所和紐交所均已在周五批準了Line的IPO,此次IPO預計也將使得Line的估值超過50億美元。
彭博統計數據顯示,這將是今年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IPO。2016年,即使有超過160家企業上市,募資總額10億美元,但還沒有一家科技類企業通過IPO募資超過1.5億美元。
不過,50億美元的估值比起Line在2014年夏天首次考慮在東京IPO時的估值幾乎低了一半,當時的IPO估值超過100億美元,隨後公司兩度推遲IPO。估值縮水一方面表明了投資者對市場的胃口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公司在擴增用戶基數和開拓新市場方面面臨的挑戰。
Line為韓國公司Naver所持有是目前日本最流行的即時聊天軟件,功能類似與微信。憑借饅頭人、可妮兔、布朗熊等萌萌的表情包,Line火爆亞洲多地。用戶可以免費打電話或者發送即時訊息。其它盈利還來自於衍生品、遊戲和廣告的收入。近幾年來,Line還將業務擴展到流媒體音樂服務以及打車服務等。
Line三分之二的活躍用戶分部在日本、臺灣、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不過對於這家每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左右的即時聊天軟件運營商而言,如何擴大用戶規模引發業界擔憂。Line過去一年美國市場的新增用戶僅1300萬。盡管如此,2015年Line的全年收入仍然超過1000億日元。

為了產生新的收入來源,今年3月,Line又宣布推出一系列新服務,比如低價移動運營商服務,以及擴大手機支付等等,使得用戶數據變現。Line在亞洲最大的競爭對手微信的每月活躍用戶數量為6.5億。而在美國市場,Facebook旗下WhatsApp的每月活躍用戶更是高達10億。
Line的CEO出澤剛(Takeshi Idezawa)一直致力於塑造該公司在亞洲即時聊天市場的領導地位。而此次IPO也與這一計劃相一致。
然而,Line此時上市的時機頗具挑戰性,因為當前市場環境並不理想。今年以來,日股已經下跌超過13%,日本今年IPO數量同比暴跌75%,總計募資僅15億美元,創2009年以來最低。Line的上市反響可以說是對日本投資者信心的一種試探。
另一方面,Line的IPO也將成為繼去年11月份日本郵政上市以來的最大一單IPO。去年11月,日本郵政IPO募集資金120億美元。而今年日本市場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IPO是日本地產投資信托公司LaSalle Logiport REIT,今年2月,LaSalle Logiport募集資金超過9億美元。
全球科技界迎來今年最大IPO Line宣布東京紐約兩地上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745.html
6月10日,日本即時聊天軟件運營商Line在日本股市收市後宣布將於下個月在東京和紐約兩地上市,公司將在東京募集資金超過10億美元,這項IPO將不僅成為日本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IPO,而且也是今年全球科技企業最大規模的IPO。

據彭博社報道,Line公司宣布,將於7月14日在紐約上市,7月15日在東京IPO。該公司將在東京募集1127億日元(約合10.5億美元)的股份。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Line將於東京和紐約各發行1300萬和2200萬新股。東京證交所和紐交所均已在周五批準了Line的IPO,此次IPO預計也將使得Line的估值超過50億美元。
彭博統計數據顯示,這將是今年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IPO。2016年,即使有超過160家企業上市,募資總額10億美元,但還沒有一家科技類企業通過IPO募資超過1.5億美元。
不過,50億美元的估值比起Line在2014年夏天首次考慮在東京IPO時的估值幾乎低了一半,當時的IPO估值超過100億美元,隨後公司兩度推遲IPO。估值縮水一方面表明了投資者對市場的胃口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公司在擴增用戶基數和開拓新市場方面面臨的挑戰。
Line為韓國公司Naver所持有是目前日本最流行的即時聊天軟件,功能類似與微信。憑借饅頭人、可妮兔、布朗熊等萌萌的表情包,Line火爆亞洲多地。用戶可以免費打電話或者發送即時訊息。其它盈利還來自於衍生品、遊戲和廣告的收入。近幾年來,Line還將業務擴展到流媒體音樂服務以及打車服務等。
Line三分之二的活躍用戶分部在日本、臺灣、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不過對於這家每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左右的即時聊天軟件運營商而言,如何擴大用戶規模引發業界擔憂。Line過去一年美國市場的新增用戶僅1300萬。盡管如此,2015年Line的全年收入仍然超過1000億日元。

