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監會喊話:鼓勵ABS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發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49

12月3日,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將從多方面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在發行窗口上,鼓勵資產證券化產品不僅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也可以在證券交易所發行。

在全國政協“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主題座談會”上,閻慶民表示,未來將從三方面推進資產證券化,一是發起機構範圍不斷擴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等非銀金融機構均可以做;而是基礎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包括公司債、小微企業貸款,個人抵押貸款等都可作為基礎資產;三是投資者也可以擴大到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等。

此外,他還提到,將推進信貸資產流轉業務試點,逐步實現信貸結構的優化和透明。

今年6月,消息稱平安銀行總額為26.31億元的信貸資產證券將登陸上交所,但隔天晚間此項目就被央行叫停。

華爾街見聞曾提過此事,有報道稱央行叫停的理由是,這個項目沒有經過央行的審批手續,央行事先對此案不知情。

但目前,資產證券化的審批程序有明顯變化。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采取措施緩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之後,銀監會就立馬下發文件,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由審批制改為業務備案制,不再進行逐筆審批,只要取得業務資格的銀行均可以直接備案發行。

閻慶民在昨天的會議上還強調要關註三點:

一是關註是否立足實體經濟,不要忘記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

二是關註是否按照“三性”原則監管。所謂三性,包括一次性、可比性、簡單性,閻慶民提出這一關註點的背景是現在混業經營已成為趨勢。

三是關註和防範跨行業和跨市場風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01

證監會籌劃“債券交易所”

2015-02-09  NCW 
 

 

證監會調整戰略思路,希望合併滬深交易所的債券交易平台,在上交所場外固定收益平台基礎上,建立證監會管理下的場外交易平台◎ 財新記者 蔣飛 ? 張宇哲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 zhangyuzhe.blog.caixin.com 債市互聯互通這個老話題又有了新變數。

證監會正在籌劃從證券

系統內部著手,對目前滬深分立的交易所債券市場進行重新整合。財新記者獲悉,這一新動議尚無明確方案,大致方向是建立一個滬深交易所之間跨市場的債券場外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所債市對銀行等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

與國際債市一樣,中國的債券市場一直是銀行間債市即場外債市主導、交易所債市為輔的格局。由於歷史沿革,央行、證監會、發改委分別主管銀行間債市、交易所債市和企業債的發行、監管。近年來,證監會也在不斷謀求債市的主導權。

再建場外債市

此前,證監會一直希望做大交易所債市,自2009年力推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並在交易所債市搭建了仿照銀行間債市(場外債市交易機制)的固定收益債券大宗交易平台,但效果並不理想。

新動議的提出顯示證監會已經調整思路,承認債券市場以場外市場為主導的現實,並開始發力打造一個證監會下轄的場外債市。

“孤立地看,現在證監會對債市的認識比以前進步了很多,包括對投資人適當性、投資者分層、對交易所債市投資債券的信用級別限制(去年為AAA 級)、場內場外債市的建設思路等,”一位資深債市人士分析稱,“但問題是,已經有一個場外債市了,再搭建一個,將來監管協調的難度可能會更加突出。”在他看來,如果未來證監會在交易所債市之外發展與銀行間債市相同的場外交易,可能加劇原本割據的債券市場監管協調難度,再次引發有關“重複建設”的爭議。

財新記者獲悉,在目前證券系統的討論中,新的交易所債券平台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並冠以類似“債券交易所”名稱,滬深兩家交易所各持股50%。

由於上交所已經建設有採用場外交易模式的“固定收益平台”,新的機構將設在上海,從而賦予上交所更多的主導權。

也有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新的債券平台是否從交易所獨立出去、由哪個交易所主導還沒有定論,需要證監會最終決定。

近十年以來,證監會一直致力于恢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影響力,雖有局部成效,但總體上仍未改變交易所債市對銀行間市場的絕對劣勢。今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這些舉措都在向銀行間債市看齊。

整合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可能為公司債的發行提供更便利的場所。同時,這一舉措也需要引入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市的場外交易,同時輔以後台登記結算制度的改革,方能收到實效。

