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稱全球頁岩油可供世界用10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31美國能源部調查顯示,42個受調查國家頁岩油儲量為3450億桶。能源部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頁岩油儲量由320億桶增加到580億桶。
美國能源部稱,這一結果表明,頁岩油可以滿足全世界超過10年的石油需求。目前,全球每天石油需求量是9000萬桶。
數據顯示,俄羅斯頁岩油儲量排世界第一,美國第二,中國第三。

數據顯示,中國頁岩氣儲量排世界第一,阿根廷第二,美國第四。

報告指出,頁岩氣讓世界天然氣儲量上升了47%至22882萬億立方英呎。
頁岩油和頁岩氣將石油價格限制在120美元每桶,這讓西方國家有了制裁伊朗的槓桿。伊朗,是主要石油輸出國之一。
另外,花旗大宗商品研究中心負責人Edward Morse指出:
由於[開發頁岩氣的]地質學是新的,技術也正在快速發展,頁岩資源通常被外部市場參與者低估了。
在頁岩能源方面,美國和加拿大具備優勢。首先,它們有大型國內輸油管道網絡。其次,它們有充足的水源支持水力壓裂開採。
Morse稱:美國的情況非常獨特,讓頁岩油氣開採更有效率。
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部門負責人Adam Sieminski說:
今天的報告指出了全球頁岩氣和頁岩油的巨大潛力。然而,目前「技術性可再生」頁岩資源是否具備經濟可再生性,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大買家的逆襲:世界頂級上市公司八年前想投資藍標,現在卻被藍標控股19.8%!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52.html藍色光標2013年4月底宣佈收購英國上市公司Huntsworth約19.8%股權後,Huntsworth公司CEO Peter Chadlington勛爵接受了《創業家》專訪。他在1974年創立宣偉公關,後宣偉與萬博合併,成為全球最大公關公司。
《創業家》:八年前以前是您對投資藍色光標感興趣,現在是藍色光標投資Huntsworth了。
勛爵:在中國,公關十年前才開始起步;而在歐洲,公關存在多年、在解決生意問題上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如今,Huntsworth遭遇股票市場低迷,歐元貿易區很多公司也有類似遭遇。所以,藍色光標投資並與我們合作,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難得機遇,會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生意上的問題。
《創業家》:您是否考慮過藍色光標以外的其他公司來投資Huntsworth?
答:我和趙文權在過去八年裡建立起了很好的個人交情,以及生意上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些年我們一直商談潛在的合作機會。這比選擇其他從沒打過交道,或者對高管層根本就不瞭解的公司進行合作,要有利得多。
《創業家》:聽說您們本來打算讓藍色光標多買一些股份?以後會考慮讓藍色光標控股嗎?
勛爵:藍色光標可以自由地決定到底購買我們多少股票。如果他們想多買,可以在股票市場上多買,但是,他們購買的數量不能超過另外的控股方。
《創業家》:除了價格,談判過程中還有過什麼爭執嗎?
勛爵:在價格談判過程中,雙方都是開誠布公的,談得很直接。我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也做了一些讓步,直到雙方對這個價格都滿意,這方面並沒有太大問題。實際上,我們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戰略上的合作夥伴,是並肩合作的兄弟關係。趙文權在歐洲範圍內沒有開展什麼生意,他只在北美有小規模的生意,我們在中國的經營也很有限,所以非常容易談攏。
只有一種情況會導致問題的產生,那就是你施加壓力、要在短時間促成某個事情。我們從來不給施壓,從來不倉促達成某個協議。和中國打交道這些年,我們知道我們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也知道得到它的正確途徑是什麼。
我們的商談會持續到今年10月,我們要在合理經營與約束機制等多方面達成一致。
