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pple Pay還沒正式上路,行動支付大戰還沒開打,卻意外搞掉eBay兩位執行長,到底行動支付上路後,是否會衝擊金流系統?第三方支付還有沒有得玩,業者都在等著看。 撰文‧賴筱凡 十月二十日,Apple Pay正式上路了,然而,就在兩周前更讓業界震撼的是,電子商務網站決定分拆旗下支付平台PayPal,預計在明年獨立營運。外界都在猜測,Apple Pay強勢上路後,第三方支付還玩得下去嗎? 早在Apply Pay推出前,蘋果就曾為了行動支付系統找上PayPal,畢竟PayPal成立十六年,穩坐全球最大支付平台寶座,去年營收高達六十六億美元,年增二○%,維持高成長動能,會被蘋果相中尋求合作,是可預料的事。 兩方商談才進行到一半,沒想到今年二月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上,三星就宣布了將與PayPal合作,一樣有指紋驗證功能,透過手機內建的NFC晶片,就能快速付款。蘋果為此中止了與PayPal合作的可能性,甚至就連主倡要與蘋果合作的PayPal前任執行長馬可斯(David Marcus),因為在內部反對三星合作案,最後只能選擇在六月黯然辭職、跳槽臉書(facebook)。 美國網站Bank Innovation就指出,PayPal的母公司eBay前執行長多納漢(John Donahoe)主張要與三星合作,這樣的立場卻與主張與蘋果合作的馬可斯相反,最後不只蘋果的合作案吹了,PayPal也跟著折損了一位執行長。 三星戰蘋果 意外折損eBay兩大將九月,蘋果大動作推出Apple Pay,直接找上三大信用卡公司合作,便利的使用方式與採用的商家數,都讓市場大為驚豔,反倒打了PayPal一巴掌,不只eBay小股東對於當初主導三星合作案的多納漢大表不滿,還挑明要他下台負責。結果,九月底一到,多納漢只能宣布分拆PayPal,且他也會在PayPal獨立運作後,辭職下台。 事情演變至此,應該是無人可預料,誰也想不到,行動支付大戰還沒開打,就因決策錯誤讓eBay折損了兩位執行長,股價也因而從三月的五十九.三美元,跌到今年新低的四十七.九五美元。 儘管如此,PayPal的一時落寞,不見得蘋果就能笑到最後,畢竟不願意向蘋果買單的業者大有人在,像是美國最大零售通路業者沃爾瑪(Walmart)、最大電子產品通路百思買(BESTBUY),就明白地向蘋果說不,堅持要開發自家支付系統。 就連部分零售業者也自行串聯,共同組成MCX(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一種類似遠東集團旗下的HAPPY GO組織),串聯了美國超過十一萬個商家,年交易額超過一兆美元,要推出聯盟通用的支付系統。即使如此,這也才占美國零售通路交易額的二○%,換句話說,還有八成的市場可供蘋果開發。 美國行動支付大戰已然山雨欲來,他們瞄準的都是更方便、更安全的行動付費方式。但原本就存在多年的第三方支付呢?消費者還需要將錢存進第三方平台的帳戶,用它來付款、消費嗎?答案恐怕是未必。 直接找信用卡公司 省去處理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胡自立指出,過去十年,美國跟中國為了因應電子商務市場的快速成長,因而催生了PayPal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買賣雙方都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將金流放到第三方手上,隨著電子商務的需求越大,第三方交易平台也越壯大。 如今,蘋果跳過第三方支付,找上信用卡公司,在實體店的消費上,自然不用再提前儲值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而是將每筆交易的處理費用直接進到信用卡公司與蘋果的口袋。美國太平洋皇冠證券分析師就預估,與Apple Pay的合作,將會讓VISA公司賺進額外的二十億美元,對於VISA來說,自然樂觀其成。 面對Apple Pay來勢洶洶,有些分析師則悲觀地認為,一旦金管會點頭開放,勢必對才剛萌芽的台灣第三方支付造成衝擊,「畢竟,台灣第三方支付老早就落後國外十年。」台灣消費者的信用卡使用習慣根深柢固,流通信用卡數達三千七百萬張,平均每個人手上持有信用卡張數約一.五八張,加上台灣行動裝置普及度達八八.