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李惠珍入行50年出自傳 揭開《珍‧13点》面紗

1 : GS(14)@2016-09-18 10:52:41

漫畫家李惠珍筆下的13点有逾4,000個造型,她也被稱為「紙上時裝設計師」。



【專題籽:胚芽故事】攜着「少女漫畫掌門人」及「紙上時裝設計師」的稱號,漫畫家李惠珍筆下的《13点》原來已到了天命之年。50年以來,《13点》由60、70年代的單行本、到90年代推出的精裝合訂版,再到千禧年後的革新號,讀者們始終念念不忘。年輕少女13点換過數千個造型後依然煥發青春,當年的少女畫家如今卻已晉升外婆十多年,半世紀之際,《13点》沒有大張旗鼓搞活動,反而畫家本人成為主角,出版自傳《珍.13点》,細說其漫畫人生。



漫畫裏的13点聰明活潑又大情大性,自然令人好奇執筆者是否畫如其人。李惠珍(珍姐)雖說過13点不是以自己為原型,卻不諱言自己的性格與她有幾分相似。「從小媽媽就說我是13點,玩得好放好出位。」有多出位?當年她連米飯班主也照整蠱。話說當時去《兒童樂園》見總編輯張浚華,竟然趁她離開座位時乘機放上一條塑膠蛇,對方以為是真蛇,嚇得一身冷汗,又難怪常有人將她與13点相提並論。揭開自傳內容,珍姐由呱呱墜地講到童年往事,由已結業的港中醫院講到大丸百貨,某程度上也在側寫從前的掌故舊聞,花甲古稀讀者讀來應更有共鳴。有一節講在兵頭花園(即現時的動植物公園)遇上影相佬,又有一節講種痘經歷,珍姐求證過那個年代的老友記,才將這段往事收錄書內。「寫自傳最難是憶當年,我的童年記憶太零碎,惟有透過舊相片舊物件,去追溯孩童時代。」她記得爸爸當時喜歡睇英文報紙,卻又不記得是哪一份,最後用上有過百年歷史的《南華早報》,起碼不會出現硬傷。「如果有人話我錯,我亦沒辦法,不能印證。」一本自傳背後所花的工夫,可想而知。不過記憶的大門一旦打開,回憶卻如泉湧現,有時執筆忘字,幾十年前學過的拼音竟能大派用場。「兒時就讀蘇浙公學,其中一科是拼音,我永遠都是不及格,沒想到半世紀後就是靠它,找回那些字。」珍姐邊說邊感嘆記憶的不可思議。寫自傳是浩瀚工程,以為珍姐故意在《13点》50周年推出,她笑說年份純屬巧合。話說2011年,她與一班香港漫畫家參加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在火車上與楊學德閒談創作點滴,阿德聽完珍姐的故事,鼓勵她出自傳。珍姐笑稱自己懶散,終於在去年初才開始挑戰回憶的DSE,用了近一年時間創作,以《珍.13点》讓讀者看清楚李惠珍的廬山真面目。她說自傳並非人生的總結,自己還想再畫《13点》,「雖然我一把年紀,但是我不想退休,只要有一日我仍然能想到東西,拿起筆不手震,仍然會繼續畫畫。」



這個13点造型2012年化身雕塑,在九龍公園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展出。

在《13点》50周年之際,李惠珍推出自傳《珍·13点》。

2006年在動漫節亮相的13点figure。


1997年推出《13点》精裝合訂本。

2003年重新推出《13点》革新號。

革新號用創新手法,在照片上加入漫畫手法,當時她還特意學Photoshop。


13点有逾4,000個造型

《13点》在1966年推出,陪伴幾代少女成長,又難怪好多人將珍姐與《13点》畫上等號。中學時期曾於夜校修讀國畫,珍姐經老師介紹,認識未來老公伍尚鈞,在他出版的漫畫報紙《漫畫樂園》工作,開始漫畫生涯,之後又替《兒童樂園》畫畫、為《中國學生周報》畫版頭。當時漫畫界是男人的天下,漫畫的主角也多是男性,像王澤筆下的《老夫子》就大受歡迎。向來喜歡畫女仔的珍姐,覺得女性也是社會重要一分子,以女性漫畫家畫女性為market,闖出一片天。1965年,她創作了首部作品《花花小姐》,漫畫中的女主角性感得來又聰明,不過珍姐反而嫌角色太成熟及有點花枝招展,於是翌年就有了較年輕而又衣着入時的《13点》。「很多人以為富家女恃寵生驕,我偏偏要反道而行,塑造一個鋤強扶弱的陽光女孩角色。」沒想到漫畫一出反應好好,賣個滿堂紅,「我將好多當時見到最新奇的事物,畫到漫畫裏,讀者也覺得前衞。」平時在連卡佛或時裝雜誌上看到的時裝,統統成為她的靈感,變為13点的百變造型。「我份人好心急,畫一件短袖衫時,已想到另一件中袖衫,結果越畫越多。」訪問當日,珍姐向記者展示她統計的13点造型,178期共逾4,000個,又難怪被人稱為「紙上時裝設計師」,連時裝設計師鄧達智都稱她為啟蒙老師。但是一期漫畫又怎容納20、30個造型呢?明明同一個場景,13点去一轉洗手間或出一轉門口,衣服也會華麗變身。「這種不合理,這麼多年從沒有讀者投訴。我畫得痛快,他們也看得開心。」13点是個時裝精,想必珍姐當年也是穿着波點長裙繪畫吧?她搖搖頭,「我平時在家畫畫可謂不修邊幅。」《13点》大紅大紫十多年,70年代尾,珍姐卻選擇過檔由當時TVB兒童節目主持黃汝燊創辦的兒童周刊《辛尼哥哥》。「當時心裏也很掙扎,讀者也吵,不過對我來說,兒童畫每張都是彩色的,完全是不同風格。」漫畫雖然停刊,但短篇《13点》仍散見於各大報章,到90年代,博益出版社更重新發行精裝合訂本,重新繪畫封面,精選三期內容合併成一本。



2008年應法國旅遊局出版的《13点.戀戀巴黎》。

早期為《兒童樂園》畫的作品。

1965年第一本漫畫作品《花花小姐》,已有幾分《13点》的影子。


1966年第一期《13点》,造就半世紀的經典。

《13点》當時非常紅,李惠珍收到的讀者來信多到看不完。

李惠珍應讀者要求,畫下作品送給部份讀者。


學photoshop畫革新號

《13点》一再重出,自然是讀者念念不忘,2003年初珍姐在銅鑼灣書得起書店舉辦展覽,又有讀者問她可否再出《13点》,令她萌生出革新號的想法,但過程中卻一邊做一邊後悔。「那時自己一個人對着電腦,做到好辛苦,雖然是舊作品,但每張都要scan入電腦,有時要簡化累贅的背景,做一些更有立體感的效果。」內容方面也換上一些口語化的對白及適合年輕人的情節,當時也加入了哥哥張國榮逝世的內容,80後的記者亦甚有共鳴。叫得革新號,形式上當然也要創新,喜歡旅行的珍姐,甚至將旅行照片加入漫畫,再在圖片上繪畫,為此當年還特意去學photoshop。「最初是用286電腦,黑白的,螢幕的字是綠色的,感覺好差。」未學行又豈能走?當時女兒先教她手腦並用,由玩game開始,「《俄羅斯方塊》等遊戲都玩,覺得很有趣,慢慢地真的對電腦感興趣。」創作過程雖辛苦,但見到成果卻很滿意,之後她亦以照片結合漫畫的手法出了一本《13点.戀戀巴黎》。



