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衛計委:去年病人醫藥費漲幅低於人均收入增長

據衛計委網站消息,衛計委日前公布《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病人醫藥費用漲幅低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

根據統計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2015年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上漲4.7%;人均住院費用上漲5.1%;鄉鎮衛生院門診和住院費用分別上漲4.2%和6.1%。病人費用漲幅低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城鎮居民6.6%,農村居民7.5%)。

據介紹,醫藥費用增長受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模式,以及醫療技術進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應加快實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導和規範醫療行為,控制費用不合理增長。

附公報全文:

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化醫改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公共衛生和重大疾病防控成效顯著,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完成了“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和深化醫改規劃,為“十三五”健康中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衛生資源

(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2015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83528個,比上年增加2096個。其中:醫院27587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2077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1927個。與上年相比,醫院增加1727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3435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減少3102個(由於資源整合,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減少)(見表1)。

醫院中,公立醫院13069個,民營醫院14518個。醫院按等級分:三級醫院2123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236個),二級醫院7494個,一級醫院8757個,未定級醫院9213個。醫院按床位數分:100 張床位以下醫院16542個,100-199張醫院4073個,200-499張醫院3912個,500-799張醫院1568個,800張及以上醫院1492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4321個,鄉鎮衛生院36817個,診所和醫務室195290個,村衛生室640536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17503個。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478個,其中:省級31個、市(地)級409個、縣(區、縣級市)級2803個。衛生計生監督機構2986個,其中:省級31個、市(地)級387個、縣(區、縣級市)級2505個,另有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擔衛生監督職責。

(二)床位數。2015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01.5萬張,其中:醫院533.1萬張(占76.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41.4萬張(占20.2%)。醫院中,公立醫院床位占80.6%,民營醫院床位占19.4%。與上年比較,床位增加41.4萬張,其中:醫院床位增加36.9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增加3.3萬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2014年4.83張增加到2015年5.11張。

(三)衛生人員總數。2015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069.4萬人,比上年增加46.0萬人(增長4.5%)。

2015年末衛生人員總數中,衛生技術人員800.8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3.2萬人,其他技術人員40.0萬人,管理人員47.3萬人,工勤技能人員78.2萬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03.9萬人,註冊護士324.1萬人。與上年比較,衛生技術人員增加41.8萬人(增長5.5%),其他人員數見表2。

2015年末衛生人員機構分布:醫院613.3萬人(占57.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60.3萬人(占33.7%),專業公共衛生機構87.7萬人(占8.2%)。與上年比較,3類機構衛生人員有所增加。

2015年末衛生技術人員學歷結構:本科及以上占30.6%,大專占38.9%,中專占28.2%,高中及以下占2.3%;技術職務(聘) 結構:高級(主任及副主任級)占7.6%,中級(主治及主管)占21.3%,初級(師、士級)占60.8%,待聘占10.3%。

2015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21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2.36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1.38人,每萬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6.39人。

(四)衛生總費用。據初步核算,2015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40587.7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12533.0億元(占30.88%),社會衛生支出15890.7億元(占39.15%),個人衛生支出12164.0億元(占29.97%)。人均衛生總費用2952元,衛生總費用占GDP百分比為6.0%。

二、醫療服務

(一)門診和住院量。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77.0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0億人次(增長1.3%)。2015年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5.6次。

2015年總診療人次中,醫院30.8億人次(占40.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3.4億人次(占56.4%),其他醫療機構2.8億人次(占3.6%)。與上年比較,醫院診療人次增加1.1億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下降0.2億人次(見表4)。

2015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27.1億人次(占醫院總數的88.0%),民營醫院3.7億人次(占醫院總數的12.0%)。

2015年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量達17.6億人次,比上年增加0.5億人次。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量占門診總量的22.9%,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21054萬人,比上年增加613萬人(增長3.0%),年住院率為15.3%。

2015年入院人數中,醫院16087萬人(占76.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037萬人(占19.2%),其他醫療機構930萬人(占4.4%)。與上年比較,醫院入院增加613萬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入院減少57萬人,其他醫療機構入院減少42萬人(見表4)。

2015年,公立醫院入院人數13721萬人(占醫院總數的85.3%),民營醫院2365萬人(占醫院總數的14.7%)。

(二)醫院醫師工作負荷。2015年,醫院醫師日均擔負診療7.3人次和住院2.6床日,其中:公立醫院醫師日均擔負診療7.6人次和住院2.6床日。與上年比較,醫院醫師日均擔負工作量略有減少(見表5)。

(三)病床使用。2015年,全國醫院病床使用率85.4%,其中:公立醫院90.4%。與上年比較,醫院病床使用率下降2.6個百分點(其中公立醫院下降2.4個百分點)。2015年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9.6日(其中:公立醫院9.8日),與上年持平。

三、農村衛生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截至2015年底,全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數達6.7億人,參合率為98.8%。2015年度新農合籌資總額達3286.6億元,人均籌資490.3元。全國新農合基金支出2993.5億元。

(二)農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2015年底,全國2850個縣(縣級市)共設有縣級醫院13074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1958所、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171所、縣級衛生監督所1883所,四類縣級衛生機構共有衛生人員258.6萬人。

2015年底,全國3.18萬個鄉鎮共設3.7萬個鄉鎮衛生院,床位119.6萬張,衛生人員127.8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7.9萬人)。與上年比較,鄉鎮衛生院減少85個(鄉鎮撤並後衛生院合並),床位增加2.9萬張,人員增加3.1萬人。2015年,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由2014年1.34張增加到2015年1.38張,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由1.43人增加到1.47人。

