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股王30年增值328倍


2002-3-7  NM




又到上市公司派成績表的季節,不過,一兩年成敗不足以論英雄,長線表現才是關鍵。本刊計算了由七三年上市至今的公司回報,除了股價升幅,亦計股息及紅股,結果頭三位俱是地產股,而股王恒隆地產,三十年回報高達三百二十八倍,平均每年複合增長兩成一,認真厲害。恒隆地產豉油股變地產股投資上市公司三 十年,哪間回報最高?證券界老行尊多數猜是長實,入行三十年的羅沙證券主席羅沙也不例外。當記者告訴他,答案是恒隆地產(前稱淘大置業)時,羅沙一臉疑 雲,語帶激動的說:「無可能,一定是你們弄錯了……」恒隆地產意外擊敗長實,主席陳啟宗表示並不感到意外,上週出席銀團貸款簽約時,他笑笑口淡然說:「九 七年時已有一本海外著名財經雜誌,指淘大是本港股東回報最佳的股票之一。」不過,恒隆地產成為股王,實情是拜收購及重組所賜。恒隆地產的前身淘化大同(簡 稱淘大),只是一間生產罐頭、醬油的三、四線股,七三年時市值僅兩千一百萬元,至七八年和恒隆合作發展淘大花園,協定售樓利潤超過一定水平時,淘大有權分 享額外利潤。八○年淘大花園首期開售時,適逢地產市道興旺,恒隆創辦人陳曾熙,即陳啟宗父親,為了肥水不流別人田,實行將淘大收購,淘大自此轉型為地產 股。及至八七年將集團改組,恒隆所有收租物業撥歸淘大,淘大的市值更較七三年時大增三百多倍。但八七年後才買淘大,回報卻十分有限,因自此淘大表現大幅墮 後,由八七年至今,市值只增加一倍八。這全因集團摔了一大跤。

八十年代趨保守話說八一年陳曾熙聯結多個財團,一口氣奪得港島區九個地鐵站上 蓋發展權,轟動一時。豈料中英前途談判令樓市大跌,恒隆財政緊絀,陳曾熙被迫撻訂放棄金鐘二段(力寶中心地皮),亦匆匆將康怡花園出售,平白錯失了賺大錢 良機。自此恒隆即趨向保守,錯過了其後十多年地產發展的黃金時期。陳啟宗對此坦承不諱:「八十年代恒隆的確走了好多寶,不過最近幾年,恒隆肯定無走寶,幾 幅市區優質靚地,都給恒隆以低價投得。」事實上,恒隆地產近年表現亦有所改善,尤其自二○○○年開始物業發展後,其股價竟跑贏恒指五成半。「過去兩年恒隆 地產都不停執市區地皮,地價差不多是地產商中最便宜。」一分析員說。以海輝道地皮為例,恒隆地產當初只以底價二十六億元投得,呎價比長實早一年購入的海帆 道毗鄰地皮低三成四。。不過,恒隆地產剛公布中期業績,純利下跌兩成四,但認為「樓市經已衰到貼地」的陳啟宗,則信心十足,指其三個西九龍項目將於未來兩 年落成,陳啟宗估計:「應最少帶來一百五十億收益。」

尖沙咀置業靠尖東發圍排第二的同樣跑出大冷門,是黃廷方創辦的尖沙咀置業,回報達一百九十六倍。與恒隆地產相似,尖沙咀置業的高速增長主要在七至八十年代期間。該公司是新加坡富商黃廷方來港發展的試金石,七二年上市時資產僅得七百萬元,但在七、八十年代吸納了大批尖東靚地,規模得以迅速膨脹,至八一年分拆信和置業上市。不過,向是地產大好友的黃廷方及兒子黃志祥,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因地產價格大跌而被迫拼命賣樓減債,故近年表現大墮後。若是十年前買尖沙咀置業,至今回報只有八成,認真差勁。

長江實業後來居上至於眾望所歸,回報有一百五十倍只能排第三的長江實業,在七二年十一月一日上市時,規模在芸芸地產股中毫不起眼,市值更在同期上市,同屬華資五虎將的合和、新世界、恒隆,甚至大昌之下,只得一億三千萬元。「以前新世界好威,何善衡(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楊志雲(新世界創辦人之一、前美麗華酒店董事總經理)、何添(恒生董事)等均是股東和董事,幾乎集中全港精英。七一年又向太古購入尖東海旁的『藍煙囪』貨倉舊址建新世界中心,當時好風光。」六十二歲的偉富證券董事總經理陳楷宇,一心以為新世界穩陣,因而於七三跌市後,在兩元多價位購入四千股。同年,他亦於二元六角水位買入二千股長實。「當時李嘉誠尚未發圍,長實仍是小公司, 但見該股算平又活躍便買了。」事實上,若論資產值,當時鄭裕彤的新世界確倍於長實。不過論受歡迎,當時新世界還及不上合和。在七○年開辦眾利證券行的董偉 表示,七三年股災前合和曾出現假股票,可見當時合和較長實受歡迎,這除因合和發展得較早,較具規範外,老闆胡應湘亦比李嘉誠有名氣。「散戶覺得胡應湘是出 身美國名牌大學,普林斯頓土木工程系的工程師,比當時只是搞工廠兼夜校自修中學課程的李嘉誠優勝。」然而三十年後,長實、新世界及合和表現南轅北轍,李嘉 誠已成亞洲首富;相反新世界卻過度擴張致欠債纍纍,難怪投資它回報只有兩倍,若同期存錢在銀行,回報也有七倍多。合和表現更差,回報只有一倍。

李 嘉誠擅捕捉機會李嘉誠勝在善於捕捉地產循環興衰,研究地產股的大福證券研究部主管麥德光指出:「從六七年暴動、七四年石油危機,以至八三年中英談判後,李 嘉誠都能避過危機,趁低吸納大量平價地皮,供日後發展。」不過,令長實的實力倍增,其中最關鍵,還是在七九年以六億四千萬元,向滙豐收購兩成多和黃股份, 一舉取得和黃控制權一役。麥德光指出:「長實若沒有和黃,與本地的地產公司分別不大,但 藉着和黃在九十年代初不斷在海外投資,如Orange、碼頭、石油等業務,令收益增長驚人,長實亦受惠不淺。」難怪不少股民對長實不離不棄,董偉指他其中 一名客戶,八四年在七元價位買入十萬股長實,經多年送股及分拆,他所持長實股數已增至五十萬,現已增值至三千二百五十萬元。這筆投資當年只夠買港島區一千 呎住宅單位,如今足夠買港島山頂加列山道三千六百呎豪宅La Hacienda。長實回報高,李嘉誠至為關鍵,麥德光認為若他退位,對長實有一定影響,「現時很多重要事情都是李嘉誠作決策,接班人仍需時間充實磨 練。」此外,他亦認為香港地產黃金時期已過,地產商難以保持以往的高增長率。

中華煤氣公用股爆冷跑出拍住長實,三十年來回報高達一百五十倍 的,是一向被認為回報低的公用股中華煤氣。四十四歲的李先生,八七年以十萬元買入一萬股煤氣,現計回報高達一百九十萬元。「當時我做裝修生意,賺到錢想學 人投資,但又完全無時間睇實,所以貪穩陣考慮公用股。而電力公司有分港九,煤氣就香港九 龍新界都要用,前景應該唔差得去邊。」他最初只打算動用三、四萬元買煤氣,卻遭人白眼嫌投資金額小,李先生一怒之下加碼至十萬元,「當時十萬元夠俾市區約 五、六百呎樓首期有餘!」一時意氣用事卻發大財,事隔十五年,其煤氣股份的回報已夠買同等面積港灣豪庭六百呎單位。李先生買了煤氣後,未有多理會股價,八 七股災還懵然不知,「知道蝕錢後(跌了一半股價)唔肯走,諗住死守落去。」結果因禍得福。經多年送紅股,李先生的一萬股已變成十五萬股,一年利息便有四萬 多元,早已歸本。「我諗住第時靠煤氣退休,除非它像八號仔(電盈)般欠下周身債,否則會長揸到老。」

受惠政府政策煤氣能有此驕人成績,全賴 食正天時地利人和。煤氣早於一八六四年便已在香港供應煤氣,直至七十年代,仍然以有錢人使用居多,八成市民仍以石油氣或火水等較平燃料生火。七九年十月, 鯉魚門木屋區火災,因石油氣罐爆炸加劇,令七千人喪失家園。「當年政府立即找專家分析,認為石油氣重過空氣,相反煤氣輕過空氣,就算釋放都會升上天,減低 災害,因此在八二年立例遏抑罐裝石油氣增長,間接令煤氣受惠。」研究公共事業的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林本利說。加上八十年代房委會為了慳地,不傾向使用 須覓地設置大型儲存裝置的中央石油氣,而選用直接由煤氣廠輸出的煤氣,令煤氣公司能輕易打入公屋市場。「種種因素加起來,煤氣市場佔有率已近八成,每賣一元煤氣,毛利便超過五毫,利潤好高。」

恒生銀行顧客至上至於同樣有逾百倍回報的,還有恒生銀行,達一百一十七倍。一手才一百股的恒生,向來是散戶愛股,它七二年中招股上市,每手要一萬元,相當於一般工廠工人一年工資,但反應熱烈,不單獲超額認購二十九倍,掛牌首日更由招股價一百元飈升至一百八十六元。「雖然沒有排長龍認購般誇張,但都有好多人申請,都要抽籤㗎!」從事證券業逾三十年的永盛證券董事黎 慶濤憶述道。當時,黎慶濤也認購了一手股票,皆因深信作風新派的恒生前景秀麗。「相比恒生,以前的英資銀行作風保守、待客不周,莫說開戶不易(要得銀行買 辦批准),即便有錢也得有人介紹方可。」他說。恒生是香港首家主攻草根階層的銀行,不但於五、六十年代率先提倡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更創設代書員及款接員 協助客戶提存。而恒生亦發展神速:由上市時僅得二十家分行及約四十億元存款的規模,發展至今,恒生的分行網絡已達一百五十六間,存款亦增至四千億元。

三大未來股王相比之下,恒生母公司滙豐三十年回報卻只有五十四倍,但預測未來三十年的股王,股評家東尼(Tony Measor)、亞洲乾昌高級副總裁譚紹興及輝立證券董事黃瑋傑都選滙豐。