《創業家》:一家中國公司投資你們,內部有反對聲音嗎?
勛爵:為什麼會有反對的聲音呢?Huntsworth沒有一個員工反對和藍色光標合作。大家都認為,歐盟和英國的經濟發展在短期內很難有轉機。作為一個擁有1750名員工的首席執行官,我肩負著建立不斷創造利潤、並且壯大公司市場的責任。
《創業家》:您覺得藍色光標會成為中國的WPP嗎?您是全球公關行業非常知名的人了,趙文權將來會和您一樣知名,進入全球公關名人堂嗎?
勛爵:藍色光標肯定會成為中國的WPP, 這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趙文權也會成為比我更出色、更有名氣的人物。他很有經營頭腦,已經擁有強大的行業人脈和網絡平台;況且他還很年輕,可以在這個圈子裡繼續打拚二三十年。
熟悉趙文權的人都知道,他的口頭禪是「這個、這個」。和英國老牌廣告集團Huntsworth談判,對方見到藍標方面不停「這個」,一度認為是神秘切口,便將藍標入股案命名為「Project Jigger」(這個項目)。
要知道,過去藍標說要做「中國的WPP」,業界有很多人半信半疑。然而,拿下Huntsworth的19.8%股權後,藍標已在國際併購市場上樹立起重要的里程碑。
對於併購,趙文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他更看好買「人」的項目,表示以後對資源的併購會更加謹慎。
《創業家》:收購Huntsworth之後,你認為藍標處在什麼位置上?
趙文權:我說過三個目標,第一個市值過百億,第二個收入過百億,第三個就是要收購一個世界級品牌;第一個做到了,Huntsworth項目之後第三個也做到了。
第二階段,我們的新戰略叫十年十倍,希望在2012年大概二十億收入的基礎上,用八到十年時間增加十倍,達到兩百億元左右收入的規模。
(收購)博傑之後,我們對資源型企業會更加慎重,會更多關注通過自己專業服務能力去獲取收益的企業類型。另外,數字營銷業務希望未來在兩百億裡至少佔到50%,第二個就是希望在未來的盤子裡頭大概有30%左右來自海外市場。
《創業家》:什麼樣的公司是你認為值得收購的目標?
趙文權:第一,我們不太喜歡一些綜合性的公司,什麼都做,每年可能也賺一些錢,但是真的靠什麼賺錢,好像說不太清楚。我們喜歡的公司,是在某個特定的行業領域或者服務領域,有自己的專長,確實有門檻。
第二就是團隊一定要務實,大家對未來有一些共同的願景。有些人說干得很累,想把公司賣了,過幾年就退休,這種公司通常我們不會碰。我們跟每一個人說,希望這個公司還是你的,你還是總經理,還是CEO,甚至還是董事長,帶著這個公司繼續往前走。我們不太喜歡忽悠的,我們這個行業本身做傳播,做溝通,有些人就變成一種性格特質,會比較虛。
第三,我們還有一些其他指標,比如成長性,至少每年15%、20%這樣的成長性。
《創業家》:收購專業服務能力的企業,也就是「買人」,有什麼好處?
趙文權:在我們行業公司分兩種,一種靠資源賺錢,就是擁有這個資源,然後出售資源獲得收入和利潤;還有一種公司,沒有資源,通過提供專業服務、提供能力來獲取收入和利潤。
我們相對喜歡後者,藍色光標就是典型的這種公司。這種公司獲得收入和利潤是很難的,是一點一滴,一個客戶、一個客戶,一點東西、一點東西攢起來的,它是相對穩定的結構;丟掉任何一點東西,哪怕丟了一兩個大客戶,可能都不會產生本質性影響。只要能力還在,你始終還可以把它拿回來。
BP圖表(二):煤炭仍是「世界能源之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97英國石油公司(BP)12日發佈了最新的《世界能源統計評估》(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本文將繼續與讀者分享其中的一些精彩圖表。
相關鏈接:BP圖表(一):2012年美國石油產量增長創歷史之最
要點回顧:
- 去年,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長創下全球之最,且石油產量增長為美國歷史之最。
- 煤炭消費量2012年增長了2.5%,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
- 2012年核電產量創下歷史最大降幅。
- 能源消耗量增長了1.8%,低於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經濟減速,但也部分由於效率和燃油經濟性提高。
【煤炭篇】
北美的煤炭儲采比(reserves-to-production ratio,R/P比值)最高,為244年,因該地區煤炭產量下降。

