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實習記者 董青枝
每經編輯 楊軍
自去年10月開始“限價”再到今年4月啟動“限售”,惠州樓市目前究竟如何?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購房者身份走訪了大亞灣片區的多個樓盤,從現場來看,訪客均較多。“大亞灣片區新房供不應求,新房一推出就賣完,這基本是事實。”一位惠州本地開發商如是說。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分析稱,因供應偏少和開發商惜售,惠州新房市場還是有一定的熱度。不過“限售”對於穩定惠州樓市是利好消息,鼓勵剛需客入市和長期投資,限制了短炒,目前已達到一定的效果。
“新房基本一推出就賣完”
家家順研究中心分析稱,5月惠州全市一手住宅成交量價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惠州5月房價與去年10月保持持平狀態;值得註意的是,雖供求逐漸接近平衡,但自今年1月起,大亞灣、惠城(含仲愷)區域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據碧桂園太東天樾灣銷售人員透露,項目6月24日首次開盤推出400多套約106~140平方米帶裝修房源,價格在13000~15000元/平方米,當天已近售完。
一位熟悉惠州市場的地產人士表示,從去年10月開始,惠州新房市場價格變動不大;在供應量上,部分開發商因“限價”紛紛放緩推貨節奏導致上半年推貨量不大,不過成交量還不錯,基本上是一有盤推出就賣完,可以說是市場常態。
據中原研究中心統計,5月惠州共成交12649套房源,成交均價為10617元/平方米,惠州臨深區域主要是大亞灣區、惠陽區、惠城區,從5月的成交情況看,臨深成交套數占比高達49.5%,其中大亞灣最火。
李宇嘉分析稱,今年上半年,惠州新房市場同比去年上半年成交量會有20%~30%下滑,主要是供不應求,成交整體處於一個高位,下半年不會有新的政策出臺,整體還處於高位緩慢回落的狀態。
而惠州合縱聯行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惠州新房庫存量跌至歷史低谷,全市住宅存量為65982套,存量面積為734.1萬平方米,庫存環比再跌8.9%,與去年同期相比,新房庫存減少19416套,庫存總面積減少約240萬平方米。合縱聯行研究分析稱,如果以惠州市場月均消化94.5萬平方米計算,惠州市庫存量僅需7.8個月即可消化完畢,基本逼近惠州近年來新房庫存的歷史最低谷。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認為,惠州市場整體表現不錯,預計今年下半年開發商定價將從穩,促銷手法也將靈活多變,以求保證去化的穩定增長。
品牌房企大肆進駐惠州
今年上半年,新力、實地、奧園紛紛高調宣布進入惠州市場。截至2017年5月,新力地產已順利在深惠區域布局16個地塊,遍布惠城、大亞灣、惠陽;實地地產在2017年深惠區域三盤齊發,其中實地·常春藤、實地木槿雅著兩盤均位於惠陽區域;奧園地產集團第一個進駐惠州的項目奧園·譽山湖也將於近期入市。
萬達集團今年3月與惠州市政府、大亞灣區管委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總投資約800億元的萬達文化旅遊城項目將落子惠州大亞灣。
而在進駐惠州的前十強開發商中,最兇猛的要屬碧桂園和恒大。據碧桂園銷售透露,今年碧桂園有20多個項目入市。而恒大通過收購和並購的方式拿下惠州多個項目,其布局大亞灣澳頭的首個項目依山海灣即將入市。
李宇嘉分析稱,開發商布局惠州主要是看好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的發展概念,以及14號地鐵線的開通,疏導了深圳很大一部分需求到惠州;而且惠州是個旅遊集中地帶,會吸引一些大社區、臨海臨江片區樓盤開發,成為珠三角其他城市尤其是深圳購買力的分流。
一位不願具名的惠州本地開發商表示,多數開發商想進入深圳市場,但深圳土地資源稀缺且地價貴,而惠州地處臨深且客戶多是深圳客,所以開發商選擇“農村包圍城市”,廣義上布局深圳,目前進駐惠州的品牌房企已有20余家。
開發商對惠州布局意願強烈也體現在招拍掛土地市場上。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後至5月底,惠州主要的14宗土地招拍掛成交競價中,僅有兩宗地沒有溢價成交,最高溢價率高達330%,連龍門一塊1600平方米的地塊都產生了63%的溢價。
今年以來,新三板企業熱衷通過IPO路徑尋求資本市場升級之路,但當前有IPO計劃的新三板企業遇到了“新煩惱”。
《證券日報》記者采訪調查發現,不少新三板企業進入IPO輔導期或加入IPO排隊,而新增申報IPO企業數量和速度正在超越當前審核速度,此前因IPO加快的時間成本優勢正在消退,同時IPO輔導和排隊期間,業績下滑的可能性也正在成為企業IPO的“攔路虎”。