滙豐股權管理分開黃瑋傑解釋:「無論社會如何轉變,都需要有銀行做融資,正如未有銀行前已有錢莊,證明這行業不會式微。而且滙豐是國際大銀行,不受單一地區影響,未來國內開放銀行業務,滙豐一定能受惠。「揀滙豐另一原因,是股權同管理層分開,不像由家族管理的公司,往往因接班人不濟令公司有問題。」

和黃擅低買高賣而東泰證券聯席董事鄧 聲興則選和黃:「和黃管理層一向擅長低買高賣,趁好價將業務分拆變賣,提供非常可觀的非經常性收入。再者業務分散,不太受傳統經濟周期影響,就算遇着困 難,例如當年英國Orange蝕錢,亦有辦法改善,證明管理層經得起考驗。「另外和黃眼光好,快人一步在國內投資港口及基建等高速增長項目,每年預計有兩 成增長。」但他亦憂慮李嘉誠的接班問題。

吉之島未來Wal-Mart 至於擅在二、三線股尋寶的基金公司Value Partners董事總 經理謝清海,則揀選吉之島,「未來國內生活水平提升,民生用品需求肯定會增加,連帶零售業亦會看好。」事實上,現時吉之島在大陸兩間分店的利潤,已比香港 所有鋪還要多,而且派息高達五釐,預期回報有雙倍數字。「估計吉之島在國內可開多近百間分店,未來有機會成為國內Wal-Mart。」謝清海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4

香港供電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08.html

 以前研究中電和港燈,初學者應該會多考慮中電而捨棄港燈,原因因為中電照顧的香港巿民較多,而港燈因為服務範圍較少,而且電費較貴,加上又係李生的資 產,所以唔係咁多人喜歡,唔緊要,這無礙於我們研究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兩電并網。坊間多數指出港燈反對并網從而維持其於港島區較貴的電費收益,而中電老虎 梗係想打開并網巿場,這樣更加有條件食埋港島居民,擴大現金流入的門路。

        不過問題其實要自己先想一想,真如坊間所說只有一個結局嗎,以李生一系的商業思路,我相信肯定有想過假若港府開通并網法例,之後的做法會 是如何,而并非如坊間所言只是坐以代斃。或者你有沒有想過李生是以退為進呢,表面死都唔想并網,因為怕并網後必須被迫競爭,從而破壞售電價格。但想深一 層,港燈之所以貴在於其巿場太細,一旦開放九龍和新界兩個重大巿場,港燈絕對可以憑著其獨特的資本優厚條件,擴大發電量與中電鬥過,到時睇下中電傷定係李 生傷。

        消費者或者可以從并網和競爭之中得益,但實際上其實真是如此嗎,其實我認為當到左某一個程度後肯定反過來聯手威脅消費者,到時巿場肯定又再傳要求開放電力巿場,不過,電力的固定投資非常巨大,新進者重新重置一套資產後,是否有能力推低電價也是未知之數。

        其實到最後想講,坊間所言其實都是很偏激的,不過偏激其實有其道理的,因為巿場大部份人都是偏激之情,這樣偏激的言詞較能得到大部份人認 同,賣文章者目的只是希望文章得到別人認同,不是這樣嗎,而且那管到最後說出來的道理和事物和結果偏離,讀者也不會把怨言直指寫文之人,因為沒有人會怪責 自己的,就是這樣了。但我希望能夠在此博客看文章之人,個個都是疑心病重,對任何事物都要保持挑剔的心,這樣才不至於被偏激的言詞引導去不正確的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49

香港買殼攻略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ji/201001/t2775800.htm


  朱林瑤控制的華寶國際為何在買殼後的兩年內無法完成資產注入?黃光裕在國美電器買殼時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三元集團買殼後為何被判摘牌?通過代理 人曲線買殼存在哪些風險?近來,買殼成為資本運作中的流行詞,香港主板市場的殼公司價格已經超越歷史高位,達到1.8-2.4億港元,然而,由於殼公司的 類型複雜,其流通股權的分佈、原有業務情況、交易結構設計、股東結構等各種變數不僅影響借殼上市的速度和成本,也會影響公司上市後的二級市場表現,因此, 針對不同的殼公司需要注重不同的買殼技巧,同時迴避各種陷阱。

   隨著全球經濟和股市的反彈,在金融危機中一度大幅縮水的各種資產價格已經回升了1-2倍,恆生指數也從2009年初的低位大幅反彈,但與歷史 高位仍相距甚遠,只有一種資產的價格早已超越歷史高位—香港的上市殼。近期買殼成為資本運作中的流行詞,僅內地企業在香港借殼上市的案例就包括中核國際 (02302.HK)借殼科鑄技術、合生創展(00754.HK)董事長朱孟依之兄朱拉伊控制的廣東珠光集團借殼南方國際(01176.HK)、羅韶宇控 制的重慶東銀集團借殼香港飲食管理(00668.HK)等。
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控制權就像異常保值的商品,為了獲得董事會的控制權,買 家可以支付驚人的溢價。如果殼可以作為一項投資長期持有的話,過去10年其價格增幅甚至大於物業投資,例如1997年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殼價約為 5000-6000萬港元,而在目前的各種交易中,其價格在1.8-2.4億港元之間,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殼價也達到了0.8-1億港元之間。當然,市 場上所說的殼,指的是可供作為收購對象注入資產的上市公司,殼價顧名思義是買家為控制其董事會所支付的上市公司淨資產以外的溢價。計算殼價永遠不是易事, 因為股權交易中每股的收購價對價是由每股淨資產、淨資產溢價、控股股權溢價和殼價等四個要素組成,交易雙方往往無法明確區分哪一部分屬於殼價,要計算為單 純獲得零資產上市公司而付出的代價有時相當困難,因為真正的零資產上市公司並不存在。


  香港買殼的技巧
  香港是國內企業最為青睞的買殼市場,然而,香港資本市場上殼公司的種類非常復 雜,其流通股權的分佈情況、殼的資產類型、原有業務情況、交易結構設計、資產注入的速度、股東組成結構等各種變數不僅影響借殼上市的速度和成本,也會影響 上市後的二級市場表現。大致來看,針對不同類別的殼公司,需要注重不同的影響因素乃至陷阱。
經行家處理過的殼。殼公司早已被部分資本玩家變成 一種產品和牟利工具,對懂行的人而言,上市殼的投資幾乎成了穩賺不賠的生意。香港有一些人專門從事殼的買賣甚至造殼業務,他們在買家進入前就對上市公司進 行了處理,作好了將其出售的準備。經過處理的殼一般淨資產規模較小,運營性資產和業務很少,收購後較易管理,賣方通常希望吸引一些資產和業務具備較強贏利 能力的買家。但是,其中也不乏陷阱。
有的殼公司大股東表面持股量少,但幕後人士實際操縱了大量市場流通股份。在幕後人士的安排下,賣方一般不 會一次性給予買家高比例的股權,而只是把大股東已經披露的股權出售給買家作為誘餌,而以剩餘的大量公眾股份作為牽制,買家往往進場後才發現上當了。買家因 為受上市規則對大股東買賣股份的限制,對被操縱的二級市場完全失去影響力,導致買殼後股價經常大起大落,形成了公司業務由大股東控制、股價和二級市場被莊 家控制的局面,使公司後續的籌資活動受到極大的干擾,國美電器(00493.HK)大股東黃光裕就曾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由於黃光裕從資本玩家處獲得的 控制權是通過曲線買殼法在前後3年的時間內收購的,致使其在後續的資產注入中因為屬於關聯交易而失去大股東投票權,在資產注入對價上吃了大虧,被幕後人士 狂賺了一把。為了增加對二級市場的控制,黃光裕不得不高價私自回購市場的股份。因此,買家在決定買殼前,應該仔細調查殼的實際公眾股分佈情況及其實際控制 人,避免所買的殼成為莊家的賭桌。
未經處理的殼。這類殼一般仍正常運作,無重大財務或法律問題,股東也是有實際經營業務的企業家。其類型也是 多種多樣,比如,從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看,有高(>70%)、中(60-50%)、低(<50%)之分;從淨資產值指數看,亦有高(>4億元)、中(2-4 億元)、低(<2億元)之分。雖然淨資產越高,資產注入的規模越大和速度越快,但淨資產值越高的殼公司價格也越高,動用的現金也越多。特別是殼中均為現金 或比較容易套現的資產時溢價就更高,這直接影響買家動用的收購資金量,基本上,購買4億元淨資產以上的公司需要動用的資金大約在6億元以上。對於淨資產值 較高且業務以房地產為主的殼而言,難度在於雙方如何達成互信從而完成資產置換,因為在香港資產的置換是受限制的。
未經處理的殼中,有許多殼主 處於觀望狀態,出售意欲搖擺不定,除非能套現大量現金,否則不會出售。單純以資產換控股權的方案恐怕難以被他們接受,一般買方須支付資金達1億港元以上。 如不涉及資產換股權方案,可能涉及的資金將更多。通過向殼公司注入流動性很好的優質資產,可以減少現金的總支出,但資產換股權方案只有在殼價相當部分用現 金支付時才有商談的餘地。
許多地產界買家希望以資產換取上市公司股權作為部分股票對價的支付方法並不受許多殼主歡迎,因為地產在資本市場不屬 於具備想像空間的資產,資產注入的質量往往成為交易完成的重要因素。此時,買方應確保該資產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向外商投資企業的轉變,並在與賣方談判前獲 取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對資產的審計報告和中國律師的法律意見書。由國際評估師出具的評估報告雖非必需,卻是談判重要的根據。在香港有一個潛規則,如擬注入資 產未經以上步驟,賣方不會跟你動真格,只會應付了事,因為整個方案可能因資產注入失敗和延誤而取消,此時談判會難有實質性深入。
存在財務困難 的公司。這類公司往往已經是負資產,但仍未進入清盤程序,由於存在財務困難,需要進行債務重組。在公司沒有資金進入就會面臨清盤和退市的情況下,證監會可 以同意豁免收購方的全面收購要求。買這種殼,動用的資金總量一般比前幾種要小,殼價一般在5000-6000萬港元左右,但卻可以拿到相當高比例的股權。
理 論上,香港市場不存在空殼公司,一家上市公司如被定義為現金公司(空殼)公司,就將面臨除牌的風險。能成為殼的公司不僅有資產較少的公司,也不乏淨資產達 數億元的公司。香港上市公司的上市載體不少在百慕大和開曼群島註冊,控股公司不從事任何業務經營,實際業務經營的載體可能在中國境內或者其他國家成立。這 猶如一道防火牆,使可避免受其業務經營上的牽連(上市公司對銀行擔保除外)。


