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ozexud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0.html
從前的香港是一個小小的漁港,山多平地少,人口也少(現今不過700萬人,內部需求仍相對小),既沒有天然資源,更沒有工業(儘管曾經擁有輝煌的工業歷 史)。
香港之所以成功,總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因素:
-健全的法制,保有公義;
-簡單的稅制;
-社會清亷;
- 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物價低廉並且穩定;
-市民一般奉公守法;
-辛勤打拚的香港人精神;
-多元種族,能者居之;
- 政府審慎理財,量入為出;
-官僚有效施政,官員著眼民生,用心為民(指港英管治時代推出的公共房屋、流動小販牌照、九年免費教育、成立亷政公 署、……等政策);
……
時至今日,上述因素十居其九已然蕩然無存或面目全非:
-權貴襲警竟判社服再社服、感化再感化;
- 清亷文化有滑坡的趨勢;
-政府的舉措不時存在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之嫌;
-政府未有因時制宜,盲目死守聯繫匯率(什麼時候見到人在陸上仍死 抱救生圈?),失去制定利率政策的大權,致使物價大幅上揚責無旁貸;
-政棍抬頭,社會存在夠得上惡就能左右大局的風氣,常見他們「政治抽水」;
- 辛勤打拚的精神漸漸淪為歷史博物館裡頭的化石,愈來愈多年輕氣盛身心健全的人存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凡事要求政府協助甚至派錢;
-今年財政預算案那 種看風駛舵狗急跳牆式的慷慨解囊,全然違反過往行之有效的「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原則,同時突顯了當前香港官僚的不濟,質素之低;
-香港的政府官 員大都抱持「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沒做沒錯」的理念,做事不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算他們做出大錯也死賴不放權位。他們當中多少個心中有民又真心為民,又 有多少個有真知灼見能夠推動惠民政策?
……
富不過三代?香港啊!悲嗎?