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今年前三季度的全國土地市場,官方認為總體呈現“總量趨穩、區域分化”的運行態勢。全國房地產用地市場分化明顯,去庫存與高價地並存,調控難度加大。
這種背景下,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相關人士表示,既要防範房地產市場快速上漲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也要防範房地產市場快速下跌帶來的金融系統風險。
超七成省份賣地收入增加
受宏觀金融貨幣政策向寬松方向調整影響,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土地出讓面積和成交價款分別為14.30萬公頃和2.28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8%和增長24.8%,而去年同期二者降幅均超過25%。
上述人士介紹,與今年上半年相比,出讓面積同比由正轉負,出讓價款同比持平。全國有23個省份土地出讓價款同比增加,浙江、海南、安徽、寧夏、甘肅增幅較大,8個省份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如遼寧、北京、湖南、重慶等。
土地出讓收入的增加與地價的上漲有直接關系。
國土部下屬機構——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表示,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體仍保持了溫和上行的態勢,但值得關註的是,住宅地價環比、同比增速遠高於商業、工業地價。本季度,受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快速回暖的帶動,住宅地價在經歷了連續九個季度的平穩、溫和上行後,再次進入較快增長區間,環比增速超過2%,住宅地價的漲勢在一、二、三線城市間表現出逐步蔓延的跡象。
一二三線城市住宅地價環比、同比增幅均有所擴大,但一線城市擴大程度相對緩和;二、三線城市中均出現了一批地價環比高速上漲,單季增幅超過3%的熱點城市。
趙松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中,住宅地價上漲城市個數環比達到九成,同比超過八成;上報異常交易地塊數量、平均溢價率及平均競價輪次均明顯上升,一些城市“高價地”頻出。
2016年三季度各地上報異常交易塊176 宗(其中一線城市上報10宗,二線城市上報62 宗,三四線城市上報 104宗), 比上季度增加了79 宗,漲幅為 81%;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137宗,漲幅為351%。
這些異常地塊的平均溢價率為187%,比上季度升了6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3個百分點。
趙松認為,住宅用地市場引人關註,其趨熱的根本原因並未改變:一方面,貨幣環境依舊寬松,實體經濟投資渠道不暢,部分產業資本轉向地產領域,擡升了土地市場上的競價實力;另一方面,央行公布的7、8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居民加杠桿入市行為明顯,熱點城市庫存快速下降,房企補充土地儲備的需求上漲,加之銀行對於房地產信貸積極投入,諸多因素加劇了土地市場的供需矛盾。此外,因城施策的調控思路進一步落實,市場差異化與政策差異化的契合效果尚待逐步顯現。
房地供應或創六年來新低
業界一直將土地類比為房子的“面粉”,面粉供應的多寡將影響到未來房源的供應。今年的房地產用地供應一直處於下降通道中。
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7.10萬公頃,同比減少7.8%。分地類看,住宅用地供應4.79萬公頃,同比減少8.4%;商服用地供應2.32萬公頃,同比減少6.6%。
上述國土部調控和監測司人士表示,從結構來看,住宅用地占房地產用地比例呈現趨穩態勢,最近5年我國住房用地占房地產用地比例一直穩定在66%-68%之間,反映我國房地產用地比例正在由市場化配置趨於合理。
不過,從現狀來看,2016年的房地產用地供應量可能連續第三年下跌,甚至可能創下2010年以來新低。考慮到房地產開發的周期性,2016年的房地產用地供應量的下降將影響到明後年的新增房源供應。
下面為近年來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情況:
2015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2.0萬公頃。
2014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5.1萬公頃。
2013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20.32萬公頃。
2012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6.56萬公頃。