競價交易弊端

自1997年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債市,以及央行在外匯交易中心基礎上建立銀行間債券市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一直處在割裂狀態。由於商業銀行一直是各類債券持有和交易的主體,缺少銀行參與的交易所債市,無論是托管量還是交易量都遠遠落後于銀行間市場。

據中債登統計,截至2014年底,各市場債券托管總量超過28.7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托管量占比92.55%,交易所市場僅占4.60%。從發行量看,2014 年中國債券市場共發行人民幣債券11萬億元,同比增加22.3%。而銀行間市場繼續擔當中國債券市場主力軍,2014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10.7萬億元,占總發行量的97.3%。

在交易所市場內部,滬深兩個交易所各自分立,交易、托管和結算制度也有差別。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成功整合,首先需要後台統一,對於投資者更為友好和便利。這種後台的整合在技術上沒有難度,但此次整合的深層含義遠不止于此。事實上,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經開始轉向效仿銀行間市場,新的債券平台很可能成為一個橫跨滬深兩市的場外交易平台。

目前交易所債市仍以集合競價的場內市場為主。上交所2007年7月推出了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台,旨在引入做市商制度打造一對一的場外交易平台,但這個平台的成交一直不活躍。場內的集合競價降低了投資者門檻,滿足了一些私募基金和散戶需要,但也帶來 交易所債市價格波動大、容易被操縱的弊端。

一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交易所債市競價系統易被操縱的證據,可以透過觀察季末和年末的異常波動窺見一斑。在這些時點,一些機構為了做業績,往往會操縱相關債券品種價格,甚至導致一些平常並不活躍的品種出現大幅波動。

在競價交易中,影響價格並不需要很大成交量,甚至一些散戶也可以做到。

2012年,證監會曾查處個人投資者陳玉璟操縱債券價格案。這位投資者在2011 年7月至9月間,多次利用本人及親屬的四個賬戶,通過尾盤對倒交易方式操縱債券成交價格,致使相關債券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然而陳玉璟實際進行的交易量卻很小,往往只交易幾十手甚至是幾手,就能導致債券價格漲跌5% 以上,最高超過8%。

競價交易的這種單筆規模小、價格易被操縱的弊端,對於商業銀行這個級別的投資者而言顯然是難以忍受的。此外,競價交易還決定了交易所債市一般只能採用T+1的清算方式,與銀行間市場T+0的模式相比也缺乏競爭力。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但是上市商業銀行僅僅被允許參與競價交易,而非上交所苦心經營的固定收益電子平台。

據財新記者當時的瞭解,上市商業銀行重返交易所債市最初設計的方案,是建立統一登記結算支撐後台。兩個交易前台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為此中證登和中債登、深交所、上交所還簽訂了四方協議,統一後台的結算賬戶,即債券交易的登記、托管、結算統一在中債登。不過,由於證監會擔心中證登債券托管業務會大幅減少,並未將債券登記、托管及結算業務轉交中債登。

央行則認為,一旦商業銀行獲准進入交易所債市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後者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機制一樣,意味著出現了兩個重複的交易前台,那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量或將會分流到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公開市場操作的深度和尺度將大大減小。央行稱這可能會大大削弱其宏觀調控手段。

最終妥協的結果是,上市銀行只參與交易所的競價交易。

相互博弈和妥協的結果,導致了迄今為止上市銀行在交易所市場參與深度很不理想,同時也刺激了證監會重新審視交易所市場以競價為主的交易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為了繼續促進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需要擴大非上市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在交易所債市的試點業務範圍,取消非上市商業銀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進入交易所債市的限制,機構投資者能夠自主地選擇交易市場;並且將試點業務的範圍從債券現貨擴展到回購等其他債券品種,從競價交易方式擴展到報價交易方式。

2014年7月,證監會發文允許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券回購,但目前實際參與者很少。

借鑒銀行間債市

2012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在債市的發展思路上,則開始借鑒銀行間債市的思路。