2015年底,全國58.1萬個行政村共設64.1萬個村衛生室。村衛生室人員達144.8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1.0萬人、註冊護士10.6萬人、鄉村醫生96.3萬人。平均每村村衛生室人員2.26人。與上年比較,村衛生室數減少0.4萬個,人員總數減少1.2萬人

(三)農村醫療服務。2015年,全國縣級(含縣級市)醫院診療人次達10.3億人次,比上年增加0.2億人次;入院人數7294.4萬人,比上年增加180.2萬人;病床使用率81.9%,比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

2015年,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為10.5億人次,比上年增加0.2億人次;入院人數3676萬人,比上年減少57萬人。2015年,醫師日均擔負診療9.6人次和住院1.6床日。病床使用率59.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6.4日。與上年相比,鄉鎮衛生院醫師工作負荷略有增加,病床使用率下降0.6個百分點,平均住院日延長0.1日。

2015年村衛生室診療量達18.9億人次,比上年減少1.0億人次,平均每個村衛生室年診療量2951人次。

四、社區衛生

(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2015年底,全國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4321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80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5515個。與上年相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加13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減少5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39.7萬人,平均每個中心45人;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員10.8萬人,平均每站4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人員數比上年增加1.6萬人,增長3.3%。

(二)社區醫療服務。2015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人次5.6億人次,入院人數305.5萬人,門診和住院量比上年增加;平均每個中心年診療量6.4萬人次,年入院量347人;醫師日均擔負診療16.3人次和住院0.7日。2015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站診療人次1.5億人次,平均每站年診療量5879人次,醫師日均擔負診療14.1人次。

五、中醫藥服務

(一)中醫類機構、床位及人員數。2015年末,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46541個,比上年增加2906個。其中:中醫類醫院3966個,中醫類門診部、診所42528個,中醫類研究機構47個。與上年比較,中醫類醫院增加234個,中醫類門診部及診所增加2674個。

2015年末,提供中醫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同類機構的96.9%,社區衛生服務站占80.9%,鄉鎮衛生院占93.0%,村衛生室占60.3%。

2015年末,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5.8萬張,其中:中醫類醫院81.9萬張(占85.6%)。與上年比較,中醫類床位增加8.0萬張,其中:中醫類醫院床位增加6.4萬張。

2015年末,全國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達58.0萬人,比上年增加3.5萬人(增長6.4%)。其中: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45.2萬人,中藥師(士)11.4萬人。兩類人員較上年有所增加。

(二)中醫醫療服務。2015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9.1億人次,比上年增加0.3億人次(增長4.0%)。其中:中醫類醫院5.5億人次(占60.4%),中醫類門診部及診所1.4億人次(占14.9%),其他醫療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2.2億人次(占24.7%)。

2015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出院人數2691.5萬人,比上年增加154.4萬人(增長6.1%)。其中:中醫類醫院2349.3萬人(占87.3%),中醫類門診部1.9萬人,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340.2萬人(占12.6%)。

六、病人醫藥費用

(一)醫院病人醫藥費用。2015年,醫院次均門診費用233.9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6.3%,按可比價格上漲4.9%;人均住院費用8268.1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5.6%,按可比價格上漲4.1%。日均住院費用861.8元,上漲幅度高於人均住院費用上漲。

2015年,醫院門診藥費占48.3%,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醫院住院藥費占36.9%,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

2015年各級公立醫院中,三級醫院門診費用上漲5.2%(當年價格,下同),住院費用上漲4.1%,漲幅比上年有所上升,但低於公立醫院病人費用漲幅。

(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病人醫藥費用。201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次均門診費用97.7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5.9%,按可比價格上漲4.4%;人均住院費用2760.6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4.8%,按可比價格上漲3.3%。門診和住院費用漲幅較2014年均有所下降。

201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藥費占門診費用的68.9%,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住院藥費占住院費用的43.1%,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

2015年,鄉鎮衛生院次均門診費用60.1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5.6%,按可比價格上漲4.2%;人均住院費用1487.4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7.6%,按可比價格上漲6.1%。日均住院費用233.2元。

2015年,鄉鎮衛生院門診藥費占門診費用的54.2%,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住院藥費占住院費用的45.4%,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七、疾病控制與公共衛生

(一)傳染病報告發病和死亡。2015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共報告發病304.6萬例,死亡16584人。報告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細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0.5%;報告死亡數居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艾滋病、肺結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占甲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98.6%。

2015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為223.6/10萬,死亡率為1.2/10萬。

2015年,全國丙類傳染病共報告發病336.2萬例,死亡160人。報告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瀉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占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9.6%。報告死亡數較多的病種依次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瀉病和流行性感冒,占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97.5%。

2015年,全國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為246.8/10萬,死亡率為0.01/10萬。

(二)血吸蟲病防治。2015年底,全國血吸蟲病流行縣(市、區)453個;累計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的縣(市、區)110個,累計達到傳播阻斷標準的縣(市、區)343個;年底實有病人7.7萬人,比上年減少3.8萬人;年內治療病人17.0萬人次,擴大化療245.0萬人次。

(三)地方病防治。2015年底,全國克山病病區縣數328個,累計控制(消除)縣313個,現癥病人3.8萬人;大骨節病病區縣379個,累計控制(消除)縣364個,現癥病人61.1萬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縣(區) 2842個,現癥病人30.4萬人。地方性氟中毒(飲水型)病區縣數1115個,病區村數84209個,控制村數42697個,氟斑牙病人1816.1萬人,氟骨癥病人127.3萬人;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汙染型)病區縣數171個,控制縣數146個,氟斑牙病人1453.7萬人,氟骨癥病人188.2萬人。