三%,甚至有四五%的民眾曾用手機購物,潛力十足。 這點與中國差異很大,根據《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統計顯示,去年中國信用卡交易總額雖達人民幣十三.一兆元,平均每人持卡量卻只有○.二九張,與其拿信用卡付帳,中國消費者更喜歡用支付寶來做金融活動,小至繳水電費、大至買車,都能用支付寶。 「金流其實很強調地域性,台灣便利商店很發達,即使在網路消費,到樓下轉角就能付錢,不一定要透過第三方支付才行。」胡自立認為,從這角度看,或許台灣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接受度更高。也有App業者曾私下質疑,「台灣消費者真的需要第三方支付嗎?」儘管如此,還是有業內人士樂觀地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Apple Pay也不一定會完全取代PayPal這類第三方支付平台,因為喜歡在家用電腦購物的人,自然還是會比較習慣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可避免的是,不管是行動支付還是第三方支付,都已是市場潮流所趨,零售業、商家要如何因應這波新潮流,甚至利用這股動力創造更多商機,才是關鍵。 |
在成功登陸美股之後,馬雲的阿里巴巴又有了新目標。中國最大電商巨頭計劃通過債市籌集資金,發行總額高達80億美元的公司債,為亞洲市場最大規模企業債。
紐約梅隆銀行預計阿里巴巴的債券收益將高於發達經濟體同類型公司的企業債。而據美銀美林的數據顯示,由於市場對中國公司整體的信息披露和企業管理方面存在顧慮,因此中國公司今年發債較亞洲其他國家平均多付15個基點的溢價。
不過在成功IPO之後,中國新首富已經成功讓市場認同公司在治理結構上的改善。阿里巴巴IPO共募得250億美元,自9月19日首日交易以來已飆升20.4%,而且吸引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富達以及Third Point LLC等知名投資者。
數據顯示,索羅斯持有440萬股阿里巴巴,價值達到3.909億美元,持有雅虎的股票數量超過了500萬股,價值達到2.059億美元。
阿里巴巴國際部相關人士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計劃將發債所得用於為現有信貸工具再融資,但並未透露更多細節。
大型上市公司很少在IPO之後如此短的時間里就大規模發債。這也突顯出阿里巴巴的吸引力,很多人視其為進入廣闊中國市場的捷徑。
包括標普和穆迪在內的評級機構均擬給予阿里債最高的評級(A+和A1)。同類型EBAY的評級為A,而亞馬遜的評級為AA-。
投資級的中國公司企業債在2014年整體回報率達到8.4%。而彭博預計全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將達到7.4%。雖然該數據為20多年來最慢增速,但是依然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翹楚。因此投資者對於投資中國公司的熱情依然相當熱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11-24 TWM | ||||
十一月十七日,香港中環,CGM-Capital global總經理歐宏杰坐在電腦前,九點半開盤,螢幕上紅綠色股票價格不斷跳動,其中比過去多了好幾檔上證成分股,這是滬港通通車第一天。 當天,歐宏杰的團隊七點半上班,比平時早一小時,早在前一日,交易員已經將要買的上證股票股號輸入電腦,目標是擠進每日人民幣一百三十億元投資滬股的額度。 競爭對手是方圓百里的九十七家香港券商以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資銀行。 歐宏杰說,「決戰點就是前十五分,」要跟這些國際投行比電腦速度,比出價價格,慢萬分之幾秒都會輸掉買A股的股票額度,通車首日下午兩點滬港通額度即用完。 十一月九日星期天,中港證監會突然宣布滬港通開通時間,隔天他緊急調動團隊,分頭跟客戶詢問參加滬港通意願,他估算,「約有兩成的人有意願,台灣與香港客戶是一比三。」一週不到,他已經拿到客戶預先下單的港幣三億元銀彈。 對於香港人來說,這是第一次不用到中國開戶,就有機會直接買A股。而對中國股民來說,除了房市和基金少數投資工具外,多了港股的選擇,香港券商各出奇招攬客戶,甚至還打出零手續費買A股。 