除了發展場外市場,還體現在發行審核方面。

2007年9月3日,交易商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央行當時表態,交易商協會按會員需求開發、適合機構投資者交易的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均實行協會註冊、監管機構備案的管理模式,不再實行行政審批制,為銀行間市場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證監會監管的公司債起步,借鑒了短融的成功經驗,改審批制為核准制,實行一次核准、分期發行,不要求募投項目和強制擔保,票面利率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通過市場詢價協商確定,從而帶有市場化色彩。但是核准制的存在仍然成為制約公司債發展的一大瓶頸。發行公司債與發行股票一樣需要發審委審核,但事實上很多發審委委員並不熟悉債券的關鍵風險因素。

2010年末,證監會提出推進公司債券發行審核改革。次年初,在改進公司債審核流程、縮短審核時間的基礎上,證監會開闢“綠色通道”,即在發行部內部安排專門通道審核公司債發行,並專門安排發審會審核公司債事項。

直到《管理辦法》出台,證監會才正式取消公司債券公開發行的保薦制和發審委制度,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核准程序還將進一步簡化。

非公開發行債券採取備案制,只需在發行後五個工作日內向證券業協會備案。

2014年,由於宏觀環境的變化,各類信用債不斷出現潛在違約,甚至是實質性違約事件。當年3月6日,“11超日債”成為首個違約的公司債,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此次違約還引發了個人投資者維權,初步顯示出個人投資者參與低等級信用債投資的風險。

鑒於此,《管理辦法》引入了合格投資者制度,將公司債券公開發行區分為面向公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和麵向合格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兩類,並完善相關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安排。滿足債項AAA 評級的債券可面向公發行,其他債券僅向合格投資者發行。合格投資者中,事業單位法人合伙企業必須滿足淨資產 不低於1000萬元;個人投資者必須滿足名下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

央行主管的銀行間債市交易商協會在完善場外債市的制度建設中,在信息披露方面,不乏借鑒證監會對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銀行間市場進一步調整債市規則,央行希望仿照國際成熟債市的經驗,以做市商為核心,打造一個分層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增加流動性,並同時通過限制交易方式、縮小交易對手方範圍等,最大程度地降低利益輸送空間。

2014年下半年,銀行間市場先後重新放開丙類戶和乙類戶,部分有真實投資需求的非金融機構投資者也可通過在北金所與做市商交易,從而進入銀行間債市配置債券資產。這種做市商的報價交易仍然遵循場外市場一對一的規則。

銀行間債市通過上述分層工作,擴大了投資者群體,為市場帶來新的流動性。而證監會對交易所市場的投資者分層,或會消滅一部分流動性,因而如何做大債市規模也就更為迫切。

2005年以來債券市場

發展重大事件

■標誌性事件

2005年5月央行頒佈《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動企業短期融資票據市場2005年12月,中國國內首家貨幣經紀公司——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

成立

2007年8月,證監會頒佈實施《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動中國公司債券

市場

2007年,國家發改委允許企業可發行無擔保信用債券,同年,銀監會禁止了銀行為項目債進行信用擔保,無擔保

信用債券發行開始起步

2007年9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成

2008年4月,央行制定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推出了中期票據2009年9月,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

限公司在京成立

2009年11月,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

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

2012年4月,央行、國家發改委和證監 會成立了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著力推進債券市場“五個統一”,即統一准入條件、信息披露標準、資信評級要求、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和投資者保護制度。

