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南三十而立:從自由貿易港駛向泛南海合作圈

除了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唯一的省域國際旅遊島,海南又將多一個標簽——自由貿易港。

4月13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是黨中央著眼於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彰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

從1988年建省辦特區,十萬人才下海南至今,倏忽30年,海南又一次站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4月10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主旨演講時表示,海南省可謂是“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改革開放以來,海南從一個較為封閉落後的邊陲島嶼,發展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海南發展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

背靠中國內陸、面向東南亞,特殊的區位優勢使海南的改革開放具有了更重大的意義。自201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更是獲得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進一步推動了對外開放。

現在,這個擁有3.54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20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1823公里海岸線的熱帶島嶼省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後發優勢的帶動下,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以及泛南海經濟合作圈的核心先導區。

自由貿易港落地

開放是海南發展的客觀需要。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說,海南是一個島嶼型省份,內部市場小,各方面資源和人才都十分缺乏,開放是海南發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必須把改革開放的大旗一扛到底,以開放倒逼改革,努力使海南成為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沈曉明自2013年5月起擔任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之後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啟動,這也是全國設立全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隨著2015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沈曉明又同時擔任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主任。

海南開放的30年,推動當地GDP從1988年的57.2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462.54億元,是當年的77.9倍。與此同時,2017年的人均GDP是1988年的52.4倍,2017年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1988年的227.7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教授郭凱明撰文稱,30年來,海南省經濟快速增長、成績突出,但與沿海發達省份的差距並沒有縮小,甚至還有所擴大。這與當年國家建省的政策預期存在一定落差。

數據顯示,2017年海南省人均GDP接近5萬元,只相當於廣東省的60%,與30年前的比值相差無幾。1988年海南省人均GDP相當於福建省的90%和浙江省的66%,但到了2017年這一比值卻分別降至58%和53%。如果從總量上看,由於人口相對稀少,海南省與其他發達省份的差距更大。

顏色在文中解釋說,海南發展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是制造業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核心推動力是制造業。但是,隨著我國進入制造業升級和服務業擴張的轉型升級期,海南反而具備了一定的比較優勢和有利的外部條件,只要有政策助力,未來將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4月13日,海南迎來了超大禮包,政策助力出現。曾經的短板,目前則表現為新一輪發展的後發優勢。

2013年,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後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要以國際旅遊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習近平指出,海南要加快形成以旅遊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業產業體系。

目前,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勢”的目標,海南正在培育壯大旅遊業、熱帶高效農業、互聯網、醫療健康、金融保險、會議展覽、現代物流、油氣、醫藥、低碳制造、高新技術教育文化體育等12個重點產業。2017年這12個重點產業占海南經濟總量七成以上,旅遊業、互聯網產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等多個產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同時,海南還正聚焦“陸海空”(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重點領域,培育未來產業。針對這三大領域,海南正在規劃建設文昌航天科技城、三亞深海科技城和南繁育種科技城。

由此,海南的服務業水平得到提升,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正在加快形成。數據顯示,2017年,海南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5.7%,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5%。

不僅如此,2016年2月,海南還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5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之一,以加快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數據顯示,2017年海南的服務貿易額增長20%左右,市場主體增加15%,境外遊客增長50%以上,在設立外商獨資電影院、中外合作辦學、境外參賽帆船入境等方面實現了政策突破。

服務業對外開放還在持續加碼。今年3月,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博鰲醫院正式開業,備受關註的預防宮頸癌九價疫苗有望在這里開放接種,成為海南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又一亮點。

4月,為進一步支持海南省試點發展國際醫療旅遊相關產業,國務院發布文件,對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內醫療機構臨床急需且在我國尚無同品種產品獲準註冊的醫療器械,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實施進口批準,在指定醫療機構使用。

服務業的開放,恰恰是目前國際經貿談判的重頭戲。服務貿易也已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引擎和對外開放深化的新動力。

相對於貨物貿易的順差,我國服務貿易處於逆差狀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1649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761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654億美元。

海南省近年來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力,為推進對外開放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在1月26日召開的海南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沈曉明表示,努力使海南成為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構建泛南海經濟圈

在推進我國全方位的開放,以及構建全球自由貿易網絡方面,海南正在推動形成新的藍圖。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定位和建設,以及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讓海南可以這個藍圖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接受《海南日報》采訪時表示,海南要實施更大力度、更高層次、更廣範圍的開放,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大局,推動打造“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全面深化重點產業國際合作。

結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南提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構想,目的是希望形成泛南海區域的自由貿易網絡。這也是海南服務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重大舉措。

海南地理位置獨特: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和緬甸相對;東瀕南海,與中國臺灣相望;東南兩側與菲律賓、文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為鄰。

2017年3月24日,時任海南省省長劉賜貴在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中提出,希望以這次對話為契機,在“一帶一路”總體框架下,進一步深化與各方在旅遊、教育等方面的務實合作,與東盟各省市共同打造“泛南海旅遊經濟圈”。

此後的2017年9月1日,劉賜貴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海南要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推動打造“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推動海南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航空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提升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國際化水平。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認為,海南有望成為這個自由貿易網絡的核心區、先導區。

而在與周邊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時,遲福林認為,首要的選項是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具體來說,就是以海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以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構建開放性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網絡,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的自由流動。

全面實行旅遊及相關服務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是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著力點。

可采取的舉措包括:支持海南實行更加開放的免稅購物政策,在全島範圍內建立類似中國香港的“消費品免稅區”;通過實行以免稅購物為重點的旅遊開放,提高海南旅遊的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推動打造旅遊相關服務業項下的自由貿易發展平臺,全面放開旅遊等服務業市場,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經營範圍限制等。

得益於已經實施的離境退稅、離島免稅、26國免簽政策等,海南已經成為中國旅遊最開放、最自由的地區之一。

2011年4月20日,海南正式實施離島免稅政策,這被認為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嘗試和重要創新,也是海南“含金量”最高的政策。迄今為止,離島免稅政策經歷4次調整,尺度不斷放寬:購物限額由5000元提高到1.6萬元;商品品種由21類增加到38類;享受範圍由乘飛機離島擴大到乘火車離島;購物方式由店內擴大到網上。

截至2018年1月底,海南兩家離島免稅店累計銷售額超過300億元,購物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

此外,自2000年10月31日實施的21國旅遊團免簽證政策,也擴大至26國,還將擴大至59國。

在旅遊項下推進自由貿易,新的工作已經開始,也得到了泛南海島嶼國家及地區的積極響應。

4月9日在博鰲舉行的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會上,與會各方簽署了《共同倡議》,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郵輪旅遊城市聯盟”。目的是在平等互惠、互利共贏的原則基礎上,開展全方位郵輪旅遊合作,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障礙郵輪旅遊合作機制,促進郵輪旅遊共同發展。

柬埔寨西哈努克省省長潤明說,西哈努克省有柬埔寨唯一的深水海港,相信聯盟的建立,將有助於讓西哈努克港口的優勢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帶來更多的海外遊客。