  買殼需關注的重點
  由於香港與內地市場存在差異,在香港買殼亦有不少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防止在資產注入時被作為新上市處理。2004年4月前,香港對買殼後資產注入的監管寬鬆,之後相關上市規則大幅收緊,規定買方在成為擁有超過30%普通 股的股東後的24個月內,累計注入資產的任一指標高於殼公司的收益、市值、資產、盈利、股本等五個測試指標中任何一條的100%,則該交易構成非常重大交 易,該注入可能要以IPO申請的標準來審批。這等於資產注入胎死腹中,許多國內企業家在買殼後才知道這最重要的一條,結果兩年內無法完成資產注入,被迫把 殼丟空24個月,這種案例不在少數。華寶國際(00336.HK)實際控制人朱林瑤2004年4月16日通過旗下BVI公司Mogul完成收購香港上市公 司力特後,即為了避免資產注入被當作新上市處理而等待了漫長的24個月,到2006年6月方把華寶上海等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詳見本刊2008年5月號文章 《朱林瑤:低調的產業與資本雙面手》)。淨資產值、銷售額和市值較大的上市公司允許注入的資產規模大,不易被當作新上市處理,但其缺點在於買家需動用的現 金量非常大,尤其是在方案涉及全面收購之時。當然,也有一些技巧可以迴避這一限制(案例一)。
收購股權比例太小存在風險。通常,對大股東股權 的收購價比一般流通股增加了殼價和控股權溢價,全面收購價往往遠超過二級市場股價。有的買家為了避免以高於市場價向小股東展開全面收購,降低整體收購成 本,而選擇只收購殼公司30%以下的股權。有的則在取得接近30%的股權後,通過代理人繼續持有超過30%部分的股權份額。若買家意圖通過這種曲線方式進 行全面收購,以降低成本並避開公司被作為新上市處理的限制,那麼需要注意,此舉違反股東應如實披露權益的條例,一旦被證明可能面臨刑事指控。而且,香港證 監會會關注原上市公司大股東處置餘下股份的安排(如售予其他獨立第三者) ,不會令買方對這些剩餘股份行使控制權。過去證監會曾多次因不滿意餘下股份接手人士的獨立性而拖延或不確認買方「無須提出全面收購」的要求。這一做法不僅 不合法,日後也容易遭到其他股東的挑戰。按照上市規定,大股東注入資產時自己無權投票,其最後命運會由小股東控制,如果原來的股東分散或者其他股東的投票 權接近,不滿的小股東可跳出來反對資產注入(案例二)。
儘量獲得清洗豁免。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回購守則》,新股東如持有股權超過 30%,可能被要求向全體股東提出全面收購要約,並證明買方擁有收購所需資金。最近香港股市暢旺,殼價水漲船高,已達1.8-2.4億港元,買殼加上實施 全面收購須動用的資金至少需要3億港元,要減少收購所動用的現金,就必須獲得香港證監會的全面收購豁免(又稱「清洗豁免」)。證監會對清洗豁免審批有嚴格 的要求,除非證明如果沒有買家的資金注入,殼公司可能面臨清盤,否則不會輕易批准。
儘量避免被認為是現金公司而停牌。香港上市公司要保持上市 地位,就不能是純現金公司(只有現金沒有業務),因此,假如收購對象的業務基本停頓,除非買家能協助殼公司在短時間內開展新業務,否則可能面對無法復牌的 風險。在港上市的三元集團就因為殼公司已沒有業務,新股東買殼後提出復牌建議不獲港交所同意,最終被判摘牌而導致買方巨大損失。三元後來向香港高等法院上 訴,要求推翻港交所的判決並獲勝,但其後又被上訴庭推翻高院的裁決,目前看來已經無力回天。
注重原有資產清理的複雜程度。殼中業務的資產構成 決定收購方在買殼後進行清理的難度和成本,一般在容易處理的資產中排名第一的是現金和有價證券,因其具備高流通性、有公開的交易市場和價格;排名第二的是 土地和房地產,它們在持有期間極少需要管理,且價值不容易迅速減少;第三是不需要經營性的固定資產、資金回收週期短的貿易、軟件和服務業務;第四是固定資 產需求較少的加工業和輕工業;第五是帶工廠和設備的工業類上市公司。買家應該儘量避免業務需要持續關注和精良管理的殼,涉及龐大生產性機器設備、存貨、應 收賬款和產品周轉期長的殼公司最難清理,該類資產套現困難,原大股東贖回也會因須動用大量現金而無法實施。而且,擁有大量經營性資產的殼如果資產置換耗時 長,其業務和資產就存在貶值風險,且這些業務的管理需要專業技能,容易令外行的買方撓頭。
交易期越短越好。股份交易與資產退出和注入的整個交 易期越短,買殼的成功率越高。一方面,市場氣氛和經濟形勢千變萬化,任何因素都會影響價格和雙方完成交易的決心,光匯就是通過在下跌趨勢中拖延時間而獲得 超過1億元的價格折讓。而且,新舊股東在交易完成前有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處時期,這一時期,如果董事會上兩股力量互相牽制的話,可能導致雙方 的矛盾和火拚。為避免潛在爭執,理想的做法是在新股東進入的同時把原有股東需要取回的資產剝離。
需周詳地協調新舊資產更替。由於香港上市規則對原有資產的出售速度有所限制,部分殼中的資產難以在兩年內售出,這使如何協調買方新注入資產與殼中原有資產的方案設計提出了較高的難度。
做好審慎調查。買方可買有業務的殼,也可買業務已萎縮的殼。買有業務的殼,危險在於公司過去的經營中可能有潛在負債、不良資產或者法律糾紛,因此,買方 應從法律、財務、股東和業務等方面進行足夠的審慎調查,否則會自咽苦果。香港上市的百靈達集團(02326.HK)就是因為國內買家放棄了做仔細的謹慎調 查和讓賣方出資產質量承諾,在金融危機來臨時,其下屬的百靈達實業深圳有限公司持續虧損、資不抵債,在2008年10月20日停業,並引致當地政府部門干 預,雖未連累上市公司清盤,但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聲譽和股東價值,公司至今仍然停牌。
買殼是很多民營企業建立資本平台、進入資本市場的開始,而 不是最終的目的。上市殼如不能發揮在較高股價上再融資的能力,這一平台亦失去意義。因此,企業買殼前應作全面的準備,包括考量公司內不同項目的價值和投資 安排、融資計劃、擬注入上市公司的價格、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等。選擇殼公司時亦需考慮將來注入上市公司的資產、注入時間及規模等。
在收購過程 中,必須掌握的原則按照重要性排列則包括:速度快,即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完成買殼交易,否則不僅成本增加,也延誤後續資本運作;合法合規,交易中不要留下後 遺症,特別要避免對未來產生不良影響的違規行為;未來能控制自己的命運,買殼後,要使殼公司具備足夠的二級市場操作自由度,對二級市場和股東結構的瞭解是 關鍵。有買殼計劃的企業可以先對自身條件進行評估,如果具備相關的要素並遵從上述原則,加上有精於企業運作和資本運作顧問的協助,買殼可以使股東財富倍 增、企業躍上新台階。■



海外買殼的選擇



買殼還是IPO?
  企業選擇IPO還是買殼上市,取決於自身條件、股東目標、大規模融資 的急迫性和計劃採用的融資模式。已滿足上市要求的企業,IPO是最好的選擇,上市和集資可一步到位。直接IPO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強迫」公司管理層按照上 市地的監管法例和市場遊戲規則玩牌,但這對一些企業是難以踰越的門檻或是遠水難救近火,比如,IPO有固定業績要求,企業最好處於業績增長期,有一半的企 業最終因為業績倒退無法上市;有的企業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或稅務原因無法達標,或者在複雜的重組過程中發現短時間內解決IPO的障礙有困難,以及業務重組的 稅務成本相當高,股東會考慮與其在不確認成敗的情況下支付巨大代價,不如選擇代價與成功幾乎同時實現的買殼;此外,IPO對上市的時機要求很高,市場氣氛 不好時很難成功發行股票,例如一週的股市持續調整可以使孫宏斌的融創上市暫時擱置,有的企業甚至因錯過時機而永遠錯過了上市的機會。
而且,香 港交易所和香港證監會對中國企業在上市階段的合規考量尺度相當嚴格,兩地監管機構交流頻繁,監管機構會有針對性地針對企業的軟肋要求披露和確保合規,這對 許多摸著石頭過河的民企提出了重大挑戰。有時,對需要短期大規模融資的企業而言,IPO也可謂遠水救不了近火。買殼通常成為企業在IPO之外的後備方案。 尤其在商務部2006年9月出台《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簡稱「十號文」)以來,民企海外上市的渠道被堵,不少難以在A股上市的企業把重點 從IPO轉向了買殼。
買殼的成本無疑高於直接上市,不過其優點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難以替代。買殼可令企業先控制上市公司,再按時機成熟的程度 逐漸注入業務,等待最佳的融資時機,無需為應付「考試」一次性付出重大的代價,無需等待而獲得上市地位。但是,買殼更適合股東有一定資金實力、能先付錢買 殼再解決融資需求的企業,盈科數碼、國美電器和華寶國際都是買殼後抓住機會成功集資套現的案例,國美和華寶甚至為資產注入等待了24個月。而且,殼公司上 市已有年頭,有時能提供比IPO更廣泛的股東基礎,使股票更活躍。相反,企業IPO後如跌破發行價,會造成股票流通性和投資者參與程度較差,這會成為日後 融資的難題。