離開《13点》後,過檔兒童節目主持黃汝燊創辦的兒童周刊《辛尼哥哥》。

李惠珍將當年整蠱《兒童樂園》總編輯張浚華的故事收錄自傳,可見她頑皮一面。

記者:劉東佩攝影:王國輝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8/197726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10

【專題籽】八十後男生圓花夢 燈泡裏的花花世界

1 : GS(14)@2016-09-24 23:31:28

由淺色至深色的花火瓶配搭應有盡有,Kin個人最喜歡粉紅色的配搭。$338



【專題籽:胚芽故事】很多人認為花藝是屬於女性的行業,其實這一行也有不少男生,兩個月前由一群八十後組成的「八拾花火」就因花而生,花藝師譚偉煌(Kin)就是少數的愛花男生,約八年前入行從事婚禮場地佈置,開始對花着迷,全力創作花品擺設事業,誰說愛花是女生專美?



讀設計出身的Kin對於設計及顏色運用有獨特見解,畢業後進入婚禮場地佈置公司工作,發覺場地佈置經常使用大量花材,漸漸對花產生興趣,便開始去不同花店邊做邊學。藉每天接觸去了解花的特性,包括如何處理花材和顏色配搭,「了解花首先要落手落腳看花、摸花,我不主張上堂學習,因為即使看參考書或上網,不同國家的作品也能激發靈感,花藝其實沒有創作界限及特定規則。」


花火瓶夢想延伸

以花為主題的手作品牌多不勝數,創業的人多,擁有實體店的品牌卻很少,八拾花火團隊擁有良好根基,先與夥伴自立門戶成立婚禮場地佈置公司,Kin有見市場對於花品擺設需求增加,遂成立八拾花火實體店,邊做花店邊做婚禮佈置,於網上接鮮花束或花球定單;八拾花火則主力創作裝飾類花品如自家製花燈和保鮮花擺設,皆因客人偏好較耐放的花品,可放長達兩至三年的保鮮花更深得女生歡心,感覺更實用。Kin就透過保鮮花可長放的優點設計不同花藝飾品,例如新推出的花火瓶,花店亦有花燈及花盒工作坊,方便客人看中心儀款式後可立即安排教學製作,省卻等候時間,讓大家與花近距離互動,可想而知花其實早已融入其生活之中。八拾花火中的「八」是指所有團隊成員都是八十後出身,「拾」是拾回自己的夢想,「花火」意指花店,亦希望可擦出更多創意及火花,像用燈泡盛載的花火瓶那樣發光發亮。燈泡型的花火瓶原意是關於夢想,裏面藏着很多保鮮花和乾花,而每個花火瓶都是獨一無二,有不同的顏色配合,變化多端,除了Kin配搭的色調,客人亦可按喜好訂製自己喜歡的顏色。他坦言製作過程不算困難,難度在於挑選合適的花材及配色,按客人的要求、心情,去配合適當的花材,所以花火瓶說不上是技術上的突破,而是因了解而創作。不過製作花火瓶原來也有限制,因為瓶口較小,容不下太大的花材;亦因為花材重量有別,在瓶中會載浮載沉,所以兩者數目要平均,飄浮流動起來才好看;顏色亦不宜太多太亂,盡量統一色系才順眼。花火瓶選用特殊保鮮液保存花材,至少可保存一至兩年,唯一要注意的地方是不能經常被陽光照射,為免變色最好放於室內環境,好些客人甚至會帶花火瓶周圍去拍照當拍攝道具。他個人特別喜歡粉色及淺色花材的配搭,看起來感覺更柔和,因為假如太深色便很難分辨花瓣形態。



八拾花火由一群八十後年輕人組成,夢想從花開始。

除了最多人購買的粉紅色,紫色和粉紅色的混搭款式同樣受歡迎,最近Kin創作了紅色及乾花色系款式,客人更可在瓶中放入字粒,證明花火瓶有很大的創作空間。

新研發的燈座將於十月中推出,燈光從下方照射,流動的花瓣色彩分明。


花火瓶大受女生歡迎,客人還會當作拍攝道具影相呃like。(照片來源:Instagram)

近年十分流行可放置兩至三年的保鮮花,尤像電影《美女與野獸》中蓋着玻璃罩的玫瑰花款式最熱賣,另外堆滿不同花材的保鮮花盒也是一個不錯的送禮選擇。

Kin經常將花與燈兩種元素融合,這款圓形花燈深受女生歡迎。


八拾花火主理人及花火瓶創作人譚偉煌(Kin)。

花火瓶的準備材料十分簡單,特別在於Kin運用不同花材及色調配合。


花火瓶製作 先輕後重放花瓣

先準備燈泡形狀的玻璃瓶,按客人要求挑選花材,按輕重次序放入然後加入保鮮液,最後進行密封工作便大功告成。每個瓶多數只放三至四款花材,不然便失去流動效果。花火瓶可安裝於燈座上當作裝飾,可是不能發光,基於注滿液體的重量考慮,他們亦不建議安裝在吊燈上,於是他們研發燈座,將花火瓶放在燈座上照亮,透過燈光讓花瓣可看得一清二楚。



先將輕盈的花材如繡球花瓣放進瓶內,再放入較大的乾花和乾果實,次序由輕至重。

倒進特製保鮮液後再放多幾塊小花瓣便告完成。

八拾花火尖沙嘴金巴倫道19號一樓



記者:畢慧婷攝影:林佰鈞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24/197797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898

【專題籽】扎鐵工人 都市無名英雄

1 : GS(14)@2016-09-27 08:03:00

平常日曬雨淋,工作本身又有危險。城市建設,就是靠許多像阿發的扎鐵工辛勞付出。



【專題籽:職安漢子】一座城市能正常運作,背後有賴一群無名英雄默默努力,只要工作做得夠好夠專業,生活如常,沒人會察覺到他們的存在。假如他們某天停工,整個城市都會停頓,就像哮喘發作久咳不止,我們才意會到那不費力氣的呼吸原來值千金。高樓大廈、道路大橋隔音牆以至大型輸水管,有建設的地方就有扎鐵工,有時做到損手爛腳甚至嚴重工傷,繁華都市就是他們扎出來;還有全港最多搭客的運輸工具——升降機,大家每天上落平安,就靠一眾維修師傅在不見天日的機房檢查搶修。舉足輕重的無名勞動者實在太多,感激也要及時,不要等發生意外時,才想起他們吧。