據廣證恒生新三板研究團隊統計,截至9月22日,新三板處於IPO申報狀態的掛牌企業共有140家,其中80家已收到證監會反饋,53家已受理,4家通過審核,3家預先披露更新。年內已有15家新三板企業通過審核,平均排隊時間為1.19年。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新增IPO申報企業接近300家。廣證恒生新三板研究團隊分析認為,在IPO審核提速的同時,企業對IPO時間成本的預期也發生變化,企業認為IPO審核會在將來繼續維持較快速度,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上市時間成本減少,更多企業選擇上市,使得企業申報IPO速度超過證監會IPO提速後的審核速度,抵消了之前由於IPO提速降低的時間成本。
“隨著證監會發審會審核提速,排隊企業逐漸消化,企業上市時間成本隨之降低。而隨著IPO排隊時間成本的降低,大量企業調整上市策略,陸續申報IPO材料,IPO的審核與申請出現供求雙方速度在互相影響調整,逐漸趨向均衡。”廣證恒生新三板研究團隊預計,“未來短期內若證監會IPO速度維持不變或繼續下降,則由於企業預期的變化帶來的IPO時間成本有可能不減反增。”
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三板企業IPO整體需要保持平穩節奏,市場要警惕業績下滑、上市輔導期過長或頻繁更換保薦機構的上市輔導公司。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已有22家新三板企業(包括中關村時代)完成IPO,其中16家在創業板上市,4家在主板上市,2家在中小板上市。
目前,新三板達到IPO標準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截至8月下旬,新三板11000多家掛牌企業中,達到法定基礎上市條件的占55%。全國股轉系統公司董事長謝庚表示,這就是說,已有相當數量的公司與市場建立時的主體預設不一致,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加快完善市場功能。
4月27日晚間,《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這距去年11月征求意見稿發出至今,已有半年時間。正式稿較征求意見稿整體上略有放松,更具有操作性;其中,涉及到券商資管業務的相關內容並無較大變化,依然維持此前的從嚴力度。
截至去年底,通道業務仍占券商資管規模超八成。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券商資管已經充分重視並適應新的監管導向,新規落地短期內不會造成明顯沖擊,但會加速推動券商資管的業務調整。而在轉型主動管理的過程中,券商資管整體收入恐將會有所下滑,且業績分化可能更明顯。
去通道力度不變
資管新規的正式稿發布,包括過渡期設置等內容略超市場預期,較征求意見稿略有放松。但對於券商資管而言,禁止資金池和期限錯配等立場並未發生變化。
在27日晚召開的電話會議上,申萬宏源宏觀分析師邱滌凡表示,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發布的《意見》可操作性更強。首先,過渡期延長到2020,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要求金融機構制定過渡期內的資產管理業務整改計劃,明確時間進度安排。其次,凈值管理要求不一刀切,對部分符合條件的封閉式產品放寬要求,可采取攤余成本法,所有產品均要求由托管機構進行核算並定期提供報告,由外部審計機構進行審計確認。另外,非標的定義更加明確、更加嚴格。
邱滌凡稱,整體來看,正式稿更註重平衡防風險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有利於監管的平穩落地。“資管新規的核心目標在於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對資金池業務、剛性兌付、多層嵌套、通道業務、非標業務等重點領域的措施依然嚴厲。而伴隨資管新規的出臺,也意味著後續配套細則也將開始逐一發布和落地,嚴監管真正從紙面落到實處。”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則在點評中稱,正式發布的資管新規從業務定義到產品設計銷售運作等,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剛兌的理財、信托與券商資管要重新尋找新的優勢與立足點,基金也面臨股債產品競爭加劇、銀行渠道偏向自有產品、與同業限制的嚴峻挑戰。