八、婦幼衛生

(一)婦幼保健。2015年,孕產婦產前檢查率96.5%,產後訪視率94.5%。與上年比較,產前檢查率和產後訪視率有所提高。2015年住院分娩率為99.7%(市99.9%,縣99.5%),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市與上年持平,縣提高0.1個百分點)。

2015年,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達90.7%,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91.5%,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據婦幼衛生監測,2015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0.7‰,其中:城市5.8‰, 農村12.9‰;嬰兒死亡率8.1‰,其中:城市4.7‰, 農村9.6‰。與上年相比,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孕產婦死亡率。據婦幼衛生監測,2015年,孕產婦死亡率為20.1/10萬,其中:城市19.8/10萬,農村20.2/10萬。與上年相比,孕產婦死亡率有所下降。城市孕產婦主要死因構成:產科出血占17.9%、羊水栓塞占3.6%、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占4.8%、合並心臟病占26.2%;農村孕產婦主要死因構成:產科出血占22.5%、羊水栓塞占2.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占14.7%、合並心臟病占12.0%。

(四)國家免費孕前優生項目。全國所有縣(市、區)普遍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為農村計劃懷孕夫婦免費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檢查、風險評估和咨詢指導等孕前優生服務。2015年全國共為1205萬名計劃懷孕夫婦提供免費檢查,目標人群覆蓋率平均達96.5%。篩查出的風險人群全部獲得針對性的咨詢指導和治療轉診等服務,落實了孕前預防措施,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的發生風險。

九、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

(一)擴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範圍。根據各省(區、市)及新疆建設兵團報告(下同),截至2015年底,全國設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2656個,對27類21.2萬份樣品進行監測,獲得監測數據140萬個;在3883個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監測點,開展食源性疾病監測試點工作。

(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2015年,全國公共場所衛生被監督單位143.2萬個,從業人員817.7萬人,持健康證人數占96.8%。對公共場所進行經常性衛生監督258.1萬戶次,合格率為98.5%。依法查處案件56534件,結案55533件。

(三)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2015年,全國生活飲用水衛生(供水)被監督單位6.8萬個,直接從事供、管水人員36.4萬人,持健康證人數占84.0%。生活飲用水經常性衛生監督16.1萬戶次,合格率為99.2%。監督抽檢涉水產品823件,合格率98.5%。

(四)消毒產品衛生監督。2015年,全國消毒產品被監督單位4941個,從業人員7.4萬人,有效衛生許可證4941份。消毒產品經常性衛生監督2.6萬戶次,合格率為91.0%。對1.5萬件消毒產品進行監測,合格率為96.0%。

(五)學校衛生監督。2015年,全國被監督學校21.5萬所, 79.8%的學校已建立學生健康檔案,97.6%的學校將健康教育納入年度教學計劃,96.7%的學校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依法查處案件4686件。

(六)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監督。2015年,全國共有職業健康檢查機構、職業病診斷機構、化學品毒性鑒定機構、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被監督單位數3343家,依法查處案件77件,結案77件,其中依法作出衛生行政處罰案件76件。全國放射衛生被監督單位5.0萬個,放射工作人員25.3萬人,放射工作人員持證上崗率82.6%。依法查處案件2471件,結案2359件。

(七)醫療服務、采供血和傳染病防治監督。2015年,依法對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作出衛生行政處罰並結案36348件。行政處罰無證行醫15109件。依法對采供血機構作出行政處罰並結案38件。依法對傳染病防治作出查處案件20777件,其中依法作出衛生行政處罰案件20770件,結案20379件。

十、計劃生育

(一)單獨兩孩政策平穩實施。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加強指導和監督,單獨兩孩政策實施穩妥紮實有序。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共約2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

(二)全面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流動人口便民維權,落實計劃生育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創新管理手段和服務多元供給模式,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內容得到拓展,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免費服務覆蓋率達89.2%。

(三)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和扶助政策。2015年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和扶助“三項制度”共投入資金112.5億元,比上年增加14.6億元;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受益905.5萬人,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受益87.8萬人,西部地區“少生快富”工程受益3.7萬戶。

(綜合衛計委網站、中國新聞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26

5.5萬億中央財政支持:四川總額最多,西藏人均最高

今年31個省份獲中央財政支持資金首次披露,描繪了萬億財政資金分配圖。

根據2015年全國財政決算,2015年中央財政一共給31個省份撥付財政資金總額約5.5萬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整理數據發現,在31個省份中,獲得中央財政支持總金額最多的是四川省,約3701億元。緊隨其後的是河南,約3403億元。另外,12個省份獲得中央財政資金位於2000億元到3000億元之間,10個省份獲得中央財政資金位於1000億元到2000億元之間,剩下的七省份獲得百億級資金,其中天津市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最少,約為427億元。

中央給地方的財政資金細分有三類,分別是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

一般性轉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對有財力缺口的地方政府(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補助,2015年這筆資金總額約2.8萬億元。

專項轉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對承擔委托事務、共同事務的地方政府,給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資金補助,以及對應由下級政府承擔的事務,給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獎勵或補助。2015年這筆資金總額約2.2萬億元。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四川、河南獲得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總金額仍居前兩位。

政府預算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鄧淑蓮對本報記者分析,中央一般性轉移支付是按照平衡地方財力的目標進行,因此中西部地區獲得轉移支付的數額較大,排名靠前。專項轉移支付也集中在中西部,其中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向中西部傾斜。

相比於轉移支付金額,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總金額並不大,2015年約為5019億元。31個省份中,位居總金額前五的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省份。

鄧淑蓮分析稱,上劃中央的稅收收入越多的省市,得到的稅收返還收入越多。這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這一數字較高的原因。

並非獲得總金額越多的省份,獲得的支持就越大,各省份人均獲得中央財政支持資金金額大小更能說明問題。

對比各省份2015年常住人口與該地獲得中央財政支持資金總額發現,西藏人均獲得中央財政資金總額約為40775元,居首位。青海、新疆排二、三名,人均獲得中央財政資金總額超過萬元。

總金額排名居首的四川省,人均獲得中央財政資金總額僅4511元,人均排名位列第13位。廣東人均獲得中央財政支持資金金額最少,約為1232元。

鄧淑蓮認為,目前公布的分地區轉移支付、稅收返還總金額是一大進步,但應該更進一步公布轉移支付具體信息,比如具體到各省市的專項轉移支付有哪些具體項目及具體金額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85

上半年人均工資性收入6846元 你拖後腿沒?