地盤危機四伏 隨時送命

一頭染髮、一手紋身的楊文發(阿發),一開聲卻是前一句「唔使客氣」、後一句「唔該晒」。原來只差一步,阿發就是外國留學生,「喜歡念書,卻不喜歡上學。」高中時家人曾送他到加拿大念書,「唔得呀,又冷又悶,有日自己買機票偷偷回港!」父母拿他沒法子,是資深扎鐵師傅兼判頭的父親就讓他學師,「老爸好嚴,告誡過我好多次要捱得住辛苦才入行。」阿發參與過的項目,包括大角嘴維港灣畔、火炭的公路隔音牆、水務署的水渠工程等。「香港市區大部份工程都做過。扎鐵師傅的工作,遠不止蓋高樓!」最近一年他更是每天到港珠澳大橋地盤開工,開工前,他和一眾師傅都會先到位於元朗的工場「開料」(即把鋼筋預先處理再送到地盤)。他說鋼筋是骨架、石屎是肉,「石屎要抵得住壓力風吹雨打,就要我們處理鋼筋,否則整幅石屎牆就會崩塌,好危險!只是工程完結後,大家只看見光鮮外牆而已。」路過自己有份起的公路,有沒有很自豪?「又不會覺得特別光榮,有好多老師傅比我厲害,做到六十多歲,仍然日日開工。」



阿發經常會在元朗的工場「開料」,把鋼筋屈好剪好,才運到地盤開工。

每年6至9月,地盤似火爐。阿發見過許多新人曬了半天就捱不住,第二天就不上班了。

入行16年,阿發開工都算平安。最可怕是有一次不留神,手指誤放在屈鐵機口,險些不保。


烈日暴曬 隔着件衫都灼傷皮膚

「外行人覺得扎鐵佬工資高,月入幾萬蚊。好多從事運輸的人都想入行,覺得都是搬搬抬抬,實做得來。但我見過許多新人,做不夠半天便中暑。」中暑怎麼辦?「沒有怎麼辦,第二天就不用開工啦!」對判頭來說,每分鐘都是錢。身體狀態不佳、手腳稍慢的工人,轉眼就被辭退。「許多師傅一天換上幾套衣服,因為太大汗。我懶得換,出一身大汗轉眼又被烈日曬乾。」出汗事小,灼傷皮膚亦是司空見慣,「太陽照在鋼筋上,每一支鋼筋都像燒熱的油鑊一樣,打隻蛋落去都煎得熟,有時隔着件衫都會灼傷皮膚,出現許多鋼筋印痕。」地盤工友中暑猝死的個案,並不罕見,當中以長期暴曬的扎鐵和釘板師傅最高危。酷熱天氣,是扎鐵師傅日常面對的艱苦工作環境,而地盤危機四伏,更要事事小心,「見過最得人驚,是一個正在樓面(興建中的樓層)工作的師傅,鋼筋脫手飛出樓外。鋼筋一來重,二來剪口鋒利,如果擊中地盤工人,必定重傷!」城市建設千變萬化,行外人覺得扎鐵佬就是把鐵扎好,其實何止這些?「有時要把鐵屈成特定形狀,有時要把鐵剪成特定長度,單是這入門工夫,已經可以出現嚴重事故。有次用屈鐵機,稍一分神,手指放在屈鐵機口上,多虧反應快,否則拇指都壓得血肉模糊。慢半秒,手指便沒了。」以為年輕力壯師傅最搶手,原來未必,「扎鐵工夫是要浸出來,閒閒地三五年手藝才會上手。」阿發說,有幾門扎鐵手藝,非經驗師傅做不到,「就像『扎豬籠』!平常路過大橋或大型建築物的支柱,裏面通常有一大圈,以一條條鋼筋屈扎而成的巨型圓柱體。」日做夜做,阿發都是為了養妻活兒,有沒有想過把扎鐵絕活傳授兒子,繼承父業?「梗係唔好啦,做過就知道,好唔想個仔入行,因為真係辛苦到講唔出!」



這幾年,香港很多超級基建。近一年,阿發幾乎每天就在港珠澳大橋地盤開工。

除了高樓大廈外,鋼筋在城市裏可謂無處不在,不過建成後都隱藏在石屎之中。


修橋鋪路 血淚築成

按勞工處發佈的職業安全及健康統計數字,2015年度錄得最多傷亡個案及意外率的行業是建造業,單是死亡人數就多達19人。許多工程都是以血淚築成,至今,港鐵沙中線奪去4名工人命、港珠澳大橋奪去8命。今年8月,便有一名沙中線扎鐵工懷疑中暑,在工作期間瘁死。我們讀的只是數字,但每宗意外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悲劇。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表示,近年超級工程趕進度,許多工人都做得體力透支。當中許多事故,是可以透過加強安全措施而避免,「對我們來說,傷亡事故,一宗都嫌多。」



用「勾仔」將鐵線綑綁鋼筋,是扎鐵師傅的絕活。「好多人學好耐都未上手。」阿發說。

公路大橋輸水管等,都有扎鐵工的份兒。

撰文:李寶怡攝影:梁志永、林栢鈞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27/197824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313

【專題籽】整升降機師傅 搶修升降機隨時候命

1 : GS(14)@2016-09-27 08:03:00

周師傅(右)說,檢查工作不獨要看,還要聽。那天周師傅就和徒弟袁師傅在升降機內屏息靜氣,細聽機械有沒有異樣。



【專題籽:職安漢子】一座城市能正常運作,背後有賴一群無名英雄默默努力,只要工作做得夠好夠專業,生活如常,沒人會察覺到他們的存在。假如他們某天停工,整個城市都會停頓,就像哮喘發作久咳不止,我們才意會到那不費力氣的呼吸原來值千金。高樓大廈、道路大橋隔音牆以至大型輸水管,有建設的地方就有扎鐵工,有時做到損手爛腳甚至嚴重工傷,繁華都市就是他們扎出來;還有全港最多搭客的運輸工具——升降機,大家每天上落平安,就靠一眾維修師傅在不見天日的機房檢查搶修。舉足輕重的無名勞動者實在太多,感激也要及時,不要等發生意外時,才想起他們吧。



只有在升降機停駛,要共用那架「只停單數」的升降機,又或「被迫」多走兩步樓梯時,大家才會注意到他們多麼重要,「現在的高樓往往達60、70層,安全上班準時回家,都靠一部運作順暢的升降機。你不覺得升降機根本是一列垂直火車嗎?所有市民都可能是乘客,每次困升降機的,都可能是你我的家人,所以我們不會掉以輕心。」入行三十多年的升降機維修技師周志強師傅說。發生困升降機意外,難免有人會胡思亂想:這趟會不是人生最後一程吧。周師傅笑說:「沒有那麼戲劇性。一部維修保養得好的升降機,絕不會平白無端出事。就算困升降機也不要擔心,邊有咁易死!」講得輕鬆,但因為牽涉人命,周師傅非常警覺,隨時準備就緒,即使在冷氣辦公室接受訪問,仍揹着頭盔、胸前亦掛着工具袋,不肯放下。是公司規矩嗎?「當然不是。我們不是消防員,有事故也沒有消防車直到現場,所以我養成這習慣,想爭分奪秒盡快『放人』嘛。」