2011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為16.91萬公頃。
2010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5.42萬公頃。
2009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 10.91萬公頃。
上述國土部人士表示,下一步要堅持“因城施策,分類調控”,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督促和指導各地充分尊重市場運行規律,適時采取宏觀調控,通過密切跟蹤市場動向,及時分析研判;合理編制和公布供地計劃,穩定市場預期;加大土地供後監管,促進有效開發;主動信息公開,加強輿論引導等措施,有效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期貨午間收盤,多數品種陷入回調,菜粕跌 3.98 %,滬鋁跌 3.97 %,豆粕跌 2.34 %,鐵礦石跌1%;玻璃漲 3.68 %,白銀漲 2.13 %,熱卷漲 2.52% %,焦煤漲 2.17 %。
今年以來,棕櫚油產量同比連續下降,國內外棕櫚油庫存恢複較慢,加之目前為國內油脂消費旺季,油脂價格上漲迅猛。雖然近期政府展開臨儲菜油拋售,但是仍難抑制菜油價格上漲。菜油上漲、榨利好轉將使得油廠提高開工率,從而使得菜粕供給趨增,價格趨軟。
此前資金推動豆油大漲之後,壓榨利潤十分豐厚,產業客戶(各大油廠)開始積極進行壓榨利潤正套(買美國大豆,賣大連盤豆油豆粕)以鎖定後期加工利潤,這導致後續到港大豆十分龐大,加上美國大豆裝船速度遠快於預期,未來兩三個月大豆到港量龐大。
後續油廠開機率將持續提高,雖然目前豆粕現貨供應仍顯緊張,不過11月中下旬供應緊張將慢慢開始緩解,特別是在12月份龐大的進口大豆集中到港後。 根據船期預計,11月和12月油菜籽到港量將分別為34萬噸、30萬噸,逐漸恢複到歷史均值水平。隨著油菜籽集中到貨,菜粕供給有望迅速增加。 後期國內豆粕可能出現供大於求局面。
周二早盤,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出現一波快速下跌,跌破6.86關口,再創2008年12月以來的新低。
據彭博援引兩位交易員稱,15日開盤後市場內缺乏美元賣盤,人民幣在購匯推動下貶值到6.8660元附近時,才看到至少兩家中資大行拋售美元;人民幣跌勢收窄至6.86元後,這些大行在該價位附近持續報賣美元,價格恢複窄幅盤整。
、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也同時再度突破昨日最低點,最低跌至6.8679。
美元指數周二早盤亞市時段,維持在100點以下,小幅震蕩上行。
期貨夜盤開盤,焦炭跌逾2%,焦煤跌逾1%,動力煤、熱卷小幅下跌;鐵礦石、螺紋鋼仍相對堅挺,保持上漲。
11月23日下午,據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消息稱,山西焦煤集團與河鋼、首鋼、鞍鋼、寶鋼、馬鋼、華菱鋼六大鋼鐵集團在京簽訂了2017年煉焦煤中長期合同。
鋼鐵煤炭行業近年來同受產能嚴重過剩影響。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行業脫困發展的措施,隨著去產能工作進度的加快和政策措施效果的不斷顯現,兩個行業經營狀況實現明顯好轉。
發改委表示,近期,受多種因素影響,鋼鐵煤炭出現價格過快上漲的情況,但目前的供需基本面並不支持鋼鐵煤炭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在周三日間跌破6.92關口後,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價夜盤短時間內大幅下跌逾200點,快速突破6.93和6.94兩大關口。
而當晚較早前,在岸人民幣報價一度跌破6.91關口,目前報價在6.8975。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今日發表研究文章稱,當前匯率形成機制會不斷地逼著看好人民幣、願意持有人民幣的企業和個人(人民幣多頭)面臨匯率損失,看空人民幣的企業和個人則是不斷地得到鼓勵。這種對人民幣多頭非常不利的匯率形成機制要盡快改,改得越晚資本流出壓力越大,最終可能會形成資本流出加劇和貶值預期升級的惡性循環。
內盤期市23日收盤,大宗商品多數上漲,黑色系繼續維持漲勢,鐵礦石漲停,熱卷、螺紋、漲逾4%,焦炭、焦煤上漲;化工品大幅下跌,塑料跌2.51%,PP跌2.09%,PVC跌1.92%。
其他品種方面,瀝青漲逾2%,玻璃、錳矽、大豆漲逾1%,豆粕、矽鐵、滬錫、滬鎳、滬銅、滬鋅等收漲;鄭棉、澱粉、鄭煤跌超1%,白糖、玉米、滬鋁等收跌。
對於鐵礦石期現市場近期的上漲,市場普遍認為是源自市場對鐵礦石高品礦的需求增加。鋼企人士表示,目前鐵礦石的上漲是由於鋼廠焦炭成本高企而帶來的對於中高品位鐵礦石的需求的快速上升,鋼廠使用高品位礦比較劃算。同時鐵礦石港口庫存在屢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仍然存在中高品位鐵礦石結構性短缺,從而推動鐵礦石價位上漲。
前期表現強勢的PVC本周連續回調。目前PVC上遊廠家多提前預售,庫存偏低,挺價意向濃。國內PVC下遊市場需求預期不佳,市場吃貨商心態轉淡,多謹慎操作,個別商家讓利出貨。但市場到貨依舊不多,商家讓利幅度有限。生意社橡塑分社PVC分析師範婷璐預計,短期內PVC市場行情多以震蕩整理為主。