近日,中國各地2016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數據陸續出爐。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除了山西、寧夏、新疆、西藏及東三省外,其余省區市均已公布上半年居民收入數據。

你的收入達到平均線了嗎?

從全國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了6.5%,接近上半年6.7%的經濟增速。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表示,雖然上半年全國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與GDP增速基本同步,但持續較快增長仍存在一定困難,如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影響相關從業人員工資收入,部分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使部分地區農業增收困難,城鄉居民轉移凈收入增速有所放緩等,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劉軍勝分析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上半年居民收入增加仍保持6.5%的水平,實屬不易。

從各地已公布數據的地區來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不低於8.7%的省區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江西、安徽、重慶、雲南、貴州、青海。西部地區收入增速較高,貴州、青海兩地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分別達到9.3%、9.2%,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結合上半年各地公布的GDP數據來看,12個省區市的城鎮居民收入跑贏了GDP,分別是北京、上海、河北、廣東、福建、浙江、海南、湖南、湖北、四川、雲南、陜西、青海;海南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GDP持平。而天津、江西、河南、安徽、重慶、廣西、內蒙古等省區市的城鎮居民收入未跑贏GDP。

“各地發布的數據表明,當前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了基本同步。”劉軍勝表示,近幾年來,人口保持了一定的自然增長,體現在GDP上,人均GDP增速就要比GDP增速慢一些。扣除約0.5%的人口自然增長因素,今年上半年人均GDP增速約為6.2%。因此,要辯證看待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速。從人均水平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的增速實際上略高於人均GDP增速。

你的工資漲了多少?上半年來自房地產、教育、衛生、公共管理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均在15%左右;來自交通運輸、倉儲郵政、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文體娛樂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均在10%左右;來自租賃和商務服務、居民服務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在7%以上。

數據顯示,多數服務行業工資性收入的較快增長,有效沖抵了來自制造、批發零售、建築、住宿餐飲、采礦等行業工資性收入增長較慢甚至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得全國居民工資性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6846元,增長8.5%。此外,家庭經營服務業凈收入也保持較快增長。2016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第三產業家庭經營凈收入1187元,增長9.4%。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如何?

“從城鄉協調看,上半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居民。”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指出,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83:1下降為2.80:1。

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7元,同比名義增長8.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同比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均高於城鎮居民0.9個百分點。

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7元,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實際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於城鎮居民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83:1下降為2.80:1。

從各地已公布數據的地區來看,21個省區市的農村居民收入增幅跑贏了城鎮居民,分別是上海、河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海南、山東、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重慶、四川、雲南、廣西、陜西、甘肅、貴州、青海;北京、內蒙古的農村居民收入增幅與城鎮居民持平。而天津的農村居民收入未跑贏城鎮居民。

“近兩年,居民財產性收入也有所增長。對農村來講,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出租土地的收入增加,國民整體收入結構進一步改善,這對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意義重大。”劉軍勝說。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從總體上看,當前收入差距問題仍要從強化公平性入手,著重解決社會發展與收入增長的平衡點,更重要的是在收入中防止兩極分化,防止分配不公。

人社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化工資制度改革,完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加強和改進政府對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規範工資收入分配秩序,縮小工資收入分配差距。

(綜合自光明日報、國家統計局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76

發改委政研室: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

8月9日,據發改委網站,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刊文表示,今年上半年,農村產業融合勢頭良好,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農村改革創新穩步推進,為“十三五”期間農村經濟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較好基礎。

文章指出,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33個縣(市、區)深入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分類推進,農民股份合作試點繼續開展。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試點啟動,修訂農業保險條例,取消農業保險市場準入行政審批事項。

以下為全文:

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今年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力推動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重點領域改革,農業生產發展總體平穩,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農村產業融合勢頭良好,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農村改革創新穩步推進,為“十三五”期間農村經濟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較好基礎。

一、農業生產總體穩定,結構調整有序進行

一是夏糧再獲豐收。

夏糧總產量13926萬噸,比上年減少162.1萬噸,減幅1.2%,但仍居歷史第二高位;夏糧播種面積4.145億畝,增加0.03%;單產336公斤/畝,減少1.2%。預計今年早稻面積和產量略有減少。

二是經濟作物生產基本穩定。

夏收油菜籽產量持平略減,預計總產量約1300萬噸,比上年減少50萬噸。棉花種植繼續調減,據發展改革委種植意向調查,今年棉花播種面積約5620萬畝,比上年減少530萬畝。蔬菜生產基本平穩,據農業部對580個重點縣信息監測點監測,5月份蔬菜產量同比持平,環比增加19.3%。