沒有多少人會說得出自己大廈的升降機維修師傅的名字,因為他們永遠在天台機房裏埋頭苦幹。

機房可謂升降機的心臟。周師傅正在檢查升降機的摩打。

機房位於天台,周師傅說,也花了好些日子才克服畏高恐懼。


日常檢查 似醫生望聞問切 

說起「困升降機」,我們聯想到英勇消防員撬開升降機門,救出哭成淚人的小孩。其實電梯師傅同樣會極速救人,「除非有人不適,否則管業處會直接通知我們,對我們很信任。」雙方受的訓練不同,消防員會撬門救人,周師傅和拍檔則會衝上天台,進入那個非常狹小的機房,「機房就像升降機的心臟,可以把升降機調校到樓層的正常位置,然後就可以放人。最簡單的狀況是電腦程式運作不順,重設程式就解決了;有時要用特別工具,人手『盤升降機』(人手操控升降機運行)到安全出入的位置。最辛苦是那些直上三十層樓才有第一個出入口的特快升降機,可能要人手『盤』好多層樓。這樣比撬門更好,搭客出來的時候會鎮靜一點嘛。」好多時候,大廈只有一部升降機,「壞升降機時拖着一箱架生,徒步行三十多層樓上機房,好平常!」處理事故只是周師傅工作一部份,真正戲肉是例行檢查,「乘客每次見我們圍起電梯就皺眉,苦着臉說:『又壞升降機啊?明明好哋哋。』但一定要檢查維修,大家才安全嘛。」試過和家人去日本旅行,他都會眼定定看升降機及扶手電梯,耳聽它們有沒有怪聲。別以為師傅很「毒」,其實溝通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為確定部升降機的問題,體力勞動行機房、上機頂,也不算甚麼。最難是那些不定時出現的問題,我們來到後,問題又消失。要像醫生睇症,細問管理員電梯的狀況,才找出問題來源。」最有趣是有一次,「好詭異!看更說怪聲在夜晚才出現,到日頭我們過來,又消失了。」周師傅細問,才知道怪聲原來是半夜的清潔工人造成,「清潔阿姐希望長開升降機門,就用木塊卡住它,木塊好硬的,好傷升降機,電梯無怪聲先出奇。」查找源頭,才能對症下藥。周師傅如此專業,可惜是,他們永遠藏身機房或升降機機頂工作,大家往往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我覺得冇問題啊,這個世界上大把無名英雄。我都係一分子之嘛。」周師傅笑說。



周師傅為盡快趕到困升降機現場,放出被困市民,就算在公司辦公室也不會脫下工具袋。

有賴像升降機師傅這樣專業的維修員,我們每天才得以上落平安。

撰文:李寶怡攝影:梁志永、林栢鈞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27/197824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314

【專題籽】港鐵何文田站開通在即 40年洗衣店坐看風雲變

1 : GS(14)@2016-10-01 13:20:27

落戶何文田愛民邨逾40年的「美麗華機器洗衣」摒棄工廠式的大量處理方式,用心為街坊清洗每一件衣物。不少街坊即使已搬離何文田,仍然回來光顧。



【專題籽:胚芽故事】洗衣行業逐漸工廠化,提供乾濕洗、熨衫、去迹一條龍服務的洗衣店不多,何文田愛民邨的「美麗華機器洗衣」是其中一間仍沿用早年工場模式的舊式洗衣店,在邨內服務居民逾40年。走到裏面的小房間,工作枱上堆滿藥水,還有懸掛在半空的喉管,似足化學實驗室,「這支是從日本買回來的超音波槍,它利用超音波先把污迹震鬆,我們再用藥水清潔,那就事半功倍。」老闆張錦榮興高采烈地示範,拿這個、用那個,不消一分鐘便把衣物上污迹清除。隨着港鐵伸延至何文田,張錦榮坐看風雲變,「加租也擔心不來,不知道領展租務部會有何動作,他們亦要因應市場調整租金,我都預計不到。」他淡淡然說。



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於1973年底陸續入伙,「美麗華」則在兩年後開業,屬於首批入邨的商戶,可謂「睇住愛民大」。曾塗上金漆的招牌已變成啡色,更缺了幾畫,上面的「機器洗衣」更令人費解,用機器洗衣服都是賣點?「在幾十年前,有機器已經是件很威水的事,其他洗衣店是手洗的,我標榜用機器清洗,屬於高檔一點的洗衣店。」張生笑着道出店名由來。那個年代洗衣大多用一種名為3040的化學品作乾洗藥水,工人把衣服放進大桶內手洗,「最初期的洗衣店沒有磅洗,直至『威士汀』引入自助機,該店是香港自助洗衣的先鋒。當時我們引進『威士汀』乾洗機去乾洗衣服,現在用的藥水四氯乙烯,我們當時已經開始用。」店內又新引進「威士汀」自助濕洗機,所以特別在店名上加上機器洗衣作招徠。這樣的洗衣小店已買少見少,「過去20、30年,地舖不斷面對清拆和加租的問題,坊間的洗衣店都交給位於工業區的洗衣廠集中處理。」


分析污迹由來和成份 對症下藥

工廠講求效率,需要大量乾洗,「美麗華」則選擇逐件處理,「我們要因應每件衣物的質地和情況處理,需花上較多的時間,但可以保持衣物的質素。」張生憑肉眼觀察、再拿上手,已可分辨這件衣物需要怎樣處理,這全靠多年的紡織和製衣經驗。當年在理工學院讀紡織的他曾管理有10間分店的洗衣廠,直至1995年才接手「美麗華」。中學已對化學有濃厚興趣的張生是去迹能手,這成為「美麗華」的主要業務之一,「看見這點污迹時,先要判斷它是甚麼,分析這個污迹有甚麼成份,例如芡汁會有澱粉質、色素、鹽;紅酒會有糖、色素和丹寧,那就可以用相應的藥水,對症下藥。有時又需要一點想像力才行,要代入當時的處境,想想為甚麼會弄到這個污迹呢?」現時不少的時裝名牌如Gucci、Dior和Valentino都是張生的客人,隨手拿起一條絲巾也數千元。他說,坊間的維修或清潔公司接收貴重物品之前都會買保險,但這樣太繁複,我們做慣了,客人信任得過就可免卻這些手續。「美麗華」更有自己的貨車,每天走遍港九新界,採訪期間,張生電話不時響起,要安排收送貨的日期時間,到中環銅鑼灣的名店、半山和西貢的熟客家中收取衣物回來清洗。舖頭面積不特別大,店內的掛衣排得密密麻麻,抬頭看不見天花板,「美麗華」可說是愛民街坊的衣帽間,閣樓更是冬季厚重大衣的貨倉。「外面的洗衣店大多要求客人在一至兩個月內取衣物,但我們有六個月限期,部份客人換季才會來取回一批衣服回家。」



