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Google的十誡
1.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2.
3. 快比慢好. Fast is better than slow.
4. 網絡社會需要民主. Democracy on the web works.
5. 您不一定要在桌子前找答案. You don't need to be at your desk to need ananswer.
6. 不做壞事也能賺錢. 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
7. 未知的信息總是存在的. There's always more information out there.
| ||||||
金融從業員及Banker,每天的工作涉及證券買賣,交易員一時大意落錯盤、基金經理投資做錯決定,真金白銀的損失,若是自己錢還可以「暗啞抵」,但客人的錢有何閃失便會累及份工,承受的壓力大到可能隨時爆煲,原來除了抑鬱症外,還有個看來更學術性的心理症有機會出現在金融人以至散戶的身上,叫做「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市場變得政治化,無法從正常經濟角度預測市況,很多基金經理都改變投資策略,老的一套Buy-and-Hold(買入長揸)投資哲學破產,進化為Tactical Asset Management(戰略性資產管理),即是要不斷調整投資組合,寧願有賺趁手以避風險,美國肯薩斯州大學學者Bradley Klontz及Sonya Britt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這可能是財策師患上PTSD的表徵。 該研究指,2008年金融海嘯後,有93%財策師感到中至高度的創傷後壓力,有39%更出現嚴重的PTSD徵狀,包括胡思亂想、失眠、感覺麻木,以及自責等。精神科醫生則指出,香港與外國的金融從業員患上情緒病卻有點分別,原來竟與香港金融業出路狹窄有關! 唔敢睇新聞 經常發噩夢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李永堅醫生指出,香港的Banker情緒病,PTSD和抑鬱症(Depression)都有,但以抑鬱症較多。 李永堅解釋,這又是香港的經濟環境造成:外國環境較佳,外國人對金錢觀念較豁達;反觀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城市行頭較窄,金融業人士較難「放低」,尋覓另一條出路,遇挫折後易鑽牛角尖,患上抑鬱症會多於PTSD。他有數個PTSD病例,其中一個便是08年金融海嘯後患上PTSD,症狀包括不敢看電視和報紙新聞、不敢經過銀行股票機、不敢講經濟和發噩夢等。 而李永堅稱,其實抑鬱症比PTSD更可怕,因為抑鬱症病人中有高達15%會自殺,而PTSD自殺比例卻很小,但會選擇逃避,影響到正常生活。 PTSD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讓病人在安全環境再度面對創傷事件,克服恐懼,嚴重者加藥物治療,輔以調節腦內「血清素」的藥物(SSRI)。最後該病人可以面對財經資訊和股市,甚至繼續縱橫股場。 香港不少知名金融人,在這個猶如「壓力煲」的金融市場中出現過不同程度的身體或精神毛病,其後如何減壓以回復身心平衡?現在有否改變投資心態與策略? 投資勿衝盡 寫稿助減壓 黃國英最難忘08年金融海嘯的引爆點雷曼兄弟爆煲,「好記得9月15日雷曼宣布破產,美股好似無底咁插,第二日香港係中秋假期,我淨係瞓咗兩粒鐘,全日呆咗睇住部機(股票機),但又咩都做唔到。」 黃國英憶述自己經過多次股災,「97年自己做咗幾年嘢儲咗筆錢諗住買夾屋,點知股災一嚟,第一層樓無咗,但焉知非福,之後樓市一直跌;04年係事業低潮,大跌市後第二日返公司受靶,但當時管嘅錢少,唔夠1億元,只係70、80張期指,輸400幾萬,更出現心絞痛,幸而有位警察朋友推薦我練太極五行氣功。」 現在黃國英領悟了自己的投資哲學:「唔好衝到盡!(他所管理基金)有兩至三成回報已威到盡;以前好市時,心雄會求個七、八成回報,攻到嘔,但市場一逆轉好易輸死」,現在「一旦遇上突發事件,先剪一抽(減磅),立即找對沖方法,現在市場好多產品可以作對沖,市跌都有嘢戥住,咁多工具唔會輸死你。」 