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界普遍認為金融業者是服貿過關的最直接受惠者,但實際的情況是,兩岸政府強行將金融三會決議,納入服貿之下;如今服貿卡關,不僅金融三會的成果窒礙難行,業者還要背負政府「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責難,心裡相當委屈。 撰文‧張舒婷 約莫兩個月前,國內一家金控公司的內部經營會議上,這位擁有大學教授身份的董事長,對著全場一級主管詢問:「外界都說金融業是(服貿的)最大受益者,請問誰能告訴我,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語畢,在場主管噤若寒蟬,一片靜默。 《服貿協議》在台灣爭議不休,但在一陣陣喧騰的爭論聲中,僅有的共識似乎是:「金融業是服貿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真是這樣嗎? 太陽花學運期間,始終被貼上「服貿最大贏家」標籤的金融業者,不斷面臨政府官員和執政黨立委指責「挺得不夠力」。學運一結束,多位國民黨立委指出,「黨團積極讓服貿過關,銀行、保險、證券等公會卻彷彿觀眾在看戲。」讓金融業甜頭還沒嘗到,已惹來一身腥。 「金融三會」就已確定開放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更多次提醒金融業者:「不能當我們在爭取(服貿過關)時,你們默不作聲,過兩天又來申請設分行、子行。」字字句句,聽在金融業者耳中,百感交集,甚至有業者一頭霧水:「為何大家都把矛頭指向我們?」「金融業真的受惠最大嗎?」打開「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長達五十一頁的內容中,「台灣方面金融服務部門的開放承諾」僅佔了一頁,「大陸方面金融服務部門的開放承諾」也只有一頁半;再細看這兩頁半內容,其實和過去兩年兩岸「金融三會」(即台灣金管會與中國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多次會議)的協議結論一模一樣。 原來,去年五月二十七日,兩岸「金融三會」後,陸委會和金管會共同決議,要把會議的成果「納入」服貿中執行。換句話說,有關於金融業的「利多」,其實只是把金融三會的成果,放在《服貿協議》下執行。 當時還有一段插曲,因為去年十月,《服貿協議》已經躺在立院中「卡關」許久,而金融三會中最後一個「金保會」(即金管會與中國保監會)才要登場,當時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眼見情況不對,曾提出建議:「金保會決議可以考慮變通,另闢蹊徑,跳過服貿,直接簽訂金融MOU(備忘錄),以MOU方式處理,以免和服貿『卡』在一起。」只不過,這樣的建議終究沒有被採納,因為雙方政府不同意。「金融MOU只是MOU,和協議有一大段距離,畢竟協議效力大於備忘錄,實質的法律位階和保障程度比較高,簽了MOU可以隨時say no(說不要),甚至不做也可以;但協議不行,如果(協議)不做了,大家就要重新坐下來再討論。」許舒博說。 但許舒博的建議證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在法理上,金融三會的結論原本是有機會脫離服貿的;如果當時沒有把金融三會納入服貿底下執行,今天「金融業是服貿大贏家」的說法,恐怕就不成立了。 另一個弔詭之處則是,這個要把金融三會成果納入服貿的重要結論,《今週刊》找遍相關資料後卻發現,除了當天提供給媒體參考的新聞稿外,竟沒有官方正式文字。 許舒博也一針見血指出:「(金融三會)不但沒有形諸文字,而且也不需要在服貿架構之下,其實只要透過三個監理平台,分別去完成即可。」他舉例說,保險業者最引頸期盼的,降低登陸中國門檻「五三二條款」(資本額五十億美元以上、設立滿三十年、在中國設辦事處兩年以上),若真要解除,和服貿通過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五三二條款)不是服貿綁住,是保監會綁住的,保監會直接解除限制就可以了,不需要透過服貿來談。」被綁入服貿 想脫鉤很困難也因為如此,在金融業者眼中,「金融業是服貿過關後最大受惠者」這種說法,不僅太過簡化,甚至倒果為因。金融三會結論被強行綁在服貿底下執行,已非所願,如今服貿闖關失利,還將他們扣上「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不力挺服貿等大帽子,不少業者心中也是滿腹委屈。 如今事情演變至今,為求解套,能否讓金融業與服貿脫鉤?談判《服貿協議》的代表之一、世新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薛琦回答得斬釘截鐵:「不可能。」無論當時的決議正確與否,但薛琦解釋,「金融三會」的結論已經納入服貿內容之中,「本來(服貿)是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可以更改的,更不可能把金融業獨立出來。」