三是畜牧業生產穩中略降。

上半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853萬噸,同比下降1.3%,其中豬肉產量2473萬噸,下降3.9%。生豬存欄40203萬頭,同比減少3.7%;生豬出欄31959萬頭,同比減少4.4%。去年12月以來,隨著豬肉價格上漲,養豬利潤連續6個月上升。受夏季生豬消費需求減少影響,6月份生豬出欄價格出現回落,養殖生豬頭均利潤573元,仍為歷史較高水平。6月份,能繁母豬存欄扭轉了此前連續30個月環比下跌的勢頭,生豬產能逐步恢複,下半年豬肉供給有保障。

四是農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

積極推進“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推進種養結合協調發展,預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000多萬畝。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耕地重金屬汙染、地下水超采治理試點規模進一步擴大,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農業面源汙染綜合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等試點啟動實施。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

一是農業農村補短板力度加大。

今年安排用於農業和農村建設的中央預算內投資2300億元以上,確保全年農業農村投入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累計下達中央資金760億元,可建成高標準農約6400萬畝。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展順利,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中已開工建設88項,江西峽江、河南河口村等6項工程基本建成並發揮效益,天津永定新河治理二期、江西浯溪口等8項主體工程基本完成。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推進,上半年共完成造林面積6333萬畝。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和涉農資金整合改革積極推進,研究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

二是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按照國務院部署,在基本穩定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的基礎上,2016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首次下調,逐步改變價格水平剛性上調的市場預期。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東北地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進一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降低操作成本,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

三是農村重點領域改革試點有序開展。

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33個縣(市、區)深入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分類推進,農民股份合作試點繼續開展。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試點啟動,修訂農業保險條例,取消農業保險市場準入行政審批事項。

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勢頭良好,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

一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去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專項建設基金210多億元,帶動社會資本3000多億元投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和重點項目建設。四川、湖南等省積極推動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進一步撬動了社會資本投資,以農牧結合、農漁結合為重點的高效、立體、循環農業加快發展,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的產城融合加快推進,以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為支撐的“互聯網+農業”發展迅猛,以田園山水遊、農事體驗遊、民風民俗遊等為特點的農旅結合蓬勃興起。

二是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方興未艾。

受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扶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政策的吸引,一些外出務工農民有了一定資金或技術積累後返鄉創業,一些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以返鄉創業實現就業,一些工商業者在外完成資本積累後返鄉投資現代農業實現企業轉型發展,農業農村正在成為創業就業、大展身手的重要領域。上半年,第一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460億元,同比增長21%,分別高於全社會和第二、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2、17、9個百分點。

三是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

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實際增長6.7%,保持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2.80,比上年同期縮小0.03。農民工資性收入繼續增張,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509萬人,同比增加73萬人;上半年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202元,同比增長6.7%。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需要高度關註的問題,洪澇災害持續造成的損失不斷增加,糧食倉容緊張導致農民賣糧難風險加大,農產品價格走弱的影響逐步顯現,農民收入增速減緩亟待打造新動能。

下半年,要繼續圍繞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切實抓好防汛抗洪和災後恢複工作,努力減少洪澇災害損失。統籌做好糧食收購和庫存消化工作,確保不出現農民“賣糧難”。繼續紮實推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抓緊啟動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持續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大力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等新型業態發展,實現農民致富和產業發展的雙贏。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確保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31

韓國國會議員申報財產 人均身家2047萬元

據韓聯社8月26日報道,韓國國會公職者倫理委員會26日公布了一份資料,韓國第20屆國會啟動後共154名議員申報財產,這些議員的人均財產規模為34.22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047萬元)。

分不同政黨來看,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議員的平均財產為52.5040億韓元,執政黨新世界黨為26.5824億韓元,國民之黨為14.7338億韓元,正義黨為3.8461億韓元。共同民主黨議員金炳官申報的財產額最高,為2341.2050億韓元。若將金炳官的財產除外,共同民主黨議員的平均財產降至16.1735億韓元,整體申報議員的平均財產則降至19.1408億韓元。

第20屆國會議員們正在進入國會會場。(圖:韓聯社)

根據《公職者倫理法》規定,以20屆國會議員任期正式開始的2016年5月30日為準,議員們須在兩個月內申報財產,並在申報期限到期後一個月之內公開相關內容。申報對象包括初選議員、非前屆國會議員但已有兩次以上獲選的議員、第19屆國會中途辭職後本屆再度當選的議員。第19屆國會時期,共183名議員列入財產申報對象,其平均財產為15億韓元,第18屆共有161人,平均財產為32億韓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144

為了處理福島核汙染 日本人均已出了3.3萬日元

據日本新聞網29日報道,2011年3月的東日本大地震大海嘯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處理費用,單國民承擔的部分,到2015年,已經達到4萬2660億日元,按照日本人口總數平分,人均負擔達到3萬3000日元(約2100元人民幣)。

福島第一核電站汙水貯存設施

時事通訊社實施的調查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投入了巨額資金用於清除核塵,廢爐和支付受汙染地區的經濟賠償,這一筆費用的總額已經達到4萬2660億日元。而政府的這一筆出資巨款均來自於國民繳納的稅金,屬於國民負擔。

日本政府已經將擁有這一座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的部分股權已經確保,預計這部分股權拋售的話,可以獲得2萬5000億日元的利益,但是虧損依然嚴重。

2011年3月14日衛星照片: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反應堆爆炸後升起濃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34

晨悅生活 | 中國老年旅遊者:101歲也要看世界、每年出遊4次人均花4000元

近期,無錫101歲老人劉成心辦護照去看世界成為熱門新聞,其實,有這樣想法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老年人旅遊次數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在旅遊費用上也完全“不差錢”。7旬老人花百萬環遊世界,定制遊一個月玩遍南美,老年人旅遊不僅不“土”,而且很“潮”。

《旅行社老年旅遊服務規範》(下稱《規範》)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老年旅遊再一次引發社會關註。針對老年旅遊現狀,《規範》明確提出了針對老年旅遊的服務細節要求,涉及旅遊產品、團隊計劃、接待服務和後續服務等方面。

那麽,中國老年遊客的需求是什麽?他們到底是一群什麽樣的人?