菲律賓巴拉望省省長何塞·查韋斯·阿爾瓦萊茲也表示,菲律賓越來越重視郵輪旅遊這一戰略性產品。巴拉望省正在挖掘郵輪旅遊的潛力,包括正在進行港口建設等,希望同各方加強在郵輪旅遊方面的合作。

旅遊業的進一步開放,依托於海南與泛南海島嶼經濟國家和地區實現互聯互通。

遲福林也建議,要支持開辟泛南海重點島嶼經濟國家和地區至海南的中轉、直達空中航線;進一步密切與泛南海沿線島嶼經濟國家和地區在港口、碼頭建設、郵輪客運等方面的合作等。

海南的國際航線在進一步拓寬中。截至2017年底,已開通57條國際航線,覆蓋俄羅斯、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2018年的目標是力爭新開通境外航線16條以上,大幅提高海南與東盟沿海國家集裝箱航線覆蓋率。到2020年,海南省境外航線總數達到100條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99

“探索者”周正慶: 三十年證券市場崢嶸 | 人物

從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算起,中國證券市場已經發展了近三十年。周正慶,作為第三任中國證監會主席,雖然僅在任三年時間,但他卻以不同的身份,參與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

在他主政證監會時期,曾推動出臺了轟動市場的“搞活市場的六項政策”,並由此引發了著名的股市“5·19”事件。之後回憶起那段經歷時,周正慶曾表示,自己經歷了資本市場“一段艱辛而複雜的道路”。

周正慶自1951年進入金融系統工作,先後在人民銀行、國務院證券委、證監會工作,離開證監會之後,又在全國人大財經委擔任委員。如今,在金融市場奮戰終生的“老兵”停下了腳步,將推動市場發展的任務交給了後來者。

2018年7月21日,周正慶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3歲。

“這真是一個噩耗。”一位長期關註證券市場的學者聽到上述消息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周正慶身上有濃濃的學者味道,很懂金融,而且深入參與了金融改革的很多細節,對此表示非常惋惜。對於周正慶“幹預市場”的主張,市場頗多爭議,但他對改革的努力、對投資者的關心,依然廣受贊譽。

作為監管者,他曾公開呼籲,“我們要擔起歷史責任,切實履行職責,為建設一個健康發展的證券市場而奮鬥”;作為市場建設者,他曾在90年代率先提出,要糾正過去談“從資本市場籌資多少”比較多,談“資本市場給予投資者多少回報”比較少的觀念;而作為探索者,直到80多歲高齡,他依然活躍在一線,在為市場創新、監管法治建言獻策。

“5·19”事件中的周正慶

周正慶1951年進入金融系統工作,曾先後任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辦事處出納員、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市分行副行長等職務,並於1986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1990年12月19日,周正慶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宣布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5年5月,他擔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任國務院證券委主任,1997年5月他又兼任中國證監會主席。

“他的履歷生涯的大部分,都是在中國證券市場。在我國的金融改革過程中,他一直是一個探索者的角色。”前述學者對記者說。

他上任證監會主席時,國內外經濟形勢異常複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余波未平,國內經濟增長‘保八’失敗,經濟存在較為明顯的通貨緊縮。再加上當時銀行、政府、國企這‘三座大山’,內外情勢都不樂觀。”一位機構人士回憶稱,而此時,股市的“財富效應”,吸引了當時監管層的註意。

“5·19”事件之所以載入史冊,跟當時行情發生的背景,以及後來的巨大影響都有關系。1999年5月19日,股市在沈寂兩年多之後突然出現井噴式上漲,滬深證券市場分別上漲50點和127.56點,漲幅都超過4%。

而這波行情的直接“推手”,正是周正慶。

對於為何“出手幹預”,他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曾表示,在“周邊”股市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中國的股市沒有出現大幅波動,成績來之不易。但是,在隨後的近兩年時間里,特別是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者中有種關於中央支持不支持股市的擔心與疑慮。

在他看來,當年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繼續向好,而股市卻與整體經濟形勢的走向相背離,這種現象並不正常。數據顯示,1998年境內籌資比1997年減少了484億元,下降36.6%;成交總量比上一年減少7177億元,下降23%;印花稅減少27億元。

基於此,他組織證監會有關部門對市場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於1999年初,醞釀了一份關於進一步規範和推進證券市場發展的若幹政策意見,請示國務院。

經過方方面面的協調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國務院批準了這份包括改革股票發行體制、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允許部分具備條件的證券公司發行融資債券、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規模、搞活B股市場、允許部分B股H股公司進行回購股票的試點等6條主要政策建議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說的“搞活市場六項政策”,由此引發了著名的“5·19”行情。

對於他的做法,當時有較大爭議。市場有觀點提出,這是“政府監管機構直接出面發動證券市場行情”,用投資者的資金,填補了市場改革的資金黑洞;但也有觀點認為,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階段,可以看到1999年~2001年這波“世紀大行情”,保證了前期金融整頓的平穩過渡,讓數百家金融機構實現了“軟著陸”。

歷史不容假設,我們無法評價如果沒有這波“世紀大行情”,中國金融改革會是怎樣一條軌跡。但是從“5·19”事件中可以看出,周正慶對於市場幹預一直持有強烈支持的態度。

他曾說過,“監管部門不能抱著聽其自然、任其發展、無所作為的態度,要從實際出發,以‘三個有利於’為指導,積極主動引導證券市場健康發展”。他還說過,“正確的輿論引導和正確的政策措施,能夠促使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反之,錯誤的輿論引導和不當的政策措施,必然阻礙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主張“有形之手”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各國資本市場,受害各國金融體系幾乎崩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預測當年全球的經濟增長速度會下降0.6個百分點,東南亞國家和韓國下降3個百分點。

對此周正慶曾回憶稱,“可見金融危機影響之大、破壞之重”,且可以看到,“金融危機所涉及的國家,首當其沖的是資本市場”。

盡管中國當時資本市場尚未開放,但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尚未形成,國內非法發行證券和交易活動猖獗、場外交易混亂、證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證金、期貨市場突發事件頻頻發生。

從數據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當時全國涉及18個省市,未經國家批準非法設立的股票交易場所41家,有520家上市企業,涉及340萬投資者,市值300億;全國證券公司普遍存在違規吸收社會資金、挪用客戶保證金以及違規從事同業拆借活動的行為,涉及金額達1000多億元;1999年3月前,各地擅自或者越權批設了75只證券投資基金,總資產90多億元,涉及22個省市、120萬投資者。

199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金融改革,整頓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的通知》。國務院為此專門成立了清理整頓場外非法股票交易和整頓證券期貨市場工作小組,周正慶擔任組長。

這場清理整頓從1998年4月開始,經歷一年半的時間基本結束,主要整頓五方面內容,場外股票交易市場、證券交易中心、證券經營機構、期貨市場、原有證券投資基金。

到1999年底,41個交易場所全部關閉,520家企業全部摘牌;經過一年多的整頓,全國90家證券公司,有35家完全歸還了挪用的客戶保證金,15家增資改制,批準了4家為綜合類券商,11家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1999年3月,證監會發出對證券投資基金進行清理規範的通知,各類基金逐步摘牌……