即使服貿的產業架構和文字內容,絲毫不能更動,又有業者提出另一質疑:為何「金融三會」的談判結果,非要與服貿綁在一起?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無法回答。」薛琦的答案令人啞口無言。一個連服貿主談者都不知所以然的「綁約」,造成如今「金融業是服貿大贏家」的結論,不禁令人質疑,是否因為《服貿協議》本身對台灣產業的發展,其實並無太明顯的利多,政府才必須再三強調「服貿過關是『肥』到金融業」,並拉著金融業者來背書,讓服貿順利闖關,還是另有其他重要目的? 金融業西進 非百利無一害金融三會決議與服貿成為生命共同體,已成為難以扭轉的事實,但另一個問題接踵而來:即使服貿過關,對台資金融業來說,真的如此有利可圖?抑或是看得見卻賺不到的過路財? 「對金融業來說,簽服貿絕非百利無一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表示,雖然兩岸文化、風俗相近,雙方要進入對方市場的障礙相對低;但政治、經濟制度的差異大,對國家的認同更是大相逕庭,「很多大餅看得到,但吃不到。」一來是因為,對台灣的業界來說,進軍中國市場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當地資訊不公開透明,金融業也不例外。 另一點備受討論的是,「金融三會」中,中國丟出來的肉,真的是台資銀行最垂涎的嗎? 舉例來說,金銀會決議之一是,中國官方鼓勵台資金控,透過設立村鎮銀行的方式,加速在當地縣市拓點。 村鎮銀行主要設立於農村地區,為當地農民提供金融服務。金管會打的如意算盤是,中國在二○○七年才有首批村鎮銀行誕生,發展歷史不算長久,現階段台資銀行若盡快搶進,不至於有「輸在起跑點」的疑慮。 但林向愷質疑:「鼓勵台灣人去成立村鎮銀行,真的是利多?」一來是,按現行規定,村鎮銀行不得辦理異地貸款,故業務範圍仍相對侷限;二來中資銀行本身對於投入村鎮銀行的業務,意願就相當低落,村鎮銀行的客戶以農民為主,還款能力受到質疑,台資銀行搶進,面臨不良債權的風險恐高出許多。 儘管曾銘宗回應,已祭出更多控管措施,包括國銀對中國曝險不得超過其上年度淨值的一倍;國銀累積撥入中國地區分行的資金及當地投資總額,合計不得超過淨值一五%;還有國銀第三地區分支機構,以及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對中國授信總餘額,不得超過其資產淨額的三○%,但仍然無法完全消弭質疑的聲浪。 如今「金融三會」與《服貿協議》一樣,已提升至兩岸之間難解的政治議題層級,何時能解套,仍遙遙無期,考驗雙方主管機關的智慧。另一方面,即使服貿過關,台資銀行要西進,還有哪些挑戰等待克服,也值得深入思考。 非關服貿 金融業開放兩岸早有共識──「金融三會」主要開放項目金銀三會 金證一會 金保一會時間 2013年4月1日舉行第三次會議2013年1月 2013年10月協議內容 1.台資銀行可設立村鎮銀行,在福建省設立異地支行2.陸銀參股台資銀行上限可達20%1.中國給台灣1000億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 機構投資者)額度 2. 台資金融機構可在上海、福建、深圳各設一家兩岸合資全牌照公司,台資持股比率最高可達51% 1. 修正有關陸資保險業在台設立代表處、參股的規定2. 支持台資保險業在中國經營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業務整體評估 設立村鎮銀行,不良債權的風險相對高 開放RQFII涉及人民幣回流和去化機制就雙方保險業務來說,並無具體進度 整理:張舒婷 |
| ||||||
蔡佳緯,二十一歲,高雄私立樹德科大學生,因父母皆為瘖啞人士,家中曾失火卻無法即時報案,幾乎付之一炬。他因此想到結合GPS定位的「iHelp」報案手機軟體,在沒有網路下,能以簡訊將位置傳給警消。他在集資平台募得十五萬創業資金,鴻海也從集資平台發現他,力邀他加入。 莊媗淇,十歲,從小喜歡畫畫,愛逛美術館。倘佯在大師畫中,小小腦袋浮現疑問:「為什麼沒有專屬的兒童美術館?我也想知道非洲兒童的畫作啊!」透過媽媽協助,她在集資平台蓋了一座線上美術博物館,九十天募得十五萬元。這座線上博物館有來自各國小朋友的畫作,甚至已有買主掏錢買下畫作版權。 上述兩例發生在一○四人力網站的「夢想集資平台」上,它是國內第一宗由人力銀行建立的集資平台,上線十個月,逾二十七個案例共募到三百多萬元;金額看似不多,卻讓沒有好學歷、富爸爸的年輕人能創業,將十歲小孩的夢想變成商機。 與FlyingV、 Kickstarter最大不同的是,一○四擁有六百萬上班族、三十萬企業主會員,他們都是該平台的潛在「客戶」。 台灣人力市場飽和成長關鍵在迎合創業趨勢 為什麼一○四要跨足做這件事?從財務報表上來看,因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認列影響造成營收下滑,去年營收持平,但每股獲利卻從五元提高到七元,主要原因是過去硬體投資成本攤提結束,加上目前手上現金約十二至十四億元,要能守成應無問題。