攜程旅遊日前發布《2016中國老年遊市場報告》,揭秘中國老年遊客。該報告基於攜程2.5億會員以及17億下載量的App,對55歲以上老年遊客的行為和趨勢意願進行了全面監測。

攜程旅遊事業部CMO施聿耑表示,雖然中國老年遊客依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們並不是旅遊的“弱勢群體”。他們不但愛玩,也會玩。無論是工薪階層還是富裕人群,沒有任何假期限制的銀發族,很可能是中國最“職業”“精明”的遊客。整個旅遊行業,從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景點、保險公司等,需要為這一群體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

同程旅遊則正在籌建百旅會,是對《規範》實施的具體踐行。據了解,基於微信客戶端、手機QQ、LY.COM官方網站及同程App等流量入口,同程旅遊積累了海量用戶群,2015年服務人次超過1億,其中超過1000萬為中老年群體,比例超過10%。

頻率比年輕人還高 中國老年人每年平均出行4次

2015年,全國老齡人口持續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中國13.67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2.2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6.5%。

根據國家旅遊局公布的數據,2015國內遊出境遊人數在41.2億人次。全國人均每年旅遊超過3次。全國老齡委的一項調査顯示,目前我國每年老年人的旅遊人數已經占到全國旅遊總人數20%以上。可以估算出,2015年老年人走出家門旅遊8.24億人次,平均每人每年達4次。超過全國人均水平三分之一。

老年人已經成為中國旅遊市場重要的“一極”。旅遊已經成為“銀發族”退休生活中最大的消遣方式。

老年遊人均消費4000元 不再一味追求便宜

與人們印象價格水平在幾百元的“夕陽遊”產品不同,通過對近一年55歲以上人群的分析,老年人通過攜程預訂跟團遊、自由行、郵輪等產品單次旅遊人均花費達到4000元。

除了老年人更願意在旅遊上花錢,子女也將送爸媽去旅遊作為重要的“孝親禮”。今年母親節就有消費者預定了雙人價格近10萬元的“日本早期防癌PET內臟血液全身健康檢查五日 2人私密小團”,送爸媽去國外做體檢。

中國老年遊客已經不是一味追求低價。根據攜程跟團遊、自由行等產品的預訂情況,住得好一點、餐標高一點、行程舒緩一點,服務周到一點但同時又具有更高性價比的4鉆產品成為老年市場首選,占比40%以上。據了解,攜程對四鉆產品的標準規定是入住4星以上酒店,用車空座率不小於10%。選擇5鉆產品的比例也達到33%。

老年旅遊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哪些城市的老年人更想得開?

數據顯示,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深圳 、天津、杭州、南京、重慶、昆明是老年遊十大出發城。其中成都、天津兩個城市的老年客源占比要高於市場總體水平。

老年人更偏愛哪些目的地?

報告顯示,韓國、日本、泰國、美國、俄羅斯、越南、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成為中國老年人最愛的出境遊目的地國家。

與整體市場相比,日韓比東南亞更受到老年人歡迎,特別是通過郵輪方式前往日韓旅遊的老年人日益增多,俄羅斯和對中國遊客更友好的柬埔寨特別受到老年遊客青睞。

而十大國內遊目的地則包括三亞、北京、九寨溝、廈門、桂林、昆明、宜昌、麗江、張家界和西安。溫暖的度假海島海南成為老年人國內遊的首選,其次是有眾多古跡的首都北京,以及以自然山水聞名的九寨溝。

更多老年人使用手機預訂旅遊產品

除了刷個微信,還可以報個團。

老年人旅遊的“潮”還體現在預訂方式上。雖然通過社區、門店等線下途徑報名旅遊的老年人基數依然龐大。但使用旅遊網站和手機移動客戶端的老年人正在成倍增長。

一些老年人甚至直接跳過了PC端成為移動端用戶,原因是智能手機的操作比電腦更為簡便、容易上手。2016年上半年,老年人通過攜程App預訂旅遊產品的占比達到40%,超過PC端和線下。

抱團出遊 老年遊社交屬性強

這些老年人是誰?

從數據看,女性比男性更加願意走出家門,通過攜程預訂老年遊產品的人中,55%是女性,45%是男性。61~70歲是老年遊的黃金年齡段,出行的頻次也更高,可以達到5次以上。不過,隨著國人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註重運動養生,一些高齡老人也有條件一嘗“看世界”的夙願。攜程旅遊目前服務過的最高齡的老人,年齡達到90歲。

老年人最希望和誰一起出遊?

數據顯示:越“年輕”的老年人越喜歡和朋友一起“抱團”出遊。還有銀發族和老伴一起“二次蜜月”。而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希望和子女一起出行,“有家人照顧出門更放心”。

跟團遊是首選

省心省力,服務周全的跟團遊是老年人出行的首選,占比超六成。沒有年齡限制,無需過多奔波,老年人選擇郵輪出行的比例也高於整體市場水平,占到15%。此外,定制旅遊成為近年來老年群體出遊的新選擇。

今年在攜程定制平臺提交需求單的老年人增加了5倍。今年就有來自北京的6位老人,定制了南美多國30天的超長行程,一次連遊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魯、玻利維亞多國,成為比年輕人還潮的玩家。