歐宏杰說,這是看準了A股的交易量不大,買A股不收錢,但是客戶同時會下單港股,港股的交易才是大宗,犧牲小利換取長期利益,這些券商圖的是板塊洗牌。 國際投行也看到滬港通的利益,MSCI納入A股指日可待,A股的權重只會高不會低,不少國際投行計畫先搶下額度,一來可以賣給客戶,賣不掉的還可以留給自營部門,甚至賣給中小型券商,做個「複複委託」的轉手生意。 東驥基金管理公司創辦人龐寶林堪稱投資先覺,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叫進台股,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喊進港股,到二○○三年在SARS時買進中國基金都有一到兩倍的報酬。 佔中震盪:逢低買基金業「聽到炮彈聲就投資」 自四月滬港通宣布後,就買進香港交易所股票,佔中影響股市最劇烈時,港股下挫三.一%,港交所股價一度跌到港幣一百六十七元,龐寶林馬上逆勢加碼,他的邏輯是:「聽到炮彈聲就投資」、「現在不買,等滬港通後,要很久才能看到交易所一百六十多塊港幣」,九日宣布後,他再加碼,上看港交所股價到港幣兩百元。 只是滬港通正式通車的第一天,港股跌一.二%,上證跌○.二%,上海的號子裡也沒太多股民關心行情。 龐寶林認為,香港人不了解A股也不會投資,但是對基金經理人和外國機構投資者來說,A股猶如滿是寶物的蠻荒冒險之地,不須花兩季審批的滬港通則是通往冒險地的捷徑。 德盛安聯中國策略增長基金經理人鄭宇廷以「價值窪地」形容中國類股種類多。有軍工股,全球本益比低的銀行股和獨特的旅遊股,像是黃山和峨眉山旅遊都有上市。 鄭宇廷統計,透過RQFII、QFII和滬港通進中國股市的外資資金約人民幣一兆一千九百億元,占A股可流通市值約一三%(編按:可流通市值為總市值扣除掉受買賣管制的股本,現約為人民幣九兆元),這筆資金已相當於中國境內投資A股基金的總資產,外資用行動顯示對中國股市的興趣。 市場反應:上熱下冷散戶受制於搭車門檻高 龐寶林認為,「有了滬港通催化劑,A股的牛市可能真的來了。」加上MSCI未來勢必納入A股,他認為「到時散戶一定發顛了」。 事實上,現階段的滬港通呈現法人熱、散戶冷的現象,是因為散戶「搭車的門檻高」。中國股民得有人民幣五十萬元資產才能投資港股,而台灣也得有新台幣三千萬元資產的專業投資者才能複委託,高門檻讓滬港通呈現上熱下冷。 更現實的是通車不代表能賺錢,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指出外界的錯誤期待,總計透過QFII和RQFII可進入中國股市的資產是滬港通的兩倍以上,A股都沒漲,每年人民幣三千億元的額度為何能引起激情? 中國態度:歡迎進場習近平昭告對陸股作多 而且,去年上海證交所日成交最低量僅人民幣三、四百億元,今年突然放大到近人民幣三千億元,這說明了中國股民也早就卡好位,等著外資來抬轎,短線操作居多。 兩邊投資者諜對諜,萬一雙方如意算盤打錯了,沒人來抬轎,也可能有失望性賣壓。然而,滬港通更大意義,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於中國股市的作多心態,正式昭告天下,讓台灣投資人有正式管道參與這場遊戲。 只是中國企業的財報透明度低,德意志銀行亞洲合成股票及衍生品研究主管史蒂芬斯(Will Stephens)認為,外資機構偏好體質好的國企股、藍籌股和有價差的A/H股。台灣投資者除了可到香港開戶,或複委託方式買股外,也可買中國股票型基金和ETF。 大浪淘金,股海求生各憑本事,而滬港通通車後,兩岸三地資金板塊移動,將是台灣股民下一個關注的焦點。 【延伸閱讀】4種方式搶滬港通行情 ● 基金(簡單) 資格:擁有基金戶的自然人,3,000元以上即可投資 投資標的:台灣發行的中國股票型基金約32檔 ● ETF(簡單) 資格:擁有證券戶的自然人,透過券商下單 投資標的:連結陸股的4檔ETF:寶滬深300、富邦上證180、元上證、復華滬深300 ● 海外證券複委託(較難) 資格:專業投資者:含法人資產在5,000萬以上、個人資產在3,000萬以上者 投資標的:568檔上證指數股票與266檔恆生指數成份股 *台灣有7家券商獲准,包含元大寶來證、凱基證、富邦證、永豐金、群益金鼎、元富證、兆豐證 ● 親赴香港開戶(較難) 資格:自然人可到港交所公告具滬港通資格的券商開戶 投資標的:568檔上證指數股票與266檔恆生指數成份股 資料來源:港交所、證交所整理:曾如瑩 |
| ||||||