清理整頓阻力重重,在當時來看,其涉及範圍之廣、清理難度之大,都是我國證券市場歷史上所沒有過的。

對於能夠平穩完成,周正慶認為,政府幹預功不可沒。他還在1998年赴美與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交流期間,對自己的做法的合理性做了“確認”。

他後來回憶說,“我認為,作為宏觀管理部門要為證券市場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要適時進行宏觀調節。縱觀世界各國對證券市場在必要時沒有不進行幹預的。遇到重大問題,進行適當的幹預是十分必要的。這一點,美聯儲主席表示認同”。

自我國證券市場創立之初,“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爭議就一直不斷。周正慶還曾明確表示支持“政策市”,但他對“政策市”的理解有些不同。

“對於‘政策市’的說法,確實到了該全面剖析、客觀看待的時候了。”周正慶2014年接受采訪時曾提出,政府通過政策和輿論來間接引導資本市場,這樣的“政策市”是國際慣例,無可非議。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沒有政策和輿論引導的資本市場,不是正確的政策和輿論引導市場,就是錯誤的政策和輿論引導市場。

比如,美國“9·11事件”發生後,總統、財長、美聯儲主席都號召居民樹立信心,購買股票,並要求投資機構不要賣出股票,旨在穩定股市;再比如德國提出發展資本市場的10點計劃,內容包括減稅、拓寬資金進入股市的渠道等。

他還曾說過,“就市場而言,我認為,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都要用,不是只用無形的手,只要有利於經濟發展需要,都是可以用的”。

對此,前述接受采訪的學者表示,政策對市場的幹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進場的政策,如周正慶所提出的市場改革、推動增量資金入市、加強市場監管等等;但還有一類,是當前監管層用得比較多的,直接進行窗口指導或行政幹預,限制價格、限制買賣等。對於前一種,確實是國際慣例,但對於後一種,則存在明顯局限性。

市場法治推動者

無論是在任國務院證券委主任時,還是擔任證監會主席期間,周正慶對於以制度、法治規範市場都極為重視。

在離開證監會之後,他更是全面參與到《證券法》、《公司法》、《期貨法》等重要法律的修訂及形成當中。2001年5月,他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的身份參加《證券法》執法檢查;2003年6月,他擔任《證券法》修改起草組的組長,牽頭負責《證券法》的修改。

這一次修改意義重大。《證券法》形成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於1998年12月通過,1999年7月1日正式施行。當時,國內吸取了金融危機的教訓,從制度和立法上防範金融風險,成為當時證券法立法考慮的一個重要考慮。比如,規定多項限制性條款,包括“分業經營和管理”,只允許“現貨交易”,禁止“國企炒股”,禁止“融資融券”和禁止“銀行違規資金進入股市”等等。

“當時規定這些條款是當時條件所必需的。”周正慶後來曾表示,經過幾年實踐看,這些條款的內容有些已經不適應資本市場發展需要,有必要對這些條款進行修訂。

在周正慶等委員推動之下,《證券法》在修改時,強調了要提升資本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中的地位,著重為證券市場的創新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同時,強調要建立嚴格的市場主體約束機制,完善監管措施,使市場更加規範健康。另一個重點是通過立法加強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樹立投資者信心。

參與金融市場幾十年,周正慶發現,投資者風險教育至關重要。為此,他在擔任證監會主席期間,還親自主編了《證券知識讀本》,另一位原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對此評價稱,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為廣大從業人員和其他讀者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對近年來資本市場知識的宣傳、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證券法》和《公司法》外,周正慶還非常關註期貨市場法律的制定。在他看來,中國期貨市場經歷了初步形成階段(1990年~1994年)、清理整頓階段(1995年~2000年)、規範發展階段(2001年之後)。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大整頓當中,期貨市場也是周正慶重點發力的五大領域之一。

“1997年5月,我擔任證監會主席,繼續加強對期貨市場的管理。主要對期貨交易所和期貨經紀機構進行結構調整,並重新調整了期貨合約。清理了非法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的期貨經紀公司,清理規範境外期貨代理業務資格,取締非法外匯交易和境外期貨交易。”他在後來回憶說,經過清理整頓,原有14家期貨交易所撤並為3家;交易品種由原來的35個壓縮到12個;179家期貨經紀公司完成了增資和重組,期貨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與此同時,還加強了期貨市場的法規建設,出臺了《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四個配套管理辦法。

2007年,證監會舉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座談會,也專門邀請周正慶參與。他認為新的條例在擴大調整範圍、加強風險控制和監管、鼓勵市場適度創新等方面有了重大進步,特別是明確證監會對商品和金融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為期貨市場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有效避免了期貨市場的分割和多頭監管的問題,將為期貨市場的規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制環境。同時,新的條例也成為當時全國人大財經委正在推動的《期貨法》立法的前奏。

此後,他又公開提出,應加快制定《期貨法》,完善期貨市場基礎性法律制度,進一步規範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有效的權利保障。

投資者保護深入人心

證券市場成立初期,“融資者”比“投資者”更受重視。

但是,周正慶認為,這樣的觀念是需要糾正的,應該重視投資者的回報。他在2003年曾表示,當時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已達到6884萬戶,股票、債券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居民重要的投資品種。

在他看來,如果廣大投資者不能得到合理的回報,其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護,這樣的資本市場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生命力的,無法長久存在。

“我理解,投資回報包括即期回報和長期回報。即期回報就是平常說的上市公司股票的股息紅利。為此,就要改變目前存在的某些上市公司‘不分紅’現象。”周正慶2004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長期回報則是要求上市公司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要建立有利於防止經營者短期行為的激勵約束機制,同時,投資者也要更多地關註公司的長遠發展和長期收益,逐步樹立理性投資的觀念。

如今,投資者的數量已經翻了一番。截至今年7月20日,投資者總數已達1.4135億戶,其中包括1.41萬名自然人,35.23萬戶機構投資者。

投資者保護也成為中國證監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不但把防控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範中小投資者因市場大起大落遭受損失,還要督促上市公司加大現金分紅力度。同時,推進制度化建設,實施證券期貨市場統一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初步構建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持股行權、糾紛調解、支持訴訟和先行賠付等制度機制,以及持續進行投資者教育等。

證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達到9784億元,現金分紅比例繼續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直接融資比重過低”的問題,一直困擾周正慶多年。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也是歷任證監會主席推動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以2002年為例,我國直接融資占間接融資的比重僅為9%,在企業負債高企的背景下,銀行面臨很大潛在風險。經過十多年發展,直接融資市場規模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已經達到3485家,總市值56.71萬億元。另外,還有新三板掛牌公司11630家,總市值4.94萬億元。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券2433只,合計籌資3.91萬億元。

從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至今已經近三十年時間。周正慶在金融系統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證券市場發展相關的領域。但是不容否認,中國的證券市場依然“年輕”,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還很多,但是,“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這三大改革方向,必將在每一任證監會主席的手上薪火相傳。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天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491