但在新秀人力銀行環伺和結合社群的全球性人力網站輩出下,若要持續成長,轉型勢在必行。 近五年,一○四的每股盈餘均超過五元,今年股東會宣佈發股利六元,勝過鴻海、宏達電等科技股。 「硬體投資成本攤提年限已過、加上滿手現金,穩定看好,」一位縱橫股市近二十年的股市老手分析,在銀行利率普遍低於二%常態下,儼然是許多投資人心中「定存股」。 放眼全球,三年前就業市場開始低迷,人力銀行獲利整體下滑,美國最大徵才求職網站Monster營收比全盛時期下滑約四成。「台灣市場僅二千三百萬人,人力市場已經到了『天花板』,」一○四董事長楊基寬開始思考如何將「死的履歷」變成「活的資源」的觸媒。他也意識到,全球就業市場趨勢正在改變,人們未必都想進大公司上班,創業風興起。 曾在上海工作、負責「104+夢想搖籃」專案營運長陳慧鈴指出,在大陸時就發現以色列人撰寫的《創業聖經》,中國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人力銀行過去只有媒合,但趨勢改變,要懂得活化資產,」她點出建立第二條成長曲線關鍵,就是搭上創業列車。 但,起步比人家晚,一○四憑什麼跟人家競爭?光是走不一樣的路,建立新商業模式,楊基寬就想了三年。 「三年時間,我都在尋找解決方式,發現一○四資料庫除了徵才,也可活化使用變成『募物資、募股東』的平台,」楊基寬說。一○四現有的上班族和企業主,正是其他募資平台難以企及的競爭門檻。 集資平台秀創意六百三十萬評審檢視按讚 例如,提iHelp構想的蔡佳緯,一上線就讓眾多企業主看到,順利找到「貴人」。「(蔡佳緯)提企畫案時,我就想用這個人,果然還沒畢業就被搶走,也徹底擺脫他來自聾啞家庭的『灰色背景』,」楊基寬分析。「夢想集資平台攤在六百萬上班族、三十萬企業主面前,是經過這些人的檢視才贊助資金,是一種『概念公投』。群眾叫『讚』,夢想禁得起考驗,才能落實長久。」「我鼓勵大家可以『不自量力』去做夢,大家有感,勇士才會出現。」但,楊基寬口中結合勇士與貴人的公投平台,能讓一○四獲利嗎? 陳慧鈴坦言,一般募資平台對集資者收五%到七%手續費,這不是一○四要走的路;且現行募資平台平均三到四成無法結案成型,有投資風險。 去年八月上線後,陳慧鈴為找出獲利模式經常失眠。其後她發現,近兩年從政府到學校端都在鼓勵創業,卻沒有一個整合平台,於是她走訪台北科技大學連結的十八個學校產學聯盟、中小企業總會等單位,組成策略聯盟,目前已簽約,預計第四季進帳。 一○四的構想是,育成中心等單位手上有資金,需要好案子做投資;而許多人手上有創意、有專利,卻缺乏資金,需要找股東。待募資平台規模擴大,一○四會向前者收費,後者免費,其邏輯正如同一○四向企業主收費、求職者免費,只是在該平台上,角色轉換為股東與創業者。 由於一○四現有十二至十四億元的帳上現金,是它們尋找新商業模式的最佳後盾,「我們是上市公司,絕對不會違背投資者(指股東)獲利本質的那個底線。」楊基寬強調。 除了擴大募資平台,他也透露,將在台灣、東南亞尋找相關潛力公司,進行購併;希望能克服人力公司在地化極限,走出國門去競爭。 海外競爭對手領英(LinkedIn)剛推出繁體版,人資調查機構Glassdoor、日本人力網站一七八均踏入台灣加入戰局。楊基寬在股東會上說,準備兩年後交棒,但如何讓一○四在他交棒後仍保持第一名,這波轉型的挑戰,與當年網路創業的戰國時代相比,並不輕鬆! |
| ||||||
四大科技「慘業」之一的面板股,最近半年股價「活跳跳」,熱度就像近日盛夏高溫般發燙。半年前,面板雙雄群創和友達的股價都還在十元上下,如今群創衝上十五元,友達站上十三元,一掃過去兩年的陰霾。 最重要的訊息是,面板雙雄都開始賺錢了。友達二○一三年重回獲利,每股盈餘○.四五元;群創今年第一季每股盈餘○.○二元,法人預估第二季上看○.三元至○.四元,一季比一季好。 交出了「賺錢」的財務數字,讓雙雄老闆笑呵呵,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說:「友達已經走過景氣低潮。」群創董事長段行建更大膽樂觀,「台灣面板業最艱困時間已過,今、明兩年,慘業躍升『燦業』。」 看漲:市場需求擴大大尺寸手機、電視出貨量增 因為市場需求面正在不斷擴大,「手機螢幕紛紛變大,連iPhone 6也不例外;當三.五吋變成五.五吋,面板面積就要增加五成以上,面板產能當然就變大了。」一位面板業界人士用人手一機的智慧型手機打比方。市調機構IDC統計,過去一年,大尺寸智慧型手機(編按:Phablet,螢幕尺寸五.五吋以上)的市佔率越來越高,從去年第一季的四.三%,成長到今年第一季的一○.五%,出貨量達三千萬支,成長動能強勁。 此外,全球個人電腦(PC)和筆記型電腦(NB)回溫,也刺激面板供應增加。以PC為例,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發佈最新統計結果,歷經連續八季的出貨衰退後,PC出貨量在今年第二季終見成長,總出貨量為七千五百八十萬台,較去年同期微增○.一%。李焜耀在股東會上說,歐美景氣復甦,企業更換IT設備,都會用到面板。 最後,市場對大電視需求增強,三十二吋電視已經成為主流,更是上半年市場缺貨最嚴重的電視面板尺寸,帶動四十、四十二吋面板也都微幅漲價一美元。 