11月2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延續23日跌勢,跌破6.90關口的同時,創2008年6月16日以來新低。從去年新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經累積貶值將近10%。
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快速貶值,市場上出現了“811匯改”的爭議聲,而這種爭議歸根結底可以看作是對人民幣貶值以及貶值預期來源之爭。
811匯改讓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采取了雙錨制,即中間價取決於市場供求變化以及境外市場的波動。前者通過每日4:30的收盤匯率體現,後者通過隔夜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變化體現。
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新的采取“雙錨制”的中間價定價機制,盡管解決了人民幣一次性貶值的問題,但是卻令匯率陷入了緩步單邊貶值的困境中,而且這種趨勢正在加強市場的貶值預期。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當下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和預期最主要是來自於美元過於強勢,而且目前整個新興市場國家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是對美元大幅貶值,資本流出加劇,這進一步說明人民幣的貶值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機制並無直接關系。
“雙錨制”被質疑
華僑銀行資深研究員謝棟銘認為,新的“雙錨制”中間價定價機制初衷是好的,而且也確實讓人民幣中間價的定價更為透明,並使得一次性貶值的擔憂得到緩解,但是這個機制卻把人民幣困在了緩步貶值的陷阱中。這是因為目前市場供求的引擎已經熄滅,市場供求關系已經失衡,驅動人民幣雙向波動的只剩下美元全球走勢。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近日也發文表示,一方面,外匯市場供不應求,為了讓價格反應市場供求的變化,央行允許人民幣貶值,但必須是漸進的貶值;另一方面,美元的強勢和弱勢帶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下起伏。兩股力量加在一起,是人民幣漸進貶值的趨勢線,再加上美元指數變化帶來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上下擾動項,最終結果就成了人民幣對美元的階段性貶值。“不可避免地會催生人民幣單邊貶值預期。”
“最令人擔憂的是,人民幣這種螺旋式緩步貶值正在不斷磨滅市場對央行的信心。”謝棟銘表示,811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走勢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並沒有看出雙向波動的跡象,人民幣對美元已經貶值接近1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丁誌傑在此前采訪中也對本報記者稱,需要關註的是人民幣貶值的內部原因在於,市場存在預期人民幣的貶值仍不到位,由此引發的避險情緒。他也認為,當下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由貶值帶來的進一步貶值的預期。這是需要關註的。
不過,也有專家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核心矛盾還是在於美元強勢。”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美元依舊是所有貨幣的錨,美元強勢會導致多數貨幣會貶值,2014年以來的這一輪美元走強,不僅是中國,新興市場的貨幣都出現了大幅的貶值,伴隨著資本的外流,強化了市場供求的失衡。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問題,可以看出用匯率制度來解釋人民幣貶值和貶值預期並不嚴密。
知名外匯專家韓會師對本報表示,匯率機制本身只是確立了一種可以雙向波動的法理依據,我國實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給“有管理”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的,就是對收盤價的調控。目前來看,央行對收盤價的控制不是很嚴格,在美元走強的情況下,如果收盤價跟隨中間價持續走弱,市場會自動將此理解為官方對人民幣貶值持寬容態度,從而持續增強購匯沖動。而央行之所以“敢”這麽做,是因為在監管當局的立場來看,目前市場情緒和資本流動管理能力仍然處於相對均衡的狀態。
市場供需引擎失靈?