洋酒分銷商前經理收受三十八萬元賄款罪成候判

1 : GS(14)@2010-10-24 15:20:15

http://www.icac.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080.html

一間洋酒分銷商的一名前高級市務經理,收受逾三十八萬元賄款,以判授翻新工程予一名承判商,早前被廉政公署拘控。被告今日(星期二)在區域法院被判罪名成立。

張得成,四十二歲,曾受僱於浤豐洋酒有限公司(現稱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洋酒香港有限公司(「酩悅」)),被裁定十一項代理人接受利益罪名成立,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1)(a)條。

法官葉佐文將案件押後至十一月十五日判刑,以待被告的背景報告。被告暫時還押懲教署看管。

案情透露,被告於案發時負責推廣「酩悅」代理的多個品牌的洋酒。

被告負責與不同娛樂場所的負責人,包括「卡拉OK」、酒吧及展覽場地,商討讓「酩悅」在有關地點的指定範圍進行翻新工程,以推廣有關品牌的洋酒。

有關地點的指定地方需要進行翻新工程,「酩悅」遂委派被告負責挑選承判商。

案情又指, Stardust Design & Contracting Company Limited 東主潘成德於二○○二年認識被告。自二○○四年開始,潘成為「酩悅」的承判商。

二○○四年七月至二○○七年八月期間,被告判授共逾二十項總值二百一十多萬元的翻新工程予潘。

潘按被告的建議,在其中十一項工程的單據上誇大工程費用,並將差額作為給予被告的賄款。

案情指,被告收受的賄款共三十八萬八千元。

潘成德,四十四歲,因與案件有關亦被廉署起訴。潘早前在東區裁判法院承認三項罪名,指他向張得成提供共十六萬元賄款,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2)(a)條。潘另外三項相類控罪則獲控方不提證供起訴。他獲准保釋,以待十月二十九日判刑。

「酩悅」在廉署調查案件期間提供全面協助。

控方今日由高級檢控官林穎茜代表出庭,廉署人員姜亦禮協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73

智在四方:香港資訊科技三十年

1 : GS(14)@2010-11-13 10:41:4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656813

文章出爐之日,正是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慶祝創會三十周年晚會之翌日。三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究竟香港資訊科技這三十年有甚麼值得與大家分享及學習?
三十年前,小弟尚未入行,最多躲在家中「玩砌機」,當年 Apple II大行其道,不過用錄音帶載入一個遊戲要五分幾鐘,當然也遑論上網。及後發展到用數據機撥號到留言板( BBS)留言;作業系統也由純文字變成彩色的視窗系統;電腦的普及與上網的盛行,令大家生活從未如此精采過!
精采的背後,其實有許多機遇,但也隱藏了很多的殺機。科網股年代,很多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年輕人,都已經腰纏萬貫,開名貴跑車上班的大有人在;當然隨着科網股爆破後,一無所有的亦比比皆是。最可惜的是,很多有創意的公司和產品也隨着泡沫爆破消失,這情況在香港也不能倖免。
開發手機軟件盛行跟着的數年,科網行業在香港也未見有大幅反彈的迹象;直到近年社交媒體大行其道,雲端電腦應用及手機軟件開發也趨之若鶩,於是就有很多本地軟件公司,放下手上工作,一窩蜂跑去開發這類軟件或網站。我曾對朋友笑說,若是你在旺角賣魚蛋或格仔餅賺了一桶金,千萬不要跟人說,不然一星期後就有很多魚蛋檔或格仔餅店在你附近開業。
在香港搞科研,除了像剛奪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的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說:「喺香港呢個國際金融中心做科研,幾孤獨,經常覺得孤身作戰。」這除了政府支援業界不足之外;香港人「創意有限,抄襲無窮」的性格,也局限了行業發展。舉個例,就像當社交媒體剛崛起之際,筆者以戰戰兢兢的心態辦了一場名為 Social 2.0的講座,卻出乎意料之外大收旺場;當然在往後的日子就大家都知道有大大小小的社交媒體講座,如雨後春筍般出台。其實跟別人分享成果,再促進行業競爭及進步,一直是我們的心願,可惜複製貓( Copycat)通常都是創意欠奉,純粹着意眼前利益。
其實只要大家多動腦筋,就算不會創造一種新產品,但在現有產品每次加一點心思,加一點創意,想想如何將產品「 2.0化」,海闊天空的新境況,始於足下!
方保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46

貨Van大王 月賺三十萬

1 : GS(14)@2010-11-14 18:26:1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9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77

洋酒分銷商前經理收受三十八萬元賄款被判囚

1 : GS(14)@2010-12-03 13:09:57

http://www.icac.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111.html


                                    一間洋酒分銷商的一名前高級市務經理,收受逾三十八萬元賄款,以判授翻新工程予一名承判商,早前被廉政公署拘控。被告今日(星期三)在區域法院被判入獄二十一個月。
張得成,四十二歲,曾受僱於浤豐洋酒有限公司(現稱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洋酒香港有限公司(「酩悅」)),早前被裁定十一項代理人接受利益罪名成立,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1)(a)條。
法官葉佐文判刑時指出,鑑於被告所犯的貪污罪行嚴重,法庭必須判處監禁刑期。
案情透露,被告於案發時負責推廣「酩悅」代理的多個品牌的洋酒。
被告負責與不同娛樂場所的負責人,包括「卡拉OK」、酒吧及展覽場地,商討讓「酩悅」在有關地點的指定範圍進行翻新工程,以推廣有關品牌的洋酒。
有關地點的指定地方需要進行翻新工程,「酩悅」遂委派被告負責挑選承判商。
案情又指,Stardust Design & Contracting Company Limited 東主潘成德自二○○四年成為「酩悅」的承判商。
二○○四年七月至二○○七年八月期間,被告判授共逾二十項總值二百一十多萬元的翻新工程予潘。
潘按被告的建議,在其中十一項工程的單據上誇大工程費用,並將差額作為給予被告的賄款。
案情指,被告收受的賄款共三十八萬八千元。
潘成德,四十四歲,因與案件有關亦被廉署起訴。潘早前在東區裁判法院承認三項向張得成提供利益罪名,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2)(a)條。潘其後被判入獄三個月零一星期。
「酩悅」在廉署調查案件期間提供全面協助。
控方今日由高級檢控官林穎茜代表出庭,廉署人員姜亦禮協助。
2 : GS(14)@2010-12-03 13:11:52

實際金額是三十八萬八
Not such a lucky number after all, then.
之後並不是太吉利的數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79

三十而立

1 : GS(14)@2010-12-04 22:39:14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802
30岁对你的职场生涯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吗?看看杨媛草,她会给你怎样的启示?