觀塘線延線的何文田站即將開通,「美麗華機器洗衣」老闆張錦榮表示難以預測對租金的影響,不過領展租務部會因應市場水平調整,擔心也擔心不來。

八十多歲的陳師傅工作的閣樓為早期房署方便商戶做生意的「連帶租用居住單位」,以前是員工宿舍,可以儲存小量貨品。

陳師傅主要負責熨平衣服,從事洗衣業至今50年,從以前的煤熨斗到現在的蒸氣熨斗都用過。


蒸氣熨斗連接的蒸氣汽泵和發熱線,熱力可達攝氏120度。

相比起以煤爐直接燒熱的煤熨斗,現代化的蒸氣熨斗可調節溫度,適合絲、棉和尼龍等不同物料。

小房間是張生平時為衣物去迹的地方,放滿藥水、喉管和工具。


80歲老師傅坐鎮 洗熨皆精

在70、80年代的洗衣業僱用大量工人,主要分為衣服分類、機器操作和熨衣三大工種,工人更有屬於自己的工會,成為工人聯誼和找工作的平台。張生說:「那時的工會會辦蛇宴等活動,讓工友在公餘時間放鬆心情,又可以聯絡感情;工會又記下失業工友的姓名,替他們找工作。」不過到了現在,人手問題是令張生最頭痛的事。「老一輩師傅已去世,部份年紀已很大,也沒有新血入行。」「美麗華」現在只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師傅,專門負責熨衣工作。在洗衣業打滾50年的陳師傅在一年多才轉到「美麗華」工作,之前也是效力小店,因老闆移民而結業。「那時跟很多行業一樣,都是跟隨師傅學師,洗和熨我都學過,熨衣工序對人手需求高一點,哪項可以餬口就做那樣。」在掛滿了衣物的閣樓,陳師傅在靠窗的位置拿着蒸氣熨斗一邊熨一邊說,「未有蒸氣之前是用煤熨斗的。用煤爐直接把熨斗燒熱後,再熨衣物,哪有現在這麼先進?」


閣樓做員工宿舍 買少見少

陳師傅工作的地方以前是員工宿舍,是早期公屋「連帶租用居住單位」,張生說:「在70、80年代,有人會在店舖內過夜,也可以當是員工宿舍,又可以擺放小量的貨品。」連接地舖跟宿舍的樓梯亦是古董,鐵製的旋轉樓梯要轉兩個圈才可到閣樓。「以前愛民邨這裏幾乎全部店舖都有樓梯到樓上閣樓,不過現在只有數間仍有保留,因為部份商戶因生意欠佳,多個地方反而會增加開支。舊租戶一交吉,房署就會收回樓上的單位、清拆樓梯。」領展接管公屋商場後,樓上屬房署,樓下則屬於領展,可謂是一舖兩戶,不過商戶就要成功跟領展續約才可談樓上的租約。



「美麗華」店內面積不特別大,掛滿了客人的衣服,張生也數不清有多少件。

「美麗華」舖面和門口的白色階磚是領展的管轄範圍,樓上閣樓則屬房署,商戶要成功跟領展續約才可跟房署談租約,現在愛民邨只有數間店舖仍以這種租約形式經營。

熱愛化學的張生說,要對付頑固污迹,需要先了解當中的成份,再用合適的藥水清潔。


張生不時到歐美參加行內的會議,了解科技的發展。

為了方便盛載化學藥水,膠樽也是特別訂製。

有客人吩咐外傭拿數袋衣服從北角搭的士過來乾洗,張生幫忙搬運。

美麗華機器洗衣公司何文田愛民邨昭民樓地下A3室記者:列淑華攝影:周芝瑩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01/19786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97

【專題籽】印刷男子組 凸版工藝翻生

1 : GS(14)@2016-10-10 00:45:54

湯舜(右)對機械情有獨鍾,四出搜尋已停產的凸版印刷機,鑽研印刷技術,鄧展鳴追求平面設計的質感,印製過程一絲不苟。



【專題籽:舖仔小店】網絡資訊隨傳隨到,大家習慣看屏幕多過看書,印刷業岌岌可危,當中成本較高的凸版印刷方法,更是坊間難尋。印刷業式微,80後攝影師湯舜(Thompson)卻選擇放下相機,購入老爺凸版印刷機自學印刷技術,代客印製各類卡片,後來遇上同道中人插畫師鄧展鳴(Mike),去年8月在火炭成立「時分印刷」(Teleport Press)工作室,一同在追求速度的印刷業,保留工藝的餘溫。



攝影機與印刷機,風馬牛不相及,曾從事攝影的Thompson,家中經營五金生意,自小對機械有興趣。機緣巧合下,2013年上水一間印刷舖結業,有民間團體向他借影樓搞告別展,讓他首次接觸字粒及印刷機,後來對印刷這門專業越來越有興趣,索性購入性能良好的凸版印刷機自學印刷技術,全身投入印刷業,「舊時這些印刷機主要印單簿、打號碼、壓虛線等,凸版印刷其實可以印高質素的圖案,上一代的師傅不願花時間去印,不如這一代轉型一次試吓啦!加上凸版印刷在歐美國家仍然好流行,但亞洲地區似乎沒有太多人做,我覺得可以一試。」


棄攝影從印刷 由一部老爺機開始

50至80年代的凸版印刷機,隨柯式印刷及數碼印刷技術的出現,幾乎在香港銷聲匿迹,Thompson找遍十八區,花費$25,000購入已停產的德國海德堡凸版印刷機,他笑言過程如同黑社會走私白粉的電影橋段:「第一部機是查《黃頁》找到的,不斷打電話,終於找到有一部,貨倉位於大埔半山,長途跋涉到達,當時部印刷機已封滿塵包着膠膜,我爬上機頂檢查,墨槽佈滿老鼠屎蟑螂屎。由於太耐冇開動,需要重新安裝幾百個零件,才可以重新起動。」現在,火炭的工作室已有4部自動印刷機及2部手搖活版印刷機,當中大部份來自本地結業印刷舖,但並非所有二手機都可以翻生,「先從外表入手,機身不能有太多鐵銹,最好有焗過漆噴過油。另外是看功能,聽聽引擎有沒有尖銳的磨擦聲或雜音,節奏是否順暢。最好自動停機功能良好,避免機件出問題時浪費紙張。」重逾一噸的德國名牌印刷機,網上拍賣最平$4,000,不過大多功能欠奉,最近購入的滾筒式凸版印刷機,機件還在調校中,「第一部海德堡機只可直接送紙,紙張大小限於邀請卡、卡片,滾筒式可以放A3大小的紙張,海報都可以印。」機件保養維修找到老師傅幫忙,但遇上即時的機械操作難題,還是靠網上問功課,「初初沒有人幫,頗為焦慮,因為不知道機器問題出在那裏,要不斷測試找出問題所在。網上有好多人支持你,留言隔日便有回覆,老師傅又樂意分享經驗,過程都幾得意。」機械原理同出一轍,學懂第一部機的操作,其他印刷機器便很快上手。同年Thompson在facebook成立活版印刷(Letuspress Letterpress)專頁,代客印刷卡片、婚帖及明信片,去年8月開始有學徒加盟,遂在火炭開設新工作坊讓大家了解印刷流程,將店子改名為時分印刷(Teleport Press)重新出發。近年移居台灣的港人名單中,包括Thompson的名字。「我太太本來是我的印刷客人,個女年尾出世了。」查實未認識台灣賢內助之前,他已有投資台灣的想法,「台灣人對工藝的態度與香港人有分別,台灣人對印刷技師有一份尊敬,比較容易找到年輕人去學印刷手藝,例如『日星鑄字行』,就有年輕人去學執字粒、學打鐵,感覺台灣的工藝發展較有希望。在香港好難搵人學,難得遇到Mike唔識死陪我癲。」多得技師Mike負責香港印務,Thompson現大部份時間駐台,為年尾開幕的台北門市做準備,將會推出自家設計的印刷紙品,「太太是平面設計師,會幫忙設計月曆、明信片等。」