2015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40

財新網:IPO審核6月下放交易所 上兵伐謀zgz

來源: http://xueqiu.com/6078380931/36447545


中國證監會近日在系統內作出部署,為今年內按註冊制要求進行IPO審核加緊準備。註冊制正式實施的具體時點仍然取決於《證券法》修訂的進展以及國務院對相關方案的最終批準,但證監系統內傳達的精神是,從今年6月起IPO審核工作移交滬深證券交易所,各項準備也圍繞這個時點展開。
  元旦前後,證監會再次向國務院上報了一稿註冊制改革方案,其核心仍然是將發行審核權下放到交易所,證監會只負責證券註冊和對交易所審核行為的監管,不再具體幹預。另一方面,由於《證券法》總體修訂工作爭議較大、進展晚於預期,證監會正在推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先修改註冊制改革必要的若幹法條,從而加快改革進程。
  上周,證監會主管發行工作的一位副主席召集各有關部門,就落實註冊制作出更具體的安排。在證監會層面,與現有核準制相關的一批行政規章將予以廢止,本屆發審委到期後不再續聘;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將出臺與註冊制相適應的一批行政規章和規則;同時登記結算公司也做好後臺流程的技術準備。
  目前有明顯變化的是發行審核節奏。去年,證監會考慮到市場承受度,按月平均安排IPO發行。今年以來,IPO節奏明顯加快;同時發行部對目前排隊中的600家IPO申請也在加快審核。部分企業“上會”(履行發審會程序)時間有所提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稱,此舉是爭取在滬深證券交易所接手審核之前,盡量多審核一批企業,為審核權順利過渡留足時間。
  “在發行改革這件事情上,國務院的決心很大,證監會也下了決心要簡政放權。現在比較考驗的是證券交易所,審核下放到交易所,也意味著責任的下放。”一位投行人士評價說。
  僅僅將發行審核權下放,並非註冊制的核心。業內人士認為真正的註冊制發行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法規和制度。
  明確定義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退市機制、強化證券侵權責任,以及支持民事追償,都是本次《證券法》修訂重點討論的內容。接近修法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審核權下放給交易所已有共識,為了完成今年內推出註冊制改革的“政治任務”,對《證券法》先作最低限度的修改,在立法程序上是可能的;但這樣做必然會在許多技術細節上留下缺漏,尤其制度上缺乏有效的退市機制、侵權追責的保駕護航,其負面效果也需要高度重視。
  兩家交易所人士最關心的是註冊制實施之後的資源分配。目前證監會發行部門一方面掌握審核權力,另一方面也在兩家交易所之間均衡分配上市資源。今後行政安排的機制一旦打破,會不會出現交易所“無底線競爭”的問題?
  除了IPO之外,再融資審核也將由交易所審核,並且非公開的定向發行可能不再審核,由企業自主決定。投行人士稱,非公開的融資行為本無審核必要,但目前市場的現實是,上市公司的非公開發行的效率甚至趕不上非上市公司的私募融資。

蔣飛財新記者
http://finance.caixin.com/2015-02-09/100782643.html?from=b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34

IPO審核6月下放交易所 發行節奏有望再提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66

A股實行註冊制還有多遠?今年6月1日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財新報道,註冊制正式實施的具體時點仍然取決於《證券法》修訂的進展以及國務院對相關方案的最終批準,但證監系統內傳達的精神是,從今年6月起IPO審核工作移交滬深證券交易所,各項準備也圍繞這個時點展開。

報道還提到,上周證監會內部會議還就落實註冊制作出了更具體的安排。在證監會層面,與現有核準制相關的一批行政規章將予以廢止,本屆發審委到期後不再續聘;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將出臺與註冊制相適應的一批行政規章和規則;同時登記結算公司也做好後臺流程的技術準備。

目前發行審核的節奏明顯加快,從批文下發的速度到發審會審核的數量都有明顯的變化。去年平均每月批文下發的數量在10-14家左右,今年1月底猛增到24家。

中國證券報報道稱,下一步IPO有望再提速:目前監管部門對排隊企業的反饋、審核均已提速,甚至剛到2月,不少急於獲得批文的公司就已少見地更新完年報數據以滿足上市條件。市場人士預計,春節過後IPO批文的下發速度有望進一步增加。

該報引述消息人士預計,今年4月註冊制方案有望擇機公布,7月後正式實施,目前各項工作仍在按照這一時間表推進。

 “但這一時間表目前僅作為工作參考,具體落實變數較大。”前述消息人士對中國證券報指出,具體方案如何確定仍有待國務院批準,由於證券法審核時間延期,使得註冊制實施的籌備時間比預計的短了不少,如何在短時間內平穩過渡,特別是在今年上半年為註冊制實施打好基礎顯得尤為重要,目前IPO審批節奏的提升正是為註冊制推出鋪路之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12