    
      从普遍意义上的成功学来看,相比大多数人的30岁,杨媛草幸运得让人嫉妒。
  1998年,这个重庆姑娘留学英国,在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就读传媒专业;2003年硕士尚未毕业,便拿了BBC新闻新人奖;2005年成立自己的影视制作公司Wild Production,拍摄的纪录片获得英国伯乐奖。到2007年与英国ITV前任执行总裁Mick Desmond在伦敦成立版权经营公司IPCN(International Program Content Network)并兼任CEO,她不过27岁。
  在她30岁的时候,IPCN引进版权,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成为中国最红的选秀节目。按照总导演金磊的说法,这是一档触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的娱乐节目。金磊和他的团队改变了Got Talent(“达人秀”)的版权公司Syco设置的情节,最后总决赛上海本地收视率34.88,全国收视率5.7。须知上海转播春晚的收视率是17,而《快乐大本营》的全国收视率是1.5。
  “三十而立”这个成语现在经常被拿来作为对30岁或者将要30岁的人的要求,无论每个人对怎样算是“立”的问题答案有多不同,杨媛草基本上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标准了。
  在一直想做媒体的她【注1】身上至少可以看到这么几点—目标明确,规划清晰,试图把任何事都控制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好像每个人总能在身边发现这么一个同事或者朋友。虽然“人生规划”这种事听起来多少有点乌托邦,但不得不承认,机遇总是更垂青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IPCN是一家版权代理公司,买断运营只在少数,大多数时候都是把国外成功的娱乐节目版权引进到中国。杨媛草和Mick Desmond在同时担任英国一家娱乐公司顾问的时候结识【注2】。后者曾担任湖南卫视的中国策略顾问,在ITV担任执行总裁的两年时间内积累了可观的人脉与广告客户。这是IPCN的重要优势之一。
  2010年年初, Syco高级副总裁Simon Jones打电话给还在度假的杨媛草:“我们想把Got Talent搬到中国去。Can you help?”并且3个月后,宝洁决定加入这个合作,宝洁全球市场品牌部总裁Marc Pritchard认为这是在中国尝试新的营销策略的好机会。
  但他们都在犹豫不决。中国的选秀节目良莠不齐,更坏的是,英国达人秀的山寨版本已经在有的电视台播出。留给东方卫视的时间也并不是很充足【注3】。
  4月底之前,杨媛草得给上海文广传媒新闻集团(SMG)一个回复,后者必须将节目提交广电总局报批,而是否能够说服宝洁打定主意加入,成为合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宝洁决定跟进。杨媛草从伦敦飞到广州为宝洁广州总部解释植入广告的创意,她在随身携带的A4笔记簿上画了几幅图以作诠释【注4】。虽然宝洁最后还是采用了自己市场部的营销方案,但是他们依然对杨媛草印象深刻。
  按照金磊的说法,这不是中国第一次买国外节目的版权,光娱乐节目之前起码有过三四个,但《中国达人秀》可以说是国内引进娱乐节目模式里做得最大的一个。金磊的团队参加这项节目运作的一共有170人左右,分成选手组、故事组、编导组和宣传组。“我觉得达人秀就是一个人一年时间去学了人家十年的东西。英国达人秀全部团队有500人,我们核心团队才100人;他们后期可以12个人做一个月,我们是五六个人做一个星期。”《中国达人秀》故事组总导演吴群达说。
  到了制作这一步,可以说杨媛草的任务完成了一大半。早在读书的时候她就一直很努力【注5】。在英国时,她没有滞留在留学生的圈子里,而要融入英国社会【注6】。
  她现在的做事风格里依然有当年事业刚起步时,“挨个打电话,为了找到广告赞助”的坚持劲儿,但与之前相比她需要考虑更多【注7】。《中国达人秀》走红之后,杨媛草先后接受了《经济学人》和BBC的访问。后续的商业合作纷至沓来,她也准备搬去更大的办公室,并扩充团队数量。
  杨媛草说自己“的确有些运气”,其实她是比许多人更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天分转化为实际利益而已。这也许是大多数公司人面对的问题,那么不妨跟我们一起,来看看杨媛草到底怎么才会成功的吧。

01 人生规划真的有用吗?
02 怎样识别机会?
03 面对复杂局面该怎么办?
04 用什么来打动合作伙伴?
05 如何让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06 你会有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吗?
07 有分歧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



01
理想并不是虚而不实的东西
  我们中许多人因为熟稔职场游戏规则,而不再会提起人生规划或者是称为理想的东西。不过有时候,让自己有个目标或者方向,即使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也是一种有推进作用的正能量。杨媛草的理想说起来很简单:做媒体。她在12年前对签证官解释的媒体只是报纸和电视而已,但从卡迪夫大学毕业实习之后她就逐渐明白,媒体不仅仅意味着内容制作。因为她发现如果不卖命学习把成绩提高,就得和成绩一般的本地学生一起读内容潦草、前景渺茫的商科,于是主动加修了民法和媒体课程,由此才如愿进入传媒专业。

02
抓住那些重要机会
  “没有遇到好的机会”或者“机会很难把握”这样的话严厉点说就是给自己找的借口。无论是获得BBC的实习机会,还是当ITV前任执行总裁Mick Desmond欣赏杨媛草的能力,发出共同成立一家公司的邀约,她都抓住了这些机会。相比简单的版权买卖,IPCN“依托节目内容的整合商业营销”的聪明之处在于,它通常是“带着广告上门”以增进合作的成功率。比如,和东方卫视合作的《嘉年华美好时光》带来了福特的商业冠名,与ICS(上海外语频道)合作的《Cool Edition》,背后的赞助商是英国旅游局。

03
果断理清复杂局面
  积累自己的一个关系网,以及具备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在引进《中国达人秀》的合作里,杨媛草的联系人有长长一串:节目版权方Syco、版权营销合作方Freemantle、SMG、宝洁以及宝洁聘请的媒介购买公司Mediacom。她就是其中的协调和沟通者,谈成合作必须获得东方卫视的平台支持、宝洁的支持。杨媛草给Mediacom全球CEO Stephen Allan写了封邮件。她解释了世博会这个有利的政治环境因素,如果宝洁当机立断,也许还能抓紧时间向世博局报批,让达人秀在世博园区里举行首次比赛。政治环境通常不是这些外国高层会考虑的因素,不过她的建议多少让她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04
向合作者表现出诚意
  “理论上他们可以上达人秀,也可以上自己的选秀节目,比如全家都来赛之类。Deadline是在4月底。”虽然不只是有诚意就可以,但杨媛草的确打动了她的合作伙伴。在伦敦和宝洁广州总部开电话会议那天,她和Mick Desmond在伦敦时间凌晨3点开车去伦敦宝洁公司,电话会议系统另一端是北京时间10点,广州宝洁的办公室里坐着宝洁市场部总监、Mediacom和SMG广告中心主任金仲波,双方都未曾谋面。伦敦的4月依然寒冷刺骨,明晃晃的会议室里,一夜没睡的杨媛草犯了几分钟迷糊之后,马上进入角色:她要向宝洁解释清楚,在《中国达人秀》里植入广告有获得投资回报的可能。事实证明,那次会议是个转折点。
  最后广州宝洁决定见面敲定合作细节。在飞抵上海浦东机场,又转至虹桥机场飞往广州的途中,杨媛草在随身携带的A4笔记簿上画了几幅图,包括两个头发扭在一起的小人,以诠释宝洁海飞丝“实力派”;以及一个布满胡渣的人脸,这是为吉列考虑的创意。
  IPCN已经做了三年的业务,植入广告做得规模比较大的是和SMG合作福特嘉年华的综艺节目,那次赞助有近千万。但是最复杂的还是“达人秀”,它是一个全球选秀节目。