黃國英又笑說,「其實幫報紙寫稿都係減壓方法,因為腦海要重新組織當日交易,理順思緒,檢討當日交易得失,又可以文字宣洩情感。」 對沖基金經理黃國英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封咪兼封筆 踩單車健身 去年3月「封咪」兼「封筆」,揚言休養一年後「重出江湖」的丁世民,表示現在仍是復出無期,因為「近期忙於處理家事,我隻17歲嘅貓啱啱去咗,另一隻13歲,都想多啲陪佢」。 丁世民過去專注港股到美股時段,弄得自己嚴重失眠,身體轉差;過去一年,丁世民令自己放鬆心情,增加睡眠時間,雖不是佛教徒,頸腕也掛上佛珠,心煩便念《六字大明咒》,都令心境平和,他更買了一部過萬元的單車逼自己到戶外健身。 丁世民現在毋須為客戶「揸盤」,主要是管理、培訓和推廣見客,所以市場壓力確實大減,但他因性格問題而無法完全抽離,「雖然唔關自己事,但見到啲客輸,自己就會擔心到瞓唔着」,所以他自嘲「道行未夠」,還需花時間學識「放低」。 投資商品期貨由於金額巨、變化多、波幅大,他說一定要學識先止蝕,「以前愈跌愈溝等回升嘅方法已經行唔通」。他又認為可留意另類投資,例如他自己收藏古董錢幣、股票、債券,又可升值又可放鬆心情。他沒有投資市場熱門的黃金,反而看好白銀,已儲蓄了大量銀幣,因為「銀價其實永遠先升過黃金」,相信6至7年後銀價會翻一番。 最後丁世民改了復出宣言,表示大市見底當日,才是他復出之時,問他恒指今年最低多少?他說已調高了預測,今年第四季時料見16,000點(原先預測最低14,000點)、道指則見12,000點,即還有兩成跌幅! 商品及期貨業丁世民 廣發期貨(香港)副總經理 古董好鑑賞 藝術勝金錢 曾出現急性抑鬱症病徵而退休的陳子政,現在主要做顧問和非執行董事,令自己有更多時間休息和享受生活,他說人要學懂「別執着,要知足」。 過去他在銀行界任交易員,每天應付急速的買賣決定,漸漸訓練出敏銳的直覺,早年他出現失眠,而證實屬急性抑鬱症病徵後,他亦憑直覺快速決定退下來,因為身體始終最重要,休息期間除了做運動,還看小說療養心靈,更練就了好廚藝。 現在陳子政只任港交所非執行董事、旅遊發展局成員、CVC私募基金顧問,及紅十字會董事會成員等非執行性的職務,這些工作不會太困身和太大壓力,亦不會影響其退休生活,同時仍可為市場貢獻其寶貴經驗。 而陳子政多年來亦投資了一批古董,來源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地氈、油畫、雕像、銀器、瓷器等古董擺設;但他卻不建議一般投資者沾手,因其流通性低,沒有透明市場,買賣差價很大,而且市場口味常變,升值無保證,作為投資難免有風險;但更難得的是,他不視古董為投資工具,不計較其升值潛力,學會了欣賞藝術凌駕於投資升值的道理。 退休銀行大班陳子政 港交所非執行董事 習詠春減壓 長揸不短炒 80年代本港外匯市場曾較股市蓬勃,交易員操盤超快超緊張,在外匯市場打拚超過20年的陳少平回憶:「我由初級交易員做起,當時一個交易只得10秒考慮。當年交易員壓力大、啲人乜都賭一餐,更有人試過輸晒成副身家。」他見過有交易員賭電影票房、天氣,甚至明星八卦消息也有人賭。 他笑言「壓力人人都有」,最重要是自己調整心態,他現時工作同樣講求「快」,他會以習詠春來減壓;近年他見同行亦較少以賭博減壓。 「薪水與付出必成正比,若遇上困難時,應先檢討自己」,陳少平認為金融從業員要熟悉市場上的新業務及措施,然後作出配合。目前他個人的投資偏好簡單:「短炒形同『買六合彩』,故以磚頭及長揸股票為主。」 外匯市場猛人陳少平 中銀(香港)總經理及投資主管 漫步唸佛經 大假必全退 馮孝忠認為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工作壓力,遠不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那般大,97年除股價暴挫外,聯匯亦臨脫鈎壓力。 銀行業工作繁重,馮孝忠有個保持忙而不亂不動氣的方法:他習慣每天由寓所慢慢步行至中環恒生總行上班,下班再步行回家,藉此調整及放鬆心情;聽說他還一邊走路,心中一邊唸佛經,令呼吸調息平和。他又每周至少打一次網球,每次兩小時,鍛煉身體;每逢放大假,他更選擇「全退」,去一個手機也找不到他的地方,完全與工作隔離,享受大自然。 由於工作性質關係,大部分銀行家的投資都受到嚴格限制,馮孝忠的投資就是每月把公積金全部放在恒指之上,由於是月供,恒指最高時買過,最低亦買過,不用花時間「make decision」;除此之外,便是外匯定期存款,但他也只是間中調整外幣比重。 銀行大班馮孝忠 恒生銀行執行董事 小資料:甚麼是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指人在經歷過巨大威脅性或災難性事件,如天災、嚴重意外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心理狀態失調,並產生後遺症,症狀包括噩夢、性格大變、情感麻木、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及易受驚嚇等。 |
