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台灣沙拉油殺到比中國還便宜

2013-10-28  TCW
 
 

 

一路追到國際原料價格才發現,台灣的油品市場出現產品比原料便宜的現象。打比方說,如果麵包比麵粉便宜,難道不該懷疑,這一定存在了魔術障眼法,只是你不願意或沒有能力識破而已。

只求便宜不問成本!促使廠商鋌而走險

十五年來,原料漲了兩倍多,產品只漲了約三成,沙拉油還賣得比中國淘寶低,但消費者卻還想相信用新台幣一百五十元可以買到二千五百顆橄欖才能榨出一公升,來自西班牙的特級冷壓橄欖油。台灣消費市場本身充滿了只求低價不問成本的心態,才是今天讓大統老闆敢鋌而走險的最大動力。

今天的台灣,賣橄欖油可以不含橄欖成分;把五種最常見的植物油混在一起,改喊出健康概念,價格可以賣更高;目前流行的橄欖多酚油其實含了棕櫚油、純植物性乳化劑、維生素E等成分,因此從最貴的食用油到便宜的,價差可以達到二十倍。

這就像是食品油大魔法,透過國際市場各種大宗交易的油品,大廠混搭或換口號變成迷惑消費者的產品;小廠競逐低價進口粗製油、精製油回來分裝,現行檢驗辦法卻難有效檢驗出成分,也埋藏了更多的未爆彈。

然而,第一個要認清的事實,台灣食用油市場已經很低價,沙拉油賣得比中國淘寶還要低,這是台灣全面開放市場之後帶來的好處,讓消費者享受充分競爭之後的低價,但也同時帶來市場競爭無法避免的負面影響:市場大洗牌、利潤縮減,所以大廠商用各種手法包裝,小廠商鋌而走險。

台灣食品油最大的原料來源是黃豆,十五年前,台灣一年約進口二百五十萬噸的黃豆,是世界上主要的進口國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強國,因為和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相比,當年中國也才進口兩百萬噸的黃豆。

然而到了今天,中國一年進口量預估為六千萬噸左右,是原來的三十倍,很難避免的,中國拉高了國際市場的行情,黃豆也因此跟小麥、玉米合稱「黃小玉」,成為大宗物資投資炒作的標的。所以十五年來黃豆行情約從最低每英斗(黃豆計量單位)四百一十美分,最高出現在金融海嘯前,一千七百七十美分,到目前約為一千三百美分左右,漲幅約兩倍多。

但黃豆做成的十八公升沙拉油批發價,從一九九七年的五百五十元到目前為止台糖十八公升沙拉油報價賣七百二十元,漲幅約三成。跟原料黃豆的漲幅相比,我們不能說:台灣沙拉油價格貴。而且也因為量大的沙拉油,讓其他油品維持相對的低價,所以食品油廠說:沙拉油是賠錢在賣的。

市場開放的好處是,越透明的產品越低價,沙拉油殺到無利可圖,不過市場再怎麼自由化、再怎麼競爭,殺頭的生意有人願意做,但賠錢的生意是不可能有人會去做的。

靠混搭進口油!摻來摻去擠壓出暴利

食品大廠為講求規模經濟,從福壽、統一到大統益這樣的大廠,甚至台糖,靠著大宗採購、期貨操作、船運併貨等手段,擠出獲利空間。以台糖為例,同時採取大豆、玉米併船可節省運費,又往下垂直整合養豬,進口大豆拿來炸油,剩下豆渣搭配玉米做成飼料養豬,所以食品油可能不賺錢,但豬肉卻賺錢了。

然而大廠可以講規模優勢,甚至靠炒作大宗物資賺錢,不管食用油利潤殺到最低,所以一樣是沙拉油,台灣網路賣場賣台糖三公升裝,平均一公升四十六元,淘寶一線品牌五公升裝賣人民幣五十.九元,平均一公升約新台幣五十元,台灣其實比中國還便宜。

但問題出現了,小廠怎麼辦,方法就來了,改進口粗製油、精製油回來摻配,其中大豆粗製油原料來源與產地都是大問題,上中國的食品交易網站,赫然發現從棉花籽、棉花殼、苦茶籽、工業用菜籽油什麼都賣;中國成了台灣粗製油的最大進口地之一,而且價格往往都比國內大廠自己粗製還要低,甚至有的還砍半。

因此,大廠靠規模活了,小廠靠摻配活了,一直到棉籽粗製油被大統摻進了橄欖油,才驚覺原來台灣的食用油究竟被摻入了多少東西。

靠「賣健康」宣傳!調和油模糊掉成本結構

既然市場太透明不賺錢,那麼合法的摻改喊健康口號,讓成本更模糊,操作空間與利潤才能更大。

所以沙拉油、玉米油可以大變身,市面上各種食用油都被摻來摻去,這是食品大廠在原料漲兩倍,售價漲三成,但股價卻可以破百元的秘密。

打開國內食品公司的網頁,常常見到的產品介紹會告訴你:這種調和油結合了五種最佳產地珍貴油種,可降低膽固醇、穩定耐高溫、有效降低油煙。總之,就是一面倒賣你健康卻不主動告訴你成分,仔細看產品成分才會看到原來就是芥花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玉米油,其實就是最常見的植物性食用油大混搭。

然而消費者對這樣的銷售方式埋單,這就是宣傳本事了,所以類似台糖這樣的國營事業,一樣也有芥花油、橄欖油、葡萄籽油的產品,卻不懂大混搭,甚至葡萄籽油還競爭不過別人,最後放棄自己生產,改委託給大統代工而誤踩地雷。

其實在二○○五年,台灣就發生了業者在橄欖油添加包括葵花油、芥花油等其他不同成分的食用油,價格較純橄欖油低了至少三分之一,包括統一、佳格、泰山都曾賣過這樣的調和油。甚至早在大統之前,就發生了橄欖油無橄欖成分的事件。

消費者需要認清,健康只是口號,認清成分更重要。但問題又來了,食品油市場更混亂的是橄欖油,好的進口橄欖油一公升賣上千元,是沙拉油的二十倍。然而高價就是對嗎?

去年歐盟自己檢查全世界最大的橄欖油生產國西班牙,竟然發現四分之一的檢測樣本不合規定,主要是成分不足,另外抽檢加拿大的橄欖油採樣,也有約三分之一的橄欖油被發現摻有菜籽油、葵花油、黃豆油等。

原來連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西班牙都這樣做。十一年前發現食用油市場很難賺錢,轉型成義大利奧利塔橄欖油品油師的吳文玲說,大家都希望能夠吃到好的橄欖油,但問題是,一棵橄欖樹才能生產四公升的第一道冷榨橄欖油,或二千五百顆橄欖才能榨出一公升的油。

不過台灣卻到處都在標榜冷榨、甚至第一道特級冷榨,然後一公升賣三百元,還買一送一,這樣不可能的行情,大家卻都相信這是真的,或是盲目追求高價與健康,卻不問成分與來源,這樣的追高殺低心態才是造成今天食用油市場紛亂的主因。

【延伸閱讀】有鬼!沙拉油原料漲幅比產品還高——國際黃豆及沙拉油近16年價格漲幅 沙拉油66.6%黃豆96.96%

註:黃豆與沙拉油價格的漲幅計算是以1998.1.1~2013.10.21的資料為依據資料來源: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富聯網 整理:吳美慧、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