05
认真,再认真一点
  勤快永不出错。读书时,杨媛草每天买报摊上所有主流报纸,从正经的《泰晤士报》到耸动的《太阳报》,观察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争论,并试着分析各种利弊。
  杨媛草去英国COI(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实习时,部门布置虚拟任务:伦敦皇家警察署委托设计招兵广告,背景是9·11事件之后,英国为了平衡种族关系,宣传多文化交融,希望招募不同种族的新兵。主要任务其实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然后搜集足够多的信息做成报告。
  在别人都在查找现成资料的时候,杨媛草去了伦敦外国居民最集中的社区,敲了200多户人家的门做调查问卷。为了让最后的陈述报告变得更好看,她还留意拍了短片,把实地调查的景象还原出来。她当时就明白,其实人与人大多数的沟通都是表面的,最关键是最后一刻的呈现,从实习报告到客户提案皆是如此。

06
在不自信的时候坚持住
  每个人都有露怯的时候。对于杨媛草来说,向来很强的自尊心会不知不觉放大露怯带来的尴尬。她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感觉到强烈的不自信。那是读大学的时候,她跟着心仪的男孩子去酒吧跟人聊天,穿着借来的大了两码的高跟鞋,一边听着一群人热烈讨论外国音乐的流派,一边大脑空白。别人问她喜好,三言两语之后就只好微笑点头不语,“我当时觉得自己真的好傻”。
  好在大哭一场之后,她就摆脱了心理负担,“我得学会跟人乱侃,显得自己很活泼,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自然的东西”。技巧原来也不是那么难,从酒吧A游荡到酒吧B,把这个旧话题倒卖给那个新朋友,渐渐地,她不再处于“那些人怎么什么都知道”的惶恐中,自信又找回来了。

07
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不固守成见
  其实IPCN要做的事情就是平衡各个合作方的利益关系,在每个人都想获得更多的时候如何确保彼此的信任。比如,如何协调Syco与SMG制作团队的关系。
  相对于所有Got Talent系列来说,《中国达人秀》是个特殊的节目。而这种特殊性某种程度上是总导演金磊在初赛第一场剪辑开播前48小时决定的。从所有手续敲定到开播,金磊的时间只剩下一个半月。版权方每隔一个阶段就会派专家来做一些理论指导;除此以外,交给金磊的还有一本200多页的“宝典”,厚得像半本黄页。按照金磊的说法,这本册子事无巨细但是没什么逻辑,像一个所有文件的汇总,有价值的大概只有前10页。
  金磊推翻了Syco公司为达人秀系列设置的情节叙述方式,这意味所有影像剪辑的方法要被改变,整体的叙事重点也大不一样。版权方最先冒出反对意见,但让金磊意外的是,杨媛草的纠结比谁都多。“她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大意是我不能这样讲故事。”金磊说,“但我跟她说你要相信我。英国人的剪辑方式其实像美剧,非常成熟,节奏很快,但他们不会符合中国人的期待。中国人要看的是情感。”
  杨媛草听从了金磊的判断,而没有去强化版权方对SMG的意见。节节升高的收视率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




朱珏
汉高中国及香港地区
人力资源总监
C=CBNweekly
Z=朱珏

C:都说三十而立,对于普通公司人而言,30岁在职场上是不是非得有个意义?
Z:我有好多同事到了30岁都特别焦虑,尤其是男性,会跑来问我“你看我30岁了还没有升经理该怎么办啊”。很多人都把30岁看成一个Milestone。
我觉得与其把30岁人为地设定成条款这样的东西,不如把它当成一个必然会经过的过程。我记得苹果CEO乔布斯有一次在一个大学演讲,他就说过很多努力当时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好像是他去学习了书法,这在当时没人觉得有用,但最后他为苹果软件的字体审美设定了标准。我想说的是,成功不是精神负担,在职场上,你做事不应该去计较这件事是不是一定能够带来成功,而是看它能不能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C:社会对于公司人的成功标准是不是太高了?
Z:其实有趣的是,虽然理性要求为大多数事情下一个定义,但成功这件事是依靠每个人的不同界定的。Title、薪水和权力并不是成功的全部。
我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是:在不损害自己身心快乐的前提下达成自己的目标。成功其实往往事关性价比的问题。它与目标相关,这个目标可以很大,也可以很普通。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成功定义的确有些狭窄,事实上没有多少人能够成为李嘉诚或者杰克·韦尔奇。所以还是为自己设定现实的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得到认可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不顾一切坚持下去。

C:职场上的成功是否具备借鉴意义?
Z:我个人认为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在人力资源里面我们称之为胜任能力模型。比如我们会研究100个成功销售员的案例,然后从他们身上总结出共同的特性,例如他们总是以结果为导向,不容易气馁等等。
成功的案例一定有可以借鉴之处,我们在杨媛草的案例里也可以看到一些。比如她在实习的时候更愿意比别人多走一步,多想一些,我们把这个称之为“精益求精,让优秀成为习惯”。优秀不再是来自别人的要求。再比如她不会轻易放弃,其实她不是不自信,只是在不顺利的时候不会轻易放弃。职场是一个马拉松,如果能靠勇气在别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坚持一下,一定能够更胜一筹。
联系编辑:[url=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ur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05

三十三歲踏上學藝之路 為和菓子注入台灣精神 唐和家 打進加賀屋的高級伴手禮

1 : GS(14)@2010-12-27 16:41:13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05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83

苦悶上班族 三十九歲轉軌 舒服T恤 立志要做台灣的優衣庫

1 : GS(14)@2010-12-27 16:42: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05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88

深創投靳海濤:創業的三十種死法

1 : GS(14)@2011-03-20 16:57:16

http://column.chinaventure.com.cn/u/jinhaitao/archives/2011/6020.shtml
            
            
                                                      創業的三十種死法
[ 2011-3-1 11:12:00 ]