  選擇最佳的買殼地點
  企業買殼可選的主流地點分別為A股市場、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和美國的 各個交易所,香港和新加坡分為主板和創業板殼,美國則包括美國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分小型股市場和國際板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櫃檯交易市場 (OTCBB)等。企業選擇哪個市場,需要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針對殼價、殼乾淨程度、後續籌資能力、資產注入速度、股東個稅籌劃、成功率、交易時機等因 素進行綜合考量。
上市主體在內地註冊的企業一般適合在A股買殼,要在境外買殼的企業,其控股公司必須為離岸公司,否則資產注入將存在障礙。因 此,控股公司的註冊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在境內還是境外買殼的決策,如果擬注入資產未轉變為外商投資企業,未來的資產注入將會存在諸多困難。需要提醒的 是,過多比較A股和香港買殼的差異意義不大,香港的優勝之處在於其國際水平的監管和公司治理結構使殼的或然負債風險較小,面向全球化的金融市場和多種金融 工具使其擁有較強的後續籌資能力,具備整體成功率高和操作迅速的優勢,但資產注入可能需要更精密的設計,否則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A股的優勢是市盈 率比較高,但一旦被ST,後續融資能力會受損。
整體而言,每個市場可謂各有利弊,而單看買殼的成本,由高到低分別是中國香港、中國內地、新加坡和 美國。香港殼價在四者中最貴,但貴得有道理。香港在殼的乾淨程度、後續籌資渠道多元化、買殼成功率以及股東稅務籌劃方面均具優勢。所謂一分錢一分貨,不同 的殼適合不同支付能力的買家,其融資成功率也有很大的差別,也許這不一定與買殼地點有關,而與企業的不同規模等因素有關。
美國OTCBB的殼 成本最低,如果付現金加上基礎中介機構費用,一般只需100萬美元左右。但櫃檯交易市場並非交易所市場,受投資者關注度少,企業交易量並不活躍,這使二級 市場維護難度和後續融資難度高,正是這些缺點使其門檻也較低。不過好處是這一市場對買殼後的資產注入限制較少,但因為沒有針對中國企業的操作標準來維護投 資者利益,大部分基金都不願意投資在這市場交易的股票,如果不是為了以此作為轉到納斯達克或者其他主板市場的跳板,買OTCBB的殼意義不大。
與海外市場中介紛紛對中國民企老闆進行遊說不一樣,一般香港的買殼無需遊說,因為效果顯而易見,需求也是自發性的,但當中門道非常多、水也很深。首先, 香港主板和創業板買殼屬於「高消費」,非財力雄厚者不能為之。一方面,香港近年成為中國中大型企業的海外募資中心,動輒百億甚至千億港元的集資可輕易完 成,殼價貴也因為上市地位這一「會籍」幾乎是「終身制」,除非公司出現破產和成為淨現金公司,否則極少被除牌。而美國則普遍採用「淘汰制」,在交易所市場 上市的交易權屬於「臨時會員」,必須維持一定的標準,一旦公司無法滿足有形資產規模、流通股數目、流通股市值及股價等方面的要求就可能被迫除牌,新浪、搜 狐、網易、中華網這些公司都曾遭遇被除牌的威脅。
新加坡和香港的監管機構希望企業直接上市而不鼓勵買殼,因此設置了限制。新加坡的殼價介乎美國和香港之間,但限制最多。有些買家為了避開限制和避免全面收購所需支付的成本,採用化整為零的手法操作,但這些操作由於屬違規操作,在新加坡較難獲得配合。
除上述因素外,在海外買殼還需作其他三方面考慮。首先,是投資者關係管理因素的考量。美國是做市商制度,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係管理費用較高,需要花更多 費用聘請做市商來維持交易量。其次,是董事承擔的責任及風險。美國注重事後監管,也就是事後嚴懲違規高管和董事,董事承擔的風險比較高。在美國,小股東集 體訴訟比香港普遍得多。香港既重事前監管也重事後監管,港交所事前監管力度較強,事後監管力度比美國弱,因此,董事承擔的風險比美國低。第三是股票活躍的 程度。就同等規模的中國企業而言,三地投資者的關注程度及股票的活躍程度不一,在美國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國股票屬於少數族群,除非是知名的科技型和新經濟企 業如新浪、搜狐等,其他企業除了在當地IPO的一刻較受矚目外,難以長期被主流投資者關注,中小企業受到的關注更少。香港是投資中國概念股的首選市場,因 其靠近內地,投資者更容易掌握最新的行業和企業資訊,這對提高投資意欲和交易活躍度有所幫助。一般而言,香港的中國股票活躍度比美國和新加坡高一倍以上, 這直接影響著買殼的後續成功率。


 


案例一
光匯石油:
巧妙的資產注入


  通過注入客戶而不注入資產,光匯石油集團的海上免稅供油業務大部分
被注入到上市公司,從而避免了資產注入構成非常重大交易被當新上市處理而
需等待24個月的限制。


  近年能源和資源公司的買殼熱一度使香江投資者獲利甚豐,但在金融危機後也一度使投資人受傷不淺。若說買殼後能迅速令公司業務改善、投資者獲利豐 厚的,當數2007年底光匯石油對先來國際(00933.HK)的收購,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當屬深圳石油大亨薛光林。2008年初,薛光林通過其持有的離岸 控股公司收購先來國際大股東劉東海所持有的68.26%股權,該收購給予先來國際的估值約為10億港元,如今事隔不到兩年,光匯石油市值已達150億港 元,增長了14倍,而原股東保留的3%股份也從每股0.84港元升到10港元,獲利10倍多。

  洽購先來國際
  光匯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是薛光林1996年在深圳成立的民營石油公司,主要業務包括 石油倉儲與保稅中轉、成品油批發銷售、海上免稅供油,並擁有國內多處港口貨輪加油業務的特許經營權。其海上免稅加油業務2007年從零起步,但成長迅速, 當年為往來貨輪加油約84萬噸,當時預計2008年僅這一業務的銷售額就可達到12億美元。海上免稅加油採用的船用重油屬於大宗商品,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 和信貸,光匯石油勘探業務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同樣的需求,因此,在短時間內完成上市成為光匯石油的迫切要求。考慮到商務部「十號文」對內資企業海外上市的 限制和海上免稅供油的行業特點,其在未來兩三年內直接上市不可能實現,在香港買殼成為最佳的資本運作方案。
對於光匯石油這樣的公司,在選殼時 考慮了多方因素。首先,公司對融資需求迫切,因此買殼要干淨利落、速戰速決,切忌與原股東出現大量糾紛和矛盾,這就需要一次性購買大比例股權。根據有關法 例,買方因此將被迫啟動全面收購要約程序,需動用的資金量很大;同時,還需要選擇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的殼,防止過多股份散落在市場或不明人士手中,導致今後 操作的困難。其次,現行的上市規則規定,如上市公司在買殼兩年內出售、注入資產和業務量超過規定限制,可能會被視為非常重大交易而當作新上市處理,因此, 如果殼公司資產規模過小,會使得資產注入緩慢,影響上市公司迅速改善業績;如果規模過大,又會衍生許多資產置換的問題。為尋找完全滿足要求的殼公司,光匯 前後花費了一年多時間,接觸了不下20家殼公司,最終把目標鎖定在業務量小但手上現金充裕的先來國際身上。
劉東海通過Linwood Services持有的先來國際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前曾擔任成衣品牌「夢特嬌」的中國總代理,後來因品牌商收回代理權業務開始 沉寂。公司出售前,主要從事成衣的設計產銷和證券投資等業務。由於長期持有大量現金和有價證券而缺乏活躍的業務支撐,其股價長期低於每股賬面淨資產值和現 金值。截至2007年12月31日,股東權益為6.74 億港元,其中現金和可套現財務資產達6.7億港元,主營業務資產不超過2000萬港元。大股東長期維持如此小規模的資產通常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維持最簡單 的業務,以便找到合適的買家高價售出。先來國際由於持續運營業務少,無大量固定資產需要處理,較好地防止了買殼過程中原股東要求取回資產而帶來的資產置換 的問題,而維持較少的業務量可防止被港交所認定為現金公司而除牌。
光彙集團與劉東海的接觸,使得先來國際股價在2007年11月突然大幅上 揚,從徘徊在0.4港元左右上漲一倍達0.8元/股左右。2007年12月13日,雙方談判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雙方開始談判前,劉東海的開價很高,收購其 手中71.31%的股權涉及的對價高達8.3億港元。隨著談判時間的拖延和股市的降溫,其大幅讓價1.3億元。2008年1月16日,先來國際公告,其主 要股東Linwood Services與薛光林持有的Energy Empire及Canada Foundation(均為加拿大基金)原則上達成收購協議。最終,薛光林通過上述兩家基金收購先來國際8.3億股份,約佔68.26%股權,每股對價約 0.84337港元,總價約7億港元,劉東海則通過Linwood Services繼續持有3.04%股權。由於先來國際內部賬面淨資產達6.23億港元,其中包括約6億港元的現金,所以,7億港元中很大一部分是支付先 來國際淨資產的價格。
為減少收購所用資金,光匯方面注入了一處香港物業(對價4200萬港元)和一處新加坡物業(對價約6280萬港元),並 出售Everview、Pearl River兩家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對價分別為1350萬港元和2.4714億港元)給原大股東(這兩家公司主要持有原大股東有意保持的有價證券)。 2008年5月13日,雙方簽訂收購合同,隨後,先來國際股價從每股0.97港元漲至最高2.98港元。

  業務注入
  要避免違反商務部「十號文」的要求和被港 交所判定業務注入作新上市處理,買殼的操盤人給光匯的資產注入方案訂立的原則包括:1、利用海上供油業務客戶均在中國境外的特徵,注入客戶不注入資 產;2、必須在上市公司內部迅速發展新的業務,讓上市公司持有整個海上供油價值鏈的每個環節;3、資產注入和售出不能超過特定的價值。
在這一 原則下,2008年6月10日,上市公司與光匯石油集團簽訂了相關協議,其具體內容包括:光匯石油集團向先來國際提供燃油付運服務收費報價協議;先來國際 可根據其訂單銷售的需求向光匯石油集團採購燃油,並由其負責替指定的客戶加油;光匯石油集團向先來國際提供燃油儲存服務,並按月向上市公司收取相關租金。 這一協議通過由光匯石油集團為上市公司提供部分物流、倉儲、採購服務的方式,在未注入任何資產的情況下,使光匯石油集團的海上免稅供油業務大部分被注入到 上市公司。該交易不構成非常重大交易,但構成持續關聯交易,成功避免了資產注入構成非常重大交易被當新上市處理而需等待24個月的限制。
成功 的交易設計使公司的業績迅速改善。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但由於海上供油業務在短期內產生大量業務收入,上市公司在改名光匯石油後2008年給客戶的供油量 仍然大增,截至2009年6月底止純利達2.63億港元,同比上升3.16倍,每股盈利0.206港元(附表)。


光匯石油的股價也從2009年6月的每股1.9港元起步,進入上漲週期。2009年8月, 光匯石油與大連工業區管委會成立光匯大連投資公司,雙方分別佔60%和40%股權。光匯大連將建設油管,以連接光匯石油倉儲項目與國家油管,整個項目投資 額約100億港元。這一消息為光匯石油的股價又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使之從4港元每股最高漲到2009年12月的10港元(附圖)。