為了產生新的收入來源,今年3月,Line又宣布推出一系列新服務,比如低價移動運營商服務,以及擴大手機支付等等,使得用戶數據變現。Line在亞洲最大的競爭對手微信的每月活躍用戶數量為6.5億。而在美國市場,Facebook旗下WhatsApp的每月活躍用戶更是高達10億。
Line的CEO出澤剛(Takeshi Idezawa)一直致力於塑造該公司在亞洲即時聊天市場的領導地位。而此次IPO也與這一計劃相一致。
然而,Line此時上市的時機頗具挑戰性,因為當前市場環境並不理想。今年以來,日股已經下跌超過13%,日本今年IPO數量同比暴跌75%,總計募資僅15億美元,創2009年以來最低。Line的上市反響可以說是對日本投資者信心的一種試探。
另一方面,Line的IPO也將成為繼去年11月份日本郵政上市以來的最大一單IPO。去年11月,日本郵政IPO募集資金120億美元。而今年日本市場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IPO是日本地產投資信托公司LaSalle Logiport REIT,今年2月,LaSalle Logiport募集資金超過9億美元。
兩地價差拉大 中小銀行紮堆想回A股
在多家中小銀行紮堆赴港上市後,兩地估值日趨加大的情況下,這些銀行又開始紮堆回歸A股市場,目前已經有8家銀行宣布回歸A股的計劃,市場人士稱,除了拓寬融資渠道,目前境外融資成本逐步升高也是各家銀行考慮回歸的因素之一。
目前,內地有19家銀行在香港上市,包括五大行、5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其中,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錦州銀行、鄭州銀行和青島銀行等7家城商行、重慶農商行1家農商行均提出了擬回歸A股,進行“A+H”上市。
22日,青島銀行董事長兼執行董事郭少泉在香港的記者會上稱,申請回A股上市不代表會退出香港市場,回歸A股上市將令青島銀行在內地的發展更具動力,他認為A股和H股是兩個不同的市場,該行在H股上市後,提升了銀行的國際形象,也有助於了解國際金融市場規則,而因此未來會保持“A+H”股的狀況經營。
同日,重慶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總經理李映軍在香港的記者會上稱,回歸A股主要是基於資本補充的考慮,如果可以真正回歸A股,可以拓寬融資渠道,目前該行一切正在有序推進中,但預計正式登陸A股還需要2年時間。
比富達證券有限公司研究部主管林嘉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A股的估值普遍比H股更高,尤其是銀行股更為明顯,由於香港投資者與國際投資者對於內地銀行的不良貸款及壞賬都心有芥蒂,這是令這類銀行股回歸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A股和H股上市的銀行中,截至8月22日收盤,A股對H股的溢價依舊非常明顯,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H股對A股的折讓都很高,分別是-32%、-23%、-21%、-16%、-14.5%、-11.4%。
實際上,在香港市場不論是大行還是中小銀行,都還處在“破 ”(股價低於每股賬面凈值)的階段,即便是A股對H股溢價最低的工商銀行,其截至8月22日的股價4.96港元,也低於每股賬面凈值大約1.22%,而A股對H股溢價最高的中信銀行,其截至8月22日的股價比每股賬面凈值低了25%,但在A股市場,中信銀行的市凈率大約達到0.96,證明“破凈”程度比H股好不少。
野村證券稱,內地自從8月份開始加快淘汰過剩產能,貨幣政策將保持謹慎,相信下半年將是內地銀行股的轉折點,有機會迎來結構性估值重估。不過,野村證券還是傾向有強勁資本及嚴格風險管理的銀行,主要因為這些銀行有能力承擔壞賬,預計未來工行及建行的市凈率,在1年內可由目前的0.7倍至0.8倍,重返至1倍水平。
林嘉麒稱,除了估值的考慮,不少銀行回歸A股的原因還有境外融資成本的提高,目前不少內地銀行股在香港的融資手段是發行美元債券,隨著近期人民幣的貶值,對於發行債券的企業來說匯率的損失比較大,加上債券本身的利率,融資成本基本超過了內地的融資成本。所以不論青島銀行還是重慶銀行都公開稱,回歸A股是為了拓寬其融資通道。
與此同時,還是有很多銀行尋求在港股上市,8月16日,吉林九臺農村商業銀行就向港交所上傳了招股資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也計劃登陸港股,有媒體報道,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集資規模高達100億美元,將於本月25日進行上市聆訊,是近兩年來全球規模最大的上市計劃。
不過,回歸A股的路並非一帆風順,等待時間久以及所需文件不同,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今年1月,哈爾濱銀行就因“申請文件不齊備等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而被中止審查。而重慶銀行則稱,登陸A股最快要等兩年。
深港通首日北熱南冷,兩地借“贈牛”表心意