  從創業者的精神、企業發展戰略、公司治理結構、產品技術及商業策略與經營模式五大層面,分析創業企業為何失敗。
  什麼是創業失敗?倒閉了是失敗;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卻陷入平庸也是失敗;預期目標和現實相差很大,也是失敗;想做大做強,但總是小打小鬧,也是失敗;一遇風雨就飄搖也是失敗。這些都是廣義的失敗。
  做創投的都要研究失敗。投資初創期的項目,可能是成二敗八;投資成長期的項目,可能是成五敗五;投資相對成熟的上市前的公司,可能是成七敗三。創業者經歷的失敗就更多了,創業者個體的失敗率非常高,所以研究失敗非常重要。
  我從五個層面並用一些案例,來說明什麼因素導致了失敗。第一是創業者的精神和道德層面;第二是企業發展戰略層面;第三是公司治理結構層面;第四是產品技術層面;第五是商業策略與經營模式層面。
  創業者的精神和道德層面
  缺乏理想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有理想。反之,我們投資失敗的企業,失敗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理想和情操,把錢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我們原來投資的一家企業做艾滋病藥研究,預期可以是個明星企業。如果這個企業還存在的話,肯定在創業板第一批上市公司陣容裡。但是它倒閉了,老闆也鋃
鐺入獄了。為什麼呢?在做企業過程中,他利用這個平台,想自己掙更多的錢。如果一個創業者把錢看得最重要,早晚要失敗,因為他可能為了錢做一些不該做的事
情。
  所以,做小生意勤快就夠,做中生意要拼智慧,如果要做大生意,必須靠德,也就是說要有理想。
  只適應順風順水,缺乏堅持的決心和毅力 我們投了一個企業,做生物新藥。在過去十年裡,它沒有一分錢收入。但是它堅持下來了。在美國的同類藥,去年賣了78億美元,而我們做的這個藥,價格可以便宜一半。這個成功是個大成功,但如果沒有永不言棄的精神,這個公司早幹不下去了。
  我們投資的另一家企業,在路由器行業興盛時做路由器,做得不是太成功,就轉向網絡安全。幹了一段,又不行。現在轉向了系統集成—一個在中國可能做不大的行業。如果這位創業者堅持做路由器,我想這家公司至少不是現在這種境地。
  過於依賴以往的經驗,因循守舊拒絕改變 產品要升級,模式要創新,管理上也要創新。任何一方面,如果依賴以往的經
驗,都可能導致失敗。我們投資過一個資源類行業企業,條件非常好。但是它死守傳統,不去開發創新的產品,也沒有開拓創新的模式。金融危機前,傳統的產品每
年能貢獻5千萬~6千萬元利潤,金融危機以後只有500萬了,處於半死不活狀態。
  我們投資東莞的一家光電企業,以前做鋼結構,後轉向高科技,現在是LED照明的亞洲老大,它的路燈已經超過3000公里。你創新了,做了一個新產品,不用擔心過去的產品,這是環境變化帶給企業的變化。
  長袖善舞,缺乏務實精神 有些創業者不是紮紮實實地干,而是投機取巧。比如說靠忽悠,靠忽悠能成一時,無法成一世。講門子、盼速成,希望一件事情很快能成功。天上掉餡餅也許有一次,不會有第二次。企業缺乏務實精神,今天不失敗,明天也會失敗。
  為上市而上市,既害人又害己 企業上市,應該是水到渠成的過程,不是靠單純的包裝。為上市巧做假賬,毛利或者淨利
突然提升。為上市拆東牆補西牆,拆一次可以,但如果遇到環境變化,那可能拆西牆補東牆也不夠。還有的企業為了上市而盲目擴張,結果不能適應市場需要,或者
沒有團隊去經營擴張以後的資產而導致失敗。
  企業發展戰略層面
  不清楚長期戰略 創業不能只知道今天干什麼,不知道明天干什麼。長期發展戰略處在一個混沌狀態,你就沒法給員工指明方向。
  我們投資做太陽能的晶科能源時,公司單一做拉晶,在行業內處於二三流地位,很快碰上金融危機。面臨金融危機,企業認真分析了行業狀況,做了戰略調整,
由原來的拉晶擴展到電池片,再擴展到電池組件,2010年在紐交所發行股票上市,前段時期又以很高的價格增發了一次。晶科2010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人民
幣5.14億,其中第三季度實現2.59億,環比增長43.6%,同比增幅高達1865%,這家企業已經進入了第一流的太陽能企業行列。
  企業步入金牛業態後,現金流非常好,就一定要考慮轉型升級。如果金牛的時候不轉型,不做戰略調整,有朝一日可能變成瘦狗。
  戰略只在淺層打轉,缺乏探求深層規律的魄力和本領 一些企業只是在過往經驗上找出路,只在表面資源上做文章,結果導致企業都沒長大。一定要跳出來,通過創新方式使企業獲得發展。
  不敢擴張或者無序擴張 擴張是一把雙刃劍。對於創業者來講,第一,不能做小腳女人—不去擴張。第二,不能偏聽偏信資本運作者的主意,在不該擴張的時候去擴張。要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去做。擴張不及則憂,但擴張過度,比不及還差,就像一句成語「過猶不及」。
  一家位於蘭州的企業的創業者認為不需要擴張,可以滿足市場需要。隔幾年一看,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了,於是想要擴張,卻突然發現,第一錢不夠,第二競爭對手已經一大幫了。這就是「不及則憂」。
  另有一家企業,本來有合適的時機上市。但他認為規模大了以後可以賣更好的價錢,於是買了美國的一整條生產線,結果這條生產線從建立那天起就沒有一分錢
的盈利,企業現在已經倒閉了。如果他不盲目擴張,上市有了更多錢以後,再看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方式擴張,也許已經成功了。這就是「過猶不及」。
  擴張應該循序漸進。我們投過一家做工業化廚房的企業,第一個廚房還沒有運行,就去擴張做第二個廚房。第一個廚房的運營是非常必要的,在運營中找到好和不好的地方,再根據運行的實際情況建第二個廚房。結果還沒能把第二個廚房擴張起來,資金鏈就斷裂了。
  我們現在投了一個做連鎖餐飲的項目,創業者要來深圳收購15個網點。我對他說,千萬不要一下子收購15個,極限不能超過3個。結果他試了3個點,深圳2個,東莞1個,都失敗了,因為產品不適合這個地方經銷。所以,創業如果不知道行不行,要先試,再循序漸進地推進。
  資本運作戰略出問題 很多企業家缺乏資本運作的判斷能力,偏聽偏信財務顧問。但如果企業制定了資本運作的規劃,企業家一定要自己首先搞明白,完全明白是不大容易的。要持續積累,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體瞭解後,還要做到兼聽則明。只聽一家財務顧問給出的意見也許會違背企業利益最大化。因為財務顧問是有特長的。比如說我的特長是做美國上市,我如果給你推薦別的地方,我的飯碗就沒有了。
  財務槓桿的戰略不當 不利用財務槓桿,沒有合理的負債,那你就不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家。但如果負債過高,流動性風險就增高,正常情況下高負債還能撐得住,一遇到經濟環境變化,特別是金融危機,就撐不住了。
  企業相互亂擔保害人害己,而且喪失了被營救的條件。我們投資過一家細分行業老大的企業,一味搞擴張,錢不夠就借款。借款得找人擔保,就跟另外一家企業
搞互保,結果擴張本身失敗了。原本還有挽救的機會,但跟他互保的對象也失敗了,沒有辦法救。所以,相互亂擔保是害人害己的辦法,千萬不要為降低財務成本而
搞互保。
  公司治理結構層面
  實施家族式管理,缺乏輔助決策體系的監督 很多創業企業是家族企業,不少還是夫妻店。我的觀點是,如果一個企業想成功,必須關掉夫妻店。家族企業想成功,必須適度地進行決策陽光化。家族企業會產生什麼問題呢?第一是員工缺乏責任感。第二是碰到困難的時候,員工很難跟你同舟共濟。第三是無法做到集思廣益。
  核心創業人員持股比例過低 核心創業人員的持股比例如果低於30%,成功率就低(國有企業除外,國有企業給員工
10%或15%的股份就很好了,因為基礎不一樣)。我們投過這樣的企業,行業很好,企業水平也很高,但從這個公司出來的人,已經締造了一批偉大的公司,而