質疑雙錨制的另一個爭議點在於,有觀點認為,目前造成人民幣對美元單邊貶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雙向波動的雙引擎中市場供給這個引擎已經完全熄滅了,能驅動人民幣雙向波動的就只剩美元全球走勢了。
“中國每個月的外匯儲備和銀行外匯占款出現趨勢性下滑以及銀行結售匯每月維持逆差都顯示了市場供求關系已經完全失衡。”謝棟銘表示,這是新的匯率機制存在的一個弊端。
不過,謝亞軒認為,要檢驗匯率機制是不是有問題,反倒是因該在美元弱勢的時候。“第一,如果美元真正出現走弱,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能不能參考美元的走弱逐步上升?第二,也就是現在批評多的市場供求情況會不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如果美元出現持續回落,市場上買外匯的人會不會減少,賣外匯的人會不會增多,供求會不會真正市場自我發揮作用?”他說。
實際上,今年2月到5月,美元指數曾經一度從高位100回落至92附近,反觀這段時間內國內外匯占款、外匯儲備以及銀行結售匯數據表現,這些都可以反映出外匯市場的供求還是發生了一定的扭轉。在經歷了1月份人民幣對美元的大幅貶值以及811匯改震蕩尚存的情況下,3月到5月,銀行結售匯盡管仍然保持逆差,但是逆差的規模收窄;二季度是今年外匯儲備減少最少的一個季度。
“這這體現出,市場的供求還是隨著美元轉弱而發生了變化。盡管改善不適一下子明顯轉正,或者明顯推高人民幣匯率,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但不代表未來沒有機會。”謝亞軒對記者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塗永紅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對於當下美元指數的升值,“水漲船高,大家都在貶,最後美國也後自己著急,美元過於強勢實際上對它本國的實體經濟複蘇並沒有太大的益處,自然會做出調整。”目前我國的貿易順差以及3萬億左右的外匯儲備等,人民幣長期來看並沒有貶值的基礎。
“那麽著急幹什麽呢?人民幣對美元之所以大幅貶值也是因為此前單向升值了將近十年,現在本身也有技術性回調的需求。此外,美元要加息,再加上特朗普上臺以後這些不確定性,導致美元對全球在走強,美元指數升得那麽高也不是針對中國一家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塗永紅對本報記者表示。“本來匯改就是讓市場定價,市場定價的話,目前美元就是那麽強,人民幣就該貶值。另外,人民幣不僅是和SDR里的很多其它貨幣比,還是跟很多新興國家市場貨幣比,都貶得相對更少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質疑,是因為前期認為貶值不是好事,但其實對於促進出口,提振國內經濟實際上是有好處的。”
(本報實習生熊天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第一財經記者24日上午從湖北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推介會上獲悉,該省向社會公開推介112個PPP項目(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營合作制),其中傳統基礎設施領域項目95個,公共服務領域項目17個,項目總投資額2187.6億元。
湖北省代省長王曉東在推介會上表示,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建設正迎來極為難得的黃金機遇期。湖北將在傳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對各類社會資本一視同仁,堅決杜絕以任何方式對潛在合作方實行差別待遇或歧視性待遇。
PPP成倒逼改革的重要推手
湖北省代省長王曉東在推介會上直言,今年以來,湖北經濟發展基本面在三個方面發生較大變化。首先是民間投資出現斷崖式下跌。今年1~10月,全省民間投資增長率僅為1.7%,往年增長率普遍在15%以上;其次是產業投資,尤其是工業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下滑顯著,“工業投資增速8.3%,制造業只有6.7%,往年都是在15%~20%以上”,產業投資不僅影響當前,更將影響長遠的發展後勁;此外,今年1~10月,湖北財政收入增速跌破兩位數,僅為8.5%。