在泡沫的產生過程中,價格不斷上漲,人們的想法也在不斷的改變。隨著價格的上漲,那些原來認為經濟中存在泡沫的人,會對自己先前的判斷產生懷疑,並開始思考是否真的是那些基本的經濟因素推動了價格的上漲,如果價格持續上漲了若干年,那麼許多人就會認為那些把價格上漲視為泡沫的專家可能是錯了。並且他們會義無反顧的相信確實是基本的經濟因素推動了價格的上漲,而且這些因素將永遠繼續發展下去。——羅伯特·J·希勒
股市的泡沫有兩種:經營泡沫和估值泡沫。經營方面的估計水平是最貼近經營實體的,而估值方面的水平則更多反映了投資者的感情與認知。前者是由公司所在行業的瘋狂投資和成長支撐的,後者則更多由投資者情緒推動的。所謂的「價值投資」通常比較關注估值水平,並且更多的從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去給公司估值,正統的價值投資者很少去分析判斷實體行業的經營狀態,更不用說去預測,他們通常認為預測是件不靠譜的事。估值泡沫相對容易辨識,最為簡單的就是看PE水平,如果一個有足夠多樣本的行業,許多公司出現了高PE現象,則可以初步判斷出現了估值泡沫。這種泡沫也是經濟史上著名泡沫的顯著特徵,儘管容易識別,投資者卻很難理性抽身。受到人類貪婪本性和羊群效應的雙重影響,這種泡沫儘管發生了很多次,卻注定了永遠會不斷週期性的上演。
相比之下,經營泡沫則隱蔽的多。我認為通常所說的「趨勢投資」其實就是更多關注經營實體狀況和趨勢(可能也有觀點會認為趨勢投資就是關注股票走勢本身的趨勢,也即技術、圖表分析流派)。譬如曹仁超,他顯然很好的把握了幾十年的行業變遷、實體經營狀況,巴老和芒格也是更多的關注了企業經營本身(但當然不是不顧估值水平的買入)。我認為如果能把握好這種小到公司、行業經營走向,大到國家、社會發展趨勢,那麼無論是進行長期投資還是短期投機,都會取得不錯的業績。在這個前提之下,估值相對而言就是次要的了,長期而言,進入時的估值高低只會對長期業績產生輕微影響。芒格就曾說估值是小兒科的事,大概也就是認為有比估值更重要的。
包括戴維斯在內的許多投資大師,談到市場是否有泡沫時多是從估值方面去看股票,少有人將這兩者區分開。這也無可厚非,因為無論歐美還是國內,在資本市場的歷史上這兩者通常是伴生關係,尤其是對於市場總體狀況而言。即經營水平好的時候,投資者通常也更樂觀,願意給高估值;反之亦然。這就是戴維斯雙殺的起源,威力最大的一種情況也就是經營泡沫和估值泡沫同時處於頂峰之後,又同時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程;反之則是股市獲利最佳的時機,也就是我通常所說的熊市底部買進,牛市頂峰賣出。但實際的資本市場是很複雜的,由幾百個行業、數以千萬計的上市公司構成,類似1929、1987、2001、2007這樣的整體性瘋狂畢竟在過去的一百年都是屬於少數時間,其餘大多數時間各行各業、各家公司的表現都是大相逕庭的。而且即便是上述幾個著名的時點,各行各業的經營表現、估值水平和股價表現也不盡相同。
兩者通常相伴相生,但也並非總是一起發生。九十年代末的科技網絡泡沫主要是由投資者情緒推動的。在泡沫起始之初,電子信息產業在萌芽時確實注定了要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但這種改變顯然不會只是在短短數年之內就快速產生深遠影響。在2001年納斯達克達到頂峰時,許多確實有實際業績的科技網絡藍籌股的市盈率都高達60倍,更不要說很多僅僅是披著科技網絡概念的垃圾股了。整個泡沫發展過程中只有英特爾、思科、微軟等極少數塔尖上的公司真正賺到了錢,但他們的PE水平也遠遠高估了將來的增長水平。這輪泡沫中,實業經營方面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供過於求,儘管在當時看來通信設施建設有些超前,但現在仍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3G、4G、5G的建設仍是如火如荼,許多被傳統價值投資者打上「僅僅是概念」標籤的電腦、寬帶、手機、網絡購物已經實實在在的走進人們的生活。但相比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企業的這些實在業績來的太遲了,2001年主要由估值泡沫崩潰帶來殺傷力極大的牛熊轉換早已發生。