IPO受理空窗期備戰註冊制 審核權望五月下放交易所 上兵伐謀zgz

http://xueqiu.com/6078380931/36540359
近日,IPO審核權從6月1日開始下放至交易所的消息在業內盛傳。
  今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到的最新消息是,IPO審核權或在五一左右將下放至交易所,交易所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告訴記者,證監會在4月份以後將不再受理任何IPO申報材料,也不會下發任何反饋。
  「空窗期應該就是為註冊制進行準備。」該人士認為。

  近日證監會正加快新股審核速度。
  按照網上發行日期統計,1月份有22家新股完成發行。2月份新股發行數量達24家。2月10日有17只新股申購。
  「最近,審核速度明顯加快。現在材料報上去會馬上預審,然後給出反饋意見。」  南方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訴記者。而這一切都似乎在為過渡到註冊制進行準備。
  此外,有消息稱證監會將廢止44個相關文件,取消發審委、重組委等。
  「我瞭解到的是證監會好多人都辭職從商了,發審委這些都要撤了。」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從審核制過渡到註冊制,需要一個過程。
  「在註冊制尚未推出之前,交易所或將建立類似發審委的制度。」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66

註冊制漸行漸近 滬深兩地交易所招兵買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40

07_big

監管層對於註冊制籌備工作已經在低調展開,註冊制已經漸行漸近。

證券時報》援引一位接近深交所的人士透露,深交所借調至證監會的預審員已經陸續回歸,IPO審核權下放至滬深證券交易所是八九不離十的事。而滬深兩地交易所都在為此招兵買馬,以落實企業上市材料審核等崗位人員。

從交易所借調預審員一直以來是證監會的慣例。上述人士向《證券時報》表示,這些借調到證監會的人已經具備了豐富的上市初審經驗。這意味著IPO企業的審核以後將由交易所負責,證監會則負責註冊。

除了陸續召回預審員,滬深兩地交易所都已經開始為企業上市材料審核、制定和解釋信息披露規則指引等工作進行招聘。年前上交所即在其官網掛出了招聘消息,招聘相關崗位約70人。上述人士透露,深交所也從去年就開始招聘相關崗位的人員。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曾表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工作組已完成註冊制改革方案初稿並上報國務院。註冊制的提速,也讓虧損互聯網企業上市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上海證券交易所近日發布2015年春季招聘啟事,大量招聘人員的同時,崗位職責中普遍含有“審核企業上市材料”等要求,這被業內看做是交易所在為註冊制儲備人才,側面印證了註冊制或在6月1日正式推出的消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74

對抗滬港通 亞洲交易所紛紛尋求建立聯通機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24

在滬港通正式開通幾個月之後,日本、新加坡和臺灣幾大交易所正在尋找新的聯通機制以增加交易量從而對抗滬港通模式。

根據世界交易聯合會的數據,日本交易所“亞洲最大市值”的寶座已經出現易手,因滬港通的推出和上證指數大幅反彈53%。而有關深港通也將推出的消息將進一步加強中國交易所在亞太地區老大的地位。

111

UBS Securities Japan股票部主管Hirofumi Takaku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一趨勢(交易所聯通)席卷全球,日本交易所集團(JPX)不會置身其外,他們正試圖在亞太範圍內建立聯通機制。

事實上,在中國啟動滬港通的一個月後,在東京和大阪設有交易所的日本交易所就與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 Ltd.)簽署了共同開發市場的協議。從今年4月份開始,這兩家公司將提供新的主機代管服務,以降低在對方交易所交易時的成本和時間延遲。

日本交易所集團CEO Atsushi Saito2月稱,“日本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的協議將為雙方未來更多的合作打下基礎。”