凸版印刷品有凹凸質感,字體及線條較清晰,又可利用金屬、螢光、夜光等不同種類油墨印製不同效果。

300至600g的純棉紙、再造紙卡板,是凸版印刷常用的紙材。

Thompson最近購入的滾筒式凸版印刷機,是德國Frontex出品,結構較複雜,調整過後可以印刷A3大小的作品。


製作樹脂凸版的流程如同曬黑白相,過程需要菲林及紫外光曝光。

小工廠的模式,好處是更靈活,定單數目少至一百張都有交易。

工作室有大量舊式木製字粒,字母左右反轉是為了方便排版印刷。


插畫師全職學師 堅持慢工出細貨

凸版在紙上壓出紋理的凹凸質感,同樣迷倒本身是插畫師的Mike,一年前因印刷認識Thompson,決定全職學師,「凸版雖然是一種老派的印刷技術,反而可以令插畫、平面設計更加有質感,令圖案加分,所以想研究當中的技術。」眼見印刷機不消幾分鐘便印好一叠半尺厚紙,記者好奇為何網上落柯打印製卡片,需時20天,「很多來稿的設計可能不適合凸版印刷,我們會給客人建議作改動。每一張設計原稿,也要製作樹脂膠板、調色等,來來回回也需要充足的時間準備。」凸版印刷工序繁複,需要心思細密,除了講究油墨及圖案設計,紙材也是大有學問,「通常會選擇厚一點、密度較低的紙,質地較為鬆軟,壓紋會較明顯。我們經常用到300g以上厚度的紙,紙材選擇較多,純棉紙、竹纖維紙、手工造紙都可以放在機器內印。」凸版印刷是靠人手調校機器,油墨厚薄可自由控制,顏色亦較鮮艷,「顏色要配合紙材,避免在深色紙印淺色字,例如在啡色紙印黃色字,效果便不突出,最難是在白色紙上印一大片黑色,油墨要控制得宜。」Mike謂每項工序都不能馬虎,要慢工出細貨,讓每一張紙也有獨特的質感。



有半百歷史的海德堡凸版印刷機,前置板其實是安全掣,也有保護技師的作用,拉抵前置板機器才能開動。

海德堡凸版印刷機又稱風喉照鏡機,壓印過程以風喉吸紙傳送。



來自英國的手搖活版印刷機構造相對簡單,體積較自動機細,只用墨和樹脂膠板,再調整壓力,拉動手掣便完成印刷。

壓印的板材從前多用鋅板,工作室主要用較易控制的樹脂膠板。


時分印刷工作室

火炭坳背灣街34-36號豐盛工業中心A座1樓6室
facebook:Teleport Press記者:王佩兒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08/197941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18

【專題籽】荃灣光板田村 大樹菠蘿成熟時

1 : GS(14)@2016-10-11 08:12:31

光板田村村民嚴伯爬上近兩層樓高的大樹上,摘下已成熟的大樹菠蘿。



【專題籽:本地活動】近日在大帽山腰,傳出陣陣大樹菠蘿香,原來荃灣光板田村的大樹菠蘿已屆成熟時。又稱大樹菠蘿村的光板田村,是50年代的寮屋區,依山而建的村落,本已是果樹處處,香蕉、石榴、木瓜俯拾皆是,最養眼的,莫過於大大個的大樹菠蘿。早在70年代,村民把吃剩的果核隨意放入泥土,竟開花結果,無心插柳下讓大樹菠蘿樹遍地開花。自2009年起,每到收成季節,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便聯同村民,舉行一年一度的「大樹菠蘿文化節」。



外表貌似榴槤的大樹菠蘿,是世界上最重的水果,原產自印度,直徑至少25cm,可重達40磅,果肉呈金黃色,兩層樓高的樹幹,吊着密密麻麻的果實,霸氣十足,閒時有松鼠拚命偷吃,此情此景,村民習以為常,只有城市人看得儍眼,「用棍扑一扑個大樹菠蘿,如果反彈,就未熟,聲音不同的。」村民嚴伯更說大樹菠蘿是有眼睛的,即使自然掉落,也不會墮向樹底下的人,多年來也未曾發生因大樹菠蘿傷及村民的事件。家旁及後山有超過50棵大樹菠蘿樹的嚴伯,帶着紅白藍袋,繫緊繩索,站在粗壯樹枝上表演刀仔鋸大樹,不消幾分鐘便成為囊中物,大刀一揮,香味撲鼻,露出金黃色果肉,「種的時候不知道哪個品種,七、八年後結果,一食就知。」


霸氣水果 引猴入室

大樹菠蘿分粘米及糯米兩種,粘米較硬身,糯米較黏,村內大部份樹也是粘米種,採訪當日嚴伯請我們吃的,便是爽口香甜的粘米種,「放入冰箱雪過更好食,可以放一年。」如同栗子般的果核,煲熟後去皮吃,又是另一種風味。香甜的果實,不但吸引城市人探奇,也引來很多不速之客,「最怕馬騮,一來到就摘,一隻馬騮食一個,有時連自己都冇得食。」大樹菠蘿多數夏天熟成,今年因天氣變幻莫測,大樹菠蘿都較去年遲熟,數量亦較去年少,為了保留足夠數量於文化節當日使用,嚴伯用布覆蓋大樹菠蘿,以防猴子偷食。猴子獨愛果肉,村民卻懂得把果殼留做廚餘堆肥,物盡其用,連手掌大小的樹葉都有用處,大樹菠蘿節當日,用來讓參加者親手製作大樹菠蘿葉手造紙、書籤、紮染小物及肥皂。



嚴伯提醒,大樹菠蘿帶有黏性物質,落刀切開時最好在刀面塗油,方便清洗。切開果殼,香甜的果肉叫人唾涎欲滴。

張伯手中的楊桃,便是在自己的百果園新鮮採摘。

彭叔抱起的大樹菠蘿,重量如同一包八公斤米,記者抱不起。


養蜜蜂的彭叔,年過八十歲,收割大樹菠蘿的刀法利落。

彭叔家中的蜜蜂箱,有數之不盡的蜜蜂在嗡嗡嗡。

蜜蜂朝早四點開工,朝早七點就回巢。


百果後花園 蜜蜂天堂

大樹菠蘿一年只結果一次,又天生天養,喜歡種植的老街坊張伯,便在家後花園開闢百果園,「以前在山後有種菜、洛神花,政府怕斜坡危險,收地殺田。」張伯的小花園,有楊桃、木瓜、指天椒、石榴、無花果、洛神花、油麥菜,放養小貓每日當看守員,讓它們快高長大,「大蕉在後山,有成萬棵!」前往張伯屋企的長梯,的確有很多蕉樹,一梳幾十隻,霸氣程度不比大樹菠蘿低,張伯每星期採收擺賣,山下的福來邨街坊都是他的熟客,「蕉一定要圓身,最好圓碌碌,四四方方的未夠時候。細隻的蕉會用來餵雀,鳥語花香,不知幾開心。」張伯的百花園,連村民彭叔也受惠,「見到蜜蜂採花,隻後腳黏滿花粉,我就好開心了。」家中有四、五個蜜蜂箱的彭叔,以養蜂為樂,參加導賞團便可以近距離觀察蜜蜂日常。