而李奇霖更預計,當前幾乎趕上主動管理費率的通道只是資管變局前夜的曇花一現;根據新規的要求,通道業務未來走向消亡是“遲早的事”。其強調,打壓資金池、禁止期限匹配及公募產品投資的要求仍讓配置力量大幅衰弱,規模縮量、隱匿的不良資產曝露在所難免。與此同時,ABS與主動管理業務將成為未來資管行業的兩大業務支柱,投研能力的地位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業績分化將至
券商資管是大資管啟動去通道、去杠桿的監管進程後,最先受到沖擊和影響的領域。因此,早在新規出臺之前,券商資管規模已經進入下行區間。截至2017年末,券商資管規模為16.9萬億元,較年初的18.8萬億元峰值已下滑超過11%。規模下滑的背後,是來勢兇猛的業務轉型。而由於券商資管轉型主動管理的進度不一,未來業績或將加速分化。
在2017年一季度末,快速擴張中的券商資管規模達到了18.77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事實上,從2016年起,監管就開始推動去通道的進程,而券商資管則作為首要規範領域,最先開始適應新的監管導向。
2016年6月,新版《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完成修訂,將券商資管納入表外業務,通道業務計入杠桿率約束;資管業務規模計入風險資本,定向資管計提比例大幅增加。當年7月,證監會“新八條”頒布實施,從適用對象、銷售募集環節、分級結構設置、資金池業務和投顧等角度多方面約束資管業務。多家券商資管此前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在“新八條”頒布後已開始對資管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包括逐步收縮資金池產品、控制通道業務規模等。
而至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對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資金池業務等做出嚴格限制與規定,明確提出要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由此,券商資管也進入迅速“瘦身”階段,至去年末整體規模降至 16.9 萬億元。
東吳證券首席證券行業分析師丁文韜還表示,券商資管已經充分重視並適應新的監管導向,
預計“資管新規”落地後不會再造成額外沖擊;但在行業轉型調整階段,今年券商資管凈收入可能有下滑,且業績分化可能更明顯。
丁文韜稱,截至去年末,券商資管定向資管占比仍高達 85.2%。去年,行業資產管理凈收入同比小幅增長 5%,達到 310.2 億元;這主要是因為全年平均管理資產規模同比增長。而如果考慮到券商資管規模已進入階段性下行通道,到期的通道業務難以續做,預計今年券商資管凈收入或將下滑。
從內部結構來看,丁文韜還表示,除部分持續重點發展主動管理的券商之外,目前大部分券商的定向資產管理規模占比均達到八成以上,行業轉型主動管理還需要過渡期。從具體公司來看,大型券商在人才資源和資源配置上更占優勢,且主動管理資產規模本身就處於行業領先,擁有較高的基數和品牌優勢,因而有望率先實現轉型。
以海通證券為例,公司資管業務此前以通道業務為主,2017 年末定向資管規模大幅收縮 5070 億元,降至 2707 億元;但與此同時,資產管理凈收入同比增長 13%,主動管理提升價值率已初顯成效。
隨著美債收益率的不斷走高,中國企業海外發債的成本優勢有所降低,而非金融企業美元債的發行熱度仍然不減。
在海外發債成為中國企業重要融資途徑的同時,一些違規現象也引起了相關監管部門的重視。國家發改委5月18日公告稱,對於發行外債未按照2044號文有關規定履行事前備案登記手續的8家企業及承銷商、律所等中介機構進行了工作約談。
近日,發改委、財政部還聯合下發了《關於完善市場約束機制嚴格防範外債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的通知》,要求企業依托自身資信狀況制定外債本息償付計劃,嚴禁與政府信用掛鉤的誤導性宣傳,對涉及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和擔保的企業、承銷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主體及其主要負責人,將加大懲處問責力度。
海外發債熱度不減
2015年9月,發改委發布《關於推進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改革的通知》(發改外資[2015]2044號,下稱“2044號文”),企業境外發行債券制度正式從審批制變更為備案登記制。此後,中資美元債市場在2016年到2017年經歷了一輪持續的擴容。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彭博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2157只中資美元債完成發行,融資總額高達3139億美元。