平時在日漸薄利的消費金融戰場上廝殺的銀行主管們,大概沒有預料到,有一天竟能忘卻彼此諜對諜般的競爭關係,齊聚一堂,宣誓加入同一陣線。 這是「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去年十二月底宣布成立的記者會,背後大股東為財金資訊公司、票交所和三十二家金融機構,亦為第一個官方主導的行動支付聯盟,當天除了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財金部會和銀行公會高層外,還有逾兩百名銀行界高層共襄盛舉,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董事長趙揚清發下豪語,目標是未來三年內衝到一百萬張卡、交易金額來到千億元,語畢,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去年十月,蘋果的Apple Pay在美國上路,並與逾二十二萬家商店合作,其中包括麥當勞(McDonald's)、迪士尼(Disney)等知名連鎖通路業者。面臨Apple Pay來勢洶洶,國內銀行業者趁它搶進台灣前,先加入官方聯盟,企圖採取「合縱」戰術,鞏固台灣的戰場。 政府搶快?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竟免試辦 弔詭的是,儘管銀行業有「抵禦外侮」的共識,但不少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的銀行高層,心中五味雜陳的說,這個聯盟的宣誓意味遠高於實質意義,只是為了趕上「二○一五年是行動支付元年」熱潮,草率上路。 政府甚至核准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免除「試辦」階段,直接上路,看似積極加快腳步,但銀行業心中卻充滿趕鴨子上架的無奈感。 一位合作銀行高層透露:「這是政府推的,政府要求業者支持,誰敢不賣面子?」其中一家民營銀行主管則抱怨,「政府只想讓民間覺得他們有做事,成立一個聯盟後,剩下的就是銀行的工作,未必與他們有關了。」 銀行業者滿腹牢騷,不難理解,因為他們深諳一件事:面對像美國如Square、蘋果等科技創新的行動支付業者,台灣要搶食這塊大餅,玩家絕不能只有銀行業,而必須透過異業聯盟,與科技業跨業合作,掌握相關認證機制與規格,之後再慢慢將所有行動支付的介面、載具「一網打盡」。 成員太單一?合作的科技業只有中華電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銀行之一的凱基銀行總經理張立荃說,台灣市場太小,不可能每家業者砸下重金發展自己的一套系統,單位成本勢必過高,既然單一銀行難有所作為,和其他業者建置共同平台是唯一的路。 張立荃也強調,「未來(支付工具)可能不在手機裡,而是戴在手上、眼睛上,長久下來足以解構銀行的服務。」當支付工具與使用者越來越密不可分後,消費者揚棄票卡,勢必對銀行傳統的消金業務形成威脅。 換言之,如果行動支付聯盟發展有成,未來其聲勢將如同現在威士(Visa)、萬事達(MasterCard)等發卡組織,只是消費者使用的支付工具,從塑膠貨幣改成手機信用卡或其他行動裝置。如此一來,未來思考銀行的支付業務時,過去的舊思維將不再適用。 但央行副總裁楊金龍強調,國際上有關行動支付服務的共用平台,多由金融業主導,故金管會和央行同意後,才成立台灣行動支付公司,顯見仍無法拋棄「金融業才是主要玩家」的傳統心態;目前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的科技業者,也只有官方色彩濃厚的中華電信,雖然趙揚清表示,日後將陸續與更多電信業者合作,但對業者來說,政府腳步已太慢,這次只是配合政府一起上演一齣戲而已。 儘管銀行業者抱怨連連,但並非不垂涎其商機,而且早就磨刀霍霍要搶食這塊大餅。早在去年十月,五大金控中信、台新、玉山、富邦、國泰就決定要入股另一行動支付聯盟、由國內五大電信業者及悠遊卡公司合資成立的「群信科技」共一五%股份。 中信金控副總經理高麗雪表示,看好群信是國內唯一獲得各電信業投資的業者,能協助公司與電信業者交換不同的技術資訊,且更能與各領域商業客戶合作,透過其平台下載保密性較高的會員資料。 銀行業不能輸?輸了行動支付,恐怕丟排名 事實上,這五大金控不只入股群信,同時也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台新金控發言人林維俊說,為了趕上行動支付的潮流,兩者都是必要的,多方合作才能達到互補綜效。