除了營運面好轉,獲利能力轉正,種種終端消費產品的需求消息,成為刺激面板業股價最重要的一劑強心針,一位外資投資機構分析師看好面板業「至少好到年底」。 可是,在市場一片熱絡中,利空消息也不少。 隱憂:品牌廠庫存偏高中韓大廠投產,將掀價格戰 首先,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六月剛公佈的數字,二○一三年面板出口金額僅剩一百五十八億美元,是二○一○年攀上一百七十九億美元高峰後,連續第三年衰退;截至去年,在中國的市佔率僅二七.四%,落後「一哥」韓國三個百分點。 「面板衰退不是一、兩天了,短期公司營運面好轉,對股市投資人來講,還是很振奮的。」為何利空消息沒有抑制雙虎股價,反而持續走揚?一位產業分析師如此解讀。 其次,在股價走揚同時,不管是友達或群創,六月份營收報告中, 液晶電視、PC與NB大尺寸面板的出貨量,都比五月衰退。以友達為例,大尺寸出貨量衰退五.五%,中小尺寸出貨量卻成長二一.四%,這和市場與公司宣稱,未來成長力道來自大尺寸面板的說法矛盾。 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則指出,大尺寸市場需求並非真正的終端消費者需求,而是品牌廠因為看好市場而提早備貨面板,並不代表已經售出。根據他走訪調查,品牌廠已經出現約八週至十週庫存(正常值應該是六週),預估到第四季,面板需求會轉趨冷淡。 換句話說,目前面板業表面上看似供不應求, 但到了第四季可能會供給過剩。根據DisplaySearch統計,去年電視面板的出貨量達二億三千八百萬億片,但整機出貨量僅二億零八百萬台,面板出貨超過整機需求一三%。前期的庫存未清不斷累積下來,對今年第四季將會是一大考驗,大電視買氣不夠旺,那麼,面板業現行的甜蜜期,恐怕半年不到。 然而,真正的隱憂是包括韓國三星(Samsung)、樂金(LG),中國的京東方、華星光電和中電熊貓五家公司,在中國建造八條先進的八.五代生產線,將在二○一五年中全數投產,這也意味著,近兩年內,中國高端產線產能將提升二六○%,預料將掀起一波價格。 日前,甫前往中國出席LG廠量產啟動儀式的謝勤益表示,在中國的韓廠也是鎖定中國內銷市場,將和台廠直接競爭,加上技術領先、生產速度快,比起中國廠商更令人擔心。 面板產業能否鹹魚翻生,先後要面臨今年年底和明年中後兩決戰點,闖過了、戰勝了、存活了,投資人才能真正開香檳慶祝。 |
也許在一次沖涼、在開車去某地的途中、在讀一本書的時候,這些點子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對於我們來說,想到一個點子並不難,但重點是接下來怎麼做。
把創意付諸實際需要什麼?
幾週之前,我和好友Greg Hartle參加了一個在美國南佛羅里達舉行的初創企業週末活動。我們倆都是活動的演講嘉賓,他的演講主題是:下一步做什麼?
如果你參加過初創週末(Startup Weekend)就會知道,那是一個長達54小時的活動,每個人都可以走上舞台,分享商業/app/產品/服務的點子,然後建立一個團隊讓點子變成現實。關於初創週末最棒的一點,就是它永遠不缺乏點子和創意。
但是,這個週末也會讓許多人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想法付諸實際。因此我強烈推薦你參加自己領域內的類似活動。
在Greg講話的開始,他拿出了一個藍色的組合密碼鎖(帶有可以前後轉動的撥號盤那種)。他一手密碼鎖一手麥克風,然後把鎖給了臨近的一個參會人員,拜託她打開這把鎖,並告訴她直到這把鎖打開他才能離開舞台。
這位女士很快開始嘗試開鎖,她把鎖放在耳邊,一邊聽一邊旋轉,甚至開始Google「怎樣打開組合密碼鎖」。
幾分鐘後,Greg詢問她解鎖的進度如何,她的回答是「正在繼續做」。Greg給了她一個多數企業家都會給的意見:更加努力的嘗試。Greg讓她更努力地解鎖。
又過了幾分鐘,仍然沒有什麼進展。這時Greg又給出了另外一個建議:加入你的激情。參加人站起來喊出「woo」口號給自己打氣,她執行了這一建議。
不久,Greg給出了更多建議。這次他說「你的周圍有許多人,為什麼不讓他們幫忙?」很快她聚集了6個人圍在桌旁,每個人都躍躍欲試,嘗試各種旋轉編碼的組合。
後來,Greg給出了最後一個建議:「可能你們需要一些錢來打開這把鎖。」他從口袋拿出一些現金給了小組成員。
目前為止,Greg已經告訴這組人用勤奮工作、熱情、團隊和金錢來解開這把鎖,這些都是典型的企業成功學建議。是的,就像你想的那樣,這些建議對解鎖完全沒有幫助。
最後人群中有人喊道:把排列組合給他們吧。於是Greg拿出一張紙條,讀出上面寫著的幾個數字。幾秒鐘之後鎖開了。
把點子變成行動的正確方法
創業者更傾向於採取行動,這是很好的,但把一個點子付諸實際,你需要更多的分析和調整。你要明白每種商業模式和創業想法都有獨特的成功模式。
和解鎖不同,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沒有密碼。不幸的是,勤奮、熱情、團隊、金錢,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故事很有趣,但你應該怎樣分析和調整一個好想法,把它變成實實在在的生意呢?