2012年,世界已探明煤炭儲備較10年前下滑,但仍能夠滿足109年的全球生產,這一R/P比值是所有化石燃料中最高的。

去年全球煤炭產量增加2%。亞洲貢獻了所有淨產量增長,抵消了美國產量的大量減少。去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增加2.5%,低於4.4%的十年平均增速,但仍是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亞洲貢獻了所有的淨消費量增長。

2012年的世界人均煤炭消費情況:

【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篇】
可再生能源供應了全球4.7%的發電量,其中歐洲和歐亞大陸的比例為8.2%。

世界核能發電量減少了6.9%,為連續第二年減少,且為紀錄最大跌幅。

去年世界生物燃料產量下滑0.4%,為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2012年大圖表】
石油仍然是全球主要燃料,佔世界能源消費量的33.1%,但這一比例是有記錄以來最低,且石油已連續第13年喪失市場份額。

在亞太地區,煤炭仍是主要燃料。2012年,亞太地區約佔全球能源消費量的40%,且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69.9%。亞太地區是唯一 一個對單一能源依賴度達50%以上的地區。


從儲采比來看,煤炭仍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化石燃料(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已大幅增加)。

周鴻禕對話88後:你不喜歡的工作,可能通往一個嶄新世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811.html【導讀】這個世界是聯繫在一起的,每一個不喜歡的任務,都可能是向你敞開的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只有走進去,不斷發現新的事物,你才真正知道到底自己喜歡不喜歡這個工作。
我經常收到年輕同事的郵件,向我吐槽說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覺得正在做的工作沒有意義。這個我挺能理解的,剛畢業的學生都會這麼想。你們選擇工作的時候,肯定很關心自己會到什麼公司,會到哪個部門,心裡嘀咕著要去有前景的A部門,堅決不去沒意思的B部門。
但我想說的是,以剛畢業時的履歷和經驗來判斷什麼工作有前景,這本身沒有意義。打一個俗點的比方,一個幾個月大的孩子第一個想抓的是表面上色彩鮮豔的玩具,而不是一個外形粗糙的璞玉。每年我都收到很多剛畢業大學生的商業計劃書,但他們那些豪情萬丈的想法,他們認為的熱點和前景都是紙上談兵,都是受到了所謂專家的商業博客和各公司的公關軟文的影響,但對這個行業還是知之甚少。
就像我們站在一個水潭邊上,底下是有爛魚臭蝦,還是珊瑚珠寶,根本看不清楚,只有甭管它水清水渾,一個猛子紮下去,才知道到底是什麼情況,潛的時間長了才會豁然開朗。
如果你是計算機專業畢業,除非公司安排你去打掃廁所,這算是工作特別不合理,否則我建議你先不要根據自己喜歡不喜歡來對這工作的價值下結論。
在我們公司,程序員要先去做產品測試,產品人員要先去做客服和運營。有些年輕同事很有意見,覺得公司看不起我,大材小用,我怎麼能幹這種低檔的工作呢?
有的公司裡面有些臭毛病,核心技術人員往往看不起售前售後,產品人員看不起技術支持和運營。其實,這些工作哪裡有什麼高檔、低檔之分?只要你能潛進去,你就能發現用武之地。我上大學的時候創業搞防病毒卡,既是技術人員又是產品經理,做出來以後自己背個包去賣,天然就是售前。好不容易勸人家買了,出了毛病,人家把我叫過去一頓臭罵,我又做了售後。剛開始,我也很憤怒。我也是九十年代的天之驕子,我做出這麼好的防病毒卡,還獲得了全國挑戰杯的二等獎,憑什麼站在這裡讓你罵?但是用戶花了錢買了東西,沒有達到目的,或者用著不爽,用戶就有權利罵你。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用戶是不會站在你一個技術人員角度來看問題的,但是如果你不站在用戶角度來看問題,那肯定沒有生存之地。這個經歷對我人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
為什麼產品經理要先去做客服,先去做運營呢?原因特別簡單,你真的以為做產品就是到憋在小屋裡閉門造車,畫幾根線,放幾個按鈕就OK了?要是做產品都這麼簡單,中國互聯網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你說你喜歡做產品,覺得做產品有前景,如果客服和運營工作你不喜歡,你能做出好產品出來嗎?只有先做客服,先做運營,才知道用戶的苦惱,才能理解用戶的憤怒,才能知道用戶罵你是有道理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的產品。
再說,看起來沒有前景的部門,看起來誰都不願意幹的任務,真的沒有價值嗎?我就不講喬布斯上美術字體課的故事了,那個故事已經爛大街了。我自己的經歷,我畢業後到一個計算機大公司工作,領導交給我一個任務,給一個國家機關講局域網電子郵件是怎麼回事。那時候,公司的技術人員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都覺得是低檔的工作。我是剛到的,結果大家七推八推,就把這件事就推到我身上了。這個任務我也不喜歡,但我沒的選,硬著頭皮上。但我想既然我講課,那我就一定要做好準備,不能隨便糊弄兩小時,把說明書念一遍就算完事,那樣就太不負責任了。於是,我就到買了很多關於電子郵件的書,看完以後才發現原來電子郵件是這麼重要,我在電子郵件裡面扎得越深,對電子郵件的想法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那是在1996年初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不喜歡的任務,我也不會做飛揚電子郵箱;不做飛揚電子郵箱,我也沒有機會深入瞭解互聯網。
這個世界是聯繫在一起的,每一個不喜歡的任務,都可能是向你敞開的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只有走進去,不斷發現新的事物,你才真正知道到底自己喜歡不喜歡這個工作。我建議大家不妨去思考一下自己眼前做的工作,先忘了你喜歡不喜歡。有的工作我至今都不喜歡,但是不排除我能把它做到極致。我能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做得很好,有個很私人的原因,是我一直認為自己很牛,即使是不喜歡的工作,我也要把它做得特別漂亮,向其他人證明我自己比他們強。在把工作做到極致的過程中,我確實真正學到了東西。
有個日本的企業家寫了一本書,叫做《鈍感力》。書裡面說日本新一代的年輕人,特別敏感,一點兒批評,一點兒衝突,一點兒情緒的變化,都能導致他們做出翻天覆地的選擇。他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還是遲鈍一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點兒,能夠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這樣才能讓自己多一些積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正確。你可以選擇在年輕的時候過得肆意妄為,但如果沒有趁著年輕打下一片基礎,憑什麼在中國這樣一個環境越來越複雜、競爭越來越激烈、CPI越來越高的地方生活下去?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出身不能選擇。你生在一個普通家庭,這個不能選擇,但是道路可以選擇。在公司的工作就是人生的一個經歷,它未必是你的終身職業,也未必是你最喜歡的事情,最重要的收穫其實是你的做事態度,你的做事方法。好的做事方法和態度不僅會生產出好的業績,更能夠贏得領導、同事和業界同仁的信任,這是更有價值的財富。這是我最深刻的體會。各位如果認為自己很聰明,我希望在聰明上再加上堅韌不拔的努力。我一直在我們的80後、90後中尋找公司下一代核心的產品技術和管理人才,希望你能是那個人!
圖示世界四十大經濟體規模對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74全球各個經濟體的規模大小排行是一個相對穩定較少變動的排行榜,如今,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依次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巴西、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和印度。
雖然中國如今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比較美國這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言,還相距甚遠。美國經濟增長毫釐,就夠得上中國經濟飛速增長很長一段時間。
而值得關注的是,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如今推出了超大規模的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這意味著其領導人冒著相當大的風險在進行這一次賭注。
下圖來自奧本海默的經濟學家John Stoltzfus,顯示的是全球前四十大經濟體的經濟規模對比:

伯南克:一句話的份量比整個世界還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902現在尚無法評估伯南克週三講話帶來的深遠影響,但可以看見,伯南克講話之後,世界一天之內發生了改變:世界股市全線大跌;各國政府債券收益率集體飆升;黃金跌破1300大關創近3年來新低,其他商品也全線暴跌;美元指數大漲,多個新興市場貨幣跌至歷史最低水平。
整個世界,除了美元在上漲,人們幾乎無法發現任何上漲的金融資產了。
美國國債、德國國債、黃金、日元、瑞郎等曾經被視為「避險天堂」,但今天它們也遭到投資者的集體兇猛拋售。整個世界,除了美元在上漲,人們幾乎無法發現任何上漲的金融資產了。
伯南克週三講了一句重要的話:今年晚些時候將削減QE規模,並於2014年年中結束QE;而退出QE的門檻是失業率降至7%。
【全球主要股指全線下跌】
美國,週三標普500下跌1.39%,道瓊斯指數下跌1.3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12%。
歐洲,週四斯托克50指數下跌2.41%,英國股市下跌2.16%,德國股市下跌2.34%。
亞太地區,週四日經指數下跌1.74%,恆生指數下跌2.88%,中國上證指數下跌2.77%。

【全球政府債券收益率集體飆升】
收益率上升,即意味債券價格下跌,週四具體情況如下:
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2.44%,創2011年10月28日以來新高。
美國五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1.3%,創2011年8月2日以來新高。
日本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4個基點至0.85%。
澳大利亞十年期國債上升23個基點至3.65%,創3月15日以來新高。
新西蘭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30個基點至4.09%,是自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韓國五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14個基點至3.16%。
西班牙國債收益率上升30個基點至4.83%。
意大利國債收益率上升24個基點至4.5%。