顯見在這場行動支付大戰中,銀行業者不願意放棄任何機會。 群信科技公司董事長林志盈甚至認為,以往消金業務的龍頭業者們要留意了,若其他同業發展行動支付的服務更出色,雙方距離一旦拉近,可能連原先的排名都要重新洗牌。 林志盈認為,不管是銀行或行動支付業者,最大的對手都是現金,因為其他亞洲先進國家非現金支付比率皆超過五成,國內卻僅二五%左右。「大家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而不是我贏或他(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贏,如果最後Apple Pay贏呢?屆時消費者被蘋果綁得緊緊的,電信業者也輸,銀行業者也受不了。」 行動支付的大浪潮來襲,將衝擊台灣銀行業的消金版圖,不論是金融業者或行動支付聯盟,想成為最後的贏家,除了異業結盟外,推出好的應用服務,擄獲消費者的心,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延伸閱讀】抵禦Apple Pay,台灣2大聯盟勝算在哪裡?—3大行動支付聯盟優劣勢比較 ●群信科技 ˙優勢 1.唯一整合台灣5大電信公司業者 2.擁有最大的SIM卡客戶基礎 ˙劣勢 無法綁定舊信用卡,須向其合作銀行另申請新的虛擬卡,才可使用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 ˙優勢 1.擁有金融業者既有業務的龐大客戶基礎 2.有各銀行信用卡特約商店,合作方便 ˙劣勢 目前僅與一家電信業者合作,難快速推廣新的USIM卡 ●Apple Pay ˙優勢 1.iPhone熱賣優勢 2.潛在用戶群龐大,有信用卡資訊的iTunes帳戶逾8億個 ˙劣勢 只限在蘋果的軟體、硬體使用 整理:張舒婷 | ||||||
在被蘇寧收購度過了一年多的“蟄伏期”後,視頻供應商PPTV終於開始發力破局。
在11日下午與英超利物浦俱樂部就品牌合作的簽約會上,PPTV管理委員會主席範誌軍向外界透露,今年PPTV的戰略方向是體育為先,同時向產業鏈上遊(如自有品牌賽事)和下遊(如彩票、旅遊)拓展,要從視頻網站燒錢買版權的傳統模式中調頭。
向體育產業上下遊進軍
2013年10月,蘇寧聯合弘毅投資斥資4.2億美元戰略投資PPTV。但在外界印象中,PPTV在這之後似乎並未有多大動靜。特別是在諸如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等行業內競爭者動作頻繁的2014年,PPTV未掀波瀾。直到去年12月蘇寧增持PPTV股份至64%,蘇寧系入駐管理層後,PPTV踩下了油門。
按照PPTV的新年設想,就是要在體育產業的一整個鏈條上掌握話語權。在上遊,除了購買賽事版權,將重點圍繞PPTV第1體育打造自有品牌賽事(比如奔跑中國、PP真人足球經理聯賽等),向線下拓展;同時計劃在今年成立PP影業公司,試水自制劇。據透露,上遊自有品牌賽事業務在2015年將有6-7 億元的投入規模。而在下遊方面,則是與第三方合作彩票、旅遊、甚至是教育、汽車等垂直領域,並開發各類體育產品。
那麽,PPTV為何選擇在此時發力轉型,這條與傳統視頻網站相比的差異化路線究竟能否走通?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一方面,體育是PPTV最優質的一塊資產,盡管公司尚未盈利,但第1體育已實現營收平衡,目前已獲得英超等歐洲四大聯賽、歐冠、亞冠等賽事版權,強化體育垂直優勢是可選路徑;另一方面,蘇寧在經歷了2014年的互聯網轉型陣痛期後,財務業績開始轉好,對PPTV 的扶持更有底氣;再者,國家層面在去年10月表示了對體育產業的扶持決心,也為其向體育產業鏈上下遊拓展帶來政策東風。
範誌軍預測,2015年PPTV將實現盈利,在其營收貢獻占比中,廣告收入將只會占到整體規模的20%-30%,轉型將摸索出一套新的盈利模式。
“對傳統視頻網站來說,用戶不是網站的用戶,而是內容的用戶。”範誌軍稱,用戶對視頻網站的忠誠度讓位於娛樂類版權內容,而PPTV未來的方向是做生活化視頻網站(教育、旅遊、房產、購物等),借助社區化形成用戶黏性。
將出智能電視和手機
記者向蘇寧方面了解到,2015年蘇寧的戰略重點中有移動端、互聯網超市、互聯網金融、紅孩子、物流等,這其中也包括PPTV。對於PPTV的未來角色,是作為蘇寧整體業務O2O轉型的一個輔助者,還是更多地獨立發展?