“各項經濟指標的下滑雖然是新常態下的必然回歸,但必須防止斷崖式下滑和趨勢性下滑。”王曉東指出,越是在社會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的情況下,越是要多管齊下提振信心。而PPP項目正好向社會展現了政府思想觀念和地方投資環境,成為倒逼改革、轉變觀念的主要推手。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本次推介會現場簽約了49個項目,總投資812.14億元。其中,已完成合同談判可簽合同項目29個,完成社會資本方遴選程序可簽協議項目20個。此次現場簽約項目中,主要涵蓋傳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兩個領域,其中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包括: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重大市政工程;公共服務領域包括:養老、教育、文化、體育、旅遊五大類。其中,傳統基礎設施領域項目43個,總投資779.24億元;公共服務領域項目6個,總投資32.90億元。
除了現場簽約的PPP項目之外,湖北省還編制了推介項目清單,其中包括優先推進類項目41個,次優推進類項目71個,總投資額2187.6億元;策劃儲備類項目628個,總投資5055.7億元。
破解民間資本擋門外困局
記者註意到,在本次優先推進類PPP項目中,不乏“武漢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明顯陵創建國家5A旅遊景區項目”等優質項目。
但廣州一家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民營施工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中央政府希望民間資本參與,但是地方政府卻更青睞國有資本。一些縣級政府甚至會量身打造招標條件,將一些民間資本擋在門外。
今年10月,湖北省發改委曾組織召開全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一次會議。會上,湖北省發改委主任李樂成坦言,當前湖北PPP工作進展並不順利,從政府層面看,主要有“五不”問題:一是思想轉變不到位,認識有待提高;二是操作流程不簡明,程序較為複雜,項目運作較為繁瑣;三是配套制度不健全,讓地方政府和項目主體無所適從;四是推出項目不優質,想把“虧”給社會資本吃;五是引導宣傳不深入,主動作為不夠。從社會資本層面看,主要存在“五個擔心”:一是擔心政策朝令夕改、不能延續;二是擔心雙方目標不一、難以合作;三是擔心投資周期過長、風險難控;四是擔心推進機制不明、利益受損;五是擔心融資渠道不暢、無錢可賺。
面對上述問題和“擔心”,湖北省代省長王曉東在推介會上表示,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建設正迎來極為難得的黃金機遇期。湖北正著力打造公平競爭環境。在傳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堅決打破投資“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對各類社會資本一視同仁,鼓勵和支持國有、民營、外資、混合所有制等各類型企業,按同等標準、同等待遇參與PPP項目。堅決杜絕以任何方式對潛在合作方實行差別待遇或歧視性待遇,確保PPP項目實施全過程公平、公正、公開。
同時,該省將著力優化項目投資服務。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將複雜程序留給政府做,把方便留給合作方。減少和簡化不必要的審批,提高審批效率,推進投資便利化。實行重點項目跟蹤服務,領導包聯、專班協調,及時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組建PPP產業聯盟,形成完整服務鏈條,提高PPP項目咨詢服務質量。
著力完善資本支撐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PPP項目融資的支持力度,提供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等綜合金融服務。發起設立湖北省PPP產業基金,對接國家基金體系,爭取多方合作支持。
著力構建合理回報機制。根據運作模式,分類明確財稅、用地、價格及行業管理的重點政策,建立科學可持續的投資、補貼與價格協同機制。完善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強化契約意識,規範履約行為,切實保護合作方合法權益。
12月7日消息,樂視網發布晚間公告稱,樂視網股票於2016年12月6日尾盤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跌,跌幅偏離值較大,且同日公司關註到有媒體報道了《樂視驚魂一秒:賈躍亭64.81%質押股票一度跌破平倉線》的文章,公司需就有關事項進行停牌核查。