首先要做的是客戶研究。如果你有好的商業想法,應該同時想到你的潛在客戶在哪裡,找到這些人說明你的想法。這裡推薦進行「價值定位」,假如想找到贊助人,你需要對這些問題做好準備。
1. 你在嘗試的事情有怎樣的使命?為何需要贊助?
2. 你的目標人群是誰?
3. 你的用戶群體大小是?
4. 作為贊助商能得到什麼優惠?
5. 是否有合夥人,有沒有和別人談起過這個項目?
6. 贊助你對我的公司會有何幫助?
下一步是分析潛在客戶的反饋。你能看到怎樣的趨勢?有哪些需要填補的空白?客戶是否對你的想法感到興奮?有沒有人說「我會買/支持你的產品?」
收集所有第一手反饋,根據這些調整你的創業想法 。這不代表你必須放棄最初的想法,但你需要傾聽潛在客戶的意見並對你的點子進行微調。
從這裡開始,你要開始製作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這是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最基礎版本,你可以用它投放市場,測試人們是否會為它買單(它可能是一個電子商務網站、一個產品雛形,或者是一個iPhone app的線框圖等等)。
當這個產品準備好之後,回到第一批潛在客戶,看看他們是否願意為你的產品買單。如果他們不感興趣,原因是什麼?是價格太高還是推廣方式不對?再一次,分析他們的反饋,看你能從中得到什麼。
這時你還可以和朋友家人分享你的產品。不要說服他們買下它,得到他們的反饋和推薦。如果他們不是潛在客戶,要有所保留的接受他們的意見。如果朋友和家人有潛在客戶的人脈,請求引薦。
當你開始接觸更多客戶,希望得到更多反饋,調整商業計劃和策略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完全廢棄最初的想法,從頭開始。你可能需要改變目標人群。可能會有大量測試和調整,這是完全正常的。
Orrett Davis是初創週末的組織者,他有這麼一句名言:「不要擔心失敗。想要成功,一次正確的選擇就夠了。」
有一個好點子只是一系列行動中的第一步。還會有很多步走在錯誤的方向上,直到最終找到正確的排列組合,帶你走向成功。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周刊》2014年第41期)
不久前,萬科(000002)副總裁毛大慶先生的一篇內部講話稿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很多人認為,這是“萬科高管看空樓市”。
對此,毛大慶向記者表示[1],能做到基業長青的企業,往往都有強烈的危機感。很多優秀企業,都一直在討論“自己的冬天”、“我們離死亡還有多遠”。萬科也一直強調“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憂患意識,這正是萬科穩健經營風格的重要來源。而當前房地產行業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地價一直居高不下,反映出過度樂觀的情緒還沒有完全回複理性。這樣的情況下,在行業內部澆一澆冷水,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將企業的憂患意識、對風險的警示扭曲為對市場的悲觀,則有違他的本意。
雖說如此,近來確有不少人看空樓市。國際投行巴克萊一份研究報告稱[2],中國房地產市場悲觀情緒正迅速惡化,預計目前衰退趨勢將延續至2015年;瑞銀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納斯撰文稱[3],自2013年年中以來,中國房地產活動指標持續走低,如今看來,該行業的低迷有可能轉變為崩盤。
我沒有能力對經濟學家或分析師們的預測作出評價,我能夠確定的是,萬科目前的財務安全性指標在惡化。
先來看凈負債率指標,這是萬科最愛用的一個指標,其計算方法為:凈負債率=(有息負債-貨幣資金)/股東權益。2013年末,萬科的凈負債率為31%,在近十年的歷史中,僅比2008年末稍低。我們知道,2008年房地產行業發生了一次調整,而萬科受到的影響並不大。不過,在調整前一年(2007年)末,萬科的凈負債率只有23%。
表1:萬科2004—2013年末凈負債率
單位:億元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短期借款 |
7.95 |
9.00 |
27.15 |
11.05 |
46.02 |
11.88 |
14.78 |
17.24 |
99.32 |
51.03 |
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 |
3.20 |
6.63 |
10.90 |
74.89 |
132.64 |
74.40 |
153.06 |
218.46 |
256.25 |
275.22 |
長期借款 |
9.00 |
11.95 |
94.53 |
163.62 |
91.74 |
175.03 |
247.90 |
209.72 |
360.36 |
366.83 |
應付債券 |
19.95 |
8.85 |
|
|
57.68 |
57.94 |
58.21 |
58.50 |
|
73.98 |
有息負債合計 |
40.10 |
36.43 |
132.58 |
249.56 |
328.08 |
319.25 |
473.95 |
503.92 |
715.93 |
767.06 |
貨幣資金 |
31.32 |
32.49 |
107.44 |
170.47 |
199.78 |
230.02 |
378.17 |
342.40 |
522.92 |
443.65 |
股東權益 |
63.04 |
85.81 |
174.54 |
339.20 |
388.19 |
454.09 |
545.86 |
678.33 |
821.38 |
1,054.39 |
凈負債率 |
14% |
5% |
14% |
23% |
33% |
20% |
18% |
24% |
23% |
31% |