這個企業卻走向沒落。原因就是骨幹沒有股份。還有一些靠風投支持下來的公司,大股東是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團隊持股比例很小,這種企業的成功率也低。創業者
骨幹股份少,做事的心態和辦法都不一樣。
  另外,老闆不變,團隊常變不可取。遇到困難,應該讓團隊去持股而不是換一個團隊、改個產品,這種做法成功率不高。
  激勵與約束不匹配 激勵不到位,等於不激勵。該花100元的只花了60元,等於白花。我一貫的主張是,單給團隊高薪水、高待遇是不行的,應該給他股份。約束也非常重要。約束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人「有賊心無賊膽」。賊心管不了,但賊膽可以靠制度來管。
  創業團隊的智力結構過於單一,風格過於重合 創業團隊如果知識結構不齊全,都是一類專長的人,很容易出問題。有人
適合搞技術,有人善於搞管理,有人善於搞經營;內向的人適合搞科研,外向的人適合搞經營—應該作這樣的分析判斷,做到人員合理搭配。人才結構好的企業,成
功率非常高;人才結構不好的企業,成功率低,或者成功了也是小成功。
  實際控制人的精力過於分散 很多創業家同時做很多事情,不如專注做一件事情。如果作為老闆,你已經不專注了怎麼辦?第一,你的CEO必須持有公司股份,太少了不行;第二,你應該有人格魅力,在員工面前,你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如果人格魅力不夠,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產品技術層面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企業盈利能力影響非常大。中國也有靠知識產權作為主要營收的企業,更多的情況是,由於知識產權保護得比較好,企業獲得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環境。如果在知識產權方面有重大瑕疵,這樣的項目不要做。
  技術門檻和市場門檻低 門檻包括兩個:技術門檻和市場門檻。門檻高低,不能用簡單和複雜來區分。有的企業做的事情,看起來很簡單,但門檻很高。因為市場地位也是門檻—新浪、攜程都挺簡單,但市場地位高,有規模,這樣的企業門檻很高。
  可替代性強 作為創業者,替代趨勢的分析非常重要。有三種替代:第一種是革命性的,比如說LCD(液晶)替代CRT;第二種是多樣性的,比如電影和電視劇,過去電視劇把電影贏得一塌糊塗,後來電影歸來了;第三種是差異性的,比如網下網上購物方式的長期共榮。
  有天花板 一些專業的軟件公司,市場佔有得差不多之後就下來了,又去規劃另外一個專業軟件。應該開始規劃的時候,就要多規劃幾個產品,奮鬥空間不能太窄。如果人家認為你有天花板,就不會有興趣。你想私募很困難,或者上市了股票價格走不上去,這都是天花板造成的。
  單一市場 以前中國企業能出口是好企業,現在要既能出口又能內銷才算好。兩個市場都敢賣,就說明對國內和國外的銷售都掌握了規律。單一市場有一個很大疑問—經濟週期和宏觀環境變化可能導致生存困難。
  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大 創業或投資,朝減少消耗的方向走,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對於現有的企業來講,有兩條對策:第一要逐步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第二要提高應對環境變化的本領。在金融危機時有一個現象:需求減少了,但有限的需求會特別集中,這會造成個別企業更加優秀。
  我們扶植上市的東方日昇,做太陽能的。2007年利潤是2000萬元,2008年太陽能行業大洗牌,東方日昇的利潤漲到8000萬元。2009年利潤達到1.35億元,2010年1~9月業績1.5億元。它何以持續增長?因為有消化環境的本領。
  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產品與技術的水準要與眾不同。產品與技術市場基礎要牢固,市場要有一個認可度。所以我認
為,創業要爭取做哪怕很小的細分市場的第一第二,做後邊的不行。另外,產品與技術的經營管理要略勝一籌。核心就是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好了,就可能在別人不
掙錢的時候掙錢,在別人掙小錢的時候掙大錢。
  商業策略與經營模式層面
  泡沫階段趕潮流 創業也好,投資也好,不要在行業中後期或頂點進入,否則未來3~5年都是艱難的生存期。
  我們曾經投資一家企業,投資當年就是利潤最高點,因為這個行業走到頂點了。要選擇在行業的爬坡階段投資。2006年底,我們投資了做鋰電池正極材料的
企業,利潤不足300萬。在別人還不敢投的時候我們投了,結果企業高速成長,2009年利潤已經達到4000萬元,上市了,我們賺了近50倍。
  產業鏈過長 幹一件事,要考慮你的鏈條究竟有多長。我們投資了很多芯片設計公司,後來發現到終端短的企業都成功了,而到終端長的企業,情況不太好,這就叫「鏈條過長容易斷」。
  我們還投資了電視購物公司。電視購物公司在國外挺好,在中國卻沒有一個偉大公司出現。細分起來,就是因為需要搞掂的環節太多。首先,要有頻道資源,可
能這個城市簽了那個城市簽不下來。第二,要選擇好的產品也不容易。第三,購物人的觀念也非常重要。中國是一個誠信不夠的國家,大家對電視購物不相信,影響
營銷效果。第四,還有跟商家利益分配的問題,事情很複雜。因為環節太多,某一個點出了問題就不行。
  制約點太廣太多 同樣的道理,如果辦成一件事情需要蓋很多「公章」,這事就很難。產品也一樣,如果你做的產品配套環節太多,也會非常困難。
  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這是需求分析的問題。每一個項目,你都可以這樣去考慮:它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雪中送
炭要比錦上添花好。例如,手機支付有兩種:一種可以把信用卡集成在手機SIM卡上,付款只要帶手機就可以。另一種模式是把通過桌面執行的電子支付搬到手機
上。前一種模式是雪中送炭,後一種模式就是錦上添花。同樣兩個項目,雪中送炭的應該是優先選項,如果是「錦上添花」型項目,那必須高舉高打。
  領先一大步等於賠錢等三年 要干領先一小步的事,而不要干領先一大步的事。領先一大步的事國家來幹。
  忽略新項目的凌亂美 對項目亮點的準確判斷是成功的一半。比如騰訊。十年前,騰訊找我們投資,我們看不明白,或者說對凌亂美沒看明白,沒投。如果當時投5百萬元,現在的市值應該是400億元。所以,不能忽略創新項目的凌亂美。創業也好,做投資也好,對項目亮點的判斷是很重要的。
  當雜貨舖掌櫃 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專業化,如果已經專業化,就要把細分領域做精。我們也做過這樣的項目,企業本身業務是專業化的,但它沒有把專業化的一個細分領域去做精,而是每一個都去做,最後它失敗了。
  單一依賴 對單一客戶和市場的依賴也很可怕,有的時候企業家覺得單一依賴很舒服—對特定市場的依賴,是因為這個市
場提供的利潤高,換了一個特定市場可能利潤低。但應該從更長的時間點來看這個問題,因為市場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此外,做資本運作的時候,如果你多個市場,
投資人的想像空間就大,估值就高。所以,不管從經營角度來講,還是從投資角度來講,都要儘量規避單一依賴。
  註:本文首發於3月1日,來源於中歐商業評論。
[url=http://column.chinaventure.com.cn/u/jinhaitao/archives/2011/6020.shtml][/ur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5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