中國債市長端利率走升背景下海外發債的成本優勢、人民幣的企穩回升等,都成為美元債在2017年進一步放量的重要原因。
不過,2018年以來,隨著美債收益率的走升和中國國債收益率的回落,中美利差正在不斷縮窄,10年期國債利差已經從年初的140個基點收窄至目前的64個基點。同時,近期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匯率小幅回調。
“由於海外發債成本不低,我們接觸到的一些融資渠道順暢的企業海外發債的意願不那麽強了,而另一些存在剛性融資需求的企業仍會繼續在海外發債。”一位券商投行業務人士對記者介紹。
記者註意到,2018年1~4月美元債發行總量同比微增,去年美元債的最大發行人——銀行,今年前四個月發行量有所回落;而非金融企業的融資規模卻在攀升,以房地產行業為例,1~4月美元債發行規模達到了189億美元,同比增加超過六成。
中資美元債發行量(數據來源:彭博)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表示,由於再融資需求較大,今年內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境外債券發行量將保持強勁。在穆迪助理副總裁楊昱穎看來,境外債券發行強勁的部分原因是境內信貸環境趨緊,在此情況下,開發商轉向境外為業務發展提供資金並對其部分境內債務進行再融資。
再融資需求也進一步提高了海外債發行量。穆迪高級副總裁梁鎮邦表示,穆迪評級的開發商在未來12個月里將有約172億美元的到期或可回售境外債券,以及約431億美元的到期或可回售境內債券,這拉動了2018年內較高的再融資需求。
強調事前備案
在海外發債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要融資途徑的同時,一些違規現象也引起了相關監管部門的重視。
近日,發改委外資司對8家企業及有關承銷商、律所等中介機構進行了工作約談,聽取了企業和中介機構關於企業基本情況和外債發行情況的說明,並指出企業發行外債存在的違規之處,要求企業和中介機構各負其責,遵守2044號文事前備案登記要求及境外發債的相關規定,切實做好外債發行相關工作。
據了解,發改委在2044號文中規定,企業發行外債須事前向發改委申請辦理備案登記手續,並在每期發行結束後10個工作日內,向發改委報送發行信息。
投行人士稱,發改委提到未提前備案的情況主要是針對部分企業境外子公司在海外發債融資的情況。在2044號文中,發改委明確規定,境內企業及其控制的境外企業或分支機構向境外舉借的、以本幣或外幣計價、按約定還本付息的1年期以上債務工具,包括境外發行債券、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等,都需向發改委進行備案登記。
發改委還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強對企業發行外債的監管,建立健全責任主體信用記錄。
具體措施包括,對於發行外債不履行事前備案登記手續或存在其他違規行為的相關企業和有關中介機構,發改委將加大問責力度,視嚴重程度納入相關領域黑名單和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公開通報,並限制相關責任主體新申請或參與外債備案登記工作。
外債、地方債風險受重視
除了強調事前備案,外債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的防控也成為關註重點。據業內人士介紹稱,早在2017年開始有關部門就已經加強了地方債務風險的防控。
據了解,不少城投公司於2016年進入美元債市場發債融資,城投美元債一度成為美元債市場發行熱點。而進入2017年後,隨著有關部門加強地方債務管理、城投公司發債監管趨嚴,城投公司2017年美元債發行金額同比明顯銳減。
發改委網站5月17日顯示,近日,發改委、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完善市場約束機制嚴格防範外債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的通知》(發改外資〔2018〕706號,下稱“706號文”),進一步加強對於地方債務風險的防控,要求企業依托自身資信狀況制定外債本息償付計劃,嚴禁與政府信用掛鉤的誤導性宣傳。
首先,企業要實現實體化運營,依托自身資信狀況制定外債本息償付計劃,落實償債保障措施。嚴禁企業以各種名義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為其市場化融資行為提供擔保或承擔償債責任,切實做到“誰用誰借、誰借誰還、審慎決策、風險自擔”。
706號文進一步強調,擬舉借中長期外債企業要規範信息披露。在債券募集說明書等文件中,不得披露所在地區財政收支、政府債務數據等可能存在政府信用支持的信息,嚴禁與政府信用掛鉤的誤導性宣傳;有關信用評級機構不得將企業信用與地方政府信用掛鉤;申報企業應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合規性負責。