萬科2013年末凈負債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現金過少。與2007年末相比,2013年末有息負債增長了2.07倍,股東權益增長了2.11倍,而貨幣資金只增長了1.60倍。
從表2可以看到,萬科2013年末貨幣資金占資產的比例僅為9%,為近十年來最低。與此同時,存貨和其他應收款這類可能會深受樓市波動影響的資產所占比例卻處於高位。
表2:萬科2004—2013年末資產結構
單位:億元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貨幣資金 |
31.32 |
32.49 |
107.44 |
170.47 |
199.78 |
230.02 |
378.17 |
342.40 |
522.92 |
443.65 |
資產 |
155.34 |
219.92 |
499.20 |
1,000.94 |
1,192.37 |
1,376.09 |
2,156.38 |
2,962.08 |
3,788.02 |
4,792.05 |
貨幣資金/資產 |
20% |
15% |
22% |
17% |
17% |
17% |
18% |
12% |
14% |
9% |
存貨 |
105.46 |
148.49 |
341.67 |
664.73 |
858.99 |
900.85 |
1,333.33 |
2,083.35 |
2,251.64 |
3,311.33 |
其他應收款 |
4.63 |
7.05 |
6.71 |
27.64 |
34.96 |
77.76 |
149.38 |
184.41 |
200.58 |
348.15 |
(存貨+其他應收款)/資產 |
71% |
71% |
70% |
69% |
75% |
71% |
69% |
77% |
65% |
76% |
萬科喜歡用凈負債率這個指標來衡量財務風險,其理由是“預收賬款隨著項目結算將轉化為公司的營業收入,並不構成實際的償債壓力。”基於這一理由,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不應被忽視,因為它們雖然不屬有息負債,卻無疑需要償還。以年末(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全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這一指標來衡量,萬科來自供應商的付款壓力之大為近十年來之最——2013年末的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需要公司用超過半年的銷售收款才能支付完畢,如果銷售回款放緩,其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表3:萬科2004—2013年末(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全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單位:億元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應付票據 |
|
0.04 |
|
|
|
0.30 |
|
0.31 |
49.77 |
147.84 |
應付賬款 |
24.24 |
33.19 |
59.52 |
111.04 |
128.96 |
163.00 |
169.24 |
297.46 |
448.61 |
639.58 |
應付票據+應付賬款 |
24.24 |
33.23 |
59.52 |
111.04 |
128.96 |
163.30 |
169.24 |
297.77 |
498.38 |
787.42 |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
92.62 |
126.69 |
190.63 |
447.13 |
427.83 |
575.95 |
881.20 |
1,036.49 |
1,161.09 |
1,534.37 |
(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
26% |
26% |
31% |
25% |
30% |
28% |
19% |
29% |
43% |
51% |
對於如何防範房地產行業的風險,我們來回顧一下萬科在2008年年報中的觀點:
對於企業而言,更重要的不是預測,而是應變。企業可以也應該做到的,是對行業的長期發展方向始終保持認識,對市場環境已經發生的改變及時作出判斷,在此基礎上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短期變動進行分析,並分別制定應對的預案,在相關變化逐漸明朗的同時迅速采取行動。
然而,從近來萬科的發出的聲音來看,我懷疑萬科在一定程度上過於重視預測了。高盛高華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行業方面,管理層參照國際經驗並主要基於下列原因認為當前中國樓市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1)中國城鎮化率仍然較低(截至2013年底為53%),目前房價降幅不太可能超過10%,下行持續時間不會超過兩年。但城鎮化率達到60%後,房地產業可能更為周期性波動……”
如此精準的預測我實在是不敢太過相信。企業如果過於相信甚至依賴這樣的預測,那就有可能因為對風險防範不足而遭受損失。著名投資者肯·費雪被認為是當今美國測市最準的專家,但國內成熟的投資者大概不會照搬他的一些發現或者說結論——如熊市的低點在時間上大概距牛市頂點18個月左右,盡管這樣的發現或結論不可能一點兒依據都沒有。
事實上,萬科在2008年報中曾這樣說,“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極為特殊的時刻,中國住宅市場短期內的變動可能也極其複雜,已經超出了企業的預測能力。”那麽,為什麽五年之後,萬科卻又對預測市場短期變動又如此自信了呢?