大樹菠蘿葉手工皂

大樹菠蘿葉手造紙

大樹菠蘿石頭畫


第八屆大樹菠蘿文化節

日期:16/10時間:1:30pm-6:00pm地點:荃灣光板田村收費:$80(工作坊)、$35(導賞團)
facebook: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記者:王佩兒攝影:許先煜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1/197965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76

【專題籽】跑1公里送1飯盒 素食月跑步助人

1 : GS(14)@2016-10-18 08:15:58

潘諾雯和吳澤鋒挑戰不同類型的耐力跑步比賽,證明食素無影響運動能力。



【專題籽:易零壹綠】世界級運動員如英國著名馬拉松選手Sally Eastall、前網球一姐莎蓮娜、國際健美先生Andreas Cahling,以至本地桌球好手傅家俊也是素食表表者。適逢10月是世界素食月,Green Monday舉辦跑步活動推廣食素,只要上載跑步紀錄照片至Instagram,每跑一公里,Green Monday便送出一個飯盒。本地素食跑步群組LightOness,已率先帶領二十多名跑手由旺角來回樂富,一次過籌得逾200個餐盒。



打工仔有返工冇收工,日積月累的疲倦,令人提不起勁,素食跑步群組LightOness主腦人吳澤鋒(Miffy)及潘諾雯(Foon),透過素食及跑步改變這種行屍走肉的生活,兩年前開始聚集熱愛跑步的素食者,逢周一晚舉行城市跑步活動,跑完步後一齊食素,「大家對素食者有誤解,以為素食菜式好悶、素食者是和尚,脫離正常人生活,好離地。」
Miffy是平面設計師,讀書時加入田徑隊,投身社會後極少運動,因為工時日夜顛倒,無盡的工作量,身體日漸轉差,更遇上人生低潮,「當時每星期都有幾日覺得自己患感冒,睇醫生食藥又無效,好想改變這種狀態,便上網找方法,試過很多奇怪的療法,最後我選擇素食,作為我人生的另一個改變。」Miffy於四年前食素後,配合跑步訓練,身體開始回復狀態,「我當初做運動時,跑一公里都好辛苦,做完運動的感覺是全身更無力,食素後連跑100公里都冇問題。」同道中人Foon,因為喜歡小動物,兩年前開始食素,「睇過好多宰殺動物的資料,都未有決心轉為食素,有一日在一間餐廳見到一幅動物畫,畫上有一個疑問句,形容動物向人類求饒,突然之間就覺得要食素。」Foon外表細細粒,想不到完成過57公里的跑山賽事,原來她未茹素前的跑步經驗,同樣是力不從心,「未食素之前試過跑步,但好辛苦,連跑一段直路我都要唞幾轉。食素後覺得整個人更精神,放工後跑步相比放工回家瞓覺更精神。試過因為工作太忙暫停跑步,感覺到整個人的狀態轉差。」對於Foon,素食是一種精神食糧,跑步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法,「我比較喜歡跑山,因為是一種與大自然溝通的方法,好辛苦跑到上山頂,見到好美的風景,好值得。」素食及跑步的化學作用,還是要行動才能親身感受。兩人在不同的馬拉松、越野跑的比賽漸見成績,希望透過自身經驗感染更多人,而一年前加入的成員李梓軒(軒仔),便是一個好例子,「多食素後,跑步表現並没有因為食素而轉差,身上的濕疹反而痊癒。」LightOness有逾30名成員,當中也有茹葷者,「我們不是小圈子跑步會,歡迎有興趣食素或想了解素食跑步的人一齊玩。」



素食跑步群組主腦人吳澤鋒(左)及潘諾雯推介巴西莓、藜麥、牛油果等食物補充體力。

即使不是素食者,也歡迎參與LightOness的跑步活動。

今個月內將跑步紀錄相片上載到個人Instagram,加上「#runforgreen」,便可幫助有需要人士。


營養師:藜麥含蛋白質助長肌肉

食素無章法,會容易缺乏蛋白質、鈣、鐵、鋅、維他命B12及奧米加3,予人無氣無力的錯覺,註冊營養師劉子欣(Celia)解釋,以上大部份營養都可以從植物中吸收,素食運動員只要吸收適當的蛋白質,一樣可以鍛煉周身肌肉,「蛋白質是肌肉的主要成份,不夠蛋白質肌肉量便會流失,所以素食運動員,比起普通人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除了高蛋白質的果仁、豆腐,Superfood藜麥也是運動員恩物,Green Monday旗下的雜貨店Green Common亦有售賣藜麥。「藜麥本身除了是五穀類食物,有好多纖維,蛋白質十分豐富,即是有齊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對於運動員來說是好好的食物。」含豐富鐵質的黑木耳、黑豆也幫助製造紅血球,有助身體進行帶氧運動。不過,Celia就不建議運動後飲運動飲品,「大部份運動飲品添加糖份,熱量較高,如果做完運動飲,所消耗的卡路里未必可以抵銷運動飲品的卡路里,一般45分鐘內的運動,飲水補充水份已足夠。」每個人體質不一,若想配合素食練跑,還是先請教營養師。



註冊營養師劉子欣(Celia)提醒吸收鐵質同時要吸收維他命C,例如配合蔬菜水果。

有機三色藜麥454g$72.9@Green Common

有機藜麥羽衣甘藍284g$59.9(左)、有機薯絲藜麥早餐454g$89.9@Green Common

全城跑素.善有膳報日期:即日至31/10
facebook: Green Monday、LightOness



Green Common中環德輔道中173號南豐大廈1樓1號舖



記者:王佩兒攝影:徐振國、林栢鈞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8/198037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606

【專題籽】花園街地膽 夕陽排檔半生緣

1 : GS(14)@2016-10-22 22:29:23

花園街地膽Brian,小時候會於小販檔口幫爸爸睇檔,近年重回舊地,把觀察與研究結集成書!