同時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預計涉及產業資源整合事宜,該事項目前尚存在不確定性。 基於以上原因, 公司股票於 2016 年 12 月 7 日(星期三)上午開市起停牌,待相關事項確定後公司將會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公告並複牌。
股價驚魂大跌, 曾經的融資利器,轉眼間已成最大的風險源。不斷跳水的樂視網股價,如同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在樂視掌舵者賈躍亭頭頂,隨時都有墜下的危險。
12月6日,樂視網第二次驚險跳水,創下年內新低,收盤價比6月初複牌後最高點下跌了40%以上。2015年10月,賈躍亭曾一次質押樂視網5.07億股,當時樂視網平均股價在53元左右。隨著股價不斷下跌,賈躍亭的大量股權質押,已經瀕臨危險境地。
根據 《第一財經日報》調查,2013年前後,賈躍亭等股東多次質押樂視網股權融資時,設定的最高質押率為40%,當質押率達到、大於60%時,需要追加保證金或質押物。業內人士亦稱,目前上市公司股權彈性較大,質押率在30%—70%之間,但創業板質押率一般最高為40%,而平倉線則在60%左右。由此測算,賈躍亭上述股權質押率已經達到53%左右,補倉迫在眉睫。
股權質押瀕危
12月7日一早,樂視網發布公告稱,因擬披露重大事項緊急停牌。12月6日下午2點30分左右,樂視網股價忽然跳水,盤中最低價一度達到35.01元,幾乎觸及跌停,創下年內新低。此後雖然有所拉升,但仍難挽頹勢,最終報收於35.8元,跌幅達7.85%。
作為股權質押的常客,樂視網此番火速停牌,令市場迅速與賈躍亭股權質押危機聯系起來。《第一財經日報》梳理發現,2011年7月到2015年10月的四年時間里,賈躍亭先後進行近30次股權質押。2015年10月26日,賈躍亭一次就質押了所持5.07億股,占其所持樂視網股份的64.81%。截至2016年9月底,其所持股份中,處於質押狀態的仍有5.71億股。
但毫無疑問的是,樂視網股價大幅下跌,已令賈躍亭質押的股權險象環生。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10月,賈躍亭大規模質押時,樂視網均價在48元—53元左右,處於相對高位。2016年6月3日複牌之後,樂視網的股價最高點為60.98元,但不久就開始綿綿下跌,其間雖然有所反彈,但始終未能扭轉頹勢。截至12月6日收盤,最近五個月累計下跌25.18元,累計跌幅已達41%左右。
2015年之後,由於有關樂視網股權質押的信托計劃很少出現,賈躍亭上述5.07億股股權質押率尚不清楚。 “質押率跟市場行情有關,彈性也比較大,最近一年來平均水平在30%—70%之間。”華南某大型信托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大藍籌的質押率可以達到70%,創業板一般在35%,單最高不會超過40%。
而本報記者此前獲得的資料顯示,2012年、2013年,賈躍亭、樂視網其他股東,都曾通過多家信托公司進行信托融資,且均以樂視網股份提供質押。根據東莞信托等發行的信托計劃資料,樂視網的初始質押率均不高於40%。
由於缺乏相應信息披露,賈躍亭2015年的股權質押平倉線無法得知。根據業內人士介紹,按照業內通行做法,支付保證金或增加質押股票數量等補倉行為,是跌破預警線,並逼近或擊穿平倉線時的風險控制措施。換句話說,上述信托計劃中質押率達到、大於60%的質押率時的補倉要求,也就是當時賈躍亭等質押樂視網股權的平倉線。
“一般情況下,股價下跌後,質押率達到六成時,質權方就會要求補倉,有的質押率七成時也會要求補倉,否則的話就會被平倉。”上述華南信托人士稱,目前藍籌股股權質押的平倉線,普遍要低於中小板、創業板,但具體也要看質押方與質權方的約定,各個金融機構之間對此也有一定差異。
按照上述補倉要求計算,按照樂視網目前的股價,60%的質押率約為14.3元。而2015年10月,賈躍亭大規模質押時,樂視網均價在50元左右,若質押率維持40%的水平,則當時質押價格約在20元左右。但有資料顯示,樂視網股權質押率均未達到40%,而是處於24%—38%之間。由此測算,賈躍亭等的質押價格最高可能在19元左右,可能尚未達到平倉線。
命懸股價
12月6日收盤後,有市場傳言稱,賈躍亭有一筆樂視網股權質押平倉線為35.21元,35.01元的最低價,已經一度跌穿平倉線。12月7日下午,樂視網回應稱,傳聞中的平倉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純屬臆測。隨後,賈躍亭也在其個人微博上否認。
12月7日,《第一財經日報》撥打樂視網董秘趙凱電話,向其核實賈躍亭上述股權質押的預警線、平倉線,但電話接通後其工作人員稱,此事由其公關部門負責,但卻始終不願透露公關部門聯系方式,並稱該公司已通過官方渠道進行回應。
按照上述數據測算,樂視網收盤價略有回升,該公司大量被質押的股權,雖然可能但並未擊穿平倉線,風險仍然高懸於賈躍亭頭頂。根據2013年賈躍亭等人多次質押樂視網的信托計劃約定,在存續期內,因質押股票的交易價格下跌等原因,導致按當日收市價計算的質押率大於60%(含60%),回購方或第三方,須於T+5工作日內,支付保證金或增加質押股票數量,支付保證金或增加質押股票數量應使質押率小於45%。