其實,能夠迅速應變已經極不容易了。萬科早在2007年年中就對市場過熱作出了預警,卻依然在下半年購置了一些高價土地。
以營業收入來衡量,2013年萬科的經營規模比2007年增長了2.81倍,在這種情況下,應變的難度就更大了。
2014年前3個月,萬科拿地的速度已然大為放緩——根據公司公布的月度銷售及新增項目情況簡報統計,其1季度拿地需支付金額為114.22億元,遠低於上年同期的190.11億元和2013年第4季度的284.29億元。
雖然如此,萬科1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為-55.79億元,而2013年1季度僅為-23.83億元。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2014年第1季度萬科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249.02億元,同比減少71.86億元,減少數略少於拿地需支付金額減少數(75.89億元)。這表明,如果不考慮拿地需支付金額與實際支付金額存在的差異,則用於開發的支出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略有增加。事實上,2014年第1季度萬科實現新開工面積420.0萬平方米,略高於上年同期(402.0萬平方米)。這就是說,拿地的速度可以很快降下來,但已經拿了的地要開發,這個速度很難迅速下降。
1季度萬科實現銷售面積415.0萬平方米,銷售金額54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7%和24.2%。照此看來,用於土地開發的支出略有增加並不為過。問題是,現金流量表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僅為290.64億元,只是銷售金額的53.59%。
對這個問題,萬科總裁郁亮先生在網上投資者交流會上的回答如下:
今年年初銀行按揭有延遲的情況,各個銀行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緊。但是萬科作為龍頭企業還是具有獨特的優勢,公司也在加強銷售回款工作,預計各銀行目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緩解,公司對於銷售仍保持樂觀態度。另一方面,上年末部分城市存在限簽的情況,為避免客戶流失,公司通常都會預收部分定金,因此部分銷售款項已在上一年度收訖。
請看表4,萬科2013年第4季度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明顯異常,這驗證了郁亮的回答。若非如此,萬科2013年全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很有可能是負數,報表和財務指標會更難看。
表4:萬科2013年—2014年第1季度銷售現金
單位:億元
|
2013年第1季度 |
2013年第2季度 |
2013年第3季度 |
2013年第4季度 |
2014年第1季度 |
銷售金額 |
436.50 |
400.20 |
448.20 |
424.50 |
542.30 |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
328.19 |
344.02 |
380.05 |
482.12 |
290.64 |
銷售產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銷售金額 |
75% |
86% |
85% |
114% |
54% |
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以目前樓市悲觀情緒之重,未來客戶還會像2013年末那樣支付巨額的定金麽?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下去,銀行在按揭時會不會更加謹慎?
一年一度的全球央行會議上,萬眾矚目的美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關於美國勞動力市場表現的演講稿終於披露。不過盡管此前市場普遍預期本次講話內容非常鴿派,但最終華爾街卻認為耶倫還“不夠鴿派”。
耶倫表示,勞動力市場仍存在大量閑置資源,失業率下降誇大了就業市場健康程度;預計10月結束QE;若就業市場進展持續好於預期,將使加息更快到來。耶倫講話期間,美元指數急漲。
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評論道:
巴克萊(Barclays)美國高級經濟學家Michael Gapen:
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bank)首席利率策略師Guy Haselmann:
德意誌銀行(Deutsche Bank)全球G10外匯主管Alan Ruskin:
Brean Capital總經理Russ Certo:
GMP Securities固定收益策略總監Adrian Miller:
Capital Economics高級美國經濟學家Paul Dales:
Renaissance Macro首席美國經濟學家Neil Dutta:
Newport Beach首席經濟學家Mohamed El-Erian:
Phonenix Financial首席市場分析師Wayne Kaufman:
ITG全球調查、銷售、交易經理Michael Marrale:
Cumberland Advisors董事和首席財務官Wilmer Stitch:
Commonwealth Financial首席投資官Brad McMillan:
第四輪新股發行在即,打新錢不夠用怎麽辦?
據中國證券網報道,上交所為支持IPO業務,擬在近期放行投資者利用信用賬戶打新。業內人士認為,使用信用賬戶打新將提高打新投資者的資金使用效率,激發投資者申購滬市新股的興趣,網上凍結資金規模有望再擴張。
據記者獲悉,上交所近期下發了《信用賬戶支持IPO業務測試方案》的通知。測試主要內容為IPO發行業務支持信用賬戶申報,測試時間為9月17日至9月23日。
該通知意味著,測試通關後,滬市投資者也有望在信用賬戶中參與新股申購了。
根據現行規定,投資者在申購滬市新股時,融資融券客戶的信用證券賬戶中的市值合並計算到該投資者持有的市值中,不過該賬戶不能用於申購新股。
據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滬上營業部總經理介紹,其所在營業部的客戶鐘愛打新,但客戶在申購上交所新股時常遭遇不便,客戶需要不斷的騰挪資金,將自有資金轉到普通賬戶後,才能參與申購。此外,用做新股申購的現金放在信用賬戶,還可以作為融資融券的擔保品,盡管無法實現融資打新,但投資者可以融資投入兩融標的證券。
這一觀點也得到券商融業務相關負責人的認可。與同樣市值的證券作為擔保物相比,客戶提交的現金擔保品將能獲得更大的授信額度。與此同時,客戶使用這部分資金用於打新,也不會影響到客戶的履約擔保比例。
事實上,信用賬戶可用於新股申購已非首例。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普通賬戶持有深圳市值,信用賬戶持有深圳市值,兩個賬戶市值合並計算,即可在普通賬戶進行新股申購,也可以在信用賬戶進行新股申購,但同一只股票如果客戶已經用深圳普通賬戶做了申購,則不能用深圳信用賬戶做申購,反之亦然。