數據顯示,日本交易所近60%的交易量來源於海外投資者的買賣,JPX希望通過聯通機制來獲得更多的交易量。

BNP Paribas Investment Partners Japan的CEO  Ryohei Shimazaki認為,“亞洲交易所聯通的一大優勢在於吸引更多的公司在日本交易所上市。目前日本IPO基本面向國內公司。”

日本交易所預計,未來一年將探索與新加坡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的合作,並開發東證指數衍生品。該公司還將力爭使在緬甸的新股票交易所今年秋季投入運營。

雖然市場普遍樂見擴大股市的廣度和深度,但交易所運營商在追求合並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政府的反對。比如新加坡交易所此前試圖和澳大利亞ASX建立聯通機制,但是並未得到澳大利亞監管機構的許可。一些券商懷疑,在一個已經飽和的市場上,對抗新競爭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不會獲得新投資的支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13

三大交易所領導缺席陸家嘴 券商被要求上報“精細版”兩融數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887.html

三大交易所領導缺席陸家嘴 券商被要求上報“精細版”兩融數據

一財網 杜卿卿 2015-06-27 17:18:00

周五A股突現動蕩,這個周末再次“謠言”四起,“證監會召集交易所開會”的消息在投資者當中迅速傳開。《第一財經日報》向相關部門核實但未獲正式回應,不過有券商人士對本報表示,近日被要求向證監會上報“詳細版”兩融數據。

周五A股突現動蕩,這個周末再次“謠言”四起,“證監會召集交易所開會”的消息在投資者當中迅速傳開。周末陸家嘴論壇上,三大交易所領導集體缺席,也讓猜測再次升級。

《第一財經日報》向相關部門核實但未獲正式回應,不過有券商人士對本報表示,近日被要求向證監會上報“詳細版”兩融數據。

多位高層缺席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共同主辦的“2015陸家嘴論壇”於6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新常態下的金融改革與擴大開放”。

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和上海市市長楊雄擔任本次論壇共同輪值主席。

作為證監會下轄單位,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主要負責人並沒有出席論壇。根據陸家嘴論壇官方會議議程,上證所副總經理徐明26日出席論壇,參與“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多措並舉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圓桌討論。

同樣出現在議程上該環節的討論嘉賓還有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但是《第一財經日報》在現場看到,宋麗萍並未出席,由深交所副總經理王紅代為參與討論。

值得註意的是,議程上明確將於今日(27日)上午出席“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開放”論壇的上證所總經理黃紅元也沒有出現,出席論壇的是副總經理闕波。

26日,股指期貨面三大合約幾乎全線跌停。其中,中證500期指主力合約IC1507跌停,報8629.00點;滬深300期指主力合約IF1507跌停,收於4212.4點。上證50期指主力合約IH1507報2690.00點,跌幅9.14%。廣州期貨分析師當日在報告中稱“泡沫破滅已經發生”。

不過,業界期待對話的中金所高層今日也沒有出現在陸家嘴論壇。在較早公布的議程中,中金所董事長張慎峰原定於今日上午出席論壇,參與“加快自貿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的話題討論。不過在最新的議程中,已經沒有他的名字,也沒有中金所其他人員出席的信息。

同樣,根據前期計劃,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也將出席論壇,但是之後調整了日程。

聚焦兩融數據

今日下午,有機構人士表示,聽聞證監會緊急召集中金所,對兩融數據進行分析,並可能會針對市場做出政策部署。該消息本報未能證實。

不過,一家大型券商兩融業務部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確認,其所在券商近幾日均被要求向證監會上報兩融交易數據。

據另一位券商兩融業務人士介紹,常規的兩融交易數據提交,是在每個交易日當晚券商會向滬深交易所上報數據。

因為根據《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以及滬深交易所的實施細則,交易所根據各券商報送信息進行匯總,在次日盤前公布。公布的信息包括前一交易日的兩融交易總量和單只標的證券的融資買入額、融資余額、融券賣出量、融券余量等信息。

但是上述兩融業務負責人對本報稱,近日要求提交的兩融數據和常規兩融數據披露不一樣。“這次要求上報的數據維度更多、更細節。”該人士稱,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分析結果,從現在市場情況來看,監管層應該是在密切關註市場承受力。