深港通5日如期而至,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又邁出重要一步。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與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當天共同敲響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開市寶鐘”;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與香港交易所主席周松崗一起敲響了香港交易所的“鑼”,深港通正式“通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5日在深港通啟動儀式現場共同為深交所開市敲鐘
劉士余在深圳儀式現場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二十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只有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才能保持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他認為,國際金融市場如今正處於不確定與不穩定之際,深港通的開通必將成為一股“正能量”。
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也對資本市場開放表達了更高的期待。他說,現在有了滬港通、深港通,將來有一天我們最終會走向“全球通”。
作為資本市場又一個聯通機制,兩地交易所都對市場穩定走強抱有期待。第一財經記者在深圳儀式現場看到,深交所在互贈禮物環節向港交所送出“拓荒牛”,港交所回贈的亦是一頭銅牛。兩牛對角而立,氣勢逼人。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更是表示,希望“雙牛齊奔、牛氣沖天”。

兩地交易所互贈的銅牛
塵埃落定
滬港通啟動後,深港通的研究工作就在密集進行。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適時啟動深港通”,但是基於多方面因素,啟動日期一推再推。
今年8月16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深港通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國務院已批準《深港通實施方案》。隨後,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共同簽署聯合公告,批準建立深港通,經過近4個月緊鑼密鼓、複雜細致的安排後,深港通終於成行。
5日8時58分,劉士余一如往常,身著黑色西服、佩戴正紅色領帶,與其他見證嘉賓一同入場。

劉士余在深港通開通儀式上致辭
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劉士余在基金業會員大會上對部分資產管理機構利用“來路不當”的資金進行杠桿收購的行為表達了強烈不滿,言辭激烈的表態也引發市場熱烈討論,這成為深港通開通前夜的一個“小插曲”。
他在5日的致辭中表示,在滬港通成功試點的基礎上開通深港通,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又一項重大決策,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今天我們金融部門終於兌現了這一承諾。”劉士余說,中國資本市場發展26年來的經驗證明,只有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才能保持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在他看來,深港通可以為當前不穩定的國際金融市場註入“正能量”。
啟動儀式現場,劉士余神情嚴肅,夾雜著謹慎與疲憊。9時30分,胡春華與劉士余一起上臺,揮錘敲響深交所的“開市寶鐘”。鐘聲響起的瞬間,劉士余終於露出了笑容。
周松崗在香港的啟動儀式上表示,深港通是兩地互聯互通的新篇章,在“一國兩制”制度下,可以為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作出貢獻。李小加則表示,滬港通是嬰兒學行的第一步,深港通是第二步,之後可以開始“跑步”。
首日遇冷
雖然深港通的關註度極高,但首日的成交量有些冷清。
深股通方面,買入26.69億元,使用額度27.11億元,當日剩余額度102.89億元;港股通方面,買入9.02億港元(人民幣8.23億元),賣出0.21億港元(人民幣0.18億元),使用額度8.50億元,當日剩余額度96.50億元。
港交所數據顯示,北上資金多青睞藍籌股。格力電器獲買入金額最大,為3.72億元;美的集團、海康威視獲買入金額也分別達2.32億元、2.08億元。另外,濰柴動力、京東方A、平安銀行、五糧液等獲買入金額也較大。

南下資金買入金額最大的股票為比亞迪股份,之後還有中國軟件國際、金風科技等。

李小加在啟動儀式後稱,深港通是兩地交易所長期的合作關系,相信短期股市的波動不會造成影響。
這種冷遇,與當前全球市場整體走低的背景有較大關系。截至5日收盤,深證成指收盤10784.33點,下跌1.18%。創業板指收盤2143.88點,漲幅0.02%,漲幅較上午有所回落。