某券商兩融人士預計,鑒於深交所信用賬戶打新已較為成熟,預計在測試完成後將很快上線。這意味著投資者最快將於下周三,即第四輪新股集中發行期間享受到這一便利。
證監會日前下發第四批IPO批文,本批次共有11家企業獲得了首發許可。根據已經公布的招股說明書,下周三和周四兩天將有10只新股集中發行,而上交所新股占據半壁江山。市場根據前三批新股行申購情況,預計下周10只新股或將凍結資金近5000億元。如果屆時上交所順勢推出信用賬戶打新,在“新股不敗”的大環境下,投資者還可進一步利用擔保品申購新股,或有助於進一步推漲客戶參與滬市新股的熱情,網上凍結資金水平有望逾越五千億高峰。
中國央行這周向五大國有銀行註入了5000億元的資金。但令人困惑的是,真正缺錢的並非五大行,融資難的小微企業也不是五大行擅長的業務。有分析指出,這五千億遠遠無法應對中國經濟遇到的麻煩。
華爾街見聞昨日詳細介紹了該舉措,央行通過SLF向五家銀行各自發放1000億的資金,期限為三個月,雖然這些流動性的規模相當於全面降準50個基點,但是由於期限較短,中金稱,這筆資金只能用於投放在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而難以用於非標和信貸的投放。
包括巴克萊在內的投行分析認為,彌漫在中國經濟上空的陰雲依然沒有消散。巴克萊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在報告中寫道,央行的定向措施對經濟只起到了有限的作用,對股市和流動性的影響可能也只是暫時的。
我們不認為預期的定向措施能夠改變中國經濟放緩的勢頭。
瑞銀經濟學家汪濤則認為,央行可能會出臺更多的寬松舉措,但行動仍會相當謹慎。
自二季度以來,政府一直在通過定向的方式進行“微刺激”,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企業、保障房等領域,但是這些努力並未表現在經濟數據上。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認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的大銀行一直以來都不太願意向小企業放貸,當經濟下滑時,惜貸的情緒更加嚴重。
但他們也認為,實體經濟需求疲弱才是經濟不景氣的原因,而非信貸匱乏。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央行多次放水,融資規模遠低於預期的現象。
今年8月,中國進口同比意外減少2.4%,低於預期與前值,當月的社會融資規模雖然從7月的雪崩中回升到9574億,但依然低於預期的1.1萬億。
就企業而言,中石油和中石化這兩大央企在上半年的資本支同比出均出現了下滑,其中中石油減少了15.8%。
一些中小企業依然遭遇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一家養魚企業今年減少了銀行貸款,因為利率需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20%,以往只上浮10%。(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維珍集團創始人Richard Branson近期宣布公司總部170名員工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可以享受無限期年假!
Branson在其個人網站上表示:
靈活的工作機制將是一場革新,我們應該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工作。如果朝九晚五的並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什麽不試試更自由的工作時間呢?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工作和生活已經融為一體。
公司也不太可能整體花大量時間來關註員工的工作時間,如果員工想休假的話,他們不需要向我請假。員工他們自己可以決定什麽時候工作,什麽時候休息。只要他們工作的時候全身心投入的話,公司的業務就不會受到影響。
Branson坦誠他的靈感來源Netflix。這家美國視頻公司據悉在執行了靈活的工作時間制度後,員工的工作熱情、創造力和效率都有很明顯的提升。
目前的新政策僅適用於維珍英國和美國總部的170名員工。維珍集團共有50000員工,大多數人還是按照原有的工作方式生活。Branson表示如果政策效果理想的話,可能會推動更多的部門效仿。
一些專家認為Branson的想法過於簡單,並質疑維珍航空的飛行員、空乘和其他專業人員無法“隨心所欲”選擇工作時間。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一創新可能會讓員工更有歸屬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金價連續第七周收跌,創2010年最長連跌期,回吐今年所有漲幅。對沖基金等投資者押註金價再跌,大幅削減黃金多頭,黃金空倉規模創新高。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上周末報告的截至9月30日數據顯示,黃金期權與期貨的空倉規模創2006年有記錄以來最高記錄。全球最大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上周三減至768.66噸,為2008年12月以來最低。上周Comex期金下跌1.9%,跌幅為2013年1月以來第五高。
9月底公布的美國二季度GDP增速終值為4.6%,創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新高。美國經濟加快增長的同時,美元創下四年來最高記錄。一些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將提前加息,黃金作為通脹對沖工具的需求有限。高盛、匯豐等投行均預計金價將走低。
管理12億美元的McQueen, Ball & Associates公司首席投資官Bill Schultz認為:
“黃金正在失去人們的愛,美國經濟越好,美元越走強,就會越驅使人們離開黃金。”
高盛上周四重申,預計12個月內金價降至每盎司1050美元。匯豐將明年的預期金價由每盎司1310美元下調至1175美元。
法國興業銀行次日報告稱,美國經濟近來表現好轉意味著,市場將開始預計,美國利率上升的速度會更快。該報告預計,金價將低於每盎司1200美元。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金價並非一味下跌,還會有起伏。管理85億美元資產的Permanent Portfolio Family of Funds Inc.公司基金經理認為:
“我沒有把黃金看得特別負面。我們是長期持有者,因為相信它是維持和累積長期財富的組成部分。黃金現在處於交易幅度的低端,在我看來,它是一種波動的資產。我並不是太過擔心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