證監會周五盤後回應股市行情時也曾表示對兩融數據的關註。發言人表示,前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是規範市場融資融券活動。證監會將繼續抑制涉嫌違反賬戶實名制規定的場外配資活動。

截至周四(6月25日),A股融資融券余額為21882.22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22127.26億元減少245.04億元。滬深兩市融資買入額為1703.10億元,前一交易日為1567.12億元;融資償還額為1950.67億元,前一交易日為1968.98億元;當日的融券賣出量為242904.77萬股,前一交易日為242841.98萬股。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22

上半年全球交易所IPO融資排名:滬市逾千億規模奪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6814.html

上半年全球交易所IPO融資排名:滬市逾千億規模奪冠

一財網 謝丹敏 2015-06-24 22:15:00

牛市帶動下,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IPO融資規模出現了驚人增長。

在轟轟烈烈的牛市帶動下,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IPO融資規模出現了驚人增長。

據德勤統計,截至2015年6月30日,上半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約79只新股融資1034億元人民幣(折合1290億港元);深圳證券交易所約有113家企業完成IPO融資440億元人民幣(折合549億港元)。兩個交易所合計將有192只新股融資1474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同期的52家IPO融資353億元人民幣,分別上升兩倍多和逾三倍。

“全球主要證券交易所從IPO籌集的金額計算,2015年前6個月,預料上海和香港的IPO巿場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超越兩大國際資本巿場紐約和倫敦。” 德勤中國合夥人吳曉輝稱,自中證監會於4月以來每月核發兩批IPO,今年上半年為自2011年以來最強勁的半年表現。而另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大型新股發行自2012年下半年停頓以來,又再次重現巿場。因此,投資者都相繼蜂擁申購新股和買賣股票。

今年以來,A股市場IPO融資額保持了平穩的增長。1月份剛過500億(581.94億)的融資規模,5月份跨越千億規模(1172.17億),6月份又站上了1500億數量級達到了1601.43億元的規模。

與內地市場風風火火的IPO勢頭相對應,香港新股募集同樣大熱。2015年上半年,香港約46家IPO融資1275億港元,比去年同期的48家IPO融資813億港元,分別下降4%和上升57%。當中接近八成的融資額是來自上半年最大的五家IPO。

德勤中國合夥人紀文和表示:“香港新股巿場第二季升溫,令融資額不斷上升,使得香港在2015年上半年取得了自2011年以來最佳的半年表現。其中首四大IPO均為H股發行,進一步鞏固H股發行對推動巿場融資額的重要性。這些新股也體現中國香港作為協助中國內地企業聯系國際巿場平臺的重要地位。”

而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上半年在港上市的四大IPO分別為華泰證券(6886.HK)首募387.57億港元、廣發證券(1776.HK)首募320.79億港元、福耀玻璃(3606.HK)首募84.95億港元、香港寬頻(1310.HK)首募66.74億港元。

對於A股全年的新股融資規模,德勤中國預測上海和深圳巿場2015年總共會有350~400只新股融資2250~2500億元人民幣。大部份的新股會來自中小規模的制造、科技和消費零售企業。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78

年成交上看10億 全球首家數據交易所

2015-06-08  TCW


零元世紀要能夠成真,背後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不同行業間的大數據「能夠交換」。要做到這件事,必須讓「數據」變成「錢」,才會產生誘因與驅動力。

現在,全球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就出現在中國貴州省貴陽市。生意頭腦精明的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都是這個大數據交易所的幕後推手!