  仍需清除的障礙
  光匯買殼受到投資者的追捧,股價一度升到10港元,但該股票估值較高,加上股權過度集中的風險,也使一些機構投資者望而卻步。
借殼上市後,光匯石油連續兩次向公司主席薛光林持有的加拿大基金發行可轉債。2008年11月28日,向加拿大基金配售1.1億股和1.159億港元的 可換股票據:加拿大基金可以每股0.61港元認購1.1億股,總價6710萬港元;並可將可換股票據按初步兌換價0.61 港元兌換為1.9億股。此次認購股份佔光匯石油已發行股本約9.05%,佔公司擴大後股本約8.3%;可換股票據佔已發行股本約15.63%,佔擴大後股 本約12.53%。2009年6月,加拿大基金再次認購光匯石油9.3億港元可換股票據,這些票據可按初步兌換價1.5港元兌換,最高將配發及發行6.2 億股新股。兌換股份相當於光匯石油已發行股本約43.2%,相當於公司擴大後股本約30.2%。這些可轉債如果全數行使,扣除大股東2009年10月減持 的股份,大股東將擁有公司擴大後股本的75%,加之採購、倉儲和運輸部分業務仍在上市公司之外,降低了機構投資人參與的熱情。
另外,目前上市公司96%的採購成本來自與光匯石油集團的關聯交易,這使投資者對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懷有戒心,長遠看,光匯要獲得機構投資者的認同,還須儘量減少關聯交易,引入機構投資者,使持股更加多元化。■



案例二


  失控的買殼

  由於閩泰集團被質疑借道中興集團曲線買殼上市,新股東不僅不斷受到其他股東的挑戰,買殼後的資產注入難以實施,買家最後也失去了對董事會的控制。

  鈞濠集團(00115.HK)由香港地產商曾煒麟、郭慧玟夫婦創辦,其主業為在深圳、東莞等地從事房地產開發。1999年10月,鈞濠通過重組香港「殼王」詹培忠旗下的忠德石油,以介紹方式在港上市。
2007年1月,曾氏夫婦通過旗下Rhenfileld Development向香港中興集團出售1.805億股鈞濠股份,每股作價0.1057元,後再以同樣價格與鈞濠集團簽訂認購1.805億股股份的協 議,經過這種先舊後新的配股後,中興集團成為鈞濠股東。2007年7月,曾氏夫婦辭任董事,並於次月出售1億股予中興集團。香港中興通過其後的多次配股, 成為鈞濠的單一第一大股東,完成了殼的收購。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興集團持有鈞濠22.32%的股權,而同期曾煒麟夫婦通過Rhenfield Development Corp.持有公司19.03%的股權(圖1)。


按慣例,第一大股東自然成為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然而,中興集團的持有人黃炳煌卻意外地僅被 選為鈞濠的執行董事和總裁,董事會主席由未持有鈞濠任何權益的深圳閩泰集團主席朱景輝擔任,2008年10月,朱景輝更兼任鈞濠行政總裁。由此不僅引起一 些人士質疑閩泰借道中興集團曲線買殼上市,一場長期的股東糾紛亦揭開了序幕,新股東的後續運作因而難以實施。


  資產注入受阻
  2008年6月,鈞濠宣佈以9600萬港元收購朱景輝之妻翁玉蓮持有90%權益的 揚州地產項目,展開了資產注入的行動。但有媒體質疑揚州閩泰屬劣質資產,此舉嚴重損害股東利益。朱景輝控制下的鈞濠董事會進行了反擊,並發出傳訊令狀,指 前大股東(即曾氏夫婦)違反公司受信責任。
2008年7月,鈞濠計劃以0.16港元每股配售1億股,用於收購閩泰集團的揚州項目。但是,由於 曾煒麟以董事涉嫌收受利益、盜用簽名非法成立下屬公司轉移資金、多項交易涉及侵吞公司現金損害股東利益、股東大會選舉不公為由,向法院申請到了新股配售的 禁止令,這一配股計劃胎死腹中。同時,法院也接納了曾氏以上市公司名義對包括朱景輝、黃炳煌在內的多位董事的訴訟,成為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宗該類官司,後續 發生的許多事情在香港上市公司中都鮮有先例。
據報導,鈞濠原股東向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提供的資料中指,香港中興2007年1月入股鈞濠的資金由深圳中港投資支付,而翁玉蓮佔中港投資60%的股權,中興集團後續的多次股權收購資金大部分也由朱或翁的關聯公司提供。


  董事會失控
  面對曾煒麟的指控及其重新控制公司的意圖,朱景輝控制的鈞濠董事會多次拒絕其作為超 過10%的股東按照其享有的權利提出的召開特別股東大會的要求(這在過去沒有先例),又向百慕大最高法院申請禁制令,阻止召開特別股東大會。2008年8 月,鈞濠又以市價向公司董事及部分員工發出了接近2.5億份立刻可行使權證,成為香港第一家一次性向董事、員工和第三者發出接近總股數10%該類權證的上 市公司。而這一行為又被部分股東向法庭提出訴訟,指此舉向董事會成員輸送利益,意圖影響股東大會投票結果。
2008年12月2日,曾煒麟等鈞 濠舊股東自行召開特別股東大會,通過8位新董事加入董事會、否決與翁玉蓮持有的揚州項目交易的議案。新董事的加入使糾紛在董事會內部蔓延。而為了防止失去 對董事會的控制,在特別股東大會召開前一天,朱景輝控制的董事會就突擊委任了5名新董事,加上6名舊董事,使得新舊股東提名的董事以11:8的比例展開對 決。2009年8月,香港高等法院裁定突擊委任5名董事的提名不合法,這意味著,朱景輝已經失去了對董事會的完全控制。2009年10月,朱景輝被撤銷鈞 濠主席一職,調任為非執董,改由馬學綿出任董事會主席。朱景輝所提名的董事大部分在剛結束的週年股東大會上出局,可以說買殼近乎失敗。目前,鈞濠原股東以 公司名義對朱景輝等董事會成員的訴訟仍在進行中,而鈞濠的經營也受到影響,2008年全年虧損擴大至9165.5萬港元,其股票由2009年3月停牌至 今。

  買殼中的教訓
  這是一個典型的買殼失敗案例,在這場 股東爭鬥中沒有贏家。從2007年1月曾氏夫婦第一次向中興集團配售股份開始,隨著多次配股,鈞濠集團股價本已從0.1港元最高昇到0.64港元,但在 2008年6月展開資產注入後,其股價從0.34港元開始下行。而後,隨著股東之間出現權益紛爭,官司不斷,其股價最低跌至0.07元,最終以0.12港 元的價格停牌(圖2)。根據最新的公告,公司正委任獨立會計師對2007-2008年的財務狀況進行全面核查,事態仍在不斷發展。

 


一般買殼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資金緊張或需要迫切解決資金危機的公司不宜買殼;買方要習慣香 港公司的規範;買殼後要馬上產生利潤,改變上市公司的營運狀況。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如果新股東缺乏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理解和對全體股東利益的尊重,存 在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會引起其他股東群起而攻之,所以,雖然雙方持股勢均力敵,但在週年股東大會和特別股東大會上仍以買方大比例失敗而告終。因此,買殼 後,新股東在公司的運作中應充分考慮小股東的利益,並按上市規則的要求披露信息。根據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要求,董事必須如實申報其在上市公司中的權益。部分 買殼者若通過代理人持有股權,以降低成本並避開公司被作為新上市處理等限制,那麼不僅在後續的資產注入時無法投票,受制於其他小股東,這一做法還屬於用欺 騙的手法繞開香港證監會的收購兼併條例和港交所上市規則的有關要求,若最後有證據證明鈞濠的實際控制人為閩泰集團的話,有關人士可能因為觸犯了香港的刑事 條例而面臨法律訴訟。如果因買殼而引起官非,無疑是得不償失。■

 

 

  案例三

  中國礦業
之股價沉浮


  2006年,通過注入兩個礦業資產,創富生物科技完成了向中國礦業的華麗轉型,股價大幅攀升,此後,由於沒有實際業績支撐和所注入資產的原小股東的訴訟,股價又迅速回落,業務也再次轉向茶業,跡象顯示其實際控制方可能已經換手。

  有一種買殼方式手法更加隱秘,買家每一步運作的真正動機更加難以識別,有的買家買殼上市的真實目的往往並非以提高上市公司的長遠價值為目的、著 重於收購支持其主營業務發展的融資平台,而更多是利用金融手段和財技牟利。他們按照不同時期資本市場對不同行業的炒作興趣,把一些具備想像空間的資產注入 殼公司,這時,二級市場的公司股價會被人為推高,不明實情的投資者會被吸引入市,上市公司因此成為莊家和散戶博弈的平台。
具體來看,這類買殼主要有以下特點:
  1、買家一般選擇大股東持股比例小而且股權分散的公司,並在收購過程中儘量不觸動全面收購,因為當目的不是對殼的長遠控制時,是否擁有絕對控股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2、收購資產的融資來源一般是一些不知名人士或公司,顯示公司有極強的融資能力。有時買家會以發行可轉債或者現金方式注入資產,收購原股東手上股份,買家對殼公司股權的現金收購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在二級市場交收,或由買家向原股東分批協議收購。
3、大筆持有殼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賬戶上的持股比例都不會超過5%,外人很難判斷股票的分佈狀況,上市公司的股票真正由誰控制難以知曉。
4、實際控制人通過上市公司董事會,同意以天價收購一些未來想像空間大、一般人難以估算其價值的資產。這些資產的估值設定在上市公司有能力並能成功實施 相關計劃的基礎上,因此容易從評估公司處獲得較高估值,導致在注入上市公司時易被嚴重高估,但實際上,這些資產的估值存在未來運營時無法實現的風險,短期 難以產生現金流。而且,因為面上不存在關聯交易,大股東可以投票,監管機構則會尊重股東大會的投票結果,往往使得交易對價對小投資者不公平,一眾股民的權 益被嚴重攤薄。
5、買家會通過增發新股或者發行可轉債,使自己的一致行動人在股價上漲前控制更大比例的低成本股份。
6、如採用發行可轉債的方式注入資產,被注入業務的出售方股東(也是「代理人」)會獲得大量可以低價換股的可換股債券;如採用現金收購方式,則上市公司通過配股獲得現金的大部分會被用於資產的收購,而且錢很快會被支付出去,上市公司不會長期持有大量現金。
7、資產注入完成後,股價會被逐漸炒高,當大量散戶跟入時,則開始長期的持續下跌。
8、嚴重高估的被注入資產逐漸會露出破綻,出現大幅虧損,這時公司再大幅撥備,把上市殼中高值的資產賬麵價格與實際價值並軌。
9、幕後控制人都是資本玩家,該走的程序往往一個不差,表面程序上完全合法,就算股民受到巨大損失,也是投訴無門。
分析香港股票市場,一度被熱炒隨後股價大跌的上市公司很多,而在種種特徵上比較吻合的,可能是中國礦業(00340.HK)。在中國礦業借殼上市的操作 中,資產注入採用現金、股份置換加物業換股的模式,足見操盤人實力不弱。但相關資產在注入上市公司前被低價轉讓,難免令人懷疑被注入資產的實質控制人與殼 公司股權的認購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注入想像空間巨大的礦產資源,配合巨額成交和股價上揚,吸引了許多散戶的參與,使其一時風光無限。隨後其在 2008年一次性減值和虧損31億港元,股價也從2007年初接近2.5港元的高點下跌90%,到現在的0.2港元左右,令許多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