再來看一個相反的例子,即國內近幾年的金融特別是銀行業。自從2008年以來整整五年多,整個行業的市盈率基本都維持在個位數,甚至低至5倍、6倍,接近美國銀行業歷史上最低估值水平。然而這五年來銀行業的業績卻依然保持高速增長,以招行為例,2008-2012這五年的淨利複合增長高達24.3%,然而無論PE還是PB卻一路走低。這種反常現象給很多投資者帶來困惑。許多人歸因於市場先生的怪脾氣,我卻更願意找找根源。在2008年之前的十多年裡時間裡,銀行業的業績增長水平是全世界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相比歐美銀行間的激烈競爭,國內大型銀行由於天然的壟斷優勢,其成長更多的是依賴國內經濟(尤其是國企)的自然增長水平,並且很可能在經營層面上較大的透支了未來,即到了2009年時其經營狀況出現了泡沫積累的一個高峰。2011年底某銀行行長語出驚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我們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因此,銀行業的超低估值水平,可能是在反映市場擔憂經營泡沫的長期回歸而已。
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很可能是另一個經營泡沫例子。即便是爭議最激烈的2012年,高端白酒的PE大多在十幾倍,並沒有明顯的估值泡沫。但白酒股的低PE是建立在利潤超高增長的基礎上的,以茅台為例,2011年73%的增長速度是過去十年僅次於2007年的水平,2012年51%的增長水平又是排在2003年之後的第四名。這樣的高速增長情況下,即便股價出現顯著上揚也會導致PE走低。從PS和PB看,則多少有一些脫離正常生意應該有的水平。從2001-2004年,茅台的PB水平最高4.9,最低1.8,而2008-2011年,PB最低6.4,最高19.4(B取上一年靜態數據)。橫向比較世間百業,從經營方面看,毛利率和淨利率水平則出現了顯著的泡沫。類似的,2005-2007年的工程機械、水泥、鋼鐵、造船都是顯著的經營泡沫,儘管其中很多股票當時的PE水平也並不高。而醫藥行業,目前經營泡沫並不明顯,但估值泡沫已經初露端倪。
泡沫一旦產生,卻也並非注定很快破滅。股票市場總體性的估值泡沫是比較容易以快速崩盤的形式來破滅的,這是由投資者情緒決定的,但對於個別行業、個別公司,卻有可能用長時間的業績成長來支撐其泡沫,譬如歷史上的蘇寧電器,過去十年的估值水平一直不低,卻依然成為大牛股,這是有實際經營業績支持的,因為它可以下一年的更高利潤來填補今年的高PE,這也是成長股的魅力所在。但投資者的問題就在於容易將少量的成功企業聯想到其他多數企業,事實上這類成功企業遠比人們想像的要少。即便是蘇寧這類優秀的成長股,一旦過了成長期,也會遭到投資者無情的拋棄。
————–[轉載開始]—————-
陽光紙業2億元引進德國預印生產線
http://www.clcmw.com/clcmw/changle/2013/11/27/082403.shtml
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2013-11-27 8:24:03 作者:王一然 通訊員 田金鵬
昌樂傳媒網訊(記者 王一然 通訊員 田金鵬 ) 近日,山東世紀陽光紙業集團為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投資2億元從德國引進兩條預印生產線,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計劃於明年初投入生產。據了解,該生產線設備投入使用後,可使該公司實現由目前的為用戶提供原材料向提供印刷品、半成品的轉變,產品附加值大為提高。
————–[轉載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