【專題籽:胚芽故事】放工時間,偶然會在人來人往的行人天橋上停下腳步,看看泛起黃燈的花園街,「欣賞花園街,黃昏來最靚,因為剛亮燈的排檔,燈光柔和,如同兩排燈籠。」,在花園街長大的郭斯恆(Brian),七十年代跟隨母親在花園街看檔,二○一一年的花園街火災,街道變天,令他的起心肝重回舊地,在兩年間觀察街道物件,用心聆聽小販故事,以圖文、數據分析所見所聞,紀錄火災後的變化,原本只是來做畢業論文,今年終出版成為實體書《我是街道觀察員》,讓我們重新認識這條褪色老街。

二百三十三檔 乾濕貨舖齊集

今天走進花園街,只覺放眼是時裝店,時光倒流五十年,這裏是另一個世界。在花園街住了二十多年的Brian,回想兒時的花園街,徹頭徹尾是賣乾濕貨的街市,根據他在二○一四年的統計,由太子道西至旺角道的花園街地段,排檔總數有二百三十三檔,地舖有一百三十九間,種類包括生果、家居雜貨、手機用品、美容、玩具,但以時裝店數目最多,「花園街地段本是種花的農地,六十年代開始有小販出現,乾濕貨都是放在木頭車、木箱上擺賣,只有十餘檔。」政府為方便管理,七十年代將散落深水埗及附近街道的小販遷移至花園街,形成人流暢旺的光景,九十年代起,又因為環境衞生問題,濕貨檔販遷移至附近的花園街市政大廈,「以前有雞檔魚檔菜檔,返學必經一排排深綠色排檔,有時還會見到雞隻躲藏在檔口底,時有鮮魚彈跳到後巷。禮拜六日最多動物睇,有蛇、田雞、鵪鶉,整條街好旺好熱鬧。」除了濕貨排檔,從前街內還有茶餐廳、銀行、米舖、雜貨舖、中藥房,小販及店舖提供價廉物美的物品,形成自給自足的小社區。花園街地膽Brian,回到人生的起點,最初只為尋找自己的身份,「九七年回歸後,很多人思考香港人身份的問題,其實香港人身份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而街道就是緊貼日常生活的地方,例如返工、放工會同茶餐廳老闆聊天,讓我實實在在感覺自己是香港人。」現職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的他,今天帶我們站在高處鳥瞰花園街景色,穿梭過去與現在。
Brian的爸爸,六十年代已在花園街當小販,曾租住花園街內的三樓單位,方便從窗口睇水,「細個覺得小販的工作好低微,在社會階層中屬低層次,幫屋企人開檔,好怕撞到同學。」,當上童工小販,難受之餘,最面懵是與街坊講價,「其實講價好尷尬,但在街道生存就要與不同的人講價。」人大了,懂得職業無分貴賤,回溯童年在花園街的往事,始終是快樂的,「以前細個沒有太多娛樂,香燭舖平日會丟棄竹枝,中秋節後會掉舊燈籠,一班細路執回家重新砌模型或做手工交功課。」對於小朋友而言,花園街就是一個大遊樂場。Brian指大部份老店已結業,全條街只餘下傳統中式餅店「奇趣餅家」、雞檔、菜檔及香燭舖四間老店,仍保留八十年代風味,「奇趣餅家舖後有師傅整餅,即搓即焗,街坊知道甚麼鐘數來買老婆餅。」在街內流傳的三十多年手工餅香,更列入米芝蓮名單,揚威國際。在香港當小販,絕對是夕陽工業。六、七十年代只要交一張相及五蚊牌費,就可以申請小販牌,無門檻可言,不少偷渡來港的內地人,為求餬口當上小販,「母親當年來港時不足二十歲,在花園街內賣鹹魚,不斷轉賣不同的物品,一賣就幾十年,她不想退休,返工其實是想見老街坊。」在花園街賣衫褲三十年的超哥,大火後極力幫檔主們爭取權益,與Brian媽媽及街內的大部份小販一樣,唔開檔唔聚財,「以前大陸物資缺乏,香港人供應物資給他們,現在倒轉頭由十三億人民供應給香港人,競爭大、利潤少,加上有網購,後生一代好少幫襯小販。」排檔敵過火災,卻敵不過時代巨輪,「好多人做唔住退下來,無後生仔入行,因為收入已不足以養一頭家,我們年紀大,有檔開好過入劍橋啦。」一九七○年市政局停發小販牌,牌照數目由八十年代的二萬個,直至二○一四年全港只有約有六千多個,老一輩的牌主大部份七八十歲,Brian慨嘆見證花園街小販歷史的人買少見少,「他們的遭遇正正見證香港的轉變,他們的故事,也是香港人的故事。」



大火後花園街的排檔必須保持3呎乘4呎,中間可保留寬闊的通道讓救護車進入。

七、八十年代的花園街,還有走鬼小販檔在中間通道擺賣。圖片由伍妙敏提供



不願出鏡的Brian媽媽又稱「大家姐」,近年在花園街賣平價化妝品。

奇趣餅家自1984年在花園街開業,招牌老婆餅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

記者:王佩兒攝影:周芝瑩編輯:劉曉丹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22/198081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84

【專題籽】六大精妙排檔設計

1 : GS(14)@2016-10-22 22:29:23

《我是街道觀察員》$138售賣點:三聯書店



【專題籽:胚芽故事】街道見證歷史,排檔隱藏智慧。花園街大火後,為提高排檔的安全性,新排檔主結構改用金屬打造,必須備有去水管及統一大小的電壓和電錶箱,還規定排檔不能儲貨,檔販需要朝桁晚拆,受制於三呎乘四呎的空間,為了吸引更多街客,小販會用盡法寶陳設貨品,Brian觀察二百多個排檔,歸納出六種陳設模式,「最常見的生果檔,我稱為馬蹄式,用盡檔口三邊擺放貨品。有部份是開放型,利用內街空間貫穿大街,增加人流,多半是賣手機配件的排檔。第三種是密集式,檔口差不多放滿貨品,檔主隱藏在檔口之中。」由街頭行至街尾,大部份排檔也屬「半密集式」的時裝檔,上面掛滿一排服飾,遠距離也可以見到最新的貨品,下面以手推車陳設,增加流動性,分散式的陳設架有好多轆,方便移動,以爭取更多展示空間。而分割式即是將檔口一分為二,前後舖式擺賣,後面舖吸引內街的街坊,前面舖吸引主街人流。



小販也會物盡其用,改善排檔環境。「平日放太陽傘用的石躉,原來可以用作霸位。」為保留大廈走火通道,部份排檔旁邊保留吉位,檔販在吉位擺放石躉,以防無牌小販一齊擺賣,「小販經常會坐在檔口旁邊吹水,但排檔之間常有冷氣機滴水,他們會用傘擋住,製造休息空間。」要數小販最強法寶,必定是凳,「凳仔是小販好拍檔,因為他們長時間在檔口,好需要坐凳仔,方便收藏的摺凳、膠凳、木凳,加塊木板就可以放水果。」種種的民間小智慧,就是從日曬雨淋的工作環境煉成的。



馬蹄式三面展示的馬蹄式排檔,大多是水果檔,檔主按大小、顏色層遞陳設。

密集式檔主用盡每一寸空間展示貨品,甚至要坐在排檔外面看檔,以售賣書包、玩具、家居雜貨為主。

Brian繪畫花園街平面圖,對比火災前後的街道空間。


民間小智慧

石躉除了放傘,也可以防止無牌小販來犯。

凳仔是最強拍檔,可坐又可擺放物品。

雨傘擋住排檔中間防滴水。


膠水桶加水龍頭當飲水機。

加止滑輪的簷篷,可順滑地向前或兩旁延伸。

記者:王佩兒攝影:周芝瑩編輯:劉曉丹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22/198081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