  注入礦業資產帶來股價節節攀升
  中國礦業前身為香港 創富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創富生物科技」),其在2001年1月借殼當時出現財務困難的廣信企業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在被中國礦業再次借殼 前,其股價也一直低迷不振,徘徊在0.415港元左右。而且,其股權較為分散,沒有任何一個股東超過30%。根據公司2005年年報,大股東蔡原通過 Greater Increase Investments Limited持股20.29%,第二大股東陸健通過Equity Valley Investments Limited持股14.06%。
2006年6月13日,創富生物科技宣佈以8.126億港元收購Lead Sun的57%股權,開始了中國礦業的借殼與資產注入行動。8.126億港元的支付方案包括三部分:以4.33億港元代價向Lead Sun的四家股東發行共10.8億股(相當於當時股本的43.75%及經擴大股本的23.76%),每股作價0.4元;向賣方另一股東轉讓廣州一處物業, 作為支付1.75億港元的代價;餘下2.05億港元用現金支付。隨後,創富生物科技即通過配售集資約3.97億港元。創富生物科技的股東權益只有區區 2.27億港元,主要資產是廣州一處最終被作為支付代價的物業,公司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集資3.97億港元購買一個未產生任何收入的礦產,融資能力令人驚 嘆,但到底是原股東融資能力驚人還是後續的持股人才是真正買殼者,至今只有局內人才知道。而且,通過以物業和現金支付收購款,創富生物科技把殼公司中原股 東的資產和配股所獲資金中的2.05億現金置換出了上市公司以外。
被收購的Lead Sun,由郭敏、葉東明、吳曉京、吳凱持有(圖1),於2006年4月6日才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除了全資擁有高標公司(Top Rank)外,並無其他業務或資產,事實上屬於為本次交易專門成立的空殼控股公司。而高標公司則擁有山西神利航天鈦業有限公司(簡稱「山西神利」)90% 股權,因而,創富生物科技間接持有山西神利51.3%股權。山西神利擁有全國第二大鈦礦金紅石礦的開採權,據上市公司的評估師出具的報告估計,其天然紅石 礦的地質儲量約為182.6萬噸,有關礦產資源量約為189.35萬噸,價值在18-22億元之間。金紅石礦是生產海綿鈦的主要原料,鈦在航空航天、醫療 等領域運用廣泛,近年國內海綿鈦一直供不應求,每年都需大量進口。因此,收購消息公佈後,創富生物科技的股價逆市大漲63.86%達0.68港元。


然而據報導,在注入上市公司前的2006年6月1日,高標公司100%股權才被股東以 270萬美元賣給了剛剛成立的Lead Sun,而且,買家黃士林和謝南洋放棄了其中的2699999美元,等於Lead Sun將高標公司收入囊中的實際代價僅為1美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高標公司的價值從270萬美元增加到14.25億港元,增值約66倍,新股東的眼 光和創富能力可謂空前絕後,上市公司對所購資產價值的認同度更是非常高。因為就算在之前的2005年3月9日,高標公司45%股權的轉讓價也只有450萬 元。至於為什麼這樣的交易能獲得上市公司股東大會通過,只能解析為在股東大會召開時贊成方已經控制了足夠的同意票數。
出售Lead Sun的57%股權後,郭敏、葉東明、吳曉京持有的Lead Sun股權分別降至14%、14%、15%。但通過向其配售股份作為支付代價,創富生物科技的股權也發生了變動,原大股東蔡原的股權減持到10.63%。 郭敏、葉東明分別各自持有其7.84%股權,吳曉京持有7.31%股權。另外,超大現代農業老闆郭浩也收購了創富生物科技6.36%的股權。四人收購的股 權共佔上市公司的29.36%,沒有超過30%,即使四人被確認為一致行動人士,也不構成觸動全面收購要約,否則他們可能因構成一致行動人士要以同樣的價 格向全體股東提出全面收購。
2007年2月,創富生物科技更名為中國礦業。2007年5月23日,中國礦業又公告稱,計劃籌資約18億港元, 用於收購哈爾濱松江銅業(集團)有限公司75.08%的股權,後者主要從事銅、鉬及鋅開採與提煉,其中,鉬的開採佔企業生產及盈利的大部分。殼公司被兩度 注入礦業資產後,二級市場出現瘋狂的炒作,中國礦業的股價最高時一度接近2.5港元(圖2),公司市值也由5億港元暴漲到60億港元。



  無業績支撐股價大跌,轉型茶業
  如同絢麗的海市蜃樓,中國礦業買殼光環下的股價炒作持續到 2007年中,此後,公司股價因沒有實際業績支撐和高標公司小股東的訴訟迅速回落。2008年9月18日,隨著金融風暴的深化和受累於公司的盈利預警,股 價更是暴挫,盤中最多下跌38.5%。其2008年上半年度業績重大虧損來自於包括暫停旗下山西神利金紅石礦建設,並為有關投資作出減值撥備;此外,哈爾 濱賓縣的銅鋅礦亦暫停營運,以進行安全檢查,要到2009年下半年才復產(該銅礦上年度收益1.15億港元)。
2009年6月5日,執行董事 楊國權在股東會上表示,因礦產市價下跌,當年上半年暫停金紅石項目及鉬礦開採,銅礦則因礦場老化而結束。中國礦業承認,此前進行戰略佈局的內蒙古諾爾蓋銅 礦資源已被證實品質不足,商業上並不可行,另外兩處主要礦場則分別因老化暫停運營和市場遇冷延遲開發,半年巨虧近8.7億港元,短短的兩年時間,剛好把8 億多收購的資產基本貶值完畢。公司股價自2008年至今也已跌回買殼前的價位。
回顧中國礦業股價過山車式的大幅起落,跟該公司注入的礦產無法 產生收入有著極大的關聯。未正式進入產出階段的礦,在價值評估上因為許多數據有猜測成分,評估師的估值主要基於樂觀的價格估計和假設該礦能如期成功開採, 也能如期成功獲預測的銷售,水分可以非常巨大,往往被買殼者作為注入到殼公司換取現金和股票進行增持的重要手段。
與公司股價走勢相同,中國礦業自2006年買殼上市到現在的業績也呈倒U形,在2007年時達到高峰,當年收入升39倍至6.96億元,股東應佔溢利達2.12億元,每股盈利3.9元,之後業績不斷下滑,到2009年上半年又扭虧為盈,盈利828.6萬元。
在礦產業務遭遇巨虧後,中國礦業的業務方向開始轉變。2009年4月,其投資6.4億港元收購King Gold的80%股權,從而在重組後全資控股星願(中國)茶業公司和中國大紅袍茶業。中國礦業表示,目前中國大紅袍茶業尚未全面展開業務,而星願茶業在武 夷山擁有一座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左右的生產基地,主要通過向當地農民租賃茶田並訂立分包協議經營,武夷山種茶區面積中約有28%供給星願茶業,星願茶業已 自2007年開始盈利,當年淨利潤近990萬港元。
2009年6月8日,中國礦業公告稱,主席蔡原正式退任,副主席兼行政總裁游憲生調任主 席,執董陳守武則任副主席兼行政總裁。其股權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目前,何豪威持股10.77%,葉東明仍持股6.5%,其他人則均在主要股東項下消失。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礦業的真正控制人已經易手。
從2006年以創富生物科技的業務置換兩個價值巨大的礦產,完成向中國礦業的華麗轉型,到現在 中國礦業的主營業務大幅度貶值,公司業務由礦產資源轉為茶業,這是不是預示著又一輪的資產轉換,從而達成下一個類似當年中國礦業的變身呢?要得到答案還需 拭目以待,但從股價分析,自宣佈轉向茶業以來,其股價從約0.35元突然在一週內被拉升到0.53元,高位震盪後從2009年7月末開始進入了長達5個月 的持續下跌,到目前的0.22元,看來股民又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的投資體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5

金融大咖為何齊聚香港?

2011-2-21  TCW




香港正處於一個東西板塊碰撞的接觸點,」一場香港所舉辦的「亞洲金融論壇」上,富達基金(香港)投資總裁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這麼強調。

今年六十一歲,在擔任基金經理人期間創造一百四十六倍報酬率紀錄的波頓,原本已經宣布退休三年,但在二○○九年到訪香港三個月後,他推翻自己的人生決定,更舉家從倫敦,搬來了香港,因為他看到了一個讓世界經濟翻轉的機會。

這個機會,就在中國。而香港的平台提供了他實現這個機會的好地點,「我認為現在我們處於一個『雙速』的世界……,香港透過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國際貿易,成為這兩個世界交界的地方,」波頓強調。

不僅以長期投資聞名的歐洲投資大師波頓看到香港的崛起,就連美國投機界代表,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也帶著大把的資金來到香港設立辦公室。從波頓到索羅斯,這樣的國際投資大師紛紛錢進香港,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二○○九年,匯入香港的資金高 達六千四百億港幣(約合新台幣二兆四千億元)。

她是中國反轉世界新支點 也是全球投資中國的首選門戶

過去一年多來,波頓並非唯一搬來香港的歐美重量級金融人士,包括英國最重量級的滙豐銀行(HSBC)已經把執行長辦公室從 英國搬到香港,為的就是更接近中國市場;瑞士銀行(UBS)也同樣把共同執行長希特維爾(Alexander Wilmot-Sitwell)派到香港,監督亞太區業務。