對此,範誌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PPTV是一家獨立的公司,會選擇自主發展。就在上個月,他還曾表示PPTV爭取在未來兩三年內完成上市。
但對於正駛入互聯網轉型快車道的蘇寧,PPTV的平臺資源將為其轉型助力。比如在電商和視頻的結合方面,PPTV剛剛上線PP雷達,實際是利用雲視鏈技術打通觀看視頻和網購之間的界限。
此外據範誌軍透露,硬件市場也將是PPTV在2015年的重點戰略之一,預計今年將在市場上推出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預計做80-100萬部)。蘇寧除了作為銷售渠道外,也能和自身的智能家居、物聯網計劃進行合作。
不難預測的是,這些硬件設備將與PPTV的內容資源和蘇寧的電商資源進行整合,在軟硬件方面找到合作模式,實現互聯網零售的多端融合。
有分析認為,PPTV這一思路和亞馬遜在2014年的硬件領域的發力有類似之處。目前,在積累了大量版權內容的同時,亞馬遜已擁有Kindle閱讀器、Kindle Fire平板、Fire TV機頂盒、智能手機Fire phone等終端,讓版權資源與終端硬件實現融合。但一個現實問題是,多頭出擊的亞馬遜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
最近,阿里巴巴斥資36億元入股手機品牌魅族,除了作為移動互聯網入口、落地阿里旗下各種無線端策略外,魅族也將扮演阿里智能家居、客廳計劃以及物聯網領域的載體角色。分析認為,2015年電商與智能硬件的結合將會更緊密。
| ||||||
「一帶一路」是否為中國的一廂情願?習近平是否真的「夢太大」? 《今周刊》特別專訪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以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視野,為讀者解答六大爭議及疑問。 整理‧楊卓翰、謝富旭 Q1:「一帶一路」是針對新絲路經濟體的海外投資計畫,對中國國內經濟成長真的有幫助嗎?是否會衝擊中國的資金流向? 劉利剛答(以下簡稱答):「一帶一路」的建設,旨在鼓勵企業資本走出去,幫助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提升基礎設施。資本的輸出,短期內對於中國國內的經濟成長,的確不會有直接助益。 現階段來看,中國四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中,有一.五兆美元(約四十五兆元新台幣)是投資在收益率很低的美國公債,非常沒有效率。 「一帶一路」另一個重點,就是將這些資金利用得更有效益,透過亞投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跨國金融機構,來投入實體經濟項目上。因為這樣的出資,未來中國外匯存底可能會下降。 另外,我們也看到去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的資本帳戶有逆差出現,代表資金正在淨流出,同時人民幣最近也有貶值的壓力,都會加速外匯存底的下降。 但這是健康的,因為中國完全不需要現在四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此舉不僅可以分散美元波動造成的匯損,也對中國長期經濟有幫助。 爭議》 海外砸錢 考驗中國人民的世界觀Q2:如果「一帶一路」短期內對中國內部經濟成長沒有明顯效益,那麼計畫的長遠戰略目標是什麼? 答:很多觀點認為,「一帶一路」的目的是將過剩的產能輸出去,但我不認同,比較大的目標應該是,對相對落後的亞洲國家,進行新一輪的工業化。 當初中國、韓國在進行工業化時,日本因為擁有相對成熟的技術及較多的資金,鞏固了他們的製造、重工業在國際上的地位,而且打造的國際競爭力,迄今仍屹立不搖。 所以,中國長期的目標不應該是輸出過剩的產能,而是輸出自己在工業化階段累積的經驗和資本,並增加國際經濟、政治的影響力。 如果中國只是藉此單純輸出本國的低端產能,那麼很快地,各國抵制的力量就會很大,計畫就很難長期走下去。 Q3:中國的大城市如北京,正深受空氣汙染及其他環境汙染之苦,此時政府當局卻提出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計畫,是否會引起一些民怨? 