第二,擬舉借中長期外債企業要統籌考慮匯率、利率、幣種及企業資產負債結構等因素,靈活運用金融產品,穩妥選擇融資工具,合理持有外匯頭寸,密切關註匯率變動,有效防控外債風險。
第三,發展改革部門要切實加大事中事後監管力度,加強對外債資金使用情況和項目後續建設運營情況的督促檢查工作。財政部門對依法合規承接政府投資項目的企業,應當按規定和批準的預算及時撥付資金,不得拖欠。
第四,建立健全責任主體信用記錄,對涉及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和擔保的企業、承銷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主體及其主要負責人,加大懲處問責力度,納入相關領域黑名單和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共享,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及時公開通報,並限制相關責任主體新申請或參與外債備案登記工作。
三家備受關註的一線名白酒企業五糧液(000858.SZ)、瀘州老窖(000568.SZ)和山西汾酒(600809.SH),27日分別公布了半年業績,數據顯示,盡管上半年屬於行業淡季,但三家名酒企業依然保持高增速。記者同時發現,盡管是淡季,但名酒企業營銷發力不減,瀘州老窖和汾酒的銷售費用投入水平依然保持在40%左右。
公告顯示,三家酒企的上半年收入和凈利潤水平都處在高速增長狀態,五糧液上半年收入214.2億元,同比增長37.1%,相比於380億的年度收入指標完成56%,而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71.1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作為“蓄水池”的預收款部分為44.2億元,僅比期初46.5億元略有減少。
瀘州老窖上半年收入64.2億元,同比增長25.5%,凈利潤19.7億元,同比增長34.1%。而從分產品上看,消費升級趨勢明顯,中高端酒增長迅速,其中高檔酒類收入33.1億元,同比增長33.4%,中檔酒收入16.5億元,同比增長35%,低端酒類增長僅有6.4%。
山西汾酒上半年營收突破50億大關,為50.4億元,同比增長47.4%,凈利潤也達到9.4億元,同比增長55.8%。其中汾酒的中高端白酒銷售為30.4億元,低價白酒為18.1億元,而汾酒的全國化戰略推動迅速,目前省內銷售為28.7億元,省外銷售為21.3億元。
2018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492.9萬千升,同比增長5.8%;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865.24億元,同比增長15.82%,顯然三家名酒企業均遠遠跑贏大市。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上半年一般是行業淡季,尤其是4-6月,但瀘州老窖和汾酒的銷售費用依然居高不下,其中瀘州老窖上半年銷售費用為11.9億元,同比增長38.6%,瀘州老窖方面表示,增長主要是由於廣告宣傳費增加所致,4-6月份營銷費用依然接近6億元。而山西汾酒的營銷費用從6.4億上升至9.1億元,同比增長42.7%,幾乎接近於凈利潤水平。相比之下五糧液則更“淡定”一些,銷售費用為21.6億元,同比略有減少0.85%。
對此酒旗星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五糧液的增長來自於品牌驅動,而瀘州老窖與汾酒的增長更多的是外埠市場的擴張與對於渠道的占有,加之助推次高端產品,本身前置性資源就比較大,需要更多的廣告語渠道終端資源支撐,費用相對較高。
不過記者註意到,三家名酒企業二季度的業績增長還是有所放緩,汾酒一季度收入為32.4億元,凈利潤為7.1億元,如此計算二季度汾酒收入為18億元,凈利潤為2.3億元,比一季度要減少不少,而瀘州老窖的情況也類似。
對此,蔡學飛表示,這兩家區域名酒企二季度是傳統淡季,一般以市場開發和維護為主,銷售數據偏弱是正常現象。
值得註意的是,白酒強者更強的趨勢越發明顯,27日晚青青稞酒(002646.SZ)也公布了半年報業績,但區別於傳統區域名酒,其增速明顯放緩。
青青稞酒營業收入約7億元,同比增長4.4%,但是凈利潤反而下滑了16.8%為8806.1萬元。盡管上半年青青稞酒采取了一系列市場拓展計劃,確定“紮根青海、拓展西北、布點全國”策略,並推動全國化布局,但從地域上看,青海省內銷售為5.4億元,同比增長8.7%,而省外銷售為1.5億元,同比減少10.4%。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