瑞信大中華區副主席兼證券部主管袁淑琴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深港通實施初期,市場反應較為冷淡是在預期之中,因為臨近長假,市況一般都比較淡,加上部分券商及買方基金的交易系統還來不及更新,市場的反應有所延後。她預計,最快到明年年中才能看到投資者采取“進取的投資態度”。
中銀香港(02388.HK)股票及均衡投資副股票投資主管林家駿稱,深港通北上南下資金比例差距大並不難理解,因為內地投資者早就可以透過“滬港通”的“港股通”來購買港股,相反香港投資者則更加缺乏渠道來投資深圳股票,因此造成“北熱南冷”的現象。
林家駿稱,“深港通”通車後,額度使用比較少,主要是因為新增加的102只可經深港通買賣的港股屬於較小型的股票,因此影響額度的使用量。短期而言,很難斷定深市、滬市和港股哪個市場的投資額度會比較大,他認為三個市場都有值得投資的股票。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部分析員馮宏遠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深港通屬於互聯互通中的一環,是未來兩地市場的長期基礎建設,不會一時半刻讓市場很亢奮,可能需要等1至2個月才能真正評估市場反應。而究竟是內地人對香港的中小型股,還是外國投資者對內地的中小型股興趣大,都需要到時候再進行評價。
馮宏遠表示,香港投資者評估股票主要看基本面,但如果用這種分析方法看此次深港通的標的,會發現很多“看不懂”的現象。在他眼里,很多公司基本面一般般,估值卻異常高,存在投機成分。他預計,隨著A股逐步開放,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會逐漸消失,“如果大家都知道估值可能會調低,為什麽會在第一天去湊熱鬧?”
除了市場還沒來得及反應外,還有觀點認為,人民幣貶值是阻礙境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因素之一。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清算結算都在本地進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不可能作為資本外逃的工具,也不會作為投資者的避險工具。
牛市期許
作為一項跨市場的資金流通機制,兩地都希望深港通能為當前的市場註入信心、信任,就如劉士余所說,希望註入一股“正能量”。這一點從兩地交易所互贈的禮物就可窺見一二。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啟動儀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滬港兩地交易所在鳴鑼之前也有互贈禮物環節。當時港交所特別準備了9家H股上市的原始股票,上證所回贈的則是老八股的實物股票,其寓意是新機制下的“新起點”。
此次深港兩地互贈的禮物寓意則更直接。深交所送出“拓荒牛”,港交所回贈的也是一頭“牛”。在兩地連線環節,李小加直言,“兩頭牛都很有肌肉”,希望“雙牛齊奔”、“牛氣沖天”。
究竟哪個市場會先“牛”?星展銀行的一份報告稱,深港通啟動將為A股提供催化劑,很多內地投資者的投資標的一直局限在房地產及境外資產上,但內地房地產的政策正在收緊,而A股的估值正在回歸理性,已經到達令人吸引的情況,另一方面,A股有望納入MSCI(明晟指數)也是一個重大利好。
袁淑琴也表示,深港通啟動後,為境外投資者打開了進入A股的通道,反映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同時,A股納入MSCI等國際指數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至於香港市場,星展銀行稱,香港的小盤股可能會從深港通中受益。對於內地投資者來說,很多上市公司都是來自內地,投資者也相對熟悉,這類股票都有望從深港通中受益。
但提及小盤股,不得不提到香港的“老千股”的問題,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在深港通啟動儀式後,還特地提到了這個問題,他強調,香港證監會特別關註“老千股”問題,未來會加強執法,守住市場,還會與港交所在買殼及創業板方面加強溝通及合作。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下一站是債市合作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近日在北京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如今,內地和香港股票市場已經基本打通,下一步是債券市場的合作。他透露,目前香港金管局正在研究如何加強和內地的合作,幫助海外投資者更便利地購買中國內地的債券,促進人民幣的雙向流動。
作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一環,深港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下稱“深港通”)於今年的12月5日正式開通。
陳德霖12月20日在北京的媒體見面會上通報了深港通開通至今的情況。他表示,從交易量來看,由香港至內地購買股票的“北上”資金為121億元,內地去香港購買股票的“南下”資金35億元,“北水南下”比例較少。“有人提出質疑,是不是這項安排並不理想?”他稱,“資金流向短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長遠的。”