答:的確,現在有一些這方面的疑慮,但是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對外及對內的問題,都要同步解決,因此政策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對於城市汙染,不見得需要硬體的投資,而是從法制、制度面去處理。 這絕對是中國需要加強的地方,也是「十三五」規畫中不能迴避的大問題,同時,考驗中國人民的世界觀,能不能看到「一帶一路」為中國帶來較長遠、規模也較大的好處。 疑慮》 投資石沉大海?不以回報率定義成功Q4:「一帶一路」是否能為中國某些企業帶來競爭力提升的機會?台灣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答:在第一階段,跟基礎建設有關的行業,像是高鐵、能源、建築、鋼鐵、重機等這些「硬需求」的行業,是首先受到帶動的。當中國資金走出去,這些已經在海外發展的基礎設施企業,也比較有優勢。 如果「一帶一路」做得好,就會有第二階段的效果。當交通變得便捷,這些中亞國家從中國、歐洲兩端的進出口,會變得更方便。 縮短商品和服務的時間後,中國整體的製造業,也會享受到競爭優勢。另外,中國中西部的城市,因為這些建設,也會看到直接的經濟增長。 這時候,台灣的優勢就可以出現。不只電子行業,台灣在其他基礎建設也有很成熟的技術。同時,很多台商在中國生產的商品,可以透過「一帶一路」很快地走出去。例如台灣企業在四川重慶、成都的電子行業,透過直通中亞、東歐的鐵路,會比海運要縮短半個月,這樣對台灣的企業也有很大的幫助。 Q5:和美國馬歇爾計畫對比,當時在歐洲投資成功的「民窮國弱、百廢待舉」客觀條件,似乎不存在於新絲路經濟體。「一帶一路」是否「夢太大」? 答:從資金面來說,「一帶一路」的建設國家對長期投資的資金需求,是絕對存在的,而且難以被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滿足。 因此,「一帶一路」只要做到一件事,就能成功:就是對當地的長期融資能夠穩定、持續。 另一個疑慮就是,這些透過亞投行的投資,可能石沉大海,拿不回來。其實,基礎設施硬體的收益率,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應該看綜合的收益率,也就是對於當地市場需求的提升。 當初「馬歇爾計畫」施行,美國從投資歐洲國家復建工程所得到的獲利,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馬歇爾計畫」造成歐洲國家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和依賴,才奠定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權的基礎。因此,對於「一帶一路」的成功,也不應該用狹隘的回報率來定義。 回過頭來看,這整個計畫最致命的問題,將存在第一階段。如果一開始的基礎建設沒有做好,各國就會對這個計畫反彈。因此,成功關鍵就在於能否建立起一個透明、有公信力的制度。 策略》 組織架構開放透明 淡化「中國成分」Q6:中國該如何做,來化解美國、日本或其他國家對亞投行的阻力?中國又該如何降低「一帶一路」造成「中國力量擴張」的疑慮? 答:最好的策略,當然是邀請他們加入亞投行,就像中國正在做的一樣。 另一個重點,就是中國必須在初期,就要維持透明、開放的組織架構,這就是中國需要這麼多國家加入的原因。 雖然中國在亞投行的出資比率很高,但是有了英國、德國、澳洲等國家,可以引入比較高的國際標準,監督這些融資和投資效率。 亞投行需要被認為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而不是中國的組織。如果這點沒有建立起來,將可能遭遇很多困難。例如印尼在六○年代,就有過反華的風潮;像越南、印度等國,也對中國有複雜的恩怨。 「一帶一路」需要採取一種更開放的策略,淡化「中國成分」,要不然抗拒心只會更強。 劉利剛 現職: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經歷: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亞洲發展銀行學院資深研究員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