過去的香港,一直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門戶,透過在香港掛牌,得以接觸來自全球的資金。但現在,香港已經不再只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她更是歐美乃至金磚 四國搶進大陸的灘頭堡,更是中國反轉世界的「支點」:透過在香港實驗人民幣離岸業務,有一天,中國可以用人民幣來征服世界。

在香港會展中心所舉行的這場香港年度最重要的金融活動上,台下來自三十三國、超過一千六百位的來賓,聚精會神的聽著台上來賓的演講。他們之所以遠赴香港,就是看好她未來與日劇增的「人民幣實驗場」角色。

在亞洲金融論壇的會場,幾乎所有人開口閉口談的都是「人民幣離岸業務」、香港的歷史機遇,以及香港如何利用這個機會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論壇中的 德國記者顧絲貝(Sabine Gusbeth)強調,在歐洲四國財政危機爆發、歐元搖搖欲墜之際,德國人現在也對人民幣「很有興趣」。

正是這樣的全球目光,讓滙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經濟學家郭浩庄認為,人民幣離岸業務,或許目前的總量並不大,但它已經讓香港 開展了「生命的第二頁」。「多年來,香港一直是中國的門戶……,離岸人民幣業務替這種門戶的角色,添上了新的面貌,香港成為投資中國貨幣的一個代表,」郭 浩庄強調。

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因為推行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企業戶大幅增加,存款額一路從去年初的人民幣六百億元增加到去年十一月的二千七百九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二千億元),成長三‧七倍之多。

她是人民幣實驗場 連麥當勞都開始發行人民幣債券

企業在港用人民幣發債的量,也從二○○九年的一百七十多億元,增加到去年的三百五十八億元,成長一‧一倍之多。包括麥當勞、開拓重工 (Caterpillar)等國際級企業都在港推出人民幣債券。農曆年剛剛結束,台灣的永豐金控也發布消息表示,旗下的永豐金證券跟工銀國際合作,發行了 人民幣三億元(約合新台幣十三億二千萬元)的債券,替永豐餘的海外子公司籌募人民幣資金。

不只債券、存款,香港去年也由海通證券領頭,陸續推出了四檔人民幣基金,引起全球市場高度矚目。施羅德(Schroders)私募的人民幣固定收益債券基金,金額八億美元,更在「兩天之內就募爆了」,一位香港投信界人士表示。

人民幣業務之所以能在香港如火如荼的推行,其實是得力於中國的推力,讓香港成為人民幣的實驗場,讓中國未來有機會利用人民幣,反轉世界。拉力則是這些歐美 重量級的基金經理人,看到了人民幣未來的潛力,蜂擁至香港淘金人民幣。 由推力來看,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分析,對中國來說,推廣人民幣的使用和人民幣的國際化,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如果中國有一天,經常帳戶 不是順差、是逆差怎麼辦?如果中國有一天需要借錢了,得要有一個這樣的facility(設施)才行。」

透過在香港進行「離岸」的人民幣業務,不但能達成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目標,當中國有一天如果需要向世界「借錢」,便可以仿效美國一樣的印鈔票。離岸的人民幣業務,也可以確保現階段中國內部人民幣和資本帳的穩定,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至於拉力,則是世界各國對人民幣的「興趣」,也就是看好人民幣未來的升值潛力。以目前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來說,單看利率不過一%左右,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但如果加上了人民幣未來每年升值五%到六%的「想像」,就成為一個好投資。

對香港來說,在這拉力和推力間,香港政府也認知到,這個角色不會永遠存在,一旦人民幣完全自由化之後,香港的地位自然不如本地的上海,如何抓住機會,強化 自身角色,是香港金融圈非常關心的問題。「人民幣走出去,是國家的政策。走出去沒有專利這回事……主要是看香港本身,能不能利用自身先行者的優勢,來發展 起香港的離岸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亞洲金融論壇上這麼強調。

她是金磚四國卡位灘頭堡 俄羅斯鋁業、巴西淡水河谷紛掛牌

二○一○年,香港第二年蟬聯全球首次上市(IPO)金額最高的市場,總共有一百一十三檔新股票上市,募集金額高達五百七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六千六百億元)。更重要的是,過往由大陸企業獨占鼇頭的香港IPO市場,出現了不一樣的面貌。

二○一○年一月底,俄羅斯富豪歐柏嘉(Oleg Deripaska)所擁有的全球最大氧化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在港上市,上市首日的成交價港幣九‧六五元,籌資港幣一百七十七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六十億 元)。十二月,全球最大的鐵礦砂公司巴西淡水河谷(Vale S.A.)也在港第二上市(HDR)上市。此外,香港媒體也揣測,全球第三大的巴西石油,也有意願來港掛牌。

俄羅斯、巴西企業紛紛來港掛牌,顯示的是當歐美疲弱不振的時候,做為多金中國門戶的香港,吸引力與日劇增,儼然就是成為了金磚四國搶進中國的灘頭堡。

事實上,不只巴西和俄羅斯企業來港掛牌,歐美企業也正利用香港股市,打響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

她是歐美品牌名氣墊腳石 歐舒丹上市,Prada打算跟進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便是去年五月在港上市的法國保養品公司歐舒丹(L'Occitane),而義大利時尚品牌Prada也打算今年到港掛牌上市。

透過來港上市,這些金磚四國的能源公司能夠籌到在疲弱的歐美市場募不到的資金。而對歐美消費品公司來說,來港上市,更可以迅速打開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 「這些能源公司或法國的化妝品公司喜歡來亞洲,因為它大部分業務都在中國或亞洲,首先它要打品牌。第二是市場的流動性也比較充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 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分析。

看準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國際對沖基金近來齊聚香港,準備放手一搏。

她是對沖基金新據點 就是要買中國,數量五年增五倍

「海外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不斷在香港成立公司,這些資金非常積極的想要投資在港上市的大陸企業,甚至直接投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強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金融大鱷索羅斯來港。去年三月,總部位在紐約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在港申請成立公司。

去年底,香港地標國際金融中心(IFC)二期三十五樓,索羅斯的對沖基金,「SFM HK Management Limited」的辦公室已經如火如荼的施工中,預計索羅斯將會以港為根據地,至少砸八十到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六百億元)企圖從人民幣升值和在港 掛牌的中國企業上獲利。

根據香港政府估計,即使經歷金融海嘯,香港對沖基金數量卻沒減少。截至二○○九年,香港對沖基金數目為五百四十二支,已連續六年成長,數目較二○○四年成 長五倍之多。截至二○○九年三月,對沖基金在港管理的資金總額為五百五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六千億元),較二○○四年成長了六倍。

「當經濟的重心從西方轉移到東方,金融的重心也是如此。香港……,正抓住這個機會,做為中國和世界的橋樑,」曾蔭權在金融論壇的開場上強調。

經歷了金融海嘯,全球金融秩序大洗牌,金融重心由西方移往東方之際,香港正掌握這個歷史的機遇,發揮「支點」的最大功能,藉著中國崛起的機會,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1

香港天線何時上市?(更正)

答案是1972年12月4日。

根據維基百科關於香港天線的頁面,是這樣寫的:

「香港天線(英語:Hong Kong Antenna)是一間已結業的香港上市公司,主要經營安裝電視天線的業務,為1973 年香港股災的一隻經典泡沫股。由於股價於上市當日上升49倍,因此被當時的股民稱為「香港黐線」。「黐線」在粵語中即是「神經病」、「瘋」或「發神經」的意思。

1970年代初期,香港股市進入了瘋狂的階段,由於香港政府監管不足,任何公司也可以隨便上市。1972年,香港天線宣佈上市,聲稱發明了一種可供家庭使用的天線,雖然招股書內容清楚寫明:「本公司剛成立,尚未開始經營...上市集資作研究和發展用途...對未來派息未能保證。」,但仍被股民瘋狂追捧。香港天線股票的定價為每股1港元,在上市當日已升至50 港元,升幅達4,900%。」

根據公司註冊處的紀錄,該公司早已在1966年成立,於1972年11月15日加入中文名,一星期後即招股上市。


但是經筆者尋找1972年12月5日的華僑日報的紀錄,發現粗字所說的東西是錯的,當日的文章摘錄如下:

「香港天線只在九龍交易所上牌,首盤做一元五角,亦比認購價每股一元為高,最高做三元二角,最低做一元一角半。」

再找回當日的報價,香港天線當日在九龍交易所收報2.522元,上升152.2%,最高只是報3.2元,升220%。到年底,已經升到10元左右的水平,1973年1月23日,上升至30元,在2月8日跌回20元,其後已無成交及報價紀錄,可見這股是慢慢乾升上去回跌後爆破了,但我找回當日的報紙,並無談及該公司停止交易的原因,真是可惜。

以下是上市當日的報價:

以下是1973年1月23日的報價:


過了38年也並沒有人警覺這不是事實,卻還以訛傳訛,變了50元收市,實在不應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0

香港股票史上升得最快的股票(2014年1月13日更正)

(謝謝國內的網友風語者及iniesta的提醒,使這榜單的錯誤不至於太大,如此榜單繼續有問題,敬請指正,謝謝。)

周老師問小弟在香港股票史上的股票升幅紀錄最多是甚麼,所就我翻閱了2000年至2009年的股票大升的紀錄,並用Webb-site.com綜合那些公司股價幾年來的變化,得出這個香港近幾年十大升幅最大股票的榜單,而這五年多十大升幅股票如下。


1. 升得最多的環能國際(1102,轉主板前8182,前軟迅科技)由0.45仙,升至3.39元(經調整),升幅達75,233.33%。

2. 是亞博控股(8279,前萬佳訊),由2006年1月低位0.4仙,升至2007年5月的2.17元(經調整)升幅達54,250%。

3. 中國鐵路貨運(8089,前寶訊科技)則是由2006年9月的4仙,升至2007年6月的19.64元,升幅達49,000%。

4. 名家國際(8108,前盛創企業系統、匯盛),由低位0.64仙,升至最高1.675元(經調整),上升達26,072%。

5. 華彩控股(1371,轉主板前8161,前金屬電子交易所)由最低位2.5仙,升至5.05元
(經調整),上升20,100%。

6. 太陽國際(8029,前豐裕興業、嘉利盈、嘉利福)由低位2.4仙,升至4元(經調整),上升16,566.67%。          

7.. 榮暉國際(990,前三商行)由最低位1.225仙,升至2.02元(經調整),升幅有16,389.80%。

8. 環球能源資源(8192,前藝立媒體科技、環球工程),8192由低位0.5仙,升至74仙(經調整),升幅14,700%。

9. 中國鐵聯傳媒(745,前榮康控股)由2.1仙,升至3.08元(調整後),升幅14,566.67%

10. 中彩網通(8071,前絲綢路數碼、中國金屬資源)由0.325仙(經調整),上升至46.5仙,升幅達14,207.69%。

11. 進能國際(8272,百富控股)由低位2.1仙(經調整),升至3元,升幅達14,182.57%。

12. 中國生物醫學(8158,前邦盟匯駿)由低位1.8仙,升至2.3元,升幅達12,677.78%。

13. 蒙古能源(276,前宇宙航運、保華地產、新世界數碼基地)由低位14.7仙,升至18.06元,升幅12,185.71%。

筆者發覺大部分的暴升股票均在2007年牛市中出現。我認為可能因為前數年的熊 市,導致有部分股票的市值只剩下數百萬且股權集中,加上當時內地資金大量湧港,甚麼都炒一通,導致有一些短期內升幅幾百倍的股票出現,但我認為,隨著未來 資金來港持續增加,超便宜的殼股不會再出現,故此未來這些細股的升幅未必如以上股票這樣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67