按照去年賈躍亭進行融資時的質押價格測算,截至樂視網12月7日收盤,質押率已經達到53%。這意味著,一旦樂視網股價繼續下跌至補倉線時,賈躍亭將需要籌集大筆資金追加保證金或質押物。如果按照19元的質押價,要將質押率降至補足45%,5.07億股股份所需資金,將達到15億元以上。
對整個樂視、賈躍亭來說,其面臨的資金風險,還不止股權質押。除了此前樂視非上市業務的欠款傳言,上市平臺樂視網也有大量即將到期的債務。三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樂視網貨幣資金為56.1億元,而同期短期借款余額、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合計約為30.5億元。
樂視網上述短期債務中,不少或與賈躍亭相關。根據2016年半年報披露,2015年8月以來,賈躍亭及其關聯企業,共計為樂視網提供了超過20次擔保。截至今年6月底,擔保金額共計21.3億元,除了已經執行完畢的八筆,共計7.1億元,其余的大部分已於近日到期或即將到期。
披露信息顯示,賈躍亭為其提供的擔保,近期已到期或半年左右將到期的共有11筆,總金額共約11.3億元,其中2016年12月到期的共三筆,金額共計1.85億元,其中兩筆已於12月7日到期,金額1.5億元;2017年一季度到期的兩筆,金額共計2.43億元,2017年二季度到期的六筆共5.9億元,且時間大多集中於當年6月初,只有兩筆在明年下半年到期,金額4.5億元。
樂視網的股價,如今已成為整個樂視、賈躍亭的命門所在。但樂視網股價下殺危機仍然高懸,最為突出的風險便是規模巨大的融資盤。根據公開數據,截至12月6日,樂視網的兩融余額50.06億元,其中融資余額49.98億元,融券余額609萬元。換言之,融資盤在樂視流通市值占比已超過10%。而在今年6月之前,樂視網的融資盤穩定在30億元左右。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樂視網的股價已與賈躍亭股權質押的60%的補倉線、平倉線已經相差不遠。一旦股價繼續下跌,樂視網股價將面臨再次下跌的風險,賈躍亭股權質押的風險也將隨之暴露。而在12月6日,還有4.22億元融資買入樂視網,而當天一旦出現風吹草動,這些杠桿資金可能成為其下跌推手。
除了杠桿資金的風險,遊資也對樂視網虎視眈眈。交易記錄顯示,12月6日,樂視網買賣前五大席位均為華泰證券南通人民路、華泰證券南通姚港路營業部、銀河證券臺州營業部,買入金額分別為5392萬元、5213萬元、3393萬元,賣出金額同樣為1.16億元、6762萬元、4093萬元。
危險的循環
作為樂視系唯一的上市平臺,樂視網承擔著為整個樂視輸血的重任。樂視網股價下跌,勢必將對整個樂視資金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曾報道,半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賈躍亭提供給樂視網的資金余額為20.7億元,與其約57億元的套現金額有較大差距。另外,賈躍亭質押樂視網股份所獲資金,也並未回流上市公司。此前,賈躍亭將其所持股份質押給東莞信托、中信證券等金融機構時,對於質押原因,樂視網均稱,是出於賈躍亭個人投資、個人資金需要。
通過關聯交易,樂視網還向樂視非上市板塊輸送了大量資金。2015年,通過貨物、版權采購等方式,樂視網與十余家關聯方共發生關聯交易27.1億元。10月31日公告稱,該公司公告稱,僅通過向關聯方提供金融服務、銷售商品兩項關聯交易,金額合計已達77.2億元。此外,樂視網還以股權投資的形式,向子公司、非上市板塊輸送資金。
而隨著股價下跌,部分重要投資者、股東也在與樂視網漸行漸遠。其第二大股東深圳鑫根下一代顛覆性技術並購基金一號投資合夥企業(下稱鑫根基金),已經開始大幅減持。樂視網半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鑫根基金持有其9340萬股,減持660萬股。而到了9月底,鑫根基金持股數量進一步降至7005萬股,持股比例降至3.53%,三個多月減持了2995萬股。
樂視網以45.01元/股的價格完成近48億元的定增,財通基金、嘉實基金、中郵創業基金三家公募基金和牛散章建平包攬了該次定增。其中,財通基金、嘉實基金、中郵基金分別認購17.6億元、9.6億元和9.6億元。牛散章建平豪擲11.2億元認購2488.34萬股,並以1.26%的持股比例,位列樂視網第七大股東。目前35.8元的價格,已教定增價下跌9.2元,跌幅達到20%,上述投資者已虧損接近10億元。
樂視的股價與樂視的資金鏈,儼然已經形成連鎖綁定關系。上海一名私募高管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若樂視網繼續下跌,首當其沖被觸發的或是股權質押風險。而股權質押風險觸發,無疑又將造成股價大跌,不僅影響賈躍亭等一眾股東套現,更頭疼的是削弱整個樂視的融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