陳德霖告訴記者,兩年前,滬港通剛剛開通之時也有過類似的情況,在最初半年,香港居民到上海買股票的資金量,要比內地居民到香港買股票的多得多。但是,滬港通開通至今兩年來,北上資金為1380億元,南下資金為2980億元,情況和最初已經發生了逆轉。
“橋梁是一個長遠的建設,不要斤斤計較短期的交通量,橋梁建好,交通量漸漸就起來了,要看市場條件。”陳德霖表示,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是曲折的,但大的方向不會發生改變。“盡管最近人民幣面臨一部分資本外流的壓力,但可以看到,深港通還是如期開通了。”
在他看來,不論是滬港通還是深港通,都是內地資本市場通過香港這一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對外開放的基礎,對內地和香港都是重大的舉措。中國政府的政策目標是實現人民幣的資本項目可兌換,但這並不意味著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就將因此削弱。相反“中國越開放,香港機遇越多。”
陳德霖表示,目前進入中國內地的外資中,將近六成來自香港,這里面不僅包括了香港公司的資金,還有一些是外國公司由香港進入內地;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對外投資中,也有將近六成的資金是以香港作“跳板”,進而去國外進行投資。
“選擇香港說明香港有它的優勢”,比如風險管理、客戶資源的積累等。即便是未來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但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這就好比美元、歐元等作為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但仍然有很多交易是通過倫敦、法蘭克福、香港、東京等離岸市場來做。
根據香港金管局的統計,受到近期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的影響,香港的人民幣存款資金池從去年高峰時的1.1萬億元下降三成至7000多億元。而人民幣的交易量從高峰期的每天11000億元,下降至八九千億元。
“資金池縮小了,但交易量的減少並不是非常明顯,這說明離岸人民幣業務的交易仍然是非常旺盛的。”陳德霖稱,目前七成離岸人民幣業務是通過香港來完成,因此香港離岸人民幣利率的變化也就反映了離岸市場對人民幣整體需求的變化。總體而言,人民幣離岸業務的運行還是有序、順暢的。
(本報實習生熊天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28點 兩地匯價繼續倒掛
周五,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9463,小幅調貶28點。上日中間價報6.9435,官方收盤報6.9466,夜盤收盤報6.9440。
交易員指出,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緊張狀況雖然略有緩解,但仍偏緊,這限制離岸人民幣空頭發展,兩地匯價繼續倒掛。聖誕節臨近市場交投相對清淡,美元指數強勢整理,人民幣短期料守穩6.95一線。
周五美元指數在聖誕節假期前持穩。周四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好於之前的估測,但個人支出和收入數據令人失望,暗示當前季度經濟放緩。澳洲國民銀行全球外匯聯席主管稱,美元漲勢已充分反映特朗普勝選後利差擴大的因素,美債收益率若持續大幅上揚,可能開始壓抑股票及經濟,令美聯儲心存抗拒。
離岸人民幣連續升破五大關口 兩地價差倒掛逾200點
周三晚間,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一舉升破6.92關口,日內連破6.96、6.95、6.94、6.93、6.92五大關口,創12月15日以來新高至6.9185。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現報6.9436,兩地價差倒掛逾200點。


值得註意的是,今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下跌28個基點,報6.9526,創2008年5月以來的逾八年半最低水平。有交易員指出,中間價雖創出新低,但實際跌幅仍非常有限。在美元指數突破當前整固平臺之前,人民幣料將持穩。
交易員同時表示,離岸人民幣流動性仍較為緊張。早盤離岸人民幣快速反彈,與在岸匯價出現超過100點的倒掛現象。這預計會抑制市場投機操作。
瑞穗銀行策略師張建泰稱,今天離岸人民幣強勁上漲的主要原因似乎在於流動性緊張,今天美元兌離岸人民幣明日次日遠期點上漲逾120%至65個點,漲得非常誇張。
匯豐外匯策略師Joey Chew稱,人民幣中間價強於預期以及離岸人民幣流動性趨緊,可能已促使部分投資者平掉了美元/離岸人民幣多頭倉位。隨著中國繼續加大資本項目管控力度以遏制資本外流,人民幣資金緊張的狀況或將惡化。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