【黃金白銀、商品暴跌】
跌幅最高至5.8%,跌破每盎司1300美元重要大關,黃金最低跌至1296美元。白銀暴跌8%,跌破每盎司20美元重要關口。最低為19.9美元。

其他商品也全線下跌,如石油下跌2.5%,銅下跌2.1%。
【美元大漲】
伯南克講話之後,美元指數一度飆升至82.20創6月10日以後新高。美元兌日元上漲1.6%至96.84。美元兌歐元上漲0.9%至1.3270,美元兌英鎊上漲1.1%至1.5478。

澳元跌至3年最低,昨天創下2011年11月以來最大跌幅。
【新興市場貨幣下跌】
相對於發達國家貨幣,新興市場貨幣跌幅更為巨大。

印度盧比兌美元暴跌至歷史新低,一度逼近60附近。據路透社報導,一些交易員稱,印度央行有可能通過國有銀行拋售美元支持盧比,央行擔憂外國資金出逃,傷害印度債券和股票市場。
巴西里爾跌至4年新低至2.2313。中國人民幣跌至2011年10月以來新低。韓元跌至11個月新低。
投機人生——尼德霍夫和他的投機世界 冥河擺渡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ce29a0100qg6a.html維克多·尼德霍夫是華爾街的一個傳奇人物,這位先後出道於哈佛大學統計系,芝加哥大學,以及在加州大學授課的高材生,在做副教授時,受到學生的攻擊後毅然離開校園,徹底投身於他早就感興趣的投機市場,從此在華爾街聲名鵲起,管理的對沖基金年回報率平均達到驚人的35%,一度成為投機世界傳奇人物索羅斯的交易員、系統設計員和合夥人,名列全球十大基金經理,「業績最佳的基金經理」,一個典型的白手起家的華爾街之星。
在尼德霍夫的聲望達到最鼎盛的199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一本書《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中文名《投機生涯》,台版譯名《投機者養成教育》,新版名《投機教父尼德霍夫回憶錄》翻譯的比舊的大陸版的好點),寫下了他對投機和投機世界的思考。不料風雲突變,在出版了此書不到一年內,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尼德霍夫出現重大失誤,先是進入他並不熟悉的海外股票市場,買入最後跌到價格只剩幾美分的泰京銀行(尼德霍夫認為泰國政府不會對一個國有銀行的股價放任不管),吞噬了尼德霍夫大量的儲備資金,接著到了1997年10月27日,這個「黑天鵝」來臨的日子,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股市一日間狂瀉554.26點,日跌幅達7.2%,跌幅創華爾街史上第二,以7161.15點收盤,日跌點數創華爾街歷史之最;並且,由於跌幅過大不得不首次啟用股市停盤的規定,當天兩度停盤並提前收市,而在之前操作期權做錯方向的尼德霍夫迅速被這股海嘯所吞沒,旗下基金被爆倉清盤,整整二十年的投機事業的豐碩成果一日內損失殆盡,名譽度喪失,惡名度暴增,可謂是一日間讓尼德霍夫體會到了什麼叫身敗名裂。30年的成果在55歲一夜喪盡。
一夜間,尼德霍夫成為他書中的華爾街不可接觸的人(華爾街的習俗,還存活的或將要進入的投機者不願再接觸失敗者,以免感染「霉運」),尼德霍夫失去了一切,卻留下了迫切需要他的新收入的妻子和六個孩子,於是他接受了一個邀請,和CNBC《金錢》欄目記者肯納女士一起撰寫關於股市的專欄,在尼德霍夫頑強地頂住了無數讀者對這個華爾街失敗者的冷嘲熱諷之後,這個被萬人鄙視、同情或者期待的專欄在2003年結集出版,這就是Practical Speculation (大陸譯名《華爾街賭局》中信出版社)。
所以一起看這兩部都屬於尼德霍夫的作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前一本的尼氏躊躇滿志,滿紙透露出一股極度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的氣息;而後一本的尼德霍夫溫良謙恭,耐心細緻地向普通投資者將他對美國股市的思考娓娓道來。風格不同的兩部書體現了尼德霍夫風格的變化,跌宕的經歷下,尼德霍夫的文字也對我更有獲得關於投機世界的啟示。