7旬老人花百萬環遊世界

不滿足於國內遊,更多有錢有閑的老年人選擇出境遊。

通過攜程預訂跟團遊、自由行、郵輪等產品的老年人中,選擇國內遊的人數達到52%。而出境遊增速更快,還有70歲的遊客花百萬報名參加攜程“環遊世界80天”產品,並順利走完全程。據福布斯報道,中國老年人擁有充裕的養老金,也許還仍在從事少量的房地產和股票交易。但與大多數有錢的中年遊客不同,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行程不用那麽匆忙,旅行時間可長達數周,而且也不用糾結他人的看法。

“金十銀九” 老年人偏愛春秋錯峰遊

攜程旅遊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數據顯示,老年人更傾向於在春秋季出行。開學後的9月、長假結束後的10月中下旬等成為老年人錯峰遊高峰。

歡迎親們在留言區暢所欲言,有更多問題也可以在第一財經客戶端參與提問區的互動,您可以到App Store、各大安卓市場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

以下為第一財經App上記者與網友的精彩互動摘錄

問:我想帶父母出遊,他們都超過60歲了,有什麽特別手續或者註意的地方嗎?  

答:你好,如果沒有超過70歲的話,在手續上應該基本和普通成年人出遊是一樣的,但需要註意備好常用藥,適當購買旅遊意外險等,以保證安全。如果是超過70歲,則可能在出境遊的報團時,旅行社可能會提示出具相關健康證明等。

問:新政對爸媽是好事,攜程這種旅行社有沒有什麽針對老年人旅遊的特別設計?

答:有的,不僅僅是攜程,很多旅遊企業現在都有專門設計老年旅遊路線,比如行程比較緩慢的長江三峽+重慶遊輪線路,這類產品會有專門針對老年遊客的一些設計考慮,比如行程比較輕松,不涉及爬山等高強度運動等,而且在餐飲上也考慮清淡健康等。一般會對老年遊客有特別照顧。

問:會不會有隨行醫生之類的服務? 

答:要看具體的產品,有些比較高端的專門定制的路線可能會配備的,而老年人比較適合的郵輪旅遊一般也會有醫生隨行,因為郵輪上是有醫生和醫務室的。

問:送老人出遊,在預定和出行前要註意些什麽?子女不陪同的話,要做什麽準備工作? 

答:根據您選擇的線路,對當地的氣候和相關的風土人情等做一些準備,如果子女不陪同的話,則需要註意給老年人準備一些常用藥,不妨也購買旅遊意外險等相關保險,如果旅途中有身體不適甚至需要就醫,則可以由相關保險承擔賠付。如果老年人有些特殊需要的,可以提前和導遊說明。避開爬山等需要強體力的行程。

問:半自助遊適合老年人嗎?還有70歲以上老人出境遊,有什麽要註意的事項?

答:可以嘗試,如果是國內遊,老人身體都還不錯的話,自由行都可以。假如是出境遊,則需要考慮當地的語言問題,最好可以配備懂得當地語言的陪同人員。70歲以上老人在出境遊時,可能需要出具相關的健康證明,同時也要註意長途飛機的乘坐安全。還是建議購買旅遊意外險等相關保險,在必要時可以提供幫助。

問:不知道老年遊的價格會不會比普通團貴?

答:這個不一定哦,有些產品會考慮到老年人的消費能力而突出低價,反而是比普通團隊旅遊的價格便宜的,畢竟還是會有部分老年人比較在意價格。當然也有高端產品,這是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哦。 

問:老人可以環球旅行嗎? 

答:環球旅行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健康的身體做保障,老人的時間不成問題,那就需要看其身體健康狀況了,此外涉及到出境遊,還需要考慮其語言和各方面的出遊能力。其實在海外,很多老人會選擇郵輪來環遊世界,因為吃住都在船上,還有醫務人員保障,相對比較安全。

問:請問老年旅遊需要註意些什麽? 

答:安全第一,老年旅遊的行程安排不可以太累,要註意勞逸結合。常用藥要隨身攜帶。同時,一定要購買旅遊意外險,以防萬一。要註意是旅遊意外險哦,不是旅行社責任險,旅遊意外險才有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82

【長征路 新故事】湖南通道:發展紅色旅遊 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

通道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湘桂黔三省區交界之地,是西南地區南下兩廣、通江達海的重要通道,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之稱。

9月14日,記者隨中宣部”重走長征路“媒體采訪團來到湖南通道縣。通道縣委書記印宇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道縣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產業,帶動了萬余人參與旅遊開發和景區經營,為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82年前的1934年12月,紅軍長征在湖南期間,中央紅軍負責人在渠水河畔的通道縣,召開緊急會議,又稱通道會議,實施了挽救中央紅軍的“通道轉兵”戰略,放棄了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而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從而挽救了紅軍。

“通道轉兵,中國轉運”,這是如今通道縣的宣傳標語。在通道轉兵會議舊址恭城書院,通道黨史專家胡群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通道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從通道分兩路西進貴州,把幾十萬敵軍拋在湖南的西南地區,使蔣介石在湘西消滅紅軍的企圖破滅。

印宇鷹介紹,通道是革命老區縣,是紅色基因的成長地,也因為“紅色”而典藏了紅軍長征通道轉兵這段光輝歷史。長征精神對內是不竭的動力,對外是一種形象和品牌。

通道按照“最美侗鄉·好運通道”形象定位,聘請專家對長征資源進行全面規劃,啟動了紅軍長征通道轉兵紀念地紅色旅遊開發項目,成功舉辦中國(湖南)紅色文化旅遊節、將軍書畫展等紅色節慶,不斷擦亮“轉兵福地”城市名片。2013年以來先後引進中信集團、湘潭永基、廣西匯河等10余家戰略投資商,協議引進資金67.6億元。