根據《二○一五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白皮書》統計,中國大數據產業產值已達人民幣七百六十七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八百一十九億元),每年成長率逾二七%,是全球最大數據交易市場,正需一個像證券交易所的機構,來建立遊戲規則。

前進中國大數據交易中心百家企業資料開賣

為了一探全球首家大數據交易所如何運作,五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們抵達貴陽市國際金融中心「北一塔」,該棟大樓五月初才完工,全部辦公室都出租完畢,進駐的全是目前中國最紅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交易所正坐落於三樓。

即便當天是週日,交易所內仍聚集了三十多位工作人員,忙著檢查所有軟、硬體設備,辦公室的電視螢幕上,顯示中國各省市企業數據交易狀況,例如,貴陽市政府購買上海市企業訴訟數據,成交價人民幣六萬元等。

「既然數據是一種資產,它就應該可以交易,」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總裁王參壽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今年四月中成立至今,大數據交易所會員達上百家,如阿里巴巴、騰訊、中國最大的零售商蘇寧雲商等,總交易金額已破人民幣一千三百萬元。

這顛覆我們過去認知,只有金融、電信等握有大量消費者資訊的產業,才能靠大數據淘金。

現在,如果你是一家醫療器材行老闆,想了解所在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推出客製化的產品和服務,只要成為交易所會員,不管是哪家醫院的醫師門診、處方、檢驗,連內外科手術等數據,你都可以挑選、購買,直接掌握潛在消費者面貌,做到精準行銷。

在這裡,連你的年齡、學歷、消費行為,甚至車子停在哪裡,經過匿名處理、分析後,都可以拿來賣錢。

不像大豆等原物料只能單次交易,數據最大的價值在於可多次交易。

根據交易所規定,企業若想賣數據,價格將由賣方和交易所共同制定,定價高低則與數據種類、覆蓋程度、時效性等因素有關,例如銀行賣出一家公司的信用數據,它可以重複賣給保險、房地產、信貸業者,還能打包多家公司數據一起賣出,後續滾出的商機將是「無限大」。

以交易所的第一筆交易為例,賣方是騰訊、買方是京東商城。近年騰訊跨足小額貸款,放款給中小企業和個人,京東為了掌握旗下賣家金流狀況,便向騰訊購買用戶資料,推估賣家賣假貨的可能性。

資料多人搶,價高者得拍賣競價後,成交金額可翻十倍

王參壽說,若騰訊一筆用戶資料賣人民幣一百元,京東買一千筆,便值人民幣十萬元,原本只能企業內部使用的數據,透過交易,馬上變成金。

甚至,就像股票交易一樣,當多個買方同時看上一筆數據,又不願和其他人共享,交易所還會採用「拍賣」方式,炒作價格、讓出價高者得,屆時一筆數據金額翻十倍都有可能。

因此,預計到今年底,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交易中心成立後,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全年交易額將達人民幣兩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億九千萬元),這也是郭台銘投資它的原因。

眼看中國瀟灑超前,台灣也開始動起來。四月中旬,台北市電腦公會宣布成立「Big Data跨域整合聯盟」,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就說,台灣政府、企業仍不知道該如何整合數據,創造附加價值,而建立數據交換機制,正是未來努力重點之一。

如今,消費者雖然享受零元世紀帶來的好處,但是,當企業爭相從數據交易中套利,也代表個人隱私恐不復存在。

這個問題,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傷透了腦筋。

去年,他下令美國白宮,針對大數據對國家安全、個人隱私展開調查,所寫成的《大數據:掌握機會,守護價值》報告顯示,大數據驅動國家經濟成長,更是重要的國家資產,但同時,它被廣泛運用在教育、醫療、金融領域時,恐淪為侵蝕人權的武器。

大數據可讓人致富,但它也可能變成隱私小偷,最終,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延伸閱讀】你的身家秘密,他們是這樣賣出的!——數據交易流程

? 註冊會員限法人單位註冊,通過所方與中國政府審核後,每年繳交人民幣5萬元會費,便可交易數據

? 協商價格針對數據種類、時效性、完整性等6大指標進行鑑價,由數據賣方與所方共同制定價格

? 自動媒合全年24小時皆可透過線上平台交易,當買方出價約等於賣方價格時,便自動成交

? 成交付款交易完成,賣方支付收入40%給所方。若被查到賣假數據或私下交易,將失去會員資格

資料來源:貴陽大數據交易所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