《回憶錄》一書中,全書一開始的感覺是架構非常的雜亂無章,尼德霍夫有點信馬由韁,給人一種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之感,尼德霍夫把他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親人、學習、遊戲、下棋、運動、音樂,甚至是性,都和「投機」相掛鉤,告訴讀者,投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投機是無法迴避的,只能採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面對,而在生活中每個方面所提煉的經驗和哲理,也都能運用到投機市場之中,為投機事業服務。
在此書中,我的感覺是尼德霍夫並不想就投機市場而聊他的投機生涯,而是向索羅斯在他的幾部書一樣,都想在書中跳出投機世界來談投機——他們都不想被世人看做僅僅是一個投機客,而我個人猜想這也許和基督教世界的精神有關,在西方傳統(東方也一樣)裡做投機、放高利貸之類的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索羅斯選擇了講他從波普那裡思索出來的反身性理論的哲學觀;而尼德霍夫乾脆就說每個人都在生活中無時不主動或被動進行投機,不可避免。
如果一個讀者想在這部書裡尋覓到股市的「登龍術」或者「買賣方法」之類的注定會失望,但尼德霍夫其實正是講了一個在證券市場投機者所應必備的本質,即一個投機成功者(在著書時候還是如此)的哲學觀和在生活上的行為思考方式,這個最關鍵的地方其實往往是一般交易者所忽略的。他的觀點是人的行為的方式是一貫的,受他的哲學觀所決定,不可能在生活中是一套思維方式,而在投機時間又換成了不同的另一套。因此,如要要進行投機的學習,與其在投機世界學習尋找「股神」尋找那發現牛股的所謂的「技術」,不如在生活之中,進行在對人生哲學和行為方式的重新構建,這也是我讀尼德霍夫此書和索羅斯的著作的一個重要啟示。尼德霍夫在正是在書中通過略顯破碎的章節和段落用他的成長告訴我他的哲學觀,他對任何事物的思考方式,這才是真正的「投機者的養成」。當然尼德霍夫也自信地認為自己具備了一個成功的投機者所應有的一切素質。
那為什麼此書出版不到一年尼德霍夫就落入「身敗名裂」的境地呢,索羅斯曾提到一個人在讀了尼德霍夫的這本書之後就預計到尼德霍夫將要失敗,而事實也是如此。我仔細地閱讀之後書中一些段落確實感覺預兆,表面上看,是自信能用統計數據來掌握市場漣漪的尼德霍夫的技術的失敗,但更深層,是尼德霍夫的「賭性」。在書中,尼德霍夫雖然也強調風險控制,卻不止一次的娓娓道來地敘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某某人下注時在輸到最後一個籌碼的再全部翻盤的故事,並都是以肯定的態度描述的(也許是下意識的),這對及其講求風險控制的投機人士老說顯然不是什麼好的潛意識中的思維觀念,終於有一天「黑天鵝」來臨,漣漪突然變成滔天巨浪,把喜歡逆勢操作的尼德霍夫席捲帶走,不給尼德霍夫留下任何籌碼翻盤的機會。無論怎樣,這部書都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而第二部《華爾街賭局》,尼德霍夫經歷了志得意滿到虎落平陽的起落,並最終走了出來(一夜間從千萬富翁到一無所有,20年奮鬥一朝盡,一般人往往會自暴自棄吧),在專欄裡向讀者們敘述自己的思想,也是在通過文字做一個自我的療傷,不過也許是與普通投資者交流互動的太多,這本書反而失去了第一部的鋒芒,內容也有些過於具體於美國股市這一狹窄面,失去了第一部書的獨特之處,有點泯然眾書的感覺。不過在此書中還是可以看出尼德霍夫的核心思想並沒有改變,併力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他對投機世界的看法。
在這本書中尼德霍夫的運用了一個重要的哲學觀念是「真理是用來證偽而不是用來證實」的,也就是說所謂的真理只是在未被證偽前的暫時存在。尼氏運用起他所擅長的統計學,用詳實的數據來論證向流行於美國股市中的種種看似有效的「真理」發起挑戰。無論是看似有效的技術分析,還是成為了華爾街神話的格雷厄姆、巴菲特,都受到了他有理有據的質疑。在顛覆中啟迪讀者的思路,重新審視那些似乎已經不需要證明的股市理論。他在書中把物理學的熵理論來解釋證券市場,更讓人感覺耳目一新。也難怪尼德霍夫在專欄之後,最終謾罵和嘲笑他的人逐漸消失,而理解和信任他和他的理論的讀者越來越多了。