香港有優勢 左丁山

2011-3-3  AD




 

點解在金融業之 中,香港精英未必夠北方精英爭?左丁山諗有兩個主因,其一係內地人在本港金融界能佔高位者,例如北大清華復旦加學士加哈佛耶魯哥倫比亞MBA甚至博士,與 本港之中大港大科大加哈佛牛津劍橋畢業生相比,表面上無甚學歷差異,但內地高考生一年過千萬人,能得到上述資格者,萬中無一,直情係精英中之精英,而香港 高考每年考生得幾萬人,睇比例已知道精英純度有所不如;其二係講關係,內地關係喎,香港生輸一百個馬位啦,根本冇得追,唯有認命,於外地回流之本港精英, 中文程度有所不足,對國情所知更少,亦係難爭。

不過一位金融界高層對左丁山講:「本地生之最大優點係比較老實,依規矩辦事,唔會太多鑽空 子,亂咁嚟,所以做做吓,做得唔太曳嘅話,容易得到上司信任,有一次我到上海,一位大客請我食飯飲酒之後,吐出一句真言:『你地香港人唔夠奸,好戇直,我 地最唔奸嗰個都扭計扭贏你地最奸嗰個,你地根本唔識乜嘢叫做權術。』我聽完就驚咗一驚,返酒店房諗咗好耐,返到香港就召集一班香港仔、女講清楚,我地嘅競 爭優勢可能就係戇直,唔夠奸,依本子辦事,尊重法規,你地上到內地做deal,千萬不可試圖與內地人鬥扭計、鬥權術,一定要無招勝有招,否則會俾內地人扭 到剝光豬。」

不懂中國歷史、不熟讀三國演義、水滸傳,點學人講權術ABC呀,不過學識都係用來傍身嘅啫,叫做防禦性,點同經歷過文革、六四與自小學開始就識「賄選做班長」嘅人士鬥計仔啫。

反 之,內地人嚟到香港做生意,覺得更容易,適應到極。一位內地建築商曾對左丁山騎騎笑:「香港啲官真係好,唔會麻煩我地,唔要我地應酬,有爭執,我地可以告 政府,而且贏嘅機會唔細,內地再過一百年,都未必學到呢樣,呢樣嘢千祈唔好一國化!」此乃香港之真正優勢,為中國大陸與台灣所無,新加坡亦學唔到。新加坡 政府與私人打官司,幾時輸過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6

悲香港 「貝沁才」© 交流室

http://oozexud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0.html

從前的香港是一個小小的漁港,山多平地少,人口也少(現今不過700萬人,內部需求仍相對小),既沒有天然資源,更沒有工業(儘管曾經擁有輝煌的工業歷 史)。

香港之所以成功,總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因素:
-健全的法制,保有公義;
-簡單的稅制;
-社會清亷;
- 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物價低廉並且穩定;
-市民一般奉公守法;
-辛勤打拚的香港人精神;
-多元種族,能者居之;
- 政府審慎理財,量入為出;
-官僚有效施政,官員著眼民生,用心為民(指港英管治時代推出的公共房屋、流動小販牌照、九年免費教育、成立亷政公 署、……等政策);
……

時至今日,上述因素十居其九已然蕩然無存或面目全非:
-權貴襲警竟判社服再社服、感化再感化;
- 清亷文化有滑坡的趨勢;
-政府的舉措不時存在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之嫌;
-政府未有因時制宜,盲目死守聯繫匯率(什麼時候見到人在陸上仍死 抱救生圈?),失去制定利率政策的大權,致使物價大幅上揚責無旁貸;
-政棍抬頭,社會存在夠得上惡就能左右大局的風氣,常見他們「政治抽水」;
- 辛勤打拚的精神漸漸淪為歷史博物館裡頭的化石,愈來愈多年輕氣盛身心健全的人存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凡事要求政府協助甚至派錢;
-今年財政預算案那 種看風駛舵狗急跳牆式的慷慨解囊,全然違反過往行之有效的「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原則,同時突顯了當前香港官僚的不濟,質素之低;
-香港的政府官 員大都抱持「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沒做沒錯」的理念,做事不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算他們做出大錯也死賴不放權位。他們當中多少個心中有民又真心為民,又 有多少個有真知灼見能夠推動惠民政策?
……

富不過三代?香港啊!悲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8

首家內地融資租賃公司香港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8/3NMDAwMDIyNzM3Nw.html

3月17日,央企中化集團旗下的融資租賃公司——遠東宏信有限公司(03360.HK)宣佈將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最多融資55.49億港元,計劃3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

遠東宏信計劃發行8.16億股股份,其中10%將於香港公開發售,其餘90%將於國際發售。新股的發售價區間為每股5.2港元-6.8港元。中金香港、摩根士丹利、瑞銀是此次交易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保薦人。

遠東宏信首席執行官孔繁星對記者表示,「遠東宏信具有獨特的商業模式,通過提供一體化的融資租賃以及諮詢等服務來盈利。我們不是高利貸,有68%客戶是回頭客。」孔繁星同時兼任中化集團總裁助理。

6大基礎投資者認購2.5億美元

遠東宏信是首家計劃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融資租賃公司,重點在醫療、教育、基建、航運、印刷、工業裝備等六大行業開展融資租賃、諮詢及貿易業務。一位參與此次交易的投行人士表示,該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這一身份將為未來的融資安排提供便利。

大樹底下好乘涼。遠東宏信非執行董事楊林在17日的記者會上強調,公司有足夠的尚未使用之授信,在目前緊縮的環境下,大股東中化集團也會利用集團影響力,為遠東宏信取得銀行支持。楊林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化集團總會計師。

2002 年開始,遠東宏信向60家國內外財務機構取得貸款融資,各筆銀行融資的平均期限為2.4年。截至2010年9月底,遠東宏信從四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及農 商行、國家開發銀行、外資銀行取得的尚未償還貸款結餘的佔比分別為21.7%、29.5%、8.1%、20.4%及20.3%。

根據招股書,遠東宏信的策略投資者還包括:管理資產達61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KKR、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以及中金公司。IPO完成後,中化集團將持有遠東宏信47.6%的股份,KKR將持股13.13%,GIC將持股7.87%。

實際上,近期香港股市受中東局勢、日本地震等因素影響而波動,並不是IPO的好時機。不過遠東宏信仍吸引了6名有份量的基礎投資者,合共購買2.5億美元的股份,禁售期為6個月。

根據招股資料,這6名基礎投資者的投資額分別為:高瓴資本管理公司5千萬美元,Owl Creek投資4千萬美元,OZ Funds投資3千萬美元,湧金資產管理公司5千萬美元,新鴻基地產3千萬美元,惠理基金5千萬美元。

中小企業風險可控

遠東宏信計劃把此次IPO融資所得30%用於船務行業的營運資本及租賃業務,70%用於醫療、教育、基建及印刷營運資本。

孔繁星相信,在十二五規劃下,該公司上述六大重點領域都將產生巨大的融資需求。

截至2010年9月30日,其客戶超過3200名,尤其是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及華中等高增長地區,超過80%的客戶為中小企業,餘下是大型企業。

孔繁星表示,雖然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不過可以根據不同行業的情況來控制融資風險。在2007年至2010年前9個月,遠東宏信的不良資產率分別為1.7%、1.9%、1.2%及0.73%,維持於低水平。

數據顯示,遠東宏信的淨利潤從2007年的3100萬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6900萬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50%。截至2010年9月底,淨利潤達7700萬美元,同比增長65%。

截至2009年底,國內共有164家融資租賃公司,包括銀行系租賃公司17家,廠商系租賃公司43家,獨立第三方租賃公司104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2

中廣核借殼維奧香港上市 涉資10億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4/5OMDAwMDIyODY5OA.html

3月24日消息,據港媒報導,中國國廣東核電集團(下稱中廣核)上週透過全資擁有的子公司中國鈾業發展,以借殼方式入主月初開始停牌的維奧集團(1164),涉及金額近10億元。

根據聯交所數據顯示,中廣核鈾業以每股0.23元、約9.84億元的現金作價,認購原本從事醫藥業務的維奧的42.787億股股份,將佔維奧擴大後的股本約73.4%,成為控股股東。中廣核鈾業的入股價,較維奧3月4日停牌前折讓36%,維奧停牌前報0.36元。

中 廣核是僅次於中國核工業集團的全國第二大核電集團,是我國唯一以核電為主業、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清潔能源企業。截至2011年1月底 止,中廣核總資產以及淨資產分別為2025億以及627億元人民幣。除大亞灣核電站以外,中廣核集團同時有近十個新項目獲批在建,主要集中在廣東,包括台 山、嶺澳、陽江和陸豐的核電廠,其餘項目分佈在廣西、福建、湖北、江蘇、安徽和遼寧。

在此之前,3月7日中廣核鈾業宣佈,計劃以每股290 便士,總代價7.56億英鎊(約81億元),收購在倫敦上市的鈾礦公司Kalahari Minerals,據稱目前Kalahari董事會已建議股東接受中廣核的收購。不過,本月11日日本爆發9級地震,引發福島核災,Kalahari股價 大跌至240便士,令中廣核賬目損失慘重。昨天有消息傳出,中廣核已與Kalahari接洽,希望重新評估收購作價。

Kalahari的主要資產是位於納米比亞的鈾礦項目,屬於全球最大鈾礦之一,中廣核收購Kalahari,是為了配合大批在建的電廠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