通道縣開發重走長征路、重溫入黨誓詞等紅色體驗旅遊,推出紅軍帽、侗錦、草鞋等具有紅色元素的旅遊工藝品,形成了以景區、園區、合作社、休閑農業、龍頭企業“五帶動”為主的“旅遊+”模式。目前已開通長沙至通道紅色旅遊專列,今年還將舉辦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等影響全國的大型活動,不斷提升通道革命老區軟實力。

在旅遊扶貧的帶動下,全縣已經建成星級飯店4家,正在建設四星級以上飯店3家;建成星級農莊11家、旅遊侗寨17個、特色侗家樂旅館45家、休閑農業體驗基地10余萬畝,直接帶動2000余貧困戶10000余人參與旅遊開發和景區經營,為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侗錦以其極高的藝術性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侗鄉大山里的一張閃亮名片。侗錦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展示了侗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編織技巧,並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侗族的古老文明。

隨著紅色旅遊的興起,侗族的傳統手工藝品侗錦也由此打開了市場。由於工序複雜,針線細密,錦面色彩豐富,侗錦在市面上的價格頗高,圍巾等小件工藝品定價也在千元以上。通道縣皇都侗文化村一位織娘告訴記者,以前種地賣菜每年最多掙三四千元錢,而現在織侗錦每年能賺三四萬左右。以前織錦是自己用,現在可以拿來賣錢了。

印宇鷹表示,除了旅遊扶貧,通道縣還探索出異地搬遷扶貧、電商扶貧和委托扶貧等模式,把“精準脫貧”作為第一號民生工程,在2002年被定為“國貧縣”以來實現8萬多人擺脫貧困的基礎上,努力確保全縣4.993萬貧困人口、89個貧困村2018年前全部脫貧、脫帽。

通道縣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委托扶貧”新模式,以鐵皮石斛、蔬菜等優勢產業項目為載體,委托企業對貧困戶進行幫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1200余貧困戶有“分紅”;通過土地流轉,4000多貧困戶有租金和勞務收入;通過土地入股等,發展青錢柳等基地2000余畝,帶動貧困戶3000余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51

北京擬修改超生收費 “三孩”最高罰人均收入10倍

9月19日,從北京市政府網站“首都之窗”獲悉,《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北京市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的決定》昨天向社會征求意見。《決定》規定:對於“超生”公民,按照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至10倍征收社會撫養費。征求意見時間為昨天起至10月17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戰略,全國人大常委會去年底修改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調整了生育政策,並規定“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條規定生育子女的公民,應當依法繳納社會撫養費。”今年3月24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細化了全面兩孩政策和再生育政策,同時明確不符合規定生育子女的公民應當依法繳納社會撫養費。生育政策的調整使社會撫養費的具體征收對象發生變化,為貫徹落實上位法、確保政策平穩實施,需要結合本市實際對《北京市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中的征收範圍作出調整。

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依據、征收範圍等。其中,《決定》提出,根據不同情節,社會撫養費按照下列標準征收:對不符合規定生育第三個及三個以上子女的夫妻或者非婚生育第三個及三個以上子女的公民,每多生育一個子女,按照市統計部門公布的城鎮居民或者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至10倍征收;對非婚生育兩個以內子女的當事人,每非婚生育一個子女,按照市統計部門公布的城鎮居民或者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倍征收

對不符合規定生育子女的當事人,其前一年實際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前三年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高於市統計部門公布的城鎮居民或者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以其實際收入為基數,按照本條前兩項規定的征收標準征收。

另外,針對子女數量計算標準,《決定》也作出明確規定:當事人子女的數量,指當事人雙方曾生育和收養並存活的子女數量之和。國家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20

中國城鎮人均預期壽命已達80歲 但亞健康城市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9月3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80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歲。

該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發布《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9——邁向健康城市之路》。藍皮書稱,200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71.4歲,其中城鎮居民75.21歲,農村居民69.55歲。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1歲,比2000年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4.7歲。

藍皮書說,據此推算,中國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應已達到80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2015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1.4歲,與中國200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相當。

總體來看,目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位於前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歲,也高於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水平,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如美國的總體預期壽命為79.3歲,澳大利亞、瑞士、新加坡、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均達到或超過了82歲,日本的總體預期壽命為83.7歲,居世界第一。

但藍皮書同時表示,“我國亞健康城市占比較高,安全問題是制約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短板。”

藍皮書稱,總體來看,在當前階段,安全問題是制約我國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短板”。回顧2015年,交通事故、電梯事故、城市火災、危險品爆炸、城市內澇等各類安全事故頻發,經濟社會損失嚴重。

藍皮書說,從國際經驗來看,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各類安全事故是社會發展難以避免的代價,但如何通過人本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管理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增強安全意識、消除安全隱患,是當下亟需關註的問題。

藍皮書公布的評價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亞健康城市占比依然較高,全國僅有28座城市處於相對健康發展狀態,包括深圳、上海、佛山、蘇州、杭州、寧波、廣州、長沙、紹興、東營、無錫、廈門、鎮江、中山、溫州、揚州、龍巖、嶽陽、福州、濱州、湘潭、大慶、西安、昆明、株洲、濰坊、泰安、銀川。

其中,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全部入圍,顯示出該城市群在兩型社會建設和轉型創新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西部地區的健康城市數量有所上升,占到健康城市總數的25%;東北地區城市健康發展指數持續下滑,需要著重加以關註;北京的環境健康指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應進一步推進結構性調整。

藍皮書表示,我國的健康城市建設,應該說,已經大體完成了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衛生城市的內容,目前正在著力推進安全城市和可持續城市的建設。而生態文明轉型,也將為健康城市的建設提供理論和方法論支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