但殘酷激烈的投機世界中的現實不是如好萊塢勵志電影那般主人公的努力總有個美好的結局,2002年,尼德霍夫成了鬥牛基金東山再起,並保持了平均近50%的收益率,不料2007年年中,突如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再次捲走了尼德霍夫,數年的高收益又一次一朝殆盡,鬥牛基金被迫清盤。看來熟悉自己的操作法寶的尼氏還是沒有克服自己潛意識當中那影響自己投機市場命運的最深層的東西,而有點諷刺的是,在他書中被質疑的巴菲特安然度過了此次金融危機,繼續受著全球普通投資者的頂禮膜拜。
相信現在已經快70歲的尼德霍夫依然在為他第三次的崛起而不懈努力。前幾天有人問到底是分析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其實看看尼德霍夫的軌跡,這個曾經的全球十大對沖基金經理人缺經驗和技術麼,卻為何連續被市場上的「黑天鵝」所擊倒,而索羅斯巴菲特也都發生過巨額的虧損卻始終在證券市場存貨呢?我也開始明白為何我在網絡上認識的幾個「高手」這兩年都成了哲學或者藏傳佛教的愛好者或者信徒。想找到在風雲詭譎、九死一生的證券市場上存活,與其在無數證券分析書中尋找那虛無縹緲的捷徑,不如多看幾本哲學著作、學術著作,改變一下自己的哲學觀和思維方式吧,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做著各種各樣的投機,生存之道就是構建出適合投機世界存活下去的人生哲學。
世界最大金礦公司減記55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492 在黃金價格暴跌至3年來的低點後,世界最大的金礦企業巴裡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 Corp)可能對其在安第斯山脈的Pascua-Lama項目減記高達55億美元。
週五巴裡克發表聲明稱,巴裡克將考慮其商譽和其他資產的問題,也可能在第二季度採取其他「重大」的資本減損措施。
巴裡克現在預計其在智利和阿根廷邊境的金礦將在2016年年中投產,此前制定的目標是在2014年下半年投產。在敲定一個新的施工進度後,巴裡克將在第三季度提供一個新的資本成本預估。
在此之前,華爾街見聞曾報導,澳大利亞最大貴金屬生產商——紐克雷斯特礦業公司(Newcrest Mining Ltd)減記60億澳元(55億美元),這將拉開金礦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性減記大潮。今年紐約的黃金期貨已經下跌了27%,並且週五金價自2010年8月以來首次下跌至1200美元以下。
4月以來, Pascua-Lama金礦在智利方面的施工已經停止,智利的土著社區和環境監管機構提請了一個禁令,要求在該項目恢復前保護水源,智利的一個法院接受了這一禁令。巴裡克去年已經將該項目的成本預算翻了一倍,並表示投產日期將比此前預計的推遲超過1年。
喬山老董羅崑泉 拚到世界第一就交棒
|
|
屆齡退休的家族企業董事長,最常面臨的尷尬問題莫過於交棒!全球第三大健身器材製造商、喬山健康科技董事長羅崑泉妙答:「拚到世界第一,才要交棒。」七十三歲的羅崑泉,儘管已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階段,但仍活力充沛。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使用自家的運動器材健身展開一天的生活。 今年以來,喬山購併美國某家擁有三十二家健身器材連鎖專賣店的通路商後,又馬上準備購併澳洲健身廠。透過購併行動,矢言二年內登上全球健身器材製造商龍頭。旺盛企圖心絲毫不遜年輕小夥子,頗有健身產業的「鐵男」氣勢。 喬山六月二十一日舉行的股東會上,羅崑泉主動提起交棒問題:「二○一五年,喬山要超越目前居第一與第二的Icon與Life,成為世界第一!」這番話聽在羅崑泉獨子,目前喬山總經理羅光廷耳中,除對老爸的雄心壯志感到佩服外,恐怕還多了一份的壓力。因為,目前喬山在低階低毛利的家用市場上,有不少凶悍追兵;屬於高階高毛利的商用市場,則耕耘不易。為了展現決心,羅崑泉甚至直言,不惜放棄毛利率低於一五%的產品,今年家用健身器材可能將零成長,全力衝刺高階市場。 董事長老爸出給總經理兒子的難題,有待羅光廷達陣擔起來。 (林麗娟)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